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以及其困境论文

2024-08-19

先锋派以及其困境论文(7篇)

1.先锋派以及其困境论文 篇一

第一节  小说叙事技术化与先锋身份焦虑化

第二节  美术多元试验取向和拍卖化的反差

第三节  先锋音乐的摇滚化与古典大众化话语

先锋艺术作为思想解放的产物,在8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氛围的总体转型,先锋艺术姿态的身份变得日益暧昧、日益复杂,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先锋已经成为变化迅猛世界的旁观者,或许可表述为:先锋在某种意义上正在成为“后卫”。对这一言人人殊的文化景观,应对中国先锋艺术怎样进行文化阐释?怎样揭示前卫艺术困境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的内在变异?怎样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的平面多元景观所掩盖的先锋衰退的真相?怎样在新的层面超越文化民族主义视域而进行富于建设意义的东西方文化对话?

在我的研究中,我并不将小说、美术、音乐作为“史”来研究,而是作为“知识范型”来研究,不关心排行榜上那些自封为前卫或时髦的艺术家,只关注具有文化学术意义的文本与创作,将一些尽管是贸一时,但不具有文化表征意义的作家、画家、歌手淡化掉,而将我所关注的具有思想推进意义的“沈默的一群”的`创作,作为这一时期的意义延伸的“问题表征”来处理。          作为学术史描述,我力求客观而非面面俱到地评述各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为人物排座次,并不以个人的好恶决定取舍标准。当然,任何阐释都必然会带有论者的自身思想烙印,这也是反复被当代解释学所证明的道理。

(篇幅:3余字)

2.先锋派以及其困境论文 篇二

一、歌仔戏的起源

全国有三百多种戏曲,而歌仔戏是唯一一种发源于台湾本土又传回闽南地区的曲种,两岸的歌仔戏是同根同源的,并且互相学习,因此有人说闽台歌仔戏是姐妹花。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观众都会对这部戏中说唱结合的表演方式感到新奇而且印象深刻。其实歌仔戏特别是电视歌仔戏和《新白》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新》剧唱的是黄梅调,而电视歌仔戏唱的是歌仔戏调;《新》剧用的是普通话发音,而电视歌仔戏用的则是闽南话发音。

歌仔戏是一种比较年轻的剧种,形成至今也不过一百来年,虽然时间不长,却可以看出歌仔戏旺盛的生命力。在其形成过程中,它不断地从其他剧种中汲取养分并发展壮大。这一点,从歌仔戏的形成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 一 ) 早期的歌仔戏——本地歌仔

歌仔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闽南漳州地区的“锦歌”,“锦歌”随赴台的漳州籍军民一起来到台湾,并且传唱于台湾本土以慰藉思乡之情,这一时期的锦歌在台湾被称为“歌仔”;后来“歌仔”在宜兰生根发芽, 为宜兰人们所喜爱,在一众艺人的创新下,“歌仔”变得适合于说唱,被用来向观众讲述故事,被称为“本地歌仔”,而这个“本地”就是宜兰地区。据《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记载:“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时常以山歌, 佐以大壳弦,自拉自唱,以自遣兴。所唱歌词,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句脚押韵,而不相联,虽与普通山歌无异, 但是引吭高歌,别有韵味,是即为七字调也。后,歌仔助将山歌改编为有剧情之歌词,传授门下,试为演出, 博得佳评,遂有人出而组织剧团,名之曰:‘歌仔戏’。”1 《宜兰县志·人民志·礼俗篇》也云:“歌仔戏原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曲调,距今60年前,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传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 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深得邻人赞赏。好事者劝其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时以大壳弦、月琴、箫、笛等伴奏,并有对白,当时号称‘歌仔戏’。”2通过这两段文献,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关于早期歌仔戏的信息:歌仔戏发源于台湾宜兰地区,歌仔戏是一种说唱艺术,歌词押韵。因此,台湾一般认为歌仔戏发源于宜兰地区。“本地歌仔”是歌仔戏最原始的演出形态,一般是在庙埕或沿街表演,由业余男性演员出演, 不着戏服,且无装扮,演出前先由一演员出场沿表演区四周走台步,并提纲契领演唱剧情作为开场。随后,在清末年间,歌仔戏学习由大陆传播过去的弋阳腔、四平戏、梨园戏的演艺特点,也借鉴了乱弹、四平、南管的曲调, 逐渐丰富了歌仔戏的演艺和曲调,同时开始着戏服,由野台转向平台表演。

(二)日据时代的歌仔戏

在歌仔戏蓬勃发展的时候,台湾开始了日据时代。而这一时期,对歌仔戏影响最大的要数来自上海和福州的京班了。京班来台,使得歌仔戏开始强调机关布景, 增设了金銮殿、公堂、监狱、厅堂、茅舍等布景;剧本也从短篇改为如《孟丽君》、《八美图》、《九美夺夫》、《慈云走国》、《五子哭墓》等四天至七天才能演完的长篇连本戏;从京班吸收整套舞台技术,甚至延聘京班演员指导排戏等。正是这些学习,使得歌仔戏在1925年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剧种。这一时期,歌仔戏除了有外台演出外,还有剧院表演的商业模式,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7年。1937年日本的“皇民化”运动使得岛内的相关文化都受到了摧残,由于殖民当局实行“从消极性到积极性的取缔行为”、“外台戏较内台戏先被禁绝”、“全岛性取缔规则的晚出”及“禁鼓乐与鼓励皇民化剧两条路线双管齐下”等方针,戏剧演出被严加控制,即使演出也必须穿和服,且用日语歌词演唱,在戏剧内容上有关篡位夺权的戏剧一律禁演,只许“忠君爱国”、“忠孝节义”的剧本演出。3歌仔戏在夹缝中生存,很多剧团都是内穿歌仔戏服,外穿和服,用日语表演,当日本警察走后,就脱掉和服,改用闽南语表演,如果遇到突击检查的,就会重新穿上和服继续表演。也正是这一时期, 有台湾艺人辗转来到大陆继续表演,将台湾歌仔戏传回了大陆闽南地区。台湾光复后,歌仔戏在台湾迅速恢复表演,并很快“攻占”剧院进行演出。

(三)歌仔戏的巅峰——电视歌仔戏

从1954年开始,歌仔戏广借各种新媒体,先后出现了“广播歌仔戏”、“电影歌仔戏”和“电视歌仔戏”三种表演形式。其中,又以“电视歌仔戏”最为风光, 它将歌仔戏带向了巅峰。

1954年,台湾出现广播,歌仔戏借助无线电波传入了千家万户,这一时期台湾涌现出像“黑猫云”等大批优秀的歌仔戏演员,听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随后台语电影开始兴起,伴随着歌仔戏电影《六才子西厢记》的播出,歌仔戏进入到“电影歌仔戏”时期;1962年, 随着台视的开播,歌仔戏开始了“电视歌仔戏”的发展时期,随后成立的华视、中视也为歌仔戏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歌仔戏依靠电视媒介的传播,很快打开了市场, 同时也制作出很多品质优良的电视歌仔戏。例如台视的开台歌仔戏《精忠报国》、《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和《西汉演义》等一大批由历史剧改编的歌仔戏曲目, 超高的收视率将电视歌仔戏带向了巅峰。然而这样的超人气盛况,导致了“儿童逃学、农人废耕”的社会舆论现象,引发了政府部门与学界对于建立电视制度、规范节目内容以及限定方言节目时数等讨论。1976年的“广播电视法”明确规定节目“应以国语为主,方言应逐年减少”,随后三台歌仔戏数量锐减,1977年“台湾电视联合歌剧团”的解体,标志着电视歌仔戏沉寂到谷底。

百年歌仔,经历了很多的大风大浪,历经从产生到繁荣,也经历从巅峰跌到谷底,而在21世纪的今天,歌仔戏正走在式微之路上。

二、歌仔戏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解决之道

(一)观众趋向老龄化,出现断层现象

首先,歌仔戏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观戏群体的老龄化,观众断层的现象。在闽台地区,一说起歌仔戏, 老一辈的观众会侃侃而谈;70、80年代的人会想起小时候和阿公阿嬷在电视机前看歌仔戏的场景;而90、00年代的孩子,和歌仔戏的交集是少之又少。这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歌仔戏剧本与现代生活脱节;第二, 对歌仔戏的宣传力度不够。

歌仔戏发展的前期剧目,大部分都是才子佳人、忠君报国等历史故事,例如《八美图》、《薛仁贵征东》、《精忠报国》等,新生代可能对这一类型题材的故事不是很感兴趣,反而对社会时事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 歌仔戏剧本要进行创新,结合社会新事物与时俱进。例如2013年,台湾知名歌仔戏小生陈亚兰自导自演的80集电视歌仔戏《天龙传奇》开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北宋宋仁宗年间,但是在这部戏里,淡化了忠君报国的脉络,主线瞄准了人性。《天龙传奇》一经开播,每天都有一两百万人在线观看,而且观众年龄层跨度比较大, 最小的观众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台培养了电视歌仔戏观众。又如一心歌仔戏团演出的《断袖》,挑战了禁忌的题材,讲述了汉代刘欣和董贤的同性之恋,在台湾歌仔戏界引起了轰动,而这一剧本则是对当时台湾社会上关于“多元成家”讨论的反映。

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还有歌仔戏这一剧种,这主要是由于歌仔戏的宣传力度不够。歌仔戏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才渐渐为人所熟知。其实, 将歌仔戏编入教科书中不失为一个让下一代接触歌仔戏的好方法。

(二)新媒介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歌仔戏的冲击

新型媒介和依托科技的表演方式对歌仔戏的冲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换句话说,歌仔戏传统的剧院表演方式对新出现的媒介和表演方式不适应。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歌仔戏必须要和新媒体结合,实现跨界联姻。

歌仔戏演出的场地,分为野台和内台。野台歌仔戏一般在室外搭建戏棚表演,而内台歌仔戏则转向室内, 类似于剧院表演。而类似于剧院的表演方式,很多方面制约着歌仔戏和新媒体联合。舞台上的布景、机关如何能够在不落幕、不暗灯的情况下瞬间转换成为很多歌仔戏团需要攻克的难关。这里,不得不提台湾的歌仔戏家族——明华园。明华园总团下有八个子团,以象征中国文化的“天地玄黄,日月星辰”来命名,明华园创立于1929年,距今已有85年历史。明华园演出的剧目,在舞台上注重灯光、声效,舞台上的机关、布景都设计得非常巧妙,而且善于创新。《白蛇传》和《暗恋桃花源》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中国传统戏曲经典剧目《白蛇传》在明华园的表演舞台上,不仅从室内剧场走向户外广场, 更突破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将演员腾空吊起,营造出立体的表演空间,甚至跳脱传统戏曲虚拟抽象的表演形式,运用消防车喷洒水柱,让现场观众感受到水漫金山寺的写实境界。它还集合声光等各种舞台技术,将高空飞舞的青蛇、白蛇与地面上的水妖群魔相对照,就在呼风唤雨的那一瞬间,将滚滚江水带到观众席,营造出水漫金山的特殊效果。2006年端午节,此剧在台湾高雄县“卫武营文化园区”演出,创下传统戏曲户外演出十万人次观赏的纪录。2010年在大陆镇江和长江边的惠龙港搭台演出,就地缘之便,引用了长江之水,经过滤后用消防车喷洒,现场营造出水漫金山寺的壮观场面。4对于现在的3D技术、动画特效这些新产生的事物,歌仔戏都要进行应用来贴近群众。前文所提到的《天龙传奇》中, 就有用到动画特技。该剧中翱翔于天空中的龙、男主角那若隐若现的神功,以及双胞胎兄弟(由一人饰演)面对面进行谈话时的情景,都是借助于特效和后期制作的。又如2014年陈亚兰歌仔戏团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推出的舞台剧《牛郎织女》,因为受表演场地的影响,在舞台上投放干冰营造天庭的效果不佳,所以剧团以棚拍和灯光投射相结合的方式,为现场观众打造了一个梦幻般的天庭。这些台湾歌仔戏团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都值得闽南歌仔戏团去学习。

(三)歌仔戏界人才的流失,特别是编剧和表演人 才的流失

人才的流失和歌仔戏表演的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台湾电视歌仔戏渐渐淡出电视荧幕和歌仔戏高额的制作成本有关系。拍摄电视歌仔戏,除了要为戏曲去量身订做新的戏服以外,前期要租用录音室,将剧本中的唱段提前录好,而一部戏中的唱段可能多达200多首。除此之外,团员需要出外景,因台湾本岛内适于拍摄的外景场地有限,有时不得不来大陆拍摄,这样也使得外景的代价比较高。这也就是自2003年电视台播出歌仔戏《君臣情深》后,暌违10年后才再推出新剧《天龙传奇》的原因。

没有好的剧本也制约着歌仔戏的发展。在人心浮躁的社会,抗日剧都能出现“手撕鬼子”等雷人的情节, 导演和编剧为了博眼球,无法静下心来去创作。在台湾地区,大学是设有歌仔戏科的,这使得对歌仔戏感兴趣的人员可以去学习,但是他们往往是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改行,白白流失了很多歌仔戏工作者。

争取相关部门的财政扶持,可以减少剧团的经费压力。最新的电视歌仔戏《天龙传奇》就获得了台湾文化部一百年度高画质补助金的奖励。歌仔戏编剧的培养要靠老一辈的编剧,这样才能抓住歌仔戏的精髓。老一辈的编剧像石文户、狄珊等在七八十年代的歌仔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再者像明华园的陈胜国,作为专属编剧, 使得明华园每年都可以推出新作。歌仔戏只有推出新作, 才能给予更多的新人表演的机会。

(四)歌仔戏生存环境受到其他剧种的挤压

歌仔戏的生存环境还受到其他剧种的挤压。歌仔戏繁盛之时,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很多的歌仔戏团,但在日据时代开始,更多的歌仔戏团在农村表演获得了大批受众,这也是歌仔戏观众多的原因。但是近年来,由于其他剧种的兴起,这些剧种也开始来到农村扩展空间, 使得歌仔戏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这种情况在闽南地区尤为明显。闽南地区剧种繁多,如闽剧、莆仙戏、高甲戏、木偶戏等,这些剧种带给歌仔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此歌仔戏只有加强剧目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争取更多的比赛机会和演出机会,才能在众多剧种中脱颖而出。

歌仔戏要从传统的宣传方式中跳脱出来,转向精致发展,就要学习现代剧的宣传方式和营销方式。《天龙传奇》播出期间,发行了歌仔戏原声带,其中收录了剧中的一些经典唱段;在全台举行签唱会,主演和粉丝近距离接触;还开创线上直播聊天室,观众可以一边看直播, 一边和主演们聊天……《天龙传奇》开创了很多歌仔戏的第一次,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歌仔戏正在向现代剧学习, 正一步步适应着时代的发展。

三、结论

3.先锋派以及其困境论文 篇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员最重要的党性表现。胡锦涛同志强调:“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对于党员来说,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与加强党性修养是紧密相连的,宗旨意识强则党性强,宗旨意识弱则党性弱。在新形势下,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时刻牢记宗旨、努力践行宗旨,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追求思想的新高度,继续解放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面对新形势,广大党员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推动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否则,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必然会降低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影响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思想解放了,增强党性、践行宗旨才有基础。解放思想,首先要“想”。如果连想都不敢想,更不可能去做。党员要敢于想别人所未想、想别人所不敢想,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境界。解放思想,核心是“变”。对看不惯的,要变观念;对想不通的,要变思路;对推不动的,要变办法,通过变打开工作新局面,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追求发展的新高度,全力推进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才能增强综合实力、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增强党性、践行宗旨,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推进发展,首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昌乐县立足本地经济总量小的实际,既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又毫不放松促增长、快发展,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转型,在快速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推进发展,关键是加快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求富裕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昌乐县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连续3年在潍坊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位居前三名。推进发展,根本的是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加快发展的目的所在,也是践行宗旨的检验标准。近年来,昌乐县全面加快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年均增长40%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追求工作的新高度,始终真抓实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一要想干。共产党人的职责就是干事。广大党员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致力于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二要敢干。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唯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有效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但敢干绝非盲目蛮干、乱干。在困难和矛盾面前,要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在大局和集体利益面前,要头脑清醒,时刻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三要快干。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快干,就是面对事关发展全局和群众利益的问题不麻木、不回避,敢碰硬、动真格;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突发事件不躲避、不犹豫,看得准、出手快;面对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不迟疑、不误时,快行动、快落实。四要会干。会干才能成事。会干,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以正确态度对待工作,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以科学方法推进工作,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党员队伍状况,直接决定着党的威信、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经济转型,加快辽源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在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上下功夫。党员质量如何,关乎党的生命。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全面推广发展党员工作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要继续做好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有计划地吸收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入党,在经济转型一线考察发展党员,切实增强党员主体服务大局能力。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在提高党员意识上下功夫。党员意识,是一种身份意识,一种认同意识,一种先锋意识。就是时刻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始终不忘自己是党的肌体的一部分、党的一分子,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推进辽源经济转型先锋队的一员,增强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市、县(区)组织部门要教育引导党员加强理论武装,强能力建设,加强自身修养,始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群众。做到平常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转型攻坚战豁得出来,从而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大局的先进分子。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在增强党组织亲合力上下功夫。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构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搭建发挥党员作用、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平台,深入开展“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服务群众”活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服务转型、推进转型的强大合力。扩大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证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关心爱护党员,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入党后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同时也有权利、有温暖、有荣誉,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广大党员全力推进辽源经济转型。

4.美国的反恐战略布局及其困境 篇四

邵峰

在美国迎来独立240周年纪念日(7月4日)之前的三个星期,从奥兰多枪击案、伊斯坦布尔机场爆炸案、巴格达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案,到孟加拉达卡劫持杀害人质案,“伊斯兰国”(IS)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连续发动重大袭击,死伤人数动辄数以百计,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施展血腥暴力。IS发言人阿德纳尼5月末呼吁其追随者在斋月期间攻击欧美等西方国家,过去一个月可说是“血腥斋月”。IS势力正逐渐走出叙利亚和伊拉克,甚至已经溢出中东。美国自然是在劫难逃,南亚、东南亚也感受到了现实的威胁。人口约1.6亿的孟加拉国九成民众是穆斯林。达卡劫持人质案发生后,一名自称是IS孟加拉国最高负责人的男子在网上宣称将把该国打造成“在全球开展圣战的重要基地”。该头目还暗示将把攻击范围扩大到邻国印度和缅甸。事实上,虽然失掉很多土地,但IS正掀起全球恐怖主义攻势,在全球的存在感不断加强。世界舆论更倾向认为,在伊拉克失去大片占领区从而令“建国”梦变遥远之后,这是其全新的危险战术。德国新闻电视台4日评论说,IS像是发出一个“对世界的宣战”的挑战信号,到了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推出更有效反恐战略的时候了。①

在这个血腥的、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奥巴马政府即将完成任期的当下,系统地反思和总结奥巴马反恐战略布局、特点和困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奥巴马政府反恐战略的特点

回首奥巴马的两届任期,其在反恐战略上与布什政府相比较,经历了比较大的调整,并根据对形势的判断不断进行微调。总体来看,奥巴马的反恐战略走向是收缩反恐战线,强调国际合作,避免大规模的反恐战争,重视特种作战手段的运用,力求把更多的资源向亚太转移用于防范中国的崛起。

奥巴马在2008年的总统竞选中以“变革”为主题,强调结束伊拉克战争、在国际上重建同盟关系、恢复美国领导地位。上台伊始,奥巴马对美国的反恐战略进行了初步调整,试图告别布什时代的“暴力反恐”战略,转向军事、外交、政治和经济等手段多管齐下的“综合反恐”模式。

2011年6月29日,美国公布了新版《国家反恐战略》,开启了对反恐战略的正式调整。《国家反恐战略》有四个要点:一是强调反恐不再决定美国整体安全战略;二是首次将本土列为反恐最重要的“战场”,战略重点由“域外打恐”转向优先“境内防恐”;三是将“基地”分支组织列为新的重点打击对象;四是在反恐手段上强调运用“巧实力”。②

2013年5月23日,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了一场关于调整美国反恐政策的演讲。他宣称,美国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应该为美国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画上一个句号了。

面对“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和其令人发指的反人类暴行,2014年9月10日,奥巴马在“9•11”事件13周年前夕全面阐述了美国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战略。

纵观奥巴马政府的几个反恐战略文件和重要讲话,以及美国近年来在反恐实践中的实际行动,可以总结为几个鲜明的特点。简言之,就是收缩、保家、借力、特种作战。

收缩:降低了反恐战略在美国总体国家安全战略中的相对地位。“9•11”事件后,布什政府把“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列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反恐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战略的核心。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改变了这一思维,其重大战略调整之一,就是相对地降低欧洲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提出“转进亚洲(pivot to Asia)”,并于2011年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提升美国在亚太事务中的话语权。“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高调亮相,其自然的结果便是反恐战略在美国整体战略中地位的相对回落。事实上,从奥巴马政府的反恐实践来看,美国反恐战略的调整变化与其全球战略目标的调整基本吻合,即以美国的领导促进“民主”,以同盟关系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以“退出”反恐战争为战略起点,达到总体战略重心向“亚太再平衡”的目的。③

保家:把确保国内安全放在优先地位。2011年6月,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反恐战略》首次将本土列为反恐最重要的“战场”,战略重点由“域外打恐”转向优先“境内防恐”。新战略称,美国反恐战略的最终目标仍是击败“基地”组织,但美国本土是这一反恐努力的最重要“战场”。这是美国首次在其官方战略性文件中将本土恐怖主义列为首要威胁,美国反恐战略“向内”转向。2011年12月8日,奥巴马政府公布《反恐战略执行计划》,作为《国家反恐战略》的后续文件,旨在应对本土滋生的恐怖主义。该计划提出:“保护我们的国家,防止极端分子招募和诱使本土公民走向极端,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还要求联邦政府各部门加强与社区紧密合作,分析互联网与社交网站影响,防止“基地”渗透美国本土。

借力:注意运用“巧实力”,强调多边综合反恐。奥巴马政府在反恐手段的选择上呈现多边化和综合化的趋势。第一,强调多边合作。2011年《国家反恐战略》认为,由于恐怖组织极其分散,美国不可能凭借单打独斗将其消灭,尤其是在国内经济不甚景气的状况下,因此寻求安全合作伙伴分担反恐负担不失为一大良策。美国不仅要与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进行全方位合作,而且也要与意识形态“异类”的国家进行合作,把它们拉进美国的反恐阵营,为美国所“同化”。美国须努力建立广泛的“安全伙伴关系”,构建多边反恐合作机制,包括国际、洲际和地区三大层面,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反恐规范,为美国的反恐战略服务。因此,美国努力挽救和巴基斯坦的反恐联盟,与阿富汗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在“9•11”事件13周年前夕,奥巴马全面阐述了美国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战略。该战略由4个部分组成:对“伊斯兰国”成员发动系统的空袭;向在地面与该组织作战的部队提供更多支持;防范该组织发动恐怖袭击;继续向流离失所的无辜平民提供人道救援,最终将把IS“削弱并摧毁”。可以看出,奥巴马仍然延续了固有的反恐战略,只是对局部进行了微调。奥巴马的反恐战略有两个明显特点:美国不派地面部队,只进行空中打击;组建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联盟,让更多国家分担反恐责任。

第二,注重“巧实力”的运用,争取综合、多重手段反恐。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具有明显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同时弱化了对反恐领域内绝对安全的追求,减弱了单边主义倾向和对武力的片面依赖,重新回归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美国更加注重本土反恐和网络反恐,推出全球反恐论坛,组建国务院反恐局,以谋求继续主导国际反恐话语权。这些措施使得全球反恐随美国步调进入了“后战争时代”。④美国将努力阻止极端主义信息的传递,为妇女和不满的青年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帮助最脆弱的国家和社区建立在本地击败恐怖分子的能力。美国训练和装备当地的合作伙伴,并提供战胜恐怖组织的行动支持,以及协助更加包容和更负责任的治理。⑤

特种作战:抛弃大规模战争的反恐模式,代之以精确的定点打击。布什政府在2003年和2006年发布了两份《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前者确立了“全球反恐战争”的战略框架,并以反恐为名加紧拓展美国在全球各大最重要战略地区的军事存在。后者则不仅把反恐目标无端扩大为穆斯林群体和伊斯兰宗教,还将民主改造、政权更迭等纳入反恐议程,导致反恐战线越拉越长,反恐方向偏离正轨。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对此进行了重大修正,完全摒弃了布什政府扩张性的反恐战略模式,抛弃“全球反恐战争”概念,代之以“海外紧急军事行动”,大幅降低了采取大规模进攻性军事反恐行动的可能性。正如奥巴马在西点军校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随着“基地”组织的分散化,美国不可能对每一个角落的恐怖分子都派出军队去打击,这既可能激起新的仇恨,同时达不到反恐行动的预期效果,针对个别极端主义组织和个人的定点定向打击将是更有效的。

在奥巴马第二任期,特种作战逐渐占据核心地位,从大规模作战转向隐形攻击。根据2011年的美国《国家反恐战略》,美国未来将不会采用大规模战争的方式进行反恐,转而采取精确定位打击的方式,依靠无人机攻击、特种部队作战等手段,实施“手术刀式”打击。2012年7月24日,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鉴于借助大规模军事力量的反恐战争加剧了恐怖主义问题,美国已开发出另一种前景更好的军事进攻形式,即依靠隐形的或不易察觉的行动,比如,由特种部队或无人驾驶飞行器对恐怖分子发动袭击。虽然这种打击方式未必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确实能削弱极端分子的能力,而且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更具可持续性,代价要小得多。正因为如此,隐形行动很快在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军事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⑥近年来,美国不仅采用特种部队突击的方式击毙了本•拉登,而且越来越多地采用无人机对恐怖组织的头目进行定点清除,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三个困境导致其反恐战略的局限性

任何战略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才能达成其既定的战略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战略重心的原则,手段与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原则。审视美国的反恐战略也不例外,在反恐问题上存在的三个困境导致美国反恐战略的局限性凸显,因此也就从逻辑上注定了美国在反恐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乃至失败的命运。

野心过大与资源不足的困境导致美国违背了战略重心的原则。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是历届政府的一以贯之的首要战略目标,而过高过多的目标追求及责任负担造成资源不足,对其他事务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反恐问题的重视程度的降低以及资源分配的不足。从反恐的视角看,就是违背了战略重心的原则。

第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导致反恐在美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中地位的下降。整个20世纪下半叶和本世纪初,美国的战略重点都在欧洲。其实,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有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设想。当时美国赢得了冷战,美国政治、军事、经济优势独步天下。而台海危机,让美国对中国警惕起来。小布什总统上台后,特别是2001年海南中美撞机事件后,中美关系更是剑拔弩张,于是小布什政府决定加快兵力集中的部署,争取把60%的美军军事力量调配到亚太。结果没想到几个月后,“9•11”事件发生,于是美国全力投入了反恐战争。反恐战争一打就是10年,而美国认为这10年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太好的机遇,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已成为美国未来潜在的最大挑战者。

2009年7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泰国曼谷首次提出“重返亚太”的构想。希拉里于2011年10月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及晚些时候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所作的“太平洋轴心”的演说,进一步印证了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决心。希拉里在文章中说,“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的主要驱动者”,美国的当务之急是在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等方面大力增加投入”。正是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逐渐实体化。2011年5月,美国击毙了本•拉登,判断国际反恐形势取得了根本性好转,并逐渐开始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军队,准备调回头来继续被打断10年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了。2011年11月,奥巴马在自己的老家夏威夷抓住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机会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并把它作为外交政策的新亮点。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由军事、政治和外交、经济、价值观四大要素组成,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的话说,这是“一个全面的、多维战略”。⑦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是为了对付正在崛起的中国,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秩序。但是时移世易,美国政府逐渐感到资源分配的捉襟见肘,很难在维持全球霸权与反恐战争之间取得平衡。一是经过10年反恐战争的消耗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力遭到严重削弱,不得不逐年削减军费开支。二是美国政府内部对该战略也没有达成思想统一。“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美国财界、学界、智库和国务院研究出来并力推的,而美军和情报界的很多人并不认同,事实上抵制该政策。

第二,国际恐怖组织的此伏彼起更是凸显了美国战略资源不足的困境。“基地”组织在国际社会的联合打击下稍作沉寂,“伊斯兰国”又异军突起,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疯狂地攻城掠地,并且建立起类似国家的政权组织。当国际社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比“基地”更残暴、更危险的恐怖主义组织的时候,它已经变得具有相当的规模,消灭它变得异常艰难。

更令人担忧的是,除了眼前风头正劲的“伊斯兰国”之外,还有其他的恐怖主义隐患可能正在坐大。2016年2月,美国战争研究院(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与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 Institute)联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努斯拉阵线(Jabhatal-Nusra)给美国带来的长期威胁可能甚于“伊斯兰国”。与靠掠夺叙利亚土地、制造极端事件而抢占各大媒体头条的“伊斯兰国”不同,努斯拉阵线更擅长与叙利亚民众打成一片。成立于2011年的努斯拉阵线,其主要据点在叙利亚南部。目前,约有来自100个国家的3.5万人投身叙利亚内战中,其中,努斯拉阵线吸引的外来武装人员仅次于“伊斯兰国”。努斯拉阵线一直与叙民间势力、其他反对派和当地部族保持密切联系,不断穿梭、游说,进行利益协调。它的目标一方面是确保“后阿萨德时期”的叙利亚不会被更为激进的势力染指,另一方面是为“基地”组织续存实力。努斯拉阵线不对叙利亚之外的地方发动恐怖袭击,只是权宜之计,他们正坐等IS垮台的良机,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造成措手不及的麻烦。报告指出,美国之前默许俄罗斯对叙境内极端势力的空袭,会在某种程度上把叙境内其他反对派推向“基地”组织的怀抱。因此,美国一直以来专心打击“伊斯兰国”的战略可能需要有所调整。报告呼吁奥巴马政府迅速采取行动,确保那些在“后阿萨德时代”能对叙利亚内部稳定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反对派,避免它们沦为“基地”组织的棋子,防止“基地”组织死灰复燃。⑧ 第三,与俄罗斯的战略博弈影响了反恐战争的国际合作。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大幅下降,但是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戒备从未松懈,一再推动北约东扩,企图直达俄罗斯的边界。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的过度挤压,导致俄罗斯的绝地反击。在久拖不决的乌克兰乱局中,2014年3月,克里米亚议会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但未获乌政府承认。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96.77%参加投票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2014年3月20日,普京总统批准了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的条约,使其成为了俄罗斯的联邦主体之一。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美国和西方自然不甘失败,对俄罗斯发起联合制裁,并从政治和军事上对俄罗斯持续施加压力。

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强势介入叙利亚局势,在叙利亚开始对恐怖组织进行空中打击。俄方表示,其介入是应叙利亚政府的请求,符合国际法。美、英、法、德、土耳其及多个阿拉伯国家发表声明,对俄罗斯空袭行动的目标范围表示质疑和深切关注。俄罗斯则批评美国主导的反“伊斯兰国”联盟在叙利亚光说不练。俄罗斯强势介入叙利亚局势的目的有三:一是力挺盟友阿萨德政府,守住俄罗斯在中东的关键利益;二是趁美国打击“伊斯兰国”不力和欧洲发生战后最大的难民潮的紧要关头,在反恐领域博出头,显示俄罗斯的大国担当,同时借与伊拉克和伊朗的合作挖美国的“墙角”;三是在中东制造新的热点,拖住美国及其盟友,减轻在乌克兰方向的压力。普京曾主动提出与美国就打击“伊斯兰国”和推动叙利亚局势政治解决进行高层协调,但美国拒绝与俄罗斯在叙问题上的合作。

第四,顽固坚持双重标准,阻碍国际反恐合作。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尚无统一定义,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一贯坚持双重标准,严重妨碍了国际社会的反恐进程,是全球反恐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把反恐问题工具化,违背了战略重心的原则。美国在反恐斗争中既想消灭反美的国际恐怖势力,又想利用其他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牵制其他大国的崛起,还想借反恐之机推进其全球霸权。如果侵害了自身利益,就谓之恐怖主义,而对损害他国利益的恐怖分子,却经常以人权、民主等借口为其开脱,甚至提供庇护和资助。“伊斯兰国”在产生、发展、猖獗的过程中,就是利用了大国、地区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抓住有利时机壮大自己。其他的例子还有美国对待俄罗斯车臣问题和中国“东突”问题的态度。美国的这种实用主义的自以为高明的做法,破坏了全球反恐联盟的团结,严重影响了全球反恐的进程与合作水平。美国抱着双重标准不放,相关国家势必时时抱有戒心,因而美国很难在反恐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真诚地合作,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只能在低效率的、各自为战的状况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法律和道德困境导致美国在反恐斗争中无法遵循手段与目标相适应的原则。第一,公民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与社会整体安全的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反恐情报的收集与个人隐私的不可侵犯之间的矛盾。保护国家安全与维护个人隐私权是一对不好调和的矛盾。前者由于“9•11”的阴影而显得十分紧迫,后者所体现的自由主义则是美利坚立国之本,二者矛盾如何调和是美国面临的一道难题。2015年6月1日零点,《爱国者法案》失效,6月2日,美参议院以67票赞成、34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众议院之前通过的《美国自由法案》。根据《美国自由法案》,国家安全局将在6个月的时间里逐步将大规模电话元数据收集项目转给电信公司,这也意味着这一政府大规模数据收集项目将寿终正寝。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电话元数据收集项目的终止,根据《自由法案》,今后将有电信公司来负责收集和存储这些数据,国安局只在确认某人或某个组织有恐怖活动嫌疑的时候才能向电信公司索取相关数据。且今后在因调查涉恐活动需搜集通讯数据时,须先取得外国情报监控法庭许可,若非紧急状态,不可直接向通讯公司索取数据。《自由法案》的通过,意味着以往那种“无差别”的大规模监控将一去不返,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观的理性回归。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法案》仅针对国安局的国内监控项目,美在海外的大规模监控仍将继续。

事实上,“9•11”后,美国社会就对隐私权与国家安全孰轻孰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担心恐怖主义的威胁,因此,国安局和其他安全机构都似乎有权以人民的名义采取反恐所必需的各种手段,甚至不惜侵害个人隐私权来阻止可能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在斯诺登披露美情报部门的大规模监听活动后,美国社会开始对政府监控大规模抗议。安全与隐私从来都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平衡,《自由法案》就是这样一部试图平衡二者关系的法律:既想保证国家安全、有效反恐,又能顾及民意,保护隐私权,防止政府滥用权力。⑨然而,理论上、法律上的平衡并不能保证不影响反恐工作的效率,在现实中,情报的收集永远跟不上恐怖分子的脚步,更何况套上一堆的约束。

其次,现代国家都是法制国家,每个执法部门的权限都是有严格法律规定的,这一点虽然保障了公民的个人权利,但是在反恐的效率上则凸显其局限性。这一点如何有效解决,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7月3日正式签署法律文件,授权建立俄罗斯“国民近卫军”。2016年6月22日国家杜马已经通过法案,“国民近卫军”组建进入实质阶段。此计划始自1998年,主要内容是将内务部内卫部队改编成国民近卫军。据塔斯社报道,“国民近卫军”的职能包括有权对公民证件、车辆进行强行检查;突击逮捕并拘押犯罪嫌疑人;有权为公众安全强行进入住宅房屋;有权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戒严;有权为制止大规模骚乱实施包围行动;有权通过武力实施反恐行动,并在威胁迫近时无需警告就动用武力等。这些职能以前分属于内务部内卫部队、特警部队、快速反应部队等,新的“国民近卫军”则同时具有上述权限,并在特殊情况下拥有更大的行动权。

再次,全球化和现代国家的开放性为恐怖分子实施恐怖袭击提供了极大便利,而追踪其行踪则非常困难。现代社会各种人员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自由流动为恐怖分子跨界犯罪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即使国家强力机关怀疑某人有犯罪的嫌疑,但是只要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执法部门也无法展开实质性行动,欧美发生的一些恐怖袭击嫌犯很多都在国家反恐部门的黑名单上。近两年,由于中东地区大批难民试图偷渡入境欧洲,欧洲正遭遇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潮。据估计有大批恐怖分子借难民潮混入欧洲国家,对欧洲未来的安全形势构成重大的潜在威胁。2015年9月7日,英国报纸《星期日快递》(Sunday Express)援引“伊斯兰国”消息源表示,4000余名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分子扮成难民秘密潜入欧洲国家。此外,世界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恐怖分子的联络、策划、组织人员发动恐怖袭击提供了优越的技术支持。现代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全球性为恐怖组织筹款、洗钱、分配活动经费提供了活动平台。而发达的媒体和因特网为恐怖组织宣传其意识形态、培训恐怖分子提供了广泛的渠道。而媒体业的激烈竞争导致恐怖事件的大肆炒作和传播,客观上为恐怖主义扩大影响力起到为虎作伥的作用。

第二,枪支的泛滥为恐怖分子进行暴力袭击提供了便利条件。政局动荡地区的武器泛滥、西方国家对枪支管理的宽松政策使恐怖分子可以很容易获得恐怖袭击的武器装备。枪支滥用以及暴力问题是长期困扰美国社会的顽疾。在美国持枪的权利是基于历史的路径依赖的,所以在美国禁枪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尝试控枪。即使是在加强枪支的有效管理上,由于对宪法的理解和解释的差异,以及选举政治造成的民意压力,美国两党都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政策选择。从现实来看,因为枪支已经泛滥,目前,禁枪只会禁掉好人自卫的权力,坏人仍然可以非法取得枪支。

第三,国际反恐行动的效率要求与不侵犯其他国家主权的矛盾。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核心和基石。从理论上讲,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坚持要尊重国际法和主权平等原则,要求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反恐合作。任何国家都不能借反恐之名侵犯他国主权,在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播种新的仇恨。但在现实的反恐过程中,出于保密和快速反应的需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经常采取单边主义的做法,对国家主权原则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奥巴马总统宣称,美国将领导一个广泛的联盟来对付恐怖主义威胁,对“伊斯兰国”组织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既然是联盟,相互尊重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然而,针对特定目标的跨界特种作战和用无人机对可疑恐怖组织头目的定点清除行动已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反恐的主要手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011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乘坐直升飞机潜入巴基斯坦境内,在阿伯塔巴德镇的一座豪宅里将本•拉登击毙。由于美国没有事先征得巴基斯坦政府的同意就采取了跨界军事行动,引来巴基斯坦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巴政府的强烈抗议。

第四,恐怖分子的行动没有底线,而国际社会对恐怖分子的打击则投鼠忌器。当今的恐怖分子在展开恐怖活动时毫无道德和法律底线,肆意对民用设施和公共场所进行爆炸袭击,甚至可以用军事作战武器公开屠杀大量毫无防备、手无寸铁的平民,凸显其反人类、反文明的本质。但是,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分子时不可能无所顾忌,因为恐怖分子经常就藏匿在平民中间,或者直接控制大量无辜平民做人质和人肉盾牌,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平民的伤亡,避免对民用设施的破坏,很多的反恐行动难以有效展开。以美国为例,据媒体报道,由于担心在叙利亚的空袭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美军制定了严格的作战准则,限制空袭力度和范围,直接导致对恐怖组织的空中打击收效甚微。在三分之二的飞行任务中,美战机在没有投掷一枚炸弹的情况下返回基地。反之,如果空袭出现偏差,造成普通民众的伤亡,比如在美军使用无人机清除恐怖分子的行动中,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多次出现伤及平民的事故,媒体和当事国政府都会口诛笔伐,当地民众也会对美国产生新的仇恨,从而客观上也为恐怖主义扩大了生存的土壤。当然,这不是对美国吹毛求疵,其他国家在反对和打击恐怖主义的问题上同样面临相同的困境,这是正义力量与邪恶力量在较量时不得不面对的客观要求。

“不对称困境”导致美国在反恐问题上无法掌握战略主动权。如同在国家关系中出现的长久难以解决的“囚徒困境”一样,任何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对称困境”。

不对称战争,简单地说就是实力相差悬殊的两方之间的一种战争策略,它是一种自古以来就有的战争类型。“不对称战争”的内涵包括战争目标、作战手段、作战方式、作战主体和作战空间等方面的“不对称”。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也应纳入不对称战争的研究范围。美国遭遇“9•11”袭击事件后,不对称战争的概念扩大,“不对称战争”几乎等同于反恐战争。美国发动的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战争,是一种以绝对的军事技术优势和力量优势为支撑的“不对称战争”,而“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对美国、西方世界的恐怖主义袭击,也是一种以非常规方法进行的不对称作战。

当今的恐怖分子奉行的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我为主,人皆可杀”的不对称作战原则,自始至终掌握着战略主导权。虽然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称霸世界,但是面对恐怖主义这个顽敌,美国是有劲使不上,总是处于招架应付的境地,因为反恐斗争没有固定的战场,何时、何地、何种目标、以何种方式发动袭击完全掌握在恐怖分子一边。

第一,打击目标的不对称。反恐力量打击的是恐怖分子本身,而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不是军人和执法人员,是无辜的平民。在传统的军事战场上,美国通过空中支持,配合伊拉克安全力量给予重击,IS节节败退;然而在另一个非传统的战场上,IS通过组织策划或者鼓动其支持者,在目标国采取难以应对的恐怖袭击行动。由于恐怖分子针对的平民目标毫无防卫能力,因此一般都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第二,打击手段的不对称。反恐力量只能使用两种手段,一是战场上军事打击,二是警察抓捕犯罪分子。但是恐怖分子则选择很多,可以用军事手段包括炸弹、枪支、刀具等所有的武器对平民目标发起出其不意的攻击。当你在战场上与之作战时,恐怖分子可以用游击战或者化整为零藏匿民众之中;在恐怖分子仇视的国家,恐怖分子可以进行有组织的大型恐怖袭击,也可以发动随意的“独狼”式的恐怖袭击。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网站7月4日的文章分析了IS恐袭的“模式”。斋月期间发生的多起恐袭表明,IS已经在新一轮恐怖主义袭击浪潮中当上排头兵。每一起恐袭都骇人听闻,又各有特点,向世界宣示恐怖主义袭击的多样性——有“独狼”式,也有夫妻合谋。IS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协助者,还可以提供后勤支持,或者提供精神鼓动。美国前中情局官员布鲁斯•雷德尔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更令人警惕的是越来越多经过精密策划的“群狼”攻击。此类袭击正成为IS的标签。⑩

第三,在恐怖袭击的时间和地点选择上,虽然各国特别是美国早就加强了反恐情报工作,但是客观上任何国家的强力机关都无法占得先机,主动权和选择权完全掌握在恐怖分子手中。

事实上,早在2000年5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于提出的《2020年联合构想》中就提到了不对称的问题。文件指出:我们拥有无可匹敌的常规作战能力和有效的核威慑能力,面对如此强大的力量,潜在敌人会越来越寻求运用“不对称战略”和“特效”能力对美国实施“避强击弱”的打击。针对上述挑战,《2020年联合构想》提出了美军未来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创造一支能在所有军事行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令人信服、在战时可以决胜、在任何冲突中均居压倒性优势。只可惜,在面对恐怖主义这头怪兽的时候,美国的美好设想完全派不上用场。

2015年12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贝纳迪诺市发生枪击事件,造成14人死亡,17人受伤。奥巴马总统发表讲话,希望说服美国人支持他的反恐政策。奥巴马谈到恐怖主义“新阶段”,但却没有提供新的战略,而是重复了他的“陈旧配方”:空袭、培训当地部队、金融制裁。《洛杉矶时报》称,奥巴马希望通过讲话让焦虑的美国人相信他的政府有战胜IS的战略,能够保护美国人免于本土恐怖主义的威胁,但十几分钟的讲话凸显了挑战之巨大和白宫选择之匮乏。奥巴马没有给出瓦解IS的新理念或方案,再次排除出动大规模地面部队到中东作战,而是出动更多的特种部队、实施更多无人机空袭,更多的FBI调查,进行长期斗争而非速战速决。美国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麦考尔称,美国几乎不可能完全阻止恐怖主义,在加州打死14人的那对夫妻完全不在美国情报机构的监视之中。?可见,面对这种反恐的“不对称困境”,奥巴马显得束手无策。

美国未来的反恐战略走向

目前,美国的大选激战正酣,鹿死谁手不得而知。如果是民主党的希拉里当选总统,预计基本上会沿袭奥巴马的反恐战略思路,不会做出大的调整;如果是共和党的特朗普上台,不排除有比较大的战略调整,因为率性自负、口无遮拦的他曾多次发表极端言论,比如要求美国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此论一出,美国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批评其言论有悖美国的价值观与利益。

有专家指出,在反恐问题上,特朗普要比现在的民主党政权更强硬,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将比小布什走得更远。如果特朗普入主白宫,美对外战略势将做出修正,清剿IS可能成为第一要务。随之可能出现的变化将是,中东、欧洲将重回美战略核心,美需要打造在北约的绝对领导地位,会重新以反恐划定敌友,集中全力铲除IS的威胁。这一切都似曾相识,都是在本世纪初小布什政策的翻版。“9•11”后,小布什以反恐为名发动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追剿“基地”等恐怖组织,并出台了“先发制人”战略。但几年下来,反恐效果适得其反,美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然而,在笔者看来,无论希拉里还是特朗普上台,谁都无法彻底解决以上三个战略困境,因而也就不可能轻易扭转美国在全球反恐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注释

①《独立日恐袭”让美欧绷紧神经 “群狼战术”成反恐新难题》,载《环球时报》,2016年7月5日。

②李岩:《解读美国新版〈国家反恐战略〉》,载《世界知识》,2011年第15期。

③孙逊、王萍媛:《奥巴马政府国家反恐战略:主旨、特点、评估》,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5.先锋派以及其困境论文 篇五

一、从文学艺术类课程性质与独立学院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来看, 文学艺术类课程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最不受重视的一环。

由于独立学院自筹办学经费, 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认可, 简单来说就是独立学院的指挥棒是以“招生—就业”为主轴的生命线。在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应用型人才, 其特色就是有用、实用。那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就包括专业类课程、公共课类课程 (主要指政治类课程与大学英语) 、专业选修课程及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从课程体系中, 我们不难发现, 独立学院课程体系的核心为专业类课程, 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专业理念基础类课程和核心技术类课程。这类课程从位置上来看, 是处于优先地位的。其次是国家强制性政策下的公共必修课程, 即大学英语和政治类课程, 这是处于次重要地位的。这一类课程受限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国家政治课评估, 基本上课时是很难打折扣的。再次是专业选修课程, 即对专业有帮助或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 在普通高校这类课程又称之为限制选修课程。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看, 这一类课程实际上比公共必修课程的地位还要高, 但由于扮演选修课的角色, 因此将这类课程放在课程体系的第三位。最底层的才是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 文学艺术类课程都置于其中。从课程体系分布来看, 文学艺术类课程处于这样的位置似乎是合理的。这就意味着, 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学院的开设有先天不足的因素。

这种先天不足在独立学院的表现最典型的为:学院不重视, 投入严重不足。处于最底层的文学艺术类课程, 对于投资方与学院来讲, 不过就是个装饰品,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除非依托专业系如艺术系、新闻系这样的专业系来开设, 否则文学艺术类课程就只能放在公共课部或基础部来进行。在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中, 除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等少数几所独立学院依托专业系来开设, 其他大多数学院都是请三、五个老师成立一个教研室放在公共课部或基础部来进行。其开班容量人数一般在80—200人之间, 开课时间大多数是在下午和晚上。而从工作量上来看, 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承担起上万人 (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生员数基本上超过1万人) 的选课需求。在我走访的几所独立学院中, 一般一个教师的工作量为12节。这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多大的区别, 关键在于面对的学生人次总数上, 专业课任课教师一般面对200个学生左右, 而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却要面对最少480人, 最多达1200人的学生总数。单从批改作业与评阅试卷的工作量上, 我们就可以看到学院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 应更加重视。

二、从学生选课的意愿来看, 大多数学生在没有很好的引导的前提下, 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的认识是不清晰的。

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兴趣很浓,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选课的人数几乎都是爆满上。但对于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其认识又是相当不清晰的。我作过一个调查, 针对广东省内5所独立学院500名学生进行随机访问, 发现几乎没有学生能清晰地表述出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 大多数都是对人的修养有好处, 但也只是表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般的话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选修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动机不纯, 为了拿学分, 为了认识女生等这样的比例也不低, 有将近100人, 达到近20%。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认识不清晰, 反映在学院层面就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一方面学校对课程定位不重视, 导致学生对课程认识不清晰, 另一方面反映在教学上, 就是课程本身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就是说, 在学院不重视的前提下, 教师也重视不足。我和几位同行一起调查发现, 在独立学院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怨气, 主要有工作量过大, 其他事务性工作过多, 待遇太低等。以某独立学院的音乐教师为例, 她教授3门音乐课程, 周学时12节, 学生人次达到600人, 一个学期至少1200份作业加600份试卷。仅3门课程的备课就需要花去她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 但学院其它文艺活动几乎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从系级活动到院级活动, 她一方面要指导学生, 另一方面要作为活动评委出现。再加上带学院合唱队训练及外出比赛时间, 属于她提高教学与业务水平的时间几乎没有。不能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久而久之, 课程的定位也就日益不清晰了。因此, 归根到底, 学生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清晰, 其主要原因是学院不重视, 引导不够。

三、从文学艺术类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关系来看, 文学艺术类课程对个人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类课程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修养和情感起着熏陶作用, 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无形之手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在社会形势日益严峻的前提下, 独立学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 受到实用主义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 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被无形削弱了。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教育界的人士, 认识到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课程的重要性及作用, 但依然很难消除目前功利思潮的影响。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看来, 就业就是面包, 文学艺术类课程就犹如爱情。爱情虽然美好, 但不及面包能填饱肚子。表面上看, 这种说法天经地义, 但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 这种割裂了技术与修养关系的说法是相当荒谬的。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行不通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虽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但要为学生未来的上升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技术对于单一个体而言, 迟早是要过时的。这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人才要进行升级和转型, 而升级和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类课程的知识。

从社会发展来看, 中国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在世界高科技发展迅猛的浪潮中, 升级与转型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没有开阔的视野, 没有良好的人生修养, 没有持续的学习能力,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终究会被社会淘汰, 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因此, 从这个高度上来看, 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 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度。于独立学院而言, 文学艺术类学科的发展, 也是其发展高度的标尺。

尽管在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存在着种种困境与不足, 但这是可以逐步改变的。有迹象表明, 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对人文社科开始重视, 通识教育开始在独立学院发挥作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就已经将大学语文、管理学、成本会计等课程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中去,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也在尝试将应用写作课程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 并增加其学分比重。我认为,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 推动应用型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 进一步转变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 就必然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短处, 反馈过来也就能推动独立学院进一步思考培养人才的定位。目前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并实验研究型与应用型高级人才“双轨制”人才培养制度的制订, 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而作为高级人才, 其整体素质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就为文学艺术类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根本上扫清了文学艺术类课程开设的障碍。

第二, 独立学院任课教师要加强课程改革, 摸索适合独立学院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并更富成效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开设, 与教学水平、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提升水平, 加强业务能力, 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是当前文学艺术类课程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 要加强课程的研究, 进一步摸索一条适合独立学院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的道路, 使文学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 更受学生欢迎。

第三, 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类课程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精神财富却不相匹配, 甚至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而为重振文学艺术类课程乃至人文学科作出贡献。文学艺术类课程要表现出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赢得学生和学院的重视。

当然解决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院开设困境的对策不止以上三点, 希望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关注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学院的发展, 探索出一条将艺术气息与人文修养结合在一起的发展道路, 使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6.先锋派以及其困境论文 篇六

1 组织落实、整章建制, 为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1) 我们公司工会十分关注班组建设工作, 为使班组建设工作有效扎实开展, 成立了班组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所属单位成立了与之相对应的考核小组, 并结合公司实际制订了创建文明班组建设的考核办法, 建立了以季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表彰的考核体系, 多年来, 我们坚持以抓班组建设为抓手常抓不懈, 常抓常新, 形成了创建文明班组的长效机制。

(2) 整章建制立足3个抓形成班组建设长效机制班组是两个文明建设的落脚点, 为使班组建设能有效、长效, 不断地开展, 我们针对形势的发展, 不同阶段的要求, 紧贴企业实际, 不断赋予班组建设新的内容, 为把班组建设落到实处, 我们着力于3个抓:一是抓制度建设, 二是抓中途管理, 三抓定期考核, 使班组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公司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抓手, 为公司扭亏为盈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抓制度建设, 制订了以班组创建规划、班组学习、成本核算、节能降耗、质量指标、安全生产、班组环境卫生包干、目视管理、班组五必访制度等8项24条班组建设的管理体系, 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赋予班子建设以新的工作内含, 如2009年公司制订了600万m2的奋斗目标, 此奋斗目标同比增长了50%, 围绕目标我们分解至每个班组, 纳入班组的经济核算, 并以坐标的形式纳入目视管理上墙, 使每个班组的职工都能看到班组生产的状况和存在的差距, 以此激发职工的生产热情和完成目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生产经营。又如为使班组建设全面发展, 我们制订了四项一票否决制, 如出现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环境卫生脏乱差、班子成员受到厂纪厂规及刑事拘留的均一票否决, 取消年终评比资格的规定。二是抓管理, 为使班组建设得以健康长效地开展, 我们着力于班组建设的中途管理, 定期检查班组建设工作, 确立了半年初评, 年终总评的管理制度, 根据初评的情况分别由工作委员会列出整改通知书, 并督促落实整改。三是抓总评考核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为提高全体职工班组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我们建立了班组建设基金会, 对年度总评评比出一、二、三等的班组进行奖励, 对得分60~80分的班组给予发放鼓励奖, 对总评低于60分的班组和取消评比资格的, 将按比例扣除年终奖, 抓考核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有效地调动了全体职工创建文明班组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 丰富班组建设内涵使班组建设引向深入。

班组是公司创造物质文明和弘扬精神文明的平台, 为上海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作贡献是每一个职工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紧抓上海世博会这一契机, 把公司推进迎世博600天行动和班组建设有机结合, 开展了迎世博600天活动, 销售分公司把每月5日定为规范服务, 诚挚服务日, 要求对外窗口做到爱岗敬业, 微笑服务, 美化窗口形象;生产车间把7月份定为“厂容厂貌、绿化环境卫生月”, 全体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加活动, 为迎接世博召开作出了应有的工作。我们始终以提高班组整体建设, 提高班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为丰富班组建设内含, 把班组建设引向深入, 把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和班组建设有机结合, 使班组创建工作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 创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

根据企业年度的生产经营目标, 我们把创建工作紧紧地与企业的年度经济奋斗目标相结合, 与班组经济考核指标相结合。2009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受到了国际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 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上防 (集团) 公司坚持在危机中抓机遇, 紧紧抓住上海世博工程综合改造项目和平改坡工程的契机, 制定了年度完成600万m2的生产任务。生产任务的巨增, 给公司生产、销售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此公司工会积极组织职工, 把公司的生产任务细分到每个班组, 使班组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目标任务, 班组每个成员对生产产品的成本、质量、消耗做到心中有数, 将考核指标细化、量化到个人, 班长对各操作岗位职工进行考核, 用数据说话, 将考核结果与员工收入、奖励、评比挂钩, 减少人为因素。使每个职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组的经济管理, 把公司行政提出的“树品牌”“拓市场”“开新品”“强管理”“转机制”“盘资产”的“六个抓”经营管理精神和要求延伸到班组内部管理中, 从而把公司的奋斗目标、管理体系落到实处。

(2) 创建工作与群众性生产活动相结合。

工会把可持续发展、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作为全体职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把行政工作的难点作为工会工作和班组建设的重点, 并根据不同时间阶段工作主题和重点, 抓部署、抓进度、抓落实, 努力发挥班组建设在生产经营中的战斗力。

(a) 工会会同销售分公司组织开展了“销售业绩优胜评比的劳动竞赛”, 针对今年的市场销售的具体特点, 制定了“拓宽销售渠道, 提升销售服务质量三达标”劳动竞赛, 制定了打擂台、评优胜等的考核办法。要求全体销售人员要拓宽销售思路、摸准市场销售信息、提高销售服务质量, 因此通过竞赛2009年中连续多次创下单月产量的历史新高, 全年销售防水材料达743.7万m2, 为2010年公司扭亏为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b) 由于2009年单月生产产量不断刷新, 生产一线的职工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使职工能够继续保持高涨的工作干劲, 公司工会积极组织改性车间班组之间的劳动竞赛, 以班组成本核算为依据, 根据生产特点开展了“降本、低耗、优质”为竞赛目标的劳动竞赛, 班组间的竞赛氛围十分浓烈, 产品单耗、得率质量等竞赛指标接连创新, 通过一年来开展的“一高二低”竞赛, 为公司取得节支达三十余万元。

(c) 坚持深入开展“安康杯”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公司工会会同安保部门以“全面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为主题开展了“安康杯”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到班组建设活动中去, 要求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把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抓。与各责任部门签订了安全责任书, 与职工签订了安全责任卡, 通过“安康杯”“十个一”活动, 从而加强对职工安全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而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的实现。

(d) 深入推进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使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和班级建设活动齐头并进, 按照“敬业爱岗、求知创新、关爱互助、节约降本、和谐奋进”的要求, 充分发挥“工人先锋号”的示范、引领、带动、创新和激励作用。使“工人先锋号”成为引领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 发扬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推动企业建设的旗帜。通过活动, 改性车间改性一组在活动中拔得头筹, 被公司推荐参加了建材总公司“工人先锋号”的评选。

(e) 为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工会通过班组建设活动, 班组经济活动指标上墙明示, 开展了“五个一”合理化建议活动, 加强对职工强化爱岗敬业教育, 班组内职工做到团结互爱, 坚持班组“五必访”制度, 营造同事之间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为保持班组良好环境, 职工利用工余时间对班组周围进行植树绿化, 为职工投身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营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也充实了企业文化, 和谐了企业内外环境, 一举两得。

3 创“学习型”班组与提高职工素质工程相结合

为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 促进了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上防 (集团) 公司着力职工素质工程, 围绕增强职工综合素质的主题积极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利用停产检修期间, 进行连续2~3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针对技术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继续培训;对执行产品新标准进行重点培训;对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反复培训等, 使职工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和运用生产工作中的设备技术问题和工艺难题。

“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企业班组建设的发展, 使班组建设更加规范化, 班组工作充满活力, 企业班组这个细胞更加有力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提高职工队伍职业技能水平, 完善了民主管理的需要。

7.县级党校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篇七

对于我国的党政事业发展而言, 党校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党校工作条例》来看, 它是培养我国党政干部的一个主要阵地, 对我国理论骨感及领导干部起着轮训和培训的作用。长久以来, 县级党校为我国的党政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党政机关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当前我国党校尤其是县级党校, 正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 我们必须要对现状及其原因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 并针对性的探寻出对策、出路, 确保我国党校能够回到理想的发展道路上来, 继续有效的推动我国党政事业向前发展。

2 县级党校现状及困境

2.1 重视力度不到位

首先是部分地方领导对党校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未能将党校所开展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到促进党政事业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高度上来看待。比如对于事先所拟定的培训计划, 由于工作任务紧等原因便一直搁置, 或是对于正常的培训教育工作随意的中断、缩短培训时间, 也并不在后期将未能完成的培训任务完成;再者就是经费紧张, 很多地方的县级党校未能将“六项经费”落实, 更没有硬性的常年增长的文件规定。由于经费紧张, 所以只能挤占其他单位的经费来维持党校培训工作, 造成了一种“找米下锅”的局面。

2.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大多数基层县级党校的师资力量都还不尽如人意, 同时校内各学科相互孤立, 整个党校内部系统未能形成一种相互沟通, 彼此优化、整合的运行机制, 这对于党校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客观来看, 我国县级党校师资薄弱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 人数少且年龄资质结构分散。以作者对6所县级党校的调查为例, 其中仅有1所党校的专职教师人数超过了10人, 有2所党校的专职教师人数仅在5人以下, 另有3所党校的专职教师人数在5人到10人。再者就是这些教师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 不然就是今年来的毕业生, 教师年龄资质结构分散。

第二, 教师素质较低。在作者的调查中, 因为许多党校教师是从地方中小学直接调选的, 所以他们的专业都在中文、政治或是历史这些学科上。其他专业的教师人数极为稀缺, 比如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法学专业等。同时, 在众多的县级党教专职教师中, 属于高级讲师的人数也极低, 而且在这里高级讲师中有一部分在从事着党校的管理工作, 很难直接参与培训。

第三, 党校内部的系统性运作不合理。站在当前的培训及管理角度上来看, 党校的存在应当具备系统性, 但在实际的党校运作中, 各方却是各居一隅。比如同级间的交流减少, 甚至是不交流, 还有上下级除了必要的上、下行沟通之外, 也不做相互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上级党校对基层的县级党校也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管理, 使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资源配置能能有效的进行, 使党校的教学力量进一步削弱。

2.3 教学方式不完善

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以及培训经费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限制, 大多数的县级党校在培训工作的教学方式上都还不够完善, 明显的滞后, 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培训特征, 致使调研少、学习多, 研究少、教学多等等现象出现。还有就是很多县级党校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过低, 往往忽略了培训对象的个体特征, 而“大锅”式的一起教育培训, 没有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培训需要, 始终提高不了培训的有效性。最后是在培训工作的管理上还不够健全, 在很多管理的细节过于粗放, 基本上都是在强调培训对象进行自我管理, 而很少将实质性的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或是一味的追求培训面积, 仅争取培训更多的人员, 不注重培训的质量及有效性。在培训工作结束后, 也很少进行总结、反思, 忽略了教学方式的改进过程。

3 县级党校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增强县级党校自身发展动力

来自身的内部影响是导致当前县级党校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县级党校想要在当前的困境当中寻求出路, 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 将自身的应有作用发挥出来, 比如干党政干部培训, 党政研究、宣传等等。在党政干部的培训上, 党校方面应当进行自主教学功能革新, 要在教师选配、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并形成自身的一套特有体系。而在正式的培训工作展开前, 教师应当针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搞好培训前的备课、调研、科研, 增强培训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以及理论性, 提高党校培训教育质量, 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及影响力, 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3.2 争取各方部门支持

要想走出困境, 寻求发展道路, 除了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之外, 还应当尽可能争取到各方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为县级党校的发展“拉拢人气”。要以“两条例一纲要”为基本的要求, 认清党校的一切责任、一切工作的重要性, 并将其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划与研究工作, 同时使县级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备科学性、操作性。在干好党政培训、完善师资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搞好其他方面的党政工作, 为党委、党政府在各个基层的部署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地方的县级党校应当在上级机构的直接指挥与代领下, 完善自身的财政管理体系与人事管理体系, 并尽可能的多获得财政支持, 在实际上将地方县级党校作为党委的关键分支, 在党校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纳入县级政府与党委的管理体系当中。尤其要将地方县级党校的各种经费, 比如培训经费、维护经费、办公经费以及科研经费等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当中, 对县级党校的各种财务状况进行统筹的安排与考虑, 在保证了地方县级党校财政支持的基础上, 使其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调研、科研、培训以及质询服务上来, 增强地方县级党校在党政事业方面的专攻性。

3.3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是实现县级党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通过人才流动, 优化全员结构, 特别是教师队伍结构。笔者认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在党校系统内部, 大力加强和统筹市、县两级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打通职称、打通专业培训、打通骨干教师培养、打通课题专题, 尽快突破县级党校教师业务发展上的“天花板”现象, 实现人才流动;二是可以根据中央高层推动事业改革部署以及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 尝试争取重新定位党校人员性质, 以拓宽党校人才的流动渠道。通过重新定性, 可以解决党校领导干部、教师与同级部门领导干部交叉任职身份不兼容的问题, 解决党校青年教师、管理人才的前途问题, 激发党校人才活力。同时, 也便于选派基层优秀党政干部充实到党校队伍中, 这样的党校教师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 更能适应新时期党校干部教育工作。这样的双向人才交流, 让县级党校既培养了人才, 自身也输出了人才, 更能彰显党校的理论“阵地”和干部“摇篮”魅力。这不但是一种激励党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机制, 更是强化党校队伍长远建设的举措。

3.4 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在深化教学内容的同时, 还应当站在当前的教学、培训理念上来对县级党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肯定能使教师的主导性同教学对象的主体性相互积极配合、调动, 能够使教学、培训过程始终处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党校教学、培训方式多以单方向的灌输为主, 教师往往是自己讲自己的, 对于学员的感受不管不顾, 只要自己讲完了, 培训就结束, 这种教学、培训方式方法的有效性极低, 也满足不了当前的党校教学、培训需求。所以, 要使党校能够在当前的形式下找到发展出路, 必须要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这是县级发展出路的一条根本途径。第一, 要鼓励、支持甚至是要求党校教师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 对各种社会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 并在相互间展开沟通、交流, 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内容的质量;第二, 在彻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 注重调动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第三, 就是要注重课后的总结, 要及时收集学员的意见反馈, 听取众多的意见, 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改进, 使地方县级党校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断的改进、完善, 能够时刻贴合时代发展对党教教育、培训工作所提出新要求。

3.5 强化教学管理

当前很多地方县级党校在教学的管理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 应当强化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教学这一块的管理主要应当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范, 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教师的进行予以充分的支持,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予以相应的标准与要求, 同时对教师培训前的教案编写进行规范, 要求教师在教学、培训工作开始前必须要进行完备的课前准备。加强教学评估、考核, 时刻掌握各个教师的教学情况, 如果有不足的地方由上级亲自予以指正。

4 结束语

长久以来, 党校在我国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为我国的干部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它也为我国党政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为党政府的各项决策、方针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 是我国党委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但在当前的形势下,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我国的党校尤其是基层的县级党校陷入了种种发展困境, 比如本文中所提到的重视力度不到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等, 因此, 我们必须要采取适当的对策寻, 增强县级党校自身发展动力、争取各方部门支持、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来寻求发展出路。确保我国党校能够回到理想的发展道路上来, 继续有效的推动我国党政事业向前发展。

摘要:长久以来, 党校在我国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为我国的干部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它也为我国党政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为党政府的各项决策、方针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 是我国党委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但在当前的形势下,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我国的党校尤其是基层的县级党校陷入了种种发展困境。文章对我国县级党校所面临的困境做出了简单的分析, 并探讨性的提出了部分出路建议, 以不断推进我国党校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县级党校,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陈莲凤.党校教育作用及当前困境[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21 (06) :104-110.

上一篇:党员干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二数学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