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2024-08-18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8篇)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篇一

关于传统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08级 刘碧贞(200816020026)

摘要:传统和声理论知识比较陈旧,特别是四部和声写作,许多过时、繁琐的现象束缚人的思想,它偏重理论、书面练习,脱离实际作品,缺少实用性。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一套科学的、实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和声教学体系。以提高和声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和声理论。

关键词:传统和声,教学,改革,实践

和声是构成音乐的要素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和声学是音乐专业必修课程,其作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音乐、剖析其内涵、准确把握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用准确的音乐语言(唱或奏)表达作品的思想,运用和声知识指导自己的音乐创作,为旋律创作和多声部音乐创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和声学教学还存在着教材使用单

一、理论性偏强、实践运用少的问题。教师为赶教学进度理论授课时间多,要求学生只是完成书面作业,脱离实际作品、音响,接触和声知识的范围比较狭窄。这就造成了“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目前我国和声理论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掌握的和声知识肤浅,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比较差。由于和声教学偏重于和弦连接技术规则,脱离实际作品、实际音响,对各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接触又少,所以对和声语言的认识和感受能力都比较差。和声教学大多仅以书面习题为练习内容,和声的序进逻辑,功能的强弱,和声的色彩对于学生来讲都是生疏的,他们碰到这些概念总感到极为抽象,难以理解。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一般停留在以Ⅰ、Ⅳ、Ⅴ为中心的正副三和弦和少数七和弦里。其实和声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就和弦而言,本身有浓淡、疏密、明暗、和谐、尖锐等性质区分,在具体作品中,节奏、力度、音区等因素,和声的语汇异常丰富,有无穷的变化和魅力。如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引子,旋律是比较平稳、简单,突出节奏型的主导动机在不同的音高上模进。就旋律本身而言,所表达的内容含量极为有限。当赋之丰满的和声后由于减七和弦的连续运用(十小节引子共出现了15次),调性的转换,和弦色彩的变化等因素,作品表达的内容极为深刻,一种内心的压抑和深沉的叹息,并蕴藏着巨大控诉和抗争的动力。又如肖邦的《C小调前奏曲》(第二十首),简单的旋律依附于和声,一种群体的沉重肃穆,哀悼的气氛主要由和声语汇来表达。由于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往往把握不住。通过上述类似的作品赏析,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逐步会得到提高.和声是音乐理论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它不是单纯地介绍几种和弦结构与连接技术,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

二,缺少创新思想和能力。

由于和声知识的局限性,加上传统和声理论规则的束缚,学生的思路比较单

一、保守,无论掌握还是运用,基本局限在以三度叠制的传统和声模式里, 缺少一种活跃的思路,应打破旧的模式,去尝试一种新的和声语言风格。其实和声一直在演变,传统和声中的许多规则早已被前人打破,作为今天的后人为什么要花许多时间,研究那些过时的规则?产生了使学生重书面练习(四部和声写作),不重实践弹奏;重理论概念,不重作品实际音响感知;重教条规则,不重创新等弊病。社会在变化,科技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和声这门知识不能墨守成规,应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当今高师音乐专业的和声理论课,从教学大纲到教材,以及教学方式,应有一个新的变化。应用宏观的思路,建立一套实用的、开放的、富有时代特征又具有创造性的和声教学体系。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键盘和声训练:

和声课的学习自然离不开练习,当前强调的练习方式不应该只是侧重书面习题,更应该有非常重要的键盘和声练习。通过键盘和声的练习,能够加强学生对实际音响效果的感受。练习的内容一般有:弹奏不同调的音阶、音程,指定某一和弦音(可规定调性、级数等)构成和弦,弹奏和弦的连接,为带有数字或不带数字的低音及简单的曲调配和声,以短小动机为原型,弹奏各种音程的移位模进;将指定的和声作业或作品作移调弹奏;按指定调性弹奏带转调的和声进行.在一组和声的基础上弹奏各种常见的伴奏音型,并为指定的旋律配置简单的伴奏等。通过这样一些练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视奏、背谱以及移调弹奏能力,能够在掌握和声的理论、技法等方面提供非常有利的帮助。另外,键盘和声练习对于为歌曲编配伴奏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从而,慢慢地感受到自己不但是和声音响的创造者,而且还是欣赏者。这种意识不断得到深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际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分析作品中的和声现象,非常有助于掌握和声的理论知识、技法与作品中的应用联系。而在一般的和声教学中,这一环节往往没引起重视。因此在和声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接触和赏析各时期的经典作品并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研究,在实际作品音响中认识并感悟到各种和声技巧的运用及各种和声语汇的丰富内涵。掌握各时期的和声发展概况与各流派、各作曲家的和声风格特点等。如赏析格里格的作品《致春天》(#F大调),作品一开始是两小节引子,纯朴、明朗、悦耳的大三和弦,像大地吹来的徐徐春风。接着主题是一个朴实、优美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人们对春天的喜悦心理。紧接着作者用了变和弦(主要是增三和弦)的一种张力,描绘了春的萌动。中部转换了调性。由于转调,离调(调性转换实际是更高级的和声)加上音区的上涨等因素,音乐极不稳定,表现了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春潮涌动的意境,音乐形象鲜明。又如李姆基科萨可夫的《印度客商之歌》(卡尔·戴斯改编),通过调性与大小和弦的色彩对比,似乎展现广袤无垠的沙漠上空掠过一丝丝变幻的云彩。调性和弦、明暗色彩对比,不但丰富了乐曲的色彩,而且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通过对诸如上述大量的精典作品的欣赏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和辨别丰富的和声语汇所传达的情感内容及其细微差别,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和声语汇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通过多分析谱例,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学到其他方面如旋律、音型、伴奏、曲式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习和声发展史,培养创新性: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科普兰曾说过:“不了解和声逐步发展并从原始阶段演变而来,读者就不可能领会二十世纪和声革新的涵义。”我们从科普兰简短的话语中,可以领悟到和声发展史对学习和声,认识和声,辩证地运用和声,活跃创新思路有重要的意义。

和声起源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追溯到9世纪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即在固定的圣咏调的下方加上一条平行四、五度的旋律,首尾用八度音程。后来又发展成迪斯康特,即在固定的圣咏上方配一个平行四、五度声部,逐步又发展为反向进行。那时人们把三、六度音程作为不协和音程,完全禁用。到了13世纪后出现了平行和弦,把三、六度作为主要音程使用。到了巴洛克时期出现了数字低音,和声逐步走向完善。18世纪二十年代拉莫(1683—1764)的《和声论》与巴赫(1685—1750)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卷》先后问世,标明了大、小调和声体系的确立。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众多,他们和声语言风格大都比较简洁、朴素,以大小三和弦为主,七和弦少用,特别是减七和弦更为少见。而在古典维也纳时期,减七和弦运用已习以为常,特别是在贝多芬作品中已司空见惯(如前面提到的《第八钢琴奏鸣曲》中的引子部分)。到了浪漫时期,和声大大地发展了一步:变音和弦大量出现,用频繁的离调,以及复杂的外音来表达他们动荡、激烈的情感。这时的和声变得更加丰富,绚烂多彩。然而无论巴洛克时期或是古典、浪漫乐派,他们的和声风格都建立在传统的大小调基础上。印象派完全打破了大、小调功能体系,他们常用功能重叠和弦或是四、五度等非三度叠置形式。这样和弦功能完全失去了意义。二十世纪的和声结构,语汇更是千姿百态,风格多样。早期现代派音乐家斯克里亚宾用增、减、纯四度音程叠置,创造了一种“神秘和弦”。新古典主义、原始主义音乐家代表斯拉文斯基的和弦更为复杂、变化多端,他常用大二度或小二度音程来代替普通三和弦的三度音程,产生了一种模糊,界限不清的效果。

通过对和声发展史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和声语言风格在不断变化、发展,可以说一部和声发展史就是和声的演变和发展史,也是和声不断创新的历史,它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因此,学习和声发展史极为重要,它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加深学生对和声知识的客观认识和纵深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和声语汇、和声知识理解和再现的创新思路。

总之,和声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记忆。一方面要删繁规则减少教与学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还要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使和声更富有实用性。和弦外音、和声华彩、和声分析、和声节奏、伴奏与和声等章节必须大力加强,竭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间隔距离,达到教与学、学与用的教育目的。和声学是艺术实践的总结,传统和声教学的目的,绝非仅是传授一些和弦类别及其进行法,而是通过对各种不同风格音乐的感受,体验多声音乐的印象规律、声部协调与和声韵律的美,领悟和声的艺术真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和声修养、发展音乐的“立体思维”能力、丰富其和声语言与创作技巧。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篇二

一、观念上的改革

不少人认为, 作文教学中“学生写, 教师改”、“教师评, 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事, 岂不知这样做, 否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魏书生先生曾把自己所教的两个班的作文比作“两座大山”。他冒着领导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事的不理解, 发动学生搬掉了这“两座大山”, 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写作水平也提高了。成功使他自豪地说:“我是决不会再重走被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路子了。如果有变化, 那就是再探索更好、更科学、更节省时间的科学之路。”但愿魏书生先生的言行能给语文教学者新的启示。

二、写作速度的改革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历来是写作者的最高追求, 较快的写作速度更是学生写考场作文的必备素质。长期以来, 我们只重视文章质量, 而忽视写作的速度。“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这种慢中求好的传统确有其发扬广大之处, 但苛求学生显然不妥。2003年, 笔者有幸赴西安参加了“杨初春快速作文”师资培训, 感受颇深。他提出了初中学生40分钟完成600字的写作速度的目标。笔者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

的严格训练之后, 目标得到了实现, 甚至有的学生25分钟就完成了写作任务。这样的训练也提高了学生智力的敏捷度。

但是, 这个目标并非对学生强行要求就可以实现。学生的写作速度受语文水平、写作能力、题目的难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三点。

1. 让学生放开手脚, 不要过分

顾忌文采、错别字等细节, 大胆行文, 写自己心中的所想和所感, 写自己所能写的。“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要求过严, 用过高的标准去衡量, 只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堵塞思路, 缩手缩脚, 有的学生写不出来只得选择抄袭。

2.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授之以“渔”。

掌握了写作技巧, 写起来就有了“翅膀”。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积累生活经验、感悟生活、发现生活;还要培养学生多读多看的习惯, 让他们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建立丰富的“资源库”, 为提高写作速度打下基础。

三、写作指导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作文指导模式是“写前导”, 其后果往往是学生的思维受到教师讲解的束缚, 学生对文章的立意、构思等跳不出教师讲解的框子, 最终导致全班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如果改“写前导”为“写后导”, 往往会百花齐放, 形成“同作一文题, 各自擅其妙”的生动局面, 每篇习作都个性鲜明。

四、作文批改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作文批改法是“学生写, 教师改”、“课堂写, 课外改”, 教师只重视通过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忽视了通过抓修改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修改固然需要, 但教师改得再精彩, 那仍是教师水平的体现;教师改得再细, 学生未必领会其中的奥妙, 也未必关心。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放手发动学生批改, 可以是小组内互批, 也可以是组间互批, 结果是每篇作文都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指点。学生修改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 更是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当然, 在学生互批互改的过程中, 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助手, 要深入其中加强指导, 解决学生批改中的困难, 在必要时要动手示范或抽样批阅, 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对批改情况, 教师要作以鼓励为主的小结。

五、讲评模式的改革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篇三

一、传统教学模式问题何在

1.体育教师固有习惯性经验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其陷入各种框架之中,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后再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有的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对体育运动技术精细讲解,把以练为主的体育课变成了以讲为主,以教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完整性

受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有它的好处,但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技能,如推铅球、跨栏等动作走向社会后无用武之地,使体育教学不能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体育接轨。另外,在课的组织上,过分强调集中化、同一化、纪律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一刀切”的形式。这些弊端的存在,不仅使体育教学失去它应有的生机而变得单调枯燥,甚至使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厌学体育的思想,更主要的是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主动活泼地成长。

3.不适应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运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克服困难的品质弱等。这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变得单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改革出路在何方

1.体育教改重点在课堂

在驾驶主体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堂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因而体育课的假象设计、教学组织与练习的方法、思路,都重在如何传授知识技能的“教法”,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学法”;重在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现成竞技技术体系的系统性出发去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很少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态情感出发,从而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和创造性,也制约了学生,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体育教改要关注心理发展

体育教学的生理模式有其内在的缺陷和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它没有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学生活动的心理负荷、心理障碍不能很好地解决。于是,多数学生对运动技术掌握得不对,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幽默、风趣、激发性和有感召力的語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心态,以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学生对跑尤其是耐久跑很反感,如果教师不考虑其心理因素,只会铁着脸吼叫,即使学生围着操场转,也只是不尽力地去任务式地完成,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倒不如换个法子,采用一些带刺激性的竞赛形式,以调整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有一种新鲜感。

3.体育教改要关注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人自身的发展价值。每个人由于生理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个性化的存在,偏重于技能教学,没有激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为此,体育教学要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克服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主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体育教改要让学生参与管理

旧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管理,好一点的利用班干部协助管理,这既辛苦劳累又收不到好的效果,往往是劳而无功,倒不如大胆启用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参与管理,主要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更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想被人尊重,就必须有威信。教师请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并要求学生给参与管理者打分。那么,在运动技术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牢记动作要点,在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增加同学间的友情,既提高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总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多极化道路,有机地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合理、更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篇四

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引起了巨大反响,成绩显著。我市初中在新课程实验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在全省推行。说实话,在高中课改方面,我们都没有实践经验,但在对初中课改的不断研究、总结以及对其他省市高中课改的学习借鉴中,本人深深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相对与传统教学的巨大优势,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由传统历史教学向新课程转变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改的关系上尤为突出。本人就此发表一些个人观点。

一、教学理念:由传统理念转变为新理念,是实践新课改的前提

新课程毕竟起步不久,许多老师对新课程了解的并不多,即便是在课改区,一些老师也只是被动地参与。我想,我们老师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来参与新课改,将是很危险的。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评课也大多从教师的“教”这方面出发,应该说,“教”的如何确实是我们教师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但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我觉得应该完成以下理念的转变:第一,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选择地重点培养一部分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二,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培养,而要着眼于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第三,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施行“标准化”教育,让所有的学生按同一标准达到同一目标,而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第四,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否则,我们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理念上由过去的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那么,我们的新课改实施起来就会顺利的多。

二、课堂教学:借鉴传统,开拓创新,是实践新课改的保障

我们教师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后,应该有创新思维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毕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即使教师的理念再新,如果无法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无法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那么新课改就会犹如纸上谈兵,名存实亡。

笔者在听取了我市一些新课程观摩课和在山东工作的一些朋友的反馈情况来看,有三类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类,表面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新课改的精髓,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独立,在独立中创新。但是,学生的参与性决不能简单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老师的讲解虽然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方面仍然有着其不可否认的优势,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它也一直被广泛应用。但在我们一些课改区,似乎只有老师讲的越少甚至不讲,才越能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有的学校甚至还硬性规定每一堂课只能讲十五分钟甚至更少。还有的完全将一切放给学生,不切实际地强调自主学习,甚至出现了任何内容的教学都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做陪衬的局面。课堂要有一定的表演,但得适度。有人主张,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但是,牺牲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必然是肤浅的。对“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与尝试,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旦做过了头,总让人担心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本来提倡百花齐放、张扬个性的“新课改”引到甚至是逼到了另外一条死胡同——从一种僵死的模式引入到另一种僵死的模式。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本人绝非新课改的顽固派,如果学生的表演恰到好处,又能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比如我市公开课中出现的学生以战地记者采访方式表现二战历史和一些戏剧表演就很成功。

5.发扬优良传统 坚持改革创新 篇五

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建设 努力为公安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蔡安季同志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0年11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是部党委批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集中研究部署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总结10年来的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就进一步推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创新,着力建立完善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公安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进行研究部署。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和部党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建柱同志主持召开部党委会,就开好这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明天下午,建柱同志和部领导将接见会议代表并合影留念,建柱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公安部党委,讲四个问题,请大家讨论。一、十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推动中国

— 1 — 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年,是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全国公安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部党委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教育训练置于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公安教育训练事业蓬勃发展,为促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训练格局呈现新面貌。建立健全公安机关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牵头抓总、警种部门分工负责、院校基地协调联动、部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教育训练管理格局,全警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教育大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以《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和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为主干,以“三个必训”制度、公安院校和民警培训工作管理考评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训练规章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院校基地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训练协作机制逐步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活跃有效的办学体系正在形成。

——民警培训工作实现新跨越。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制度,深入开展全警大练兵、苦练基本功活动,累计培训民警1996万人次。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首次组织实施市、县公安局长和省、— 2 — 市公安机关纪委书记、政治部主任集中培训,圆满完成基层所队长大轮训,全面开展警种、部门专业训练,民警训练呈现出大规模、分层次、多渠道的新特点。同时,积极创新手段方式,建立部、省两级网络训练平台,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教育训练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公安院校建设取得新发展。大力调整公安院校的类型结构,果断停办中专教育,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全日制公安院校由1999年的164所调整为34所,本科院校由3所增至18所,在校生规模由8万人增加到15万人,公安本科专业由5个增加至2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由2个增至30余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实现零的突破。大力开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创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部分公安院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公安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成效明显,相继建立了近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取得了2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10年来,公安院校共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近20万名毕业生,约占净增警力总数的45%,多数人已成长为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

——队伍文化水平有了新提高。在抓好公安院校教育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民警自学成才,有效提高了公安队伍的文化结构和学历层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民警由1999

— 3 — 年的33.4%增加至88.4%,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队伍总数的44.5%,研究生以上的占1.25%;中专、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由60.3%下降至11.7%。同时,全国有27万民警报考在职研究生、公安成人高等教育和公安专业自学考试,已毕业17万人。

——基础保障工作得到新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建立各级各类训练基地2080多个,借用、租用训练场所2100余个,基本形成部、省、市、县四级训练基地网络。全面实施“十百千”教官培养工程,专兼职教官目前已达到6.7万余名。公安院校教职工由1999年的1万名发展到1.5万名,专任教师近9000人,其中40%具有高级职称,42%具有研究生学历。教材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编写了“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近百种,省部级规划教材300余种,“三个必训”统编教材100种,各类辅助训练教材1000余种,近300种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或精品教材,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院校规划教材相互补充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院校和基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0余项,有4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60余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30余门课程被评为省部级精品课程。教育训练经费逐年增加,仅2007年以来各地就投入104亿元。2006年以来,公安部推动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为中西部地区新增教育训练经费达17亿元。

——教育训练成效得到新体现。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显著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公安机关维护国家

— 4 — 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教育训练对公安工作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教育训练成效在实战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近年来,广大民警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圆满完成了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安保,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处置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10年来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重视,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广大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者拼搏奉献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孟建柱同志和部党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公安教育训练战线的广大教师教官和教育训练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

10年来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政治建警,始终把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根本要求。10年来,教育训练工作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广大民警和在校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政治建警,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训练工作、武装学员

— 5 — 的头脑,着力培养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教育训练工作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始终把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中心任务。10年来,教育训练工作紧紧围绕“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等中心任务,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既有力推动了各项中心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实现了教育训练工作自身的创新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智力人才支持,教育训练工作才能够大有作为、不断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加强人才培养和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职能。10年来,教育训练工作积极适应公安工作需要、岗位职责需要和民警个性发展需要,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积极开展分级分类的教育培训,既适应了公安工作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又满足了广大民警多样化、差别化的发展需求。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促进民警的发展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教育训练工作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必须坚持实战牵引,始终把提高公安机关实战水平作为检验教育训练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10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维稳形势和深刻变化的执法环境,教育训练工作始终站在现实斗

— 6 — 争的最前沿,努力把提高公安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贯穿在教育训练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确保了各项公安保卫任务的圆满完成。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贴近实际、服务实战,教育训练工作才能体现自身的特殊价值,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教育训练工作质量效益的不竭动力。10年来,教育训练工作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和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着力回应公安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满足广大民警对接受教育训练的新期待,不断更新教育训练理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内容方式创新,呈现出成效明显、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教育训练工作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以上五个“必须坚持”,既是10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实践总结,也是今后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各级公安机关要自觉运用这些实践经验指导教育训练工作,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创造积累新的经验。

二、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进一步明确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

— 7 —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就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规划纲要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形成了科技、人才、教育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当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中央和地方、政府和

— 8 — 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抓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治社会环境。

第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5万亿元,今年第二季度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安机关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为我们进一步抓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物质条件。

第三,部党委和各级公安机关关心支持,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孟部长和部党委始终把教育训练工作作为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治本之策,坚持将其置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来加强,大力加强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推动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与公安事业紧密联系、同步发展。随着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促进公安事业创新发展的成效不断凸显,促进公安民警成长进步的作用不断体现,各级公安机关对教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和关心支持力度大大提

— 9 — 高,广大公安民警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四,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和经验积累,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发展进程,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建立了规模适当、层次类型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在职民警培训基地网络体系,制定了训练条令和教育训练规划,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公安特色的教育训练工作体系,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安队伍、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对教育培训规律、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创造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创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看到发展机遇、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公安机关担负的职责使命和面临执法环境的发展变化,都给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从公安机关面临的维稳形势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表现在社会稳定领域,我们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和对敌斗争复杂“三个时期”的基本态势没

— 10 — 有改变,而且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四个相互交织”的特点日趋突出。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艰巨繁重的维稳任务,对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教育训练工作,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

从公安队伍自身状况看,我们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多万人发展到拥有200多万公安民警的庞大队伍,民警的层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的高学历民警明显增多,整体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公安工作的需要相比,不少公安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滞后于实战要求,“说不过、追不上、打不赢”的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贵州瓮安、云南孟连、陕西府谷等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云南晋宁“躲猫猫”、贵州关岭民警枪击村民等恶性案件的发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极少数民警素质能力低下。血的教训警示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民警的素质能力,最根本、最关键的还得靠狠抓公安队伍的教育训练。

从教育训练工作的现状看,尽管经过全国公安机关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各项工作都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进步,但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不顺畅。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政治性、专业性、技术性要

— 11 — 求都很高,从警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教育训练才能上岗,这也是为什么要专门设立这么多公安院校的根本原因。现在的情况是,各院校毕业生入警面临极大困难,2008年、2009年全国公安院校平均入警率仅为50%多,中西部地区普遍低于平均水平,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一人入警!将近一半的公安专业毕业生流失社会,既极大浪费公安教育资源,又不利于公安业务安全保密,甚至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些都严重困扰着公安院校的生存发展,影响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是有些单位对教育训练工作不够重视。少数地方没有真正把教育训练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存在“重业务、轻教育”和“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落实”等问题,人财物的投入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单位教育训练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不愿下功夫抓院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建设,有的则把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当作安排干部、解决待遇的地方。

三是教育训练的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教育资源不足与浪费问题并存,特别是高等教育和民警训练的资源配置与分布不合理,少数公安院校未严格控制非公安类专业招生规模,挤占了有限的公安教育资源;不同地区的教育训练工作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程度还比较低;网络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教育培训的信息化程度和应用能力不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教育训练质量。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存在对师

— 12 — 资队伍“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教师教官量少质弱。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专兼职教官政治、经济待遇得不到很好落实,严重影响积极性。院校、基地与实战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教师教官与实战单位结合不紧密,难以及时掌握公安工作的新情况新动态,制约了警务实践能力和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

五是教育训练基础保障不够有力。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教育训练经费单独立项并列入财政预算”,并“按公用经费5%的标准足额保障”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转移支付经费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分布不合理,使用效益不够高。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备,缺乏分级分类的训练大纲,教材内容、训练方法与实战要求衔接不够紧密。训练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配套训练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基层一线的实际需要。

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两个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和部党委加强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要求,以全面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目标,以加强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基础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训练工作质量,为建设强大的公安队伍和强有力的公安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人才智力

— 13 — 支撑。

主要奋斗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与公安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实战需求相符合、与干部人事制度相衔接,公安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发展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推进教育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战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保障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科学化的管理更加有效。教育训练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逐步实现政工部门与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的有机融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安高等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协调发展;分级分类训练的组织管理高效有序,教育训练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规范化的机制更加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健全完善,实现教育训练与干部管理使用的紧密衔接;教育训练法规制度周密配套、相互支撑,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训练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信息化的手段更加普及。建成覆盖全警的教育训练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训练内容、教学训练方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公安院校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依托网络资源的自主选学机制全面实行,网络培训广泛运用,教育训练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实战化的要求更加突出。教育训练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实战,警种、部门的专业训练广泛开展;教师教官队伍建设基本适应实战要求,专兼职教官总量达到10万人,并培养造就一批教

— 14 — 学训练“名师”,教育训练服务实战的作用更加明显。

——常态化的保障更加有力。教育训练经费单独立项,实现足额保障;部省市县四级训练基地网络健全完善、运行顺畅,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民警训练大纲和教材体系完备,训练标准统一规范;新装备优先配备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教育训练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建设,努力为公安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是建柱同志和部党委在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公安工作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作出的创新决策。这一决策把中央的部署要求和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全警参与、齐抓共管教育训练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公安教育与民警训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规模发展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既是一项紧迫的改革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深刻领会部党委的决策部署精神,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以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以改革创新增强活力,着力消除制约教育训练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动教育训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建立完善“两级教育、四级培训”的工作体系。“两级教育”就是要抓好部、省两级公安院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突出警察职业特色,提高公安院校教育的职业化、— 15 — 正规化水平。“四级培训”就是要推进训练基地建设,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部、省、市、县四级综合业务训练基地网络。这是构成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基础框架,也是深入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建设的重要平台。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省、市两级公安机关要设立专门教育训练机构,各警种、部门设立专职的教育训练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公安部重点加强对全局性工作的研究、决策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出台规范标准,着力解决涉及中央事权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省级公安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导,推动本地教育训练工作深入开展;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要根据上级部署和工作需要,抓好基层领导干部培训和警务实战训练任务的落实,抓好本单位民警的在岗学习和岗位练兵。要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综合运用行政、政策、经济等多种手段促进教育培训机构提高办学质量。探索采取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方法,实行精细化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是构建基地网络。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抓好各级各类训练基地建设,形成科学的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布局。公安部将依托部属院校和各地公安高等院校,统筹布局部级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警种专业训练基地。省级公安机关要依托所属院校建立本级训练基地,有条件的可单独建立训练基地。市级公安机关要按照

— 16 — 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本级训练基地。县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与训练任务相适应的训练基地;不具备专门基地建设条件的,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民警训练。同时,各级都要开发建立一批现场教学示范基地和实践基地等,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三是推行“一体化”管理。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所属公安院校、训练基地的领导和管理,逐步实现政工部门领导兼任公安院校领导职务,或者公安院校主要领导兼任公安政工部门领导职务;直辖市、省会市和地市以下公安机关训练基地,要与政工部门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省属院校要积极争取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向公务员身份转变或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地市级以下训练学校或训练基地的干部教师要纳入公务员登记范围。

(二)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当前,公安高等教育受人事编制、经费保障、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制约日益突出,办学模式与公安工作对专门人才要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公安高等教育又一次面临着改革转型的严峻考验。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每年全国普通高校输送的毕业生超过600多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00万人,这既为公安机关吸纳优秀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公安院校转变办学方向、调整职能定位、提高人才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公安院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始终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改革强校,不断打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 17 — 一是科学调整公安院校的办学定位。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办学方向由以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向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民警教育培训并重发展转变;培养对象由以通过普通高考招收学员为主,向以招收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为主转变;教学重心由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职业精神培养、专业能力教育和警务技能训练为主转变。部属本科院校要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为目标,积极发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合理调整公安类专业普通高考招生的本科教育规模,努力向教学研究型高校发展。省属本科院校要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应用性,着力发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本、专科教育,努力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培训型高校;专科(高职)院校原则上要将普通高考招生的高等专科教育转变为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专科教育。

二是大力推进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是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规范公安机关进人和育人制度的现实选择,同时也为公安院校调整职能定位、转变办学方向、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三年来,公安院校的管理体制更加顺畅,公安专业教育更为突出,学员就业分配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公安院校、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公安机关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中央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当前,尽管东中西部情况不同,推动改革试点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差异,但改革的决心不能动摇,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同志深刻

— 18 — 指出:“虽然改革难度大,但只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就没有统一不了的认识;只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各级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在招录环节,中央下达的新增政法专项编制和各地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要优先保障改革所需;除特殊岗位、特殊人才面向社会招录外,其他岗位和基层县市公安机关原则上都要通过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方式招警。在培养环节,要建立公安院校与用人单位联动管理、联动培养机制,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实战为宗旨,系统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入警环节,要坚决落实定向政策,确保合格毕业生严格按照培养协议,分配进入公安机关。对在校培养不合格的,一律不办理录用手续;对违约不到定向岗位报到的,取消毕业分配入警资格;对违反定向政策擅自将毕业生异地安置和使用的,坚决予以纠正,严肃追究责任。要努力通过招录培训体制改革,理顺育人用人机制,保障公安院校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真正成为科教强警的生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展教育训练的主渠道、提高民警素质的大熔炉。

三是努力建设突出公安特色的专业学科教育体系。要以适应警务实战需要为目标,大力加强公安专业教学,合理确定警察职业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重,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

— 19 — 出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要以公安专业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实战研究为重点,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对公安工作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课题的科学研究,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要把建设结构合理、实战急需的公安专业学科体系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点,积极申办开展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等一级学科,大力推动交叉学科研究,深化公安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整合,打造一流的公安学科体系。要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积极构建具有公安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一批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

四是严格实行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是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安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的重要标志,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深入落实“政治建校”方针,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强化忠诚教育、责任教育、荣誉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坚定的警察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品质。要按照公安院校教职工既是教师又是警察双重身份的实际,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要建立完善具有警察职业特点、体现严爱相济和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学员的自我管理和纪律作风养成,把团体规范建设和个性成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支持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或基层公安机关建功立业。

(三)着力提升在职民警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大力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是教育训练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征。要切实强化民警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既立足当前、注重完成阶段性的重点任务,又着眼长远、加强系统规划和制度规范建设,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在抓好日常培训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实战要求,突出工作重点,真正做到警务实战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公安民警履行岗位职责需要什么能力就培养提高什么能力,不断增强民警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开展全警大轮训。要认真落实《全国公安机关2010—2012年民警培训规划》,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开展全员培训,力争三年内把全警再轮训一遍。要突出领导干部培训这个重点,公安部加大对公安厅局长和地市公安局长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新任职、晋衔的要全部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部属院校和符合条件的省属公安院校设立县级公安局长训练学院,对县级公安局长、政委进行轮训。省级公安机关依托所属院校,设立基层所队长训练学校,对市、县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所队长进行训练。各警种、各部门要以民警执法执勤必备的知识技能为重点,开展专业大轮训,并有计划地培训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造就一支研究型、专家型的专业人才队伍。为配合全警大轮训的开展,公安部将适时组织各地开展“三项活动”:即枪械使用技能培训活动,在全国分层级进行

— 21 — 武器警械使用技能训练及考核,全面提高广大民警的枪械使用技能战术;实战训练送教活动,抽调公安院校专业教师和部级骨干教官组成教官服务团,深入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安机关,把优质师资和高端培训送到基层一线;实战教官技能比武活动,在岗位练兵、分片竞赛的基础上,选拔尖子教官参加集中比武,发现培养优秀骨干教官,推动提升教官警务技能和实战训练水平。

二是建立完善训练机制。要完善体现训练需求的计划生成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按需培训的理念,注重源头设计,把需求调研作为民警训练工作的起始环节,准确把握民警的培训需求,制定分级分类的培训计划和训练大纲,使训练工作更加符合警务工作需求、岗位职责需求和民警个人需求。要建立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参训机制,加强对组训调训计划的统筹协调,提高科学性和透明度,解决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和长期不训的问题;改进调训组训方式,在保证组织调训的同时,扩大自主选学范围,赋予民警更多选择培训内容、师资、时间的主动权,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自主选学格局。要建设个性化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适应民警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要求,按照学用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教师教官研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超市”,不仅为学员提供“菜单”,而且创建“菜系”,努力为广大民警成长进步提供便利条件。

三是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黄埔军校、延安抗大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适应了时代需要。近年来,教育训

— 22 — 练之所以受到民警欢迎,就是因为坚持了“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这就启示我们,教育训练要抓出成效,内容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要着眼提高公安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培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为教育训练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布局、培训内容、教材建设中更加突出这一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广大民警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实践者和忠实捍卫者,永远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着眼提高公安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切实强化群众工作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把会作群众工作作为基层民警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各级各类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开设专门课程,按照“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要求,扎实进行专题培训,教育引导广大民警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要着眼提高公安民警的实战本领,重点抓好业务知识和警务技能教育培训。认真落实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的部署,紧紧抓住执法培训这个重点,紧密结合各警种、部门实际,以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办法》为着力点,统筹抓好执法培训工作,着力提升广大民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紧密结合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形势的变化,大力开展处置突发事件、反恐防暴、舆论引导等方面的— 23 — 能力培训和实战演练。围绕基层一线实战要求,进一步强化警械使用、自卫制敌、现场急救等单兵技能训练和集体战术训练,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单兵和集体作战能力。要着眼提高公安民警的知识素养,认真抓好现代知识教育培训。在深入开展业务知识能力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的培训,充实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广大民警拓宽思路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工作能力。

四是积极创新训练方式。要全面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使之成为城市和县级公安机关落实“三个必训”,开展集中强化训练的主要途径。要推动训练实战化,积极采取以用促训、以战促训等办法,把业务培训课堂更多地搬到维护治安、侦查破案、服务群众的现场。要加强教法训法研究,积极推行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训练方式,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注重运用生动鲜活的实战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培养锻炼学员,使教学始终向实战需要瞄准聚焦,提高训练教学效果。

(四)大力加强教育训练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训练工作事关全局、涉及全警,必须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拓宽视野、综合施策,统筹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训练资源,大力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努力形成资源合力,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一是建立教育训练区域合作机制。落实部党委关于加强区域

— 24 — 警务协作机制建设的部署,开展区域间教育训练协作,对于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训练工作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树立“合作就是资源、合作就是战斗力”的理念,强化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交流合作机制,做到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获益,在相互支持中共同提高。要认真总结东西合作素质强警行动计划的成功经验,按照合作、共享、共赢的原则,把完成“规定动作”和创新“自选动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口支援、部省两级定向培养、业务骨干交流锻炼等方式,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实战教官,为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培养一批藏汉、维汉、蒙汉、朝(韩)汉等“双语”人才。其中,东部协作区公安机关要主动加强与西部地区的沟通,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努力在区域协作方面创出新路。各省级公安机关既要积极推动省际间交流合作,又要注重本省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和科学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二是加强教育训练国际交流。要注重学习国(境)外先进教育理念、训练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现有的国际交流培训机制为基础,以中国高级警官国际化培训计划等“品牌”项目为重点,推动建立各级各类海外培训基地,加大国际化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和现代知识、善于科学管理决策的优秀领导干部和教育训练工作者。公安院校要创新国内外合作培养人才的形式,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实现

— 25 — 优势共享、合作共赢;鼓励教师教官互派学习,加强国(境)外警务交流,广泛参与国际警务学术研究。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加大教育训练工作的国际援助力度,积极为非洲、东盟国家培训警务专门人才,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三是推动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教育训练手段和民警学习习惯的深刻变革,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信息化方式在教育培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树立向信息化要资源、要战斗力的理念,把教育训练信息化纳入公安信息化建设和“金盾工程”整体战略,加快应用研发和建设力度,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教育训练信息化标准体系,促进各级各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力争到2013年,基本建成覆盖全警、有效共享的教育训练工作信息化体系。要充分发挥网上教育训练系统覆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特殊优势,大力开展在线学习、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促进教育训练内容、途径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要整合教育培训网络资源,加强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训练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办好全国公安民警教育训练网络学院,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省级网络分院,努力构建功能强大、运行顺畅、开放兼容的教育训练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教、学、考、管”的全程网络化运作。

四、全警动员全警参与,共同为推动公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 26 —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加强教育训练工作,全面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事关公安教育事业和公安工作的未来,必须举全国公安机关之力,集全体公安民警之智,坚决落实中央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方针,努力形成全警参与、职责明确、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新格局。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教育训练工作的领导。各级公安机关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将其置于公安事业的大局中来谋划,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把握,置于促进公安队伍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决策机制,强化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定期研究解决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是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制度,推动初任训练与民警录用制度相结合,专业训练与警种岗位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晋升训练与干部任职资格和警衔晋级制度相结合,实现培训与晋升、育人与用人的紧密衔接。今后,对干部进行任职考察,要把学习培训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训练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并纳入公安机关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定期对各级公安机关、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的教育训练情况进行专项或综合评价。从明年起,公安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公安教育训练考核评估工作。二是加强教育训练机构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公安院校、训练基地各级党组织,坚持

— 27 — 和完善公安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选好配强教育训练部门、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真正把理论功底扎实、实战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热爱教育训练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充实到教育培训机构中来,决不能把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照顾安排干部、解决干部待遇的地方。从明年起,公安部将对省级公安机关教育训练部门负责人、公安院校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以及市级以上警察培训学校、训练基地负责人,每年进行一次集中专题轮训;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此类培训。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体现公安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四是加强经费装备保障。积极推动教育训练经费单独立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5%的标准实现足额保障,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改进经费管理使用方式,认真落实“谁调训,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实行经费“跟着项目走”与“跟着民警走”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减轻基层公安机关和基层民警的负担;加大装备投入力度,按照公安业务装备配备标准的要求列装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训,提高各种装备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益。

第二,进一步动员争取各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公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公

— 28 — 安机关内外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一是理顺公安机关各警种、部门的工作关系,在警营内部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教育训练的良好局面。其中,政工部门在党委领导下,重点抓好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和制度规范等工作,落实牵头抓总职责;各警种、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把教育训练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各级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要切实承担起教育训练主阵地、主渠道的职责,真正成为科教强警的主力军;装备财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教育训练工作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编制、财政、教育等部门的支持,推动制定有利于公安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投入公安教育事业,参与教育训练工作的管理、评价和监督。三是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激发民警参与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积极性。要教育引导民警充分认识教育培训对提高素质、推动工作和促进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民警主动学习、参加培训的自觉性。要提高教育训练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鼓励广大民警建言献策,在充分发挥民警“主人翁”作用的同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能力。

第三,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师教官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育训练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教师教官,最急需

— 29 — 的资源是优秀教师教官。公安机关有2万名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公安专门人才,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也必须看到,教师教官队伍建设与公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诸多不适应之处。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公安教师教官队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因此,要把教师教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按照高标准选材、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培养、高水平保障的要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聘办法,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实施教师教官人才库“扩容工程”。要建立完善部、省、市、县四级优秀教官评聘制度,明确准入资格条件,完善遴选聘用机制,面向公安机关内部、社会高校、党政机关、科研机构等,选聘符合教育训练师资要求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优秀教师等担任教师教官,健全完善动态管理机制,组建优秀师资团队,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的教官人才库。要总结领导干部上讲台、实战民警做教官的有效做法,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短期离岗任教制度,从实战单位选拔推荐实战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能够胜任教学的业务骨干到院校、基地任教,不断壮大兼职教官队伍。二是实施教师教官能力“提升工程”。要抓好培训规划制定,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从明年起,公安部将每年组织300名专业教师、1000名教官进行系统

— 30 — 培训。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官的实践锻炼,建立健全教师教官和公安实战部门业务骨干双向交流制度。院校和基地要建立固定的实践锻炼基地,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教官到实战一线学习调研。公安院校专业教师每3年参加警务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并将基层实践经历和工作成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评审的必备条件。三是实施教师教官“关爱工程”。公安院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用主要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政治上关心、待遇上倾斜、事业上激励教师教官,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教学训练一线。要研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落实教师教官绩效工资。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优秀实战人才到院校和基地任教,表现优秀的要优先提拔使用。要为教师教官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训练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公安业务最新动态和典型经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与警务实战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表彰教师教官的先进事迹,真正让教师教官成为公安机关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广大教师教官也要像总书记和总理要求的那样,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严禁笃学、淡泊名利、关爱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同志们,当前公安事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新局面,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

6.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篇六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像力却大大缺乏。

“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像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前日,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武汉枫叶国际学校举行的首届毕业生情况介绍会上如是说。

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想像力倒数第一

刘道玉认为,中国孩子的想像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传统教育扼杀创造力

教改应从高考下手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刘道玉以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首届毕业生为例说,75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20余人获得奖学金。而这75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曾经在“体制内”受教育,成绩并不突出,有的孩子甚至被认定为“没前途、没希望”。在另一种教育体系里,同样是这些学生,每天下午3时30分就放学,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我,可以获得学分;主动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研究性报告或论文,也可以积攒学分;而达到一定学分,就能申请理想的大学。学生因此有了目标和求知欲。

刘道玉说,中国“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埋没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他提出,教育改革应首先从高考制度下手。如果现阶段无法取消高考,至少可以采取“一年多考”的形式,同时将考试与录取分开。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来。

刘道玉批评

中国是学科奥赛金牌“常客”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难突破

今年武汉中学生连获国际数学、化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前日,在武汉枫叶国际学校举行的首届毕业生情况介绍会上,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批评说:“在学科奥赛上,中国是金牌‘常客’;但在另一项需要创新力的重大赛事———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中国却始终难以突破。”

今年5月17日,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科学竞赛“2010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各项大奖结果揭晓,22名中国学生获得单项、团体共计23个奖项。

7.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篇七

关键词:工程力学,实践应用,学习自主性

工程力学是机械等许多工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控制工程等后继课程及解决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侧重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课程的应用性及其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特性,因而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做进一步提高.

1 转变教师角色

互联网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师的传统观念和现有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道德教育者这种角色进行认识上的深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注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教学课程的设计和方法的创新,并在日常言行中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教师自身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科研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1].

2 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可制定多元化、目标明确和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工程力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理论力学部分,许多基本概念与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力学内容相重复,这会让学生认为理论力学不过是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描述与高中物理或大学物理中相同的内容,因此应该对其进行重组,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对与普通力学重复较多的质点力学和质点动力学,应该减掉重复介绍力学概念和力学基本定律的某些部分,并注意补充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及介绍经典力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加强理论力学教材的现代化气息.对原有内容的整合精简有利于减少各门课程之间的重叠罗列现象,节约课时,提高效率,从而为开发学生的科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时间.

3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尽量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消除学生“所学知识将来用在什么地方”的疑惑.如讲解约束概念时,以教室的灯管为对象,指出灯管为非自由体,对它的位移起限制作用的物体有很多,但周围物体是绳子,因此绳子就是约束,绳子对灯管的作用力就是约束非自由体的作用力,称为约束力.如讲解“静定静不定问题”时以四足凳为例.凳子3条腿就能够保证平衡,第4条腿可以看作是“多余约束”,4条腿的凳子实际上就是静不定结构.如在介绍力系平衡的时候,可以创设趣味力学问题:有1个司机只身开车外出,在一段人烟稀少的路上,车轮陷进泥泞之中,车附近有1棵大树,司机身边还有1根绳子,司机如何摆脱困境(提示运用力的放大器原理).在整个分析求解过程中,如果学生兴致勃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还有一些例子,如在讲桁架结构内力计算时让学生观察施工的外围桁架,在讲述提高弯曲强度时,让学生考虑如何让起吊重量只有5t的吊车吊起10t的重物等问题[2].上述例子只是个别知识点的具体应用,还有很多其他应用不再一一赘述.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知识点的应用,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以后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指示作用.

4 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可在已有的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一些复杂的运算以及动点的运动过程,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等可以采用MATLAB软件.通过事先编好的程序向学生演示结果,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编程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复杂系统力学模型的能力和利用软件对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过程以及静力学系统平衡与受力进行分析的能力[3].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用MATLAB软件为工程力学进行模拟计算和实验,可以借鉴这些先进成果进行转化应用.

5 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先进教育理念强调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竞争、创新和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因此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在课堂上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可以把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和作业题放在课堂上练习,缩短课后作业的时间.

(2)对每一大块的知识点做总结时尽量让学生参与讲解,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情形.

(3)改变作业形式,如减少具体理论题的计算,避免题海战术,安排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复习总结,上交复习时遗留的难点等作业,这样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情况,并在下一步教学中继续补充讲解该部分知识.

(4)在每个授课班级中设置几个学习小组,可以按课程划分小组,也可以按每一门课程的每一章内容划分小组,让学生自愿参加,当其他同学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向该问题的兴趣小组成员请教,从而节省了学习时间,避免了因教师没有及时答疑而影响后续知识学习的情形.

6 建立更合理的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做为考核学生的基本手段,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较多,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有必要对现行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加以改革.首先,在考试方法上,应实行阶段测试、日常表现和期末卷面考试综合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在考试内容上,除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测试题外,增加个别创新题或附加题.例如,给定受力结构,让学生为各构件选取材料及截面形状和尺寸,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考试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4].

7 结束语

作者在近几届学生中综合运用了这几种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普遍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和社会对其不断提出意见,也需要广大教师逐渐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更适合学生学习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慧洁.现代大学教师角色发展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12-13

[2]李颖,冯立富,郭书祥.《材料力学》教学中的一些生活和工程实例.力学与实践,2005,27(2):79-80

[3]唐静静,范钦珊.基础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力学与实践,2008,30(4):89-90

8.在线教师火热,倒逼传统教学改革 篇八

在线教师发展势头迅猛,倒逼着传统学校教师的改革。同样的课堂内容,为何学校教师的课不讨喜,而线上教师却能赢得那么高的人气?未来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求变创新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90后”成网络名师打破论资排辈

睡不足5个小时,26岁的物理教师曾珍一早从床上爬起来,准备8点钟的网络视频直播课。视频的另一头,来自广西、陕西、四川,甚至台湾的学生,等待曾珍在网上讲授高中物理。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曾珍都排满了课。

曾珍是家住成都市的一位网络在线教师,目前在全国各地有40名学生。她曾经自己办班做线下高中物理辅导,自从接触了在线教育,准備转战全职在线教师。

“线下授课太累,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契机,只要教得好、有名气,全国各地都能有学生。”曾珍说,在线教师靠质量取胜,教学功底扎实才能脱颖而出。

如今,利用某教育平台,曾珍在网上已小有名气,且月收入不菲。她认为,教学方法和个人魅力是在线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要拿得出好的内容才行。”为了吸引学生,她创新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把高中物理知识12个板块建成模型,称为“十二宫殿”法,深受学生欢迎。

攀枝花市的高三学生赵韵晖从去年开始在网上购买曾珍的物理课。“我是艺体生,由于艺体集训,基础课落下不少,物理更是零基础。”赵韵晖告诉记者,每周,她会利用晚自习放学后通过视频上曾老师的课,一节课两个小时,不懂还可以重复播放视频,物理成绩有很大提高。

“曾老师解题爱用巧方法,比较容易听懂,而且年轻老师上课有自己的风格,不死板。”赵韵晖很喜欢自己的在线老师,她认为,线上的年轻老师并不比线下老师差。有的家长对年轻教师有顾虑,认为年长教师更有经验,但线上教师打破了论资排辈,“只要学生喜欢,给好评,就会越来越有名气,吸引更多学生。”

找老师学习服务电商平台——“跟谁学”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文明告诉记者,该平台目前有3万名成都本地教师注册,其中70%以上的教师都在进行线上授课,月收入最高的教师能达到四五万元。平台对入驻教师主要审核身份真实性,并不会硬性要求教师提供教师资格证,如果教师有恶意刷单、旷课、迟到等违规行为,则会被扣除相应的分数或者被学生打差评,这都会影响其排名和生源。

“是不是好老师没有统一标准,教得如何学生说了算,评价系统都是公开透明的。”刘文明告诉记者,在线教育打破了地域性,降低了学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可实现个性化学习。可视化教学将成为趋势,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

“独立教师”增多,未来教师走向多元化

据了解,被炒得火热的在线教师,一部分是依托培训机构的教师,还有一部分是不依附任何机构的“独立教师”群体。记者调查了解到,在一个教育电商平台上的注册教师中,“独立教师”占了四成,有的是曾经在传统学校工作过,还有一些年轻教师一毕业就开始在平台开设账户,一些“独立教师”在一些大城市深受欢迎。

曾经在大学教过4年英语的教师杨林炜在2012年离开学校,做起“独立教师”,她很享受现在的工作状态:“自由的同时,还能抱有教育理想,我不想一辈子只做一个‘教书匠。”

杨林炜在成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授课,同一个学生也可以用这两种方式跟她互动沟通。“线上授课对学生年龄有要求,太小的不行,而且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线下授课师生互动更多。”杨林炜说。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独立教师”有了更大的市场,学生不只局限于本地。杨林炜表示,她平时的月收入是过去在学校的3倍,寒暑假有时候能达到10倍左右。高收入、工作环境的自由度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独立教师涌现出来,只要有市场和学生口碑,他们就能生存下去。

但成为“独立教师”并不那么容易,必须要有真本事。杨林炜认为,教师是需要“钻”的职业,经验靠积累。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要花很多精力钻研和备课,而不能“吃老本”。作为“独立教师”更是如此,面对市场化的激烈竞争,“独立教师”要不断创新变化,才能适应各种竞争压力。

2014年,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徐欢,就选择走“独立教师”这条路。利用网络教学,不限时间、地点和交通情况,还能克服时差问题,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给学生上课。作为“非正规军”教师,她喜欢学生喊她“徐老师”,这让她特别有职业自豪感。如今,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独立教师”准备抱团发展,凭借互联网平台将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到二、三线城市,实现优质资源合理分配、共享。

“随着‘独立教师越来越多,未来教师将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教师可能会出现多种形式,有现行制度下存在的公办教师、民办教师,有社会机构、组织的培训教师,有独立存在的非正式教师,还有不属于教育局管理,由“独立教师”群体组织起来的团队师资等。

“现在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未来教师群体将会从混乱走向有序,变成有机交织的多元教育模式的融合。”在纪大海看来,学生需要融合性教育,根据不同教学方式的特点,有的可以交给在线教师,有的可以交给学校教师,还有的可以交给培训机构的老师,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走向学生,使他们全面发展,不能一味地追崇某种单一形式。

学校教师应有“互联网+”思维

教育信息化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学校,也给在线教师打开了一扇窗。有专家表示,面对“互联网+”,传统学校教师应该出招应对,改变传统观念。

“早在几年前,慕课的出现就是先兆。在线教师的出现是好事,一线教师应该感到欣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信息技术部老师夏小刚说,传统学校的一线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和态度,接受世界的变化,拥抱科技发展,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在教学中。

夏小刚认为,互联网教学,教的是知识和操作,未来,一线教师更多是讲课堂融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在线教育有传授知识的优势,但传统教育不可替代,因为老师对学生一言一行的影响和情感沟通是互联网取代不了的,所以未来的教师要善于结合这两种教学方式。

近几年,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翻转课堂和微视频教学,运用新技术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夏小刚表示,現在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课程融合上,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和项目性学习。而知识型内容更多交给学生利用互联网自学,老师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和思辨。

对于教师自身,则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实践,丰富教学。夏小刚建议,一线教师可以多关注一些新技术动态,同时,网络慕课不仅是针对学生,也给老师提供了很多优秀的学习资源,要善于借鉴。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向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变革,对教师的技术素养、媒介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云课堂为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打造“互联网+教育”的平台,教师需要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并利用先进设备、教学经验以及热情,将新技术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互联网+”时代,教师要从普通话、粉笔字、简笔画“老三篇”转变为二维码的使用、App的应用以及微课的设计制作“新三篇”。黎加厚介绍,例如,将二维码与课程教材相结合,可以体验多媒体视频、音乐、互动交流、即时评价、远程连接等新型学习方式;搜索、筛选并利用手机App组织教学,能够辅助课堂互动;微课的使用,使课堂设计和教学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探索在线课堂也是未来教师需要尝试的新方向。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了“互联网+教育”模式,实施了“混合式教学”改革。学院广泛借鉴慕课及翻转课堂的理念和优势,开展了30门课程上线运行,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的普及率达到63%,具备慕课开发和翻转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占比达50%。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了较大提高。

倒逼学校教师培养转向

“不管是在线教师还是‘独立教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都对教师深层次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场景和机会。”纪大海表示,在线教师的火热也折射出“互联网+”助推着新型教育方式的改革,在线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也给教师提供更能主动表现真实水平的舞台,给教师群体带来新气象。

纪大海指出,在线教育也有不足,比如,由于不是亲身现场跟学生面对面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欠缺,老师真实的人格影响无法传给学生,达不到深层次的师生互动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味地反传统。

“这些体制外教师的存在,对传统学校教师带来的最大冲击是让他们产生了‘鲶鱼效应。”纪大海认为,在线教育具有公开性,教师很注重自己的教学水平,在透明的大众点评下,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良影响,这激发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学校而言,新的教育形态可能产生新的教师评价管理方式,“以前是制度管理,在线教师的出现是在制度管理中丢进一团火,把整个教师群体炒成‘热锅上的蚂蚁”。

有这样一个现象:在传统课堂上讲得好的老师,在线授课也不错,反之亦然。过去是制度逼着老师成长,现在要老师自己逼着自己成长。纪大海认为,随着在线教师群体不断壮大,“这团火”能淘汰那些不作为、不求上进的教师,实现优胜劣汰,逼着“吃大锅饭”的教师改变。

上一篇:一次难忘的游览小学作文下一篇:关于逃课检讨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