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精选16篇)
1.《给予是快乐的》 篇一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在反复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3.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自读自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并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的名人名言(学生)
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给予”
1.同学们,你们刚才诵读的名人名言中,最关键的两个词是什么?(板:给予快乐)正音:给予jǐyǔ。
2.你知道“给予”意味着什么吗?(付出、奉献、赠送、失去)这到底是一份怎样的快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将课题板完整,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还记得我们学习这样的课文,用得最多的是什么学习方法吗?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用读、思、圈、注、问的读书方法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随机指导。)
2.出示部分句子,抽读,正音。(相机理解:饶有兴趣、宽裕、三步两步)
3.交流学生提的问题,出示最有价值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品读课文,感悟“给予”
(一)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了别人什么?
相机板书:哥哥→ 保罗
↓
男孩→ 弟弟
(二)保罗为什么会误解了这个男孩?
1.保罗一共几次误解了这个男孩?分别在第几自然段?
2.保罗的第一次误解,错在哪儿?
3.“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和“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不同?
4.如果你是保罗,你会想错了吗?为什么?
5.相机分角色朗读。(投影出示对话部分)
6.保罗第二次误解又错在哪儿?
7.男孩仅仅是想送给弟弟一辆新车吗?
8.相机指导朗读。(投影出示小男孩的话)
9.保罗全错了吗?
(三)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为什么“难忘”?
1.交流。
2.练习说话:让我们一起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保罗的哥哥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来说,想全部说更好。
四、拓展延伸,体会阅读链接
1.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
2.阅读链接。
快速阅读文章,想一想,你会提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
3.出示小诗,齐读。
五、阅读推荐,感悟单元主题
1.《感恩之心》
2.《给予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把你在本节课中体会到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着重让学生学会通过提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从而达到自读自悟。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前两分钟的名人名言诵读导入新课,在课中进行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拓展延伸环节中小诗的展示,以及课后相关文章的推荐;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而生成。
2.《给予是快乐的》 篇二
1.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并试着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2.通过阅读, 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 捕捉文本的潜在信息, 在反复的求证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3.捕捉生活信息, 真情表达, 体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围绕“快乐”展开, 积累描写“快乐”的词语, 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到快乐的事。
(一) 粗解课题, 读好课题
1.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跟快乐有关。带着快乐的心情, 谁愿意来读读课题?
2. 理解课题。
“给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特别关注“给予”这个词, 再读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读通课文
1. 自由读文, 展示学情。
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课文, 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 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第一个要求:读的时候, 注意把字词读准, 把句子读通。碰到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 要反复读、反复练。第二个要求:你还可以边读边把自己认为难读的词语画出来, 等会儿请你写到黑板上。
(请学生板书)
2. 结合学情, 扫清障碍。
谁来读一读这些难词? (指名读, 齐读。)
3. 结合学情, 选择朗读。
课文真的读通了吗?请你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通顺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零起点, 关注学情是尊重学生最直接的体现。哪些字词需要展开学习, 根据学情而定。老师请学生把自己认为的难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开学会的过程。这样的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 再读课文, 了解大意
1. 快速浏览, 了解人物。
读通了课文, 让我们赶快来看看里面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 同桌合作, 了解大意。
那么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轻声读课文, 争取把长长的故事读成短短的几句话。这个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老师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
集体交流:逐句地说, 连贯地说。
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当然这只是课文表面的信息, 我们还得继续往下读, 捕捉课文里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信息。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 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因此对了解故事大概, 老师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实际, 让学生借助老师的帮助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样的设计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也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
(四) 略读课文, 捕捉信息
1. 快速浏览, 捕捉重要信息。
你认为课文中哪句话是最重要的,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 把你认为最重要的那句话画出来。
2. 认真默读, 捕捉潜在信息。
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请你拿起笔, 认真地默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又一个的理由来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3. 组内交流, 激发兴趣。
和同桌比一比, 看谁找到的理由多, 如果同桌比你多, 就请你给予同桌一份鼓励, 为他打上一颗五角星, 打在课题上。选一个你最有感受的理由和同桌说一说, 如果你比同桌说得好, 就请同桌给予你一份鼓励, 为你打上一颗五角星。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有许多处都能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让学生在独立捕捉信息的基础上展开同桌合作学习, 把他们捕捉到的信息一一进行交流, 丰富自己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集体交流, 自然提高了交流的质量。同时在同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拥有了“给予是快乐的”真实体验。】
4. 集体交流, 重点落实。 (随机)
A.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做圣诞礼物, 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B.男孩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当这样的哥哥意味着
……
让我们一起分享男孩的快乐! (指名读:“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C.保罗主动邀请男孩坐新车兜一圈, 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D.男孩将来也要送这样一辆新车给弟弟做圣诞礼物, 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小男孩说将来他要送弟弟一辆这样的车, 那么现在他给予了弟弟什么呢?
E.保罗把小弟弟抱进车里, 他们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小结:一个又一个的理由, 充分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让我们自信地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不再把略读课上成微型的精读课, 而是努力追求把略读课上成真正的略读课,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从捕捉文本的表面信息、重要信息、潜在信息入手, 让学生充分展开略读的过程, 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 回味生活, 表达真情
1. 回味生活, 捕捉信息。当然这还只是课文中的
一个个理由, 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再次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那么它就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请你用比较概括的语言, 就那么两三句话来说说这个事例, 证明“给予是快乐的”。
2. 真情表达, 升华主题。
听着大家的交流, 我也很想把自己写的小诗, 一首不完整的小诗, 与大家一起分享!
给予
有人说
给予是一句话
一句温暖人心的话
……
伸出你的手
送出的就是鲜花
伸出我的手
奉献的就是阳光
请你也照着老师的样子写一小节诗, 拿起笔把它写在课文前面。
小结:同学们,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让我们一起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把写挤进课堂”, 这句话似乎已经深入人心。很多时候, 我们都会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时间, 让学生拿起笔进行真情表达。但我们很少自己拿起笔来抒发我们的真情。反复地诵读这个文本, 我被深深感动。于是我写下了这首小诗《给予》。我相信当学生和我一起写完整这首小诗时, 心里也会充满感动。在音乐声中, 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小诗, 真情弥漫课堂。】
3.潘江雪给予是一种快乐 篇三
1994年参加工作时结缘佛法,1999年皈依佛门,如今所做的一切在潘江雪看来。正像佛说的“因缘际会”。回想起当初学佛。她认为,佛法里给予是一种行动。学了佛法之后便会积极行动起来。让自己更积极地做现在想做的事情。
一个人生的转机
潘江雪是北京人。在视野宽阔,学风宽厚的景山中学度过了难忘的中学时代。最爱排球,是排球队队长兼主攻手。22岁那年,她被火热的深圳吸引,等不及发毕业证,便踏上南下的火车。接下来到招商证券工作,一做就10年,从业务助理做到香港招商证券董事。2003年,她和昊冲迁居上海,组建宝盈基金上海公司华东营销总部,之后是汇丰晋信基金公司的教育网站。
然而潘江雪一马平川的人生却来了个改变。
她说在看完尤金·奥凯利《追逐日光》后,她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尤金·奥凯利也是从事金融工作的,在美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他事业蒸蒸日上。热爱自己的家庭和朋友。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羡慕。正当他计划美好未来的时候,却被诊断出脑癌晚期——最多还能活4个月。面对即将永远离开亲人和朋友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在他认真地思考了死亡的意义后。决定接受并笑对死亡。他决定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地、乐观而从容地享受他最后的100多天的生命。他在这段时光里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去安排工作,邀约朋友。享受之前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的天伦之乐。
潘江雪说人生充满了不可知性,很多的事情真的需要在想到它时就该去做。而不是自我安慰“明天还有时间”。
潘江雪说2001年时。她在美国。因为嫌早上8点的飞机太早。选择了9点的。而“9.11”事件中冲向五角大楼的正是她放弃的那架飞机、那架航班。
潘江雪说2002年时。她在云南。一场车祸,几乎让医生都下了病危通知单。但她却奇迹般地又复活了。
如今说起那些劫后余生。潘江雪淡然了很多。也正因为她的这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她觉得要做的事情,今天就要去完成。
而真正触动做“真爱梦想”的念头源于潘江雪和朋友在甘孜的偶遇(因为师父是藏族大活佛的关系,2002年后潘江雪每年都会入川)。那是2007年7月初,在风景如画的川北的一条公路上。潘江雪和朋友把车门打开停车在路边。这时一个拿刀的小伙子探头探脑地走过来,脸上的刀疤让他显得面目狰狞,她们紧张之中把食物和水递过去。小伙子立马松弛下来。和她们聊天。
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20岁了,没上过学。我们全家都没有上学。他的生活靠挖虫草赚钱来维持,一年中只有5月、6月两个月可以挖到虫草,剩下的10个月他就一直都在路边看过往的车辆。
当潘江雪他们的车走了很远,再回头望时。他还站在原地挥手,脸上带着憨厚的笑。这。有可能会是他的一生。
这个镜头印在了潘江雪的心上。也正是那一刻,她心中涌起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帮助他们。
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计划。她决定要把这种一时的触动当一生的事业来做。
“我们真的真的很喜欢这里”
当缺衣少食的绝对贫困逐渐被消灭。知识的贫困或许成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虽然石板课桌和干疮百孔的教室被国家数年来持续投资的一座座中心校教学楼代替,我们仍然看到匮乏的图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令孩子缺乏学习的兴趣:总观当前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视野的狭窄、观念的陈旧、软性环境的贫乏。这就是“真爱梦想”为什么会选择中西部贫困及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这一项目的初衷。
潘江雪说:“无论是偏远乡村的孩子,还是城市农民工的子女,我们希望能够用自己多年的商业管理经验在这个待开发的新领域里编织一个梦想:用全新有趣的运营方法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即使是在闭塞的穷乡僻壤。”
“真爱梦想”的梦想是通过“梦想中心”和“梦想领路人”这两个项目来实现的。“梦想中心”是设立在各地的以标;隹化模式为乡村学校建设风格独特的电脑、图书、多媒体互动教室。里面配有图书、电脑、电视机、DVD,数码相机、MP3等。希望孩子们在充满现代感和活跃气氛的环境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更可以产生对知识的兴趣,享受学习的乐趣。“梦想领路人”是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开发以“创新、多元、宽容”为价值诉求的“梦想课程”,并以此课程系统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对乡村地区基层教师的专业培训。期望通过对当地教师视野和理念的提升,在“梦想中心”覆盖的乡村学校中推广充满乐趣的互动式素质教育。
“梦想中心”将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突破口。着手设计30门以游戏和团队探究活动为主的“梦想课程”。从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利用国家规定的校本课时间,孩子们可以参与540堂这样的课。比如有一门理财课,引入了模拟拍卖:中心准备一些报纸、胶带、订书机让他们做交易资源,还有一些银行的练功券当假钱,进行投标。第一轮投,大家都是瞎投,不知道规律和资源是什么。第二轮投,就有人学会了垄断经济,买断了胶带或是订书机,别人要用就得到这来买。再之后,孩子们就发现,不一定要做垄断和第一,因为要买断的话。成本过高。于是大家就退而求其次。去投标成本低一些的东西,而这些物品谋利的可能性反而可能会更高。在模拟的市场里,孩子们很快培养出了一定的“经济头脑”,而且乐此不疲。
潘江雪说,等上初中之后,还会让孩子们做模拟法庭辩论、排演话剧、学会在淘宝上开店等等。孩子们对这类课程都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反馈结果最多的是:“上课时间太短了”“我们真的真的很喜欢这里”等等。潘江雪说:“孩子们在自我投入的过程中焕发出创造力,这是最珍贵的。”
2008年3月,第一批与城市孩子同步、甚至许多城市孩子都没享受到的现代化的色彩缤纷的“梦想中心”走进了寂寥、偏远、贫困的川西阿坝马尔康第二中学和康山九年一贯制学校。
那时第一个“梦想中心”建设足足花了半年时间,而现在建一个只要两周就可以。截止到今年4月份,全国已经有100多家“梦想中心”。“估计到年底的话,将有170家左右的‘梦想中心一’,潘江雪开心地告诉我们。
用商业思维购置知识连锁店
2008年12月13日。北京嘉里中心,潘江雪和吴冲(“真爱梦想”基金创始人,理事,执委会委员)以社会类投票第一名的身份荣膺“领驭2008年风云人物”社会类大奖。媒体纷纷报道,并将“真爱梦想”誉为国内“将商业化原则引八慈善领域,引领中国新慈善运动风潮”的开路先锋。
从金融领域到慈善工作,潘江雪说,为什么要做慈善工作,可能跟很多人一
样,从一开始捐钱。到后来我们决定捐出我们自己,这里面有两个经验,第一,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我们在商业机构中学到和应用的管理经验运用到慈善公益的行业里面。第二。我们经过了前期三个多月的实地调研。选择了教育公益的项且。
从2007年到现在,从两家做到了上百家的跨越。作为当初只有5个人员的基金会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潘江雪说:“我们是有了大量原来在商业机构工作经验支的撑。”
“梦想中心的建设本身,我们可以在一年同时做一百家。而且是完全DIY的方式,我们不到现场去。我们把所有的物品。一个集装箱过去。学校用两周的时间自己用师生共建的方式完全把它做出来,凭着我们施工的手册。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捐建梦想中心的效率。”
潘江雪说:“‘梦想中心’会最终成为一个连锁体系,从形式到内涵,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模板。而只有标准化模板,才是可以被组织化复制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做一间麦当劳,而不是一间包子铺。”
潘江雪和吴冲以及其他的发起人,都来自商业机构。这些商界的精英把自己的管理经验运用到了公益事业里,非常纯熟。真爱梦想有三个核心理念,其中真正在应用的一个理念就是在慈善和公益的领域引入了商业管理的思维。
潘江雪说在慈善领域里,大家长期的一个心理是:慈善这件事我做了就安心了。但他并没有看到怎样捐钱,钱怎样被最大效率地使用。但是从商业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资产的运营。“梦想中心”建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多家中选一家:要求学校在建设中投入资金,通过约束来提高共同管理的效率。这是她全职进入这个市场的意义所在。在慈善行为的各个环节中。合理地应用专业化的商业、金融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提高慈善行为本身的效率。这包括对投入项目的甄选、评估、投入过程的监控、投入项目的跟踪管理:也包括基金本身管理的透明化。筹款模式的多元化和善款管理的风险控制等。这种on-going的执行对慈善最后的效果是特别有影响的。
对于一些媒体将他们定义为是在做“新慈善运动”的说法,潘江雪有不同看法:“首先我认为公益行为和慈善行为是不同的,其次公益行为也不是一项运动。”“‘真爱梦想’就是一个慈善企业,要像管理上市公司一样管理慈善。你从来不会评价一个企业做一项事业是一个运动吧。”
在中国,做慈善、做公益的人很多。但能像潘江雪一样辞职,全身心地做公益的人却不多。她对财富看得很淡,在“真爱梦想”成立至今的近3年中。潘江雪没领过一分钱的工资。她的日常开销所需的花费都是她曾经在金融领域打拼下的家底。她笑称:“我现在让基金经理帮忙打理那点钱。我实在没时间自己去理财。毕竟是学经济出身,还是知道如何让钱成活钱,生出更多的钱。”
采访结束时候,潘江雪给记者看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2009年度报告》,那些详细的收支数据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澈透明的“真爱梦想”。
2008年3月18日,梦想中心1号在阿坝州马尔康第二中学启用,那时潘江雪他们被包围在一群藏族孩子兴奋的舞蹈和激动的热泪中。一时冲动之间,宣称在未来5年中要建设100间这样的梦想中心。
4.给予是快乐的! 篇四
那一次,我由于起床很晚,学习用品匆匆忙忙地整理了一下,来到学校已经快迟到了。我急匆匆来到学校,就在把东西整理出来时,这才发现了忘带了一把尺子。于是我整天都显得无精打采的,紧紧的皱着眉头。
就在这时,她好似看透了我的心思,于是跑过来问我:“你怎么这节课面色无光,有什么不妙的事!”我只好把事情都老老实实地说了出来。她听得全神贯注,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似的。她听完后,说:“我有主意了!”于是,到自己位置上拿了一把尺子——既漂亮而崭新的尺子,对我:“这把尺子就就给你了!”我说你不是只有一把吗?这把是刚买的吧!她笑眯眯地说,“对,是刚买的。但是我觉得帮助别人是比什么都重要的,都宝贵的。”说完,她转身就蹦蹦跳跳的走了。
5.给予是快乐的 篇五
我在去饭馆的路上,遇到一个老乞丐正在乞讨。路人一个个与他擦肩而过,几乎没有一人留意他。他衣衫褴褛,苍白的额头上布满了皱纹,满头的白发有一些蓬乱。
我下意识地拿出了钱包,但转念一想,又将钱包放了回去。这位老爷爷这么可怜,他应该受到一些帮助。但是,这些钱是我用来付坐地铁的钱呀,如果就这样白白花了,岂不是得多走许多路了?相反,如果把这些钱存下来,就可以少走几里路。
“妈妈,那个老爷爷好可怜,我要帮助他吗?”我问了妈妈一下。
“当然,你应该这样做。”妈妈弯下腰来对我说。
我一言不发,走了上去,向老爷爷的盆里投了一个硬币。
6.给予是快乐的反思 篇六
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在学生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而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在语文教材中有多少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文章,如《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它们不仅陶冶着孩子,也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
一说〈西游记〉》中的课堂评价:
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
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
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一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
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
这位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美好人性的工作吗?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西方哲人说得好,“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做智慧的语文教师
特级教师 武宏钧
语文教师的智慧与否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而在于他们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和睿智,是师中心还是学中心,是教服务于学还是屈从于教。
智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领者、促进者和新课程的建构者。在教学中,善于脱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传统思维的禁锢,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课堂中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善于发现、捕捉甚至放大一些课堂生成问题,并转化为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智慧的语文教师主张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其教育教学思想变革不只是在传统应试教育基础上的某些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不是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艺术和技术上的不断精进,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和思考,敢于对传统教育思想包括教学方法的根本上的改革,颠覆性的改革。
智慧的语文教师把学生当作教学的第一资源,而是把自己当作班级里第一名学生。智慧的语文教师把学生当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他心中明白教学是一切的教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智慧的语文教师强调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爱学生的生命,不把学生当成“容器”;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走向教学互动,变“记忆型教学”为“思维型教学”,变“应试型教学”为“素养型教学”;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智慧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和设计教学。智慧的语文教师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还要通过动手、交流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书写,乃至沟通、合作的能力。
智慧的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传”。他能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中间,不再成为“挡”在学生和知识之间的那堵“墙”,让学生能够直接和知识“亲密接触”。智慧的语文教师是高明的“一传手”。“一传手”没有“扶手”,“一传手”把“相信学生”的口号落实到行动中,让学生就会在摸爬滚打中学会自己“走路”。当然这期间难免
会有磕磕绊绊,难免会遇到“急流险滩”,但也正是在磕磕绊绊中,在与“急流险滩”的“搏击”过程中,学生会学了,学会了。
智慧的语文教师“一传”之后和学生共学、共享、共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分享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在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共同进步,使教学不再是一种苦差事,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幸福乐园,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摇篮。
智慧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敢于“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那个人,他知道课堂不是自己的舞台,是属于学生的学习场。其作用的发挥应该“该大的时候大,该小的时候小”。什么时候该大?在教材方面,教师应该发挥“融入教材、整合教材”的作用;在学生方面,教师应该发挥“激励学生、吸引学生”的作用;在教法方面,教师应该发挥“解放学生、指导学生”的作用。什么时候该小?教师不要给自己背上“灵魂的工程师”、“无私的奉献者”、“学生的救世主”的包袱,教师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这样的包袱,不但压垮了学生,也压垮了教师自己。
智慧的语文教师具有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能力,积极建构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在这样的课堂生态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从而有效地实现“传”,让学生获得经验、能力。智慧的语文教师把知识当作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其作用等同于人们熟悉的螺丝刀、扳手,“传”而遵“道”,“传”而有“道”。而自己则扮演好四个角色:“哑巴”──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讲;“忍者”──不随意批评学生的错误;“懒汉”──敢于把学习问题踢还给学生,不太过于勤快;“大忽悠”──最大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激发上。智慧的语文教师知道让学生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鼓励他们去实现,远比给他们灌输知识更为重要。他时时牢记,处处呵护,及时引领、点燃学生想象和创新的火花。
智慧的语文教师做火柴而不做蜡烛,做裁判员而不做运动员,做农夫而不做园丁,做导演而不做演员。语文课堂中的智慧教师,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而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语文课堂中的智慧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而不是挂在墙上当圣人像,等着学子们来膜拜。
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未能独立学习的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扶他一程,不至于使他付出跌
落悬崖的代价。智慧的教师只要知道悬崖边上危险的道理就可以,正常的跌打滚爬之事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并且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怎样能走得稳健、走得远。教育就是要引领创新,教育该删繁就简。高深的传授不如让学生从简单中领悟高深,给学生自主,也就给了学生由简单到高深的机会;给学生时空,也就给了学生自主实现成功的机会。
智慧的语文教师既要发展学生,同时还要满足自身的发展,其教书不是在夜以继日地“掏空”自己,而是在作为“首席”时增补和完善自身,以达师生相长的境界。
7.《给予是快乐的》 篇七
◇◇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培养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作用,家长虽不能操纵孩子的社会生活,但可通过加深同孩子的感情来密切彼此间的关系。父母还要让孩子经常同小朋友一起玩耍,或把孩子带到同龄人较多的娱乐场所,让他在愉快的外部环境中接受熏陶。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对不善交际、性格抑郁的孩子更有意义。家长要尽量教会这样的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此外,家长自己也应与他人相处融洽,热情待客、真诚待人,给孩子树立起好榜样。
◇◇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权利。养成快乐性格与指导、控制孩子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其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不要期望通过苦口婆心的说教和长篇大论的道理培养孩子的性格,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2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午餐吃什么,3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上街时穿什么衣服,4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5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买什么玩具,6岁的孩子则允许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只有从小就享有选择权力、“民主”权力的孩子,才会感到快乐自立。
◇◇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要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具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挫折时,可为他指出前途总是光明的,使他在恢复快乐心情的环境中寻找安慰。
◇◇生活不宜过分优越。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真正原因。相反,那些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他们就会玩得十分快活。
家长应该学会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应使孩子懂得,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当幸福只建立在一样东西上时,它就缺乏稳定的基础。作为家长,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就拥有了快乐的性格。这一点对特别喜欢一种东西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有个孩子是个书迷,但如果他还能热衷体育活动或饲养小动物、参加演剧,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为快乐。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对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比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8.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篇八
24* 给予是快乐的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在读中体验人物的情感,感悟快乐的真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3、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流程]
一、畅谈快乐,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过快乐的感受?(有)那就实话实说,你觉得什么是快乐的?(教师板书:-----是快乐的)(估计学生从玩、吃、穿等方面说。)
2、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都能从自己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感受,谈了“什么是快乐的”,有的说„„有的说„„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是——(板书:给予)
3、指名读课题,认识多音字“给”,理解“给予”的意思,它的反义词是(索取)齐读课题。
4、得到是快乐的,这是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有切身的感受。但“给予”就意味着自己要失去一些东西,为什么还要说是快乐的呢?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大声读,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说
2、出示课件:课文讲了一件事?(学生补充说)
三、细读课文,理解给予
第一部分
1、同学们,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保罗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在这些事中有哪些事是你或者保罗感到意外的呢?(默读课文1——7自然段,找出两个感到意外的词语)
出示:惊叹
吃惊 谁惊叹?谁吃惊?
2、小男孩为何惊叹?保罗为何吃惊?(板书:保罗
小男孩)(找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理解“睁大了眼睛”,这一表情,你读懂了什么?(估计:男孩的羡慕、惊讶、怀疑、好奇„„)
师:男孩惊讶极了,说
生:跟读“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
师:男孩羡慕极了,说
生:跟读“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
3、小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话没有说完)你们猜猜这小男孩希望什么?(生自由说)
估计:(1、希望有人送他车做圣诞礼物;
2、希望有这样的哥哥„„)4.你们猜对了吗?请看大屏幕。
出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①师:请同学们一起读。
②指导朗读:“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板书:有这样的哥哥
当这样的哥哥)③学生谈谈你的感受。
5、师引导,此时的保罗霎时间明白了: 出示:
原来,当他在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轻轻地抚摸车子,满脸羡慕的时候,他在想:()。
原来,当他听说这辆车子,保罗不用花一分钱就得到的时候,他 睁大了眼睛,心里在想:()。
6、教师引导:保罗不由自主地对男孩产生一种敬意,他被男孩一心想着弟弟的高商品质感染了,他决定带他出去玩。
第二部分
1、教师引导:男孩的想法是那么的出人意料的,令保罗吃惊,也令我们感到惊讶。文中男孩还有更令保罗惊讶、更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读课文8——11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男孩的哪些行为,哪些想法让保罗意想不到?
(学生读完之后,自由说)
出示:保罗以为男孩想(),而男孩却想()。
2、教师引导:保罗的想法在哪一个自然段找出来。
出示: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3、师: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保罗以为这个男孩是为了______。(板书:炫耀自己)
4、师:但是,保罗又错了,男孩不是为了使自己神气,不是风光自己,不是炫耀自己。他的做法、他的想法让人意想不到,深深打动了保罗,我想,他也会深深打动你的心。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男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教师引导:哪些场景是保罗看到的?
出示: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5、教师引导:你从这些词语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三步两步:心情非常迫切的想让弟弟看到这辆车。其他词语写 出了哥哥对弟弟的关心和呵护)
6、教师引导:保罗听到了什么?这个了不起的哥哥对弟弟郑重的承诺:
出示: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7、教师引导: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男孩对弟弟的关爱,男孩美好的心灵)
(板书:关爱弟弟)
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可敬的小男孩呀,能通过你的读,读出男孩的可敬,读出男孩的关爱,读出男孩美好的心灵。
第三部分
1、教师引导:保罗被男孩的举动和男孩那关爱的话语深深感动了,他虽然想了很多,但是却一句话也没有说,把千言万语化在无声的行动中,他呆着兄弟俩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又特殊的夜晚。
配乐欣赏圣诞美景(出示图片)
2、教师引导:这个夜晚对于他们三个人来说,是那样的快乐。保罗因为(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快乐)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给予)而感到快乐。
小男孩的弟弟因为(第一次坐上了这么漂亮的轿车,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3、师:同学们体会的真好。你有过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1)我来说说我自己。
我曾(给内向的女孩一个大大的拥抱),当我看到(羞涩的脸上露出自信的微笑)我感到很快乐。
(2)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
我曾()当我看到(听到)(),我感到很快乐。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经历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同时也发生在我们身上,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请欣赏《给,永远比拿愉快》
出示“阅读链接”
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的回忆啦,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2、师:同学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时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也许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它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男孩
有这样的哥哥
当这样的哥哥
炫耀自己
9.给予是快乐的名言 篇九
2) 没一个朋友比得上健康,没一个敌人比得上病魔,与其为病痛暗自垂泪,不如运动健身为生命添彩!
3)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缺什么也别缺健康,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4)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泰戈尔【印】
5) 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 ——马克思
6) 每一种真正的牺牲同时也是自我保存,即保存理想的自我 ——包尔生【德】
7)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中】
8)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鲁迅
9) 寻求快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是不要期望他人的感恩,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与的快乐 ——卡耐基【美】
10) 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鲁迅【中】
11) 在花中采蜜,是蜜蜂的娱乐;但将蜜汁送给蜜蜂,也是花的快乐 ——纪伯伦【黎】
12) 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印】
13) 一个人的牺牲,并非替人做苦工,而是为你自己如果你在献身的时候不觉得快活,还是去你的吧!你不配生活 ——罗曼·罗兰【法】
14) 帮助别人不希望得到回报的人,心里不感到失落
10.尊重是赢得的,不是给予的 篇十
虽然到荷兰很多年了,Valda姨妈仍是个热心肠好出主意的人,这种秉性的优点不少,但分寸若没掌握好,就变成“管闲事生是非”。
与Valda姨妈在一起,她会把里里外外都照顾周到。一顿早饭,就算每人点一样菜,她也会不厌其烦地做好。可我们对她的殷勤似乎都没特别的好感,反而因为其对人过度的操心和关注倍感压力。
早餐桌上,你只想吃一片吐司面包,她偏要劝你吃两片;你只愿加片奶酪,她非要给你再煎个蛋。你花园里的某株植物长虫子,她不问清楚就给你买一大堆花草除虫剂,既浪费又不对症下药。你身体不舒服,她不管你隐不隐私,就把病情在亲朋好友间一通“宣传”。
某种层面上,Valda姨妈挺像中国家庭的一些母亲,满腔关爱又不辞辛劳地对待儿孙,就是缺乏界限感。我们遇到这样的亲人,就算顶着再大的压力,也会念着她的好和辛苦,对其尊敬有加。
但在国外,大家的应对方式可就不同了。
令我感触颇深的,是我在欧洲定居不久的一次家庭出游中发生的纠纷。
Valda姨妈在旅途中完全闲不住,特别是对于小孩子的行程,她就像是导游似的,总给人出谋划策。
她从旅游中心拿了一大堆资料,兴冲冲地对着9岁的外孙Jaco和他5岁的妹妹安排:“这附近有条地下暗河,可以坐船进去看石钟乳,有专门给小孩子讲解的项目。”她冲着女儿女婿一努嘴:“你们等会儿就带孩子去,多有趣啊!”
不等人反应, Valda姨妈随即又拿出一张城堡旅游简介,说:“暗河出来就是这个城堡,里面有‘家庭换装游园活动’,家长和孩子都换上男爵一家的服饰,参观城堡。你们快去报个名,晚了就错失良机了!要不,我去帮你们报名?”
Jaco突然站起来,冲着自己的外婆说:“停!您今天对每个人发号施令太多了,说的话提的建议也太多了。您也没有问问我们的想法和意见。从现在起,我决定不听您说了!”
虽然我觉得Jaco言之有理,但在那之前,我从未见过一个小孩子敢跟祖父母辈的人如此说话,于是想都没想就责备Jaco:“你怎么这么不尊重外婆呢?外婆是好心,还不是为了你们能玩好些吗?”
Jaco不甘示弱地跟我顶嘴,说了句让我至今难忘的哲言:“尊重,不是别人给予的,是自己赢得的。我能给的,是容忍,但现在我不想给这样东西。”
我被噎得说不出话来,令我孤立无援的是,在场的所有亲友,包括Valda姨妈和我先生,都说我不该介入这场纷争,并认为我责备Jaco的理由站不住脚。
第一,尊重和包容不是一回事。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把“尊重”和“包容”这两个概念混着说。在欧美的文化思维里,如Jaco所言,尊重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赢得的,而不是期待他人给予的。前提是你要花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行,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你的年龄和地位到了,他人就该自然而然地把尊重给你。
至于要维持和展现礼数和教养,则是用包容或是容忍的态度。包容,是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愿意给予他人的,是一种自我选择;但包容一种处事方式和性格特点,并不等于我们尊重它。
所以,当我责怪Jaco不尊重外婆的时候,在座的人都不同意给孩子扣这个帽子,因为尊重能否呈现出来,更多地取决于Valda姨妈是否赢得了它。
Valda姨妈不管不顾他人意愿的“好心”显然令大家不舒服,需要有人纠正。况且Jaco并没使用任何不好不敬的语言,只是比较义正言辞地表明看法而已,这属于各抒己见,不该被指责。
第二,不该责罚孩子的诚实。
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常讨论一个命题:社会和家长该如何对待那个说出“皇帝新装”真实模样的孩子?
由此派生出来的思考角度还有: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模式愿意多产出这样的孩子,还是少?“童言无忌”,该被制止吗? 孩子的诚实该被责罚吗?
对于很多中国父母来说,“皇帝新装”里的那个孩子旁若无人地说了真话,可能会成为一个胆颤心惊的噩梦或是一个茶余饭后的笑谈,但没人会究其背后的教育深意。
一方面,我们都讨厌孩子说谎,可另一方面,想到孩子要承担说真话的后果,我们又希望孩子具备些圆滑,能独善其身。
诚实敢言,绝非简单易行的教育之道。欧美教育家把这列为复杂的难点,原因就是尺度和层面太多。
比如,“童言无忌”除了天真烂漫令人忍俊不禁的一笑之外,还可能不小心违反了礼数,冒犯了别人。而忠言逆耳却也是必要的,那么对他人感受的考量要达到的度,就得反复权衡,凭借长久的训练和认知才能企及。
西方不会责备孩子的诚实,但会对此做具体的分析和处理,不太像某些中国家长对“童言无忌”笼统对待。
如果觉得话语的内容值得肯定,只是方式生硬,可以具体对孩子说明: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说得很好,但表述方式可以再柔缓一些,比如这么说……
也可以向孩子指出某种话语表达会刺伤别人,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此一来,孩子才能慢慢学会言辞中的分寸。
第三,独立面对纷争和矛盾。
中西方在面对冲突时,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会在“以和为贵”的前提下“和稀泥”,而西方则认为独立直面纷争,化解矛盾是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我们不会把矛盾搬上桌面,更擅于“发暗箭”,不像西方人会直接“放明枪”。
在出现冲突时,西方家庭鼓励孩子独立面对,把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明确地表现出来,旁人不要轻易插手。这不是“站干岸”,而是让孩子学会在出现分歧时,独立承担并为此据理力争,在交涉和矛盾中逐步成长,理清是非,探索分寸,并且掌握与人交流往来之道,学会有理有据的谈判、具备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
正如Jaco觉得和外婆相处不畅时,他有权表达,并在他与外婆两人之间找到相处的平衡点和适宜度。在欧美家庭看来,只有如此,才更利于长久的和睦。
而我们中国家庭,喜欢忙不迭地劝架,不太区分“家务事”的是非。“和稀泥”虽能暂缓气氛,但有时真的挺伤人。
我见过一位中国妈妈听到女儿们吵架,先各打一钉耙,再当和事佬。对着大女儿说你是姐姐要让妹妹;又对着小女儿说你是妹妹要听姐姐的。结果两个女儿哭得更厉害,都委屈得不得了。
劝人各退一步,有时的确能海阔天空,但也不得不说,不正视矛盾更容易暗里结下梁子,心结越积越多,隔阂越来越深。这种劝和但不讲理的方式,很难建立人与人相处张弛有度的界限感,成为相处的障碍。故而我常觉得中国的家庭关系远不如大家认为的好,表面一团和气,心里暗潮涌动,活得累,彼此间也没有太多的信任。
第四,爱的实质和爱的方式。
Valda姨妈和Jaco之间摩擦的结果,是他们就交流方式和对他人感受的体谅谈了许久。
Valda姨妈明白,更让人接受的方式,是将旅游的选择传达给家人,而接受与否要留给别人自己决定。而Jaco也意识到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在他拒绝外婆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别人的决定。比如,他妹妹就很想去那个古堡换装游,但一听哥哥不去,就不敢说要去了。
11.《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篇十一
一、说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文字比较朴实,内容比较浅显,很适合学生阅读,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依为课文的切入点,作为学习全文的经纬。
二、说教学目标
鉴与《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整合理念以及学生实际,设定如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3、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个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借助学习提示和阅读连接学会略读课文的方法,能够抓重点句,人物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主要采用初读感悟,再读理解,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话题。
(在这一环节中,先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快乐的感受呢?你说得什么是快乐的(从 1
玩吃穿等方面说)我从学生与学生的谈话中总结出“索取的快乐的”有了这样的前提,我再次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因强烈的增强学生对本文的好奇心,其二是为了让学生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深刻地印入脑海。)
(二)初读,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略读教学要求的粗中有细点面结合。但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使略读精读互相融合。
基于以上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要求,说说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说保罗两次错怪小男孩,然后根据“保罗想错两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三)研读,对话感悟
这一环节,抓住了“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是这样设想的?
先让学生自己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了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先给自己3个学习要求
1、自由读相关段落,令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保罗的想法为什么会错?联系小男孩来谈谈认识。
3、学生读看以后,可能会说“男孩„„”随机抓住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这句话引导:从这“睁大了眼睛“这一表情,你读懂了什么?(估计:男孩的羡慕、惊讶、怀疑、好奇„„)然后我就说”请你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小男孩,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阅读告诉大家。
4、接着我抓住“哇!我希望„„”这句话提问: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话还没说好)我就追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希望什么?(我希望也有这样一辆车,我希望有这样的哥哥)我就顺着学生的说话说是呀!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个哥哥。但是可是令保罗吃惊的是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对于小男孩说出这样的话学生可能有很多感受,(小男孩真伟大、真了不起小男孩心理也装着个弟弟,一心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得)因此我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句话的不同感受。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从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里初步感知了“给予是快乐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深入地理解给于是快乐的。
接下来引领学生研读保罗的第二错。
先导入:男孩的想法是那么出人意料,令保罗吃惊,也令我们感到惊讶,文中男孩的哪些行为,那些想法更令保罗惊讶,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然后学生继续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在自己有感受的地方写下一个词或一句话。
在学生读好后我出示口头填空:
保罗以为男孩________,实际上,男孩是想________,进行说的练习学生(想神气自己,让弟弟也能拥有这样的一辆车)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男孩希望(借助与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借此我让学生再读读第11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重点指导句子:(课件出示)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了()
这一填空,既总结了全文,使学习课文又回到了整体。
(四)拓展升华感情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美好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在这里我结合文后的“阅读连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四)补白、提升认识
在文章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题:
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男孩的弟弟因为()而难忘,男孩因为()难忘,而保罗因为()而难忘。
六、说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它必须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将教学
内容结构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旨在使学生能根据板书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及保罗的心理感受,并从中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真情。
24*给予是快乐的小男孩
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12.给予是快乐的满分作文 篇十二
十二岁的我,经历过许多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事,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了,唯有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使我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
记得那次,我们去饭店吃晚饭。门口,有许许多多的乞讨的人:有的是残疾人,有的还只是不满周岁的孩子,让人看了辛酸。但过路的人脚步匆匆,连正眼也不瞧一下他们。有的人还拿钱引诱乞讨的人,让他给他们下跪、磕头。他们照做了,但得来却不是钱,而是唾液。我看了这场景,觉得他们好可怜,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向口袋,想给予他们一点帮助,但妈妈却急着要走,我望了望那些乞讨的人,他们无助、哀求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悲哀。我的思想在不停地作斗争,给?不给?给?不给?……我的手一次次伸向口袋,又缩回去。我口袋里有20块钱,要全给他们,太多了,有点舍不得。给1块,好像又少了,最后我决定给他们5块钱,虽然不是太多,但至少也是出一份力,让她今晚不至于挨饿。我挣脱开妈妈的手,跑到那个和我差不多大背着书包的女孩的面前,笑着说:“给,给你,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点心意,希望你也能和我一起高兴地上学。”她接过钱,连声说“谢谢!”此时,我看到了一双溢满泪花的大眼睛里放射出一种感激的目光。我朝她笑了一下,然后迈开轻快的步子追上了妈妈。
那天,我给予了一位小女孩微薄的资助,我也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13.伊能静 爱 是给予 篇十三
《风尚志》:爱是什么?
伊能静:爱是给予。
《风尚志》:风尚是什么?
伊能静:是一种自由的态度。
《风尚志》:爱如何表达风尚?
伊能静:尊重别人的自由,给别人空间就是一种爱。例如爱护地球,让地球更好,是对地球的爱。从更基本的地方讲,例如排队,环保,都是一种爱。人们常在夺取,却往往忘记了给对方自由。给你爱的他寻找快乐的自由,就是爱。
《风尚志》:风尚如何传述爱?
伊能静:风尚具有影响力。让风尚发挥好的影响力,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会传递爱。风尚代表美,而美正是爱的一部分。
《风尚志》:你正在实践的爱和风尚是什么?
伊能静:我自己一直在台湾的家扶中心等不同的单位助养孩子。他们会定期写信给我。能看着他们的成长自立,我很感动。
《风尚志》:全球范围内,爱与风尚的模范人物是谁?
伊能静:安吉丽娜·朱莉。她过着很自由的生活,同时为他人和地球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在联合国出任儿童大使时,她很勇敢地去保护儿童的利益。
《风尚志》:风尚志两岁了,说一些祝福的话?
伊能静:我是《风尚志》的忠实读者!它不仅介绍了时尚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更注意美好的事物,继而让我们更注意美好的生活,这样才能认真去生活。
作品名称:和平
14.给予是快乐的800字 篇十四
太阳公公“下班”了,天空立刻变得阴暗,天际的四周就像被蒙上一层薄薄的细纱,是否谁曾经发现两个忙碌的身影在校园行走?
和往常一样,最后一节课便是劳动课。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劳动多辛苦啊!一点乐趣都没有,是一件费力不得乐的事!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今天的劳动课,我好像在做一项“神圣的事业”,这种快乐是妙不可言的,无语言表的。
大伙儿都走了,看着她们远离的身影,我的心里很难过,但我并不埋怨,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既然不能左右别人的想法,何必去强求呢?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足够了!
只剩下我和李春丽,还有一大堆未装完的垃圾。
“班长。怎么办啊!她们都走了。”李春丽万分焦急地说。
“我们自己干,我相信靠我们两人也可以。”我坚定地说。
于是,我们便行动起来,我拿来土箕和扫把,一手拿土箕,一手不停地使唤扫把,我的力气明显不够应付这两项工作,因为垃圾太难铲到土箕里去了。这时,我灵机一动,用扫把的头把垃圾铲到土箕里。不一会儿,土箕便装满了垃圾。我立刻匆匆忙忙地倒往垃圾箱。李春丽干得很认真,她将原来没有扫过的那一块水泥地扫了一遍,看过去,真干净!她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能手”干起来总有一股劲,一股强大的干劲!像原来一样,我把垃圾铲到土箕里,继而倒入垃圾箱,来来回回,箱子便装满了,我和李春丽放下手中的活,忙去倒垃圾。
垃圾可真沉重啊!我们不仅拿垃圾箱,而且左右各拿一个土箕,缓缓地走向前方,李春丽埋怨道:“班长,她们没干,我们为什么要干呢?”
“其实,当你做了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这就是你比别人更高尚的地方。这句话是小学时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虽然今天我们干的比别人更累一些,但是我们坚持到了着,做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终,你不觉得我们今天收获了很大的快乐吗?”我微笑着说。
“是啊!我们坚持到了最后。”李春丽笑容满面。
15.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篇十五
执教者:马瑞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语。会用“炫
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三:教学准备: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课发生的故事 在圣诞节这一天,一位青年满足了一个小男孩的小小愿望,他感到无比的快乐!(板书:给予是快乐的)“给予:,读jǐyǔ,给的意思。题目意思是:能够给人以帮助是非常快乐的。
(二):出示词语过关.给予 圣诞节 炫耀 羡慕 礼物 轿车 愿意 衣着 兜一圈 残疾 湿润 难忘(1.师带读 2.生齐读 3.指名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1.生带问题大声朗读课文。(1)找找课文的中心句。(2)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2.生汇报问题。
3.再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深刻。4.出示句
(一)男孩睁大了眼睛.......哇,我希望”。(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什么?而男孩实际是希望什么?体现了什么?)
5.出示句
(二)保罗微微一笑.........保罗又错了。(保罗又错在哪里?体现小男孩怎样的精神?)6.出示句
(三)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为什么他们三个人是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因什么而难忘呢?)
(四).归纳中心,体会情感。
1.感受领悟
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给予____________ 2.想想谁是给我们关怀最多的人?
(五):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保罗的哥哥 → 送车 保罗 ———————
16.给予是一种智慧 篇十六
生活中还有一种“一个螃蟹现象”说,它尖锐地指出了我们生存和生活的误区。抓过螃蟹的人都知道,装螃蟹的竹篓是从不用加盖子的,因为不必担心,只要有一只蟹想往外爬,就一定会有另一只螃蟹扯住它的腿,这样哪只都爬不出竹篓。其实人也一样,如果心胸狭窄、不容异议、相互拆台,就会像螃蟹那样,进入竞争误区,就会失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工作氛围和生活间的友情和爱。只追逐功利而不顾及其他,就会有伤害,不是对你,就是对他,或者是对我们大家。
从央视《人物》栏目中,我们知道一个叫李蔚然的人,他虽然年轻,却是第一个获得全球广告最高奖项“ONE SHOW”金奖的中国人。获奖作品的题目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供给你一日三餐,别人的孩子为你铺平道路,别人的孩子会送你上班下班,别人的孩子保护你远离危险,别人的孩子救你于危难间,别人的孩子甚至为你把生命贡献……他的这个广告的主题其实并不新鲜独特,是一个为失学儿童募集捐助的公益广告。一般的慈善宣传的文字要么是“需要捐助的人很急迫、可怜”,要么是“捐助的人要献出爱心”这些视角,而这个广告的视角是:所有给予者,在服务、帮助和奉献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得到很多、很多……炎炎夏日,人们聚拢在树荫下乘凉,赞叹这棵百年老树。他们欣赏它的挺拔苍劲,他们更感激它用片片树叶为人们遮挡烈日。它受到了数不尽的赞扬和尊重,那是因为它懂得给予,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它就已经许下了茂叶成荫的诺言!
生命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给予时,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往往给予越多,获得也就越多。
朋友们,让我们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试着给予吧,它真的是一种爱,一种智慧,把自己拥有的给予别人的同时,获得的将会更多更好!生活也将更丰富多彩!
【《给予是快乐的》】推荐阅读:
给予是快乐的范文400字08-28
《给予是快乐的》读书笔记作文11-16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设计07-08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教案09-27
给予的快乐作文10-21
给予的快乐小学生作文07-22
给予也是一种快乐作文800字06-14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爱是给予08-19
《给予树》的教学反思10-31
给予领导的感谢信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