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媒介素养优秀论文(共9篇)(共9篇)
1.教师媒介素养优秀论文 篇一
一、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于公民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逐步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99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但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各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的主体还是各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鲜有文献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我们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文献调研,按篇名和模糊匹配,从1999年到2007年全部进行搜索,查看有关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方向。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相当多(占到64.9%),说明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也将“公民的媒体素养”列为会议的十个专题之一。
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媒介素养的内涵,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途径、方法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层面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有人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多还停留于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这说明社会和学术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空白,这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影响外语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外语教师对于媒介的接触和认识,客观、合理、高效地使用媒介,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实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 促进学生培养素质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能够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能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体现外语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和媒介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信息鸿沟和相应的弱势群体。如果加强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使教师能够利用媒介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消除学生的“知识沟”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教育援助,让每一个学有困难的个体都能及时地获得帮助,进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世界信息化趋势是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这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人。
(四)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外语教师利用媒介进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并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和群体协作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教研;还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如BLOG构建教学反思平台。这些都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以下提出我国实施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策略性建议:
(一)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教师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二是要让教师批判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实行由政府或政府委托某些机构来组织实施是必要的。
2. 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在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借助环境、渗透在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媒介素养逐步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和与之相配套的由政府启动的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来实施和落实,并有明确的组织者、实施者。
3. 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
首先要编写规范的培训教材。其次要坚持灵活性原则,多渠道地获得教学素材,如可从报刊、杂志、影视、因特网、手机等媒体获取。再次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和设计与开发支持平台。
4. 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教师需要在学生的作品和材料的分析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技能。教师要促使学生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体验各种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媒介素养只有在学生不断试误中才能养成。
5. 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
为了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一方面,可依靠师范院校,广播、传媒、新闻等大学或学院来直接培养。另一方面,采取在职培训、假期进修等方式来培训在职教师。此外,还可采取大学与中小学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来共同促进一线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
6. 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估标准,并且定期进行评估。
总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业界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我国的传播学学者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例如为一些传媒大学或师范大学中的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这对英语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具借鉴意义的经验。但如何把这些好的经验移植到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中,让英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工作尽快、全面、系统地展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美]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23.
[3]陈力丹.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87.
[4]喻国明.从青少年拍卖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3.7.
[4]袁文丽.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 2005.5.25.
2.大学生媒介接触及媒介素养研究 篇二
【关键词】媒介接触 媒介素养教育
为了调查大学生在不同媒介环境下的媒介接触情况,我们特选地理位置很有对比性的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和西北师范大学安宁校区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于2008年12月份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引言
媒介素养教育是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曾经给媒介素养做出过如下定义,即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②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地处兰州市以东的榆中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而西北师范大学位于兰州市的安宁区,那里交通便利。那么这两所大学的学生在自身媒介环境很不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媒介素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本次调查主要就是针对这两所大学地理上的显著差别,来比较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能力,调查将有助于了解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能力以及改进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当面访问法对所访对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以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总体,调查以抽样为主。本次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采用自填问卷的形式,共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为男生60%,女生40%;文科生45%,理科生55%,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为66%,来自城镇比例为34%。各年级比例为大一占23%,大二占39%,大三占37%,大四占1%。
三、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在学校及周边可接触的媒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在学校及周边可接触的媒介趋于多样化。
1、大学生在学校及周边可接触的媒介种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两所高校的学生在学校及周边可接触的媒介种类主要有以下六种: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和手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报纸、杂志。如图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两校存在着的显著差异。对于一些传统媒体来说,西北师大学生的依存度较高,而兰州大学的学生依存度较低一些。主要原因是由于西北师大的宿舍中配有电视,而且学生很容易获得报纸和杂志,但是兰州大学学生所订报纸和杂志配送不是很及时。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兰州大学校园广播每日的播出较为及时,并且适时地转播国家和省市的广播节目。两校学生在网络媒体上的区别不太明显,因为校园上网都很方便。
2、大学生主动接触媒介的具体情况
“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消遣娱乐已不是媒介接触最主要的功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两所高校大学生主动接触媒介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其次是娱乐和学习。”③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新闻,获取当前生活的实用信息,如就业信息、学术信息、政坛信息和军事信息等等。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同时我们进一步发现,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趋于理性。
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④但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根据各种媒介的综合报道,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并不是一味依赖于媒体报道。
(二)大学生接触几种主要媒介的时间段
调查显示,两所高校的大学生接触报纸及电视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2:00-14:00及19:00以后。但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选择收看电视的居多,而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学生由于条件所限,选择收看电视的较少,而且时间主要集中在午饭时间。收听广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7:00-8:00,12:00-14:00,16:00-18:00及19:00以后这四个时间段内。两所高校的大学生选择上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00以后。
(三)大学生分别接触不同媒介的内容:以报纸、期刊为例
调查显示,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报纸类型的选择主要以时讯权威和娱乐类为主,都市生活和行业类较少。对于报纸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文体新闻、生活百科、时事评论。男女生在选择内容上有所区别,男生中的71.7%喜欢时事新闻,而女生中的32.5%喜欢时事新闻;男生中的26.7%喜欢娱乐新闻,而女生中的65%则喜欢娱乐新闻。对国外媒体的接触,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对国外媒体的接触不多,主要是接触不方便。
(四)大学生使用广播和网络广播的情况
1、网络是当今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获取信息的同时,网络也成为大学生们主要的娱乐和消遣的工具。这种情况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最为明显,因为那里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广播电视的收听和收视较不方便,所以学生们主要求助于网络。但两所高校的学生在具体使用时也有所区别,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由于位置较偏,广播信号不太好,所以62%的学生通过公共广播收听为主,而在西北师范大学由于地理位置较好,所以有44%的学生通过收音机收听,26%的学生通过公共广播收听,两所高校的学生具体的使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2、广播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调查显示,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主要通过广播满足以下一些需求;获取时事新闻、获取生活健康知识、听评书、参与讨论、寻求帮助、听音乐。其中获取时事新闻和听音乐是两所学校的学生的主要需求,在获取时事新闻方面,兰州大学有62%的学生,西北师范大学有21%的学生;在听音乐方面,兰州大学有40%的学生,西北师范大学有50%的学生;在获取生活健康知识方面,兰州大学有14%的学生, 西北师范大学有26%的学生。
(五)大学生参与媒体、制作媒介产品的情况
调查显示,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参与媒体、制作媒介产品的情况一般。在开设课程方面,两所高校均开设了关于信息技术、音乐欣赏、文献检索、网页制作、课件制作和photoshop等课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另外,两校学生在制作媒介产品方面并不是很活跃,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只是偶尔参与制作一下报纸新闻或电视短片,关于DV作品、摄影作品及网络播客的制作就更少了。相对来说,两校学生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行为稍多一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导致大学生们在制作媒介产品方面的意识及能力都很欠缺。
四、结论和建议
纵观两所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主要为了解新闻信息、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总体上讲,大学生是大的媒介消费群体,对媒介的功能利用比较全面。在互联网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在消费群体中非常高。但是两所高校也有所区别,这其中不乏有两所高校地理位置上的差异,相对来说,西北师范大学的地理位置较好,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并不局限于网络,而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地理位置相对较差,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上网络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这些原因也使得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于如何使用媒介也有所区别。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大学校区在城区和郊区对于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和媒介素养的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媒介。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对于消除这种影响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渠道受阻时,他们会主动去寻求多种获得信息的渠道。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们也能够批判地接收来自媒介的信息,尽管部分媒体提供的信息有失实之处,但总体上大学生们认为媒介对他们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发现尽管两所高校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差异,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上也有所差异,但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在媒介的接触方面都很活跃,他们都能积极地寻求信息,在媒介素养方面,他们对媒介发出的信息能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对待,不再是以前那种被动地接收信息了。同时学校也开设了部分能够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当然,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如:大学生过度沉溺于互联网,整日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等等。
五、局限性及必要的解释
此次调查仅仅对兰州市内的两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也只有100 份,肯定存在很多不足,得出的结果也会有一些局限性。但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科学而严谨的态度,所得结果应该是有一些代表性的。希望此次调查能对今后的媒介接触及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有所启示。■
注释
①迟蕊,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2005年6月第7卷,第2期
②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04,(04)
③李海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8卷第4 期、2005年7 月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3.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篇三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做一项研究,衷心地希望您能给予协助。本调查旨在了解您对媒介素养的看法。您所提供的真实情况和宝贵意见,对于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感受回答,帮助我完成本项研究。我保证对您的信息严格保密。衷心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和合作!
你的资料:A、性别男()女()B、年级 1()2()3()4()
C、专业文()理工()D、来自 城镇()农村()
1、您平时接触的媒介种类和平均每天使用的时间(请给接触过的媒介勾出时间)1小时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
A、网络()()()()
B、报刊()()()()
C、电视()()()()
D、广播()()()()
E、手机()()()()
2、以上您最喜欢的一种媒介是()
A、网络B、报刊C、电视D、广播E、手机
3、您每月在媒介上的消费()
A、30元以下B、30~50元C、50~100元D、100元以上
4、您经常在哪上网()
A、机房B、寝室C、网吧D、家里
5、您是怎样学会上网的()
A、自学B、朋友亲戚教的 C、中学老师教的 D、大学老师教的 E、上培训班
6、你接触各种媒介的动机是()(可多选)
A、与人交流B、获取新闻C、休闲娱乐D、消磨时间E、学习需要
7、您感兴趣的媒体内容是()(可多选)
A、新闻B、招聘就业信息C、专业知识D、影视娱乐E、生活咨询
8、您对各种媒介传达给您的信息怀疑吗()
A经常怀疑B、偶尔怀疑C、不怀疑D、不确定
9、您觉得利用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
A、可以B、不一定C、不可以D、不知道
10、对所获得的媒介内容能否进行主动的选择()
A、可以B、有时可以C、不可以D、不知道
11、你会()(可多选)
A、文献检索B、课件制作C、网页制作D、photoshopE、视频拍摄与编辑(DV)
12、您在哪些媒体上发布过信息()(可多选)
A、广播 B、电视 C、报纸 D、书刊杂志E、网络 F、手机
13、您认为媒介对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如何()
A、非常有影响B、有影响C、没什么影响D、一点影响也没有
14、能否对媒介的传播内容或方式作出评价()
4.分析媒介素养教学路径论文 篇四
对于这两个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对比和辨析,提出了同一论、差异论、趋同论、涵盖论等不同观点,其中就有教育技术研究者明确提出:在信息技术整合几乎所有传媒手段的今天,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已出现融合之势,现代教育技术可成为两者融合的桥梁。的确,两者在内涵上有很多交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先天优势”。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新生媒介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影响,种种因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日益严重,而高中学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程度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我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校中以独立式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条件尚不成熟,如媒介素养教育未明确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缺乏专职教师和配套教材等。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采用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成为比较适宜的选择方案。
实际上,在中小学现有课程中(如语文、思想政治、信息技术等)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展开。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找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点”似乎并不难,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课程模块均有相关的内容涉及媒介素养。但毕竟媒介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指向,还需采取恰当的策略与方法。重视“双基”,拓展强化任何一种素养的养成和提升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同样,媒介素养教育中也有媒介的基础知识、各种媒介制作传播的流程与技术、媒介信息的选择与利用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在各种现代媒介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用媒介信息和参与媒介活动”、“新媒介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材相应部分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例如,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节可以融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发展的知识,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融入书籍报刊排版印刷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作品的设计制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突出重点,联系实际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选择地突出某些重点内容进行融入式教学。据有关调查显示,网络、影视、手机是中学生们接触最多,感兴趣程度最高,受影响最深的几种媒介,这要求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并密切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材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图像、视频、动画这三类视觉元素在媒介中实际运用的过程与方法,在“网络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信息搜索、网页制作、网络交流、信息安全等内容。因为这些重点内容涉及信息技术最热门的`实际应用,所以在各类媒介中有大量鲜活典型的案例可供选取,教师可据此设计很多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或活动方案,锻炼他们鉴别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创设情境,共同建构虽然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尚未形成严谨的体系结构,融入式的学习也可能容易让人觉得内容零散,难于形成整体印象,但是也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提升能力。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可视化的、真实而复杂的媒介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介工具,整合各种必要的媒介资源,掌握和提高学习各环节所需的信息技能。例如,可借助当前流行的Web0网络技术搭建主题BBS、博客、Wiki小组、Moodle课程等学习的平台,在良好的组织管理下,师生一起发布和编辑内容、提交问题或评论,既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会使学生必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建构者和传播者,批判性地选择、质疑、评估自己发出或接受的信息,从而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认真分析笔者学校现在使用的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根据其内容安排,笔者认为可从课堂教学、课程活动、综合实践三方面找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可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当中可以指向媒介素养的元素,精心挑选教学素材或案例并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必要的引导,使媒介素养教育的诉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在“网上的信息交流”一节列举普通民众通过手机、QQ和微博为媒体“报料”等案例,让学生不仅要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待网络的作用,还要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媒介所带来的利弊、怎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思考。
5.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论文 篇五
总之,青少年完全可以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在网络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知识、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在网络的利与弊的较量中,能够主动的趋利避害,使网络成为自己的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三、总结
6.教师媒介素养优秀论文 篇六
媒介素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新媒体环境下沈阳体育学院1006名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一是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62.03%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Twitter等交互工具,10.64%的大学生一刻也离不开它;二是对信息缺乏辨析能力,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三是在面对新媒体时缺乏自控能力,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坦言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四是对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不足,92.25%的同学承认会出于各种原因浏览黄色、暴力信息;五是半数体育院校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85.29%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媒介,增强其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使其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里迷失方向。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014年11~12月,我们以沈阳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中,共收回1006份问卷。此次被调查人数占目前该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2.93%。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
1. 对新媒体依赖程度高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寝室,都可以便捷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如此,随着3G、4G、Wi Fi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设备得到了迅猛发展,再加上其轻巧、便携的特点,使之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很多大学生甚至对新媒体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
调查发现,95%左右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28.73%的被调查者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超过8个小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从早到晚都在受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
2. 缺乏新媒介信息辨析能力
对受众而言,如果囿于媒介素养不高,则很难明了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之区分。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如果对媒介属性缺乏理性认知,很有可能会将媒介语境所构成的虚拟环境认同为客观事实,从而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调查结果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8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分析和过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庞大新媒体信息资源时缺乏应有的辨析与批判能力。由此,一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会乘虚而入,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一旦不良信息在大学校园里泛滥,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故此,在新媒体视阈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和高校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3. 对新媒介缺乏自控能力
新媒体传递的海量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大学生受众中非常流行。这种阅读方式浅显、片面,且影响深度思考,无疑会阻碍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深度的发展,使“三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批判能力不断弱化。
有一项调查结果也应当引我们的重视。调查发现,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久而久之教学质量难免下降。
4. 对新媒体不良信息抵御能力不足
调查还发现,近70%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撞见”或遭遇过色情、暴力网站,有近40%的被调查者出于各种原因浏览过黄色、暴力网站,这样一组数字当足以引起教育者们对该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这些年轻人对于网络流行文化缺乏抵御能力,缺乏理性辨析能力,盲目跟风,甚至会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若是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控制和引导,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时具备基本辨别能力,在被调查的1006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认为“艳照门”“不雅照”“虐猫”等现象是不好的、消极的,但从另一项数据中又可以发现,有92.25%的同学会出于某种原因浏览色情、迷信、暴力信息。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说明,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令大量未经“把关人”严格甄别的信息在网络空间泛滥。由于媒介素养不够,一些大学生易被不良的媒介信息所惑,从而导致行为偏离和失范。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和传播学界的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调查数据显示,85.29%的被调查者也认识到自身在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在高校有针对性地施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因为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的有效路径。被调查者还表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选择能力和批判意识、媒介道德伦理观、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
21世纪初,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才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从调查数据看,半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因此,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时期,对社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并不具备完整的判断能力,而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时,容易经受不住多元文化的诱惑,从而迷失自己。所以,大学生有必要接受系统化、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让新媒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用工具,而不是沦为新媒介技术的奴隶。
基于调查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培养其养成正确使用新媒介的习惯;其次,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良莠不齐,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再次,可以提高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媒介消费呈现多样化,某一时期大学生对某一信息资源的关注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浏览新媒介信息资源具有不可控的特点,所以,要想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大学生依靠正确的媒介素养来过滤不良信源,从而达到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学会通过指导大学生,就是要如何正确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并从中挑选出积极的、有利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所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提升道德水准,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资源,避免不分好坏全盘接收。增强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建立起一道无形的屏障,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文化建设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新媒体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摆脱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影响。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1],大众文化正在通过新媒介向校园文化不断渗透。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主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文化内涵建设作用独特:首先,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其次,有利于其有效利用传媒;再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抵制不良传媒文化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范式构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格局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厘清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明晰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使其养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能力,既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大学文化内涵的建设;既是大学生社会化转型的需要,更是信息社会对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实施策略,可以考虑从政府、媒体和学校三个层面展开综合探讨:
(一)政府层面———应加强宏观引导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引导,并在相关制度保障下,大力宣传,融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社会性的条件和契机。这既有助于规范新媒介信息环境,又可以使大学生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和法律观念。
1. 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令
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法令,以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其次,政府应以制度和法规来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以加强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再次,政府还应对媒介素养教育保持持续关注,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对教育者进行培训。
2. 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建议由政府主导或者委托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机构和组织建设。因民间社团力量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其社会可信度还有待提高,而政府出面则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体层面———应净化媒介环境
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部分人由于理性辨析能力不足,很容易将虚拟的媒介环境等同于客观现实,并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能够主动和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净化媒介环境。
新媒介行业内部应建成相应的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媒介自我疏导管理体制,形成良性发展的动态监督与自我反省机制,形成行业自律。新媒体有必要也有责任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必须成为新媒体的最高核心价值追求和长久发展动力。这就要求新媒体行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媒介环境,从根源上杜绝各类不良信息对在校大学生的侵蚀。
(三)学校层面———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1. 整合各高校力量打造过硬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而言,尚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因此,应整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横向建立起一支能充分胜任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首先依托全国高校的新闻院系,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包括进行师资培训、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教材、举办媒介素养教育论坛、向其他院校提供教学支持等。
2. 教师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起到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为大学生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而达到引导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
3.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首先,应考虑把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其次,高校应全面统筹,针对大学生特点,实行媒介素养课程多样化,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再次,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有机结合,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各种教育实践和传播实践活动中去。归根结底,应帮助大学生厘清虚拟世界和现实环境的根本区别,学会辨析媒介信息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帮助其逐步培养理解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4.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在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理论传授是基础,环境引导为辅助,而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的落脚点。为此,一方面应建设好校内的新媒体资源和校外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实习基地,如学校论坛、微博、教师博客、微信等,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积累媒介素养知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媒介素养,自觉维护新媒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及时提醒和指出不良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途径,使大学生们能够引以为戒。
总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是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选择使用媒介和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会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尤为重要的是,对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起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丰富大学文化内涵,以及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教育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7.论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 篇七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源于大众传媒的负作用,主要是其低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危害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少数利益集团左右了大众的视听,误导了社会和公众。上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在英国展开,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介形式的增多、媒介信息的泛滥,媒介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其教育的价值取向在经过几十年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后,由最初的保护主义呈现出目前多元化的特征。这其中既包括传统的保护主义教育,也存在着注重培养和提高公民有效利用媒体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意和表达、实现媒介素养输入和输出双向训练的媒介艺术教育,以培养民主理想公民为目标的民主教育等。
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媒介素养教育曾一度被等同于新闻传播教育,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未能引起重视。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近些年,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出现了不少介绍和研究的论文和学术专著。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主体媒介素养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践性日益凸显、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方兴未艾、国外媒介素养研究译介成果丰富、媒介素养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①但也有学者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一是在理论探讨方面,停留在西方理论的梳理,未能将之放到中国语境中讨论;二是在受众群体媒介素养状况的考察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方面相当薄弱,对中国公民的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全面铺开;三是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局限在某些社会群体,比如青少年等,忽视了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全民的公民素养教育,而以农民作为研究对象的媒介素养研究基本上没有。②
媒介素养被国内外学者普遍理解为受众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各国定义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围绕受众正确认识与合理使用媒介的问题而展开的。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只是手段,它的目标是促进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然而由于具体社会现实的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所接受的媒介教育的具体价值取向是有区别的。
在我国的媒介受众中,农村受众是人数最庞大的却又经常被忽略的一个社会阶层。农村受众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处境和所面临的艰难的现代化的任务,其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纳入考察的范围之中,制定出针对农村广大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十分重要。
农村受众的特征
探讨我国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在对我国农村受众研究和他们所处的媒介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行。
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农村受众除了具有大众传播受众的一般特点即数量巨大、复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媒介接触的有限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很难成为报刊的读者,必须在本地域所能提供的大众媒体中进行选择,一些偏远乡镇对电子媒介可望而不可及等。
传播环境的混乱性。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中国农村由于正处于深刻的变革转折期,地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各种因素纠结难分,变化多端,而且农村受众对环境的控制力不强,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信息选择的狭窄性。这一方面是指可供他们选择的、对他们有意义和价值的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另一方面是说他们进行选择时总是止步于他们目力所及的地方,而现有大众媒介提供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忽视。
信息反馈的被动性。反馈一般被认为是受众自主性的表现,是改进大众传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目前所收到的关于农村受众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馈多来源于调查。由于被动性,这些反馈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是相对不确定的。③
对照媒介素养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还普遍比较低。
对农村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与农村媒介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受众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的发展存在互动的关系。较低的媒介发展水平不利于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偏低也会反过来制约媒介的发展。农村媒介是以农民为主要受众,传递农民所需信息的媒体,其发展的滞后不仅制约了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
农村一直是我国媒介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追求商业利益的媒体不愿意付出昂贵的代价来开拓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就总体而言,农村的媒介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也较晚。目前,我国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技能普遍不高、传播观念和接受习惯尚未完全养成,这不仅妨碍了现有媒体功能的发挥,也构成了媒体开拓农村市场的障碍。
旨在加强对媒介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媒体有效利用能力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扩大涉农媒体的读者群,提高农村受众对涉农媒体所传递信息的利用率,从而扩大农村媒体在农村受众中的影响。而受众对媒体的监督和反馈行为,又将帮助媒体改进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如在农村受众和媒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将有利于农村媒介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保护农村受众在大众传媒中的权利。大众媒介具有公共性,受众应有自己的权利。在大众传播经历的起步、发展、繁荣和飞跃四个时期,受众争取的权利也从选择权和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扩展到监督权、隐私权。但从中国农村这个特殊的传播地域看,受众对所有权利的诉求基本上是同时展开的,具有共时性特征。④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国农村受众权利主体被遗忘和被侵害的事件经常发生,村民家庭矛盾的影像未经允许就在电视中播出,隐私权被侵犯;某村庄被某报纸错误报道却没有办法自己登报澄清,反论权缺失;一些农民看了电视广告,却买到了假种子,监督权丧失。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提高农村受众的权利意识,在大众媒体利益与乡村受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争取自己的权利,有利于农村受众在大众传播领域权利的维护。
有利于农村受众争取意见表达渠道,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当前我国的社会和政治体制框架下,农民在体制内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相当匮乏,媒体由于其公共性被理所当然地视为重要的表达渠道。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传媒的控制与话语权为社会精英所把持,农民在传媒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通道相当狭窄。很多情况下,农民的利益声张还停留在遭遇利益侵害时的申诉与求助上,而不是日常化的利益表达。而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改善这一现状。
首先,媒介素養教育将提高农村受众使用媒体和参与传播活动的渠道与能力,引导受众更好地使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这必然要求媒体扩大农村受众表达空间;其次,对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也将真正明晰传媒在农村发展中可以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作为农村现代化实现主体,农民思维方式和观念的现代化将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的支点和不竭动力。媒介素养的提高将有助于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农村受众观念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欠发达在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所谓知识贫困、信息贫困是指那些被剥夺了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和机会的人们,不能够参与创造和分享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文明成果的状态,其本质就是与现代化隔离,与对外开放无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形成知识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化’人群或地区”。⑤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既是经济贫困的结果,也是其原因。提升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获取、理解、鉴别信息的能力,对于他们分享各种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收益,消除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将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出,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内容应该包括“普及媒介基础知识、传授媒介运用方法、传播媒介批评理念”等内容。⑥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是技术层面,即对媒介的认知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包含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层面,主要是对现代传媒的理性认识和批判的能力。后者是本质和方向,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
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播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信息、传播、受众;大众传播的功能;不同媒介的特性和用途;媒介的组织、生产、传播规律;媒介产品的主要种类和特点等。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要对农村受众所面临的传播环境给予分析和说明,依循农村受众的认识规律和生活实际,由简单到复杂,普及有关大众传播的基础知识。
应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接收信息、理解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学习如何接触和使用不同的媒介,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从媒介中接触到的不同性质的信息,如新闻报道、娱乐节目、广告该如何理解;如何进行基本的信息真伪的识别等。
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提高对媒介的有效利用能力是对农村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包括利用媒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媒体的积极反馈,利用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如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维护自己的权利等。
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尚未完全展开,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应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同时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不断探索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动合作的新模式。要保持开放的精神,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
媒介素养教育是涉及媒介传播管理、生产、消费以及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社会工程,它的实施需要政府引导下各方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同时,应该认识到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从受众一方解决提高传播效果的问题,其社会效益只有在农村传媒生态和传播制度的不断改善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注释:
①胡翼青:《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新闻界》,2006(6)。
②李苓、李红涛:《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新闻界》,2005(3)。
③④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⑤转引自郑保卫、赵星耀:《弱化市场调节手段加大行政扶持力度——论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出路》,《新闻記者》,2007(3)。
⑥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年1月15日,第5版。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8.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表 篇八
学校专业年级
填 写 说 明
1.请在每个问题后上填写适合你自己情况的答案,如有在选项中出现,请补充完整。
2.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问题只能选一个答案。
一、基本信息调查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政治面貌 A 中国党员 B 共青团员 C 民主党派 D 群众
3、您所学的专业领域A 理科B 工科C 文科D 其它
4、您的学校属于 A 一类本科院校 B 二类本科院校 C 三类本科院校 D 高职院校
5、您目前处于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6、您的年龄属于
A 18岁—20岁B 21岁—23岁C 24岁—27岁 D 28岁以上
二、接触媒介情况
1、您平时接触哪些媒介(可多选)
A 报刊杂志B 广播C 电视D 电脑E 手机
2、您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
A 报刊杂志B 广播C 电视D 电脑E 手机
3、您经常使用的媒介聊天交友工具(可多选)
A MSNB QQC 飞信D 微博 E 其它
4、您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是
A 小于1小时 B 1小时至3小时 C 3小时至6小时 D 6小时以上
5、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是
A 小于1小时 B 1小时至3小时 C 3小时至6小时 D 6小时以上
6、您看报纸和杂志的频率是
A 每天都看 B 三天看一次 C 五天看一次 D 一周一次 E 偶尔看看
7、您听广播的频率是
A 每天都听 B 三天听一次 C 五天听一次 D 一周一次 E 偶尔才听听
8、您看电视的频率是
A 每天都看 B 三天看一次 C 五天看一次 D 一周一次 E 偶尔看看19、您能接受不接触网络媒介的期限
A 一天B 十天 C二十天D 一个月以上E 一天也不行
10、您一般上网娱乐(包括与人交流)的时间是
A 小于1小时 B 1小时至2小时 C 2小时至3小时 D 3小时至4小时 E 大于4小时
11、您使用腾讯QQ一般会(可多选)
A 与QQ好友聊天视屏 B 种菜偷菜 C 上空间发表日志心情 D 装饰空间
12、您一般使用QQ、校友、人人网种菜的时间
A5分钟B 10分钟C 15分钟D 20分钟E 超过半小时F 我不玩种菜偷菜
13、如果一天不让您接触媒介,您会
A 焦虑不安,无所事事 B 勉强能适应,还是很想使用 C 自得其乐,没有影响
14、如果一个月不让您接触媒介,您会
A 疯了,感觉完全与世界隔绝 B 焦虑不安,无所事事 C勉强能适应,还是很想使用 D 自得其乐,没有影响
三、选择、解读、利用、判断媒介情况
1、您一般选择阅读杂志报刊的类型A B C(可多选)
A 时事政治类 B 经济投资类 C 影视娱乐类 D 生活健康类
2、您一般选择电视节目的类型(可多选)
A 《焦点访谈》等新闻联播类 B 《蜗居》等电视剧电影类 C《非诚勿扰》等综艺节目类
D 《百家讲坛》等电视课堂类
3、您使用电脑上网的必做事项是(可多选)
A 上QQ、飞信、人人网聊天,偷菜B 上新浪网等网页浏览当天新闻C使用博客、微博、QQ空间等发表博客日志心情D 使用百度、谷歌查阅相关资料 E 看电影电视F玩魔兽等网络游戏 G收发查看邮件 H 上淘宝、当当等网站购买物品 I4、您使用手机作为上网媒介的情况是(可多选)
A在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 B 在上课上自习时 C 在娱乐休息时 D时时都用
5、您使用手机上网目的是(可多选)
A 使用QQ、飞信等与人沟通交流B 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C 浏览当天新闻
D 听音乐、看小说、看电影E玩游戏
6、您在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新闻时,会有意识地辨析它们的真实性吗?
A 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B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 C 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D 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实的7、您是否会有本打算去自习看书,却被电影、电视、游戏等媒介产品所打乱,而不能控制的行为?B
A 经常有 B 偶尔会有 C 很少有D 基本没有
8、上课、学习的时候会用手机上网吗?
A 经常有 B 偶尔会有 C 很少有D 基本没有
9、您认为人与人之间最有效、使用频率最多的沟通方式是A 见面沟通 B 电话沟通 C 信件沟通 D 视频沟通 E 短信沟通 F QQ、MSN等聊天工具沟通
10、您认为在使用媒介需要选择和辨析吗?A 非常同意 B 同意,但在使用时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不加选择 C 不同意,认为海量的信息都是可以浏览的11、您是否能够熟练使用媒介进行工作学习
A 非常熟练 B 熟练,但还需要学习C 不熟练D 完全不会
12、您会使用媒介窥探别人隐私吗?
A 会,而且经常B 会,偶尔C 相过但没有行动D 没有相过
13、您认为使用媒介窥探别人隐私的行为是A 违法的行为 B 不道德的行为但可以原谅 C 不道德且应受谴责的行为D 正常行为
14、您认为媒介中的广告对您的影响
A 非常大的影响且很容易受其影响B 影响比较大 C 影响较小 D 基本没有影响 E 完全没有影响
15、您对媒介传播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A 完全绝缘很抵制B 认为不道德但会偶尔浏览 C 经常偷偷浏览D 经常正大光明浏览认为生活因此而更精彩
16、您对“凤姐”、“犀利哥”等大众网络红人的态度是A 非常讨厌认为是文化低俗的表现 B 置之一笑,与己无关 C 非常关注自己也想成为网络红人
17、您对“快男”、“超女”等大众媒介选秀节目的态度是
A 非常讨厌认为是文化低俗的表现 B 置之一笑,与己无关 C 非常关注自己也想成为其中一位
18、您对“非诚勿扰”、“TAKE ME OUT”等相亲节目的态度是A 非常讨厌认为是文化低俗的表现 B 置之一笑,与己无关 C 非常关注自己也想成为其中一位
19、您对开心农场、QQ农场等网络小游戏的态度是A 非常憎恨,认为玩物丧志B 既爱又恨,但不能戒掉还是每天都玩C 非常喜爱认为已经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20、您认为外国媒介传播的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是意识形态渗透的表现吗?
A 非常赞同B 知道,但不会拒绝认为不会渗透自己C 不赞同,觉得小题大做
三、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
1、您了解“媒介素养”吗?A 非常清楚 B 清楚 C 只听过,不知道含义D 不清楚
2、您了解“媒介素养教育” 吗?
A 非常清楚 B 清楚 C 只听过,不知道含义D 不清楚
3、您从哪里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可多选)
A 报纸杂志 B 广播电视 C 网络D 老师的课堂教育E 家庭教育
4、您认为在当今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必要吗?
A 非常必要 B 必要 C 现在不必要将来应该需要 D 没必要
5、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的方面
A 媒介使用技术 B 媒介选择能力 C 媒介批判意识 D媒介环境交往能力
E 媒介道德伦理观 F 媒介心理素质 G 媒介法律意识 H
6、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程度A 非常严重 B 比较严重 C 不是很严重D 不严重E 不缺失
7、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方面有(可多选)
A 媒介使用技术 B 媒介选择能力 C 媒介批判意识 D媒介环境交往能力
E 媒介道德伦理观 F 媒介心理素质 G 媒介法律意识 H
8、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无必要进入大学校园实施课程教育
A 非常必要 B 必要 C 现在不必要将来应该需要 D 没必要
9、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应该以哪种形式出现?
A 必修课,且要进行正规的课程考试B 必须课,不需课程考试C 选修课,和学分挂钩D 选修课,不和学分挂钩
10、您学校有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吗?A 有,且非常重视是以课程教育方式开展的B 有,是以讲座形式或班会等形式
C 没有,学校都没有关注 D11、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有必要拉入国家教育体制中吗?A 非常必要 B 必要 C 现在不必要将来应该需要 D 没必要
12、您觉得该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请列举您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9.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中的受众研究 篇九
件、入网络聊天室、仍电视商场和网络商场购物、体验网络游戏n刺激和快乐等。在英国,“创新”受到广泛n重视,多数学者坚持认为媒介产品n制作过程是整合前面所学n知识过程,是学生反思n过程,是成功完成角色转换n过程。
英国出版了由英国考试与课程权威机构“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撰写nMedia Matters C A Review of Media Studies in Schools and Colleges一书。此书认为媒介素养n培养应立足于四个主要理念,即:媒介语言、媒介受众、媒介机构和媒介n再现本质。全书在不同章节仍不同角度力图向读者传输作者n观点,那就是上述n四个主要理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以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技能为落脚点。
美国n媒介素养理论框架含有五个核心理念:1)媒介讯息都是经过建构而成n;2)媒介讯息n建构建立在各个媒介自身n创造性语言基础上;3)受众在接收、处理媒介讯息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4)价值取向和思想观点嵌入在媒介和媒介讯息Y中;5)媒介讯息n传播不可避免地打着经济利益或意识形态n烙印⑷。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这五个核心理念,他们还设计出相应n五个问题,即:谁建构了媒介讯息?媒体使用了什么技巧来抓住受众n眼球?受众是如何产生个体差异n?何谓传播媒介讯息n目n?其实,美国这五个理念和五个问题n共同关注点就是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终极目标n关键内容
――构成媒介讯息n5要素,它们是:讯息n制作者、讯息n形式、受众、媒介内容、和讯息制作n动因。
澳大利亚n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包括新媒体素养n内容)突出以下五个要素,信息技术、媒介n再现、受众、媒介机构、媒介语言。
2.媒介素养n定义
说到媒介素养就必提其定义,好像有充数Y疑,其实不然。原因有两个:一、媒介素养n定义是随着媒介发展和媒介环境n变化而不断发展n;二、随着发展和变化,人们n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因而世界各国n专家就此问题所发出n声音和见解就仍未间断过,其结果和核心理念n现状一样,产生了媒介素养定义n多种版本。本文主要节选其中几个相对成熟、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比较认可n定义。
3月在英国电影研究院n网站上挂上“媒介素养倡议书”,砸求支持者在倡议书上签字画押。该倡议书主要发起人是英国电影研究院、英国电影协会、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第四频道、和英国Skillset,目n是提高社会对媒介素养n重视度。到今天已有近百家学校和机构在倡议书上署名。倡议书认为媒介素养是21世纪人们必须具备n技能、掌握n知识和拥有n智慧。倡议书说一个具备媒介素养n人应该
1)掌握媒介技术,有获取自己需要n媒介讯息;2)面对众多n媒介渠道、媒介内容和媒介文化能作出明知n取舍;3)懂得媒介讯息
生成n奥妙和传播n目n;4)对媒介讯息中n技巧、语言、成_具有自主分析能力;5)充分采用媒介,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6)能识别宰晕揖芫不良讯息;7)重视个人n民主权益和社会责ΑS⒐媒体管理机构英国通讯局(Ofcom)于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在复杂n社会情境下人们接触媒介、理解媒介和积极使用媒介行创造性交流n能力⑸。
美国1992年举办了媒介素养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性质n大会,大会重要成就Y一就是推出了一个比较精练也令当时众多学者认可n媒介素养定义,即:媒介素养是获取、分析、处理和传播不同形式n媒介讯息n能力。至20,美国媒介素养中心出版和再版了《21世纪n素养:概观与定位》一书,书中在1992年定义n基础上对媒介素养定义加以发展,认为“媒介素养是21世纪教育发展n趋势,是21世纪社会公民应具备n探究、表达和交流n基本生存技能。它为人们架构了接触、分析、处理和创造各种媒介讯息n知识结构,帮助人们认清媒介n社会角色和功能,”⑹
笔者通过撰写《媒介素养概论》一书和日前在英国对媒介素养行n一步研究,也逐渐产生自己n认识和观点,认为比较贴切我国社会、媒介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口素质n媒介素养定义是: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n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n获取媒介讯息、讯息n意义和独立判断讯息价值n知识结构;是培
养起来n对繁杂n媒介讯息n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n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n能力。
仍以上n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内n不同地区),无论是媒介素养n核心要素还是媒介素养n定义都存在着一定n差异现象。然而,无论怎样“差异”,“受众”在何一个版本中都占有相当n比重,这说明受众研究是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中Y重要版块,是媒介素养理论和实践研究n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就目前n多版本现象笔者还想多说几句。由于各个国家n政治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人口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加Y许多人认为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n文化资产,因而它n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必然带有意识形态、地域文化、个体差异等方面特色和差别。所以,目前这种多版本n媒介素养核心理念和定义n现状是正常n,也有其存在n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媒介素养受众理论研究n特点
1. 人群n分割
上个世纪80年代前,西方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和学者n研究焦点是未成年人。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n深入,他们发现在媒介素养前道路上存在着具有相当影响力n两股力量,即:助力和阻力,而与这两
股力有直接关联n就是成年人。新媒体n出现使人们发现,很多时候许多成年人n新媒体知识和技能尚且不如青少年。因此,今天n媒介素养前沿理论研究将受众分成两大群体,即: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a.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代表着一个民族、国家、社会n未来、希望和发展,因此,他们n成长是人类关注n重点Y一,也是媒介素养受众理论研究n重点。多年来,对童年n认识和争论焦点一直落在近二三十年童年概念和性质n变化上,有n仍经验主义角度出发,有n则仍历史角度。总Y,都认为当代童年n概念和性质已不同于仍前n了,其中最引人注目n论断是“童年n消逝”Y说。David Buckingham在其《童年n消逝Y后――成长在电子媒介n孩子们》一书中说:“经过近几十年n变迁,今天童年n意涵n确和以前n不一样,……我仍常_角度认为现在n童年n概念和性质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儿童在家庭n地位;2)儿童在教育和赋权方面n经历;3)打发业余时间方式”⑺。我们都知道传统社会里,未成年人n社会学习和受教育途径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而现代信息社会,这一社会化过程则有了很大改变,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家庭和学校n位置,帮助完成这一社会化过程。因此,在西方又有人说:如今n未成年人出生猿沙ぴ诘酱Χ忌透着媒介讯息n世界里,所以,他们要比以往n何一代都具备媒介素养能力。似乎现实生活也在向我们展示这样n画面,即:孩童多数是在电视机前、电脑前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们在没有外力n特
别推动下学会了看电视、听广播、用电脑、接网络,还掌握了发送和接受手机短信等技能。同时另外一种完全不同n声音也不绝于耳,那是对媒体直接或间接n负面影响n担忧,公共舆论也普遍认为就孩子出现n早熟、消费主义思想、暴力倾向、价值观混乱等等不良现象和倾向,媒介有着不可推卸n责Α
英国媒介素养理论专家发现儿童媒介素养能力n确是随着年龄n增长在不断提高n,比如,3岁到5岁,儿童逐步了解一定n电视基本语言知识⑻;5岁前后开始认识到动画片里n情形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8到9岁认知n触角开始接触到电视节目n动机,比如常会和同伴一起以电视肥m剧中n情节为生活笑料行调侃;到11岁时,孩子开始对电视n“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有了初识,郧矣涤辛艘欢òn审美意识⑼。这些研究和发现不是说儿童不需要特别导和教育就可以掌握现代生活所必须n素养,而是为提高他们n媒介素养做预前准备。英国学者Livingstone 和 Bober在年nUKCGO(UK Children Go Online)n研究项目中发现至少有四分Y一n7岁到16岁n未成年人在网络中碰到预想不到n讯息时,会表现出局促不安,但几乎没有人将这一情况告知父母或老师;有87%n儿童、青少年对自己n网络使用和搜索技能表现出自信乐观n态度;32%n人认为自己n技术高超。Sonian研究结论认为未成年人对自己n网络经验和网络行为过于自信⑽。“欧洲消费者研究”n一项民调结果表示有48%n受调儿童说自己有想购买在网上看到n东西n欲望⑾。这些发现为
媒介素养青少年受众研究和教育实践找到了一定n理论研究依据,为问题n研究提供了有力n个案资料,为相应n实践理论和方法打开了缺口。
b.成年人
英国一系列媒介素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媒介素养发展中n主要阻力和助力是他们n父母,即成年人。阻力和助力不仅体现在获取媒介讯息n路径上,还体现成年人自身媒介素养缺乏n事实上,英国n研究发现英国许多成年人面对新媒体表现出缺知识、少经验n现象,此方面n能力进不如孩子。
如前文论述,媒介素养核心要素Y一是“获取”。以英国青少年获取网络信息n路径为例,其主要助力和阻力显现在“路径”不平衡n现象上,有n孩子在家可以或很容易与互联网连接,有n则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导致不平衡现象n主要原因是父母(成年人)。首先,家里是否有电脑和宽带,或拥有几台电脑取决于父母n经济能力。其二,父母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决定着孩子在何种学校就读,学校n区别直接体现在孩子在校与网络接触n机率和深度上。其三,父母n电脑和网络知识以及相关n认识度也能影响孩子在家上网n自由度和时间n长度。有n父母认为网上有太多n信息不适合青少年,潜在n危险性很大,于是采取拒绝或安装过滤器等手段来阻挡或限制其子女上网。再有,如果父母自身n网络素养比较好,他们不仅允许其子女使
用电脑和网络,还能帮助子女提高辨别网络信息、快速查寻信息、和有使用信息n能力。最后,孩子接触媒介n路径也取决于父母n媒介品位和育儿观。
早在1993年David Buckingham在儿童与电视媒介n研究中发现,英国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家庭n儿童对电视内容n认知和诠释存在着相当大n差别⑿。差别不完全表现在接触电视n频率上,也不是在看电视n时间长短上,而是在他们对电视内容理解n角度和认知上。这说明孩子n媒介话语思辨和分析能力受到家庭n影响。追根求源又落到父母身上,他们n文化素养、认知水平、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等都是影响其子女如何使用媒介n因素。Sonia Livingstone在其《成年人媒介素养能力》n调研报告中还说:“仍人口统计学n角度来看,获取媒介讯息n路径n主要阻力是人口状况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这些因素就像连锁反应一样体现在人们对媒介内容n话语分析、理解、运用Y中,也反应在与媒介相关n信息技术n使用能力上”⒀。仍David Buckingham 和Sonia Livingstonen观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成年人媒介素养水平n高低与能否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n侵害和能否向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环境n大问题切切相关。社会在不断n发展,媒介在不断地改其传播手段,信息在不断地呈现出纷繁多元n姿态,儿童发展n机会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他们面临n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一切向人们n生存能力提出了新n挑战和要求。
互联网是成年人面对n新课题,也一步突显了媒介素养教育n终身学习和教育观。试想一下,如果成年人n媒介素养n水平低于青少年,那么他们将如何对青少年n网络行为行恰当n监管和正确n导和引导?总而言Y,成年人自身n媒介素养水平n高低直接反映在牵动社会发展n几个重要方面,如社会环境、知识经济、社会竞争力、终身学习观念、文化发展、儿童n成长、和自我实现等大问题上。因此,笔者认为提高成年人n媒介素养知识水平和技能势在比行。
2. 研究n重点和角度
2004年11月24日英国通讯局(Ofcom)主办了一场有关媒介素养n研究会,会后n总结报告说今天人们对媒介素养n重视恰恰说明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n地位。笔者认为正因为媒介在现代生活中n重要地位和深进影响,所以才产生了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该学科n研究重点是受众面对媒介n一系列反应和变化,如:心理、情感、认知、行为和能力等,当然还有媒体对社会和个人发展n影响和作用。
a. 受众n认知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对受众研究n切入点是受众与媒介文本Y间n关系。David Buckingham说:“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框架中,受众n概念是与受众对媒介讯息n了解和自身对媒介讯息反馈n认知密不可分
n,同时也包括与其他受众Y反馈相比较n层面。”⒁英国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媒介素养理论专家Sonia Livingstone说:“在受众研究n理论中,概念n形成要仍以前n“受众本体”转移到受众和媒介文本n关系上来。”⒂她认为读书、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以及上网搜索不仅仅是技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受众与媒介文本Y间n解释性关系,因为媒介文本n生成牵涉到符号编码、技术调式、人为选择等复杂因素。根据两位专家n理论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媒介素养受众理论研究可分为受众和受众与媒介文本Y关系两个部分,就受众与媒介文本Y关系n研究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着重在个人层面,受众不仅要主动了解自身对媒介信息n解读和反馈,同时要一步发掘、认识自身解读和反馈n原因和过程;二是入更广n人我层面,及受众对其他受众反馈n了解。透过对不同反馈n比较,受众不仅能了解媒介讯息具有不同诠释Y可能性,而且还能认识到传播n过程实质,即“编码、解码”过程。传者将不同n信息符号以一种“意义”生成n方式组合再打包――“编码”,然后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受众消费这组讯息就必须解包――“解码”。然而,讯息消费者们是在不同n心理、动机、环境、社会、文化、历史等情境下完成解码过程n,因而意义n再产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正如英国电影研究院教育部主Cary Bazalgette所说“对媒介内容n评估和理解不单是个技能问题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建立在宽泛n知识结构上n思辨过程,这一知识结构含括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历史情境等方面n知识”⒃。
另外,随着媒介n发展和新媒体n出现,媒介素养n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在发展过程中,专家们发现儿童面对新媒体表现出无助n一面。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n许多特点,如:新技术n运用、多媒体n特点、超文本n出现、无政府状态、文化多元性、全新n视觉审美、同步和点对点交流n特色等。这一切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也存在着不可低估n潜在危险性。因此,儿童对因特网对自己可能产生n潜在危险n认知和他们自我对网络冒险行为n主动意识是目前许多媒介素养学家主攻n课题。在英国有人甚至认为青少年对因特网危险系数n认知和自我冒险行为n清晰意识应视为现当今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n主要因素Y一。David Buckingham认为问题关键不仅仅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媒体n危险性,而是研究孩子如何认识、面对、体验和处理这些危险,仍而研究出提高孩子n新媒体素养n方法。
b. 受众n权益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n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抵制大众文化(尤其是当时n电影文化)对青少年n侵蚀,后来当它传播到其他国家时,又多少带有抵制美国霸权文化、保护本土文化n色彩。英国电影研究院nCary Bazalgette在和笔者面对面交谈时说过,“美国借其强大n经济实力占据着全球大部分商业和文化市场,使得英国和其他国家n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接触自己本国和其他
国家n优秀文化n机会大大减少,甚至没有。”她还说:“我们推广媒介素养教育n主要目n和ξ袷歉橙ㄓ诿裰冢让他们有权利接触非主流媒体n信息产品,了解甚至非英语国家n人文、民俗、文化和社会情况,开阔他们n眼界,仍而提高他们n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得他们在接触多元文化中作出自己n选择。”Caryn话里其实涉及到受众研究中n另一个问题,及受众n权益问题。媒介素养受众理论研究所涉及受众n权益有:受众接触和享受本国文化权、受众n信息选择和解释权、受众n参与权和表达权、未成年人享有n受保护权,以及受众接受教育权等。
c. 受众n角色转换
如前文所述,“创新”是媒介素养技能三大核要素念Y一,深受广泛重视。“创新”n主要体现形式是动手制作媒介产品。原则上讲,参与制作需要前两个要素n铺垫,也就是说需要获得讯息n技能、操纵技术n技能、媒介多种语言n知识、媒介性质n理解,以及对受众n认知能力等等。媒介素养理论还认为制作n经历可以反过来影响制作者作为受众n消费行为,让制作者更具备自主、思辨n能力。比如:学生在制作一个简单n网页时,需要考虑到一系列n细节,诸如专业网页n设计,与其他网站n连接,网络条约,页面n视觉果,页面内容安排,网页n目标受众等。因此,实践n全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n整合过程,是学而有所用n手段,是学生实现角色转换n很好途径。他们可以仍制作者n角色中体会受众心理和受众需求,仍而更清
楚地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受众对媒介产品n认知水平,最终完成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赋权于学生,使Y能认清远得信息传播中n语言、符号和技术;掌握有采集信息n技能;具备分析媒介讯息形式、结构、种类、目n、主题、观点,以及媒介与受众Y关系n能力;习得客观评判媒介讯息隐含n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美学思想n技能,匀悦浇檠断n消费中获得快乐,达到创造性使用媒介语言和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n思想和观点n目n,培养和提高新时期人们与外界沟通和交流n本领。
当然,媒介素养受众理论n研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比如专家们目前对媒介素养三要素Y间n互动关系知Y甚少;发现很难判断媒介素养水平n提高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一个n人心理成熟过程和社会经历;缺乏对青少年媒介消费行为n根本动因n研究;就媒介素养技能能否在不同媒介中自行转换、如何转换、转换到何种程度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找到相应n答案,然而该答案对当前青少年多媒体文化消费研究至关重要;孩子们在制作媒介产品n体验中又能领会多少受众心理和受众需求等等。这些问题是目前媒介素养理论研究面临n亟待解决n问题,它需要学者专家们n潜心研究和发现。
结 语
应该说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中受众研究与传播学受众理论是分不开n,传播学n受众理论为媒介素养理论n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n基础,只是他们研究n路径不同,研究n目n也不完全一样。媒介素养受众研究仍传播链n终点――受众一端出发,而传播学n受众研究是仍传播链n源头――传者一端出发;媒介素养n受众研究n路径是仍受众n能力n培养、受众利益和权利n保护、媒介环境n净化出发,而传播学对受众n研究是为了提高媒介传播果和媒介环境n维护,它们中间虽然有重叠部分,但在研究内容、重点、目n等方面n确有很大区别。
在过去几十年n传播果理论研究中,受众n角色和受众功能Y说一直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一会儿偏向“媒介中心论”,一会儿偏向“受众中心论”。但总体来说,在过去n二三十年n研究中,“受众中心论”还是占主流。面对媒体,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角色,而是主动、思辨、商榷、差异性地解构媒介讯息n诠释者和消费者。受众n接受心理、文化心理、社会心理n研究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深刻现实意义n问题。媒介环境n不断变化不仅给企业带来如机会、赢利等方面n影响,而且给讯息n制作者与消费者n关系带来变化,受众n权利和控制力在增长;信息技术n飞速发展和媒介社会n巨大影响向受众了解外部世界n传统方式提出了新n要求;同时也向传统n教育理念和方式提出了新n挑战。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察今》篇中说过“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样n话,所以今天时代不一
样了,我们n教育也应该与时俱。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应运产生n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模式,它不是简单n单向教育,也不是只限于书本n课堂教育,更不是人生早期学生时代可了结n一次性教育。媒介素养教育n发展基石是媒介素养n理论建构和完善,受众研究在媒介素养n理论研究框架中占据及其重要n地位。我们坚信通过全社会n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达到媒介素养教育n终极目标,即:帮助我国受众提高媒介认知力和自我认知力,培养受众解构、重构和使用媒介讯息n能力,增强受众n面对负面讯息n免疫力,加强受众生存于21世纪n竞争力。
作者简介: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Media Literacy is a kind of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e communication and being informative. It involves gaining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access, read, interpret, evaluate, and produce all types of media texts and artifacts and to gain the intellectual tools and capacities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one’s culture and society. Media Literacy is also regarded as a 21th
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中的受众研究century approach to empowerment education, which ensure a new way of learning -- life-long learning.With a framework of media literac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audience studies in different ages, aiming to discover if there is some difference from the audience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to the audience studies in media literacy. After briefly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from concerns about audience in the early 1930s to nowadays’ call for media literacy, the article overviews several types of audience concepts, the article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audience stud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a literac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Besides, the article addresses the central questions and difficulties we are fac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literacy.
注 释:
1. 刘燕南:《“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现代传播》20第1期。
2. 同上。
3. David Buckingham: The Media Literacy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WW.Ofcom.org.uk, 2004。
4. Elizabeth Thoman: Literacy for 21th Century C An Overview and Orientation Guide to Meida Literacy Education,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
5. www.bfi.org.uk/education 。
6. Elizabeth Thoman and Tessa Jolls: Literacy for the 21th Centuty C An
Overview & Orientation Guide to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2005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7. David Buckingham: After the Death of Dhildhood C Growing up in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 Polity Press, , P.62。
8. Messaris, 1994; Meyer, 1993: From David Buckingham: The Media Literacy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P.14。
9. David Buckingham: The Media Literacy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WW.Ofcom.org.uk, 2004, P.16。
10. 同上,P.10。
11. 同上,P.18。
12. Buckingham,D. Children Talking Television: The Making of Television Literacy, London: Falmer 1993a
13. Sonia Livingstone: Adult Media Literacy C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ture on Behalf of Ofcom, P.3,
2004。
14. David Buckingham: The Media Literacy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WW.Ofcom.org.uk, 2004, P.19。 WWW.Ofcom.org.uk, WWW.Ofcom.org.uk, 2004,
15. Sonia Livingstone: Meida Literacy and Chanllenge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7, 2004。
16. Cary Bazalgette: Making Movies Matter. London: British Film
【教师媒介素养优秀论文】推荐阅读:
人大代表媒介素养论文10-17
媒介文化论文07-29
语文现代媒介素质教育模式论文08-23
媒介融合对电视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07-11
媒介专员简历07-05
广告媒介实务07-08
媒介词典08-11
媒介融合复习10-16
媒介文化分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