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2024-06-19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精选16篇)

1.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一

浅谈作文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特别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

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啊!这可太美丽了!完全是用香花组成的桃树,一朵朵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小作者有重点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不显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善于观察,发展思维。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

新思维。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三、方式多样,培养能力。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

无话可说的祸根。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异想天开》、《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

我还时时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

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

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

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童话、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成为学生作文时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

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日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兴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思创造出

四、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近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这几个方面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总而言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陶行之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

2.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二

一、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写作,是一项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可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呆板,没有活力,缺乏生气,缺少新意。这与作文评价观念滞后及评分标准呆板无不关系。要摒弃这种现象,就得转变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对文中表现出的有创造性思维的给以鼓励,即对那些立意新深的、结构奇巧的、语言有特色的要敢于给高分。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出精美的文章。如有一位学生在《难忘的一课》这篇习作中写道:“在这堂公开课前,授课老师让同学们认真‘预习’,背熟了提问的内容。公开课时,授课老师慷慨激昂,津津有味;同学们积极配合,以烂熟的‘台词’应对;听课老师则喜形于色,点头称道。其场面十分热烈,可谓皆大欢喜。然而,下课后同学们却窃窃私语,觉得被糊弄了,甚至有人说公开课好要打打假。”这篇作文在选材上究竟有没有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好课不挑,偏偏选一堂假课来写?批改时教师颇费思量。最后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因为支持学生的独特见解,可以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了文章,但创新精神严重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反弹琵琶。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例如,教师交给学生如下材料:“西方人吃铁蚕豆,吃了壳,吐了豆,摇头说:‘肉薄,核大,有什么好?’西方人煮茶吃,倒去茶水吃茶叶,皱眉说:‘涩而无味,有什么好?’”紧接着要求学生设法找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七个方面的道理来:(1)看问题切忌片面化;(2)不能死搬硬套,搞经验主义;(3)不要自以为是,凡事想当然;(4)切莫盲目排外;(5)孤陋寡闻会误事;(6)不可轻率下结论;(7)客观事物的价值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后,让学生选择其中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一个方面,写成完整的文章。学生们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便可以逐渐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进而选取最佳角度或最佳观点,写成较好的文章。

三、教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常见这样的现象:命题写得丢三落四,空洞无物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叙述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写学生能够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而唤醒其沉睡的心灵呢?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比如可组织学生对路旁有被撞倒的自行车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结果学生提出许多非常深刻的问题,诸如自行车为什么会被撞倒的?撞倒自行车的人倒哪里去了?这辆自行车是什么牌的?车被撞到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扩充写作,自然文章的内容显得特别的充实。其次,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研究,“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

四、鼓励学生真情流露,张扬个性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心灵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像变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倾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真情流露,张扬个性,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包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首先,要鼓励学生说个性化的语言。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口语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勇于尝试的个性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社区调查,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题目,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如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甲说参加校运动队对学习没有影响,乙说参加校运动队对学习有影响,你是怎样认为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选一题参加辩论。这样的议题因为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大多会积极思考,情不自禁地主动发言。其次,要引导学生品味个性化作品的文风。教材编排了许多文质兼美、具有特色的名家名篇,体现了鲜活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文风。

总而言之,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只有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鼓励学生真情流露,张扬个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生机盎然。

摘要:写作作为一种高度创造性、综合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在作文教学当中就是要求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写作风格、观察视角、表达技巧等方面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浅谈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作文;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目前我们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作文教学作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否培养并提高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呢?

一、巧各素材,作文创新的基石。

学生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又别具一格文章,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是不行的。作文的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而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与老师的巧妙引导分不开。

1、让学生平日细心观察生活,多写观察日记,心得体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作文素材仓库。我让学生分类整理积累的素材,优美词句摘录、多样人物描写精选、景物描写荟萃等。我定期检查学生积累整理情况,并把整理较好素材在全班展览,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

3、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如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野外交游,参观名胜古迹,采访革命老人,帮助孤寡老人。亲身实践,学生积累到活生生的写作素材。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巧妙引导,学生积累到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作文课上不再感到没啥可写了。这样,学生由最初的厌烦作文到不知不觉的喜欢作文,他们逐步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作文是一种精神享受。

二、多样命题,作文创新的开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真实生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文,首先要有一个醒目的标题。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一般是“老师命题,学生作文”,这种模式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无从下笔。如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作文创新能力,首先从多样化的命题形式开始。

1、我将画图、拼七巧板、折纸、讲故事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机的融入作文教学之中。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手中现有材料通过想象用绘画、拼图、小制作等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将作品编成故事,并加上题目写下来。

2、针对看图作文教学,我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图画中的角色,其他学生做导演,共同设计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然后让学生以表演过程为内容进行写作。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命题形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设计中培养了他们的作文创新能力。

三、指导选材,作文创新的关键

题目选定后,学生选取哪些材料进入作文,就成为作文有无创新的关键。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选材,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始终不能放松的重要环节。在这里以我的一次作文课为例说明如何指导学生选材。

这次作文,我让学生写一篇短文《第一次××》。这次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选材上动脑筋,补充题目的过程就是一次选材的过程。几分钟后,我发现全班大部分学生的题目是《第一次做饭》或《第一次洗衣服》,唯有一个学生补充的题目是《第一次打扑克》。我终于在这位学生补充的题目上找到了学生选材的亮点。我就鼓励这位学生,让他说出是怎样想到这一题材的。全班同学兴趣一下子上来了,聚精会神的听该生的讲述,做饭、洗衣服我都想到了,但那都是作文选上重复无数次的老题目,多没劲呀!因此我想啊想,突然起了一个难忘的“第一次”,放寒假时,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全家人在一起放松心情打扑克的事,我从不会玩,瞎捣乱,到找着规律,一家人玩的热火朝天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今天我就选择了“打扑克”。这位同学的一席话,一下子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小学生生活中的第一次太多了,我稍加点拨,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纷纷表示要重新选材。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又过了几分钟,我又检查,发现不少新鲜材料,已出现在学生的草稿上,如《第一次放风筝》、《第一次跳绳》……

可见,学生笔下并不是没啥可写、老生常谈,关键在于老师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去寻找各自生活中的闪光点,就能提高学生的选材创新能力。

四、发挥想象,作文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是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写出的作文更具创新性呢?

1、从细节入手,充分发挥想象。儿童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发展。在低年级只指导他们进行具体描述,到了高年级,就要引导他们既写形象又能抓住细节进行想象,甚至进行议论、类比。

2、想象离不开现实。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我在指导学生以环保为内容写作文时,一位学生写的是《可怜的小树》,用拟人手法描写了小树受人类损坏的情景,但内容比较单薄。我就带他到路边,鼓励他一面观察,一面发挥想象,把很多小树的不同状态都写下来,于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小树成长记》就诞生了。

以上只是本人近年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自身的具体作文实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辅这以恰当的方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富有创新性,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4.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步是必然的。但创新又是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关键。受传统教育影响,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现象,因此,许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名人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学生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1、使学生具有永久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创新活动,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

什么说秦始皇这个皇帝功过兼半?为什么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翘起地球?为什么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抵抗外来侵略?”……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久的创新欲望。

2、在创新方面,让学生具有坚强意志

历史证明,创造必然会遭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从历史中看,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二、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现行的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的时候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四、要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文物图时,有同学创造性的提出了:①秦始皇陵规模的宏大可否想到耗费人力物力的巨繁,并与秦的苛政联系起来?②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可否想到当时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教师抓住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于是课

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实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创造并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刘善飞,35岁,小学一级教师。1999年9月参加工作,2006年主管德育工作,现担任渔户寨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渔户寨乡中心小学

邮编:064304

5.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五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www.sina.com.cn 20xx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3]孙冬青.当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xx,(06).

6.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六

摘 要: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情境激趣,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讨论了小学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四种途径: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善用课件,动手操作。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思维 寓教于乐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故有“触景生情”之说。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培养创新能力。以下就是我在三十年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智慧爷爷把3块同样大小的`饼分别平均分成了2、4、6份,让他的孙子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去拿,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分别拿了每个饼的1、2、3份。智慧爷爷问:“你们谁拿到的饼多呢?”因为题目中增加了“分饼”和“智慧爷爷”,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情趣顿生,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而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出示了幻灯片,于是我指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说:“同学们,这是一个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时很多同学很快得出:10平方厘米。

我趁机问:“你是如何得到的?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同学们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地投身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善用课件,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受到学习兴趣制约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学要注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多媒体引进数学课堂。计算机多媒体是集声、光、色、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功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向学生展示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感情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节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各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同时出现三幅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这种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联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圆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找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大胆地创新,自主建构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四、动手操作,巩固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间作用,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例如,讲授“分数初步认识”时,学生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如横向纵折、纵向对折、沿对角线折。这时一个同学手里拿着一张纸在比划着、琢磨着,一会儿,她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经过中心这点的任意一条线都能把它平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来了兴致,纷纷折起来,结论和那个同学说的一样。富有创意的操作,不仅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7.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教师观念要转变

创新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一定都优秀, 甚至有些与学习常规和教学要求相悖。他们不是循规蹈矩, 老实听话, 往往表现为自作主张, 别出心裁, 喜欢标新立异。教师千万要注意诱导他们大胆想象, 决不可认为是冲撞了教师而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应该看到, 敢于想象、敢于作为的学生是大有前途的学生, 不能只以其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定学生学习的优劣。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提倡怀疑精神

(1) 鼓励学生好问、好说、敢做、敢为, 并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 做错了不挖苦, 不讽刺。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 敢于大胆质疑, 为了追求真理敢于冒险, 敢于奇思妙想, 别出心裁, 甚至于异想天开。

(4)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从而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包括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 然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条件。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虽然各科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 但是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还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一些矛盾,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展课外生活实践活动来给予弥补和充实。首先, 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从中激发兴趣并积累经验;其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大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再次, 通过游戏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用鼓励促进创新意识

当创新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特征时, 师生对此就会倾注大量心血。但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生的创造性也难以发挥出来, 或者说难以坚持长久, 难以取得巨大的收获。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总结提高, 对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创新成果的同学要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 予以推广, 使他们的创新得到师生及全社会的承认。因为“一次鼓励胜于十次批评”, 鼓励很可能使该生走上巨大发明的辉煌道路。同时对创造性不强的学生要导之以法, 使他们尽快跟上队伍, 赶上时代潮流。

总之, 在新的世纪中, 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法, 并不断总结提高, 争取达到让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地涌现的目的。

8.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现行的作文教学,有的教师只重视写作技巧的讲授,学生的写作放不开,写作能力不如人意。因此,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1拓宽写作渠道,激发创新欲望

1.1读中悟写,边读边写。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堪称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范文的学习,知道写文章的章法技巧。比如小语《赵州桥》一文第3自然段是围绕着“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来写的。学了以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总起句,如“我们玩得多开心哪!”、“校园的早晨是多么……”指导学生围绕这个总起句写具体。通过这样的片断练习,为以后写篇章打下基础。

1.2动中练写,边动边写。许多学生不会写作,其主要原因之一恐怕是没有写作材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为此,教师不妨创设必要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并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表演等形式,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写作技巧。如教师事先请几名同学上台来表演《解难题》,让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参赛同学的眼神、外貌、动作等方面,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再让学生写下来,学生写起来就觉得比较顺手。

1.3投身生活,练习写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倡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活动中去。”叶圣陶先生也说“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因此,我们可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比如《我学会了烧饭》、《今天我当家》、《快乐的野餐》等等。

2 改革命题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2.1童话作文。儿童对童话有着特殊的爱好。童话符合儿童的天性和思维特点。让儿童在童话氛围中学说话,学写话,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后,可让学生续编:小灰兔听了老山羊的话以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故事说好了,再让学生写,说写结合,学生作文就不会有困难了。

2.2假想作文。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而《电视电话》、《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小珊迪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对话》等这类作文,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3补写作文。补写作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补写作文的形式有:①针对课文中空白点进行补写,如《小珊迪》一课,补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回到家的情景”;②设计故事的开头与结尾,补写故事的经过;③出示几副图中首尾的二幅图,让学生想像中间的几幅图,进行补写;④用若干词语造句或写片断,力求想像合理。

2.4图示作文。一个符号、一个图形可以联想、想像出许许多多的事物和形象來,想像力越丰富,符号、图形的形象就越多。这类训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符号、图形的外形特点,联想起相似的形象,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想像出象征性的事物,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如给学生一个圆,要求他们画上简单的笔画组合成一种新的事物,再结合练习说话,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把事物的特点完整地、有重点地写下来。

2.5半命题作文。《第一次……》、《有趣的……》、《我学会了……》这类作文题,选材范围广,学生写作的自由度比较大,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好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在指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的基础上,让学生打开思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五种作文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3.1多样化体裁。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作文。如:以“菊花”为题材的作文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菊花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可以写成一般记叙文,描写菊花的色、形、味,赞美菊花的美;写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菊花生长过程中变化;也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散文,赞美像菊花那样不畏寒霜、具有顽强品格的人们。由于文体不同,作文多姿多彩,富有新意。

3.2多方面选材。就是让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这种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如:以“变化”为题,以反映祖国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成就为中心,让学生选择耳闻目睹的事例进行作文。学生可以从大的方面写:祖国的变化、农村的变化、城市的变化等;也可以从较小的方面写:我家的变化、邻居家的变化、外婆家的变化等。

3.3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例如:在指导学生根据“马路上摩托车、助动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时,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学生有反映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快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的;也有反映交通安全的;还有反映摩托车、助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城市环境,从而呼吁治理尾气排放,保护城市环境的。由于立意不同,作文迥然不同,很有创意。

3.4多形式表达。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在写作顺序结构安排上,可采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以及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种形式。在语言表达方法上,可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写出自己的“活语言”。

9.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九

摘要: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需要教育培养更多的具有多种技能的合格人才,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值得广大体育教师研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发展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结合自己10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要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的。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师道尊严”的局面上,师生关系实际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比如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这样,学生就能以健康的心态、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他们就能全面、自由、富有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创设让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等。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等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三、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人格

对新生事物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大搞“听话教育”,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翻等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教育只有在尊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基础上,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整齐划一模式,给予了学生广泛的自主发展空间,尊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性的进行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1.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

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3.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4.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可能一次性达到规定标准,因此,教师应借助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结合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感悟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学生在整个认知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采用讨论法,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当然,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学习内容应由教师把握,而一些具体的学习环节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练习、去创新。例如:准备活动,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带,教师只规定时间和要求,内容上不管是徒手操还是游戏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对于不足之处教师予以适当弥补。另外,技术动作在介绍要领时,教师要把握住动作的重点予以提示,而练习的方法和如何运用等细节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教师可以提出范例,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范例有所创新,而不拘泥于教师所规定的要求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以鼓励作为回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均能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树立起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就会

被激发出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五.创新必须求变求异

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如跑步教学时设问:腿蹬地腾空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多向思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如:动作方法的创新。常见的有每次课的准备活动常规都是教师或体育委员带,且动作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时,教师可教会学生依据课的内容和练习专项的准备活动自己编操。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如:在舞蹈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方法,自己选择音乐曲目。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如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完成课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让学生先实践后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养成认真思考,求异求新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与学,体育作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具有现象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主探究、自我创新的空间。教师要利用它更好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七.总结

时代在呼喊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体育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全面推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必须要贯穿创新教育,充分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构建体育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与发展为基础原则,严格遵循体育教育的整体性、全体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体育教学中,促使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追求,从短期效应到长期效应的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追求,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法》河南教育出版社

2.《体育科学研究》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赵冰朱晓兰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山东教育出版社

4.《教学与创新》刘敬发

参赛组别:理论组

姓名:田爱荣

工作单位: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鱼龙中学

邮编:256407

职称:中学二级

电话:***

电子信箱:tar12@163.com

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桓台县起凤镇鱼龙中学

10.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十

摘 要 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经济发展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已然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也将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创新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本文,结合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了对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了高职电子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及方法。

关键词 高职 电子类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一、引言

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层出不穷。在电子技术成果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职业教育如果仍然只重视技能训练,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乃至长远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高职电子类学生的培养既要抓实践能力也不能忽略了创新能力。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探索和分析了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二、对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

所谓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基础上,通过思考和改进,创造新事物、产生新认识、形成新思想的过程。而创新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外在体现。对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专业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在此基础上打破常规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改进和创新。因此,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各种相关能力的塑造。

1、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与突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的基础是对前人智慧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是对书本知识的灵活分析与应用,是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发表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是对已知的重新构建和转换。由此可见,原始知识的积累,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实践能力。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就需要开始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五小竞赛等。教师可以先引导,然后抛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接着鼓励学生通过理论推导或实验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发散思维;同时要多鼓励和赞赏学生,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自信心。

3、创新精神。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集脑力与体力劳动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往往要经历许多的失败与挫折,需要耐心的分析与等待,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因此,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不畏艰难、敢于尝试、不拍失败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总之,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之上,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不惧艰难、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

三、电子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1、注重基础技能培养

电子类学生一入学便会安排基础技能操作训练,但实训的模式及内容相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基础技能的训练对学生日后的深入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考虑以具体的电子产品为载体,以项目为单位开展教学[2]。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但不强调相同的操作内容。例如:电路的装配与焊接项目,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识别、电路焊接、电路装配、电路识图。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电子产品练习,从而激发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完成预期目标。同时,可以成立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比如:电子协会、手机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组织开展小家电义务维修、课外创新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推行改进式实践创新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是一个很难的过程,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创新对于他们来说很遥远。然而创新并不神秘,也许只是一个位置的改变、一个参数的调整,一个功能的拓展,就能使产品更合理。创新实际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在进行汽车音响电路的制作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改进目标,让学生思考完成改进方案。“在原电路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实现音量控制、左右双声道、话筒输入,并设计布局合理的PCB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鼓励学生提出多个不同的方案,然后评点改进。通过引导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3、大力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

开放式实践教学其实就是:目标开放、内容开放、过程开放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后,加之教师对于创新思维的启蒙,学生会慢慢产生一些新的创意或是想法。可以通过开展开放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而自由的平台,完成自己的创新项目或是小发明、小制作。在此阶段,教师只进行答疑解惑,整个项目从方案到设计到制作到调试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3]。另外,可以组织有潜力的学生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大学生电子创新大赛,通过更高层次的锻炼培优培先,选拔人才,在校园内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不能只教会学生如何做,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引导,思考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能力培养循序渐地融入实践教学当中,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符合职业标准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1.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师生交往,共同创造,共同创新的互动模式。教学实践表明,为了使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师“一言堂”“权威性”“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得不到学生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共同讨论的课堂氛围,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教师要善于营造快乐课堂

快乐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魅力,这堂课就没有吸引力,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就没有快乐,学生动机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更得不到激发。教师应把学生看做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诚待生,以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积极心理体验。如愉悦感、快乐感、自尊感,这些心理体验反复得到强化,灵活运用于教育和心理知识来有效的引导学生熟练的学习把握知识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形成快乐学习的课堂效应。

二、教师要把鼓励带进课堂

构建科学创新的教学体系,激励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把鼓励当作课堂气氛的武器,努力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如果学生有点滴的进步,就给与鼓励和表扬,让他們充分享受付出之后带给自己的尊严和快乐。对那些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通常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比是对那些学困生。哪怕是写对几个词语,都要及时表扬给与肯定。营造轻松愉快、争论不断、笑声一片的课堂。在争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对待学困生要热情鼓励,巧妙引导,从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要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提高他们的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师要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师要有效的把竞争引进课堂。课堂上充分体验竞争带来的刺激与快乐。如小组合作学习时,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有效的竞争是课堂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通过一个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了解当今社会的竞争模式。竞争的学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竞争是一种积极向上,具有公正和平的的特点。要想成功,靠的是自己或是小组集体合作的实力。在课堂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那些见解深刻,视角独特的思考和总结,应给与热情的表扬。这对于学生整个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学生也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这种有竞争力,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也乐在其中。

12.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 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与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 班主任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创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都是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由于商榷余地较大,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 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 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产生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 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 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 积极进取, 大胆创新, 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 实践出真知, 训练出才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 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 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 有竞争才有发展, 同学们你追我赶, 争先恐后, 发挥了主体作用, 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 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 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 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 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 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 巧妙设疑, 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 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 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 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 分析学生的思路, 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 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 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大胆探索解题思路, 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 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 力求打破常规, 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 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的构建。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13.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十三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学 校 学 科 姓 名 时 间 2014

新能力

始兴县逸夫小学 小学数学 茹 清 年9月16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创设情境,发现质疑,激发探究兴趣;提供信息,自主探究,挖掘教材潜力;生生互动,意义建构,发挥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点拨归纳,引导学生质疑;灵活运用,尝试创新,鼓励做好突破常规五点。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扩展思维,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圣神职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发现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其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课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例如:在混合运算的“小熊购物”的教学中,求胖胖应付多少元。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用买4个面包的钱加上买一个蛋糕的钱列式为3×4+6;另一种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上买4个面包的钱列式为6+3×4;学生还发现这两个式子都同时有加法和乘法,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从而使同学们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好奇,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提供信息,自主探究,挖掘教材潜力

小学生在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须的创新素材。创新素材哪里找?我们教师手里最好的资源就是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是不断推层出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素材。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机会,真正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使用。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材料,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多练,让学生思维达到最高峰,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生生互动,意义建构,发挥学生主体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实践的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的空间,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任何一个创造性过程都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学习数学要多让他们用看一看、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探索知识,这一系列的感观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快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其思维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参与,互相讨论,使其在活动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先观察投票箱,想一想在不同的方向看过去得到的图形会是如何?接着让三名学生站在桌子的周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桌面上的投票箱,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把准备好三幅图给他们观察,根据以上的直观图辨认三位同学分别看到的投票箱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思考、猜测、实验和推理的数学活动,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不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点拨归纳,引导学生质疑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注重自身角色的转换,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自己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对话。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归纳、总结。教师要尽量少讲,在交流的过程中诱发思维动机,让学生自主的、积极的思考,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疑问,使他们用高涨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有所创见。启发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独特理解,以及其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步步延伸,拓展思维。在教学“鸡兔同笼”时,利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游戏引入课题。而后给学生设置疑问:知道有20个头,54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教学在这里我发现学生对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很高,极力想解决掉它,他们觉得怎么会这样呢?于是整堂课就进入了积极的解疑状态。结果同学们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到寻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5.灵活运用,尝试创新,鼓励突破常规

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数学题的解题思路并不是唯一的,从而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的一课中,课本只是说“每次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然而这只是针对的是规制的立体图形,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每看到的是都是不规则的,所以看到的面不一定就是只有三个。所以,要在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就需要灵活的运用知识,并能突破成规,发展创新意识。

总之,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所培养的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建构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实施数学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建设,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影;左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林军芳;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

14.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十四

【摘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改革。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迎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在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是纵观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来看,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局限性较大。所以,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对策予以实践。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十分强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是学生之前从未接触的,学习兴趣较高。伴随着学生接触面持续深化,知识掌握水平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变得愈加严峻,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由此,加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迎合教育改革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创新教育理念,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可以迎合教育改革需求,首要一点应该对现有的教育理念创新和完善,为后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教学设计中予以突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需要创新转变,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设计和组?教学环节,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完善,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研究是和启发式等新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当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博采众长,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载体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课堂。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教材要素,同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挖掘现有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要延伸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内容引入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其中,有针对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诸如,在文字输入和排版编辑中,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将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排版编辑。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亲自动手实践,自行设计页面,包括以字体、字号大小和艺术处理,等等,加深对各项功能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自身观点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有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绘画同样是一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利用软件工具来绘图,锻炼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明确绘画主题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完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演示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兴趣较为浓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完善,促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改变以往单一说教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讲述自己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正确把握实践操作要点,灵活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可以正确把握操作流程,加深立即和记忆,吸收经验教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如果出现错误,教师应该避免盲目严厉批评,而是寻求合理契机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不断创新和完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5.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 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二)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 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 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 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 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 给学生最大的感知, 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 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 产生共鸣, 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 驱使他们创新, 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 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 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 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又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因此, 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如:教学“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时, 为了扫清学习障碍, 上课开始,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观察教室的天花板与地面所在的两个平面。设问“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同学们会对此观察, 并做出回答说“平行”。这时老师又设问“你能说出为什么平行的道理来吗?”“以前见过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总与一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要学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这里, 教师充分运用学生熟知的实例, 既激活了学生学习“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兴趣, 又引发了学习记忆中的“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为“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意义的建构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做作业、做习题等形式解决问题, 但他们解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 更多的是在复现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 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训练主体思维, 优化思维品质, 使创新能力得到基本保证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 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达到对事物全面地认识。为此, 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聚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 构建数学思维模型, 再由表及里, 题就可解决一类题, 既触类旁通。以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 由此及彼, 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 做到解决一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 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倪翔、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 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确保学生创新意识的加强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 在活动课中不应强求学生一致, 而应承认差别。在数学活动课的评价中不宜用一种外在标准去衡量学生表现水平的高低或先后排列的次序, 而应该从每个个体意识、态度、习惯是否有进步, 潜能是否得到挖掘, 是否有积极的变化, 不管学生现在各种行为水平达到什么程度, 只要有进取的态度和行动, 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比如从少参与到多参与, 从态度随和到态度认真, 从制作粗糙到制作精细,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从依循守旧到标新立异, 从百依百顺到敢作敢为……都是创新能力的提高的表现, 教师应十分珍惜、并给以及时的评价, 在激励同时, 还要注重“指瑕”, 促使创新能力更臻成熟。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 鼓励专长, 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使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班风乃至校风, 促进全体同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教学“集合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 解不等式, 先叫学生自己探索做法, 有同学回答“我们可以利用不等式与的关系解这个不等式”, 这时老师要注意将他所说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并对他表扬“很好”或“不错”, 这样会激励同学们的兴趣, 并努力去想他的方法, 这时还会有同学想出其它方法也要进行鼓励和表扬, 如“太棒了”, “厉害”等鼓励的语言等等。这样会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自己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从中得到极大的喜悦和满足, 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 确保学生创新意识的加强。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综观全局, 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 创设民主氛围, 确保学生心理自由, 采取教学技法, 激活思维能力, 运用人格力量, 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 学生创新能力之花, 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摘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学应如何根据学科特点, 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综观全局, 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 创设民主氛围, 确保学生心理自由, 采取教学技法, 激活思维能力, 运用人格力量, 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 学生创新能力之花, 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品质,教学,培养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教学概论》.曾超益.

16.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要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在此方面的几点滴体会。

一、结合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模式,保障学生的活动时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结合新课程改革,在改变过去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彻底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还要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多种多样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气氛中去自主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目的。

其次,要积极开展并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认真组织丰富多样的并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启迪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源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积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就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实践领域。而不是把学生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在实践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本科实际情况,联系当地实际状况,让学生走出课本,学到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积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鼓励学生动脑,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人类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科技都是“想”出来的。这正如著名科学家牛顿在回答别人问他成功经验时的一句话:“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点成绩,主要是因为我比别人胆大,我敢于去想别人不敢去想的东西;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想、想、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教授提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想象插上翅膀,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个性特征,鼓励他们敢于冲破前人所谓的旧“框框”老“规矩”。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的过程中,善于去标新立异,敢于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想象中得以锻炼,在想象中加以培养。

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我们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却严重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造就了一些“手”、“脑”严重脱节的所谓“高分低能”的片面性“人才”。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浪费。而新课程却改变这些缺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那种敢于去动手、善于去动手的勇气与魄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多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并善于动手,既而达到在“动手”的基础上再“动脑”的教育目的,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教育目的。

五、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说、善说

学生有高涨的学生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说,教会学生善说。在以前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问学生”,而忽视了“学生问”这一环节。结果就是教师单纯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这样就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摧残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久而久之,使学生只知道一味地接受死知识,不能善于去发问,更不能去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动口,让其敢说、善说,鼓励其在质疑、发问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

六、尊重认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格

创新性的人才往往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有自己另辟新径的古怪做法,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都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于学生的种种想法,不论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学习情绪,要尊重学生人格,鼓舞学习士气,树立学习信心。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获得表扬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把握学生心理,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热情、好奇、兴趣和乐观,满足他们成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格。这一切都离不开课堂教学中的尊重认可。

上一篇:税务筹划新思路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年终考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