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统计表(共9篇)(共9篇)
1.信息化建设统计表 篇一
2011年统计信息化建设计划
为配合《2011年赤峰市统计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大力推进我旗统计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自治区统计局制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计划。
一、积极筹措资金,进行统计信息化硬件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统计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我局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统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列入了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我局统计系统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计算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局拥有计算机21台,打印机13台,添置了复印机、数码设备、视频音响设备、辅助外设,拥有笔记本电脑4台,同时,在市局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还添置了1台服务器,硬件设施上到新的水平。2011年,会继续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信息化硬件的更新和购置,争取达到每个专业人员拥有1台笔记本电脑,为数据的移动处理和内外网的双向运行提供方便。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为全区统计四级网络建设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二、努力创造条件,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
信息化建设,人是关健,有了设备和系统,还需要操作员,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培训班及开展本单位及乡镇人员的微机知识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充电,针对网络技术空白,更要找时间找机会让操作者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较深层次的知识。通过开展人才培养活动,造就一批精英统计员,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年内除争取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得到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提高外,至少做到有两人能进行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统计报表软件的管理工作,对计算机设备做到设备档案健全,有维护管理制度。各个专业人员要做到对上级下发的程序会备份,有备份。
三、借助“四级网络”,完善专业程序下发乡镇工作今年,统计“三级网络”要进一步延伸到乡镇,形成从自治区到苏木乡镇的四级统计专用网络。“四级网络”建设工作的组织主要由自治区统计局负责,市和旗县区统计局主要做好本地区工程实施的协调配合工作。我局要搭乘“四级网络”建设的东风,除指定专人负责上下沟通,协助乡镇做好“四级网络”接入条件的准备工作,帮助落实设备(计算机、电话)、环境、场地、人员等工作外,还要进一步完善
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程序下发到乡镇,进一步完成乡镇基层数据处理及传的工作。在完善原来程序下发乡镇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其他程序的下发工作,目前,工业程序的下发工作已趋成熟。
四、采用分步分块,进一步推行企业联网直报
统计联网直报是统计信息化过程的必然趋势,目前,市统计局对统计联网直报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我旗的规模工业企业也已有2家,通过联网直报向国家统计局报表,对统计报表单位可以就水平、层次及状况进行分类培训辅导,为逐步实现统计资料联网直报做好准备工作。
统计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必然,我们统计部门要抓住机遇,按高标准要求,通过统计信息化带动统计工作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全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做好准备工作,努力建好视频会议室
今年,按照自治区及赤峰市统一要求,利用现有的统计三级网络,将视频会议系统进一步延伸到12个旗县(区),各旗县提前做好网络环境的准备、会议室的装修改造、配套设备购置及资金申请筹措等工作。由于我旗办公场所紧张,现正在进行办公楼的扩建规划工作,要按照统计系统视频会
议室建设指导意见中的要求进行所以按照和积极做好视频会议的选址和资金筹措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多方努力,尽量保证视频会议室系统的正常运行。
六、增加技术力量,做好统计内外网网站建设
统计网站是统计信息化平台的门户,是统计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因此,我们要在完善市级局域网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旗级统计信息外网。统计信息网站应具有以下二个主要功能:⑴政务公开。把统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能、法规制度、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在网上发布,使社会公众了解统计工作;把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地公布在网站上,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变化提供基础信息。⑵、政务互动。此项功能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内网中的互动,统计系统内部纵向和横向部门之间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以及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网上互动。二是与社会公众的网上互动。为更好地宣传自己,做好服务,我局年内争取建立自己的外网网站。
2.信息化建设统计表 篇二
一、从统计信息化发挥的作用看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极其重要性
信息化就是实现核心业务与主导流程的现代化, 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依据一定规则的主体再造过程, 其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那么, 什么是统计信息化呢?统计信息化就是依据统计方法制度,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统计核心业务流程的现代化, 其目标是在网络环境下, 实现从统计标准管理、制度设计到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加工、存储、发布等各环节的现代化, 最大限度地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与开发利用。简而言之:统计信息化就是实现统计核心业务流程的现代化和统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最近几年, 全省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实现了报表处理电子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信息发布网站化、数据管理集约化、公文流转自动化, 特别是通过实施全省统计系统一体化的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建设, 横向拓展 (专业) 和纵向延伸 (乡镇、企业) 工作进展顺利, 统计数据生产线已悄然迁移统计网络平台, 初步实现了统计核心业务流程的现代化。可以说,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了统计工作的各个领域与各个环节, 对全省统计工作效率、统计工作质量和统计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广大统计工作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可度和依赖度空前提高。
二、从统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看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河南省统计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跨越了统计报表电子化和统计应用网络化两个阶段, 目前, 已步入统计业务流程现代化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统计报表电子化阶段。这个阶段跨越了1982 年-1997年的15 年时间, 时间跨度长, 成效明显, 相较于1982 年之前的统计工作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 一是“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统计报表逐步微机处理, 广大统计业务人员的“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二是“微机起步, 人机结合”, 计算机技术与统计业务更加紧密集合, 计算机知识在广大统计业务人员中, 特别是在省和省辖市两级统计业务人员中, 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 并开始形成一批计算机管理、维护和应用的骨干力量;三是“以任务带建设, 以应用促发展”, 利用几次大型普查数据处理有力促进了统计报表电子化进程;四是微机逐步替代手工, 超级汇总在统计系统被普遍应用, 统计现代化水平在“量”上逐步上升。
统计报表电子化的直接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数据的生产能力, 势必导致统计原始生产资料的更加丰富, 统计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量空前提高, 各级统计部门均囤积了大量的统计“产品”, 交换与共享成为第一需求。但由于此时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 导致统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能力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了统计的时效性和统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统计信息传输手段落后与传输能力不足成为影响统计报表电子化进程的主要矛盾。
统计应用网络化呼之欲出!
△统计应用网络化阶段。这个阶段跨越了1998 年-2004年的6 年时间, 传输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传输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 一是“数据传输网络化”, 统计数据的传输完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网络已延伸到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信息交流网站化”, 网站成为信息交流和学习的主渠道, 广大统计业务人员的工作视野进一步开阔;三是“数据处理单机化”, 计算机完全代替手工劳动, 但实现的是网络环境下统计报表的单机处理, 统计现代化水平仍然在“量”上徘徊。
统计应用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数据的传输能力, 间接导致了统计生产要素的空前活跃, 促进了统计数据资源的更加丰富与高度集中, 各专业部门均囤积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资源, 共享与开发成为当前的第一需要。但由于此时标准与规范在统计数据处理体系中被束之高阁, 被数据生产能力的暂时提高而掩盖下去的软件多而乱、信息孤岛、业务量增加、基层负担加剧等矛盾日益凸显, 导致统计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能力的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了统计服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统计制度标准不统一与业务技术标准不规范成为影响统计应用网络化进程的主要矛盾。
统计核心业务流程现代化呼之欲出!
△统计业务流程现代化阶段。这个阶段将跨越2005年-2015 年的10 年时间或更长的时间, 这个阶段也是统计信息化的关键阶段, 将实现统计核心业务流程的现代化。
这个阶段将表现的主要特征是, 一是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统计方法制度标准和计算机操作流程规范标准;二是建立了全省统计系统一体化的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 实现从统计标准管理、制度设计到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加工、存储、发布等环节的完全现代化, 统计数据采集源头和统计数据处理单元以网络在线方式实时开展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与管理工作;三是实现了统计数据资源的高度集约化管理, 统计数据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共享, 统计职能得到更大发挥, 统计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统计业务流程现代化必然导致统计数据资源的高度集约化管理, 这为充分开发利用统计数据资源创造了必要条件, 因此, 统计信息化的第四个阶段必然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与开发利用”。
暂且称为:统计信息化未来阶段。
△统计信息化未来阶段 (可能应该称为“统计大数据应用阶段”) 。这个阶段将从2015 年—未来的某个时候, 从这个阶段起, 统计的主要任务是对统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个阶段将表现的主要特征有, 一是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从统计日常业务中淡出, 统计方法制度的设计、质量控制、分析预测、国民经济核算等得到空前的加强, 各级统计部门的分工进一步明确, 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二是统计分析从简单的对比发展成为以数据仓库和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深层次的统计数据分析与挖掘, 统计分析领域不断扩大, 统计分析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以上从统计信息化发展的角度, 对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那么, 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期性的深层次原因或动力源泉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应用拉动, 二是技术驱动, 三是自然带动。
△应用拉动。统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拉动了统计信息化发展, 比如:数据传输的需要建设了统计网络, 信息交流的需要建设了统计网站, 统计业务流程现代化的需要建设了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等等;再比如:数据快速传输的需要实施了统计信息工程扩建项目, 操作简单、方便与人性化的需要及运行安全、可靠与高效率的需要实施了业务平台的升级改造等等。应用是统计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技术驱动。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但也同时驱动了统计信息化体系的快速更新换代, 比如:图形视窗操作系统的简单与易用, 缩短了奔腾以下计算机的寿命;网络的互联性导致病毒的快速传播, 迫使统计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应用体系架构 (B/S) 部署的方便性与操作简单性, 促使应用软件从单机版向网络版的转变;云计算的可扩展性与可靠性, 促进了统计云平台的发展等等。
△自然带动。任何事务都有其固定的生命周期, 统计信息化设施使用寿命自然带动了其更新改造。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 应用拉动力、技术驱动力及自然带动力这“三驾马车”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仅受统计应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生命周期的制约, 因此,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是统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统计应用对功能多样化、应用简单化、操作方便化及安全、可靠、高性能的进一步需求。
三、从统计信息化主要工作任务看统计信息化所需经费构成与资金渠道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系统建设、更新改造、运行维护及日常管理等。
△系统建设。系统建设主要指为满足统计改革与建设的需要新开工建设的项目, 比如:“九五”统计信息工程、宏观经济数据库项目、大型普查数据处理、视频会议系统等。
由于这些项目原来没有而投资新建, 其性质属于基本建设, 所以系统建设项目需到有关部门 (如:发改委、财政等) 专题申请立项。
结论:系统建设任务经费的构成是建设费, 资金渠道为专题立项。
△更新改造。更新指在用的部分硬件设备、网络线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无法满足当前业务工作的要求而实施的项目, 比如:PC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的更新;改造指现有运行系统或体系无法满足当前业务工作的要求而实施的项目, 比如:统计信息网络工程改扩建、网站群建设等项目。
更新的对象是局部, 投资规模比较小, 其性质属于常规建设, 所以更新项目原则上从业务经费中申请解决;改造的对象是一个系统或一个体系, 投资规模比较大, 其性质同系统建设, 所以改造项目需专题申请立项解决。
更新与改造有一定的差别, 但没有严格的界限, 更新的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转化为改造, 所以一般情况下习惯将更新与改造统称为更新改造。
结论:更新改造任务经费的构成是更新改造费, 资金渠道为业务经费或专题立项。
△运行维护。运行维护指为保障整个系统或体系的正常运转而开展的各项工作, 比如:设备维修、软件升级、设施扩容、系统分析等。
运行维护的目的是保障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其性质属于日常工作, 由此产生的维修费、软件升级费、服务费、扩容费、线路租用费、水电费、系统诊断费、专家费等原则上从业务经费中申请解决。
结论:运行维护任务经费的构成是运行维护费, 资金渠道为业务经费。
△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指为保证以上各项任务的完成而开展的工作, 比如:会议、培训、考察、后勤保障等日常性工作。
结论:日常管理任务经费的构成是管理费, 资金渠道为业务经费。
根据以上分析, 系统建设与 (更新) 改造任务所需的建设费和 (更新) 改造费, 通过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统计系统周期性大型普查立项解决;更新 (改造) 、运行维护、日常管理等任务所需的更新 (改造) 费、运行维护费、管理费等, 应遵照“谁应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 从大型普查和统计业务经费中列支解决。
四、从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及建设原则
统计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必须坚持符合统计工作实际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 统计信息化才能顺利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指导思想-- 以需求为导向, 以任务带建设, 以应用促发展, 以管理促效益。
△指导方针-- 统筹考虑, 统一规划, 分期建设, 分步实施。
△建设原则-- 成熟稳定、适度超前、安全可靠、效益优先。
△定位与分类原则。一般情况下, 绝大多数信息化产品性能是按企业规模进行定位、开发, 按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类、部署。
五、从统计信息化的体系构成看统计信息化各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必要性
统计信息化体系由:机房、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和管理等五大系统构成。
△机房系统。机房系统由装饰、动力、接地与防雷、精密空调与新风、专用消防、监控管理等六个子系统组成。其作用是为统计信息化整个体系提供基础运行环境。
计算机机房在整个统计信息化体系中具有其特殊地位, 必须按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建设, 确保其7×24 小时安全运行。
△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三个子系统组成, 这是统计信息化体系的核心, 其直接作用就是开展各种统计应用工作。
核心计算机主机系统 (如:业务平台等) 要通过集群或虚拟化方式构建, 以确保其7×24 小时地安全运行。
△网络系统。网络系统由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线路等四个子系统组成, 作用是保证整个统计信息化体系中各系统、各子系统及各单元之间的互联互通。
网络系统在整个统计信息化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与关键作用, 必须保证其7×24 小时的安全运行。
△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五个子系统, 其作用是保护整个统计信息化体系的安全, 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
△管理系统。管理系统主要由管理设施子系统和管理办法子系统组成, 其作用是确保整个统计信息化体系的安全可靠运行。
摘要:本文通过对统计信息化发挥的作用、发展历程、经费构成、建设原则、体系构成等要素的分析, 深入探讨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严谨性和艰巨性, 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措施方法, 对统计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小议现代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以爆炸的方式增长。随着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内部也蕴含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如何更加快捷、方便、准确地将这些零散的信息变为能够指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知识”,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企业统计信息化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统计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内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开发建设统计信息资源,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共享、管理和发布全过程的信息化。
1.企业统计信息化的相关概述
一般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企业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传递、收集、分析和存储各种信息数据,这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涉及的部门和方面较多,不是某个部门单独出面就可以搞定的,而是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现在,信息化手段已经从辅助性工作向统计业务的核心工作转变,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的定义,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网络为信息沟通的平台,把信息技术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统计信息化指的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在统计部门的开发和应用,使统计信息资源逐步摆脱落后的、传统的处理方式,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来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虽说我们至今对于统计信息化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信息生产流程。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就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大致上包含了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和决策支持三个部分。
针对目前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利局面,我们又面对着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非常有必要建设好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工作。一般来说,现代企业运行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在当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信息的核心来源就是统计信息,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创造财富。现代企业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是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的,即统计信息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统计信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统计信息是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统计信息是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与基础。因此,企业统计信息化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没有企业统计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同时,当前的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都给企业统计信息化提供了可能性,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企业实现统计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愿望迫切。一般来说,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功能有这些:基础数据管理,指标数据上报,生产经营诊断,生产经营决策以及企业战略决策。
2.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统计专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以及资金投入有限
人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现代企业在投机信息化建设上严重缺乏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导致信息化建设行进速度缓慢。现代企业统计工作的人员虽然对其专业知识非常了解,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无法做到既懂得统计专业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知识。这都是制约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2统计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
建立统一的统计标准,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和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统计标准以及受资金投入制约,各专业的基本统计单位、统计指标、统计报表格式存在相当突出的不统一和不衔接的情况,有些专业内部甚至各年之间的指标、分类和编码不完全一致,从而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库的建立,阻碍了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2.3统计信息安全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一直以来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化水平越高,信息安全就越复杂。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不仅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以及黑客的入侵,而且还要防止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另外,既要保证信息本身的安全,还需要对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的安全进行保障。而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没有将信息安全重视起来,统计信息安全更是如此。
3.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的措施
3.1重视统计信息化的作用,增加资金投入
当地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必须重视起来,在统计信息化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上制定优惠政策和各种激励机制。比如,政府部门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统计软件提供配套支持资金;企业本身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人才和统计资源,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企业内外部资金,不断切实改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条件,加大统计应用软件的开发;在企业内部设置首席信息官,这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者,他(她)们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技术部门或信息中心的负责人,而是相当于副总裁或副经理地位的重要官员,首席信息官的设置体现了企业对信息及其处理的重视。
3.2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保障统计信息安全
企业在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时,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统计信息安全。比如,通过严密的密码权限设置保证很少的人能接触到重要统计数据,与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或违约合同,明确泄密或者违约责任;购买和安装专业杀毒软件并不断升级,对各种新式病毒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重要统计原始数据备份工作,设置防火墙,对重要的信息处理和交换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确保统计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有效运作;制定应急机制和应急处理方案并不断演练,对意外事故和人为攻击造成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立即紧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并尽快重新开展系统正常工作。
另外,我国目前的统计法中缺乏统计信息安全及其处理的法律条文,应根据企业统计工作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计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统计部门日常安全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同时,企业内部也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对不同统计岗位设置权限和责任,完善企业统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章。一旦发现某些工作人员触犯相关规章制度,必须加以严惩,从而保证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和有序运行。
3.3注意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引进层次高、实用性强的复合型统计信息化人才,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熟悉企业统计信息化工作流程,并根据新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分配不同的岗位; 最后,定期开展统计干部职工的在职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及应用、统计分析软件等知识,对于能够满足信息化岗位要求的员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而那些思维僵化、知识落后的员工则应调离原来工作岗位。
4.结语
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统计信息化是诸多措施的关键一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的,也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但是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非常艰巨,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企业、政府等有关部门都有加强交流和合作,以便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菊芬.加强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信息化建设统计表 篇四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统计信息化是为了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交换和共享,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全面提高统计效率,更好的为统计工作服务。
一、甘州区统计信息化的现状
县级统计局是政府统计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公民联系的纽带,是采集统计数据的第一线。因此,县级统计信息化是整个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沿,也是信息建设的关健所在。
1、省、市、县重视统计工作
2007年以来,国家、省市统计部门高度重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在全省统计工作会议上,省统计局制定下发了《甘肃省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的决定》、《甘肃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三年规划》及《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标准及验收方案》。紧接着市统计局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市两级政府也明确指出要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统计专网建设,实现省、市、县、乡镇网络线路开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要逐步实现联网直报。区人民政府对统计工作的有关要求也进一步明确。
2、统计基层,基础情况
从区统计局看,区统计局在职人员15人,平均年龄37岁,有7人通过了调查分析师资格考试,懂统计与计算机复合型人员超过一
半,现有统计网络专用服务器2 台(2008年购置一台,价值1.5万元),计算机17台(其中笔记本1台),人均计算机 1 台,针式打印机3台,激光打印机21台,局内全部联接Internet网。
从乡镇看,全区18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统计人员都为定编人员,在2008年都已全部参加了市统计局举办的统计知识培训班,乡镇计算机、打印机在2008年已由区财政拨款9.8万元、市统计局调拨打印机进行了统一配备。在机构建设方面:目前,全区18个乡镇都建立了统计工作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都有统计站专用公章,与区统计局实现了专线联接,实现了报表的联网直报。在制度建设方面:前几年,我局就制定建立了一些统计业务工作制度,包括《乡镇统计站职责》、《统计站长职责》、《统计员岗位职责》等六项制度,在2007年又由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甘州区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我局也同时下发了《甘州区乡镇统计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作了统一的安排部署,统一标准、统一步骤,有力的推动了全区乡镇统计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对基层统计工作重新提出了九项制度,由乡镇于分别制作上墙。
从信息化交换信息发布情况看,区对市基本实行电子化办公,通过市级内网“FTP”进行数据传输,乡镇对区也实行了电子办公化;企业部门中有家实行了联网直报外,其他均进行电话、传真、报表等纸介进行传输。区统计局对县域经济数据及主要经济指标主要通过
统计年鉴、甘州区经济数据月度卡、甘州区调研分析向外传送,在2007年底,区统计局建立了甘州区统计信息网,区局的有关工作及统计数据在网站上已能向外公布。
二、制约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1、信息化意识不强
有不少的干部与公众对统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部分单位领导对统计信息产生、传递、服务、作用认识模糊,对计算机使用仅停留在文件打印上,认为信息化是高新技术,还不知如何着手来抓信息化,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工作效率。
2、资金投入有限
统计部门的本身业务经费就有限,如果从有限经费中挤的话,也是非常少的,所以在设备更新、网络升级、网站更新上都难以跟上社会发展。
3、统计信息网管理落后
甘州区统计信息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少、更新慢、数据少、统计分析、调研报告少、版面也不美观,点击率十分低,网站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它的对外宣传,公布的作用。
4、专业人员缺乏
从全区统计人员来看,懂计算机的人员大多只是停留在录入、汇总操作上,而网络技术的方面几乎空白,精通业务与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太少,直接关系到统计网络化的建设成败。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与对策
对于我区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立足实际,充分挖掘有利条件,实行扬长避短,分步实施的策略,逐步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
1、要以省、市、县《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通知》文件出台为契机,大力宣传统计信息建设的重要意义
利用好各种宣传工具,特别是甘州区统计信息网普及统计信息化知识,宣传统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让公众了解统计信息化工作,支持统计信息化工作,参与到统计信息化工作来。
2、办好甘州区统计信息网,构建互动开发的信息平台
统计信息网是发布统计信息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发挥统计服务功能,展示统计工作成果的阵地和窗品,在丰富网站内容、美化网站版面的情况下,更好的考虑谁在观看我们的网站?用户需要了解哪些统计内容,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式服务格局,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服务。发掘和捕捉企业、部门和公众需求,推动统计业务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3、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信息化建设,人是关健,有了设备和系统,还需要操作员,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培训班,对在职工作者进行充电,针对网终技术空白,更要找时间找机会让操作者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较深层次的知识。通过开展人才培养活动,造就一批精英统计员,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采用分步分块策略推行联网直报
统计联网直报是统计信息化过程的必然趋势,目前,市统计局对统计联网直报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我县的规模工业企业也已有4家,通过联网直报向国家统计局报表,对统计报表单位可以就水平、层次及状况进行分类,逐步实现统计资料联网直报。
统计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必然,我们统计部门要抓住机遇,按高标准要求,通过统计信息化带动统计工作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专家信息统计表 篇五
专家称号
批准年份
获得其他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名称及年份: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工作单位
行政职务
文化程度
从事专业
技术职称
家庭电话(区号)
手机号码
电子信箱
是否退休
离、退休年份
获得荣誉称号后工作业绩(不超过 300 字,退休人员填写在职时取得的业绩):
省辖市人社局/省直单位/高等院校意见:
(盖章)
****年**月**日 注:请各位专家于 2011 年 12 月 16 日前将书面表格报人事处(106),电子表发送邮箱:
6.信息化建设统计表 篇六
摘要:乡镇统计“双基”建设步伐伴随乡镇机构改革日益加紧,亦步亦趋,但是一味的加强乡镇一级统计机构力量,而忽视乡镇改革的趋于总体趋势,只会造成南辕北辙的局面。作为区域探索的积极成果,翼城县里砦镇财统所虽然依靠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统计的压力,但在乡镇机构改革的浪潮中,仍然面临可持续性的难题。基于制度变迁的均衡实现理论、当前统计体制财权事权考量以及基层统计资源的整合等因素,笔者认为必须借鉴成功经验,实施垂直管理,才是乡镇统计的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统计双基建设的概述
1、统计“双基”建设的概念、背景以及乡镇“双基”建设的具体内容
统计“双基”建设,即统计基层基础规划化建设,是指通过开展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以检查和验收为手段,努力实现基层统计组织体系完善,队伍建制完整,做到基础规范化,制度科学化,全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这里的基层特指县乡两级,而乡级无疑是更具基础性。统计“双基”建设概念的提出和全国性县乡机构改革密切相关的,是国家统计局针对全国一些县乡机构改革中出现的统计机构撤并现象,发出的紧急通知,也是站在全国角度,从依法保证统计机构、强化统计能力、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等方面,对确保稳定基层统计机构做出的决定。
建国以来,全国共进行了5次乡镇机构改革,距离较近的第四次“税费改革”始于2002年,第五次乡镇综合改革始于2005年,两次改革,无论是“减人减事减开支”的机构精简政策还是大科室制的实施对于乡镇统计建制的冲击均十分明显,不少地区的乡镇统计甚至难以为继,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提出统计“双基”建设的概念,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也将重点讨论变革中乡镇统计的发展和未来。
有关于乡镇“双基”建设具体要求和内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会有所差异,但重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公条件及经费的保障。要有专门的统计办公地点,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在经费方面,县乡财政要能够保障统计日常工作经费开支,同时乡级统计员工资、福利和各项保险要得到保障。二是队伍建设。首先要根据乡镇或者街道办事处的规模进行相应的统计人员配置。其次统计专职人员不得随意调动,统计人员应具备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并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新配备的统计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并要按要求参加上级部门各种业务培训。三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首先是要全面,要包括统计岗位职责、工作守则、业务考核、报表报审、资料管理、微机使用、办事程序各项制度,其次,要悬挂公示或制度上墙。四是业务建设。乡镇统计人员要能够贯彻执行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各项调查任务,数据采集及上报流程必须规范有序,同时要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制度。要有完成的台账设置和统计资料管理,并要开展统计分析。最后是法制和信息化建设。法制方面要能够完成上级统计部门布署的统计执法活动,积极进行普法宣传。信息化则要求乡级统计人员熟悉计算机操作并能在接受培训后实现乡级数据处理计算机化。
2、新形势下加强统计“双基”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开展统计“双基”建设固然有维护基层统计力量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趋复杂,宏观调控的全面加强,越来越凸显出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当前的统计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正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新机遇新形势标志着统计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首先,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高;其次,统计信息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及各类市场主体对统计信息多样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三,统计工作的任务和领域越来越重、越来越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经济成份和产业业态的出现,为统计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四,统计工作者的责任越来越重,随着统计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各界对统计工作的新期望新要求,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进一步凸现。其五,当然也就是政府体制改革对于统计体制建制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传统统计生产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这些变化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工作在新阶段要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统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统计双基建设,尤其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现实角度看,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仍然是制约统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主要问题。一是基层统计网络建设还不平衡。由于受乡镇街道对统计工作认识程度和机构改革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许多基层统计组织网络建设停滞和人员配备不到位的情况。二是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水平还不高。突出表现在各级统计部门抓规范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大,统计人员规范化工作的意识还不强,致使统计基本工作程序,基本工作规范的建设处于低水平徘徊。三是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扰统计工作和部分统计单位拒报、瞒报统计调查资料的情况。四是统计工作现代化手段较落后。主要是乡镇街道和部分企业统计装备水平与统计地位和任务不相适应。五是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统计队伍存在着人员和知识老化、新的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跟不上的问题。六是基层统计力量不足,基础薄弱。个别乡镇街道无统计机构或无专兼职统计人员的现象还存在,县乡两级政府对于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经费支持,统计工作流于形式,统计人员缺乏或变动频繁,统计资料、统计台账不健全等现象在所难免。
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强新时期做好统计“双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瞄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点,找准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切入点,扎扎实实地推进统计“双基”建设,仍然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课题。
二、区域创新在解决问题中的有益探索和历史局限
1、翼城县里砦镇在“双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和典型经验
在2002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一级基层站、所在这场旨在精简机构的行政机构改革中均面临被撤并的命运,翼城县里砦镇统计站同样如此,被撤并势在必行。但在改革完毕后,如何继续保留和发挥乡镇一级的统计力量,则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翼城县统计局和里砦镇政府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积极建言,最终促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将乡镇统计站与财政所合并组建乡镇财统所的决策。里砦镇财统所应运而生,并提出了“以财促统,以统聚财”的全新理念,几年的实践证明,财统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机构改革的站、所撤并原本是对乡镇统计的极大削弱,但是这一体制创新不仅使乡镇统计起死回生,而且更得到了巩固和提升。现实层面起到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这一制度创新首先是稳定了机构,保障了统计职能。财统所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统计工作的职能。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完善了村级统计网络。各村村委主任兼任统计负责人,同时在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聘用各村大学生村官兼任村级统计调查员,负责协助本村统计工作。形成 1
了以镇财统所为中心,上联县财政、统计主管部门,下接各村、农户、厂矿企业的农村统计信息网络。
其次是壮大了队伍,增添了力量。过去,乡镇统计工作只有一人承担,可谓势单力薄,被动应付。镇财统所成立后,人员职责、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里全体在编人员实行交叉任职、分工协作,统计人员可以兼职出纳、财政人员也会分担统计工作,包村包片,全所人员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担子,通过打破条块格局,最大限度整合了人力物力资源,实现了行政效率的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开展统计年报、普查和各项调查等中心工作中,发挥了以往所不能想象的作用。
三是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整体工作。近年来,财统所通过投入资金,购置办公桌椅、档案柜、微机、打印机等一系列现代办公设备,使得全所办公条件、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镇十八个行政村,村村达到镇财统所提出的“五有”“两上墙”“两规范”的目标。“五有”即:有牌子、有组织、有办公室、有人员、有办公设施;“两上墙”即:制度上墙、统计数据图表上墙;“两规范”即:统计报表流程规范和村级统计档案整理规范。同时利用管理镇村两级财务工作和村财镇管的优势,将财力向统计工作倾斜,全力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统计联网直报,农业统计报表起报点继续向下延伸到村民小组,确保了统计各项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是强化统计工作职能,实现“一稳”“一高”“十化”。着力建立人员相对稳定、业务精通、素质较高的统计工作队伍;着力提高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实现统计机构网络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数据台帐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主要指标图表化;业务培训经常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服务优质化。通过建立科学的统计资料的收集、管理、报送以及数据质量评估等制度,完善了统计调查方法,规范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流程,坚持数据评估,严格做到了数据质量控制。
五是创新管理方式,引入目标管理。里砦镇财统所通过明确镇、村两级统计人员岗位职责,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所辖十八个行政村全部推行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以“村财镇管”为手段,与各村的统计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实行百分制考核,统计工作的好坏同该村的统计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统计员的工资挂钩奖优罚劣。
可以说翼城县里砦镇财统所的建立,是顺应乡镇机构改革,实现职能转变的一次创举。财统合并,职能归位,也是里砦镇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积极努力。“以财促统”极大促进了乡镇统计队伍稳固、统计能力提升和统计网络健全。那么“以统聚财”又有怎样的成效呢?实际上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乡镇统计也已经把围绕大局,优质服务作为了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并且通过大力开展统计调查,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运用统计数据,为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信息和建议。以充分发挥智囊团、参谋部作用的方式,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在山西全省召开的统计“双基”建设现场会上,里砦镇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得到了大力推广,并在全省统计系统引起了广泛关注,总体评价可以说成效显著。
2、里砦财统所体制创新的局限性以及对当前统计体制的系统分析
里砦镇财统所的体制创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对于所有罗列的有待加强的问题,也都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但是有个重要问题仍然无法回避。那就是这样的组织体系是否会长期稳定的?很可惜,答案是否定。探寻具体原因,仍然要回到乡镇机构改革中来。始于2002年第四次的乡镇机构改革,曾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内容,围绕“减人减事减开支”开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三个方面都受到严重困扰。首先乡镇党政机构精简,只是在形式上将过去的几个办公室合并为另外几个综合性办公室而已。分流也仅仅针对临时、自聘和借调人员,也无力给予被清退者满意的经济补偿;其次,乡镇政府作为行政传输的末梢,受上下一一对应的科层关系的影响,无法有效转变职能;第三,在机构精简、人员分流、政府职能转变陷入困境的前提下,乡镇财政供养压力也难以达到“减支”的目的。里砦镇财统所,实际也是这场机构改革的产物,自身就存在着改革的不彻底性。
实际一场成功的乡镇机构改革必须是自下而上,存在积极诉求并能得到国家及时支持和引导的改革;必须取消乡镇作为国家从农村社会汲取资源的“工具”的职能,将其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中来;也必须取消乡镇机构与县(市)机构上下一一对应的行政逻辑关系,改“因人设岗”为“因事设岗”,实现真正的机构精简。
在总结以往四次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5年时间,在全国取消农业税。2005年6月,温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积极稳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此后全国开始了第五次乡镇机构改革,即乡镇综合改革。
对于翼城县而言,乡镇改革的步伐始终未曾停止,财统所已经由改制成为了农村财政核算中心,虽然还是原来的全套人马,但是中心的职责或者说是职责倾向至此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已不在是单纯的乡镇的财政和统计组合,转而变为更为专业的负责管理使用农村支农资金和监督乡镇财政资金等业务。至于乡镇统计,虽然还存在岗位设置,依然处于核算中心,延续过去的办公方式,但是已然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不再有充分的理由获得行政资源。也许伴随大部制的实施,乡镇统计会被再次职能合并进入某个综合中心,比如便民服务中心。所以根据乡镇综合改革职能专项化的趋势,我们很难想象,乡镇统计依然能继续使用极为稀缺的乡镇行政资源持续对上完成越来越重的统计调查任务。乡镇统计体制队伍建设的弱化和边缘化正在和各级统计部门不断加强乡镇统计基础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矛盾。这样的两难境地的确引人深思,对于问题的本质有必要有更深入的探讨。所以在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行政府统计体系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首先是现行财权事权相分离的统计管理体制对于乡镇统计造成压力的问题。现行财权和事权相分离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会造成系统内部缺少财权和事权的相互制衡机制,这将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拥有行政权力的县以上统计部门成本外溢打开了方便之门。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属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统计的调查任务会大批转嫁于乡镇统计组织。所以,目前乡镇统计部门不仅承担来自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而且要承担来自县以上其他部门的调查任务,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调查任务。与此同时,由于县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均对乡镇政府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因而乡镇统计部门成为政府统计系统最大的事权承担者。尽管按照基层统计现有资源存量不可能完成过量的统计任务,但迫于行政压力,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强迫完成。由此可见,乡镇统计部门实际承受了很多不能承受之重。
其次是关于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均衡效率问题。有学者认为,针对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明显滞后,特别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滞后以及乡镇统计面临前所未遇的困难情况,近年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虽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对策,但其中大量对策仅仅侧重于乡镇统计本身,如乡镇统计人员如何提高素质、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改善乡镇统计人员的待遇、配备先进的统计手段等。这些对策的提出本身没有问题,但欲通过上述对策改变乡镇统计所面临的问题只能是局部的,也是暂时的。因为,体制问题才
是乡镇统计陷入困境的根源,换句话说,乡镇统计面临的一切问题皆来源于县乡统计管理体制。为此,改革现行僵化的县乡统计管理体制是解决乡镇统计困境的根本出路。
这一认识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制度变迁理论。因为从制度循环阶段看,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僵滞阶段,即低效率状态,其特征表现为利益分配在乡镇统计部门与县以上统计部门之间失衡。这一体制中受益最大者是县以上统计部门,从国家统计部门到是省、直辖市、区统计部门,最后到市县统计部门依次类推,而处于基层的最大利益集团乡镇统计部门几乎没有利益可言。在该体制下,利益从上往下依次递减,而承担的任务从上往下依次递增,整个系统投入与产出明显错位。总之,现行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处在低效率状态。
现行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能够长期存在可以按照路径依赖理论、公共性解释以及封闭系统解说等理论作出合理解释。而且有一点是肯定的,现行的统计制度的安排上仍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而包括乡镇统计部门在内的小利益集团根本无力进行制度创新。
还有为达到制度均衡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与乡镇统计部门之间博弈的问题。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与乡镇统计部门之间的博弈实际是非零和博弈,博弈的结果会让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的安排不利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较大受益者),而有利于乡镇统计部门(非均衡阶段最少利益获得者)。但是有点要注意,就是拥有较大行政权力的政府统计部门在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一定会维护现有的利益,进而影响制度安排向均衡方向发展。由此可见,要使现行非均衡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向均衡性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全面转型将受到权力结构的严重制约,也就是说乡镇统计部门根本无法在与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博弈中获得均衡利益,因此,乡镇统计部门只有被包容到行政权力相对较大的利益集团即县统计部门,由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才能获得相对利益的提高。由此可见,县对乡镇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应该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理性选择和突破口,也是实现整个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均衡的逻辑起点。
最后还有乡镇统计资源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统计资源分布在计生中心、经管站和乡镇统计办(已被整合)等部门。这不仅导致数出多门、重复统计、口径不一,而且导致统计力量分散化,不利于形成合力。由于乡镇统计活动分散化,导致乡镇统计始终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全部统计资源也无法按照调度,开展统一协调的乡镇统计活动,其结果是“数出多门,门门不同”。一句话,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而要实现政府统计标准的统一化以及要消除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调查活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其前提是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显然,在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欲在乡镇一级对乡镇统计资源实施统一集中管理,进而实施统计调查活动的归一化管理并不现实。而可行的做法只能是在县一级实施统计资源的统一管理,即基层统计定位于县一级。
三、借鉴成功经验,实施垂直管理,才是乡镇统计的发展的根本出路
由此可见,在上述客观现实面前,要实现乡镇统计部门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消除乡镇统计的压力是不可能的。要在乡镇一级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调度统计资源也是很难实现的。从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总体趋势看,企图加强乡镇统计组织建设,充实乡镇统计队伍也会越来越困难。而要忽视乡镇统计任务不断增多与乡镇统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强制提升乡级统计数据质量,也必须以连续性、高成本的《统计法》检查为代价。所以,解决矛盾的理性的方法就是尽早实现乡镇统计活动由县(区)统计部门接管,既有利于基层统计活动尽快摆脱困境,更有利于解决基层统计的被动局面。可以预测,县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活动垂直管理之后,一定会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乡镇统计资源乡镇之间自由调配,而且能够集中统一培训,优化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现有统计资源的作用;县统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积极优化调查内容,减少重复调查,可以切实减轻基层统计的负担;县统计部门还可以在经费、人员方面确保抽样调查的组织实施,而抽样调查的全面实施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最后还必须考虑的是垂直管理后体制组织设计问题,其中还必须解决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报表的组织、协调问题。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的是北京市海淀区农村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
在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中,海淀区各乡镇、街道的统计机构均被撤销,而且相应的人员编制及日常统计工作均向上划归区统计局,这在形式上已经成为了垂直管理。在统计工作实践中,他们考虑最深的也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乡镇内部统计,既如何做好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报表的组织、协调问题。为此,在北京市统计局的统一部署下,海淀区积极筹划成立由区统计局各统计所所长、相关街道、乡镇联系统计领导、主管居民科领导组成的地区统计协调委员会,并且明确了协调委员会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他们的职责分工体系设计如下:
一是地区街道、乡镇协调委员的职责:负责组织、协调、领导本区域内的大型普查、社会性调查及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日常统计工作;负责对以上数据质量的把关工作,负责对地区统计员的领导及管理工作。
二是地区统计所委员职责:负责定期召集协调委员成员召开会议;负责向协调委员会其他成员传达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统计工作方面的文件精神及领导的指示精神;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委员会其他成员按照普查、调查方案要求完成各项普查、调查任务组织、领导及协调工作;负责各项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工作。
三是村级统计负责人的职责:行政村级统计员负责村地域范围内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统计;负责统计原始数据台帐的记录工作;负责基层统计报表的审核上报工作;负责村耕地面积丈量及绘图工作;负责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账本的发放、收集、审核和指导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村负责人(村委会主任或书记)签字并加盖村委会公章。
此外他们还严格规定,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报表的统计必须在乡镇政府认可后,加盖公章才能上报,并分别采取两种不同模式呈报:1)涉及乡镇内部系列报表,由样本单位报送乡镇汇总后再报统计局农调队;2)农村住户调查及独立法人单位的统计报表则是由样本单位直接报统计局农调队。由此,通过明确农村统计报表呈报模式,将大大改善统计管理、协调上的困难,理顺统计数据搜集、上报的渠道,确保农村统计数据的数据质量。
在新的报表分工方面他们也做了具体设计:1)统计局(统计所)负责区域内第一产业型企业以外的非乡镇、村属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经济统计工作;乡镇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工作;农民生活状况的统计工作。2)农经站负责区域内第一产业的经济统计工作。3)农林委负责区域内第一产业型企业以外的乡镇、村属企业的统计工作。4)乡镇内部统计负责本乡镇所属特色农业生产、品牌农业生产的统计,例如果树、区域性蔬菜、粮食等相关方面的统计。
最后他们也没有忘记对农业普查、大型调查工作进行部门分工设计: 1)农林委负责全区农业普查、大型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2)统计局(统计所)负责普查、调查的业务指导工作,报表的收审、汇总与上报工作。3)农经站负责农业企业的组织、协调与宣传工作,做好农业各方面指标的把关工作。4)乡镇负责配合上级各主管部门做好本区域内普查、调查的各项工作。5)其他成员单位根据普查、调查要求各负其责。
海淀区这种以委员会制协统,应事定责,化整为零的制度设计,全面规范了统计局(统计所)、农林委、农经站、乡镇等各部门的统计工作。通过分工合作、有效沟通大大改善农村统计数据“数出多门”的境况和同一指标多个数据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减轻乡镇企业和村委会的上报工作负担,保证统计人员专心采集数据,提高数据质量。海淀区的实践经验和制度设计实际一举解决了乡镇统计管理、统计资源整合以及大型普查开展等众多问题,对于各地实施县乡统计垂直管理是非常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总之以县乡垂直管理为基础,以委员会组织和团队型组织为基本体系的新型县乡统计体制,体现了制度变迁和相对均衡的正向效应,满足了当前基层统计发展对于新制度供给的需求。无论在理论验证、逻辑推理,还是实际检验方面均表现出作为现代公共组织制度的优越性。所以借鉴成功经验,实施垂直管理,才是乡镇统计的发展的根本出路。
翼城县统计局尤吉义
参考文献:
[1]杨立勋.县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模式的理性选择:垂直管理.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06-20
[2]张红芳.强基固本规范管理开创农村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新局面——翼城县里砦镇财统所工作纪实.山西省翼城县统计局.2011-4-25[3]王奎邢捷.加强统计“双基”建设的现实思考.宁夏统计信息网.2009-09-29
[4]对现行农村统计制度改革的思考.海淀统计信息网.2007-02-07
[5]制度变迁理论.百度文献
论文提纲:
一、统计双基建设的概述
1、统计“双基”建设的概念和乡镇“双基”建设的具体内容
2、新形势下加强统计“双基”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区域创新在解决问题中的有益探索和历史局限
1、翼城县里砦镇在“双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和典型经验
2、里砦财统所体制创新的局限性以及对当前统计体制的系统分析
三、借鉴成功经验,实施垂直管理,才是乡镇统计发展的根本出路。
7.信息化建设统计表 篇七
1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统计信息化内涵丰富, 外延广泛, 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统计报表自动化、统计管理信息化、统计资源发布网络化等。其基本涵义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统计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统计活动和统计信息对了解国民经济情况的作用越来越大, 数据处理和技术咨询服务越来越成为整个统计工作的重要部分, 这已经成为知识综合集成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社会化系统工程。
1) 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部门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代统计实质上是服务型统计, 目的在于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有利于领导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发展趋势和要求, 及时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 推动经济发展。
2) 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部门转变职能的必然要求。如何为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怎么提供服务, 用什么手段, 服务什么内容无疑将成为统计部门转变职能后思考的主要问题。
2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统计信息化建设从八十年代的微机应用起步, 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省、市、县 (区) 的统计部门已建立了信息内网网站, 已构成了统计信息网络的基本框架。网络数据传输已成为统计部门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 基本实现了统计系统内的信息共享, 但发展不够平衡。就山西省而言,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 不断加大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其它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为统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提高统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网络技术水平, 不断加大了培训力度, 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培训和技能学习, 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懂业务、懂技术的复合性人才, 为统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人才基础。总体上讲, 统计信息化建设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 当前统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统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行统计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制度方法、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制约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按专业设置统计机构的职能, 分专业设计和实施统计制度, 应用软件由各专业分头开发, 固化了专业分割, 加重了基层负担, 影响了信息生产过程的整合和资源共享。各专业重复开发功能相似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 造成了不应有的浪费。统计信息资源分散管理, 垄断、封锁, 制约了信息共享。
2) 由于专业人员的计算机能力不强, 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和统计工作发展的要求。统计专业人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业人员计算机水平还仅停留在开机、录表、关机的水平上;有些人虽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但明显有一种满足与依赖思想;有的专业人员习惯于现有的工作方式, 对信息化建设可能带来的工作模式的变化, 思想上存有顾虑和抵触心理。这些情况都远远不能适应统计工作的要求, 影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整体效能的发挥。
3)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存在滞后性的掣肘性, 使得统计信息化拉动力不足。国家、省、市、县“四级”已经实现网络联通, 形成了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收集、传输、处理、储存和发布统计资料的网络环境和硬件条件。但是, 由于受现行统计制度方法的制约,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许多局限。如推行网上直报工作, 编制网上直报系统要求以行业为单位, 但直报的推行却是以科室为单位, 报表的报送也是以专业为单位, 没有把行业的网上直报作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之中, 影响了网上直报的整体推进速度, 增加了今后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的难度。当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将对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储存和发布带来革命性变化, 也必将促进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方法的革命。但是, 从目前来看, 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表现在统计设计管理、统计调查方式、统计服务方式等方面还没有适应统计信息化的变革。
4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 必须通过对制度方法的改革来主动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要求, 通过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制度方法的改革。换言之, 以统计信息化推动统计现代化, 以统计现代化促进统计信息化。
1)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统计信息建设的投入力度, 重点是统计信息网络建设, 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职能作用, 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指导依据。在财力、物力、人力上, 向统计信息化建设倾斜, 并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和运作保障。
2) 建立一支稳定而精通业务的统计队伍, 要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找准工作亮点。这里要注意防止两方面的倾向。一方面不能找一些忽视统计工作特点, 不符合统计工作实际的大而空、不可行的亮点;另一方面, 要避免满足于工作小步迈进, 不愿创造条件, 或在有条件发展时, 畏首畏尾, 不敢突破, 找不出、形不成工作亮点, 丧失统计信息化发展的机遇。
4) 把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推广结合起来。要解决好网络建设、研究与使用、推广的关系问题。在政府统一组织下,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作, 协调一致, 尤其是国家政府统计系统, 须强化理论研究, 注重实际应用, 整合信息资源, 规范工作程序。国家政府统计系统应抓紧有关政策规范的研究应用, 尽快完善省、市、县 (区) 内部信息网站, 加快信息传递, 建立一个统一的统计操作平台, 解决统计工作中一个专业一套程序, 程序过多、过乱, 指标变动的随意性大, 无法形成固定的信息数据库管理等诸多问题。
5) 加大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力度, 规范基本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准, 为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奠定基础。对历史统计数据和现有统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 为利用计算机及网络采集、储存、处理、查询和发布数据打下基础。
6) 全力推进行业网上直报工作, 通过网上直报促进行业信息化和统计基础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应用的加速普及, 计算机联网成为必然趋势, 行业现代管理技术广泛采用网络技术。统计系统应抓住这有利时机, 把网上直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不遗余力地抓下去。
8.信息化建设统计表 篇八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0世纪末,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生产力。这既为我国带来发展的契机,又使我国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对企业固有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变革显得更加迫切。这是因为:
1、企业信息化可以推动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一方面,新的“动态网络”结构,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以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2、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到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企业成本的下降,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管理成本结构优化,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扩大竞争能力。
3、企业信息化可以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思路的效率,给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开拓市场和选择消费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究,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
4、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实现了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料方面,手段更加灵活、快捷和开放。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同时,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设须以统计信息为基础
企业统计信息是一种资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财富。它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这是由统计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1、统计信息是企业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五个统筹发展”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适应市场,求得生存、发展,必须通过统计信息了解市场、产品、技术、管理等诸方面的情况,以此制定企业发展计划,调整产品结构,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设备更新、技术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并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
2、统计信息是企业开发资源的重要依据。以最小的投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企业可以运用统计信息,对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寻找相关的情况和规律,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开发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潜质,不断发展企业。
3、统计信息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助推器。统计信息既可使企业领导把握本单位的各种内部情况,也可把握企业在地区、行业中的市场占有份额、行业排名,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反馈等诸多外部情况,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博采众长、扬长避短、采取对策、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统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晴雨表。企业管理是一门系统的综合性学科。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增加值、产品产量、质量、利润和成本等指标,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成效的重要内容和体现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掌握、研究这些指标,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加快以统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企业信息化必须确保企业统计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并形成使统计信息在企业信息网络上“有车可跑,有路可走”的科学的信息管理体系。因此加强以统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以下几项工作:
1、夯实企业统计信息工作的组织基础。目前大多数企业虽已建立统计机构,但其职能和工作范围还较受局限。不少企业的统计信息工作仍以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统计为主,而忽略了综合统计职能的发挥,统计资料的发掘利用还较肤浅、有限。因此,企业一是要加强对统计信息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企业统计信息组织,并明确其职能和工作任务,搞好统计监督。二是要建好一支队伍。企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建设和综合经济效益等总体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统计人员队伍,是难以担当起这种重任的。现阶段,既要加快现有统计信息机构和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单纯提供数字数据向全方位收集,深层次分析、信息共享转变,为企业领导提供具有一定水平和价值的综合分析或专题分析报告。又要抓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技术业务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好、技术业务精和作风严谨务实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中来,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
2、夯实企业统计信息的管理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贯彻《统计法》,依法统计,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建立健全数据搜集,整理及反馈制度、原始资料核对检查制度、数据处理制度、分析资料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完整的统计信息质检体系。从组织、方法、技术等方面对统计数据的误差进行预防、控制、检查和纠正,保证数据的质量。
3、实施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整合。由于统计的触角延伸到了企业的各个层面,并且形成由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为保证的科学高效的统计体系,所以统计部门能提供比其它渠道范围更大、层次更深、质量更高、内容更加全面和系统更强的信息源。而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借助统计部门快捷准确采集的并且经过统计整理的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及时发布到网上,供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权限共享信息。因此,信息将企业信息网络部门与企业统计部门两者的管理职能有机整合起来,组建网络管理部门与统计部门合二为一的新型信息管理部门,实现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整合。这样统计可借助网络技术驶上信息高速公路,而计算机信息网络可借助统计信息渠道发挥应有效用,从而形成适应新环境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组织好信息资源的网上采集、传递、存储、发布和共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为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9.信息化建设统计表 篇九
谷永进
行风是指行业和部门对其履行社会职能或者对其服务对象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行为和倾向,是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行业追求的外在体现。加强统计行风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统计职能,不断提升统计能力。
一、当前统计行风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只有保持良好的统计行风,统计干部队伍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统计工作才有执行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保证统计事业顺利发展,才能保证统计公信力的不断提高,反之,统计事业发展就会受挫。当前,我们统计系统队伍素质和行风总体是好的。但客观的说,在统计系统内部某些干部职工身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门形象,影响了统计干部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干部职工缺乏主动承担、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遇事不敢承担责任,不善于承担责任,甚至推卸责任,用心想统计、用心谋统计、用心干统计的劲头不足;遇事“难”字当头,“推”字当先,工作中拈轻怕重,对工作任务敷衍塞责、草率了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观念及“浮”、“懒”、“散”、“粗”、“虚”等问题在一些同志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进取精神不足。少数同志思想消极,缺乏“雷厉风行、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勇气,有些同志身上还不同程度存在“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的惰性和“不求进取,但求无过”的不良习气。
(三)履职能力不强。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统计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缺乏有效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少数同志不能与时俱进的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靠吃老本过日子,导致在面对新任务的时候,工作无法开展,或工作成效不明显。
(四)实干精神欠缺。有的同志对待工作任务仅仅满足于应付了事,粗枝大叶,不追求质量和效率,缺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扑下身子干实事的良好作风。
(五)作风自由散漫。表现为松松垮垮、作风散漫。上班迟到早退,在上班时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推一推动一动。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仅仅存在于统计部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阻碍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的落实,影响了统计事业发展的大局。
二、推进统计行风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统计行风建设,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主线,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和履职能力,推动统计事业科学发展。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良好统计风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抓好经常性教育。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搭建好干部学习教育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统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干部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履职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统计干部职工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切实解决当前一些干部“意志消沉不愿为”、“履职意识缺失”的问题;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大力营造勤于学习、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学习见风气,坚持和加强党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干;三是坚持学以致用。要鼓励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走进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激发干部职工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使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统计系统中开展“求真、求实、求精”、“勤政廉政”为要求的统计行风、作风建设活动,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不断加强统计队伍廉政教育、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发扬统计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形象。一是发挥领导带头表率作用。领导干部作用
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系统提升执行力。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加强管理,通过学习实践,打造过硬的执行能力和高超的执行艺术,通过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打造一流的队伍。二是要加强统计职业教育。促进广大统计人员树立数据质量第一、尊重调查对象的统计理念,始终恪守求真务实的天职,视数据质量为生命的职业操守;三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改变慢作为、不作为和“庸、懒、散”的思想和行为;四是坚持依法统计。要促进广大统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统计意识,坚决依法履行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责,坚决反对在统计数据上的弄虚作假行为,维护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三)强化统计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一是强化调研分析。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加强统计调研分析。要重点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领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推出一批针对性强、政策水平高的统计报告精品。二是改进统计服务方式。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努力做到把统计调研提供在领导决策之前。三是提高统计分析质量。要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趋势预测和因素分析,加快统计信息资料的报送节奏和信息资料整理加工的速度,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党政领导、决策部门。
【信息化建设统计表】推荐阅读:
统计与信息论文09-13
信息管理计划统计07-31
毕业生信息统计通知08-11
服务信息收集统计制度11-08
信息统计科2012年10月份工作文案09-05
社旗县统计局信息安全自查报告07-06
医院统计信息工作的现有模式与持续改进09-26
信息化建设总结06-11
信息化建设汇报07-13
部队信息化建设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