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变化的作文

2025-02-03

初二的变化的作文(精选8篇)

1.初二的变化的作文 篇一

人在一点一滴的变化,家乡也在一点一滴的变化,相比之前的乡村,现在的乡村真的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什么才有乡村的新面貌?这一切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因此在村中你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会其实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小时候的我,觉得农村是一个糟糕到不能糟糕的一个地方,因为有太多恶劣的环境,晚上总有一大堆蚊子陪你入睡,打扰我们做美梦不说,还咬我们浑身都是红色大包,还有农村里面还没有一条水泥地,一到刮风下雨,那些路都不可以走,甚至会导致有些小孩子来个“四脚朝天”,看到这里最近就已经很凄凉,所以那时农村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不愿意呆的地方,甚至有点想逃离农村。

不过现在的农村可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不仅昔日令人摔跤的的”水泥路”变成了真正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还在路旁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安装了排列整齐的太阳灯,整个街道在它们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整洁、美观。每到晚上,总会有不少人在路上散步、闲谈,路面在路灯的照射下似乎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影子,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谐,美好,这时你也许会问了,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很单调、无趣吗?当然不是,在一个娱乐广场上,给大家童年老少们建设的可以运动的器材,我们家乡的人,在白天没事的时候,好多人都去那里运动,孩子也在那里嬉戏,晚上就更加热闹了,村里面有两班广场舞队,一个在村头一个在村尾,大妈们在音响的歌声中翩翩起舞,孩子们也会参与其中,还有,在村头的一个小广场上,建设一个羽毛球场,这也是男孩们最喜欢的地方了,这标志着农村生活逐步走向小康社会,乡村的变化可真大,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与富饶!

好了,说了这么多,现在来带你参观一下我家,我家是由许多个平房组成的,面积很大,很敞亮,地上到处都铺着地板砖,墙壁也刷的雪白雪白的,说出来你还别不信,我爷爷现在也追逐潮流,最近都在研究网购呢!学会了用触屏手机,还会刷视频看电视,我家后面还有一个小菜园,里面种的都是一些有机蔬菜,不仅健康无污染,味道也是一级棒哦,还有种了一些水果,都是我奶奶种的。

这一切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啊,我们要感恩党的英明,感恩党的政策支持,希望未来会越来越好。

2.初二的变化的作文 篇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节假日的周边游、采摘乐、广场音乐会、群众性“唱红歌”……就是在农村,上网、健身、养颜等也不再是稀奇事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敏锐的目光发现这些变化,正确地认识变化,从中寻找作文的素材。

二、关注作文“观点”之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看法,更趋于全面、多元。对于这些变化,我们要启发、点拨学生关注,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三、关注作文“形式”之变化

如今,语文课本中的作文题目多是开放、多元的,取材范围比较宽,往往可从多方面练写。我们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如:进行小调查、小采访,写小论文,编板报,出专刊等。现在,开博客,写博文,已成为不少学生的课外兴趣。我们可以把它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写网络日志,写出真话、实话、心里话,真实地展示自我。

四、关注作文“语言”之变化

3.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作文教学的变化 篇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作文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这样的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的确,新技术带来了教学环境的变化,也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师作前指导,学生自主写草稿,作中或者作后评改”这样的模式进行,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作文的过程,更多的是练习或者是训练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让教学中的交互得到了增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因此,作文教学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作文呈现方式的变化

学生拟写草稿,传统的模式是老师批阅或者学生交换修改。信息技术的参与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呈现在网络平台上,比如可以利用班级网页呈现,也可以在QQ空间上发表,还可以把学生撰写的纸质文稿,通过照片上传到公共空间。因为呈现的载体是丰富的,便于共享的,因此,交互评改和交流的频率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许多技术被有效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来,强化并丰富了素材,提高了习作的质量。我校通过互联网建立让学生展示才华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的展示台,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在课外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作品,如一篇习作、一篇日记、一幅电脑绘画,自己下载的一张电子贺卡,收集到的有关课文提到的知识资料等放到电脑的展示台上,既与同学们分享,也可以与同学交流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更可以获得不同的意见与建议。这都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二、作文写作过程指导的变化

新技术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多种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平台,进行自主构建,在作文实践中学会表达。对于观察、叙事类文章,常见的PPT软件就是一种很好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表达顺序,形成可视化表达。有一些交互平台,也可以创造性地应用到写作过程中来。比如,研究性学习平台,为探究类作文的撰写,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研究和表达的环境。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情景中,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去积累、去感受,得到个性化的学习,绽放出创新精神之花,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作用。

三、作文评改方式的变化

网络虽然呈现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因为它开放自由、交互共享,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真实有效的交流互动的空间,也必将促进写作评改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较为封闭的局域网上评改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学生参与度大大增强,表达不同意见,提出不同修改方案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另外,开放的表达空间,无形中扩大了参与评价的范围与方式,评改的方式就更加多元开放。因此,在网络终端逐步普及的基础上,利用虚拟平台,布置真实的任务,促进评改,多边互动,是作文教学变革的方向。由于互联网能够提供给千万阅读者同时阅读的可能,如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段落、一句优美的句子、一个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许多需要传阅的资料,如果发布于网上的话,就可以让众多的同学同时、异步地阅读了。通过互联网主页上的相关栏目,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看法中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辨证分析,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由于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的顾忌和限制,引起了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从另一个侧面也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理解、领悟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和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能力,必须使学生从狭小的学校圈子和书本中走出来,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给他们更大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一试身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平板、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终端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消费者、制造者和传播者。这样的技术环境,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长空间。老师要做的是利用好这样的契机,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让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融合。

参考文献:

高新中.信息技术下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好家长,2014(43).

4.变化有关的初二优秀作文 篇四

改革开放前的人们非常穷,我的爷爷和奶奶们就是那个年代的人。听他们说:小时候的他们连饭都吃不饱,一年下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吃上饺子。衣服都是穿粗布的,很单一的颜色,穿久了都是缝缝补补,日子过得非常坚苦。后来听我的爸爸说:小时候他们看的电视是黑白的,只有两三个频道,全村只有一两户人家有电视,一到傍晚左邻右舍都挤在同一院子里观看电视。我爸爸读大学从家里到学校是需要坐好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当时使用通讯工具是“BP机”和写信,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仅是能吃饱,鸡鸭鱼肉更是随便吃,还可以经常吃麦当劳、肯德基、牛排等,时不时还要讲究养生吃点粗粮,换换口味。我们现在穿的衣服都是五颜六色的,什么款式的都有,每个人都打扮得很漂亮。现在观看的电视是彩色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台,好多频道,比原来大了好多。现在我们出行方面变化也很显著,小轿车已经很普及了,地铁、高铁等交通很方便,价格也是便宜,方便人们出行。现在的人们人手一部手机,不再是写信贴邮票,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还有我们的微信、QQ、互联网十分方便,可以视频聊天等,现在到菜市场买菜都不需要带现金,只需要带上我们的手机扫一扫二堆码,便可以支付了。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5.我的家乡初二描写家乡变化的作文 篇五

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自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到现在的五年里,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年前,大家的素质还比较低,大街上还有人乱扔垃圾,乱吐口香糖,给清洁工的工作增大了极大的难度。而现在,大家不仅不再乱扔垃圾,而且还会有人定期去帮助清洁工打扫卫生呢。

现在工厂也变了,以前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排进了小河里,造成河水污染,鱼虾大量死亡,河中经常看见鱼虾的尸体,两岸的草木也长得不好。现在呢,河道被专业人士清理,河也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我家后面的河也经常有人去钓鱼、捞虾。

要说进步最大的还是农田,自从知道了农药的好处后,农药、化肥不要钱似的喷洒,更甚者把农药瓶到处乱扔,水田中的青蛙也被大肆抓捕,造成土地和空气的污染。现在为了改善环境,政府大规模地宣传农药对身体的危害,同时宣传青蛙体内有寄生虫。一时间,农药、青蛙的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一左右,田中的青蛙渐渐多了,土地也改善了,粮食也可以放心买了。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加快了我们家乡的发展,家乡的巨变特指日可待。

作者|吉静月

6.变化初二作文650字 篇六

——题记

茅草屋变成了高楼大厦,拖拉机变成了名牌汽车;小城镇变成了大都市……看到家乡盐城如此大的变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贫穷的“过去”

回首过去,三十年前的盐城顶多算是个小城镇罢了,生活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人们靠种田养家糊口。即使这样,人们也依然过着食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初逢“盛秋”,农民们手拿镰刀一起走进金灿灿的稻田,他们熟练地收割着小麦。为农田染上了多彩的斑点……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也吹醒了家乡。以农业为主的城市也开始向工业化起步。盐城人终于有了一个能生产小型拖拉机的工厂。仅仅几年,盐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淮动力、燕舞、森达……这些大型企业在盐城大地上如雨后春笋。

繁荣的“现在”

放眼望去,盐城大地上,茅草屋已变成平房、高楼大厦;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电瓶车、摩托车、小轿车布满大街小巷。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着各种各样的车。盐城也有了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大型轿车生产企业——东风悦达起亚。坐上悦达起亚,人们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又逢“盛秋”,收割机与麦客在金灿灿的麦田里争先恐后的抢割着……

人们的生活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人们的出行也方便了,生活水平也更高了。

腾达的“未来”

展望未来,多年之后的盐城,一条一条的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会遍布城乡各处。brt站台坐落在城中各处,b支系列的公交车轻快便捷地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了。城市花园随处可见,中心公园也数不胜数……

再逢“盛秋”,麦客们已从麦田里消失,清一色的收割机在麦田里机械化作业着。盐城人使用着全新的现代化的工具……

人们从此跨上了富饶幸福的道路!

7.初二的变化的作文 篇七

笔者教龄已有30余年。30年来, 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迁中, 笔者也不知不觉由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教师变成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教师, 同时, 笔者也在经历着一个又一个年代的学生, 从当初的“70后”、“80后”、“90后”, 到近些年的“00后”, 每一个年代的学生都标志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 这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各有体现, 但是最能把他们的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的, 莫过于小学作文写作了。

在笔者从事教学初期 (即上世纪80年代初) , 所教导的大多为1971、1972年出生的学生。那时, 市面上的教辅材料少得可怜, 农村小孩也不易获取到, 而且农村条件普遍比较差, 家庭能供给小孩上学已属不易, 为他们购买课外的教辅 (如作文选集或者其他参考书) 则有点天方夜谭了。此外, 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资讯非常缺乏, 整个村只有一两家人有电视, 所能接收的电视频道也非常少, 其他方面资讯如广播、杂志、报纸也同样匮乏, 所以, 学生所写的作文很难从其他地方获得帮助, 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一些感想。那时学生作文中的语句和词汇既称不上华丽也说不上精彩, 但是却有很厚重的生活感和真实性。笔者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 主要也是与学生分享一些与生活经历有关的事宜, 或者直接以与生活经历相关的课文作为范例, 来讲如何写作文。

到了20世纪90年代, 笔者从事教学有10余年了, 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波及到我们的海岛, 农村很多地方开始富裕起来, 农民的生活也逐步宽裕, 一些有思想的农民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 如给孩子买一些参考资料 (如《小学生作文选集》、《小学生周报》) ;农村有过半的家庭都安装了电视机, 小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丰富起来了。这时候, 小孩子就逐渐体现出一些个性, 一些对语文有兴趣的小孩就开始巧妙地在他们的作文中适时地穿插一些成语、箴言或者其他名人名言, 让作文看起来较为生动活泼, 如在寒假期间, 笔者给小学生布置了作业即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过年或者相关的作文, 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关于帮家里贴春联的作文, 文中开篇即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天之计在于晨, 今天是新年第一天的早晨, 帮家里干一件春节非常重要的事---‘贴春联’, 心里非常地激动和开心。”文中非常真实又生动地将贴春联这件极具春节特色的事情描写出, 又巧妙地应用一些关于春联 (对联) 的字句来述说春节的一些习俗和意义, 文章写得既生动活泼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感, 也不失文雅, 笔者当年即把这篇文章当作范文给学生们详细讲解。

到2000年后, 城乡的交流趋于频繁, 学生们所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 特别是近些年来, 很多农村家庭装上了电脑, 孩子们的信息量也越来越丰富。一些条件宽裕的家庭甚至可以带孩子去到外地外省参观旅游, 增长见识, 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脑或电视或其他媒体, 跨越海岛的局限, 接触到最新的信息, 这是二十年前笔者刚工作时梦寐以求却不敢想象的事情, 但是令笔者困惑的是, 现在小孩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 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陷入更糟糕的状况。小学生写作缺乏生活经验, 作文中出现了内容空洞、词汇贫乏、语句不通顺等毛病, 甚至一些学生的作文以虚构为主, 胡编滥造, 不符合生活实际;网络词语泛滥, 却不知道如何使用;个性不明显, 没有特色, 写作内容和题材千篇一律, 更有甚者, 直接抄袭作文选中的篇章, 这种做法既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 (虽然小学生不知情) , 也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真实语言的表达和文字的表达, 他们的个性特征也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这些情况让笔者作为长期处于农村教育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到非常担忧, 为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 略提及一些与青年教师特别是在农村教学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

二、回归真实

回归真实指双方面的回归, 一是事件真实性的回归, 二是情感的回归。事件真实性的回归是指小学生在写作文时, 要提倡以周围真实的事件为出发点, 而不是以虚构为主, 不符合生活实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只有对生活细致地观察、仔细地品味, 才能写出适合小学生层次的好作文。此外, 学生也需要从情感上回归, 没必要千篇一律地套用一些高言大志、虚假情感, 比如“赞美扶老奶奶过街乐于助人的小朋友, 赞美深夜加班敬业的老师, 赞美捡钱交给警察叔叔的拾金不昧精神, 赞美祖国的美好河山”等这些几十年来一直套用的老套故事和情感。学生应当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想、学生自己认为的喜厌善恶, 除非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 不要压制学生的真实情感, 这些也有助于树立学生讲真话做真事最起码的道德品格。

二、巧用参考材料

小学生初学作文, 确实困难重重, 用些参考资料辅助其学习, 这也是正常的事, 对于初学的学生, 我认为这是可以的。我也鼓励他们去买些好的参考资料。但是参考资料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人适用, 有的则不适宜。比如, 有一个同学描写植物, 作文选集中描写种苹果他也跟着写种苹果树, 我们身在南方, 根本没这回事, 这样写显然是闹出了笑话。但一些文章中的写作方式和技巧则是可以学的, 因为学生在作文中不懂得用修辞方法, 写作业没有特点。小学生先从模仿开始, 逐步走向成熟, 这是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 我在教学作文时帮学生审题, 明确写作要求之后, 读一两篇《同步作文》中的习作, 帮助他们分析, 一步步引导, 这特别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 很有效果。

三、鼓励看课外书, 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或懂得许多自己平时生活中从未见到的事物, 学到许多不曾学到的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见识, 陶冶了他们的情感, 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 这些都是在他们作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常常会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如看《读者》、《小学生周报》等报刊杂志, 看我国的四大名著, 收听新闻广播, 增长见识, 拓展知识领域。通过不断地接触、锻炼, 练就一手好笔杆。再者是, 笔者强调他们需认真学习语文课, 因为每篇课文都是优秀的范文。“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作文”, 我反复强调应该学习语文课中好的篇章段落, 对课文中的优美句、段, 哪怕是一个好词, 我都会引导他们注意, 帮助他们分析理解, 让他们体会在作文中怎么应用。如四年级语文课文《搭石》, 学习作者怎样写具体、写生动、写到位, 因为学生在平时作文中, 总是写不具体、不深入, 很肤浅地应付一两句了事, 甚至像喊口号似的, 有骨无肉。在笔者的不断启发帮助下, 一些学生开始找到写作的感觉, 也喜欢写真实情况的作文。前年笔者指导的学生即在母亲节举行的一次征文比赛中讲述《我的妈妈》, 内容具体, 情感朴实丰富, 荣获了好评。

四、认真批阅, 写好评语

老师美妙的评语能点燃学生写作的希望。我们经常看到当老师把作文发下来的时候, 学生不仅关心自己得什么等级, 也很关心老师给他们的评语。如果老师只是随意地写一些评语或者不写评语, 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失落;如果老师写的评语恰当, 对学生起到帮助, 可能就事半功倍, 收获颇丰了!一般来说, 笔者会花相当比例的时间来批阅学生的每一篇作文, 需要修改的地方, 一般都会帮他们改正, 或向他们提出需要修改方面的问题。其次, 我注意写好每篇作文的总评, 注意措辞, 尽量地给予鼓励, 激发他们再次写作的欲望和信心, 也就是激励评价。最后注意评分。其实学生是很在意分数的, 他们中可能不懂得自己的作文写得怎样, 只是从老师给的成绩来判断自己的作文好与坏, 如果老师给他高分的话, 这就是一篇好作文, 他们就高兴, 下次就会努力去写, 如果老师只给他低分的话, 就认为是差的作文, 他们就不高兴, 下次就没有太大的信心去写作了。多年来我一直很注意学生作文得分问题, 只要他写的语句比较通顺, 内容比较具体, 或者有一两段或一两句闪光的内容, 我就给他高分, 就拿出来念, 与大家一同分享, 激发、帮助和引导学生:作文就是这么写的, 好文章就是这么写的, 给了他好的评语, 给了他好的分数, 收到的效果就是不一样。

五、结语

总之, 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来说是双刃剑,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只要老师不随从浮躁的潮流, 愿意付出, 从多个渠道帮助学生成长, 愿意一步步地引导学生, 学生写作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摘要:文中通过笔者从事30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作文写作状况的变化, 探讨社会的变迁在小学作文中的影响, 提出了目前小学生作文的问题, 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30年,变化历程

参考文献

[1]刘亚雄.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3, 13 (1) :57-59.

[2]王定波.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三真”[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6) :108-110.

8.初二的变化的作文 篇八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都是让学生先量出长方形放大前后长和宽的长度,计算出对应边的比;接着估计、猜测面积的变化的规律,用计算、观察、画图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继续研究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别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 图1)                  (图2)

图1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配套教材,图2是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第二部分教材内容呈现,有三处比较明显的变化:(1)在让学生进行了表格填写之后,将图1中的文字信息“ 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换成了“比较每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度比和面积比,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继而出现两处发现,和一处提示性填空。(2)将图1中要求“让学生根据校园平面图,从图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面积。”换成“在第112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算一算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看是不是符合上面发现的规律”。(3)图2中多了辣椒老师的文字信息提示: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到了什么?继而是图示引领学生回忆探索过程。

一、贴近学生,更关注“学的过程”

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编写专家在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叙述方面颇费了一番心思,要求学生先从长方形放大前后长和宽的比出发;再估计、猜测面积的变化的规律,用计算、观察、画图等方法進行验证;接着继续研究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边的比与面积比的关系,进行填表;最后,进行规律的语言描述。这样的设计更贴近于学生“学的过程”。 在面对那么多的数据之后,提出这样的要求:“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会有所发现,但是可能会出现思维和语言描述不够吻合的现象,有专家曾说:“数学语言是学生思维的外化,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有了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这样的语言引导:“比较每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度比和面积比,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语言的关注“点”更集中了,再用语言提示“长度比是2∶1,面积比是4∶1;长度比是3∶1,面积比是9∶1”“两个比的后项都是1,面积比的前项是长度比前项的平方”,配上“如果把一个图形按照n∶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  )∶(  )”填空,学生对于规律的语言概括更为熟悉。因此说,这样的编排更关注了学生学的过程。

二、更关注基本经验的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般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如果说实验版教材重视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从图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将此处换成“在第112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算一算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看是不是符合上面发现的规律”,在注重基本经验积累之后,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学生自己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之后,算出放大前后的面积比,对规律进行验证。教师在此处,根据学生发现的规律,可以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它们的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发现将图形按比例缩小,面积随之变化的规律水到渠成。这一环节给学生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操作氛围,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有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验证、归纳、概括,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其中的规律,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三、更关注基本能力的提升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得一个知识性的结论,更需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这种过程和方法的迁移为学生主动地学习提供了可能,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在活动之后,增加了文字信息提示: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到了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让学生的基本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如:在先前学生的自主研究中,他们明白了“把一个平面图形按m∶1的比放大,放大后图形面积与放大前面积比是m2∶1”,也明白了“把一个平面图形按1∶m的比缩小,缩小后图形面积与缩小前面积比是1∶m2”,抛出一个问题“还有同学按照m∶n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吗?放大(或缩小)后他们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学生得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面积与放大(或缩小)前面积的比是m2∶n2这样的规律,就易如反掌了;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的引向立体,提出:“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如果要研究的是像长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对应边的比与表面积的比以及体积的比是不是也有规律呢?规律是怎样的呢?你能用这样的研究方法自己去研究一下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把他们研究的想法写进数学日记,将隐性化的“知识”形态,转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丰富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培养学生善于研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快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上一篇:党课学习心得体会1下一篇:少女的祈祷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