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12

《月球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月球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月球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积累“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探索、遐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写得好的词句。

3.感受月球的魅力,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积累写得好的词句。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探索月球的奥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猜我是谁(出示:晴朗的夜空)

师:晴朗的晚上,我悄悄撩(liào)开夜幕,悬在蓝色天空上,把银辉洒向大地,我冰清玉洁的身影,给人以美的享受,无限的情思。人们给我许多好听的名字,如 婵娟、夜光、冰轮、玉轮、玉盘、玉蟾、玉镜、广寒宫等。

2、生猜月亮。

3、说:()的月亮

4、积累写月亮的诗句。

月亮如此皎洁,柔美,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我们来背好吗?一人背一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看来月亮真是有魅力,让诗人写了这么多优美的诗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月球,去探求月球的奥秘。

3.师板书:月球之谜 读课题:月球之谜 理解“谜”是什么意思?

(谜,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二)初读课文

1、翻看课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直线划出我们已经知道的关于月球的知识,用波浪线划出月球的未解之谜。

2、反馈:

1)你找到了那些已解之谜,注意是已解之谜。

(A、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的世界。B、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曾经有过火山活动。)2)那我们再来找一找月球的未解之谜,那位同学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A、月球是从哪里来的?B、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C、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D、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E、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3)有没有同学发现,我们在找月球的未解之谜是,是通过哪些句子找出来的呢?(问句)

师:真棒!原来课文中在问我们了啊,通过这些问句我们发现了月球的未解之谜原来有这么多!看来找问句,是个不错的阅读方法!我们再来把这些问句读一读吧!PPT出示问句(学生齐读)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及相关字词。

1、出示难写难读难解的字词:

夜幕 降临 悬挂 曾 遐想 奥秘 登上

师:老师发现这几个词有点难读,有点难写,还有点难理解呢? 你会读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出示句子理解词语

老师发现这里有好几个词都集中在一个句子里,是哪个句子呢? 出示: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jiǎo)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1)配上图片指导读。2)随机理解: 幕 mù

覆着在上面的帐:帐幕。夜幕。

垂挂在舞台前部的帷帐:幕布。幕后。开幕。银幕。帷幕。夜幕: 在夜间,景物象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因此称为夜幕。降临:到来;来临;悬挂 xuánguà :吊挂;挂念。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3)感情朗读这句

3、看着这么美好的画面,人们会有哪些遐想呢?

4、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正是有了这些美好的遐想,人类才会不断去探索。1969年7月20日这一天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两名宇航员乘座“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向月球出发,准备好了吗?放登月视频,5、指导朗读

(1)当我们首次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请大家找一找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哪个地方在介绍?

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抽读)你具体地说出了月球上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2)刚才你汇报的时候说到月球上的景色十分奇异。(3)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

说——你为什么觉得奇异吗?

是啊!月球上空是黑沉沉的,表面怎么又洒满了灿烂的阳光呢?真奇妙啊!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吧!

月球上的景色还奇异在哪儿呢?

说——怎么就觉得奇异了呢?

月球与地球上的景色截然不同,真是奇特呀!

(4)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的想象简直太不一样了,你们想看看宇航员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吗?

(5)月球上的景色太不可思议了,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给地球上的人吧!(齐读)

(6)如此奇异的景色,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来吧。生摘抄句子。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索月球之谜。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临、悬、奥、登

2.《月球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 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可读性强, 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个主题活动的探究, 能进一步了解到有关月球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认识月球, 了解月球, 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

教师打开月球主题网站, 让学生欣赏浩瀚宇宙中的月球。之后, 教师播放《月光奏鸣曲》, 导入新课:“从古至今, 人们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那皎洁的月光, 富有变化的月形, 曾引发了诗人的许多感慨, 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同学们, 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美好, 在人们的眼中又是那样的神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月球之谜》, 共同探索月球的奥秘。”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读课题。师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你知道什么?)

1. 自读课文。

我们现在就登上月球, 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大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边读边想, 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3. 学生汇报。

4. 小结:

通过自读课文, 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课文具体介绍了月球的哪些知识呢?我们来分自然段学习。

三、精读课文, 自主学习 (你想知道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 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段。

(1) 仰望清幽的月亮, 人们产生了哪些遐想呢?请你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 然后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学生汇报)

(2) 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让学生理解“皎洁”“遐想”等词语。师生一起看明月高空挂的景象。 (课件出示)

(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面对神秘的月球, 你们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试着用书中的疑问句式来说一说。

(4) 古往今来人们对月球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 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那么究竟月球是什么样子呢?

2. 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

(1) 默读第2自然段, 思考月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 出示课件:月球是一个奇异的世界, 我带你们登上月球去看一看。教师播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月的视频。

(3) 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积累词语。

3. 学生自学课文的第3~7自然段。

(1) 月球很神秘, 神秘之处就在于它有一些不解之谜, 课文都写了哪些没有解开的谜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7自然段, 思考:“你想知道什么?”“你知道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2) 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的汇报, 教师着重让学生理解“费解”和省略号的含义。

4. 学习课文的第8自然段。

(1) 学生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3.月球人脸之谜 篇三

人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从周围的景物如山、云中幻想出各种奇特的形状和图案,并赋予某种意义。這种现象被叫做幻想性视错觉。有时候這种错觉会非常“真实”,如像许多人都声称,自己看见月面上有一张对着我们微笑的人脸。有关月球人脸的神话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其实,這张“脸”只不过是由月海(来自远古火山爆发的岩浆所形成的光滑平原)的暗斑勾勒出的形状。

忠实的月球人

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月球人一直都在那里并随着月球绕着地球转而持续不断地凝视我们。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月球每绕地球一圈也刚好完成一次自转,所以地球人总是看到月球的同一面。那么,月球为什么会安定在這样一个轨道上?为什么是月球人脸而不是满布陨击坑的月球“背面”面对地球?

以往一些研究者认为,我们能看见月球人脸纯属阴差阳错,就像是抛硬币的结果。但科学家在2012年4月宣布,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最新研究表明,在过去,月球绕轴自转的速度比今天快,而今天月球人脸正对地球人這个事实,可能是由于月球放慢了脚步。

月球看上去是圆球形,但实际上它是椭圆的,近似于橄榄球的形状。在月球于40亿年前形成后不久,当它仍处在炽热和大部分呈熔融状态之时,地球的引力就开始拉扯自己的這个新伙伴。当月球冷却下来后,它的略偏椭圆的形状得以保留。今天,月球人脸占据着這个椭圆的一端。

由于月球每环绕地球一圈也刚好绕着自己的转轴自转一圈,所以這张脸一直面朝地球。不过,几十亿年前的情形并非如此,那时月球自转的速度比今天快得多,如果那时地球上已经有生命存在,這些地球居民应该能在不同的时间看见月球不同的侧面。

科学家现在认为,最终通过一种耗散过程,地球对月球的引力让月球减缓了绕轴自转的速度。我们来看看這个耗散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地球的潮汐力拖曳月球,创生了月球的两个椭圆端之外的另一个轻微的鼓起。這个鼓起移动并留驻于当时最接近地球的月面(不管是哪一面)。随着月球的自转,這个鼓起的位置不断改变,但持续指向地球,导致月球内部不断地被压扁、折曲,由此引起的内部摩擦起到车闸一般的作用,逐渐降低月球的自转速度,直到与月球绕着地球转的速度匹配,于是月球最终便安定在了同步轨道上。

作为地球引力的结果,月球以這种方式最终被锁定到其长轴指向地球的定向。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人脸所在的月面而不是背朝地球的那一面最终面朝地球?要知道,月球“背面”的山更高,地势也高,根据物理学基本定理,月球“背面”应该更靠近地球,因而它才应该面对地球。

科学家进一步分析月球物理后发现,决定我们会看见月球哪一面的因素是月球自转减速的速率,也就是月球自转能量耗散的速率。如果月球以明显不同的速率(例如比实际情况快100倍)失去能量,那么其人脸面对地球的概率就是50%,也就是抛硬币会出现哪一面的概率。而实际上月球的能量耗散速率要慢得多,這就意味着月球人脸面朝地球的概率达到了2/3。

科学家运用计算机对月球在不同耗散速率下的情形进行模拟,结果发现,月球人脸之所以会面朝地球,完全是因为一个巧合——月球现在的能量耗散速率正好符合其人脸面对地球的要求。

月球人脸的传说

关于月球让人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是:为什么在许多文化中都有月球人或类似的说法?所谓月球人,是一些文化背景中的观察者对满月或新月的认知结果,比如把一个月面特征或多个月面特征的组合幻想成人的面部、头部或身体。

月球人可以由月面暗色区域(“月海”)和浅色区域(月面高地)组成,這是典型的幻想性视错觉。西方世界普遍认同的月球人脸有如下特点:眼睛是雨海(月球地貌名称,下同)和澄海,鼻子是暑湾,张开的嘴是云海和知海。古代欧洲人在月球上看到了一个男子(由澄海、宁静海、丰富海和神酒海组成),他的背上有一个宽大的包裹(由汽海和梦湖组成)。有时候,他还被看见身边有一条小狗(危难海)相伴。西方艺术中对月球人的常规化解读,常常是满月上的一张非常简单的面孔或新月上的一个人体轮廓。

月球人也可以是任何居住在月球上的神话角色,但這些角色并非对应于月面的实际地貌。一个持续已久的欧洲传说是,月球人是被流放到月球的地球上的罪犯。在日耳曼文化中,這个人是偷邻居的篱笆修自家篱笆的罪犯。在罗马传说中,這个人是偷羊人。在挪威神话中,月球的男性化身马尼驾着马车跨越天空,大狼哈提一路追赶他,最终在世界毁灭之地抓到了他。马尼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月球。在海达印第安部落的传说中,月球人代表捡木材的男孩,他因不敬受惩罚而被放逐到了月球。在一些古文明中,月球人被认为喜欢喝酒,尤其是红葡萄酒。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月球人被称为“月光”,他随身还带有一盏灯笼。最典型的月球人是中国传说中的月老。

其他一些文化把月球人视为女性、兔子、青蛙、麋鹿、公牛或龙(头和嘴在右边,身体和翅膀在左边)。在东方文化中,月面模糊的明暗形状被认为是阴阳图。在伊丽莎白时期(1589-1600)的英格兰,月球人被看作是背上背着枝条的女巫,或者是提着一盏灯笼的老年男性(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仲夏夜之梦》中正是這样刻画月球人的)。西方世界的一个时代更近的月球人形象是做过头发、戴着坠子的妇人,其中的坠子是月面的第谷陨击坑,在满月时這个陨击坑很亮,并且有辐射线。在新西兰毛利人的传说中,月面显示了一名妇人和一棵树。从美拉尼西亚(西南太平洋群岛)到波利尼西亚,月球都被视为在三块石头围成的火炉前做饭的厨子。

许多月神都是女神,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司夜和冥界的女神赫卡特、月之女神塞勒涅和月亮与狩猎女神阿耳特弥斯(她在罗马神话中名为戴安娜)。在中国神话中,嫦娥居住在月亮上。美国“阿波罗11号”机组登陆月球之前,休斯顿地面控制中心对机组成员说:“今晨头条提问中,有人请求你们关注月球上的一位有一只大兔子的可爱女孩。据一个古老传说,一个叫做嫦娥的美丽的中国女子已在月球上住了4000年。看来她是被流放到月球上的,因为她偷了丈夫的长生不老药。你们也得找找她的伴侣,一只大大的中国玉兔。它很容易找到,因为它只用后腿站在月桂树下的阴凉处。這只玉兔的名字没有记录。”宇航员柯林斯当时回答控制中心:“好嘞,我们会密切关注這位兔女郎的。”

nlc202309031805

在哥伦比亚时代以前的中美洲,兔子经常被与月球联系在一起。例如,阿兹特克人的月亮神就被刻画成神、人同形的兔子。在中国文化中,嫦娥的伴侣月兔一直在捣制长生不老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把酒问月》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文化中,月兔是类似的角色。

根据阿兹特克传说,月亮神原本是居住在地球上的一名男子,他在一次征途中找不到水和食物,又累又饿,以为自己要死了。這时,正在附近吃草的一只兔子愿意奉献自己作为食物救活他。男子十分感动,让兔子升上了月亮,接着又把它送回地球并对它说:“也许你只是一只兔子,但每个人都会记住你。月亮上留下了你的图像,它为所有人和所有时间而留。”

根据另一个中美洲传说,谦卑、勇敢和神圣的纳纳华兴在烈焰中燃烧自己变成了第五个太阳。在此之前,财富之神犹豫了四次才终于点燃自己成为月亮。因为财富之神的胆怯,众神觉得月亮不应该像太阳那般明亮,所以朝财富之神脸上扔去一只兔子以遮蔽他的光芒。还有一种说法是,财富之神通过把自己变成一只兔子的方式来献祭,从而变成了月亮,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在美洲土著人的传说中,月亮与兔子之间的故事有另一个版本:一只年轻的兔子想去月球,只有鹤愿意带他去。一路上,兔子紧紧地抓住鹳的双腿。抵达月球后,它用一只血腥的爪子触碰鹳的脑袋。从此,鹳头上留下了红色的印记。

太空“动物”

由太空或天体引发的幻想性视错觉并不限于月球。下面是媒体最近报道的一组由幻想性视错觉造成的“太空动物”。实际上,此类例子从来都不鲜见,只不过随着太空探测技术的进步,人们看到的天体细节越来越多,错觉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外星人”

据媒体2012年3月7日报道,一名16岁的马来西亚业余摄影师在尼泊尔拍摄到一幅神奇照片,它显示的喜马拉雅山上空的银河系图像中竟然有一个“外星人”的影子。当然,這是幻想性视错觉。

“火星大象”

你没看错,图中真的有“一头大象”。但那当然不是真正的大象,而是大象头部形状的火星熔岩流。“火星大象”是由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在火星表面的埃律西昂平原发现的,這个平原显示出了一些最年轻的熔岩流。火星基本上处在地质不活跃状态,所以活火山和流动的熔岩都是过去时。覆盖埃律西昂平原的“年轻”熔岩流可能是在过去1亿年甚至1000万年里就位的,从火星地质历史的角度来说,這确实算是很近期的事。

“火星大象”同样是一种幻想性视错觉,是我们的大脑从随机形状中看出了熟悉的物体,说白了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事实上,火星是阴谋论者和小报记者惯于炒作的视错觉对象,他们经常声称在火星上看见了金字塔、美女、野人甚至核基地。如果环绕火星飞行或者漫游于火星表面,会有数不清的地貌让你以为火星上有這有那。当然,這些都是错觉而已。

這是由“火星勘测者轨道器”拍摄的火星南半球的奥格瑞盆地照片,其中包括长约2.4千米、高约175米的所谓“鹦鹉地貌”。在第二幅照片中看不出什么鹦鹉,因为這幅照片的分辨率不高。

“火星鹦鹉”

你在第一幅照片中看见了一只鹦鹉吗?在第二幅照片中呢?一个独立团队在一篇新近发表的论文中声称,火星奥格瑞盆地南坡上的這只“鹦鹉”在解剖学上很准确,因而不可能是偶然形成的地貌。這个独立团队由两名地质学家、三名兽医和一名雕塑家组成,他们花了六年时间来研究美国宇航局“火星全球观测者”飞行器(现已停用)在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拍摄的三幅照片,最终得出了“火星鹦鹉非天然形成”的结论。

這个被美国宇航局描述为“重复层状材料及直线脊岭”的地貌,是在2002年初被独立火星研究者威尔姆?福斯特发现的。他在這个火星表面地貌中识别出了這只“鹦鹉”,包括眼睛、喙、舌头、腿、爪子、翅膀和尾羽,并把這个结论交给了专门探索火星表面“疑似非自然结构”的美国赛冬妮娅研究所。此后,对這个“鹦鹉地貌”的研究一直持续,直到福斯特于2005年去世。

此后,美国宇航局又发布了两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该地貌照片。结果,上述独立团队更加确信那不是一个偶然形成的地貌。天文学家自然不认可這个惊人说法,但一时还找不到反驳它的确凿理由,而解决争议的最好办法就是直接到火星上去实地查看這个地貌。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实地探测结果将断然否定“火星鹦鹉”玄论。

“火星蜗牛”

科学家在2012年4月27日宣布,由“火星勘测者轨道器”拍摄的火星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显示出了看上去很像是巨型蜗牛的地貌。這些可能有脆性的“蜗牛”实际上是火星埃利希尤姆地区的熔岩流,只不过其螺旋形模式很像蜗牛或鹦鹉螺。“蜗牛”熔岩流在地球上的一些地方例如夏威夷和加拉帕戈斯也存在,但此前从未在火星上发现过。最大的“火星蜗牛”直径为30米,比地球上的任何同类地貌都大。当剪切应力存在时就会形成蜗牛状熔岩流。所谓剪切应力,是指多股熔岩流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方向相互经过,有塑性的熔岩壳在此过程中可能被剥离或卷起来,于是薄薄的熔岩壳就起了皱纹。

月球还活着?

科学家曾经以为,地壳因地幔中的半熔融岩石搅动,至今仍在移动,但月球在很久以前就已冷却,不可能有任何的這类构造活动。例如,月面已知最年轻的构造地貌的年龄约为10亿年,它们是随着月球内部冷却、收缩,月面起皱而产生的月面高地上的小型悬崖。但是,科学家在2012年2月宣布,与以往的认识不同,月球的外层——月壳直到最近都很活跃。

由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者轨道器”卫星拍摄的照片暗示,月球在过去5000万年内可能一直都有构造活动。在這些照片上,科学家发现了十几个狭窄的沟状地貌——月堑,它们位于被称为“月海(月面的阴暗部分)玄武岩”的火山岩高地上。月堑两侧是两个断层,可能形成于月壳被拉伸。科学家探察到的月堑宽度达500米左右,长达1.8千米左右,它们看上去只是相对原始,這暗示它们是最近才形成的,否则流星撞击会带给它们累累伤痕。

nlc202309031805

至于這个“最近”是多近?科学家无法确定,也许不到5000万年,也许不到1000万年,也许只有100万年甚至只有40年。总之,月球直到最近都很活跃。搭载在“阿波罗”飞船上的地震传感器所探测到的月球地震数据也支持了這个说法。科学家推测,月球内部至今仍是热的,或者说,月球至今仍有活跃的构造活动。

有关月球随着时间冷却的计算机模拟暗示,如果月球在形成之初完全呈熔融状,之后月球一边冷却一边收缩,迫使月面起皱,而這种压缩会抑制月堑的形成一月堑的典型成因是月壳拉伸而非起皱;但是,如果月球形成之初并非完全呈熔融状,它的收缩就不会强烈到抑制月堑形成。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在地球历史的很早期撞击了地球,由此产生的残骸云形成了月球,月球在形成之初完全熔化。但最新探测结果却暗示,月球刚形成时并非完全熔化,而是有一部分形成了熔岩海洋。

也许等到“月球勘测者轨道器”完成对整个月球的拍摄时,科学家就能寻找到更多月堑,届时有关月球是仍然活着还是已经死得冷冰冰的奥秘有望彻底破解。

泰坦尼克号沉没与月球有关?

最近有关月球的新发现还真不少,其中最令人感兴趣是月球与泰坦尼克号沉没之间的联系。2012年4月14日是泰坦尼克号游轮沉没100周年纪念日。2012年4月号的美国《天空与望远镜》杂志刊文说,美国“法医天文学家”、得州大学的唐纳?奥尔森提出一种新奇而又惊人的假想一月球可能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大洋底、1500人殒命的惨剧中起了推手作用。

多年来,奥尔森一直在尝试用天文学知识破解一些历史谜案,例如美国已故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梵高和蒙克的画作,以及罗马将军凯撒公元前55年率军入侵英国的实际登陆地点。他还得出结论:美国作家沃尔特?惠特曼在其《一首我自己的歌》中描写的“奇异的庞大流星阵列”基于一次真实事件。

奥尔森认为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了泰坦尼克号的命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冰山对這艘超级游轮的撞击——事发当晚大海异常平静,使得冰山难以被发现。当时船长正驾船全速前进,希望提前一天抵达纽约港,以让這艘首航的豪华游轮进入更多的头条新闻。直到冰山耸立前方,船员们才试图让這艘庞大的游轮调转方向,但为时已晚。回想起来,如果冰山与游轮正面相撞,可能只有前舱会被碰裂,整艘游轮应该会保持漂浮状态而不至于下沉,情况就不会那么糟。然而,实际情况是冰山擦挂了泰坦尼克号的整个侧面,导致每个船舱依次全被水淹。从船首开始,整艘船最终沉没。

当然,奥尔森并没有把责任全推给月球,但他认为天文学有助于回答一个基本问题:那一年北大西洋中为什么会有這么多冰山?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点冰山知识。冰山实际上是作为冰川或冰架的一部而分形成于陆地的冰块。随着雪在成千上万年里累积,每一层新雪压缩下面的层,最终压力变得足够大(常常是在60~70米深度),雪就变成了冰川冰。冰川虽处在冻结状态,却也会“爬行”或“流动”。当冰川到达海洋时,一部分会脱离,被叫做裂冰,其中较大(直径5米以上)的冰块被称为冰山。

那么,月球与此有什么关系呢?這得归于潮汐和月球对潮汐的影响。1912年4月12日,月球与太阳出现罕见的排列,因此這两个天体的引力拉动加在一起而产生“春潮”——异常高的潮水。奥尔森及其团队最终确定了這次春潮的成因:当天,月球位于大约1400年来最靠近地球的位置(近地点),而此前一天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最近,真是凑巧了。奥尔森指出,应该查查更高的潮水是否导致了格陵兰更多的裂冰,這些裂冰是该地区大多数冰山的来源。冰山需要时间漂进航线,阻挡泰坦尼克号的路径。

为什么那个4月会有那么多冰山,以至于救援船也不得不减速行驶?正常情况下,随着冰山离开格陵兰,它们会搁浅在纽芬兰海岸外的浅海域,要花多年时间才能让一座冰山融化到足以脱离搁浅地,继续向南的旅程。然而,1912年异常的高潮使得原本要搁浅很久的冰山脱离束缚,刚好有时间漂进泰坦尼克号的航线。這就是奥尔森的假想。当然,要想证明這个假想并不容易。

4.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4、学习文中烘托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事。

二、找出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这真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称谓。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我们的课文在给我们揭示天火之谜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文中他从开始关注雷暴到最终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是经历了许多个环节的。这些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每一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这样的步骤。

1、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步骤。

最好是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提问——观察——推测——实验——结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回当下最流行的穿越,通过书中的文字,时光穿梭,回到18世纪,跟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

三、品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感受成功的艰难。

(一)、提出问题:

1、我们先来看看,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提问”,所谓提问,其实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富兰克林想研究什么?(雷暴)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告诉我雷暴有多可怕?

(交流重点: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场面恐怖 进行朗读

*上帝的怒火 雷神 是不可触碰的神明,非凡间凡间所有。)

3、口说无凭,耳听为实,我们来听一听雷暴的声音。(播放雷暴的声音)

4、带着心中的这份恐惧,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雷暴的可怕。(齐读第一小节)

5、面对这么可怕的雷暴,我们不禁想再次确认一下,富兰克林你真的确定想研究如此可怕的雷暴吗?真的确定?不怕危险?不怕神明?

(为了科学,无所畏惧,为富兰克林喝彩。)

(二)、观察和推测

过渡:同学们,看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还真不容易,有没有同学要放弃这次体验的?很好,都很勇敢,有科学家的一点风范。做科学研究,可不是光靠勇敢无畏的心,其实,我们的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的一些秘密,并且已经有了研究的方向。

1、找出课文中描写富兰克林观察和推测的内容的句子。

2、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早就,长期观察。观察的具体内容,用科学眼光去细心观察,他的观察角度与普通人的观察不一样,思考,联系 科学的观察)

(*语言训练:把推测换成猜测行不行?推测:有根据的猜测。科学家的推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

3、富兰克林不畏惧可怕的雷暴,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推测,真是不容易。可是这推测却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出示文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用心感受倾听人们是怎样嘲讽富兰克林的,等一会,请你来说给大家听。

4、想好怎么说了吗?别急,老师这里还又一段补充资料,也请你去读一读,看看自己有聆听到更多的冷嘲热讽。(出示补充材料)

5、想象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讽。

6、自己长期的研究推论,换来了人们无尽的取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想过放弃吗?

(为了科学,不怕嘲笑,让我们再次为富兰克林喝彩。)

(三)、实验探究

1、终于到了实验的这一步了,真是步履维艰。实验探究是整个科学实验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最精彩的一步,最让人紧张的一步。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啊?接下来,就让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走进那个震惊世界的实验。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小节,以四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这是一次的实验。注意联系文中的具体词句,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预设一:感悟危险——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2、补充材料,感悟危险 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资料,也能看出这次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3、谈感受。为了科学,不畏生死,再次为他喝彩。、配乐朗读

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中,亲身感受一下这个紧张、危险的场面。准备齐读。

预设二:感悟风筝——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1、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又什么不同?(出示图片)

2、精心准备,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预设三:体验成功——成功、争气、了不起

过渡:这是一次特别的实验,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这是一次精心准备,惊心动魄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倾注了富兰克林的所有的努力和心血,它理所当然取得了成功。所以这还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1、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2、指导朗读。

3、我们共同见证了富兰克林的成功,这一刻,我们一样欣喜若狂,让我们一起来为富兰克林欢呼。

(四)、问题解决

1、过渡:“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富兰克林成功了,此时此刻,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2、冷嘲热讽没有让富兰克林停止自己的探索的脚步,众人的吹捧和表扬也不会让富兰克林迷失自己,他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3、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回顾,感受精神

1、时光穿梭的幸福时刻到此就结束了,让我们回到21世纪。同学们,在和富兰克林一起揭

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中,你一定收获颇多,感想颇多。现在,你来告诉我,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

(勇于探索 执着追求 敢于实验 百折不挠)

2、那富兰克林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永不言弃 百折不挠

3、这就是成功的秘诀——百折不挠。

你还知道哪些人百折不挠,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谈迁、李时珍、诺贝尔、张海迪、爱迪生„„

五、作业。

5.《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夜空、悬挂、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曾经、估计、年龄、神秘、探索、遐想、奇异”等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的表面情况及其未解之谜。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4、培养搜集、整理、就掌握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能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源交流,讨论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前准备:

1、带生字的词语卡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

3、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月亮的故事、诗歌或知识。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月色图,以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邻居──月球。

2、[出示明月视频]:这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了人类多少的猜想啊!我们可以把“猜想”这个词换成课文中的哪一个词呢?(指名说。真棒!通过这种近义词互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理解遐想的意思了。)感情读: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3、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你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或故事吗?(1)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①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 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4、月球是个怎样的星球?月球上又有什么奥秘?我们接着来学习第22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个“谜”该怎么写呢?(请同学口头表达“谜”字的写法)(展示谜字)你们用了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一个谜字,真棒!两个谜字虽然很像,但是意思是不一样的。

(展示:谜:1.谜语;2.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解释题意。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过渡语:月球表面到底是怎样的?月球到底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播放课件。)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位练读,把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3、学习生字词:

2(1)谁能带着大家读这些词?(拼音、词语全部出示)

一名同学拼读词语,其他同学跟着读。

(2)要读准这些生字,有哪些地方要注意的?(指名说)

(3)拼音不见了,还认识吗?学生同位读—开小火车读—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同学们这么快就学好了生字。真棒!下面,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里提到了哪些月球之谜呢?用“——”划出。(指名说,投影出示课文例举出的月球之谜)

2、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你们收集到了人类对月球有那些探索行动呢?(分享交流资料)(1)同位交流。(2)全班汇报。

3、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后,是怎样一种景象呢?在第三自然段有一个关键词,请用“△△”划出。(板书:月球表面:奇异)(1)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2)感情读第三自然段。

(3)分析本段的结构:先总写月球表面的景象是奇异的,再具体写是怎样奇异的。我们把这种结构叫做:总分结构。同学们写文章的时候,可以模仿这样去写,会使文章写得具体而有条理。

4、下面这首小儿歌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能在课文中准确地找到那些词句把它补充完整吗?看谁最聪明,选得准,读得好!(指名说——齐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分享。

板书: 22 月球之谜

月球表面: 奇异

6.《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篇六

凸显“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夜幕降临、悬挂、奥秘、估计、探索、遐想、令人费解”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几种未解之谜。

2.能力目标:

能够有声有色的朗读课文;

能够根据掌握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推测、合理想象。

积累一些与月亮相关的诗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意识。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几种未解之谜。

教法学法:

以读导学。

教具学具:

powerpoint简易课件。资料卡(每小组1份)。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拼读课后一、二类字,并能口头组出文中词语,分析自己认为难写字的结构1遍。

3.朗读“资料袋”内容和老师提供的资料卡各2遍。

4.搜集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每人至少3个(句),记在课本上。

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句古诗词,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要读出诗的特有的味道)。】

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些诗句中都描写到了什么景物?那么你能说说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引生交流。】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月亮有关的课文,它的题目叫《月球之谜》(板书,请大家伸出食指,和我一起来书空“球”、“谜”,重点指导该字的笔顺和第8笔名称。)请大家齐读课题。

引生质疑

读贵有疑。读课文时如果我们能够读出问题,就说明我们读得有深度,会思考。那么,读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产生了哪些思考呢?

引生交流,并适当板书(样子;谜。)

初读课文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读书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同学们能做到这一点吗?好,请大家先轻声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文。

检查读书情况:大家能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屏示词语,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屏示“夜幕降临……美好的遐想!”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读懂课文

大家能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这就做到了读书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读懂课文,也就是说要弄明白我们产生的疑问。要读懂课文,最好的方法也是只有一个,那就是——再读课文,不过这次读课文最好是默读,因为默读更容易让我们思考。好,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生默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同学们边读边画边写。】

引生汇报交流。

月球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指名读并屏示相关句段;这样的景象如果不是宇航员亲眼目睹,你会相信吗?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景色,是什么词?(奇异)如果当时你就是那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看到月球上的景象后,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出这番话?引生练读。想想看,在宇航员没有看到月球真实的景象前,人们对月球是什么印象?(非常美好。)哪一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月球的这种美好印象?屏示“夜”句,人们是想象月球的美好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引生练读。可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月球却是这样的一种奇异而又荒凉的景象,那么你能带着对月亮的重新认识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吗?引生读“这里的天空……”】

同学们,尽管月球上的实际景象和我们的想象有很大距离,但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来的一些物质和数据,却发现了月球有许许多多我们人类无法解释的谜。那么,课文都讲了哪些谜呢?

引生读“谜”。并适当激趣。同学们,虽然这些谜我们人类现在还不能解答,但正是由于这些谜的存在,就更增添了月球的一种什么色彩?神秘的色彩。引发我们对月球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憧憬和向往。请大家带着现在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一句话。屏示“……遐想!”引生齐读。

同学们,除了课文中所讲的这些月球之谜外,我们人类还有解不开的关于月球的谜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那么,你知道有哪些解不开的月球之谜吗?引生交流。老师从网上搜集了另外几个我们人类无法破解的月球之谜,请大家来读一读。屏示后指名读。同学们,这么多的谜,还有那神话故事中美丽的嫦娥、顽皮的玉兔,真的让月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最后让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话。引生读。

这么多的谜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无法破解。那同学们长大了想去解开它们吗?我们都期盼着那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7.《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篇七

《月球之谜》是一篇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入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后列举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谜。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月球,课文写了哪些不解之谜,计划用一课时上完。以下几点是我对《月球之谜》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还不够持久,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在简单地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我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月球之谜》,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由问题入手,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己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并进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然后我让学生抓住“遐想”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会产生哪些遐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些话有感情地朗读;接着,我再用“你还有哪些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随后,又以“为了探索月球之谜,科学家做了哪些努力?”来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月球奥秘的经过。

课后觉得这并不是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不够开阔,反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干瘪,没有生成力。对我们人类来说,月球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星球,它有多少人类未知的东西正等着我们去探索。但在本堂课中,神秘的月球成了干瘪的几行文字,无数的疑问本可以串成一串长长的智慧珍宝,却在此简化成了文中提出了哪几个不解之谜。钻研教材必须深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经过一番思考与准备我决定再利用一课时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将功补过。这一次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视频,学生很感兴趣。好多同学都羡慕地说想到月球上去,接着我又给他们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这回学生的兴趣浓多了,问题也是一个又一个,我尽量让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来回答,或者让他们进行大胆地猜想,或者鼓励他们课后继续查找有关月球的资料,以后到月球上去工作。最后我们还开展了一个有关月亮的综合性学习,让他们背写月亮的诗,说带月亮的成语,谈人们对月亮的别称,一整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我想这一堂课无论是知识还是方法,无论是态度还是情感,学生都比

第一节课的收获要多得多。

8.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和课文提到的有关月球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依据获取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理解“奇异”“荒漠”等词语,学习课文的一些表达方法,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5、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像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1.有关《月球之谜》的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3.搜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月球的魅力

1、出示皓月当空图,问:月亮在天文学上又叫“月球”(板书:月球)它还有很多美称,有谁能告诉大家?

2、仰望这皎洁的明月,读着这些美好的称呼,会让我们想起哪些美丽的传说呢?(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3、、明月让人引发的遐想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朗读句子,理解词语“遐想”)

4、不但同学们爱遐想,古代诗人遥望这皎洁的月亮,也激起无穷的想象。李白就曾经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李白眼里,明月就是白玉盘,明月就是瑶台镜。李白还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借明月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后来,李白又把明月当作自己的好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谁来说说跟月亮有关的诗词?(让学生畅所欲言后,诵读课后诗句。)你看,一轮明月承载了我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又留下了多少千古传诵的不朽诗篇哪!

5、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的确,月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星球,它还有很多谜值得我们去探索。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板书课题)故意写错:谜写成迷,从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写什么的吗?(月亮的未解之谜……)齐读把重音放在“谜”上。

三、认识月球表面的景象。

1.月球是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呢?他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经过人类不断探索,直到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随机出示: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今天就让我们和宇航员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

大家看见了什么?(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后,齐读课文相关段落: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月球是一片荒漠。)

(1)能不能用第2自然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月球上的景象?(奇异)“奇异”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观察插图,联系地球的景象理解“奇异”。(在地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一样阳光明媚,可是在月球上,地上阳光灿烂,天空却是黑沉沉的。这跟地球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很奇怪,很特别,这就叫“奇异”。另外,月球表面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跟我们想像的有月宫、有嫦娥姑娘、有桂花树完全不同,很奇怪。这叫做“奇异”。)

(2)为什么说月球是一片“荒漠”?(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这就叫做“荒漠”。)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奇异、荒凉的感觉。)思考:月球是个()的世界。板书:景色奇异

四、了解有关月球的未解之谜。

1.过渡:月球的表面如此奇异,难怪人们会产生这么多疑问。实际上,就是科学家们,对月球也有许多未解之谜。请自学课文第3至7自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月球的未解之谜。

2.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

(1)在月球上,为什么细菌的生命力如此顽强?

(2)水藻撒进模拟的月球尘土里,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3)月球和地球不是同时形成的吗?

(4)为什么月球总是会同一面朝向我们?

(5)为什么月球的背面与正面很不一样?

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谜”是什么意思吗?

3.指导朗读第3至6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

这些都是科学家到达月球后发现的什么啊?(板书?谜。)这些谜很多科学家都没有研究出来。

四、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月球之谜。

1、那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就只有这么多了吗?

2、那省略号用在这里,有什么不一样呢?

3、那现在我们不用省略号,让你把省略的内容写说来或说出来,你会怎样写?

五、总结升化,延伸,鼓励探索

1、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疑问,人类将(板书:继续探索)。齐读最后一段: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2、我们对月球之谜的短暂探索和研究就到这里了,但是我们的学习还可以继续下去。课外,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探索更多的星球之谜。

六、介绍中国在探月中索取的成就!

七、作业(选做2题)

1、阅读有关月球的书籍。登陆《月亮网站》或者《天文探索》,查阅你所最关注的问题。

2、你将来长大了希望上月球研究些什么知识?请写下来。

9.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篇九

综观整节课,并综合各位评课老师的意见,觉得以下几个地方比较有特色。

一、定位明确,有效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这篇课文虽然散发着科普知识的光芒,但其文字优美,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秘,不失语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本的三维目标定位为:

1、认知目标――会认悬皎遐壤藻等几个生字,会写幕、临、奥、撒等字。了解“遐想、奥秘、令人费解”等词的意思。

2、技能目标――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3、情感目标――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月球的奇异与神秘。

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课文的第一句话,“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由于这句话的生字较多,而且易读错,我通过多媒体画面及多形式的读(范读,指名个别读,齐读)来启发学生“遐想”。再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景色?”来让学生先找出答案,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什么是“奇异”,在读后感悟“荒漠”。又如:在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时,通过朗读品味其文字的优美与用词的准确性,达到“读中品”、“读中悟”的目的。整节课以读代讲,书声琅琅。

三、体现学科特点,注重知识技能教学,符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课前,小柯曾向我建议,上公开课不宜上这类的文章,教学的侧重点很难把握。千万小心别把科普类的文章上成“科学课”。我谨记谏言,多次重复地阅读教材,翻阅教参,在设计教案时紧紧扣住“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科普知识渗透为辅”这条主线。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大转折点,课程增加,阅读量与写作大幅度提高。无论是读还是写,仍需继续扶持,尤其是像我们农村小学不能忽视。这是第一课时教学,对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脉络我都采取了一定的教学策略。本堂课最大的特点是我将生字词教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适时适度地在不同的板块教学中重点指导读或写。在学生在一堂课中真正的学有所得。

四、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也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如:在学生了解“环形山、月球的荒漠”时,我采用图片与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有形象直观的体验。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谜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谜,使学生又一次给月球蒙上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当然,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也是有缺陷的。在本堂课中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1、情境模拟练习没有体现它的亮点。让学生讲解月面特点时,我本是想通过“模拟打电话”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但这类的表演在平时的课堂中训练太少,几乎没有,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角色,发挥它的优势。所以,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功在平时,厚积薄发”的。这也是我今后要给学生弥补的一课。

2、学生学习的模式比较单一。虽然课堂训练的参与面比较广,但形式不够多样。在让学生介绍月面特点时,可先同桌模拟练习,再展示汇报,可能效果会大不一样。在了解月球的未解之谜时,也可小组合作探究,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学习的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也会更广泛。

10.《月球之谜》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如:《月球之谜》一揭题,林青老师先引导看课件,引导学生: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这月球有哪些“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便会带着课题的这些疑问去研读课文。

二、引导学生抓课题再质疑细读课文。

朗读课文,林青老师又可引导学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么问题?(月球的哪些“谜”已经解开,哪些还没有解开?)有了这个疑问,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兴趣的主动学习。在读文的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或工具书来辅助自己解决问题。

此外,引导学生学文过程再质疑,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随时去发再问题。如当学生学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后,让学生来说此时在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便会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为什么会这么奇异?这样就更有利于知识的课外延伸——去阅读更多的科普说明文,以致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11.《月球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1、朗读课文,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同学之间的讨论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学习难点:

利用资源交流,讨论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习准备:

1、1、充分利用网络条件,查找有关月球的资料。

2、2、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学习过程:

一、出示月色图,以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夜空,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朦胧的月光,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晚礼服。

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你们一定没少见。古往今来,那皎洁的月光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二、自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字。

三、默读课文

1、1、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2、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四、组内交流共同感兴趣的月球之谜。

五、全班交流

1、1、在阅读中,你发现了课文中哪些直接描述的月球之谜。

2、2、你能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六、在朗读和网上资源的交流中共同探究

1、1、美国登月知识和中国“探月”计划

2、2、相关月球知识

3、3、人类未来的月球计划

七、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1、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2、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3、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4、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以信息技术推进课文内容的发展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

这是一篇科普文,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文内容的发展,而不失为一堂语文课?这是我设计教学时的主旨思想。通过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一、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这一堂课最精彩的地方应该是把信息技术带进课堂,有利的推进了课文内容的发展。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据课文需要制作了非常有实效性的幻灯片,内容丰富,页面漂亮,如月亮诗句的收集,登月图片和资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提问,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分类型分版块的进行幻灯片制作,使学生在交流与扩展时最快速地进入。最可贵的是孩子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把冗长的网上文字资源提炼成自己所需要的、非常精练明了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使人一看便明白,信息能立即输入大脑,使孩子们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接受许多课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师在课堂里针对课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有效的为文本服务,推进文本的发展。在资料的展示中,样式灵活,有教师展示,有学生自展,还有全班展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

二、二、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才是前提。这节课,教师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朗读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层次性。如月球上奇异景色的朗读指导,几个月球之谜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文本内容,拓展自如。

22、月球之谜

【课前准备】

1. 带生字的词语卡片。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

3. 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月亮的故事、诗歌或知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 观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 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 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 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

4. 游戏:猜一猜。

从学生的描述中猜测他讲的是哪个词语。

三、整体感知,展示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未解开的月球之谜和已解开的月球之谜。

2. 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让你的学习伙伴也对它感兴趣。

3. 小组合作,展示朗读。

四、理解词语,书写生字

1. 读课文过程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

2. 指导书写词 语“悬挂”“奥秘”“努力”“估计”中所含生字:悬、奥、努、估。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 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

(2)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3)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4)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 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 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鼓励学生质疑)

2. 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比较“菌”“藻”,书写“菌”“藻”“项”“遐”。

五、积累词语

鼓励学生课余把词语表里的词语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12.《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篇十二

1、继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建立月球相关网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月球之谜。

(生齐读课题。)

2、复习,背诵月球相关的古诗词:

师: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遐想,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赞美和牵挂,谁来吟诵?

(生吟诵相关古诗人)

二、了解月球,引入新知

1、师: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出示课件1,即人类登上月球的影象资料。

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⑴ 当学生答到宇航员行走很松时,出示课件2,即书上资料袋的第1段。学生齐读,明白其中的奥秘。

⑵ 当学生答到月面上的情景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第2段:

①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月球上奇异的景象。

② 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提出:产生奇异景象的原因;了解“环形山”。

出示课件3,即环形山图片及文字资料,即书上资料袋第2段。

2、学生齐读。

3、想知道,人类第一次登月活动的详细情况吗?

出示课件4,即阿波罗11号登月情景简介。

4、看完之后,你想说什么吗?

三、朗读感悟,引导探究

1、导入:

正是由于科学家们的勇于探索和实践,人类才了解了许多月球信息,课文就收集了其中几条。

请自由读第3、4、5、6自然段,思考:人类了解哪些信息?这些信息里藏着什么谜?并与小组成员讨论,用“_____”划出文中介绍的月球信息,用“ ~~~~”划出文中提出的不解之谜。

2、学生汇报:

汇报时相机引导学生补充第二个信息中隐藏的谜。

(如:一样是植物,都生长有月球尘土里,为何它们的生长情况不同呢?)

3、合作读第3、4、5、6自然段:

生读信息,师读问题,包括自己补充的。(读出月球的神秘)

4、读完后,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感受到,月球太神秘了)

5、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句子里,体会到月球的神秘:

生答,相机出示课件5,(这一连串实验……这又是一个谜)

指导读好感叹句,强化月球的神秘。

6、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齐读第3、4、5、6自然段。

四、阅读拓展,读写结合

1、导入: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更让人感受到了月球的神秘莫测,月球之谜仅此而已吗?

学生可能会从两方面回答:

我在课外也收集到了有关月球之谜的资料,此时,引导学生交流资料。

我从文中第7自然段的省略号知道,省略号说明还有许多月球之谜没有列举出来。

2、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月球未解之谜吗?让我们走进校园网,进入“神奇的月球”网页,你会了解更多的月球知识。

3、学生浏览网页,教师巡视指导。

4、你从网上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汇报)

5、仿写课文段落:

⑴ 小结:

从同学们的发言,看出你们对了解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在了解的同时,我们更应思考。你能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学着课文的样子,在留言板上共同编写一段话并完成递交。

⑵ 学生编写作品;

⑶ 师生共同评议:

师:大部分组已经完成了作品,开始浏览其他组的作品了,你觉得谁的写得好?为什么?谁的还有不足?为什么?

(学生评议)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学习第8段:

师:你们的评价很有水平。同学们,这堂课即将结束,然而,对神秘的月球,你们会停下探索的脚步吗?(生:不会)

2、出示课件6:

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最后一段。

3、小结:

师:老师相信,解开月球之谜,就在不远的将来,因为你们已经懂得: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附课件流程〗

1、人类登上月球的影像资料。

2、课本后资料袋中的第一段。

3、环形山图片及课本后资料袋中的第二段。

4、阿波罗11号登月情景简介。

5、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6、句子:

这又是一个谜。

7、网页:

奇妙的月球。

上一篇:爸爸,真好的作文下一篇:描写成长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