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2024-09-28

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精选16篇)

1.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篇一

高中语文《信条》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西方随笔富于理性的特点,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8年,巴黎的一个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微微一笑说:“在幼儿园。”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现在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这篇课文,听一听富尔格姆的信条。?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三、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什么?

明确:观点“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四、自读鉴赏

1自读这篇课文,画出那些对你感触比较深的信条

哪一条信条或者哪几条信条对你感触比较深,是怎样的感悟

2引导学生谈体会

读富尔格姆《信条》

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富尔格姆的《信条》(见人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4),是一篇文字简朴敦厚,内容浅而不显的短文。全面而周详地讲述了人类生活乃至社会管理的信条——准则。可谓“深人无浅语,慧心无直笔”,不可只作幼儿启蒙教育观。

题目“信条”二字,不加任何限定语,警醒而有深义。

开头,“下边是我的信条”,简捷利落,开宗明义。并告诉人们,信条的来源——从幼儿园学过。信条是什么,分条罗列在下。看文字与表面内容确为“阿姨”教导儿童的内容。之后讲述人们要认真“实践”信条,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结尾再三叮咛。思路清晰完整。

信条内容,条条是“幼儿园”语,但却蕴涵深广的人生道理。试作如下理解。

1.有东西大家分享。

仁爱。能够与人分享或说共享,要有相当高的境界,要有谦让的态度,要能够舍弃物资利益。

中国早有子路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的志向和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

2.公平游戏。

平等。“大凡物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信守规则。平等守信,“游戏”才能公平进行。否则,就会惹起事端,造成矛盾,引发战争。

3.不打人。

文明。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妻子不能打,弱者不能打;小偷不能打,囚犯不能虐待。人要摆脱兽性,趋仁向善。可以避免家庭暴力,避免社会冲突和动荡。

4.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拾金不昧。

收拾好你的一摊子。

尽责。对己、对人、对家、对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起码减少了别人对你的责任与义务。

5.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高中语文《信条》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理解信条的内涵。

掌握理解句子内涵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中。

通过探究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读者在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分析、评判中受到人生的启发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信条”内涵,掌握理解句子内涵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更深刻的体会“信条”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多已经走过了16个春秋,走到了花样的年华里。而今天我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要做一个时光游戏,让我们一起回到前。

10年前,6岁的你刚刚离开了幼儿园,背着书包准备进入到小学的学习阶段。而幼儿园作为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学堂,你在里面学到了些什么呢?(请2-3位学生回答)

幼儿园作为我们最初启蒙的地方,肯定留下了大家很多的快乐,也让大家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美国的当代作家富尔格姆同样在幼儿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在后来的人生中成为了他的信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富尔格姆的随笔《信条》

学案反馈

在ppt中展示出优秀小组和个人,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作者介绍

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他一生经历复杂,职业多变,当过牛仔、民歌手,也做过推销员、绘画教师等。代表作品《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课文《信条》选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

解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富尔格姆的人生信条,而什么是信条呢?在学案中要求大家去查阅“信条”的含义。请一位同学来告诉我们。

明确:信条——信守的准则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分内容分角色朗读。教师读开头和结尾部分,学生朗读作者所列出的“信条”内容。

分一分。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都包含在作者在课文中所列的16条信条里,现在请大家分一分,每一条分别属于什么内容。

细读课文,感受“信条”内涵

你对哪些信条感受最深,请勾画出来,并运用批注法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推举一个代表作为发言代表。

学生展示:请2-4组的同学上台谈谈小组交流的结果。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对课文所列举的16条信条进行讲解。

⑴有东西大家分享。

仁爱。分享就是给予,分享能给人带来快乐。能够与人分享或说共享,要有相当高的境界,中国早有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工。敝之而无憾”的志向和孔融让梨的经典 故事 。

⑵公平游戏。

平等守信,“游戏”才能公平进行。否则,就会惹起事端,造成矛盾,引发战争。

⑶不打人。 文明。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人要摆脱兽性,趋仁向善。

⑷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拾金不昧。“不当得利”。“侵占罪”

⑸收拾好你的一摊子。

尽责。(忠于职守)对己、对人、对家、对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⑹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本分,不贪婪。不偷、不摸、不占、不抢。

⑺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高中语文《信条》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 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条,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是在哪里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的?”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老人继续说:“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方分一半给小伙伴;永远不要打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伤害了别人要道歉;吃饭前要洗手;要知害羞、有廉耻之心;午饭后要休息一会儿;唱唱歌、跳跳舞;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相互团结、彼此扶助;要始终保持一颗惊喜、好奇的心……”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现在请大家朗读这篇课文,读一读富尔格姆的《信条》。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二、学习、分析:

1、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 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关于《信条》

3.【提问】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4.《信条》一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明确】《信条》看似浅显或绝对,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原因就是他牢记并实践了在幼儿园就学过的那些信条。本文篇幅短小,所阐述的主题集中,见解新颖而不难理解。这篇课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高高兴兴地去实践。

5、《信条》结构图如下

我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

信条 这些东西放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行

再提一个忠告

三、学生领悟:

1.请同学们阅读文中所罗列的琐事,看看其中蕴含了哪些人生准则。(学生自由发言)

重点分析: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是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明确:小不点的种子的表现为“生”和“长”,生长的东西自然就是指一条生命,那么我们要承认的奇迹就是指要承认生命,而把生命看作是奇迹,这里自然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而“我们大家也差不多是这么回事”就是说“我们大家”甚至可能也包括更高级的生命也不过和“小不点的种子”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要尊重生命,特别是对那些比我们更弱小的生命。不要漠视,就像前一段时间我们临河就发生了一件“灭门事件”,那就绝对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

信条:仁爱 公平文明 责任 诚信 良好的生活习惯 懂得生活情趣 团结友爱 敬畏生命 承任死亡 善于观察生活等。

明确:“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

明确: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想想” “将” “要是” 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作者希望会有这样的一个世界,而事实上,这样的一个世界仍未出现。(如美国的强权)

那么,作者希望的这个世界中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明确:仁爱 人性 诚信 责任 尊重生命

点评作者:富尔格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博爱思想的伟大的人,而在我国的古代文人中也不乏这样的人士,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作者格外强调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应该具备什么?

明确:团结 互助

高中语文《信条》教案设计

2.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篇二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结构特点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 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国家首批通过的五套高中语文新教材之一, 也是目前使用人数最多、得到评价最高的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该教材自2006年秋始在我省推行使用, 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在苏教版教材的教学使用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把单一的文选式教材结构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的教材结构这样一个特点。

传统的语文教材, 虽然也先后发生过几次变化, 但始终是单一的文选式结构。一本教材五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四五篇课文, 一个单元一种文体, 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知识, 一个单元一个训练点。初中如此, 高中也是如此, 形式单一。而苏教版教材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的教材结构, 则不仅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有其科学的内涵。“块”, 是这一次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的课程理念。长期以来, 对语文学科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由“点”到“线”, 由“线”到“网”, 由“网”到“块”的变化过程。所谓“点”, 就是认为语文素养是由一个个知识点构成;所谓“线”是认为语文素养由听说读写四条线构成;所谓“网”是认为语文素养是由网状的双项目标构成。而新的课程理念则认为, 语文素养是一个块状的结构, 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混沌性, 是无法清晰分解的, 更是无法合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 苏教版必修教材呈现为一种块状的结构。一个模块 (一本书) 由几个专题构成, 每个专题, 由两三个小板块组成, 每个板块或者一篇课文, 或者两三篇课文不等, 以板块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这样的“块”状结构, 一方面体现新的语文课程理念, 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所谓跨文本、超文选, 就是学习材料突破了单一的文本形式, 每个专题也不再是单一的文体。这样的安排, 既是为了体现语文课程“块”的特点, 也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价值, 拓展教学的空间, 丰富教学的形式。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四种:一是学科取向;二是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三是社会问题取向;四是混合取向。所谓学科取向就是指以学科自身的逻辑为根据, 围绕学科核心结构来组织课程的倾向;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来组织课程的倾向;当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目的, 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当课程综合考虑学科逻辑、学生的心理逻辑、当代社会生活问题的时候, 就形成了混合取向的课程。混合取向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校课程本质上是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方面的统一, 因为人的经验本身具有整体性, 任何从整体中截取部分加以片面强调的做法, 对学生的健全发展都是不利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典型的混合取向性教材。

二、课堂教学导语设计要符合教材的结构特点

时下, 不少教师对苏教版教材还是延续以往单课教学的方式, 孤立起来教授课文。

单篇课文的学习, 是板块教学和专题教学的前提。单篇教学得不到落实, 整个阅读教学就会架空。因此, 必须要扎扎实实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但这与我们现行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统领进行组元的初衷相违背。以前单一的文体组元教材, 是以语文知识为序的教材, 是典型的学科取向, 其优势是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及文学发展脉络, 但缺陷也显而易见:由于学科取向教材是以语文知识的逻辑体系建立起来的, 代表着成人世界, 体现着成人意志, 所以容易漠视高中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导致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盛行;此外, 由于语文学科课程有其悠久的逻辑系统和知识结构, 学科取向容易导致忽视当下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

所以,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体现整体意识。整体意识, 也指有些板块的教学, 可以根据文本的情况采取跳出单篇将两篇或几篇文本整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安排。因此, 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必须为体现苏教版教材特有的块状结构模式而使我们的课堂导语有别于以往, 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体现整体意识。

三、苏教版教材导语设计的对策

理想的导语设计应该是全盘考虑模块、专题、板块、选文之间的衔接性、对比性、互补性、共同点及角度的不同的。

(1) 同一专题不同板块之间的衔接性;

(2) 同一板块不同篇目之间的对比性;

(3) 不同专题之间相近主题的互补性;

(4) 发掘主旨的共同点与切入角度的不同。

笔者现任教高一语文, 学生对这种全局性的导语设计形式感到兴奋的同时, 更多的是感受到来自思考的神奇, 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很多知识融会贯通, 看来, 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决策, 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好的导语是优秀的作曲家谱出的一段序曲, 散发出神秘的魅力, 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 放射出独特的光芒, 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好的导语是架设在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彩虹桥, 呈现出七色的神采, 连接着通向语文理想国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特点及教学建议[J].现代语文, 2006.

[2]魏书生.魏书生精讲学生高效学习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3]丁凡.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3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让语文课堂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为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还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作用意义非凡,只有有了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教学的艺术,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导入

开始一堂课就好像一幕剧拉开帷幕一样,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走入表演的情境中,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碰撞学生的思维从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活动能够进行得活泼有趣。由此在导入部分先出示一段乐曲,紧接着课件展示一扇门的开启,里面犹如人间仙境,教师旁白:你们还记得第一堂语文课吗?那时是怎样的情景呢?那时的语文课堂为你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现在,语文学习陪伴着我们一起走过,在此刻,你心中的语文是什么样的呢?相信你有更深的感慨,让我们一起走进自己的心中,去回顾、总结和思考我们这些年来学习语文的酸甜苦辣吧。设计这一导入场景,教师进行巧妙启发,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首先为学生创设情感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很自然地就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争先恐后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

2自我检测、评估

导入之后进入自我检测、评估的环节,教师出示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对照着各个学期的目标提示衡量语文的学习情况,并作出自我检测和评估,完成课本中的评估题。同时课件出示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认真思考,对自己的语文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估,再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巡视。同学评价后教师随机抽出十名学生统计其评价分数,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这一环节的进行,旨在让学生对自己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基本情况进行回顾,小结自己取得的成绩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融入到教师设计的环节中去。

3填写自我评估表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根据课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再综合学习感受以及成果形式的相关情况来评出分项评价,完成自我评估表,并总结归纳同学们学习语文的普遍性得失。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和认识,能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有正确的客观的评估,由此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改进机会。

4写自我小结

此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境设计教学,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估后再出示同学们学习的照片,背景音乐响起,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你们手中的评估表是你学习语文的成果,能够见证你突飞猛进的语文水平,它是沉甸甸的,带着对过去成绩的汇总,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同学们,希望你们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弥补存在的不足,能够温故知新,用今天自己总结的结果来帮助不久后的中考,让自己在中考里发挥自己最佳水平,奔向理想的彼岸。课件出示题目,教师引导:在语文的学习中相信你们有许多的酸甜苦辣,有很多关于语文的话要说,有烦恼也有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吧!教师要求学生可以从出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行拟题讲述自己心中的语文,写一份自我小结。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习作进行分类并组织全部交流,教师通过适当点评让学生修改,将学生的习作汇编成册。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创设中,使学生产生共鸣,不断提升其思维水平。

5我的語文趣事

此环节在写自我小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语文的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心酸,有欢笑,有失败后的泪水,也有胜利后的自豪,教师把教学活动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回顾往事,畅谈各自的语文趣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讲述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学习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有苦与忧,有笑与泪,还有得与失,但是回味过去,你们却都是笑意吟吟。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为学生的思考层次进一步深入打下基础。

6我的语文情结

学生讲述自己的语文趣事时能够进入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评价自己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明白自己已经具备的语文能力,这时教师要顺势而导:语文学习和我们形影不离,有的同学因喜爱语文而被引领进文学的殿堂,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有的同学却并不热衷语文学习,更喜欢偏重精确的理科,同学们,你对语文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情结呢?由此教师展示语文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深入思考语文的主要特点以及语文在自己心中的最大价值,并相互交流、讨论,各自谈谈对语文的感情,教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时以阐述的内容无懈可击为衡量标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7我的语文感悟

在谈语文感悟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结合《别了,语文课》与《最后一课》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所体现的共同情感以及主人公对语文课的态度变化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对语文的感悟,走进语文,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的珍贵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好语文的重大意义,并且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情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8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要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知识性,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苏教版《我心中的语文》教学设计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全面地从阅读、写作、专题、口语交际等方面让学生去思考,促进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通过对过程的精心设定促进教学,并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语文素养。只有重视和肯定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将其主要作用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障和彰显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郭卿.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4)

[2]河北省涿州市王义海.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设计[N].学知报.2010

[3]张德铭.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课外阅读评价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篇四

设计一

一、教学角度

诵读―――朗诵诗歌,体会诗意。把握诗歌内涵。

二、主要教学步骤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教师指导诗歌朗诵要点。

3、学生诵读体会诗意。

4、学生谈诵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体会诗歌内涵。

三、具体诵读训练实施过程

1、把握诗歌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主旨创造条件。了解作者穆旦,《赞美》一诗的时代状况;作者当时的状况。

穆旦,原名查良铮,19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后随学校步行千里到昆明。后留校。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回忆,这些都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2、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带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诵读的要点。

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声的运用、语音延长等,并思考体会如何用诵读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真挚的情感宣泄。尽量体会诗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自内心的泣血讴歌。

3、选部分学生试朗诵。然后评论,是否体现出了诗人情感,提出注意要点。

如:开始对密集意象群的朗诵应该急促一些,而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应该低沉地、徐缓地表现出来。全诗的整体朗诵要有起伏感。

4、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体会诗歌内涵。

例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动听的鸟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同时抓住突出意象进行体会。

例如: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加入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以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但是他们毕竟已经起来,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反复吟唱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深刻内涵。

5、再次让学生带感情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含义。

设计二

一、教学角度

品读―――阅读体会诗歌语言,感受意象,进入意境。整体把握与品味分析相结合。体会永恒的爱国主题。

二、主要教学步骤

1、整体熟悉诗歌,注意突出意象。

2、了解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背景,时代特征,诗人的相关情况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等。

3、品读感受诗歌意象,尤其是体会突出意象的具体内涵。

4、诵读再体会。

三、品读训练实施的具体过程

1、熟悉诗歌,尽可能从整体上感受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2、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结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进一步理解诗作。

诗人曾经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经历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这些激发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人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经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抗战爆发以后,诗人的情绪高涨了,由于他的经历,他看到人民的苦难,又有忧郁的反思。

3、诵读诗歌,指导学生品味重要意象。

A、找出诗中奇特突出的意象(一般是抽象、奇特的比喻、夸张等)。

B、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构思特点等角度品味独特的意象运用的妙处。

C、结合抒情主人公的具体感受品味该意象的内涵。

例如:“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以及反复吟唱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内涵。

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复杂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纽结,部分诗句是诗人喊出来的,他的诗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从诗人深沉的语言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还有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

4、教师进一步深化引导,体会诗人热烈情感背后的深刻内涵。

5.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篇五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6.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篇六

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 记载 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 ?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 (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 (sù)

斑斓 (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三.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知识准备: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问题1.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问题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内容赏析:板书见课件

教师参考:第1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7.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篇七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 对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和条理清楚的议论文、说明文, 设计导语时, 则尽力设置疑点, 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 进而孜孜以求。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我们可以从主人公林冲身上设疑。林冲, 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拥有着如此有前途又高薪的职业, 他又怎么会在一个风雪之夜投梁山泊落草为寇了呢?我记得他的妻子因长得漂亮, 被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三番调戏了之后, 他也只是忍气吞声, 明知道是奸人设计陷害, 他还是接受了撤职发配河北沧州的事实, 在野猪林险些被公差董超、薛霸杀死, 结义兄弟鲁智深再三劝说其离开, 他还是到沧州负责起了看守天王堂的职务。如此能隐忍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上了梁山呢?在沧州他又遇到了谁?他怎么就转性了呢?哪个风雪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想知道, 我们就从课文里找寻答案吧!

这样的导语设计,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来, 使其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 引人入胜

一定的情境, 产生一定的情感, 教者动情, 学者才能动容, 教师一进入课堂就要进入角色, 用激情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受到健康而高尚的情感熏陶。如教学《苏武传》时, 一上课, 我播放悲壮的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 充满激情的朗诵《苏武牧羊》的歌词: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 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同学们, 冰天雪地, 饥寒交迫, 忠贞不渝, 他苦忍了十九年哪, 人生又有几个十九年?孔子云:“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 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 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 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 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 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 他就是大汉苏武。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激情澎湃, 热血沸腾, 他们对于课堂就有了一种期待, 在这种期待下, 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 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设情境, 方法多样。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都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 即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片营造美丽幽雅的氛围, 也可以借用多媒体先播放黄磊的歌曲《荷塘月色》然后导入本课。总之, 只要导得恰当, 导得自然, 导得精彩, 我们的课堂定会魅力大增。

三、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 导入语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认知框架,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从而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改变。我曾在空间里看到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的导语:我们忘不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 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里, 手握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剌去, 他是谁?他是少年闰土。可惜二十年后的他却变得迟钝麻木。那手捂碟子, 说着“多乎哉?不多也, 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的是谁?是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却不明不白地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祝福》也正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由同学们熟悉的闰土与孔乙己入手, 引导学生得出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的结论。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目标就更明确了:主人公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想通过主人公揭示怎样的社会主题?同时, 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仅在新课学习前启动了旧知识技能, 它也帮助我们教师确定了语文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四、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故事因其情节性强、易于吸引人的注意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把与文章相关的故事作为导语, 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就采用了“三个等级”这个故事作为导语:据传, 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 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 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 其二只抄了个题目, 其三连题目也没抄, 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 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 觉得还是有区别, 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 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 为何同是三个字, 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 “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 只是放狗的屁, 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 但除放屁外, 尚能看家护院, 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 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 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 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又给我们讲了哪些小故事?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导语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引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无穷魅力的赞美, 又让他们对文章《咬文嚼字》内容产生了好奇。这样,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 导语设计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许是课前无意听到的一句话, 抑或者是偶然看到的一个情景, 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投石激浪”, 只要我们的导语能瞬间点燃学生的热情,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就是好的导语, 这就能让我们的语文课走向成功。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魏书生老师也说“好的导入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大部分高中学生认为语文课无聊又无趣, 是休息大脑的课,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可以说一点儿也不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因此, 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语, 让学生从每一堂课的第一分钟起就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成功的导语呢?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效果好且易操作的导语设计。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于漪主编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改革探究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设计 改革 目标 原则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作业的布置,作业是教学中必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高中语文作业的布置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检测工具。在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改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还要对作业的设计进行相应的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作业环节,让学生们在学习一节课的内容以后还能有精力、很高兴地去完成相应的练习。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因此,改革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是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的,同样体现在作业设计的改革目标当中。通过字词、阅读、写作等作业内容的呈现,促进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以及语文教学的进步。因此,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语文作业设计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在高中语文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和文学知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掌握基本且重要的字词句子、经典诗歌和文章是作业设计的首要目标。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并能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深化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第二,语文作业设计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努力促进其能力的提高。在以往的语文作业的布置上,总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让学生按照给定的答案来理解语文文本,进行简单地记忆即可,这种情况下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精神,缺乏交流合作探究的精神,缺乏亲自动手实践的精神。所以,在改革后的作业布置中,教师要倡导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思考等,给每一位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语文作业设计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以往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真的是将它看作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检测工具,看中的是它的功效,而改革作业设计以后更看重作业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业的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品位,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语文文化素养的形成。而要想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单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是不可能的,它更需要借鉴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语文作业作为学生的实践方式之一,也应该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贯彻执行,以后的语文作业将是学生对待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让学生学会在作业中体验各种情感,它不再是学校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心理负担,而是学生自主的学习需求和人生需求。

所以,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改革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更加注重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结合学生的个性加强作业的趣味性,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依据一定的原则,以至于设计的作业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据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作业设计改革的目标,教师在高中语文的作业设计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所谓语文作业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语文作业不仅要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要在语文教学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语文学科是一门接触范围大、涉及面广的学科,有许多的语文作业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不但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还会成为抵挡学生进步的阻力。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改革要以科学性为依托,解决作业的单一性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合理的安排作业。

第二,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语文作业的整体性主要强调的是各式各类的语文作业之间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语文作业形成一个计划有序的整体,这个整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并不是单个形式的语文作业的功能的简单相加。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整体性的规划,有利于学生将他们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框架,让他们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从而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坚持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启发的重要性。而语文作业的设计就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作业的设计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知识。例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以及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重点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作业,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创造力向更深方向发展。

第四,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坚持策略性原则。当前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其中追求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问题,所以,所谓的策略性原则,就是说要把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策略方法摆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策略方法,才能够让自己继续的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教师要将语文学习的策略方法穿插于其中,比如说在阅读中搜集信息的技能方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以及修改作文的方法等等,让这些语文作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掌握这些技能方法。

9.老人与海鸥语文教案 篇九

二、通过回答问题,整体感知。

1.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是怎样建立的?海鸥为什么会成为老人的朋友?

2.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听了它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读下列的句子,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四、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

第一,充分的让学生读

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所以我以读代讲,让学生以读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同时让学生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第三,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课文学完后,我布置学生进行创编,给老人撰写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我感觉对学情把握不足。新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熟悉,胆怯害羞不敢发言;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其次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时间展开,只得从此带过。

10.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篇十

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3、训练咬文嚼字,学以致用。通过拓展迁移,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训练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作者

简介

三、?课文

研习

教学过程 ?一、?猜对联导入 林则徐巧对主考官 (幻灯片1显示)

?林则徐小小年纪就参加科举考试,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累,便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场时,主考官以其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以父作马;这使林的父亲羞得面面红耳赤,怪难为情,可是骑在父亲肩膊上的小子可真不凡,他眼睛一转,马上对道:“ ”。由上联的贬到下联的褒,色彩逆转。其父见儿子不仅解嘲了,还深知为父的希望,喜不自禁。主考也很满意其对,放他入场。

你能猜到小林则徐对的下联吗?

望子成龙。这四字,看来似平易,却言简意丰,褒贬逆转,意蕴也与上联相去甚远。

我们要想达到知文明义、出口成章的地步,就要对文字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幻灯片2显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从中会受很大启发。

二、师生明确《学案》文学常识1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三、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议论文的观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

?请简要概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举这些例子想说明哪些观点?(交流《学案》中内容感悟第三题)

教 学 内 容

激趣导入

介绍

检查预习

点拨

?教师活动 ?

思考

了解

回答

合作交流

比较不同

学生活动 ?

?四、自主

探究

总结

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幻灯片3显示)

实例

道理

角度

郭沫若改字

炼字的重要性

情感不同(句式)

王若虚改《史记》

文字表现

思想情感

意味不同(字数)

韩愈改诗

更动文字就

更动了情感

意境不同(字眼)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义使文章色

善用联想

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误用联想意义造成流弊

套用滥语

全无新奇

同学们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并得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体现出论文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密切相关,相互对应的。

?四、你在《学案》中筛选哪些文句作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1.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课课型设计 篇十一

一、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课课型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一定程度地解决由“课程内容”向“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转化问题

王荣生老师认为,“语文课程内容作为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繁育、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语文教学内容指的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传递的信息。它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处理、加工乃至增删、更换”。 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化,语文教材内容解决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解决的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它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加工,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境呈现给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依托。

作为“课程内容”的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有多条表述,但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关于口语交际的内容却十分单薄,只有一个专题“走进语言现场”涉及到演讲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成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点缀;教师没有教材可教,认为口语交际课可上可不上,即便知道口语交际课重要,也不知道该教什么,如何去教。教材内容的缺失,阻碍了教师生成“教学内容”。

王荣生、王志凯等成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制的开拓者。王荣生著的《新课程与“语文教学内容”》 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王志凯和王荣生著的《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拓展性材料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活动设计。更为可贵的是,丰富的教例来自教学实践,简要透彻的剖析给教师的实际操作很大启发。他们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没有体现在教材内容上,也没有在教师中流通。他们所研制的教案基本上试用于小学和初中,很少涉及高中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只有实现高中口语交际教学由“课程内容”向“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转化,才有可能实施教学目标。

在国家组织编写的口语交际教材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考虑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学实施的可能性,创设了多种课型;这些课型不仅包括训练形式,还为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的开掘利用提供借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课程内容”向“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转化问题。

(二)尽可能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交际性”

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强调口语交际的“交际性”,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被忽视。

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 “关于口语交际”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是,考试不考,教师就不教,这是中国教育改革面对的尴尬现实。在各地的中考和高考试题中语用题的部分试题是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测试,但是,它以书面语的形式来考查口语能力,脱离了现实语境,不能很好的考查学生在实际“交际”情境中的现场应变能力。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死的管理制度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交际语境。高考压力太大,教师无暇顾及高考不考的内容。面对这样的教学现实,口语交际课型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实际,挖掘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在学校管理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交际性”,以达成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课课型设计

目前的口语交际课程的实施面临的困难之一是课时少,由于高考不直接考到口语交际能力,迫于升学压力,学校一般不安排课时让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口语交际课型设计应当遵循实践的可行性原则,在内容的设置和训练的形式方面注意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相结合,追求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高的教学效率。下面,我们将口语交际课程课型设计为四种类型,分条陈述。

(一)综合训练型

所谓综合训练型,就是有明确的口语交际训练目标,将口语交际训练与读写训练、校园活动相结合的一种训练方式。

1.写说型

“写说型”就是将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先说后写型,一种是先写后说型。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常常采用“先说后写”的训练形式,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围绕作文题先说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选用、布局谋篇,先口头作文再笔头作文。在“说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对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对本次作文的方法进行指导。口头交流的主要形式是,个别学生说,其他同学和教师评议,或者主要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和交流。这种课型将主要教学目标放在写作教学上,“说作文”是为更好的“写作文”服务的,因而口语交际的目标不够明确。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口语作文时,对学生的口语要求,实际上是作文的书面语要求,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实际口语能力。我们可以对这种教学形式进行改进,小组成员先围绕作文话题讨论,然后要求指派一名代表对小组成员的讨论过程和意见进行陈述,对“口头陈述”提出发言要求,在小组代表发言之后,自由发言,就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按照“商讨”的口语要求发表看法。这样,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就明确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说”沦为“写”的附庸。

“先写后说”课型结构是:写作文(写的能力)——学生互批(鉴赏能力)——学生互评(口语交际能力)。过去,语文老师也采取学生互批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将批语写在被批阅的学生的作文本上,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训练学生的鉴赏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既节省了老师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作文水平,同时,评别人的作文,学生兴趣高涨,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愉悦感、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这个活动本身还包含口语交际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将笔头评语变成口头评价,让学生学会在公众场合评价别人,教给学生如何表扬和批评别人,对学生的口语评价提出要求,并作出对“学生口头评价”的评价,指导他们得体地发言。

2.读说型

读说型就是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的一种课型。

叶圣陶说:“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叶圣陶深谙读写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并且强调为很多教师所忽略的“说”的能力的重要性。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是重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他们采用让学生仿写阅读材料、写读后感、续写、扩写等形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写作能力,可是没有重视阅读活动与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其实,阅读活动中隐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课程资源:第一,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文本等的多维对话过程,也是生生、师生交际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交际情境,比如,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学生的回应,学生的争论辩驳等,教师可以抓住文章要害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同时也可让学生提出议题,师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第二,阅读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口语训练话题,可以复述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某一问题可以作为讨论、演讲、辩论、采访交流阅读心得的话题。第三,阅读材料涉及到口语交际艺术的,可以让学生学习借鉴,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退了秦师,体现了高超的口语交际艺术,可以让学生鉴赏、学习。第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分析、讲解、朗读、评价等口语行为可以成为学生口语的示范,在课堂中协调师生、生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交际行为,成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潜在课程。

过去,语文教师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多是将阅读教学作为重心,以阅读和口语交际并重的“读说型”口语交际课型,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和口语交际目标,教学程序的安排要同时为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服务。

读说型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阅读——复述型,阅读——课本剧表演型,阅读——讨论或辩论型,阅读——采访型,阅读——表情朗读或角色朗读型,听读——信息发布型。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注意设计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达成口语交际目标。下面以“阅读——复述型”为例说明。

传统做法:阅读文本,复述故事情节,表达要求:语言简练、过程清晰、故事情节完整。

改进后的做法:阅读文本,向从未读过此文的同学推荐这篇文章,表达要求:注意说话对象(从未读过此文),注意说话目的(希望同学能够阅读此文),复述故事情节,阐述推荐理由时语言简练,理由充分。这个设计增加了情境内容,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求比传统做法更高,直接指向口语交际目标。

“读说型”口语交际课,一方面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口语活动也是创造性应用语言的活动,通过该活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语言的创新能力。教学设计同时指向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中抽取口语交际的话题,省去了搜集材料之苦,提高了教学效率。

3.活动型

“活动型”口语交际课是以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为主要形式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课型。

S·皮特·科德的《应用语言学导论》指出,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强调是否符合语法规则的言语的“正确性”,注重言语知识的传授。现代语言学则更多地关注“适合性”,关注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这就是说,写作、口语交际训练必须注意目的、对象和场合。活动课型更加凸显口语交际的情境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口语的“情境适合”能力,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人教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是分作两个系统编排的。一个系统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另一个系统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学习离不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与指导教师的交往、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少不了发言、讨论、辩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包含丰富口语交际课程资源的活动。

口语交际课课型设计注意从校园文化中汲取资源,将口语交际活动与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挖掘与交际训练相关的话语情境。比如,学校举行艺术节、读书报告会、文学社团竞选、捐助贫困学生的义卖、演讲比赛等活动,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写串联词,模拟主持,在班级分小组模拟演练。在班级举行名著研讨会,为同桌的阅读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义卖推销活动。为高一新生介绍一处校园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特定场合中特定的话语技巧,还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养。

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实际参与的学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活动的契机将活动形式转化为班级活动,想办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另外,我们更提倡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班级课程资源,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笔者长期教实验班,每届学生都有参加北大、清华自主招生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开展采访活动,让其他学生采访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采访的言语艺术以及应对采访的策略。再如,采访内容可以是采访某位成绩优异或在某方面有特长或荣获奖励的学生,这些活动在普通班级中就可以进行。

语文教师还要打通课内课外,在教学中创设与交际训练相关的生活情境,唤起、激活学生各种时间、空间所获得的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比如,让学生自主解决自己与人交往中的一个难题,并将这次经验写下与同学分享。

(二)单项训练型

单项训练型是指为了专门训练口语交际某一方面能力而设计的课型。比如听力训练、朗读训练、演讲训练,根据不同情境如介绍、接待、劝导、拒绝、请求、请教、评价等使用恰当口语的训练。如果课时足够,以培养倾听能力为主的听力训练还可以细分为聆听训练、听记训练、听写训练、听说训练、听辨训练、听评训练法等等。

单项训练型的结构通常是:明确训练要求——设置口语情境——口语实践活动——总结反思。

例如,听力专项训练设计思路:

1.明确听力要求:能够听出说话者的说话态度意图、说话者的知识背景,能对说话者的观点做出恰当的评价,训练学生对信息敏锐的洞察力;

2.听一段谈话(官方新闻报道);

3.说出相关内容并作出恰当评价(学生研讨);

4.归纳总结:听出言语背后的信息需要的个人修养,为学生口语交际实践指明努力的方向。

三、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课课型设计的几点说明:

1.口语交际课课型设计要以达成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能力目标为依据,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教师在运用综合型课型教学时,要始终具有“口语交际目标”意识,而不能让阅读教学和写作目标冲淡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2.教师在创立新的课型时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尽量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尝试用一些评价方法督促学生重视口语交际课的学习。

3.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努力创造民主氛围,让不敢说话的学生有说话的欲望,培养他们的交际兴趣和自信心。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培养学生口语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操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和世界观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升.新课程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志凯,王荣生.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2.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的巧妙设计 篇十二

一、高中教学开展语文活动课的意义

(一) 有助于优化高中课程的结构。我国教学课程的结构设置一般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 继而服务于应试教育, 语文也是这样。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语文学科课程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逐渐增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太少, 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结论和答案, 使学生难以发挥自主性, 严重影响到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但活动课则不同,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不同在于, 它通过鼓励学生直接参与, 让学生获得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验, 改变以前晦涩枯燥的灌输性教学模式, 更易于学生接受;活动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 通过表演或模仿课本知识的场景,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拓展课本的内容,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深入学习。

(二) 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近年来, 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为新时代提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要求, 迫于升学的压力, 应试教育偏重科目与分数, 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 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与创造力的闲置。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的活动课教学, 有利于学生走向生活和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主要依据的,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相结合, 培养和提高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充分发展。在当代的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 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课, 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 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不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程的需要, 设计相关的活动课程, 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 进行实地考察交流, 然后写采访笔记、拍摄相关照片、采集实物等, 进行综合分析,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课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活动的过程中, 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锻炼机会。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设与发展,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活动课的设计

(一) 设计原则。1.针对性。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成长需要, 结合现实生活, 将活动课设计得既形式多样又突出重点, 在寓教于乐的同时突出锻炼目的, 使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对能力的训练具有顺序性, 根据活动内容与当前条件, 有针对性地选择组织形式。2.目标性。活动课前, 教师应明确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或是能力培养, 或是道德教育等, 要有具体的目标、实施方法, 最后应有活动总结。比如读报这个活动课, 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读报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写读后感。目标明确, 实施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3.全体性。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达到合格标准, 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 活动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使全体受教育者都进行自我展示, 满足其求知欲。

(二) 活动课设计过程。1.活动课的准备: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教师主要负责实践的安排和活动场所的确定, 以及活动用具材料的准备, 学生则根据活动课的主题确定自己的参加方式等。2.活动课的导入:导入工作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的兴趣与欲望,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教师用自己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活动课的内容, 吸引学生走进活动;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 进入相关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等。3.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活动课的实质性阶段和关键性阶段, 活动课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大多数活动由学生自主实践即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是按活动要求让学生自主投入、动手动脑, 完成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要大胆放手, 学生则要大胆创新, 勇于动手动脑, 自主操作, 积极主动地完成活动课的实践。4.总结反馈:在活动课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做好活动课的总结反馈工作。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让学生通过自主总结活动课, 使自己在实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认识, 完成学生活动的“自我实现”, 然后评价得失, 并及时调整策略, 采取补救措施, 做好后续发展, 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 具体实施。1.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始终贯彻自主性、实践性原则, 教师只起隐性指导作用。例如教师的导语要明确, 关键放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上, 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 注重活动过程反馈,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 由以前的依赖别人转变为自主独立, 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2.善于辅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活动课的过程中, 在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前提下, 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教师一定要创造活动情景, 使活动课的内容贴近生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教师要提倡让学生走上讲台畅所欲言, 提倡异想天开, 敢于大胆争辩, 发挥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 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中设置题为“于勒发财后回来了”的后续故事, 让学生想象续写后来发生的故事, 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写出来的故事也会精彩有趣、富有创意。3.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教师在活动课的进行过程中, 不应该急于说出问题的答案, 而是积极提供辅助条件, 旁敲侧击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在演课本剧《变色龙》时, 由于人物众多、篇幅太长, 学生不知道孰轻孰重, 不知道如何去演, 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导, 如建议学生选一位总导演, 由其统筹指挥动作对白等, 并建议参演的学生先认认真真看资料, 体会所演角色的心理加重理解, 然后进行试演, 最后写观后感等。

三、结语

语文活动课教学重在学生的全体参与, 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等,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随着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加剧,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代教育必须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具有局限性, 活动课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应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活动课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巧妙设计

参考文献

[1]史慧芳.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J].新课程 (中旬) , 2013, 12:64.

13.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设计模版 篇十三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模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1、语文——语言、文字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

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

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

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勤写勤练的习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整理积累的习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

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

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总结得失的习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书写清楚的习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在习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

要学——态度问题

会学——方法问题

能学——持衡问题

工具书齐全;

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

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小学英语教案设计模版

2.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版

3.高一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设计

4.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5.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高一物理

6.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7.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8.小学三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9.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14.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好!我们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 (投放生字词)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 - -- 婚变—— - 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 全体朗读

五、提问教读:.

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展示图片1)

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展示图片2)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 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 善解人意、 、痴情 、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展示图片3) 和(展示图片4)

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㈡、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15.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篇十五

一、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侧重记忆, 缺少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1]。”然而, 老师为了量化方便, 语文的课后作业大部分为识记类的背诵、字词、成语等基础内容, 过量重复的机械训练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 最终必将影响语文教学的成效。

(二) 形式单调, 缺乏创新

许多语文教师将作业简单的归结为书面作业, 为了便于督促和检查, 就直接布置抄写类作业, 轻视作业形式创新。然而, 过多的抄写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这种引导不仅包括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更包括课后作业形式的灵活机制,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充分展现其才能。

(三) 脱离生活, 以本为宗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 语文教学本该生动有趣。但目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教材本位, 而忽视了语文作为文化语言的学科特色。作业设计内容以课本为宗, 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实际性。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 只是机械重复, 不愿主动思考, 更不会考虑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联系现实生活。

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对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要求决定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化的人文性特点。作业不仅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基于这一要求,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的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读写为重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下》中说:“多读心中有本, 多写笔下生花”。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写的训练。多读, 首先表现为多读名著, 从名人著作中寻找知识的甘泉。为突出高中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江苏省教育厅明确规定了高中生必读的名著书目, 并将这些名著设成高考语文题目加以考察。这要求教师的作业设计不应仅拘泥于基础知识的复习, 还应有名著阅读时间。其次, 多读时事评论。语文与现实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挑选一些新近的精彩新闻评论给学生当作辅助阅读材料, 让学生从新闻评论中了解外部世界, 关注社会生活, 同时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及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再次, 读同龄人的优秀佳作。同龄人的成功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一些优秀学生佳作, 组织本班学生进行阅读点评并修改完善,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点评和修改中来, 激发他们发表自己观点的兴趣, 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动力。

多写, 具体到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环节, 主要表现为写好“三本”。一是基础知识积累本。基础知识积累本在作业设计上可以对具体的积累内容不作要求, 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看书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关注并重视语文学习。二是摘抄本,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除了广泛阅读之外, 还需学生勤作摘抄, 多加复习。对于优秀语段, 摘录下来并略作点评, 学习优秀语段的写作方法。三是随笔本, 随笔形式不作要求, 随笔可以写诗歌、戏剧、小说或者日记等, 目的是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兴趣。“三本”的能力要求由浅入深, 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 做到作业的分层设计, 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课后操作,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能力为根

不论是强调高中生读名著、读时事评论、读佳作, 还是做基础知识积累本、摘抄本和随笔本, 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从传统的复习课堂知识中解放出来, 重视对学生读写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担任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任, 这要求语文教学工作不能脱离文化现实而两耳不闻窗外事。教师在学生的作业设计环节可以更加的灵活、形式多样。如在传统节日来临之时, 布置搜集整理某个节日相关资料的作业, 组织与该节日有关的演讲或者举办节日画报展览等。这样的作业设置既避免了长期以来语文作业形式的单一, 又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作业中都能充分展现特长,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结语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有必要对语文作业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 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培养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6.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设计探讨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启发性;开放性;探究性

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基层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笔者看来,高中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不能单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种形式的课堂提问注定是流于形式,并不具备实际效益;相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问题。以下,即为笔者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认识与看法。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设置问题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促使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活动。由此出发,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即能推动学生依据问题对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行认真、深刻地思考与分析。启发性的课堂问题对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认知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祝福》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一个人的外貌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经历与生活状态。课文对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其作用是什么?

纵观《祝福》全文,作者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可谓是别有一番深意,其主要目的在于刻画不同时期下祥林嫂的生活经历与生活状态。可以说,祥林嫂的外貌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线索。如此,上述启发性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充分思考,潜下心来认真研读课文,同时又有利于他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细细揣摩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很显然,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切实获得恰恰正是高中语文课堂设置启发性问题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设置具有开放性的课堂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有一个固定、统一的答案,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尽量为学生设置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创意表达。

对此,笔者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荷塘月色》这一课文开篇点题就说明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针对这一细节,笔者特意为学生设置了如下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不宁静”的情绪来源于对国民党反革命的不满与愤慨;有的认为“不宁静”的心情来源于知识分子对未来方向的迷茫与彷徨;有的认为“不宁静”是因为作者的思乡之情。请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朱自清先生的人生经历等相关内容,尝试对上述不同研究观点展开大胆的分析与探讨。

上述开放性的问题并不具备唯一的答案,学生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合理表达内心所思所想即可。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敢于打破思维的桎梏,促进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更能使学生以该问题为载体加深对《荷塘月色》这一课文的认知与理解。由此,我們不难看出,开放性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提问的有效突破方向之一。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设置具有探究性的课堂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同样应当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如,在教学《过秦论》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两个探究性较强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政治論文,作者所持有的政治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来证明自己的政治观点的?随后便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认真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两个问题展开探究。

凭借小组集体的思维智慧,学生既能通过问题明确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领悟与灵活掌握作者证明自身所持政治观点的方法——摆事实(实例论证)及作比较(对比论证)。这一自主探究学习结果的获得很显然要比教师死板灌输给他们要更为深刻,更便于记忆。这也充分证明了探究性课堂问题之于构建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能诱发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要具有开放性,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显著发展;更要具备探究性,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这样的提问才能成为高中生语文素养与技能均衡、协调发展的载体,也才能真正有助于打造效益与质量兼具的高效语文课堂。

上一篇:磁石解释及造句下一篇:发现仙人掌的秘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