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2024-07-07

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7篇)

1.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篇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行业如商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都积累了海量的、不同形式存储的数据资料[1]。这些海量数据中往往隐含着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仅仅依靠数据库的查询检索机制和统计学方法很难获得这些信息,迫切需要能自动地、智能地将待处理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达到为决策服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技术应运而生[2]。

数据挖掘是一个多学科领域,它融合了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知识工程、信息检索等最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其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是有分析价值的数据库,都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来挖掘有用的信息。数据挖掘典型的应用领域包括市场、工业生产、金融、医学、科学研究、工程诊断等。本文主要介绍数据挖掘的主要算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最后指出其发展趋势及问题所在。

1 数据挖掘算法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知识的非平凡过程[3]。数据挖掘过程如图1所示。这些数据的类型可以是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甚至是异构型的。发现知识的方法可以是数学的、非数学的、也可以是归纳的。最终被发现了的知识可以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及数据自身的维护等[4]。

目前,数据挖掘的算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法、决策树法、遗传算法、粗糙集法、模糊集法、关联规则法等。

1.1 神经网络法

神经网络法是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种通过训练来学习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可完成分类、聚类、特征挖掘等多种数据挖掘任务。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权值的修改上。其优点是具有抗干扰、非线性学习、联想记忆功能,对复杂情况能得到精确的预测结果;缺点是不适合处理高维变量,不能观察中间的学习过程,具有“黑箱”性,输出结果也难以解释;其次是需较长的学习时间。神经网络法主要应用于数据挖据的聚类技术中。

1.2 决策树法

决策树是通过一系列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类似于树形结构的流程图。最典型的算法是J.R.QUINLAN于1986年提出的ID3算法[5],之后在ID3算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极其流行的C4.5算法[6]。采用决策树法的优点是决策制定的过程是可见的,不需要长时间构造过程、描述简单,易于理解,分类速度快;缺点是很难基于多个变量组合发现规则。决策树法擅长处理非数值型数据,而且特别适合大规模的数据处理。

1.3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采用遗传结合、遗传交叉变异及自然选择等操作来生成实现规则的、基于进化理论的机器学习方法。它的基本观点是“适者生存”原理,具有隐含并行性、易于和其它模型结合等性质。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处理许多数据类型,同时可以并行处理各种数据,对问题的种类有很强的鲁棒性;缺点是需要的参数太多,编码困难,一般计算量比较大。遗传算法常用于优化神经元网络,解决其它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

1.4 粗糙集法

粗糙集法也称粗糙集理论,是一种新的处理含糊、不精确、不完备问题的数学工具,可以处理数据约简、数据相关性发现、数据意义的评估等问题。其优点是算法简单,不需要关于数据的任何预备的或额外的信息;缺点是难以直接处理连续的属性,须先进行属性的离散化。因此,连续属性的离散化问题是制约粗糙集理论实用化的难点[7]。粗糙集理论主要应用于近似推理、数字逻辑分析和化简、建立预测模型等问题。

1.5 模糊集法

模糊集法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对问题进行模糊评判、模糊决策、模糊模式识别和模糊聚类分析。模糊集合理论是用隶属度来描述模糊事物的属性[7]。系统的复杂性越高,模糊性就越强。

1.6 关联规则法

关联规则反应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或关联性。其最著名的算法是R.AGRAWAL等人提出的Apriori算法。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是为了发现有意义的关联规则给定的2个阈值。在这个意义上,数据挖掘的目的就是从源数据库中挖掘出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的关联规则。

2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知识发现[8](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KDD)与DM是数据库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KDD一词是在1989年8月于美国底特律市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正式形成的。199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首届KDD&Data Mining国际学术会议上,把数据挖掘技术分为科研领域的知识发现与工程领域的数据挖掘[9]。之后每年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对KDD的研究主要围绕理论、技术和应用这三个方面展开。多种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整合是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有效技术。

目前,国外数据挖掘的最新发展主要有对发现知识的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如近年来注重对Bayes(贝叶斯)方法以及Boosting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提高;KDD与数据库的紧密结合;传统的统计学回归方法在KDD中的应用。在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KDD商业软件工具从解决问题的孤立过程转向建立解决问题的整体系统,主要用户有保险公司、大型银行和销售业等。许多计算机公司和研究机构都非常重视数据挖掘的开发应用,IBM和微软都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研究中心[10]。美国是全球数据挖掘研究最繁荣的地区,并占据着研究的核心地位。

由于数据挖掘软件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包括国际知名公司在内的很多软件公司都纷纷加入到了数据挖掘工具研发的行列中来,到目前已开发了一系列技术成熟、应用价值较高的数据挖掘软件。以下为目前最主要的数据挖掘软件:

(1) Knowledge Studio:由Angoss软件公司开发的能够灵活地导入外部模型和产生规则的数据挖掘工具。最大的优点:响应速度快,且模型、文档易于理解,SDK中容易加入新的算法。

(2) IBM Intelligent Miner:该软件能自动实现数据选择、转换、发掘和结果呈现一整套数据挖掘操作;支持分类、预测、关联规则、聚类等算法,并且具有强大的API函数库,可以创建定制的模型。

(3) SPSS Clementine: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Clementine是SPSS的数据挖掘应用工具,它可以把直观的用户图形界面与多种分析技术如神经网络、关联规则和规则归纳技术结合在一起。该软件首次引入了数据挖掘流概念,用户可以在同一个工作流环境中清理数据、转换数据和构建模型。

(4) Cognos Scenario:该软件是基于树的高度视图化的数据挖掘工具,可以用最短的响应时间得出最精确的结果。

此外,还有由美国Insightful公司开发的I-Miner、SGI公司和美国Standford大学联合开发的Minset、Unica公司开发的Affinium Model、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开发的DBMiner、HNC公司开发的用于信用卡诈骗分析的Database Mining Workstation、Neo Vista开发的Decision Series等。

2.2 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 国内对数据挖掘的研究起步稍晚且不成熟,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最新发展:分类技术研究中,试图建立其集合理论体系,实现海量数据处理;将粗糙集和模糊集理论二者融合用于知识发现;构造模糊系统辨识方法与模糊系统知识模型;构造智能专家系统;研究中文文本挖掘的理论模型与实现技术;利用概念进行文本挖掘。

我国也有不少新兴的数据挖掘软件:

(1) MSMiner: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多策略通用数据挖掘平台[11]。该平台对数据和挖掘策略的组织有很好的灵活性。

(2) DMiner:由上海复旦德门软件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挖掘系统。该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可视化控件来展示分析结果,实现了数据查询结果可视化、数据层次结构可视化、多维数据结构可视化、复杂数据可视化。

(3) Scope Miner:由东北大学开发的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数据挖掘系统。

(4) iDMiner:由海尔青大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挖掘平台。该平台大胆采用了国际通用业界标准,对该软件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内同类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12]。

除此之外,还有复旦德门公司开发的CIAS和AR Miner、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开发的基于SAS的Open Miner以及南京大学开发的一个原型系统Knight等。

目前,国内数据挖掘软件产业还不成熟,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只有少部分分布在研究所或公司,且大多数研究项目都是由政府资助,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数据挖掘的学习算法、理论方面以及实际应用。研究的产品尚未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际上的使用更是为数甚少。

3 数据挖掘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看,数据挖掘的几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网站的数据挖掘(Web Site Data Mining)、生物信息或基因(Bioinformatics/Genomics)的数据挖掘及其文本的数据挖掘(Textual Mining)[13]。

网站的数据挖掘就是从网站的各类数据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与一般的数据挖掘差别不大,但是其数据格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点击率,与传统的数据库格式有区别。

生物信息或基因的数据挖掘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因的组合千变万化,能否找出病人的基因和正常人的基因的不同之处,进而对其加以改变,这就需要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但其数据形式、挖掘算法模型比较复杂。

文本的数据挖掘和一般的数据挖掘相差很大,是指从文本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技术,在分析方法方面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具备分析功能的文本挖掘软件。

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被不断开拓,数据挖掘已成功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在很多领域如商业、医学、科学研究等均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为了提高系统的决策支持能力,像ERP、SCM、HR等一些应用系统也逐渐与数据挖掘集成起来。多种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整合是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有效技术[14]。以下是未来比较重要的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1) 数据挖掘语言的标准化描述:标准的数据挖掘语言将有助于数据挖掘的系统化开发。改进多个数据挖掘系统和功能间的互操作,促进其在企业和社会中的使用。

(2) 寻求数据挖掘过程中的可视化方法:可视化要求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可以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很好的人机交互[15]。数据的可视化起到了推动人们主动进行知识发现的作用。

(3) 与特定数据存储类型的适应问题:根据不同的数据存储类型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是目前流行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问题。

(4) 网络与分布式环境下的KDD问题: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日渐丰富,这就需要分散的技术人员各自独立地处理分离数据库的工作方式应是可协作的[16]。因此,考虑适应分布式与网络环境的工具、技术及系统将是数据挖掘中一个最为重要和繁荣的子领域。

(5) 应用的探索:随着数据挖掘的日益普遍,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如生物医学、电信业、零售业等领域。由于数据挖掘在处理特定应用问题时存在局限性,因此,目前的研究趋势是开发针对于特定应用的数据挖掘系统。

(6) 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系统和Web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数据库系统和Web数据库已经成为信息处理系统的主流。数据挖掘系统的理想体系结构是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系统的紧耦合[17]。

4 结语

针对数据挖掘的主要算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其所适用的领域,并根据目前国内外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指出了未来几年数据挖掘的发展趋势。目前数据挖掘逐渐从高端的研究转向常用的数据分析,在国外像金融业、零售业等这样一些对数据分析需求比较大的领域已经成功地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来辅助决策。尽管如此,数据挖掘技术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超大规模数据集中的数据挖掘效率有待提高,开发适应于多数据类型、容噪的挖掘方法,网络与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挖掘,动态数据和知识的数据挖掘等。

2.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篇二

关键词:元数据 质量评估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G25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101-04

元数据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数字图书馆任何资源的发现、组织、利用和管理都需要元数据的参与。元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在搜集梳理国内外元数据质量方面的研究文献和数字图书馆实践项目的基础上,对元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希望通过了解元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来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判断。

1 数据来源

为了了解国内外学者在元数据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在ISI Web of Knowledge及Google Scholar中以“metadata evaluation”or“metadata quality control”or“metadata quality assurance”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日期:2013-8-15),最终筛选出相关文献16篇;在CNKI中以“‘元数据and质量’or‘元数据and质量评估’or‘元数据and质量控制’”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日期:2013-8-15),最终筛选出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章7篇。

2 国内外元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2.1 对元数据质量控制的认识

2.1.1对元数据质量的认识

目前国内外对元数据质量尽管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业界普遍认可Bruce和Hillmann的观点,他们认为元数据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元数据满足需求和目标的程度”[1],即元数据质量并不是单纯地用元数据评价标准来评价元数据本身,对元数据质量的评估是基于一定的功能需求的,高质量的元数据必须满足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需求,以达到预期的应用目标和效果。由于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因而也成为了开展元数据质量控制的指导原则[2-6]。

那么高质量的元数据需要满足哪些功能需求呢?很多针对图书馆元数据质量评价的研究认为从用户使用的角度考虑,元数据应该满足的基本功能需求是“为用户任务查找(find)、识别(identify)、选择(select)和获取(obtain)”[5],而数字图书馆环境中的高质量元数据还需要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7]。如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NISO)在建立优质的数字馆藏指南框架中,从元数据应用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创建优质元数据的6条原则:优质元数据应适合馆藏资料和用户需求,适合数字对象当前或未来的使用;优质元数据应支持互操作;优质元数据应使用标准的受控词表来反映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地点、时间和人;优质元数据应包括一个清晰的声明,表明数字对象的使用条件和期限;优质元数据文件本身也是对象,因此应具备档案性、持久性、唯一认证性等品质;优质元数据应是权威和可证实的;优质元数据应支持馆藏对象的长期管理[8-9]。

2.1.2对元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的认识

(1)元数据质量评估。很多元数据管理者,如美国的NSDL持续开展的元数据质量评估实践和研究[10]、台湾的TELDAP UC项目[1]等很早就开始关注元数据质量。通常改善元数据的质量状况,首先需要对其做出全面评估。元数据评估有助于获得对元数据质量的全面和具体的了解,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资源管理者而言,元数据的质量评估是元数据质量控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6]。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元数据质量评估模型是元数据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国外的Bruce和Hillmann、国内的黄莺和李建阳等都分别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评估模型[2][5]。

(2)元数据质量改善方法。对元数据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后,针对具体的问题和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如编目人员培训、编制元数据创建指南和定期审查等,解决或者改善元数据的状况。

2.2 元数据质量评估研究

2.2.1元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有学者指出,元数据质量是一个多维的问题,元数据质量可以从资源集合(collection)、记录(record)与元素(element)三个不同层次的正确性、完整性、重复性及一致性等指标进行考察,其中,元数据记录(record)层次的考察通常是质量评估的核心,不同的指标也针对着不同的层次[11]。如对于单个资源集合来说,就要以记录为单位考察其元数据的正确性(Correctness);而对于单条记录来说,就要考察其每个元数据元素的完整性(Completeness);对于资源集合,就要考察其中元数据的一致性(Consistency)以及合并后的重复性(Duplication)问题。Moen等针对美国政府GILS元数据的质量评估就采用了这种思路,同时从功能角度考察出发,增加了可用性(serviceability)指标[3]。Stvilia等采纳了Moen提出的大部分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使指标数量达到了32个,并且将这些指标分成了描述对象本身的指标、相关性指标以及对元数据提供者进行评价的指标三类。此外,一些指标(如准确性、逼真度等)在不同的评估角度中都有出现[12]。

Bruce和Hillmann认为前两项研究成果的指标设定过于繁琐,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简以提高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他们最终提出了7个元数据质量特征:①完整性(completeness):元数据全面、详尽地描述其目标资源的程度;②准确性(accuracy):元数据提供的内容能否正确客观反映资源对象的特征;③来源(provenance):元数据的创建者是否专业权威;④与预期的符合程度(Conformance to Expectation):是否满足了预定的功能需求;⑤一致性和连贯性(Consistency Coherence):元数据在结构和语义上是否遵循一定的规范;⑥时效性(Timeliness):元数据是否及时进行修改以保持与资源对象的一致;⑦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元数据是否容易获取和利用[3]。他们的指标体系易操作且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是最受推崇的。台湾的TELDAP UC项目中对元数据质量的评估完全采纳了这七个指标[1]。Xavier Ochoa和Erik Duval在其基础上设计了每个指标对应的自动算法[13]。

nlc202309040707

元数据评估目标和应用环境的不同导致指标体系各异,每个指标体系采用的指标及其数量差异很大。Park分析了各种元数据质量评估中经常重合的一些标准和指标,发现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是衡量元数据质量时最常用的标准[7]。其中,准确性是指元数据元素的数据值与某个被描述对象的对应程度,输入的数据不正确(如拼写和印刷错误)或者丢失会影响其准确性,元数据使用不正确也会造成数据的不准确;一致性与语义和结构两方面的描述是否规范有关,涉及到规范控制的问题;完整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源类型或者数字资源的特性来决定的。一个资源类型中为“必选”或者“有条件的必选”的元素,在其他的资源类型中可能是“可选”的。

黄莺、李建阳考虑到评估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扩展性,提出了一个四维核心模型[5]。该模型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核心层,以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期望满足度为评估指标。这四个指标和元数据的内在属性密切联系,都是对元数据自身的质量进行评估。第二层为可选维度,包括可获取性、易用性、来源、安全性等指标,这些指标描述的是元数据的外部属性,根据元数据的应用环境中不同的评估目标、方法来进行扩展。四维核心模型既保证了核心维度评估结果的通用性,又满足了本地系统应用的需要,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可见国内外元数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焦点在于评估指标的选取,且一般都是先确定核心指标,然后兼顾应用目标和应用环境进行扩展。但哪些是元数据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以及如何确定,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2.2元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最早的元数据全面质量评估多使用人工方式,但随着元数据数量的增多,完全依赖人工方式在时间和工作量上都不允许,所以逐渐开始使用工具和方法对元数据的语法和结构(如相关字段的必备性、语法错误、链接是否可用等)进行辅助检查,目前也已开发了一批元数据质量校验工具,如:国内CALIS针对特色数据库导出元数据的规范性和必备性设计的数据质量检查工具;检查DC元数据记录、协议、规则的正确性的DC checker;地理空间数据库元数据标准FGDC的质量检查工具CNS与MP等等[15]。元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以用户为中心展开的社会评估(如专家调查法、用户调查法)与以数据为中心的技术评估(如抽样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两种方法。但一个全面的评估通常要综合多种方法[6][11][14],人工和自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最具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方法。TELDAP UC项目的元数据质量评估就采取了将人工审核和自动评估相结合的方法[1]。

2.3 元数据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元数据的创建大部分是手工操作的,尽管随着数字资源的增加,现在已经有很多自动抽取创建元数据的工具和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获得的元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最终还是需要手工进行审查和修改编辑,所以元数据的质量改善最终还是主要依赖人为的干预。Park和Tosaka在2007年对ARL的67家成员馆进行了一项关于被调查者所在馆元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3.6%(56家)的图书馆对元数据采用人工审查机制,31.3%(21家)的图书馆应用工具来检查元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7]。

总体来看图书馆的元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沿袭了书目控制的很多做法,总结下来主要有[1][2][16]:①提高编目人员的质量控制工作水平。对编目人员进行编目流程、著录规则和著录规范以及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有助于元数据著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元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②编制元数据创建指南。元数据创建指南(或者称为元数据应用纲要)一般由元素名称、标识符、定义/描述、注释、著录规则以及示例组成。将元数据指南嵌入元数据生成系统中,通过参考文本指南,能够协助元数据创建者生产高质量的元数据。③在著录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人工编目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在著录环节要尽量采取措施减少人工输入。可以使用简单的元数据创建工具,如模板、选择列表以限定对特定字段的录入;使用受控词表;使用相同的软件等等,保证元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④定期的抽样审查:任何著录都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要定期安排专业编目人员对上传的数据进行校验,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并进行改正,防止问题的长期积累。

3 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3.1 从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向构建评估核心指标体系研究发展

元数据质量评估的模型很多,但相互差别很大,针对不同资源元数据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也差别很大[9][15][17],甚至互相冲突,这使得元数据质量评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其实,在元数据众多质量评估指标中,有些是影响元数据质量的核心要素,它们是评估时必须考察的维度,是质量评估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元数据核心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将会从理论上为各种元数据的评估提供支持,有助于元数据质量评估实践应用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预见,目前对元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将逐渐向核心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方向发展。

3.2 从重视单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研究向构建贯穿于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机制研究发展

质量控制领域提出的全面质量控制的理论,强调实现对整个流程的把握,这一理论对于元数据的质量控制同样适用。元数据质量控制应该从元数据创建的全局考虑,贯穿元数据整个生命周期,从元数据标准的选取和制定、著录过程、后期互操作和集成、质量状况的评估和改善,实现全程控制[17]。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控制体系,实现元数据质量的完全控制,从根本上提高元数据质量。

3.3 从对人工质量控制素养培训研究向元数据质量的自动化应用研究发展

随着数字资源数量的增长,描述资源的元数据也在剧增。单纯依靠人工审核实现元数据的质量控制已经不现实。而在元数据质量考核的某些方面(如检查字段的完整性、格式的一致性等),自动化评估和控制技术的全面性、及时性、客观性以及降低成本的表现都比人工干预要出色[18]。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将更加注重自动化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如针对元数据质量评估指标设计自动算法设计等。

nlc202309040707

4 结语

在开放系统环境以及资源整合、资源互操作趋势下,如何保证元数据的质量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国外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和连续的成果,相比较而言,国内针对元数据质量的理论研究不是很多,已有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特定类型的资源进行的元数据质量问题分析和解决,主题和内容分散,也缺乏一般适用性和连续性。随着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将会呈现新的内容主题,确定元数据质量评估核心指标、构建贯穿元数据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体系也必将成为未来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Bruce T R,Hillmann D I..The Continuum of METADATA Quality Defining, Expressing, Exploiting[EB/OL].[2013-08-15].http://ecommons.library.cornell.edu/handle/1813/7895.

[2] Chen Y N,Wen C Y,Chen H P,et al.Metrics for Metadata Qual-ity Assuranc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igital Libraries[C].Proceedings of the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Pacific Digital Libraries (ICADL2011) ,2011.

[3]William E MOEN,Erin L STEWART,Charles R MCCLURE.Assessing Metadata Quality: Findings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an Evaluation of the U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Locator Service (gils)[C].Research and Technology Advances in Digital Libraries, 1998:246-255.

[4]Jung-Ran PARK.Metadata Quality in Digital Repositories: a Survey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J].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09,47(3):213-228.

[5]黄莺,李建阳.元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3,(12):52-56.

[6]蒋引娣.元数据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5):45-47.

[7]Yuji Tosaka JUNG-RAN PARK.Metadata Quality Control in Digital Repositories and Collections: Criteria,Semantics, and Mechanisms[J].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10,(48):696-715.

[8]NISO Framework Working GROUP.A Framework of Guidance for Building Good DigitalCollections[EB/OL].[2013-08-15].http://www.niso.org/publications/rp/framework3.pdf.

[9]刘家真,廖茹.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图书情报知识,2009,(6):93-98.

[10]Park J BUI Y.An Assessment of Metadata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Metadata Repository[EB/OL].[2013-08-15].http://idea.

library.drexel.edu/bitstream/1860/1600/1/2007021006.pdf.

[11]Jian Qin MARCIA LEI ZENG.Metadata[M].New York:Neal-Schuman Publisher, Inc,2004:247-249.

[12]Gasser L Twidale M et al. STVILIA B.Metadata Quality for Federated Collections[C].Proceedings of ICIQ04—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Quality. Cambridge, MA.,2004:111-125.

[13]Erik Duval,XAVIER OCHOA.Towards Automatic Evaluation of Metadata Quality in Digital Repositories[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4231:372-381.

[14]胡永健,周寄中.科技资源信息元数据质量审核方法研究[J].管理评论,2011,(1):41-47.

[15]李凌杰.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5-48.

[16]朱肖川.论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评价标准[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7-10.

[17]Shawn TURNER.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s for Archived Operations Traffic Data: Synthesis of Practice and Recommendations[D].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2007:2010.

[18]黄莺.元数据质量的定量评估方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4):143-148.

作者简介:曹月珍(1987-),女,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建玲(1969-),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研究馆员。

3.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篇三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 数字化变革已经触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出版行业被电子书逐步替代, 唱片领域受到网络音乐的猛烈冲击, 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 可视化新闻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 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可视化新闻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看法, 但可视化新闻的4V特征 (信息量大、传播高速、形式多样、价值凸显) 已被广泛认可。基于此, 笔者认为可视化新闻是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 在夯实新闻内容的同时将新闻信息进行可视化转换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文章重点对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发展现状、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究, 对促进我国可视化新闻的有序、高效、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现状分析及基本特征

(一)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优势突出

事实上, 可视化新闻是新型媒体信息输出模式变革与广大受众信息获取方式转变的共同产物, 是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传播媒体转型升级的重要创新路径,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可视化新闻的趣味性强。将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深加工, 以表格、图片等形式将新闻信息的核心要义进行可视化展现, 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相比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 可视化新闻能获取更多的受众, 且对于客户黏性有较大帮助。

2.可视化新闻的实效性高。由繁化简、提炼要点、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规律与真相是可视化新闻的重要内涵, 可视化新闻的高提炼注定其实效性要比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实效性高, 且在大数据时代, 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能得出更为准确的新闻结论。

(二)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劣势明显

由于我国大数据发展较晚, 可视化新闻的创新速度相对缓慢, 其制作模式尚不成熟、人才严重缺失以及观念仍未转变,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劣势明显。

1.可视化新闻的专业性不强。由于我国大数据发展才刚刚起步, 可视化新闻的发展并未形成产业化, 而是个别创新性强的新媒体在“单兵推进”, 因此当前的可视化新闻制作模式并不成熟, 且由于缺乏兼具计算机、艺术设计、新闻传播三大领域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可视化新闻的专业性还有待提升。

2.可视化新闻的时效性不好。目前, 我国可视化新闻的制作并未形成完整的流水线, 内部分工较为模糊, 且各环节的制作人员和内容审批权限分散在各个执行部门, 这极大地降低了可视化新闻的制作效率, 最终造成可视化新闻存在一定的报道时滞, 降低了可视化新闻的时效性。

(三)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基本特征

信息量大、传播高速、形式多样、价值凸显是可视化新闻的一般特征, 具体到我国的可视化新闻来说, 其基本特征如下:

1.事实数据化。数字化时代, 数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的作用被充分发挥, 将事实数据化有利于保证新闻传播的原汁原味, 并且是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定性分析逐步转变为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新闻信息制作形式, 将新闻事实数据化, 进一步提升新闻的准确性。

2.信息可视化。可视化新闻与传统新闻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展现方式更加有趣, 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可视, 这不仅使得受众更愿意接收新闻信息, 而且增强了新闻信息在受众脑海中的印象, 这也是提高新闻传播质量的重要表现, 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进步。

3.传递高效化。毫无疑义, 由于可视化新闻的优势明显, 因此其信息传递的效率更高, 且在大数据时代, 由于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出现转变, 因此可视化的新闻传递效率更高。

三、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 精益求精:可视化新闻数据处理专业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民群众将不再单纯满足于可视化新闻的高效与可视化, 新闻报道的质量仍然是其追求的核心, 因此未来可视化新闻数据处理必须专业化, 提升可视化新闻信息的准确度与专业度, 以满足受众的合理需求, 只有不断提升可视化新闻数据处理的专业性, 才能确保可视化新闻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与创新性。

(二) 多管齐下:可视化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 广大新闻信息的受众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新闻信息的制作者和传递者, 因此未来可视化新闻传播会蔓延到各个新闻信息传递平台, 可视化新闻的成本渠道日趋多元, 最终形成一个数字化的新闻传播体系, 其呈现方式是趣味性较强的可视化形式。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是可视化新闻实现自身发展, 加快创新速度与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 求真务实:可视化新闻信息内容实用化

不可否认, 在可视化发展初期, 我国可视化新闻的发展还处于过分追求“可视化”的趣味性和美观性上, 从而忽视了可视化新闻的本质——新闻信息传递, 这与可视化新闻的发展规律相背离。展望未来, 可视化新闻的趣味性与美观性都要服务于其实用性, 可视化的“趣”与“美”均要以突显新闻信息的真、快、准为前提。

摘要:可视化新闻是新型媒体信息输出模式变革与广大受众信息获取方式转变的共同产物, 是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传播媒体转型升级的重要创新路径。文章首先对可视化新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要阐述, 继而对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未来可视化新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研究显示:大数据时代, 可视化新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趣味性强和实效性高两个方面, 但由于模式尚不成熟、人才严重缺失以及观念仍未转变等原因, 使得可视化新闻存在专业性不强和时效性不高两大弊病;可视化新闻存在事实数据化、信息可视化以及传递高效化三大基本特征;未来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数据处理专业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以及信息内容实用化。

关键词:大数据,可视化新闻,基本特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雅.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创新”研讨会综述[J].国际新闻界, 2014 (3) :161-168.

4.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篇四

关键词: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AM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81-2

0 引言

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汽车的设计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汽车底盘设计技术,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引进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促使汽车底盘控制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就其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部分问题有待完善,所以,需要对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展开更加深入的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加强对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概述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是汽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命令,实现对汽车的减速、刹车等活动。汽车驾驶人员借助专门的底盘操控装置来控制底盘运动,而汽车底盘更多的是依靠汽车前轮转向角和制定力矩因素所决定的,其中包括车轮滑动指数、车轮偏倚角度等多种因素,在对汽车底盘控制方法设计分析时,主要是从路面附着系数展开分析,增加车轮滑动率和偏倚角度,能够有效加强对车轮向力的控制,有助于车轮同地面产生更大的附着力,提升汽车行驶安全性能,保障驾驶人员生命财产安全[1]。

2 汽车底盘主要控制技术

2.1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轮滑动率达到30%,那么制动力系数也就最大,如果制动力矩增加,车轮滑动率也会同步增长,但是制动力系数却呈现相反的方向增长。由此可以看出,车轮滑动率≥30%,汽车制动力指数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浮动变化。所以,保持汽车制动力指数稳定,需要将车轮滑动率控制在30%以内。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侧向力指数同车轮活动率指数产生反比例关系,滑动率减小,侧向力指数反向增[2]。如果汽车车轮出现抱死状态,车轮侧向力指数无限度接近0,那么车辆就丧失了转向的能力;如果汽车侧向力为0,那么车辆将失去控制,严重情况下将出现侧翻,出现交通事故,如图1。

防抱死制动系统中的轮速传感器是最为核心的部件,主要是对车轮轮速进行测量,将测量所得数据传输到控制单元,实现对汽车的控制,电磁式传感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感器元件,在实际运行中并不需要电源支持,需要在车辆高速行驶中才能正常运行,如果车辆行驶速度降低,那么电磁式传感器的信号强度相应会降低,甚至无法正常接收信号,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故障,影响车辆行驶安全。当前新型的ABS系统可以使用2位2通道电磁阀、电动本和低压出储液室组成,这种压力调节装置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可以调节为不同的压力模式,如图2。

2.2 牵引力控制

汽车牵引力系统主要是对车辆驱动轮进行控制,如果汽车驱动轮驱动力矩较大,将会出现滑转运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安全,驱动轮滑转率控制在20%以下,这样在获得足够的驱动力的同时,还能够吸收部分侧向力。对驱动轮滑动率的控制系统就是TCS系统,主要是在ABS制动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得来的,应用较为广泛[3]。一般情况下,在汽车里,TCS和ABS作为汽车底盘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两个系统共同使用同一个ECU,通过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强度,来判断汽车行驶是否正常,一旦出现故障问题,那么TCS系统将会发出控制调节指令,来控制汽车驱动行驶。

TCS制动压力调节装置是ABS基础上创新发展得来的,进一步强化了制动压力调节功能。在制动控制时,断开隔离阀,联通低压阀,借助电动泵将油输送到驱动轮制动轮缸中,从而形成汽车行驶所需要的压力,如图3。

压力调节装置将信号传输到牵引力控制系统中,对信号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控制命令,最终将控制命令传输到压力调节装置系统中,从而实现智能化控制。

3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第二代ESP系统

汽车想要获得更稳定的控制,就需要严格控制车轮制动力,还应该控制主动转向系统控制实现汽车转向稳定性。而第二代ESP系统则是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特点,将上述几种控制系统的优势特点整合在一起,控制效果更为突出。为了确保第二代ESP系统的正常运行,应该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设置更高层次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电子控制单元,将计算结果传输到更高层次的控制系统中,最后将控制指令传输到下层控制系统中[4]。

3.2 GCC全方位底盘控制系统

GCC全方位底盘控制系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底盘控制系统,在网络平台下,控制单元接收到传感器传输的信号了解到汽车的行驶情况。GCC控制单元通过网络和汽车底盘控制系统连接,发布最高层次的控制指令,由GCC执行,在初步判断出驾驶员的操作意向后,在各个控制单元执行命令,实时监测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监测得出的结果来判断汽车当前行驶状态。GCC控制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底盘各个控制系统的优势,将其整合在一起,开展不同的任务,协调底盘控制系统,保持最佳状态,提升汽车行驶安全性和稳定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应用在汽车制造中,汽车底盘控制系统逐渐朝着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些底盘控制系统能够更快速传递驾驶员的操作指令,充分发挥底盘控制系统的作用,确保汽车行驶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 陈祯福.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汽车工程,2012,28(2):105-113.

[2] 郭双晓.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山东工业技术,2015,28(13):269-269.

[3] 范建强.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16):1327-1328.

5.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篇五

现阶段食品检测手段众多,因此,食品检测的分类也显得比较复杂,基于食品检测内容的差异可以将其各为下面几种。

毒素检测技术。基于毒物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因此对于食品的毒素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毒素超过限制的性质以及含量的食品时不能让其进入市场的。这些毒素重点有下面几中:玉米赤酶烯酮、赫曲酶素、人工合成毒素和一些重金属、无机物等。食品的安全基础保障就是无毒害,所以食品的检测最先体现在消除毒害危害的检测,基于这方面研究运用时间较早,并且发展充足,使得很多检测方法以及技术都有应用。其中化学以及物理方法是运用最为主要的方法和技术,应用原理也比较简单,就是检测食品中的包含物质的化学物理成分以及性质。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现阶段在社会发展中,食品中异常敏感的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程度以及性质,实际上目前人们还不太清,到底危害程度大小,有无危害,都还在讨论当中。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目标主要是国外进口食品,避免国外进口食品其不明转基因对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通常是免疫研究法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这两种检测技术其检测性能一般,在无法检测出结果时,可以应用最新研究出的实时荧光检测技术进行应用,而且研究出相关的试剂可以对特别的转基因食品应用。

生物性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基于人们不断对于饮食卫生的重视,生物性污染被人们不断重点关注,由于生物性污染没有像毒素那样对人体造成很严重的伤害,所以在之前经济相对落后时没能被人们所足够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饮食条件的要求不断加强,其渐渐被人们所关注。生物性检测现阶段正有逐步扩大的力度,其检测的内容就是检测食品中包含的有害性菌种,它的方法、技术通常为生物检测法。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卫生条件的要求的加强在不断进行提升。其检测的技术和方式也因为不同的菌种而发生变化。但是其检测的起始都是先将食品成分分离,应用试剂检测的方法。

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在现在很多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都要打农药,进行化肥投放等等,针对动物食用生长激素等很多药物,在这些药物经过食物进入人体时将给人体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要加强管理这些药物在食品以及食物中的残留量,使之残留量控制在对人体不带来健康威胁的范围内,对于超过健康承受范围内的食品要杜绝其进入市场内。这种检测方法比较繁杂,要根据相应情况进行,尤其是要在有关共工艺运用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推广。我国农药检测、主要有污染物残留量检测都有着很大的业绩,重点突出在宣传推进有关设备的建设内容上,主要进行分析以及推广了酶抑制技术以及仪器研究技术,酶抑制技术中种类试剂试纸都已进行开发运用,替换盒测试条也都在检测工作中应用。现阶段已经建设食品安全检测系统,有关部门也已建立而且在不断改进。

食品检测技术的未来趋势

现阶段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上有着很高的成绩,然而和发达国家比价,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着重研究轻视适用,我国在食品检测研究上和发达国家也正在不断进行差距的缩小,或许因为意识、体制等很多问题,不是太在意人们的食品安全方面问题致使许多成绩停留在实验室研究上,在食品安全检验平常的管理上也还表现不足,因此需要加强立法,是人们树立起食品安全、保护权利的意识,使违反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五存身之地。所以我国在食品安全内容上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研究实践。详细需要从下面5个内容去努力:(1)进行研发各类检测设备,研究众多的检测技术、加强检测方法研究,提升检测准确度以及检测效率。(2)进行提高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逐渐构建成为综合性检测系统,检测方式要依据情况,灵活改变。(3)构建综合性的食品安全评价体制,完善食品安全法,提高人们群众食品安全责任以及意识。(4)提高对食品检测结构的体系建立,改进食品检测部门的权利责任,提升检测效率,健全检测服务质量。(5)提倡人民群众对食品检测的积极参与,使消费者能积极参加食品安全检测,加强消费者意识、加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检测监督权利,提高政协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和指责权。

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上有着很高的成绩,然而和发达国家比价,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在食品安全检验平常的管理上也还表现不足,因此需要加强立法,是人们树立起食品安全、保护权利的意识,使违反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五存身之地。我国在食品安全内容上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研究实践,比如进行研发各类检测设备,研究众多的检测技术、加强检测方法研究,提升检测准确度以及检测效率。

(作者单位:商丘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6.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篇六

关键词:户外媒体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户外广告媒体将成为21世纪最具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优异媒体。”世界权威市场研究公司亨利中心对欧洲户外媒体状况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美国《财富》杂志也发表文章指出,随着人们旅游和休闲活动的增多以及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户外媒体已成为广告主的新宠,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电视、报纸和杂志媒体。户外媒体市场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如影相随,并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本文将围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展开讨论,探讨宁波市户外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宁波市户外媒体分类及投放热点区域

目前,宁波市户外媒体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宁波户外媒体投放的热门地段主要有商业中心、机场车站码头、专业市场、环城路,高速公路、超市商场、高档社区楼宇、公共休闲场所等。热点的商业中心主要有天一广场和万达广场;机场车站主要包括宁波栎社机场、宁波南站(火车、汽车)、宁波客运站等;专业市场主要包括二号桥市场、大世界蔬菜水产批发市场、各种家私市场、建筑材料市场等;超市商场主要包括宁波各大超市及各大百货商场;高档社区楼宇主要有宁波市的高档社区楼盘、各大办公楼写字楼;公共休闲场所主要包括日湖、月湖、老外滩等风景秀丽的场所。而众多的户外媒体就设置在这些地方。当前广告已进入整合营销时代,电视楼宇广告、出租车触摸屏互动广告、户外三面翻滚动广告牌……各种广告形式层出不穷,是户外媒体的各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目前,在宁波市主要形式包括路牌、霓虹灯、电子屏幕、灯箱、气球、飞艇、车厢、大型充气模型等。宁波市主要类型有广告牌类广告、街道设施类广告、交通工具类广告、新媒体广告等。

2宁波市传统户外媒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广告牌类户外广告现状广告牌类户外广告主要是以单一媒体形式出现的面积较大的广告牌或看板类广告,一般安装在街道的建筑物外墙或顶楼,包括各种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在广告界把户外广告分为三种类型:①大型——广告面积超过250平方;②中型——广告面积为21平方米至249平方米;③小型——广告牌面积在1平方至20平方米之间。

户外广告牌类广告的优点:①传播时间充分。②吸引户外活动时间长的强力消费群体,《2008年户外广告受众调查报告》也显示,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其休闲及社交时间相应增多,个人的户外活动也相应增加。③户外广告牌“分众”效果良好。由于户外广告牌分散在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何种层次的受众,都可以被户外广告牌影响。

2.2户外广告牌广告存在问题虽然宁波市户外广告牌这几年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好效益,但也存在着影响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①广告牌类广告展示空间及信息容量受限制,灵活性较差。户外广告的可视范围有限,广告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行业规范以及统一的对户外广告牌的价值评估体系未建立,缺乏数据指导,也缺乏发布后的广告效果评估,乱报价格,折扣体系混乱,暗箱操作情况较多,广告主和各广告公司利益无法得到保障。③户外广告随意设置,破坏了城市环境的和谐、美观,这引发政府相关部门的大规模整治,会给广告公司自身经营在短期内带来较大波动。④缺乏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运用不足,服务品质低下,缺乏服务保障,经营粗放,难以有效满足广告主需求。

2.3广告牌类广告发展趋势及展望①高科技手段使广告牌发展形式更为新颖,多样化且更为耐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出现,从胶布到弹性织物使广告牌更加耐用,富有创造性的立体设计、光纤和其他的效果,都应用在广告牌制作方面。现今的立体广告尤其引人注意,绚丽的光纤和霓虹灯在黑夜中光彩四射。静电和数码科技令户外广告画面脱胎换骨,促使户外广告媒介更加多元化。②其他新广告科技促使户外广告进一步发展,可操控性、灵活调整的机动性增强。近几年在宁波新近出现了”三面翻”广告牌,这类广告牌更容易操控,更可靠,更容易保养。“三面翻”广告牌除了提供更多画面展示外,还可以预设程序,以不同方式和相隔不同时段通过程控转动。

3街道设施类广告发展现状及趋势

3.1街道设施类广告发展现状街道设施类广告出现的时间很早,街道设施类广告主要有以下几种:候车亭广告、灯箱广告、指路牌广告、阅报栏广告、书报亭广告。例如街头悬挂的招牌和外墙广告等,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户外媒体新技术的快速更新,街道设施类广告复苏并加速发展,从发展的成熟程度和发展规模来看,传统的灯箱和候车亭广告仍然是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的主流。①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经营增速放缓候车亭是发展最早、最成熟、最市场化的广告载体,但由于街道设施类广告中的灯箱、候车亭广告等的投放数量是有限的,一旦饱和后,增长步伐会放慢。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数量是固定的,只有当城市扩容、道路增加的时候,候车亭数量才会随之增加,因此,候车亭广告平缓发展也是情理当中。②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多元发展仍需政策保障及广告公司自身服务水准提升街道设施类户外媒体的发展主要由灯箱及候车亭广告支持,由于其他类型的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政府近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政策的开放程度却越来越紧缩。另外,户外媒体主及广告公司由于其经营理念仍较为保守落后,服务意识不够增强,缺乏从单纯媒体资源售卖到从广告主需求提供创意性媒体资源的角色转变,也造成了许多媒体资源的浪费。③街道设施类广告总体经营模式比较粗糙、简单除了灯箱、候车亭等街道设施类户外媒体在资本推动下,经营模式更加成熟,服务更加完善外,其他的街道设施类媒体的经营水平还是比较粗浅,没有形成规模化网络提供广告主选择,难以为广大广告主提供更为灵活的套餐组合,阻碍了街道设施类广告进一步发展。

3.2街道设施类广告发展趋势①随着人们休闲活动的日益增多,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喜爱旅游和运动等户外活动,许多企业将更多的广告资金从传统的广告媒体上进行了分流,街道设施类广告业务量务必会有一定数量的增加。②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广告主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有了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了广告主的投放兴趣。因此,开发新颖、功能齐备的户外灯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需求,更始客户的要求。

4宁波市户外新媒体形式

新兴媒体无论是哪种形式,均是传统媒体与新科技结合下诞生的。如电视媒体与手机,构成手机影院;网络与手机,构成移动网络:

公交与电视,构成移动电视;电视与楼宇,构成楼宇视频;电视、网络、通讯一起构成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等。上述几种形式构成了目前宁波市户外媒体的新格局,并且发展迅速。

4.1新媒体形式①楼宇视频:楼宇视频时采用液晶电视显示器播放广告等信息。安装在写字楼、公寓、商业卖场、食堂、医院、机场等楼宇上的一类新兴媒体。②公交视频:公交视频是将液晶视频显示器安装在巴士、的士上的一类新兴媒体,与楼宇视频不同的是,行政管理部门对公交视频播放内容的限制相对宽松。公交视频在宁波的营运商华视传媒。③手机视频:手机视频是采用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终端,由电信营运商、网络运营商、手机生产商、内容服务提供商联合运营的一类新兴媒体。目前主要有手机报纸、手机彩信、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几种形式,手机视频是3G时代的产物,2006年随着3G牌照的陆续发放,手机视频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④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就是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播、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视频点播VOD,数字电视排除了广告等内容,一般采取收费形式维持运营和赢利。

4.2新兴媒体的发展趋势由于新兴的户外媒体的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环境效应是巨大的,越来越得到广告主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目前宁波的新型户外媒体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两、种发展趋势:其一,多媒介融合程度提高,融合速度加快增快: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竞争的重点。新兴媒体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意味着一种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代表了传播模式的革新。新兴媒体是传统媒体交叉组合重构而成的,电视、报纸、户外、广播、网络、手机等原先分割独立的媒体介质开始逐步走向融合,颠覆式地从大众传播走向个性化、选择性、交互式传播。

5宁波户外媒体发展趋势

5.1继续贯彻执行市政府对市容”中提升”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整顿户外广告经营秩序,使宁波市内的户外广告呈现规模、有序的面貌。

5.2户外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将继续发展,一些区域的户外广告媒体价值还会不断上升。

5.3根据宁波的实际情况,向客户推荐“分时一分众一分地”运营模式的优势,合理运用媒体整合的理念,以达到更有效的媒体投放效果。

5.4户外媒体广告需提升自身价值,以创意优秀、非常高的接触频率方向发展。

7.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篇七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及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总体上讲,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还是比较薄弱,尤其缺少对民族体育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就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许多民间体育活动近乎消亡的现状作了基本的概述。并分析了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通过开发挖掘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研究其发展方向、完善传统体育学科建设、规范竞赛办法及裁判规则、借助互联网传播等一系列对策,改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的局面,促进全面振兴和发展。

(一)关于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献数量和分布

运用中国期刊网,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主题”检索,有2004年15篇、2005年17篇、2006年12篇、2007年12篇相关文章。具体情况是:2004年开始进行关于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献数量至2007年只出现56篇文献,反映出在研究中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关注度较高。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特点、经验,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开发,重新构建少数民族体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体育的现代功能和价值。

(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内容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56篇文章中,在研究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少数民族体育历史研究”、“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少数民族体育转化研究”也成为少数民族体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其分别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3.3%、13.5%和9%。在统计过程中发现,研究内容已逐步深入,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研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试图开始从民族体育哲学、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民族体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学价值,还具有跨文化性和跨民族性。同时,也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逐步走上了完善发展的轨道。

(三)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共同的特点主要是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2004~2007年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文献基本状况做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年来,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民族体育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现要抓紧以建立少数民族体育独特的理论体系为目标,在研究内容、方法上有所突破。需要体育理论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对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课题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四)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竞技体育特点承载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比赛特点可分为竞速、竞远、竞力、竞技、竞准等。竞技性是此类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民族习俗特点承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类项目趣味性强,对身体素质和技术等要求不高,比较适合各年龄层次的人参加。

(五)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要意义的认识,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并大力支持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横向相比,数量还是较少的。各地区的研究者对少数传统民族体育的科研认识和重视程度因经济现状的不同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方法仍然是以经验性的、定性的方法为主;定量的、实验的方法较少。经验性的、定性的方法方法中,理性思辨的方法占的比重较大;概括性和抽象性和方法较少。而在定量、实验方法的各具体方法中,数据统计描述的方法占有很大比例。

我国已拥有一批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者,他们为少数民族体育科研做出了不小贡献,某些研究领域还形成了一些核心作者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还处于多层次不平衡的现态,但部分项目已成为体育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为其逐步走上国际舞台做好预备性工作。当然,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待于大力发展,相信即将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必将丰富我国的体育事业,会受到更多体育爱好者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虞重干,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

[2]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http://www.ccnt.com.cn.

上一篇:广告安装制作合同范本下一篇:08鼓楼政治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