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2024-09-27

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共11篇)(共11篇)

1.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一

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持续全面深入学习使党的理论

入脑入心

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持续全面深入学习使党的理论入脑入心

到省委党校参加中青一班的学习已经两个月了。学习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经过历史、实践的验证,无疑是科学的、系统的,但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在普通百姓中间,人们往往会觉得理论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差距?为什么较多人理论学习完,出门就忘,或左耳进右耳出?为什么理论学习时讲的一套语系,生活中邻里朋友聊天的另外一套语系,教育孩子又是一套不同的语系,三者差距还较大?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使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广大人民当中能达到耳熟能详、入脑入心、自觉认同?

在党校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课堂学习、课下自学、同学间的讨论、现场教学等方式,我们对党的理论体系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领会,经过个人的认真思考,我对这一系列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在此与大家分享。

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党领袖、党组织,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国际国内形势、长期斗争经验及建设的实践积累,总结提炼出来的,指导全党、全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努力的方向、原则、要求,是站在全社会整体高度的普遍要求,更多体现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而日常生活中普通老百姓,关注的首先是个体的生存发展、欲望需求、幸福快乐,更多关心的是人类自然属性方面的问题。虽然它们的最终都是追求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但毕竟是人类属性的两个方面;虽然都是朝着一个目标相向而行,但毕竟还有一段距离。我想这就是民众对党的理论产生距离感、抽象感的原因。

正因为看到了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重视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围绕以上目标,总书记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新战略,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

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党支部书记,通过学习,我真切地认识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涵盖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所忧所虑、所思所盼,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想全面把握、深刻领会系列讲话的精神内涵,必须经常学、反复学,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学好讲话精神,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带着问题学。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从自己和身边群众关心、疑惑的问题出发,到系列讲话中去寻找答案,指引方向。只有释了疑、解了惑,才能做到学而信,学而用;

二、必须系统全面学。只有在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才能真正认识到系列讲话的科学性、完整性,实践上才能先一着,在学习贯彻的过程中更好地起到带头示范、宣讲推动作用;

三、必须联系实际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宣传贯彻时,要能理论联系实际,把党的政策与国情、社情、省情、市情、企情、民情、员工情况结合起来,成为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与百姓生活的对接者、落实者,讲清楚与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关系,说明白每项政策解决了或影响了员工关注的哪一个问题,它的现实科学性、合理性等等,这样才能抓住人们的关注点、兴趣点,才能入脑入心。简单照本宣科、层层转发,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只能是走形式、走过场。

四、必须瞄准落实学。学习的目的必须是用于实践,坚持学思践悟的精神,才能做到学习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认准了,就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留痕。“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建立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考核评价的干部管理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长效机制。

2.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二

一、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站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 深入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和实践要求, 深刻指出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 鲜明回答了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科学行动指南, 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勤学, 下得苦功夫, 求得真学问。要促进学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 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 构建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课程教材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 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2.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修德, 加强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任务, 采取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把我们所提倡的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将学生诚信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记进学生成长记录。

3.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明辨, 善于明辨是非, 善于决断选择。要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 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做好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和高中课标修订, 切实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做好工程规划教材编写工作, 加强对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理论引导, 帮助他们提高观察事物、辨别是非、把握方向的本领。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邀请领导干部和模范人物到高校作报告。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中的重要作用。

4.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笃实, 扎扎实实干事, 踏踏实实做人。要引导学生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 把小事当作大事干, 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要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 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 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守则, 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基层项目,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创业,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

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各级教育部门要凝聚教育改革共识, 关心爱护学生成长。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 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 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要高度重视学校工作, 关心爱护学生成长, 营造公平公正环境, 不断激发广大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经常到学生们中去、同他们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2.各级各类学校要争创一流业绩, 争当教育改革排头兵。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 遵循教育规律, 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着力点, 探索形成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社会评价机制, 构建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 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的育人格局。

3. 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干部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教育系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迅速掀起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3.学习习近平讲话四个全面 篇三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4.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篇四

天长二中高一年级 梁继奎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如何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努力培养造就一流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深刻阐释了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广大教师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一、好老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根本在教育,关键在教师。正如总书记所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教师是最伟大和神圣的职业,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人生的重任,历来为人们所尊重,中华民族更具有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与教师见面时,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见到你们,我就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总书记的话让每个受教育者感同身受。一个人,不论他的成就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对社会的贡献有多显赫,教师都是他追逐人生梦想的引路人。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劳动者和优秀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正是有了广大教师的无私奉献,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才有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中国才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写下了让各国感叹的“中国故事”,创造出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教师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的使命和责任也愈发重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之队”,中国梦终将在他们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时代重任。

二、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做一个好老师,共同的特质必不可少,这就是总书记提出的四条标准。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做一个好老师,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能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而是要把“传道”放在第一位,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一个好老师,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积极引导学生筑梦、追梦和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做一个好老师,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像于漪、李吉林、马芯兰、殷雪梅、孟二冬、霍懋征、叶志平、谭千秋、侯伯宇、石秋杰、张丽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那样,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美好的德行引导学生,以完美的人格影响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入学生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不断增强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不论一个人离开学校有多久,老师的人格魅力都会永远铭刻在自己的心中,老师的人格力量都会成为激励我们追逐人生梦想的强大动力。

师者为师亦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对老师不仅会听其言,更会观其行。好老师首先应该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人生标杆,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明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奉献。好老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事业奋斗的志向,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精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古人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信息时代做个好老师,犹如总书记所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有了这“一潭水”,教育学生才不会捉襟见肘,才能游刃有余。

教育是一门科学,好的教育则是一门艺术。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有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努力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情、意的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个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在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的当今时代,做一个好老师,更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始终“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要求,以锲而不舍的学习研究,以源源不断的进取创新,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清泉。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心中有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

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用爱打开学生的知识之门,用爱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爱是责任和付出。爱学生,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爱是尊重、理解和宽容。爱学生,“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三、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好老师

教师是兴教之本和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要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找准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要改革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综合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吸引力。

5.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五

山盆小学陈永彩

近期,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年轻的领导班子,诚恳亲切的讲话确实温暖人心。对记者的亲切关怀慰问,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新气象!感觉国家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总书记对记者的问候很亲切、很诚恳,讲话内容很全面,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却向全世界介绍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走进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习主席的各讲话中,基本未提政治口号,也未罗列各个时期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更没有堆积政治术语,而是紧紧抓住人民、责任核心词展开,讲话既融进了他对人民的敬爱,也包括了对自己肩头责任重大的认识以及对当前存在的“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讲话诚恳,中国共产党要对人民负起 责任,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没有忘!

我们曾经受到过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西方列强的侵害。中国共产党在危难之际,唤醒了人们的意识,带领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几十年来,党始终在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习总书记的话语体现了“团结人民”“服务人民”党的遵旨。我们相信,在当代中国,有千千万万优秀的共产党员奋斗在祖国建设事业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不分贵贱,职位不分高低,他们有的都是一颗像习书记那样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心。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一个党员优秀的品格,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我们相信,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这样的优秀党员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建设发展事业会越做越好。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 用,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总书记的你讲话看出他对人民的尊重和重视、对民生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习总书记的讲话,给广大人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人民更有理由、更有信心去期盼未来的美好前景,更有激情去描绘未来美好的蓝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宣传各部门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观点、新要求,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指导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各项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这一深刻论述,把创新作为加强宣传思想舆论工作的必由之路、作为推动党的新闻宣传事业 发展的强大动力摆在更加突,位置,凸显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创新的工作重点和前进方向。我们要推动理念创新,保持思想的敏锐度和开放度,勇于打破陈旧观念束缚和习惯思维定势,自觉把思想观念从不适应时代要求、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新思路推动宣传思想舆论工作实现新发展。要推动手段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要推动基层工作创新,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充实队伍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使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有明显改观。我们要准确把握改革创新的重点和方向,着力于舆论引导工作的“时、度、效”,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改革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形成理念先进、手段科学、基层工作改进的良好局面。

6.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六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上成熟和发展的伟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

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始终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用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就是“顶天立地抓自己”。顶天,就是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天;立地,就是立足五千年历史文化、五十六个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顶天立地,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的,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抓自己,就是始终不放松地抓紧自身建设。

我们党从一成立起,就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就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索,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在旗帜问题上,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党自己的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举什么旗帜,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上不但要成熟,而且要发展。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是党政治上成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从我们党自己的经验来说,党在理论上成熟的根本标志,是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或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党在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在于它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时候,尤其在于它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时候。毛泽东思想创立的根本意义,是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形态。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历史性进步,也是我们党理论水平的一次历史性提高。这次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和历史性提高的意义和作用,决不能低估。它攸关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才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才造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听党指挥、忠于祖国和人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才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三年人民解放战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中国才由新民主主义胜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中国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的形象,改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第一次从精神上、政治上站立起来。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毛泽东思想,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和伟大。但我们党并没有就此止步,这是我们党更英明和更伟大的地方。党一方面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不动摇,另一方面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不动摇。

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巨大跃升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愈益发挥的30多年,也是我们党理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成果丰硕的30多年。这30多年,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进步和全党理论水平的又一次历史性提高。这次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和历史性提高的意义和作用,同样不能低估。这是我们党理论上发展的根本标志。它攸关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它使全党再一次获得思想大解放,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局面,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使中国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重新跟上世界潮流,重新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没有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没有毛泽东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我们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没有党在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那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局面,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上讲的是我们党自己的经验。

再举一个世界上的例子。前苏联共产党,理论上曾经是成熟的,创立了列宁主义。但列宁主义后来在苏联没有发展,不但没有发展,而且最终丢了刀子,丢了旗子,导致失掉政权,国家解体。

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充分证明,理论建设对于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理论上走偏,不行;理论上停滞,也不行。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理论上成熟,而且理论上不断发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理论强党必强,思想富国必富。这是党的理论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之一。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国家治理正在进入新阶段。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新阶段呢?

首先,我国发展到现在,国家治理问题,提到了党和国家重要议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以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一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巨大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准备严重不足,特别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民素质建设没有相应地跟上来,有的甚至严重滞后,致使不配套、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经济建设本身也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诸多矛盾而进入新常态。这就使国家治理问题成为突出的瓶颈而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程。

其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决策。我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实践,现在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零敲碎打解决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个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我国的新一轮改革,全面分析改革面临的形势,聚焦于一个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量的积累,正在实现质的飞跃。而这个质的飞跃,又是围绕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深化和展开的。如果说新一轮改革和过去的改革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第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决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人治传统,从人治到法治,必然经历一个历史过程。但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这个战略目标并具体作出战略部署本身,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性飞跃和历史性进步,也是对世界政治文明进程的历史性贡献。习近平同志讲,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姊妹篇,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个比喻是形象生动的,也是贴切深刻的。它说明,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起来考虑,使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协调推进,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我国国家治理进入新阶段,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改变,也不是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样的历史阶段,而是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特定的历史时段。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同过去实践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新的伟大实践。如果从党的十八大算起,这个时段至少要三十年时间。

大致地说,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已经走过了“两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我们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个三十年。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中国的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中华民族大踏步走向世界。

第三个三十年。在前“两个三十年”的基础上,我国的国家治理将迈上一个大台阶,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那时,不但最深刻的思想来自中国,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实践来自中国。我国经济将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高品质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国家素质、社会素质和公民素质的巨大进步,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这个时段的时间节点,刚好是本世纪中叶,同我国建国一百周年也就是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相吻合。

新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党“适应新的需求,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9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高举实事求是的伟大旗帜,全局在胸,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大局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新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集中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国家治理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奠定了党和国家前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三个来源”和“一个必要条件”。“三个来源”: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它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是主动自觉的,又是丰富充沛的。它的实践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又是它的理论总结、理论概括和理论表达。这种总结、概括和表达,是准确鲜明的,又是厚重坚实的。它的文化来源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是它的积极弘扬和借鉴。这种弘扬和借鉴,是深入咀嚼的,又是开放包容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高度重视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我们党是理论上成熟和不断发展的党。特别令人欣喜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习近平中国式的而又极富现代感的语言风格,以其深厚修养和博大想象,直指人心和引人入胜,切中要害和要言不烦,含蓄内敛和耐人寻味,平易近人和质朴清新,不拘一格和活泼灵动,这样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给当代中国带来一场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文风革命。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风建设。毛泽东是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毛泽东诗词,横空出世,雄视千古;毛泽东书法,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毛泽东文章,融汇古今,博大精深。长期以来,我们党理论上的一些重大概括、重大提法、政治用语,主要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许多重要论述,也主要是由毛泽东完成的。陈云同志讲,毛泽东同志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我们党里头没有第二个人写出这样好的著作。这是了不起的功绩。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具有鲜明语言风格的伟大政治家。邓小平的语言艺术,简练、平实、幽默,产生了深远影响。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文风建设也有重要论述。

7.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七

一、讲话的主要内容

1、青年是“中国梦之队”的先锋

青年学生是中国梦最活跃、最有朝气的描绘者,是“中国梦之队”当之无愧的先锋。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给北大学生的回信在首都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讲话高屋建瓴,意义深远,为青年一代追求、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一是阐述了青年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知道,自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己任,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进程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二是揭示了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青春的梦想,只有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才能得到升华;青春的色彩,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才更加绚丽。“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当代青年应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崇高事业的召唤中。

三是发出了全党关心关爱青年成长的动员令。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切有发展、有前途、有后劲的民族,都会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青年。

四是提出了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新期望。“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梦想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一代要把梦想蕴含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具体奋斗上,为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历史答卷。

2、实现中国梦 先育筑梦人

总书记五四讲话和给北大学生的回信,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含义深刻,是对十八大报告关于青年论述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进一步指明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对于团结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以中国梦为统领,发扬北大光荣传统,淬炼理想信念,凝聚青春力量。

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首先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在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总书记更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核心使命,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培养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就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水平来讲,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但教育的终极追求还不仅于此。教育离不开训练,但训练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更重要的使命是思想、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这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国家振兴,教育为本。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千千万万术业有专攻的人,更需要千千万万甘于为这片土地付出汗水奉献青春的人。培养青年一代具有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具有良知、信仰、崇高、尊严、使命、责任感和博爱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的中国教育梦。只有当我们的教育梦实现的时候,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3、青年要继承五四精神奋发有为

历史充分证明,青年是社会上最有梦想、最富活力、最善创造的群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民族就有前途、有希望。总书记所作的五四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愿景中的地位和任务,强调中国梦属于青年,并终将在一代代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中变为现实。习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言语温暖平实,却掷地有声,催人奋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青年的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的过程。而唯有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才能在实践中有发展,获得人生价值。

学习总书记的五四讲话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爱国主义的强大动力。如今的青年生活富庶、衣食无忧,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炼,缺乏对国情和历史规律的深刻了解,易存浮躁、功利心理,易在爱国观念上存在困惑,更需要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和砥砺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青年教师,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锤炼意志,是我们实践中国梦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总书记的五四讲话精神,就是要高扬科学、求实的思想之光,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造、有所作为。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今日,革故鼎新、追求真知的“新青年”精神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学术一线的青年知识分子,要做有热情、现代意识和公共关怀的主体,敢于求实,勇于创新,像我的学生们一样如饥似渴、只争朝夕地学习,既扎实打牢基础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努力研究、创建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体系,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有所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

4、创新创造与艰苦实干成就梦想

总书记对我们青年提了五点殷切希望,对广大青年认识中国梦、理解中国梦、如何奋斗并实现中国梦做出了详细的阐释,他还在讲话谈到“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总书记对青春如此温暖的解释令我感动。

二、我的体会及感受

对于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践行总书记对我们的要求。第一,在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崇高追求中升华青春的梦想。梦想、理想、希望这些字眼,从来不是虚幻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蕴含于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第二,通过艰苦实干的创新创造活动来成就青春的梦想。

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生活总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我理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就应该彰显自己的活力,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在扎实苦干中实现青春的价值。

第三,在推动实现全民族奋斗的共同梦想中建功立业。

8.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包括:

一、2013年12月3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

二、2013年12月30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讲话;

三、2014年1月14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四、2014年2月17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

五、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

六、2014年3月6日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

七、2014年3月18日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

八、2014年4月25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要讲。1

参考书目:

一、《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

9.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九

参学地点: 参学人员:

主讲人:

深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习近平谈【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习近平谈【实干兴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谈中国梦。习近平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习近平谈【改革开放】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视察深圳,向邓小平雕像献花篮。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习近平谈【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必然要求。

习近平谈【反腐倡廉】 2013年1月22日,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习近平谈【青春梦】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交谈。他强调,我们必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广大青年必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谈【和平发展】 关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习近平谈【依法治国】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习近平谈【航天梦】 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航天战线的同志们秉持航天报国的理想和追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012.11.17习近平: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得“软骨病”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2013.1.22习近平: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

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013.3.1习近平:大兴学习之风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

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

2013.4.8习近平: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 开放大门不会关上 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所有在中国内地注册企业,都是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

2013.5.4习近平:实现中国梦 放飞青春梦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013.5.24习近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3.6.29习近平: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

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013.7.22习近平:以更大政治勇气深化改革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3.7.23习近平:改革进入深水区 闭门造车不行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2013.8.29习近平: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强部队全面建设,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3.9.5习近平:坚定推动改革 宁可增速降一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2013.10.7习近平: 改革要啃硬骨头 这时要一鼓作气

习近平提出3点建议。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携手推动亚太共同发展;第二,客观判断形势,沉着应对挑战,全力维护亚太经济金融稳定;第三,着眼长远,推动各成员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为亚太持久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2013.10.7习近平:不简单以GDP论英雄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国内需求拉动转变。我们不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2013.11.9习近平:宣讲三中全会精神要努力讲全、讲透、讲实

宣讲的关键是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全面准确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

2013.12.3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习近平论经济建设——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

——2013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们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些目标必将给中国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国将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3年4月8日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谈话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

——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的讲话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2014年5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牢牢把握着我国发展主动权。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4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的讲话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好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2014年12月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

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15年5月27日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中国正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中国利用外商投资政策不会变,我们会健全商业法治,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中国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拉动中国同世界经济共同增长。

10.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十

全面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为推动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思想武器

学习好贯彻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一项长期的、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当前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要求。要全面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 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有力理论指导。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进一步统一 思想认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必然要求,是强化理论武装、提高 队伍理论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 工作、推动 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要系统学习、全面把握,又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学习重点,并用以指导 工作 实践,推动 工作科学发展。尤其要深刻领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道路,确保 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深刻领会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把中国梦作为激励全体 工作 人员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更加自觉把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进,充分发挥监督 等职能作用,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要深刻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立足本职工作,积极研究和落实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积极稳步推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要深刻领会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形势的判断上来,不断提高防腐拒腐水平,始终保持 防腐拒腐 的高压态势。要深刻领会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和重点,继续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过硬队伍。

学习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仅要准确把握讲话的基本内涵,还要深刻领悟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讲话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努力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深刻把握“永不动摇信念”这条红线,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深刻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刻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个根本思想武器,弘扬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精神,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深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正确观察、分析、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

11.0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讲话精神 篇十一

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上成熟和发展的伟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

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灵魂和命脉。

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是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党中央和全党全国工作的主旋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要保障,持续深入地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紧紧抓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键环节,始终保持党的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党一项基本的理论建设、政治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下深入持久的功夫,开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新局面。

上篇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上成熟和发展的伟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

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始终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用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就是“顶天立地抓自己”。顶天,就是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天;立地,就是立足五千年历史文化、五十六个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顶天立地,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的,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抓自己,就是始终不放松地抓紧自身建设。

我们党从一成立起,就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就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索,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在旗帜问题上,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党自己的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举什么旗帜,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上不但要成熟,而且要发展。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是党政治上成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从我们党自己的经验来说,党在理论上成熟的根本标志,是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或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党在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在于它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时候,尤其在于它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时候。毛泽东思想创立的根本意义,是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形态。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历史性进步,也是我们党理论水平的一次历史性提高。这次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和历史性提高的意义和作用,决不能低估。它攸关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才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才造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听党指挥、忠于祖国和人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才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三年人民解放战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中国才由新民主主义胜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中国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的形象,改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第一次从精神上、政治上站立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毛泽东思想,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和伟大。但我们党并没有就此止步,这是我们党更英明和更伟大的地方。党一方面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不动摇,另一方面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不动摇。

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巨大跃升的30多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愈益发挥的30多年,也是我们党理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成果丰硕的30多年。这30多年,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进步和全党理论水平的又一次历史性提高。这次历史性飞跃、历史性进步和历史性提高的意义和作用,同样不能低估。这是我们党理论上发展的根本标志。它攸关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它使全党再一次获得思想大解放,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局面,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使中国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重新跟上世界潮流,重新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没有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没有毛泽东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我们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没有党在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那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局面,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上讲的是我们党自己的经验。

再举一个世界上的例子。前苏联共产党,理论上曾经是成熟的,创立了列宁主义。但列宁主义后来在苏联没有发展,不但没有发展,而且最终丢了刀子,丢了旗子,导致失掉政权,国家解体。

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充分证明,理论建设对于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理论上走偏,不行;理论上停滞,也不行。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理论上成熟,而且理论上不断发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理论强党必强,思想富国必富。这是党的理论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之一。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国家治理正在进入新阶段。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新阶段呢?

首先,我国发展到现在,国家治理问题,提到了党和国家重要议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以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一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巨大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准备严重不足,特别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民素质建设没有相应地跟上来,有的甚至严重滞后,致使不配套、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经济建设本身也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诸多矛盾而进入新常态。这就使国家治理问题成为突出的瓶颈而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程。

其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决策。我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实践,现在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零敲碎打解决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个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我国的新一轮改革,全面分析改革面临的形势,聚焦于一个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量的积累,正在实现质的飞跃。而这个质的飞跃,又是围绕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深化和展开的。如果说新一轮改革和过去的改革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第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决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人治传统,从人治到法治,必然经历一个历史过程。但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这个战略目标并具体作出战略部署本身,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性飞跃和历史性进步,也是对世界政治文明进程的历史性贡献。习近平同志讲,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姊妹篇,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个比喻是形象生动的,也是贴切深刻的。它说明,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起来考虑,使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协调推进,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我国国家治理进入新阶段,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改变,也不是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样的历史阶段,而是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特定的历史时段。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同过去实践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新的伟大实践。如果从党的十八大算起,这个时段至少要三十年时间。

大致地说,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已经走过了“两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我们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个三十年。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中国的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中华民族大踏步走向世界。

第三个三十年。在前“两个三十年”的基础上,我国的国家治理将迈上一个大台阶,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那时,不但最深刻的思想来自中国,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实践来自中国。我国经济将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高品质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国家素质、社会素质和公民素质的巨大进步,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这个时段的时间节点,刚好是本世纪中叶,同我国建国一百周年也就是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相吻合。

新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党“适应新的需求,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09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高举实事求是的伟大旗帜,全局在胸,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大局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新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集中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国家治理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奠定了党和国家前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三个来源”和“一个必要条件”。“三个来源”: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它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是主动自觉的,又是丰富充沛的。它的实践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又是它的理论总结、理论概括和理论表达。这种总结、概括和表达,是准确鲜明的,又是厚重坚实的。它的文化来源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是它的积极弘扬和借鉴。这种弘扬和借鉴,是深入咀嚼的,又是开放包容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高度重视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我们党是理论上成熟和不断发展的党。

特别令人欣喜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习近平中国式的而又极富现代感的语言风格,以其深厚修养和博大想象,直指人心和引人入胜,切中要害和要言不烦,含蓄内敛和耐人寻味,平易近人和质朴清新,不拘一格和活泼灵动,这样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给当代中国带来一场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文风革命。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风建设。毛泽东是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毛泽东诗词,横空出世,雄视千古;毛泽东书法,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毛泽东文章,融汇古今,博大精深。长期以来,我们党理论上的一些重大概括、重大提法、政治用语,主要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许多重要论述,也主要是由毛泽东完成的。陈云同志讲,毛泽东同志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我们党里头没有第二个人写出这样好的著作。这是了不起的功绩。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具有鲜明语言风格的伟大政治家。邓小平的语言艺术,简练、平实、幽默,产生了深远影响。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文风建设也有重要论述。

上一篇:学生日记一则下一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个人有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