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1ce

2024-09-11

翻译理论与实践1ce(精选8篇)

1.翻译理论与实践1ce 篇一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探析

本文旨在探讨并分析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并就当前高校中英语教师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应用所掌握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解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 者:张爱华 刘锋 作者单位: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湖北廊坊,065000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4(6)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教学实践 辨证关系

2.翻译理论与实践1ce 篇二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主要关系,论述

前言

语言是分层、分类的, 在翻译理论中, 抽象思想已无法满足翻译需求, 创建一种哲学语言体系。因此, 翻译理论应把握好与实践的关系, 以辩证思想为核心, 创建一个符合翻译语言需求的哲学思想。这个哲学思想可以将实践与翻译理论合二为一, 满足语言的沟通、精神需求。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

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 翻译研究在我国全面开放, 无论是研究视野, 还是研究方法都不断扩张、丰富。在现代语言形态、思想、精神的正向引导下, 翻译研究逐渐涉足语言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 带来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 其实践价值得到了显著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翻译学家对理论、实践两方面的语言形态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 做了精辟论述, 其中最著名的是曹明伦教授提出的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关系论, 该论述不仅阐明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还从应用角度入手, 分析它们最本质的思想优势。

从霍姆斯的译学构想, 到曹明伦教授的关系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以“翻译”为目的的语言探究行为, 逐渐转向以语言框架为核心, 增设文化、思想、情感内容的研究模式。由此可见, 语言翻译与实践既相互影响, 又自成体系, 可以在发展中呈现科学、合理的设计关系。在翻译理论的帮助下, 翻译实践效果越来越好, 在多种语言翻译实践活动中, 翻译习惯、翻译方式、翻译模型逐渐养成、形成。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关系

受不同文化、思想、历史的影响, 各国的语言使用规则、规律都各不相同, 所以依照语言功能性设定的语言翻译模式, 可以有多种、多类型的翻译内容, 存在“佳译”、“直白翻译”、“简要翻译”等三种等级, 等级越低、翻译质量就越差, 其实践能力也越弱。

(一) 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关系

以英文为例, 英译汉过程中, 翻译者经常会采用直白翻译的方法, 将英文词语翻译成直白的汉语, 如:Technically, any substance other than food that alters our bodily or mental functioning is a drug.翻译文:技术上, 除了食品之外, 能改变人们身体功能或精神功能的任何物质都是兴奋剂。以汉语思维去理解这个翻译句子, 显而易见, 它是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逻辑的。因此, 理论虽可以定位实践语言结构、翻译模式, 但是它不能够直接主导、全面控制语言逻辑思维的变化趋向, 引导语言在灵动的思想中正确组合、使用。从关系上看, 理论只能为实践提供较为科学、直观、简约的思维框架, 翻译者在实践中应自觉寻找恰当的翻译方式, 将语言的主观思想、客观情感、精神内容完整地诠释出来。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关系是随着翻译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者在主次关系上不停转换、变化, 形成稳定的支撑平台, 为翻译语言创建良好的翻译环境。

(二) 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关系

“心口不一”是语言常见的一种表达手法, 翻译理论对错位思想进行了完整诠释, 但是在翻译实践中, 翻译者经常会混淆部分理论内容, 无法灵活控制错位思想, 将其应用到翻译中。由此可见, “错位”是理论与实践矛盾关系的关键点, 是需要细心调和、沟通的重点。翻译者的自身素养不同, 他们对错位关系的把握能力也大不相同, 所以, 错位语言需经过翻译者才学、素养、能力修饰才能够完成的翻译任务。在实践中, 不仅要学会双向思维, 结合两国不同的文化特征和语言习惯, 充分理解错位语言的情感重心, 如果侧重于情感宣泄, 应突出语言间的情感冲突, 如侧重理性宣讲, 应突出语言间的逻辑关系, 疏导逻辑语言的“变向”组合。针对语言错位难题, 翻译者应根据不同词汇语义、含义效果, 避免错位关系干扰因素影响词汇翻译效果, 全面提高词汇功能价值。

(三) 语言词汇的影响关系

从理论、实践两个角度看词汇, 有时会出现两种词汇内容,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该现象也说明, 语言科学是允许思想自由发挥的, 并不是理性、偏激、过分严谨的学科。理论对词汇起到了鞭策作用, 将词汇妥善分类、精确翻译、合理设计, 实践对词汇起到了填充作用, 它可以丰富词汇的情感, 将文化、历史、情感抽象概念有机地与词汇融合到一起。除此之外, 理论与实践都可以暗示、改变词汇顺序和词意内容, 升华材料内容, 解释全新的翻译内容。词汇之间虽然表面上存在影响关系, 但是从根本上讲, 它们的影响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 也是翻译者选择的重点内容, 正确的选择会让词汇附加正确的思想和情感。理论对词汇的解释能力不强, 因此, 实践应承担一部分词汇解释责任, 丰富词汇含义。

三、翻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对策分析

综合上文内容, 实践与理论对语言的影响力都很大, 理论作为主体框架、实践作为填充思想, 它们是灵与肉的写照。目前, 大多学者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解释上出现了很多理解问题, 很多原始的理论内容已无法适用于现今的语言翻译活动中。所以, 针对这个问题, 翻译研究应摆脱理论束缚, 重新捋顺翻译与实践内容, 拓展翻译语言的能力和方法, 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 创建双“主体”

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 翻译研究应摒弃以理论为主, 实践为辅的传统思想, 创建双主体机制, 将理论框架合理地融入实践思想中。首先, 改变逻辑语言的地位惯性, 总结这类词汇的实践经验和词语的应用习惯, 如果短时间内, 这些词汇的语言环境不会改变, 则应将多余、丰富的实践思想填充进去, 方便翻译者随时选用, 合理选择;其次, 增强翻译言论的实践功能, 提高常见语言的翻译丰富度, 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融合, 提升语言词汇的饱满度, 让翻译者能够在单一的词汇排列方式前, 有多种翻译选择;最后, 根据实践具体的指导内容, 创建“理论规律”, 在自由发挥的基础上, 寻根溯源, 让翻译语言在大方向上体现整体价值。综上分析, 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主体的影响下, 翻译者需转变语言情景, 让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创建共享语言资源共享平台, 烘托文本主体内涵。

(二) 重新定义“实践中的理论指导”

原则在现代语言翻译中是一种特殊的规则, 实践者将它称之为“教条”, 作为指导核心, 翻译理论的原则性很强, 任何翻译行为都需遵循原则, 在规范标准下, 翻译词语。由此可见, 理论指导应重新定义, 既表明语言在实践中的功能性, 又能突出语言的理论规范性。同时, 在选择翻译理论和分类词汇时, 翻译者也应优先考虑译文传播的调和能力, 如果翻译渠道闭塞, 实践价值意义不强, 也可以适当转变理论约束体制, 放宽翻译权利属性, 让其获得自由发挥空间。事实上, 翻译思考不完全凭借理论指导, 也需借鉴相应的实践指导, 无论是翻译理论, 还是实践, 翻译者都不能忽略它们的存在, 应在翻译中, 突显理论意志、实践思想, 使译文的功能性进一步增强。

(三) 定位译文功能价值

实践翻译活动在不同渠道传播, 其译文的功能需求也各不相同, 在这个背景下, 译文的控制标准可以根据原始文本的功能形态来确定, 如文本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观念严重, 则应选用符合当时语言习惯、言论规范的词汇, 还原社会词汇, 突出社会本质内容。同时, 选用无意识形态的操控方法, 转变原始文件的文档属性, 利用译文特有的功能价值, 填充语言情感。在实践翻译活动时, 不要过分考虑文本的词汇能力, 要重点分析文本的权属种类, 本着理性的态度翻译官方、严谨、标准要求高的文本, 尽可能依照理论框架填充翻译语言。翻译者也应学会自我丰富, 提升自身翻译素养, 锻炼能够正确评价、估测译文功能价值的能力。在正常翻译环境下, 理论对文本的控制能力并不强, 所以翻译者应从实践入手, 从多角度分析文本潜在能力, 挖掘情感思想, 让文本的功能价值进一步提升。

结论

通过对上文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关系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 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 二者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虽然大多数翻译者都能够清楚理解原文, 但是他们并不能丰富文本的思想情感。所以, 除文本翻译之外, 翻译者也应学会结合社会背景、主观思想、情感变化, 选择适当的艺术表现形态, 然后酌情采用符合目标语规范的词语或句子来传达原文的实质。总之, 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是存在辩证关系的, 二者关系紧密, 在不同翻译文本中, 它们的实用性是根据具体情况拟定的。

参考文献

[1]曹明伦.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1 (02) :111-118.

[2]黄中习.努力构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和谐关系——《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介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10) :150-151.

3.当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境地 篇三

【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论证关系

前言

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着翻译的质量提升。但是在目前的译者翻译中,由于环境和译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致使译者无法有效的分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其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为实践优先型,译者较为重视实践,认为理论无实际作用;第二种是理论优先型,译者认为理论胜于实践,而实践无实际发展意义;第三种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型。译者认为理论与实践属于相对应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第四种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型,译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毫无关系,两者属于独立的概念。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中,译者通常较为重视翻译的实践,而对翻译理论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译者对待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态度中,58.3%的译者较为重视翻译实践,而对于翻译理论缺乏相应的重视。而在认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译者中,发现能够真正做到两者相融合的译者仅仅占据16.8%。由此可见,在对待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关系中,译者的思想存在较大的误区。

综上所述,在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研究中,译者较为重视翻译实践,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译者已经逐渐提升了对两者的重视程度,并且在不断的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提升两者的融合效率,这对于翻译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翻译理论探究的倾向

1.盲目的追求热点翻译。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不断的提出新翻译理论,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译者不断的追求对热点的翻译,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热点的热度降低的较快,未等译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时,新的热点翻译就会取代旧的热点。长此以往,致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盲目的追求对热点的翻译,难以有效的对翻译理论产生较好的认知,进而不利于译者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2.仓促的应用翻译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每当西方出现翻译理论时,译者就会欣然的对其进行研究,然而当译者未完全消化理论时,就会仓促的应用翻译理论来进行翻译,这种现象不利于其将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起来,继而难以有效的提升翻译质量。其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原著的研究,仅仅通过表面的意思来分析翻译理论,继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歪曲理论事实。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学习翻译理论缺乏正确的态度,而是盲目的追求翻译理论的新与奇,这对翻译质量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最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的意识,学到相关的理论,就会应用于实践的翻译中,这不利于提升翻译的研究价值。总而言之,在译者的翻译中,由于对翻译理论缺乏有效的实践应用,致使其难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3.盲目的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在译者的翻译中,由于自身对于翻译缺乏合理的认知,致使其盲目的追求西方的理论,从而导致其翻译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身对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缺乏相应的见解,从而在出现新的翻译理论时,译者无法有效的对其进行分析。其次,部分译者由于对翻译理论缺乏认知,致使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导致西方出现翻译理论时,译者会盲目的追求和学习,无法达到提升翻译质量的目的。最后,部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翻译理论相对较多,其会逐渐的迷失在翻译理论中,进而无法有效的掌握翻译理论。总而言之,盲目的追求翻译理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译者的正确判断,从而会影响译者的翻译质量。

4.受到研究方法的误导。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翻译方式相对较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译者的研究方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译者的翻译中,部分译者会应用理工科的分析方式来探析翻译理论,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并不是全部的翻译理论均适用于理工科的分析方式。例如在对风俗习惯和人文地理的翻译中,大部分翻译内容均是根据地区特色而编制。在对其翻译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如果译者依然运用理工科的分析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译者产生误导,进而难以提升译者的翻译质量。

三、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目前的翻译界发展中,部分翻译人员充分的认识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翻譯过程中,译者依然延续传统的翻译方式,致使翻译理论的作用未得到明显的发挥。例如在翻译理论的发展中,部分翻译语言缺乏合理性,还有翻译教材的缺陷,诸多因素影响着翻译实践的应用。由此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理论的发展成果相对较小,无法有效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部分翻译人员较为重视翻译实践,其在翻译时,通常会根据要表达的含义来进行翻译,而对于翻译理论,却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致使目前对翻译质量和态度的关系中,使人们轻视了翻译理论,这种情况不利于提升翻译质量。

但是在目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过程仅仅是暂时的,主要是由于在目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融合体系,只有经过两者的不断发展,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两者的融合。因此,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注重两者的重要性,不要对其产生一定的程度的轻视。

总而言之,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中,大部分翻译人员的较为重视翻译实践,而忽略了翻译的理论。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翻译人员应该不断的加强对翻译理论的重视程度,力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翻译质量。

四、加强翻译质量与实践融合的对策

1.提升对翻译理论的重视程度。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在日常的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理论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不利于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译者对翻译理论的重视程度,从而可以更好的提升翻译质量。首先,翻译家应该提升对翻译理论的重视程度,并且公开声明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以便可以对译者产生较好的引导。其次,在目前译者翻译的过程中,对于翻译的规范性缺乏重视,无法有效的提升翻译质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提升对翻译规范性的重视程度,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翻译质量。最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翻译质量。

2.加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融合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因此,译者需要不断的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首先,译者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培训和进修的方式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翻譯质量。其次,译者要不断的加强对翻译语言地区的了解,通过对风俗和文化差异的理解,有助于译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起来。最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多样化表达形式,使其可以更好的完成翻译工作。

五、结语

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认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继而难以提升翻译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译者可以提升对翻译理论的重视程度,继而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译者可以不断的创新翻译方式,并且可以提升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傅敬民.翻译功能探索[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02(02):116-125.

[2]刘蕾.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关系论述[J].才智,2014,03(18): 262-264.

[3]杨琍玲.回眸与反思:翻译效能及价值的再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1):144-152.

[4]王金海.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06):124-125.

[5]杨莉.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才智,2015,01(22):44-47.

4.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报告 篇四

二、实习过程概述;

1.结合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周一周二集中训练英译汉各种翻译技巧,采用技巧讲解→学生实践→集体讨论→范文讲解→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2.周三周四集中训练汉译英各种翻译技巧,方式步骤同英译汉。3.周五进行总结。

三.主要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

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以下内容为检测目标:

1.对翻译标准,基本翻译步骤,基本的翻译方法和评价译文的基本知识予 以掌握。

2.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的训练

3.基本翻译技巧的掌握:增译,减译,转译等等 4.基本修辞手段的翻译训练:隐喻、提喻,双关等

5.难句和从句的翻译训练: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 6.一些特殊句式和惯用语的翻译训练

7.从语言篇章的角度训练翻译过程中语篇的连贯和衔接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但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1.再次巩固了我翻译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加深了我的深层认识。

2.这次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翻译有关的知识,如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知识等等。3.增加了做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也许我不是天才,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先从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做起,从合格到优秀,一直努力,一直在进步,这才是我一生所应该追求的梦想。

翻译是一个理解、求证、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与不见面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了解原文的背景和目的,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通顺地传递给读者。非文学语篇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时,特别注意信息的准确、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严谨。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接近或达到作者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掘作者原语语境下所要表达的意义,以符合习惯及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

有人说,译者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此话一点不假。经过阅读、理解、翻译、查证、修订、审校,完成一篇译文,过程是相当耗费心力和时间的,期间得承受身心的煎熬。因此从事翻译工作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我们在翻译时常说,译者要突破语言的外壳,这并非易事。在翻译时怎样实现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平衡,阿阿其实都要译者做出艰难的选择。世界上什么最难?选择最难!所以,翻译工作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也正因为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翻译,所以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的翻译,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尽管我们戴着镣铐,但是如果我们肯下苦功,在点滴进取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假以时日,我们也能成为出色的舞者。还是那句话,译海无涯,学无止尽。

五,存在不足和建议;

初次着手翻译时,发现有诸多长句、比喻句等很难理解的句子,而后,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至对文章总体风格和立的把握,小至句子的结构、选词、标点,均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日思夜想,几易其稿。

电脑前绞尽脑汁、思来想去地寻觅恰当的表达来传达原文作者的意思,这个过程诚然是痛苦的,因为自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总是不能让人觉得完美。而且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译文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但是当看到一行行字在键盘上敲出心里又是非常高兴的,特别是找到了想要的表达法的时候。我想这也是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地奔在翻译这条路上的原因。翻译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享有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翻译的时候还可以大大地扩展知识面,要是能够做个有心人平时多注意多留意,我们一定能够掌握丰富的只是,为将来寻求全方位发展打下基石。

现在我们大家在翻译时调查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专业性很强、必须要调查的内容,当然这表明了大家勤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时候,大家是否是害怕注释写的太少,作业分数会比较低呢?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当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更加见多识广了,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减轻一些调查的负担呢?特别根本不是专业性的内容,只是英语语言本身的问题。当我们的英语好到一定程度,会不会觉得有一些东西根本就是浑然天成、无需思考的,因为我在哪儿已经看到过了,存在我的大脑里。但是遇到专业领域的文本,肯定还是要做调查的,只是这个度应该怎样把握,怎样真正体现自己的思维。

翻译是一门必须亲自动手实践的课程。不亲自动手,翻译水平如何就永远无法得知,也永远提高不了。这次的翻译实习暴露了我在翻译上的缺点和不足,也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如广泛收集并识记各类词汇 ;把握各种翻译技巧; 参照样本英汉互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针对不足之处加以训练,并且多读多看各方面书籍和新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仅是翻译的要求,对于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也很重要。

六.其他。

这次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体会到了专业知识与工作阅历对工作的技巧与工作效率的深刻影响。我充分明白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显示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的重要性。

5.翻译理论与实践1ce 篇五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考研真题回忆版

基础英语

一、单选 20题 共20分

去年人大的单选考的是GRE的词汇,相当有难度。2014年的单选一改常态,20各题难度都不大,都是专八难度相仿或以下的词。考的点多是同音、同义、易混一类的。

二、完形填空(有选项)20空共20分

人大基础英语变化特别大。近年来,完形填空题有的年份出,有的年份不出,有的有选项,有的直接是填空。我复习时用的是专四完形填空书、人事部二笔三笔综合教材(老版本的教材里都有无选项完形题,新版不太清楚)。今年的完形填空题有选项,难度适中,但比专四的要难一些。大家准备时,还要把这两种题型都练到,以防万一。此外,近几年复试中也考到了无选项完形。

三、阅读理解 2篇 20题 共40分

01-07的真题中,阅读多考的是问答,难度较大,因为大家练得少。13和14两年都出的单选,可见是个趋势,但不排除再出问答,所以复习时问答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两篇文章都比专八阅读长一些。其中一篇讲20世纪一美国音乐家因被怀疑与极端势力有关受FBI调查以及他的反应。另一篇的内容不记得了。

四、英汉互译 各1篇 每篇25分 共50分

汉译英:

段1:中国人眼中的青年与老年以及双方的自恃。

段2:引用梁启超关于青年与老年的比喻“老年如瘠牛,青年如乳虎;

段3:对青年和老年的期望。

英译汉:

讲的是什么是真正的作家。大意是真正作家不用华丽辞藻,不刻意求创新什么的。这两篇文章应该都可以从网上找到。英汉难度都不大,每篇大概200-300字。

五、作文 350词以上20分

题目大概是“如何批判地吸收知识”之类。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考研真题回忆版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填空 5题 共5分

1)Dryden后写 principlesof translation一文的翻译家是()

2)傅雷的翻译主张是()

3)我国古代翻译GC兴起于对()的翻译。

4)Jacobson...是(interlingual)translation。

5).......二、词条翻译

1)paraphrase

2)extra linguistic criteria

3)......三、简答

1)

2)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四、英汉互译

1)英译汉 2段 500词左右

2)汉译英 2段 500词左右

6.类型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 篇六

文本类型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

文本类型理论是德国学者赖斯与英国学者纽马克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的理论,它为翻译过程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从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入手,概述文本类型理论的翻译指导思想,并通过商务英语文本翻译的实例分析,说明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文本翻译所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作 者:王元歌 WANG Yuan-ge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北京,100024刊 名: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7(6)分类号:H059关键词:文本类型 商务英语 纽马克 翻译

7.翻译理论与实践1ce 篇七

翻译本科专业, 是近年来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而新开设的一个本科专业, 是为“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的专业。 (仲伟合, 2011:21) 简单地说, 就是培养职业译者的专业。该专业自2006 年开设以来, 由最初教育部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 发展到截至2014 年12 月全国共有152所院校开设的规模。

短短九年, 翻译本科专业飞速发展, 成绩显著;但是, 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毕竟新事物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困难和挫折。我们只有不断总结问题与不足, 才能更好地发展专业。

纵观当前我们翻译本科专业, 其整体情况可以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的是, 九年时间, 见证了翻译本科专业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其为社会不断培养了专业人才。据教育部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的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3 年11 月, 全国翻译本科院校实际招生共14693 人。 (仲伟合、赵军峰, 2015:290) 而让我们忧虑的是“当前很多学校, 无论是在学科基础、师资队伍、基础设施, 还是管理队伍, 都还不具备培养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必备条件, 但是也已获批。” (仲伟合, 2014:40) 显然, 这种不具备条件而匆忙上马的做法会影响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与现实, 本论文以理论与实践为视角, 以课程设置这一体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基础为研究对象, 梳理并分析当前国内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课程设置时应该重点把握的相关问题, 以期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促进专业建设。

2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规范和指导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建设, 保证翻译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1 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试行)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

2.1《教学要求》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要求》提出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 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了解中外社会文化, 熟悉翻译基础理论, 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 熟练运用翻译工具, 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 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仲伟合, 2011:21)

2.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承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与基础。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 培养目标是“顶层设计”, 课程设置是“基础建设”。也就是说, 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这一“基础”建设得是否科学、合理。

根据《教学要求》的指导, 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大模块。 (仲伟合, 2011:21) 其中, 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双语转换活动所需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 使学生具备口笔译基本技能和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通识教育模块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

另外, 为了进一步加强翻译本科专业的指导意义, 《教学要求》又明确列出了翻译本科教学三个模块的20门必修主干课程。其中“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中的必修课程有:综合外语、外语听力、外语口语、外语阅读、外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等8 门;“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中的必修课:翻译概论、外汉笔译、汉外笔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等7 门;“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必修课有:所学外语国家概况、中国文化概要、语言学概论、所学外语国家文学概要和跨文化交际等5 门。 (仲伟合, 2011:22) 对于各模块中的选修课或其他的必修课程, 《教学要求》则没有列明, 就是希望各校可以根据本校具体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与当地用人实际等情况来开设。

3国内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翻译本科专业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 其中的成绩与不足都与课程设置息息相关。梳理和分析国内高校翻译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将有助于优化课程设置与加强专业建设。

3.1 《教学要求》出台之前的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协作组为了“规范和指导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建设, 保证翻译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于2011 年3 月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要求》 (试行) 。其出台之前, 翻译本科专业已经走过了五年时间。

姜秋霞学者在《教学要求》出台之际对国内14 所高校的本科翻译专业 (方向) 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关调查统计, 发现并总结了当前课程设置中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翻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板块划分不明晰;课程体系不完整, 多数院校的翻译课程模块都非常单薄, 缺少必要的课程内容, 或课程数量太少;翻译技能课程和翻译知识课程不足;应用专业课程不足;忽视母语与中国文化;缺乏语言、文化比较类课程。 (姜秋霞、曹进, 2006:9-10)

另外, 任月花老师于2008 年在调研了国内24 所高校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后, 也对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总结:口译课程、双语转换技能课、信息课和其它关联课程严重欠缺;笔译课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双语基础课设置过多, 缺乏交叉性;文化背景课的开设不够普及;各类课程之间在平衡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 (任月花, 2008:129)

总体而言, 《教学要求》出台之前, 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课程结构随意性过大等问题。

3.2 《教学要求》出台之后的现状

贺学耘等学者调查统计了国内38 所高校的本科翻译专业理论、文化、实务翻译、译文评析、汉语、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后, 分析认为:大部分高校重视翻译理论课程、文化课程及实务翻译课程;很多高校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打造了本校翻译本科专业的特点;不少高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译作评析类课程、汉语类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以及翻译职业教育类课程。 (贺学耘、曾燕波, 2013:69-71)

显然, 《教学要求》出台之后的课程设置, 改变了过去那种“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 课程结构随意性过大”的现象。整体而言, 《教学要求》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和指导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的作用。

但是, 由于《教学要求》出于对各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以及本地用人实际等方面的考虑, 翻译本科专业的选修课和其他一些必修课没有明确地列出来。再加上教育部出于某种考虑而让很多“无论是在学科基础、师资队伍、基础设施, 还是管理队伍, 都还不具备培养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必备条件”的学校获批开设翻译本科专业, 使得翻译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 专业师资的缺乏影响了相关课程的开设与教学质量等。

4启发:把握好四对关系

经过前面对国内高校课程设置现状的梳理与思考, 笔者认为, 当前各高校翻译本科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四对关系。

4.1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从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 毕业生的能力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我们通过对《教学要求》制定前后各高校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 制定之后的课程设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理论而言, 课程设置中增强了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等三大模块中的理论性课程, 如,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翻译概论、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实践方面也得到了加强, “不少高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贺学耘、曾燕波, 2013:69-71)

另外, 我们在课程设置时, 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问题, 以确保两者的平衡,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要注意实践性平台的建设和利用。要改变“当前很多高校有实践教学基地不用”的现象。 (仲伟合, 2014:42)

4.2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人才目标是宏观的, 是“顶层设计”, 是纲领;课程设置是微观具体的, 是基础建设。课程设置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

《教学要求》出台之前, 各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太明确的。如, 有的高校的培养目标表述为:“英语翻译专业培养复合型实用英语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并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经贸、工商、文教、卫生、新闻、体育等部门从事涉外工作”。显然, 该培养目标将翻译专业教育等同于“英语语言+ 应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忽略了翻译学科的内在“转换”特性, 忽略了翻译专业相应的技能训练与相应的知识积累。 (姜秋霞、曹进, 2006:8-9)

《教学要求》出台之后, 各高校都以《教学要求》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来制定本校的培养目标, 目标更加明确了。

另外, 由于《教学要求》对翻译专业的课程模块和必修主干课程进行了明确, 相应地各高校可以此来开设本校的课程, 避免出现“课程结构随意性过大”的现象。

但是, 在处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时, 也要注意三点。一是, 注意加强学校特色。要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 也要避免各校课程设置的“千校一面”。其实, 《教学要求》只对专业的必修主干进行了明确, 而对各个模块需开的选修课和其他必修课没有列明, 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其目的就是希望各校能根据各自情况来形成特色。二是, 要注意结合师资实际。毕竟, “师资队伍建设不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仲伟合, 2014:42) 。三是, 要避免宏观的“培养目标”与微观的“课程设置”相脱节的现象。如, 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明确的, 但由于某些原因, 课程设置却没有很好地反映培养目标。

4.3 英语专业与翻译专业的关系

这组关系的重点强调的是“专业”问题。也就是说, 一定要区分好翻译专业本科与传统的外语专业 (英语专业) 的关系。我们知道, 翻译专业是新兴的专业, 其培养目标与过去外语专业不同。另外, 翻译专业是从原有的外语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专业, 所以新专业的很多工作可能仍会受到原来传统专业的影响, 尤其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

2012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 厚实的英语语言专业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项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 (蒋洪新, 2014:459) 其中所提到的人文素养、英语语言的知识与技能都是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要求。

而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仲伟合, 2011:21) 毕业生的能力应该包括语言能力、翻译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方面。

上面两个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 明确地告诉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能力的差异以及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的课程设置的不同。

4.4 BTI与MTI的关系

要妥善处理好BTI和MTI的关系。一是不要混同他们的培养目标。即“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应按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原则, 在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培养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与研究内容”。 (仲伟合, 2014:40) 二是要注意BTI和MTI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前后相继与衔接性问题。如, 不可将翻译专业硕士阶段的课程开设在本科阶段。

5结语

课程设置是翻译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 是体现和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基础。通过对当前国内高校翻译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梳理, 笔者认为在设置翻译本科专业课程时, 要重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以及“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等四组关系, 以优化课程设置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3) :456-462.

[2]姜秋霞, 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翻译, 2006 (5) :8-13.

[3]贺学耘, 曾燕波.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体系重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5) :69-72.

[4]任月花.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J].文学教育, 2008 (7) :128-129.

[5]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 2011 (3) :20-24.

[6]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 2014 (4) :40-44.

8.翻译理论与实践1ce 篇八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认知活动;理解;生成;建构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理解即“指对意义的领悟”,是“人类普遍的高级认知活动”(刘宓庆,2005:53),就英语而言,翻译不仅涉及到对所译文本字面意思的把握,还涉及到意义的生成与建构。概念合成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里面得一个重要理论,其重在强调人的心智与意义构建的关系,因而在解释翻译文本的意义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语言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意义的建构过程”(刘正光 2002),而翻译的过程也就是意义构建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概念合成理论的角度,解读翻译的过程,对文本意义的把握进行分析与诠释。

一、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又被叫做概念整合理论或合成理论,最早由两位学者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认知的过程中,会建立各种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则进行不同程度的映射,从而生成一个新空间,概念整合则把心理空间作为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投射到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上去(Fauconnier 1994),这个生成新空间的过程就是意义生成与建构的过程。心理空间作为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具有临时性和动态性。“语言及其使用为空间域之间的潜在映射提供了依据,可确立心理空间之间以及心理空间中各语义元素之间的联系”(彭建武,2005:44)。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进行文本意义的构建,而是在此过程中进行着一系列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语言活动可以揭示人的思维活动或心理活动。”(颜林海,2008:89)。根据概念合成理论可知,合成空间里的结构内容并不是直接来源于两个输入空间,这就为翻译中出现的意义、增词、减词等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概念整合理论下对直译与意译的分析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中西翻译理论中经常讨论的话题,可谓是贯穿了整个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要想透彻了解原文的内容,译者必须对原文的语言有真正的掌握,能够对原文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通过原文的语言形式了解原文的全部内涵,这是译者决定是直译还是意译的基础和依据”(惠宇,1998)。直译和意译既可以视为翻译方法又可以视为翻译策略,根据概念合成理论,可以更加充分的解释译者在直译与意译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这句话是一个带有定语从句的动宾结构,并且具有特定的修辞格,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输入空间要有其相似性及关联性,因此在汉语中也会试图寻找符合此结构与形式的对应项。对于修辞格而言,虽然“英语和汉语分别受到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修辞必要性的制约”(陈淑华,1990:225)。而相对于句式结构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位于被修饰语的前面,于是在输入空间里,就不会出现定语后置的现象。根据概念合成理论,在合成空间的过程中,根据kill goose 和 golden egg 则会产生“只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的含义,于是就会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的“杀鸡取卵”这个成语,在此思维过程中涉及了空间冲突这一过程,即指空间对接一旦失败,人们就会意识到各空间输人彼此之间的相互矛盾,由此引发对彼此关系进行新角度的思维和理解(王文斌,2004)。此时源语言中的goose译成了汉语中的“鸡”而源语言只有Kill the goose这一个动作,而在译入语中,却包含了“杀鸡”、“取卵”这两个动作。同时在语言形式上也没有和源语言做到一致,不过在风格上仍然做到了相似,因此在翻译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这句话时就采取了更多的是意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三、结语

通过概念合成理论,不仅有助于帮助译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对一些翻译特点做出一定程度上的阐释和说明。概念合成理论对意义建构过程中概念如何进行组合,而生成新义进行了阐释, 概念合成理论阐释意义建构的认知基础为我们揭示语言使用的实质提供了启迪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惠宇.是直译,还是意译?[J]. 外语教学,1998(1).

[3]陈淑华.英语修辞与翻译(英汉对照)[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0.

[4]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5]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文斌.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 外语研究,2004(1).

[7]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上一篇:河南省保险公估人考试试卷下一篇:的工厂生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