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2024-07-27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精选15篇)

1.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一

摘要:林业不仅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林业必须转变其发展方向和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了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多种经营并存的生产模式。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机械为林业工作提供了便利,提高林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森林资源的增长。林业机械作为林业工作开展的关键部分,必须引起林业工作人员的重视。文章主要针对林业机械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林业产业;林业机械;发展

1林业机械目前使用现状

1.1机械设备的种类较多在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机械设备的发展,在市场上存在不同品牌、不同厂家、不同功能的林业机械设备。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会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故障,给林业生产带来麻烦。此外,种类繁多的机械设备管理起来也比较难,需要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管理方法,减少对林业发展的影响。1.2故障发生频繁且故障多样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使林业机械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势必会对林业机械设备造成磨损,而且我国大部分林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比较复杂,这也容易产生机械设备磨损的现象。此外,长期的室外工作以及周边环境也会对机械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在设备损害的前期表现并不明显,使得操作人员忽视了对机械设备的检查工作,延误最佳的故障处理时间。1.3设备维护不足根据林业生产的需要引进了先进的林业机械设备,使得林业机械操作人员对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规范并不是很了解,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没有采取合适的维护措施,进而导致机械设备出现磨损现象,而且一旦发生故障很难找出原因。现代林业的发展对林业机械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林业发展的需要。

2.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二

森林土壤是发展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林木生物积累所需的水分、养分、光、热和空气除部分来自大气外, 水分、养分和一部分氧气都要依赖森林土壤的补给, 并依靠它的基础支撑, 使林木挺立于大地进行多种生命活动[1]。肥力是森林土壤的重要特性, 它是决定森林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中养分、水分、空气和温度, 即水、肥、气、热四者的协调状况。因此, 森林土壤肥力水平既受到成土条件的制约, 也可以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控。森林土壤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不但是现有森林植物及其他物种的繁衍基地, 而且还使之有再生的功能。林木及森林中的多种资源, 在采集利用后, 及时采取更新恢复措施, 并保持良好的地力, 就能够继续保证森林植物的后续生长, 实现森林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从这个意义理解, 它又是可以长期利用、具有再生能力的生产资料[2]。从发生学角度来讲, 森林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外在因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 并与该系统内其他生态因子, 如太阳辐射、降水、温度、森林植物、微生物、动物等进行着不间断地物质和能量交换, 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正是由于森林土壤是几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因此它的现状和某些特性又可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其他生态因子提供借鉴[3,4]。

2 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森林土壤属性

2.1 土壤质地

质地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以各种比例组合而成。根据各种土粒级百分比, 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质地在化验室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 在野外用手感法也能确定。森林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效水含量、养分含量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通气性、透水性及温度变化, 因而质地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南方低山丘陵林地土壤多黏土、壤土, 结持力紧密, 易于板结, 通透性差, 保肥力强, 但易导致地表水土流失, 这种性状不利于杉木生长, 对毛竹繁衍、生长尤为不利。在林业集约经营中应重视土壤质地的调查研究, 在速生丰产林培育中尽可能施加有机肥或间种绿肥, 并强化幼林阶段的土壤管理, 增加松土锄草次数。黄泛平原林地土壤多砂土或砂壤上, 通气透水性强, 适宜杨树、泡桐等生长, 但由于土壤水肥保蓄性能差, 加之降水较少, 土壤干旱缺水成为肥力发挥的主要障碍。这一地区林地砂土改良措施是掩埋落叶, 加施土杂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取客黏改沙措施以根本改善土壤质地。

2.2 土层厚度

土层厚度是指可供林木根系生长活动的土体厚度。它关系到土壤中水分、空气的容积及林木所需养分贮量, 也影响根系伸展及林木抗风倒性能。土层厚度在山区尤为重要, 由于山地森林土壤中石质多、土层薄, 因此土层厚度是宜林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在调查研究中土层厚度划分以A层、B层厚度总和为准, 30 cm以下为薄土层, 31~60 cm为中土层, 60cm以上为厚土层。山地土壤厚度与地形部位及母质类型有关, 一般坡下部堆积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厚度较大, 山脊山顶或坡上部残积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土层较浅薄, 由于具有这种分布规律, 在造林地选择或立地类型图绘制中可以地形部位作为土层厚度的参考依据, 并辅以实测为佐证。

2.3 腐殖层厚度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深刻作用后形成具有多功能团的、含氮的、酸性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即胡敏酸、富里酸。通常用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 (HA/FA) 评价腐殖质质量。通常草甸上HA/FA比值大于1.0。阔叶林土壤HA/FA比值为0.5~1.0;针叶林土壤HA/FA比值小于0.5。腐殖质在森林土壤肥力上具有多功能, 它是林木营养物质的主要源泉, 土壤中大部分氮、磷、钾等养分存贮在腐殖质中, 通过逐渐释放而为森林植物吸收利用, 成为稳定的长效肥源。腐殖质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酸能够溶解难溶性磷, 提高磷的利用率。腐殖质带有正、负电荷, 可以同时吸附阴、阳离子形态的养分元素, 避免其流失, 同时具有对酸碱反应的缓冲性能。腐殖质具有胶体性能, 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 使土壤疏松多孔, 改善通气性和透水性。腐殖质是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能源, 有助于土壤酶活性的加强, 改善土壤肥力。

由于腐殖质的多功能性, 在森林土壤调查中人们都非常重视腐殖质的调查研究, 通常以腐殖质含量和厚薄来确定土壤的利用途径。腐殖质质龄一般用腐殖质层 (A层) 及其亚层的厚度、颜色衡量, 颜色愈暗, 厚度愈大, 则腐殖质质量愈高。A层厚度在10 cm以下。灰褐色土壤为少腐殖质;A层厚10~20 cm, 暗灰褐色土壤为中腐殖质;A层厚度在20 cm以上, 黑褐色土壤为多腐殖质。

不同地区、不同森林土壤类型的腐殖质含量有很大差别, 北方森林土壤多于南方, 山地森林土壤多于平原、丘陵, 阴坡森林土壤多于阳坡。从森林土壤类型比较, 腐殖质含量依次为棕色针叶林>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砖红壤。“七·五”期间国家攻关课题“用材林基地森林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表明, 东北山地林区及南方林区的立地研究中将腐殖质层质量列为分类评价的主导因素。黄泛平原区杨树丰产林培育采取落叶归根的措施以增加土壤腐殖质, 改良林地土壤。这些实践都说明腐殖质在森林土壤培肥中具有重要作用。

2.4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湿度) 影响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对林木生长有显著制约作用。水分在土壤中受到各种作用力的影响, 分为重力水、毛管水、吸湿水和膜状水。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影响极易渗漏或流失, 甚少为林木利用。吸湿水和膜状水受土壤颗粒的强烈吸附, 也难于为林木吸收。毛管水可长时间在土壤孔隙中滞留, 能为根系充分吸收, 是林木利用的主要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受气候 (降水、气温) 、地形、植被及土壤本身性状的影响。在一定气候区域内地形对水分再分配起着主导作用。通常高海拔地区降水量大、空气湿度高, 土壤湿度较低海拔湿度大。山坡上部有地表径流及土内侧渗, 水分随地形汇于山脚坡麓, 因此山坡上部土壤湿度明显低于下部。山地坡面分为凹形坡、直形坡及凸形坡等, 降水或土壤水受这些坡形影响, 其土壤湿度大小依次为:凹形坡>直形坡>凸形坡。阴、阳坡及坡度陡缓导致土壤水分状况差异更明显。土壤本身的质地、结构和孔隙状况也是制约土壤水分含量的主要因素。在相同地理条件下黏质土含水量高于砂质土。团粒结构土壤能渗入更多水分。孔隙度大的土壤容蓄水量也大。

在一定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林木生长成直线相关。江南山地凹形坡杉木林、毛竹林生长量远大于凸形坡和直形坡的林木。大兴安岭地区坡麓草类落叶松林地位级为I~Ⅱ级, 山坡上的杜鹃落叶松林地位级为Ⅲ~Ⅳ级。黄泛平原林地土壤湿度常年偏低, 毛白杨人工林4—10月土壤含水量在20%~25%林木才能有较高生长量。这表明在林木培育中对土壤水分状况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在人工林营造中主要通过立地类型划分和正确选地以尽可能适应林木生长要求。平原地区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已采用人工滩溉方式进行调控, 以满足林木速生丰产要求。

2.5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是构成林木生物量的基本物质, 在林木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有20种左右。碳、氢、氧等元素自于空气和水中, 其他养分元素都依靠土壤补给。氮、磷、钾、钙、镁、铁等在林木器官中含量多, 土壤中含量也较丰富, 通称为常量元素。硫、锰、铜、锌、硼等在林木及上壤中含量均少, 通称为微量元素。林木各种器官含氮量为0.1%~0.3%, 缺氮量时其根、茎、叶生长均受到抑制。森林土壤表层全氮含量一般为0.1%~0.3%, 速效氮更少。林木组织含磷0.1%~0.2%, 缺磷时则生长停滞, 干形发育差。森林土壤磷含量多在0.02%~0.10%, 速效磷含量为0.5~50.0 mg/kg。林木组织中含钾0.3%~2.0%, 钾对树木生理有重要调节功能, 贫缺时会严重削弱树木抗逆性。森林土壤中全钾含量为2.5%~5.0%, 速效钾含量20~200 mg/kg, 有效钾含量20~200 mg/kg。微量元素是构成树木体内酶、维生素及生长激素的成分, 并直接参与代谢过程, 是树木正常生长发育不能缺少的。土壤中这些元素含量低, 但能满足林木需要。

上述这些营养元素在天然林中依靠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积累与循环, 进行自我调节供应林木需要, 未见天然林因某种养分不足而使生长受严重抑制的现象。但在人工林中, 特别是短轮伐期的速生丰产林, 生物量移出林地多, 轮伐期短, 养分积累与循环失调, 会导致林木养分不足, 生长减缓。北方平原杨树人工林、南方杉木、桉树人工林常见缺少氮、磷而生长受挫, 因此林地施肥成为速生丰产林培育的必要技术措施。

2.6 土壤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由土壤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二者相对数量决定的。一般用氢离子浓度来反映土壤酸碱性, 并用p H值表示。当p H值=7时为中性, p H值<7时为酸性, p H值>7时为碱性。土壤水溶液p H值一般为4~9, 但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山地土壤类型多为酸性, 平原土壤为中性或碱性, 森林土壤除少数类型外多为酸性。土壤酸碱性分级:p H值<4.5为强酸性;p H值=4.5~5.5为酸性;p H值=5.6~6.5为弱酸性;p H值=6.6~7.5为中性;p H值=7.6~8.5为弱碱性;p H值>8.5为强碱性不同林木对土壤酸碱性有不同适应性, 这在育苗、造林、特别是引种外来树种时更要注意它们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土壤酸碱性对林木生长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有效性而间接影响于林木。土壤p H值还可通过微生物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固氮作用的强度。此外, 土壤酸碱度还会影响土壤营养元素的化学形态、溶解度及土壤保持养分的性能。

3 森林土壤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森林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特性及其管理的应用基础学科。林业要发展, 林地生产力要提高, 很重要一点就是以森林土壤学为指导, 根据土壤特性与林木生长关系, 在生产中采用适宜的技术。现就造林、森林经营及林区上应用土壤的实践作一简述。

3.1 在造林中的应用

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 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 (适地适树) 、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 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 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 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 以获取最大效益。江南地区杉木是主要造林树种, 但它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才会有达到高产。北方平原造林树种有杨树、刺槐, 但它们生态特性各异。杨树好水肥, 并能充分发挥其速生优势;刺槐抗逆性强。因此, 在水肥条件好的土壤上栽植杨树更为合适。造林前整地可以改善土壤透水性与通气性, 易于幼树根系扩展, 有利于成活与生长, 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措施, 但各地要因地制宜。江南山地多为花岗岩风化物上形成的红黄壤, 其质地松散, 易于流失, 全垦整地会导致大量养分流失, 造林前整地以穴状为好, 避免全面整地。淮北平原林地有大面积砂姜黑土, 质地黏重, 板结紧实, 新植幼树根系难以伸展, 采用大穴整地效果明显。黄泛平原宜林地多沙质潮土, 肥力贫瘠, 同时造林苗木较大, 非常适于大穴或撩壕整地 (深宽约1m) , 这样可扩大幼树营养范围, 增强水分保蓄能力。各地营造速生丰产林养分耗用多, 林地又多贫瘠, 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树木生长需求, 适时施用化肥。

3.2 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

对有林地中幼林的抚育间伐, 成过熟林的采伐利用及天然次生林的改造, 都需根据土壤立地条件, 采取相应措施。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普遍良好, 幼树密度多达10万株/hm2以上, 相互挤压, 生长受到抑制, 亟需疏伐抚育, 但限于当前人力物力, 不可能全面实施, 只能选择土壤立地条件好的地段进行抚育疏伐。我国各林区分布有大面积天然次生林, 它们所在的土壤条件不同, 生长各异, 应根据土壤肥瘠分别采用隔带补植目的树种、去劣留优或封山育林的改造措施。成过熟林的采伐可导致采伐地土壤及小气候的剧变, 影响日后森林恢复, 因此不同林分采伐方式选择是很重要的。通常土壤肥力好的林分采用皆伐, 伐后人工造林;肥力差的采用渐伐方式, 伐后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更新;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摘要:阐述了森林土壤的作用, 介绍了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森林土壤属性, 并从造林、森林经营等方面总结了森林土壤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土壤,作用,土壤属性,林业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庆逵.我国土壤科学发展与展望[J].土壤学报, 1989, 26 (3) :207-216.

[2]赵其国.九十年代的土壤科学[J].土壤通报, 1992, 23 (1) :17-20.

[3]罗汝英.森林土壤学:问题和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222-240.

3.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三

【摘 要】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中的永恒主题,也是实现2020年林业“双增”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多样化需求的根本途径。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开展森林经营工作,以及森林经营在林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森林经营;林业发展;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以后,林业的指导思想由“木材永续利用”发展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的核心问题由永续利用变成森林经营。森林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培育健康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跨度是森林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原则是模拟自然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是森林经营计划的作用。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提高森林质量、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有效提高森林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人工林面积大幅增加,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中幼林抚育等森林经营工作,出现“重采轻育、重造轻抚、重量轻质”的现象,导致森林质量低下、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频发,严重影响森林生态效能的发挥,甚至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森林长期缺乏抚育经营,生长不良,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有资料表明,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森林质量的降低。

2.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会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而正确的森林经营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密切关系。以往的森林经营措施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坏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营造人工林,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二是以营造速生丰产型的人工纯林为主,缺乏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三是经营目的性强,形成单一物种组成的森林景观,造成生物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减退。就抚育经营而言,不同的间伐强度或间伐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均有影响。科学合理的运用森林经营措施,既是维护森林多样性的手段,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

3.增加森林碳汇效能

碳汇林业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国际上称之为“碳汇”。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3吨。我国现有1.05亿公顷中幼龄林,其中近5000万公顷急需开展抚育经营,因此,加大对现有森林的抚育经营力度,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才是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森林碳汇的根本途径。

4.如何开展森林经营

4.1运用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理念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1898年由德国林学家Gayer提出的。近自然经营理念是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固有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按照森林本身的适应性,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而进行经营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近自然理念强调以现有林为基础,根据林木生境,按照森林演化规律,采取恰到好处的经营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又有利于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4.2培育森林的基本方法

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可以补充目的树种,即补植补造,可以清除干扰木,即各种类型的采伐。不能把森林经营简单地理解为抚育采伐,森林经营原则是模拟自然过程,森林的自然过程是连续覆盖的过程,最后由顶级树种和伴生树种形成稳定群落。我们就要模拟这个过程,培育目的树、保留伴生树、清除干扰木和病腐木,把更多的自然资源用于目的树种的培育,增强森林活力和健康。

4.3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

森林的多样性决定经营措施的多样性。根据各类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确定正确的森林经营措施,既需要实践经验也需要理论知识。什么时候栽什么树,什么时候采什么树、采多少,要有一个长期计划,这是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工作。

5.讨论

4.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逐渐受到了重视。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我国必须加大规模开展林业建设。在林业种苗数量和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必须对林木种苗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既要保证林木种苗的来源充足,也要保证林木种苗的高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林业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林业建设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通过培育优质、多样的种苗来实现林业的长期发展,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本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规范来开展林业建设。大力发展我国林业种苗事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林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解决我国的气候问题。另外,林业种苗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加快培养优良品种的速度,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促进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5.浅析乡风文明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篇五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其实质是繁荣乡村文化,核心是培育新型农民,关键是塑造具有农民特征、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新风尚。嘉善县姚庄镇展幸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努力营造文明、淳朴、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一、基本情况

展幸村位于嘉善县姚庄镇北,总面积3.09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435户,总人口1636人,耕地面积2100亩。该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景观独特,民风淳朴,分别拥有省级文保单位大往圩遗址、县级文保单位莲花禅寺各一个。近年来,展幸村通过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美化了生态环境,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由于发展成效显著,展幸村获得了“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化阵地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班子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展幸村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领导表率作用。一是强化村班子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村干部每月不少于两次集中会议,每月开展一次学习会议。通过每个村干部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制定措施,统一思想,按照乡风文明的建设要求,做到观念常新,素质不断提升。二是推行村干部创业承诺,通过制定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严格进行管理和考核。村干部做到年初有承诺,年终有回报,实行制度公开,村干部接受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的监督。三是通过实事建设体现乡风文明要求。展幸村大力弘扬尊老爱幼,扶贫帮困的良好道德传统,加强了村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村集体每年对村弱势群体进行慰问补助,每年还免费安排全村妇女到姚庄镇人民医院进行一次妇女病检查,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2007年在镇区域内率先实行年满70周岁来人,发放月补助金20元,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发挥文体阵地作用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建设阵地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载体。2004年展幸村建成首个村文体活动中心。2005年在原有的建设及设施基础上进行投资扩建。扩建后的村文体活动中心面积达520平方米,2010年进一步加强文体活动中心阵地建设,建成集“大往圩遗址”陈列室、乒乓桌球室、图书阅览室、电视播放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村社区医务站等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型活动场所。室外有灯光球场、健身路径、宣传橱窗及农户文化广场等设施,给广大青少年和村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国家法律、及科普知识的载体。丰富了村民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娱乐场所。二是切实抓好培训教育,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我们通过百姓课堂、村级简报、文化示范户、宣传橱窗、黑板报、标语等途径,向村民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继续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村民进行科技知识教育培训,农民学校结合百姓课堂培训班全年开展培训八次以上,每月出一期村级简报,每月更换一次宣传橱窗和黑板报,及时更换图书室书籍、报刊、杂志。将文化阵地的作用发挥到实处。三是切实抓好文体队伍建设,开展文体活动。我们高度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认真组织和安排好各项文体活动。针对体育队伍整体素质较底的状况,进行充实调整,制定计划,聘请教练加以培训,积极参加各项比赛,逐步提高其运动水平。时刻关注和发掘文艺骨干人才,组织培训。组建了了村篮球队、乒乓球队、莲湘队、舞蹈队等文体骨干队伍。举办了大往杯篮球邀请赛和国庆节男、女乒乓球友谊赛,协办了母亲节专场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莲湘队曾赴北鹤桃花岛文艺演出,舞蹈队曾赴嘉善周末大舞台献演。文体队伍的组建不仅仅丰富了村民的文体生活,还带动了周边村、区的往来,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文明创建等多项活动的开展,村里呈现出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相互帮助、家庭和睦的良好风尚。

3、改善村民生活设施,美化生活环境。

展幸村通过制定环境整治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为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清洁、美观的环境。三年来,完成全村高标准外围水利和田内工程建设。村通组道路16公里,其标准已达到四级以上,硬化率100%。村庄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12盏,安装率100%,新建、改建公路桥梁6座。道路、河道景观绿化总长18公里,公共绿地4处,面积3198平方米,建成区区域面积392亩,已绿化面积120.4亩,绿化覆盖率30.7%。全村河道块石护岸已完成10.5公里,基本完成居住区河道的综合整治,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实行垃圾集中制收集处理,落实12名保洁员对村内的道路环境卫生进行划片包管,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并每年召开三次保洁员会议,传达上级卫生工作要求,明确保洁员职责,提高保洁员服务村民的自觉性,在各个节日前后有村干部、党员带头组织社长、村民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除道路两侧、公共场所和卫生死角。展幸村在2004年出台了改厕村级补贴政策,积极动员剩下的未改厕农户安装抽水马桶,2007年村改厕率达到100%,全村的自来水应用率已达100%,2009年配合城乡供水一体办全面完成地面水改造工程。通过整治,全村的环境面貌有了新的改善,在巩固完善生活垃圾筒装化的基础上,展幸村将村内原有的垃圾桶替换成加盖垃圾桶。切实做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水源净化、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创建成为市级生态村,并通过了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考核验收

4、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一方平安。

展幸村成立了村民法治领导小组,组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治保主任担任,同时设立了治保调解委员会。各企业则以企业负责人或技术人员担任消防安全员,负责本企业的内保、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组织体制。二是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宣传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通过各类会议,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特别要求各企业负责人,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应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领导、职工和村民的法律、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三是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一方平安。对外来暂住人口实行档案化管理,保证登记;设立治安夜巡队后,配合派出所进行不定期的夜间通宵巡查;配合企业进行每季度一次的各企业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处理各类用电及火灾隐患等等,从而使企业和村民的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四是严禁赌博,加强封建迷信活动的管理。死者火化率每年都达100%,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也未有发生。五是及时发现和协调村民及企业内部纠纷,把各类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

5、利用多种载体,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展幸村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培养村民文明意识,逐步形成“做文明人、干文明事、建文明村”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到农村文体活动中去。近几年来展幸村主动与姚庄镇信用社和常熟蒋巷村结对,开展文明共创活动,每年展幸村组织县老年戏团到村部进行越剧演出,2007年了举办了共建文明和谐家庭的的启动仪式,同时每年进行两次露天电影放映。这些活动的开展深受村民和外来人员的喜爱。二是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文明评创活动。近几年来展幸村在村民中开展星级文明户和文明家庭的评创,充分激发了村民的创建热情。切实发挥了他们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示范作用。三是中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展幸村多次与姚庄镇中心小学、中学合作,组织学生到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往圩遗址参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并结合镇团委工作,开展暑期青少年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包括文明陋习、细看家乡变化、我为母亲洗洗脚启蒙教育等系列活动。

6、抓好乡风评比,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展幸村组织成立了乡风评比小组,落实评比人员,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依照《村规民约》,对全村农户在创建文明和谐家庭、星级文明户中的好人好事、丑事、陋习进行评议,从而达到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风尚的目的。二是树立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摒弃黄赌毒等农村害虫。三是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情况,找出问题和热点,提出意见和建议,村班子人员针对实际进行监督,从而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展幸村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特点

(一)主要特点

1、法律意识比较强,社会治安形势较好。展幸村曾被授予文明村、安全村,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三五普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6年起村还成立了治安巡逻队,加强了地方的治安工作。

2、有文化娱乐的平台和载体。村部的党组织远程教育网已建好;大部分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村还成立了篮球队、莲湘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并以村部为中心开辟了黑板报、宣传栏,村务公开栏等,文化阵地也已建成。

3、民风比较淳朴。全村离婚率低,家庭暴力事件发案率低,邻里纠纷少,打架斗殴骂大街的现象少。村还成立了民情工作室、便民服务中心,为民排忧解难。

4、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如文明村创建、文明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和谐家庭等活动,对良好的乡村风气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式和经验(一)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1.与生产和生活文明相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为生产提供有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村干部和新劳力。要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计划地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到华西村等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培养农村发展的领头人;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招商引资,组织岗前培训,安排劳动力就业,减少农村剩余劳力。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社会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农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生产领域,有更多的意愿使用先进的工业产品,更接近城市生活的消费方式。

2.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用好专项配套资金,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增强环境建设力度,将乡风文明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环境建设促进人的行为转变。

3.与文化道德建设相结合。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组织礼仪宣传,提倡文明风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通过建设基层文体设施,推进乡村文体活动,采取演讲、相声和街头宣传等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和秧歌、篮球、门球等文体比赛,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成遵守道德礼仪的氛围。

(二)主要经验

1.依靠创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基层党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摆正自身的位置。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6.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六

论先进文化在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简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先进文化在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有利于西部农民解放思想,接受市场经济新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依靠科教振兴西部农村社会;有利于发展西部农村社会的文化产业;有利于西部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作 者:邓谨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4(4)分类号:G02关键词:先进文化 西部地区 农民 农村

7.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七

1 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1.1 林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已被人们逐渐开采完,可再生资源是目前较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尤其是森林资源。面对生态环境不断地被人们破坏,我们已经开始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目前,由于森林资源严重的短缺,需要积极保护与种植森林资源,这样可以提供许多附加值和林产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2 有助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由于CO2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严重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由于森林具有较大的储藏容量,不仅可以储藏大量的CO2资源,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固定在森林植物中,进而有效缓解气候变暖现象。

1.3 林业发展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森林资源具有保护生态的作用,而且能够防治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空气温湿度,还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譬如,在一些相对比较荒漠的地区,种植绿色植物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在大量增加绿色植物覆盖的同时,也可以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2 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有效发展途径

2.1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加强林业科学研究

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实验证明下,林业在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建立相关的研究部门,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让该部门的研究人员参与到林业全过程的研究中,并将低碳经济与林业生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积极努力寻找林业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点,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达到减排和降耗的效果,进一步开发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2 完善林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服务体系,进而促进林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良性循环。但由于部分地区的林产品没有占据市场地位,导致林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很难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建立一套林产品的服务体系,包括林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保障林产品在该地区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林业相关工作中[1]。

2.3 增加林业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

目前,林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严重缺乏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大量资金的投入。发展比较缓慢的一些山区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需要在该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促使林业经济不断发展。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依靠政策和经济的扶持,还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由于一些地区缺少技术支持,且林业种植业发展十分缓慢。一方面可以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入山区进行现场指导,也可以在当地安排专家讲座,不仅可以加强当地人员的技术培训,也可以通过讲座,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种植技术,促使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林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可以达到最大化。

2.4 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的脚步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绿色植物开发程度上越来越高,容易导致部分地区荒漠化,这样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且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应不断扩大绿色植物种植面积,提高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另一方面还需要保护好绿色植被不被人们破坏,对于严重破坏绿色植被的现象,国家应该加大惩罚力度,最终能够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

3 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还应该努力积极寻找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的结合点,通过科学技术、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发展。现如今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且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保护环境,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姜庆娟.谈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及有效发展途径[J].林区教学,2013(5)

8.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八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斷加快,农村的经济还处在停止不前的地步,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农村经济发展 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好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好“三农”工作,以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为重点,从而扎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法中,最快关键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因素,俗话说:人定胜天。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的素质决定了效率。而在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来促进人力资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要点

(一)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是我国农村所拥有的劳动力和固定资产以及其它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的体现,已经成为一个庞杂的大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和产值的分布状况呈这样的形式,其中第一产业的占有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二、三产业的占有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但是我国有13亿多人,却有9亿多人来支撑我国的整个农业,这完全是一种浪费现象,并且严重的制约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是发展的初步阶段,其市场的缺陷,以及农民对市场的把握不成熟性,以至于造成产品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导致农民对农产品不知该如何进入市场。这样的无序、紊乱的农业生产要让农民增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症结。

(二)我国农村资源环境的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资源越是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得越快,而资源匮乏的地区,经济发展得较为缓慢。国家应该从长远意义看,重点应该是在农村,通过扩大内需改善资源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农村还有相当一部人处于贫困状态,这些人由于处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地区,他们的生活始终在饥饿的边缘挣扎。而我国这些贫困人口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在当今社会潜在的财富。只是地方政府在人员的配置上,使得很多人力资源得到浪费。

(三)我国广大农民思想意识不高能力有限

思想观念的落后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处在贫困边缘的农民缺乏竞争的环境里,他们改变生存的欲望,只是简单做一些农活,靠种地、庭院养殖,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日子安稳就行了。而且是过分依赖政府。国家的政策强调是一切为人民服务,农民就以这个为理由,是什么事情都找政府。在人才方面,农民不注重子女的培养,让这些孩子过早的参与到家里的农活中去,也有很多孩子初中或者高中就在城里打工,留在农村的人都是些不求进取的人。导致在基层人员中主要是知识贫乏的农民,导致他们大部分人整体素质不高,并且不能正确领会党的农村政策,以至于顽固职守,墨守陈规,也不能主动去学习新知识,使得他们的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的要求。

二、做好人力资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如下作用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组织中,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并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首先就要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可见人力资本的存在对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质量,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可以为社会起到劳务输出的作用

劳务输出可以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综合的运用,并且能够大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人力资源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闲着的人少了,同时也带动了学知识技术的人,想要的使农村有限的耕地和其他资源人均占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从某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并且可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起到了为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了农民的精神境界和素质境界,同时推动了我国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二)有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当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才促使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普遍提高。最终才能促进我国农民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并且消除愚昧落后现象。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能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并且进一步推动我国当代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花。

(三)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可以使得他们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合理的调配工作同时,不断学到东西,实现自我价值,增长自我意识,能够通过学其所长,弥其所短,更快的为农村经济的不足做改善,创造更大的剩余价值。

总之,要保持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各级干部需要在农村人力资源工作方面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把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工作做好,以此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农业经济.2006(12).

9.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九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同时对加快农机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认真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对农机化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理清农机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我们于近期就我市农机化的发展进行一次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就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初步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市的农业生产主要以人畜力手工工具为主、传统农机具为辅,农机化水平较低。经过30年的发展,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2万台,增长近20倍;配套农机具达到2.4万台(套),增长98倍;全市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综合机械化水达到75%,其中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玉米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也实现了新突破。农机化的发展,极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二)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主要的是通过大力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改革开放30年来,先后在全市推广了小麦精播、沟播、机收、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及经济作物生产等近20项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年累计应用100余万亩,实现节本增效4200万元。再加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逐步扩大,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达7%。

(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测算,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能替代200多个劳动力,1台大型挖掘机可替代500-600个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特别是通过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农忙季节“返乡”现象明显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水平已降到40%以下。

(四)促进了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作业,激发了农民多种地的积极性,扩大了农民种植

规模,也为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已达15%。

(五)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践证明,农机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和农村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从思想、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缩小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别,推动了城乡一体化。通过使用农业机械,一是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产的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的习惯,逐步学习运用现代理念来指导农机作业。二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城市和小城镇务工,由种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而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员已成为了新型农业工人。三是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和新技术的实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别,使农民群众也能像城内职工一样体面地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农机化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单一技术水平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现象依然没有彻底改观。并且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与先进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农机化发展还很不平衡。全市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而玉米机收率仅达54%左右。另外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

(三)农机化投入不足且单一。尽管近几年国家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补贴额度逐年增长,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发展农机化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明确的投入保障机制。

在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对粮食作物生产机械特别是对农民购买农机的直接补贴投入较多,而对基层经济作物农业机械补贴较少。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区域性维修基地和机耕道、机具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仍是空白,难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修配管理、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民发展农机化的需求。

(四)农机化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稳定,大部分时间从事当地政府安排的一些专项工作,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机化工作中去,相当一部分是自收自支人员,给农机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极不适应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五)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低,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由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农机化投入机制,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要结合当地实际,把促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农机作业和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机耕道、机具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补贴和扶持,尽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集体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机化发展多元化、多渠道投入长效机制。

(二)培育农机服务组织,推动农民生活宽裕。要按照“自愿组合、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扶助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机服务组织,并推行规范化管理,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经营户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发展先进实用农机具,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有效控制农民焚烧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四)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农机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安全管理,依法严厉整治各类农机违法行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五)加强农机化社会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机化培训学校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增强培训能力。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下乡技术指导、组织科技宣传、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拓展培训范围,扩大培训规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创业型技术人才。

(六)健全农机行政管理职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理顺农机行政管理机构,统一单位名称,建立起上下协调、管理顺畅的农机行政管理机构,与承担的农机管理职能相适应。对具有行政执法和公益性职能的农机安全监理、技术推广、修配管理、教

10.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十

一、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开始,在我省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3、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二、政策建议

1、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3、完善我省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省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4、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省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6、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11.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经济 水利 可持续发展

1 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概述

水利是对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础公益性事业,水利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利经济发展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利是指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管理、保护的基础产业,加强水利研究与摸索,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损耗与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以来,节能环保作为全世界关注的命题之一,节约资源、能源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稀缺的紧张局面。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水资源匮乏、管理方法与模式过于落后、水资源分布不均等。我国属于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之一,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此种情况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基础的水资源供应难以保障,再加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深入,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人口和谐发展的关系,自然灾害发生率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损耗。我国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土流失等问题愈演愈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低下。

2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现状

2.1 当前我国农村水资源利用的情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的深入,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明显,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人口、水资源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田生产的粮食持续增长,但农田有效灌溉率却逐渐降低,人们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田种植水平与技术,来达到基础的农田生产需要。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农业生产需求依旧难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不断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工业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需水量持续增加,人们生活用水量每年平均增加3%,农业用水量则无明显变化,再加上近几年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在年均用水量持续递增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损耗量将持续增长,直至2030年约达300亿立方米,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将出现无水灌溉的情况,南水北调工程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若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农业生产必将走向困境。

2.2 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经济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证农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持续增加,但水利建设成本却远远小于其产出,会出现此种原因是因为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田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约达30%,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仅占发达国家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的一半,归咎其原因,发现我国农田灌溉中节水能力不足,发达国家在灌溉农田时采用先进的灌溉工艺与技术,而我国农田灌溉仍采用传统的土渠,致使我国农田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仅占其农田生产量的五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且节水效果不太理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的损耗,我国部分地区属于降水量少的干旱地区,在转变灌溉技术后,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但相关的农业技术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还需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摸索,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应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要目标。

2.3 水利管理不力的危害与现状

我国水资源的损耗不断加剧了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水资源污染、地下水减少等情况,致使水土流失面积持续扩张。我国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全国各地基本存在此种问题,水土流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但降低了土地性质,易于引发旱涝灾害、泥石流,地下水下降很容易发生水库淤塞,难以保证水库的基本效益,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有效水的利用率。水利管理不善,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削弱了农业生产环境,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

3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3.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首先加强水利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农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利灌溉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灌溉技术落后、灌溉面积减少、管理水平不足、水资源有效利用率降低等。早年修建的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基本无法满足日常的灌溉需要,通过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使水利经济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具有人多、地广、水资源匮乏的特点,农田生产是农村人民主要的生活来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持稳定的农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提高农田水资源有效灌溉率,实现农业生产稳定的经济效益。

3.2 创建良好的农村水利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利管理能够创建一个便利、和谐的农村环境,加大节约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促进农村水利的经济建设。我国农村具有居住不集中、道路通畅性差、传播知识条件差等特点,农村水利使用不当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大部分农村人民缺乏节约水资源意识,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环境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水资源的质量,还需加强对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中应注重水资源质量,转变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另外还需加大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在保证农村生活条件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

3.3 促进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措施

在农村水利建设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水利管理,促进农村水利的持续发展,建议引进市场机制,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要目标,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水利改革与管理,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对现有技术的研究与摸索,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发水利项目,通过多渠道引进水利建设资金,还需加大对水利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保证水利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加强农村水利管理,大力宣传节水环保知识,使其树立节约水资源意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能够将节水环保落实到位,从而促进水利管理的规范性、持续性、有序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水利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加大节约水资源宣传力度,树立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发平.浅谈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

[2]王喜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3]彭发清.重庆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0.

[4]许丹丹.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2.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十二

1 林业在发展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 即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式, 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也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传统农业精华,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林业在完善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生态农业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 林业生态建设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 林业生态产品在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各类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山丹县林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南扩青龙、北锁黄龙、中增绿洲”的林业发展思路确立以来, 山丹县林业发展依托项目带动, 全力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重点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同时, 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新农村绿化建设、设施林果等全方位林业建设, 全县林业发展突飞猛进, 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扩青龙、建天池”, 做生态农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 大黄山在本县水资源供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本县水资源用之不竭, 积极开展南部祁连山、大黄山林区和马营河流域水林业建设, 巩固森林植被对水源的截流蓄积作用。截止目前, 全县完成封山育林0.36万hm2, 完成退耕还林2.78万hm2, 落实天保工程管护面积1.99万hm2。通过我们多年来不懈的努力, 水土流失不断减少, 森林的蓄水能力得到提高, 据水利部门测算, 近年来马营河与山丹河的来水量明显增加, 马营河灌区的来水量由原来的9071万m3增加到9646万m3, 寺沟河来水量由原来的360万m3增加到520万m3。为本县水资源摄取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天然蓄水池。

2.2 锁黄龙、封沙漠, 建立牢固的生态屏障

山丹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是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的重叠区。“十五”以来, 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万hm2, 超过全县天然林面积0.73万hm2, 相当于建国以来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的4.1倍, 全县森林面积增加到10.6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13.82%提高到19.6%, 精心做好4.03万hm2国家重点管护工作, 北部滩沙生植被覆盖度由21%提高到目前的28%, 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生产发展的承载力得到提升, 对改善山丹县尤其是北部干旱区气候, 提高沙生灌木的防风固沙阻沙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增绿洲、筑产业, 打造特色林业产业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县根据区域内自然环境实际, 积极开展以设施葡萄、沙棘、仁用杏为主的特色林果业, 以焉支山公园、南湖生态植物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业。依托项目建设, 重点扶持群众发展延后设施葡萄产业, 建成设施葡萄日光温室1698座, 果品产量达到80万kg, 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以上。在巩固改造提升梨、杏、沙棘为主的林果产业的同时, 积极探索发展以养殖、食用菌为主的林下经济, 建成示范点6个, 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生态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仅焉支山森林公园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400万元, 2011年达1600万元, 旅客数量达到28万人。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林业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完善, 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 林业建设似乎只是政府行为, 全社会参与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2) 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不强。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 甚至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时有发生。

3) 科技含量不高, 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在林业建设当中运用的不多。许多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 只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 在具体的生产当中运用的少。

4) 缺乏项目政策支撑, 尤其是造林资金严重不足, 发展后劲跟不上。

4 加快林业建设, 构建生态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1) 继续实施好各项林业生态工程, 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继续实施好各项林业生态工程, 就是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林分质量、确保森林安全。通过大力造林, 增加森林覆盖率。要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强化森林和湿地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形成维护县域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

2) 实施林业产业富民工程, 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1) 山丹县依托自然特征, 大力发展设施林果业。

以本县被列入“河西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为契机, 充分发挥日照长, 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 加快发展设施生态农业, 以万亩寒旱区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 大力发展设施葡萄、双孢菇、设施蔬菜、舍饲养殖等产业, 努力把本县建成西北高海拔冷凉区反季节延后设施农业种植基地。

(2) 依托生态旅游开发,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在重点做强焉支山森林公园和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可以建立部分距县城相对较近的设施农业休闲庄园等, 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林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强势产业。

3) 要努力创造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造林氛围和多元化的造林机制。

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形成国家、集体、私有及外资共同投资、参与的多元化造林机制, 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

4) 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造林绿化中的生力军作用。

国有林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基地, 要在生态上求发展, 产业上做文章, 观念上谋更新, 机制上动手笔, 营销上求效益。要进一步激活内部机制, 调动各方面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5) 多渠道筹措造林资金, 是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

资金是造林绿化工作的物质基础。要紧紧把握党的十八大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中西部地区资金扶持这一重要机遇,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 来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6)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提高科技含量。

一方面要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力量, 可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吸纳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强, 专业对口、年轻化、责任心强的技术干部补充到县、乡林业工作岗位, 优化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加大造林、育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并不断进行的林业实用技术研究。

摘要:山丹县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长期粗放的农业生产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通过对林业在山丹县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成效分析, 提出了林业在山丹县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今后的发展策略, 以便使全县经济与生态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农业发展,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青.发展生态林业改善城乡环境.山丹县农业工作调研报告及试验示范典型材料汇编[Z].山丹县农业委员会, 2011.

13.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十三

王显强

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从2003年到2010年每年都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为30年的改革开放农业支持工业,农村资源大量流向城市,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快速发展。30年的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但是在分家单干的同时又造成农民的分散化和边缘化,农民在有限的一亩三分地上用心经营着自家的土地,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最近几年农民到城市打工挣取劳务钱得到一些收入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农民要想真正像城市人那样过着有尊严的生活,那是很难想象的,因为真正能挣钱的行业基本叫资本控制,农村农民到城市打工或做生意也只能挣些辛苦费,在城市开个小商店。就农民开小商店而言不挣钱不说要是挣到钱马上又有人“找麻烦”,迫使这些小商店主把挣到的一些钱分给这些找事的人以求平安,看着小商店主每天辛勤的工作,用心经营很是辛苦,但是年底一打算,剩不了几个钱,有时候还没有给别人打工挣的钱多,就是这样的生活,农村的父老乡亲也是感到非常荣幸的,因为农村人能到城市工作,并且能在城市立足他们感到小伙子不简单有本事,岂不知农村人到城市打工淌过多少汗、流过多少泪。

再来说说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问题,我从1996年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事的工作比较特殊,有幸每天接触农村的农民和城市的市民,每天要到农民家中和市民家中,对农村和城市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就拿家用电器来说2000年21寸彩电开始大批量进入农村,到现在农村还有看黑白电视机的,而在2000年彩电开始进入农村时,城市市民家中的彩电已经更换

三.四代了,更换的旧彩电朝农村亲戚家转移,最早能看到彩电的应该是在城市有亲戚的农村人。现在城市家中的彩电不叫彩电叫液晶电视,2004年彩电生产企业开始将普通CRT彩电逐步朝向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生产转移,到2005年在城市出现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一台32寸液晶电视价格是7000元左右,城市市民纷纷抢者购买,而让现在农民拿7000元购买一台液晶电视,就像是市民购买一辆轿车的心情是一样的。从这里可以想象农村的经济收入和城市的经济收入的差距。

14.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十四

(2010年2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林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全省林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部署全市林业工作,进一步明确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办法,制定落实更加得力到位的政策举措,动员上上下下合力开创我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会议表彰了全市林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四个县市区政府作了典型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借鉴、锐意创新、共同提高。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坚持把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连年实施林业建设系列重点工程,突出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深化林业各项改革,推动了全市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是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底,全市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分别达到265万亩、1000万立方米,绿化荒山6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000公里,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镇207个,市级绿化示范村镇113个,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道路、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3%增加到26.5%。二是林权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兖州、嘉祥两个省级试点县和12个市级试点乡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既定任务目标,1518个试点村的34万亩林地陆续确权发证,签订承包合同16万份。三是林业产业提速发展。木材加工、苗木花卉、林业旅游、林下种养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各类林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企业发展到1600多家,从业人员13万余人,林业总产值达70亿元。太阳纸业等7家林产品加工企业跻身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全市经济林面积发展到98万亩,果品年产量达到5亿公斤,85处果品基地获得“三品”认证。种苗花卉发展到23万亩,年出圃苗木1.2亿株。建成森林公园13处,年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四是林业资源保护切实加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内“两退三还”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新建湿地公园7处,面积增加到15万亩,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林业执法、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扎实有效,林木资源安全获得可靠保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林业改革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些矛盾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是:森林资源总量偏小,人均林地面积0.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11亩;林业产业链条较短,林果产品加工转化方式还较为粗放;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快,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尚未完全确立;林业资源保护面临较大压力,毁坏林木、破坏生态的违法现象仍未禁绝。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林业改革发展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环境质量,离不开林业的承载和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压力很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增强森林整体生态功能,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真正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离不开林业的支撑和拉动。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效益稳定持久等特点,兴林富民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推进林业改革发展,有利于深度调整农业结构、促使现代农业体系加速形成,有利于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有利于依托资源优势兴办二三产业项目、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离不开林业的助推和激活。即将全面推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延伸,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清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务林兴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总之,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关系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关系“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各部门务必充分认识林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照中央、省最新部署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抓实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推动林业改革发展不断上新水平。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市要在去年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年底前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明晰,权责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林区和谐的目标。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这一目标,紧密结合实际,落实工作责任,细化政策措施,集中精力打好这场改革攻坚战。

一要把握核心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核心就是要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所属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此,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切实落实到改革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确保改革合要求、顺民意、不走样。要坚持把“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一方面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林业成为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

二要坚持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依法办事,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与法律规定相符合、相一致,确保改革规范有序,改革成果合法有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把政策和办法交到农民手中,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做到改革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森林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要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情施策,确保改革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尊重历史、重视现实,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兼顾各方利益,妥善进行处理,不搞一刀切、不打乱重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切实把矛盾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留下隐患。

三要科学规范运作。首要的是科学制订改革方案,组织专门力量,搞好调查摸底,制订符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的具体改革方案,村级林改方案要经法定程序通过后组织实施。其次是抓好确权到户,对纳入改革范围的集体林地,严格按政策做好确权到户工作,落实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归属。再就是依法勘界发证,对产权已经明晰的林地林木,由县级林业部门按照林权人的申请逐地块实地勘界、公示,进行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书,确保程序合法、手续齐备、内容规范、数据准确、四至清楚、权属明确,切实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还要严格落实相关责任。通过均分或均股均利以及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使用集体林地的,要本着权责对等的原则签订规范的林地承包合同,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彻底放活经营权,切实落实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责任,实现集体林地由少数人代表集体管理到多数人看护自家林的转变。

四要完善配套政策。重点是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林农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也可以作为出资、合作条件,依法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建立林权流转市场,完善林权交易规则,搞好林业产权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科技、法律咨询等服务,尽快形成规范有序的流转市场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全面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紧完善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健全林业投融资机制,利用信贷、担保、抵押、政策性保险等形式,多渠道增加林业投入。还要积极发展林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实加强乡镇林业服务力量,保持基层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稳定。

三、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当前林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求绿色发展、确保生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带来了重大契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林业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林业意识的不断增强,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营造了良好环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展开,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增添了强大动力。可以说,生态建设、林业

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各级务必抓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进一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按照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思路,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以产业化推动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争取到2015年全市新增造林9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29.5%。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建设。我市有山有水,路网密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面积位居全省首位。要着眼于拓展空间、强化承载,以林业六大工程为总抓手,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一要大搞山区绿化。在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制定荒山绿化方案,继续落实部门包山头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充分利用春季、雨季黄金时节,集中力量兴起植树造林热潮,力争到2015年宜林荒山全部实现绿化。二要建设生态家园。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统筹城乡绿化美化。农村要搞好以村旁、路旁、水旁、宅旁为重点的村庄绿化,保护好独特的乡村风貌。乡镇、街道要切实做好区域内统一规划,重点抓好乡镇驻地、主要道路、关键区域的绿化美化。城市要做到见缝插绿,大力营造环城林带、穿城林带和城中森林,创造更多省市级绿化示范村镇和绿化模范单位,为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三要抓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是加快推进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继续实施退耕、退池、还林、还湿、还湖,尽快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提升生态功能。在保护天然湿地的基础上,规划新建一批人工湿地,对入湖河流进行二次净化,确保自然保护区内水质安全。力争2015年全市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发展到30个,面积60万亩。四要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高产田创建,大力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积极推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和供应安全。

(二)突出抓好水系生态建设。我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西部水系发达,东部水库众多;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和省级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京杭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贯南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市在全省水系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紧扣省里的总体规划目标,大力实施水系生态建设六大工程,以水系为依托,以“北湖生态新城”为核心,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为主体,以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森林公园为节点,综合运用各项生物工程措施,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强大的市域水系生态体系。要高起点编制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分级负责,市里负责制定全市总体规划、市重点工程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重点抓好“两湖两带两区一环”建设。各县市区要根据各自实际,编制本地水系生态建设规划,提出各自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落实措施。对列入国家、省、市的重点水系生态建设项目,必须确保资金投入,明确标准时限,严格按工程设计、按项目运作。对涉及土地利用、生态补偿、造林补助等方面的政策,必须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严格落实,充分调动各方投入水系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加大市县财政投入,有效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系生态建设投入机制,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突出抓好林业产业发展。要优化林业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以西部平原为主的木材生产加工、以东部山区为主的果品贮藏加工、以北部李营为主的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以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的湿地森林旅游四大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林业产业集群。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坚持做大一产、提升二产、繁荣三产,通过实施林业和水系生态“双六”工程,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加快形成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苗木花卉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等主导产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企业集团,辐射带动林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提升经营规模和质量效益。今年市里将重点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和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木本粮油、果品加工、生物质能等支柱产业;提速推进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凸显、优势互补的生态旅游精品工程,构建有机衔接、联动互促的生态旅游圈,打造林业产业新增长点。要健全完善林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重点在林产品主产区高标准建设一批开放度大、辐射面广、吞吐能力强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不断提升我市林产品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林业对外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林业招商引资,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外地乃至海外开拓林产品市场。

(四)突出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适应改革形势,加快职能转变,切实加强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不断健全政府主导、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乱砍滥伐的工作机制。要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坚持“严管林”方针不动摇,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管理制度和林木凭证采伐、运输、经营加工制度,规范各项审批的受理条件和审核程序。积极开展林业专项治理和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垦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防止林地非法流失、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要切实抓好森林防火。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增强全民安全防火意识。加强护林瞭望、执法巡查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深入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切实做到防患未然。全面落实政府、部门和经营单位三方责任,落实指挥部成员单位对口包片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森林防火责任体系。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严格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重点抓好美国白蛾、杨小舟蛾、杨扇周蛾防控工作,科学制定方案,加强预警监测,强化物资储备,实行综合防治,全面提高防控水平,确保疫情不反弹、不成灾。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林业改革发展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现在,我市林业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目标已明,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协作联动,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一要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林业改革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领导、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直接抓、具体负责,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要增强工作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及时会商

解决林业改革发展中的困难问题。林业部门要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做好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国土、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要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制定推进水系生态建设和其它林业重点工程的具体措施;发改、财政部门及金融单位要完善林业扶持政策,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保证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需要;新闻宣传部门要把握正确导向,强化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林业、支持林业,努力形成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兴林的良好局面。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积极主动参与,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把我市林业改革发展推向深入。

三要严格监督考核。各级要把林业和生态建设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重大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强林改政策执行情况的督察,重点抓好林农负担监测和涉林收费监管,确保各项惠林惠民政策不打折、不走样,严格落实到位。

四要着力倾斜扶持。加大政府支持保护力度,继续增加对公益性、社会性林业工程项目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将高速公路绿色通道、荒山荒滩绿化、重点河流、湖区、库区绿化纳入县级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并根据实际逐步提高补偿标准。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支持担保机构兴办林业贷款担保业务。坚持以科技引领林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林业教育,组织开展林业技术培训,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5.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十五

1.1 发展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依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发展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林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是林业的主战场, 农民是林业的主力军, 通过发展林业, 可以扩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二是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定高产。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 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据实地观测, 平均1hm2防护林能保护农田10.80hm2, 增产粮食9360kg。三是发展林业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实施以山补田战略, 开辟大粮食生产的新途径, 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替代木本粮食, 丰富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

1.2 发展林业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

农民增收, 是农村生活宽裕的前提条件, 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是资源充裕。发展林业, 有着广阔的林地、巨大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物种等资源条件。二是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果品、木本粮油、桑蚕业、竹产业等传统林业产业, 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生物质能源、药材等新兴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三是林业重点工程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范围涉及我国97%的县, 基本覆盖了我国农村地区, 农民通过参加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等工程获得的钱粮补助, 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

乡村文明整洁, 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显著标志。发展林业, 一是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意识。通过乡村绿化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高自身修养, 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 有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二是绿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通过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和农户院落的林草覆盖, 发展庭院林业, 能使农民的家居、自然环境和谐优美。

1.4 发展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管理民主是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是农民获得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广大集体林区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林地和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 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从事林业生产过程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的一半以上, 由农民自己管理好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 不仅能落实农民各项合法权益, 还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 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 这项改革是集体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变革, 随着这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势必极大地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和林区的民主管理进程。

2 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党中央一直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林业建设成效显著, 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 亿万农村群众的林业生产实践证明, 兴农富民, 潜力在林。林业的多种功能和效益, 使得发展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内在潜力。

2.1 林地资源优势

土地是财富之母, 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 我国人多地少, 尤为珍贵。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 山区的发展主要靠林业, 部分重点林区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林业。我国可利用的林业用地2.87亿hm2, 是耕地的2倍多, 其中相当部分林地的潜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667m2森林的蓄积量仅为5.6m3, 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发展空间大。在耕地潜力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先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林业, 能拓展农村经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物种资源优势

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植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林业还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许多物种都能开发出一个大产业, 这些物种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林区, 为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培育养殖和加工业、增加农村就业收入, 提供了丰富的物种条件。

2.3 市场需求优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社会对林业和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每年我国木材供给缺口达1亿m3以上, 2010年进口额达386.48亿美元。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形成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4 产业特色优势

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和1/2的剩余劳动时间, 经济林业、竹藤花卉业、种苗业、沙产业等林业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农民关联程度高, 可以吸纳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带动农民直接增收。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民新的增收渠道和许多农村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支柱。

2.5 资源增量优势

随着近几年来国家的巨额投资和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林业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增量。清查表明, 我国森林面积比上次清查增加1600万/hm2, 森林覆盖率提高18.21%, 森里蓄积增加8.9亿m3, 为成林面积净增28万hm2, 中幼林面积净增33.3万hm2, 2项后备资源的递增趋势十分明显, 为发展林业的二三产业, 满足市场需求, 提供了物质潜力的前提,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资源基础。以商品材销售为例, “十一五”期间, 每年人工商品林采伐量为1.57亿m3, 生产木材9900万m3, 仅原木销售每年可达495亿元, 是山区林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3 扎实做好林业各项工作,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的确定, 为林业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赋予了林业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续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 以改革为动力, 突破体制障碍, 维护农民利益, 增进农民福祉。即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 创造农村美化大环境;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 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 强化林业管理部门对“三农”服务职能;把兴林与富民、兴林与文明结合起来, 形成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实现“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的目标。在林业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转农村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莉.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3

上一篇:员工行为守则自我评价及整改报告下一篇:新学期打算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