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教案

2024-07-21

荒漠化防治教案(共15篇)

1.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 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

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

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 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原因:②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__________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⑤__________。

4.现状

(1)世界:约⑥______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⑦_____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⑧______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⑨__________以西,昆仑山—⑩__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________、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____,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主要景观: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5.内部分异:以?________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6.脆弱的生态环境

(1)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__________,?________风化和?______作用显著,形成大片的?________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______,平地多疏松的?__________;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____________季节。

(2)___________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1)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__________、过度开垦等。

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eq blc{rc (avs4alco1(预防② 的威胁,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则 eq blc{rc (avs4alco1(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 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____________。

五、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________________。

(3)营造?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探究材料】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

1.简述“金色中国”的位置与范围。

2.试说明荒漠化发生的类型有哪些?

3.怎样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最基本的自然特征?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和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一样?

5.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探究材料】

教材图2.4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塔里木河河流下游绿洲被废弃的人为因素可能是什么?

3.不同的人为因素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如何?

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与人口激增有无关系?

探究点三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 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 教材图2.11 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探究点四 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探究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正劲之时,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要再造中国西部昔日之辉煌,就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加快西部建设步伐。苏联中亚地区的垦荒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农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仍很落后,畜牧业停滞不前,农业成为影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1953年,苏联收购粮食只有3 110万吨,而供应居民的粮食则需要3 240万吨,结果入不敷出。为了摆脱困难,苏联抽调了近百万人来到垦荒区,还向垦荒区提供了许多农业机械。在短短两年中,就开垦出了2 975.3万公顷的荒地。从实际效果看,垦荒对苏联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没有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特点采取合理的、逐步开发的方案,造成土壤风蚀加剧。

(2)把欧洲草原带的耕作方式照搬到风蚀严重的东部新垦区,使土壤松散,沙暴扩展。

(3)垦荒期间没有积极发展农田防护林,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大约3~4年发生一次严重歉收的大旱灾。

1.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黑风暴”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回答该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归纳总结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

4.你认为苏联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可以被我国哪些地区所借鉴?

【归纳小结】

【当堂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6月17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材料2: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1 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

材料3:“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1)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下荒漠化在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

(3)材料3图中三道防线,其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

(4)由图示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反思】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回答1~2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二

在人们不断的改造自然的之时伴随而来的是种种的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 土地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就是属于这种问题。我们之所以会如此的重视保护环境就是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资源以及环境作为保障, 这也是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目前, 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遭遇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土地的荒漠化, 中国位列其中。其中, 最为严重的是我国的牧区, 因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地区都是属于干旱或者半干旱或者亚湿润的干旱地段, 本身就比较脆弱, 其次, 因人口的不断增加, 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这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威胁到了人的正常生活以及安全。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现状

首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水土保持;一个是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是与水土流失对应的。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 都会造成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就是:农地在经过外力的施压下土地的生产力与生物的多样性下降。一般在出现农区牧区交错带南移、牧区的草地产量减少、植被的覆盖率降低、土壤的肥力降低等现象都是土地退化导致的。

水土流失出现后所带来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因为一切动植物都是靠土地生存, 人也是不能离开土地的给予。一旦水土流失出现, 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甚至是整个物种的灭绝。遭到破坏后也是极其难复原的。

因南北的差异过大, 北方多是出现土地的荒漠化, 一般是在三北地区较为严重, 与南方的湿润气候相反, 该地区常年阳光充足, 雨水少, 气候干燥, 一般都是盐碱性的土质, 只要灌溉时出现一点偏差, 就容易导致水土的盐碱化, 出现寸草不生的现象。再者北方水资源及其的少, 生态坏境较差, 这都是导致北方出现土地荒漠化的原因。相对来说, 南方出现的就是水土流失的现象, 一般都表现在山体滑坡、农产减少、泥石流、这对农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华南地区, 有一种红色沙漠化的想象, 在上坡上几乎没有植被的生长, 之所以称之为红色沙漠是因为, 南方都是红土地, 大片寸草不生的红土地形成了红色沙漠。因为土壤本身的特性, 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 水土流失严重, 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 形成“红色荒漠化”。南方山区丘陵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植被裸露, 不能恢复, 形成“红色荒漠”因为红色沙漠的土壤不能进行固定, 发生泥石流的几率比较大, 这也严重的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世界有很多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 中国就位列其中, 经济的发展也牵制了环境保护。虽然说有以前众多国家防治的经验, 但我国还是难免的走上了污染之后再治理的后尘。环境与经济发展互孛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不过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试能够改善这种现象。这是调试的方法就必须靠我们不断的实践去证实。

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措施

荒漠化及水土流失扩展的趋势之所以难以遏制, 仍在边治理边扩展, 点上治理, 面上扩展, 其主要原因是人们防治荒漠化和水土保持意识不强, 对荒漠化危害的认识不足, 没有将防治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与自身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 没有把防治荒漠化及水保治理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及脱贫致富联系起来, 没有把在利欲驱动下的短期行为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没有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 因而, 必须通过长期、持久、深入的宣传教育, 不仅使荒漠化地区干部群众认识到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而且要使荒漠化防治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提高全民整体防治意识, 在宣传紧迫性的同时, 注意宣传以防为主的方针, 要特别重视那些尚未荒漠化或轻微荒漠化土地的预防和恢复。此外, 还要大力宣传荒漠化地区的广阔的开发前景, 让全社会来关注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当前, 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 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法制观念不强, 没有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因而, 一方面要宣传贯彻已有的法律法规, 如《草原法》、《森林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 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 把保护土地、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纳入法制轨道, 尽快改变目前一些地区盲目开垦、乱樵滥采的现象,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同时, 要加快《荒漠化防治法》的制定,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使防治荒漠化工作逐步走上法治轨道。

生产的技术主要依靠科技方式进行, 治理荒漠化土地的过程涉及到很多学科、部门、行业, 一定要使用科学技术, 以前治理的成绩、效果和经验都在向我们表明着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使土地从荒漠化的状态中走出来, 就现在的治理情况来说, 我国的治理水平大多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 只有小部分利用科技治理的效果好, 所以对检测后的记录必须做好研究工作, 以这个为基础, 再经过组成、配套等方式建成各种有利于开发资源的模式, 结合科学技术总结出最实用的技术, 尽可能多的采用科技的力量, 开发新型技术, 将科技彻底的融入到工作中, 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重视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基层的人员是重点的培养对象, 将实践融入在科技之中, 加强各国之间经验的交流, 吸取各国的经验为己用, 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实行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监测和信息网络, 及时掌握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 为防治荒漠化和水土保持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对于荒漠化的区域, 在以后发展的很长时间内, 因为如果人口增长比较快会更加重荒漠化的情况, 所以不仅要掌控住人口增长速度, 降低生态环境因为人口增加的原因造成更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 要对荒漠化的地区进行治理以及开发, 改变以往的开采伐木方式, 充分的利用水资源, 实施等高耕种, 尽量减少耕种面积, 把耕地占用的林地或者牧地退还回原样, 对于耕地要使用科学方法种田, 提升单位面积产值, 合理的耕种, 减少土地因耕种承受的负荷, 对于地区具备的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风能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好, 把拥有的能源优势运用到产业上来,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走可持续前进的道路, 改变传统的贫困只是无尽的向土地向资源索要的现象。

3.简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篇三

一、荒漠化出现的原因

例1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的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解析 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判断,该地区沙漠广布,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森林大面积减少,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答案 (1)B (2)A (3)C

点拨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大风天气(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异常(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进程)。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

二、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例2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曾经是柴达木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但监测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正在趋缓,近几年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沙化土地正以每年2.7%的速率逆转。据此回答(1)、(2)题。

(1)为了保护和恢复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合理开采资源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区应退耕还草还林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

A. 生态效益为核心 B. 消除贫困为核心

C. 社会效益为核心 D. 经济效益为核心

解析 第(1)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要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人类必须做一些积极的干预工作。第(2)题,荒漠化的根源在于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压力,它是由于贫困而导致的,所以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贫困问题。

答案 (1)C (2)B

三、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例3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土地沙漠化已经蔓延到我国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的841个县(市)7534个乡(镇),近4亿人口的生存受到土地沙化的严重威胁。据悉,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73.9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12%。据此回答(1)、(2)题。

(1)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 )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

B.人类工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

C.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区推进

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

(2)制止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根本措施是( )

A.在沙漠分布地区适当发展绿洲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

B.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C.加快南水北调,在干旱地区实施人工降雨,改善气候条件

D.定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增加土地水分

解析 第(1)题,目前造成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第(2)题,治理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根本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答案 (1)B (2)B

点拨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我国治理荒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种植一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建设不同的防护林、护坡林等。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积极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1)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C.荒漠化面积约扩大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2)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变化 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 D.气候的变化

(3)对该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

B.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C.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D.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

(1)B (2)A (3)B

4.中国防治荒漠化对策 篇四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体制障碍是:由荒漠化定义的.多样性导致的政出多门、数据多元、职责不明、功能不彰.本文对症下药给出了治标--调整职责和治本--重组机构两套方案.

作 者:卢琦 刘力群 作者单位:卢琦(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091)

刘力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

5.谈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策略 篇五

谈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策略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对于如何进行沙漠化的防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 者:姬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9) 分类号:P5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类型   成因   防治策略  

6.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历年主题 篇六

1995年-,每年的6月17日相关国际组织和缔约方都按照自行确定的主题开展纪念活动。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每年都提出一个宣传主题:

20:荒漠化与土地退化

:水资源管理

:移民与贫困

20:妇女与荒漠化

:美丽的沙漠和荒漠化的挑战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防治土地退化,发展可持续农业

:保护水土是我们共同未来的保障

: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

:林木维系干旱地带生机

:土地滋养生命

: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7.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七

关键词:绿洲荒漠化,民勤,影响因素,防治对策

1 引言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1]。荒漠化对人类生存和工、农、牧业生产及其发展是一个重大威胁, 导致诸如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耕地、牧场面积减少, 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73.97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8%[2],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甘肃省地处干旱区, 地表沙化严重, 植被稀疏, 气候干燥多风, 降水变率大,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极易发生荒漠化。全省荒漠及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485.9万hm2,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3]。位于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致使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减少, 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 土地沙化加重, 造成严重的区域荒漠化问题, 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 对荒漠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可以为防沙治沙提供决策支持, 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有重要意义[2]。

2 研究区概况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 石羊河流域下游, 西面、北面和东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所包围, 地理位置38°05′~39°06′N, 102°03′~104°03′E, 土地面积1.6万km2, 境内沙漠、戈壁、盐碱滩地和剥蚀残丘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1%, 其中沙漠面积达9.25×105hm2[4]。民勤县地处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7.6~7.8℃, 平均年降水量113.2mm, 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 年蒸发量2644mm, 年平均风速2.55m/s, 年平均沙尘暴时间37d[5], 最大风力达11级, 属于典型的干旱内陆区。

3 荒漠化成因分析

3.1 自然因素

3.1.1 高温气候

民勤绿洲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所包围, 沙漠气候显著, 干旱少雨, 多高温天气。按照甘肃省定高温天气标准, 日极端最高气温≥35℃即定为高温日, ≥37℃定为强高温日[6], 而在民勤地区出现≥35℃的天气已不足为奇。1997年7月22日与1999年7月30日民勤出现了高达40℃以上的极端最高气温, 分别达41.1℃和40.7℃[6]。

3.1.2 大气降水量

民勤绿洲在1961~2004年间, 年平均降水量115.9mm。在有观测的43年间, 全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73年, 降水量达到185.89mm, 最少的是1962年, 降水量仅为42.20mm[7], 而且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 (表1[8]) , 主要集中在7~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65.9%。

降水对河流的补给能力不足, 加之石羊河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逐渐旱生化直至大面积的死亡。地表裸露, 使得风沙活动加剧, 土地荒漠化扩展加速。除了降水稀少外, 民勤绿洲地区蒸发也很强烈, 平均蒸发量2452.7mm, 蒸发量最大的是5、6、7月, 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23倍。

3.1.3 沙尘天气

民勤绿洲沙尘天气频繁, 据统计, 1953~2006年, 民勤沙区沙尘暴发生的次数竟达1644次, 其中1953年最多, 为129次, 1997年最少, 为5次[4]。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观测资料显示, 自20世纪70年代来, 该区平均每年出现≥17m/s的大风28.2d, 沙尘暴25.8d, 扬沙天气37.8d, 浮尘天气30.2d[5]。

关于1961~2004年的月平均风速 (表2) 表明, 4月份的月平均风速最大 (3.2m/s) , 1月份最小 (2.0m/s) , 8、9月份和12月份次小, 多年定时最大风速23.0m/s, 因此一年中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以春季最多。这种沙尘灾害天气加剧了绿洲荒漠化的进程。

m/s

3.2 人为因素

3.2.1 人口增长

据统计, 1991~2003年的12年间, 民勤县总人口从26.6×104人增加到了30.7×104人, 增加了4.1×104人, 占1991年总人口的15.4%, 其中农业人口达25万人, 占81.4%[9]。根据联合国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的沙漠化会议 (UNCOD, 1977, Nairobi) 的标准, 干旱区土地人口的承载极限为7人/km2[10], 民勤地区的人口增长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人口的迅速增长, 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人类便加倍的对自然进行索取, 从而陷入一种“越穷越垦, 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最终导致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2.2 上游来水量

石羊河是民勤县境内的唯一地表水源, 石羊河源于祁连山脉, 其径流由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区降水形成。近几十年来, 祁连山的森林面积开始锐减, 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末, 林地面积减少了21.7×104hm2, , 森林面积减少了16.5%, 森林覆盖率降低了8%[11]。森林面积的减少使得祁连山的涵养能力持续下降, 雪线上升了40m, 石羊河流域的地表径流大幅度减少。加之上游地区各支流出口修建水库, 拦截水量, 为凉州区和古浪县耕地灌溉, 灌溉后的余水越来越少, 流入民勤的水量自60年代以来虽然有波动, 但一直呈减少的趋势 (图1) 。上游来水量从1956年的5.14×108 m3减少到2010年的2.6×108 m3[12]。

3.2.3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 随着石羊河中游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溢出带的泉水资源逐年削减, 人类被迫在泉水灌区打井取水以维持农业灌溉。民勤现有机井多达11000眼, 年需提取地下水5.5×108 m3, 年超采地下水量达3.8×108 m3[13]。1980年的开采量约3.12×108 m3, 2000年增加到4.66×108 m3[10], 持续超采地下水便导致地下水位的严重下降, 从1961年的2.24m降至2001年的17.96m, 多年平均下降速度率0.38m·年[14]。

由于石羊河流域下游土壤富含盐性, 地下水超采使整个地区旱化、盐碱化程度加剧。同时地下水位的下降引起地下水质的急剧恶化, 矿化度年平均升高0.1g.L~1[12]。因经常提取高矿化度地下水灌溉, 使土壤含盐量迅速增加, 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 最后被迫弃耕[15]。

3.2.4 植被面积

干旱的气候环境下, 民勤县主要的植物有芦苇、赖草、刺儿菜、马菊菊等, 覆盖都在80%以上, 以怪柳、白刺为主的固沙植物的覆盖面可达60%以上, 形成天然“柴湾”。由于气候长期的干旱、土壤表层由原来的草甸沼泽土逐渐向荒漠化土壤发展, 土层含水量越来越少, 加上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导致的一系列影响, 民勤现有0.9×104hm2的沙枣林衰败, 2.33×104hm2的白刺、红木柳等天然植被处于半死或死亡状态[12]。沙漠边缘的农户薪柴主要依靠樵采灌木, 对绿洲边缘人工灌木林和天然灌木丛破坏严重。据不完全统计, 民勤县已有3.87×104hm2林地和近2.00×105hm2天然草场严重退化[16], 历来被视为农田保护屏障的“柴湾”名存实亡。

4 防治对策

4.1 减轻人口压力, 提高人口素质, 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设法开辟新的生产门路, 依靠科技提高生态资源的生产效率, 还要开发和利用非生态资源。同时, 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增长, 确保人口净增率逐年减少。在此基础上, 还要加大教育力度, 提高人口素质。

4.2 合理利用水资源, 禁止超采地下水, 有效遏制沙漠化

要加大推广应用各种常规和高新节水灌溉技术,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严格限制掘井数量, 尤其是盲目打井开荒。同时, 按一定比例关闭荒漠化严重区的部分打井, 将机井数量严格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4.3 采取生态修复工程, 科学管理生态用水

石羊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要适当压缩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通过退耕, 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推广高新节水技术等, 提高用水效率。上中游地区城市和工业发展要贯彻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 严格控制兴建耗水量和污染严重的项目, 大力开发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 以使石羊河可以更好地补给下游的民勤绿洲。

4.4 科学防治风沙, 有计划地恢复自然生态植被

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 乔、灌、草结合, 带、网状结构结合的方法, 逐步加强绿洲边缘防护林体系建设, 选择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植物, 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 为绿洲提供强有力的防风固沙保障。

4.5 进行经济布局调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8.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八

【关键词】水土保持;发展趋势

0.概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土保持,一个是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是与水土流失对应的。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都会造成土地退化[1]。一旦水土流失出现,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甚至是整个物种的灭绝,土地遭到破坏后也是极其难复原的[2]。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水土流失的成因

1.1.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首先,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我国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易发的主要原因。

1.1.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

1.2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充足的沙源,气候变化异常,不合理的开荒、挖采和树木砍伐,过度放牧,水资源浪费等。

1.3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危害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但它们造成的危害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沙漠化的危害要严重许多。

(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危害人类健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农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于水土流失,农田中大量的营养成分随着水分一起流失,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失去孕育农作物的能力,导致农作物减产,直接造成人类食物短缺。在沙漠化的地区,往往种子播种下去也会被风吹走,长出的幼苗被沙尘覆盖,影响光合作用,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或直接死亡。沙漠化还会造成草场退化,畜牧业亏损,许多以畜牧业为生的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出路。

(3)阻碍经济的发展。土地荒漠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温度高、沙尘弥漫、空气干燥,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引发火灾,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电路、通信线路被毁,污染环境等,影响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加剧贫困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主要发生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也就是较为贫困的地区,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原本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受到损害。在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拉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国民政策相违背。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

2.1水土流失扔很严重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目前仍有很大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

2.2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千米,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千米,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千米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3]。

2.3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到那时我国将缺水2000亿立方米。另外,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也越来越严重。

3.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治理,否则就只能等待灭亡。近年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就愈发重要了,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1退耕还林

牧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小,降水量充足的地区,应该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进程。生态环境的修复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增产增收,在较小的耕地面积上收获更多的粮食,养育更多的人,达到山青、水秀、人富。

3.2节水灌溉

在一些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就不适宜采用退耕还林的政策,这是我们就应该推广节水灌溉。缺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节水灌溉不仅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使水分得以充分利用,还将多余的水节约下来,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特性,给予它们适宜生长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气候也应该有不同的灌溉方法,要随时掌握农作物的习性。

3.3防风固沙

防风固沙的方法有许多,包括设置沙障、在沙层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设置沙障有设置植物沙障、土沙障、篱笆沙障等。植物沙障不仅可以抵挡部分沙尘的侵蚀,延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还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可以将部分降雨留在植物沙障内,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水分。土沙障则是像一堵堵土墙,与风向垂直,有很好的挡沙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粘土来增强墙壁的韧性。在沙层上覆盖塑料薄膜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加剧,但是覆盖的塑料薄膜极易被风吹走,同时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太提倡这种方法。

4.结语

面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保持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齐心协力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不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黄月艳.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齐实,张洪江,孙保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0).

9.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九

节日时间:6月17日

节日类型:国际日

节日起源:机构设定

设立机构:联合国

设定时间:1994年12月19日

【行动起来,别让人类的未来枯竭】

①全球每分钟因干旱和荒漠化损失23公顷土地。

②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

③我国湿地面积近十年间锐减340万公顷,相当于一个海南省。

10.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十

每天上学妈妈都让我带水喝,每天我们洗脸刷牙还有做饭都离不开水。我从来都不知道水是那么重要。当我看到灾区的小朋友喝点水都那么难,当我有看到灾区的地方的土地都干裂了,当我看到牲畜们都没水喝时。我简直震惊了。

当从电视上看到全国人民都在想办法救助他们时。当我看到灾区的小朋友们和老百姓们看到水高兴的样子时,当我看到那里的人们都在想办法取水的时候,我多想变成一个小天使把我们节约的水送到灾区的小朋友们手中。

我多想变成人间的指挥家要雨有雨,要风有风,让人们不在有灾难,我多想......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以后我要节约每一滴水,让这生命之水让灾区的小朋友们不再忧愁,让这生命之水洒向灾区的大地,让它在那里开花结果!

11.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林业;石漠化;治理;措施

前言

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大量的林草植被被破坏,基岩裸露严重,最终形成了石漠化问题。贵州岩溶分布面积比重和石漠化面积比重均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全省国土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岩溶出露面积109084.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在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37597.3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占岩溶面积的34.47%。在石漠化分布区,轻度石漠化面积22155.76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868.95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平方公里,极强度石漠化面积857.24平方公里。全省石漠化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县就有48个[1]。这一问题导致了环境恶化,水土严重流失,大大减慢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脚步,严重制约了我省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成为现阶段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1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的资金不足

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相比石漠化严峻的形势,其资金投入可以说严重不足,治理力度也十分有限,使石漠化的扩展速度远远大于有效的治理速度。现在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造林困难地,然而由于现有的单位造林补助得不到保障,致使治理的成效很难得到保障。

1.2 治理任务艰巨

通常,石漠化土地的土被不连续、基岩裸露度高、肥力低、土层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点都会使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

1.3 土地环境的承载量超限

石漠化地区还存在缺柴少粮的现象,群众生活贫困,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石漠化土地的环境承载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能承载的量,最终出现毁林开荒等现象,使治理的成效难以保证。

2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总体思路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要结合实际,防与治并重,以科学为基石,并应当深入思考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矛盾所在,治理水土流失以防治土地的石漠化。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努力造林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规划大纲,以对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个统筹规划以及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以加速岩溶植被的生态修复,并推进石漠化林业的生态治理。其次,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属于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所以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努力引入多方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中,以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再次,要突出效益、防治结合,避免产生新的石漠化,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山的方法畜养林草,以及人工造林的方法使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能够快速地得以恢复,以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扩展,同时得以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

3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岩溶林草植被,更要以林业建设为中心。另外,发展生态旅游、经果林等产业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科技支撑和生态旅游业等。

封山育林育草能够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植被和林草的恢复速度加快,优化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投资较少,并且用工也不多,但是效益高、见效快。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设立封山育林的标牌和标志,结合实际,准确地确定封育方式。目前对岩溶地区的森林以及植被的保护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植被的管护,其工作内容是管护生态质量较高的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疏林地、有林地、灌丛地以及灌木林地等,严厉治理滥樵、滥垦、滥牧和滥采等类现象,以避免新的石漠化,以及森林的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其他地区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林业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林业建设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能有效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结语

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为维护贵州国土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各项林业建设中的建设内容应当相互协作、紧密配合,以实现岩溶区域经济和生态修复的协调发展。抓住机会,努力优化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内容,制定规范来规制林业建设过程中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成果。

参考文献

12.浅谈锡林浩特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篇十二

1. 地理位置

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中部, 市境南北长208公里、东西长143公里, 总面积18750平方公里, 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因长期受浑善达克沙地的侵袭, 地表植被退化严重, 已成为京北的主要风沙源区之一, 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2. 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锡林浩特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内蒙古海西晚期褶皱带的东南部, 地势南高北低, 中北部为大兴安岭西延低山丘陵地带, 南部为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交替区。锡林浩特市中部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 地形起伏明显, 一般高程在970~1000米左右, 丘顶浑圆, 坡度较缓, 山地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锡林浩特市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带, 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短促温热, 雨水集中;秋季天高云淡、霜雪早;冬季寒冷漫长、风雪多。气温年、日温差较大。锡林浩特市地下10厘米土壤冻结平均日期为11月5日, 一般年最大冻土深度为3米左右, 冰层厚2~3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9天, 无霜期较短, 最少年份仅87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915.6小时, 年光合有效辐射2802.6兆焦耳/平方米。

锡林浩特市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等雨量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多年平均降水量294.9毫米, 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年蒸发量为1746.5毫米, 是年降水量的6倍;年平均相对湿度58%, 一年中12月、1月、2月相对湿度较高, 约为70%。年平均风速3.5米/秒, 年大风日数61.1天, 最大风速28米/秒, 全年盛行西北风。

锡林浩特市植被类型主要是地带性草原植被, 占整个地区的85%以上, 主要建群种有大针茅和羊草, 优势种有冷蒿、糙隐子草、克氏针茅和知母等。在局部退化草场上分布有小叶锦鸡儿等丛生灌木, 在南部浑善达克沙地分布有大量的散生榆及旱生山荆子、稠李、山杏、山刺玫、黄柳、沙地柏, 是天然林主要分布区。

大风和风沙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春季大风危害最严重, 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6%以上, 春季平均风速为4~6米/秒。由于春季植被覆盖最低, 地表裸露面极大, 大风把裸露的地面沙尘卷起, 飘浮空中, 使空气混浊, 形成风沙天气, 其中风速可达17米/秒, 强烈风沙形成了沙尘暴, 全年沙尘暴天数平均在15天以上。

本区域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为主, 其土层薄, 土壤厚度不一, 约在5~60厘米之间, 含沙量大, 在风力和水力的侵蚀作用下, 结构粗糙, 出现沙化和砾石化。

二、草场沙化退化现状及成因

1. 草场退化现状

锡林浩特市共有草场面积2227万亩,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000万亩, 生长着800多种优质牧草。目前全市草场风蚀沙化、退化面积已达1310万亩, 占总草场面积的58%, 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严重沙化面积已超所60万亩, 本市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嘎亥额勒苏沙地总面积为330万亩, 都是以退化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为主。天然草地生产力完全依附于自然条件, 干旱年植被极差, 年际间、季节间产草量变率大。年际间由于受降水影响差异很大, 使得草地单元波动剧烈, 根据观测资料, 平水年干草产量为525千克/公顷, 丰水年为810千克/公顷, 欠年则只有161千克/公顷。由于区域气候、水资源和土壤障碍因素的限制, 使草地生态十分脆弱, 一旦破坏, 极难恢复, 易引起土壤侵蚀, 造成土地荒漠化, 目前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68%以上。

锡林浩特市地区原是丰美的草原, 特别是近30年草地退化的速度是惊人的, 远远超过了草地建设速度, 解放初期的草地面积大, 植被盖度高。但进入六、七十年代, 受粮食政策的困扰和牲畜数量的聚增, 昔日的茂密的草地出现大面积退化和沙化, 据1982年全国草地普查结果表明, 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47%, 而该区域草地退化比例达到63%, 多以轻重度为主。目前, 草地退化比1982年更为严重, 几乎所有的草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转为以中重度退化为主, 约占草地面积的69.8%。

区域的天然草地资源较丰富, 对草地利用普遍实行全年放牧, 由此决定了这一区域的草地超载过牧程度要比春牧区严重, 草地退化、沙化比例相对较高。在草地利用中, 长期以来不遵循草地生长和生态规律, 把草地资源看作廉价的掠夺对象, 盲目追求牲畜头数, 不考虑草地的“负荷”能力, 对同一块草地进行着无休止地利用, 使可食牧草生长发育受阻, 草地逐渐退化, 地表植被稀疏, 在风力和降水的自然营力作用下引起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目前天然草地超载严重, 有的地方牲畜超载达200%, 对草地的破坏性极大, 特别是春季牧草返青是放牧对牧草和土壤的破坏最为严重。

2. 草场退化原因分析

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归纳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 而且这两种因素常常综合作用, 但最本质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人为的过度利用和盲目开垦所致。过度利用不仅影响牧草正常生长, 降低单位面积可食产草量, 而且使土壤大面积裸露, 物理性状发生改变, 加速土壤侵蚀, 随之而来的是引起生态环境退化。

(1) 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与地质环境条件密不可分。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水文等特征所决定的自然生态作为荒漠化治理的最高目标。锡林浩特草原的天然植物被生态系统是由温带丛生禾草草原、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草原以及温带落叶灌丛等组成, 存在着东西向分异, 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保护并恢复。

(2) 盲目开垦。对草地的盲目开垦, 不仅是草地退化, 而且引起土地荒漠化。草地开垦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一种短期行为, 其结果是“一年开荒, 二年打粮, 三年五年变沙梁”。垦荒不仅使草地退化沙化, 而且减少草地资源。由于盲目垦荒和掠夺贫瘠后弃耕, 引起土地荒漠化。

解放后历次“冒进”运动对于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并进而受到自然惩罚的范例。比如60、70年代数万知青开进锡林浩特大草原开荒种地, 对草原植被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60多万亩耕地被迫弃耕并最终导致沙化, 上世纪50年代以来, 整个锡林浩特经历了四次大开垦, 可以说, 这四次大开垦使锡林浩特草原急剧透支, 逐渐失去了生命力。这些已经证明是长期体制弊端并被惯性沿袭, 而又采取“堵”而非“疏导”措施的政策偏差。

(3) 不合理的建设。一些不合理的建设, 往往也是由于当地政府确立政策时只顾短期形象而疏露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比如, 政府最近为了片面树立绿色环保形象, 盲目引进外来优势树 (草) 种, 极有可能对当地物种以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造成灾难性破坏, 并进一步加速长期土地沙化。同时, 这也与专家所称的“生态环境重在保护而非建设”相悖。

(4) 放牧强度。放牧强度对草地退化、沙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常随放牧的程度、技术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根据牧草的生长特点, 放牧对牧草的影响常常比刈割更为强烈。放牧时期是家畜与草地之间矛盾过程中的重要联系形式, 家畜的营养需要具有常年的相对稳定性, 而牧草生长则有明显的季节性,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和办法来调节牧草与家畜之间的供求关系。

牧草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 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早春是多年生牧草消耗根部贮存的养料进行萌发的时期, 这一时期放牧会引起植物内贮藏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 同时植物的叶面积和植物根系的生长也减少, 植物便减少或失去了养分供给来源, 当贮藏的营养物质耗尽, 植物死亡;晚秋是牧草结籽和往根部输送养料时期, 也需要一段积累养料的时间。所以在牧草生长发育有两个“危险时期”, 若牧草在此期间年年被牲畜啃食、践踏, 势必促成和加速草地退化。

研究表明, 放牧强度对天然草地的植被、土壤侵蚀和产生径流均有重要的影响, 而土壤侵蚀和产生地表径流量的发生是因地表植被减少和过度践踏引起的。过度放牧可使植被盖度变小, 植物群落种类成分发生变化, 地上生物量下降 (见表1) , 据调查, 单位面积产草量减少30%~50%, 盖度下降25%。

放牧强度过重, 牧草有性繁殖明显减少, 营养繁殖 (分蘖芽和叶芽) 受到压抑, 根系生长发育受阻, 根量高度集中于土壤表层, 下部根系大量死亡, 导致植物自我更新能力下降, 优良牧草种类减少, 不可食和有毒有害的植物增多, 草群盖度减少, 植株高度低矮, 地表裸露增大, 生境进一步旱化, 栗钙土发展为风沙土, 草地变为沙地。

三、锡林浩特市草原沙化退化的防治措施

1. 季节性禁牧与全年禁牧相结合

由于牧草的供给与牲畜的需求间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不平衡, 超载过牧 (尤其是在春季) 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为有效保护植物的萌发和早期生长发育, 极大提高植物的生长潜力, 恢复草地植被, 必须改变传统的全年放牧, 采用科学合理且在十几种便于操作的草地利用方式, 实验证明:对天然草地实施阶段性禁牧或暂时的全年禁牧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利用方法。对于植被盖度较好、退化不严重的草地应实施春季禁牧, 时间为4月20日至6月20日 (约60天) , 若遇到枯水年禁牧时间延长到80天。此时无论是典型草原还是荒漠草原的牧草均已长到一定高度 (平均高度均已达到15厘米以上) , 具有一定的耐牧性。春季禁牧的草地生物量同类型放牧草地提高2~3倍, 禁牧60天的投入产出比为1:2.66, 放牧为1:1.96, 禁牧效益十分显著, 禁牧90d的投产出比为1:0.91, 而放牧的为1:0.98, 放牧与禁牧的效益基本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 禁牧60天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好, 既能有效遏制草地的退化和沙化, 又不使畜牧业经济因实施禁牧而受到消减。

对于草群稀疏的中重度退化草地必须进行牧草补播, 并在2年内停止放牧, 实施短周期的全年禁牧草地植被恢复到55%以上后, 有计划实施季节性放牧制度。实验证明:封育2年的草地草群盖度有40%提高到68%, 草层平均高度为19.8厘米, 单位面积产干草量为1369.2千克/公顷;未封育的同类草地盖度却下降到36%, 草层平均高度只有5.5厘米, 单位面积产干草量为552.75千克/公顷。在禁牧期间, 要以青干草、青贮玉米和加工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储备并对家畜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使其安全越过禁牧期。

2. 草地改良

锡林浩特市的地形地貌比较复杂, 大体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平原等几个主要草地类型, 在草地改良中根据不同地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坡度大于10°的草地采用沿等高线补植灌木和补播牧草相结合的措施;对于缓坡及平地草地采用浅耕翻保护播种技术, 可以成功地克服天然草地播种多年生牧草, 幼苗难以成活的困难, 适宜播种的禾本科牧草品种有羊草、冰草、老芒麦等, 豆科牧草有沙打旺、草木樨和草原Ⅱ号苜蓿等。

实践证明, 草地产草量由改良前的750千克/公顷提高到改良后的3000~3750千克/公顷, 而且草地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改良前的杂类草草地, 变成了以羊草、皮碱草、老芒麦为优势种的禾草草地。

3. 改良家畜、优化畜群结构

人类饲养家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畜产品, 当地传统的观念认为家畜养得越多, 所获畜产品会越多, 以数量求发展, 造成现状草地的严重超载和退化。由于家畜品种和低劣的经营管理方法的粗放, 使畜牧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结果造成草畜矛盾日益严重。目前该区域的家畜品种大多为非改良品种, 个体生产性能差, 在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的今天, 不应再继续强调数量畜牧业, 而应注重家畜品种的良种化, 尽快调整畜群结构, 加强畜群周转, 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对于草地退化的区域, 引入良种家畜和改良技术, 因地制宜地调整家畜饲养结构。在畜群结构调整中, 畜群必须合理配置, 将老、弱、病畜及时处理, 选留优秀的适龄基础种畜, 建立新的复合群体并将成、幼畜进行分群饲养, 否则将影响舍饲禁牧效果。利用杂交优势原理, 将基础母畜与高产肉用种公畜进行经济杂交, 缩短饲养周期, 将幼畜快速育肥, 提高家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另外用1/3的基础母畜与其有相同生产方向的种公畜进行杂交, 从其后代种选择性状比较好的作为后辈基础种畜, 逐渐补充淘汰的老龄种畜, 以减少无效饲养量, 提高经济效益。

4. 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使退化的天然草地能得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返青生长季的阶段禁牧或全年禁牧的利用方式, 然而封育禁牧措施需要建立畜牧业基础设施支持。最基础的设施是科学合理的圈舍和青贮、氨化等饲草加工设施。

食草家畜是以放牧为主要习惯的。根据反刍家畜这一生理生态特点, 舍饲时要求圈舍设置活动场所和凉棚, 尤其全年舍饲的家畜更需要活动场地。圈养家畜可以在宽敞、通风的活动场上运动, 使家畜的繁殖生产性能正常发挥。每只成年羊活动场地的占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时基本满足其习惯要求。

建立永久性青贮窖、氨化池, 青贮对舍饲禁牧意义大, 可以缓解春季牧草生长于放牧的矛盾, 同时他对提高作物秸秆的利用率、扩大饲草资源、平衡青饲料的供应起这重要作用。本区域的青贮原料以青贮玉米和籽实玉米的秸秆为主, 青贮的关键技术是含水量、切碎、压实。窖的类型适合建地下式矩形青贮窖, 形状为宽2米、深2米、长度以青贮量而定的矩形, 四角要挖成半圆, 以利于青贮料的均匀下降, 窖口要高出地面20厘米, 窖的四周挖排水沟。

四、结语

土地荒漠化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形势仍很严峻。据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荒漠化面积达267.4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27.8%, 1994年至1999年间, 全国荒漠化土地净增5.2万平方公里, 年均增长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局部治理, 整体恶化”的态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防治荒漠化仍然是我国生态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从锡林浩特市的整体治理情况来看, 前景并不乐观, 虽然通过每年的“禁牧封育”使部分草场植被得以恢复, 但是, 整体草场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因此, 对荒漠化的治理, 前途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大玮, 妥德宝, 王砚田.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渠农业综合治理与增产配套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1—19.

[2]刘静, 孙旭, 许丽.内蒙古阴山北麓丘陵区荒漠化类型区划分[J].水土保持研究, 1998, (30) :95—100.

[3]李博, 任志, 史培军.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129—190.

[4]李福生, 斯日古楞, 柴雅莲等.牧草返青期禁牧实验研究[J].草原牧区游牧文明论集.呼和浩特:2000.6—9.

[5]敖斯尔, 倪东法, 荣志仁.秸秆氨化技术资料汇编[J].内蒙古畜牧业, 1990 (增刊) , 18—25.

13.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十三

[1].张克斌;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研究――以盐池县荒漠化评价监测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

[2].杨光;基于3S的盐池县景观格局及荒漠化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3].王广军;基于RS、GIS的阜新地区荒漠化动态监测与演化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4].贾科利;基于RS和GIS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荒漠化动态监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贾丹;基于RS和GIS的北京康庄地区荒漠化现状评价及防治[D].北京林业大学.

[6].范建友;基于RS和GIS的正蓝旗被动态与荒漠化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7].乔锋;荒漠化监测研究一以宁夏盐池县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6

[8].高志海;基于RS和GIS的绿洲植被与荒漠化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

[9].戴琳娜;基于3S技术的辽西北地区荒漠化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6

[10].康秀亮;运用GIS和RS技术评价内蒙古额济纳旗沙漠化胁迫下植被敏感性[D].北京林业大学.2008

[11].梁文琼;基于RS和PCA的荒漠化现状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2].黄开顺;基于遥感和GIS的桂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敏感性评价与监测[D].广西大学.2008

[13].那音太;基于3S技术的21世纪初科尔沁沙地荒漠化评价研究一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4].袁林;基于“3S”技术的塔里木河下游中段土地沙漠化监测研究[D].新疆大学.

[15].王晓云;基于RS和GIS的敦煌市土地沙漠化研究[D].兰州大学.

[16].佟喜梅;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7].何茂兵;基于3S技术的九段沙湿地DEM构建及动态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8].徐驰;呼伦贝尔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

[19].张秋颖;基于3S技术的赛罕乌拉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郭晓清;陕西省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其防治管理信息系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1].宣勇;尉犁县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2].崔琰;库布齐沙漠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与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

[23].常进;荒漠化地区植被动态变化研究一以察汗乌苏河流域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

[24].李金霞;北方农牧交错荒漠化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一以扎鲁特旗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25].王萨仁娜;基于GIS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荒漠化近期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26].屈佳;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一以靖边县杨桥畔镇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7].邢永建;基于“RS”技术的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一以新疆精河县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2006

[28].李浩;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变化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9].徐丽恒;干旱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D].甘肃农业大学.2008

14.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十四

1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概述

1.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尤其是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导致土壤的覆盖物遭到破坏,土壤中的表土、心土流失致使母质流失,最终出现岩石暴露,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情况。水土流失在自然状态下是及其缓慢的一个过程,且能够和土壤的形成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的增多的影响,对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加速的土壤流失的速度,从而形成了水土流失。

1.2荒漠化

我国对于土地荒漠化治理主要针对于防沙治沙的工作。荒漠化主要是指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出现退化现象,主要是由于气候出现变异,人类各种活动所导致的。荒漠化的范围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最为常见,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土地荒漠化。另外,荒漠化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指非荒漠化环境逐渐向荒漠化环境转变,随着荒漠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导致了水土流失现象更为严重,荒漠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当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生产力,致使土地生产潜力和生产力出现下降,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严重阻碍恶劣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S技术概念

3S技术,主要包含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开始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实现了3S技术一体化发展。遥感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能够有效对地球表层的信息进行搜集,另外,遥感技术能够进行摄影、扫描、传输和处理等工作,有效对信息进行预测,现阶段在环境质量检测、植被资源调查中大多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软件,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有效的对地理信息进行分类、分级等工作,也能够对其进行组合和分析。全球定位系统是导航和定位系统,主要通过卫星实现海、陆、空全方位的定位,现阶段的军事、野外考察、土地调查等都运用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R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1.1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遥感调查

运用遥感技术对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在进行卫星相片的选择时,要保证所选择的相片在同一时间段,并且要求影像清晰,各个指标都能够明确表现出来,根据不同的分类对卫星相片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当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类型、程度等内容,并结合在实际调查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制定完整且有效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状图。

3.1.2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遥感监测

和遥感调查技术不同的是,遥感监测技术选用的是多个时间段的影像和资料,并采用遥感影像复合技术,遥感影像复合技术就是对同一个地区多个季节和多个年代的影像进行监测,充分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在多年代影像复合监测技术中,选用两个不同年代的影像进行比较,能够使监测的结果更加科学有效、清晰明了。在多季相遥感影像复合分类技术中,由于植被在不同季节会产生不同的光谱拜年话,这就使得在进行监测时应选择差别最小影像进行分类和复合,提高监测的精准度。

3.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将多个学科进行交叉,并将其应用到地理学的研究当中,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地理模型进行分析分析,从而能够提出多种动态的或是空间的地理信息,在地理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决策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地理模型,从而对空间和区域进行相应的动态监测,进而得出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地理信息进行精确的采集和分析,最终进行信息的管理和输出,进行地理数据管理,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难度较高的工作。所以,在进行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能够更加方便、有效的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模型并将最终结果准确显示出来,以利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

3.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全球定位系统的优点也越来越明显,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功能多、精度高,全球地面连续覆盖,实时定位速度较快,操作和观测较为简单,抗干扰能力较轻,观测点间无需通视等特点,一些重点项目已经完全实现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全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明确要求充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实时分析工作。

3.3.1水土保持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对水土保持工作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中的RTK技术,能够绘制出三维土地利用现状图,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够编制出数字地面模型,随后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能够根据以上图表能够对土地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有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开展防治工作。

3.3.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准确找到地点后,在控制网上进行外业观测,以此为根据求出地点的坐标,从而纠正遥感影像中的精度不够的方面,从而对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并且根据各种图表和资料,从中选择明显的地点,更加有利于外行人进行观测,能够准确求出三维坐标,从而在建立立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应的后续工作,并对变化量进行准确的计算,保证监测过程中的信息和资料真实可靠且科学有效。

4总结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的不断加剧,给我国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进行治理有利于国家进行相关的产业调整,促使经济全面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效的实现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5.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十五

关键词:土地石漠化,现状,成因,影响因素,防治对策,粤北岩溶山区

粤北岩溶山区是我国西南岩溶区的东延部分, 行政区划包括清远市的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清新县北部、连南县东部, 韶关市的乳源县、曲江县、翁源县、乐昌市、仁化县南部、始兴县西南部、新丰县西北部, 总面积20 576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11.57%[1], 石漠化面积68 625.2 hm2, 占全省的84.4%。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粤北岩溶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 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 土地石漠化问题仍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 土地石漠化现状

根据广东省林业部门的遥感调查, 粤北岩溶山区现有石漠化面积68 625.2 hm2, 主要分布于韶关市的武江区、曲江县、仁化县、翁源县、新丰县、乐昌市和清远市的阳山县、连南县、清新县、英德市、连州市, 其中韶关市石漠化面积42 303.8 hm2, 占总面积的61.64%, 清远市石漠化面积26 321.4 hm2, 占总面积的38.36%。按照基岩裸露率、植被与土被的综合覆盖率和坡度3个主要指标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社会经济因素, 可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划分为极重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4个等级, 其中, 极重度石漠化面积440.1 hm2, 占石漠化面积的0.64%;重度石漠化面积24 186.5 hm2, 占石漠化面积的35.24%;中度石漠化面积29 887.1 hm2, 占石漠化面积的43.56% (表1) 。

2 土地石漠化成因

2.1 分布广泛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

粤北岩溶山区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的中部, 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南端, 地质构造复杂, 多次和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最终塑造了本区现代地壳的轮廓, 并导致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 出露面积达46.38%。由于碳酸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 成土过程缓慢, 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 (过渡层) , 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 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 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 一旦植被遭到破坏, 在降雨等诱发下, 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体整体滑动而使基岩裸露, 石漠化也随之发生。

2.2 特定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石漠化的基本条件

一是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土壤侵蚀强烈。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 地表崎岖破碎, 区域内不仅山地面积大, 而且坡面陡峭, 沟壑纵横, 多乱石缝地和石旮旯地, 地表平均坡度达18.38°, 其中>25°的陡坡地占总面积的35.3%, 15~25°的坡地占36.2%, 两者合计占71.5%[2], 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决定了系统内水土资源易流失, 降低了生态系统环境的抗干扰能力, 在人类活动的激发下, 水土流失加剧, 促进了石漠化的形成。二是水文气候条件多变, 水热资源不匹配。粤北岩溶山区地处亚热带北缘, 年平均气温20.1~21.9℃, ≥10℃积温5 960~7 000℃, 年平均降水量1 286~2 590 mm[3], 但降雨的年内分配不均, 月际变化大, 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 加上当地土层浅薄, 土壤贮水能力低, 岩溶区入渗系数大, 地下水水位变幅可达数十米, 即使在多雨的生长季节, 也常出现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燥期, 形成岩溶性干旱气候。水热资源不匹配不利于植被生长, 而且一旦植被破坏, 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营力, 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 加速石漠化的进程。

3 主要影响因素

3.1 人口增长过快, 农业人口多, 土地负荷压力大

长期以来, 由于受多子多福等观念的影响, 人口增长率长期居高不下, 以石漠化分布的典型区域英德、阳山、乳源、连州4个县 (市) 为例, 近50年来人口总数从1955年的99.9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29.03万人, 2009年农业人口达187.79万人, 占总人口的81.99%。随着人口的增加, 粮食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 毁林开荒、陡坡耕种时有发生, 从而使山地、丘陵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陡坡耕地数量不断增加, 坡地的耕地化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最终导致基岩裸露, 形成石漠化。

3.2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主要表现为陡坡耕种和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据统计, 粤北岩溶山区大于25°的陡坡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7.3%, 占旱耕地总面积的40.5%, 其中大于35°的极陡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6%, 不少地区甚至还是“一碗泥巴一碗饭”的石旮旯地, 而在旱坡耕地中, 陡坡开荒扩种、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现象十分突出。此外, 种植业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多年来, 当地政府一直片面强调粮食生产而忽视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最终使农业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发展。

3.3 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

“老、少、边、山、穷”是粤北岩溶山区最显著的区域特征, 目前该区人均年收入不足1 500元, 口粮低于300 kg的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16%, 落后的社会经济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购买力;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购买粮食、燃料等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产品, 农民不得不盲目进行陡坡开荒、伐木取薪、过度放牧等活动, 由此破坏森林植被和土壤结构,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最终导致石漠化的形成。

4 土地石漠化综合防治对策

4.1 明确思路, 找准突破口

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面临着生存环境条件恶劣、经济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三大难题[4]。因此, 土地石漠化的治理应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正确处理治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将石漠化防治与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 以保护、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为主要手段, 以农村生态能源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移民搬迁、人口减裁为辅助手段, 以重点地区的保护和治理为突破口, 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 建立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生态经济体系, 以提高岩溶山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4.2 系统规划, 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区分类治理

由于粤北岩溶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因此石漠化土地的治理应进行系统和全面地规划, 分区分类治理。极重度石漠化地区必须采取全面封禁的措施, 通过封禁, 促进土壤有效积累和植被自然恢复;重度石漠化地区应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与退耕还林相结合的措施, 经过局部整地, 选用耐干旱瘠薄、喜钙、岩生、速生、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香椿、任豆等进行植被恢复;中度石漠化地区应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 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进行组装配套, 重建以林为中心的复合农林牧生态系统;轻度石漠化地区应大力发展立体农林复合型、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 逐步建立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推动石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3 培育替代产业, 减少农业人口, 降低生态负荷

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农业人口比高、退耕还林还草后复垦现象严重、经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必须在农村就业结构优化、替代产业培植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突破[5]。替代产业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石漠化地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 以减轻农业人口对岩溶石漠化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 如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和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等;三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洞穴、峡谷、石林等旅游资源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俗风情游等特色旅游业。只有通过培植适合石漠化地区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降低生态负荷, 为生态恢复提供必要的条件。

4.4 办好不同类型区石漠化土地治理的试验示范

选择生态本底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各异的几种典型石漠化类型区进行试验示范开发, 结合以往的治理经验, 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易操作、示范辐射效应强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如石旮旯地的林牧高效复合经营示范、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示范、道地中药材的产业化开发示范等。通过示范, 总结成功模式, 以点带面, 促进整个粤北岩溶山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4.5 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土地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大量资金, 而当地经济较落后, 资金短缺限制了土地石漠化治理的步伐。今后应建立以农民投劳为主, 国家、地方、农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按国家要求安排好配套资金;同时, 市、县、乡 (镇) 各级政府应把建设投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安排专项资金;二是按照“谁投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对适宜开发的石漠化土地采取对外承包、股份合作、拍卖、租赁招商等引资形式以及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鼓励和吸引广大农民、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等投入资金进行石漠化土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三是应立足于小流域自然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在小流域内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通过综合治理与开发, 增产增收, 再从其中提取一定的资金, 以形成滚动资金机制, 增加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曾土荣.粤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6 (3) :101-105.

[2]黄金国.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 (5) :78-80, 102.

[3]王兮之, 李森, 王金华.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中国沙漠, 2007, 27 (5) :759-764.

[4]苏维词, 朱文孝, 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 2002, 21 (1) :19-24.

上一篇:过桥作文150字下一篇:技术咨询合同4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