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健康常识

2024-11-13

校园健康常识(精选11篇)

1.校园健康常识 篇一

璧山职教中心创建“健康校园”自查报告

重庆市璧山职业教育中心系国家正规办学单位,重庆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县“精神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单位”、“科普特色学校”,重庆市璧山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培训机构,重庆市农村劳务开发“先进集体”。近年来,学校传承“精益求精,百年树人”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了“健康第一”和“依法促卫”的思想,努力搞好学校卫生工作,把科学卫生保健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救助他人的技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我校以争创“健康校园”为契机,在日常工作中,按照《璧山县“健康校园”建设方案》的要求,加强了对学校健康工作的领导,把学校健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以健康教育为主线,带动学校体育、卫生、健康促进教育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为整体构建“健康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师生健康水平,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出努力。各项相关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更好地迎接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评审,我校先对本项工作进行了自查自检,结果如下:

一、组织领导(自评:10分)

1、为切实加强“健康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健康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龙泽平(校长、书记)

副组长:曾繁华(副校长)、方俊(副校长)成 员:黄远兵、龙厚华、赵宗华、熊祥德、刘富强、祁德梅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曾繁华 副主任:龙厚华

成员:沈廷玉、张敏、李小萍、刘昌华、钟世文、晏义明

2、学校健康校园领导小组,明确了创建的目标和任务,具体部署和扎实开展建设健康校园的各项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健康校园建设规划,并把实施方案纳入了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符合“健康校园”标准的达标率;注重流程管理,各类资料积累翔实。

3、加大了经费投入,保证学校公共卫生软件硬件建设资金的落实,学校平均每年投入10万元左右用于体育器材的购买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卫生管理软件系统,不断完善学校卫生工作信息化管理。

第1页

4、我校在健康校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了与创建“健康校园”的各种责任制度,并做到了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基础条件(自评:34分)

1、我校地处璧城街道东林大道,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占地近80亩,有综合大楼、实习实作大楼、学生公寓和学生配餐中心等建筑面积25000余平方米。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抓好体育、卫生教育工作,学校加大了经济投入,切实抓好了场地建设,保证设备齐全,达到了《国家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对体育场地的要求。近几年对校园操场进行了几次修建和体育设施的维护,建造了塑胶篮球场、田径跑道、乒乓球台,重新安装了篮球架、单杠等,配备了实施新课程必须的体育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还不断完善了体育室、卫生室建设,在体育器材、医疗器材及药品配备上,能严格按有关规定做,基本达到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

2、每间教室采光条件良好,装配了八盏日光灯,黑板都是毛玻璃黑板。大多数班都是新添置的课桌椅,并配备了多间多功能教室。厕所设施完整,每天清扫、消毒,垃圾池全封闭;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消毒,每周全面消毒两次,校园环境做到楼道通畅、窗明桌净,墙上无手印、无脚印、无球印、无脏迹,无暴露垃圾、无纸屑,厕所干净、无异味、无污垢。食堂和学生宿舍是生活卫生监督的重点。学校食堂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食品加工区域按粗加工向精加工的流程进行布局,生熟不交叉,消毒设施齐全。严格食品卫生,教育学生不要到无牌无证的小摊点、商店购买食品,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饮水卫生习惯。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饮用水问题,有效的保证了学校的饮用水质量;同时,学校在二次供水上也采取积极措施,投入30余万元改善学校的二次供水池,每个水池都采用不锈钢结构建造,保证了学校二次供水的质量。学校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集体用餐管理制度和措施,小卖部卫生管理措施,落实了健康食品政策,倡导绿色食品。炊事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组织学习卫生知识,食堂严格执行饮食卫生的有关规定,进货渠道严格按照国家食品标准(必须持有证书),严防食物中毒和食物污染。同时注意营养搭配,让学生吃饱吃好。为了全力办好食堂,学校还抽调两名正式职工管理食堂。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相关要求。

三、体育教育及健康教育(自评:23分)

1、我们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认真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要求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第2页

教学和工作计划,并重点突出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拼搏向上,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质和作风。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际中,我们重点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教师按教学计划备好课,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场地和现有的器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严密课堂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对一年级新生加强了课堂常规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改变以往那种以讲为主的一人练,多人看的做法,实行讲练结合,在学中练,练中学,合理利用场地和器材,以多练多动为主。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这种方法切实有效,在练习密度、程度、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性上及课堂的练习气氛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大有所提高,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逐渐养成。

2、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为顺利完成学体育《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体育《标准》成绩,每学期初即制定学校《健康标准》达标计划,要求各达标班级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体育组牵头,以各班班主任为组织者,以任课体育教师为指导,体育教师、校医室协同配合,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同学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近年来,学校根据测试项目配置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由体育老师和卫生保健老师共同完成对每位学生进行测试和成绩记载,并将测试成绩及时上报数据库。

3、我校开足开好体育课,保证各年级每周4节,每学期7节健康教育课。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坚持让住读学生每天进行晨练(已连续实施6年),并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情况的记录以此作为体育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4、积极开展自主健身体育活动(已连续实施两年),让学生在班主任与体育教师的护导下,每周一下午第3节课和周五下午第3节课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竞技能力。

5、学校为积极配合全民健身的工作,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学校每学期举办广播操比赛,以此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广播操的水平和参与的积极性。并获得了2009年璧山县广播体操比赛二等奖。每年均举办春秋两季运动会,主要以田径比赛为主;另外还举办一些集体项目的比赛(主要是游戏性质如五人六脚跑、50米迎面接力等),帮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快乐,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并通过进行集体项目希望更多

第3页 的学生能参加体育运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益处,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逐渐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同时,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运动会,分别在2009、2010年的县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女子3000米第一名、女子1500米第二名、女子铅球第二名等)

6、在“健康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对健康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拥有了一些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队伍建设(自评:10分)

1、学校共有4名专职体育教师和1名兼职体育教师,均为本科学历。体育教师能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如:上课、说课、案例分析、论文评析、教学论坛等等,从而加强了体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校领导经常深入体育组,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把体育教师的课时津贴、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业务进修同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教务处把日常体育工作纳入体育教师工作量,教师常年参加两操和两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为了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制定了教师业务学习和进修的各种计划,每学年每位教师要进行不少于10学时的继续教育。

2、学校配备了专门的校医,并和医院配合,顺利的完成了全校学生的查体工作,每人包括16项内容。查体后,全部登记在册,并对每份体检卡进行统计、分析、汇总,整理后装订入档,为卫生档案准备第一手资料。

五、健康服务(自评:9分)

1、我校按要求完成健康教育课时和内容;认真完成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开校以来我校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学期4次;设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1人;我校的健康教育课内容包含营养、控烟等内容。学校每年4期卫生知识宣传活动;与共青团精诚合作,成立了近百名队员参加的“环保卫生队”,每周一下午集训各种卫生知识,然后由他们在班会时间传播给全校同学;广播站开辟“绿丝带健康专栏”,专人播音主持,每月2次播出卫生知识。这一系列措施有力的保障了各种健康知识的传递,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还另有创新,给了师生和家长很多方便和帮助。

2、加强了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中学生生活在集体环境中,抗病能力比较差,传染病容易流行扩散。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计划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严格实行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和晨检制度,坚持了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制度。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学生易发传染病期间,我校还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第4页

给师生服用预防性药物,并且将消毒工作做到病情出现之前。我校学生的计划免疫率已达到县级要求,师生中无因“社会、情绪、疾病”等压力出现事故的情况。积极开展除四害工作,学校定期撒放毒鼠药,撒放前校医还专门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春秋两季定期对教师办公室和学生教室进行消毒,灭绝苍蝇蚊子滋生的场所。

3、重视校园环境卫生工作。学校历来把培养学生自觉的卫生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抓好文明校风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定期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教育,将卫生教育与检查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学校重视学生用眼卫生教育、加强防近视眼教育,做好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加强计划免疫接种,确保学生凭证入学率百分之百,接种率达百分之百。在传染病高发季节,每周对教室及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每年一次定期对学生进行常规体格检查,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家长手中。

六、健康状况(自评:9分)

我校重视每年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各项指标的测试,合格率达到90%以上,并及时上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对体质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体育老师及时和班主任及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视力不良率、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新发病率控制在了5%以内。

七、存在问题

“健康校园”的创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远见的思想,在这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变化和时势的变化不免存在一些不足:

1、我校注重体育常规工作方面的管理并做到有效落实,体育工作得到了有效发展,但在体育特色方面逊色些,所以学校将努力寻求一条体育特色之路,找到适合学校实际,适合不同年龄层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

2、体育教师要缩小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3、加强体育教学与活动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体育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情况,我校已达到创建“健康校园”的标准,自查得95分。但尚存在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在《璧山县“健康校园”建设方案》的指导下,在学校环境的改善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争取更大的成绩。

第5页

2.校园健康常识 篇二

也许你认为:我精神正常, 没有胡言乱语, 没有得什么神经病或精神病, 这就是心理健康了吧!

我们都知道, 如果仅仅没有头疼脑热, 没有器官受伤, 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已经非常健康了。一个身体完全健康的人应该有适当的体重、清洁的牙齿、良好的睡眠, 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别的传染病。心理健康也是这样, 它不仅仅意味着没有心理上的障碍。

1.心理健康意味着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我们能应付生活中的压力, 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能够有成效地工作, 能够与社会和谐共处。

2.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正如没有人能随时保持健康的身体, 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只有我们关注并呵护自己的心灵, 它才能长期保持健康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能够认识和接纳自己, 拥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一) 悦纳自我。

真正悦纳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比较平凡的人, 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当你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积极地看待自己, 那么你的心理健康就有了基础。因为只有当你积极评价自我的时候, 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带来幸福感;只有当你积极评价自我的时候, 才不容易受到伤害, 也才会更积极地评价他人, 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 一个人越是能积极地评价和接纳自己, 他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越低, 生活的幸福感越高。

(二) 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人, 我们总是生活在与其他人的关系当中。这些人是我们的父母、师长、同学、朋友, 或者是陌生人。任何一个人, 都不能离开其他人而独自生存。但有了与别人的交往, 并不一定带给你幸福。与父母冲突频频, 被同学排斥, 没有好朋友等等, 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带给我们苦恼, 甚至阻碍人的健康成长。人际关系是有好坏之分的。真正带给我们快乐和支持, 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才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乐观积极的情绪。

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是说没有一点消极情绪, 而是指大多数时候, 我们都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情绪反应。当我们面对困难或压力, 感到伤心、失望、焦虑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如果一直沉溺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 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了。因此乐观积极的情绪, 意味着我们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意味着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能乐观豁达, 不灰心、不放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你肯定也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 积极乐观、顽强拼搏, 再坚持一步, 往往就能获得成功。

(四) 积极进取, 充实生活。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可以不工作不学习, 想吃就吃, 想玩就玩, 那该多幸福呀!果真如此吗?

我们每天都要工作、学习。为了工作、学习, 我们必须放弃和朋友聚会, 放弃看电视、玩游戏, 似乎并不“幸福”。但我们的工作、学习所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 会比吃喝玩乐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如果我们可以在社会角色中发挥能力, 为社会创造价值, 那么我们就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就是幸福。一名工人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一名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知识, 一位妈妈能培养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这些都是人生的乐趣, 也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一)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 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 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 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 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 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 注重实践, 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我们倡导注重实践, 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 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四) 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3.丰富健康活动,创建幸福校园 篇三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以及发展需求,开展健康活动,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形式,创建幸福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幼儿园 健康活动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创建幸福校园。素质教育倡导幼儿园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创新幼儿园各类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创设情境,让健康活动“活”起来

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只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带领幼儿学习和参与各项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导致幼儿对各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幼儿正处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性格特点,开展各式各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情境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将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相结合,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幼儿感受到参与健康活动的乐趣,并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品质。

一位法国学者对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做了精辟的比喻:“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是难以下咽的,但将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全部吸收了15克盐。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其活力与美感。”由此可见,教师创设并利用良好的教学情境,会让幼儿“在喝汤时吃下难以直接吃掉的盐”,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图片、音乐、儿歌等创设适合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播放农场里一群小羊的视频, 然后向幼儿提问:“夏天太热了,小羊的羊毛太长,所以它们都热坏了,你们能不能帮这些小羊剪羊毛呢?”进而引导幼儿练习剪刀的使用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最后,教师还可以教唱儿歌,不断巩固幼儿使用剪刀的技能,如“小小剪刀不可怕,固定位置使用它,剪刀不动不危险。要用剪刀它帮忙,弯曲胸前咔嚓嚓,做完事情送回家”。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细致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真正发挥健康教育活动的价值。

二、一物多玩,让体育活动“乐”起来

幼儿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周围的一切事物,所以教师不能用过多的规范来干涉、禁锢他们的思想,而应该鼓励幼儿去发现、去探索。体育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度。在体育游戏中,幼师要将主动权还给幼儿,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单一器械的多种玩法,将快乐的理念有效融合到体育游戏中,做到一物多玩。

在一次体育游戏中,笔者曾经给幼儿每人一个沙包,然后告诉幼儿:“小沙包要和你们一起玩,看看谁和小沙包玩得最高兴。”在游戏中, 笔者没有给幼儿任何提示,不料幼儿创造了多种玩法:有的幼儿把沙包放在肩上、头顶上、手心上、脚背上走,有的幼儿把沙包抛起来,有的幼儿把沙包夹在两腿中间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把简单的东西玩出了精彩。又如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一物多玩的兴趣,笔者为幼儿创设了恰当的情境,让幼儿根据情境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活动材料。幼儿对教师创设的情景很感兴趣,叽叽喳喳地问:“老师,今天我们要做什么游戏?”“老师,我们要带着绳子去森林里玩吗?”看着草地上摆放着很多的草绳,幼儿们自由发挥,有的幼儿把绳子圈在头上,走过独木桥;有的幼儿把绳子变成“小水沟”,双脚并拢往前跳;有的幼儿把绳子变成“山洞”钻过去……最后发现“光头强”在偷伐树木时,幼儿把草绳结成团变成“炸弹”投掷过去,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了创造能力。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更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让幼儿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参与健康活动,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理解力和想象力。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身体素质,开展丰富的体育健康活动。一物多玩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体育健康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探索新玩法的欲望,促进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挖掘了幼儿的创新潜能。

三、结合幼儿发展需求,开展合作健康活动

教师设计幼儿教育活动需要基于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关注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当前,每个家庭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合作是游戏成功的保障,让幼儿学会合作游戏、体验合作的乐趣是很重要的。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促使幼儿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学会合作的方式,明确合作的价值。

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两人三足”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由两名幼儿共同配合完成,能有效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也可以安排两名幼儿为一个小组,让各小组进行竞技比赛,最快完成的前三个小组可以获得适当的奖励。这些健康的体育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热情,也让幼儿感受到参与体育健康活动的价值,使幼儿形成合作意识。

合作是幼儿未来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合理的体育训练能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培养团体精神和兄弟般的情感。”开展竞赛性体育游戏, 能有效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协商的能力,帮助幼儿从合作中体会快乐、收获成功。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和发展需求, 开展合作健康体育活动等,激发幼儿参与健康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5,(2).

[2]赵辛.多元优化整合,实现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实践活动课程合作开发[J].华夏教师,2015,(9).

4.校园安全知识常识 篇四

1.防磕碰。目前大多数家庭的居室空间比较狭小,又放置了许多家具等生活用品,所以不应在居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滑、防摔。居室地板比较光滑,要注意防止滑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防挤压。居室的房门、窗户,家具的柜门、抽屉等在开关时容易掩手、也应当处处小心。

4.防意外防害。改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用后应妥善存放起来,不能随意放在床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5.肌肉、关节、韧带等扭伤的,不能立即按摩或热敷,以免加重皮下出血,加剧肿胀。应当立即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充分休息,并且冷敷或用冷水浸泡。待24小时至48小时以后,皮下出血停止再改用热敷,以促进消散瘀血,消除肿胀。

6.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活动要注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7. 参加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也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在这些争抢激烈的运动中,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对于安全是很重要的。

8.如果是鼻子出血,可以把头抑起,用手指紧压住出血一侧的鼻根部,一直到不出血为止。如果有干净棉球,可以把棉球塞进鼻孔里压迫止血。另外,可以用冷水浇在后脑部,这样会使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9.上课要遵守纪律,听从老师指挥,体育课、活动课上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

1、课间玩耍不打闹追逐,严禁爬围墙、爬树、爬走廊栏杆、攀校门等。

2、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在楼道内玩耍,严禁在楼梯扶手上嬉戏。

3、不带利器及易燃易爆物品来校,不做危险游戏。

4、注意用电安全,不要乱摸乱动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的电器设备。

5、放学要按时回家,不要在教室、校园内逗留,也不要在街头闲逛。

6、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看清来往车辆,要走人行横道。

学生乘车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不乘坐不符合规定的车辆或超载车辆。

10.气管异物一般是从口腔误食进入的,所以不要将钮扣、玻璃珠、图钉等物含在嘴里。这样既不卫生,又容易发生危险。

5.小学校园安全常识 篇五

校园安全常识

一、活动安全常识

1、校园内不追跑哄闹,不在楼道或教室里跑跳或做游戏等活动;不攀爬翻越。在走廊上,拐角处和进出教室时都要慢行,防止碰撞。

2、上下楼梯一律靠右行,不跑不跳不推搡,不起哄,不在楼梯系鞋带或作停留,不在楼梯扶手上滑行,防止踩踏事故。

3、在学校不带不玩有伤害性的玩具,课间校内不踢球,不投掷。不触摸有电的地方。自觉遵守校园警示牌的要求。

4、上学期间不经老师同意不得出校门。遇到陌生人来找时要及时报告老师,不得私自跟随出去。

5、活动时要有序,不打闹,不做危险动作或游戏。万一遇到危险时,要学会避让,学会护住头、脸、脑等部位,防止向后跌倒。

6、中午时间在校吃饭的同学不得出校门。在校期间如遇特殊情况需离开校园的,应先到班主任请假,将班主任批准的请假条交给门卫后方可出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返校。

7、学校规定午休时,学生应在教师休息,要保持安静,不得跑跳吵闹。

8、校园内发现毒蛇、马蜂、野狗等危险有害动物时,要远离并立即向老师报告,切不可挑逗招惹。

二、在教室内活动应怎样注意安全?

在教室内活动,有许多看起来细微的事情值得同学们注意,否则,同样容易发生危险。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磕碰。目前大多数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等用品,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打球,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滑、防摔。教室地板比较光滑的,要注意防止滑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防坠落。无论教室是否处于高层,都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4.防挤压。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压到手,也应当处处小心,要轻轻地开关门窗,还先留意会不会夹到他人的手。

5.防火灾。不带打火机、火柴、烟花爆竹、小鞭炮等危险物品进校园,杜绝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

6.防意外伤害。不带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使用时必须有老师指导,用后应妥善存放起来,不能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7、防触电。不触碰电源开关,电扇、多媒体等带电设施,发现险情及时向老师报告。

三、课间活动应注意什么?

在每天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课间活动能够起到放松、调节和适当休息的作用。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室外空气新鲜(无污染的情况下),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2.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能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神集中、精神饱满。

3.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跳跳绳等。

4.活动要注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6.校园消防安全常识 篇六

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正确有选择是:沿烟气不浓、大火尚未烧 及的楼梯,应急疏散通道,楼外附设敞开式楼梯等往下跑,一旦在下跑的过程中受到烟火或人为封堵,应从水平方向选择其它通道,或临时退守到房间及避难层内, 争取时间,进而采用其它方法逃生,如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

请记住:人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7.校园健康常识 篇七

音乐艺术教育对人内在素质的滋养与挖掘是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 更是无可替代的。学校音乐教育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潜移默化地提高其道德水平、陶冶情操, 促进智力潜能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

1. 合理运用教材, 培养学生民族意识。

优秀的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伟大睿智与哲思。以其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感染人、蕴含情意的音乐主题育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 激发人展开联想的翅膀, 在人的心海荡起涟漪, 潜移默化地将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熏陶渗透, 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理想境界。所以在课堂上,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优美动听和积极向上的优秀音乐曲目, 从开始就吸引学生喜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抓住教学中的主线与内容的关系, 创设促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环节与手段, 引发学生的表现动力。我们可以组织选用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教材, 让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音乐文化精品, 而且还能熟悉身边的乡土音乐, 从而,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我们提出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问题, 首先应当把中西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位置摆正。按以我为主, 外来为辅的原则,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 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 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起中华本土音乐是主体的地位。当然, 我们应适当吸收西方的优秀音乐”洋为中用“, 增强自己肌体的能量和活力。

2. 把握音乐课堂, 奠定音乐知识基础。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 是学生学习音乐最好的途径, 在课堂中学生可以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到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现在有好多音乐课流于形式的花哨, 气氛的热闹, 丢弃了音乐本质的东西, 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弱化。所以, 我们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把握好音乐课堂, 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让学生能尽可能的多学些音乐知识, 多欣赏音乐作品, 要激发学生欣赏高雅音乐的兴趣;教给学生欣赏高雅音乐的方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 感受音乐美, 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精神风貌,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内在的音乐素质。

二、积极组织音乐活动, 坚持良好的文化导向

音乐来源于社会, 音乐只能在社会实践中, 才能体现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主体的精神品格。在这个前提下, 开发挖掘学生的各种艺术潜能, 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 并和谐发展的同时, 使自己认识生存的意义, 在音乐中生活、在生活中寻找音乐, 营造宽松自主,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气氛。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音乐生存于相关文化和社会生活及姐妹艺术中, 汲取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营养。近几年来, 我们音乐业余活动及音乐考级活动开展积极, 学生的音乐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 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生特别多, 这些孩子中, 虽然, 不乏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将来的音乐家, 但这毕竟是少数, 而多数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多学一门技艺, 增加孩子的多元智能, 从音乐中获得美的熏陶。而且大多学音乐的孩子其学习成绩也是不错的, 并且多为学校的文艺骨干。那么, 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组织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让更多的孩子真正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

1. 合唱表演, 突显学校音乐的群众性。

义务教育阶段,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 而是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 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们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置于重要位置。而合唱则是最好的体现。因为合唱参与面广, 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 合作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团队精神, 这是一种合作、一种交流、一种欣赏。每年的校园艺术节我们都会举行全校性的合唱比赛 (一至九年级) , 从活动过程直到比赛结束, 每个学生都参与了, 无论是低年级的天真、活泼、稚嫩的表演唱;还是高年级沉稳、深情、专业性的两声部的大合唱, 都会让你为之感动。真的, 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舞台上没有一个学困生”。

2. 校园媒体宣传,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及计算机网站, 是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资源, 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这些宣传媒体, 配合音乐课堂教学, 经常播放一些健康向上的音乐,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防止庸俗的、低级的、纯娱乐性不适合学生的音乐侵入校园。我们音乐教师还应积极主动联系学校, 共同搞好学校宣传媒体上的音乐节目。如:每周一歌、校园明星、点歌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有特长的学生有可展示的舞台, 并让这些特长生参与到音乐节目的编制中去, 充分发挥音乐积极分子、音乐骨干的作用, 使音乐活动能进一步得到施展。我校的“校园明星”栏目, 通过广播和电台把他们优美的琴声、歌声传递给校园的每一位学生;让健康积极的音乐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总而言之, 好的音乐可以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力量。这种教育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声吞活剥地灌输, 也不是强迫人接受, 而是以独具的魅力“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使人收益于不知不觉中。正确的引导能使音乐发挥出无尽的力量,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导向的失误或疏忽也可能使“病菌”随着不健康的音乐浸入学生的健康肌体。“四面楚歌”的历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我们应该最充分发挥音乐在校园中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

摘要: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 就象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 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学生是最富有诗情画意, 最喜欢幻想, 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 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 是它因而美化, 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随着素质教育得到全方面的实施, 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 逐步地提高了自身的情操和身心健康。为了使音乐教育在校园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应当更新观念, 寻求新的途径, 加强校园音乐教育活动。

8.加强校风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 篇八

一、彰显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效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也是学校创新发展的生命所在。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发智力,增进身心健康,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狠抓了校园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文化环境建设,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了师生的心灵,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1)创设校园文化环境,让环境感染人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坚持以“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为原则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努力营造绿化、美化,净化、艺术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无处不体现出文化色彩和教育功能,更好地熏陶、感染和鞭策每一位学生。

创设各种文化设施。校门前,设计了以格调高雅,深厚文化涵义的雕塑等人文景观,既体现了设计者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欲;在主体楼上悬挂了校徽、校训;培养了学生不断进取的责任感;在文化墙上,开辟了阅报栏、宣传栏,还张贴了名人名言挂图,警句格言,展出了学生书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建造了一些代表学校特色并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建筑小品,让校园文化反映出了师生的价值追求,创造活力,从而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为了让校园里的一切都具有教育功能,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各有特色。在教学区横挂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体现了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活动区,建造以体育为主题的雕像,写了催人奋进标语等;在梯道上、花坛里,都有温馨的提示语。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载体,时刻陶治师生的情操。

倘徉在校园心旷神怡,校园文化设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逐年形成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教育性为一体校园环境,真正让学校每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了会“说话”的老师,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文素质。吴志平老师创作的格言,警句荣获市级一等级。黄丽娟老师创作的美术图案荣获市级一等奖,有57名学生的书画、科技制作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

(2)开发校园文化隐形课程,激活校园文化

开发校园隐形课题,是对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载体。学校经常性地运用校内外、课堂内外的一切教学和实践活动,搞活了校园的动态文化。一是在校门口创设“教育课堂”,“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收获,”让每一位学生都与古代圣杰交流,与当代英模对话,在交流与对话中受到影响。二是用先进的文化覆盖整个校园,由语文组牵头,开展读书活动,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由艺术组牵头,开展“三独”比赛,艺术小人才擂台赛以及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由科学教研组牵头,开展学生科技实践活动。隐形课程的开发,为铸塑具有鲜明时代感和学校个性特点的校园精神,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园文化管理

“管理也是生产力”。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更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树立了以情感管理为基础,以制度管理促规范,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关键的管理理念,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层层筛选,最后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唱响了发展序曲。

一是实施目标管理。学校工作有序开展必须依靠管理。我校追求“师资高素质、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效率,文化高品位”的办校目标,从而形成自主创新发展的局面。学校制定了三年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学年工作计划,每位教师也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形成目标体系。为了引入竞争机制,在管理格局上,我校贯彻“总体规划,分块实施、相互合作,全面提高”的16字原则,党支部着主抓好对规划目标实现的“监督与服务”;校长着重抓好规化实施过程的“领导与反思”;教研组着重抓对规化目标的“创造性实施”;后勤组从全局着想,着重抓好实现规划目标的“主动服务”。在管理运行上,以公平竞争制、考核评价运行为基础,从而完善我校的制约机制。

二是实行民主管理。我们坚持民主性的管理原则,充分发挥教化会,工会、共青团的参政议政作用,发动群众参与管理,集思广益,使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我们将教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归类整理,专门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发动群众修改、完善了一系规章制度,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责任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维护集体荣誉,遵守规章制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三是注重人性化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做好人的管理。我们坚持有效性的管理原则,注重以人为本,在强调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的同时,实施弹性管理,注重情感管理,使全体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的发挥。

学校领导关心群众生活,做到红白喜事必到、患病住院必看,有难事必帮。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使职工感到大家庭的温暖。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建优良的教风

教师是良好校风建设的关键因素。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的精神是办好学校的根本。只有抓师德师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风,才能带出好的学风,从而形成优良的校风。

1、思想武装。一是学校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每周开展一次以集中学习为主、小组和个人学习为辅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师德先进经验文集》等,用先进典型事例教育和感染每一位教师,让他们感受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荣和崇高。二是举办师德讲座,进一步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思想境界。

2、制度规范。将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细化成50条,制定并贯彻《蔡甸四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要求教师通过学习,对照制度认真反思,在反思中寻找差距,自悟内化,促进教师完成从机械执行到自觉履行,从外显德性到内化为完美人格的转化,从而达到修己正身、正身育人、升华人格的目标。

3、活动砥砺。一是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调动了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如开展师德论坛,学习教育专著,创建学科育人先进组,启动四小教师形象工程,建立《走向成功》档案记录教师成长过程,浓厚学习教研风气。引导党员岗位立功,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良好态势。鼓励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创新工作,不断提高老师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塑造了教师健康人格,完美的师表。队伍凝聚力不断提高,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006年10月仅用18天的准备,高质量通过市二类城市语言文字的验收,在我校召开区语言文字示范校现场推动会,为我区赢得了荣誉。二是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关爱学生、珍爱岗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学习孟二冬,无私奉献”等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营造了一个“为人师表作楷模、甘当人梯育后贤”的良好氛围。学校教师教能保持积极、健康、稳定、向上的良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之中,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敬业、乐业、专业的教师精神境界,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师德先进个人,先后有4名教师分别受到国家、省、市级的表彰。

4、树立典型。我校大树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爱生乐教,无私奉献的典型。把每年的九月定为“师德活动月”,开展“家长评校”和“学生评教”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师德标兵”、“爱生模范”大力表彰。学校利用广播及时宣传,利用厨窗向社会展示教师风采,使广大教师摸得着、看得见、可学可比可参照,努力创建了高尚的师德风尚。

三、狠抓行为规范,培养文明习惯

行为规范是校风建设的一个层面,它反映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基点,严格要求,强化训练,从细、小、严、实抓起,从细微之处见成效。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知规范,明道理。我们首先将《守则》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熟读入口,然后通过老师讲解,互相讨论,做到明理入心,最后通过实践达到内化入脑。4月20日,我校制定了《好习惯我最多》的知识竞赛卷,并发放到三至六年级每个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利用“五一”长假,与家长一起完成竞赛卷,让家长一起受到教育。

(2)勤熟练,见行动。我们从学生每日的行为抓起,从细节处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进行专项教育整治,比如,清洁卫生,我们要求各班以每日三扫到每日一扫为目标,狠抓学生随地乱扔乱吐的不良习惯。对任何地方的垃圾时时要求学生主动捡起来。每月一次大扫除,要求细到每个角落(墙壁、瓷砖、门窗、电灯电扇……)不留死角,随时保证校园每个角落的干净整洁。对课间活动的安全与文明,除了要求班主任每天关注外,由值日老师和学生时时巡查,及时制止不文明和不安全的行为。每天放学路队要求由路队长举好路队牌在走廊上站好队,在操场上再整一次队,按值日老师的调度,有序地出校门后,再将路队牌放到门口的牌架上。我们还突出抓了低年级学生的行规训练,要求低年级把九月份作为行规训练月,从进校门、讲卫生、不乱扔乱画、行走文明、坐立姿势端正、爱护公物等基本规矩开始训练。

(3)常提示,重实施。政教处坚持每天对各班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巡视,发现情况,及时解决。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时,我们不光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是注意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学生自律的角度出发,实施规范教育。如:“请你弯弯腰,捡起地上纸”“慢步轻声最文雅”“行为规范向他学”“请你改正”……这些充满的人性化的言语,都体现了学校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导向,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强制性。学校开辟了班级一日常规评分量化公示栏,随时公布行为规范的典型情况,对共性问题利用广播进行教育,使行为规范时时管、天天说、月月评,做到了经常化、持久化。

(4)搞活动,抓巩固。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我校一贯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熏陶。如“艺术节”、“科技周”(每学年)、书法、朗育比赛、广播操、眼保操比赛、篮球、乒乓球比赛、运动会等。本学期我们还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的主题演讲和故事会,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5)结对子,帮后进。学校有少数特殊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较顽劣(比如单亲家庭、隔代扶养),针对这些学生,我们进行结对帮教活动。由学校6名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名全校有名的顽劣学生,与班主任一起进行行规和思想教育工作,促其进步。

(6)评先进,树正气。我们综合每天常规评分情况、日常记载、评选出每月“行规示范班”和“行规示范学生”。还结合《守则》中的八个方面制作出八种颜色的奖章,分阶段、分类型评比出各个方面的“示范学生”和“示范班级”,授牌以示奖励,进行表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使行为规范,落到了实处。

大量的规范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行规训练并非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长期锲而不舍的教育、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校园内的打架骂人的现象不见了,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的事情少了。文明学生多了,涌出了汪哲等一批市、区优秀“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养成教育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9.校园安全常识宣讲大会 篇九

当前,各类传染病流行,给社会群众造成极大恐慌。为让全校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和防治能力,扎实做好预防工作。6月18日上午,郭岭小学全体师生(包括幼儿班的儿童)齐聚操场,进行了“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安全知识讲座。

本次知识讲座由郑德民主任担任主讲。他利用详实的内容和形象的比喻,耐心细致地向全校师生讲解了传染病的产生、生存环境、传播途径等知识,其中重点讲解了手足口病、猪流感、肺结核病的症状及详细的预防措施,对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做了具体的指导。

每年5月至7月是婴幼儿普遍易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幼儿园儿童、1至3年级小学生是易感人群。为提高防范意识,郑德民主任详细讲解了该疾病的诱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患病治疗等详细内容,特别强调小学生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多通风、晒衣被,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会上,郑主任形象地说:肺结核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预防措施有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经常做好空调、热水管道、淋浴喷头的保洁。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等。

近日,随着猪流感病毒的肆虐,大家谈“猪”色变。郑主任的话让大家起伏不平的心稍许安静下来。他指出,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

感染猪流感病毒。只要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均衡饮食、合理营养,注意做好防寒保暖等个人防护,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用猪肉或猪产品只要烧熟,就不会感染猪流感。

最后,李金山校长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他幽默地说:“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疾病就会躲着你。”此外,金山校长还做了防溺水和交通安全的相关教育,明确告诉学生禁止到河里洗澡,上下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马路上追逐耍闹等。

10.直面校园欺凌 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篇十

一、校园欺凌现象面面观

记者:您作为长期从事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问题研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怎么看校园欺凌?

童小军:校园欺凌的确是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但它更是发生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环境中的儿童保护问题。

从社工专业的角度来讲,国家采取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行动是一种对儿童的保护,也是儿童应该享受的福利。按照儿童社会工作的理念,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和教育,他们应该有这个福利。如果没有,那么他们出现校园欺凌这样的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相关教育者的错。我们国家目前校园欺凌现象之所以比以前严重了,原因就是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干预都不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正确的干预方法。校园欺凌是可以得到有效防治和改善的,但需要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干预方法。

校园欺凌强调的是以强凌弱,即较强的一方对较弱的一方实施的肢体和语言或者精神上的一种伤害和攻击行为。这个“强”一般体现在体格以及人数的优势,还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强”,比如家境较好、在学校朋友较多的学生欺负家庭比较贫困、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的学生。欺凌形式主要是肢体和情感两类,其中情感的欺凌包括语言伤害和孤立两种形式;也有将它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类。

记者:为什么说所有卷入欺凌事件的人都是受害者?

童小军: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有害的,谁都没有得到好处。其中,被欺凌者受伤害最重。可能是在身体上受伤,严重的可能致残(最严重的是丧失生命),但更多的是心理的、人格方面的伤害。这种伤害一旦产生就很难康复,就算惩罚了欺凌者也不能挽回。

而欺凌者,即施害人受到的损失,在于被强化了错误的解决问题方式以及对暴力行为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养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来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尤其是当欺凌行为带来了严重后果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清晰的是非观念,他们会为自己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感到羞愧,会有沉重的负罪感。这些都是当初欺凌别人的时候为自己成年生活埋下的心理隐患。

旁观者也是一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是非的概念以及对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吸收,有些旁观者的言语和行为还会让欺凌者得到鼓励,加重欺凌行为。可见,被卷入欺凌事件中的三方在这个过程中吸取的都不是积极的信息,养成的也是错误的行为,培养的不是正面的价值观,因此都是受害者。这种伤害还可能延续到下一代,不是通过基因的传递,而是通过外在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在经营家庭氛围和育儿的时候,会制造缺陷型的环境,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记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欺凌的“隐秘性”?

童小军:欺凌的“隐秘性”,主要是由于成人对这个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认识,以及缺乏应对机制所导致的。其实,我们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有问题,找老师或者找家长”,但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孩子们学会的是沉默。有调查显示,孩子被欺负后会告诉家长或老师的人数比例超过了70%,但是多数家长或老师的回应都不对。第一,缺少对受欺负者的疏导,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第二,批评教育欺凌者的方法无效。通常学校教育者会直接找欺负人的学生教育一下,告诉他不要那样做。而很少会去了解事件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做,很少会告诉学生这种事情应该怎样处理。这样教育一下的后果是不但没有制止,还可能激化了矛盾,往往让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伤害行为更加剧烈。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也不恰当。例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他打你,你也打他!”还有一种是直接找到这个欺负人的学生家长去理论,指责他们为何不把自己孩子管好。对方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护孩子——我们家孩子就是混蛋、不讲理了,你能怎样?另一种,懂道理的家长可能会批评孩子,说不定也打一顿,以示惩罚。然而这些都只会激化欺凌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一般就不会跟老师或者家长讲自己被欺凌的事了。欺凌的“隐秘性”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被欺负的孩子会有屈辱感,觉得没面子,所以也不会对别人说。

其实,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的意识不够。孩子被欺负了,在家里、在学校里一定会有所表现,在行为、情绪、外表、衣着等各方面,都会有迹象。例如,孩子会说不愿意上学,或者一到该上学的时候,他就“生病”了,或者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去学校,等等。家长有时候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没有这个意识,缺乏敏感度。很多老师也比较粗线条,只把欺凌当做一种偶尔出现的偏差行为,批评教育一下了事,不会深究,不会意识到这个事情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从欺凌事件的特点、类型,到对学生的伤害,都意识不足。

记者:同学之间因故起了冲突或不再跟对方一起玩了。这种情况属于“欺凌”吗?

童小军:这种情况不是“欺凌”,这只是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或不和谐。因为我不跟你玩了,还有其他人跟你玩,不是我组织了一个班里十几个人让大家都不要理你,并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发展到这种程度,才属于欺凌。同学之间偶尔的小矛盾,都是正常的。“偶尔有矛盾”就意味着时间持续很短,双方都有伙伴,能够互相对峙,不是被孤立的。可能过一段时间两个人又和好了。这种情况需要家长、教师对孩子进行友好教育,进行关于怎样看待和对待你不喜欢的人、怎样与他们交流方面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就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和平相处的方式。如果不教会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小矛盾也可能发展成欺凌。

二、校园欺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

但是可以预防和解决

记者:中小学里的校园欺凌是否已经“很严重”?是否能够避免?

童小军:应该是“比较普遍”,“严重”是指有某些现象或者在某些地方可能比较严重。校园欺凌在中小学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不能避免的现象,如果没有很好的措施,是一个很难说“没有了”的现象。我们能做的,一是减少发生的数量,二是降低伤害的程度。

校园欺凌一般不会出现在小学低年级,通常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初中最严重,高中会逐渐减少了。它的高发期正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这个阶段,这就是它“不可避免”的原因。

一是因为青春期大脑发育还不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各项生理机能都在迅猛发展,但脑神经的髓鞘化还没有完成,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还不足以控制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二是因为青春期时,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但是在心理上要追求一种自我认同,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和规范行为,孩子们就像进入了“动物世界”,他们更倾向于以原始的状态或原始的行为来获得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在这个阶段,他们就有这个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一定是要犯错误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他少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引导他,教育他,扶持他,帮助他,让他不会再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没有足够的干预或者干预方法不对,后果就会比较严重。

记者: 我们应当如何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干预?

童小军:对欺凌事件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干预,也就是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要进行干预,而且干预的视角一定是从保护儿童出发,一定是保护性的教育,保护性的引导,甚至是保护性的惩罚。总之就是要保护儿童的利益。欺凌事件里面的所有孩子都应该获得引导,都应该获得教育,否则他们再出现这个问题就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的错。

我们国家现在对儿童保护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综合,但是大家还都是各自独立工作,没有形成联动的概念,也没有形成预防的概念。学校可能认为校园欺凌这样的事,是极少发生的个别事件,所以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也就不会用对待社会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只是个别处理,个别教育。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转变意识,对校园欺凌现象有系统的、深入的认识;要把校园欺凌放在一个更大的儿童伤害的概念下来看。儿童伤害有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校园欺凌只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暴力还包括环境暴力和文化暴力,从预防校园欺凌的角度来讲,环境、文化暴力都是需要治理的。

三、对全体学生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和安全教育

记者:家长和学校担心反校园欺凌教育会对本来只是少数的欺凌行为起到宣传助长作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童小军:家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就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适当。反校园欺凌教育不是只跟孩子们讲什么是校园欺凌,而是需要策略地进行正面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新的课程概念和丰富现有课程概念的做法,开展反校园欺凌的工作。

一是在校园里引进“生活技能教育”的概念。所谓生活技能教育是指培养一个人能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成长需要的挑战的能力;培养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行为能力。这种教育从幼儿园甚至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了,但一定要有科学的方式,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面对风险或者伤害时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求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有这个能力(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获得这个能力)。只要我们的基础教育系统有了这个意识,再组织力量来做,就能做得到。课本、辅导教材都没有问题,首先是概念、意识要到位。

二是补充和丰富“校园安全教育”概念的内涵。校园安全是大家已经认可的概念,要把安全这个概念做得更科学、更综合。除了大家公认的校园安全,比如硬件的、软件的防火、防电、防灾、防外出时意外伤害等,一定要把“防人为伤害”这一部分加进去,也就是要把校园暴力可能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伤害,以及如何防止、如何应对等都加进去,这是一个更大的、综合的校园安全概念,除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之外,还需要孩子们在校园里拥有心理的安全和情感的安全。

以上两个概念,任取其一都可以做起来,它们都包含了但不单一指向校园欺凌,可以避免负面强化。在这样综合的大概念里面,很多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的内容,包括反校园欺凌的相关教育就可以进校园了,这就是应对措施。

记者:目前中小学校可能还是不够重视非学科教育。这种情况要怎么转变呢?

童小军:可以采用尽量不影响学科教育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方式就是有组织地在基础教育系统引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非学科教育工作中,包括现有的校园安全教育、德育、法制教育,等等。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训练让他们在校园里关心的都是学科教育之外的事情,是学生的社会能力、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一些特殊情形的应对,比如校园欺凌。这些事件其实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发生的数量和比例不会很高,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就会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将社会工作者引入校园,他们就能够通过特有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处理自己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和难题的能力,避免他们采用“欺凌”这样的行为来对待同伴。

当然,引入社会工作者就涉及岗位设置,需要国家的投入。美国做过一个研究,对这些方面的投入与回报率最低的是1∶7,最高的是1∶17,投入的回报非常高。所以重要的是先改变观念。要认识到这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让他们将来不管做公民,还是做朋友,还是做父亲、母亲,都能做得更好。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恐怕这些角色才是更重要的。我们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社会教育非常重要,不是要舍弃哪一个,而是兼顾,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四、要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入手

完善儿童保护的各项措施

记者:在学校里应该怎样建立和完善儿童保护的制度和岗位?

童小军:我的建议是,要建立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制度,不只是针对校园欺凌的,还要包括所有教师对学生的暴力,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以及学生之间的暴力,不只为校园欺凌一件事设置岗位、建立制度,一定要把校园里面可能造成暴力环境的因素进行整体反映,如果不在这个背景下讲制度建设,人们会以为这是小题大作,以为只是为极少数的人和事建立制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建立了制度以后,必须要有专门、专业的人来负责,这个人要做的不仅是在全校范围内有差别地进行儿童(学生)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同时要建立一个应对儿童(学生)保护事件的机制。那么一旦出现恶性案件,就可以有人负责了,出了问题也有人可以问责,能倒查,否则这种事永远制止不了。这个体系最托底的作用就是出了问题有人负责任,最重要的作用是能保护师生,有效预防暴力事件。

在校长和教师的学习或培训中,要有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的概念和内容。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一定要加入这些内容。在大学相关的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里,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中,都要加进去。所有的校长和教师都要学习这些内容,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来直接处理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能预防,以及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意识和反应。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要依靠制度和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处理。

那么对相关责任岗位的人有什么要求呢?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学校引进社工(社会工作者)。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是这样做的。美国的法律虽然各州不一样,但“一校一社工”是基本统一的。另外,由于社工人才短缺,所以规定学校首选社工,其次是心理学或医务工作者来从事社工的工作。但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接受社会工作培训,掌握社工的特定技能。

记者:学校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校园欺凌的治理呢?

童小军:从社会工作来看,预防校园欺凌的最好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正面的引导。 国外的研究显示,大多数的校园欺凌事件都发生在同班同学或者同校同学之间,因此有效的做法就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贯穿初中和高中,基础教育系统应该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班级同伴友爱主题活动,聚焦同辈关系、同伴友情和友好解决同伴冲突技能培养;同时加入法治教育。其次,需要建立报告制度,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的人对上报的问题进行判断。要对卷入欺凌事件的人进行调查,找出原因,并评估这些原因与学生、家庭或者学校的相关程度,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一般的程序。其中一定要做的是生命危险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手段。例如,首先要向提供消息的教师进行调查,询问教师何时开始关注,是什么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如情绪、行为、伤痕等);是经常的,还是突发的,突变越严重,进行干预的紧迫性就越高。在处理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二次伤害等。

记者:在中小学校,怎样去区分心理老师、社工的定位和职责呢?

童小军:社工,既是指社会工作(social work),也是指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社会工作是依托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专业和职业,主要为社会问题涉及的弱势群体开展服务,聚焦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工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会采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常规性地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同时,将其朋友圈、师生互动状态和家庭亲子关系等都纳入问题分析和干预范围,还会运用相关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来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心理老师往往只是聚焦学生个体,常常是通过改善学生的认知来改善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一般不会考虑政策的问题。学校如果有条件,同时配备社工和心理老师是最好的。当一个学生出现了非学业性的问题,就一定是需要综合治理或综合服务的问题。如果是与儿童保护或校园暴力相关的,社工专业的培训更适合,因为这些问题既涉及学生们的认知,还涉及家庭教育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如果没有专业社工,可以由心理老师接受社工培训之后来做。无论是谁在这个岗位上,都需要为他们提供社工培训。

这里强调的是要用社工的思路来开展工作,用体验式或参与式或其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正确的行为,例如体验“如果你是那个人,在那种时候会怎样做?”社工还要针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宣传和倡导,强化教师的意识,内容包括:明确不能有什么样的行为;怎样对学生的异常情况保持警惕或敏感性;出现问题时要做哪些初步处理;觉察问题和报告问题的能力等。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社工来提供帮助。学校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可以避免因工作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伤害。

记者:这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您认为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童小军:看到《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我感到很兴奋。通知中的第一部分提出“各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这就是强调制度建设和岗位职责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儿童保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现在要抓住这个机会把学校社会工作体系建起来,在校园里推动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所以,这个专项治理的通知、专项治理的活动特别有意义。

11.中高职学生法律常识与校园安全 篇十一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8日

一、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法律常识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 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在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欠缺。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人掌握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可能像法律专业学生那样掌握得有深度和广度。但从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来讲, 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还是应该掌握多一些法律知识。虽然可以通过法律基础课和专业法律课学习一些法律知识, 但这些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一是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专业课设置太多, 挤占了相关法律课的课时;二是学生从就业的角度上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而对相关法律课重视不够, 学习法律课程的目的不是提高自身法律知识水平, 而是为了应对考试;三是相关法律课程中有关法律的知识虽然全面, 但都过于笼统概括, 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刻, 对法律的认识一知半解, 处于感性阶段, 缺乏理性的认识, 很难有效地掌握法律知识, 内化为自身的法律意识。总之, 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二) 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欠缺。

目前, 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式的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 学完之后, 学生们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 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真正遇到问题时, 如何维护合法权利就慌了手脚。例如,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 有的同学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 往往不假思索, 就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 最终造成比较的严重后果;有的学生在购物消费时不知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购物凭证;有的学生毕业找工作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等等。这些情况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学生平时不注重维权权意识的培养;二是学校在学生权利维护方面缺少引导;三是社会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存在欠缺。因此, 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

(三) 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基于规则行为意识的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当前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法律意识薄弱, 即使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都不关注, 他们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 其实人在社会中生存, 时时刻刻都与法律及其法律相关的问题紧密联系。另外, 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缺乏权利观念,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这都非常容易使这些学生脱离法制的生存环境, 产生错误的观点, 对事务缺乏冷静、理智的判断, 例如有些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 不能明确地作出判断, 曾出现过大学生上当受骗误入传销组织的现象;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缺乏法律知识, 有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出现法制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里法制宣传活动近乎冷淡;二是学生自身缺乏培养法制意识, 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中, 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校疏于学生法制意识方面的培养;三是有些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少, 甚至几乎为零。因此, 帮助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针对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当前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很贫乏, 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 法制观念还很淡薄, 因此, 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加强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提高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法律常识来维护校园安全的对策

中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制环境。

(一) 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程教学, 提高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常识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为核心, 是提高学生法律知识最直接、最主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依靠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 是难以达到让学生认识、接受和认同法律知识的, 所以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一些能激发中高职学生情感的教学方式、方法, 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融入到法律知识中。一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高职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根本保证。中高职学生法律情感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工作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及其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师, 应首先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 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二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不局限于教材内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善于利用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案例分析法的地位和作用, 以案例分析法为主,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讲授法、讨论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要具有典型性, 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贴近生活,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并对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四是在教学手段上, 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使教学过程充满动感和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和提高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常识。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只靠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形式,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是在课外多举办法律专题讲座。可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就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举办法律专题讲座, 通过法律讲座解答学生所关心的疑难和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以及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安排学生通过电视或网络收看媒体播出的各类法制节目。例如, 收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道德观察》等法制栏目。

三是通过举办法律知识演讲、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或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法律常识。

四是走出课堂, 旁听审判, 通过这一途径取得的效果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讲解更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庭审过程中的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环节, 会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威严。

五是通过模拟法庭, 让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 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一些诉讼法程序, 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 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 使得法律的预测作用得以发挥, 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守法的警惕性。

六是在普法宣传日, 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普法教育和法律宣传活动中去。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 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知识等。这样, 不但提高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也对提高其他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一定的作用。

(三) 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

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创造条件。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 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 因此学校要很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 设立心理辅导机构, 让学生随时都能够了解自己, 很好地进行解压和宣泄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根据一项研究表明:有1/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尤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等为主。因此, 中高职院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使其能够全面认识自我, 并且正确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帮助其提高法律修养。

(四) 学校要为学生法律知识的提高提供和谐的内部环境。

一个学校的法制状况将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 因此学校应从各个方面着手, 努力营造一个依法治校的氛围。

一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学生手册》的制定, 不仅要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而且要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近年来, 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时有发生, 引起这种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学生因违反校规而受到学校的惩罚, 包括不发毕业证、开除、勒令退学等。学生被学校处分后觉得过于严厉, 于是提起诉讼, 这说明随着学生和社会公众法制意识的增强, 要求学校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二是依法管理, 逐步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采取各种手段, 对管理人员进行普法教育, 提高其法律意识, 使管理者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并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明确管理者的法律责任, 避免管理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 从而确保学生法律权利和正当利益的实现。

三是在日常管理中, 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依法处理, 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尤其是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奖学金的发放、优秀生的评选、贫困生的资助, 学生干部的选拔和管理, 要照章办事, 不能因人而异, 做到有法必依。

四是建立健全学生的申诉机制。我国《教育法》规定了学生的申诉权和起诉权, 中高职院校要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申诉, 给学生提供通畅的权益救济渠道, 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

综上所述, 中高职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使他们成为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又有较强法律意识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不但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需要, 同时对于加强和维护校园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中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其中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校园安全。经过调研, 我们发现现在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常识状况令人堪忧, 严重影响着校园安全。因此, 有针对性地提高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 尤其是基础薄弱的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 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促进中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 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技能型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篇:合同管理的概念下一篇:治安巡逻队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