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2024-07-25

节水灌溉管理制度(精选14篇)

1.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篇一

***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为切实加强我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的运行管理,确保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 领导机构

第一条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受益乡镇成立高效节水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检查和监督。

第二条 在乡镇高效节水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要求,贯彻落实本规定及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条 建立健全一线灌溉管理人员和乡镇、村两级服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及奖罚制度,并将各项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每一个工作项目、每一个工作环节。

第四条 系统管理人员与农户之间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把灌溉管理措施落实到每个条田、每一地块,切实做到适时、适量供水、施肥,保证各类作物不旱不涝。

第二章 用水管理

第五条 用水统一由水管部门调配,每年灌水前受益村组对输水管道、设备及蓄水池进行全面检查。并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用水计划。水管部门根据用水计划确保供水量和供水时间。

第三章 灌溉管理

第六条 在高效节水管理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乡镇实施统一管理。

第八条 各乡镇负责灌溉事项的具体落实;各项目受益村组,必

须全力支持、配合各乡镇的灌溉管理工作。

第九条 灌溉系统由各乡镇派出人员负责操作和管理;受益村组负责田间管网系统的回收及管网系统的维修,操作人员负责本系统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 每一系统操作管理人员,负责灌溉系统的运行操作、维护与灌溉相关事项。

第四章 设备、设施及其管理事项

第十一条 首部与管网包含的设备、设施。

1.首部部分指首部井泵到地埋、地面干管接口处的所有设备,包括水泵,启动设备,变压器,高、低压线路,沉淀池,各种过滤器,操作阀门,压力表、计量表、施肥罐、泵房等。

2.管网系统指干管上端首部接口至整个地下与地面管网,包括干管、分干管、出地管、闸阀、支管、附管、毛管、各种阀门及各类连接件。

第十二条 首部及管网的管理事项。

首部及管网的管理事项,包括首部及管网的安装、维修与保管。1.各乡镇负责首部安装、拆卸、保管、检修,同时必须协助项目受益村,在规定时间内,严格按系统设计方案,实施管网安装和调试。

2.管网拆卸在冬灌结束后完成,以保证越冬安全;由项目收益村负责保管,来年安装缺失的材料由保管责任人赔偿。

第五章 滴灌系统运行期间必须达到的要求

第十三条 泵站操作运行管理应符合《泵站技术管理规范》,管道及控制阀门要及时检修,以防管道漏水阀门失灵,电动机启动前应检查电器仪表、接线,转子转动是否灵活,看有无磨擦声和其它杂音。

第十四条 电动机正常工作电流不应超过额定电流,定子温度不

得超过铭牌上规定的允许温度值。如遇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排除故障。

第十五条 水泵启动运行后,应待转速到额定值时,再缓慢开启。第十六条 系统操作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熟练操作,及时、准确地做好滴水和施肥工作,确保支管所有连接部位与毛管,无漏水、喷水现象,田间无漏滴、无积水。

第十七条 每次轮灌,按规定的轮灌时间滴水,必须保证达到一定湿润深度与宽度,湿润深度不少于40厘米,滴水均匀,到头到边。

第十八条 地面管网严禁低压运行,田间大小阀门开关,全部由系统操作人员负责,严禁农民个人擅自开、关阀门。

第十九条 及时做好灌溉记录,数据准确,资料齐全,农民签字等手续齐备。

第二十条 系统运行期间,操作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第二十一条 操作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运行操作规程》操作,对首部及管网系统经常检查保养,尤其对含砂量较高的井水、河水滴灌,必须勤清洗、勤查看、勤保养,保证供水质量和输水安全,不违章操作。

第二十二条 操作人员必须保证各阶段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各种记录必须详实、齐全,数据准确,及时上报;所报水量、燃料用量与耗电量应相互吻合。

第二十三条 操作人员发现故障或停电等情况,立即向上级主管领导报告,并及时修复;小故障3小时内排除,大故障(水泵吊检或更换水泵)24小时内排除;因停电原因停机的,来电应即时恢复供水。

第二十四条 在项目受益村的配合下,实施田间灌溉作业查看和

管网维护,避免和杜绝系统低压运行。

第二十五条 河水滴灌沉淀池,应设立醒目警示标志,有条件的四周设围栏;严禁任何人在滴灌水池洗澡、洗涮、往池内丢弃杂物,严防溺水、触电、管网堵塞等事故发生。

第二十六条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机井房、设备周围植树造林,种草栽花,达到美化、绿化、净化和“三净”、“四不漏”标准,即:首部设备洁净、室内外干净、水池清净,不漏水、漏电、漏气、漏油。

第六章 灌溉一线操作人员的上岗条件

第二十七条 爱岗敬业,熟悉系统设备性能,技术操作熟练,能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整台首部设备和整个管网正常运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第二十八条 必须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第七章 灌溉一线操作人员违规、失职行为处罚

第二十九条 责任的划分:首部的所有设备由操作人员负责看护;管网部分由农户负责看护。

第三十条 凡脱岗者,经核实后,第一次批评教育,第二次追究镇分管滴灌工作领导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系统运行压力必须保持在技术规范值以内,否则严肃追究责任,并予以经济处罚。

第三十二条 不得擅自抽水,严禁偷电和私自收费。凡违反者,一经查实,除承担全部经济损失外,处以2~3倍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镇分管滴灌工作领导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因疏于看管等失职行为造成事故的,严肃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县水务局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2.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管理

1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

当前, 我国农业用水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 部分农业生产一直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 没有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 农民的节水意识不强, 不仅造成了水资源浪费, 而且也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 农业灌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导致自然降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为此, 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逐步提高了农业节水灌溉方面的水利设施建设重视程度, 兴建了大批水利节水灌溉工程, 大幅度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2 有利于加快农村建设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在科学设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向农村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既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 又达到了农业节水目的。与此同时, 通过实施科学灌溉使水、气、肥、热等多种因素符合作物生长的综合要求, 极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进而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3 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能够在满足正常农业生产灌溉需求的前提下, 减少农村用水量, 起到缓解水资源不足, 解决下游地区用水紧张、遏制地下水恶性开采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减少农村地质灾害的发生, 保护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所以, 积极推进节水灌溉, 采取科学的灌溉技术,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

2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概况

养马甸子乡果树节水灌溉工程位于房胜沟村境内, 于2011年9月10日动工, 2012年4月20日竣工。养马甸子乡是梨果之乡, 拥有5处万亩梨园, 5处千亩梨园, 150万株果树, 经过10年时间的连续治理和管理, 该果园已经是绿树成荫、果满枝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果树的管理, 养马甸子乡果园开始修建果树节水灌溉工程, 节水面积13350亩, 新打直径3 m、深10 m大口井二眼, 维修直径14 m、深12 m大口井一眼, 建井房一处, 新建山顶蓄水池5处, 直径8 m, 深3 m, 蓄水量都在150 m3, 铺设Ф110 mm上山主管路6000 m, 铺设支管路40000 m, 安装出水栓2000个, 安装小管出流5.8万套, 是建昌县千万亩滴灌工程。该节水灌溉工程共动用土方2.2万m3, 浆砌石800 m3, 每亩投资1350元, 总投资1802万元。工程建成后, 能满足果树用水, 提高水果产量和质量, 每年每株净增产按20元计算, 13350亩按44万株计算, 每年能净增收入880万元。

3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3.1 加强工程设计质量管理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属于压力灌溉系统, 要求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 这就使得工程设计参数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系统的安全性、可操作性以及运行质量。为此, 必须加强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设计招标基础上, 优选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工程设计人员要深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全面了解节水灌溉设备、管件、管材的规格型号, 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同时, 加大对初步设计的评审力度, 避免因存在设计缺陷而引起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 进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和成本控制。

3.2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在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 要按照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质量监管的原则开展工程建设, 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落实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施工单位领导责任制等管理制度,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此外, 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 应交由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自行管理, 制定完善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程, 提高工程运行管护工作质量。

3.3 严格把控灌溉管材、设备质量

严格控制灌溉管材和设备质量是确保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 控制塑料管材质量。节水灌溉工程中使用的灌溉塑料管道以PUV-U和PE管为主, 而市场上的管材质量参差不齐, 普遍存在管材抵抗外力冲击和承受内压强度不足的问题, 若使用这类管材进行施工, 势必会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为此, 必须加强对灌溉管材的质量控制, 确保管材壁厚符合设计要求, 杜绝使用廉价、非专用管材;其次, 控制薄壁铝合金管道质量。工程施工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 选用壁厚大于1.32 mm的薄壁铝合金管道, 并且使用质量合格的橡胶密封圈, 增强承插式铝合金管连接的密封性;再次,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选择滴灌带, 杜绝出现为降低施工成本选用较薄滴灌带的情况。此外, 应加大对节水灌溉设备的现场抽查力度, 禁止假冒伪劣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3.4 提高农户节水灌溉意识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是农户, 为此必须积极向农户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增强农户节水灌溉意识。为了强化对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管理, 可以运用水权、水价等经济措施有效控制农业灌溉用水, 减少膨胀型、低效益的用水方式。在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中, 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 让农民意识到节水灌溉取得的效益, 以及节水灌溉对维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 有关部门还应当制定严格的技术管理规程, 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水平, 选派有责任感、事业心的技术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情况, 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工作, 确保节水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开展。

参考文献

[1]姚彬, 王一球.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节水灌溉, 2008 (7) .

[2]周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2) .

[3]李萍.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 .

3.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篇三

1.现有农场的管理模式

农场的主要水源是渠水,渠水水质泥沙含量大,地下水位在300米以下,没有井水。针对农场水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

1.1农场管理模式 采用加压滴灌系统进行管理,从沉沙池、设备操作到田间开启闸阀滴灌由连队派人负责;节水设备的维修、养护以及收缴水票设有相应的负责班长;农场的水管站负责将水配到沉沙池。

1.2自压系统管理 水管站2013年开始从源头管到地头,管理费用按照农场滴灌管理办法进行,每亩收取12元,今后农场要求水管站把加压系统也管到底,只是目前水管站管水人员少,年龄老化,先把自压系统(共2个、控制面积1.4万亩左右)全部管上,加压系统(共14个、控制面积1.8万亩左右)由连队管理。

1.3水质管理问题 随着节水灌溉的全面推广和实施,节水灌溉如何管理成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另外,水质问题也要加以重视,农场水源来自头屯河水库,泥沙含量很大,虽然有一个水源来自十二师的红岩水库,水质清澈,无泥沙,但它只是作为调节水库,在头屯河水库春秋两季水量少时,或者遇到下雨头屯河水库泥沙含量过大时才可以用,因此如何解决泥沙问题,将成为节水灌溉要研究的课题。

2.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

2.1重建设而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地方政府以及相应的水利部门在申请节水工程建设资金的时候,非常重视,在修建过程中投入很多精力,可是当节水工程竣工后,对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不到位。维护资金不到位,导致节水措施不能在使用年限内正常工作,不仅浪费了成本,也没有达到节水灌溉的应有效果。

2.2农田的生产体制与节水灌溉技术不符 农田属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农田位置分散,一片耕地属于很多个农户,每个农户种植的物种也不一样,这使得节水灌溉措施难以实施。即使实施,在节水灌溉的管理与运行上的投资也会增多。

2.3管理体制落后 模式缺乏规范性,是目前节水灌溉工程的严重问题。管理灌溉模式多种多样,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时效性,原因是管理模式缺乏规范性。很多企业明确了规章制度,但是在实施上没有得到落实,时间一久,各项矛盾必将暴露。

3.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研究

3.1针对泥沙沉积做出相应的处理 引水口位置的选择。引水口布置在河流弯道的凹岸处,这样利用了弯道环流的作用,引取表层含沙量少的水;在引水口采取防沙措施,设置拦沙坎,橡胶制作的活动拦沙坝。对渠道的泥沙进行处理,设置沉沙池。对泥沙进行分散处理,改善灌水建筑,提高建筑的质量,如提高渠道的光滑程度,这样可以加快水流的速度,减少沉积的发生;利用渠道输水、输沙的能力,将水引入沉沙池,将水进行沉沙处理。

3.2将土地制度的改革作为首要的研究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土地制度已经跟上不农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不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规模实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对其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使其跟上农业的发展形势,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3采用激励机制来达到节水灌溉的全面实施 在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时,主要的使用群体是农民,所以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农民的大力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要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配合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与使用,应该适当地对农民进行补助激励,对节水灌溉的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偿等。

4.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节水灌溉综合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探索和创新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和推动全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从中央水利建设投资中安排部分引导资金,专项用于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建设。为了规范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的选择应重点安排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发展节水灌溉效益显著的地区;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种植业结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优先安排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灌溉管理的地区。

第二章 目标和要求

第三条 项目建设应以提高先进适用的农业灌溉科技含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受益、农民增收、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相结合,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节水型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技术与管理示范。

第四条项目建设应充分体现节水灌溉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的效果;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效模式;要结合灌区节水改造,发挥规模效益。同时,要结合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计量用水、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等灌溉管理新理念。

第五条 项目建设要围绕节水、增产、增效开展必要的观测和记录,认真做好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和整理,为项目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和科学评价提供基础支撑。

第三章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六条 项目依照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程序,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县级发展改革部门,根据项目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组织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联合申报。

第七条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批复,并于每年7月底前联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报送下一项目申请计划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等材料。

第八条 水利部汇总审核各省上报的项目建议计划后,提出全国项目建议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各省和水利部的建议计划对任务进行综合平衡后,商水利部下达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第四章建设管理

第九条 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资金规模,组织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经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复后组织实施。

第十条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并按照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项目建设。

第十一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落实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要细化落实项目单位应承担的节水灌溉技术培训、推广示范等责任,并加强监督检查。积极推行示范项目民主决策和公示等制度,提高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透明度,接受项目受益区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和竣工验收制,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第十三条各地水利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全面负责对本地项目的监督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效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

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各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中央投资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多渠道筹集,中央与地方的安排比例为:东部地区1:

2、中部地区1:

1、西部地区1:0.5。各地要足额落实地方建设投资。

第十五条 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和标准使用资金,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中央补助的投资应全部用于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实行专帐核算、专款专用。

第六章 验收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工程建设完工后,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及水利部制订的验收办法,及时组织对项目工程建设进行竣工验收。

第十七条项目自工程建设竣工验收之日起,经一年左右的运行后,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和自查。自查完成后,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项目验收管理的有关要求,做好项目验收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及时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对通过省级验收的示范项目进行抽查。

第十八条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于每年年底之前,将本省(区、市)当年项目验收工作情况及通过验收项目的相关资料报水利部(农水司)备案。

第七章 建后管护

第十九条 项目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后,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项目实施方案拟定的项目运行管理体制,及时明确项目使用权人,落实管护主体,组织办理移交手续。

第二十条项目管护主体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工程运行管护的各项内容和责任,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切实搞好工程的运行和管护。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运行管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第二十一条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运行管护的指导和监督,不断探索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同时,要探索开展项目实施的后评价工作。

第二十二条项目使用权人应根据项目示范与推广的需要,切实承担并做好必要的田间节水、增产、增效观测记录,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作物灌溉制度的试验和研究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切实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十三条 项目建成后,要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进行保护。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负责解释。

5.节水管理制度 篇五

为了推进全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发挥公共机构在节能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作用,节约能源,提高节能效率,减少公费支出,现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1、节能办公室要加强对干部职工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普及节约用水的科学知识,增强节约用水意识。

2、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用毕水即关闭水龙头,避免出现“长流水”现象;在显著位置张贴节水提示标志。

3、禁止使用自来水龙头直接冲洗车辆。

4、爱护给水和排水设备,不得随意拆卸设备部件,杜绝认为故意损坏。要经常对供水设施进行检修维护。

6.学校供水节水管理制度 篇六

为加强学校用水管理制度,防止浪费,节约开支,学校创建节水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特制定如下师生用水节水管理制度:

一、全体师生员工应树立节约用水意识,爱护水设施和设备,做到及时关闭水龙头,避免造成浪费。爱护供水设施,发现供水设施损坏应及时报告总务处,以便安排有关人员及时维修,确保供水正常。

二、各办公室均应建立值日制度。负责值日的教师,下班前做到关门窗、关电源、关饮水机。负责值班教师要检查办公室的“三关”情况,发现违反规定者做好记录由学校处理,后勤总务处要随时对全校水设施设备巡查并及时安排有关人员进行维护。

三、用水时尽量开小用水水量,缩短用水时间,人人应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及时维修破损的供水管道和龙头开关。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水白流”等现象。

四、计划用好自来水、纯净水。食堂用水保证食堂内部洗、蒸、煮及餐具消毒;保洁用水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情况下厉行节约。

五、校园绿化用水,水泵抽灌,严禁用自来水灌溉。

六、经常学校用水使用情况,防止水管及龙头漏水,造成水资源浪费。

七、各班打扫卫生时要求学生节约用水,做到一水多用,先抹后拖。凡用水后不关龙头,学校将通报批评。

八、学校经常开展节约用水宣传与教育工作,利用会议、班会、讲座、板报、网络及张贴宣传画等形式进行宣传。

九、总务处对各用水耗水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渗漏点并修理。发现人为因素导致水资源浪费时,应及时进行制止。

十、对节约用水提出合理方案和有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对在节水工作中有重大过失,造成学校经济损失者进行处罚。

中宁县大战场镇宽口井希望小学

7.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篇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超压出流隐性水量浪费巨大

给水配件的静水压大于出流水头,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量超出额定流量,称为超压出流。超出额定流量的那部分水量并未产生任何效益,而且是在使用当中流失的,不易被发现,故称为隐性水量浪费。在我国,给水系统的超压出流现象普遍存在且比较严重。

1.2 水池水箱常年溢流水量浪费巨大

大多数水池水箱的进水控制阀是采用浮球阀,浮球阀在使用过程中的开关频率很大,经常会造成机械损伤漏水。还有些水池水箱由于施工原因经常会造成正常水位和溢水位间距很小,而传统的浮球阀都是杠杆结构的,由于浮力作用杠杆很容易变形上弯,造成浮球阀不能靠浮力完全关闭,水池水箱就溢流漏水。由于溢流漏水是通过溢流管排出,不易被发现,导致水池水箱长期处于溢流漏水状态。

1.3 非节水型器具和设备耗水巨大

以三口之家为例,若每人每天大便一次小便4次,使用9 L普通便器,一天用水量为135 L,使用3/6 L双挡节水便器,一天用水量为54 L,节水量可高达60%。然而节水器具的推广在我国执行得很不理想。

1.4 缺少水平衡测试,管道漏水严重

水平衡测试是对单位用水体系进行实际测试,根据其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的工作。水平衡测试的最基础工作就是设置计量(水表)网络。而设计人员和供水企业往往为了方便,在设计安装时,一般只安装一级计量设施(总水表)。由于没有可供水平衡测试的多级给水计量网络,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明知有漏而难以查找的情况。

1.5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55%,丰水地区相对更低,如温州只有2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城市94.5%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越来越普及,汽车清洁用水也越来越大,然而全国洗车水重复利用率几乎为0。

1.6 中水利用率低

中水回用不仅减少了清洁水的使用,还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对节水和环保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已在世界许多缺水城市得到广泛应用。最典型的就是日本,至今已有40年的中水回用历史。而在我国中水回用应用很不广泛,仅限于部分严重缺水的城市,且大多数是政府强制安装的。而一些城市甚至连污水处理厂内的绿化和冲厕都未使用中水。

2 对策和建议

2.1 将节水技术措施和要求纳入节水“三同时”制度

2.1.1 明确提出控制超压出流的要求,减少隐性水量浪费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对给水系统竖向分区作了规定: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的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 MPa,水压大于0.35 MPa的入户管(配水横管)宜设减压阀或调压设施。但《规范》是从管道和器具的耐压角度考虑制定水压上限的,并未考虑节水因素。其实卫生器具的最佳使用水压为0.2 MPa~0.3 MPa[2],水压过大会造成水龙头开启时水花乱溅噪声高等弊病,还易产生水击、管道振动等问题以致影响器具使用寿命。故从使用舒适和节水角度考虑我们应对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和横管水压提出如下要求:给水系统各竖向分区最低配水横管前的静水压不应大于0.30 MPa,水压大于0.20 MPa的入户管(配水横管)应设置减压或调压设施。通过限制给水系统压力,解决超压出流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2.1.2 明确提出防止水箱溢流的技术措施

为防止水池水箱溢流造成水资源浪费,节水“三同时”制度应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的水池水箱的正常水位和溢流水位的间距应在5 cm以上,且必须安装水位安全报警系统和进水阀关闭联动系统。通过报警及时发现漏水并自动关闭进水阀,避免因浮球阀损坏导致水池水箱溢流的水资源浪费。

2.1.3 明确提出安装符合水平衡测试要求的计量设施

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能全面掌握测试区域的用水状况,进行用水合理分析,挖掘节水潜力,及时找出区域供水管网和设施的漏水点,可采取修复措施,堵塞跑、冒、滴、漏。例如,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开展水平衡测试后,区域漏损率从改造前的33%降至11%。故我们在节水管理中应重视水平衡测试工作的开展,并将以下规定纳入节水“三同时”制度: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水平衡测试要求,安装相应的一级表(总表)、二级表、三级表等计量措施,以满足日常用水节水管理和单位用水量考核;用水性质不同的应当分别安装计量设施。

2.1.4 对工业用水提出相应技术指标要求

工业用水约占城市用水的半边天,其节水水平的高低影响整个城市用水,我们需对工业用水作出规定:工业用水应当采用节水型工艺、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生产设备冷却、锅炉冷凝以及洗涤等用水应当循环使用、综合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得低于相应的标准。

2.1.5 根据实际提出中水利用要求

中水利用将会是我国节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故我们有必要将其纳入节水“三同时”制度中,逐步提高中水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对一些地处河边、海边及分质排水体较完善的建筑,完全可以利用河水、海水、优质废水作为中水的原水,经过简单处理使之成为绿化、冲厕用的中水。

2.1.6 提出热水循环方式选择要求

热水系统的合理与否是影响无效冷水(得到适温热水前放掉的冷水)多少的主要因素。为减少无效冷水应提出“热水系统应至少保证干管、立管中的热水循环方式”的技术要求。

2.2 把好节水“三同时”设计审批和验收关,确保制度落实

2.2.1 项目设计审批关

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设计各阶段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节水设计篇章,且应符合节水“三同时”的要求,否则不予审批(如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的发放,施工图审查,施工临时用水等)。

2.2.2 项目建设关

要求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节水设施的施工监理。节水管理部门应对节水设施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2.3 项目验收关

要求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做好节水设施的运行记录,填写相关资料,向节水管理部门申请验收。验收合格的,由节水管理部门通知供水部门供水;不合格的,供水部门不予供水,其他部门不予发相关证件,建设项目不得擅自投入使用。

当然节水“三同时”制度的落实过程牵涉到规划、建设、土地、执法、供水等部门,必须理清权责界限,联合执法,多渠道促进城市节水“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面对水资源短缺和浪费严重的形势,我们有必要从节水的源头抓起,抓好节水“三同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促进节水技术和器具的推广,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人水和谐的节水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国.建筑节水浅谈[J].山西建筑,2008,34(15):167-168.

8.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探究 篇八

关键词:地理;水资源;收获;种植

中图分类号:S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83-1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上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根据当地适宜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提高我们农业总产值。

1 我国农作物基本种植制度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水量不充足、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一般主要实施的是以小麦、青稞为主的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制。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农作物上也多以水稻、蔬菜种植制度为主。东北平原地区的农作物普遍为一年一熟制,实行春天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的轮作或间作。

我国南北方由于热量、水量、地形等存在差异,南北方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也有所不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多以种植冬季小麦为主,实行的是两年三熟的制度,并与冬天种植小麦的种植制度相联系。具体的农作物换茬情况大概如下:第一年的九月份中下旬或者十月份上旬种植冬小麦,到第二年六月份上旬收获;接着种玉米、高粱、谷子等。到十月下旬收获;第三年三月中下旬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等,秋天收获,再在九月下旬种植冬小麦。这样两年里可以收获三次。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水稻、小麦、油菜轮作为主,一般一年两熟或三熟;最南边海南、台湾等省份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单水稻就可以种植三季,种植制度以一年三熟制为主。

2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应用

农作物节水增效的制度是近些年来才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来实施的一种新型的用水少、并可以取得有效收获的种植方法。在我国北方实施这种方法,更是可以给国家、给社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我国的北方多省份普遍缺水,人均可用水资源仅为300多立方米。每公顷可用水资源量也只有3000多立方米。加之地下水位的普遍下降、地面沉降和水污染情况加剧,使得农作物用水更加紧缺。因而大力推广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利措施,也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保障。

2.1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北方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北方很多省份在节水灌溉方面做了很多非常有效的改进,比如喷灌技术、管道输水、渠道的开发以及微灌技术等,都起到一定的节水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节水技术的应用多是小范围的、形式单一的实验,灌溉的定额相对较大,灌水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水源的利用效率及对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都相对较低,并且资金缺乏也是局限节水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节水面积比较小,灌溉的工程标准相对较低。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河北省以14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以及28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为龙头,大范围实施农作物节水增效的种植技术,按照国家相关的新型规范规程,以河北省实际的农作物节水灌溉制度、低压管道喷灌技术及输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等研究成果为指导,与全国各省节水管理的经验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将工程节水做为技术中心,从而形成了管道送水、喷灌、渠道开发和新型农作物种植制度等综合节水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得北方的农作物在原来一年一熟的基础上,在得到大棚气候的改善下和水利充分有效的灌溉下,可以实现一年两熟的基本状况。

2.2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南方的应用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相对充足,因而在农作物的灌溉上,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灌溉模式落后的现象。对于農作物的种植制度更是,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可是,近些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加之我国南方某些省份也出现了少雨、干旱的情况,使得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南方也开始推广开来。

在农业上来讲,农作物田间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有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和田间渗透这几种主要方式。在我国江西省吉水县,由于实施了这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农作物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同时实现了水稻和红薯的增产。

3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效益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从而也充分的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且,无论是水资源管理还是资金管理、或者是工程建设维护,又或者是效益评估以及科技推广等都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这些都为后续节水技术的推广及发展总结了宝贵经验。从环境方面来看,节水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灌溉保证率低以及灌溉不及时的问题,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等都可以得到科学解决,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实现了提产增效的目标,并且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而节水技术对于田间小气候以及土壤湿度和温度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且农药的使用率也有所降低,从而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有效的推进我国的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我们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实施会越做越好,越做越精。

参考文献

[1] 杨勤,刘永红.干旱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J].玉米科学, 2008(1).

[2] 张玉屏.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

[3] 徐仁吉.形成农作物产量的温度指标[J].农村科学实验,

2008(08).

9.学校用水节水的管理制度 篇九

节水管理岗位职责

一、节水主管领导

1、宣传贯彻《水法》,增强全体师生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提高全员节水意识。

2、监督检查学校节水工作和节水措施的实施。

3、落实节水工作的设备、人员、资金等必要的资源。

4、负责对节水工作有贡献人员的奖励。

二、总务处

1、负责学校用水的综合平衡。

2、制定节水规划和节水管理制度。

3、总结节水经验,推广节水新技术,进行节水知识培训。

4、制定并修改学校各部门的内控定额。

三、节水管理员

1、负责制定具体的节水计划和节水措施。

2、做好节水设备台帐。

3、负责水表的实际抄录,做到每月一结算。

4、按学校计划,认真参加水平衡测试,并做好节水分析。

5、监督检查各部门责任区域内用水点和用水设备的完好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反馈相关部门。

四、核算员

1、负责学校节能节水定额考核的分析工作,并于向有关部门提供。

2、做好用水台帐。

3、按月向区节水主管部门提供用水月报。

永安中学节水办公会议制度

1、为加强节水管理工作,全面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特制定本制度。

2.学校节水领导小组在每年年初下达全年节水管理目标。

3.“节水工作小组”对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具体责任人、责任目标,并确立完成期限。

4.节水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节水办公会,对上一季度责任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未完成的项目追查原因,跟踪落实;对重大节能、节水存在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对合理化建议进行分折并组织落实。同时布置下一季的节能、节水目标任务。

10.节水管理规定 篇十

全体员工:

为加强我商场用水管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特制定本规定:

1、各员工树立节水意识,自觉爱护水设施,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发生。

2、在清洗毛巾、墩布等清洁用具时,必须将洗手池阀门关闭或使用盆或桶,避免直接将水龙头打开直接清洗,同时不得将水龙头长时间开启冲洗墩布造成浪费等,严禁使用热水清洗墩布等清洁用具以及私人物品等。

3、禁止在商场内清洗员工工服、店内货品等其他私人物品。以上节水规定请各位员工严格遵守,如有违反,予以第一次300元罚款并警告,第二次500元罚款及大会通报批评,第三次予以开除。

Xxxx

11.内蒙古:制度建设驱动节水发展 篇十一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黄河边,记者看到复工的水权转换工程现场,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一块块预制板平整整地铺展,一条条渠道光溜溜地延伸。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2%和西部地区水资源量的3.5%左右。从总量上讲,内蒙古属水资源严重紧缺省区。从分布上讲,东西不均、年季不均,导致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与全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相比,用水浪费问题非常严重,节水水平与水资源形势不相适应,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生产型、结构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这种形势下,管好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是基于内蒙古区情、水情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出台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机制正在形成。建立和完善节水经济调节机制,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带动全区节水型社會的全面开展。“十一五”以来,自治区用水总量保持了平均17%的高增长率,而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区灌溉面积达到56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4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93万亩;全区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全区农业亩均毛用水量从2005年的376立方米/亩减少到2010年的362立方米/亩。2010年,全区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已达45%。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156立方米左右,圆满实现自治区“十一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目标。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节水工作取得新进展

内蒙古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节水工作取得新进展。完善节水政策法规。2001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节水灌溉条例》,明确节水灌溉资金按照受益者合理承担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筹集的原则,并使自治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农业节水灌溉方面法规的省区。2004年5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将节约用水单列一章,详细规定了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具体措施。2007年5月,自治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为“十一五”期间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了方向。

二是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2001年,自治区政府成立了自治区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主席为组长,水利厅厅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建设、经委、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水利厅。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战略部署,2006年,自治区政府在原自治区节水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调整组建了自治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各盟市、旗县也相应成立了节水领导小组,健全节水管理机构。

三是以水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重点是高耗水工业项目,引导企业增加节水改造资金投入,促进废污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推动企业节水取得新进展。为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型工业的有效途径,2008年、2010年,自治区经委与水利厅分别两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节水型工业示范园区和企业创建工作,并对30家节水突出单位进行了奖励。

四是将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内蒙古农牧业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量的80%左右,灌区的节水改造是节水的主战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自治区加快推进节水高效型农牧业建设,通过加大喷灌、管灌、渠道衬砌等实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力实施了“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

五是以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为目标,努力推动城市节水。严格限制城市自来水可供区域内的各种自备水源,对自备水源井进行有计划的封停,对所有自备水源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逐步递减许可取水量直至完全取消。

初步形成了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配置几个阶段后,目前,《水资源综合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这为全区范围内的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奠定了基础。为实现自治区工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治区发改委与水利厅联合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实现了水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同时,自治区还完成了黄河干流初始水权量分配,配合松辽委开展了大凌河、霍林河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依据《水法》规定,2003年,内蒙古制定颁布了《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根据新的形势要求,2010年,内蒙古重新修订了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为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水功能区管理,自治区水利厅与环保厅已审查完成了自治区水功能区划的修订报告,下一步将上报政府批复实施。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和审批制度,对重要水功能区和重要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节水型社会规划》已编制完成,待政府批复后实施。

试点引路,典型推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水利部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的统一部署,通过积极争取,2005年,水利部正式批准包头市为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按照水利厅组织审定的《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及水利部批准的《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包头市的工业节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节水稳步推进,居民生活用水节水意识普遍增强。城市污水利用率逐步提高。2008年,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成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2010年,二连浩特市成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自此,内蒙古4个盟市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呼和浩特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鄂尔多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通过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二连浩特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通过水利部的审查。

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得到广泛开展

近年来,全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以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节水宣传周”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深入地开展水法规和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并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使全区人民的水法制观念和节水意识显著增强,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管理,开展节水执法监督检查

按照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09年监督工作安排,为推动《水法》和《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的贯彻实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执法检查。为响应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推动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决定,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6个月的水资源管理专项检查工作,内蒙古已完成了自查工作。通过执法检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民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推进,水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统一配置

非传统水源已经成为内蒙古工业发展的重要水源,所以,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项目发展用水,而且有利于减少排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近年来,内蒙古在矿井水管理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矿井疏干水利用量到2008年已达到1.2亿立方米,不仅有效缓解了内蒙古水资源供需矛盾,还从源头上控制了入河污染物,维持了河湖的环境健康。2009年以来,自治区水利厅继续加大非传统水源的配置工作,全年共审查批复各类建设项目需水量为2.64亿立方米。其中,非传统水源用水配置量占批复总量的22%。

自治区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王宝林介绍说:“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自治区大力推进水权转换工作,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灌区在一期水权转换1.3亿立方米水量已完成的基础上,通过高效节水、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再转换水量1.0亿立方米,用于新增工业项目用水。二期水权转换工程规划总投资14.22亿元,年节约水量1.36亿立方米,年可转换水量1.0亿立方米。按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工程建设。”

12.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篇十二

关键词:经济作物,作物腾发量,敏感指标,灌溉制度

0 引 言

进入21世纪,面对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使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番茄是一种喜温(适宜生长温度为13~28 ℃)、喜光植物[2],属半耐旱型作物,是一种新型节水型经济作物,在内蒙河套灌区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本文针对河套灌区实际情况,对经济作物番茄的地面灌溉进行研究,初步探讨番茄的合理高效的灌溉制度,为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试验区及其布置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治丰村试验田内进行,试验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比较少、日照长、蒸发强烈、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夏季短促温热、冬季 漫长寒冷。番茄以中至中170 cm进行开沟,沟口宽70 cm,沟深20 cm,垄面宽100 cm,番茄种植在距沟边30 cm处,株距37~43 cm,亩留苗1 824~2 120株。确定密度时应根据地力和所栽品种特性而定,地力好、生育期长的品种应适当稀植,番茄的种植结构图如图1所示。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小区由农田微气象站、TDR、张力计、地下水位观测井、野外数据采集系统、GPRS传输系统等组成。农田微气象站为野外气象数据自动采集系统,通过GPRS传输系统,由室内的集控中心系统自动读取数值,每5 min采集一次数据,观测项目可以满足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照作物腾发量的要求。土壤水分由埋深为1 m的TDR监测,每周观测一次,灌水前后及较大降雨后加测,张力计埋在经济作物番茄的实验田内,分别在20、40、60、80、100、120 cm深度处埋设张力计,每日8:30时人工读取张力计读数,记录作物根系层土壤基质势的日变化。根据当地行水时间,试验田每次灌水由带水表的水泵从渠道内抽水定量灌溉。各个试验小区都采用同一耕作栽培施肥水平。采用田间灌溉对比试验的研究方法,固定试验小区灌水次数和灌水时期,采用不同的灌水水平,研究目前河套灌区主要的经济作物番茄的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效益,为河套灌区经济作物灌溉制度的制定与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2 计算理论及方法

2.1 水量平衡

作物生育期内的水量平衡式[4]可以写成:

EΤC=Ι+Ρ+G-D-ΔW(1)

据以上平衡方程式可以得出,只要知道灌水量、降水量、地下水补给量、土壤水渗漏量和土壤水变化量就可以得出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其中灌水量,降水量和土壤水变化量是通过试验实测的数据,比较容易得到,而地下水补给量和土壤水渗漏量要运用达西公式在试验田实测土水势和实验室取得非饱和导水率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2.2 农田水量平衡各个分量

由(1)式可以看出,不论水分以何种形式存在、转化与流通,均遵循水量平衡原理。“5水”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与流通的。灌溉水进入田间后首先成为地表水,之后转化为土壤水,进而被作物吸收利用或通过深层渗漏成为地下水。

2.2.1 土壤储水量

土壤水是农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要通道。本研究中将作物根层土壤水分分为5层进行定期观测,土壤储水量 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W=i=15γihiθi(2)

式中:γi是第i层土壤的容重,g/cm3;hi是第i层土壤的厚度,cm;θi是第i层土壤重量含水率,%。

经过计算,作物生育期内土壤水储存量的变化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储水量的变化并不大,如果水量平衡所取计算时段较长时,土壤储水量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在本研究中,番茄整个生长期1 m土层内不同灌溉水平土壤储水量平均减少3.006 mm,即ΔW=-3.006 mm。

2.2.2 灌溉水与降水

根据当地来水时间,试验田作物在生长期内用水泵从渠道内抽水灌溉,同时记录每次灌溉时间和灌水量。沟灌番茄在生长期内共灌二次水,分别为6月12日,7月6日,最小灌水量为44.98 mm,适宜灌水量为89.96 mm最大灌水量为179.92 mm。降水量由农田微气象站采集的数据经GPRS传输系统,由室内集控中心接收并读取,在经济作物番茄整个生育期内共计降水50.54 mm,其中有效降水量仅为45.34 mm,远远不能够满足番茄生育期内对水分的需求。

2.2.3 深层渗漏和地下水补给

河套灌区处于浅地下水位地区,地下水位在灌溉后可以达到距地表0.82 m的位置,地下水和作物根系层土壤水交换频繁。本研究中对作物生育期内的补给量和渗漏量以天为单位进行逐日的精确计算。计算方法是根据试验田实测土层的土水势确定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向,通过室内试验得到根层下边界非饱和导水率,再结合达西定律[5]计算地下水补给量与灌溉水的深层渗漏量。番茄生育期内地下水渗漏补给量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通过计算,经济作物番茄生育期内地下水补给量为12.704 1 mm,即地下水补给量为12.704 1 mm。

2.3 经济作物番茄需水量的计算

2.3.1 运用水量平衡法计算作物生育期内实际蒸发蒸腾量

根据式(1),当等式右边的各项通过各种方法计算出后,作物生育期内的腾发量是可以计算的。经过计算,番茄生育期内作物实际腾发量为120.09 mm。

由表2可知: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番茄作物生育期内的腾发量大小不一,增大灌水量,腾发量增加。各生育阶段耗水规律是:开花着果-结果盛期>结果盛期-结果末期>苗期-开花着果期。

2.3.2 应用改进的Penman-Monteith方法[6,7,9,10,12]进行验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作物需水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EΤc=ΚcEΤ0(3)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Kc为综合作物系数。

(1)参考作物腾发量的计算。

采用国内外应用最为普遍的Penman-Monteith公式对ET0进行计算:

EΤ0=0.408Δ(Rn-G)+γ900273+ΤU2(ea-ed)Δ+γ(1+0.34U2)(4)

式中:Δ为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曲线的斜率,kPa/℃;Rn为净辐射,MJ/(m2d);G为土壤热通量,MJ/(m2d);γ为干湿表常数,kPa/℃;T为日平均温度,℃;U2为2 m高处风速,m/s;eaed分别为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kPa。

依据公式(4)进行计算,得到番茄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番茄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腾发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与其他品种作物种植模式参考作物腾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2)作物系数的计算。

根据试验区气象、土壤资料,对番茄的标准作物系数进行调整,生长前期、中期和后期作物系数分别为0.61、1.14、0.79,如图4所示。

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作物生育期内的实际蒸发蒸腾量见图5。番茄的需水规律可以根据番茄日需水量在全生育期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番茄生长过程在全生育期可以分为苗期,开花结果期、结果盛期、结果末期,番茄日需水量在全生育期变化过程如图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番茄的需水规律表现出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变化趋势,日需水高峰出现在结果盛期(6月20日-7月20日),最大日需水强度平均为5.42 mm/d。这种生长变化趋势反映了番茄在苗期由于生长温度较低,植株体比较小,需水强度也较低;开花结果期番茄虽已进入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旺盛期,但是温度尚属偏低,需水强度处于持续增长阶段。番茄需水强度主要随气温的升高和植株体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6月中旬-8月上旬,番茄进入结果盛期,此时气温较高,番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生长阶段,日需水强度也达到最高;在结果末期(7月中旬-8月上旬),番茄有一部分果实已经采摘,植株开始转向衰老,生理活动也开始减弱,日需水强度逐渐减小。

依据作物系数法得到番茄生育期内实际腾发量为135.26 mm。

运用水量平衡法和Penman-Monteith方法分别计算得到的作物实际需水量为120.09 mm和135.26 mm,二者绝对误差为15.17 mm,相对误差却高达11.22%。由此可见,在研究区域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计算经济作物番茄的实际腾发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由番茄各生育阶段(i)的相对缺水量作自变量或相对腾发量,用各阶段连乘的数学式构成阶段效应对相对产量总影响的乘法模型,简称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MCRW),比较典型的有Jensen模型、Mihas模型、Blank模型、Stewart模型、 Singh模型。

2.5 作物水分敏感指标及模型检验

作物水分敏感指标(也称敏感指数或敏感系数)是作物-水模型的关键参数,可以较好地反应同一作物及不同作物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程度。由非充分灌溉田间实验得到的作物相对腾发量和相应阶段的作物产量,以作物-水模型为回归方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推求作物水分敏感指标。然后采用复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法[11]对模型进行验证。从表3番茄各生育阶段敏感指标的变化规律为:Jensen模型、Minhas模型、Stewart模型、Singh模型F0.05<F<F0.01显著水平为5%,回归效果显著;Blank模型F>F0.01,回归效果极显著,相关系数也比较高,采用Blank模型比较合理。

2009年作物各生育阶段敏感指标及检验结果分析见表3所示。

3 番茄优化灌溉制度

3.1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为选择、交叉、变异;其6个核心内容为参数的编码,初始群体的设定,适应度函数的设计,遗传操作的设计,算法控制参数的设定和约束条件的处理[12,13]。

求函数最大值的优化问题可设为:

max:f(x)s.ta(j)x(j)b(j)(5)

式中:x={xj}为优化变量集;{a(j) b(j)}为x(j)的变化区间;P为优化变量数目;f(x)为目标函数。

3.2 模型应用实例

3.2.1 确定作物生长的数学函数模型

YaYm=0.0174(EΤaEΤm)1+0.7374×(EΤaEΤm)2+0.2159×(EΤaEΤm)3(6)

3.2.2 模型参数

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敏感指标、实际腾发量、有效降雨量和深层渗漏量,初始土壤最小、最大储水量见表4所示。

3.2.3 确定数学模型

(1)根据小麦套葵花全生育期划分为各个不等长的生长阶段,阶段变量为n=1,2,3,…,N

(2)决策变量用来描述系统的特性,该系统的决策变量为各个生长阶段实际灌水量mi和实际腾发量(ETc)i,i=1,2,3,…,N

(3)状态变量为能够完全描述动态系统时域行为的所含变量个数最少的变量组称为系统的状态变量。该系统的状态变量为作物各个生长阶段初始土壤含水量Wi及初始可用于分配的总灌溉水量qi

(4)系统方程:

农田水量平衡方程:

Wi+1-Wi=mi+pi+Gi-(EΤc)i(7)

式中:Wi+1,Wi分别为第(i+1)阶段和第(i)阶段初始土壤储水量;mi为第阶段实际灌水量;pi为第i阶段实际有效降雨量;Gi为第i阶段地下水补给渗漏量,补给量取正值,深层渗漏量取负值;(ETc)i为第i阶段实际作物腾发量。

水量分配方程:

qi+1=qi-mi(8)

式中:qi+1和qi分别为第(i+1)阶段和第(i)阶段可用于分配的灌溉水量。

(5)目标函数:

F=max(YaYm)=maxi=1n(EΤaEΤm)iλi(9)

(6)约束条件:

土壤储水量的约束:

WminWiWmax(10)

式中:Wmin和Wmax分别为作物生育期内第i阶段最小储水量和最大储水量。

腾发量的约束:

(EΤcmin)i(EΤc)i(EΤcmax)i(11)

式中:(ETc)min和(ETc)max分别为作物生育期内第i阶段最小腾发量和最大腾发量。

灌溉水量的约束:

0miqii=1,2,3,,Ν(12)

(7)初始条件。初始土壤储水量hi可以根据作物生育阶段初期土壤含水率资料获得,作物生育期内第一个生长阶段可用于分配的灌溉水量为作物全生育期可用于分配的总灌溉水量,q1 = I,I为作物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可以分配的总灌溉水量。

3.2.4 求解数学模型

采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目标函数中多个参数,使目标函数值达到最大。小麦套葵花初始土壤储水量为46.15 mm。初始可用于灌溉的水量分别设为:q1(小麦套葵花)=I(小麦套葵花)。采用MATLAB7.5.0对各个优化变量写成统一的参数表达式,设I为优化过程中逐次输入的总供水量,mm;ai(i=1,2,3,…,k,k为优化变量的总数目)为各个优化变量的统一表达式。

(1)确定优化参数。

令:

{q2=a1q3=a2(13){(EΤa)1=a3(EΤa)2=a4(EΤa)3=a5(14){m1=a6m2=a7m3=a8(15){W2=a9W3=a10W4=a11(16)

(2)各个优化参数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水量分配关系:

{a1=Ι-a6a2=a1-a7(17)

水量平衡式:

{a3=a6+W1-a9+p1-G1a4=a7+a9-a10+p2-G2a5=a8+a10-a11+p3-G3(18)

(3)确定约束条件。

{0a1Ι0a2Ι(19){0a389.900a4116.200a591.10(20){0a6Ι0a7a60a8a2(21){21.56a950.2820.68a1052.6723.14a1154.99(22)a6+a7+a8=Ι(23)

(4)优化参数初始取值区间。

经济作物番茄寻优参数初始取值区间如表5所示。

3.3 灌溉制度优化结果

从2009年小麦套葵花优化灌溉制度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番茄在生育期内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为开花着果-结果盛期〉苗期-开花着果〉结果盛期-结果末期。当灌溉供水量由0增加到60 mm时,作物相对产量提高幅度比较明显,从0.436 1增加到0.904 1,提高0.468 0,即每增加30 mm灌溉供水量,相对产量平均增加幅度为0.234 0;当生育期灌水量由60 mm增加到120 mm时,相对产量均比较高,由灌溉供水量的增加而带来的增产作用明显下降,由0.9041增加到0.976 8,提高0.072 7,即每增加30 mm灌溉供水量,相对产量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仅为0.036 3。由此可见,番茄生育期内作物灌溉供水量以60 mm为宜。

4 结 语

(1)通过室内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试验、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试验,得到试验区有代表性的非饱和导水率的表达式,并运用达西定律求得生育期内不同作物地下水渗漏补给量。番茄生育期内地下水总的补给量为12.704 1 mm,番茄生育期内需水量相对较小,主要靠其发达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实际的灌溉水量却比较小,在灌溉水量有限的条件下,要首先保证番茄快速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2)番茄适宜的作物-水模型为Blank模型,各个生育阶段敏感指标的变化规律为:λ2>λ1>λ3,即开花着果-结果盛期>苗期-开花着果期>结果盛期-结果末期。

(3)由番茄优化灌溉制度结果可知:当灌水量0≤I≤60 mm时的相对产量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灌水量60≤I≤120 mm的情况。按沟灌番茄生育期内共灌2次水考虑,当总灌溉供水量为60 mm时,平均每次可分配30 mm。

13.节水奖惩制度 篇十三

为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健全以创新节水机制为核心,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用水安全,促进节约型医院的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特制订如下节约用水节奖超罚制度:

一、节约用水奖励制度:

1、对在节约用水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如推广节约用水先进技术、研究发明节水型用水设备的个人及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根据节水量的30%提取节约用水奖金。

2、对每月、每季度、每年均在全院节水排名优秀中的科室和个人,在年底绩效考核时直接与优秀挂钩,并在年底给予100元节水奖金奖励。

3、对在节水宣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科室,如劝阻、制止了较大损失量的用水情况,并有记录,给予100元奖金奖励。

4、对在监督、维护用水设备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科室,如及时发现、上报或维护了损坏的用水管道和设备,防止了重大浪费水资源情况的发生,给予100元奖金奖励。

二、节约用水超罚制度:

1、严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在医院的任何地方、以任何理由故意浪费水资源,一经发现,每次扣100元;如是医院职工,发现一次,年底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在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两次及以上,年度考核为不合格。

2、对在每月、每季度、每年用水量统计中均严重超额用水的科室和个人,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3、对在节水宣传方面宣传不到位,看到浪费水资源现象没有及时劝阻及制止的职工,一经发现,扣罚当事人20元。

4、对无故缺席节水宣传培训的个人,发现一次处以口头警告,再犯者扣罚20元。

14.农业灌溉水费收取制度 篇十四

摘要:农业水费是维系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经济来源。表面上看,农业水费收入减少直接的体现是水管单位收入减少,但本质上却对解决水资源紧缺、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损害,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农业水价改革中出现了水费计收难、收入减、末级渠系损毁、水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已经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和节约用水。本文将从我国农业水价政策、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农业灌溉水费的收取制度。

1.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而且我国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 北方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不800mm , 少部分地区甚至不足100 mm;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500m3, 仅及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50%~33%,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而南方大部分地区虽然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少,但由于降雨量无论年际或年内分配都极不均匀,加上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致使南方大部分地区在没有灌溉或其它供水设施的情况下,不仅农业生产时时受到干旱的威胁,有时甚至连人畜饮水都感到十分困难。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是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水的利用率很低。节水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远没有形成,这些一方面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从而造成了其它经济资源的浪费。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其中90%以上用于灌溉。由于供水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加之水价偏低,无法起到促使用水户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率的功效,致使我国农业用水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9。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目前每万元GDP的用水量为537m3,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目前我国每立方米水只能生产0.5kg粮食, 而发达国家则可生产2kg 粮食。

2.我国农业水价政策现状

从1949年至今,我国农业水价政策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84年,从无偿供水到政策性低价供水,农业用水实行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第2阶段:1985-1996年,按供水成本核算、计收水费。1985 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确定了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实现了水利工程从无偿供水向有偿供水的转变,水价政策从此走上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第 3阶段:1997 年到现在,逐步明确水是商品。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水利产业政策》,规定新建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按照满足运行成本和费用,缴纳税金、归还货款和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制定。2000 年,国家计划与改革委员会下发了《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水价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水价改革的基本思路。2004年,我国颁布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我国水价构成及征收、管理程序,规定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

3.灌溉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灌溉水价及水价到位率偏低

经调查,甘肃省水利工程农业供水平均成本为0.110元/m3,现行农业平均水价只达到成本的62%,如武威地区平均供水成本为 0.159元/m3,现行平均水价为0.724元/m3,水价到位率为46%,引大灌区平均供水成本为0.30元/m3,现行平均水价为 0.15 元/m3,水价到位率为50%,景电管理局平均供水成本为 0.32元/m3,现行平均水价为0.194元/m3,水价到位率为 60%。3.2“一贯制”灌溉水价不适应市场经济

现行灌溉水价多为行政定价,即“一贯制”水价,它不能及时反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更不能灵活地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也就无法指导生产和消费。如在干旱季节需水大于供水时,水管单位不仅不能将水价上浮,相反还要服从政治需要降价供水。3.3灌溉水价概念混乱、不真实

现行水价多为取水口水价。但是,从取水口到用户往往需经过多层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所附加的费用原则上应当计入水价。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水价很难规范,在水价中成为最不稳定的部分,水价搭车现象严重。实际用户水价通常是规定取水口水价的3—5倍,倘若将实际用户水价与灌区渠道水价比较,则比值更高。3.4灌溉水价结构单一

目前,灌溉用水的价格结构基本是单一计量水价,个别地区实行超额罚款制水价。这样的价格结构显得单调,不灵活,不能适应实际情况,价格不能反映随用水量变化的成本变化,不能给用户传递准确的成本变化信号,同时不能向企业反馈需求量的变化,不能起到调节供给和需求的作用,也不能反映提供水服务的质量和水平。3.5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

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收入减少造成了两大问题:一是水管单位难以生存和发展。由于大多数水管单位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靠收取的水费来维持,随着水费收取率不断降低,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难以保障,导致职工队伍不稳管理服务不到位,农民群众的意见很大。二是管养经费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状况日趋恶化。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水费收入用于供养人员、用于工程维修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而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投入就微乎其微,导致水利工程渠系管理维护差、工程状况下降。税费改革以后,一些财力较好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水管单位的方式,对农业水费实行减免,农民不再缴纳农业水费这种做法在农村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震动是很大的。不论是地方各级政府还是农民群众,都希望国家出台免收农业水费的政策。而这对于财政收入薄弱难以实行水费减免政策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同时也加大了水管单位水费计收的困难。3.6截留挪用水费现象严重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水费成为向农民收费的唯一途径,也成为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的手段。据了解税费改革后,基层截留挪用水费用于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情况不断出现,加重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与不满。灌区大多数农民都能按时足额缴纳水费,但对于县乡镇 村以种种理由截留挪用水费的问题,水管单位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从而导致水费被层层截留挪用,类似现象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引发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的不满情绪。3.7末级渠系不配套测量设施不完善

我国灌区末级渠系不配套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难以实行计量收费。许多省目前仍是通过行政手段按耕地面积亩计收水费用水多少,一个样用和不用一个样,喝的是大锅水。另外由于渠道损坏水损大,一些地方将这些损失分摊给农户负担,导致水费过高,由此产生了拒交水费的现象激化了供用水双方矛盾。

4.灌溉水价调整改进的措施

4.1明确灌溉水价的组成

灌溉水价应由三部分组成,即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工程水价是根据各供水工程运行的单位成本、费用、利润、税金计算形成的。水利工程供水的价格构成中应包括资源水价(水资源费),但现行水价中尚未考虑到环境水价的问题。4.2 改变认识,提高水价到位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水管单位无偿服务或低价供水的传统思维和认识,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使灌溉用水水价逐渐提高到成本水价,并向市场价格过渡。4.3 完善水价体系

全省各类灌区的条件都不一样,因而供水平均成本和现行平均供水水价差异较大,所以有必要发展小流域或分灌区单独定价;同时由于各地区之间的水文气象条件也有不同,因而应制订对应的季节水水价,并拉开季节水价的价差。4.4 灌溉水价实行多层次多元价格

一是加大价格管理的弹性,予市场机制以适当的空间。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价格上限制”,在政府限定的空间内,水企业允许在间和内有自行调整的空间,最高限价形式在间和内调节都可使用。二是改变灌溉水价结构。依靠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缓解用水矛盾。对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行优先供水,优质优价。对水资源奇缺、灌溉用水矛盾大的,要实行限额灌溉,采用累进计价、超量加价的计价办法,促进节约用水。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使水价的变化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的变化挂钩,使价格体现成本的变化。4.5 改革水政管理机构

水政管理单位必须进行机构改革,明确职能,减少管理层次,精减人员,提高效率,增加水企业效益,降低农民的负担。4.6创新模式的提出和推广

上一篇: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下一篇:小学生作文写作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