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2024-06-27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共18篇)

1.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3―104页练习十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验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笔算和验算。

三、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验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验算方法。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应用题的投影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计算

训练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练习。

28÷275÷3

69÷376÷4

84÷691÷7

56÷495÷5

2、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题,小组比赛,看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演算。

84÷772÷4

57÷396÷6

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板书: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4、列递等式计算。

请同学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列递等式计算。

1、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小组比赛。

3、学生列竖式解答,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教师板书。

5、学生列递等式计算。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用

训练

课堂

作业

1、文字题。

(1)请同学们自己读题。

(2)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2、应用题。

(1)完成练习十七的第5、6题。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2)根据条件,列式计算。

请同学们分别根据下面的4个条件,列式解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3、聪明题。

请4人小组讨论,如何求被除数?再在书上解答。

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学生列竖式解答,教师批改。

1、学生自己读题。

2、列式解答。

3、根据题意,解答。

4、同桌互说,解答方法。

5、4人小组讨论,在书上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28÷2=1275÷3=25

69÷3=2376÷4=19

84÷6=1491÷7=13

56÷4=1495÷5=19

八、课后:

2.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二

一、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的相关思考

(一 ) 是否要对除法意义追问和温习

一般情况下, 在开展“有余数除法”教学前, 教师首先对除法计算进行复习, 然后会组织学生提问题, 这时就会出现以下两种常见的场景:

第一种:首先教师没有追问“为什么”, 直接问学生计算的结果, 讨论算法之间的单位问题.

第二种:教师追问了“为什么”, 但学生无法表达含义. 其实很多学生不完全理解. 对于运算意义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 教师追问使学生理解;同时还有它的延伸延伸. 也需要对除法的含义进行回顾. 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能回忆起除法的含义呢? 一是, 之前的几节课重心偏于计算, 对除法的含义忽略. 二是, 学生对两种除法的含义都是在整除问题上学习的, 直接接触有余数除法必然有些不适应. 所以通过整除的复习及提问来激活有余数除法这个课题.

(二 ) 教师对 “有余数除法 ”结构感知的关注度

在学习中, 教师在对新课“有余数除法”巩固之外, 应提出一些有余数问题, 让学生解决这节课的练习题. 其实可以想一下, 为什么产生学生学不会的现象呢? 主要是因为教师太激进, 过于强调实际应用, 而没有对有余数问题的结构感知进行关注.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关注结构感知.

(三 )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和讨论

在练习过程中, 拓展其实很重要要. 其实教师在这一节有余数除法的课上, 应课下多列些有余数除法的例子, 让同学围绕商、被除数、余数三者展开讨论, 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的具体实施

学生在学习并操作“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 必然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只是缺乏正确清晰的概念认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当新概念出来的同时, 再去解释概念的发生和过程. 还要注重对比解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

老师 (12个相同的模型) :一共12个模型, 现在用其中的3个拼成一个杯子. 那么让我们想一想12个模型一共可以拼成几个像这样的杯子?

学生:4个杯子.

老师:真聪明, 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3个模型拼成一个杯子, 那么12除以3就是4个了.老师:很好, 用咱们学过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这里有14个模型, 那么我们想一想, 每3个可以拼成一个杯子, 可以拼多少个这样的杯子呢? 如果我们再换一个造型, 每4个拼成一朵花, 14个模型又能拼出几朵这样的花呢?

老师:有人知道了吗? 在自己的纸上分别有14个模型, 规划一下, 想好后, 想一下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表示出你做的过程.

老师:根据自己的图, 看着自己的算式, 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这里有14个模型, 我把它每4个分为一组, 最后多出了2个.

老师:那其他的同学呢?

学生:也是每4个一组, 多出了2个.

在学生初步理解3个模型不能再拼成一个杯子之后, 教师又组织了“用4个模型拼花”情况的讨论, 然后教师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并用投影仪画一下:14÷4 = 3.2 (个) .

老师:可以说一下你是怎么想出拼花的结果的?

学生:我就是每4个组在一起, 这样有3组, 还剩下2个模型.

学生:因为12接近14, 所以用12除以4, 那么就有3组了, 14比12还多2个.

所以说, 用对比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三、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若干构想

(一 ) 复习“有余数除法”.

( 二 ) 举上面的例子 ,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 可以分多少个杯子? 要求学生自己列式, 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运用除法运算.

( 三 ) 对上面的例子不断地换数 , 再让学生提问题 . 如果学生问:可以分几个? 此时教师不予点播, 等算出结果后再进行讨论. 如果学生提出:“可以分成几个? 还有多少个? ”教师便引导:怎么一下子有连续两问呢? 随后教师点出:连续的两问就可以用“可以分成几个, 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句式呈现.

(四 ) 列出式子 , 讨论为什么用除法运算.

(五 ) 计算结果 , 讨论商 、被除数 、余数的单位关系.

(六 ) 相对比较 , 两者相关的关系 , 哪里相同 , 哪里不相同.

(七 ) 习题练习 , 让学生自己反思并和同学研究讨论.

这节课是在除法知识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来进行学习的, 又有了新的定义, 学生虽然在平时有一些认识, 但理论上还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思考过程. 因此, 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这种运算,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下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 来沟通数学这两种重要的运算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四、结语

3.小学数学除法的教学与研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除法;方式;直观;形象.

数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程,需要通过多加练习,才能够切实掌握,深刻体会,做到融会贯通,然而数学的课程又是枯燥和乏味的,比较单调,不能简单地进行课堂的习题模拟与作业布置,教师要使教学做到简洁与精确,并且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学生在实际有趣的氛围之中达到提升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形象化,在实际的练习之中,通过有益有趣的形成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自己的数学水平。

一、将数学中的除法计算融入应用题当中解答思考。

例如我们经常遇到的“距离、时间和速度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举例如下。

六一班同学乘车到人工湖去玩,汽车从学校出发,七分之六小时行了全程的四分之三,这时距离人工湖还有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共用多少小时?(用两种方法解答)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练习数学的依据,拿到课堂的小组合作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辨析,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6/7小时行驶3/4,全程为1,则行完全程需6/7除以3/4=8/7小时,另外一种方法:行驶完全程的3/4,即还剩1/4,而这时距离人工湖还有4千米,所以全程为4除以1/4=16千米,16千米的3/4为16*3/4=12千米,又6/7小时行了12千米,所以1小时行驶:12除以6/7=14千米,所以行完全程需要:16除以14=8/7小时。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促成自我的积极主动学习。

二、各种数学除法题型的类比和计算。

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是数学课程课时设计的初衷,均勻分布知识点,齐头并进,逐步提高层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各个角度的知识,同时加大平面之间的联系,这是学时和应试制度的客观要求,数学中一切的知识点都是生活化的,并且也是学生经常见到的。

7.2÷8×4= 1÷2325= 1.250.25=X1.6

14∶12=X∶25

3060÷15-2.5×1.04 375+450÷18×25

以上的各种题型,是小学阶段除法计算的各种题型的汇总,有小数的除法,有分数的除法,有混合运算和未知数等,这些题型教师要有效的放在一起对比进行有效合成与感悟,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有效地的将知识和能力目标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做到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看法,多用实例进行讲解,结合生活进行感悟,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性,让他们体会到合作交流的愉悦,这有助于他们以后发展提高。

小学数学主要是以兴趣为主导,进行有效的提升与合作,小组长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可以选取一名学生进行有效的领导,通过问题合作进步。小组合作往往通过4-5人进行,将问题交给他们进行讨论,教师不干涉,让学生地位平等,畅所欲言,然后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优化与合作,进行混合运算,加入小括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同时让小组合作继续进行,小组的分组与合作交流,目的就是让学生先自己掌握,然后老师再进行指导与补充。

三、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以趣味性的题目引起学生兴趣,以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是数学的两个目标,寓教于乐,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数学的实践性,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数学课堂知识的练习运用,不是单一知识点的练习,而是知识的综合化运用和练习,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而实际的练习题也是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

数学要遵循“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分析其内在联系,培养思考推理能力,敢于发展创新想象”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循序渐进兼之协同并行,将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创新”统一于教学课堂之中,扩大知识面,提高成绩,提升能力,拓展思维,这是现代社会对数学学科的必然要求。

六年级数学中常见的一个很典型的应用题,及“路程和时间”的问题。“某人从A地到B地,三分之二小时行了全程的四分之三,此时距离B地还有2千米,求行完全程的时间”。按照逐步推理的方式,我们采用“t=s/v”这个大公式,一步步解决,这是常规思路。1-3/4=1/4,2除以1/4,得出全程的距离,下一步就可以求出已经行走的距离,即s乘以3/4,这样速度也显而易见了,总的距离除以总的速度,就是行完全程的时间,这些练习题都可以放到实际的教学之中进行讨论解决。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培养的不是书柜,知识固化,静止而缺乏创新,培养的也不是记忆的机器,去跟电脑比赛。现代教育培养的是“能有效运用各种信息,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里面就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运用的灵活和准确性,判断分析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自我审视和反思的能力,做到“全面把握,审时度势和融会贯通”。小学数学说到底就是两项:一是知识运用,而是知识创新。如何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不但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更关乎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深远,教师当思之。

参考文献:

[1]何涛,刘晓红.数学创新教育.哈工大出版社,2010-06.

[2]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01.

[3]于琛,林群.初中数学继承改革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人民教育编辑部,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01.

4.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四

金塔乡右二坝小学 高美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教材第3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两个除法算式与一个乘法算式,比较已知数和得数,理解并概括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明确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

2、改编条件和问题,用除法计算。

二、教学实施

1、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58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引导观察:这几道算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分数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它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3、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2)列式计算。

从图上看,÷2的结果是多少?这个结果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45

(3)理清思路。

思路一: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也就是。

思路二:把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的是多少。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4、举例验证,感受算法(1)变式问题 如果把这张纸的

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算式:

45÷3=(2)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预设: ①画图:借助图形描述求解过程

②分数的意义:感知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③转化思想:把45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415的3,即4÷41453=5×3=15。

5、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填空。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都是已知(与(),求()的运算。

(2)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这个整数的((3)8÷5=899×()=()

2、计算并验算。611÷3= 513÷10= 1112÷11= 1528÷30=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金塔乡右二坝小学 高美林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0页,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例1通过折纸实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2)经历折一折、涂一涂的操作过程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计算技能。

(3)在数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学生感受转化的魅力。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倒数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仍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利用数形结合直观形象地解题,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接下来分数除法的学习做铺垫。

五、说教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

2、改编条件和问题,用除法计算。

(二)教学实施

1、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引导观察:这几道算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分数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它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3、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2)列式计算。

从图上看,÷2的结果是多少?这个结果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4558

(3)理清思路。

思路一: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也就是。

思路二:把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的是多少。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4、举例验证,感受算法(1)变式问题 如果把这张纸的

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算式:

4÷3= 5(2)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预设: ①画图:借助图形描述求解过程

②分数的意义:感知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③转化思想: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1444即÷3=×=。

3155545451,35、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填空。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都是已知()与(),求()的运算。

(2)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这个整数的()。(3)÷5=×()=()

2、计算并验算。651115÷3= ÷10= ÷11= ÷30= 112813128989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5.三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篇五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0一3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教学。

教具学具:

师生均准备小棒,师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8÷46÷26÷335÷518÷2

9÷38÷24÷424÷649÷7

2.口答。

80里有个十;400里有()个百。

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根?

[说明: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及除法的平均分法,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新课

1.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请看下面的题,你能用一句乘法求出商吗?

2.教学例1。

(1)出示例1:60÷3

(2)让我们来动手分一分小棒。

说明:放手让学生分小棒的过程中,有的可能一捆一捆地分,而有的则可能一根一根地分。

比较:哪种分法最简便?

(3)如果不用分小棒的方法,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让学生充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比较:谁的想法最合理,最简便?

归纳出:60÷2=30

6个10÷2=3个10

(4)想一想:600÷36000÷3

40÷2500÷58000÷2

这些题分别怎样想?

(5)小结: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计算出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多少个百、多少个千……

3.教学例2。

(1)出示例2:69÷3

(2)学生尝试:你能说出这道题的得数吗?

[说明:很多学生能说出得数,但计算方法不一定对,所以教师在此暂不问学生的想法。对有困难的学生也不作任何提示。]

(3)分小棒:把6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根?

[说明:大多数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已会分。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69就是几捆几根?]

问:你是怎样分的?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4)再来说一说刚才你算出69÷3的思考过程。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6个十÷3=2个十=20

9个一÷3=3个一=3

20+3=23

(5)做一做:

28÷236÷355÷5这些题怎样想?

(6)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一、分别除以除数,结果就是多少个十和多少个一。

4.教学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1)你会用两种方法读算式3×2吗?

(2)用类似的方法试读:60÷3

说明:学生即刻会读:60除以3,还可读作3除60。教师还可指出黑板上的一些算式让学生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80÷4可以这样想:8个()÷4=2个()=()

900÷3可以这样想:9个()÷3=3个()=()

6000÷2可以这样想:6个()÷2=3个()=()

48÷4可以这样想:4个()÷4=1个()=()

8个()÷4=2个()=()

()+()=()

(2)64÷2可读作(),也可读作()。

2.列式并写得数。

(1)3除900得多少?

(2)84除以2得多少?

(3)把3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4)4000里面有多少个2?

3.夺红旗: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8÷230÷240÷480÷464÷2

80÷239÷348÷284÷463÷3

800÷260÷3500÷56000÷288÷8

8000÷282÷296÷377÷769÷3

6.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练习七第11-15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除法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你能又快又对地口算除法吗?

二、口算方法练习。

1.口算。

(1)8÷424÷290÷3

80÷4240÷2900÷3

800÷42400÷29000÷3

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360÷4480÷62400÷8

360÷3480÷42400÷2

比较:每一组里第一题和第二题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被除数相同,口算的.方法不一样?

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想的过程。

2.归纳小结。

被除数是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时,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可以把被除数看作多少个十,或者多少个百,直接口算得数。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七第11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做在做在书上。

(3)集体订正,指名口答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七第12题。

指名说一说想的过程。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7.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七

一、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开拓学生视界

利助一题多解的模式,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问题本质, 以便其能够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时, 教材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顾全了有关知识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衔接问题, 给出了较为优的问题解决途径, 即用方程解应用题。但是对于教师来讲, 没有必要一切皆按教材的要求去做, 却不管其他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大胆鼓励学生多尝试其他类型的问题处理途径, 同时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 进行问题的分析、研究, 以便拓展思路、开拓视界。同时, 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 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从中能够感受到多种方法间的联系与贯通, 从而加深对于数量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无形中增强以分数除法原理为依托, 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下面的问题:

按照测算, 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水分大致占到体重的2/3左右, 而儿童体内水分则大致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中有28千克水分, 而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根据这些条件请回答小明的重量是多少;小明爸爸的重量是多少?

在遇到这个问题时, 教师就完全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处理, 以便做到殊途同归, 万虑一致。第一种是方程法, 假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二种根据已知两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原理, 可用除法直接计算;第三种先把小明体重视为单位1, 再平均分成5份, 则其中4份都是水, 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解答。

二、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帮助构建模型

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 使学生明确问题处理的基本结构, 接下来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分数除法为依托的问题模型。在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各部分间关系同行程问题处理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有相似之处, 即可以按照基本数量关系式, 找到其他有用的关系式。若想知道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需要用到乘法予以运算, 根据分数乘法所具有的意义, 能够给出基本数量关系, 即单位1×分率=对应数量, 再从这个关系式中推导出其他内容:对应数量÷分率=单位1等。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到借助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间的对比关系, 可以使学生构建模型更加方便快捷, 让学生在对比、交流、观察、实践中感受到它们的数量联系, 这对于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都是有好处的, 他们可以从中真切地领悟与归纳出借助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特点及思路关键节点。

比如在讲解了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教材例题以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对比练习的机会:

A:第二小学有1000名学生, 女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3/5, 女生人数是多少?

B: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 男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2/5, 学生总数是多少?

C: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 女生比男生多1/5, 女生人数是多少?

……

不同的问题提出来以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训练, 即各组每名学生分别处理一个问题, 然后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对比,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宏观模型, 而不是将思维局限在只知套用公式的死角。

三、线段图是形象与抽象的联系纽带

小学高年级正处在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 形象思维渐弱, 而抽象思维渐强。如何利用好这个阶段, 把握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使其丧失, 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单就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这个课题来看, 线段图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同条件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无形中进步。

在将分数除法看作基本方略, 用于处理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发现, 那些与基本结构特征不太相符, 同时数量关系又稍显复杂的问题, 经常置学生于困窘的境地。此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绘制线段来领会题目意图, 使学生在数与形的转换中做到游刃有余, 摸清数量关系的特征, 从而增强问题处理能力。比如下面的问题:

书店要卖一批辞典, 当卖出4/5之后, 又运回来1495本, 这样一来, 书店这批辞典的数量比卖出去的还要多50本。那么原来书店有这批辞典多少本?

当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 学生可能会感觉茫然, 不知从何处下手, 就算找到思路, 也多是用方程的办法来解决, 较为复杂。此时教师即可以发挥线段图的功能, 引导学生将原有辞典数量看作1, 卖出4/5, 即可以画线段:

接下来根据已知条件, 再于线段上添加50、1495等数量关系, 有了线段图的指导, 接下来问题如何解决, 基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小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理解能力与运算能力是会受到心理发展特点局限的, 特别是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要进行颠倒相乘原理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要制定出真正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 不给学生提出超出其接受极限的目标, 而是要在其领会能力之内, 找出更多富于启发性的方法。当然, 教师还应当注意增加分数性质方面的教学内容, 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本身的意义与性质, 这是一切分数运算及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处理的基础。

8.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教学;整数除法

计算教学通常占据着小学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与工具,而在计算教学中除法法则更是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相比加、减、乘三种运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意义理解与运算顺序都是与众不同的。除此之外,除法竖式不仅同时包括了估算、试商等知识,并且还夹杂着一定程度的乘法和减法的运算,这使得除法运算更难理解。

在四则运算中,加、减、乘法的运算过程通常为显性,比较显而易见,然而除法运算则不同,相较而言,除法运算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存储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主要从算理方面给学生讲明白除法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尤其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让学生在知道计算方法的同时知道该方法运用的相关原理。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体会虽然模型不同,但所说明的运算道理是一样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与算理得以联系,让模型不仅仅只是作为操作工具而存在,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并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一系列思维发展过程。

一、小学数学整数除法教学中运用模型教学的背景

在对人教版数学教材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除法运算的教学通常安排三个年级进行阶段性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在各个阶段真正了解其中的算理,真正理解其中的难点,教材无一不运用了模型。但是在四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整数除法的最后一节则舍弃了模型的使用,整个章节改用文字进行逻辑推理性质的说明。然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借助模型,他们真的也能像之前一样,很好地理解知识要点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除法教学过程中时常有学生出现类似于154÷22=77这样的计算错误,虽然这样的错误看起来只是学生一时的粗心大意,可是结合实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减少与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呢?基于以上的一些思考,我们结合各个年级的除法教学,进行实践性探究。

二、在小学数学整数除法教学过程中运用模型教学

1.利用实物进行操作,理解除法的意义

在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尤其是遇到比较难的知识点的突破时,實际操作活动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通常是从动作开始的,一旦切断了思维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将停滞不前。”动手操作活动这种特殊的认知活动,通常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除了耳听口说,更是让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也将生活数学化,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

2.运用实物模型,明确竖式的含义

数学教学在教育学中应该是极富挑战性、不断创新并且具有无限魅力的一个过程,利用数学模型,学生可以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独立思考,并且解决心中的疑惑,同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当我们在讲“分桃子”一课时,“分桃子”的情景往往无法调动学生对除法学习的兴趣,同时其操作也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将更改一个场景,将分桃子的情境改为为贫困山区小学捐赠铅笔的情境:“大家知道吗?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许多的小朋友连这样的小铅笔头都用不上!于是我们班的学生都不忍心丢弃小铅笔头,始终尽可能地延长它们的生命,这48支铅笔是他们一个月省下来的。现在我准备把这些铅笔放在盒子里,寄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同学们觉得,我们需要将这48支铅笔平均放到几个盒子里面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如何平均分,让学生提出除以2与除以3等问题,再具体解决分2个盒子与分3个盒子这两个小问题,让学生利用小棒或者方格纸等数学模型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商的位置,同时明白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分层书写的原因。

3.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出学生的回忆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并且富有挑战的,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内容更是要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以及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习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经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与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将数学知识基于真实的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和实践。

由此可见,整数除法的教学一定要基于具体的情境,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基础上进行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但是如何使数学知识真正演变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梁晶.小学数学整数除法教学中模型使用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

9.三年级数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案 篇九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景图,讲猪八戒故事。

2、谈话导入: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怎样分呢?

二、探究体验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3、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4、出示例题6:3093=

(1)要求学生试算(4生板演,余生齐练)。

(2)生汇报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3)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4)巩固算理,完成做一做:40226093

(1)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2)汇报、交流明确: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三、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我当小医生(书P30页第3题)

3、独立完成书P30页第2、4题。

四、全课总结

1、对比例题,今天学习除法有什么共同点?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2、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3、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共15课时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春天到了,同学们要去春游了,就要准备出发了,我们三年级

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袋食物,需要准备多少袋?

2、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1)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列算式:2182

(3)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投影反馈

(4)师生评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比较简单;第一种比较清楚,不会露写。)

2、自学例7

(1)出示例题7: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做,展示交流

(3)学生质疑问难

三、实践应用

1、完成P32做一做。

2、我当小医生(练习八第2题)

1790080

4)4286)5443)250

45424

2841

3、课堂练习:练习八第1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商中间或末商有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游戏接力:小蚂蚁拉车。(练习八第5题)

(1)说比赛规则:算对一道题,就出了一份力,帮小蚂蚁拉走了车。

(2)分小组比赛,看哪个组最先帮小蚂蚁到达目的地。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观察思考: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生汇报交流。(借此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奥林匹克)

(3)指名回答怎样解决问题。

(4)集体讲解订正。

2、生完成练习八第4题。

重点指导理解如果分4次运呢意为:有530把椅子,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

3、生完成练习八第7题。

(1)出示情景图,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交流。

(3)小组讨论:怎样买票合算?

(4)集体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4、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6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四、分层练习

1、出示某电视台4个月主要节目播出时间统计图。

10.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篇十

1. 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 ),秒针走一圈后的时间是( )。

2.

铅笔长( )厘米( )毫米。

3.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两块橡皮厚2( ) 妈妈体重54( )。

小军的身高12( ) 王伟每天写作业大约用50( )

长江长约6300( ) 小平跑60米用了9( )

4.在里填上“﹥”、“﹤”或“=”。

50秒1分 70秒7分

9分540秒 3时300分

7厘米70毫米 4毫米20厘米

6吨70千克 9000米9千米

5.两个加数的和是830,其中一个加数是357,另一个加数是( )。

6.小云和小兰约定上午8:40在杏花公园门口集合,但小兰迟到了12分钟,小兰是( )到的。

7.90毫米=( )厘米 200毫米=( )分米

5000米=( )千米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分米=( )厘米

2分=( )秒 8时=( )分

( )分=300秒 540分=( )时

8.每台机器500千克,8台这样的机器重( )吨。

二、我是小法官(5分)

1.小明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大约1小时。 ( ) 2.比308少169的数是239。 ( ) 3.一张银行卡的厚度约是1厘米。 ( ) 4.60毫米和6厘米一样厚。 ( ) 5.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三位数,和一定是三位数。 ( ) 三、我会选(5分)

1.动车每小时可行驶( )。

A.200米 B.200千米 C.200分米

2.妈妈做中午饭用了30( )。

A.分 B.时 C.秒

3.小红的体重约24( )。

A.克 B.吨 C.千克

4.不是给287-160=127验算的算式是( )。

A.287-127 B.287+127 C.160+127

5.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博物馆上午9:00开门,小玲8:40已经到了博物馆门口,她还要等( )。

A.20分 B.30分 C.10分

四、计算题(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

1米-6分米=( )分米 2900米-900米=( )千米

350千克+1650千克=( )吨 3千米+8000米=( )千米

36+54= 80-29= 240-180=

360+240= 200-150= 210+180=

2.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482-256= ※358+587=

369+274= ※800-236=

五、操作题(16分)

1.画一条比5厘米少1厘米5毫米的线段。

2.根据作息时间,在下面的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再计算从上一个钟面到下一个钟面所经过的时间并填在( )里。

六、解决问题(22分)

1.微微超市营业时间是上午8:00到晚上9:00。这个超市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几小时?

2.

电饭煲288元 微波炉599元 电磁炉308元

估算一下,妈妈买这三种商品需要带多少钱?

3.胜利小学原有学生760人,今年毕业了145人,招收了138个新生。现在胜利小学有学生多少人?

4.超市运来5吨大米,第一周卖出1200千克,第二周卖出80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5.28人出去划船,小船每条票价28元,可以坐4人;大船每条36元,可以坐6人。

(1)如果每条船都坐满,有几种租船方案?

11.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十一

一、利用生活实际, 引入分数乘除法情境教学

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最基本的是理顺题目意思, 找准计算方法, 但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乘法、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 使得计算题变复杂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 将应用题与生活实例相结合, 创设学生有兴趣的教学情景。如在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 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周末, 小明跟妈妈一起逛街, 妈妈给了小明10 块零用钱, 小明买了一个玩具后, 还剩下1/2, 请问, 小明的玩具花了多少钱?”, 通过设立类似的情境, 让学生将乘法应用题跟自己生活中常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当遇到此类题目时, 容易产生联想。在课堂中, 可以将学生分成平均小组展开相关讨论, 找到解题思路。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部分:基于情境类型来看, 可以灵活变动情境教学的出现方式,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抽象知识;基于课堂气氛来看, 情境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气氛, 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过程。

二、变换多种形式, 灵活讲解分数乘除法题目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出题方式较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 教师应抓住应用题的中心思想, 灵活变动其形式, 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解题技巧, 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 抓住题目的核心意思, 找准题目中单位“1”的代表量, 写出数量关系式。以“3 是9 的几分之几?”为例, 可以变换为以下形式:

变式1:9 的1/3 是多少?答:3 。

变式2:已知x的1/3 是3, 请问x是多少? 答: 9

分析:通过这两种形式, 让学生准确掌握分数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在找出题目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情况下, 确定好使用乘法或者除法。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题目难度的变化, 选择好典型例题, 综合考虑学生认知特点、题目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疑难点, 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 进行适当的变式练习, 灵活变动讲解方法,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率。如苏教版中例题“:学校准备在校外修建一条长4400 的马拉松跑道, 已经修了2400 米, 请问, 再修多少米才能正好修完这条跑道的3/4?”

分析:教师首先可以再黑板或大屏幕上画出一条跑道并标上4400 米, 帮助学生找到单位“1”, 再引导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解答:4400×3/4=3300 (米)

3300-2400=900 (米)

三、重视思维教学, 培养学生分数乘除法思路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应该重视思维教学, 抓住学生思考方向, 适时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突破口, 把握住应用题本质[4]。如:“在秋天农民伯伯收获了粮食, 分三周卖完, 第一周被买走全部的1/3 吨, 第二周买走1/5 吨, 还剩下全部粮食的1/4吨没被买走, 请问农民伯伯收获了多少吨粮食?”

分析:在这个例题中主要让学生分清楚“被买走全部的1/3”、“买走1/2”和“剩下全部粮食的1/4”的区别, 第一个是全部单位“1”中的“1/3”, 而“1/2”是具体数据, “剩下全部粮食的1/4”是全部单位中的剩下的“1/4”。

解答:1-1/3-1/4=5/12

1/2÷5/12=6/5 (吨)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重点培养学生解题思维, 帮助学生理顺乘法、除法和混算之间的转换。将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过程简化, 使用简单的描述语言, 培养学生分数乘除法思路。

四、实施因材施教, 创新分数乘除法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分数乘除法中重要教学方式, 受到基础知识情况、兴趣情况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 思维方式、切入点都会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创新分数乘除法教学方式。如使用阶梯制教学方式:

第一阶梯:小明有36 颗糖果, 小红的糖果是小明的3/4, 请问小红有多少糖果?

第二阶梯:小明有36 颗糖果, 小红的糖果是小明的3/4, 小白的糖果是小红的2/5, 请问小白有多少糖果?

第三阶梯:小明有36 颗糖果, 小红吃了1/4, 小明自己吃了1/3, 请问还剩下多少?

通过递进的方式, 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真正困难的地方,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升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讲解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研究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具体教学方式。创新应用题教学课堂, 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拓宽教学思路, 利用学生好奇心, 通过创立新颖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情景,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 构建解答应用题的思维, 找到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沟通桥梁。注重课堂灵活教学方式, 多变换应用题类型, 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以激励、表扬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开飞.用“整体思想”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除实际问题》教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15.17:41-42

[2]钱金戈, 周丽叶.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培训, 2015, 18:247.

[3]刘娟.体验式教学对高师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12:273-274

[4]杨艺辉.创设实践机会引领主动学习——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11:61-62

12.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十二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布置作业

1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口算除法 篇十三

介休市实验小学 常海翠

教学目的

1.理解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果.

300×5=

(3个500是多少)

×800=

(800个7是多少)

你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试着说出两个除法算式吗?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1500÷5=

(把150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7=

(把5600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1500÷300=

(1500里面有几个300)

÷800=

(5600里面有几个800)

2.象1500÷300,5600÷800的除法,如果没有乘法算式,我们该怎样算出商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尝试探索:

1.以前我们学过什么样的口算除法?请举例说明.

在学生举例之后,教师举例:200÷5 270÷9 320÷10 450÷

说一说这些算式的意义,你是怎样口算的?

归纳:(1)看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2)被除数与除数末尾都有一个0,先不看,直接用0前面的数相除.

2.这样的除法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

4、例5(如果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例子,就可以用学生中的例子作例题.)

500÷100=

2400÷100=

1200÷400=

3600÷300=

这些题目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百数)

这些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又该怎样进行口算呢?(教师补充板书课题)

4.独立试算这些题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00里面有几个100;2400里有几个100;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36个百里有几个3百.)

5.用你找到的方法口算:

7200÷800=

4500÷500=

1200÷600=

2800÷400=

讨论交流

1.通过口算刚才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当被除数与除数都是整百数的时候,口算的方法与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一样.

2.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

把被除数与除数分别划去末尾的两个0,用0前面的数相除.

巩固练习

1.同桌之间互相出几道这样的口算题目,练一练.

2.700÷100

800÷400

5500÷

400÷100

5400÷600

2400÷

上面的口算对吗?为什么?

35000÷500=

4.列式计算:

(1)3600是400的几倍?

(2)3800与800的差是600的几倍?

(3)945里减去多少个300后剩45?

(4)一头大象的体重是2000千克,一头牛的体重是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相当于多少头牛的重量?

质疑发展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14.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十四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通过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活动中加强概念的理解,蕴含测量面积的思想方法。本节课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聚光灯、放大镜、图形编辑、手写识别等辅助教学工具,设计出层次清晰、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子白板,直观展示,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数学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唤醒、重组、迁移中实现对新知的内化。对于面积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习面积的概念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适时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电子白板技术的恰当使用就可以使以上思路实施起来事半功倍。在教学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交流活动。

师(出示图1):这里有两个手掌印,猜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印?哪个是你们的手掌印?

师: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生:老师的手大,学生的手小。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呢?

师:这里的大小是指手掌面的大小(将图1掌印色彩填充为图2),摸摸看,你们的手掌面有多大?

以上环节,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画图”演示功能,现场师生动手描绘手掌印,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与数学上的大小有什么不一样?”再运用色彩“填充”或“涂色”功能形象展示“手掌面是什么?”,由此引入面的相关知识。接着教师布置“请从周围的物体中找到它的面并用手摸一摸”,回归寻找生活中的面积。然后教师从“资源库”中拉出学生找的实物图片并进行演示。最后,小结“像刚刚找出的这些都是物体的面,这些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二、利用电子白板,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给予其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电子白板的相关功能的运用,可以使数学活动指向性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为了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我们可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

活动一:直观观察比大小

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用观察法进行比较,出示图3,运用白板“聚光灯”功能变换为图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池与图书馆的面积,哪个比较大?”“聚光灯”功能的使用,从繁杂的情境图片中,忽略次要,凸显主要的信息,可以令学生的注意力及观察目标更加明确,切实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活动二:演示操作比大小

对于面积相近的图形,直接观察比大小有时并不能分辨,要重视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围绕图3的情境,追问“办公楼和生活区的面积又是哪个比较大呢?”(运用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中拖出办公楼和生活区的图片,如图5)。组织讨论“无法一眼看出哪个比较大,那怎么办?”达成“可以用重叠比一比”的一致意见后,教师拖动图片使两张图片重叠,如图6(拖动图片,根据具体操作灵活设置叠放次序为“移到顶部”或“移到底部”)。

本层次活动较好结合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在稳定的情境下,变式引出第二层次探讨:无法通过观察比较,演示重叠可以清晰比较大小。白板的演示操作,不仅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两图孰大孰小,也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活动组织更为流畅。

活动三:动手操作比大小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建立、思想方法的感悟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逐步理解、掌握和内化,不断积累与深化的过程[1]。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使其获得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层次的活动之后,我们进一步挖掘图3的情境价值,设计动手操作比大小的活动。教师仍应用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情景图中拖出教学楼与草坪两张图片(如图7),讨论“又是两个长方形的比较,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比较呢?”“观察法,无法帮助准确判断;重叠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该怎么比较呢?”交流讨论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甚至还可以用贴一贴、比一比的方法,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如图8)。

任何教学手段或技术运用,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贵在运用得当。以上环节,由电子白板营造探究氛围,引发借助实物动手操作,如此就较好地将直观观察与实物操作的价值融为一体,避免过度强调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直观替代动手实践的弊端。

三、善用电子白板,引发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授课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工具,将事先画好的两个长方形遮挡,仅露出其中一边(如图9),设问“下面是两个长方形分别露出了这样的一条边,你能看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吗?”“不能呀?!老师再给大家露一条,现在呢(拉幕,变为图10)”。进一步启发想象“想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呢?谁来比划一下。”,“大家一起动手比划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瞧(拉幕,呈现图11),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时,要预防过度强调直观性,而忽视创设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以上环节的电子白板“幕布”工具的使用,比起实物展示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拉幕时,恰当把握露出边的时机和数量能有效引发学生动脑想象、推理,并帮助正确做出判断,较好地突出了学科性,也体现了电子白板技术的交互性。

四、巧用电子白板,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学科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坚持螺旋上升原则,对于“螺旋上升”课程,应该设计出螺旋式的教学安排。[2]在初步理解概念,经过一定的比较面积大小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练习,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利用“幕布”工具,将两个图形隐藏于笑脸后面,启发“两个笑脸后面躲藏着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它们分别可以分成64格和17格(利用“手写识别”功能写上提示,如图12)。现在能知道了吗?”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之后,揭开笑脸露出隐藏的图形(图13),“是这样吗?为什么无法比较?那该怎么办?”根据学生建议,利用白板的图形“拖动”功能将图形移入方格图中(图14),“现在可以比较了吗?为什么?”最后小结“是呀,用数格子比较面积时统一格子的大小很重要。”

本练习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分成的格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还要注意统一标准,而且还为下一课时《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埋下伏笔。如此,巧用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有效创设具有思维张力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总之,电子白板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且信息量大,便于操作。但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必须从数学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要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科学扬弃的基础上有效使用[3]。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白板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本文结合课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使用电子白板,丰富表象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及拓展思维深度。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林锦城,陈著.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02):9-10.

[2]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05):66-72.

15.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 除法 探究式教学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不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获取更好的课堂效果。在新课标理念的倡导下,探究式课堂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创设开放、动态、多元化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教材的不断编订、完善,新教材也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除法,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注重对小学数学除法的探究式教学研究,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小学除法探究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除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运算方法教给学生,而不注重运算意义。这样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知识,而缺乏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教师控制课堂的现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其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具体说来,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课堂情境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以僵硬直白的数学知识开场。探究式教学主张数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为学生呈现具有吸引力的数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探索、猜想,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在具体的情景策略中,教师既可以以生活情景为主,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也可以灵活选择小故事、小游戏或者图像展示等方法,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入到课堂学习。

(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这种能力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一方面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课堂探究,寻找多种运算方法;另一方面,教师面对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不能直接否定,要尊重学生进行课堂质疑的能力,学生通过质疑,可以主动参与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课堂合作交流

小组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既可以释放学生的个性,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生的个人学习潜力。但教师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合作交流成为形式,要在交流之前,给予每个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与时间,之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又要及时纠正偏颇错误的意见,只有在这种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也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四)适时进行课堂评价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课堂评价反思也不断得到应用,这是一种互动性的认识自我及他人的过程。在课堂反思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方法,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如教师可以进行相关提问,“我们这节课谁的表现最好呢”“这节课你有什么学习体会”。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评价,从而可以更加完善之后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反思,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二、小学除法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除法课堂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下面,具体分析小学除法教学案例中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案例:分桃子问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材内容分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学生掌握一百之内的乘法运算及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在安排内容上,通过设置情境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过程中,进行除法学习。

课堂过程:教师在教授这节内容时,要首先通过情境创设,来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展示课件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了一群特殊的好朋友——小猴子,这些小猴子遇到难题了,他们收获了许多又大又鲜的桃子,可是呢,它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分配,我们帮帮它们好吗?

学生:好的。

教师:我们看到,一共有四只小猴子,48个桃子,怎样进行平均分配呢?(教师板书课堂主要内容:两位数的除法)

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探索具体的算法。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吗?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具体运算方法呢?

学生1:我是用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的,我可以将具体算法演示给大家。(学生上台演示)首先这是48根小棒,我们可以把它表示成48个桃子。我可以先分整捆的,三只小猴,每个小猴可以分到一捆,之后我再分剩下的单根的,共有8根,这样每个小猴可以分到2根,所以每只小猴子分到的桃子是12个。

教师:你看他分的多好呀,那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好的,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竖式(教师进行板书)

……

案例分析:这节课堂,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将数学学习转化为日常生活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因此,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中,取得了十分有效的课堂效果。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探究式教学与这种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本文对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除法教学中的研究,对其有了更好的认识,希望可以对数学教育者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徐利治,王前.数学思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62).

[2]李正超.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7(3).

[3]徐锡标.浅谈小学数学除法中的探究式教学》,教苑时空,2013(9).

16.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十六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 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

第 1 页 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

第 2 页 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

第 3 页 理,可设计如下环节:(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

第 4 页 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1)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15,0.5,2.07。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1)562828=201;(2)56280280=();

第 5 页(3)562800()=201;(4)562.82.8=()。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第 6 页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3)练习:完成例7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

第 7 页 多少元?

学生列式:3.30.75。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17.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十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9页—20页例

1、例2及练习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能力教学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德育教学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教具准备: 小棒、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是济南市绿色学校,你看我们的校园美吗?说说美在哪里? 生:我们的校园到处是绿树、小草,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看到美丽的鲜花,池塘里有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有时还能听见小鸟快乐的鸣叫„„ 师: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你感到幸福吗?(从学生身边的环境谈起,导入新课,既贴近生活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不仅开心,而且很放松)

师:这么美的校园环境来自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辛勤创设,来自于我们对校园环境的爱护。你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图片:我们爱护植物、我们保护校园环境、我们参加护绿活动)师:我们不仅爱护校园环境,还利用“护绿小队”开展为社区添一分绿活动。这是我们三年级同学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到广场种树拍下的照片,你瞧!他们干得多起劲。

电脑出示图片:(课本第19页主题图:同学们在植树)。2.引出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出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2)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再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学生习惯直接口算,对学生来说口算难度不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42÷2=

52÷2=

二、动手操作,领悟算法,重现口算过程

(一)教学例1 42÷2= 1.请学生动手分小棒,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用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再用2个一除以2得1个2个十加上1个一商是2l。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初步探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位数除两位数)3.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课件演示)

教师说明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部分,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在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个位上的2的下面。2减去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计算过程结束。

4.师: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是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同桌讨论,指生回答)

5.课堂练习,掌握算法(课本20页做一做第2题的第一排)

(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对做题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要求:订正说出笔算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通过练习,重点看学生对竖式的书写是否正确,有针对性地提问竖式中某一步的含义及各个数表示的意义)。6.师生共同总结算法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二)教学例2

52÷2= 1.学生独立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得数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 师:第二个竖式中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商个位上的“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再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生叙述计算过程)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指生说一说)6.课堂练习,掌握算法(课本20页做一做第2题的第二排)

(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对做题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7.引导学生概括总结:计算时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指生说一说)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找规律,算一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

60÷3

30÷5

80÷4

()÷2

9÷3

5÷5

8÷4

()÷2 69÷3

35÷5()÷4

24÷2 你发现了什么?

2、给小鸟找家(连线)

36÷3 68÷2 84÷4

92÷4

78÷2

51÷3 21

3、课本第21页第3题

先让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交流解题思路,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调每次除后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我们一起总结一下笔算的方法:

1、紧紧围绕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比除数小和十位上有余数要与个位落下来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明确每求一位商要经过除、乘、减三步,并根据余数来决定商是否合适。

18.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十八

一、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开拓学生视界

利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问题本质,以便其能够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时,教材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顾全了有关知识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衔接问题,给出了较为优的问题解决途径,即用方程解应用题。但是对于教师来讲,没有必要一切皆按教材的要求去做,却不管其他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大胆鼓励学生多尝试其他类型的问题处理途径,同时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问题的分析、研究,以便拓展思路、开拓视界。同时,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从中能够感受到多种方法间的联系与贯通,从而加深对于数量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无形中增强以分数除法原理为依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下面的问题:

按照测算,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水分大致占到体重的2/3左右,而儿童体内水分则大致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中有28千克水分,而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根据这些条件请回答小明的重量是多少;小明爸爸的重量是多少?

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教师就完全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处理,以便做到殊途同归,万虑一致。第一种是方程法,假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二种根据已知两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原理,可用除法直接计算;第三种先把小明体重视为单位1,再平均分成5份,则其中4份都是水,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解答。

二、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帮助构建模型

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使学生明确问题处理的基本结构,接下来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分数除法为依托的问题模型。在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各部分间关系同行程问题处理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有相似之处,即可以按照基本数量关系式,找到其他有用的关系式。若想知道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需要用到乘法予以运算,根据分数乘法所具有的意义,能够给出基本数量关系,即单位1×分率=对应数量,再从这个关系式中推导出其他内容:对应数量÷分率=单位1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到借助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间的对比关系,可以使学生构建模型更加方便快捷,让学生在对比、交流、观察、实践中感受到它们的数量联系,这对于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都是有好处的,他们可以从中真切地领悟与归纳出借助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特点及思路关键节点。

比如在讲解了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教材例题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对比练习的机会:

A:第二小学有1000名学生,女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3/5,女生人数是多少?

B: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男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2/5,学生总数是多少?

C: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女生比男生多1/5,女生人数是多少?

……

不同的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即各组每名学生分别处理一个问题,然后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宏观模型,而不是将思维局限在只知套用公式的死角。

三、线段图是形象与抽象的联系纽带

小学高年级正处在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形象思维渐弱,而抽象思维渐强。如何利用好这个阶段,把握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使其丧失,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单就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这个课题来看,线段图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同条件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无形中进步。

在将分数除法看作基本方略,用于处理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那些与基本结构特征不太相符,同时数量关系又稍显复杂的问题,经常置学生于困窘的境地。此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绘制线段来领会题目意图,使学生在数与形的转换中做到游刃有余,摸清数量关系的特征,從而增强问题处理能力。比如下面的问题:

书店要卖一批辞典,当卖出4/5之后,又运回来1495本,这样一来,书店这批辞典的数量比卖出去的还要多50本。那么原来书店有这批辞典多少本?

当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感觉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就算找到思路,也多是用方程的办法来解决,较为复杂。此时教师即可以发挥线段图的功能,引导学生将原有辞典数量看作1,卖出4/5,即可以画线段:

接下来根据已知条件,再于线段上添加50、1495等数量关系,有了线段图的指导,接下来问题如何解决,基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小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理解能力与运算能力是会受到心理发展特点局限的,特别是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要进行颠倒相乘原理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要制定出真正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不给学生提出超出其接受极限的目标,而是要在其领会能力之内,找出更多富于启发性的方法。当然,教师还应当注意增加分数性质方面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本身的意义与性质,这是一切分数运算及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处理的基础。

上一篇:幼儿教育文章摘抄心得下一篇:公司职员xx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