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共10篇)
1.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篇一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
川风小学
教师:刘小兰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父母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我认为家庭环境中能让孩子的性格获得良好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子关系
一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例如,母亲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儿童依恋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儿童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对于个人来说,亲子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家庭气氛
不同家庭氛围对孩子个性影响十分显著。按家庭氛围粗略划分,可分为民主型、正统型、放任型、冲突型、包办型等家庭。
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家庭生活动静相宜、生动活泼。严谨、有序。父母子女有充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养成开朗、目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自制、灵活的思维习惯。
正统型家庭的父母为人严肃,行为端正,对子女要求严格,决不轻易表扬子女。对人对事总的原则是“责任重于泰山,欢乐藏在心底”。由于缺乏愉快的情感交流,子女对父母往往敬而远之,有烦恼宁愿放在心里。有的孩子甚至养成表面顺从、心里不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怕承受失败的心理。
放任型家庭一般有两种,一是父母忙于工作将子女托付给保姆或亲属;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教育比较随心所欲,没有一贯的标准。这两类家庭氛围下的孩子都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孩子普遍活泼有余,严谨不足,责任心、自控力与开拓性都很差。
冲突型家庭的父母双方比较爱吵架。这类家庭的孩子日子很不好过,时刻要提防“战争爆发”,或胆小退缩,或攻击好斗,极易酿成心理疾病。
包办型家庭的父母一般勤劳肯于,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不知不觉中,孩子养成依赖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无法独立处事。
(三)父母榜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如何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格外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等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长辈、子女、朋友、同事尊重和爱的情感特征,奠定了孩子情感生活的基础,会养成他的友爱、助人、开朗的个性;父母对事业的执着热爱,面对挫折的乐观态度,会养成孩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家长要努力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当好合格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培养孩子有良好的性格,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
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平时父母的言谈和行为会使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们)如何同别人谈话,如何谈到别人,你们如何欢乐悲伤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巨大的意义。”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除了身教之外,还需言教,需要体现在家庭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习惯上。家长要向孩子讲古今中外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他们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除了讲一些著名学者勤奋读书、助人、诚实的故事之外,还给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久而久之:司马光“破缸救友”,岳飞抗金救国,文天祥的崇高民族气节,雷锋甘做人民的勤务员等等光辉形象,都会给孩子正在形成的性格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应该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好表率。家中老人病了,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安慰照料、送茶送饭,平时尊重孝顺老人,同孩子外出乘车,要扶老携幼、主动让座,做文明行为的榜样。孩子的性格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
2.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等地的农民家庭1217名中小学生和612位家长。
1.2 研究方法
请有关专家在问卷调查表和内容设计上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问卷由作者本人和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农村学生,利用寒暑假发放。共发放问卷2101份(其中学生问卷1384份,家长问卷717份),收回1970份(学生1269份,家长问卷701份),问卷回收率93.7%,最后确定有效问卷为1829份(学生问卷1217份,家长问卷6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
2 结果与分析
在有效问卷中,集中反映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营养状况、家庭作业是影响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家庭关系、卫生习惯等是影响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次要因素;同时文化氛围、生活内容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2.1 影响的主要因素
2.1.1 父母受教育程度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农村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70.3%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化,6.8%的没有上过学,能达到初中文化的不足20%。
在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有80%左右的家长表示支持孩子读书,并希望孩子能够通过上大学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的面貌。但由于家长自身条件限制,往往无法甚至是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于是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同时这部分家长在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的掌握上非常匮乏,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只是盲目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话,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而在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家庭中,95%的家长支持孩子继续接受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也要略好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
2.1.2 家庭经济状况
随着中国市场化的脚步,中国农村的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现象,少部分家庭相当富裕,甚至有车有厂,大部分家庭已经进入温饱阶段,正逐步向小康生活过度,但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家庭生活相当困难。在抽样调查的农民家庭中,家庭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仅有18.7%,而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的占16.8%,[4]这就说明还有16.8%的家庭处于贫困线以下,这些家庭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以外,在其它方面基本上没有能力进行消费,而将钱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根本是不可能的。
2.1.3 家庭作业
100%的学生有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有53.7%的学生有家里长辈布置的作业。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不得超过1.5小时,但在调查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写家庭作业的时间远远超过国家规定,其中毕业班和重点中小学的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更重。过重的学习压力严重的挤占了孩子们原本用来休息、娱乐、锻炼身体的时间。除了部分低年级的学生以外,小学四年级开始,基本上都达不到每天8-10小时的正常休息时间,这导致处于生长期的学生们睡眠严重不足,相关资料表明,严重剥夺睡眠时间,会影响身体的免疫能力,致使其降低、紊乱[5]另外约有的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写作业的良好条件,这些孩子是趴、坐在炕上写。而即使有桌椅的,高低也不一定合适,光线也是无法保证的,这些都导致了孩子的身体过早受到损害,使得脊柱弯曲,视力严重下降。
在我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量过大导致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把家庭作业做为提高孩子学生成绩的有效“法宝”,这就使得广大中小学生长年处于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的境况当中。科学证明,睡眠质量不好会造成多种不良反应,比如:头晕、焦虑、打哈欠等,严重的还会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1.4 营养问题
当前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是营养不良在东西部地区同时存在,其中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更是高达30%以上,钙、铁、锌、维生素群等微量元素普遍摄入不足[6]。另一方面由于乱饮乱食,缺乏锻炼等原因造成的肥胖问题正日益突出。在江苏农村地区,第一种情况较明显,很多孩子没有吃早餐的习惯,而吃早餐的学生有85%左右只是以干馍馍为主,另外这些孩子在早餐时间很少能吃到鸡蛋等营养食品,经询问,家里的鸡蛋主要是用来出售或者交换其它物品用了,比如粮、油等。
在农村,家长在乎的主要是孩子吃没吃饭,至于吃的什么,有没有营养,营养结构是否合理,家长们既不管,也不明白。很多家长甚至认为早餐不吃没有关系,中午晚上多吃点就补回来了,有吃早饭的功夫不如让孩子多睡会。殊不知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有着午、晚餐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吃早餐成为引起全天能量和营养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有这么一句话叫:“端起碗,就想管”,是讲农村家长在吃饭的时候逼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在饭桌上训斥、打骂孩子。这种习惯造成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精神过于紧张,情绪低落,没有食欲。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条件反射,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2 影响的次要因素
2.2.1 卫生习惯
在农村,由于经济、交通、住宅结构等原因,卫生情况明显不如城市。洗手、洗脸的情况还比较好,基本能做到每天一次或者多次。而刷牙、洗脚、洗澡则成了问题所在,只有40.2%中学生和26.8%的小学生能做到每天洗一次脚,其他学生则不固定。而刷牙的问题更是突出,能做到每天刷一次牙的中学生为81.3%,小学生为56.2%,还有6.3%的中学生和8.3%的小学生根本没有刷牙的习惯。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少家庭一只牙刷能用一两年,个别家庭几口人共用一只牙刷,且长时间不更换牙膏的品牌。据不完全统计,苏北农村患龋率为41.90%,其中男生为42.35%,女生为41.40%,一年级患龋率最低,为20.5%,六年级最高,为66.1%。患龋率有随年级升高而增高的趋向。[7]调查还发现,卫生习惯好的中小学生,其家长卫生习惯也较好,而卫生习惯差的中小学生,其父母的卫生习惯也不太好。在农村,洗澡更是一种奢侈性的行为,很多人一个星期不洗一次头,一个月洗不上一次澡。卫生习惯如此之差,除了主观上没有形成良好卫生习惯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农村人不用那么讲究,包括部分放假回家的大学生也没有继续在校时最少每个星期洗一个澡的习惯。
2.2.2 家庭关系
在农村,由于农村生产经营的特点,父母平时忙于农活,无暇与子女做充分的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只养不教”的局面,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隔阂[8]。农村家庭里,一家有2-3个孩子很普遍我们都知道当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但孩子多了以后,父母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会分散到几个子女身上,特别是最小的那个孩子;另外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女孩在家里的地位往往低于男孩。这些在吃穿言语方面都有明显差别。这些情况就导致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长辈与长辈之间出现了隔阂,而这种隔阂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形中承受着的压力,会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不安、烦躁、恐慌等复合情绪,同时还可能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9]可以讲,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庭不和与父母离异所在家庭的孩子,其心理问题明显多于正常家庭的孩子,他们对父母的行为从不理解、困扰到漠视,这样的心理历程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同时这些孩子的心理阴影也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
2.2.3 其它因素
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家长的期望值高也是学生心理障碍率上升的祸首。目前许多父母把自己的生存危机感、争强好胜,强加于自己孩子身上。然而他们的善良愿望却让孩子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另外中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不高,应对技巧差[10]。面对父母的偏爱,父母离异,争吵打架等事件难以正确应对,再加上心智上不够成熟,往往由于家长的过激行为而出现心理问题。另外,农村生活单调,缺少相应的娱乐设施和手段,文化氛围差等也是影响农村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3 结论
家长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甚至可以讲是过低,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直接原因。自由成长式的教育方法是当下农村家庭教育的主流,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于依赖于学校,家庭成为子女的旅馆和食堂,从而忽略了子女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不能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许多农村家长认为,他们的责任是让子女衣食无忧,至于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家长的综合素质,即受教育程度、教育理念、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讲,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家长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因此,关注农村孩子身心健康,首先要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N].参考消息,2004-10-28.
[2]涂远.孩子,你为何选择离家出走[N].工人日报,2004-03-16.
[3]张海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争鸣综述及其进一步的思辨[J].心理学探新,2001(3):7.
[4]新华网.江苏为168万贫困农户建立电子档案[OL/EB].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06/content_10152834.htm
[5]裘宇容.剥夺睡眠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19(4):337-338.
[6]王维群.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李霞林.苏北农村小学生龋齿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08,19(3):21-22.
[8]李连生.前喻式家教;亲子关系的新变化[N].现代家庭报,2004-10-04.
[9]姚武,姚兴.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J].体育科研,2008,29(3):87-90.
3.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家庭环境 高职 学业
一、家庭环境对高职学生学业影响的调查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培养高技能、高层次、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但因学业达不到要求而不能毕业的学生不再是个别现象,这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孩子进入高职之前,大部分家长都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关心孩子的学业。可是一旦孩子进入高职之后,除了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外,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把全部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老师和学校。其实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家长的文化修养、思想品德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到底家庭环境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产生影响,家庭环境又是如何影响子女学业的呢?本文就这两个方面做一些研究,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家庭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了影响学生学业的家庭因素。
二、调查方法
笔者主要以天津机电工业学校在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76份,收回276份,有效问卷为276份,有效率为100%。采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的总分)对高职三个年级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在三个年级当中,每个年级各抽取两个专业为研究对象,其中高职一年级共95人,高职二年级共88人,高职三年级共93人,共计276人。
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根据高职三个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每位同学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理论基础课、理论专业课、实习操作课三门总分的高低按年级进行排名,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等。优等学生的成绩为三门总分在270~300分,中等学生的成绩为三门总分在240~269分之间,差生的成绩定为0~239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家庭结构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双亲家庭、三代人家庭和孤儿家庭。统计表明,在双亲家庭中,学习成绩优的学生为60.78%,在单亲家庭中为15.69%,在三代人组成的家庭中为23.53%;在双亲家庭中,学业差的学生比例为21.19%,在单亲家庭中为50.00%,在三代人组成的家庭中为28.81%。可见优等生在双亲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三代家庭次之,在单亲家庭中所占比例最小。
2.父母素质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1)父亲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在成绩为优的学生中,父亲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所占比例为11.76%,父亲的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学生的成绩优秀率为27.45%,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成绩优秀率为60.78%;从成绩差的学生的比例来看,父亲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学生的成绩差的所占比例为53.33%,父亲的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学生的成绩差的为27.50%,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大专的学生的成绩差的为19.17%。可见随着父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业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学业差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2)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学生学业差的比例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但成绩优的比例并没有随着母亲文化程的提高而提高。
(3)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业影响的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学业成绩受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更大,还是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更大,我们得出随着父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孩子的优秀率提高明显,差的学生比例下降的也明显。而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学业差的学生比例下降,但学业优的比例提高不明显,甚至有些地方下降。由此说明学生的学业受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更大。
3.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学业成绩优的学生,教育方式为溺爱型的比例为7.14%,打压型的比例为10.72%,放纵型的比例为7.14%,自主型的比例为75.00%。可见自主型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父母关系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当父母的关系非常好或者比较好的时候,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在60%以上;随着父母关系的不断恶化,优秀率逐渐下降,特别是父母关系很不好的时候,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只有3.92%。当父母关系很不好时,成绩差的学生的百分比竟达到了44.17%。由此看出,良好的父母关系对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当父母的关系恶化时,孩子取得优秀成绩的比例明显下降。
5.亲子关系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学业成绩优的学生,与父母关系非常好的比例为39.22%,与父母亲关系比较好的比例为27.45%,与父母关系一般的比例为17.65%,与父母关系不太好的比例为11.76%,与父母关系很不好的比例为3.92%。而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与父母关系非常好的比例为3.33%,而与父母关系很不好的比例竟达到了43.33%,显然差别较大。由此说明学生与父母关系越好,在学业成绩上的表现也越好。
6.激励方式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激励方式分成物质激励(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和无激励三种。有激励与无激励很不一样,学业优等的学生常常都是有一定激励的。从优秀率与差率的对比来看,以精神激励为主的方式有助于子女取得优秀的成绩,无激励不利于子女取得优秀的成绩,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方式可能有利于子女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也有更大的可能导致差等的学业成绩。
7.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的成绩交互分类,得出学生学业成绩并不是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而随着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优的比例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家庭结构、父母素质、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对学生学业影响明显;父母关系和激励方式在学生的学业上存在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在学生的学业上没有影响。
四、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家庭原因及对策
1.高职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家庭原因
(1)非核心家庭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不良。
(2)家长身心素质偏低导致学业成绩不良。
(3)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错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
(4)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学业成绩不良。
2.提高高职学生成绩的对策
笔者从家庭教育角度对学生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力求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具体建议如下:
(1)家长要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4.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篇四
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主要社会发展、儿童发展和数学科学发展等。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的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学校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并且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这时所需要的数学方面的知识就是最基本的概念和运算。当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现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即使是普通劳动者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也需要具有比较高的数学素养。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在数学方面的要求不断增加。从开始只是算术知识,后来增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又增加代数初步知识。新的课程标准还增加了一些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而对于学生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受到重视。
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应更多地强调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
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需要,这一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数学学科的目的由培养精英转变到为每一个学生。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未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在“大众数学”的意义下,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人人掌握数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删除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数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并恰恰是导致大批数学差生的内容,如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繁难的算术应用题。而大众数学要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就要在所有的人受到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
在数学课程发展中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数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虑儿童发展的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如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十七世纪以前的形成完整体系的内容。这样的数学内容体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甚至有人认为是不可改变的。而在“数学现代化”运动中,这种观念受到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数学家们的呼声。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这在“数学现代化”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新数学运动并不成功,但是新数学运动提倡的数学内容现代化,对后来的数学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影响。
数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计算机和计算器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计算机和计算器进入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对形式化计算的需要大大减少,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产生强大的支持。现代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数学建模等思想和方法,也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来。
5.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篇五
作者: 徐丽娟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导致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的原因。针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家庭因素,提出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对策和建议。除了家庭本身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外,学校、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和介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犯罪;预防对策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现出犯罪低龄化、性质暴力化、类型多元化、方式成人化、组织形式团伙化等特征,[1]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目前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正值人生的花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年华,为什么一部分青少年脱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导致其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它既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又涉 及家庭,学校等微观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家庭环境是首要的、基础性的环节,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直接的、重要的原因。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社会学派的共识,青少年犯罪实际上是一个最初起因于家庭,进而显现于学校,并最终恶化于社会的现象。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防线。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经济急剧转变,家庭也面对相应的压力和考验,在角色和功能方面也起了重大的变化。除了结构的转变及功能的削弱外,家庭教育缺陷也日益增加,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因此,探讨新世纪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对于预防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我国家庭环境的新变化
所谓家庭环境是指人们在家庭里与家庭成员发生作用的因素的总称。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有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转折,家庭变迁速度也同时加快,[2]家庭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规模日渐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三口之家已非常普遍。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中轴的大家庭已逐渐演变为以孩子为中心的核心家庭结构。“421家庭”将成中国社会新的家庭主流,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家庭结构: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父母能够优生优育,能够更多地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与此相应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把过多的期望,都施加在孩子身上。
(二)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宽容民主,但仍有专制的一面 美国著名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三种父母抚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她的分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介于权威型和专制型之间,更倾向于专制型,因为传统上认为家长是非常有尊严、有权威的。而现代的家庭教养方式应介于专制型与宽容型之间,倾向于宽容型。
(三)家庭的情感支持系统作用减弱
独生子女家庭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是不一样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说时,往往可能通过兄弟姐妹或其它的家庭成员来解决,有许多中间层次。今天的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支持系统,家庭环境使孩子在较早年龄就要学会精神上的独立。此外,在多子女家庭中,个人不只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且还应当关爱自己的弟妹,就会产生一种爱人 3 和被爱的相互统一的自我意识。而独生子女家庭使孩子有更多的个人主义色彩,而少一些集体主义意识,孩子往往寻找家庭外的情感支持。(四)家庭功能社会化
个人的经济生活、就业、社会交往、教育、娱乐均由家庭承担责任并自行调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社会转型引起家庭功能弱化,促使家庭功能向社会的转移,由社会向家庭提供服务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五)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比例也相应增加
现代生活的冲击,离婚现象较为普遍,单身家庭数量上升。而城市人群是由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人迁徙聚合的,人际关系比较淡薄,社区控制力十分微弱,家庭破裂对个人行为约束极少限制。这对于生长于家庭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必然使他们不能得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环境影响,即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的原发性影响,既包括对健全人格形成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也包括对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在家庭里,青少年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国内外研究证明,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一个人形成健 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可以抚育其健康的成长。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一个人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偏差,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气氛、家庭居住环境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近年来对青少年罪犯犯罪原因的调查,我们发现与青少年犯罪有关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家庭结构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结构是反映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模式。[3]家庭结构环境是通过在所有家庭成员行为中的体现,间接作用于个体自身,使其产生并形成潜在意识和心理模式,构成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子女的角色和功能是完整的,为教育、培养子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相反,在缺陷型家庭结构中,父母教育角色欠缺,家庭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子女的成长也就会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潜伏着走向犯罪的危机。
1.残缺型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残缺型家庭指的是由于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分居、遗弃、在押等原因,造成原来的家庭结构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坏的一种家庭。[4]这种家庭,自然结构被严重破坏,家庭的功能也就不能得以健康发挥,失去父母双方悉心的照顾和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孩子就有可能 生活在一个被遗忘和麻木的环境里,他们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相信谁、依靠谁,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已破碎的家,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内心痛苦,心理失衡,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引诱,便会走上犯罪的不归路,难以自拔。据我国学者对100名离异家庭子女的统计表明,48%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的孩子感情波动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残缺家庭的子女,在父母亡故或是离异的残酷现实面前,势必在心灵上遭受无法弥补的创伤,倍感痛苦,情绪低落。在目睹同龄孩子幸福家庭生活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是怨恨;其次,缺少父母双方共同的教育和监督,子女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有效帮助,在生活和精神上遇到问题时,没有父亲或母亲的指导关心,没有可依靠的支柱,感情上得不到应有的沟通,精神抑郁得不到及时适当地疏解,感到压抑;再次,父母离异后,对子女丧失了责任感,甚至将子女视为自己追求幸福,寻找“第二春”的障碍,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放任自流,让子女感觉自己仿佛是父亲或母亲的一个包袱,这使青少年子女心灵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担心离异对子女心理上造成的创伤,一味地想要弥补,于是就采取放纵、迁就,易让青少年子女产生骄纵、蛮横的性格特点。
案例1:山东济南李某(12岁),家庭不和谐,其父母自他小时起就一直吵闹不休,父母离异后,其随母生活,母亲为寻找新生活,无暇照顾儿子,连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李某由于无人管教,到处游荡,后与社会闲散人员同流合污,直到加入盗窃团伙走上犯罪道路。2.重组型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对青少年犯罪有影响的还有重组家庭,重组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或另一方重新与其他异性组合成的新家庭。这种再婚家庭的自身结构也不健全,也同样与青少年犯罪有关。这样重新组合的新家庭对于未成年子女来说,并不一定是他们所需要和满足的家庭。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并不把这样一个由陌生人代替他们父亲或母亲的地方称为家。许多子女会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处于无依托的境地,逐渐在新的家庭中迷失。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继母对非婚生子女的厌恶和歧视,导致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恶化。失去父母的体贴照顾和关心,这样一个缺乏温暖的环境会使青少年离家出走,寻求家庭外的感情慰藉,进而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做起违法犯罪的事。另一方面,在再婚家庭中,继父母与子女没有感情基础,相互之间感情淡漠,继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并不重视。在这样的家庭里,子女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教导与监督,行为和思想发生偏差时家人也不会及时的发现并纠正。
案例2:山东青岛男青年林某(18岁),父母离异后随父生活。父再娶生下一女孩,因怀疑父和后母偏爱异母妹妹而苦闷。一天,其妹受邻居小孩欺负,后母认为是其所为,对其臭骂一顿并告其父,其父又将其痛打一顿。林某心灵受到极大委屈,因此萌生杀机,将其异母妹妹杀死。
可见,残缺家庭、重组家庭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家庭功能的失衡,出生于此类家庭中的青少年,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性格、道德和学习等方面明显不如来自健全家庭的青少年,加上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状况,很容易使青少年心理结构中的消极方面得到强化,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比正常家庭的子女要高得多。
3.家庭经济状况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经济收入低的家庭,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这种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在家庭外部寻找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为了满足在家里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会铤而走险。还有,家庭经济状况不佳,青少年居住的环境和周围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文明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都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其次是“实惠型”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实惠型”家庭是指只考虑家庭的经济收益,过分重视家庭的物质生活,而谈化家庭教育的家庭。一些家庭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在家庭物质生活的富裕上,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子女的爱,把家庭的抚育功能极端化,淡化了教育功能,忽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间接性地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青少年形成不同的性格,实惠型家庭的青少年在父母的影响下大多相信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可以拥有一切,其价值观被扭曲,一旦遇到挫折,心理承受力受到挑战;在贫困家庭长大的青少年,心里也有金钱留下的阴影,为了生存,往往铤而走险。
案例3:安徽亳州的张某(16岁),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开始几年,靠母亲的工资,他们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也能维持,可后来母亲厂里效益不好,只能发给200元生活费,张某为了解决家庭生活困难,自己独闯江湖,结果与一伙劣迹青年混在一起,终因结伙抢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
(二)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则是通过家庭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直接作用于被教育者的意识领域,使其产生并形成相应的心理、个性、态度和行为。社会学认为,教育功能又称社会化功能,它包括传授生活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指导个人行为及社会责任等。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责任是由家庭完成的。在家庭中,青少年形成最初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学关于家庭教育功能的论述,说明了家庭的教育作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家庭教育是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教育能力及水平等密切相关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但由于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方法存在同题,往往使家庭教育的效果违背家长的初衷,从而使青少年社会道德感的形成一开始就存在缺陷,据对广州某少管所调查,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80%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5]可见,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关系。
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不良的、有缺陷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娇惯溺爱型、简单粗暴型、放纵型和专制型,下面就此分别加以分析。1.娇惯溺爱型的教育方式
溺爱是指其对孩子的宠爱超过了正常的限度,表现出无节制的娇惯。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对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都千方百计的满足,造成“亲情过剩”。对子女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不加制止,听之任之,对子女的缺点错误只会包庇袒护。这种爱而无度的教育方式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被称为“四二一”型家庭的出现,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现在的很多孩子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迁就子女任何有理或无理的要求,放任子女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甚至犯了错误也想方设法袒护包庇。生活在这样的家教环境中的青少年作出违法犯罪的事绝非偶然。长期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在心理结构上发生变化,养成极强的自我 10 意识,他们或娇惯任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或贪图享乐,只会沉溺在物欲的满足中;或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批评、挫折;或好逸恶劳、不求上进……,古人云:“宠子必骄,骄子必败。”有这些不良个性的青少年,当其不断增长的需要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外扩张,由于外界不能满足其一贯的:“手到擒来”的要求,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过分的溺爱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他们无法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心理恶性膨胀,遇到外界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6]
案例6:在押少年犯胡某(17岁),父亲是某集团公司的总裁,家境条件优越,从小被父母视为心肝宝贝,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在家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说,还经常拿家里的钱物在外面结交朋友,打架斗殴,替别人“摆平”所谓不平事,对那些不顺从他的同学,他常常领着几个“哥们儿”大打出手。老师出于挽救、教育他,经常找其谈心,而他却认为是故意与他过不去。终于有一天,胡犯带一帮“小兄弟”在老师外出吃饭回家途中,先把老师打倒在地,然后用刀子将老师腿部动脉血管刺破,抢走手机及其身上的现金,他自己同时也被送进了监狱。2.简单粗暴型的教育方式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指家庭教育简单化,专制化或采取惩办主义,教育方法粗暴,实行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希望通过打骂、体罚的强硬手段使子女上进,动辄拳脚棍棒相加。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不分青红皂白,便打骂、体罚,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认为只有在棍棒之下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一味地体罚,只会疏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子女身心受到创伤,而产生恐惧心理,感到家庭的冷酷无情,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受不良人员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邪路。其次,家长的粗暴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使青少年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另一方面,粗暴教育不仅会摧残青少年的身体,而且会引起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或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或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性格变得格外倔强、执拗;或对生活丧失信心,对悔改感到无望,破罐子破摔;或因惧怕打骂就会隐瞒事实真相,养成虚伪,欺骗的恶习。
这种教育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能有某些顺应效果,但对孩子的道德 12 教育和行为抑制并无多大作用,甚至还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或反作用,成为导致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导火索。
案例7:犯罪少年喻某(16岁),父母为中学教师,对其从小寄予愿望,从上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父母都不惜重金让他进重点学校。刚开始成绩不错,然而,进初中后,由于课程增多,加上贪玩,成绩就不理想。老师跟家长反映情况后,父母由满腔希望到心灰失望,不问原因逮住孩子就打,以至后来责骂、挖苦、殴打成了喻某的家常便饭。学校开家长会,父母互相推诿,谁都不愿去。他厌学了,经常旷课逃学。家长得到老师的告状后,轻则骂,重则打,结果使他与老师为仇,与父母对抗,开始流向社会,逐渐学会偷摸盗窃行为,并加入一个抢劫犯罪团伙,最后以抢劫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3.自由放纵型的教育方式
放纵型教育即父母对子女疏于管教的教养方式。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家庭教育的意识淡薄,任孩子自由成长。对子女的放任自流,就是对子女漠不关心,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放弃了对子女管教的责任,其实就是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表现,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失职。有些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平时回家只是给孩子钱,而对子女在外交什么朋友、平时心里都想些什么、有时回家很晚或夜不归宿都在干些什么等等都不闻不问。在行为上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低,不要求子女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只要求子女不要在外惹是生非就好。至于子女成长过程中 13 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的教导,根本就不重视,始终盲目地认为孩子长大就懂事了。还有一些忙于工作和赚钱的父母,无暇顾及教育子女,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子女往学校一扔,放任不管,总指望学校能将他们的子女培养成精英,而完全忽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这些实际上都是父母对子女的不负责任。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跟树木一样,只有经常修剪打理,才会让树木长得挺拔茂盛。
家长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减弱了父母同子女的联系,降低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和监督的作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智发展极为有害,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极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案例8:钟某兄弟,老大18岁,老二16岁,其父母是农民,父亲还当过村主任,家境还可以。但是他们的父母基本上不管孩子,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学好学坏靠自己”。钟某兄弟念书表现越来越差,常常旷课、早退,父母认为孩子星期一到学校、星期六能回家,他们就是在念书了。其实他们兄弟先后交上有不良习性的同学,初中开始偷同学的单车,初中未毕业就退学了,后来就与同伙偷摩托车。先是哥哥被公安局拘留罚款、追邀赃物,但其父母不引以为戒,没有很好教育孩子,孩子被关了,七托关系八找人,把孩子赎回家。后来次子又因偷摩托车被拘留,其父母又是找人交罚款,将次子保回家。钟某父母从未参加过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议,也从未找过班主任、老师了解儿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4.专制型的教育方式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父母对子女仍保留专制的一面。父母对子女专制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孩子又怀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时又不知如何去引导,爱变得畸形,“不甘平庸”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近乎“疯狂”的财力和精力投放的重要心理因素。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对孩子要求也越发严格和苛刻。以“为孩子好”的借口,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而社会的激烈竞争是父母的内心动因。当前就业难、下岗冲击着每一位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得好一些,父母使出浑身解数。事实上,这样做已或多或少地剥夺了孩子的某些自由和权利,极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还出现由于父母要求过高,把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强迫孩子去实现,以至于孩子不堪忍受而反过来杀害父母的惨案。17岁高二学生徐力杀母一案便是其中一例。这是家长不切实际的要求逼使孩子精神崩溃,做出惨无人道的疯狂行为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的精神空间处于窒息状态,即使没有棍棒施加在肉体上,精神上早已被杀死。
5.互相矛盾的教育方式。
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还表现为家长对孩子互相矛盾的教育上,15 这是指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出现矛盾,父母之间,或者是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一方管,而另一方护,相互矛盾,无法管教,这种教育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不同的家长对于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有不一样的理解,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得不到对方的认同。这样彼此不一,使孩子反而无法适从。久而久之,对青少年的管教产生混乱,失去预先的效果,青少年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也形成混乱,产生偏差行为。
(三)家长行为不良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起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父母行为不良主要指家长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善于模仿,但分辨是非、控制监督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子女耳濡目染,学习模仿,使得青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父母的不轨行为和不良恶习对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意志薄弱、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子女来说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很容易给子女以暗示和影响,在其心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案例8:某校初二年级的学生刘某(15岁),伙同他人多次盗窃某建筑工地装潢用的金属材料,并且公然放家里再联系销赃给某废品收购站,其父不仅不及时制止和教育,反而将其儿子身上搜出销赃得来未用尽的钱供自己喝酒赌博用,刘某更加肆无忌惮,后来变本加厉发展到暴力抢劫,最终数罪并罚,锒铛入狱。
(四)家庭气氛异常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事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许不会像家庭教育那么直接,但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一种相互信任、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会给孩子一种安全、信任、幸福的感觉,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自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冲突不断、存在敌意和强制的家庭气氛,往往会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家庭气氛不和睦,形成对抗性,家庭气氛不和睦的对抗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敌对情绪。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犯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这种家庭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青少年子女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暴躁的性格,有的父母甚至将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动手对孩子打骂,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研究表明: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对子女更有消极影响。这种家庭成长的子女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或向攻击敌视方向发展。为逃避这种不祥和的家庭气氛,青少年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7]
案例9:少年犯李某(17岁),他对家的印象只有一个,就是父母永无休止的争吵,父亲粗暴的殴打、母亲委屈的哭诉,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从7岁起他就经常离家出走,每次被父亲强行拉回后都是一顿痛打。当他因故意伤害案接受法院提讯时,他竟说出这样绝望的话:“如果让我选择被枪毙还是回家,我宁愿选择被枪毙。”
案例10:少年犯黎某(16岁),从小到大,看到最多的是父亲打母亲的愤怒,听到最多的是母亲悲惨的哭声,家庭环境充满了“火药味”,他形成了孤僻、冷酷、反抗的心理,发誓将来一定帮母亲讨一个公道,16岁那年,他已初长成人,当父亲再次殴打母亲时,他义愤填膺,操起一把菜刀,向父亲的颈上砍去,酿成了家庭悲剧。
三、改善家庭环境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希望之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针对前文关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分析,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直接的关系。家庭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必须充分发挥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控制机构的作用。我们应致力于增强家庭的亲密程度,改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为社会的稳定器而不是震荡源。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家庭变得十分脆弱和十分不稳定的时代,强化家庭成员间的纽带,确保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是当务之急。
(一)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证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家庭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代替的。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之不善,是父母的罪过。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子女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不良行为的教育和纠正。1.首先要关心青少年发展的大方向、关心其基本价值取向,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训练放在首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在客观了解和正确分析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和长处,允许孩子犯错误。
2.要让子女了解父母对他的爱和期盼,了解父母撑起一个家庭的不易,使其更加尊重和感激父母,明白自己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增强子女的家庭责任感和凝聚力,使其懂得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在社会,懂得对工作负责,敬岗爱业,乐于奉献。成立家庭,懂得爱护配偶与子女,做一个健全人格的人。
3.在家庭中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子女从小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使子女从小就懂得约束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做一个学法、守法、遵法的人。4.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健康的人格,进行奉献、责任、关心、宽容等优秀品德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5.把握正确的奖惩之道,应该奖励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关注孩子认真努力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的行为过程,可以促使孩子改进活动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同时应尽量减轻孩子因受惩罚而产生的消极对抗情绪,以弥补惩罚带来的负作用。
(二)父母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成为子女的楷模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不高、自身行为不端,都会为子女提供错误的行为参照模式,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家庭的父母不但需要重视对子女说服教育,更应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行端表正,举止得体,言语文雅,诚信友爱,关爱他人,为孩子作出表率。在家庭里,父母应当努力完成“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主人。为了子女而无私地生活的父母,这就是合格父母。父母还应当同时是合格老师,不仅能够教导子女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的第一道德榜样。父母同时也应当是合格主人,对整个国家及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与未来持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有了自身的高标准后,家长还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经常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观念。用新的思维,新的知识教育子女。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确的道德观去影响、教育子女,提高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真与伪等鉴别能力,逐渐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三)营造充满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在家庭和青少年之间建立一种坚固的社会纽带具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因此,父母应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环境,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才能使孩子对家庭具有归属感和依恋感,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关怀别人的能力,起到防止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我们提倡平等、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注重家庭的亲密度。父母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对待,加强沟通与交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份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点理解,少一些专横,做子女的良师益友。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作家长的更要 21 注重子女的心理发育,培养其乐观健康的心态,在学校和社会大胆与人交流沟通,努力克服家庭的变故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四)强化家庭科学管理
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培养,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大量调查表明,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缺乏家庭管理,特别是缺乏正确家庭管理的情况下形成的。从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角度讲,家庭管理应当采取以下科学管教方式:一是积极鼓励。父母当自己的子女表现好时,比如学习取得好成绩、帮助同学、拾金不昧等。应及时给予表扬,必要时送一些小礼物以奖励他们发扬长处,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二是经常沟通、交谈。父母应与自己的子女“打成一片”,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支持他的。而且沟通、交谈要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不能人为地制造地位不平等的障碍;三是树立威信。恩威并施对子女奉行的价值观念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回答和解决子女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正确地管理自己的家庭,要有使子女信服的能力;四是有效限制。父母发现子女的不良行为要进行有效的管制和约束,不能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更不能姑息迁就,包庇护短,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害,及时纠正偏差,使他们健康成长。
结论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点在家庭,家庭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社会安宁稳定的桥头堡。因此,必须重视问题家庭,注意从各个方面积极改善问题家庭,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幸福的港湾。然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家庭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社会应强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和介入,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三者协调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注释:
【1】戴宜生.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概述[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4)
【2】唐斌.转型期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违法犯罪[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总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3)【4】李旭东,周冬.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5】康淑华.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3)
【6】周芦萍,余长秀.城市家庭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 [J].青少年导刊,2002,(1)【7】苏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参考文献
【1】戴宜生.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概述[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 【2】唐斌.转型期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违法犯罪[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3】吴碧君.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探索[J].当代青年研究,2004.
【4】伍妞.青少年犯罪关键影响因素的探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5】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 【6】董晶.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 【8】陈国胜,赵炜.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与预防[J].法律研究,2006. 【9】李旭东,周冬.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23 【10】康淑华.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11】吴宗宪.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与防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周芦萍,余长秀.城市家庭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 [J].青少年导刊,2002. 【13】苏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4】贡永梅.谈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当代教育研究,2004. 【15】宗秋荣.谈家庭教育功能观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1.
【16】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
【17】王爱红,孙卫东.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致因[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3.
【18】刘朝捷.离异家庭环境导向及其对子女心理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 【19】王志华.离异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4.
6.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篇六
暑假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对“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现将这次调查的报告反映如下(后附访谈提纲):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学生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良好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环境,发挥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环境,限制其消极作用。
学生,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他们学习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此,主要探讨家庭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成绩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状况
这是学生的家庭德育环境。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而且也是复杂的。有的家庭、政治、思想、道德倾向与表现比较长一致,是一种有明显特征的德育环境。有的家庭,政治、思想、道德倾向与表现不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就需具体分析,看他接受哪方面的影响更多些。其中要特别注意家庭成员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
(二)、家庭的人际关系状况
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经常吵架斗气,以至闹分家闹离婚的家庭,会使孩子产生没有温暖、没有爱、厌烦、恐惧等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消沉,学习也没动力。
而家庭人际关系双由多方面因素决定,有经济的,有思想的,有道德的,有政治的,也有性格的。认清不同的因素,对认识学生的表现很有益处。仅仅笼统地认为人际关系不好而没有对多方面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往往在做孩子工作时不知如何下手。
(三)、家庭对孩子思想品质的教育状况
是否在思想品德方面对孩子有严格要求,而且经常抓紧教育。在这方面,各个家庭是很不一样的,它反映了家庭教育的自觉程度和实际水平。有的家庭对孩子只有期望,没有具体要求,也没有经常做好教育工作;有的家庭有仅有期望,而且能不断提出具体要求,及时做好教育工作。这方面,能否与学校、班集体积极配合也是很要紧的。
(四)、家长是否尊重孩子的人格
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而不搞“虐待型”的教育,这既是教育思想问题,又是教育方法问题。有些家长,自身表现不错,但有严重的封建家长制作风,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不进行说服教育,却用错误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呵斥、讽刺、挖苦、各种方式的体罚和强制,结果把孩子“逼”上了下坡路。
(五)、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适当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曾对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所表现出的情况,家长的期望值有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专家曾在一所中学初一年级新生家长中做过调查,许多家长由于这是一所普通学校而对孩子的期望一下子跌落下来,有的家长甚至表示完失望了。需知,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变化,会在言谈话语以至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情绪从而导致孩子的自我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家必须注意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低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六)、家长自身是否尊重知识、有求知欲
有些家,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将来成才,而自身并不尊重知识,也没有求知欲,不读书,不看报,不听广播,从来表现不出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当然不会有好的影响。
(七)、家长对待孩子分数的态度
这是指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是只重分数,还是更重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不少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单,以分数定奖惩,从而把关心孩子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从根本上去教育指导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八)、家长是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的家庭长期缺乏学习的环境与条件,如家务劳动负担过重,家长不务正业,家庭环境
混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
(九)、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影响
如有的家长爱玩麻将、赌博、酗酒,这无形中给孩子以不良影响,致使一些中小学生参与赌博等,从而包括玩电子游艺机赌博等,从而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家庭的管理方式对孩子有不同差异的影响和作用:
和谐型家庭和睦,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地位是平等的。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一种愉快的、民主的气氛中生活。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既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才能的展现,又有利于形成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这样的家庭,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家长威信的树立并不是建立在溺爱和绝对权威的基础上。这种理解是指家长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对问题机智地诱导分析,能表现出豁达的胸怀,表现出长者的公平之风。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一般家长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能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一般对学习都抱有很热情的态度,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自由型家庭结构较为松散,是以互不干涉为基础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工作繁忙,经常出差或长期在外工作,家庭稳定性较差,或将学生寄养于亲属家中,或者寄宿于学校,使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养育,顾不上管教孩子。也有些家庭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管孩子温饱,把教育全部推给学校。这种家庭的中学生可出现两种情况。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对学习有一定热情,但是通常没有很强的自制力来让自己很好地学习下去。
娇宠型家庭,全家人都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要求一概满足,溺爱娇惯,言听计从。他们从各方面提供条件,来满足孩子的欲望。长久下去,孩子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但妨碍智力发展,还容易形成自傲、任性等不良个性,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生活。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这类学生在身心方面出现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一般比较自我,父母对其学习采取放任的态度,只是不利于孩子学习的。
专制型家长是采取强硬专横的手段,使孩子绝对服从,毫无民主,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肯在孩子面前认错。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一般都对父母敬畏,对学习没有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这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学习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促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要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就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要给予孩子自由思想的权利,切忌生搬硬套那些不符合孩子兴趣和志向的教育方式,切忌只重视智力教育和物质给予,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发育,家长应不断学习家教知识和技巧,加强自身修养,杜绝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及必要的学习条件。
我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家庭的教育方式来对孩子形成一种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让家庭成为孩子学习的力量之源:
(1)每学年举行起始年级家长学校,召开专题讲座
先学习,请有关专家针对学校实际作专题讲座,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并请家长代表谈学习感受,交流他们的教育方法。
(2)成立家长委员会
首先由家委会成员听取学校的年度、学期工作汇报及计划,召开家长动员大会 听取全体家长意见;再分年级请家长介绍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组织部分家长代表参加学校教学开放日;成立家长互助小组,加强家庭之间沟通,实现家庭有效互动,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互帮互助。
(3)发送一定量的教育杂志、小报、定期印发家庭教育的有关素材、联系册,向家长
提供教育信息参考资料等。
(4)家访,通过老师上门提供教育指导,以解决个别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通过
面对面的沟通,和家长共同商量如何解决孩子在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5)通过学校心理咨询活动,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对子女成长中不利的因素及家庭
教育中的片面倾向,及时矫正。
(6)通过校长信箱,及时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并对家长予以指导、帮助、解决。
(7)让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活动,感受教育的艰辛与神圣,从现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与内
7.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篇七
关键词:运动活动,家庭,因素分析, 统计学,儿童
身体活动 (physical activity, PA) 是指由骨骼肌收缩引起能量消耗的所有活动, 包括娱乐性身体活动、锻炼、运动等。身体活动不足不仅影响儿童期的生长发育, 甚至可能影响到成人期慢性病的发生和健康。有研究显示, 儿童身体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 了解家庭环境对于我国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 对于科学指导儿童身体活动具有积极意义。本课题通过对成都市学龄儿童身体活动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探讨家庭环境对其身体活动的影响, 为儿童身体活动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四~六年级儿童及其家长共1 225对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童629人 (51.3%) , 女童596人 (48.7%) 。63.1%的家长问卷由母亲填写, 29.1%由父亲填写, 7.8%由其他亲属填写。
1.2 方法
分别采用儿童及家长问卷收集调查对象最近7 d身体活动情况及家庭环境信息 (包括家长人口统计学特征、家长身体活动、家长认知、家长支持和家庭所在社区运动设施等) 。儿童问卷由调查员指导儿童在校填写, 现场回收、复核, 查缺补漏。家长问卷由家长填写后交班主任收回。
1.3 相关定义及标准
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指代谢当量大于3的身体活动, 如球类运动、跑步、健身操等;活动充足:指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每日1 h及以上;静坐活动:指看电视、玩电脑、玩电子游戏、非学习目的阅读等活动, 静坐活动时间大于2 h为静坐活动过长。
1.4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建立数据库,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儿童及男女童分别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身体活动情况
被调查儿童活动充足率为81.8%,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2.2 家庭因素对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在总人群中, 有14个因素对儿童活动有影响, 包括父亲文化程度、家长活动充足、体育锻炼、家长对儿童到户外活动态度、经常送儿童到运动场所、家长与儿童一起运动、鼓励儿童运动、同意儿童户外活动、家长喜欢运动、家长有运动特长、正确判断儿童体重、家长自我效能、家长对自身活动量评价和社区运动设施。男童上述14个指标中, 父亲文化程度、鼓励儿童运动、正确判断儿童体重和家长喜欢运动无统计学意义;女童上述14个指标中, 父亲文化程度、家长与儿童一起运动、同意儿童户外活动、对自身运动量评价无统计学意义, 而母亲文化程度和家长静坐活动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指标及赋值情况见表2。
以儿童身体活动充足与否作为应变量, 家长人口学特征、家长身体活动、家长认知、家长支持和社区运动设施情况等作为自变量, 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2的变量纳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在总人群中, 儿童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有家长与儿童一起活动、对儿童体重判断正确和家长有运动特长;男生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是家长经常送儿童到运动场所和家长认为自己运动量不够, 女生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是家长对儿童体重判断正确、家长静坐活动不过长以及社区运动设施好。见表3。
3 讨论
身体活动不足是肥胖、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然而, 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 普遍存在儿童身体活动不足和静坐活动时间过长的现象, 在经济水平发达的城市地区尤其突出。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和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均显示, 我国学龄儿童的锻炼比例较低, 而静坐活动较长, 身体素质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美国医学会和WHO等权威机构推荐:学龄儿童每天应有至少1 h以上中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1998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 (WS/T 101-1998) 也建议学龄儿童身体活动应在1 h以上。因此, 本研究采用中高强度活动1 h以上作为“活动充足”的标准, 并以此来评价儿童的身体活动。这个指标同时考虑了身体活动强度和时间2个方面, 能较全面地评价儿童身体活动, 并且可以反映满足活动推荐量的情况。
此次研究显示, 在总人群中家长支持和家长认知均对儿童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家长常与儿童一起活动、家长能够正确判断儿童体重和家长有运动特长均是儿童身体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国外及台湾研究也表明, 家长支持和家长认知对儿童身体活动影响较大[3,4,5]。此次研究未观察到鼓励儿童活动、限制儿童静坐活动时间、采取措施控制儿童超重等对儿童身体活动有影响, 提示在进行儿童身体活动干预时重点考虑家长在具体行动上对儿童给与支持, 如家长应经常与儿童一起活动, 培养运动特长及爱好, 并关心孩子的体重情况,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儿童的家庭政策限制[6,7]。
此次研究还显示, 家庭环境对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家长自身的活动情况、社区运动设施和家长能够正确判断体重仅对女生的身体活动有影响, 而家长常送儿童到活动场所和家长认为自己运动量不够则对男童身体活动有影响。提示家长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运动设施和家长的关心程度对女童影响更大, 而家长在行动上的支持对男童影响较大。因此, 在促进儿童身体活动的项目中, 应考虑家长榜样作用和家长支持的性别差异[7,8]。
总之, 对于学龄期儿童, 家庭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应以家长支持和家长认知为重点, 结合儿童性别特点来开展儿童身体活动促进和干预。
参考文献
[1]马冠生, 孔灵芝, 主编.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之九.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0-250.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1-90.
[3]CARRIE DH, SARAHLM, JENNIFERr D, et al.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children aged9-13years.Prev Med, 2006, 42:254-260.
[4]LI CV, LARS R, AGNETA S.Predictors of healthy behaviours in Swedish school Children.Eur J Card Prev Reh, 2007, 14 (3) :366-372.
[5]WU, TSU-YIN, PENDER N.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An application of the health promotion model.Res Nurs Health, 2002, 25 (1) :25-36.
[6]WUTY, PENDER N.Apanel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aiwanese youth testing the Revised Health-Promotion Model.Fam Com Health, 2005, 28 (2) :113-124.
[7]WU SY, PENDER N, NOUREDDINE S.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Int J Beh Med, 2003, 10 (2) :93-105.
8.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体育锻炼 习惯 因素 提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9-02
一、家庭、社会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
(一)学生以车代步代替徒步
过去学生是徒步上学,现在社会的进步、财富增加,生活水平提高,81.5%的学生都能以车代步。小到电动车、摩托车,大到小汽车、公共汽车,上课和放学都是到学校门口接送。只有10%的学生会骑自行车上学,8.5%的学生会徒步上学。学生接触地面的时间都越来越少,更不要说体育锻炼,这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之一。
(二)学生实际体育场地减少,体育锻炼时间减少
现在教育城镇化特别明显,农村下面的学生到乡镇读书,乡镇又到县城读书,县城的学生到市区读书,而且跨越地区的特别明显。好的学校都是以5倍、10倍来扩招,“一位”难求,报纸都有报道。这样就说明教育集中化,学生集中了,学生的人数增加了,但学校的面积又有没有增加。就是增加,没有相应的5倍、10倍?学生增加了,于是人均体育锻炼的面积减少了。学生学习从早上7点40分开始早读到晚上9点40分下晚修,都安排得满满的。虽然有安排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但由于考试、天气和放假等原因影响,甚至其它课又占用体育课,又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影响,实际上能利用到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就减少。56%的学生认为这些原因会减少体育锻炼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甚至41%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到二分一的时间,3%的学生不觉得有影响。学生可以利用的时间减少,即是学生参加的时间和机会都相对少,这也是学校和社会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之一。
(三)学生生活由低层转高层
学生数量的增加了,学校的面积不增加,学生生活就不得不由低层转化成高层。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高层了,下地面的机会就会减少,而且也没有兴趣下去活动。一是走下去参加体育锻炼不一定有自己的活动的场地,也不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项目。二是自己没有很大的兴趣去做。三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去做。75.5%同学认为学习和生活在高楼中会影响他们下去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少下去进行体育锻炼。
(四)没有形成竞争的意识和制度
现在社会或者家长与家长之间关心的和讨论的都是你的孩子在哪个学校,在哪一个重点班,在班上排第几名,考多少分。并不关心你的孩子跑步有多快,力量有多大,身体好不好只是略谈的事情。因家长和社会不关心,或少关心,所以体育锻炼得不到重视,现在家庭调查表明有81%,不关心学生的锻炼时间,也没有关心孩子锻炼的体育项目,又怕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会受伤影响学习;学生自己虽然有安排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但因为家长和社会的不关心,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是说虽然你是用2小时去参加体育锻炼,但能起到作用的没有半个小时,这就是因为没有家长的关心和监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没有什么竞赛给他们参加,这也是压制他们参加体育的兴趣。没有比赛,不能发挥他们的的所长,得不到家庭、社会的赞赏和支持,就减少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热情。63.5%的同学都有这种思想。
二、改变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对策
(一)家庭和社会应意识到行动去
以前因为家庭和社会比较穷,家庭成员比较多,所以是先追求温饱,再追求财富;现在家庭成员相对减少了,温饱解决了,财富也有了;但食物不环保,空气质量变差,所以家长应以身作则,多参加各种社会体育运动,宣扬体育鍛炼的好处和方法,宣传体育锻炼竞技的前途。创造更多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项目给中小学生。大家现在充分意识到身体健康是一种更大的财富,就要实际行动起来,合理安排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项目是一个关键。但现在很多是家长即中老年人意识到自己身体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涉及到自己孩子,所以说作为家长不但要给自己全理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项目,同时也要给自己的孩子体育锻炼创造机会,多陪伴自己的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尽量创造机会表现自己,有表现就有区别,有区别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荣誉感,有荣誉感就有兴趣,这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国家、地方政府、学校要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
国家的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每年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监测了。小学、初中增加了的体育课,增加了社会参加体育锻炼的指导员,把中考体育引进了高中招生考试中,引进到高考中去,这就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重视。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好场地、时间、空间,使体育锻炼达到普遍性,地方的政府、社会、社区更大的投入,创造更多的竞赛、比赛来让身体素质得到表现,得到肯定,得到赞赏。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就会提高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三)普及体育锻炼的场所和项目
现在虽然有很多体育场所对市民开放,但设备简陋,而且很多场所只适合中老年人,适应于青少年、学生的场所少之又少。所以希望国家政府促使地方和社会增加对体育场所的投入和维护,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机会。67%的学生认为,如果运动场所超过3公里就不愿意去,29%的学生认为,除非是很有兴趣的时候,才会去3分公里以上的地方进行体育活动。所以普及体育锻炼的场所是提高体育锻炼的关键条件之一。第二,增加学生有兴趣的项目,适应学生年龄段、学生心态的体育项目。这也会增快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四)家长陪伴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82%的学生认为家长没有陪同孩子一起去进行体育锻炼这种习惯,这虽然是因为年龄区别而产生的现象,也是不同体育锻炼的项目差异。但这种差异会抹杀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因为现在学生生活在高层,大部分学生各有各种不同的任务,能集中一起的时间特别少,所以就要求家长陪伴和创造条件带领自己的小孩进行体育锻炼,再有学生接触到体育锻炼项目比较少。家长要提供技术的支持,没有技术的支持就不能提高他们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就不能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就不能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先对家长陪伴和指导学生对体育锻炼意识和思想的培养都是实施这种理念的关键。只有提高了这种意识和思想,才能增加家长陪伴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
(五)创造体育锻炼的表现机会
身体能力只要能表现出来,就会提高他们的兴趣。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来呢?一是通过竞技比赛表现出来。例如:跑步,你跑的成绩是多少,胜了多少人。篮球比赛,你和你的团队羸了多少分,你在比赛中又得到了多少分。羽毛球你又掌握了多少项技术等等。增加学生自己当教练和当指导员的机会,只有当别人的教练和当体育锻炼的指导员时,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有胜利的感觉就会更有兴趣去提高自己的技术,丰富自己这一方面的知识面。所以地方政府、社会、学校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比赛、竞赛和技术交流,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三、结论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虽然主要的内在因素是自己,但社会和家庭环境也是外在重要因素。只有合理处理好这一个重要的因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富国强民出一分力量。清华大学的校训有: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为祖国工作50年。更体现体育锻炼有习惯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李晋裕,学校体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
[3]张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4]体育与科学,2010年.
9.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篇九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心理 家庭环境;麦克思调查
1.背景介绍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迅猛到来,国务院和教育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将大学生产业推到新的注意力高地。实际上在《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通过抽样调查26.4万大学毕业生时发现2014届毕业的大学生,约有21万选择创业。根据麦克思调查由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势可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上升的趋势下,仍然有部分学生不敢创业或不善于创业。正如我们了解到的,创业并不是无往不利的,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会历尽艰苦,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能否顺利解决决定创业者是否成功创业,而解决难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自身综合心理素质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胆识、魄力和规划人生、制订计划、管理团队的能力。在创业者具备自信、独立自主的心理的情况下更易于培养这些能力,而自信、独立自主的心理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环境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就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进行分析。
2.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
大学生创业心理指大学生开创未来事业所应具备的心理[1]。我们将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主要分为“良好的创业心理”和“不良的创业心理”两个部分[2]。
良好的创业心理主要有:(1)自信果断的心理[3]。自信的心理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大学生勇于自主创业,说明他已经具备自信这一心理特征,在创业途中遇到任何问题,只要有自信做基础,相信创业者可以果断地处理问题,自信果断的心理在创业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2)团结合作的心理。大家都明白当一股股微小的力量合在一起形成厚重的凝聚力时是无坚不摧的,我们认为一位创业者更应该具有团结合作心理,我们结交的大学生有很多积极进取的人,作为一名创业者,如果你能团结好这些人,必定会为你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4]。(3)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的心理。我们处于信息更新极快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信息摸不着、看不见却轻而易举影响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创业者应该把目光放长远,而不应该只看到眼前、固守老的思想,应该开拓创新,学会培养对事物的独到看法。现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5],作为一名创业者,如果不具备竞争进取的心理,很容易在创业过程中被社会淘汰,相反创业者若具有竞争进取的心理便能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时时充满竞争力,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率,降低被社会淘汰的风险。(4)积极乐观的心理。创业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犹如钻山塞海,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极度焦躁的过程中创业者不仅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还会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过多的压力可能会让创业者沮丧、心理崩溃,甚至创业者面对问题不断萌生想要放弃创业的想法,这时候,如果创业者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理处理问题,应对各种不利的局面,创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状况可能会因此大大减少,增强创业者的信心。
不良创业心理主要有:(1)容易气馁的心理。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长期享受着社会各界带来的关注,他们见多识广、博学多识,是有激情、有理想的群体,在步入社会,创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失败感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面对问题时容易气馁,产生自我挫败感。(2)信念淡漠、金钱至上的心理。现在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忘记自己当初创业的初衷,一切均以金钱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创业的信念在金钱的影响下越来越淡漠,执行力在小有成就面前越来越差,这种心理会增加创业中途失败的可能性。(3)自负、狂妄的心理。自负狂妄自古以来被告诫是不能拥有的心理,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有自负和狂妄,想必也难成大器,更何况创业中的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限度有很清楚的了解,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限,若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没有对自身的清楚认识,在自己的认识中将能力夸大很多倍,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不值得认可的地方。(4)胆怯自卑、患得患失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胆怯自卑的人做事情往往是容易失败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6],创业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创业者如果胆小,则有可能失去创业过程中最宝贵的机会。创业者胆大心细、敢想敢做,会在无形中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而患得患失的心理在创业道路上对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障碍,如果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会使自己痛苦不堪。对于患得患失的人,就如哲学家叔本华指出的,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创业过程中切不可有这种心理,只有团结好团队,才能在创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创业发挥最大价值。
无论是良好的创业心理还是不良的创业心理的形成,都依赖于环境因素的培养。我们将环境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大部分,下文将主要分析家庭环境对创业心理的影响。
3.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的分析
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报告,取样500人,其中90.2%的人支持大学生创业,69%的人表示条件合适时会创业,50.4%的人认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所占比重为50%,30%的人表示由家庭接触到大学生创业知识,并且47.8%的表示如果家庭里有亲人创业成功,自己会在其影响下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学生选择创业而家庭成员不予支持,创业者此刻心中一定十分苦闷,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背负更大的压力,各种烦闷之苦无人诉说,久而久之,使创业者对自己丧失信心,在解决问题上患得患失,无形中使创业几率提高。相反如果大学生创业得到家人的支持,并且在创业过程中积极与家人沟通,有烦闷或者苦恼与家人诉说,会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控制,处于平稳的情绪中解决问题会更顺畅。此刻家庭在创业者心中就是一道无形的盾牌,为创业者提供心理上的保护,给创业者带来勇气,使其在创业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创业初期创业者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选择走成为“人上人”的道路,那么必须时刻准备处于“苦中苦”的环境中。大学生创业的结果要么失败,要么成功。如果创业失败了,创业者会苦恼、烦躁甚至抑郁,极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走向堕落的深渊。但是如果创业得到家庭的认可与支持,在失败的情况下,创业者有家庭做后盾,在家人的安慰、支持与理解下,所有苦难极有可能大事化小事,失败带来的挫败感终会成为过眼云烟。家庭可以给创业者最温暖的保护,在这层保护下,创业者会打开心扉,诉说烦恼与苦闷,最终家人会帮助创业者走出创业失败的阴霾,使创业者重新点燃追求理想的火苗。如果创业成功,想必对创业者来说是最好的,付出得到回报,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的那一刻,大概是人生中最欢喜的一瞬间,创业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倘若没有家庭的支持,创业者可能连第一步也不敢迈出去,创业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面对失败时用平常心对待,才能成为创业这条路上真正的胜者[7]。
4.因家庭环境所引起大学生创业心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由我们的分析可知,家庭环境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8]。相反,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这个诱导环境,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很可能朝我们预想的反方向发展。
以下四点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1)由于家庭不好的原因,部分大学生过度自卑,畏首畏尾,不敢创业;(2)由于家庭环境太过于优越,部分大学生过于张扬,甚至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不肯脚踏实地做事,一味追求名利,在创业中迷失自我,最后创业以失败告终;(3)家里长辈经常告诫我们要学以致用,使得部分大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创业方向不对口,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以至于大部分学生不肯抛弃这一顾虑勇敢地走上创业的道路;(4)部分学生在家庭的过分庇护下,丧失自己的追求,太过于依赖家庭这一诱导环境,导致心理适应能力太差,创业意志容易动摇。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1)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并且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力度;(2)家庭应及时给予学生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坚实的后盾,加大创业信心;(3)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宣传创业知识,并且在法律与经济方面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4)家庭应经常和学生交流,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正确的指引。
10.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论文 篇十
中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体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作为父母,应当准确的了解子女在中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逐渐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存在人际交往与青春期等心理问题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夫妻关系,父母与学生长时间居住在一起,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很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学生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十分的细腻,容易造成创伤。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子女,子女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容易给子女造成潜在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其次,亲子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矛盾多,对父母较为敏感,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十分依赖父母,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在这个阶段,双方在这个时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父母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给予子女关爱,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家长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教育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家长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绩好坏意味着将来要进入名牌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的期望,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追寻梦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人际关系期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朋友干涉较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子女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父母担心子女的早恋问题影响成绩。家长不能过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3.教育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识学习能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家长最注重的就是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缺乏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生缺少独立性。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
根据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亲密的,测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亲密。因此,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之间要彼此和睦爱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另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需要不断的沟通,父母要主动和子女进行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子女提升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家长和子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家庭氛围。
2.提高家长自行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提升家长的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广泛的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中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定期的开导,不要给子女施加压力,关注子女的心理特征。
3.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和学生有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师。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有意识的和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育子女进行正常的交往,顺其自然的解开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无法排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排解子女的压力,让子女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综上所述,父母应当重视家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及时的了解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子女进行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国芳,李丽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综述[J].枣庄学院学报.(01).
【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推荐阅读:
认知发展理论举例说明09-07
关于大学生自我鉴定的评语举例11-25
新闻的导语举例分析07-26
议论文举例论证的特点07-01
销售岗位面试的自我介绍举例09-24
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有说明)10-08
新闻导语举例07-26
材料分析举例08-11
考核干部谈话举例09-29
不二法门造句举例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