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牵引的护理

2024-07-26

下肢骨牵引的护理(精选6篇)

1.下肢骨牵引的护理 篇一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 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分析 措施 :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调理:

1.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茶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等物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故冠心病患者适量饮茶确有好处,但有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避免喝浓茶。

2.下肢骨牵引的护理 篇二

1.1 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受伤后, 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特殊心理变化, 担心会不会致残, 要不要手术而流露出烦躁不安、感觉过敏或夸大伤痛等情绪[1]。护士要认真做好疾病知识的宣教及牵引过程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明白牵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各项护理工作的进行。另外, 牵引病人卧床时间长, 生活不能自理, 协助患者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1.2 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术前应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钙及粗纤维的饮食, 以增进营养、促进骨折愈合。嘱待行全麻手术的患者术前12h禁食, 术前4h禁饮。

1.3 皮肤准备

将穿刺部位皮肤彻底清洗干净, 仔细备皮后常规消毒皮肤, 了解药物过敏史。

2 术后护理

(1) 术后患者, 应卧硬板床, 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 穿防旋矫正鞋防外旋保持持续有效的牵引, 要使头、颈、躯干与牵引绳在一条直线上。牵引锤保持悬空, 不可随意增减或移去, 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牵引绳不可随意放松也不可有其他外力作用, 以免影响牵引力;保持对抗牵引力量, 应抬高床尾15~30cm。

(2) 骨牵引针的两端应套上木塞或胶盖小瓶, 骨牵引针眼处皮肤要保持清洁, 以无菌敷料覆盖, 每天更换, 并用75%酒精每天滴2~3次, 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疼痛突然加剧, 有无分泌物, 预防感染。

(3) 注意保暖, 在患者的足跟部垫一软枕, 指导患者定时自行抬足跟, 活动踝关节, 做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等,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联系方法[1]:患肢伸直绷紧足尖, 收缩3~5min后放松, 反复练习数10次, 每天3~4次。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足下垂。

(4) 定期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 如发现肢体远端动脉搏动不清、肢端发凉、感觉迟钝、肿胀严重、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处理。

(5) 定期测量被牵引肢体的长度, 与健侧肢体进行对比, 防止过牵。在牵引数日后可通过X线透视或拍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 并及时调整。牵引重量因牵引的部位不同也有所不同, 如股骨骨折时, 为体重的1/10~1/7;小腿骨折为体重的1/15~1/10[2]。

(6) 拆除牵引后, 早期仍需抬高患肢, 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及肢体按摩,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

3 预防并发症

3.1 注意预防足下垂

下肢牵引时, 应在膝外侧垫棉垫, 防止压迫腓总神经。行胫骨结节牵引时, 要准确定位, 以免误伤腓总神经。如病人出现足背伸无力, 则为腓总神经损伤的表现, 应及时检查去除致病原因。平时应用足底托板或砂袋将足底垫起, 以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如病情许可, 每天应主动伸屈踝关节, 如因神经损伤或截瘫而引起踝关节不能自主活动, 则应作被动足背伸活动, 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跟腱挛缩。

3.2 预防压疮的发生

由于持续牵引和长期卧床, 骨隆突部位, 如肩胛部、骶尾部、足跟、距小腿关节等处易受压形成压疮, 故应用棉垫、软枕、棉圈、气垫等加以保护。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和干燥。

3.3 预防坠积性肺炎, 注意患肢保暖

由于牵引时使用各种牵引支架, 患肢难以盖严, 容易受凉, 随时协助患者盖好被子, 尤其是年龄大的患者除注意保暖外还要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排痰训练, 以利于肺部扩张。在保持有效牵引的条件下, 协助病人每日定时变换体位。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及便秘

鼓励患者多饮水, 指导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 如水果、蔬菜, 增加植物纤维, 指导病人每日按摩腹部:先由右下腹至右上腹, 由左上腹至左下腹达耻骨联合上方, 防止便秘。若已发生便秘, 则准医嘱服用缓泻剂。

3.5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在牵引期间应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如肌肉的等长收缩、关节活动等, 辅以肌肉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肌力和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下肢骨牵引是骨科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之一, 它不仅用于骨折的复位、固定, 也用于许多其他骨科疾病的治疗, 骨牵引患者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 身体各部位活动功能和代谢情况均有减退, 易发生并发症。因此, 护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下肢,骨牵引,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美燕.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56~158.

3.下肢骨折牵引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篇三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病人中, 男65例, 女15例, 年龄6岁~85岁, 平均53.5岁。其中11例病人行皮牵引2周后回家继续牵引治疗, 9例病人行胫骨结节牵引2周后回家继续牵引治疗, 50例病人行胫骨牵引1周后施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 10例病人行跟骨牵引1周后手术治疗治愈出院。80例病人无一例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 观察方法

2.1 对下肢皮牵引的观察

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正常, 并维持其效能, 如牵引架有无倾斜、牵引绳有无被压。牵引肢体若出现局部疼痛、麻木应及时调整牵引松紧度, 如出现皮肤变红、变紫或水疱, 可局部加棉垫或涂0.5%碘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活动、感觉情况, 如患肢末梢苍白青紫、温度较健侧低则为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 如患肢感觉麻木、活动无力则提示有神经损伤, 须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在冬季应注意牵引肢体保暖。

2.2 对下肢骨牵引的观察

经常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正确并维持其效能:如牵引架有无倾斜, 牵引是否松脱, 牵引针有无滑动, 牵引砝码是否悬空, 牵引绳有无被压, 滑轮是否灵活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纠正。观察牵引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活动、感觉等情况, 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3 牵引重量的掌握

牵引重量依病人的体重及牵引部位而定。一般股骨髁上牵引:病人体重的1/8~1/6, 老年人为1/9, 维持量为3 kg;胫骨结节牵引7 kg~8 kg, 维持量为3 kg~5 kg, 跟骨牵引4 kg~6 kg, 不能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若牵引量重过小, 不能达到复位与固定的目的, 若牵引重量过大, 可发生错位。

2.4 牵引禁忌证

牵引处有炎症, 皮肤有破损或开发性创伤, 污染严重者;牵引局部骨骼有病变及严重骨质疏松者。

3 下肢牵引病人的护理

为保持牵引的有效性, 牵引的重锤应悬空, 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 滑轮应灵活。不能随便改变牵引重量, 作临床护理时不可随意去除重量或放松绳索。牵引绳与被牵引的肢体长轴形成一直线, 铺床时注意不可将被褥压在绳索上, 以免影响牵引力量。保持反牵引力量, 行下肢牵引时应垫高床尾, 不应随便改变病人的体位和位置。保持病人处于舒适体位, 腰下可放小枕, 头部稍垫高, 注意保暖, 冬季可穿棉袜套。牵引针眼处在牵引术后用纱布条缠绕, 术后1 d去掉沾有血迹的纱布条, 每日用0.5%碘伏消毒2次。但不能去掉针眼周围形成的保护痂, 以免感染。密切观察牵引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活动, 感觉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牵引病人长期卧床, 易发生压疮, 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我科使用了气垫床, 每2 h翻身、叩背按摩、受压部位一次, 加强营养, 每日用温水擦浴2次, 鼓励病人多饮水, 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牵引过程中应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4 体会

4.下肢骨牵引的护理 篇四

目前,老年性骨折一直是临床治疗的瓶颈,老年性骨折具有骨质情况差、愈合能力欠佳、合并症多等特点。一些老年骨折患者,往往由于体弱多病,如有心肌缺血、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血管后遗症、偏瘫等合并症,限制了临床上对骨折的手术治疗。应用牵引床配合防褥疮垫治疗老年性骨折,对促进骨折愈合,防治并发症的出现,延长患者的生命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2 临床资料

2003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132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34例,年龄69~86岁,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并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其他疾病,均为手术禁忌者纳入治疗对象。其中按致病因素分为摔倒致伤80例,车祸致伤52例。按骨折部位分为股骨颈骨折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股骨上段骨折16例,骨盆骨折8例,髋臼骨折4例。

3 治疗方法

本组132例均采取保守治疗,利用牵引床复合褥疮防治床垫治疗。其中,对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上段骨折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胫骨结节牵引,平均牵引时间6~8周,或根据患者要求提前拆除牵引,一般不少于4周;而对于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骨盆悬吊牵引术。上述患者在牵引同时复合褥疮防治床垫进行治疗。

4 治疗结果

132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其中129例康复出院,3例患者骨折处呈未完全纤维愈合,肢体功能得到部分恢复。随访1 a,80%以上患者骨折处无疼痛,患肢运动功能尚可,生活能够自理。

4.1 特殊病例分析

患者张某,男,72岁,因摔倒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有高血压、心肌缺血、脑梗后遗症等病史,均为手术禁忌症,经与患者本人及家属沟通同意后,应用牵引床牵引复合褥疮防治床垫治疗。患者行牵引术前可见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骨折移位明显,如图1所示;经过胫骨结节牵引术后2周复查X线片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游离骨折块在牵引力作用和局部肌群的牵引下基本复位,如图2所示。患者经牵引3个月去除牵引后,骨折处愈合良好,并能做简单屈伸功能锻炼,去除牵引锻炼6个月后已能部分负重活动,功能恢复良好。

4.2 特殊病例分析2

患者王某,男,55岁,因摔倒致股骨颈骨折,患者及家属要求保守治疗,我们应用牵引床牵引复合褥疮防治床垫进行治疗。术前可见股骨颈基底部上端分离移位,成角畸形,如图3所示;经牵引治疗3个月后可见股骨颈骨折成角畸形消失,基底部上端分离移位处已复位,并基本愈合,如图4所示;术后6个月已负重行走,恢复较好。

5 讨论

5.1 褥疮

褥疮又称压疮,或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褥疮是临床上的严重并发症[1],据有关文献报道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褥疮合并症。尤其老年骨折患者中褥疮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临床上骨折的治疗和患者的护理。

5.1.1 导致褥疮的因素

在导致褥疮的因素中压力因素占主要地位,它包括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力因素[2]。

(1)垂直压力:引起褥疮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组织遭受持续性垂直压力,特别在身体骨头粗隆凸出处。如长期卧床,局部长时间承受超过正常毛细血管的压迫,均可造成褥疮。一般而言,皮肤层下的血管可承受的压力约为32 mmHg(1mmHg=133.322 Pa),假若超过该压力,局部血管便可能扭曲、变形进而影响到血流通过,出现缺血现象。

(2)摩擦力:摩擦力作用于皮肤,易损害皮肤的角质层。当患者在床上活动时,皮肤可受到床单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肤被擦伤后受到汗、尿、大便等的浸渍,易发生褥疮。

(3)剪力:所谓剪力是一个作用力施于物体上后产生的一平行反方向的平面滑动力,它是由摩擦力与垂直压力相加而成的。它与体位关系密切,例如:平卧抬高床头时身体下滑,皮肤与床铺出现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肤垂直方向的重力,从而导致剪力的产生,引起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褥疮。

5.1.2 褥疮好发部位及易感人群

褥疮多发生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其中,仰卧位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侧卧位好发于耳部、肩峰、肘部、肋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内外踝。俯卧位好发于耳、颊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脚趾等部位[3]。主要易感人群是老年患者,由于患者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增加,当发生受压情况时易导致褥疮发生[4]。

5.2 气垫床在老年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的优点

(1)增加受压部位面积,缓解褥疮多发部位如臀部、背部、足跟部的受力,减轻局部压力。

(2)定时自动分隔交替换气,分解受压部位的受力,防止凸出部位长时间的受压,并具有按摩作用和透气功能。

(3)气垫柔软、舒适,应用方便。

(4)为患者家属和看护人员减轻长期护理的压力,减少翻身、擦拭身体的工作。

(5)可为褥疮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可使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有效避免罹患褥疮之痛。

5.3 利用牵引床实施骨牵引的优点

(1)患者下肢骨折后由于局部解剖结构特点,骨折后在局部肌群的牵拉下,肢体会有不同程度的移位、畸形。采取骨牵引后,骨折部位能够基本复位,恢复肢体形状[5]。

(2)肢体复位后,能够缓解患肢疼痛,减轻局部损伤。

(3)是老年患者骨折的姑息疗法,由于患者具有一定的合并症,手术可能会导致原发疾病进一步恶化,或诱发其他潜在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在争取患者及家属同意的前提下,采取保守治疗是最佳选择。

(4)应用牵引床可复合夹板对骨折进行进一步复位和固定,利于骨折的治疗[6]。

5.4 原发病治疗与并发症防治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条件差,需同时治疗的基础疾病较多,如降血压、血糖,缓解心肌缺血症状等。同时,老年骨折患者,仍有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这些方面的防治尤为重要,须积极做好护理工作,以便配合骨折的临床治疗。

综合牵引床、褥疮防治床垫治疗老年性下肢骨折,能够较好地防治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所致的褥疮等并发症,并对骨折进行姑息性治疗,通过临床观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综合牵引床、褥疮防治床垫治疗老年下肢骨折,并作出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132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取牵引术结合褥疮防治床垫进行治疗,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并于1a后进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2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其中129例康复出院;3例患者骨折处呈纤维愈合,肢体功能得到部分恢复。随访1a,80%以上患者骨折处无疼痛,活动功能尚可。结论:牵引床结合褥疮防治床垫对老年性下肢骨折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牵引床,褥疮防治垫,老年下肢骨折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邓明.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25-726.

[2]潘彬.浅谈褥疮的防治与护理体会[J].中华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4,3(12):912.

[3]刘敏,张恒术,赵昌惠.截瘫患者褥疮的治疗与预防[J].现代保健杂志,2006,3(1):17-18.

[4]吴新.骨折患者褥疮的预防和护理[J].当代医学杂志,2008(13): 117.

[5]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41-247.

5.浅析颈椎牵引的操作和护理问题 篇五

1 牵引方式

目前比较常用的有卧式和坐式两种方式。一般而言, 对于老年体弱者最好选择卧式牵引, 其他人群则选择坐式牵引为佳。相对而言, 卧式牵引较为舒适安全。但因项部垫枕摩擦, 牵引力度会受影响, 因此, 计算牵引重量时, 与坐式牵引比较应加重1kg为宜。而坐式牵引是完全悬空无摩擦阻力, 因此牵引重量确切, 但因端坐, 所以没有卧式牵引舒适安全。

2 牵引重量

疗效是否满意, 牵引重量至关重要。过轻达不到目的, 过重患者难以承受, 甚至造成新的损伤。因此应严格掌握。通过反复临床观察, 对于第一次牵引的患者, 设定自身重量的8%, 而后逐渐增加到10%即可。如系卧式牵引, 在坐式牵引的基础上, 应增加1kg为宜, 以抵消项部摩擦阻力。

3 牵引时间

每次牵引时间30min, 1~2次/d, 10d为1个疗程。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最好牵引到20min时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有无眩晕恶心或症状加重等临床表现, 有则停止, 无则再加5min。病人在治疗后原地休息片刻后方可起立或行走。

4 不良反应

在牵引过程中, 难免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1) 凡瘦弱者, 需在下颌处垫一软布或棉花之类, 防止因布托薄, 肌肉少, 挤压所致下颌部疼痛 (2) 颈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因布托压迫等因素而产生头昏欲呕等症, 且几分钟后就感到难受, 此种情况只有牵引几分钟, 休息几分钟, 累计达20min即算一次。 (3) 体质虚弱者, 除选择卧式牵引外, 重量也应适当减轻。 (4)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患者通过牵引, 患肢麻木、胀痛应相应减轻, 如系加重, 一是与患肢姿势放置有关, 应将患肢平放在舒适体位, 如将患肢平放仍不能缓解者, 应停牵引并做相关检查。 (5) 体位性眩晕主要见于体质虚者, 在解除牵引后, 应先休息几分钟后再起立行走或进行其他活动。

5 结语

6.骨牵引术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自2010年9月-2013年6月共收治骨牵引患者170例, 其中股骨干骨折56例, 胫腓骨干骨折72例, 跟骨骨折42例。

1.2 评判标准

定时检查肢体体位, 功能, 肌力, 感觉, 末稍循环血运情况, 检查患肢皮肤, 注意倾听患者主诉, 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骨牵引术并发症发生率, 72例胫腓骨干骨折发生率 (54.32%) , 56例股骨干骨折发生率 (32.21%) , 42例跟骨骨折发生率 (13.47%) 。

3 讨论

以上资料看, 做好骨折病人骨牵引术护理是减少骨牵引术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3.1 足下垂

是骨牵引术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形成足下垂原因有两方面: (1) 下肢水平牵引时, 下肢中立位制动, 距小腿关节呈自然足下垂位, 加之关节不能活动, 引起足下垂, 跟腱挛缩, 关节僵硬, 肌肉萎缩等, 因此, 体位的护理尤其重要; (2) 下肢水平牵引时, 应在膝关节外侧垫海绵垫, 以缓解压力, 防止压迫腓总神经, 应用足底托板将距小腿关节置于功能位,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肿胀, 预防跟腱挛缩。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 阻塞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因此, 特别注意观察下肢肤色, 温度,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肢体有无肿胀, 疼痛, 感觉障碍,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牵引当日即可做肢体按摩护理。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对不愿进行股四头肌自主收缩者, 可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作用[1]。尽早锻炼,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有研究表明:踝关节由跖屈, 内翻, 背伸, 外翻组合的“环绕运动”, 辅以运动间隙时的深呼吸, 在增加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方面优于单独深呼吸练习或足踝内、外翻运动[2]。

3.2 压疮

骨牵引术病人由于牵引时间长, 长期卧床导致皮肤长期受压, 缺血, 缺氧等导致压疮形成, 入院当天应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的平整干燥, 定时翻身, 皮肤班班交班, 必要时给予软床垫, 气垫床等以防止压疮形成, 对于已经发生压疮的病人, 根据Norton评分法, 正确评估压疮分期, 根据压疮分期不同护理患者, 建立压疮翻身卡和压疮风险评估单, 及时评估患者病情, 减轻患者痛苦。

3.3 便秘

长期卧床由于胃肠道蠕动减轻, 活动量减少, 体位的改变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患者便秘, 因此, 向病人讲解预防便秘的方法, 饮食上鼓励病人以清淡、高营养, 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对于有腹胀病人, 做腹部按摩, 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如缓泻液, 以加快肠蠕动, 加速肠内容物的运行, 以起到导泻作用, 必要时给予灌肠, 指导患者多饮水, 此外还应指导患者进行腹肌和盆部肌肉的运动, 以增加肠蠕动和肌张力, 促进排便。

3.4 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

正常情况下, 由于处于站姿和坐姿时, 能使会阴部肌肉放松。同时肌肉下压刺激排尿, 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排尿姿势的改变, 会影响正常排便的功能, 平躺时。上述情况改变, 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等, 尿潴留患者利用条件反射的诱导排尿, 或给予热敷, 按摩可放松肌肉, 促进排尿, 如病情允许, 可用间歇导尿方法, 必要时给予留置尿管, 以减轻患者痛苦。

3.5 坠积性肺炎

长期卧床时呼吸系统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限制有效通气和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除, 最终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有效的咳嗽及排痰技巧是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的重要措施: (1) 有效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 可排去呼吸道内异物、分泌物, 具有清洁、保护和维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 鼓励患者做缩唇呼吸, 以引发咳嗽反射; (2) 叩击, 用手叩打胸背部, 借助振动, 使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 (3) 体位引流, 置患者于特殊体位, 将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分泌物, 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并咳出体外。

综上所述, 对牵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牵引术后1周内, 患者由于刚开始牵引, 都存在体位不舒服的感觉及饮食、大小便不适应的情况。因此, 这段时间多对患者进行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护理, 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患者如何进行下肢活动受限时的体位护理[3]。在患肢制动的情况下, 指导患者屈曲健侧膝关节, 以健侧下肢足底及双侧上臂的手掌或肘部为支点, 支撑起下段躯干, 使臀部离开床面, 此法简便易行对预防褥疮及肺部并发症效果显著。牵引出现并发症时, 我们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尽早处理并发症, 体位及基础护理, 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尽早、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是骨牵引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士在康复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康复训练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加强与医师、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所以, 我们在工作中对病人出现的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才能达到护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527.

[2]曲锦城, 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 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1074-1075.

【下肢骨牵引的护理】推荐阅读:

上一篇:股权转让中的股东通知下一篇:《小青蛙找家》教学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