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共11篇)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篇一
村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规划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根据《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整治规划。
一、道路交通整治
1、建设通村道路与桥梁,完善村内路网,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
2、搞好村庄道路绿化,行道树间距保证在6-8米。
3、村庄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
4、安排专人搞好道路环境卫生管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二、给水整治
1、争取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
2、对各居民点分散供水水源搞好卫生防护,水井周边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保证饮水安全卫生。
三、排水整治
1、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污水不直接排入池塘。
2、加强水沟渠日常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通畅,结合排水沟渠砌筑形式进行沿沟绿化。
四、电力电线完善
1、加强供电设施与信息网建设,完成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搞好电力,电线架设与维护。
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1、根据我村地理形态,选择中心位置建设好村委会、文化中心、商业服务及公共活动场所。
2、配置村级组织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完善健身器材,村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等。
3、在邻近交通线路建设港湾式客车停靠站。
六、农民住宅改建
1、按照《导则》要求搞好房屋的改造建设。
2、严格按照房屋规划,控制好立面建设,形成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相互整合的村庄风貌。
七、环境卫生整治
1、确保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90%以上。
2、在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公厕,建筑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
3、家庭散养家禽做到人畜分离,合理集中布置牛栏畜养用地。
4、对于公厕、户厕、畜禽饲养场(点)、均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管理制度。
5、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生活垃圾池,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医疗垃圾等有害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处理。
6、拆除严重影响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的各种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
7、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制高点等环境面貌。
八、绿化与生态建设
1、充分利用本乡、本土植树在村旁、宅旁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及绿色植物。
2、对河渠、公用水塘搞好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不断改善亲水环境。
3、保护树木,严禁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
九、防灾减灾
1、对地处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修建防洪堤、挡土墙等防灾、减灾设施。
2、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不允许将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建在易发灾害地区,对已在这类地区建设的所有公共建筑全部拆除,妥善安置。
3、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设置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
4、对有火灾隐患的各类部位进行整治,结合水管网设置消火栓,将公共水塘作为消防备用水源,并确保不少于4米宽的消防通道。
十、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
1、对已列入县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按已
批准的规划实施保护。
2、对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请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整治。
3、对古树名木不得砍伐、移植、出售,在树冠垂直投影5米范围内不得进行影响其生长的任何行为。
十一、对于以上规划为确保其项目实施,在必要时,将聘请有关规划建筑设计部门进行设计,按照规划建筑设计的技术文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施。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篇二
一、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的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 提出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整治试点, 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村庄规划已得到各界的重视, 并把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实际工作中, 村庄规划仍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技术薄弱, 规划编制质量不高
近几年, 伴随着全国各地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规划编制任务越来越多。资质较高的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大、中、小城市频繁的规划修编上, 而无暇顾及村庄规划。在实践中, 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单位及人员可谓“鱼龙混杂”, 严重影响了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和规划的科学性。虽然国家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调拨村庄规划专项资金, 但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安排有限, 一些乡镇、村没有积极性, 规划费用很低, 容易造成设计单位亏本工作, 因此, 一些资质较高的规划单位不屑于承接村庄规划任务, 愿意从事村庄规划设计的队伍较少, 专业水平也相对较低, 村庄规划缺乏专业人才, 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大部分村庄规划任务的承担单位资质较低, 直接造成规划成果质量相对不高, 缺少深度。
(二) 村庄地域特色不突出
多数村庄规划没有延续原有村庄的传统空间, 导致村庄规划缺乏特色。相当多的村庄规划设计周期短, 规划和住宅设计缺乏特色, 整体布局、户型结构千篇一律, 失去了乡土文化的特色, 造成千村一面, 城乡一貌, 这不仅从空间上破坏了原有的村庄特色, 也对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产生误导。另外, 在很多村庄规划中对原有村庄或周边存在的多年长成的高大树木, 自然形成的池塘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祠堂、具有代表意义的民居等等缺乏调查和重视, 往往不注意给予保留和保护, 造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三) “公众参与”性不强, 过分体现政府意志
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 公众参与薄弱。一方面, 由于经费、人员投入等原因, 使得村庄规划设计编制周期较短, 还要落实实地调研等任务, 因此组织公众参与变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 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 村庄规划的编制及评审是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的, 因此, 规划成果尽可能让地方领导满意也成为规划单位及人员所奉行的准则, 只有这样规划编制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通过评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领导的一句话就能够左右规划的走向。即使组织了普通公众参与, 并且公众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 但很多情况下是与政府或行政长官意志相左的, 因而很难得到重视, 左右不了规划。
二、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由于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历史风貌、规模大小等各不相同, 在规划编制时, 必须根据村庄不同类型, 结合村庄实际条件进行分类编制。在规划手法上不能搞千村一面, 模仿复制, 应对近郊村、新建村、改建村、中心村、基层村区别对待。在村庄整治规划设计上要突出特色, 应对村庄特色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 从实际出发, 利用村庄本身可利用的资源, 灵活利用平原、丘陵、水网、海岛等地形, 充分考虑各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 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存, 突出乡村风貌特色。
(二) 从实际出发、注重公众参与
村庄整治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既要充分考虑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市场等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做出审慎选择, 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积极性, 尊重农村居民意愿, 确立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在广泛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切实维护农村居民利益, 增强农村居民对规划的认同度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 从而保障规划顺利落实。
(三) 节约用地、坚持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民的衣食之源和重要财产, 土地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最为关注也是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节约土地, 合并村屯就是使农村村庄、村民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尽可能地相对集中, 提高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村庄整治规划中要贯彻可持续性原则, 既要考虑近期的建设安排, 还要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要有前瞻性眼光和现代意识, 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 真正为今后的长远发展起到勾画蓝图的作用, 避免因为规划的短视造成长远建设的被动。
三、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方法及内容
(一)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方法、步骤
村庄建设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 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一般的方法和步骤如下:1.查阅有关资料、规划实例, 走访有关单位, 制定具体工作计划, 准备用品等;2.对建设规划区内的地形地貌进行测量, 绘制村庄规划现状图;3.按照村庄规划原则提出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择优作为主要方案;4.编写规划纲要、绘制规划图纸;5.征求意见、进行规划设计成果论证;6.完善规划, 针对征求意见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 并将最终规划成果进行公示。
(二) 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内容
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村庄规划区的范围、用地规模、发展方向、建设特点和规划建设期限;2.确定用地标准, 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及其它用地的布局及所占比例;3.确定建筑密度和间距、对村庄建筑设计提出指导意见;4.确定各类公用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等以及各类公共建筑, 如商店、学校、卫生所、文体活动场所等布局及实施步骤;5.确定环境保护、防灾等各项措施;6., 提出规划设施的途径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各省 (市、区) 就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应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研究总结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失误, 可以在未来的实践中寻求更为有利的解决方式, 使其他起步较慢的地区有所借鉴, 少走弯路。
摘要:中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各城市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村庄整治工作, 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新农村建设, 规划要先行。当前要抓好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编制方法及编制内容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村庄规划
参考文献
[1]方明, 邵爱云.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整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2]李富祥, 王路.村庄规划编制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3) .
[3]徐建华.从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规划思路与举措[J].小城镇建设, 2009 (11) .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篇三
关键词: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P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16-3
0 前言
近年来,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中央和地方集中投入大量涉农资金支持农村建设,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其中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现已被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土资源部2009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已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农村土地整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各项土地整治资金,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益实践,也是支农惠农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当前的工作思路已经由单一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向“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转变,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已是应时之举。那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笔者谈点粗浅建议。
1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突出土地整治的综合性,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程,涉及到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是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完成新增耕地的同时,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引导和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调动和释放农业生产力。通过农村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有利于提供农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合理流动,互补互助。四是拓展了城乡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节约出来的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另一方面,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原则,规范运用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节约的土地安排城镇建设,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这就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对耕地整治、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突出土地整治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重点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上做文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对村庄废弃地和腾退的宅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或复垦还田,或进行公益事业建设,或在集体建设用地上,依法依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让农民参与经营和开发,同时考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增加建设用地流量,使农村一部分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用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
2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发挥整体协调功能,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土地整治是一项涉及多方面、整体性很强的工作,这是由其性质所决定的。在进行整治过程中要体现整治部门、整治手段、整治理念的综合。各级政府要牢牢把握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多听农民意见、多请农民参与、多让农民受益,立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增地、增产、增收。各个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根据业务分工,不断完善项目管理工作,各有侧重,落实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把任务真正落实到实处。
3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是根本
土地整治其核心任务就是正确处理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改善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目的,并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是土地整治的基础,只有长期平均产出大于投入,土地整治才能顺利进行并良性发展下去;生态效益是土地整治的保障,只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的容纳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土地整治的成果才能得到长期巩固,土地整治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社会效益是土地整治的支撑,在土地整治前要广泛征求社会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充分考虑和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虽然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长期来说是一致的,但短期内却有可能发生冲突,如短期内为增加耕地面积而破坏林草植被,导致生态失衡;为求规模经营不顾农民意志强行集中田块,破坏农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等。因此,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该立足长远,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为原则,做到经济上有效、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接受,尽量发挥三大因素的最大效益。
4 规范管理、严格实施是保证
土地整治要走向正轨,必须以管理的规范化为基础。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尤其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管理,把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作为土地整治的目标和立项依据。同时加强对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争取做到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要根据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整治的技术标准。最后,要根据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坚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地整治。
5 经济产业化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是资源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思路、新办法。在政府资金有限、国家投入机制未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综合整理和优化配置,实行土地资源开发整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产业化是我国土地整治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土地整治得以规范运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产业化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整治项目运作的灵活性,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宽土地整治的融资渠道,社会和私人资本的进入将为土地整治注入新的活力。多重投资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心将促使他们更为关注整治项目的运行效益,进而促进土地整治立项、规划、施工管理和后期运作的科学性和規范性。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土地整治的最终目标。
6 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是做好此项工作的保障
农村土地整治政策性强、影响面广、敏感问题多,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障。由于我国目前的土地整治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项目运行和管理上,还缺乏比较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土地整治立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既是土地整治项目自身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整治项目得以规范运作的必要保障。通过制度、立法及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鼓励社会和私人参与土地整治,同时提高投资者的安全感。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的立法与制度建设,以促进土地整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持续发展。
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建设,使项目管理从项目建议书、可研编制、项目申报、会审、评审、项目入库、规划设计、预决算审核、投资计划、工程招投标、施工管理、施工质量监督、竣工验收、项目后期管护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流程,使此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7 规范土地整治的运作模式,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石
土地整治的目标决定了土地整治不是一种纯经济行为,它还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而且土地整治覆盖面广,所需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巨大,仅凭个人、单位、地方政府的力量很难顺利完成。因此,土地整治切不可各自为政,土地整治工作应该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按照整体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布点,合理分配整治资金,土地整治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下去,发挥土地整治的最佳效应。
7.1 统筹规划,规模整治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合理安排县城、中心镇建设以及产业聚集、村落分布、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实行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规划中注重保持农村特色,防止搞成一个模式、千村一面。在规划基础上,坚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避免村庄改造“零打碎敲”。特别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尽快编制村庄建设用地规划,进一步细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在规划中对每个村庄的建设用地(包括旧村区和新增建设用地区)进行合理规划,促进农村建房用地合理布局。新农村建设应采取迁村并点和产业园区合并的方式,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外,新发展的乡镇企业要严格限定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划定的地域范围内,杜绝随意占用耕地现象,要改粗放型经营为企业聚集、资金聚集及产业聚集的集约化经营;要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另外,新发展的乡镇企业要严格限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划定的地域范围内,杜绝随意占用耕地现象,要改粗放型经营为企业聚集、资金聚集及产业聚集的集约化经营;要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对现有布局分散零乱的乡镇工业用地应进行认真地清理和整治,使其集中布局,形成规模,并挖掘其巨大的存量用地潜力。
7.2 加强部门联动,统筹涉农资金,形成支农合力
土地整治涵义广泛,内容多样,涉及到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交通、建设、财政等多行业、多部门,此项工作只有在多部门的密切合作下才能搞好。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支农资金总量相当大,多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一块惠民资金,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职责不明,各自为政,导致资金重复投入,利用率低,浪费较多。例如在农村道路建设中,有些项目区中已开通交通部门的“村村通”公路,但在土地整治项目预算的编制中仍涉及到这部分道路的施工费用,以此套取国家资金,造成资金的重复投入,利用率低。如何保障这一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土地整治工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如何确保各项中央支农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建立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国土部门提供平台、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的土地整治工作机制,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完善、实施好土地整治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使之相互协调,形成支农合力,综合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真正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实现富村强民。
7.3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土地综合整治不搞一刀切、千篇一律,因地制宜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对于原村庄占地面积大、土地闲置率高的空心村,实行原村庄拆旧建新,通过旧村改造最大限度的减少闲置土地,节余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对于地处边远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区、风景区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居民点,实行整体搬迁提升,把村庄搬迁到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适宜定居的区位,对原有村址进行复垦,节余居民点用地用于城镇建设。对于远离城镇、居住分散、自然村较多、工副业不发达的村庄,实行偏远农区中心村定居,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集中建设中心村,强化水、电、路、气、医、学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村庄综合整治,小田变大田、小村并大村,实现村庄集中居住,产业向园区集中。
7.4 资金整合,市场运作
集中整合资金,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等专项资金,以及其他惠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激发市场投资活力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坚持市场运作,本着“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原则,对增减挂钩项目形成的土地级差收益,全部用于拆旧村居的农村住房建设及土地整理复垦,缓解资金压力。拓宽投资渠道,通过企业带动、能人垫资、集体经济组织投入,进一步拓宽土地综合整治投入渠道。集聚集约,城乡统筹。着力推动農村人口合理集聚,把土地综合整治与培育中心镇、中心村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村庄布点,建成一批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对经济发达地区依托工业企业和集体经济,通过整理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抓住农民新建房屋的机会,将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建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村庄。着力推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实施大规模村庄合并、拆迁和改造,对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废弃采石场进行复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缓解用地压力。
7.5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维护农民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必须把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作为工作的重要原则。土地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好事要办好,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依法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整治,并使广大农民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和整治后得到更多的实惠。比如在撤村并点、旧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要提供多种选择,让农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参与,实行“阳光操作”,做到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后农民满意,确保农民真正受益,实现安居乐业。
7.6 要加强监督管理
从规划执行、预算编制执行、工程招投标、财务监督、工程监理等环节入手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要严格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做到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规程检查验收。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设计要求和预算批复实施建设项目,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内容、增减项目规模和资金投入。进一步理顺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实施的良性运转。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监督、管理和实施职责,实现项目管理、实施、监督三权进一步分离,分级负责的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保证项目实施中的资金安全和项目施工的运行安全。要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的追踪问效机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大对项目实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项目所在县(区)应成立项目建设专项督查组,并邀请当地农民群众代表参与督查。建立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和奖惩制度,对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组织管理有力、工程进度快、建设质量高、资金管理好、群众特别满意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推诿、弄虚作假、资金和项目管理混乱、不按照规定完成任务或项目建设质量差的单位及相关人员要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7.7 要加强工程质量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更是一个行业的生命,事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实现土地整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力打造优良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7.8 加强基础建设和技术指导,推进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
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加大技术指导和审核把关力度,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土地整治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土地整治工作管理体制,切实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到位。
7.9 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氛围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发挥宣传标语、宣传册、宣传栏的作用,加强对土地整治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的宣传,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积极配合和参与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项目选点、方案制订、规划设计、实施建设、项目验收、成果维护等全过程尽可能让项目区村民参与并让村民行使相应的权利。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是一举多得、利国富民的好事,又是一项开拓性、前瞻性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而道远。它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和新的平台。随着它的逐步实施,必将开拓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
[3] 赵庆利.大力推进土地整治 促进城乡发展[EB/OL].资源网.
[4]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加快实现找矿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6-8.
4.农村河道整治规划 篇四
(1)与前置性规划文件相协调的原则。对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规划均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一般不应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行业规划,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从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协调,使制定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2)与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涉及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与学科,为了适应规划和专业技术的需要,国家和各行业已颁布了一系列的标准、规程、规范等,以便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在开展相应规划和工程设计时能够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对规划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来制定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规划标准,不仅能够保证规划的先进性,使拟定的方案更合理科学,而且能够更好的与法律法规、区域经济及相关规划衔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到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河道淤积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的情况应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关注的重点应以保证河流的行洪过流能力,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安全,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能够抵挡洪水的威胁。通常来说,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活动不频繁,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例如浙江省遂昌县位于钱塘江流域和瓯江流域的中上游,全县主要6条河流水质处于Ⅰ~Ⅲ类水之间,均符合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生态县,因此遂昌县从治理工程类型上就可以定位为以防洪排涝治理为主的类型。
(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都很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水闸、泵站等工程,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不重视污染的防治,或者是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大量施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差,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时,应把规划的重点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关注的重点应以控制减少入河污染物的数量,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和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与生态环境[2]。通常来讲,位于流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经济 比较发达,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人口比较密集,河流水质相对较差。如浙江省嘉兴市的桐乡市是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是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境内水网交织,田地交错,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桐乡市的河道整治工作,一直走在浙江省前列,但桐乡市农村河道水质污染仍较严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农村河道现状水质均属于Ⅳ~V类,有的甚至是劣V类,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因此桐乡市从治理工程类型上就可以定位为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的类型[3]。
(3)综合治理。有些县市由于地形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不均衡,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比较大,有可能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部分乡镇符合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和河流生态环境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措施
(1)清淤疏浚工程。清淤疏浚的目的是增大河流纵比降,降低河床高程,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是确定清淤的深度,即要首先明确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按照本区域或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确定,对于农村河道没有明确规定要求的,可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一般来讲,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较低,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清淤深度应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结合防洪排涝分析计算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应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应随意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增大堤防高度,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易造成滑坡失稳。
(2)水系沟通工程。水系沟通的目的是打通断头河、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充分利用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是:①“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恢复河湖水系的沟通。②“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桥梁、堰坝等)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水系沟通工程的主要工程内容有引排水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的整治,阻水桥梁的改造,阻水堰坝拆除或改建为可过水的低堰,2 涵闸等控制性建筑物的的拆除或改建,池塘、湖泊和断头河的沟通工程等等。水系沟通工程应注意与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建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3)河道清障工程。河道清障的目的是恢复河道的过流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的修建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减小,水流不通畅,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从而导致河势发生变化,堤防、护岸、护坡、河岸等发生滑坡、坍塌,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恶劣后果,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加大了河道内的淤积程度;另外人工障碍物阻碍了常水期水流的正常行进,局部形成死水,严重影响了河道景观。河道现存的天然或者人工障碍物比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河道淤积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农村河道的清障工作是十分必要及迫切的。河道清障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清理河道行洪断面范围以内会造成阻水的灌木、乔木等,违章开垦和种植的农作物、丢弃的固体生活垃圾等,违章占用河流滩地上房屋等构筑物。
(4)岸坡整治工程。护岸整治的目的是稳定河道,防止冲刷。传统的护岸整治多采用混凝土护岸、砌石护坡等人工材料。近年来,河道的护岸整治逐渐开始转为兼顾安全与生态的岸坡防护技术。与传统的护岸相比,生态护岸除了满足防洪工程安全外,同时兼顾了环境美化、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升环境美学价值的功能。河道岸坡植被对于栖息地、自然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增加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河道岸坡植被规划时应根据河道常水位、洪水位的变化合理布局。选择植物品种时应尽量利用本地植物为主,尽少引种外来植物,避免外来植物入侵危害。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兼顾景观需要,考虑能适应不同季节,以及具一定的观赏价值[4]。
(5)堤防加固工程。堤防加固的目的是保护村镇、农田、农居点等安全,降低洪涝风险和损失。对于单独采用堤防防洪的情况,应根据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通过水利计算确定要求河道通过的允许泄量及相应的设计洪水位。对于防洪系统中的堤防,应按照防洪系统中确定的堤防的抗御洪水标准,确定河道的允许泄量即相应的设计洪水位。上下游、干支流堤防的允许泄量要协调。农村河道堤防加固工程可采用流域防洪规划或县(市)的河道整治规划的已有成果。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堤段用平缓曲线相连接,不宜采用折线或急弯。堤防工程一般应修筑在土质较好的、比较稳定的滩岸上,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沿高地或一侧傍山布置,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堤线布置宜保留适当宽度的滩地,要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堤线应尽量选择在拆迁房屋、工厂等建筑物少的地带,并考虑到建成后便于管理养护、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单位的综合经营。农村河道两岸防护区内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差别较大时,可采用分段保护。
5.新农村-整治规划设计图解 篇五
第1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要求
1.1新农村建设
1.2新农村规划及其工作内容
1.3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新农村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1.5新农村规划的成果要求
第2章 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和综合发展规则
2.1环境保护规划
2.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3章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3.1乡镇用地及其用地指标
3.2新农村的组成要素与用地布局
3.3新农村的专项规划
3.4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近期规划与建设造价估
3.5规划设计实例
第4章 新农村村庄居民点综合整治与规划
4.1概述
4.2新农村居民点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
4.3居民点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4.4居民点道路的规划布置
4.5居民点绿地的规划布置
4.6居民点环境小品的规划布置
4.7居民点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4.8规划设计实例
第5章 新农村村庄的建设管理
5.1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观念、重点和机构
5.2新农村的规划管理
5.3新农村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5.4新农村统一组织、综合建设管理
5.5新农村环境管理
第6章 旧村庄整治与风貌保护规划
6.1旧村庄整治的意义
6.2旧村庄整治的原则
6.3旧村庄整治的内容
6.4旧村庄整治的方式
6.5旧村庄的风貌保护规划
第7章 传统村庄聚落的整治与规划
7.1传统村庄聚落的形成7.2传统村庄聚落的布局特点
7.3传统村庄聚落的园林景观布局
第8章 配合乡镇域总体规划综合要求
8.1乡镇的区域地位
8.2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8.3乡镇的性质和规模
8.4乡镇域总体规划中其他主要项目的规划
8.5规划设计实例
第9章 古村落的整治与保护
9.1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9.2古村落保护内容与保护规划的提出
9.3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10章 村庄整治、规划与管理最新实例
10.1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生态型小城镇规划设计 10.2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规划
10.3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规划设计 10.4厦门黄厝跨世纪新农村规划
10.5北京妙峰山樱桃沟乡规划设计
10.6福建莆田海头村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 10.7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西隅小区规划 10.8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潘涂小区规划
10.9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大域村整治规划 10.10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下叶村整治规划 10.11浙江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10.12福建尤溪县桂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0.13福建邵武和平古镇新区建设规划
第11章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相关法规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及实例图解
第1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要求
1.1新农村建设
1.2新农村规划及其工作内容
1.3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新农村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1.5新农村规划的成果要求
第2章 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和综合发展规则
2.1环境保护规划
2.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3章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3.1乡镇用地及其用地指标
3.2新农村的组成要素与用地布局
3.3新农村的专项规划
3.4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近期规划与建设造价估
3.5规划设计实例
第4章 新农村村庄居民点综合整治与规划
4.1概述
4.2新农村居民点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
4.3居民点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
4.4居民点道路的规划布置
4.5居民点绿地的规划布置
4.6居民点环境小品的规划布置
4.7居民点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4.8规划设计实例
第5章 新农村村庄的建设管理
5.1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观念、重点和机构
5.2新农村的规划管理
5.3新农村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5.4新农村统一组织、综合建设管理
5.5新农村环境管理
第6章 旧村庄整治与风貌保护规划
6.1旧村庄整治的意义
6.2旧村庄整治的原则
6.3旧村庄整治的内容
6.4旧村庄整治的方式
6.5旧村庄的风貌保护规划
第7章 传统村庄聚落的整治与规划
7.1传统村庄聚落的形成7.2传统村庄聚落的布局特点
7.3传统村庄聚落的园林景观布局
第8章 配合乡镇域总体规划综合要求
8.1乡镇的区域地位
8.2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8.3乡镇的性质和规模
8.4乡镇域总体规划中其他主要项目的规划
8.5规划设计实例
第9章 古村落的整治与保护
9.1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9.2古村落保护内容与保护规划的提出
9.3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10章 村庄整治、规划与管理最新实例
10.1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生态型小城镇规划设计 10.2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规划
10.3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规划设计 10.4厦门黄厝跨世纪新农村规划
10.5北京妙峰山樱桃沟乡规划设计
10.6福建莆田海头村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 10.7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西隅小区规划
10.8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潘涂小区规划 10.9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大域村整治规划 10.10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下叶村整治规划 10.11浙江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10.12福建尤溪县桂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0.13福建邵武和平古镇新区建设规划
6.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 篇六
酷暑季节,xx区xx镇小xx村游客如织。在村古街旁的一户“乐贤玉宅”农家院里,户主张素兰正在打扫庭院内外卫生。只见她先把胡同扫干净了,然后走进小院进行清扫,让整个小院一尘不染,环境更加优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项活动特别好,因为游客都喜欢干净的农家院,现在我家环境更好了,游客增多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收益。”张素兰一边打扫卫生,一边笑着说道。
小xx村是我市明星农家院村,四面青山环抱,小桥流水潺潺,逐渐成为“网红”打卡村。今年以来,村两委积极号召农户加入到环境整治中来,院子内外要干净,门外没有杂物。
村党支部书记xx说,作为一个明星旅游村,小xx村整体环境一直不错,为此,一些村民感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项活动多此一举,思想上有些麻痹大意。为了发动村民进一步开展好环境整治,村两委班子入户走访,发放民意调查表,成立卫生环卫监督小组,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与此同时,还利用村里的广播,每天定时开展环境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树立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为游客提供整洁干净、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
行走在小xx村的街道上,看不到废纸和塑料袋,更看不到乱泼污水的现象,各户的生活垃圾都集中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然后由村里专门的保洁人员按照要求清运到垃圾转运站。夏天,剩饭剩菜容易腐烂变质,产生臭味,这种情况在小xx村是见不到的,因为村里要求所有村民的厨余垃圾都要及时清运,不能裸露产生臭味,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地下管道进行集中净化。
行走在小穿郊野公园,这里草木葱茏,绿意盎然。只见村里保洁员正在对公园里、林荫道上的杂物进行清理,生活垃圾全部装进黑色塑料袋运走,整个公园只剩下满眼的绿色。
xx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非常好,对我们村进一步打造旅游整体环境特别有促进作用,大家对照相关标准逐项整改、逐项落实,让村里的环境更美了,让游客更青睐这里。进入8月以来,在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村游客接待量大幅提升,周末入住的游客数量翻了一倍,村民受益,游客也开心。”
【篇二】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总能令人心驰神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武宁县xx镇明确任务目标,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开展周密部署,层层压实责任。在xx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明确了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目标以及要求。多次召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推进会和现场观摩会,进行整体部署和推进。同时结合实际,建立了清单台账,规定了完成时限,对包村干部及村两委负责人职责进行了明确,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多项重点,务求精准发力。xx镇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旧貌换新颜”。一是扎实做好危房改造,2019年完成危房改造78户,其中贫困户65户,竣工率达到100%。二是全力推进“厕所革命”,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对下属16个村进行全面摸排,2019年完成改厕272户。三是大力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其中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长坪村,近年来完成道路硬化9条,干净而平坦的农村道路,直接改善了村容村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四是全年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逐村进行了历史积存垃圾、卫生死角、堆物废料大排查、大清理。逐步解决农村“脏、乱、差”的突出问题,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三、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xx镇制定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对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做了分解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了各村责任主体,持续加压,形成了上下联动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推动农村环境实现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由单纯整治向综合施治的转变,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巩固整改成效,严防问题反弹。
【篇三】
xx乡位于xx县西北角,与xx省黄梅、蕲春两县毗邻,全境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3.8公里,总面积35.02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总人口1.36万人,总户数3558户;
拥有耕地314.1公顷,山场2171.5公顷,是典型的深山区。xx乡古称“文化之乡”,境内风景秀丽,群山起伏,自然环境清新,xx县最高峰--罗汉尖就坐落在本乡境内,海拔1011米,宜居,宜游。
风景秀丽的同时也给环卫作业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xx乡四面环山,山山相隔,居民相对分散,道路崎岖坎坷。无论是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以及河道里到处都是随意丢弃、倾倒的垃圾,每到下雨天,雨水冲的垃圾到处跑,给村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
自金沙田集团接管xx乡环卫保洁服务后,对环境卫生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些列清扫保洁及清理整治动作,如:清理陈年垃圾、增加垃圾桶数量、清理小广告、清理房前屋后卫生死角等。
特别是最近开展的“垃圾突击歼灭战”,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乡镇积极响应,一线环卫工人勇于奉献,通过这次环境卫生大整顿,xx乡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基本做到环境整洁,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篇七
在国家重视三农的背景下, 农村环境问题亟待改善。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推进农村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 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5个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多年来, 我国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对薄弱, 基础设施投入不完善。农村人口多, 居住地密集。随着人口增加, 生活垃圾日益增大, 目前大多数农村没有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系统, 农村居民没有好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 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粪便等无序堆放, 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直接影响村民的生存环境。突出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巨大, 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农村生活污染增加, 农村工矿污染凸显,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 农村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也极大地影响着总体环境质量。
自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来, 我国不断对农村环境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着力实施“以奖促治”政策, 解决了一些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途径
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差距较大,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就是在充分考虑农村环境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体创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指的是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主, 对地域空间相对聚集的多个村庄实施同步、集中整治, 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治理方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先行、确保实效、多方投入、逐步推广”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 在重点解决“问题村”污染问题基础上, 通过“抓点、带线、促面”, 集中资金分批分片滚动推进, 确保和扩大“以奖促治”惠民政策效果, 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农村环境问题, 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但是, 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仍存在较多问题,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规模与资金需求差距较大, 基层环保力量与农村环保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不能满足环境整治任务的要求。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农村环保工作的严峻现状, 正确把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实质, 通过连片整治工作, 带动一个地方整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有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真正起到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和示范推广的作用;要确保实现两个目标, 即出成效, 出经验;要切实抓好3个环节, 即选好示范区域、编好实施方案、做好督察考核;要积极建立4项机制, 即建立目标责任制、资金投入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同时, 要进一步深化“以奖促治”政策,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 扩大考核范围;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落实保护规划;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 重点控制规模化养殖和秸秆焚烧污染;开展农村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推进监管能力和监察制度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 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将农村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 与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相结合, 与污染减排工作相结合, 切实提高连片整治成效, 开创农村新面貌。生活垃圾、污水及畜禽粪便均未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 导致的环境问题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环境质量也会迅速下降。
农村生活垃圾未经有效处理, 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地表水体渗透土壤或水源, 再侵入人体, 损伤人体健康。生活垃圾中的剩菜剩饭与一次性快餐盒、木筷等一起被扔掉, 剩餐混杂其他垃圾, 滋生蚊蝇、产生大量细菌。同时产生对人畜有毒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 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3 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区村民生活质量的需求
农村现阶段存在的环境问题是普遍缺乏完善的垃圾清运系统, 个村垃圾任意堆放, 沿河村庄则向河床倾倒, 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渗滤液, 进入土壤直接污染地下水或通过地表流入河流, 造成对地表水域的污染, 整治区脏乱差问题严重。随着整治区经济的发展, 农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其中环境质量的提高也是保障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由此,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水源保护、区域城乡一体化结合在一起。为使“以奖促治”政策发挥更大成效, 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确定2010年~2012年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2亿元支持第一批8个省 (区、市) 开展示范工作 (其中2010年为20亿元) 。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 要求要严格落实资金配套, 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农村环保资金, 有效整合涉农资金, 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和杠杆效应, 建立多元化资金配套渠道。
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 培养社区居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为顺利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贡献力量。
摘要:自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我国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 解决了很多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参考文献
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篇八
[关键词]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
一、概况
袁桥镇地处如皋市西北部,是植根于高沙土地区的一个城郊镇,镇内交通便捷,水系发达,农村通达工程纵横密布,具有独特的“大城郊、大沿河、大通道”区位交通优势。袁桥镇总面积65.8km2,建成区面积1.1km2,辖行政村8个、居委会6个,村民组341个,总人口4.7万人。镇区有:一、二、三级河道共19条,全长62.5km;村级四级河、居住河及家沟家塘668条,全长260.11km;通达工程等骨干道路32条,长125.5km;沿路绿化长265.2km,约11万多株;垃圾日产近20t。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了农村环境严重恶化,造成了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下降。
二、农村环境恶化的原因
1.历史原因的堆积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镇域经济突起,流通人口剧增,污水、垃圾直排入河,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力、煤气的普及,导致垃圾、秸秆的乱抛,特别是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忽略环境保护,不仅随意填河筑坝,破坏了原有的农村水系,而且缺乏保护措施,使得河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少三、四级河道的水质均劣于Ⅳ类水甚至劣于V类水。
2.环境意识淡薄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使用水土资源和传统的种植习惯,忽略水土保持的作用;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畜禽粪便的随处排放,造成了河水的富营养化;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人们环境意识不相协调,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3.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农村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农村河道清淤、道路建设和村庄绿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河道管护、道路保洁、绿化管养及垃圾处置等长效管理经费投入严重匮乏,极大地降低了工程效益和资金利用效率。
4.管护机制缺失
农村环境最大的弊病就是“重建轻管”,只满足于河道土方数字、道路建设长度、绿化栽植株树等,但对于后期管理一直缺失,缺少一套统一的管理机制。
三、改善农村环境的措施
1.建立组织领导
镇“四位一体”长效管理体制施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指导。整合农村环境管护队伍,统一交由水利站扎口管理,建立袁桥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各村建立由书记为任组长、分工农业农村的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四位一体”管理领导小组。
2.健全规章制度
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切实履行职能,制定《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意见》、《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制定镇长效办工作制度、镇长效办工作职责、村(社区)管护制度、村(社区)工作职责、保洁员工作职责等。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台帐,确保相关文件、制度、职责落实到位。
3.招聘管护队员
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制定农村“四位一体”管护人员招聘简章,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招录,签订管护协议,管护协议内容包括双方权利和义务、管护范围、管护标准、管护要求、管护报酬、违约責任、管护迄止时间等,其中管护报酬应当与考核等次挂钩,实行绩效工作制。
4.明确管护范围
管护队伍组建到位后,建立划片分组包干管护责任机制,将管护人员全部分配到村,划片分段到人。推行责任公示制度,在村公示栏公示管护人员分工网络图;在责任区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四、制定管护标准
1.河道管护标准
水面保持清洁,无漂浮物,无恶性水生植物,无网簖及拦鱼竹障。栽树种草、绿化到位,无暴露垃圾,无垦坡种植、无挖坡取土,等。渠涵引排水保持顺畅,平时无倾倒垃圾、堆放杂物现象,损坏及时整修。
2.道路养护标准
路面桥面干净整洁,无堆积杂物和抛撒物。道路两侧无杂草、无违规种植物等。路道口以及拐弯处无遮挡视线的障碍物,无占道打谷晒场和损毁绿化的现象。
3.绿化管护标准
凡管护范围内的绿化应栽尽栽,做到包看管、包成活、包扶正、包整枝修剪、包施肥、包治虫,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5%以上。
4.垃圾处置标准
建立“户集中、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垃圾处置机制。做到农户宅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垃圾房内垃圾日产日清,无沉积垃圾。
五、落实管护经费
1.“四位一体”工作经费根据分级负担原则,以市级财政投入为主,镇级财政投入、受益群众“一事一议”适当负担、社会捐资等相结合的原则多元化筹集。设立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财政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2.农村环境日常管护经费及突击性费用,通过正常审批程序审批后,由长效办组织实施。
六、强化考核管理
1.对相关部门和各村实行捆绑式考核。根据日常考核和年终考评情况,年底对各村实行综合评比,实行加分制。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2.对“四位一体”管护人员考核由“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采取平时检查与突击检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加大督查和考核频度,推动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高效运行。
3.对破坏整治成果的村民,村按照村规民约和相关法律严肃处理,确保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顺利开展。
七、结束语
9.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篇九
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1
一、正面引领,助力提升人居环境
今年是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渡桥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村组、广泛宣传。通过组织村民代表统一观看《吴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展示和问题曝光》视频,并以自然村为单位,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前后对比图片宣导,结合“一抓双促”工程、“最美庭院”“卫生清洁户”评选,稳步实施村民宜居环境“五洁”行动,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营造乡村文明良好氛围,切实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因地制宜,制定管用村规民约
结合各自然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基层理事会的作用,制定符合当地人文环境的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转变。渡桥村大力推行“一约两会”“五老会”“书场说事”“卫生文明户”“最美庭院”等好的做法。因村定策,一村一规,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教化作用,持续提升农民群众卫生意识、管护意识。积极推行“门前三包”等有效做法,引导农民“参与管、一起护、共同督”,实现村庄环境管护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
三、责任到人,实行一体建管模式
在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中,渡桥村在强化宣传动员、梳理示范典型、制定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还创新实行一体建管模式。在垃圾和污水处理上,采用城乡一体化建管,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的管理公司负责全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截至目前,渡桥村已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250吨,清理村内沟渠5525公里,每月清洗垃圾分类桶20xx只,清理农村小广告982处,发放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册1018份,拆除农村旱厕600多处,清理房前屋后乱堆放1565处,张贴人居环境宣传标语283处,拆除彩钢棚违建9座。渡桥村在吴中区人居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红黑榜”考核中一直位居前十,5次被评为红榜村,用实际行动全面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2
一、整治时间
6月1日至6月15日,为期半个月,时间服从任务。
二、清理内容
1、开展全域卫生盲点的整治。重点清理群众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乱放和松树疫木疫柴及公路沿线疫木疫柴尤其是村部周边、中心村庄和自然村庄的乱搭乱建和陈年垃圾。结合河长制,加强辖区内河道管理,清理河道内白色及建筑垃圾,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清除随意种植的菜地,确保河道整洁,河水清洁。清理时间长久、破损、不合时宜的宣传标语。结合改厕整改行动,对公厕加大管理、维护,做到所有到公厕道路硬化、水电接通、每天保洁,重点整治农村公厕“长流水”现象。对辖区内水体、村庄内所有河道及周边坑塘、沟渠的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治理。同时镇直各单位、各村要搞好自身办公环境的垃圾清理和卫生保洁工作。
各村要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进行本次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发放垃圾袋给公益性岗位和群众,发动群众收集垃圾后由村统一运送至主干道堆放,中航环卫公司负责及时清运处理。对疑难问题和重点整治对象,联系村班子成员和村书记要统筹使用镇工作组和村干力量,采取集中攻坚形式予以整治。对村级确实难以攻坚的,上报镇后,镇统一组织力量集中整治。
2、集镇持续开展集镇文明创建活动。一是镇执法分局结合防疫工作需要,重点整治出店经营和占道经营,有序科学管理小摊小贩。对不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经营的,并造成交通拥堵的,一经发现立即责令摊贩业主进行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无法达到整改要求的坚决予以处罚甚至取缔。二是街道配合中航环卫公司重点加强对集镇背街小巷、广场和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小河道和人工湖等水域卫生整治。三是镇执法分局要加强对集镇和镇区范围内小广告的打击力度,要建立健全小广告整治机制,对重点的小广告制作者、张贴者重点打击。
3、持续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一是结合防疫要求由防疫领导组牵头,联合市场监督管理所、执法分局、派出所、中小学校等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力量对辖区内学校周边食品经营摊点按防疫的要求开展整治。二是加大校园自身和周边卫生整治,重点是学校内外的卫生盲点和卫生死角,消除蚊虫生存环境。
三、经费保障
各村在此次环境整治中所需人员、车辆、机械等经费由各村自行解决,整治过程中大额支出由各村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原则,按程序支出。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环境集中整顿是建设美好的需要,各村要高度重视,联系村班子成员是此次环境集中整治第一责任人,村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本次集中整治由各村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不断提升环境整治效果和水平。
2、加大宣传。各村要强化环境整治宣传,通过广播、条幅、党建大屏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度,组织农户开展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全面开展自查自清活动,力争全覆盖、零死角,积极引导农民垃圾入桶,转变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同时,各村、镇直单位要紧紧结合创建县第二届文明村镇、新文明实践活动、“五色”志愿者服务等因地制宜联合开展相关活动,并做好档案资料收集。6月份各村必须在红黑榜评选评出将家庭内外卫生较差户且不积极配合本次整治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黑榜,镇将在整治活动结束后,对此项工作进行督查。
3、人员安排。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结合防疫和脱贫攻坚工作,抽调如下人员参与本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1)农村片:
五、工作考核
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为确保工作持续推进,各村、街道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并对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立即整改,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6月67日、6月1415日镇将对村组织两次督查,两次督查成绩作为最终村级考核成绩。本次人居环境整治采取一事一奖,按照考核结果设置奖励。农村片设第一名1名奖励3万元,第二名2名奖励2万元,第三名2名奖励1万元;集镇设置三个考评等次,优秀等次奖励执法分局和街道全体干部共2万元,良好等次奖励执法分局和街道全体干部共1万元,一般等次不予奖励,街道、镇直单位考评由镇班子成员组成检查组6月15日实地考评后打分。此奖励可直接分配到人,由驻村班子成员和村书记考评工作组和村干表现合理分配上报镇后打卡到人。本次村(街道)、镇直单位此项工作纳入年终考评,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成效不明显的村实行通报、考核扣分,严格兑现奖惩,对镇直单位的成绩纳入满意站所分值。
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3
为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按照苏州市吴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秋冬战役”部署会议要求,东山镇渡桥村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主要领导挂帅,全员参与、全力推进、全域覆盖。
渡桥村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召开了“秋冬战役”专班会议,把工作落实到片区、责任落实到个人。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切实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一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新成效。
正面引领,助力提升人居环境
今年是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渡桥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村组、广泛宣传。通过组织村民代表统一观看《吴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展示和问题曝光》视频,并以自然村为单位,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前后对比图片宣导,结合“一抓双促”工程、“最美庭院”“卫生清洁户”评选,稳步实施村民宜居环境“五洁”行动,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营造乡村文明良好氛围,切实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因地制宜,制定管用村规民约
结合各自然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基层理事会的作用,制定符合当地人文环境的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转变。渡桥村大力推行“一约两会”“五老会”“书场说事”“卫生文明户”“最美庭院”等好的做法。因村定策,一村一规,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教化作用,持续提升农民群众卫生意识、管护意识。积极推行“门前三包”等有效做法,引导农民“参与管、一起护、共同督”,实现村庄环境管护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
责任到人,实行一体建管模式
10.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安排意见 篇十
2020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根据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县2020年爱国卫生季活动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精神,决定在全镇开展“助力爱国卫生季、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特制定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疫情防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以全镇“爱国卫生季”活动开展为契机,聚焦十项重点任务、开展百日集中攻坚,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加快补齐农村全面小康短板,为全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活动目标
以“村庄清洁、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任务按期高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制度、运转机制、工作体制初步建立;农村环境面貌、文明程度、治理水平同步提升,农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实施重点
(一)村容村貌提升。
依法整治违章建筑,全面拆除废弃建筑、无保护价值残垣断壁,全面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彻底清理死角盲区,实现村内村外干净整洁有序。所有行政村达到“清洁村庄”标准;要把村庄清洁与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亮化、乡村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村容村貌向“提标升级村”迈进,依托良好村容村貌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绿色产业,探索“美丽环境”变“美丽经济”的模式路径,积极创建市级以上美丽宜居村。(二)污水治理提升。
2019年我镇已完成原庄村至刘东村的污水主管网工程,2020年吕家河村至村、大西沟村至贾寨村的污水主管网工程正在实施,各村各单位要结合污水主管网建设和正在实施的厕所革命工作,做好各自的污水管网工程,并与主管网对接。(三)垃圾收处提升。
2020年,镇将建成6个垃圾中转站,所有行政村要建立垃圾中转机制,配合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行。村内要建立固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专人看护、监管,定期填埋,保证村庄干净、整洁、卫生。条件具备的村要先行一步,特别是油坊头、大永固两村,要敢闯敢试,带头改装垃圾转运车辆,为每户配备分类垃圾桶,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走出一条适合我镇的垃圾分类道路。
(四)厕所改造提升。
2020年底,全镇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872座,全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整村推进的普及率必须达到85%以上,鼓励各村在完成改厕任务的基础上多改造。(五)庭院美化提升。
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庭院屋内延伸,从庭院的“洁化、绿化、美化”做起,积极创建“美丽庭院”,不断提升生活品质。所有行政村要实现庭院内外干净、整洁、有序。鼓励发展既美化环境,又促进节支增收的庭院经济。(六)田园环境提升。
围绕“绿色、有机、安全利用”,推进农业生态修复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结合我镇温氏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和油坊头蛋鸡养殖项目的建设,全面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沤肥等综合化利用方式,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镇农田逐步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效改良土壤,提高中药材、小杂粮、蚕桑等农作物、农产品有机质含量。(七)道路综合提升。
点线面结合,常态化推进道路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实现“七清、四化、两整、一绿”。开展芹张线、八芹线、日凤线沿线周边环境整体改造提升,力争创建三道靓丽的风景线。(八)卫生习惯提升。
深入推进农村健康科普宣传,体育健身活动,倡导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所有行政村都要建立健康知识宣传栏,印发健康宣传资料,普及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卫生健康意识;建设文化健身场所,完善体育健身器材,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健身活动;鼓励开展健康知识与技能“明白人”培养活动,倡导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九)建管机制提升。
建立完善门前“三包制”、路长制、街长制和清洁家庭、卫生农户评比等各项制度,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各村要对垃圾清运、污水治理、人畜用水建立统一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后期管理运行的补助,推动长效管控,实现全民共建共管共享。
(十)治理水平提升。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村民自治、推进乡村法治、提升乡村德治,乡村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所有行政村要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积极培育乡村道德新风;每年要对道德风尚、孝道礼仪、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进行评议,评选出好家庭、好邻里、好媳妇、好公婆、好青年,进行表扬奖励,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事。各村要把环境整治列为村规民约,对不遵守环境卫生公约的户同年底分红挂钩,确立奖惩机制,形成村风美、家庭美、环境美的村风村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广我镇的“厚道文化”,体现“厚道人”的人情风貌。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安排部署
5月底—6月份上旬,印发活动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完成工作部署,全面启动整治工作。
(二)集中攻坚,推进落实
6月中旬—8月份底,县乡村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整治工作开展,全面完成攻坚任务。
(三)检查评比,总结宣传
9月份,对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宣传成效经验,巩固扩大活动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各单位也要成立整治工作领导组,支部书记任组长,大力开展好此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广泛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确保取得实效。
(二)严督实导,注重实效
镇城镇人居办、监督督察站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常态化工作督导,对已经开展工作的查成效、对工作正在进行的督进度,传导压力、压实责任、跟踪督办、倒逼落实,保证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篇十一
强化举措,上下联动,实施重点突破
首先明确职责,夯实责任。结合洛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际,制定和下发了《洛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性文件,将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镇办、部门,细化到村组和保洁员,实行了县级部门包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责任制,县政府与各镇办、部门、各镇村与辖区相关单位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其次是集中整治,全力攻坚。聚焦脏乱差突出问题,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治“脏”行动和治“乱”行动。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人力38000人(次),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130次,整治重点区域136处,出动工程机械480台(次),治理河道110余公里,清理“三堆”562处,清理生活垃圾 1300余吨。
再次是示范带动,打造亮点。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彰显特色”的原则,以北部片区、307省道沿线为重点,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及公共设施配套,坚持精细化组织、高标准实施、快节奏推进,做到握紧拳头,重点突破,打开局面,形成示范。
统筹协调,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在农村環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大机制”建设,实现整治工作由运动式突击向常态化管理转变。
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采取“国家争取一点、县财政扶持一点、镇办补贴一点、村组自筹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广泛筹措整治工作经费,对陕南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工赈移民等其他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为环境整治工作提供资金有效保障。二是建立农村环境保洁机制。将各镇(办)驻地社区保洁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享受公益性岗位待遇。三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明确了镇(办)的主体责任和各部门的指导协调责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线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做到环境整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四是建立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行村(居)民自治管理,制定了村(居)民公约、环保公约,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村组干部、居民住户,细化到村庄院落、背街小巷、街道路段,联效联薪、奖惩挂钩。五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专项督查,由县整治办主抓、督查室协同、电视台跟进,推进“月检查、季通报评比”机制常态化,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明查、暗访、督办,对各镇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定任务、抓督办、促落实。
洛南县紧紧围绕“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洛南”主题,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持续推进洛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开创农村环境整治新局面,倾力打造更加干净、更加靓丽、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新洛南。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推荐阅读:
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09-11
党建引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08-31
嵩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11-30
农村人居环境信息系统10-24
农村人居环境调研报告09-10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12-03
论新农村人居环境景观设计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