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正手说课稿

2024-07-07

网球正手说课稿(共11篇)

1.网球正手说课稿 篇一

羽毛球正手高远球的说课稿

体育教育1002班 王可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学校体育学》的教学理论方法为宗旨,以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加强学生身体活动能力,改善内脏器官,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在学校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安排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为本课主要内容,教师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地去思考、学、练。使学生始终处于想学,乐意去练的状态中,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羽毛球教学中的正手发打高远球这一技术,它在教学中要求学中是一项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动作。发高远球可以在发球后为下一拍或说为接下来的战术的运用提供一定的时间做准备,当球发在对方场区的底线附近和比较死的角度时使对方前后移动距离过大从而有利于自己的进攻同时赢得主动。如果你发的球发得不好就有可能处于被动的局面,它在单打比赛中运用的非常多也非常重要,是同学必须掌握的一个技术动作。正手发高远球要求学生正确的掌握发球的整个过程中,用力击球的点以及身体姿势,教师在课堂上要言简意赅,让学生多练,同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重点:击球时控制好拍面的角度。难点:整个动作用力顺序及衔接。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皖西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2级一班学生,该班学生思路敏捷,身体素质较好有些同学怕自己动作做不好而难看,练习时可能出现比较被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技术特点安排练习,不要过分强调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达到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习羽毛球的正手击打高远球的基本技术,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高远球,大多数的同学能主动合理运用高远球的技术进行实战练习。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70%的同学能熟练的掌握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的动作,其中30%左右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动作技术。

3、情感目标: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灵敏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运用启发教学法、讲解示范法和对比练习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在运动中合作,在运动中健康成长。

2、学法

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中,我从“简明扼要的讲解”、“标准的示范动作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自练、对练的学习过程,弄清极大高远球的基本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会”和“会学”的双重乐趣,受到鱼渔兼得的效果。

六、教学流程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常规(3分钟)

2、准备活动:慢跑、羽毛球韵律操(10分钟)

3、复习:1)羽毛球反手握拍(3分钟)

2)羽毛球反手发球(5分钟)

4、学习:正手击打高远球的基本技术

1)在老师讲解示范之后,学生找搭档,相互之间体验动作,老师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纠正,并保障安全。

2)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通过不同学生的展示,其他学生经过评价、对比,获得相关的技术知识,激发学习和创造的欲望。

(20分钟)

5、整理放松。

6、总结、评价,收拾器材,下课。

七、预计效果

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完成率在70%以上,能基本掌握动作要领,预计课堂练习密度在35%左右,最高心率140—150次/分,平均心率达120—130次/分。

九、场地、器材

羽毛球场地4块、羽毛球拍人手一只、羽毛球若干桶。

2.网球正手说课稿 篇二

正手技术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击球技术, 是比赛中进攻得分的主要方式, 是网球技术的基础。根据网球的正手技术动作的结构, 可分为准备姿势, 引拍, 向前挥拍, 触球、随挥五部分。正手技术动作要根据人体动作的基本运动特征和规律, 需要各肌群合理的协调运用, 充分利用好人体的协调链。即身体的协调配合, 严格按照肌肉的发力顺序来完成正手技术动作, 利用好人体协调链的体节转换, 踝、膝、髋、躯干、肩、肘、腕等关节的发力顺序来完成正手技术动作。正手威胁巨大, 适用于各种战术, 可以打出强烈的上旋球和快速的平击球。战术执行也更多的借助正手来稳定的完成。在底线的对峙中, 正手击球范围大, 能更快的移动到位, 适合不同的来球, 是最有效的进攻和防守方式, 侧身正拍的经常使用就能说明正拍技术是首选。正拍击球直接反映出你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对比赛的结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 要更好的运用正手技术来掌握主动权。

2 正手技术动作的肌肉工作原理

网球正手技术动作是协调连贯的全身性的运动。任何一个动作都是许多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完成的。肌肉的收缩会产生能量, 工作原理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和大肌群带动小肌群, 人体肌肉的对称性, 完成每一个动作都有不同的肌肉工作形式。正手击球的动作结构涉及到人体上肢、躯干和下肢等关节的运动及肌肉的工作。击球过程中, 大肌肉群的发力与小肌肉群的控制相互配合, 不仅依靠手臂力量, 而且必须借助下肢充分蹬转产生的力量, 全身的协调用力以获得最大的爆发力, 进而击出理想的球。其力量来源是下肢的蹬伸, 躯干的转动, 上肢的鞭打传导到拍头而产生力量。击球时, 动作要符合大肌肉群优先的原则, 各相关肌肉在拉长的条件下, 首先是下肢、躯干等大肌肉的用力, 然后才是各关节的小肌肉群加速用力, 其顺序是下肢蹬伸—躯干侧转—伸肩—伸肘—前臂内旋—上臂转动—手腕屈。

3 正手技术动作的力学原理

3.1 正手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原理

动作的运动学特征或外貌特征, 包含了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时空特征。正手击球的运动学特征表现在击球点上, 击球点是否合适, 影响着运动员击球的力量、速度、角度、弧度, 将决定着击球质量的好坏。所以击球时要从时间节奏、空间位移和轨迹、时空上的快慢来调整动作。所谓击球点是运动员击球时球拍与球相接触那一点的时间、空间位置。击球点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球拍和球的接触点距地面的高度;第二, 接触点距身体的前后距离;第三, 距身体的左右距离。尤其是在移动中击球、面对不同的来球时, 更需要从运动学的时间、空间、时空来调整动作。

3.2 正手技术动作的动力学原理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人体动作的实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主要是肌肉力, 外力表现在外部介质的作用。人体运动只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下才会改变运动状态, 正手击球的主要外力有重力、支撑反作用力、弹性力、摩擦力、流体作用力、向心力。

动量用以描述一定质量的物体在一定状态下运动量的物理量。相同质量的物体, 运动速度越大动量就越大。运动中增加冲量可以增加人体或物体的运动速度, 增加冲量通常是加大施力工作距离来实现。其力学机制是:一方面使原动肌充分拉长和旋外, 以提高肌肉的爆发式收缩力和旋内的向心力, 如正手击球时加大引拍;另一方面可延长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 则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段工作距离, 以达到提高击球速度的目的, 如触球时, 要延长球和球拍向前运行的距离, 因为球拍触球时, 球的速度是先减速再加速的过程, 此过程的完成需要一段距离。但是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这段距离以提高击球速度。

惯性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 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质量越大, 惯性越大。转动惯量是度量转动物体惯性的物理量, 转动惯量的大小与物体质点系到转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转动惯量与转动速度是相互变化的, 增大转动惯量就会减小转动速度, 增大转动速度就会减小转动惯量。如正手击球时, 以肩为轴, 直臂击球时的转动惯量大, 但转动速度小;屈臂击球时转动速度快, 但转动惯量小, 所以正手技术动作要保持一定的夹角, 既要利用转动惯量也要利用转动速度。

综上, 增加冲量可以增加击球的速度, 增加转动惯量和转动速度可以增加击球速度。所以正手击球时, 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利用好动力及力的转化, 加大内外力, 加大作用距离, 加大冲量, 加大转动惯量同时也要加大转动速度来增加正手击球的动力速度。

3.3 正手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网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主要包括平衡、惯性、反作用力、动量、弹性能和协调链这几方面。动量就是人体产生的力量 (质量乘速度) 。动量有两种类型:线动量和角动量。线动量, 即直线型运动, 是简单的将身体重心移向你正在击球的方向。角动量, 即在一圆周运动中的动量, 则产生于髋部和上体的转动。人体协调链是指“体节的作用就像由一个环或身体的一部分产生的力量转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条系统” (格罗佩尔, 1984) 。这些体节的最佳协调 (时机) 将允许从一个体节移至另一体节, 有效地转换为全身的加速度, 先前的人体部分的速度补充至下一体节, 该体节将自身的速度补充至累积的总速度, 如此连续进行直至体节顺序的最后部分, 此时, 球拍用全部积累的速度对着来球最大限度地加速[1]。要遵循大关节带小关节的顺序性原理, 才能产生良好的用力环节, 产生最后的速度力量。由于人体的下肢力量大并支撑着身体, 所以击球时人体各环节按照踝、膝、髋、躯干、肩、肘、腕的顺序进行活动。

4 正手技术动作分析

4.1 准备姿势和引拍

下肢腿部分开并保持平衡, 引拍动作开始于髋部和肩部次序的向后转动, 肩部的转动带动手臂引拍。低重心可以获得启动的更大惯性, 蹬地产生反作用力, 重力线落在支撑面中心身体最稳定。若是快速移动, 则重力线应落在最可能发生运动的方向的支撑面边缘。若是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一般将重力线移至支撑面的前方边缘, 这样能为任何方向的快速移动做好准备。开放式站位可以产生更快的转动动量和更快的回击球。

躯干和上体的向后转动, 可以提前牵张腹部和胸部的大肌组, 以便产生能量。肩部转动幅度大于髋部, 这对拉长肌肉组织具有一定的作用, 可以增大腿部力量的传递, 产生转动效应。

上肢肩部的转动带动手臂引拍, 球拍和手臂离身体越近向后引拍越容易, 因为减小了转动惯量增大了转动速度。能量储存在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通过动体链的这些部分逐渐加大力量。

4.2 向前挥拍

下肢蹬地向前转髋转体, 躯干和上体向前移动。此过程主要是为线动量转化为角动量而获得力量, 因为网球的主流击球方式主要是以身体轴为中心, 靠转轴点来形成角动量。此时身体重心与根基边缘的距离变宽更稳定, 蹬地伸膝就产生线动量, 当双腿和双脚停止向前移动, 用力蹬地促使上体转动, 线动量就转换为角动量, 从而增加了角动量产生击球的力量。根据协调链, 髋部把下肢的力量传导至上肢到拍头, 起着中枢轴的作用, 所以蹬地后要转髋, 产生力量的传导。地面反作用力可以用来克服身体自然的惯性, 否则身体将继续向前移动。

躯干和上体向前移动, 腹部肌肉、手臂肌肉收缩旋内, 产生爆发式收缩力增加击球冲量, 屈臂增大转动的速度, 提高线动量转化为角动量。体重越大越平稳, 但移动和停止移动则更难, 重心离根基边缘越近越难以保持平衡。

上肢手臂的动作要稍晚于髋和下肢动作, 头和肩部保持平衡和相对静止, 这样更易于保持平衡。头部静止, 肩部放松对保持平衡很重要。

4.3 触球

下肢的蹬伸, 躯干的转动, 上肢的鞭打, 利用好人体协调链的体节转换, 踝、膝、髋、躯干、肩、肘、腕等关节的发力顺序, 按照下肢蹬伸—躯干侧转—伸肩—伸肘—前臂内旋—上臂转动—手腕屈的发力顺序来完成正手技术动作。

身体轴稳定, 适度的屈膝、屈臂屈肘产生的冲量和转动速度, 促使更大角动量的形成, 蹬地动作产生的离心力通常会使你离开地面。

躯干和上体的身体动作是, 正确利用身体各部分, 适度握紧球拍防止击球点偏离, 手腕后屈防止击球瞬间的晃动。掌握好时机, 利用身体的协调链, 拍头产生的速度作为角动量。

头和肩部必须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保持平衡, 肩部带动手臂动作。因为击球最快的挥拍速度来源于肩部向内转动。

4.4 随挥

下肢蹬转, 躯干转动, 手臂鞭打保持击球加速度的距离, 随后再随惯性挥拍贴近身体。鞋和地面的摩擦, 摩擦力从线动量转移至角动量。正确的利用协调链可加快拍头速度, 产生角动量是提高拍头速度的根本。球拍和手臂随惯性减速, 肌肉放松, 能量释放, 就形成了任何力量的转动力矩。球拍和手臂贴近身体, 正确的把握使用身体各个部分的时机。

5 结语

网球正手技术是网球运动基础, 要想打出有效果的正手, 需要对正手技术动作力学原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动作各环节都处于一个协调链中, 要按照协调链的顺序来完成击球动作;肌肉的牵张收缩和旋内的向心运动产生力量;增加击球冲量、增加转动惯量、增加转动速度, 促使线动量和角动量的转换形成。全身协调有序地用力, 线动量和角动量完美结合, 把体节的累积速度和全身的力量连贯地传导至球拍上, 在恰当的击球点击出一记好球。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球协会中级教练员手册.中国网球协会审定.2010.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3]马艳辉.网球正手击球过程中触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竞技论坛, 2011, (3) :24-26.

[4]郭坚.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与评价[J].竞技论坛, 2009 (12) :53-55.

3.网球发球的说课稿 篇三

说课人:XXX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XX班的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网球正手击球技术教学。如有不足和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指导思想

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指导下,本着“健康第一”的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发展学生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网球运动带来的乐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形成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网球正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统计资料表明,正手击球的频率达到70%,所以一名初学网球技术的人必须首先学习正手击球动作。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正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的重要技术。在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比赛中选择正确的击球方式、击球时机,以及脚步的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击球方式。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三年级40名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由于初次接触网球运动,运动技术相对薄弱,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使正确动作定形。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网球正手击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网球运动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网球正手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整体配合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

五、教学方法

教法:1.示范法2.分解练习法3.完整练习法4.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5.讲解法6.问答法7.问题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互助学习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与球的位置关系和全身的协调用力,以及击球时身体重心的下降。

难点:击球点的固定,以及拍面的掌握。

七、教学过程

1.导入:讲解正手击球的重要性,以及向学生介绍现在世界上先进的正手技术。

2.准备部分:

(1)围绕网球场慢跑3圈热身,充分活动开身体,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用网球拍正反面各连续颠球100次,用来培养学生球感,熟悉球性。

3.基本部分

(1)讲解示范正手击球动作要领。

目的: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2)学生模仿学习基本动作,老师纠错。

目的:对自己的错误动作有一定认识并在这一方面错误动作进行纠正,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3)运用辅助动作近一步纠正学生错误动作。

目的:单的辅助动作可以加深并建立正确动作表象和概念,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动作。

(4)学生相互结合练习、讨论正手击球动作。

目的: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

(5)原地击球练习,固定击球点感受击球动作,并相互讨论学习。

目的:体验正手击球时的感觉,固定击球点。提升学生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结束部分

(1)整队

(2)放松

(3)小结,布置课下作业

(4)师生再见,收还器材

八、场地器材

网球120个 网球场四片 网球拍40只

九、预计效果

运动负荷:课的练习密度为40%左右,最高心率大概出现在35--40‘,为130--140次/分,平均心率达到120--130次/分

4.网球上手发球说课 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排球的上手发球技术,下面我把上课的思路与流程说一下。

本课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依据,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我将采用讲解、示范、启发诱导、分解与完整的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结合集体学练、自由结伴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排球是高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而发球是排球基本技术之一,发球是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开始,是有效的得分手段,本课学习的是上手发球的第一次课,着重从上手发球的抛球、挥臂、手型、击球点进行教学,同时使学生的力量、协调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对排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这节课的课课练内容为鸭步走,是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的一种练习手段。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教学重点:抛球、挥臂及击球部位

难点是:全身的协调用力。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了解上手发球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对上手发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上手发球技术,65%的学生能在发球区内发球过网,并使学生在身体力量、协调等方面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果敢、自信、不断进取、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五、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男生,他们经过在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个体间差异较大。该年龄段的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表现欲和求知欲望也非常强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挂图,“进退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

1、直观教学法:课中基本动作由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做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同学们一目了然。

2、图示法: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在讲解、示范上节省了时间,做到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讲解清楚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懂、易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4、分解与完整练习法,5、分层递进法: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内容由易到难,做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法、合作学习法、自评与互评法。

七、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7—8分钟)

课堂常规1分钟——队列队形练习2分钟——绕排球场慢跑三周2分钟——活动各关节2分钟(结合场地器材充分活动开,为下一部分的技术教学做好心理、生理上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30——33分钟)

1、依据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分钟

2、根据自主学到的上手发球技术,按“进退法”发球要求,进行发球尝试(6分钟)

“进退法”:具体方法是,面对球网,站在进攻限制线后发球,发球过网后,后退一步再发球,没有过网则前进一步再发球,如此类推,直到端线。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自主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师讲解、示范并指出练习中的主要问题(3分钟)

4、用辅助练习手段(包括抛球、挥臂、抛击结合练习)突破重点难点(5分钟)

5、按“进退法”发球要求进行发球学习、老师巡视、指导。(8分钟)

目的:增加难度,结合实际,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6、学生展示、相互评价(3分钟)

目的:通过展示,使学生进行互评,对此技术加深理解,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展示技术掌握好的,这样更加深印象,激励大家共同学习)

7、课课练练习——鸭步走,目的发展学生下肢力量(5分钟)

(三)结束部分(3—4分钟)

1、放松活动:在轻音乐伴奏下,肢体放松——太极拳模仿练习(跟老师学)。使学生心率和心情尽快的平静下来。

目的:使学生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生理机能,同时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八、预计课的效果

预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40次/分钟,运动密度为40%左右。篇二:排球原地正面上手发球说课稿

排球原地正面上手发球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练能力,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本课以排球正面上手发球为主教材,结合学生对运动比赛所表现的浓厚兴趣,将折返跑练习以比赛形式运用到教学中,营造活跃、有序的教学氛围,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崇高精神,从而建立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学生为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1.排球原地正面上手发球 2.折返跑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中的发球技术,此技术在比赛可直接作为进攻,发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方的一传,一传质量不好会大大影响技战术的发挥。所以学好发球技术是我们高中排球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课是正面上手发球的第一节课,本次课着重从正面上手发球技术中的抛球、挥臂,手型、击球点为关键,为以后的教学训练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个辅助教材折返跑,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灵敏性和全身协调性。

四.学情分析

本次课所授班级为高二学生,有40人,体育基础水平很不平衡,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但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及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80%的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正面上手发球的技术,所以本次课练习以理解和掌握正面上手发球技术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五.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

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运动技能:通过各种练习手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面上手发球技术;通过 游戏,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

3、身体健康:学生通过本课认真的学练和在课中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达到促进学生

身体健康目标。

4、心理健康:通过游戏,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勇敢、机智、自信的优良

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5、社会适应: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培养具有和谐的人际关

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球技术中的抛球、挥臂、手型、击球点

难点:手腕的推压

七.教学方法

运动水平、运动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手段以分层教学为宗旨,示范、讲解、练习、提示、个别指导等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所特有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条件,因材施教。

1、讲解示范法:通过讲解示范使同学们发现自己正面上手发球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2、合作学习:在练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探讨、评价,让学生掌握动作;在游戏中,使学生增进理解和团结,共同完成任务。

3、游戏比赛法:充分利用游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本次课的特点,把本次课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础部分、结束部分四个部分。

一、开始部分(计划用时两分钟)

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教师宣布课的目标和课的内容及课的要求安排见习生。要求学生做到集合静、齐、快,精神饱满。

2、队形练习:整队,原地各种转法,反口令练习。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到位、整齐划一,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通过开始部分,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准备部分(计划用时十分钟)

1、热身跑

运球绕排球场地线跑,使学生达到热身和活动指关节的目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排球场地,增加排球知识。

2、徒手操

①.头部运动(四个八拍)

②.颈部运动? ③.扩胸运动? ④.振臂运动? ⑤.体转运动? ⑥.腹背运动? ⑦.正压腿和侧压腿? ⑧.膝关节运动

⑨.活动手腕、脚踝

⑩.两人结合压肩,拉拉手臂。

3、专门练习

一人一球,模仿教师做持球挥臂练习。

持球挥臂练习与原地正面上手发球的挥臂动作相似,可以提高发球时身体的协调性,为学习原地正面上手发球做好铺垫。

三、基本部分(计划用时三十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由易到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学练方法。

(一)、排球原地正面上手发球(计划用时二十分钟)

组织:全班分成两组,围城内外两个同心圆。

① 介绍原地正面上手发球在排球运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原地正面上手发球在排球运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② 原地正面上手发球完整动作示范

通过讲解和示范完整动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正确、完整的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各个环节。

③ 模仿教师抛球练习(10次)

一人一球模仿教师做抛球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发球时抛球的高度和位置。

④ 模仿原地上手发球手型(10次)

学生模仿老师做发球手型,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动作。主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型。⑤ 模仿教师挥臂练习(10次)

模仿教师做挥臂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发球时挥臂的路径和正确的动作。

⑥ 徒手原地上手发球模仿练习(10次)

学生模仿老师做徒手原地正面上手发球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发球的姿势、手型正确。

⑦对网发球练习(10次)

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地正面上手发球技术。

⑧ 自我展示:

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练习成果,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排球原地正面上手发球学习结束后,学生把排球放回球车,成四列横队集合。

(二)、折返跑游戏(计划用时十分钟)

场地设计:以排球场端线为准每隔1米放一个排球

比赛方法:将学生平均分成4组,从对面端线出发,每人取一排球跑回,出场顺序由各小组自己确定。

在游戏中,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充满激情的参与其中,同时又考虑个体差异,让学生各尽所能、协作竞争,并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灵敏性和全身协调性。

四、结束部分(计划用时五分钟)

用太极拳起势动作,配合呼吸,放松身体和思想,加快身心恢复,达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师作出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安排课后练习,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九.场地器材

1、场地:排球场二个

2、器材:排球41只

十.预计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通过排球原地正面上手发球的练习,使80%学生初步掌握原地正面上手发球的手型、发球的触球部位;通过折返跑练习,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灵敏性和全身协调性。

预计:平均心率为110—125次/分,最高心率约为160次/分,运动密度约35%—48%,运动负荷中。篇三:网球正手击球技术教学说课稿

网球正手击球技术教学说课稿

说课人:xx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武汉体育学院11级体教网球4组的xx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网球正手击球技术教学。如有不足和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指导思想

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指导下,本着“健康第一”的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网球运动带来的乐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形成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网球正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统计资料表明,正手击球的频率达到70%,所以一名初学网球技术的人必须首先学习正手击球动作。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正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的重要技术。在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比赛中选择正确的击球方式、击球时机,以及脚步的移动,培养学生 正确的击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网球正手击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网球运动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网球正手的动作要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

教法:1.示范法2.分解练习法3.完整练习法4.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5.讲解法6.问答

法7.问题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互助学习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与球的位置关系和全身的协调用力,以及击球时身体重心的下降。难点:击球点的固定,以及拍面的掌握。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讲解正手击球的重要性,以及向学生介绍现在世界上先进的正手技术。2.准备部分:围绕网球场慢跑3圈热身,充分活动开身体。

3.基本部分(1)讲解示范正手击球动作要领。目的:立正确的动作表象。(2)学生模仿学习基本动作,老师纠错。目的:对自己的错误动作有一定认识并在这一方面错误动作进行纠正,提高自我调整能力。(3)运用辅助动作近一步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目的:单的辅助动作可以加深并建立正确动作表象和概念,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动作。(4)学生相互结合练习、讨论正手击球动作。目的: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

七.结束部分(1)整队(2)放松(3)小结,布置课下作业(4)师生再见,收还器材

二、名词解释

1.动作示范法:以自身动作为范例的方法。

2.体育课程:由多种身体活动形式的教学科目所组成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体育学习进程。

3.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过于简单,继续完善此解释)4.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5.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6.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为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

7.学校体育学:阐明学校体育规律,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

四、简答题

1、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答:【参考答案】:以学生为本主要体现的是人性化,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

2、你同意“因材施教”这句话吗?

答:同意。(并简要解释)。

3、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

4、做一个老师所要拥有的基本素质

答: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五、问答题

1、请根据自己的专项和爱好,编写一份竞赛规程?

答题要点:1)竞赛日期和地点(补充具体内容); 2)承办单位(补充具体内容);3)参加单位(补充具体内容);4)参加办法(补充具体内容);5)竞赛办法(补充具体内容);6)报名和报到(补充具体内容);7)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2、请以所学专项为例,设计一份课时教案。

5.《认识角》说课稿_获奖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0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2.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与反思

6.网球正手说课稿 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识字4》。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识字课文。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本课由六句儿歌组成,不仅形象地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情景,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儿歌这一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的语言美。

3、有主动积累语言的愿望,能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长知识。

(三)说重点、难点:

1、了解儿歌意思,懂得自然常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发现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四)说教具、学具:

1、插图

2、词语卡片,上面有生字。

二、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因此,拟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编韵语记忆法。培养学生运用巧妙方法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过去,夏天就会来了。夏天多美呀,请大家先来欣赏一幅夏天的图画,请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有什么?(利用图画这一直观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看图,师描述画面内容。(师按顺序描述画面内容,为一年级小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观察画面作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以后的学会观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感悟。

1、夏天这么美,我们小朋友在夏天都喜欢干什么呢?我们在夏天玩得多开心呀,小动物们也没闲着,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忙什么呢?请看儿歌。(先说说小朋友自己在夏天的活动再看看小动物们的活动,学生兴趣昂然。)

2、多种形式读儿歌(因为“读”是学生学习的语文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情绪高涨,读得原汁原味。)(1)教师范读(2)生自已试读

(3)抽查读,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4)男女生接力读

(5)问答读(师问生答、一生问大家答)(6)带动作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这首儿歌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请你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指名说,师板贴(将生字、词板贴出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形式的读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3、多种形式认读

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引导学生观察,初识形声字

5、编韵语巩固记忆。(让学生用巧妙的方法来学习、记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全课

1、齐背儿歌。

2、小结:

学了这首儿歌,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不光可爱,还非常了不起。我们在课外时间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去了解它们、关心它们,作它们的好朋友!(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观察,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学识,还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板书设计:

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

7.网球正手说课稿 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班说课稿:《狗宝宝的生日》,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设计意图

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比较多,小孩子独立动手的机会相对不多。同时小班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社会经验缺乏。因此当幼儿遇到各种各样困难时,他们不知如何去解决,有的甚至用哭来表示。

在我们班我经常会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吃点心时会遇到剥不开食品包装的情况,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针对此现象,我设计了《狗宝宝的生日》这一活动。

通过情景表演,创设问题;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初步体验;游戏比赛,体验升华四个环节,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激发孩子们独立动手解决困难的欲望,在不断地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最棒的。

二、活动目标

社会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环境影响,去感染幼儿,激发幼儿,从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指定一下2个目标:

1、知道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想办法解决。(认知目标)

2、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情感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难点: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通过情景表演和图示的方法,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难点突破:教师有意识的提供由易到难的操作,以及鼓励的语言,激发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让幼儿通过自身不断地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以上目标我做出了以下准备。

1、幼儿准备:每人一个橘子、每人一份含有各种包装的糖果、碟子人手一份。

2、教师准备:“生日歌”音乐、图示卡、狗宝宝头饰一个、情景表演的小朋友。

五、活动流程

1、情景表演,创设问题——2、讨论分析,解决问题——3、自己动手,初步体验——4、游戏比赛,体验升华

(一)情景表演,创设问题

以小狗过生日为情境,创设小狗遇到剥不开帮帮糖这一情节冲突。让幼儿进行思考铺下伏笔

(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提问、交流、图示等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到,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让幼儿尝试着去帮助小狗,在解决问题中,不仅使小狗认识到而且使孩子们也认识到,遇到困难要学着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三)自己动手,初步体验

纲要中指出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曾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提供幼儿熟悉的桔子作为操作对象,通过幼儿独立剥桔子,让幼儿体验自己很棒。教师并给予独立完成剥橘子的孩子以鼓励。为下面有难度的操作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游戏比赛,体验升华

8.网球正手说课稿 篇八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

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

正确

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

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9.网球正手说课稿 篇九

《学堂乐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学情: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以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为教学重点。及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为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比、鉴赏及K歌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提升品味。

六、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参与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并独立地进行音乐的再体验。

3、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4、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七、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活动:

①提问:在小学或者初中的音乐课上,老师教唱的哪首歌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教师聆听,点评,总结; ③引出并宣布课题。

2、学生活动:

①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②思考完之后分别展示; ③展示完后师生共同总结。

3、组织与教法:运用提问式及参与式两种教法。

(二)基本部分:分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教学内容——《送别》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送别》;

②提问:你对作品的旋律熟悉吗?比较词与曲哪个你更熟悉? ③介绍《送别》歌词、曲调作者; ④提炼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送别》;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对于音乐作品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鉴赏,最终提炼学堂乐歌的特点。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鉴赏式两种教法。第二版块:教学内容——《体操——兵操》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②提问:这首歌曲适合在哪个场景下运用较为合适?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③ 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一:富国强兵。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以《体操—兵操》的歌曲为背景音乐,学生展示相应符合情境的动作;

④ 师生共同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一。

3、组织与教法:运用参与式及合作式两种教法。第三版块:教学内容——《黄河》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黄河》;

②提问:在听作品的同时请浏览作品的歌词不仅描绘出黄河的滚滚气势之外还有什么?

③.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二:保家卫国、抵御外辱。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黄河》;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学生自己独立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二,将音乐的鉴赏方法潜移默化的运用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陶冶式两种教法。第四版块:教学内容——《祖国歌》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祖国歌》;

②提问:在听作品的同时请你留意歌曲的最后一句歌词,学堂乐歌主要内容的升华;③教师聆听学生的自主总结。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祖国歌》;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学生自己独立总结学堂乐歌内容的升华,将科学的音乐鉴赏方法潜移默化的运用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3、组织与教法:运用启发式及陶冶式两种教法。第五版块:教学内容——歌曲串串烧

1、教师活动:

①指定曲调,指定诗词,师生共同进行歌曲串烧演唱;②指定诗词,学生即兴创编或套用曲调;

③教师将学生合作或独立创编的成果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2、学生活动:

①思考创编内容和预设作品效果; ②将思考的作品进行实践并能大方展示;

③用正确的鉴赏方法聆听并营造自评于他评的氛围。

3、组织与教法:运用参与式及鉴赏式两种教法。

(三)结束部分:教学内容——拓展于探究

1、教师活动:

①总结学堂乐歌所具备的特点一及二,让学生继续补充; ②作业:搜集我国还有哪些学堂乐歌,并说出它们所反映的主题与时代思想,提高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自己串烧歌曲展示,结束本节课。

2、学生活动:

①补充和总结学堂乐歌还具备哪些特点; ②记录作业并聆听教师展示。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合作式两种教法。

八、说课后反思:

新教材步入课堂已有三年的时间,课本涉及的内容既有“面”又有“线”还有“点”,教材的安排内涵很深,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个人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比较自由,围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展开教,通过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

本节课通过聆听《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等学堂乐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风格特点和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怎样选曲填词,尝试“学堂乐歌”编创活动,感受创作、实践的乐趣。

10.网球正手说课稿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page]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

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11.网球正手说课稿 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参与中培养学习能力,游戏中掌握锻炼方法,合作中体验成功乐趣;竞赛中提高运动技能。

二、学练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发展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使学生身体更健壮、更健康、更自信。

2、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3、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练内容:

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与游戏

四、学生情况:

初二(4)班共有学生40人。该班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一般,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五、教材分析: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械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呢?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搬运炸弹”、实心球的投远和投准、搬运接力跑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并采用“小群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六、课的流程

1、师生交流、宣讲本课内容、目标

2、游戏:旅游观光、搬运炸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投掷兴趣;达到活动身体,导入课题的目的。

3、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游戏——使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得到发展;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合作,共同探究,拓展能力,获取知识;使学生超越自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互相学习,体验成功快乐,激励学生。

5、搬运接力跑游戏——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6、藏族舞——愉悦身心,放松肢体

7、小结

七、课的特色与创新

1、游戏比赛式教学本课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搬运炸弹”、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搬运接力跑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2、“小群体”学习分组小群体内部合作学习,教师辅导的形式,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式学习,组内学生互助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3、以游戏观光旅游和搬运炸弹取代旧模式下的准备部分,旧模式下的慢跑,徒手操往往脱离课的目标仅起到热身的作用,而这个设计紧扣课的目标,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达到热身和导入课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有关校园雷锋作文汇总下一篇:古诗咏柳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