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班主任培训心得

2024-06-13

李镇西班主任培训心得(精选10篇)

1.李镇西班主任培训心得 篇一

相比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刘朝升老师是幸福的。在他的教育生涯能有幸成为李镇西老师的徒弟,做他的副班主任,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学习与请教的机会让人羡慕不已。读着他的《跟着李镇西老师做班主任》,我的心情由最初的羡慕渐渐转向欣喜,因为,遇到这本书的我,也是幸福的。继续细读下去,我仿佛也融入了刘老师与李校长的教育生活,跟随他们一起走进班级,去参与孩子们的成长,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我与刘老师一起观察,为他遇到的问题焦急,跟随他的脚步去请教李校长,再满怀期待地想象着李校长会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班级问题;与刘老师一起前行,为他终于当上了班主任而开心,跟他一起阅读点评孩子们的小组日记,在日常的点滴中寻找着合适的教育契机;与刘老师一起思考,看他追梦的足迹歪歪斜斜、有深有浅,虽有错误和遗憾,但在反思中更快更扎实地进步。

之所以如此喜爱这本书,是因为在刘老师身上看到了摸索中的自己,我的学做班主任之路也正如刘老师的——“从迷茫到坚定,从应付到喜欢”。没有刘老师的“福气”,有李校长这样的知名教育专家当师傅,但幸运的是,我也有我值得称道的“三位”师傅。在“三位”师傅的帮助下,我得以从“迷茫”走向“坚定”。

我的第一位班主任师傅就是——书。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之前,与刘老师一样,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为了让自己能尽快适应并胜任班主任工作,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书籍。带着书中的教学理论,我满怀信心地迎接班主任工作的挑战。制定班规便是我学到的第一招,班规的细致可谓是面面俱到,对于惩罚与奖励也是罗列齐全。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这么多的条条框框由我一人来监督实施根本忙不过来,那么谁来监督实施?得靠班级小干部。那么我该怎么培养出色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呢?为什么对于班规中的惩罚措施孩子们都不以为然,对于奖励机制孩子们也无动于衷?班级的状况是令人堪忧的,接踵而至的问题冲淡了我的冲劲和信心,我不禁陷入了迷茫,我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

我的第二位班主任师傅是同事。热心的同事看出了我工作上的焦头烂额,他们给我出主意,传授许多他们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经验。已经无所适从的我,听说这个方法好就用这个,听说那个方法好就用那个。可事实正如刘朝生老师遇到的情况一样,他不知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将“坏事”变成“好事”,李校长的知识渊博、独具匠心,通过一节班会课就使孩子们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他努力了三天也不能打开学生的心结,李校长德高望重、备受学生尊重与信任,一次谈心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就像刘老师在书中写的:“李校长管理班级的‘花样’很多,经常有一些‘出其不意’的举措。但如果我照搬,估计没有多大的效果——管理方法要和教师本人的个性相配合。这并不是说班级管理的方法不能借鉴,而是经过联系实际的思考,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结合当下的教育情景,这才有效。”所以,方法是好的,但不能全搬照抄地用。

我的第三位班主任师傅是学生。最终,刘老师也独当一面,在反思与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班主任教育方法。而我,也发现,最好的方法是从学生入手。我们班的孩子们各有特色,谁适合哪种教育方式那都是要慢慢去观察发现的。培养班干部的方法没有定律。小袁特别热心肠,却常常给其他同学帮倒忙,比如去帮人家接水而打破了别人的水杯。我把班级卫生检查工作交给了她,这样既让她有事可做,又很好地解决了班级的卫生保持问题。小宇是学习认真的孩子,班级活动却不主动参与,我把班级图书角的管理工作交给他,他的细心完全胜任这份工作,无形中也增添了他在集体中的责任意识。小轩的身体素质特别好,体育方面样样领先,我让她负责出操领队与领操,其他孩子愿意服从她的指令,班级出操习惯就很出色。小关是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做眼保健操时总是睁眼或者动来动去。我让他加入了眼操检查的轮班队伍中,这样等没轮到他检查的那天,他做得异常认真。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委以重任,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好,哪里需要我这个班主任处处监督。

我的“三位”班主任师傅现在是联手的。我还是会去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从书中学习名家名师的方法智慧;向同事请教,遇到问题听他们分析指导,与他们探讨当前班级管理的新思路;反思学生现状与教育情境,将自己的思考注入方法中。而这样,我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策略,合适的才是做好的。

2.李镇西班主任培训心得 篇二

很荣幸能加入名班主任的行列,我倍加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当一本本书籍作为阅读教材发到我的手中时,我很兴奋,迫不及待的拿起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品读起来。第一次翻开它,很是激动,囫囵吞枣的粗略的看着,但慢慢地阅读我发现自己走进了李镇西的世界,如同学生一般融进了李镇西的班级,一次次的被感动,被激励,被启发。

教师陪着“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起成长,和生机勃勃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因此,教育事业是永远年轻的事业,是幸福的。而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地体现在班主任身上,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为什么老师们都不愿意做呢?李镇西这样说到,是因为丧失了幸福感,产生了厌倦感。厌倦感从何而生呢?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我与李老师所说感同身受,听到的老师们的说法非常契合。“现在的学生不行了”“生源不好,家庭教育跟不上啊”等等,这是身边的老师和班主任们经常感慨的。特别是常常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我也是这样想的。李老师说得对,其实是我们自己拒绝变化。这种拒绝是潜意识中的,如果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甚至意识不到,更谈不上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按经验办事”,是的,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经验有时恰恰是阻挡我们前进最大的障碍。我们的思想就限制于经验的圈子里,所以遇到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真心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确实,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的变化,无论我们对这个变化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改变不了社会的什么,可是我们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

那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幸福的班主任呢?现在想想答案是多重的,而良好的心态则是第一位的。只有沉下心来读书,才能磨砺出良好的心态。于是,为了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班主任,我总在夜深人静时,独坐灯下,如饥如渴地研读教育书籍。当我捧读起《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时,心灵有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震撼: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这正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他那平凡而伟大的经历令人向往。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师爱”多么沉甸甸而富有诗意的字眼!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字里行间的言语,李镇西老师行为的点滴,李镇西老师的言传身教,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感人故事都足以让我这位年轻的班主任教师感动和愧疚、自责,如同打翻的五味瓶,百感交集。

每次读书中的那黑黑的铅字,我的内心便会触动于他与他学生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也许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他在给一个“后进生”写信的末尾写道:李老师今天很忙,本来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学们的作文,但一听说你有进步我就高兴,就决定给你写信,及时鼓励你。虽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但如果你能够理解李老师,我就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字里行间,看到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真实地成长,慢慢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好。

他经常说,写信或者找学生聊天,不能等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进行。教育不能太功利,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是的,我们希望的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文凭,失去固有的个性和应该有的良好品德。李老师用真情实感践行着爱与责任的教育。

其次,《做最好的班主任》告诉我:班主任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对学生的爱定位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爱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爱的方式。我们不能以爱为理由,让学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能以爱为筹码,让学生感觉到天平的失衡;不能以爱为条件,让学生陷入功利的误区。正如李镇西所说:“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是爱所有的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所以让我们真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我想:以后生活中的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取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的确,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就是现在,每次交流的时候,他们学校的老师也是无拘无束的。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因此,他向我们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作为徒弟们的必读书目,每周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沙龙,这两个人的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名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生命将更加精彩!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老师教的是中学,我们教的是小学,他的方法我们未必直接拿来就能用。所以,读他学他,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到评判与超越。对我而言,要向他学习的是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当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自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班主任”的称呼便丰富着我的教学生涯:一班之主,任重而道远。虽说风雨一肩挑,甘苦皆品尝,没有八小时以外,但我还是从辛苦中享受到了幸福,因为学生前行的路上有我。

3.李镇西:做一个反思型班主任 篇三

可以说,绝对大多数班主任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但作为一项事业,教育仅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班主任。

何谓“反思型班主任”?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班主任。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必须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反思”绝不仅仅是“想”,而是与一系列的“做”相联系。具体体现于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和一般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反思型班主任”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型”,就是带着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和对学生的依恋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做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反思型班主任同时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把阅读当做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和吃饭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反思型班主任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教育名著、德育专著、教育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专业书,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班主任“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和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班主任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班主任工作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班主任

)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班主任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这里,我特别强调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几乎可以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班主任和平庸的班主任,不在于班主任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班主任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班主任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

4.学习李镇西心得体会 篇四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教师的最高境界。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

2、做到三心、三家。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课上的棒,专业上也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3、做反思型的教师。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

4、教师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要挑战自我,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做自己的事,争取做个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和献身精神,就没有教育事业的今天,就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第三,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

5.李镇西的报告心得体会 篇五

——李镇西报告会

凤阳二中

姚二永

2013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校教科室的组织和带领下来到了省城合肥,参加了中国教师教师网和北师大老教授协会主办的班主任培训——“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育思想专题大型报告会”。我有幸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

李镇西老师,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人称“南李北魏”(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

李镇西老师的头衔很多,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但他在开场白的时候却这样说:头衔都是他人给的,我自己认为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那么朴实无华,那么平易近人。演讲开篇他让所有与会同志观看了武侯实验中学十年校庆的宣传片,十分钟的宣传片,没有看到学校的领导,没有看到学校的建校规模,没有看到半个字的关于学校取得的成就。仅仅看到了一位新教师怎样把一个中途转学的后进生培养的爱学习了的事迹。多么低调,多么实在啊。为了让坐在后面的老师能够看到他,他不惜站着讲讲课(虽然带着重感冒)。“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的同事也是这次报告会又一主讲——刘朝升用这八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校长。

“走了很远,却忘记了我们的起点。”——李镇西

欣赏李镇西关于教育的演讲,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李镇西的教育行为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指导,所以我要把自己听到的,记住的,想到的、写下来。

一,爱心与教育

教师的最高境界。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叽叽喳喳的享受就是幸福)(有没有欣赏孩子的一颗心,可以反映你有没有对孩子的爱)。

爱是什么?

李镇西老师这样说:爱是一种依恋。(什么是依恋?孩子们都期盼着上你的课。放假了,孩子们都盼望着早点开学。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孩子们觉得因为有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爱是一种理解。什么是理解?李镇西用自己的一句话说“一个学校最可怕的是一群愚蠢的教职工在‘兢兢业业’。”最后告知与会者,一个理解学生的老师是:有儿童般的情感,有儿童般的兴趣,做有童心的教育者。你要理解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

爱是一种尊重。李镇西说:一个学校没有比学生的信任更重要的了。学生们为什么依恋学校,依恋班级,依恋班主任?那是应为他们信任。怎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信任从尊重开始。(安超的故事)(郭沫若回母校的故事,站在石室中学门口驻足良久,结果还是没有踏进去)为什么?只是因为他之前是后进生吗?不是!而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已。

爱是一种浪漫。我们要让教育充满浪漫与情趣。(我们要把三年的时光,留给孩子怎样的回忆?)出自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一书。孩子来学校的目的是快乐成长,你让孩子快乐且浪漫的成长了吗?一个孩子,一个日子,就是教育。善待每个日子,呵护每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留给孩子无限的浪漫的会议。(比如,篝火晚会,踏青活动,爬山归来,田野归来,中秋晚会,元旦晚会等等)再社会实践中,孩子的浪漫会议很多。

一、要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激情的行为。安东尼•罗宾斯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成为顶尖的渴望,就不可能创造卓越的成就,那种渴望可能是——一个艺术家、运动员、科学家、一个平凡的父母或是一个生意人的抱负。要做老师,就要做最好的老师,做你身边最好的,做同行中最好的。人只有报着做最好的心态,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二、一个好老师的标准

一个老师当然要有有童心、爱心、责任心。但是,他必须课上的好,班带的好,分考的好。还要坚持“四个不停”

“不停的实践,不停的思考,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关于实践,我们的上课,带班,谈心,处理班级突发事件都是实践。庸俗的人一贯蛮干,优秀的教师懂得创新与研究。当谈及上课,李教授说:我们要把每节课都当公开课,当优质课来上。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关于思考。你知道“第十名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吗?第十名的孩子真的比较有出息吗/?倒数的孩子就没有出息吗?皮格马利翁在中国做过实验吗?学生是需要关怀、支持、信任和鼓励的,如果我们都能每天做到这些,我们的每个孩子都会实验成功。当谈及“品牌”“特色”,李镇西给我们推荐了他写得一本书《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他说,特色是凝聚出来的,品牌是实战出来的,不是谁赋予的。听后感触颇多。“良心比品牌更重要”,“义务教育慎谈品牌”,“我们要凭良知做事,用常识思考”“我们要用常识识破一些装腔作势的所谓理论”。

《遍地“教育家”》李镇西说,哪来这么多教育家?当成千上万的“教育家”齐聚人民大会堂举办教育家大会时也不觉得脸红,这么对教育家,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是现在这样?

关于阅读。李镇西说,阅读对于我们教师和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报告中他要求我们教师要多读书,并且为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报刊、教育经典和学生读物等。

三、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让他们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幸福是一种心态。

首先、多和学生打交道,学生的天真可爱,活泼开朗会不知不觉地感染你,让你去喜欢他们,从而减轻对教师工作的倦怠。

再次、带着研究的眼光去从事工作。换一种眼光看教育,让每天都充满创造的乐趣。

最后他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小和尚老抱怨,师傅就让他去买盐,一半盐放在杯子里用水冲了让他喝,问他味道怎样,当然咸了;另一半扔湖里再喝湖水,问他味道怎样,此时水的味道很鲜活。这就给出启示:人一生的苦难就那么多,关键是看我们的容器有多大,你胸襟开阔就觉得很快乐,所以不要做杯子,要成为一片湖泊。

6.听李镇西讲座心得体会 篇六

李老师说“教师应该有童心、爱心、责任心。”

是啊!没有童心的老师怎能理解孩子的初衷,没有爱心的老师如何懂得保护幼稚的心灵,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如何既教书又育人?当然,要拥有如此三心情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李老师还告诉我们,要说“走进孩子的心灵”有什么捷径,那就是: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欣赏孩子的眼睛;要永远保持最初的童真。

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摸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有时甚至只需我们以平等的心态,静心聆听他们的诉说就足够了。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你很难想象,作为一名老师,李老师曾与学生趴在地上比学狗叫;在操场上与孩子们一起摔跤,在雪地里与学生打雪仗、滚雪球……

李老师说:“我有一颗童心,所以我快乐、开心、浪漫。”李老师那颗童心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中。在平凡的日子里他爱学生,也让学生学会懂得爱,并传递爱。从他的报告中我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与欢乐。李老师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命在教育这片沃土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今年我担任一所农村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平时课程多,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免有些怨气,有时自觉不自觉的迁怒到学生头上。说实话,我也不想这样,可现在的孩子也着实不让人省心。因此学生们都觉得我太严肃,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慢慢的,我觉得我离我的学生越来越远了……

听了李老师的课,我不由自主的反省了我自己:是的,我或许是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但我决不是让学生打心里喜欢的老师,因为他们都怕我,学生在我面前不敢“乱动、乱跳”。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他那种真正关爱学生的做法深深的打动了我: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依恋、是理解、是尊重、是浪漫、是责任、是智慧,是让孩子每天有收获,很快乐,这就是教育。

李老师现在是校长,作为一名校长,要管理一个学校,还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么多的工作任务,可他却还能去关爱学生,每天还找学生谈心,聊天,和孩子交朋友,直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觉得这才是自己的“正事”。为什么他能做到?答案只有一个:他爱学生,他爱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觉得这样做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

7.读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心得 篇七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是啊,这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前不久,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 爱心与教育》,我被深深打动了,为他的佼佼者们而自豪,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李镇西老师的话“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与我共鸣,再一次激励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用爱感化学生的意义。爱学生,就要与学生心连心,就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用心去感受他们,总之我们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作为一个年轻老师,也思考过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过如何让学生喜欢我,思考过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思考过如何提高学生„„但我从未想过,让每一个你教育过的学生受益一生,无论时间的流逝你的感动铭记心中。我体会到了教育者的伟大,教育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师徒结对活动中师傅一再强调我:“要与学生保持距离,否则学生就不会信服老师。”我迷茫了,我困惑了,对于一个性格开朗,富有童心的我做不到啊,为了找到所谓的威严,我每节课都保持严肃。我自认为自己做的很好,事实证明我错了,看似学生很听话,很懂事,很怕我,其实学生心里很排斥我,在学生心

目中的威信几乎没有。后面我找了亲人,朋友,同人请教了这个问题,我才知道我错了。

做为一名数学老师,课堂比较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备课的时候我会查阅大量的资料,让着节数学课里,有历史,有笑话,有脑筋急转弯。课间找他们聊天,帮他们出谋划策,给他们辅导作业,慢慢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到高三毕业的时候,学生非常肯定的说“老师我们很喜欢您”!因为失败过我懂得了,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因此我更懂得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所以我懂得了对学生的爱!看了《爱心与教育》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明确地提出了。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普遍化,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一点更加反衬出李老师的与众不同,这也是名师的风范!如何让学生有个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这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引导出发,传送这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8.李镇西班主任培训心得 篇八

王心叶

近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感触极为深刻。

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爱心智慧的结晶,读后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来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从他的书上,我学会了很多,同时也思考了很多。

班主任的幸福

首先,什么是李镇西老师所谓的“班主任的幸福”?源于何处呢?李老师在他的作品中作了很好的回答:“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我想,要做到这种境界,确实很难。当今世界又有多少个老师真正能做到的呢?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在校生活,必要时还要严厉地批评学生,学校有升学压力,老师自然也有教学压力。李镇西老师认为,班主任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李镇西老师这里应该是说要亲近学生关怀学生、并且把教育创新当做一种做好班主任的聚能量吧,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这样子的老师是可敬的。“

班级管理艺术

其次,是李镇西老师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表现在他对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另外,李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上,处处都体现出一个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虔诚之心。读到李老师每个学期都给每位家长写一封信的地方,我深深地被李镇西老师的用心和真诚感动了,他的一举一动,是一心一意地关怀着他的学生的成长啊!也可以说李老师的做法很英明,如此一来,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家长的信任、学生的尊重,为接下来的班级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地。

9.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九

这是一本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一则则深动感人的故事。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手记,让我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条件去做好老师的。

他说:“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这使李老师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连他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为了他的朋友,可想而知李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多么富有影响力的一位老师啊!

在书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深深吸引了我。

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叫万xx——一个典型的双差生。

它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先后和父母的新家庭居住过,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过,也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

李镇西从激励其自信心入手,让自己和班集体共同关心他,用爱感化他,使其脱离过去那种不良的生活,从最初的勉强接受,到后来自觉的去除身上的不良习惯,行为反复,以致后来坚决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断绝往来。

然后再想方设法从万同的学习基础出发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其留特殊的作业,进行特殊的考试,让一个在绝望、孤独中长大的孩子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因为自己活着而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

实际上,李老师的做法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爱,也可以说是他对学生所做的越过我们一般教师能够做到的。

尤其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里,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最为纯洁的思想,用一颗纯净的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为学生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泉。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谐。

10.班主任要善于讲故事 李镇西 篇十

李镇西

班主任有许多基本技能,“善于讲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喜欢听故事而不愿听说教,这是每个班主任都明白的常识。所以善于讲故事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问题在于,许多班主任也愿意多给孩子讲故事而不是空洞地讲道理,却不会讲故事。所谓“不会”并非是不明白讲故事要“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语言生动”等等道理,而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讲”。今天,我想根据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给大家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把自己放进故事里。

讲自己的故事肯定就“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了。所以,我一直主张班主任要善于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老师给孩子们讲自己当孩子时的故事,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共鸣——每次我给孩子讲我学生时代的故事,孩子们总是最兴奋的时候。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的学习经验,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学生时代的成功和教训……都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

多次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讲“在错误中成长”的话题时,我总是撩起袖子亮出胳臂,给学生们看胳臂一块伤疤,那是我初中时打架留下的“纪念”。学生感到很惊讶:“李老师小时候也打过架啊!”我说,其实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但也打过架,然而我后来战胜了自己,懂得了文明与教养。我还给学生讲过一个我不尊敬同学的故事。那是我读高中时,班上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长得比较老相,我便恶作剧地用毛笔在他的课桌上写了一行字:“某某同学,祝你安度晚年!”结果我被班主任老师公开严厉批评,让我羞愧了很久。我通过这些故事,告诉学生们:“没有人不犯错误,人总是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听我小时候的故事觉得特别有趣,因而我自然而然的教育也特别有效。

但班主任所讲的故事并不都是自己的,很多时候我们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因此,所谓“把自己放进故事里”,意思是说要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融汇在故事之中。永远不给学生讲自己不相信的话,这是我的教育信念之一。因此,我给学生所讲故事的意蕴,一定要是我真心信服的,否则我不会给学生讲。或者说,这故事首先是把我自己感动了,让我情不自禁地产生要给学生讲的欲望。故事也许是别人的——是我读来的或听来的,但故事的精神内涵是我自己认同的。因此,我在讲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比如,我曾经给学生讲傅雷父子的故事,傅雷父子和我显然隔着一个时代,但他们身上的纯真、气节、风骨、坚韧……却是我由衷敬佩的,也是我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我给学生讲的时候,许多学生都热泪盈盈,他们是被傅雷傅聪感动了,也是被我感动了。这就是我说的“把自己放进故事里”。唯有这样,我们给学生讲故事,才能体现出教育的真诚。

第二,要自然切入。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们要把教育意图尽可能隐蔽起来,不要孩子每时每刻都感觉被大人“教育”。给孩子讲故事,就是追求一种不露痕迹的教育。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讲故事时,最忌讳这样说:“为了让同学们明白这个道理,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这样一本正经的开头,一下就让故事的效果打了折扣。所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定要自然切入,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故事之中,进而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启迪。

《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主题是爱与坚强。因此,每年九月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我总会走进我校初一年级的课堂,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作为爱与坚强的启蒙教育。但怎么开头呢?“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学会爱心,学会坚强,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样开头显然是最笨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一般有这样几种开头——

其一:“刚才在开学典礼上,全校同学都齐呼了校训——”同学们往往情不自禁地齐声回答:“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问。刚小学毕业的小家伙们往往争先恐后,唧唧喳喳地回答。“嗯,不错。我这里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例证,请大家吃一碗„面‟,等大家吃完这碗面之后,对我们的校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碗面来自日本北海亭面馆……”

其二:“今天是九月一日,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后天,也就是九月三日是什么日子呢?”很少有人回答。我说出答案:“九月三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接着我会说说这个日子的来历,然后我自然会说到现在许多“爱国愤青”对日本(而不仅仅是日本右翼军国主义者)的仇恨,这个话题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我说:“日本侵华的历史的确不能忘记,我爷爷就曾经是一名抗日军人。但是今天,我要说,作为中国人,你可以不喜欢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但你一定要知道我们和他们的差距有多大!二战之后,日本能够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日本民族的凝聚力是重要原因,„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大家一些答案。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向强大,就在于这个民族能够向对手学习!”

其三:“刚才我进教室前,听你们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里我举该班的例子。只要班主任善于观察与捕捉,这样的例子绝对是有的,而且不少)我非常感动。开学第一天,班上就有这么好的同学,未来三年咱们班一定会非常温馨。其实,有时候给人以温馨让人感动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更不必大张旗鼓地宣扬,而往往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笑容,而且不露痕迹,自然而然。比如,我现在要给大家讲的„一碗清汤荞麦面‟……”

……

只要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生活,并能够随时敏锐地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讲故事的自然切入点。

第三,要善于展开。

一些老师讲故事总讲得干巴巴的,总不能感染学生,这自然达不到讲故事的效果。决定故事讲得生动有许多要素,比如语言的绘声绘色,比如声调的抑扬顿挫,比如表情的眉飞色舞,比如肢体的手舞足蹈,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要学会“展开”。

有的老师讲故事往往只说“发生了什么”,于是,再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出来也就那么三言两语。比如,我曾经给学生讲我初一时学习英语的经历,如果让不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讲,可能就是这么几句话:“我最初的英语成绩不好,后来发奋努力,一学期便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样“简洁精炼”,当然不能感染学生。

我给学生讲这段经历显然不是这样三言两语只说“发生了什么”,我还着重讲了“怎么发生的”。我讲了我初一时语文、数学等各科成绩如何优秀——有我保存至今的初中成绩单为证,但就是英语成绩不好,讲到这里,我还讲了当时班主任老师对着我“38分”的英语考试成绩叹息:“李镇西,你其他科的成绩都那么好,为什么英语学不好呢?”我又讲了当时我受到刺激,讲我决定奋起直追的心理活动。我还详细讲了我努力的行动,包括一些细节:放学路上、上学路上、晚上躺在床上入睡之前,等等时候,我随时都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记英语单词;连学校开大会,我坐在下面,脑子里都在默记单词;我还把常用单词的卡片贴在家里的墙上、饭桌桌面上、蚊帐上方等处,还有我的手背上也常常写着英语单词,这样我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英语单词……最后我讲了期末我83分的英语成绩,让我和老师都有点不相信。讲到这里,全班同学都惊叹了。“从此以后,英语成了我的强项学科。一直到后来考上大学,我的英语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包括四十多岁读博士,我在学英语。博士毕业后,其他学习资料都扔了,但上千张手写的英语卡片我至今保留。”讲到这里,孩子们再次惊叹不已。

我还给学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那是1975年,我在离家几百里的一所乡村中学读高一。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为学校养猪场割猪草,还规定了任务,每个学生上交10斤猪草。那是严冬时节,我的手长满了冻疮,肿得像个馒头,而且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也不认识什么叫猪草,所以,尽管对其他农村同学来说,割10斤猪草是很容易完成的任务,但对我来说,却比登天还难。

但我还是不得不拿着一个竹兜和镰刀走出学校来到田野上,四处游逛。我听说猪要吃油菜叶,于是只好在油菜地里摘一些发黄的油菜叶往竹兜里扔,但离10斤的任务还远得很!手越来越痛,我实在受不了了,便灵机一动,捡了两块砖头,放在竹兜下面,再将油菜叶覆盖在砖头上,这样,我的任务便“完成”了!回到学校,把我割的猪草拿去过称,居然蒙混过了关!

可我只高兴了几个小时我的作弊便败露了。养猪的大伯在切猪草时发现了我的砖头。一时间,我的行为被作为笑话传遍了全校:“那个城里来的娃儿居然连猪草都不认识!”“他以为猪要吃砖头呀!”……不仅仅是被人取笑,更让我难受的是,我遭到了班主任严厉批评:“看上去你很听话,原来你会搞欺骗!”……校长专门找到我,同样给我严厉的批评。校长是我父亲的同学,也是我父亲的入党介绍人,记得他当时说了一句在我看来很重的话:“李镇西,做人第一!我不指望你将来长大后成为多么有出息的人,只希望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几十年过去了,校长这句话到现在都还一直在我耳边响着,时时激励着我。

讲故事就要这样“展开”。写作中有“叙述”和“描写”两种手法。“叙述”是简单的交代,“描写”是形象的刻画。比如“太阳出来了”,这是叙述;而“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则是描写。我说的“要善于展开”,就是指讲故事要善于描写。

第四,要有曲折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讲故事其实就是口头作文,同样“不喜平”。如果故事平铺直叙,自然味同嚼蜡;或者老师说了第一句,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第二句,这故事同样索然无味。对于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说,情节平凡的故事也能摇曳多姿;而对于不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说,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也会被讲得一马平川。

说到“曲折波澜”,总会想到扣人心弦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包袱”。问题是,有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悬念”,也没有什么“包袱”,怎么办呢?

倒叙是产生悬念的方式之一。因此,有时候我们将故事的顺序变一变,曲折波澜便出现了。对此我就不举例了。关于“包袱”,其实有时候只需叙事角度变换一下,故事就会产生令人捧腹的“包袱”。

有一年,我在给我校班主任做技能培训时,说到讲故事的技巧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眼睛近视得厉害的读书人,一天他去买东西,到了店铺却发现大门紧闭,一个人也没有。他模模糊糊地看见门板上方贴着一张告示,却看不清写的什么。于是他吃力地爬上柜台欠起身,几乎全身都贴着门板了,终于看清告示上面的一行字:„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讲到最后一句,全场爆笑。我说,其实这故事本身并没有“包袱”,最后的抖出来的“包袱”是由我的叙事角度产生的,这个角度就是读书人的角度。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换成掌柜的角度,再讲这个故事,什么“包袱”都没有了:“古代一个掌柜的装修了铺面,暂时停业。他怕顾客弄脏衣服,便在门板上写了一则告示:„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但第二天第一个读书人来买东西,见店门没开,又看不清告示,便吃力地爬上柜台看告示,结果把油漆弄了他一身。”我当时给老师们说:“同样一件事,你给学生讲的时候,可以从老师的视角讲,也可以从学生的视角讲,也可以从家长的视角讲,还可以从其他的视角讲……讲之前,你可以比较一下,从哪种视角讲更能让故事吸引学生。”

当然,有时候遵循故事本身的自然逻辑也可以让叙述引人入胜。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会》的故事——

那是八十年代我班上发生的事。开学之初,由50多同学组成了一个崭新的班级——初84届一班,新当选的学习委员王红川建议在教室里放一个小书柜,号召同学们捐献书籍,同学们立即响应。第二天,韩军同学从家里搬来了一个小木箱算是书柜,不少同学纷纷捐献了《外国童话选》、《少年文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近200本。

但是,怎么管理这些书呢?我建议学生们凭借条借阅。可大家不同意,说:“李老师,让我们自由取看吧——想看时自己拿,看完后放回书柜。这多方便啊!”

我担心地问:“万一书丢了怎么办?”

学生们纷纷说:“不会的!不会的!”个子矮矮的陈建同学满脸不高兴地说:“哼,李老师一点都不相信我们!”

“是啊,李老师,您就相信我们吧!”学生们这么恳切,我终于同意了。不过,我还是指定王红川每天在放学前负责清数书柜里的书。两天,一周、两周甚至一学期都过去了,书果然一本不少,反而多了起来——因为捐书的同学还在不停地捐书。

我抓住学生们良好的道德风貌,不断表扬鼓励他们:“看来李老师以前真没想到我们初一(1)班的同学这么纯洁。希望大家保持这颗童心,永远不要给班级抹黑!”外班的同学老师知道后,也赞叹道:“初一(1)班真是一个诚实的集体!”而且渐渐地,外班一些同学也在利用午休时间来我班看书。

但是,有一天一本《故事会》却丢失了。同学们都不愿相信,这事会发生在我们班。放学了,大家都不愿走:“再清理一遍!”“清理仔细些!”他们自信而又担心地催促图书管理员王红川同学再将小书柜清理一遍。

我尽量耐心地对大家说:“同学们知道,我们班一直是个诚实的集体啊!可今天,一本《故事会》的丢失,可能将使她染上污点。外班同学知道了会怎么说呢?又还有谁愿意捐书呢?我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勇敢地退还这本书,同学们会原谅你的!”

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却没有一个人承认。我忍不住叹息起来:“唉,还让我相信你们!”

教室里静默得让人难以忍受,每个人的心都很难过。

突然,坐在前排的陈建同学站了起来,说:“李老师!《故事会》……是我……拿了。”

学生们不禁惊叫起来,连我也不太相信,一向关心班集体的陈建同学会做这样的事。

我诧异地问他:“你怎么会拿呢?”陈建红着脸说:“我……中午拿回家去看,忘了带来。”

学生们嗡嗡议论起来,我却立即表扬了他:“很好,陈建能主动承认错误,便没有给集体抹黑。他的诚实还是值得大家学习!”

第二天,陈建果然从家里拿来了一本《故事会》,交给王红川。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初一(2)班的一位女同学给我一本书:“李老师,这是您班的《故事会》。”我非常惊讶:“我班的?”我心里想,怎么会多出一本《故事会》呢?

她说:“是您班的。那天中午,我到您班教室借来看的,可忘了还。今天清书包才发现。真对不起。”

我一下子明白了,立即找来陈建问:“那天你带来的《故事会》究竟是谁的?”

“班上的啊!”他还在撒谎。

当我一拿出刚找到的《故事会》时,他什么也不说了。

我当时真想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终于没问。因为答案很清楚:他撒谎“欺骗”了老师和同学,恰恰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常纯正的心!

我讲述的顺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顺序。但是,在讲的时候,有几个地方我还是刻意“讲究”了一下的:比如,我先突出了我最初对同学们不放心和后来图书一本不少的欣慰,这是一个对比;我还突出了我的信任与后来书却少了一本的“痛心”,这又是一个对比。这双重的对比,让故事有了一些涟漪。又如,在说同学们希望我相信他们时,特意讲了陈建的请求,这既是伏笔——为他后来的“犯错”埋下伏笔,又是对比——他言与“行”的对比。再如,陈建的“认错”,让我和同学们大吃一惊,这是一次跌宕;事态“平息”之后,邻班女生还书,让我意识到陈建的“撒谎”,又是一次“无风起浪”……我在讲的时候,都不动声色地突出了这两次转折,故事便显得生动起来。

第五,让学生走进故事。

所谓“让学生走进故事”,就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思考,组织他们讨论,或者让他们推测故事的发展以及结局等等。注意,不是讲故事之前的问题思考,也不是讲完之后的讨论,而是一边讲一边结合故事让学生很自然地参与。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我在课堂上读雨果的《悲惨世界》,讲主人公冉·阿让如何战胜自己。我就问同学们“战胜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看法:“就是和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告别。”“就是克服自己的弱点。”“就是两个„我‟打架!”我抓住最后一个答案追问:“哪两个„我‟打架?”同学们又纷纷发言:“高尚的我和卑下的我”,“坚强的我和懦弱的我”,“勤奋的我和懒惰的我”,“诚实的我和撒谎的我”……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在思考:“我”如何战胜自己?

我接着给学生们讲,我说读了《悲惨世界》之后,没想到第二天会发生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什么事呢?同学们能猜一猜吗?教室里又是一片热闹,一个一个的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但最后我说:“一个都没猜对!”同学们大失所望的同时,听故事的欲望更强烈了。我说:“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封匿名信,信里有两百二十元钱!”同学们情不自禁张开了嘴。他们目瞪口呆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震惊,同时他们又用眼神急切地催我快快讲下去。“这是一封匿名信,写信人开头便说:„过去,我是一个非常卑鄙的人,但是我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的,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好同学,老师也认为我是好学生,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我这个公认的“可爱的人”,竟是一个小偷!‟”这个同学以前偷了班上同学的钱,一直没人发现,但昨天他听了《悲惨世界》,听了“两个我打架”的讨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战胜自己”给李老师写信主动承认错误。

这个学生在信中这样写道——

昨天,您还我们念《悲惨世界》时,教育我们要向冉·阿让学习,向过去的罪恶告别,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您在说这些的时候,并没有具体地批评谁,但我听了却总觉得是在敲打我可耻的心灵!

如果我不承认,别人也许不知道;但我就彻底堕落了。终于我决定鼓起勇气,承认我过去的偷盗行为;并且开了一张清单,写明我曾偷过的同学和所偷的金额,连同赔偿的220元钱,悄悄地放在了您的办公桌上。请您代我退给这些同学。

我非常感谢李老师在我危急的关头,把我从罪恶的深渊拯救了出来,为我以后的人生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我一边讲,一边问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学们:“推测一下这个同学决定写信认错时的思想斗争?”“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他希望李老师为他保密,但李老师该不该在班上读这封信?” “他的同学们会怎么看他呢?”“这个同学能够战胜自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个故事很长,也很感人,限于文章篇幅,我这里不便细写,但当时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被震撼了。

上一篇: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辅导员晋级工作总结下一篇: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