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论证报告(共10篇)
1.药学专业论证报告 篇一
数控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大量普遍使用。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机床数控化率还不到2%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大部分为进口产品)也未能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控人才的缺少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数控技术是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同时,劳动力市场出现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媒体不断呼吁“高薪难聘高素质的数控技工”。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已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行业需求
中国目前需要;大量数控人才,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企业和地区:
1、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军工制造业是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杭州发电设备厂用6000元月薪招不到数控操作工。
2、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 1
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具有数控知识的模具技工的年薪已开到了30万元,超过了“博士”。
二、申办数控专业专业的可行性
目前,市场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有以下三个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一、金领层(数控通才)
精通数控编程员、数控操作技工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银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二维CAD/CAM软件如UG、Pro/E、Mastercam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数控编程员应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2、数控机床维护人员: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能进行PLC和参数设置。
清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维修。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三、灰领层
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36.26%,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48.3%,从社会招聘占15.44%。这说明:
1.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2.数控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也要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们预言: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
综上分析,我院开设数控技术专业是可行性的。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
2010年10月
2.药学专业论证报告 篇二
1 “表演”专业概览
1.1 体育艺术表演的内涵
体育艺术表演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表演艺术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文化艺术形式。
1.2 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岗敬业,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具有比较扎实的体育艺术表演理论基础,熟识体育学与表演学理论,熟练掌握当代体育艺术表演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承担各类学校、各级体育文化艺术团体、社区、社会健身俱乐部等单位和部门体育文化艺术表演的组织、策划、编导、指导与形象塑造的设计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第一,思想道德过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体育艺术事业;具有体育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作风;熟悉我国体育艺术教育方针,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业务能力过硬。系统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健美操、体育艺术表演的基本功和技能,并在1—2个项目上具有鲜明的特长;具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并能从事体育表演的组织、编排、导演以及教学、科研能力。
第三,综合素养过硬。了解与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有较高的体育艺术文化修养。熟悉掌握一门外语,达到相应项目的运动员、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的等级,并能较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1.3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体育学、舞蹈学、表演学。
主要课程:表演基础理论、艺术概论、文学修养、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体育美学、体育表演组织与策划、体育表演创编、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身体塑形、表演技巧、形体舞蹈等。
1.4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实践和表演、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体育表演活动方案设计、编导与训练等。
1.5 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正常修业年限4年;最低毕业学分160分,其中必修课(含教育实践环节)128学分,选修课32学分;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6 就业方向
国内体育表演性组织、高等院校及中小学、艺术类专业学校、专业表演团体、健身俱乐部、城镇社区部门等。
2 设置“表演”专业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我国正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就会追求一种更高质量和品位的生活方式,于是参与代表积极健康、愉悦高雅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艺术表演作为集中表现人们心灵感受和人生体验的一类艺术形式,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和增进人们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开设“表演”专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2 全民健身的迫切需要
全民健身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国民素质,把增强人民体质放在面向未来,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高度来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投资兴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来规范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我国体育人口不断增长、群众体育热情不断高涨、体育经费筹措渠道不断拓宽、体育锻炼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的体育艺术表演项目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体育艺术表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垂青。因此,培养大批优秀的体育艺术表演复合型人才到学校、机关、企业、农村、团体、社区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编导、指导与管理工作,已成为全民健身的迫切需要。
2.3 体育市场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体育体制已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从宏观的国家控制到微观的行业管理,都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运行。体育艺术表演得天独厚的艺术观赏性和强劲的招徕功能及广告效应,日趋成为市场经济的出色载体。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体育艺术表演吸引大量消费者,宣传产品信息,扩大产品知名度,为企业树形象,为产品打销路,得到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艺术表演蕴藏的巨大潜在经济价值,各种层次、各种名称、各种名目的体育艺术表演活动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如凤毛麟角、供不应求,从而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市场需要培养体育艺术表演人才的问题。
3 设置“表演”专业的可行性
3.1 学校办学历史悠远,校方支持强劲有力
我校是一所有建校50多年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齐全,涵盖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九大门类,设有57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67个硕士点,42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院士1人,芙蓉学者1人,正教授198人,副教授471人,博士生导师146人,硕士导师4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在2001年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我校被评为“优秀”。已具备了完善和严格的教学管理措施与科学的管理手段,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为了促成“表演”专业的设置,在经过多次社会调查,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学院和学校、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方向明确,协调配合,对“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以及课程设置、基本设施建设等进行过多次反复的研究,已达成共识,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校力支持。
3.2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素质精良
体育艺术学院现有一批教学、训练、科研经验丰富、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具有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我院现设有社会体育和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在籍学生300余人。有体育专业教师44名,艺术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8人。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有体育舞蹈教师2人,舞蹈教师3人,形体教师3人,健美操教师5人,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3人。2人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5人曾被评为学校首席主讲教师,12人具有国家一级裁判员资格证书,2人具备国家级健美操指导员资格,22人具备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并且,我院教师已经从公共体育课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精良。因此,我院不论从教师数量上、还是在师资力量上均已完全具备满足开设“表演”专业的教学需要。另外,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学院拟于今明两年引进一批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体育艺术类专家、教授和年轻有为的博士研究生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
3.3 教学场地配套完善,图书资料一应俱全
随着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提升,我校的体育教学设施、图书资料逐步得到了完善。我校现有能进行体育艺术表演教学与训练场地5个,面积近2000平方米。现有的体育馆内设置了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操、形体房等教学训练场地,能够满足各个专业学生学习、锻炼、排练与表演的需要。学院还拥有6间专门用于体育教育的多媒体教室和2间多功能报告室及10间现代化办公室,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全部采用现代化手段运作。此外,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能满足“表演”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值得一题的是,我院一大型现代化综合体育馆和第二田径场正在紧张的运筹与策划当中。
3.4 教学科研全面丰收,各项工作成绩斐然
教学科研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以来,体育专业教师共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改和科研立项课题52项,专著6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获4项省、校级教学成果奖(均有附件列表说明)。2004年1月成功的承办了长、株、潭地区第一届高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同年在全省高校体育论文科报会中论文入选率排名第一。2004年4月,通过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评议组专家推选、校学术委员会评选、校长办公会议审定,体育教育训练学科被确定为学校首批B类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体育”、“园林美术”被确认为学校重点课程。2007年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被确认为学校第三届精品课程。
赛事筹办方面。2006年9月、11月,成功地承办了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足球比赛及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并获团体第一名;2007年4月、5月成功地承办了全省大学生羽毛球比赛和全省高等院校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受到与会领导、专家、教授及兄弟院校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荣誉奖励方面。我校连续多次被评为“湖南省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我校田径队、健美操队、乒乓球队、定向越野队、篮球队、足球队在历年参加全国、全省、中南地区农业院校的比赛中均获得过优异成绩。
3.5 专业设置生源充足,毕业去向形势喜人
招生生源方面。由于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学社会校声誉的提高,近几年报考我校的各类考生录取线不断攀升。今年报考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文、理科的录取线分别达到739分和701分,与二本控制线相比,分别超过75分和85分;报考艺术设计专业文、理科的录取线分别为715分和659分,与二本控制线相比,分别超过104分和109分。政府部门的统计也说明今后一段时期,体育艺术类考生仍将维持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具有充足的生源。
毕业去向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体育市场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日趋活跃,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能适应体育社会化、多样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调查,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普遍缺乏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教师,各地舞蹈学校也缺乏专门经过体育艺术表演训练的教学人员。此外,各地文化(艺术)馆、健身中心、大中小城市及其城镇从事体育艺术表演的专业人员更是十分匮乏,特别是社区体育艺术表演指导人员尤为奇缺。国家人事部发布的近期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在求职人员中,具有体育艺术特长的毕业生,更受社会的青睐,成为我国人才市场求职的热点之一。
4 “表演”专业建设思路
4.1 硬件设施方面
加快我校大型现代化综合体育馆及第二田径场、舞蹈表演训练厅、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师资建设方面
(1)培养1-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2)加大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在职学习、考研、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综合素养与学识水平。
(3)引进一批本专业方向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4.3 学科建设方面
(1)通过“表演”专业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的申报,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
(2)2008年申报体育艺术表演学校级B类重点学科。
(3)加强课程建设,尽快完善具有特色的“表演”专业课程的教材体系。
(4)通过加强基层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来促进学科发展。
(5)申报体育舞蹈校级精品课程。
4.4 办学思路方面
(1)立足于本校与社会联合办学,加强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本专业已与益阳市奥林匹克公园、湘潭市体育中心签订了实习协议。未来3年学校将继续开发“表演”专业教育实习基地2-4个,以满足专业实习的需要。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了解社会需求动态。
(3)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为社会各界提供多种服务的形式,提高办学效益。
(4)设立基金会,自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4.5 教学科研方面
(1)努力加强专业基础主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
(2)切实加强教研室建设,努力创建一流的优秀教研室,使各个教研室真正成为教学、科研和出人才、出成果的一线阵地和核心载体。
(3)拟于2007年底成立“湖南农业大学体育与健康研究所”,促进教学、科研、教改及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努力把“表演”专业办成我校乃至我省的特色专业,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从事群众体育表演、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舞蹈等方向的高级专业人才。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力争在近3-5年内,获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项省级成果奖,3-5项校级成果奖,每年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6-8篇高质量的体育学术论文,每年申请2-4项国家、省、校级课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高等教育改革纵深推进,设置表演本科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已成为当前社会和高校体育院系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专业人才的强烈愿望,文章对我校申报表演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详尽论证。结果表明,我院有必要、也有能力增设表演本科专业。
关键词:湖南农业大学,设置,表演本科专业,体育艺术表演
参考文献
[1]马鸿韬,李敏.体育表演艺术概念及分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6,29(9):1267.
[2]刘峥,何雨欣.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EB/OL].http://www.gov.cn,2006-01-25.
3.通信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篇三
论证报告
信息工程系 2010-04-28
通信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一、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
1.开设通信技术专业是三门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信行业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通信行业迅速发展,通信企业对通信技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随着3G、NGN、IPTV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及电信行业对国际开放。经分析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通信技术人员至少出现130-150万的人才缺口,我省三年内,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约10000余人/年,三门峡地区及周边区域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约1000余人/年。此外,目前我省通信企业从业人员10万,约60%没有取得从业资格,需进行通信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另外还有新技术培训、管理知识的培训、关键岗位资格培训等等,可见,我院通信技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非常符合三门峡地区社会工业发展的规划,是对中原崛起第一梯队人才战略的最好响应。
2.开设通信技术专业是我院计算机专业群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院自2001年开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为辅的专业群,相关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其中约20%的学生在黄河金三角的通信技术相关岗位就业。就业信息显示,紧紧围绕主干专业,加快专业转型升级,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满足专业群发展的需要,避免孤立发展,有必要吸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成功经验,创办通信技术专业。
3.开设通信技术专业得到行业专家的普遍认可
为筹建本专业,我们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并邀请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总经理杨建军、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副总经理郭越朝等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座谈,专家一致认为我院开设通信技术专业符合三门峡地区通信业发展的需要,是顺应三门峡地区发展潮流的。
因此,无论是社会人才需求,还是专业群发展的需要,通信技术专业都有开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通信技术,是构成现代信息社会三大技术之一,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神经中枢,通信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代表了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通信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通信技术人才是我国需求量最大的八大类人才之一。
在移动通信系统方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公司的网络覆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中国联通公司号称其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98%,那么基站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基站的稳定的工作是我们移动通信系统稳定工作的基础、是移动通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优质移动业务的前提。随着基站在维护和管理方面走向专业化、正规化,大批经过职业培训的基站维护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在2006年,基站建设与维护方面的人才中,维护人员占了60%的比例。基站建设人才需求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各个工程公司对3G基站方面的人才大大增加。为了抢占3G基站建设的制高点,未来的人才储备至关重要。
2006年,3G手机的销售量达1亿部,而2008年将翻一番达到2亿部。在3G终端的制造、销售和维修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在3G终端的销售方面,需要大量既具有专业通信知识又具有营销实践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伴随3G步伐的加快,市场对通信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的通信人才将成为市场的宠儿。保守估计3G有50万人才的缺口,有的专家认为3G能带来100万的就业市场。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我院设置通信技术专业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完全可行的,随着学校建设的不断发展,办学条件的逐步完善,教师素质及技能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专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具有实力、有特色、有前景的专业。
三、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1)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为依据而制定的。
本专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既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有从事通信技术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工作在通信系统、程控交换设备、现代电器、通信终端等领域的与通信技术相关的产品生产(工艺、调试、检测、维修)、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 1.知识结构 :(1)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 ,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必备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及接口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及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
(4)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电路设计、制作、测量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2.能力结构 :(1)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借助工具阅读、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备解读电子电路系统原理图,查阅技术资料,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4)具有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3.技能结构 :(1)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分析、仿真的能力。
(2)掌握一般电子线路和通信电路的检测、调试、维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3)初步了解通信系统、网络设计分析及安装调试,具备工程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识别能力。
(4)掌握电信市场调研和进行业务开发的方法。
(5)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设计、实验调试等基本技能。4.素质结构 :(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3)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能力。(4)具有适应专业岗位,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勇于面对社会竞争,积极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主干学科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课四部分组成。课程修读形式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基本形式,选修又分为限选和任选两种形式。专业限选课是指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所限定选修的课程,学生选择该方向后,必须修完该方向的所有课程,原则上学生只能修读一个专业方向。专业任选课是指学生修读专业课程后再拓展专业知识面时可任意选修的课程,学生选修专业任选课的学分不得低于3学分,专业任选课的开设由专业根据学生需求而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劳动实践、暑期专业自主实训、顶岗实训等教学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及简介
1.电工与电路应用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与电路的基本理论,达到正确使用常用小规模、中规模集成电路,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合理选用有关器件的基本方法,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有关的技术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有电路与电路应用基础,正弦交流电路及其应用,三相交流电路及其应用,简单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及其应用,数字电子电路及其应用,同时也涉及诸如放大、整流、滤波、调制、解调、抽样、D/A、A/D 转换等典型技术。
本课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工电子技术》,林平勇著。2.计算机硬件与外设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使学生能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与内部部件的连接,熟练掌握计算机的装机过程与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掌握常见外设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计算机硬件及外设维修维护方法的基础上,能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应该能够制定计算机配置与选购方案、熟练组装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对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常见故障进行诊断与维护,以适应计算机应用职业岗位的要求。
本课程选用自编讲义《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主编:鲁晓辉 目前已经完成初稿编写 预计2010年8月印刷
3.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具有程序开发、设计、编辑、编译和调试的能力,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培养学生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技能。
教学内容: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基本输入、输出和顺序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预处理命令,宏定义,复杂数据类型,文件等。
本课程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谭浩强著。4.通信原理
本课程介绍数字终端编码技术-语音信号数字化、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PCM30/32 系统、准同步数字体系(PDH)、同步数字体系(SDH)、数字信号的传输。其中数字传输系统包括 :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基本理论、基带传输的线路码型、基带数字信号的再生中继传输、再生中继传输性能分析、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本课程选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丁龙刚编著。5.现代通信技术
本课程介绍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基本技术。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所学通信基本理论串接起来,形成 “ 全程全网 ” 的通信系统概念。本课程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通信技术》,孙青华著。
6.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交换的基本原理,交换技术的分类及交换技术的演进过程; 2.各种交换单元及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3.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件、软件结构及程序控制原理; 4.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 5.ATM 交换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6.IP 交换技术;7.光交换技术。
本课程选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劳文薇著。7.移动通信技术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无线信道信号传输特征,以及适合此信道的调制技术。介绍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组织方式以及第一代(模拟)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并介绍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将来从事移动通信网的系统设计、网络优化和相关技术的开发打下基础。
本课程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金明著。
五、专业筹建情况 1.专业定位准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通信行业需要大量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尤其需要具有一定通信工程能力、通信系统维护能力、设备检修能力的实用技术型人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就业调查,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可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如下:
(1)通信施工工程的安装、调试、维护岗位
(2)通信相关产品(如3G)的检修、测试、营销岗位(3)通信终端产品售后服务的技术主管岗位(4)通信业公司的网络运营岗位(5)各类通信制造公司的技术岗位
因此,通信技术人才就业面广, 在通信相关单位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工程施工、系统维护、设备检测及维修、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网络运营、设备生产及调测等都是通信技术人才的发展方向。
2.专业群发展完善
我院信息工程系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已经发展成熟,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2001年开设以来,在学院率先实施了“2+1”和“岗位主导·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院
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多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通过与省内外企业合作,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特色之路。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率高,专升本上线率达到100%,专业群的健康发展为通信专业的开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学校现有条件充分(1)实训条件
我院拥有校内电工电子实验室、EDA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数字电子实训室、手机维修中心等等,目前基本能够满足该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的需要。例如通信专业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能够在电工电子实验室完成;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技能培养能够在网络工程实训室完成等等。学校建有三十多个多媒体教室,充分满足专业教育教学的需求。
我院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确立了校企双赢的办学模式。专业依托移动、联通公司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核心课程由企业的技术专家在企业内部为学生讲授,让课堂走进企业(如通信工程设计与案例、移动基站设备与维护等课程的讲授、实训都在移动、联通公司的基站和机房内完成);学院可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资格培训、配合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发。
(2)师资情况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名,其中硕士4人,在读硕士7人,教师学科类型齐全,学历层次较高;副教授1人,讲师4人,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梯队分布合理。另外2009年引进全日制研究生两名,分别是通信专业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能够胜任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聘教师5人,均是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的技术专家,他们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
(3)图书资源
我院拥有与专业相关的图书15000余册,图书资料中的电子电路技术类、通信理论类、通信工程类、设备测试维修类等相关图书资料比较齐全,学院开通了中国知网,并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三门峡市图书馆签订了图书资源共享协议,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师生查阅需求。
4.就业前景良好
截止到2009年8月底,计算机类专业已毕业学生达到1000余人,在豫西地区从事通信相关行业的有近200人,比例达到了20%。与本地通信行业专家座谈,了解到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通信类相关岗位缺口较大,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计算机类专业与北大方正、华硕电脑、罗技科技等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
4.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论证报告 篇四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涉外旅游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第一线所需的基层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等职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从行业来说,涉外旅游需要那些既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备多种技能,善于交际和表达,务实创新,长于推销,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从业人员。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本专业面向旅行社各部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牢固掌握现代旅游服务、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服务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较快适应现代酒店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对学生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方面的培养,并着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
培养目标明确,以培养涉外旅游应用性人才为主,适应行业、地方人才需求。在培养规格上任务目标明确,对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做出了详细说明,对专业知识做了充分的分解,同时对各项专业能力分解到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涉外旅游专业以培养旅行社、旅游服务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校企一体、成果共享、人才互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集团化”办学模式为依托,按照产教研一体化、理实一体化、仿真实景一体化的理念,推进“工学结合、定岗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校外10多家企业合作密切,深度融合,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内容共建、实训实习对接等方式开展“校企一体、成果共享、人才互用”培养模式,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本专业构建了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树立了“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实行了“企业化与院校式”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密切了院校与业界的联系,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酒店人才的来源与出路通畅;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国内横向合作。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涉外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按照专业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应的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特定能力,涉外专业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以便各模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但同时为了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对于数学及语文的课时数作教学重点的转移,如数学课中教一些会计知识,及成本核算等财务知识;语文学一些怎样导游词创作、写备忘录等应用文写作;而对于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则侧重于酒店方面专业课程的开设,如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等。
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设,并且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从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技能课程到实践实训课程的开设,以及学时的分配都比较合理,且体系完整,明显增加了实训课所占比重。另外新增设了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主要培养相关的专业能力。优化了“双证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标准,实行双证书制,100%的毕业生持有双证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加不同种类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环节
从当代职业教育发展来看,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项目通过模块化实践教学来完成,并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展了整周的职业资格考级综合实训、实景教学等,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
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与导师共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解决企业常见问题,符合企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最终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受益。
附:专业指导委员会名单
魏向东(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李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沈洁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严巍(苏州康辉旅行社欧亚部经理)
黄春勇(苏州夕阳红旅行社总经理)方萍(苏州金桥旅行社总经理)张华明(苏州文化假日旅行社总经理)胡明洋(苏州艺海假期旅行社副经理)
5.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五
第一部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过程和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基本过程
第二部分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说明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说明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规格
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说明
(一)理论课程体系说明
(二)实践教学体系说明
(三)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说明
(四)素质教育体系说明
三、本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实施计划 第三部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
6.药学专业论证报告 篇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大病进医院、小兵进药店”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统一观念。同时,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 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号) 中明确提出:加快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促进社区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实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县, 常见病到乡镇卫生院 (社区) ”的目标[1]。这一方针政策的提出为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职药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把握这一机遇,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培养满足当今新形势所需的药学服务专业人才。本文以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为例, 探讨基于当前新形势下,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
一、调研结果
为充分了解苏南地区基层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 项目组成员在苏南各市分别针对当地常驻居民、药学服务一线人员以及同类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另外, 为全面了解目前苏南地区医疗卫生机构 (含医院、医药零售与生产企业) 对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还选取了5家地方医院及4家医药企业进行调研。各类调研结果如下:
1. 针对苏南地区常驻居民的有效调查问卷1279份 (共发放1410份) , 结果表明:48.6%的居民对当地现有的药学服务不满意, 他们最希望获得的药学服务是:用药指导、免费健康测试、建立个人用药档案、药品送货上门及药学相关问题的电话咨询。另外还有54.7%的居民希望药店或医院能够开设网络在线的药学服务。
2. 针对苏南地区药学服务一线人员的有效调查问卷142份 (共发放150份) , 结果表明:为了适应当前药学服务需求,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公众进行用药教育的能力。并且有88.7%的从业人员认为, 学校应增加人文社会课程的比重, 以提高学生药学服务的综合能力。
3. 针对同类高职药学专业在校生的有效调查问卷491份 (共发放500份) , 结果表明:69.2%的学生认为, 目前学校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药学专业知识教育,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学校应增加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最重要的就是从业者的职业能力, 除了必需的药学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交流技能。另外有75.2%的学生认为, 学校应增开药学服务方面的实训课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 另外见习课程的比重也应增加。
4. 结果表明: (1) 医药零售、生成企业。医药零售及生成企业目前录用的高职药学专业人员岗位通常为一线操作工、质检人员以及销售人员。他们开展的药学服务主要有:药物的售后咨询、药品知识宣传以及协助医生进行用药方案跟踪。 (2) 地方医院。地方医院目前录取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岗位主要有制剂配置、药品调剂、静脉药物配置以及库房管理。他们开展的药学服务主要有: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和处方分析, 对居民进行药品知识宣传及开展药品常识讲座等。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都更为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德修养,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我院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我院及其他同类院校的药学专业都延续“化学—药学”教育模式, 课程设计重在药品本身, 课程中《化学》、《有机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与医学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小, 课程内容上缺乏与临床知识的联系。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仅仅适合从事药品生产领域的工作, 无法适应当前药学人员直接面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需求。另外, 当前高职医学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大多长期脱离一线实践工作, 因此教学观念陈旧, 且不会根据当前形势变化调整教学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虽具备了应有的药学专业知识, 但缺乏足够的生物医学知识, 并且与药学服务密切相关的用药指导、疾病诊断、药物治疗结果预判、分析与解决问题、人际沟通交流等知识与能力不足。如此很难适应基层药学服务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对当前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三、我院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向
1. 强化医学类相关课程。
充分利用我院是医学类院校的优势来建设药学专业, 适当增加《临床医学概要》、《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时量, 另外增开《临床药物治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为今后开展药学服务奠定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整合、优化专业课程。
在保留《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 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删减、整合, 特别是化学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的课时量可适当缩减或进行进一步整合。
3. 增加人文科学课程比重。
药学服务是药学工作者与患者之间面对面的服务, 其中人文关怀、情感交流的成分对服务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 人文科学课程在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 并需适当增加。如《心理学基础与医学心理学》和《人际 (医患) 沟通》的课时比例可适当增加, 另外还可增开《医药伦理学》、《职业道德修养》、《临床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
4. 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
目前我院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室操作的基本技能, 对学生从业后工作能力的提升实际意义不大。见习课程的开设往往也是流于形式, 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难以给学生形成深刻概念, 这种方式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难以承担药学服务任务。因此要着力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增加综合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2]。实践课程不仅要增加课时量, 另外要增开《实用药学服务》、《职业角色体验》、《人际 (医患) 沟通》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3], 也可通过情景教学视频等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要充分利用学院模拟药房开设“药学服务窗口”进行用药咨询服务, 让学生充分融入药学工作者与患者面对面进行药学服务的真实情境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还可提高学生药学服务能力。
5. 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的革新。
目前我院与用人单位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用作学生毕业前的专业实习, 大多数实习实训基地不会对学生药学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行系统的指导与培养, 学生的实习也仅停留在某个岗位具体事务的执行当中, 极大地影响学生实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需逐步转变。实习实训基地仍要重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 只是教学形式区别于课堂讲授。在实训基地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 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带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这种即学即用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6. 改革学生成绩考核体系。
传统考核方式主要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不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 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新的考核方式必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这种考核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 既包含理论知识也包含实践技能, 并且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优化师资队伍, 革新教学观念。
高职药学专业教师必须跳脱学科型教学的思维模式[4], 转变教学观念, 增强自身的职业教育意识和职业教育能力, 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 专业教师要积极增加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 在高职药学专业建设中还应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 提倡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校企双向兼职, 双线评聘职称[5]。只有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才能根据学生从业岗位的需求变化来灵活调整教学活动, 将真实、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服务型药学人才。
结语:
我们课题组目前只对苏南地区药学服务人才需求状况做了调研分析, 并对我院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做出了初步建议, 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更加细致地调研、探索和分析。但我们必将抓住当前政策机遇, 紧紧围绕基层药学服务新需求, 尽快重新定位我院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革新课程体系, 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药学人才。
摘要:顺应当前基层药学服务需求增加的新形势, 对苏南地区高职药学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调研, 找出目前我院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 并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实训基地建设、考核体系及师资队伍几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药学服务,课程体系,革新
参考文献
[1]张文玉.高等药学教育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思考[J].医药教育, 2009, 13 (16) :128-129.
[2]周振华, 王文渊, 等.试论基层药学服务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药事, 2014, 28 (8) :914-916.
7.药学专业论证报告 篇七
一、设置纺织工程本科专业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生产将越来越智能化,技术更新和设备更新的速度也将不断加快,更多技术岗位要求劳动者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坚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纺织工业是与人类生存质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现代纺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纺纱”和“织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于一体,融汇了材料、管理、贸易、艺术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近些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及相关交叉学科技术的不断引入和嫁接,给纺织工程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纺织品本身也早已超过了穿衣保暖、遮体御寒的基本功能,而拓展为衣着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别,特别是产业纺织品,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在航空、军事、交通、土木工程、医疗卫生、农业、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衣着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也都正向着充分体现功能性、环保性和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纺织在我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加入WTO后,纺织行业正在进行历史性的结构大调整,实施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系统控制、节省能源是当今世界上纺织工业发展的趋势。纺织学科将会形成完善的集材料、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生物、管理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系统学科。2005年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实行40年之久的纺织品配额制已全面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了后配额时代。我国的纺织业,即将面临着大好机遇也同时面临更加严厉苛刻的挑战。后配额时代竞争的焦点从“数量的扩张和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转变为“高质量、高品位、高附加值、高端市场、自身品牌”的竞争。我院设置“纺织工程”本科专业,意在数量和质量上适应社会对纺织高级人才的要求,应对教育面临的共同挑
战,增强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动力。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工业在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规模以上的企业增加了8000家,职工人数增加了140多万,其就业人数增加了23.6%,随着纺织行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纺织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替代部分普通岗位的就业人员。2005年,实行了40年之久的纺织品配额制全面取消后,纺织业面临着大好的机遇,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将供不应求,因此需要高校来培养。
近几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抓住发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将纺织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烟台市也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纺织行业,现在烟台已有大小纺织企业数十家,这些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南山集团精纺呢绒总厂,它作为我国北方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引进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纺织设备及检测技术,以生产高支、超薄面料为主,年产精纺呢绒1500万米的精纺生产企业,对纺织技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很大。
二、设置纺织工程本科专业的可行性
烟台南山学院是南山集团投资兴办的一所民办高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办学的软、硬条件和环境都有了长足的发展。05年有6个专业升为本科。
我们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现代纺织技术高职专科专业的学生,经过5年的探索,为升为本科专业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条件。
本专业有一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中级职称(包括双师型兼职教师)5人,助教2名,他们分别毕业于不同的纺织院校。其中姜培武教授不但教学成果显著,能担任织造原理,染整原理,纺织厂空气调节等多门专业课,而且科研水平很高,已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常培荣副教授曾编写多部教材,获两项编写教材奖;副教授姜岩科研水平高,现为东华大
学纺织工程专业在职博士;南山精纺总厂的陆木华工程师和陈黎明工程师,有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能力强;还有后备青年教师力量姬春林,金晓等。学院姜培武教授,金晓老师也担任企业中技术工人的专业培训课程,并且他们还与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联合作课题研究,先后已确立四项研究课题,像如何解决大豆蛋白纤维与羊毛纤维混纺纱的强力不匀问题等。
南山集团精纺、毛纺、毛巾等纺织企业,不但规模大而且拥有一流的实验设备、检测设备和生产设备,为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提供了可靠物质保障。精纺实验室所能检测的实验项目涵盖了纤维原料、毛条、纱线和织物的各项性能指标。光精纺二厂就有各种不同型号的针梳机20台,精梳机8台,进口粗纱机4台,进口细纱机21台。目前正在筹备建设精纺三期工程。
学院图书馆现藏有本专业各类图书四万余册,涉及棉纺、毛纺、麻纺、绢纺,机织,针织,纺织品设计,纺织厂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纺织品印染等各个方面;还订有数十类纺织期刊,像《毛纺科技》《纺织导报》《棉纺织技术》等等。
8.药学专业论证报告 篇八
一、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实用的高速加工技术跟随引进的先进数控自动生产线、刀具(工具)、数控机床(设备),在机械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数控装备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
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制造技术和装备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范围覆盖领域包括:(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
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最基本的装备,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二、数控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展望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机械工业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国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机床工业是机械工业的基础,它向机械工业提供“工作母机”。现代机床工业中,主流产品是数控机床,它汇集了精密机械、计算机、通讯、液压、气动、光电等多学科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特点,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发展数控机床,是国家工业化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装备的数字化已成为现代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应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必须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不能拥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机床行业在“十五”期间连续5年保持高速发展,产值、产量都提高了两倍半左右,产值由“十五”初期世界排名第七位,到“十五”末期跃升为世界第三位。2005年,国务院发布《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明确要加快发展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另一方面,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发展,如说大型发电输变电设备、大型石化和煤化工装置、大型矿山采掘设备、成套轧钢设备、大型海洋船舶、高速列车、大端面岩石掘进机构为代表的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飞机以及发动机等,都需要机械装备行业来提供一大批重型、精密、多坐标、专用数控机床,这为我们机械装备行业整个“十一五”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使得加速发展数控行业成为必然。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多次组织的用户调查表明,航天、航空、国防军工制造业需要大型、高速、精密、多轴、高效数控机床,汽车、摩托车、家电制造业要求高效、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的数控机床和成套柔性生产线,电站设备、造船、冶金石化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需要高精度、重型为特征的数控机床,IT、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要求纳米级、亚微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都需要大量的数控机械设备。
数控产业同时是一个产业的集群,辐射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强。它对于提升地方工业发展水平,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崛起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数控专业培养模式
数控专业培养模式为知识与技能并举,突出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及国家对数控产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数控设备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及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初步掌
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及阅读能力,能较快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能从数控设备操作和技术管理工作,适应我国机械装备行业工作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种大、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或机械加工岗位,从事机械加工数控机床操作及相关业务管理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将系统学习数控专业的有关公共及专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毕业后能从事数控专业的操作、管理和经营等岗位工作。
三、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方面基础知识;
2.了解电工、电子、自控方面专业知识;
3.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知识,;
4.了解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数控技术、CAD/CAM的基本知识;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6.具有手工绘图和读图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7.具有工装夹具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工具手册和参考资料的能力;
8.具有阅读相关科技英语资料的能力;
9.了解数控加工工艺基础,能基本熟练地使用一种CAD/CAM软件进行数控加工编程,具有操作数控机床的基本能力;
10.具备典型数控机床的调试能力,能完成典型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和检修
11.了解本专业发展状况,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工作能力;
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为:
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加工、机械基础、、机械加工工艺、电工学与电子学、数控机床电气控制、PLC控制、数控机床加工。实训环节包括:制图练习、电工训练、机械加工训练、数控加工训练、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实训等。
四、数控专业办学条件
1.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可预见的就业市场
2.良好的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3.数控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数控专业建设的促进十分明显,数控专业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极大的发展潜力,行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必须不断提高学校的学科教学与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与生产需要,从而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实力,与时俱进,培养出与时代及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数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数控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为此,我校数控专业的具体发展规划为:
1.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新建多媒体计算机实训机房和专业教室,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2.拟投资30万元,新建实训中心,对原有实验楼各实验室设备进行调整,充实《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PLC实训室》,新建《数控机床实训室》和《数控仿真实训室》。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9.药学专业论证报告 篇九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以药用植物为基础的学科。药用植物学是生药学的基础, 生药学是药用植物学的继续和延伸, 两者密不可分。结合药学专业学过的化学、药理学等学科知识, 辅助以本草学、中医学相关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加工、成分、鉴别、药理作用及功效的一门课程。这门课为药学专业介绍生药, 不仅为药学专业开设的天然药物化学介绍天然药物的来源, 并且还为以后学习中药资源学、中药栽培学、生药鉴定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与研究型大学不同, 药学本科专业在我校是一门应用性专业, 其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要到药厂、药房、医药销售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 因此掌握好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顺利通过执业药师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而且可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作用。如何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进行教学改革, 使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和手段符合教学实际, 许多专家和教师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在理论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 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造条件, 多角度促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1. 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 的同时,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的优点, 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但是生药学有其特点, 特别注意利用感官, 对生药进行包括质地、气味等的识别和鉴定, 而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不具备的, 传统教学方法 ( 包括实物教学, 使学生亲自触摸、口尝植物或药材等) 有效地补充了这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课堂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注重对教材相似理论内容的归纳总结和比较, 从整体上让学生对生药学课程有一完整的认识, 重点掌握生药鉴定方法与步骤, 从而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如生药学的种类有限性与实际工作如药材的种类较多的矛盾, 保证作为应用学科的生药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 在增加教学趣味和学生能动性方面下功夫
如通过引入药材生物学等知识, 通过解释教材上人参根茎每一年增加一节、叶片数目与生长年限的关系, 使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另外, 如在野生药材与栽培品药材性状、显微构造组织差异比较研究中, 我们通过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 如野生黄芩、丹参、银柴胡、防风、何首乌、黄芩、与相应的栽培品进行比较后) 选择其中三种写出一个综述报告, 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生药学专业知识视野,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总结知识的能力。
4. 充分展示显微结构
实验课学时有限, 很多生药的显微结构不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理论课上学生对生药的显微鉴定缺乏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特别是墨线图与实际的显微结构视觉上存在很大相差, 即使对墨线图有印象, 在实验课上依旧找不到。因此, 要在理论课的显微鉴定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没有涉及到实验课中的药材, 由教师和实验员制作显微镜切片或粉末临时片, 并拍摄成数码照片, 同时将教材中的生药显微结构墨线图扫描也制作成数码图片, 然后制作成可对比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进行对比辨别。通过教员的讲解、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以充分感知较为抽象的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 富有真实性,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心理活动一直处于积极状态,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知识点的及时总结
生药内容繁琐, 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 这需要平时及时的对很多横向知识点进行及时的总结, 便于学生进行记忆。例如: ( 1) 药材的产地总结。如白芍有杭白芍、亳白芍、川白芍等; 厚朴有紫油厚朴和温朴之分; 龙胆有关龙胆、苏龙胆和川龙胆等。 ( 2) 横切面显微鉴定上。具有异常构造的有蓼科、防己科、红景天属、夹竹桃科中所含藤本植物茎部分; 构造特殊的有毛茛科等植物。 ( 3) 混伪品的总结。有人工伪造、拼接品等形式出现, 如人参、何首乌等; 生药外形相似, 但内部构造不同, 如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及天山大黄外形与大黄相似, 但其根茎横切面上均无星点。 ( 4) 相似名词上归纳与总结。如人参中的芦头、芦碗; 三七中的剪口、筋条等。
6.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 Problem - 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法
PBL教学是当前医学教学改革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其优势不言而喻, 但不足也是显而易见: ( 1) 教学质量监控无法确切掌握。 ( 2) 本科教育阶段的自我导向式学习也要适度, 由于目前我国的药学生较缺乏前期自我学习的基础能力和习惯, 对未来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了解不够, 如在本科阶段的药学教育中进行PBL的教学改革自然还需谨慎, 即使是研究生教学也有相当难度。 ( 3) PBL教学明显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在教学中应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接合。教学有法, 但无定式, 采用任何单一的教学方式, 学生都可能会感到方法“疲劳”, 通过生药学PBL教学模式的实践, 可拓宽教学方式, 进而提高药学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 生药学实验教学改进对策
更新实验内容, 与时代并驾齐驱更新实验内容, 并非指的是将所有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 毕竟在限制的实验经费和限制课时下, 对整个时代中的新型内容全部讲解那是不可能; 因此该项实验内容的更新, 是指在原有“少而精”的经典实验教学上, 与当前更新的生药技术及方法相联系和拓展; 同时删减被当前时代已经淘汰的教学内容, 减少与培养目标无关的内容; 将相关性联系较为紧密, 存在一定重复性的实验进行整合, 并适当引入当前新型技术, 这对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保证与时代的同步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
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关系。既要改变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 又要防止过分强调实验教学的作用而忽视理论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生药学这门课程理论课知识点较多、抽象琐碎, 需要实验课来进行具体化、形象化,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生药组织结构显微观察、粉末显微鉴别、药物化学成分的理化鉴别是鉴别生药真伪、优劣必不可少的手段,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验内容一般为验证性, 是对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理论的验证。实践证明, 采用理论与实验同步教学,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思维、操作及每个实验的总结讨论, 获得感性认识、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达到三维统一。克服了理论与实验相脱离的现象, 提高教学质量, 又节省时间,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蜡叶标本的制作
药用植物学是生药学学习的基础, 没有较好的药用植物学知识, 在学习生药基源鉴定的时候就会出现抽象枯燥的情况, 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及腊叶标本的制作为更好地掌握生药学相关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离开课堂教学, 到野外采集原植物标本, 学生往往好奇心和新鲜感强,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心理变化的特征,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从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加深和巩固, 但要防止学生走过场。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具体指导。
4. 强化野外实习和校外药企合作
配合教学进行野外实习。利用暑期开展野外采集实习活动, 由任课教师带队, 让学生在野外亲自识别和采集药材, 回去后对照相应图鉴或由教师指导进行识别。可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原植物形态和原药材特征, 真正提高生药基源鉴定技能、明确品种真伪、评价质量的优劣的能力。跟周边药企进行合作, 带领学生参观药材库或药材加工厂, 进一步让学生实际接触生药和饮片, 掌握其形态特征, 对药材的性状、质地、断面特征和气味进行详细观察, 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加深对药材性状的理解, 增强辨认生药材和饮片的能力。
5. 改进实验考核方法
传统生药学实验的评价, 通常以平时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 我们增加了粉末鉴定考试和书写小论文两种形式, 三部分构成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平时操作和实验报告占30% 。药材识别和粉末鉴定考试占40% , 小论文占30% , 每位学生挑选一味生药, 以生药成分和药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主线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并以论文形式递交。学生在巩固查阅文献能力的同时, 可以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改进后的考核方法, 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教学改革关系到专业的发展, 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 影响着人才的质量。生药学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不断通过改革把理论、实践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适应课程的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钦.药用植物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2]罗集鹏.生药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
[3]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1.
[4]阎玉凝.对中药生药学重点学科内涵外延的探讨[J].中医教育, 2005, 24 (3) :42-43.
[5]汪洪.浅谈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9) :220-221.
10.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建设论证报告 篇十
我校自2007年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以来,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专业教学计划,结合当地企业用工的需求,不断更新理论与技能教学,服务于青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具有打字、排版、系统维护、网络、编程等方面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企事业单位,计算机销售维修单位从事计算机操作、销售、维护的中高级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取得计算机中、高级资格证和其它技术等级证书。几年来,本专业经过了不断的完善,现已发展为学校的重点专业。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成立了专业建设论证工作小组,通过走访企业,外出学习等方式,对本专业进行了认真的论证。
一、社会需求分析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中不可能配置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在实践工作中一专多能。同时青岛及周边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技术升级与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迅速,因此,要求我们专业设置灵活,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以及几乎所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都需要的技术,本专业在立足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专业课程开设的灵活性。
其次,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的灵活性同时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上。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一般不低于总学时的50%。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通过教学中的大型实训、课程设计等流水线式实践环节的训练,逐步形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提高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需要。
因此,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大、中、小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岗位为主,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设备维修、网页制作、软件编程、销售等,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综上所述,我校开办《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它将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学校办学的基本情况
我校自成立该专业以来,每年都有100多个学生,两个教学班的规模。培养具备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采购、销售等基础知识;掌握电工、计算机电路、计算机原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掌握数据库及应用、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维护、使用的基础知识。开设了文化基础课程,如: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专业理论课程,如:办公软件、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VisualFoxPro、数据库操作与应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制作等,专业技能课程: CAD/CAM 软件、计算机考证等。设备方面:我校共有3个大机房,300台电脑,高档配置,液晶显示器,双核CPU。师资配备:有8名专职教师,1名特聘教师。实习方面:让学生到电子类、通信类的企业去进行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下一步专业建设的思路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用人单位在考察一个人时,都非常重视其学历背后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始终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能够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调查时经常听到的话。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也同样都非常关注个人素质的培养。学生毕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培育合格的人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经过这几年对素质
教育的提倡,各个学校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我们要树立质量意识,把质量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不仅可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且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为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从事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显然仅靠开设一门课是不能做到系统学习的。面向中职教育开办《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本专业决定建立稳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群,经过努力,做到课目不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形式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陆续将其建设成精品课程。专业课设置体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向,围绕各种计算机软件课程,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群。通过学习具有理论、实验、测试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多年来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服务于社会。我们要选好方向,以特色专业技能教育在人才市场竞争,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药学专业论证报告】推荐阅读:
药学专业实习生工作报告09-06
药学专业课程标准07-12
药学专业的工作总结08-16
临床药学专业教学计划11-03
药学专业考研英语自我介绍06-22
药学专业毕业生自荐书07-09
应届毕业生药学专业自荐信06-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07-28
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学专业知识10-22
2015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