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2024-11-11

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10篇)

1.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篇一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探讨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革命性领先技术,其产业化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利润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利润率为8.1%的信息产业的两倍。因此,展望未来,多数分析家认为,生物技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在21世纪初将与信息技术产业并驾齐驱,并最终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核心产业。生物技术和产业如此巨大的发展前景,有着其必然的原因:

一、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世纪的一百年,人类凭借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发明和创造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和交通设备与工具、电子与系统集成化的通讯设施与器具、家用电器、电脑以及化学合成物质,极大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生产和经济方式,迈进现代化的阶段。欢欣之余,人类也不能忘记在发展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在准备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却面临着全球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与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粮食生产滞后、能源耗竭和资源短缺的五大危机。这些问题显然是发展中带来的,它们直接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毋庸置疑,一项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革命发展进程表明,人类一味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忽视技术对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时,人类最终要饱尝在技术发明初期未曾预料的苦果。曾几何时,滴滴涕一问世便被誉为人类技术史的里程碑,声称它可以杀死害虫却对人畜无“害”,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1946年,该产品在美国上市引起巨大轰动,以至引来化学公司投巨资开拓杀虫剂市场。仅在1947~1949年间,滴滴涕的投入就达38亿美元,旦利润逐年直线上升,到1951年利润额猛增1.1亿元。它的发明人保罗・米勒被人们称为救世主,获1948年度诺贝尔奖。然而时隔6年后,滴滴涕就被发现具有激素效应,严重影响动物(包括人类)的性分化和生殖,并且通过母体传递后代,导致许多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到1970年,美国率先下令禁止使用滴滴涕。

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类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安全性对于人类自身生存与繁衍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技术的先进性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因此,由联合国提出、各国政府共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今后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具有双重使命:既促进生产力进步和为人类谋福利,又保护人类及其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和产业日益显示出强大、高效、经济与生态和谐的特点,体现和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方向。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正在悄然地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工业、农业和经济的性质、结构、模式和价值取向,其范围和程度令人耳目一新。难怪,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把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利用细胞和生物分子进行药品、农产品生产开发和环境治理的产业。该产业技术由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共同组成。医药生物技术重点攻克癌症、艾滋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危害人类的顽疾;农业生物技术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环境生物技术重点用于清除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生物垃圾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废弃物,是制造许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的原材料。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和再生技术的三“R”模式,即对垃圾和废物采用消除、再循环和再生(remove、recycle、regeneration),清除石油副产品污染物及其他有毒物质,进行资源利再利用意义重大。

2.认识、开发和利用生命系统的

[1] [2] [3]

2.化工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 篇二

化工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

根据化工项目的特点,对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识别,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化工项目投资风险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池红卫 王为民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2004 27(1) 分类号:F407.7 关键词:化工项目   投资风险   风险模糊评价模型  

3.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模版) 篇三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至20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3.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

二、行业分析

1.上游供应分析

国家能源权威机构对十一五能源纲要的解读指出:优化能源结构非常重要,以煤炭为主体是现实,优化能源结构是方向。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高达70%的比例,这是由我国的现状决定的,但并不说明我国能源结构是优化的,以石油中心转向以煤中心是适宜的。煤炭的生产能力有很多要素决定,当年产量超过到20亿吨,开发难度及成本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几个产煤大省的生产负荷已达极限,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增长造成极大破坏。

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2004年以来上升非常快。2006年,煤炭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已经上升到了220元/吨,比2001年上升了一倍多。考

虑国内存在价格“双轨制”的变革以及中国未来对煤炭等基础化石能源的需求,以及“一金两费”政策的出台也将部分抬高煤价,中国国内中长期煤炭价格上涨幅度预计会在10%~15%左右。煤价的走高结合长期油价预测走平(2010年55美元/桶、2025年54美元/桶和2030年57美元/桶,),也将减少部分对利润追逐的投资。

因此,长远看煤化工的原料供应并非没有压力。目前全国煤炭行业销售毛利率为9%左右,盈利能力有减弱趋势。而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的非理性投资后果逐渐显现,潜在产能释放压力较大,从这一点看来,煤炭企业下游多元化投资的内部吸收,使低成本煤炭上下游一体化极具投资前景。

煤炭行业2003年来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未来一段时间煤炭行业潜在产能释放的压力较大。政府基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安全事故的压力,不断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炭产能大规模释放带来的负面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年鉴中给出了行业统计数据:2004年有4.4亿吨施工规模。2005年,整个煤炭建设规模为8.5亿吨左右,施工规模为7.57亿吨左右。未来三年平均投放的产能最少在2.5亿吨/年左右,我们估计2007年的新增产能投放规模为3亿吨左右。今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大约为23.5亿吨左右,2007年的产量增速预计为10.6%—12.7%。

结合上表,虽然近几年国内煤炭产能快速增长,但考虑基于安全生产大小煤矿的关闭和现有煤矿产能核定,预期2010年国内煤炭产量在30亿吨左右,“十一五”期间,国内煤炭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并没有给煤化工留出太大的产能空间作为。2007年及今后几年,我国煤炭运力将趋于紧张,运力的非均衡分布可能会导致局部富裕区域将产能转向煤化工消化。

综合,煤炭行业形式,不难看出今后几年煤化工的投资方向以地区性产业集群建为主,大型煤炭企业的投资将占很大一部分,而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产业投资规模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庞大。

2.生产技术

有机化工行业发展大致经过农业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三个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原料成本的比较优势,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如果仅从产品替代关系,不从经济性、技术角度考虑,则煤化工能够完全取代石化产品。煤化工主要包括传统的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煤气化和煤液化。三条产业链中煤化油技术壁垒最高,而煤气化应用最广泛,几乎是所有煤化工产业的基础。

3.细分产品市场投资分析

1)传统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利用方法是煤炭高温焦化,焦炭是主要产品,而焦炉煤气和富含烃类液体的焦油是焦化的副产物。国内传统焦炭行业和电石行业新产能建设一直不停,短期内过剩产能难以消除。但由于国内大量民营焦炭企业的存在,2010年前采用技术先进的粗苯加氢精制装置投资依然看好。PVC、电石法乙炔化工的成本优势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投资吸引力。电石法BDO是技术壁垒最高和成本优势明显的生产技术,但在建产能已经饱和,预计2008年出现产值高峰,建议谨慎投资。未来产业投资热点在于下游产品的衍生和联产、技术升级以及成本控制,今后新建产能的指导思想是产品品质提升和出口导向。

由于焦炭行业集中度低,2006年以来,发改委出台《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产能集中在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大势所趋,今后几年的主要走势为大型企业产能扩建、优势企业兼收并购。

高油价时电石法工艺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但最大的问题是高能耗和环境污染。在利润的驱使下大量兴建了电石乙炔法的化工装置。2006年5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指出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进入门槛,禁止部分新电石项目的上马。但由于国内电石仍有产能在建,同时下游需求波动较大,未来供大于求的格局使的电石价格将随产能利用率及行业成本变化而变化。未来电石行业投资主线是煤电电石和电石化工上下游一体化,强化成本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投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迎合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为主。

2)煤气化。煤气化是煤化工产业的核心所在,应用广泛、发展成熟。即在缺氧条件下使煤炭不完全燃烧成为气体,该气体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等,可以用为化工原料。主要技术有壳牌粉煤气化、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和GSP加压气化等。技术优势尤其是洁净煤气化技术以及先行企业优势较大。而真正降低煤化工产品成本的重中之重是获得便宜的甲醇,而具有煤炭优势和先进煤汽化技术是降低甲醇成本的主要手段。

下游产品合成氨产业链中,尿素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仅靠行业成本支撑产品价格,投资前景暗淡。未来企业只有通过投资技改项目降低成本或进行行业整合来获得发展。2006年以来行业整合明显加快,如中海化学收购内蒙古天野等,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化肥行业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兼并收购案例并成为“十一五”的趋势;未来硝酸和硝铵等由于主要用于化肥和炸药生产而在尿素下行的趋势下价格将逐步走低。产业势会与氮肥趋同,同样缺乏投资理由;下游产品甲醇产业链中,由于甲醇的物理性质不可能在国内大范围推广甲醇燃料,但甲醇是最重要的产出物及有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甲醛、合成橡胶、甲胺、DMT、MMA、氯甲烷、醋酸、MTBE等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预计到2010年,全球甲醇产能将达到5099万吨,需求量约为4226万,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由于全球甲醇产能向低成本区转移,国际甲醇价格将逐步下行。

国内甲醇装置以煤炭为原料占多与国际上以天然气为主的格局不同,但目前计划开工的项目在1500万吨以上,预计2006年的消费量为760万吨,正常需求增长在15%左右,到2010年开始甲醇产能面临严重过剩的压力。如果国家推广甲醇汽油、二甲醚和甲醇制烯烃项目,甲醇行业还有投资机会,否则即使有成本优势,投资风险仍然过大。

DME,二甲醚的成本优势来自于低成本甲醇合成,作为优秀的清洁能源,国家可能推广为车用燃料,但其配套的二甲醚站建设和车辆发动机的改造,使此需求短期内很难产生规模效应。短时间内二甲醚仅仅依赖成本优势,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单个产品缺乏投资前景,投资者应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指向,及时跟进投资。

醋酸下游需求旺盛,预计未来需求增长将保持在10%以上。Celanese南京60万吨和扬子石化与BP合资的50万吨装置,使国内产能压力在2008年显现。而2008年左右全球醋酸供应仍将保持偏紧或平衡的状况,这使的国内的一体化企业有希望利用成本优势未来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MTO、MTP,由于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只有通过甲醇生产烯烃的工艺技术和经济性突破,打开巨大的甲醇需求空间,否则只有寄托希望于于煤—甲醇—烯烃一体化装置降低成本与石化产品竞争,甲醛主要用于生产树脂、胶粘剂,年需求增长率为25%左右,产能已显过剩。未来投资方向是甲醇降耗技术开发以及甲醛的下游配套产品线的纵向多元化。

综合分析,煤化工产品大多进入壁垒不高,单一产品结构企业受市场价格、产能过剩等市场行情影响严重。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去除不确定的技术改良因素,煤气化多联产投资似乎是行业唯一的选择。国内目前的拟建、在建项目很大一部分是化工企业、煤矿企业在跑马圈地划分未来的利益范围,化工企业有技术、人员优势;但煤矿企业却占有资源、资金优势,把握着煤化工企业的命脉—低成本;而一些国际行业巨头则拥有技术优势、设备资源、资金优势及管理优势,所欠缺的是政策和资源,凭借其优势可以和我国众多的化工和煤炭企业采取广泛合作,但国家必然出于战略安全考虑限制其介入程度,这就要求我国的业内企业在加强设备、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基础上,加大技术研发强度,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争取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作强煤气化产业。

3)煤液化

煤间接液化,先将煤炭气化成合成气,然后再通过费-托反应以及蒸馏分离得到石脑油、柴油和汽油等终端产品。另外一条煤利用途径是煤炭的直接液化工艺,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出多种直接液化工艺,原理上都比较类似: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在溶剂中将较高比例的煤溶解,然后加入氢气和催化剂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在通过蒸馏分离出油品。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互补极强,直接和间接一体化装置是煤化油产业化的最佳选择。在这项技术上,并无成型经验可以借鉴。出于风险考虑,发改委目前只批准了兖矿集团、神华集团和潞安集团三家企业的煤制油项目。这是由于缺乏产业化运作经验,企业技术消化和参数摸索都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样板企业去摸索产业发展之路。但经过近40年的产业摸索之路技术风险并不大。乐观预计下一批煤液化产能建设仍以现有企业扩建为主,给三家企业将带来领先效应和巨额利润。

即使2010年国内煤制油装置规模达到2500万吨,每年耗煤约为1亿吨,仍然不到目前煤炭开采量的5%,并不会影响煤炭价格,况且目前的一些煤制油项目均有配套的新开煤田配套。但如果未来一段煤制油产能过大,则可能影响石油价格下降,降低煤化工的经济效益,所以,煤制油对石油产业的冲击并不大。从生产成本角度计算,煤炭价格10美元/吨,自主技术的成品油成本在25美元/桶左右,即使加上煤炭未来预期涨价成本,在原油价格预期45美元/桶下,总投资收益率(税前)在12%左右。

由于煤化油技术具有很高的壁垒,预计国家政策将适当推广煤制油技术,先行企业能够在未来可预期的30余年高油价下受益。中短期内,煤制油装置可能的煤炭需求占煤炭总需求的比例较小,不会导致煤价的大幅度上扬。长期看在生物能源及天然气的竞争下煤化工也不会对石油化工替代。

4.产品策略分析

尤其是石油价格高峰之后,煤化工行业的多数单一产品都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单纯的低成本策略必然难在今后的国际化工市场构成核心竞争力,个人认为煤化工产业今后的投资方向主要是:

1)煤气化技术和综合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低成本多联产,化工产品精细化的研发,降低消耗尤其是水消耗的技术改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技术改进。

2)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内需进入高速增长,但仍落于产能增长速度;外向型生产优势显现,海外投资增加,尤其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出口将有很大提高;煤化工企业和石化工企业合作加强,联合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业内潮流。

3)投资主体仍以煤矿企业和大中型化工企业为主,外资引导下产业内资本性兼并收购案例层出,国家对产业内大部分产品的进入门槛将有所提高,产业集中

4.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篇四

摘 要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积极大力的实现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措施。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这些龙头企业也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这些经营风险会直接或间接的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问题。本文根据商业银行在对这些龙头企业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和这些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出了一定的信贷对策和风险防范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对策、风险防范

正 文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是关键。为积极大力的实现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效的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积极的信贷政策。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意义及现状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中,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机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专业批发市场或合作经济组织。

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一种带动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是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在带动和牵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

4、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中存在问题

(一)现有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基层农业发展需求的银行业务范围狭窄,支持农业发展地位

[2]

[1]不明显,作用不突出。由于受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商业银行农村信贷多投向了效益较高的领域,支农意愿较低。

(二)企业存在自身不足、有待发展。

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部分企业在商业银行得到融资还存在一定困难,原因是农业产化企业中很多企业达不到商业银行融资的资格,具体体现为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产品单一受市场影响较大等;同时又缺乏独立的资信、项目的评估机构,造成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政府支持还缺乏力度和全面性。

当前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没有具体文件可执行,具体表示为县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当地没出台文件认证。以企业资产评估登记为例,该手续要涉及土地、房产、工商以及税务等为数众多的管理部门,各个部门都要收费和收税,加剧了获得贷款的困难程度,也加大了企业成本负担,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企业有效抵押物不足,担保中介组织缺位。为有效规避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以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极少发放信用贷款。目前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抵押物少、抵押率低的问题,土地、房地产的抵押率一般在50%左右,而机器设备等其它资产的抵押率则更低,同时还存在着抵押资产评估费用高、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各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都制定了标准严格的客户信用及风险评估系统,达不到评估体系标准的客户,银行不与其发生信贷业务。

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信贷对策

鉴于上述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现现状以及商业银行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应当提出积极的信贷对策。

(一)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构建较为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征信体系,使商业银行充分掌握借款人状况,实现银企信息对称。二是对不守信用的企业,不定期在新闻媒体、信用网络平台上公开曝光,以联合制裁不守信用的行为。三是探索建立以国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三个层次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解决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

(二)健全风险保障机制,促进龙头企业稳健发展。

一是由政府牵头建立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基金,规避类似禽流感一类的灾害性事件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减少企业和农户的收入波动,保障龙头企业自身发展的稳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提高涉农企业的保险意识,鼓励保险公司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保险业务范围,增强涉农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三是

[3]探索成立企业发展投资基金,适度缓释企业经营风险。

(三)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高支农效率。

具体而言,应开设企业理财产品,探索实行企业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条龙”综合服务。改变过去只有贷款一种信贷支持的方式,丰富和推广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信用证、出口托收、货权质押等多种融资产品,适应企业的需要。改善网络服务平台和结算手段,推广电子银行,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水平。

(四)加强调查研究,明确支持方向。

应进一步深入调研分析,真正了解客户和行业,进一步加强业务发展规划,明确业务发展方向与重点,避免业务发展中的“过左”、“过右”现象,确保实体经济的科学、持续发展。

(五)建立公平竞争的长效机制。

建立有关制度规范企业现金管理和银行存款管理,防止企业乱支乱花信贷资金,避免银行信贷资金挪用和损失风险。

四、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风险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现在,已出现多种形式,但农业产业化的起点是农业,基础是农户,因而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营中主要有四种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为商业银行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问题,如企业无法及时还款,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等。[5]

[4]

(一)自然风险

主要是指自然灾害风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而农业生产受天然地理环境、大气、气候、光照、温度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波动幅度较大。由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自然灾害风险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也是不小的。

(二)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市场风险是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产物。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价格风险。波动的价格尤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只要价格有足够的弹性,价格就能平衡供求,实现资源的配臵效率并增进社会及个人的福利。但另一方面,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市场经济的波动,使市场各主体时刻面临着因价格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信用风险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为较好地维系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基地的关系,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合同、契约农业产业化之路。也即人们常说的“订单农业”。但是,龙头企业有时会因为市场行情突变,在农业生产前对某一产品的较好预期被发现在较差的现实代替之后,龙头企业也会因为产品效益差的缘故而不生产或减少生产,从而不收购或减少对农户或基地组织原料的收购量。信用风险的存在,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约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某个生产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用到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中的其它产业,如加工业、深加工业同样也要运用不同的技术。但是,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和效率,其背后一样隐含着风险。

五、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防范

针对上述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我国政府、商业银行和龙头企业之间应当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和研究出系列的防范措施,在防范龙头企业经营风险的同时,直接或间接的防范商业银行因龙头企业的经营风险而造成的风险问题。

(一)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

中国虽然有自己的期货市场,但农民并不能用其作为防范风险的工具。一是因为农民经营规模太小,而期货合同规定量大;二是期货市场目前运营还不规范。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已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另一方面在条件的地区建立一批农产品期货市场,同时以龙头企业作为主体参与期货市场,以满足期货市场交易量。

(二)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这是世界各国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政策上普遍的做法。这种方法就是在经营利润较多的时期,企业应从经营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这样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龙头企业才有可能按保护价收购,农户与企业订立的合同才能落到实处。此外,风险基金制度还可以用做农户防御自然灾害的保险,以此来为农户分担风险和保护农民利益,进而保证企业自己加工和销售的货源。

(三)引导经营主体参与商业投保和合作保险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由于高风险、高赔付率、赢利低,商业保险在农业领域不活跃,保险的范围、灾种都十分有限。所以,今后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组建各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此外,还要发展合作保险方式。行业性、地区性的合作保险组织以互助共济为目的,不追求赢利,又可以降低成本,是解决一般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建立合同约束机制

合同(契约)约束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普遍采用的运行方式,龙头企业和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资金扶持合同和科技成果引进开发合同等,明确规定各方的责权利,以合同关系为纽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谋求发展。合同一经签订,应当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防止龙头企业利用自己强势地位对农户进行强买强卖,与农户争利,甚至侵害农民权益;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农户违约,搞签约产品谁出价高,就卖给谁的违约活动。争取让合同(契约)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不仅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还包括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加强文化和技术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生产方面的知识,有利于降低技术应用方面的风险,加强对他们的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增强信用观念,提高合同(契约)的兑现率,减少违约风险。

结 论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积极大力的实现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措施。然而商业银行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龙头企业也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本文根据这些问题和经营风险提出了一定的信贷对策和风险防范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同时通过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来避免或降低其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的银行风险问题。

注 释

[1].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张海芳.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及措施[J].河南农业,2011年第9期(下).[3].赵冬.关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J].金融时报,2012,(5).[4].丁胜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对策[J].农村金融时报,2012,(11).[5].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风险及其防范[M].农业经济问题,2001.8.参考文献

[1].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0,(1): 22-23.

5.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篇五

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

在北京市首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遵照国家旅游局主张的: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本的“三为本”原则;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品牌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

北京市旅游局张慧光局长指出:“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促进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转型,提升郊区民俗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各远郊区县紧紧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旅游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区(县)一色

实现13个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的清晰定位

“一区(县)一色”是挖掘区域特色,形成错位经营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北京郊区的乡村民俗文化,协调好区域分工,在研究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空间战略,不同的空间板块吸引不同的市场人群,提供各有特色的吸引物,以特色吸引游客。不同区位的空间产品出现雷同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相互之间也并不冲突,针对这点问题,采取的态度是“求异存同”,满足市场的多方需要。明确区县旅游定位,实现“一区(县)一色”,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

各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分别为:朝阳区为“中国商务旅游第一区”,海淀区为“皇家园林旅游区”,丰台区为“国家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门头沟区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区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区为“温泉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平谷区为“休闲绿谷”,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密云县为“渔乐圈”,延庆县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一沟(带)一品

构造26条乡村旅游沟(带)的聚合产业

在土地、森林、山庄、湖泊、农田、农作物、观光园、民俗民风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增量,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农委调整农业产业(果、牧、林、农等)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从规划、产业布置及公共设施等角度打造“一沟(带)一品”。通过“一沟(带)一品”的实现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散、小、重复建设问题,形成规模经营。

6.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篇六

枣庄市人民政府(2011年5月17日)

煤化工是枣庄市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首选的接续替代产业。枣庄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煤化工作为打好城市转型“三大战役”的第一大战役,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发展。通过发展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可以逐步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调整“挖煤、卖煤”的单一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卖燃料”到“卖产品”的转变。

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炭资源是枣庄发展煤化工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枣庄城区煤炭资源已近枯竭,但未来几十年,我市境内滕州辖区每年仍有近2000万吨的煤炭产量,而且枣庄周围100公里半径内年可供煤6000多万吨,发展煤化工仍然有足够原料保障。更为重要的,枣庄拥有在全国其它地区都不可比拟的发展煤化工更大、更多、更好的优势。

一、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迅速

(一)产业投资又创新高。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已建、在建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项目总数达47个,总投资352.8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74.6亿元,增长26.8%。加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规划投资180亿元建设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项目,全市煤化工及精细化工总投资将达到532.8亿元,投资 规模将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84.6%。

(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已建成项目共组成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企业29家,比2010年底增加2家,累计形成固定资产总额208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43.5亿元,增长26.4%。在建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项目13个,比2010年底增加6个;总投资144.8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1.1亿元,增长27.4%;累计完成投资59.1亿元,完成总投资的40.8%。拟建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项目14个,比2010年底增加3个;总投资164.7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45.5亿元,增长38.2%。

(三)生产经营逐步回暖。全市29家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企业,产品种类达41个,主要产品价格稳中有涨,企业效益逐步“回暖”。截至目前,几种主要煤化工产品甲醇价格2700-2900元/吨、醋酸4300-4800元/吨、尿素2000-2050元/吨,分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最低价格的1.7倍、1.6倍、1.3倍,基本恢复金融危机前正常水平,利润空间不断扩大。一季度,全市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5.1亿元,同比增长55.5%,比去年底实现减亏1.99亿元,生产经营走势良好。

(四)核心技术世界一流。枣庄煤化工企业拥有多项世界一流自主创新技术。多喷嘴对置式新型气化炉技术是当今世界 一流的煤气化技术,2008年该技术出口美国,是建国60年来我国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大型化工成套技术,截至目前,已向国内外企业转让40余台套,获得技术转让费约3亿元人民币;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新工艺是世界领先的自主高新技术,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我国该技术领域的技术封锁,为民族醋酸工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一页;国泰化工IGCC(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多联产装置是世界上第一套成功运行的此类装置。基于枣庄煤化工企业对新型煤化工技术的贡献,被原化工部的领导赞为“中国新型煤化工的摇篮”。

(五)人才资源全国领先。经过40多年的发展,枣庄已建设成为全国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企业建成的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集科研、开发、设计、培训、学术交流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是新型煤化工技术研发的“国家队”。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煤炭工业技术学会科技成果奖各1项等。仅近几年,枣庄煤化工企业就为全国各地输送了1800多名高层次煤化工技术人员。

(六)产业链条日趋完整。我市煤化工不仅技术世界一流、规模全国领先,而且更重要的产品种类齐全、产业链条日趋完整。目前,在木石产业园形成了煤-甲醇-醋酸-醋酐、煤-甲醇-醋酸-醋酸酯、煤-甲醇-甲醛-聚甲醛-工程塑料、煤-甲醇-醋酸-醋酐、煤-甲醇-清洁能源,在海化产业园形成了煤-焦炉煤气-甲醇-二甲醚-清洁能源、煤-焦炭-煤焦油深加工,台儿庄区形成了煤-合成氨-硝酸-草酸-草酸盐-精制草酸盐-专用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我市产业链条完整程度全国独一无二。

二、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优势独特

(一)水资源优势。煤化工是高耗水产业,水资源是发展煤化工的关键。枣庄是中国北方地区少有的富水区,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19立方米,比全省人均占有量高出85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约是全国年均降水量的2倍。有大中型水库5座,正在筹建的庄里水库库容1.35亿立方米,专为煤化工园区供水服务,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建议书。枣庄水源供应地距煤化工园区近者5公里左右,远者不足30公里,可以有效满足煤化工、精细化工项目的用水需求。

(二)市场区位优势。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也是国内消化煤化工产品的主要集中地之一。枣庄市位于华东地区北部,是我国最贴近化工产品主力消费市场的区域,市场容量大,辐射范围广,而且也是国内少有的距目标市场近而又有水煤资源的区域,市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三)交通运输优势。境内有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及京沪高速铁路,煤化工园区内有铁路专运线连接到 京沪铁路干线。距日照、连云港出海港口不足200公里,是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区中离港口最近的一个。境内京杭大运河航道在建800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5个,水运安全便捷,运量大,成本低。

(四)配套环境优势。国内外知名企业看好枣庄,在枣庄投资建设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看中的就是枣庄优越的配套环境。新奥集团、联想集团和泛海集团等民营企业“大鳄”投资131亿元建设了新能凤凰能源项目,是当年山东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韩国SK、东洋制铁等世界500强企业在枣庄投资建设了煤焦油深加工项目。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与枣庄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投资180亿元建设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

(五)政策支持优势。枣庄煤化工园区是《国家煤化工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确立的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鲁政发[2009]50号)中,枣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位居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第一位;由山东省政府颁布实施的《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鲁政办发[2009]39号)中,枣庄煤化工园区位列全省“七大化工园区”第一位。

三、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方向科学

(一)精细化发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转型的总体 要求,枣庄煤化工超前进行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自觉减少直接利用煤炭作为原料的行业比重,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煤化工下游及精细化工产品上,大力发展以煤气化为龙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链,进行深度加工,把下游产品做长、做深、做细、做大、做强,使得整个煤化工产业更加符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集群化发展。枣庄煤化工从一开始就按照“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一体化”原则进行发展,既注重企业的相互独立,更注重企业的相互分工,避免产品单

一、重复建设。园区内的主要煤化工企业国泰化工公司、鲁南化肥厂、新能凤凰能源公司、辰龙化工创业基地等企业布局互为犄角、产业链互为关联、发展方向互有分工,呈集团发展之势,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在全国率先初步形成。

(三)绿色化发展。绿色化发展是枣庄煤化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是枣庄煤化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实施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着力发展以煤气化为龙头的洁净煤利用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的,发展环境友好型煤化工,开拓“绿色煤化工”之路。二是着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发展煤基醇醚燃料等新能源替代传统石油能源产品,搞好甲醇、二甲醚等清洁能源替代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试点、示范工作。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加快淘汰小机焦等落后产 能,控制甲醇等产能扩张速度。

四、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措施得力

(一)控制煤炭开采,备足“原料”。对境内剩余的煤炭资源实施控制性开采,变“有水快流”为“细水长流”。同时,立足现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拓外部煤炭资源,为煤化工的发展备足了“原料”。

(二)狠抓节能减排,腾出“空间”。煤化工项目附加值高、规模大、税收贡献大,但需要一定的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为此,枣庄算了一笔能耗账。2007年枣庄市水泥实际产量3700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30多亿元,仅占全市GDP的3%,而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25%。如果砍掉1000万吨水泥,只影响全市GDP的1%,但腾出的能耗空间用来发展煤化工,产生的GDP比水泥至少高出10倍。算清了账,枣庄市对小立窑、小火电实施了爆破拆除,淘汰落后水泥产能910万吨、关闭小火电74.02万千瓦,为发展煤化工腾出了足够的能耗空间,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科学制定规划,拉长“链条”。编制《枣庄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拓展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区(市)政府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煤化工基地内形成互为关联、相对独立、和谐发展的煤化工产业群。在省发改委编制的《山东省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鲁南煤化工基地五个园区 中,枣庄园区规划产品种类最多、规模最大、投资数额最大。

(四)完善基础设施,突破“瓶颈”。枣庄市积极推进“一库、两院、四条路”等重大基础建设,突破水资源、运输通道、人才技术等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形成比较优势。“一库”即庄里水库。该水库离煤化工基地仅几公里,投资16亿元,库容1.35亿立方米,经积极争取,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开工项目,成为全国七大煤化工基地唯一新建的大型水库。“两院”即枣庄职业学院和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投资10亿元创立了“鲁南煤化工工程研究院”,投资4.75亿元创建了枣庄职业学院,为发展煤化工,推动城市转型提供技术人才支撑。目前,枣庄职业学院已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首批中试项目通过评审。“四条路”即京沪高铁枣庄段、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和运河航道扩容工程。分别投资25.4亿元和35.5亿元,开工修建了枣庄至临沂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打通煤化工等产品的出海通道,使之能够便利地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投资20.5亿元,实施了运河航道扩容工程,使煤化工等产品,通过京杭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直接进入长三角市场。京沪高铁枣庄段建设实现“山东第一、全线最优”,已于今年5月11日试运行。

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枣庄煤化工在国内外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居安思危”,我们应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清醒认识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受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化工市场波动很大,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影响,主要煤化工企业仍处于亏损经营。二是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煤化工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要求对煤化工等六大过剩产能行业下达“限产令”,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发布了《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发改产业„2011‟635号),对煤化工产业发展做了进一步规范。三是技术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枣庄煤化工在煤化工初级产品技术的掌握上全国乃至世界一流,下游产品工艺技术的掌握还比较薄弱,技术创新亟待更深一步。

面对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我们应努力巩固成果,继续昂扬奋进,采取更加积极措施,进一步推进城市转型“煤化工战役”向更大胜利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地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枣庄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的未来是更深层次加大煤化工专用化学品的研发,向精细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在发展好直接以煤炭为原料来生产初端产品的同时,加大对于产业链中后端产品研发力度,坚定不移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把下游产品做长、做深、做细、做强,把产业链延伸到工程塑料、功能材料、香 烟过滤嘴、醋酸绸缎、人造皮革、醇醚燃料等中后端产品;而且煤化工产业链越长,附加值会越高,这符合我市一贯倡导的煤化工发展方向。

二是超前规划煤化工相关产业的开发。煤化工产业链不仅需要向纵深发展,更要向横向发展,特别要做好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文章。目前我市煤化工投资可以带动的产值可达到1500亿元,可以带动的相关产业涵盖三次产业诸多部门,例如工业旅游、物流运输、专利转让、标准制定、化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示范运营等。面对这样一个“大蛋糕”,我市应超前规划,把有形和无形的资源统一配置,尽快形成以煤化工为中心,相关诸产业互为补充、自成一体、协调发展的超大产业集群。

三是进一步增强煤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煤化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创新。为保持我市煤化工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增强煤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依托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提升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创新水平,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主,兼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保持枣庄煤化工在国内、国际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是进一步提高煤化工企业节能降耗水平。不仅可以通过优化系统运行、加大技术改造、强化企业管理、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来提高我市煤化工节能降耗水平,更重要的,还可以通过下游产业链的延伸降低我市整个煤化工行业能耗水平。以煤 10-甲醇-醋酸-醋酐-二醋酸纤维素产业链为例,根据不完全统计测算,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能耗水平也呈不断下降趋势。从甲醇到二醋酸纤维素,经过四个产业链条,万元增加值能耗水平从11吨标准煤降到0.68吨标准煤,降幅达93.8%。所以,把煤化工下游产品做深做长可以大幅度降低整个行业的能耗水平。

7.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篇七

发布时间:

2011-04-08

作者:张连辉 访问次数:11

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利益联结共同体。积极引导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程分工、相互协作、关联经营、集群发展,打造紧密型产业链条。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收购、最低价保护收购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入股方式,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助推河东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该区以临沂大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形成亚洲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集群,带动当地1.8万农民从事脱水蔬菜加工,年人均收入过万元,带动周边20多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搭建利益联结桥梁。充分发挥合作组织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基地和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入股龙头企业,融入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等产业链中,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使广大农民不仅获得出售农产品的直接收益,还能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山东三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河东区众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83户,其中107户以土地入股,2家单位以货币形式入股,74户通过土地租赁的形式加入合作社,2010年社员分配盈余110万元,通过入股形式真正建立企业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8.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篇八

宜昌市夷陵区位于长江三峡地区的西陵峡畔,是举世瞩目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所在地。为改善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三峡大坝的安全,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于2001年在夷陵区正式启动实施。该工程实施五年来,已完成退耕还林13.5万亩,宜林地造林11.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如何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增加退耕林农的收入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退耕还林地区地方政府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难题。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夷陵区地处长江上、中游结合部,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区推行退耕还林林药间作生产新模式,将有利于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林农收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林药间作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优势产业

1、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夷陵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因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大,从南到北兼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特点。全区平均年降水量在997—137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6℃。土壤差异明显,种类繁多,全区共有7个土类19个亚类,69个土属,167个土种。主要土壤有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潮土和水稻土等。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宜,夷陵区目前拥有药物植物资源309种,主要有柴胡、金荞麦、桔梗、钱胡、麦冬、金银花等,不仅品种多,蕴藏量大,而且种质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夷陵区许多中药材是生长于林下草地丛中,属湿生种类,生长发育期间对太阳光照射要求不高,能与林木长期共生,是林药间作的理想药材品种。在林地间作药材,既为药材提供遮荫条件,又增加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可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2、优惠的国家抚持政策

退耕还林工程被亿万农民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国家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再造秀美山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依法规范退耕还林,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于2002年12月14日正式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按国家政策规定:对退耕还林的农户除每亩免费提供50元种苗费外,每年每亩按230元给林农补助钱粮款(生态暂定补8年、经济林暂定补5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已使夷陵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趋向良性发展,但当前退耕林农的收入增长仍较缓慢。目前,我国中草药市场前景广阔,根据我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现状,结合退耕林农迫切希望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以增加收入的愿望,积极引导退耕林农实施林药间作,扩大增收领域,这一举措将深受退耕林农欢迎。

3、有力的科技支撑保障

夷陵区林业系统现有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调查设计队、森林植物检疫站、退耕还林办公室、林业工作站等林业科技、推广和管理网络机构17个,有一支近100人的林业科技队伍,其中年富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就有50多人。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夷陵区开展了多种造林模式的研究与推广。2002年9月,省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宜昌市夷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及退耕还林六种造林技术模式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得出以下结论:退耕还林六种造林技术模式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在鄂西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经过一年多造林试验,取得了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在湖北省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大实用价值,已被国家林业局推广。因此,在我区推行退耕还林林药间作新的生产模式,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在生产上是可行的。

4、良好的药材产业发展势头

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探索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新门路,从2002年起,夷陵区因势利导帮助退耕林农积极发展林药经济。如分乡镇、邓村乡的柴胡,下堡坪乡的天麻,乐天溪镇的金荞麦和山茱荑等,林药间作面积达5000余亩,每年为林农增收近1000万元,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夷陵区林药间作生产模式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于2005年将此项目纳入市管项目,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更是给夷陵区发展林药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夷陵区林药间作生产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产业的领导 区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制定优惠政策,整合资源,为中药材产业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区政府要把中药产业发展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并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建设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和部门,形成政府宏观规划、引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调产业推进的格局。林业部门应以退耕还林项目为依托,做好示点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林药间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2、做好药材产业科技服务工作

要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可聘请省内外中药材种植和研究方面的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区内现有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中选拔5~10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家咨询组的指导下,尽快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专业技术知识,全面掌握本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成为山区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的骨干力量。通过这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本土技术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各种形式的实地培训,使种药农户每家有一个能掌握本地中药材种植基本要领和生产技术的家庭成员。建立由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专家、区中药材种植技术科技人员和药农三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服务体系,担负起全区中药材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的任务。在总结林药间作技术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精心组织,集中财力物力,率先抓好优质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解决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和科技示范。建设林药间作样板,探索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途径和措施,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规范化种植综合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种药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

3、建立市场化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机制

产业开发的主体是中药生产加工企业和商贸企业。在中药产业经营上,积极引进区内外制药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促使企业与种药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同心协力,把中药材基地做实、做大、做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中药材种植上,要坚持因地、因药制宜,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中药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市场规律来引导农民种植药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使退耕还林林药间作真正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使农民成为药材种植的主体。

4、完善市场销售体系 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决于市场需求,中药材是集治病、防病与保健于一身的特殊商品,少了是宝,多了是草。为保证产业的稳步发展,要加大市场营销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仓储条件,发展收购、仓储、运销为一体的商贸企业,促进地产中药材产品销售。促进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合作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构建“公司+农户”的格局。引导支持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通过转包、租赁耕地或退耕林地等措施,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要按照 “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在药材种植面积大、产品交易集中的乡镇农贸市场建立地产药材交易区,完善市场功能,为种药农户与客商提供药材交易场所,促进产品营销。培育药材销售企业和农民经纪人,外引内联,形成一支宏大的营销队伍,实现本地中药材的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夷陵区的中药材产业开发尚处于刚起步初期,产业的经济基础、生产条件、农民素质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依然有很大差距。多数农户既没有种植经验,又缺少必要的生产资料。区政府应将中药材种植纳入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项目。林农除享受国家政策补助外,区政府应落实一定的配套资金,在种子、农药及肥料等生产投资项目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和种药农户投资为主体、商业银行(信用社)贷款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9.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篇九

实施炼化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战略

本报乌鲁木齐讯(记者刘杉)日前,记者从自治区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获悉,《自治区石油化工中下游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初稿已编制完成,正等待自治区批复后正式发布。

自治区石化行办副主任史惠中介绍,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扩大)会议以及第八次党代会,均把发展石油化工中下游深加工产业提到特殊重要的位置。受自治区委托,自治区石化行业负责编制《规划》。

《规划》坚持高起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以培育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一批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各具特色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模式为主的企业群体为目标,实施炼化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向炼油和烯烃、芳烃中下游及天然气化产业发展,目的就是努力把新疆石化中下游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史惠中透露,根据《规划》,自治区石化中下游产业将重点发展五大领域。一是原油炼制。到2015年形成独山子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克拉玛依石化、南疆塔河石化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基地。二是乙烯及其下游。其中,利用凝析油轻烃石脑油和天然气制烯烃,重点要在南疆建设两个大型乙烯装置,同时,向乙烯下游延伸,生产面向电子信息产业、汽车机械、轻工纺织、化学建材产业的产品和原料,如聚苯乙烯、碳五分离和深加工、MDI、TDI、聚异丁烯、碳九分离、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合成橡胶、高性能子午胎、高性能纤维等。三是芳烃及其下游。根据〈规划〉,以乌石化百万吨芳烃为基础和龙头,要积极延伸以二甲苯和苯为主要原料的PET/PBT聚脂、尼龙

6、双酚A、苯酐等4个芳烃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四是天然气化工。重点发展聚甲醛、1,4丁二醇、复合肥、三聚氰胺、LNG、天然气制烯烃、天然气制合成油等。五是非传统石油路线。重点发展工业炉气制乙二醇、焦化粗苯精制、电石乙炔化聚乙烯醇、甲醇制烯烃、甲醇制芳烃等。

结合自治区未来发展实际,《规划》制定石化中下游产业主要产品的产能指标。预计到2015年,将形成原油炼制4800万吨,乙烯205万吨,对苯二甲酸120万吨,苯酚丙酮25万吨,己内酰胺20万吨,己二酸21万吨,尿素630万吨,子午线轮胎300万条。

同时,《规划》对5年内重点项目投资作出基本概算,预计将有超过2530亿元投向79个项目。其中,原油炼制项目4个,投资额约505亿元;烯烃及其中下游项目19个,投资额225亿元;芳烃及其中下游项目23个,投资290亿元;天然气化工项目25个,完成投资752亿元;非传统石油路线合成化工原料项目8个,投资760亿元。

10.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篇十

传统煤化工行业(包括焦化、合成氨、电石和甲醇)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品广泛用于农业、钢铁、轻工和建材等相关产业,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保障人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生产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合成氨、甲醇、电石和焦炭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32%、28%、93%和58%。传统煤化工产品处于阶段性供大于求状态,产能均有一定的过剩,主要是结构性过剩。

近几年,全国各地煤化工产业项目纷纷启动建设,在国家产业规划引导和地方规划布局下,已经基本形成了蒙东、黑东、苏鲁豫皖、中原、云贵和新疆等比较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上下游配套的完善,能够加快形成规模化、多联产和一体化的煤化工产业集群。

新型煤化工是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产物,采用高新技术及优化集成,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产品。其优点是:能建设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及基地群;能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实现不同质量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

利用;能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友好。但新型煤化工也有耗水量大、建设资金投入多、技术及工程管理水平要求高等特点。

低碳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是一个富煤,而油、气相对较少的国家,在低碳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煤炭清洁利用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通过捕集封存或再利用的方式减少煤化工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正在得到我国煤化工行业的重视。

总体来看,我国低阶煤提质及高效利用技术虽然仍处于试验研究和工业化初始应用阶段,但其技术开发工作逐渐得到研究机构和企业重视,低阶煤利用技术研发成果的问世将快速推动我国对低阶煤资源利用的进程。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未来我国煤化工行业应坚持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加速行业龙头企业带动,进一步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上一篇:导游词(600字)作文下一篇:开展公益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