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人生

2024-10-05

我的职场人生(精选8篇)

1.我的职场人生 篇一

刚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他立志用意气风发为自己今后的事业开好头、起好步。公司里竞争十分激烈,他总想把各项工作做在前面,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分内的事情积极干,分外的事情抢着干,希望敬业的自己能给公司上下留下好印象。

然而时间长了他发现,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在工作上他越较劲,同事们越不喜欢他,外出逛街、购物或者聚会从不喊他。他感到自己明显被孤立起来了。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事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他很愤怒地质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同事很不友好地反问他:这还要问,你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不要处处显得你很能干,是金子如果被沙子埋了,也不一定发光啊,掂量掂量自己吧。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他的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郁闷、压抑一直困扰着他。

一个假日,他回到乡下的老家,向父亲诉说公司里的现状。父亲安慰他说,一切都会过去,只是迟早的问题,关键是心态,心态好了,一切就好了。父亲一边安慰他,一边给他倒了杯浓茶,奇怪的是平时喝茶不放盐的父亲今天竟然破常规,泡的茶又涩又咸,难以入口。他问父亲怎么回事儿?

父亲笑而不语,示意让他继续喝。他皱着眉头,喝了一半,父亲又加了水。慢慢地,茶不咸不涩了。几杯下来,茶馨香四溢,唇齿留香。接着父亲给他出了一道简单的题:如果把同样的一撮盐撒进茶杯和一片湖泊,会怎么样?

他脱口而出说:当然味道不一样了,这还用问啊?

是的,你说的不错。把一撮盐放到一杯水里,那杯水就会变得很咸。可是把一撮盐放进湖里,湖水却不会变咸。你常常感到别人负了你,和你过不去。你生气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自己的胸襟是否像湖泊一样宽广、深邃?你主动干别人的工作是好事情,可你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啊。他们分内的工作也体现了他们的价值和自尊,你那样做无形中伤害了别人啊。记住:认可并分享他人的成功远比提升自己的形象所带来的收获更有价值。

父亲的一番话让他茅塞顿开,手中的茶,盐味淡去,比刚才更醇更香了。

回到公司后,他不再总想着如何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主动和同事们交流,赞美他们每天细小的收获和成果。

现在他拥有很多朋友,尽管每天的工作很平淡,但他感到很轻松很快乐。他常常提醒自己:每当想发怒的时候,请对自己说:我是一片湖。对别人开放心胸,便不会那么容易生气。这也是成功人生的一种!

2.我的职场人生 篇二

这场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2013年重庆市“动感求职”杯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将荧屏上的“职来职往”“搬”进了高校, 办出了模拟求职的“重庆特色”。

“希望全市高校以此为契机, 结合实际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也希望企业家们继续关注和支持大学生的就业, 创造机会, 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和企业选材用材的平台。”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对本次大赛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在颁奖典礼上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本次大赛以“体验职场·赢取未来”为主题, 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精神, 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搭建大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平台。两个月的时间内, 大赛经历了宣传发动、学校初赛、全市复赛和决赛四个阶段, 共吸引全市61所高校, 近1万5千名大学生报名参加。

面对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为帮助在校大学生体验职场、找准定位、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 大赛在筹备之初就力求创新, 为全方位展现选手综合素质搭建平台。打破传统的面试加笔试的求职测评方法, 将素质拓展训练、职场游戏、无领导小组讨论、压力面试等现代企业人才招聘方式引入比赛, 模拟现代企业招聘的真实场景, 加深了学生对现代职场的了解和认识。

比赛中, 组委会精心组织校内初试, 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坐镇评委席, 全真模拟企业招聘面试现场。复试环节, 从简历设计、自我展示到现场提问三方面, 全面考察参赛者的个人能力, 并对进入复试环节的36位选手开展为期三天的拓展培训。通过“盲人摸号”、“蛟龙过海”、“密码解析”“无领导小组面试”等团队项目训练, 考察选手们的团队配合能力和协调能力。在随后一天半的职业技能培训课上, 组委会更是邀请到了资深讲师, 精心打造职业规划、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压力面试、定位转变、心态培养六堂课程, 加深学生对现代职场的了解和认识。

决赛环节, 20余家企业根据12名选手自我介绍、职场游戏、技能测评以及压力面试四个环节的综合表现, 现场举牌决定是否向选手提供offer。当天, 12名选手的表现得到了在场企业的一致肯定, 不少选手同时受到几家公司的亲睐。最终, 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叶星煜摘得桂冠, 来自重庆科技学院的唐宗亮收到五份offer更成为全场焦点。

据统计, 通过大赛, 36强选手大多与到场企业达成了实习意向, 并将在暑假正式到岗实习。

3.职场中的简单人生 篇三

1.做在某一方面有价值的人。

一个偶然机会,林来到总裁身边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成为总裁最看重的下级。首先,林非常敬业,常常加班到很晚;林执行力强,在其他人 “等等看,别走错了路或多走了路 ”的自作聪明的迟疑中,林已超额完成了总裁的预期;林工作能力强,有实实在在的业绩,真正帮助了焦虑中的总裁;林很坦诚,为了公司的根本利益,她直率地提出不同看法,总裁看到了她的忠诚。

价值,是你作为一个职员让老板信任的重要因素。

2.热心、主动,与人交往不带明显的功利色彩。

销售员郭稼第一次独立拜访重要客户。客户很忙略显怠慢,郭稼坐等了半个小时。助理进来对客户说:年底送礼事多,交通车周转不过来了。这时,郭稼从门口的沙发上走过来说:“我开车来的,北京很熟,我先客串把司机吧。去哪儿?”

可以想见,郭稼后来和客户的关系取得了飞跃。

其实人际关系并不复杂,也不神秘,主动的同时,随时修补自己的不足,就是一个等着收获的人。

3.有个人魅力。即使是一个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人,真诚和善良就是你的魅力。

一个人的魅力在于其影响能力。如果你的品位可以影响周围的人,说明你有很强的个人魅力,此时你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人与人的相处中,真诚与善良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但却是最让人愿意接受的特质。

4.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体的表达和职业的态度。

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没有当官的爸妈,没有巨富的爱人,没有可依靠的背景,但你有端正的工作态度,不怕辛苦的奋斗精神,胜任岗位的职业技能,成熟的容纳能力,那你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差。

毕竟,在职场里,找一个能干的人是领导的最大心愿。

以简单对复杂,举重若轻,以平常心对待自己所面临的一切,是不谙世事或不屑于复杂的职场人的无敌之盾。

4.职场人生励志文章 篇四

在一次又最近我对过往的职业经历做了一些反思,想起刚工作的那两年,我想用一个词形容,青涩?稚嫩?懵懂?最后,我想到“拘谨”这个词。

工作头两年的时光里,我似乎一直处在“职场拘谨”的状态里。

刚工作那一年,单位组织新员工演讲比赛,我在犹豫要不要报名,考虑到自己在大学时期公开演讲的经验并不是很多,自信心有点不足,又怕万一表现不佳岂不是被大家笑话?在纠结和犹豫中,我错过了报名的截止时间。后来好几个跟我同一年工作的小伙伴都踊跃报名了,其实他们的演讲水平也并不是出神入化,但是勇气可嘉,都获得了“最佳新人奖”,得到了“首次曝光”的机会。我看着他们个个神采风扬,有点小嫉妒,又有点后悔。

年底单位工会组织卡拉OK大赛,场面很热闹,很多同事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平日里我也喜欢与朋友出去唱K,偶尔飚几首英文歌还能以假乱真,但是一想到公开登台唱歌,我又忐忑了,在一派热烈的气氛中,我无比艳羡地看着同伴们登台收获鲜花和掌声,但是自己始终没有勇气上台飙歌一曲。

一次工作大会上,一位领导提出了一个严重的业务问题,希望大家对解决方案发表意见。我在笔记本上来来回回写好了要发言的提纲和内容,心跳地很快,脸都红了,几次想举手发言,但是眼看着发言的人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热烈,我终究没敢张口,默默地合上了笔记本。

在一次又一次的职场拘谨里,我错失了很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后来经过了几番心理挣扎,我才走出了这种职场拘谨的状态。

为什么会职场拘谨呢?

一方面是性格局限,由于从小到大都做惯了家里的乖乖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在学业上算对得起自己,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了几分敢说敢闯、勇敢自信的冲劲儿。从读书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期,充满了阵痛,在这个特殊时期,性格中的拘谨和不自信暴露地更多,导致我缺乏勇气去把握公开表达、表现自己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思维局限,那时的我总认为做某件事情,一定要准备好了再去做。现在想想,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做了才会找到方向,才需要慢慢调整的。比如演讲比赛,不是一定要演讲水平百分百出色了才去参加,而是先报名,再找时间准备、演练,即便最后不能得满分,表现合格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面对其他问题也是同理,有时候职场里的机会也是瞬息万变,与其等着万事具备、东风也来,还不如先开始行动,在奔跑中调整姿势。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把握先机比表现完美更重要!

如何克服职场拘谨呢?

1、不要脸

对于年轻人来说,你的面子没那么值钱,也没几个同事在意你是不是丢了面子,只有你自己放不下面子而已。这个时候你应该勇敢地走出心理的舒适区域,以不要脸的姿态,如饥似渴地抓住各种锻炼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即便你表现不佳、丢脸了,你也赚大了,因为你赚的是经验和教训,赚的是心智的磨炼和成长,而这些才是真正支撑你成长的基石。

2、不要懒

成绩不好靠学习补,经验不足靠做事补。年轻人踏入职场一定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而是要在做中学、学中做,勤快地做一个优盘,哪里有活,哪里就有自己的身影,随插随用、如饥似渴地到处吸收经验的养分。随着你勤快的印象深入人心了,你自然会获得更多同事的认可和欣赏,自己也多了一份自信,这个时候还怕机会不会垂青于你吗?

3、不要忘

如果你经常犯同样的错误,那么你一定要对自己做彻底的反思,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刚工作一两年的职场新人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知有限,这时自己要多反思、常反思,通过反思,找出触发错误或不当决策的原因、假设,找出杜绝此类错误的方法。

不要脸、不要懒、不要忘,多尝试、多实践、多反思,职场拘谨没那么可怕!

励志文章2:一年挣10W跟一年挣100W的人,都做了什么?

职场,为什么有人已经当上了董事总经理,而有的人还是资深销售经理?

出道10年,为什么有人已经当上了主编、出版人,而有的人还是资深编辑?

打拼10年,为什么有人已经身价数十亿美金,而有的人还在为竞争总监头衔而周游于人情场?

人和人的身价几何倍的差距,真的就只是智商、教育背景、能力、勤奋程度所决定的吗?

当然不是。

更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价值观、心态、眼界和选择不同所决定的。

自从离开媒体后,每次老同事聚会,女孩间难免唠唠吃喝玩乐买包买鞋,有时她们会打趣揶我说“反正你挣得多,来钱容易”

其实,彼此心照不宣,大家是同一起跑线,同一段80后的青春,开始了同一段职业历程。我们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板、同样的水土环境里,共处了10年。

你我之间最大的差别,只因不同的价值观,注定了不同的选择。

正是10年前,所有我做过的被你当做傻逼的选择,促成了此刻你和我的差别。

即便现在懂得,也不算太晚。

前,我直升了硕士,在家闲得慌,去一家香港的婴幼儿杂志全职实习,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一个月我负责20p左右的内容,实习工资800元。

公司很小,没有办公室政治,大家都很松散,上班打打游戏,逛逛论坛,嘻嘻哈哈的,到了快下班了,急急忙忙胡乱攒一攒了事。

我虽然做每件事都很认真,但公司并没有高压拼搏的氛围,没有严厉的主编来逼迫我们自我挑战高难度任务,大家都是嘻嘻哈哈,自然生长。

当时,有个朋友介绍了一位的香港媒体人给我认识。他是香港的资深媒体人,30多岁,他说他想在大陆找一份6位数月薪的工作。

我当时年轻莽撞,脱口而出说:不可能,大陆没有那么高工资的编辑、记者。

他挑了挑眉,说当然可能,你太小,你根本就不会做媒体。

他让我拿几本我们的杂志给他看,翻了几页,说:你们杂志做的真够烂的,这就是你的真实实力了吗?

我回嘴说:当然不是啦,可是他们才给我800块薪水,我随便写写好啦

他把杂志扔在了我面前的茶几上说:

你能在这本杂志的版权页你的名字旁边,打上一行字:其实这不是我的真实水准,只不过我薪水太低了,我随便写写的。你现在就写上去,把你们印刷发行出去的每一本杂志你都写上,告诉天下人Hugo并不是那么差劲。你有机会解释吗?

我扯白说:可是别人都是这样的啊,我的同事比我还不努力啊,她们都混日子的啊,他们的工资比我高多了,做的事情还没我多。

他:他们是是来讨生活的,他们缺这一个月5千块,你是来干什么的?你又不缺钱,你是来学本事的,浪费什么青春啊?

那天的谈话,对当时的我触动非常大,走的时候他对我说:

不计得失,全力以赴,用心踏实的做10年,六位数的月薪,是你应得的。

后来,我真的踏踏实实的做了近10年媒体工作,如常地拿到了与付出对等的一切,成长、钱、荣耀、友情、家庭......少时想要的一切,都得到了。

当初,你被嘲笑过的每一个闷亏,很多年后,老天爷都会加倍偿。

当年你做过的每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每一件赤手空拳迎难而上的事,

每一次抗下的屎盆子,不解释的委屈,

终究牢牢地长在了自己身上,

成为了无欲则刚的真实力。

今天,想给迷茫的年轻人,说说职场最荒.唐也最盛行的几大谎言。

你若信了这几大谎言,你的前程便在一开始就断送了。

谎言1:

女孩子找工作要清闲,钱多事少离家近

要清闲,你怎么不去二舅的棋牌室打杂啊?

钱多,事少,离家近,你怎么不去做小三啊?何止钱多事少,根本就不用下床。

20岁的人,提前过上50岁的生活,要不要2点下班去街心花园打太极拳啊?

工作是工作,事业是事业,还有一种最扯淡的,叫做把工作当做Lifestyle,对自己对别人都超级不负责任。

我们80后的父母这一代,街坊流传这样落后的价值观,比比皆是。

教唆女孩子做得好不如嫁得好,让女儿迟到早退,上班打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20岁就已经死了,80岁才送去埋。

孩子一加班,老娘就拖后腿:“公司给你多少钱啊,你要这样拼命?”

我每次回亲戚家,都会有人来关心你说:“年轻人不要只知道赚钱!”

可悲的是这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理想到底是什么?

也不知道他们教唆儿女偷懒耍滑占便宜的这点时间,能回家孵出个金蛋?还是中几百万新股?

在最应该吃苦的年纪,吃苦就是赚便宜。

20岁开始只顾眼前利益,吃喝玩乐图清闲,注定后半辈子在油盐酱醋家长里短里吃苦到底,等着中年危机被忙碌、责任、孤独折磨得悲喜交加,又是何苦

谎言2:

人际关系要搞好,领导同事不得罪

只有弱者,才靠左右逢源博感情来巩固职场地位,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把时间浪费在企图和所有人做朋友这件蠢事上。

职场的本质,是为公司创造价值,个人经验增值,双赢才能共荣。

把时间浪费在取悦每一个环节的同事和领导,每做一件事,都要想所有人开不开心,只能说明在这个局面里,你是个没有一技之长的弱者。

真正能够保护你的不是什么背景、关系、抱团、人情世故,进入一家公司,你最好搞清楚对这家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钱?是渠道?是流量?只要你能解决这家公司的刚需,你就是最有价值的人。

想和所有人做朋友的人,只有一个下场,就是两面不是人,从此没朋友。

谎言3:

给你的工作不能做得太快,做得越多活儿越多

没错,确实你做得快,会给你的活儿更多,So?

难道你想认怂,错过这个证实自己能力范畴的机会吗?

难道你想放弃挑战自我,学习更多的机会吗?

只有老油子才见到工作能躲就躲,李娜说过,要做就做出头鸟。枪打出头鸟又如何?枪打得多了,出头鸟更强大了,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作为一个老板,确实是会不断的试探,以增加工作量,来试探一个员工的能力边际。也正因为如此,你才要不断的打破对方对你局限的认定。

量,都是试出来的。只有任务量增大到极致,你才会被迫去思考如何调整方法,提升效率,来消化更多的工作量,因此激发出深度的潜能。

成长,绝对不是一件能在舒舒服服中安然完成的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珍惜外界给你的压力和挑战,我们这代人,最缺的就是挫折,迟早要摔跤的,不如越早越好,别人不向你扔石头,你还对自己下不了狠手呢

谎言4:

挑活儿要挑容易干出彩的

职场老油子最喜欢教晚辈一些小伎俩,比如哪些活儿容易砸,能躲则躲。哪些活儿是好活儿,要赶紧抢。

忙着邀功,忙着躲过的人,一辈子也只能是个资深大丫头,永远当不了主子。

挑活儿本来就是一件自作聪明的蠢事,容易干出彩的事,也有办砸了的风险,不可能输的Case砸在你手上,顺便向天下人证实了你的无能。

倒是人人都觉得凶多吉少的难事,反正谁都办不成,成了,是你的大功,败了也不丢人。

一样是迎难而上,干嘛不挑个大的?

我是月色里肆无忌惮的浅忆,一名职场达人,近二十年的职场经历,让我对职场了如指掌,希望与朋友们分享我的职场经验!微信公众号:美丽雪景

谎言5:

不是我的事,凭什么要我多做?

不是你的事,你可以不做,不做你也无过。

但是,不是你的事,你做习惯了,做上手了,做擅长了,本事就变成了你的,功劳也变成了你的,很快名利就都跟着来了。

职场我见过很多,主动想要跨行转型的人一直得不到机会,却有很多人临危受命,紧急高压之下迅速磨练出了跨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

你不做,你一辈子勤勤恳恳也就这样了。

人生的因果得失,只盯着眼前都是看不出利弊的。

别太纠结眼前的什么“多劳者未必多得”。

本事长在身上你身上,没有人抢得走。眼前不公平又如何,市场经济最公平,有本事还怕没有好身价不成?

这5大害死人的职场心理,一旦有了一念,想要有什么长足大发展,基本上也没什么戏了。

今天,你选择随波逐流,像碌碌庸众一样去思考,去判断,去埋怨,去计较。那么10年后,你就只能还像他们一样对社会充满了愤慨,终老一生。

又或者,既然,你忍不住像庸众一样计较得失,就别觊觎英雄的人生。

励志文章3:别拿体制说事,你要有随时离开的本事

01

早些天,在微信群里有人问起,大家觉得考公务员怎么样?

就是这么安静的一问,原本静如一潭死水的群,一下子炸开了锅,比红包的威力还大,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作为旁观者,静静地看着他们的聊天记录,观点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支持拥护派,说体制内的工作轻松,又稳定,老了还有保障多好;

另外则是在体制内的呐喊声,说体制的黑暗,埋没人才,虽是安稳但却意味着收益不高,单调又乏味,还不如外面企业来得刺激。

且不说谁好谁坏,体制就像围墙,不是一般人都能翻越,能进去的自然有一定的能力,至少综合知识能力不会太差。

但体制的好坏,还真是也只能是自己说了算,只有自己体验一番后,才有资格评论它。

是苦,还是甜,只有自己亲口品尝过后,方知其味道,才知适不适合自己。

02

你待在围墙外看,十分羡慕里面安逸的生活,幻想自己可以能有朝一日过上那种生活。

可当自己拼尽九牛二虎之力考进去之后,却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和自己臆想的相去甚远。

当然,也有人很满意的,心甘情愿地待在里面,欢快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体制内的工作是比较单调,一眼就能望到生死,但凡是年轻的人,都不太愿意待在体制内。

这里有很多的裙带关系,这个地方不是看你能力就能获得相应报酬的地方,甚至还可能是一个无能的领导骑到你头上,对你耀武扬威,把你踩在脚底下,让你喘气的机会都没有。

这里面,可是说没有关系就意味着没有公平可言,不懂人情世故的人,真的不适合体制,干到头发斑白也还是最初聘用的职位,一辈子在那煎熬,却也没有熬出头,看着都心酸,替他难过。

03

刚进去的职工,永远是金字塔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什么人都可以使唤你,什么活都叫你做,做的最多却领得最少。

管你硕士毕业还是本科毕业,在他们眼里你就是任人使唤的下人,在这里没有多劳多得,但却有不劳而获。

你或许有愤怒,有怨言,但这就是体制,它里面流行着某种不成文的生存法则,帮派之分,面和心不合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当然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自然就有纷争,这都很正常。

体制说到底就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有人爱得死去活来,有人恨的咬牙切齿。

但不管怎么说,都别拿它说事,你离开它,自然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挤破头颅的涌进来,你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不依赖于它,可以随时转身离开。

体制内环境相对安稳,大多数单位的工作都是比较轻松,时间也比较充裕,可以在期间做点副业,做电商卖产品,月收入远超薪资水平的都有;或者考证镀金,但看书复习就挺折磨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我觉得这是最轻松的事,只要自己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不需借助外力,真的没有什么难度可言,难的也就那点自制力吧。

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它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拿起你搁置多年的梦想,点缀枯燥无味的生活;

有人会说,每个月那点薪资,都不够我塞牙缝的,还不如到外面的企业打份工,拼一下还能翻上好几番。

04

可体制内那么安稳舒适的环境都没激发你的斗志,外面那么激烈的竞争环境就真的能适应?

或许人有的时候,就需要一点动荡,才能激发他的斗志,越是安稳反而越是消沉。

但不管怎么说,不论你身处何方,当下的处境是困苦还是安逸,都请你别消沉,活得行尸走肉,没有斗志,要斗志昂扬,你要有随时转身离开的本事,不被其束缚和依赖。

无论行至何处,都能凭借自身的本事活得很好,这才是你的追求。

励志文章4:请远离那些假的舒适区

01

春节回来过后,各大公司开始招聘,很多应届毕业生开始寻找工作。

昨天一口气面试了10个实习生,问了他们很多问题,也回答了他们很多疑问,百味杂陈。

看着他们即将离开最舒适的校园,小心翼翼的观望着外部的世界,不假思索的做着可能影响一辈子的选择。观察他们简历里面的每个细节,聊上十来分钟,你会对一个应届毕业生有了基本的了解。

有的人合适,会多聊一下。有的人不合适,会适当的给一些建议。能听进去的人,可能会发展得更快,听不进去的不见得过得不好。

从广州到北京,你可以选择走路,而我一定选择坐飞机,结果一样,我需要更快。

在同龄人的眼里,我就是那个幸运坐上航班的人,过去3年,我从一个外企职场小白,通过努力成为互联网初创公司的运营合伙人,如今拥有自己的公司,这一切比我原来的规划快了10年。

我的秘诀只有一点,远离那些假的舒适区。

02

如果你做的这份工作,就是你后的工作状态,你愿意做吗?

很多公务员一做20年还是基层,每个月领取几千块的“固定”薪水,做着早已熟练到形成肌肉记忆的工作,仍然残存着斗志的人往往会放手一搏,离开体制来次轰轰烈烈的创业,或者换份完全不相干的工作重新开始。

而大部分人早已被温水煮青蛙,升迁太难,那就把时间用来关心新来的实习生,找到对象没有之类的事情吧。

我不愿意。

即使这样,每年仍然有大量优秀的毕业生争破头想进去体制,备考,笔试,面试,找关系。花了牛大的力气,去追求一份其实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

有点浪费。

最近一个刚毕业的朋友想离职。父母希望她回家考公务员。对于她父母而言,得到一个铁饭碗又离家里近,远远比去北上广深的一家创业公司来得靠谱,她因此有点动摇。

我认识她的上司,从中得知这位朋友非常的优秀,还是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不仅打算将她重用,她的薪酬待遇也会大幅提升,当她提出要去考公务员的时候,真的让她上司很意外。

人一辈子大约工作40年,平均每个人会换7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学历平庸最后能做到百万年薪,成为打工皇帝,有的人条件不错却一直无法升迁?

你的每个职业选择,决定了你20年后的生活。

你选择了舒适,很大程度就远离了创造更大价值的可能性。

03

大部分人区分不清“无限的可能”和“选择权”的区别。

你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理论来讲你拥有无限的可能,你可以将自己的简历包装得很好,通过招聘网站,校招,社招等方式,投给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公司。

而实际上,你拥有的选择权并不多,特别是有效的上升通道。

我相信一个稍微上进一点的应届毕业生,肯定是不满足于一辈子打一份工,拿一份可能20年不变的工资。

你的收入不变,但是通货膨胀比你想象中更可怕,你的财富每年正在以5%~12%的速度缩水,如果你不能找到更快的上升通道,你可能会遭遇阶级掉落。

所以,你要意识到,你找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有可能让你阶级上升的机会。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择业逻辑:趋势>行业>公司>老板>个人能力。

爸妈亲戚朋友甚至自己,总会不自觉的选择一份更舒适的工作,会觉得安全。大家都只是想把你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他们就不再需要担心你了。他们觉得在一个安稳的企业,至少你20年都衣食无忧了。

但这只是他们基于20年前的职业发展做出的判断,事实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平均一个企业的寿命只有3年,远比你的职业生涯短的多。所谓的安稳,只是短暂麻痹自己的毒药。

至于你将来是否后悔虚度了年华,买不买得起房,过节有没有钱去旅游,行业变革时有没有能力保住饭碗,他们预估不到。

而反观那些成长速度极快的人,他们会把自己每一个选择权用在更合适的地方。随时留意国家最新的发展趋势,寻找朝阳行业里面的种子型公司,老板人品好的,主动适配这些机会。

你比别人更快一步,有了时间差,才会有红利,这才是你对抗通胀的资本。

当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的时候,你会感到绝望吗?放心,他们一定会这样做的。

几年后拉开巨大差距的同龄人,不是他比你优秀多倍,而是他从不眷恋舒适区,你在享受安逸,别人不顾风雨,日夜兼程。

现在偷过的懒,岁月都会加倍归还。

04

大部分人待在了假的舒适区,迎接他们是将是残酷的洗牌。

我们公司的一位核心成员,在创业之前是在老家一家银行里面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当时辞职的时候上司更是多番挽回,身边的人都觉得,放弃这么一个铁饭碗,非常的不明智。

最近听她说,她们银行在她离职不久后,就开始变相裁员,经济不景气,数据指标压力大,根本完不成,福利待遇也大大下降。问了一下以前的上司,原来很多银行都开始了类似的工作。

在银行工作,可能是很多爸妈最乐意安置自己子女的地方了,如今也不再舒适,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裁的是不是自己。

请记住趋势>行业>公司>老板>个人能力,根据这个逻辑去做职业选择,虽然没有那么的舒适,但是机遇和红利,将是你的战利品。

如果有懂的人带着你玩,不介意你的个人能力,给你时间,给你机会,记得珍惜便好。

励志文章5:你是一个可被替代的人吗?

1

过年的时候,小表妹托我帮她找一份新的实习工作,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不喜欢现在的实习单位吗?她说,感觉这是一份没有未来的工作。

我问她,那你理想中的工作是什么样子?她想了想,笑着说,钱多事少离家近。

我问她,恋爱了吗?她又笑了笑,那满脸洋溢的幸福感应该是正在经历热恋。热恋最典型的状态就是:明明一无所有,却幻想着有一天光芒万丈。

我接着问,你觉得你的恋爱是一份有未来的恋爱吗?她说,是啊,我们打算……打算……还打算……她是带着笑讲完了他们所有关于未来的计划。

是的,做一份计划的时候,我们都是满怀信心的,只是常常,时间会让我们反省而后悔。如果做一份计划却不付诸行动,就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回头的后悔:后悔没有好好学习英语,后悔没有多读书,后悔没有多锻炼身体,后悔没有早点谈恋爱……

其实,回头看,如果不曾试图改变,就算人生有机会重新来一次,你此前错过的依然还是会错过。人生的每一份计划里都藏着你想要的生活,可惜,你没有坚持下去。换一份工作,就会拥有更好的人生吗?换一个喜欢的人,就可以碰到美好的爱情吗?不一定啊!让你苦恼的现在,是你未来的一部分,也是你过去的一部分。

2

什么叫做有未来的工作?什么叫做有未来的爱情?

我问过小表妹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是一个可被替代的人吗?

如果一份工作,你来做和别人来做,没有什么分别,那么,你早晚会被替代。很简单,同等的工作量,有的人愿意要更低的报酬,他就可以取代你。

当你需要一件东西,大于它需要你的时候,你失去的几率也会很大。因为,你产生了依赖,它对于你来说不可替代,而你却可能面临随时退场的危险。所以,你现在应该明白自己的处境,公司需要你还是你需要公司,爱情需要你还是你需要爱情?

很多年以前,听一首歌《遗失的美好》,里面有句歌词这么唱着:有些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那么,你是一个可被替代的人吗?这句话,真伤人。好像很多失败的事儿,都在这句话里找到了答案。

以前,有很多事儿不理解,直到我想努力变成一个不被替代的人,出现在我最想出现的人的世界里或者回忆里。可是,最后呢,我还是在时间面前缴械,变成了一个轻而易举被替代的人。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挤进别人的世界,反而,荒芜了自己的世界。

你看,同样是切好的肉丝,为什么非要去鱼香肉丝里凑热闹跑龙套,而不去青椒肉丝里痛快地爆锅做主角呢?有的人不喜欢吃麻,不喜欢吃辣,却喜欢吃麻辣烫;不喜欢吃蒜,不喜欢吃茄子,偏偏爱吃蒜泥茄子。因为他找到了那种不可替代的味道,这一味起,垂涎三尺。

3

时间比我们想象中更残忍,它不管你昨夜哭得泣不成声,依然会推着你前进,不停地转啊转,像是小仓鼠踩着小转轮,转啊转。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啊!你总要百般热情地去制造麻烦、习惯麻烦、解决麻烦,然后一轮又一轮地上演。

你担心失去的,总有一天会失去;你担心被替代的,总有一天会被替代。你讨厌的现在,都是过去的你给的;你憧憬的未来,都是现在的你创造的。

有时候,你需要换的并不是一份工作,或者一份爱情,而是你自己。你想过,去过一段不可替代的生活、一段老了不会后悔的生活、一段无论多难过哪怕眼角有泪嘴角依然有笑的生活吗?

你怕什么,这世上有离别就有重逢,有分手就有拥抱,万事万物都有天敌。

你看,下起了雪;你看,太阳出来了。你听到雪融化的声音了吗?春天总会来的,如你所愿。

为什么不试着去做那个不可被替代的人,去选择你想要的一切?让一份工作离不开你,让一份爱情离不开你。

你要记得,大雨磅礴,你被淋成落汤鸡,并不是上天责罚你,那是你出门前忘记了带伞。总要经历一点磨难,你才知道,残酷能让人成长,小的困难、小的情绪,总会消磨你。但是,下一个雨天,你从包里拿出雨伞的时候,你一定嘴角有笑,然后大步走进雨里,享受。

我们不必在新的一年开始,喊着口号告别自己。因为,如果你想过得好一点,随时可以跟过去的自己告别,在工作、爱情、生活里做一个不可被替代的人。

有一份工作,老板点名非你做不可,那么你能担此重任,就会变得不可替代;你能完成得漂亮,别人做只是勉强交差,你就不可替代。可是,优秀的人永远比你更努力,所以,你要时刻保持可能被替代的危机感。

有一份爱情,你被他需要,你也需要他,这样的爱是相互的,彼此变成了对方生命里的不可替代,就像薯条一定要蘸番茄酱,甜面酱、黄豆酱、辣酱,都不行。我喜欢的是你,脾气像你、长得像你、笑起来像你,都不行。

5.人生职场语录 篇五

2.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3.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4.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5.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6.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7.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8.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9.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回忆,回忆里面有哭有笑,酸甜苦辣应有尽有!

10.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11.或许是时间炖化了他们的异端,或许是岁月油炸了我的坚持。

12.所谓的成熟其实就是在不断看开狠多事情之后更好的生活着。

13.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

14.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15.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16.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17.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8.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19.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6.职场人生格言 篇六

42、不要另眼看待一些职业(包括摆地摊的,真乞丐等),有生存才有人权,而且有的还要养家糊口,供人读书。

43、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作出类似区分;

44、如果你陷入困境,不要尖声抱怨错误,要从中吸取教训;

45、正确的方式是你可以从容不迫地说:我们似乎碰到一些情况……千万不要乱了阵脚,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并且感到你会与他并肩作战,解决问题。

46、我们可以输在人生起跑点,但绝不能输在人生转折点。

47、如果得到的不够多,一定是自己做的不够多。

48、假如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就闭嘴不言。开平人才初出茅庐,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处处表现不满的情绪。记住,不做则己,要做就做到最好。

49、上班是幸福的,领钱是幸运的。

50、冷静、迅速地做出回应,会让上司直观地感觉你是一个工作讲效率、处理问题果断,并且服从领导的好下属。如果你犹豫不决,只会让上司不快,会给上司留下优柔寡断的印象,下次重要的机会可能就轮不到你了。

51、每一分私下的努力都会与倍增的回报,并且会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

52、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53、如果自己不想做大事情或者不适合做,在一个单位里待着就不要这山望那山高,但理财和投资的理念应该贯穿你的生活始终。

54、有个策划,你一个人搞不定,得找个比较内行的人帮忙,怎么开口呢?你可以诚恳地说:这个策划没有你真不行啊!同事为了不负自己内行的形象,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当然,事后要记得感谢人家。

55、不要相信公司说它在做什么,它的行动才能体现了它真正的政策。好好学习,明白怎么做会得到奖励,怎么做会得到惩罚,这样你会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56、高中刚毕业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直到你将此职位挣到手;

57、应答上司交代的工作:我立即去办。

58、请你来是做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做肤浅的事情。不要吹嘘你寄出去了多少会议备忘录或是你工作有多努力。告诉我们你有多少成就。

59、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7.吴文绣 新颖理念支撑职场人生 篇七

应《中国经贸》杂志的邀请,吴文绣专程从海外飞来上海接受采访。稍许寒暄几句,宾主落座。

采访从眼下的金融危机说起,吴文绣很自然地想起10年前她辅佐山下哲生顶着亚洲金融风暴创业的经历——

借金融危机寻觅创业机遇

时势造英雄。金融危机对人类来说,是一次灾难,但也成就了一代财富英雄,吴文绣就是其中的巾帼英雄。

1996年4月,吴文绣与曾经是野村证券高管的山下哲生合伙组建了东亚策略有限公司。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脑,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另外又聘了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打杂,创业的生涯就此开始。

1998年12月23日,山下哲生和吴文绣成立了新公司叫日亚。一个巧合,那天刚好是吴文绣的生日,那一年,她才35岁。

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一夜之间,工厂倒闭,金融家跳楼,大街到处是失业的人流,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富有使命感的吴文绣心急如焚,她呼吁,“亚洲人要团结起来,要自救!”

吴文绣说,“日亚的使命就是要让在金融危机中的人们找到一条投资的活路”,她和山下哲生先生将公司定位在不具备国际运营能力的小公司没有能力做、有国际运营能力的大公司又不愿意做的项目之上。

而“日亚”的涵义是“希望在日本和亚洲之间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光是亚洲需要日本,日本也需要亚洲。”

公司成立的第一年,东亚就为台湾第一个大型购物城——台北京华城的业主威京集团募集了8.5亿美元的巨资。之后,又相继帮助新加坡四合成有限公司、韩国SK集团等多家公司完成了海外配股、公司债券等海外募资以及跨境并购业务。

公司的业务像滚雪球一样成长壮大。

到了2008年,10年一轮回,又一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可是日亚并未受到涉及,吴文绣说,“我们不管是收购还是兼并的时候都很慎重,会很小心,所以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很小,直接影响都避开了。”令人惊叹的是,吴文绣不同常人,她“危”中见“机”,又看到了机遇。

这一回她是将传统的金融业与高科技结合起来,让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出日本。

吴文绣颇为得意地说,“让亚洲享受日本技术的快乐。”而承担这个“乐活”重任的是两年半前加盟日亚的国际航业集团。

国际航业是日本一家大型测量工程顾问公司。自1947年开业以来,一直提供多元化的地理及国家小区建设有关的服务,包括提供专业意见,工程服务、土地测量、地理咨询科技、新能源以及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联的新颖技术全球性解决方案等。此项投资是日亚集团跨足科技行业的首个项目。

吴文绣将目光投向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而中国是她的首先目标。当着记者的面,吴文绣从包中掏出一大叠照片,这是国际航业相关的意向性项目,她向记者一一介绍,亢奋不已。吐鲁番、太湖、敦煌莫高窟、大明宫、山西大同,其中涉及到地下水开发、城市重新规划、道路航空遥测、GPS导航、环保、新能源利用等。

吴文绣强调日亚在新能源项目上的开发实力。她说,“像太阳能这样的技术要求的是世界的水准,我们已经有这样的公司是世界领先地位了,在太阳能、发电场已经有4年的历史,有很多经验和能力。然后,我们金融部门又可以提供资金,我们已经成立了太阳能投资公司,有专项资金。”

8月31日,日亚新组建了太阳能投资公司,首个投资基金是100亿日币,今年10月可望投资欧洲太阳能市场。

吴文绣特别看中中国内地的太阳能行业,天津太阳能项目已经启动。

吴文绣说,“我的工作就是要捕捉到市场追求,作桥梁,去衔接,特别是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共同开发。”

而吴文绣手中的王牌则是“资金+技术”,项目一旦敲定,资金旋即跟上,不用向当地银行乞求贷款。

“我们已经着手准备好下一个基金,目标为1万亿日元。”吴文绣颇为得意地说。

作为“金融+技术”的重要力量,国际航业任重道远。

今年6月,吴文绣刚刚兼任国际航业集团总裁,在吴文绣身边聚焦着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作为出生在台湾的中国人,如何管理好日本企业,与这些掌握高科技的员工相处,吴文绣自有她的秘诀——

用心灵沟通疏缓文化冲突

一个普通的工作例会,身为公司总裁的吴文绣召集部门主管研究工作。她认真地听取下属们的回报,不时地点头赞许。遇到不同意见,她也耐心地让下属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

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贯穿到公司管理中去,如何疏缓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调节员工们之间的关系,吴文绣着力在沟通上求和谐。

她打一个比方,新加坡人爱吃辣,日本人爱吃生鱼片,两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生活习性的员工,需要相互沟通。即便同样是来自日本一个国家,从北海道来与从大坂来的员工,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事。

吴文绣在与公司高管们一块研究工作有分歧时,从不问对方“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几年,吴文绣带领日亚挥舞并购的大旗,将一家家公司纳入旗下。

而在收购别的公司之前,吴文绣也是事先与对方努力沟通,让对方明白为什么要接受日亚“收编”,让对方明白被收购的好处,从不搞恶意收购,不搞敌意收购。

每次收购,吴文绣都与对方的管理层、对方的股东坐在一块,开诚布公地交流,分析利弊,不强人所难,不搞“拉郎配”。吴文绣说,“有缘不一定有婚姻”,好聚好散。

遇到个别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吴文绣更是晓之以理,让其心悦诚服,“俯首臣服”。

所以,几年来,在吴文绣的精心策划下,日亚时有并购的大手笔,一家家公司投身日亚的怀抱。

2001年6月,日亚收购了具有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权的日本证券公司一一丸金株式会社(Marukin Securities Co.,Ltd),她本人也因此成为日本证券业界的首位女性总裁和首位外国人总裁。

同年11月,日亚收购金万证券株式会社(KsnemsN Securities Co.Ltd),这是一家有着过百年历史且持有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权的老字号券商加盟日亚,可圈可点。

2002年10月,日亚剑指冲绳,取得冲绳证券株式会社(Okinawa Securities Ltd)的控制权,将日亚的势力扩张到冲绳新设立的金融特区,为8个月后在冲绳的进一

步扩张建立了桥头堡。

同年10月,日亚将一家持有大阪证券交易所交易权的券商一-JA SDAQ上市公司Nihon Unicom旗下之Unicom证券株式会社收入囊中,该项收购亦是集团开拓关西市埸的首个重要项目。

2003年3月,日亚购入丸宏大华证券株式会社(Maruko Daika Securities Co.,Ltd),这是一家拥有11间支店网络的券商,资本金为75亿日元(约6250美元),拥有东京及大阪证券交易所交易权。

这一年6月,拥有42年历史的大宝证券株式会社(Taihe Se-curities Co.,Ltd)成为日亚的旗下子公司,该项收购进一步加强了集团在冲绳县的业务根基,引人注目。

两个月后,日亚购入山源证券株式会社(Yamagen Securities co Ltd),再次谱写并购的辉煌篇章。

2005年3月,购入United ln-vestments Co.,Ltd(以东京为基础的投资信托管理公司)与姊妹公司UAM Japan Inc(注册于美国特拉维洲)。

2005年7月,成为MOSS In-stitute Co.Ltd(MOSS)的最大股东;MOSS是大阪Hercules上市公司,其业务包括医疗后勤器材和临床数据管理。

2005年8月,成为Medca Japan Co.,Ltd(Medca)的最大股东;Medca是东京JASDAQ上市公司,在日本全国各地经营长者医疗护理设施与其支持设备。经过两年的努力营运管理和财务整顿后,于2007年7月将Medca出售。

2006年12月,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际航业控股株式会社(Kokusai Kogyo Holdings Co.Ltd)的最大股东。

2007年9月,购入Asia Air Survey Company Ltd 27,68%的股权,Asia Air Survey是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第二部上市公司。

2007年11月,成为ATL Systems Incorporated(ATL)的最大股东。ATL是日本JASDAQ上市公司,其业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研究及开发,网络保养及维护,以及提供系统网络解决方案等服务。

2008年2月,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GF Group Co.Ltd的母公司。

到目前为止,日亚共收购了15家公司。

这些不同的公司都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吴文绣同样用沟通的方式消除彼此隔阂,增进了解,加强融洽。

吴文绣特别感激她父亲当年对她的教诲,要她多学语言,这对她日后在企业管理中受益匪浅。她在汉语,日语,英语的不断转换中,与员工流畅地沟通,加强了执行力,“一声喊到底”,也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于是,吴文绣又多了一连串闪光的头衔,这令同龄的女人羡慕不已,她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不过比别人多付出了一点艰辛——

以乐观坚韧成就女人事业

采访中,吴文绣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折射出她对人生的乐观自信。她调侃道“我就是劳碌命”。她坦言,“我的能力不是最好的,但有毅力,有耐心,每做一件事,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不会中途放弃。我不会不择手段,但我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做。”

遵照家父的指令,大学尚未毕业的吴文绣就在台湾一家贸易公司上班。台湾是资源匮乏型地区,贸易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因此进入贸易公司上班在当时是非常光鲜的职业。不过,上班第一天,她的顶头上司就给她当头棒喝,“你们台大毕业的都做不久。”

别人瞧不起自己,吴文绣暗自下决心要好好表现一番。不过,吴文绣手头的工作难度确实不小。做贸易要两头落实,一头要与世界各地的客商讨价还价,一头要到工厂去磨嘴皮争取定单,有一头落空,生意就泡汤。当时,吴文绣连打定单都不会打,她就自己买来一本打字的书,趁人家下班后偷偷地学。

为了赶工时按时交货,她不分白天黑夜和工人们一起劳动,让生产线24小时不停地运转,直到顺利出货。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吴文绣就展示了“软硬兼施”,“恩威并济”的领导才能。

台湾太小,容不得吴文绣远大的抱负,她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日本,寻找新的职业天地。

现在回想起那段初入异乡,举目无亲,又受歧视的孤独生活,吴文绣至今唏嘘不已。

可吴文绣还是凭借坚强的耐力融入日本社会。“我努力去乐观,人家看到坏的一面,我努力去看好的一面。”吴文绣从日本人身上学到认真严谨的品质,将其渗透到工作中,凡事一丝不苟。

吴文绣蓄势待发,终于有一天,她走进日本在香港的一家证券公司——野村证券,还谦虚地说她是“误打误撞”地进入金融行业。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富有讽刺色彩的是,吴文绣的父亲当年就是因为炒股而且赔了很多,连累全家,“所以我恨死证券公司了,看到是证券公司,很想调头就走。”

然而,野村证券慧眼识英才的高管山下哲生在面试时,一眼就相中吴文绣。接下来的是紧张忙碌的工作,每天上班就像打仗一样,经常是在老板近乎歇斯底里的吼叫中度过。下班之后,还要加班学习。

但是,超强的工作压力也带来丰厚的回报,几个月后,吴文绣成了公司的一名业务骨干,再后来,她改写了东京证券交易所没有女性出任公司会员代表,日本证券业界没有女社长的百年历史,在金融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出类拔萃,独树一帜。

8.杨壮:人生职场的定位 篇八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在路上》。莎士比亚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文章,他说道是哈姆雷特讲到这样一句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虽然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面临不到如此艰巨的选择,但是梦想还是现实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就可以和我们线上和我们现场的观众一起,来一起探讨一下人生职场的定位问题,我们今天的嘉宾就是北大MBA的院长杨壮先生掌声欢迎!按照我们节目的惯例,开场会有一个《普鲁斯特问卷》,用快问快答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一下您的心灵面孔。好吗杨老师? 嘉宾:可以。

主持人:那么我们开始。

观众:请问杨教授,您认为您天性中的缺点是什么? 嘉宾:我天性中的缺点就是有时候兴趣太多。

观众:杨教授我想问您到目前为止您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嘉宾: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我自己个人认为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我自己把我自己的人生定位定住了。观众:杨教授我想问一下,您最关注女性身上什么样的品质?

嘉宾:我最关注女性身上的第一老子讲过上善若水,女性本身她自己女性的天性第一表示自然,她表面比较柔弱但内心很坚强。主持人:外柔内刚。

嘉宾:外柔内刚、外圆内方。

观众:杨老师我想问一下,您最痛恨别人什么特点? 嘉宾:我最痛恨的是虚假,我最痛恨的是不真实。观众:杨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嘉宾:我最快乐的事情是在我旅游的时候,特别是走到异国他乡的时候,进入到自然的境界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达到一个很高的一个高点。

观众:杨老师您最恐惧的事是什么事?

嘉宾:我最恐惧的是就是在我人生中,自己和自己斗争的时候,觉得自己战胜不了自己那是最恐惧的事情。观众:杨先生您好,请问您最爱的书籍和最敬重的人是什么?

嘉宾:最近一段时间从人生角度来讲,我比较喜欢西点军校,西点军校里面的几本书,对我来讲影响很大,因为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我比较敬重的人可能是日本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的三本书《活法》已经成了我们MBA重要的学习教材。观众:杨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使用最多的单词和词语是什么? 嘉宾:在MBA里边使用的最多的词语可能是领导力。

观众:杨老师我想问一下,假如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因素,您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嘉宾:我觉得排除一切的客观因素,我可能想从事的职业还是我现在的职业。但是我想可能如果我自己有能力办一所大学的话我办一所大学,西点军校是一所大学。

观众:对杨先生来说,谁是在今天您最崇敬的人,但是这个人他依然要在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

嘉宾:我刚才讲了我觉得在国外我讲了稻盛和夫,因为我跟他有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我觉得在中国,我们很多很多的企业精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企业之后,我可能对万科的王石还是有我自己的很多崇敬之心,因为他在中国企业还没有国际化的今天,很多年前就开始从事了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做的事情,这点不太容易。

观众:杨教授您好,我想问的问题就是,从您的人生经历来看,您认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 嘉宾:真诚。

观众:杨老师您好!您觉得您周围哪种人最可怕?

嘉宾:最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最可怕。

主持人:好,谢谢杨先生。通过刚才的这一个简短但又信息量很大的一个问答,我们可以初步的了解杨教授他在自己的个人的性格当中的一个侧面,而今天我们要通过杨教授自身的履历和他的人生的阅历,给我们现场很多的观众以及线上众多的网友,来解答一下关于人生职场的定位,这么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实际的问题。那么杨教授我有第一个问题,人生职场的定位,您怎么来对人生职场做定义,它的定位什么样的定位算是真正达到了您刚才自己讲到的定住了的层面?

嘉宾: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大家相当关注的问题,也是现在80后、90后甚至70后、60后,所经常感觉到纠结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在中国社会今天,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机会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选择太多了,而在我们那个年代这种机会和选择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心中没有机会也很难出现纠结的东西,当你面对很多机会的时候,这种纠结就会产生。

在职业问题上我自己觉得大概有几个原因,影响到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跟以前相比我们的机会多;第二个问题就是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力降低了,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跟现在的价值体系的不健全,或者是相对比较弱有关系。什么叫价值体系?我个人对价值体系的定义很简单,价值体系就是一个人判断和选择的排序。

也就是说一天我们面临很多机会,经济学家我们管他叫机会成本,今天晚上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做这个节目,我们可能就放弃了我们去旁边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今天晚上我们去吃饭,我们可能就放弃了旁边做事的机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要做出一个很重要的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本身和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排序很有关系,选择一、二、三、四、五我们有排序,如果有排序我们会选择比较简单,如果我们没有排序我们会感觉相当困惑,这是第二条。

那么第三条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也希望大家能够思考的,就是在当前中国和世界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出现我们现在面临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很多事件都是出现了马上消失了,出现了马上消失了。因此要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定力,对任何人来讲不仅是我们现在在座的80后甚至90后的人是一个挑战,对很多60后、70后的人很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在最近的EMBA的教学过程中就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特别要提到的是70后的人他们的纠结,实际上某种情况下比80后的人纠结还要多。

主持人:“纠结”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词汇,但是纠结的感情感觉和思绪,每个人在这个时代都会遇到过。我们在优米网上很多网友积极的就这个话题发出一些提问,其中被顶的最高的一个问题是“花季十皇朝”的这位网友,他说杨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我的前20年过的太平凡了,我想假期去锻炼一下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但是一时间不知道去哪里好。还有自己该干什么样的工作才能更好的锻炼自己?请杨老师指点一下。

嘉宾:做这件事情如果想假期要做事,最好的建议是你能跟你未来的定位有关系,大学生我们理论知识学的太多我们的社会经验太少。我们的科技知识技巧知识学的太多,但是我们的人生阅历太少。大学生如果你是一年级二年级,我建议你每年的夏天甚至寒假都有机会到社会上从事自己应该感兴趣做的事情,这类事情很多,看自己价值的排序选择的排序,看你自己今后未来要做什么,给自己做一个选择。

比如说第一年我们可以做公益项目,第二年如果自己对金融感兴趣,可以到银行申请银行的工作甚至是义工。第三年可以到跟整个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跟中国社会有关的一些项目。比如说涉及到国际化事业的这么一个群体中去做一件事情,可能跟金融有关系也可能跟金融没有关系。第四年快毕业那一年你要做的事情,恐怕要跟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关系。

从这个含义上讲,也就是说你要去干的事情跟你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情,一定要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你在做选择的时候,不一定完完全全的把每一件事情,跟自己的工资和跟自己未来的东西有百分之百的相连。做这件事的核心是让自己增加大学期间不能学到东西,增加自己社会经验方面的一些阅历。这点对一个大学生来讲是相当有帮助的,这一点你们自己以后一定会有体会。大学期间四年完全在读书,四年完全在读书馆渡过,这样的人你将来会发现在社会上你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挑战,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利用这个机会,找一份自己在社会经历、阅历和自己相关。爱好职业爱好这方面有关的工作,一定要做这个尝试,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难得的机会。

主持人:好。特别是马上寒假就要来临了,我相信杨教授的这翻话对很多在校的同学是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的。那么我特别好奇的是您刚才提到我自己是定住了,不管有没有客观条件我都会从事MBA的行业。您从我们的年龄走到您定住的那一瞬间经历是怎样的?我们想知道有哪关键的几步,哪些事情促成您关键时刻定住了?

嘉宾:我们这代人跟你们不一样,是你们父母这一代,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很多。在文化大革命中,看到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现象和政治的**,文化大革命后又看到了社会和经济上的变革。我这个阶段我自己简单分析一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时候的那段学习经历,当时的那段经历是很简单,我们没有选择国家也没有选择,我们的学习条件各方面条件都不如现在。我们当时的中国的经济的情况也不如现在,所以我们当时比较珍惜学习时间,想的也比较简单,毕业之后没有自己找工作的机会,只有党和国家分配你工作的机会,当时我们是比较小,这是一个阶段,那段时间整个社会对人生有一种理想,有一种期盼。我们当时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东西你们可能不认识,我们当时给我们的这种榜样的力量,大概是雷锋、王杰、欧阳海、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这些电影和这些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做做这种英雄人物,至于做什么职业?想的不多,因为我们的机会也不多,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来快结束之后,这个阶段在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之后,恢复了研究生制度之后,在上学的这段阶段开始随着社会进步对外开放,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那段时间因为竞争还很激烈,那时很多人不像现在那时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有很多争论,国家经济发展不是那么强,对我来讲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学习之后一定要出国。

我当时出国是这么想的,因为自己的父母以前是从事新闻工作在国外呆过多年,对国外我自己本身对国外有很强的一种好奇心,当时中国发展成这样,国外究竟是什么样不清楚。因此我给我自己的定义就是一定要到国外去学习一定要到国外去了解,一定要体会这个世界。因为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看到很多东西之后,我们的阅历对很多人生定位才能真正定住,因此要到国外去一下就去了10年,85年去了之后一下去了10年,这10年中有7、8年的时间学习、工作、生活,了解世界了解这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对人生、开始对自己个人开始定位。

当时从学习经济、学习管理、学习社会学,几个不同领域的学习使对社会各个方面有了很多的印象,但是还是不清晰自己未来做什么,曾经在世界银行做了两年的暑期实习,但是这个工作我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有意思。然后读了博士,读博士的过程中开始养成思考的习惯,开始对很多问题开始思考,读博士主要研究美国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美国、日本企业的竞争和战略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模式,读完博士当时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之后当时面临我的选择要做什么,我当时想做两项工作,当时没有完全定。第一是做老师,第二个是咨询师。最后还是当了老师,在美国纽约福坦莫大学,开始从事我教学工作,从教授的第一步从老师开始做起。但是就在我当教授的时候1990年,当教授的第一年开始到91年,中国就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变化极度的影响我个人的自我定位。所以在中国变化过程中,92、93中国开始经济腾飞,我们很多很多的在美国学习的中国人都回到中国,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发财致富。我都感觉我们穷学生在美国也是,所以我的好几个朋友几乎都是在美国银行里做事,还有在美国公务里做事都回到中国,这些人在中国各个行业里都是精英,特别是在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高西庆、王博民、王东明、刘二飞、李晓佳这都是我在美国的朋友,这些人都是投资银行的或者是中投公司的一些头目,他们都做的很好。

受他们的影响下在94年的时候我也回到中国,这是我的第三个阶段。那么第三个阶段回到中国当时就出现了纠结,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所以94、95年在中国工作一年半的时期,我工作换了三个不同的地点,第一投资银行,第二是咨询师,第三是我们的总经理助理。三个工作都有三个工作的体会,但是一个工作半年之后我就辞了,半年之后我就辞了,辞了大概一年半之后,我心灵深处发现巨大的创伤,因为我发现我喜欢我想象的工作都没有真正实现我内在的目标。

所以到95年中旬的时候我感到很困惑,我那个时候年龄比你们大得多,定位最好早定不要晚定,早定位成功的概率会更高。所以在那个时候因为当时想放弃教学来做这件事情,结果我做的不高兴,方方面面不高兴,有的是我喜欢职业,职业不喜欢我,有的是职业喜欢我我不喜欢职业,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摸索在探索,经历告诉我真正定位不容易。95年的时候我感觉已经不好,那么一位恩师比我大很多年的一位现在的某位中央领导,把我叫到家里给我提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现在在我们网上也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家在提,杨壮我看你不好我问你三个问题,第一你有什么?第二你要什么?第三你准备好了放弃什么?当时说我有什么我跟他讲的很清楚。我要什么?我要财富。我要什么?我要工资。我要什么?我要房子。我要什么?我还要尊严。我要什么?我要自由。我要什么?我要一个人文的空间。那么当我都要这些东西以后,我们这位恩师就跟我讲,你要的太多。你没想吗?你要的这些东西跟你自己平常很多追求是冲突的,你想没想过你要的这些东西,一旦要不了的话你的排序是你要放弃的是什么?我当时很清楚,我从来没想过放弃我都要。这是我今天讲的主题,人生定位三部曲。如果你知道你有什么,你知道你要什么的话,你不知道你要放弃,你不知道你要什么,你真正要一个东西的话,没有人生代价,你不付出成本,你自己也不用你的责任去要你的东西的话,你一定会纠结,你一定会内心痛苦,你一定不可能专注,而且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断的发生内在的这种恐慌,而这种恐慌会伴随你很久,一旦把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你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第三阶段是在这个阶段,之后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进行了很强的理性排序。我发现如果说没有钱我会活的很差,但是我觉得好像钱又不是我唯一的需要的一个目标,我自己除了钱之外还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我除了钱之外我还需要一个我自己能够判断的这么一个空间。而这种空间和判断,对我来讲是鱼和水的关系缺一不可。

所以我当时自己排序之后,毅然决然我就离开了中国,我又回到了美国去追求我的终身教授。当时我离开了,半年之后我就很稳定,我知道我作出这个决定,我放弃了中国的发财机会。我作出这个决定,我可能暂时放弃了中国很多发展机会。当时做这件事的想法就是说,这个环境,这个教员、教授的环境,我所做的这些事情跟我的内在需求内在价值取向是息息相关,这个东西有了以后,我可以做很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此我在4、5年的时间,认真的写文章踏实耐得住寂寞,在2000年搞到了终身教授。终身教授我的心很定了,当我定心之后北京大学国际EMBA就是中国第一所我们办的合作EMBA项目就成立了,26个美国学校,其中的美国学校给学位的福坦莫,而我是福坦莫的唯一的中国人就是派回中国的。因为我走过这段经历,所以我回来之后,不管有任何的诱惑。

2000年的网络的诱惑,2001年的各种投资金融的诱惑,2002年我们很多学生让我进入房地产对我没有任何影响,这是我自己选的职业,同时我觉得我喜欢干的行业,行业不一定喜欢我它也不一定适应我,我可能也不一定干好。我一定要去干我自己适合的行业,我想做的行业我能做的好的行业。当我真正的把这点定位定的好,那十年之后我就能够仍然在北京大学国际MBA来从事我这项教育工作,而且我还可以跟你说这句话,如果下一个职业问我会做什么的话,我还会继续做这件事情,而且我不后悔。因为我自己人生定位我把它看的很透,而且我有过痛苦的经历,这个经历人让我把这个定位搞好,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

主持人:我们是看杨教授笑着跟我们在讲,他这20多年来三部曲的一部一部的完成,其实我相信大家也在问这么一个问题,难道真的如同杨教授说的那么顺利吗?真的就那么容易舍弃掉吗?舍得真的那么容易饯行吗?我想问您当时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留美回国还是不回国,是当时很多美国留学生非常难抉择的问题,即使我们看到中国有很好的前景,但那是未来。但是在美国实实在在相当于中产阶级的水平,并且已经是很发达的状态。所以我很想知道一您当时回来之前,经历了哪些放弃的斗争?有很多朋友劝你。

另外,当您再次决定重回美国进行深造的时候,同样您已经在全世界经济发动机里面,占据了一定的资源,并且有很好的起点,为什么要放弃之前的准备,再回来完成十多年前可以完成的事情呢?肯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您是怎样说服他们的同时说服了自己?

嘉宾: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而且也是很复杂的问题,今天时间有限我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点。我觉得人生在抉择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自己内在需要作出决策的东西,内在决策的东西是自己对自己的内在一定要有一个呼声。就是我的内心我要扪心自问自己,我的内心什么东西缺了我感觉特别不好?那么这个跟自己的经历很有关系,跟自己的童年很有关系,跟自己的教育很有关系,跟自己的感受也很有关系,跟自己的经济状况也很有关系。

我举一个例子,企业家,我们在北大EMBA可以训练企业家精神,可以培训职业经理人,可以培训、提升领导力的速成。但是我们在国际MBA的项目里,很难培养企业家。我可以培养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为什么?很简单企业家的行为是天生的,他很多东西是自然的,是内部内在一种强劲的推动力,他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他也有很大的欲望,他有很强的能够建立出自己一个帝国的这么一个欲望,而这种欲望相当之强烈,背后有很多很多动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他自己能够掌握很多资源。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自己在财富方面,我们不能离开钱来谈这件事,我一定要有很强的动力。

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特别想当企业家,但是我在观察后面一点动力没有,家里给吃有吃、有喝、有穿,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富二代,富二代他进去以后觉得没有这方面的动力。主持人刚才提出一个问题我想跟大家讲,作为我自己来讲我的动力、我的精力和我自己从事的教育,使我认识到作为我自己个人来讲,追求财富很重要,但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对问题的判断更重要。因为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我年轻的时候是在美国那段时间渡过的,而美国学术界里面多元的视角、思维、理念,对问题真假的判断相当之强烈,而在这个国度里面,虽然我是穷的留学生去美国带的50美金,拿到奖学金要平常打工,但是在生活中过的总得来讲过的比较富裕,这种强烈的吃苦的经历和能力,强烈的去做自己的一件事情,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最后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这种动力不足。这种动力不足,但是什么动力比较足呢?对自己对下面对所有的人背后的自己的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对这方面要求很强,所以他跟我个人经历很有关系,我的经历只是给你们做一个现身说法,但我的经历绝不可能是你们的经历,你们的经历跟你们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教育和从小父母传授的教育有关系,而我父母是知识分子,从小在经营理念方面,没有商业很强的信息,所以让我走上这条路。当我真正纳入中国的时候,我第一个遇到很大的挑战,就是在这种经营环境中,我想的多的是我自己的环境定位,我自己在经营环境中应该做什么事情?有些事情为了赚钱让你一些做不道德的事的时候,夜里我是睡不着觉的。主持人:您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嘉宾:我给某个公司总经理当助理的时候,要当山东去做一次案例调查,同时要做一次假账。九十年代假账更清晰了,现在少一些了,肯定是这方面的事情。我跟我们现在的包括核心创业里面的包括李素,还有国资委的周放生等等,一块下到四川德阳二众去做咨询的时候,我们请我们咨询师我们把整个工厂咨询之后发现,德阳本身他有自己内部的问题,而请我们的人本身没有意识到这点,我们的结论最高层领导可能对企业负有极大责任,当然这个企业现在有很大变化。

但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可想而知我们一定要走出这个企业,不能给企业继续做。遇到这些问题时使我在心灵中问一个问号,在这种环境下我人生该轨迹应该怎么做,当你遇到一个环境让你做你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是不是要从众?为了生存为了经济你是不是要牺牲你自己个人内在的原则,为了你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你是不是能放弃你自己心灵的基本原则。对我很难,所以我在这种出现了纠结,因为我要的不仅仅是原则,我要的不仅仅是自由我还要财富。因此在财富和自由的过程中,在九十年代你也知道中国那种状况下,人财富和自由之间出现了很多很多这种对峙,这里面出现价值观的争执,最后怎么做?必须最后战胜自己。这个是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个你讲到离开美国,我们晓得美国这个地方,回到中国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我们都有很多纠结。离开美国回到中国,我们当时觉得美国这个地方没有那么好,呆久了以后觉得美国这个地方没有人情,在离开了美国之后我们很高兴得回到中国,来到中国来到首都机场下飞机之后就是朋友,平时吃饭大家在一起,最典型的是中国的火锅大家在里边涮咱们一家人,士为知已者死这种感情油然产生,呆久了发现觉得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隐私,你吃饭的时候进来在朋友坐在旁边,做要想做事的时候没有空间,看事的时候没有蓝天,这个时候想到美国。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到了美国以后看到了蓝天、看到了空间、看到了自由你感觉很好,那过一段时间你又不好了,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留学生中比比皆是,很多人我管这些人叫边缘人。就是到了一个国家以后,呆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骂这个国家,到了美国开始骂美国,到了中国开始骂中国。我做了结论,任何地方都有局限性,任何人都有局限性,任何事业都没有完美的事业。我们爱这个事业之后,你一定要认识到这个事业给你带来的机制,事业本身内在有很多问题,不但要爱事业好的部分,还要欣赏这个事业带来的挫折。喜欢一个人,选择一个人一定要选择他的长处,一定要包容他的缺点。因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情没有。所以我们80后的朋友最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追求一个我心中圆满的结局,我特别想我去追求我特别想干的事情。但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我内心就一有很大挫折你意识不到,我要追求想象的过程中,我要克服很多环境中不尽如意之处,和环境中的问题。你真正意识到这点之后,你到什么地方到哪个国度到任何组织中,都会认真的热爱,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这个事情。因此你在任何社会是社会的主流,而不是在社会中你都是社会的边缘人。

我碰见到很多人20年前想回中国,到今天还是犹豫不定回还是不回。很多中国人20年前想去美国留学,现在也是犹豫不定,在这边想那边,在那边想这边,这样人成功率很低,因为他没有真正做到定位,没有定位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判断出,人生中本身这个东西没有一个十全十美黑白鲜明的结局,你接受一种现象你一定会接受另一种现象,一旦你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以后,人生的轨迹变得比较宽,坦坦荡,知道要什么,知道要什么之后,你也知道你可能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主持人:我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为,你先知道了你可以放弃什么?可以暂时不要什么?然后你才会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嘉宾: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讲,但是我觉得这里头我想给我们的年轻人提示两点。第一点就是我总觉得我们在要什么不要什么这个问题上,跟我们的阅历和经历很有关系,我是特别期望大家不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下一个定论一个结论。我起码在自己要什么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真正找到这个定位,我希望你们不要在中国,我们所谓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们希望你们不是在不惑之年而在不立之年,就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个自己的顶位极为重要。也就是说在这个期间多去实践,不要放弃社会,不要真正想到我还没有怎么实践,我还没有怎么经历,我还没有怎么受到挫折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自己人生轨迹到顶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你们有时候太着急,没有经历的话你很难真正的从不同的经历过程中,包括挫折和失败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当你真正有很多经历的时候你会比较,所以我们在这个经历过程中,我自己个人觉得,我有时候你在北京上学到上海去工作,在广州上学到四川去工作,在西南上学到东北去工作,这个春季、夏季、秋季的时候有时间到全国各地走一走,自己有长假的时候,在工作之后有长假到国外走一走,在国外见到一些不同的国度,我带我的学生经常出国,我经常跟他们讲,只有真正出国你可能才会真正了解中国,你可能才会真正出国真正热爱中国,在真正在国度之内不能理解很多现象,很多同学去了印度之后,有些同学这样说去了印度我才知道有这样的国度,对精神生活如此之关注,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两者都如此重要这是一种反映。

还有一种反映是,我去了印度之后,有些同学讲我才知道为什么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经过比较之后,人生中当有多元的不同的比较之后,有不同的经历。在职场上有不少的这种挫折之后,你才能在经历中选择自己的定位。很多人经历很久仍然发现纠结很大,这样的人只看不反思,一个人不论要看、听、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定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可以从自己的感悟中得到很多很多大智大慧,而这种大智大慧有利于你在比较年轻的时候作出自己的职业判断。

主持人: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其实对于人生职场的定位,没有经历我们自己要去创造经历,让自己感悟之后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定位。线上有很多网友非常积极,有问题请教杨老师,有一位朋友问,杨老师您好,我已经毕业四年了,按理说四年必须要对自己干什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我还是没有。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总是跟风,学英语或者是说去学别的什么东西这样的情况会经常会出现,像我这样的阶段该如何制订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该怎样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嘉宾:我给这个同学提几个建议,四年之后大概是26岁。26岁虽然不大但是也不小,这个时间是我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如果说至今为止我仍然对干什么想去做什么职业生涯没有判断,只把现在的工作当成一个饭碗的话,我觉得要从几个方面自己要找一找方法来纠正这个问题。第一个方向我觉得最好能够找比较贴近自己的人、自己朋友、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师,能够对自己整个个人这个情况做一个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很重要。因为自我分析是一个人真正了解自我,最后作出定位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

很多人对自己的情况不清楚,那么我觉得这个自我分析,在这里给大家提示一条比较有用的东西。第一就是你在人生中你说你没有兴趣,我不太相信你一定有兴趣,你只是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而已,你要进行一个分析就是你最有兴趣从事做的工作究竟是什么?你最有兴趣做的事是什么?我们不讲职业,你最有兴趣去干的事情,或在某一个时间内你最有兴趣去渡过的时间是什么?比如说上网、打篮球、体育运动、文艺活动、看电影、聊天、侃大山、读书、旅游到底是什么?这点很重要。

因为当你真正在认知中,把你自己最关键的兴趣点找到的时候,这就为你人生的定位奠定了第一个基础。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的兴趣,这为他今后喜欢这个职业热爱这个职业,而且这个职业成功的背后,加上一个点叫幸福指数这个点奠定了基础;第二点你一定要研究一下你的性格、你的品格和你自己的特性,也就是说你的性格特质中,你最有能力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有能力做的我的意思是说,你最好能找到你天赋能做的事情。所谓天赋能做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人他自己天赋是喜欢唱歌、跳舞的人。但是他母亲跟他讲你一定要去做一个投资银行家,他也是千方百计去学校去学了这个投资银行,学习能力很强,但他天性不喜欢,他没有这个能力,在整个这个过程中,他对数字的记忆都不好。那么你会发现这个人一生很吃力,他一点也有没有兴趣,因为父母让他这样做,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因此你会发现第一对老师我可以对他作出判断,他将来成功的概率很低,他可能在职场上由于幸运可以持续,但做不出精彩做不出卓越做不出优秀,做不出精彩做不出卓越做不出优秀,这个人就不可能在市场上受人尊重。

所以第二点极为重要,我们现在两点结合在一起是什么呢?我们最好能够找到我们自己特别感兴趣做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能够找到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感兴趣和能力结合在一起,我既感兴趣做这件事情,比如说我特感兴趣做网上的事情,然后我自己本身对网上的很多东西包括数据数字又很熟悉,对我来讲小菜一碟,很容易。那么你从事IT工作可能就很有潜力。

我如果这两者之间缺一,这里你要认真分析缺什么地方?比如我在做职业分析的时候很多人感觉不好,他做的工作特别喜欢做的,但他自己毫无能力做的,好多人文科做理工科的事情,理工科做文科的事情。我们试想营销人做的财务的事情,财务人做的市场营销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些人,你拿着鞭子抽打,每年年终的时候领导就批评他,他使出了一百个劲,他最后也没有做到最佳状态。我们要做的相对比较轻松,那这两者必须都有,我们既要做有兴趣又要有能力,既要有能力也要有兴趣。第三条一定要检查自己有能力和兴趣都有了,但具备不具备在这个行业里,适应这种情境的身上的重要的品格和素质,这一点我不想多讲后来我们还可以交流。

也就是说当我很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我又很有兴趣做一件事情。但是这项工作要求我每天工作15个小时,这项工作要求我在工作环境中能够吃苦,这项工作要求我从北方调到南方,这项工作要求我懂英文能够跟外国人合作,而这些东西不是我身上的人格特质。那么你仍然会失败,那在这点上我们讲人生的价值或者讲情商。

那么从西点军校和稻盛和夫的观点上,他们在我刚才说的三点上有异曲同工童工之处,西点军校强调理念是知成行。知识和行动。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你自己有了知识又有能力做它,西点军校离成功一步之遥,一步之遥是你是什么呢?你是什么人?你具备什么样特质?你具备什么样品格?你是不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你是不是有克服压力的心理?你是不是有团结他人的这种心态?如果这些没有,你前两点仍然不能保持你成功,不能保持你成功最后你的定位仍然定不好。

稻盛和夫讲一个人生,他的规律是由三个公式乘法,一个人的人生等于一个人的智商乘以一个人的努力,最后乘上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智商90,努力90那么你得的分是8100分,9×9=81但是你的人生态度稻盛和夫认为,他是从-99到+99。人生态度如果是-1的话,你前面全是负数对你来讲没有用,也就是说人生态度在我们80后很多人是一个大问题,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能力,但是在人生态度人生哲学,克服困难顽强不屈坚定的执行一件事情专注一件事情执行能力太差,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我们生活在蜜罐中,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东西那么你也会做,刚才这位网友提的几点,我们把这几点找到之后,我一定相信你能找到自己的兴趣,能找到你最后的职业定位。

主持人:好。杨教授刚才提到的知行合一,也是我国明朝时候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他的经典理论的浓缩。大家有时间去杭州可以看王阳明先生的词,在那里也能体会到同样可以体会到知行合一取得大智慧的过程。刚才这位网友听了您的建议之后,又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之前很多网友提的关于跳槽的,现在的企业招聘人都要求你不是那种经常跳槽的人,认为这样的人不忠诚。

同时这还有一位网友他说,都说刚毕业年轻人要沉下心来,不要计较工资也不要老是跳来跳去的,又有人说年轻人要折腾,要夺取实践多去体验多体会,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怎么解决?

嘉宾:我对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课上不讲,在这个地方可以讲讲我的看法。我觉得年轻人跳槽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跳槽,一方面反映出机会的繁多,在选择问题上我们的思想的混乱,我觉得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跳槽,因为我们没有自我。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选择,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我们现在有些人,最近中国教授许小年讲的一个东西,我百分之百举双手赞成。为了稳定为了自己的一些利益,不去创新失去企业家精神之后,我只是到一些稳定的大型国企和央企去找一个位置在那,因为那个地方不会把我解雇,这种东西我自己觉得实际上是倒退。为什么呢?我们这些现象是我们当时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他们很多人的思维模式,从这点上讲进步的表现,全世界也是这样的。

第二我们跳槽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跳槽的原因,现在看到的企业家有很多企业家有远大的志向,但很多企业家把利润当成核心目标,当利润得到保证之后才会关注人的目标,说以人为本都是假话,真正在工作中对人的关注不多。对人的关注不多,而我们80后、90后对此极为敏感,他要求我能够在组织中有尊严,他要求公司中有公正、公平、阳光、透明,他要求这个公司人和人之间他有一种正常的关系,而不是尔虞我诈的一种极不透明的让人厌恶的关系,这不太适合我们。

因为我们整天在网上,网上是透明的东西,我们看到组织中不透明的东西当然要走。作为组织领导要讲,你这个东西执行力很重要,你在这不好好为组织工作,我就会对你进行批评,我觉得有些东西第二个观点是组织的问题,组织企业文化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您很难留住人。因为我说这个东西很简单,为什么我在谷歌见到很多年轻人,在那如此之创意?而且在谷歌里面,礼拜

一、礼拜

二、礼拜

三、礼拜四把他当做家,他到礼拜五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为什么在苹果人年轻人离职相当低,为什么在中国创新企业里,也是这样,因为他的领导者本身具备这样的素质,他具备这样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之后他就得到认同。第三点强调讲一讲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相对比较自我。我们那段时间家里有几个孩子相互都互相照顾,从小我们那个时候讲的是孔融让梨,最小吃最小的东西,把大梨让给你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现在不是。现在的东西最好的东西要我占,最好的事情要我得,最好的安排要给我。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很多人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没有社会经历,没有在社会之前去农村、去部队、去工厂的经历,对社会不清楚,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这种情况有了以后,在家庭环境使我们到了企业就想到自己,有一点违背自己的利益之处,有一点真正跟自己心境不符的东西,有一点自己心灵上感觉委屈的东西就受不了。

我给大家提示这种情况,对你们来讲自己是很没有好处的。因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你会发现没有挫折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不吃苦经历不坎坷的人不可能做大事,在工作中不受到一点挫折,不受到一点委屈,不受到一点责难,不受到一点不公正的待遇,往上进取的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我第三条就希望,我们80后、90后的在座的年轻人能够意识到这点,主动的在工作中吃苦,主动的适应这个环境。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够在一个比较有挫折的环境中,尽量使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多呆一段时间,真正跨过这个环境,你所真正获得的是你在其他单位得到得不到的品质和智慧。

主持人:吃亏是福。刚才杨教授一直在强调自由,那么我们不能只给线上的朋友这种提问的机会,下面把时间交给咱们现场的观众。来,这位先生第一个举手。

观众:杨教授您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您面对面交流,因为我现在是中国传媒大学MBA的学生,今天和我的同学一起来,因为今年是中国传媒大学办的第一届MBA,也许您很奇怪传媒大学也办MBA吗?我很喜欢也很爱我的学校,虽然这不是我选择的第一志愿,但是我相信因为是第一届因此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去解决,我和我们的老师争取把这个学院办好。

我想请教您的问题,因为我们传媒大学和北大是有差距,北大和耶鲁也是有差距的。如果说我作为传媒大学的MBA,当我把我的目光瞄准国际MBA学生标准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边怎么渡过?因为我本身已经过了30岁,这个年龄读MBA也并不是不小,到底什么样的学生在读MBA之后有几个标准,能够判断他是合格的MBA?还想请教您是怎样培养北大的MBA学生?谢谢。嘉宾:很有意思,传媒大学大概在几年前传媒大学的有关老师找到我,希望我到传媒大学去组建你们的MBA学院,我没有去。因为当时跟北大有一些情结所以没有去,但是我觉得传媒大学是很好的一个学院,而且传媒大学他自己本身有很好的师资,也有很好的学生,整个大学来讲。因此他有一个文化底蕴在背后。

你讲办传媒大学MBA我一点都不奇怪,很多人说中国有这么多好演员,为什么中国没有好莱坞?我给大家讲就是这样,我们有这么多的好演员有这么多的个体户,有这么多东西但是没有管理体系。在我们行业里面素质很差,一个制片人、一个导演、一个巨星之间如何合作?有效的合作?如何在过程中,最大降低成本最大提高效率,如何去进行市场营销都很重要。这些东西在传媒大学学习之后,我觉得对中国的媒体管理,对中国媒体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提高效率真正的让我们这些读者、听者很有好处。因此第一个问题对传媒大学办MBA我双手赞成。

关于两年学习期间你应该做什么你是一个学生,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准备将来毕业之后做什么?

观众:我现在心里面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继续做我之前做的事情。一个就是在另一个行业里面,在这两个行业里面很多时候,用您的话说有一点纠结。

嘉宾:我给你提示三条你应该注意的,第一条在学习期间,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因为我觉得专业主义精神,是中国当前职业人最缺乏的东西,我们现在很多各行各业的人,跟日本企业、德国企业比,不讲跟美国企业比,你会发现我们的专业知识比较差,我们知道一知半解之后专业领域里面很多东西比较差。

比如说我对市场营销,我就把市场营销里面的内涵外延了解的非常清楚,在这方面成为专家。我要是搞金融,就要把金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透彻,这种职业的人非常少。我们很多职业人在这方面做了MBA后专业性很强,某个行业汽车行业,开始研究研究的很强,他毕业后一定有很好的道路。

我们现在最怕半斤油,有些人到这说我对金融有兴趣,学了两天数学太难,考虑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读了两年这个东西太软又开始做IT,结果几年跳来跳去没有专注,最后出来很难受到招聘者的亲睐,这是第一条,我觉得专业者要敬业十分重要。

第二条一定要提升MBA本身对商业活动的判断能力,这个判断能力我个人认为是领军人物重要表现,当前很多MBA学生知识学的很好,因为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特别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背的很好,考试也很好。但是我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差,我们运用到实践能力差,不但是大学生很少有人去实践,四年中。

我知道美国大学生暑假实践寒假实践,四年八次实践,一定要利用这个时间。我们很多人想一直学下去,一直学到底。我们MBA的学生把MBA的学生当成理论知识不去实践,不去实践没有判断。MBA的学生要举一反三,要学会对问题的判断,因此对案例学习一定注重,对实践的实习一定要注重,对整个这个过程的咨询活动一定要注重,在这个过程案例讨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不能真正学习两年之后,最后出来之后有知识没文化,有知识有文化人也不少,但是有知识没文化也有,但最可怕的是有知识没判断。很多人说我什么学过了,领导把这个事情告诉你,你来做判断我不知道怎么办,我无法做出判断。这是中国现在MBA学生一大弊病,也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一大弊病,因为我们很多东西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我觉得一个MBA,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格和品位。所谓品格品位就是MBA学生应该注重几点十分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培养院校在培养MBA的过程中,不注重MBA的品格道德素质教育,去了以后第一重视MBA的资产,第二重视MBA原来的单位名声,第三注意MBA本身原来的地位,在这期间把MBA变成MBA的俱乐部叫做富人俱乐部,因此忽视了品德道德方面的事情,结果有些MBA的项目,你们是第一年办,有些MBA班一毕业的时候几个人都进了监狱,那是很可怕的。

因此品格素质中,我提三条很重要。第一一定要训练诚信,诚信极为重要不能作假不能欺骗,在这个过程中要做自然的人诚信的人,因为你自己不讲实话的你企业将来不可能讲实话。第二一定要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经常能够自己能够思考不要从众,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涉及多方面,多元化涉及很多东西要看很多书走很多路。第三条我觉得一定要有一种坚定不移勇敢坚定的一种品格。因为在MBA毕业之后,很多人成为企业家,很多人成为经营者。学识、胆识远见卓识很重要。胆识很重要,在中国人文环境下没有一点胆量的话,当然不违背法律,没有一些胆识的话前怕狼后怕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的企业家跟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关联,你成为不了有名的企业家。这也是当初马云对我们的学生,学术界的MBA的学生的一些启示,意思是你学了这些东西没有胆识去做的话毫无疑义。

北大MBA在十年中一直特别关注几个理念,最早的理念是学识、胆识、远见卓识。学习西点军校之后,我们又讲了一个叫素质、品格、承诺,我们不仅讲学识、胆识一定讲求品格和素质,这两点很重要,这和价值观有关系,西点认为没有知识的人是愚蠢的,没有行动的人承诺的人是可悲的,没有品格的人是危险的。我们在商学院也是一样,因此我们在商学院一条理念中,让我们的学生不欺骗、不撒谎也不偷窃,更不允许他人这样做,这句话是西点军校校规,我们把前面西点军校士官生变成我们北大MBA学生,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条我们做的一点就是,既要懂商业微观也要懂宏观,我们中心的导师原来是林义夫现在是周其仁,这些易纲、海文这些人都是我们的创始人,他们在过程中有很多经济学独特观点。

中国的情况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法律情况很稳定,你做任何宏观东西没有问题,在中国拉车读书的过程中,确定这个行业你会发现过两天这个行业没了,因此我们对大的行业走向一定要关注,一个MBA的学生一定要看到大势,房地产未来发展怎么样,通货膨胀怎么样。今后中国的利率发展怎么样,中国的钢铁行业怎么样?中国的整个的IT行业进展如何?你自己要明确。因此你对你自己定位就开始有了,比较好的定位。在中国变动的环境下一定要这样做,我们要求既要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我们讲既要读本科微观也要宏观。

第三条这是我们的做法就是既要懂国内,也要懂国外。在国内我们要求大家一定要懂中国,懂中国的文化懂中国的历史,我们30多个教授全部是海归,但是我们必须研究中国问题,不懂中国问题在这个地方无法生存,研究中国国学、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政治,这就是为什么经济研究中心,变成了国家发展研究院,当前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体制问题这些你不了解的话你只是把你的经济学来学没有意义,所以我们的MBA受到影响这方面。

但是我们要求读万卷路行万里路,你不仅懂中国你要懂国际。我们强烈要求国际化,因此我们课程中有国际化,我们常规MBA学生中70%的老师来自国外,我们EMBA的学生整个在学习过程中,强烈要求我们办国外的课,我们从2005年开始日本课、美国课、台湾课、韩国课,罗马尼亚、北欧、埃及、印度我们都去去了以后大家体会很深,去了之后大家对中国了解很深,对中国更加热爱,大概这几点。

观众:可以斗胆有一个请求,因为杨院长讲的话让我很意外,错失了和您朝夕相处的机会。我斗胆代表我的同学,向您提出一个请求。既然您和传媒有一定的感情,能不能请您有时间到传媒大学去给我们做一次讲座,这是我和我的同学的一个愿望。

嘉宾:我很痛快的跟你说没有问题。我跟传媒有一点有缘,我父母是原来燕京大学新闻系的,他们从事传媒五十年,所以我对此有独特的一种情感。

主持人:应该说这位同学表达了一部分,并不是说金字塔塔尖学校的MBA也好研究生也好的普遍的心态,在这种资源相对紧缺的师资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之下,他们自己该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更广泛的朋友和网友再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一个学历的问题?有一位网友他说的非常诚恳,他说我每一次在进行应聘的时候,都会被学历活活的挡在第一个大门之外,就是因为学历并没有任何机会给我展示能力。那么您的角度像这样一些朋友,像这样一些有学历或者学历不高,甚至学历不到大学层面的朋友们,给他们的人生定位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建议?

嘉宾:这个是特别好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西方我们已经有很多案例。我经常给大家举的案例是美国四位巨头,这四位巨头他身上有共同特质,他们很执着、很有远见永不放弃,极为的创新和创意。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甲骨文的埃里森还有戴尔的迈克尔•戴尔,这四个人大学都没有毕业。所以我们从这个环境上讲,大学没有毕业实际上他很可能在这种状况下,他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新者。

但是我想讲这句话,有时候我们也要看国情,在中国极为重视教育,极为重视学历教育,在中国这么一个大的巨型人口中。对学校特别是学校学的专业社会里,我们做这种事可能要承担社会无限的压力,一个考进北大的学生说,我要放弃北大去创新,全村子人都饶不了你,因为你的学习不代表你,还代表全村庄全城市的人在学。

但是我要说一个原则,一个人真正的创新,我们从很多很多我们现在创新者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家里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核心是在这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他是不是有自己强的抱负,这种强的抱负是很强的动力。他是不是有很强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不是别人目标跟你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能坚持?他是不是有比较强的这种品格和素质,就是他人生中他不会轻易的放弃,不会轻易的放弃他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情,这种人我们发现他成功概率很大,我们在研究中国领导学的时候,发现中国领导者身上具备这样的素质和品质。

柳传志、任正飞、王石、张瑞敏,所有的这些人我们看到的这些人,马云、俞敏洪他们的个性特质都是永不放弃。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不管他具备什么样的学历和经历,这些人你跟他近距离接触,你会发现他内心有一个极为坚定不移的这么一个大目标。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他重要性超过了学历,从成功的角度来讲。

从我们北大的教学角度来讲,因为我们是教育部领导下这么一个学校,北京大学因此北大有北大的规矩,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也有魄力这些人各方面表现极为突出,他自己有独特的视角,我们可能给他单独考试,我们的考试原来跟其他考试不一样,我们不是全国联考,我们在考试过程中,具备很多考试具备自己重要的方式方法,能够让他进来,这也是我们在MBA的过程中训练的方式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高学历的人有很好的回报。四川外语学院学英语的学生一个女孩她各方面条件非常好,她是来自成都的教员,她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来这以后,她来这之后她两年之后就开始对整个她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了很好的定位。她在这个定位过程中,就是开始了解到自己对哪些工作感兴趣,哪些专业感兴趣,所以在工作和专业感兴趣过程中,他自己就开始认真的研究她自己各方面,她自己专注的市场营销和金融财务。毕业之后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她的工作是沃尔沃全球一共是几百人申请,在中国招了一个人,她被招取了,她整个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外一个孩子也是很一般的学校,他在去了这个学校之后就开始定位。定位主要在于在他自己的自我认知,一般的学校不是北大清华这样好的学校,在整个过程中自己定位的过程中,他着重找到自己的强项,知道自己的弱项。但是他绝对不是扬长补短,他是扬长避短。花最大的优势去发挥他的强项和强势,因此在最后的找工作过程中,也从原来搞贸易的这么一个工作,进入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现在在这个公司里做的相当好。

所以我要说的东西是什么,最后关键还是人。在大学出现中国人文环境下,好大学、好学历当然对你有好处,当然你自己个人如果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执着的品格和素质,那么你的成功在中国,这种不断的变化的环境中还是大有机会的。

主持人:还要有文凭学历,历史的历史,同样有学力,力量力。才能够有这种本身内在力量外在的发挥,实现自己的定位和取得自己的成功。杨教授这里有一位大学生他问到,杨教授您好我是大二的学生,我的问题是自己已经知道自己以后想从事的职业,他已经定好位在大二的时候。但是学习本专业与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差距非常大。而且又很难学,比如我想当主持人但是我学的是计算机,根本挤不出时间学习自己的知识,如果不天天编程我可能就挂科无法完成基本的毕业的标准,我以后该怎么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呢?两者兼顾太难了,请杨教授帮我摆脱这个痛苦。

嘉宾:这是很多人现在面临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不太够。为什么不太够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这个同学可能不知道自己更适合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学到什么,不知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做?整个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方向迷失了,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认真的思考一下,作出大胆的决定,认识到自己要做什么,能力是什么的时候,在大二的时候转好,不晚一点不晚。主持人:转专业吗? 嘉宾:转专业。

主持人:很多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除非重新参加高考。

嘉宾:如果不能转专业的话,这个东西就怕你没有自我认知,我假设你认知正确的话,还是按你的专业,让你的专业不要不及格。但是在专业同时,一定要去学习其他专业的事情,其他专业就是你自己特别想做的一件事情。我相信你自己可以驾驭你自己,如果你自己真认识到这个不是你喜欢的专业,那么在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比别人多做一点努力,认真的去做这件事情。

我在北京大学时见到这样的人,在计算机系的人喜欢文科,他又离不开计算机系,已经做了很多这方面的事情,因此在计算机系多余知识外去学习其他专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心,有一个双学位,不仅给北大学生开给外校学生开,双学位中我碰到很多人这样,主修是哲学,去了之后不喜欢哲学,读了段时间发现喜欢经济,把他的主科修下了,又修了第二学位,第二学位就是经济学位。

这样要求你在定位的基础上,要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去完成你的职业准备工作,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每年我们大概有800个双学位的学生,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学生,都可以挑选到经济研究中心学这个东西,外校200人也可以到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去学这个专业,这点大家可以去思考,这是完全现实的问题,我们叫双学位。

主持人:好。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解决,当你编程编累的时候到操场找一个角落大喊几句,你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了,既缓解自己的疲劳又锻炼自己梦想的职业的基本的素质,希望你能吸取我个人的小经验。接下来还是一个网友的问题,他说杨老师您好,我听了您很多的讲课之后,受益颇多但是我还有一个很想知道的问题就是,当时那位领导人跟您具体最后说了什么,让您顿时茅塞顿开?

嘉宾:情况是这样那时候他是一个企业家的负责人,当然后来就上去了。我想说他当时跟我这么说,他当时跟我说,你要什么?你有什么?我跟他讲我有什么?你要什么?我跟他讲我要什么我全要,基本马斯洛的五层我都要。主持人:您当时说你有什么?

嘉宾:我有什么?第一我有学位,我自己有美国的经历,我有大学我有什么东西。但是我没有工作,我没有很好工作。我当时的工作是教授,我不觉得那个工作对我很好,我没有财富我没有像创业者的这种财富。我可能没有很多我们现在很多职场里面人的兴奋,因为作为老师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够独立思考等等说了一些东西。

给我影响最大,当我说我要什么的时候,我把这些东西都要出来以后。当这位领导跟我说,你准备放什么的时候?当时对我刺激最大,我当时一个都没放,根本从来没想过,我什么都要。大家仔细想我凭什么要放呢?能要的都要。我回去这点给我刺激很大,放什么不完全是刺激我的原因,当时放什么以后,我自己觉得还应该思考你适合干什么?比如说我想当马云,我不是马云你有没有马云的阿里巴巴,我没有阿里巴巴。我想当马云,为了当马云我自己废寝忘食,我作出很多很多的奉献,我放弃一切我去为了成就马云阿里巴巴这件事情,那我能不能当马云?我可能当不了,马云只有一个。

从这个行业上讲,并不是我们的定位从简单的要什么放什么就能做到,你还必须有一个自我认知最关键的一点,你适合干什么。适合张三干的投资银行不一定适合李四干,适合工科干的IT不一定适合一个文科的人干,适合老张干的事,不一定适合老王干。

当别人从众的时候大家一鼓作气去做干事的时候,在张三身上的成功案例不一定在你身上成功,因为每个人是独特的个人,我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理念,我们背后的经历我们的自我传承,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真正的自我,要找好的朋友、老师、父母,把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想做的事情,有能力做的事情,真正做一个人生定位,给自己排序选择,第一、第二、第三,大概做三个排序选择,这样我们人生定位就会相对比较准确,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职业成功相对比较大,当我们职业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做自己想干的事情,真正做自己能干的事情,真正做自己有本钱做的事情,而又符合事情发展趋势的时候我们成功率也大。

我的成功三个定义,第一,可能财富上比较成功;第二,可能社会上受到他人的尊重;第三,我们自己内在可能有一种幸福感。这三条缺一不可。我现在经常看到某个人很成功,你说很成功,他说杨老师我一点不成功我一点不高兴,外界人不知道只看到我财富很好。有些人在社会上受到他人的尊重,但在家里天天生闷气,这点你们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的人在过程中功成名就,我的这个学生把我叫过去,说杨老师你看我成功吗?你当然成功你开车奔驰600那么多资产那么多财富,他说杨老师我一点不成功因为我一点都不幸福。所以我们从三个点上讲,你要干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干的事情,社会给你提供机会做的事情又适合你做的事情,这个成功的概念就成立了。主持人:我再问一下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杨教授在您所认识的这些您的学生也好您的朋友也好,这些成功人士里面,他们有正态分布,就是他们的先后的排序大致是什么样的?家庭、事业或者是其他的是怎样一二三的一个排位,就举前三位就可以了。

嘉宾:很遗憾关于在成功的概念在中国的,我觉得有很大的扭曲。我希望我们80后,因为我们觉得我们80后、90后的人更加真实,我们成功根据我们自己的成功做定义,不要根据别人怎么判断。我想到我们MBA的成功,在班上特别有意思,其实我们有很多人很成功我觉得,但是我们学生说张总很成功成功人士,我一看他们的判断第一标准财富。基本上在这个班上,钱挣的最多的人大家都把他跟成功结合在一起真的,很自然。

然后一会又说李四很成功,这是国企国企里边,国企和政府,成功的第二个概念权位很高。因为权和钱很高是我们评判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两个人很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们两个都很有名,在权名利下又有知名度,媒体都知道谁都知道他的名字。他企业做的很大,他自己又有权又有钱,两类人。

所以我发现班上有一些自己素质相当好的,比如说中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一个跨国公司的一个白领等等。他们感到很困惑,因为班上评价成功的时候没有人说他们成功,他们想我们的成功是什么?在这些人我发现自己给公司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自己实际上在公司负一定的责任,他们自己的心态相当正常,他们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这种平衡,平衡的相当好。

当我们看有些成功者的时候,我觉得可能要从这几个点来看。财富是一个点,名声受到不受到尊重又是一个点,能不能家庭、工作、生活、事业、平衡又是一个点,能不能真正做到里外透明又是一个点。

我经常碰到一个国企的老总,讲领导力和自我认知的时候,我就说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一定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或者我的成功点一定有一个点叫真实。也就是说你说的话你做的事一定是真实透明的,这样你活的不累。但是我们国企有些人跟我讲,杨老师在这种制度下这种体制下,不要谈国企经理人的个性,在我们这个地方是不讲究个性的。我们有的人来这之前,20年来这是胆汁型,现在我们很多人变成了抑郁型。那我说这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经营环境的问题,我并不是说国企都这样,有的民企也这样,有些人说民企像大家庭,对人极度关注,国企独断专行的情况下,有的人吓的每天像一个小媳妇,每天看着老板的脸色行事。

这种情况下,我宁愿像80后、90后的年轻人大胆的站起来说,拜拜我走了,OK。这种东西不值得你呆,既然我们真的不想呆,真有勇气去创业,创造出有人文事业有文化关怀,有中外管理素质结合的企业,何乐而不为,中国需要你们在中国创业,中国希望你们创造打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企业,让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更加外露但是更加的自然,让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的组织中,发挥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潜力,真正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组织为自己的个人带来价值,这个我是简单讲一下,回答这个问题,谢谢。

主持人:其实我刚才听杨教授的这番话,给我自己的感受是,我要通过我自己的努力,通过我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买到宝马。同时也要让坐在宝马里的和我在一起的人笑着。好,我们来请这位观众有问题。

观众:杨老师您好,您刚才讲到了对我们提到了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财富膨胀风起云涌财的这个年代,但是对于像我这样80后甚至迫近80年代末的一个年轻人来讲,那个年代似乎有点遥远。现在就是说像马云、俞敏洪、史玉柱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成长在那个年代,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现在年轻人处的社会环境和当时时代的共同点和区别,能不能提一些建议,我们在学习榜样马云、史玉柱这些人身上特质时,应该如何作出取舍?

嘉宾:我想时代是不断的变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质。我们在那个时代的时候,在那个时代的时候,很多人讲那个时代之前的那个时代,在那个之前的那个时代是之前的那个时代,我们都没赶上。我感觉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现在来看我自己觉得80后、90后有很多纠结,这一代人从他的经历来看他们看的多见得多,多元视角,思想没有束缚。很多人要求国际上的普世价值,需要自由需要独立的思考,需要人格需要自己往前走的精神这点很重要。

但是我觉得你们那点,跟我们那代有重要差别,我们那代吃了很多苦,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不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机会的磋商,自由的局限性。当一旦门开的时候,它会爆发出很大的力量,使我们感觉到过去来之不易的东西,对我们来讲十分的珍贵,因此我们会百倍的珍惜千方百计的追逐他。你们现在的东西很多东西父母给你创造出来,国家给你创造出来,你们也有这种机会,所以有时候你们没有经历,这种经历使你们自己的动力,和自己对未来很多东西开始有犹豫、踌躇或者不清纠结。

我觉得从另外的角度讲,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IT世界刚刚改变人类历史,我这次去了爱立信带了学生,爱立信正在研究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物联网研究将来大概有500亿的,我们看到的产品500亿的事件、事情将来要联在一起叫物联网。那么这个世界刚刚开始,未来的世界长的很,科技会给中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给你们带来商机。

这些东西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的问题第一,要看到趋势,做到与时俱进;第二,找到差距,从差距来讲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层面的差距对你来讲很重要,你学到现在的知识,现在的计算机的知识、数学的知识、人文的知识一定要有;第三,一定要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成功者的必要品格和素质,品格和素质再强调判断能力很重要。学会思考能力,思考的话一定要看书,要和人交流,培根说过交流是一次很好的美的享受,而交流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要交流要找人生导师要找很好的同学,要有榜样,要有你自己身边的榜样还不是很远,不是毛泽东、邓小平、巴菲特,很近的人要学习他们身上,要有宽容包容之心,要有勇敢坚毅自由的力量,这点很重要。

遇到一点挫折马上放弃,遇到一点不高兴的时候马上发脾气,遇到一点委屈马上从楼上跳下去,这个不是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应该心中有大事想到远的格局想到远的目标。我们要尽量找苦,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事情,为你未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一个基础。我们看所有伟大科学家,99%的血汗最后才到成功,从你来讲你现在还没有这么大的经历,不断经历不断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屡战就屡胜到最终你一定会达到你最终的目标,我预祝你成功。观众:谢谢杨老师。

主持人:刚才这位观众他说他是80末接近90后,但是有很多80初的朋友们,已经参加工作并且逐步进入而立之年,他们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房子、车子还有自己家庭的组建,以及职场上遇到焦虑瓶颈这么一个时期,您如何看待比较普遍的80后常说的“羡慕嫉妒恨”也好,或者在一种郁闷中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一种状态和感觉?

嘉宾:我很理解,因为我们最近做了,在北大学生中做了测试,测试是终极价值观的测试,终极价值观大概有大概有18项。350个学生2009、2010两年的测试,第一项幸福满足,第二项家庭安全。在北大历史上很少见,当我们问家庭安全时学生说,这个家庭安全是大的安全概念,家庭安全、职业安全、食品安全,比如说未来安全、职场安全等等一些东西朋友安全。就是说在中国日趋竞争的环境下,大家有一种安全感,这点我特别理解不仅是你,你们的父辈或者比你们大十几岁的大哥大姐,他也有这种安全感,这是变革社会所面临的必要特征。这种特质在中国变化中的法制的过程中变得尤为突出,在变革中我们每个人要有特殊的素质,面对变化第一不要怕,第二要正视,第三要有灵活更变的机制。性格品格方面能够建立应变措施。第四要有核心的价值理念,无论怎么变我内心有些东西永远不变,我按照我的执着的目标去做,一般的情况一般的规律我们看到在任何社会,只要你坚持,你就能到达河的彼岸。这点从马云和俞敏洪身上可以看到,两个人考大学没考上在那个年代,机会也有都经过三次考大学,马云考上杭州师范学院,俞敏洪考上北大,他没有坚持的恒心是永远做事情事情的。

我个身认为,我在美国呆过十几年,美国怨天尤人的很多,他的环境各方面都比较健全,但你发现很多失落者。我在观察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缺乏什么东西?身上缺乏执着的精神。一种目标、一种他为了这件事情可以抛弃其他事情的一种内在的、顽强的性格和形态。而这种东西一旦有了之后,我觉得将来,我们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能克服。在当前中国这种状况下,整个改革过程中,我自己个人认为,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竞争,仅仅看到房价,仅仅看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大势,而忽视了个人的力量。

在一个社会变动时期,在一个体制不健全的时期,个人的能力是最容易得到发挥的。坦率的跟你讲在美国这样健全的企业里,个人的力量有时很难发挥,你就去当职业经理人算了。在中国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个人能力发挥有时候比制度发挥还要大,核心的一点你要认识到,你到任何环境下你都会感觉外界压力很大,特别出国后你看到,好多学生到美国好好学习,但好多学生到美国之后觉得真不想出来还是中国舒服,很多人想放弃。

你以为所有人得到的奔驰、宝马都是轻易得到的,没有这一说。你到去印度看看,印度塔塔怎么起来的?10几万人。印度整个国家相当贫穷两极分化,在那样的情况下创造了一流的企业,塔塔的竞争对手IBM,在中国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超过10万人,他10几万人相当厉害。他怎么样,他说印度环境很差我们不行了,我这一代不行了,他会一步一步往前走。

今天中国社会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是机遇。核心的问题要认识,这个世界的成功不在于你的父母,世界的成功也不在于你的学历,世界成功也不在于你的有关系的亲戚朋友,世界的成功最终还是在于你自己靠你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定位过程,就是你自己奋斗、争斗、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始至终一直到你离开世界。

把这个问题认识对了,不会杞人忧天,会从自己做起会培育一种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你就会向你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想明天天上掉个馅饼,我就像中大奖一样,这种概率几乎在人生中是没有的。只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我想任何事情在你身上都可以实现,这是我给大家的一点建议。

主持人:还有最后一个请求,杨教授网上的网友非常群情激昂的请您推荐几本精神食粮。

嘉宾:我比较喜欢的跟中国比较接近的一套书,最近我们的MBA都在学,又便宜又好是稻盛和夫的《活法》要买一、二、三,每一本大概25块左右,打八折以后还会降一些价,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另外我曾经在前一段翻译过一本书叫《魂商》,《魂商》讲一个人有智商、情商还有魂商,魂商涉及到人的内在,这是心理学著作是我翻译的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

另外,我比较喜欢的一部西方的一部作品,马克斯威尔讲的《领导力的二十一条军规》。这个如果看了以后,他讲领导力其实是讲如何做人。我讲的这三本书,一个是英国作家一个是美国作家还一个是日本作家。那么关于国学的东西,我自己觉得比较喜欢的是两本,一个《道德经》一个是《孙子兵法》这两个,一个老子一个孙子,这两本书希望大家认真拜读。

《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可能从战略和策略的角度更多一点,《孙子兵法》战略的角度更多一点,《道德经》哲学层面更高一点,稻盛和夫这本书从哲学的佛教的角度讲的东西多一点。《魂商》这本书从心理学讲的比较多一点。《领导力的二十一条军规》他从西方领导力的角度讲的多一点,从这五本书推荐来讲。我们可以综合的角度对人生进行规划,每一个人由于网络的出现都是世界人,网络使世界思维理念尤其80后、90后的人更加扁平,你们的思维理念和我教的80后、90后几乎80%、90%都一样,我理解你们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和独特的心态。在世界整个80后90后迷茫的时刻,我们能够找到我们自己的职业定位,也从我们职业定位中,找到我们人生的价值。

上一篇:十大经典励志电影推荐下一篇:三八妇女节“三好女教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