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翻译(共9篇)(共9篇)
1.白居易的长恨歌翻译 篇一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这两句活画了一个好色的君王,也暗喻了这种搜求会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多少灾难。
第三句开始作者略去了玄宗看中了自己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想方设法掠为己有的史实,只说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显然是“为尊者讳”。但史实毕竟是史实,当时的人,凡了解这段历史的谁看了这段诗不会哑然失笑呢?接下去,在描写杨妃种种“承欢”“承恩”的“侍宴”“侍夜”的娇艳媚态之时,将昏君沉于美色的形象不断地加以刻画。虽然笔墨淡淡,却入骨三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仙乐风飘处处闻”,“尽日君王看不足”。春宵嫌短,便不早朝,而且是“从此”就不早朝了,杨妃需要承欢侍宴,“无闲暇”而且“夜专夜”,在俪宫之上听不尽的仙乐,这个皇帝早晨不上朝,整天是歌舞酒宴,夜夜专宠贵妃,还有什么时间理朝政?杨妃的姊妹兄弟都封了大官,连几千年的重男轻女之风都一时为改,象这样的描写不是讽喻是什么呢?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就是一首讽喻诗呢?不能,因为虽然这首诗讽喻的味道很浓,份量很重,但毕竟只是在诗的前半部分,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
占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则是“爱情”主题的表现。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商羽衣曲”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变化:安史之乱爆发,“汉皇”西逃,出都门后,六军不发,厄运来到杨妃头上。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惨状。“宛转”突出了杨妃死前挣扎的情景,“花钿委地”是个细节描写,“掩面”和“回看”这两个连续动作是突出描写“汉皇”当时复杂的心情。作者从这里开始把对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的批判转为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同情,而且不仅是同情,接下去是长篇大段的对汉皇思念杨妃,派方士寻觅杨妃魂魄和杨妃之魂对方士所谈到的对汉皇的思念,真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作者采用了环境渲染、借景抒情、对比、反衬等各种手法来全力写两人相思之切,之真,之苦,真有催人泪下的功力。在杨妃将钗、钿各分一半给方士带给汉皇时,借她之口重新说起当年两人的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这一爱情主题升华到几乎不能再高的地步时,作者终于按捺不住,亲自登场,万分感叹地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至此“爱情”主题得到了最充沛的表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之处,又更有大段的同情和歌颂爱情之处,尽管这两个主题表面似乎是不相容的,但单执讽喻或爱情一端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内容的。
二、《长恨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矛盾主题?
这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性和作品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矛盾性、复杂性所造成的。
《长恨歌》这首诗作者在主观上是借古事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在客观上,它的内容本身又有讽喻、揭露统治者的作用。
所谓“主观上”就是指诗人的创作意图来说的。根据白居易自己进行的诗歌分类,《长恨歌》是列入“感伤诗”类,并未列入“讽喻诗”。他对感伤诗的标准是“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根据白居易的好友陈鸿《长恨歌传》的记载,正是民间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感染了诗人,引起诗人强烈的感慨,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写出《长恨歌》的。
然而,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呢?仅仅是对李杨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吗?要搞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白居易当时的思想。
此诗作于812月,是白居易35岁任周至县令时,这是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刚刚踏上政治道路后不久。白居易的前期思想是比较积极的,有“兼济天下”之志。但他所生活的中唐时期,表面上全国统一,社会暂时安定,实际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赋税繁重,又有外强不断入侵,阶级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人民渴望改革现实,怀念盛唐帝国开元、天宝的繁荣盛世。白居易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和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进步、开明的人的愿望。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观刈麦》这样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写了《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领导了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首先对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统治者荒淫误国是非常痛心的。
唐玄宗晚年荒淫无度,贪恋酒色,不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盛极而衰。白居易在内心里肯定是痛心和愤恨的,对于玄宗的这些误国之举,他在诗中给予了尖锐的讽喻和批判。
白居易对于杨妃不一定怎么痛恨,但不会有太多好感。因为杨妃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虽然作为一个早年并非出身显贵,境遇也不佳的年轻女子,她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但是当她一跃而成为贵妃娘娘后,就已经完全变成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杨妃的腐化生活是惊人的,“吃荔枝”就是典型的一例。白居易在诗作《上阳白发人》里就点到杨妃的名字,把上阳人的悲惨命运与杨妃的“遥侧目”直接联系在一起。“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虽然他知道上阳人的悲剧根源是宫女制度(他还不能认识到这是封建制度的罪恶),但这里肯定是有抨击杨妃的成分。
从史实来看,杨妃的罪过也不小,虽然封建帝王荒淫误国不能让她担当主要责任,但她也绝不仅仅是靠“美貌”来误国的。她和安禄山表面是“干娘”和“干儿子”的关系,实际有暧昧的纠葛。杨国忠也仅仅因为是她哥哥,就靠她的裙带关系爬上宰相的高位,
对于杨国忠白居易是痛恨的,在诗作《新丰折臂翁》中他就点了杨国忠的名。
难怪安禄山反叛,玄宗西逃时杨妃自己也说“妾有罪当诛”。而西出都门之后,六军不发,非要杀掉杨氏兄妹。说明人民对他们早已经恨之入骨了!
就白居易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思想来看,对于这种鱼肉人民,荒淫误国,被人民痛恨的人,他决不会歌颂的。通过分析白居易写作这首诗的思想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讽喻部分的思想根源。
但是,《长恨歌》中为什么又有大段的对玄宗和杨妃之间爱情和生离死别后互相思念的描写,极力地渲染悲凉气氛,看上去寄予了无限深切的同情呢?
从作家的思想来看,他对玄宗和杨妃荒淫误国固然非常痛心,但对于他们悲剧的结局又是寄予了深深的同情的。
对于唐玄宗这个早年亲手创开元、天宝盛世,晚年又被儿子肃宗监禁,只落得名义“太上皇”的人,白居易肯定在心中是有评价的。人民固然痛恨这个误国之君,但对于开元盛世是怀念的,对于玄宗早年的功劳是清楚的,对他晚年的悲楚境遇是同情的,因此民间才能长久流传他的故事。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无论从选材还是成诗,都可表现出白居易对玄宗既批判又同情,既爱又恨的矛盾复杂的感情。
白居易对杨妃也是有同情的,但这是把她作为抽象的美貌女性遭惨死的同情,是对妇女命运的同情。
从根本上讲,白居易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对于统治者自己办出的荒堂事情痛心疾首,对于这种行为进行讽喻是符合他当时思想的。然而,也正因他毕竟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替统治阶级说话,对于统治者所造成的悲剧不幸给予更多的同情也是非常自然的,这也就是所说的阶级局限性吧。
至于诗中关于“爱情”的歌颂问题,应该是白居易借此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这时他已经不是在写历史上的真实的玄宗和杨妃,而是把他们的形象纯洁、净化为理想的化身,在这个基础上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手法上也采用了浪漫主义,读者之所以能受感染也是被这种爱与死的永恒主题的艺术表现所打动,并不是被真实历史中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所打动。杨妃死时37岁,玄宗已经60多岁。玄宗不过贪恋杨妃的年轻貌美,杨妃也不过是要获得玄宗的专宠以提高和保持自己的身价,姊妹兄弟都跟着沾点光,究竟这两个生活原型之间能产生多么纯洁坚贞的“爱情”很难想象,不过马嵬坡下玄宗为保命而任由杨妃去死却是真的,尽管他是迫于形势所逼,但他毕竟在自家性命和与杨妃的“爱情”之间选择了前者!
在诗的后半部,白居易实际是把玄宗和杨妃的形象抽出来,把这种感情加以净化而抒发感慨的,这里既有世界观的局限性,使他对玄宗和杨妃既批判又同情,又有作者思想上某些因素的强烈影响,由于由于白居易本人亦重女色、好女色,自称在美色面前无能为力,他这种感情很丰富,对于“尤物惑人”之情的体验感受很深,所以对于这种相思之苦格外同情,感同身受。使得他对于玄宗失掉杨妃的痛苦更觉怜悯,能从玄宗的心理出发进行那样传神逼真的渲染,也可算是同病相怜,心有灵犀吧。在他的诗作《李夫人》中,他从汉武帝、穆王到唐玄宗,详细地写到了这种感受。“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写着写着就把自己的感情溶进去了,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情赋予了笔下的人物。写时已不是写他们,读者读时候也不是读他们。这也是白居易的一贯创作风格,在他的《杜陵叟》《上阳白发人》《琵琶行》等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长恨歌>>是白居易借古事抒发自己复杂矛盾的世界观所产生的强烈感情,既有感于玄宗的荒淫误国,又感于李杨自己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此凄凉,进而将自己对于这种爱情悲剧的认识和感慨都抒发出来。这些表现在诗中就造成这样的客观效果:一方面有明显尖刻对原因的讽喻、揭露,一方面对已造成的这种悲剧的结局又极为同情,进而借这个故事生发开来,歌颂了理想化的爱情并感慨“此恨绵绵无绝期”。
所以,单说这首诗是讽喻诗是不妥的,单说是歌颂爱情的也必定不妥。
所以,《长恨歌》体现出来的,是矛盾的双重主题思想。
2.白居易的长恨歌翻译 篇二
白居易一生感时伤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样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却将一段爱情故事写得凄切婉转、荡气回肠。由此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了白居易的感情生活。
白居易的父亲曾在徐州任职,白居易随父亲在徐州居住过一段时间,并与邻家女孩湘灵产生了恋情。湘灵比他小四岁,活泼可爱,精通音律,两人成为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精通音律的女子,好似白居易心中的湘灵。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二十七岁,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湘灵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前两首都抒写了自己的思念之苦,以及湘灵对自己的思念,如:“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马嵬坡一别后,“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都借“泪流”与“孤灯”表达相思之苦。
第三首题为《长相思》,如实地写出了这段恋情的苦衷:“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是说两个人虽然相互爱恋,但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长相厮守。同时,在这首《长相思》中,也能够看出白居易日后所作《长恨歌》的影子:“愿做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做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我们从这三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 白居易与湘灵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和相恋, 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之后双方不但苦苦相思, 而且考虑过结为秦晋之好的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 高攀不上白居易。因此白居易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二十年 (804) 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做校书郎,他需将家迁至长安。临走前白居易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又不敢大哭。这种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读了依然让人黯然泪下。《长恨歌》中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别离时:“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同样让人唏嘘不已。
元和三年(808)末,白居易已做了左拾遗,这时的他已三十七岁了,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虞卿的妹妹结了婚。白居易婚后和夫人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初恋情人湘灵姑娘,直到元和七年(812)和八年(813)还写诗思念湘灵。一首题为《夜雨》,另一首题为《感镜》。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灵。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头。白居易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白居易此时已经四十四岁,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在此诗中白居易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很多,远不如《潜别离》沉重,但不经意间的一个“恨”字,还是把心事毕露无疑。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无法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长恨歌》的写作竟然也是源于一次机缘巧合。元和元年(806),三十五岁的白居易正深深陷于对湘灵无比的思念中,来到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长恨歌》。在创作的过程中白居易把自己的情感故事赋予其中,写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间让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所以,这大概也是很多人认为主题是写爱情的原因。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长恨歌同时也是白居易和湘灵的长恨歌。恨长相爱,但不能长相厮守。《长恨歌》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全诗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以及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既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承欢侍宴无闲暇”、“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又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唐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唐玄宗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杨贵妃托物寄词,又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尾“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和湘灵心心相印,忠贞不渝,但是却遭到封建家长制的强烈抵制,白居易直到三十七岁才娶妻,而湘灵则终身未嫁。悲兮、恨兮。而传唱千古的《长恨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也分明有着白居易自己和湘灵之间的爱情悲剧所在。
摘要:白居易的《长恨歌》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爱情故事。在诗歌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故事赋予其中, 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感情生活
参考文献
[1]白居易.白居易全集[M].广东珠海出版社, 1996.
[2]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3.白居易的长恨歌翻译 篇三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多重含蕴
醉吟先生的诗文以“童子解吟”为赞誉,其以“诗王”名号留世,创作了不少语言通俗却又饱含深意的诗文,如清朝赵翼如此评价醉吟先生的一首诗:“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长恨歌》述说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不禁在妇人见“喜闻而乐诵之”,但其的创作主题的多重性颇为现代学者所争议。所争议的,大体归纳于以下三种主题:第一,爱情和讽喻主题;第二矛盾主题;第三,形象大于思想主题。
一、爱情和讽喻主题
《长恨歌》的取材沿袭了白居易以往的风格,取材于真实事件。诗文中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确有其人,诗文一方面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荒淫的生活景象,讽喻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引起的国事荒废,外戚霍乱;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下半部分,又对杨贵妃和唐玄宗阴阳相隔,相思不得相见的遗恨表现了同情和恋爱。不论如何,此诗始终以坚贞不渝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主线贯穿其中。
《长恨歌》中,白居易着力写了三情——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深情,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痴情,唐玄宗与杨玉环天人相隔的苦情。白居易特地隐去了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媳妇这一史实,而是写“一朝选在君王侧”,也隐去了安史之乱,略写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使得全首诗的忠贞爱情基调奠定下来,而为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和痴迷的苦情做了铺垫。突如其来的变故,上阕的欢乐与下阕的悲凉更是显出了爱情忠贞之可贵。再联系到白居易自己的爱情背景,与湘灵相爱不能相守,整首诗文的爱情基调可见一斑。而白居易此诗创作于公元806年,此时正是白居易初入官场,其抱负满满等待施展,而白居易为宦之时,写诗多为补察时事,由此推断,此诗确应当含有讽喻的意味。而从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上阕多写帝王因沉迷女色而误了国事,下阕多写帝王爱情的遗恨之情。关于爱情与讽喻的主题说,自从20世纪50年代王运熙提出之后,便得到了学界大多数人的赞同,但是其实讽喻帝王要规行矩步,还是讽喻古代女子堪为玩物我们在此不展开讨论。
二、矛盾主题
而20世纪80年代郭象对《长恨歌》提出了矛盾说,他说白居易“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同情远远压倒表面上对荒淫生活的讽喻,从而造成了这篇诗主管动机和客观艺术效果上的尖锐矛盾”。
郭象认为白居易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看法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矛盾,致使他在创作时理性和感情不能同统一。白居易对深宫中女子命运的同情和对情人湘灵深爱深思之痛都写入诗里,如同林语堂在写《京华烟云》不时为自己故事中人物落泪一样,白居易也把自己感情的命运带入诗中,为自己的文字所动容而淋漓尽、酣畅书写,引起了情感和理智的唱反调,而这种反调而成情感被带入得越多,诗体的矛盾就越明显。也正是这种矛盾,把《长恨歌》推向了千古传诵的不朽杰作,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矛盾说也是偏向于感情的,也认为全诗以情贯穿,而作者的主观意识不知不觉脱离了本来作诗的意图,使得全诗上下篇充满了矛盾,而这种主观意图在全诗占有一定的分量,并不是单纯的歌颂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而是从创作意图上的矛盾,因此不同于爱情主题这一说。
三、形象大于思想主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雨辰首先提出了《长恨歌》中形象大于思想这一主题。雨辰认为作者是要通国对作品的艺术描写来暗示或者引导读者产生某种观点或者态度,也就是在创作的作品中药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雨辰借用马克思之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一个著作家来说,吧某个作者实际上提供的东西和知识他自认为提供的东西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雨辰认为,白居易在描述《长恨歌》这段爱情的时候,确实是说了沉迷声色误国之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和主题思想,但是客观上却又是在歌颂爱情,这个爱情便是形象。由此可见,“形象大于思想”和“矛盾”这两个主题都是说《长恨歌》的创作中,作者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又有区别:“形象大于思想”是认为作者以艺术创作的原理才有了这种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不一致的现象,而“矛盾”认为是作者自身主观和客观思想不能统一而造成了这首诗的矛盾。
《长恨歌》的流传度总是让人们试图去追溯它的主题,却又只做单一的处理,而这些不同的解释又都可以在《长恨歌》中一一印证,同时那些印证外多余的部分,却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其实只要重视《长恨歌》中蕴含的多重主题,融汇思考,才有利于我们对此诗的研究,排众家之言而专利已言,是得不到进步的。
参考文献:
[1]胡可先,文艳蓉.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4.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篇四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细腻的刻画,唐、杨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个性又与命运相连。另一特色是在叙事中写景状物,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有触景伤情,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有借景传情,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有融情入景,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等等。
作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描写详略得当,细节剪裁得体。
语言精练传神,有鲜明的形象性。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写出杨玉环的千娇百媚;“梨花一枝春带雨”,生动地描绘仙境中杨玉环的美丽凄凉的情态;还借鉴发挥了乐府歌行的特点,这首诗的音节优美,语言流畅,非常适合诵读。
5.白居易的长恨歌翻译 篇五
在白居易《长恨歌》之中,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者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处处可见诗人的匠心。
《长恨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以独特的风姿倾倒了古今中外无数读者。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长恨歌》进行探讨,试图从“虚实”这一艺术视角出发,去深入挖掘其风情魅力。
“虚”与“实”这一哲学范畴源于老子的“有无相生”观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其后这一哲学理论又逐渐延伸到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古代很多文论家对这个概念进行过阐述,虽然说法各异,但却都看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实相生”这一重要特征。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理论中,“虚实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艺术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可见,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虚实的概念,可界定如下:从感官的角度看,实即作家所写的实人、实事、实境,虚即虚构的鬼神世界、梦幻仙境、过去或未来之境等;从题材处理的角度看,即生活(或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从意境构建的角度来看,景物为实,情与理为虚;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实与详略、正侧、隐显、疏密等均有交叉涵义。
《长恨歌》这首长诗,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及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法则进行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因此后人阅读时,也需辨明虚实方可探得各中滋味。
一
《长恨歌》这首诗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第一、二部分相较于第三部分来说属于实写,但实中有虚。从开头至“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第一部分,写杨妃生前与帝王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结局。诗人虽在实处落笔,却善于虚处经营。如杨贵妃的入宫,作者就进行了艺术虚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诗中说她是被选入宫的。但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记,“(杨妃)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可见白居易用虚笔有意识的剔除了历史材料中的丑闻,净化了杨贵妃的出身。另外描写杨贵妃的一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虽未写出后人心目中贵妃应有的庄重矜持、典雅高贵的.形象,但是通过这种“俗化”的虚笔揭掉了蒙在帝王后妃身上那层神秘的面纱,从而为后文埋下伏笔。在笔法上,作者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接下来是赐浴、侍夜、陪宴、共游、专房、歌舞,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玄宗对贵妃的迷恋,可见二人感情之深。但这种没有节制的爱情,结果却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玄宗贪色忘朝以及杨氏贵戚集团的形成。这种帝妃之爱所显现出的致命缺陷,不仅对江山社稷不利而且也为他们日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果然,不久大乱爆发。但令人深思的是对“安史之乱”这样一场危及唐王朝国运的大乱,作者并没有详写,而是用虚笔简写,仅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笔带过。但接下来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之死作者却大肆泼墨,“翠华摇摇行复止……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从这八句诗,完全可以看出君王对杨妃惨死的沉痛哀伤态度。
二
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仍以实写为主,但虚笔的灵光也处处可见。“虚实结合”主要表现为以景写情,化情思为景物。艺术效果正如宗白华所说,“实化为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作者首先用赋笔描写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哀伤心理,笔法非常细密。“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这四句写景,以悲景来烘托哀情,景中含情,实中寓虚。“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行宫月色,雨夜铃声,更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这又是一层。《网师园唐诗笺》评“蜀江水碧”这四句,“从景上写出悲凉情味,虚际描摹,笔意宕漾,如聆三峡猿啼。”然而至此诗人仍意犹未尽。
为了强化人物的感情,他又腾挪跳宕,反复渲染。“天旋日转”,御驾回宫本是天大喜事,但玄宗却是“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白日里,触景伤情,睹物思人,潸然泪下,“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夜晚被情所困,辗转难眠,“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又是一处精彩的虚笔。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中曾作如是评,“‘孤灯挑尽未成眠’又似寒士光景;南内凄凉,亦不至此”,其实不然。它虽非生活真实,却完全符合艺术真实。唯其如此,才更突出他独挑孤灯夜不能寐的凄惨心境。其它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也用了虚笔。按照常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作者却说从马嵬坡生死诀别之后,杨贵妃的魂魄从来都没有进入玄宗的梦乡。这似乎不大符合生活实际,但正是采用这样的艺术虚笔,才能突出玄宗的相思之苦,才能引出下文一段“海上仙山”的寻觅。所以这两句诗承上启下。作者如同一位能工巧匠,构建危宫大厦,能于接榫合缝处做到毫厘不爽、滴水不漏。
作者反复渲染玄宗这种苦苦的思恋,真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并且现实中找不到杨妃,又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推进,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直至高潮。这正是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所说的“螺旋式”抒情方法。而且正如宋代范文《对床夜语》引《四虚》所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三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属于虚写。陈寅恪先生说过,“在白歌陈传之前,故事大抵尚局限于人世,而不及于灵界,其畅述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似以长恨歌及传为创始,此故事既不限现实之人世,遂更延长而优美……洵为富于天才之文士矣。”陈先生所论可谓精辟。的确,诗人根据民间传说,大胆运用浪漫主义的虚笔,巧妙变换汉武帝李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给读者展现出另外一个奇异虚幻的神仙境界,而且,虚境中又时见虚笔,虚境叠加,更显风神绵缈、摇曳多姿。 玄宗派临邛道士四处寻觅杨贵妃的魂魄却无果,正在失望之际,道士又“忽闻海上有仙山……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明代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唐孟庄语“‘忽闻’二字,装点其真;‘虚无缥缈’,明见其假”,可谓独具慧眼。道士推测这位太真仙子可能就是杨贵妃了,于是就前来拜访。“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用“小玉”和“双成”这两位美丽多情的侍女来侧面陪衬太真仙子,这又是一处虚笔。正如清代刘熙载所说“取径贵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接下来写太真仙子出场,“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这些动作将她内心的相思展露无遗。她迟疑了片刻,便“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可见其相思之深欲见之切。但即使是这样,也并未损害其形象之美,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太真仙子衣袂飘飘轻盈似舞“风吹仙袂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清代蘅塘退士评此二句道“空虚处偏有实证”,他已看到了虚实结合的妙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流泪时她楚楚动人,带泪的面庞就像春天里一枝洒满了雨露的梨花,这完全是一个纯洁美丽又柔弱的女神形象。宗白华指出中国美学上有两种美学倾向: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此处太真仙子的“一哭”,以白描见长,给人以清水出芙蓉的美感体验。以上文字,作者表面上描写了太真仙子的一系列动作及外貌,没有直接写心理,但其实笔笔都是为刻画其内心的痴情幽怨服务的,可谓实中含虚,形神兼备。接下来是太真仙子殷勤致辞“含情凝睇谢君王……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段话表达了她对玄宗的深情思念,而且又托使者带给玄宗一些信物,希望天上人间再续前缘,这种痴情足以令人动容。
到这里,故事似乎已经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却忽然又说了“临别殷勤重寄词……夜半无人私语时”六句话。诗歌由于篇幅所限,省略了诸多笔墨,但我们可据陈鸿《长恨传》将省略部分补足,“方士受辞与信,将行,色有不足。玉妃因徵其意,复前跪致词:‘乞当时一事,不闻于他人者,验于太上皇。不然,恐钿合金钗,罹新垣平之诈也’。”听了道士这番话后,杨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故有如上言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昔日的海誓山盟,同她的深情寄语“但教心似金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一样,都只是表现了杨玉环的痴情无限,但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诗人透过纸背对玄宗的无言谴责,特别是联系上文的“芙蓉帐暖度春宵”、“翡翠衾寒谁与共”等诗句,这种倾向不难看出。所以此处实写太真仙子,虚刺玄宗注重感官刺激的享乐观。白居易跳出了“女祸论”的窠臼,把杨贵妃写成了一个可悲可悯的弱女子和牺牲品,实为独具慧眼。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催人泪下。
6.长恨歌白居易 篇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
7.白居易的长恨歌翻译 篇七
【摘要】诗歌翻译是属于特殊的艺术范畴,它与文学创作相类似,但有其独特的美学原则,艺术内涵和技术方法。通过美学理论研究诗歌翻译,对于如何的理解翻译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作,本文将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入手,对其英译本进行赏析,对如何提高诗歌翻译水准有着积极和指导的意义。
【关键词】《长恨歌》 “三美论”
【Abstract】Poetry translation is a special category of art,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but it has unique aesthetic principles, artistic connotation and technical methods. The study of poetry translation trough aesthetic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Chang Hen Ge” is a long narrative poem written by Bai Juyi who is a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is the masterpie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is paper from Xu Yuanchongs theory of the “Three Beauties”, analyzes and appreciates its English versions, the finding of which can have a positiv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Chang Hen Ge”; “Three Beauties”
一、引言
唐诗是汉语精粹,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的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杨振宁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历代中国诗人追求传神,讲究意境,强调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推崇形神,意象,情景的高度统一。因此,怎样把唐诗的韵味用英语展现给大众,对翻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翻译美学的存在和发展,为唐诗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将翻译与美学相结合,用另一种语言去诠释原诗词之美。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上乘之作。全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打动了万千读者。这篇叙事诗感情真挚,有血有肉,富于情韵,音节流畅押韵,语言珠圆玉润,情节震撼人心,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通过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探讨唐诗翻译中如何再现“意美,音美,形美”,以及它们在诗歌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许渊冲的美学概述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多年,翻译著作六十余部,被誉为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名著和诗歌的翻译,他所翻译的作品时间跨度大,上起中国的周朝,如《诗经》,中到唐宋元明清,下至毛泽东等当代的诗作都成了他翻译的对象。他所翻译的文学体裁包含诗词歌赋、散文戏剧等,以诗译诗,打破了诗不可译的神话。除了翻译实践外,他的文学翻译理论也同样有建树,他的理论是他本人多年从事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扬弃和发展,因此对中国翻译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鲁迅说过:“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借鉴了鲁迅的思想,他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说过“翻译是使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译诗除了传达原诗的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 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化结晶。如何把中国诗词让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韵味,许渊冲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其基础就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在“三美”的排序来看,“意美”是最重要的,然后是“音美”,最后是“形美”。他说:“这就说明在译诗时,传达原诗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传达原诗音美是第二位的,传达原诗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是“三美”齐全,如果不能兼顾,就要从全局考虑取舍”。他的翻译理论涵盖了美学的诸多内容,从美学角度去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可以探明他的理论与实践在美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归依性。
三、《长恨歌》的美学赏析
1.意美。许渊冲认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意美”,不说“意似”,因为“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却是表层结构。(许渊冲2006:122)因此,译者不仅应该翻译原诗的表面内容,还要挖掘其深层含义。它的基础是意似,但又高于意似。许渊冲在诗歌翻译中,高度重视意美,竭尽所能使译文之情趣和意境不亚于原作。下面从“意美”的角度来举例分析许渊冲对《长恨歌》的翻译。
例一: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er.
这是《长恨歌》开篇的两句诗,以 “汉皇”指代唐玄宗,诗人不便于直抒胸臆,所以在诗歌中借助于历史的影子,将现实中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偷换朝代来叙述荒乱国政的情形和由此引发的安史之乱。因此,本着诗歌贵在含蓄的原则,翻译时,不应该直接译成唐明皇,泛指,效果更符合诗人本意。
“倾国”出自汉武帝时的乐师李延年,他为了向汉武帝推荐自己的妹妹,于是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最终词曲得到汉武帝的赞赏,召见了他的妹妹,并封她为李夫人。Giles把他译成“a subverter of empires ”——“颠覆帝国的人”,只做到了直译,虽然有引号,但是对中国古代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的外国读者来说,还是无法准确理解。而许渊冲先生把它翻译成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er. 既做到了意似而美,又还原了意境。
例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译文: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golden-headdressed,In lotus-adorned curtain she spend the night blessed.
诗句了涉及了古代妇女的装束、首饰,还有中国传统的修辞手法。因此在翻译时,应兼顾到文化差异,而不是生硬直译。 “云鬓”形容妇女乌黑亮丽的头发;“花颜”,形容女子美丽如花的容貌,如“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金步摇”即黄金制成的步摇,步摇是古代妇女常见的发饰,与簪、钗一样,是插在发髻的饰物,因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前半句诗中,是形容杨贵妃的美貌姿容和华丽的装饰,为后来的爱情悲剧结局,美人的香消玉殒做了铺垫。许渊冲用“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来翻译原文,不论是在修辞效果还是在表达效果上都忠于原文。
古人有“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一刻、万金难夺”的诗句,“春宵”原指的是春天的夜晚,到处充满花的清香,月影也各有情趣。后用来形容欢愉难忘的美好时刻,许渊冲将之译作“blessed night”,而没有直译成“Spring nights”,反映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极高的英文造诣。因为“blessed”就有“enjoyable”的意思。这比 “a night of spring”要准确生动。
例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 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全诗的结尾,也是点睛之笔。其中“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哀叹又和标题《长恨歌》相呼应,点出是的主题就是“长恨”。在其他人的译作中,翻译者把恨翻译成“sorrow”或者“grief”。纵观全诗,作者白居易歌颂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又为安史之乱导致二人的爱情悲剧而叹息,这里面的恨更多的是遗憾,因此许渊冲翻译的“regretted”更为贴切,体现了深刻悲痛遗憾的意境。
2.音美。诗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就是诗词的音美。中国是单音节的,有丰富的同音,所以更容易创作有相同尾韵的诗歌,而英语是多音节的,在汉英翻译会相对困难。许渊冲一般把七言诗译成英语亚历山大体,也就是指每行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五言诗译成英雄体,也就是指每行十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
长恨歌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宛转动人,缠绵悱恻,作者并没有追求严格的押韵和传统的格律,许渊冲在翻译时每两行押韵,使之读起来充满节奏感,朗朗上口,更好的传递了原诗的“音美”。
例一: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译文:In revels as in feasts she shared her lords delight, His companion on trip and his mistress at night. In inner palace dwelt three thousand ladies fair. On her alone was lavished royal love and care.
例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译文:Slowly beat drums and rang bells,night began to grow long;
Bright shone the Starry Stream, daybreak seemed to come late,
The lovebird tiles grew chilly with hoar frost so strong;
His kingfisher quilt was cold, not shared by a mate.
例一和例二是译诗中常出现的两种押韵方法。韵尾“delight”,“night”,“fair”,“care”,“long”,“late”,“strong”,“mate”都产生了语音美感,译者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在例一中是AABB的押韵方式,而在例二中是ABAB形式的交错韵。许渊冲在诗歌翻译中多次使用了英语诗句可以跨行的特点。跨行可以使读者在视听上造成短暂的停顿,从而调整自己的欣赏心境,而不是使读者注意力封闭在一句之中,这样便可以对最有价值的思想,最有光彩的语言起到调节作用;针对这一点,许渊冲曾说过:“汉诗一般是不跨行的,但跨行却符合英诗的格律,也就是英诗之所长,趁韵而跨行可以说是扬长避短”
3.形美。意美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音美,但并不意味着形美不重要。意义和形式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结晶。一方面,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否则任何形式都是无意义的;另一方面,适当的形式有助于表达内容和探索意义的内在美。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一般来说,要求译文和原文的形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只能大体相近。
例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译文:On high, wed be two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早已成为从古至今人们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经典名句。这两句诗在形式上也是对仗工整,状语对状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从而形成一种平行结构的对称美。在译文中,“在天”和“在地”分别译为“on high”,“on earth”,更精彩的是许渊冲在两句译文上分别加了“wing to wing”,“spring to spring”,使之对仗工整,充分再现了原诗句相爱相生,生生世世的情感,同时具备了意美、音美、形美的优秀译作。
例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译文:Or when in vernal breeze were peach and plum full-blown;
Or when in autumn rain parasol leaves were shed?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表现的是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无论是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日子,还是在秋天下雨的时节。在译文中,许渊冲都把“or when”放在句首,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形美,在英语译文中也可以看出无论四季都至死不渝的爱情。
四、总结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长恨歌》是古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而对于中诗英语到底可不可行,大家怀疑了多年。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解决了多年以来译界的怀疑,诗歌到底可不可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使用什么技巧?对于这些疑问,许渊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诗歌可译,诗歌翻译定要遵循诗体译诗,保持节律,否则诗便不是诗;译诗必求三美,在译作要体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翻译唐诗三百首译本完整详实,译文意境生动贴切,有韵有节,不拘泥于语言之形式,以多种多样的翻译技巧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向世界展示唐诗丰富而伟大的魅力。可以说,许渊冲在保留原诗的思想表达和艺术性的基础上成功的克服了两种语言和文化障碍,创作了一首令人气荡山河的英文版《长恨歌》。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4]许渊冲.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其英译[J].外语学刊(3),1984.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译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8.白居易《长恨歌》原文 篇八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在这里可以把碧落和黄泉理解为两个尽头,极处的意思,这句诗代表的是一种决心和无奈,找遍九天之上,寻遍九地之下,却还是,茫茫不见,所寻不得。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菜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9.白居易长恨歌句子赏析 篇九
《长恨歌》句子赏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皇爱好美色,想得到绝代佳人,做皇帝统治天下多年,却一直找不到最理想的美人。开篇两句看似寻常,含量却极大。作为一国之君,不“重德思贤才”,却“重色思倾国”,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只七个字,就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倾国”一词,本来指能够使全国人为之倾倒的美色。《汉书》载,李延年向汉武帝引荐李夫人时,曾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但在这里,后人读出了它的另一重意义:“思倾国,果倾国矣!”
“汉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这里借指唐玄宗李隆基。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大都是实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出落成人,娇养在深闺里,无人有幸相识。“杨家”,指蜀州司户杨玄琰家。杨家有女,小名玉环,自幼由叔父抚养。杨玉环十七岁时,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二岁时,玄宗欲纳为妃,慑于公媳名分,将其度为女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二十七岁,玄宗册封她为贵妃。
白居易将杨玉环写成以“处子”入后宫,有人以为这是“为尊者讳”。
其实不然。白居易并非单纯地批判李、杨的爱情,他是要让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纯洁真挚的基础上,从而体会那一份由爱情毁灭爱情的无可奈何的感伤。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天然生成的美丽姿色,毕竟不能自甘埋没;时机到来的那一天,她果然被选到君王身边。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相形之下,六宫中的美人全都黯然失色。这里,“一”和“百”形成映衬,又和“六宫”形成对比。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见出杨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递升,展示了杨妃魅力的不可抗拒,为后文写她受到独宠作了铺垫。“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寒冷的初春,皇帝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柔滑的温泉水浸润着她美玉似的肌肤。 “滑”,是华清宫水的特征,也是杨妃肌肤的特征,同时形象地呈现出晶莹水珠与光洁皮肤互映的情状。“凝脂”,出自《诗经》“肤如凝脂”。它传达给人的感觉,一是白净细嫩,二是光滑滋润,三是清凉可人。杨妃“丰肉微骨”,“肌理细腻”,赐浴华清之时正值年轻,故以“凝脂”形容十分恰当。“华清池”,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扩建后改名华清宫。玄宗每年冬季和春初都要到此游乐。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侍奉的宫女将贵妃扶起,她显得娇滴滴的,身软无力;这正是她刚刚得到皇帝宠爱的时候。“恩泽”有两意:一指皇帝宠幸,二指云雨欢会。写云雨欢会,不带色情,而以含蓄丽辞状之,是高明处。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头上装饰着轻轻摆动的金步摇。在温暖的芙蓉帐里,她和皇帝欢度春宵。“云鬓”,形容女子鬓发轻盈飘逸。“金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以金做成插在头上,随步而摇曳生姿,故曰“步摇”。“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华贵帐子。“芙蓉”即荷花。此处不单单写帐,而有以帐上“芙蓉”与帐里“芙蓉”相比映之意。“暖”,非仅指“芙蓉帐暖”,也有暗喻李、杨爱欢爱缠绵之意。“度春宵”之“春”,一方面照应了前文中的“春寒”句,另一方面极言良宵之可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宵是那样的美好,只是苦于太短,干脆睡到太阳老高。从此以后,君王再也不上早朝听政了。“春宵”承上,属修辞上之顶真格,同时又开启下文。“春宵”之可贵,正在其短,而李、杨爱意正浓,尤觉“春宵”之短。这两句不但写李、杨欢情浓烈,亦含有贪爱怠政之意。因为圣明君主亲躬政事,日夜操劳犹恐有失,决不会贪睡而“不早朝”。而沉溺于个人情欲之中的君主,无论其情欲是否合理,都终非“圣明天子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她享受着君王的恩宠,侍奉君王欢宴,没有一丝空闲。春日之时,随从君王游赏,夜晚之时,陪伴君王共枕。 “夜专夜”指夜夜由杨妃一人独占侍寝之机。这两句和上面其他几句一起,概括李、杨缠绵情状,将浓烈欢情与荒废朝政融在一起。今日之沉缅美色,正是他日“长恨”的内因。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后宫中的美女有三千多人,但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于她一身。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力。前面“回眸”一联,采用的是递升的夸张,此处用的则是递减,充分写出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她在华美的房屋中梳好晚妆,更显娇艳,准备着侍奉君王过夜;玉楼欢宴完毕,醉意中更洋溢着春情。《长恨歌》前半部分用了许多“春”字,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李、杨一系列的活动只发生在春天,诗人只是利用了“春”这一原型意象而已。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是人的情欲勃发的季节。细细品味《长恨歌》前半部分,我们就会发现,有“春”这一背景作衬托,李、杨的爱情就更加热烈,更显浪漫。“金屋”,指专为女性所修之华美房室。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年幼时曾说,如果能娶表妹阿娇作妻子,就给她造一座金房子住。这里是指杨贵妃的住所。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凭借贵妃,杨氏一门兄弟姐妹个个拜爵封官,领了封地。真是令人羡
慕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天宝四载,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后,追赠其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叔杨玄珪[guī] 擢升光禄卿;宗兄杨铦xiān为鸿胪卿;杨锜[qí]为侍御史;杨钊为右丞相,赐名国忠;母封凉国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氏一门,出入宫廷,执掌朝政,势焰熏天。“列土”,即裂土,分封土地。“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们都改变了心愿,不重视生男孩只想生个千金。杨妃的得宠,居然改变了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白居易如此写,目的很明确,仍是为了显示李隆基对杨妃的宠爱之至,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陈鸿《长恨歌传》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楣”,门户上的横木,古时显贵之家门户高大,因以门楣称门第。此句指杨家因生女而一门显赫。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骊山的华清宫,高高地耸入云霄;美妙动听的音乐,随风飘荡,处处都能听到。此处是写音乐,更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因为他们都懂音乐、爱音乐,音乐的美妙与持续隐寓着李、杨爱情的浓烈与缠绵。而在这快活似神仙的背后,君王已忘了“人间”。“骊宫”,骊山上的宫殿,即华清宫。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配合着管弦之乐,她轻歌曼舞。皇帝如醉如痴,整日整夜,看个不够。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歌舞丝竹在缓慢舒长的节拍下,渐趋于平稳,李杨长相厮守的爱情生活,也要就此在尘世间告终。(转折开始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突然间,渔阳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宫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至此,全诗的节奏和笔调,顿时由缠绵婉转,变为劲健快捷。“渔阳鼙鼓”句,指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平谷区和河北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这里泛指战场上的鼓声。“破”,古乐舞曲中有“入破”,这里指破坏。“霓裳羽衣曲”,唐代大型舞曲。《新唐书〃礼乐志》载,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经唐玄宗润色并作歌辞。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天宝后曲调失传。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京城里到处升起了烟尘,成千上万的车辆马匹护卫着皇帝逃往西南。“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烟尘生”,指发生战事。“西南行”,指逃亡四川。天宝十五载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凌晨自延秋门出,随从仅宰相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内侍高力士及太子等人;亲王、妃主、皇孙以下,大都从之不及。可知这次逃亡极为仓促。“六军扈从者,千人而已”,情况本来十分狼狈,可是写到诗里,就和历史不一样了。诗中用“千乘
万骑”,有“为尊者讳”之意。《傅雷家书》评价说:“写帝王逃难自有帝王气概。”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皇帝的仪仗车驾飘飘摇摇,行进中走走停停。从京城西门逃出,两天才走了不过一百余里,来到马嵬坡。安史叛军眼看就要杀来,逃难入蜀的队伍应该是没命地奔跑,为何行进如此迟缓呢?这是因为“千乘万骑”本不想追随李、杨落荒而逃。这两句反映出军心不稳、人心涣散,含蓄地烘托出兵变即将发生时的气氛,预示着悲剧的高潮即将出现。“翠华”,皇帝仪仗队上树立的华盖,以翠鸟之羽毛为饰,故名。“百余里”,指马嵬距长安一百多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护驾的六军不肯前行,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凄楚缠绵之中,绝代美人杨贵妃就这样被凄惨地勒死于马前。“六军”,周代制度,天子六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后泛称皇帝的警卫部队。“宛转”,犹展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凄楚缠绵的样子。“蛾眉”,本指美女的眉毛,后借指美女,此处指杨贵妃。《资治通鉴》载,到马嵬驿后,将士饥疲,多已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起,要杀掉他。正巧吐蕃(bō )使者二十余人拦住了杨国忠,诉说饥饿无食。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复,军士就大呼:“杨国忠与胡虏谋反!”在逃跑中,杨国忠被军士杀死。唐玄宗听到喧哗之声,出门察看情由,并慰劳军士,命令军士收队,但军士不肯响应。唐玄宗派高力士问是怎么回事,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玄宗说:“贵妃深居,
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回道:“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只好命高力士把贵妃带到佛堂,将她勒杀。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诗句以替罪羊之死,委婉含蓄地抨击了唐玄宗。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头上的花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无人拾取;其中有珍贵的翠翅、金雀,还有玉搔头。“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翠翘”,一种镀成翠色的、像鸟儿翘着长尾样的头饰。“金雀”,指雀形的金钗。“玉搔头”,指用玉制成的簪子。这些都是“花钿”的具体种类。诗人一一细数,写香消玉殒之凄情惨状,宛然如在目前。上文的“云鬓”句,虽然也是罗列静态性名词,但尾字“摇”却多少使句子具有了一点动感,这动感与李杨热烈的爱恋是映衬着的。而“翠翘”句同样罗列静态性名词,全句无半分活力,这正与杨妃之惨死相宜,与“无人收”相呼应。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一代君王,面对此状,只能掩面痛哭,却无法挽救;回头眷顾,禁不住血泪交流。“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无助与无奈。既曰“掩面”,又曰“回看”,岂不矛盾?其实,“掩面”是不忍见其死,“回看”是不忍无情地离去。这里,一“血”一“泪”,一死一生,衬托出凄惨、痛苦、万般无奈的情状。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秋风瑟瑟,卷起漫天黄尘,君臣们历尽艰辛,通过盘旋曲折、高入云宵的栈道,才抵达剑阁。“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小剑山之间,是由秦入蜀的要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为蜀相时,命人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据历史记载,玄宗幸蜀并不经过剑门关。白居易如此虚构,意在借助剑门关的险峻,渲染一种艰辛的氛围。另外,入蜀之初在六月,七月即达成都,一路上的真实景况也不会“黄埃散漫风萧索”。秋天乃万物凋零、生机消歇的季节,是生命悲剧的季节。从春天到秋天,李、杨爱情也走向悲剧。白居易虚构路途的险峻、时景的萧瑟,无非要与当时动荡的时局,与玄宗衰飒的心境相配合。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峨嵋山下行人稀少,太阳暗淡无光,旌旗也失去色泽。“峨嵋山”,四川峨眉山。明皇逃蜀,并未经过,这里也是泛用典故。“无光”与“薄”互文,渲染气氛,以衬托人物的心境。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蜀江一片碧绿,蜀山一派青葱,日日夜夜触动着君王的相思之情。上句写连绵不断的碧水青山,下句写李隆基的内心世界。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反衬回肠荡气的相思之情。“朝朝暮暮”,用循环往复的动态变迁,衬托李隆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在行宫里望月亮,是一片伤心之色;空山夜雨里,听铃铛声响,是令
人断肠的哀音。这两句诗不直说唐明皇伤心断肠,而以悲凉之景,烘托人物的痛苦悲情,曲尽其妙。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战乱平定后,时局好转,君王起驾回京,路经赐死杨贵妃的马嵬坡,徘徊留恋,不忍离去。“天旋日转”,暗指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郭子仪军收复长安,十二月唐玄宗回到长安。去时同车共载,返时人如黄鹤,再经马嵬,怎能不倍感伤情!“龙驭”,皇帝的车驾。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马嵬坡下,杨妃葬身之处,空有荒凉的泥土,再也见不到她美丽的容颜。据史载,唐玄宗由蜀返回长安,途经马嵬坡葬杨妃处,曾派人臵棺改葬。挖开土冢,尸已腐烂,惟存所佩香囊。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悲哀、痛苦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君看着臣,臣望着君,伤心的眼泪,打湿了衣裳。向东远望长安城,放松马绳,任它前行。马嵬坡距长安百余里,东望是望不到的,此处只是说长安从心理上感觉已近。即将回到失而复得的京城,本该快马加鞭,然而玄宗怅然若失,意趣全无,只因美人已去,其他一切似已无足轻重,正所谓“不爱江山爱美人”。“都门”,都城之门,这里代指长安。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回到宫中,水池庭苑依然如故;太液池的荷花、未央宫的杨柳,还是
那样娇媚动人。那荷花就像贵妃美丽的面容,柳叶就似她的双眉,面对此景,叫人如何不伤心落泪?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恋欲绝的处境。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西宫、南内到处都是枯黄的秋草;台阶上落满了红叶,无人清扫。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李隆基居处的荒凉冷落和后期生活的痛苦孤独、百无聊赖。其中所突出的衰草这一意象,和人物的心情是对应的,同时暗示了被隔离的处境。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当年的梨园弟子新添了根根白发,椒房的宫女太监们一个个容颜衰老。“梨园弟子”、“椒房阿监”,都是承平时李、杨生活的`见证人,而今都垂垂老矣。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流转、今昔变迁之慨,已意在言外。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夜晚的宫殿中流萤乱飞,玄宗愁闷无语,悄然相思。一盏孤灯相伴,灯草挑尽,仍然辗转难眠。“夕”为时间意象,黄昏之时,最易引发
人的思念与哀愁。“殿”为空间意象,其空旷又易引发人的孤独之感。“萤”指萤火虫,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所聚之处多为荒芜冷落之地。萤火虫的微弱光亮与无边的暮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本已空旷的大殿更觉昏暗。就在这一片昏暗中,惟有两种光,一是孤灯,一是萤火虫,更加烘托出凄凉的景象。“孤灯”,除了表示数量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层情感色彩,实指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玄宗。古时用灯草点油灯,过一会儿就要把灯草挑一下,让它继续燃烧。“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它表示一种结果,也暗示一个过程,即一直挑至终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居易《长恨歌》中含否定词句子的赏析
2.《长恨歌》经典的考题
3.《长恨歌》原文及译文
4.白居易.长恨歌原文
5.《长恨歌》杨贵妃之死
6.历史实景歌舞剧《长恨歌》
7.白居易:长恨歌全文赏析
8.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的赏析
9.王忆安《长恨歌》之教案分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翻译】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白居易《长恨歌》翻译06-09
白居易《长恨歌》全诗翻译赏析06-26
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12-01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01-03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12-22
长恨歌白居易在恨什么01-13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翻译08-03
白居易《问刘十九》赏析及翻译12-22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12-17
白居易有哪些著名的诗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