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4-09-17

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精选13篇)

1.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一

一、农村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农村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及持有其资产的单位及农村合作基金社的日常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农村审计工作大多是由乡镇经营管理站、镇审计科及会计师事务所对乡 (镇)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管理、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

开展农村审计工作, 是对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进行的包括诸如:专项补助资金年度审计、村级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 (包含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征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货币资金专项审计) 、货币资金专项审计、收益分配审计、会计委托代理机构资金监管情况审计等, 为保障农村集体财产不受侵害, 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通过农村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遏制农村基层组织的腐败问题,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 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为有效的支撑;二是农村审计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村审计工作实务操作有难度。现将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1) 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为有效的支撑。我国于1982年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家审计署, 于1988年通过了《审计暂行条例》, 在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并且在2006年对其进行了修订, 可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健全及规范。从目前在农村审计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据来看, 虽在2015年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 但是从总体情况上,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村审计法律, 已出台的法律地位也显得较低, 很容易造成农业部门与审计部门之间工作上的沟通不畅。另外, 由于部门之间所应用的法律依据不同, 有可能造成法律执行的准确性不佳。因实际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为有效的支撑而带来农村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是目前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

(2) 农村审计队伍需要进一步完善及加强。农村审计工作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制财产的经济监督、完善农村经济活动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农村审计工作如此之重要, 其对农村审计队伍及其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审计业务方面及职业操守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农村审计工作的从业人员的组成来看, 大多数是由村镇干部兼任, 他们不但要负责日常审计工作, 还要兼顾乡镇或是村里的其他事务, 这对于农村审计人员既分散其一部分工作精力, 同时又不符合审计要求的独立性原则, 从而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质量。

(3) 农村审计实务操作有难度。农村审计工作过程中因法律层面或是审计人员能力方面的问题, 使得相关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及问题, 具体可以表现为审计处理困难、审计取证问题等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处理困难。由于农村审计人员拥有审计及查处的权力, 但是对于实际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何时处理, 则没有绝对的权力, 从而使得查处问题与处理相关违法、违纪问题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在有关部门处理审计案件过程中, 难免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 使得处理过程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 从而造成处理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 除去人为因素外, 审计工作的客观因素决定了, 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处理阶段, 要比审计工作要复杂得多。因为, 后期审计处理工作有可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从而使得审计处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最终造成审计出来的问题难以解决。二是审计取证问题。首先,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司法办案的一个重要原则, 这同样也适合与农村审计工作的取证问题。农村审计人员在从事相关业务、工作过程中, 在证据的取得中, 有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调查取证不按规定向被调查人出示相关证据, 或是一个人单独取证问题, 这都是取证不规范的表现;其次, 审计证据证明力不足。我国司法程序中有一句名言叫做重证据、轻口供, 这是非常符合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的。同样, 在农村审计过程中, 一些审计人员却忽视对于证据的取得, 而仅是听信当事人的一面之辞, 往往容易使得审计工作的取证环节陷入被动。例如, 审计人员对于某个村进行例行财务审计过程中, 发现某项支出高于一般水平很多, 即可以支付5万元办成的事项, 却支付了10万元, 但是从审计底稿中仅看到了审计人员对于当事人的口头询问, 而未见其有进一步的取证环节, 并且审计人员最终以当事人所谓合理的解释使其蒙混过关。最后, 深入思考不够, 对于证据、线索不能很好的把握。小金库问题在农村审计中一般是较为常见的, 但是同时也较为隐藏很难发现。因而,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证据、线索。但是审计人员有时缺乏对一些证据、线索足够的敏感性。审计中不注重细节, 进而漏掉了小金库问题。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审计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加快农村审计法律、法规的立法速度。有法可依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先决条件, 显然目前的农村审计工作的法律依据仅停留在农业部发布的审计规定是远远不够的。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除了对于农村审计工作问题重视之外, 各部门之间还应该在相互协调、沟通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适合于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农村审计工作需要的法律、法规, 以便使得农村审计工作人员, 在其日常工作过程中, 能够拥有充分的法律基础作依据, 起到依法行政的作用。

(2) 加强农村审计队伍的建设。若想充分做好农村审计工作, 并且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还应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审计队伍。因而, 中央及地方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农村审计队伍的建设, 配备审计业务能力强、职业操守严谨的专职审计人员充实到农村审计队伍中去, 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而不能由农村基层的其他工作人员来兼任。同时, 也可以适当地将一项农村审计工作交由会计师事务所承办, 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相对专业, 且还因其属于中介的第三方, 其利益关系相对农村审计双方较为简单, 就更能够符合审计的独立性原则要求, 并最终可以出具令审计双方都较为信服的审计报告。

(3) 提高农村审计工作的实际操作。首先, 农村各级乡、镇、村的上级单位要对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给予充分的重视, 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应该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核实并整改, 涉及当事人违法、违规的事项要认真、严肃的处理, 不可有徇私枉法的情况发生。其次, 重实体、轻程序问题, 目前在一些行政部门在其执法过程中依然会偶尔发生。农村审计工作人员, 在执行审计任务中应该本着程序合法的原则, 尤其是在取得违法事实证据的时候, 更应该注意程序合法, 否则即便一些案例在实体上被审计单位已经违规甚至是违法, 但是如果取得证据的程序违法, 也不能使得审计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最后, 对于农村经济出现的虚报发票及小金库的账外账审计问题的处理,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对于虚报发票问题, 大多见于为采购物资品, 以及报销一些日常费用。对于采购物品业务, 审计人员可以对存在疑点的物品采取市场三方比价的方式进行调查, 以确定物品采购过程中, 是否存在价格虚高的成分;同时对于日常费用报销可关注三公费用是否超准, 还要对于经常发生的一些企业或是单位的购物问题进行协查, 来确定被审计单位所发生的费用是否真实。对于小金库问题, 审计部门应该从对被审计单位较大额度的工程招标、物资采购及农民补偿等业务展开深入的调查, 调查其支付的款项是否符合规定、符合实际情况, 有无个别单位或是干部中饱私囊的情形出现。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出现。

总之, 通过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 强化财务审计手段, 可以使得农村财务工作进一步的规范、严谨,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村集体经济不受侵害, 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 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农村审计工作通过其经济监督职能及规范农村会计核算, 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不受侵害、保值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农村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通过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便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审计工作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审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尚航飞.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审计的着力点初探.中国审计报, 2013 (11) .

[2] .史立文.基于农村审计工作重点环节的探讨.科技与企业, 2015 (16) .

2.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二

【关键词】建筑行业;审计工作;合同审计;变更环节审计

一、建筑行业审计工作概述

建筑行业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监督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某种方法来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与评价,包括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施工过程以及竣工阶段的审计。而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发现建筑项目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解决各种问题,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的投资,化解各种工程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投资项目的预期目标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近年来,各个建筑企业都十分重视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力求将审计工作充分落到实处。

二、当前建筑行业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笔者对当前建筑行业审计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1.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审计工作的前期准备不到位是指很多审计单位都没有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做详细研究,事前审计工作不到位,甚至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都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导致建筑项目的工期延长、投资效益较低等。另外,审计单位对工程项目的方案没有进行严格的论证,导致方案的可行性较低。

2.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审计及财政收支工作不到位

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签订的、基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协议,这对于建筑工程的合理施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施工合同的合理与否攸关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施工合同的制定和审查都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施工单位的领导并没有将施工单位送到公司进行审核,而是私刻印章、签订合同。这也增加了企业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诉讼风险等,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很多单位会将工程款先打入个人的账户,而个人交款不及时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财政收支情况。总之,建设行业对合同以及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并不完善。

3.对变更环节审计工作不严格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出现部分变更。这些变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工程本身、工程投资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部分审计单位并没有严格规范对并更环节的审查,导致很多盲目变更行为的出现。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企业的经济效益等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审计工作还远远不到位,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

三、加强建筑行业审计工作的对策探讨

1.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首先,审计单位应该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及综合能力等,以便充分应对各种工作难题等。另外,企业工作人员要努力学习,学习审计工作的最新理念等,优化审计环节等,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其次,要加强项目可行性方面的设计,对项目的施工方案等进行多方面的论证,保证施工方案科学、合理。要审查前期各种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等,重视设计方案的审查工作,保证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再次,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规范、得体。

2.加强对施工合同的审核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施工合同是项目施工的重要指导。合理的施工合同能够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等。因此,审计单位必须十分重视对施工合同的审计。首先,要严格按照规定,对施工合同的各个方面进行审查,保证施工合同更为完整。对于所有的工程项目的合同,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要严格审核,防止任何漏洞的出现。其次,尽量避免合同中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防止未来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给施工过程造成困扰。再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把各项工程款,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3.重视建筑工程中的变更环节的审核

工程某一环节的变更,将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要对所有的变更情况进行审核,要充分论证工程变更的必要性等。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工程项目中的各种隐蔽工程的记录,保证施工环节合理。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工作也进行严格地监督。一旦出现问题,要追究相应人员的工作责任等。

另外,作为一名工程审计人员,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法规、各种业务流程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等,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应用等,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实事求是,充分落实审计工作。做好审计工作对于控制工程造价、减少资金投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部门要十分重视做好审计工作,借鉴国内外其他单位审计工作的优秀经验,优化审计手段等,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艳.建筑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3).

3.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有效改善了农村恶化的环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云南兆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根据多年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践,提出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供探讨。

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农村环境污染属于典型的面源污染,污染源分散,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因而防治十分困难。

(1)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垃圾、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对生态环境和水体造成污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便利、自来水户户通、水冲厕代替旱厕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垃圾收集处置方式和排水方式的承受能力。垃圾处理和转运困难,这点在山区农村和远离城镇的农村尤为明显,垃圾成堆,或随意丢弃或采用露天焚烧方式处置;污水收集网络不健全,有的村落或农户根本没有收集管网,就别说污水设施了,无序排放问题突出。

(2)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农业废弃物致农田土壤污染。农业为了增产增收和防治病虫害,过量施放化肥、农药;大量农业废弃物,如秸秆、残膜等废弃在田间地头。污染物随农田径流或雨水径流造成周围地表水、土壤甚至是地下水的污染。

(3)农村旅游业迅速发展对农村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等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餐厨废物等大量增多,对农村环境影响较大。

(4)农村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导致有机物质污染严重。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农户养殖数量增加、农村原有的散养模式向集中养殖转变,原有的干清圈向水冲圈转变等等,导致养殖废物和废水大量增加,这些污染物往往与生活污水混排,导致污水浓度增加、排水沟渠堵塞严重、恶臭现象明显等现象。

(5)农村作坊和乡镇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带来的污染。大部分农村作坊和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厂区与民居混杂,同时又因规模小、资金与技术有限而难以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使得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群众参与环保意识不强。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导致对公共区域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垃圾随意丢弃,污水随意倾倒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还有小部分群众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不惜牺牲大众利益,对村落环境治理有抵触心理,参与意识不强,妨碍甚至阻扰项目推进。

3、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缺乏合理的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和设计,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和环境治理资金非常有限,很多环卫设施建设不到位,甚至没有资金进行建设。

4、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涉及的专业较多,从我们实施的项目情况来看光靠某一部门的推动和实施是有缺陷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例如:环保与住建之间对同一村落环境治理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做法;环保部门更多的是以环境污染程度来确定实施方案,而住建部门更多的是以工程的可靠性来确定实施方案,侧重点各有不同,项目实施后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5、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同的村落地形地貌、散聚居住、污染程度等不同,导致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复杂性和个体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兼容性问题还尚需进一步提高,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二、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对策措施探讨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村落是整个农村居民共同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自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最根本的措施。

(1)扩大宣教方式。通过开会、广播、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册到户等各种宣传方式,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的意义、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等。

(2)推动群众参与。通过群众大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户长会等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愿望,并调动群众力量,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为项目的实施献技献策,投工投劳,促进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3)环保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把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把环保放在开学第一课和家长会中等等,让居民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发挥“牛鼻子”效应,从而影响到成年家长的意识。

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

(1)把环保加入到村规民约。在农村,村规民约是最重要的约束手段。把环保要求加入到村规民约中,从规定上约束村民的行为。

(2)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村委会、村社小组都设置专管和兼管人员,成立环境保护和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加强管理和监督。

(3)实行“门前三包”制度。由各户负责房前屋后的卫生,由兼职或专职保洁人员负责公共区域的环卫工作,分清责任主体。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争取资金,开展饮用水安全、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消减污染负荷。

4、探索合适的污染治理方案。农村地区受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等影响,不应采用统一的污染治理标准、资金标准和验收标准,灵活掌握建设标准和排放标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1)排放标准因地制宜。例如污水排放标准,在邻近饮用水源地的农村应提高排放标准,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投资;在山区农村,周围都是林地不涉及敏感区域的,可降低标准,以污染物减量化为目标,也有效节约投资。

(2)建设标准因地制宜。不应以城镇的标准要求农村,给与农村地区较大的合适范围。例如污水收集方式,雨污分流的地下管网未必合适农村。有的农村道路狭窄、地下水位高不适合建设地下管网;有的农村污水排放量少、养殖粪便排放量多,容易造成管网堵塞;有的山区农村,山箐水穿过村庄,合流的沟渠更容易保持村庄的干净等等。

4.工程造价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四

――作者杨宏甜 工程造价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是五十年代初期沿用前苏联的基建设预算制度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逐步形成的,其原理为:工程造价及施工企业在该工程中的消耗加上一定的利润和税金。它由: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组成建安费.其计算方法:直接费根据各项工程预算定额确定,其余三项是以定额直接费(或定额人工费)为基价,分别乘以间接费率,计划利润率,税率后得出。其费率系数是政府按工程所在区域性,施工企业的资质级别,以及建筑产品市场价格,综合测定的,一般企业资质级别越高系数越大。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深化,旧的定额计价体制模式不能满足从“量价分离”到“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新的市场规范要求,从而出现定额中所提供的要素价格资料总是与市场实际价格不相符合,也不能准确合理反映该工程产品价格,而在以定额计价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的目的上,形成一种违背市场价值规律的反常现象。

工程造价就是工程造价的实践活动,“工程造价”中造价既有“成本”(cost)的含义,也有“买价”(price)的含义,所以到目前为止各区域的工程造价管理界对工程造价仍有多种不同的定义,甚者在“工程造价”上展开唇枪舌战。从表面来看,争论的起因是旧的工程造价概算体制“进化”已不能诠释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反常现象,从里来论应是旧的体制模式与市场规范需求的矛盾激化。其实在工程造价管理的经济过程中,是不应该有一词多义的混用现象,即工程造价只保留成本和投资费用(或称为工程投资和工程成本)的含义,而另一含义即施工企业的产品价格或称为建筑产品价格(也叫工程价格),应将单独列出,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价格去研究特有的规律。与建筑市场规范需求相违背的是我国工程项目“三算三超”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提高工程项目“三算”审计的质量,合理正确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也是我国工程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工作。

一、审计中看超“三算”的症

1、设计概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的审计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a)、项目市场调研不彻底,投资估算失真

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普遍存在着深度不够,细度不够,导致工程没有功能最大化,经济过程效益化,从而使投资估算失真。有关业内人士在武汉地区对商业写字楼租售情况统计显示:商业区租售率60%~70%,文化区租售率40%~50%,开发区租售率25%~30%。这些说明市场调研深度不够,带来后期功能闲置。

b)“先抑后扬”现象突破概算

有的单位在市场经济的策动下,盲目制造建筑产品,而自身资金底气不足,在报批初步设计时,故意压低概算争取项目,预留投资空洞引诱资金投资,待项

目立项后,哪些猫腻全都曝现出来,调整概算后,必然突破原概算。c)设计审度不够,引起变更,突破概算

初步设计时,正常设计日期得不到保证,引起初步设计、编制设计概算达不到规定的深度。设计阶段考虑经济技术指标和技术功能设置不成熟,致使在某些方案的确定上与后期施工图预算阶段有较大的出入,在施工过程中引起设计变更。

d)定额不能满足设计的实效性。

现行概算定额的滞后,计价原则和方法等依据不能及时满足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需要,也不能准确给出合理工程计价。

2、施工图预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不按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

工程量不按国家或地区的统一规则(计算工程量的规律和施工图尺寸计算)去计算,就如1+1=?放在数学领域等于2,放在生物领域等于3、4„„都有可能,“众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处”,无规则,何以成方圆一样,这种故意不按计算规则多算工程量,在审计过程屡见不鲜。

2)“胡乱套定额”计算单价

为了合理反应一项工程的工、料、机的经济指标,国家在定额计价添加“统一”二字就是为了约束“冒套”、“高套”的现象。预算定额一般来说反应各个分项工程工、料、机的消耗量,而定额单价是消耗指标,也是地区的货币形式表现,在审计过程中“冒套”、“高套“也是关注点之一。

3)取费不合理

在九七、二000定额取费上存在级别、工程类别,一些企业故意抬高自己的资质,取高费率。而在二00三定额取费就没有企业级别、工程类别,就防止“高资质,高费率的现象。但在间接费和利润计取时,该扣的没扣而不该增加的又增加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

(4)人员的因素

由于工程造价人员对设计文件识别和施工过程了解方面,经验水平有限,掉项、漏项时有发生;另外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不考虑经济因素,故意增大保险系数和不必要的提高技术功能标准等现象,这都不能合理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3、竣工决算审计存在的问题

(1)随意设计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故意夸大“难度”,“增大费用”,业主主观臆断提出修改,设计方再根据业主要求、环境要求、施工技术要求和难度而发生变更。由于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量增减问题时常发生,也给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当的难度。在图书城审计过程中,投标概算是一套图纸,而施工过程又是按修改图进行施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对原图熟记于心,而且对修改图也要了如指掌,其工作量不亚于两个图书城项目的审计,但为了在概算的基础上更好控制变更后的竣工决算,这工作是必须做的。

(2)施工鉴证没有细化

a)鉴证人要责任化

在审计工程项目过程中,特别是较大的项目时,同一分项工程变更鉴证单有两三张,这是和很普遍的,发生的工程量重叠鉴单也是比较常见的,施工监督单

位(业主和监理方)没到现场核实,监督不到位,造成费用重复发生的频率也是很高的。在工程鉴证中“工程量属实,按实结算”、“按图尺寸,计算工程量,以审计结果结算”等等一些典型的鉴证用语,一方面签证人确定其工程量是发生,至于是否有重叠那就不得而知了;另一方面签证人推卸责任或是挨不过人情,从思想上早就有让审计介入。这些现象都说明没有明确自己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b)鉴证没具体化

在工程施工鉴证单中很多仅有文字说明,无相关图形描述,或是有相关图形而文字说明较少;其二是使用模糊语言,也使审计过程增添更多难度。

(3)工程合同中的隐患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签订建设施工合同中,不严密、不规范等问题,给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带来不少争议的隐患。

(4)审计规范制度落后于工程量计价模式

现行国家推行清单计价还是一试行阶段,相关配套的条条款款还需一定过程、时间去充实和完善它。在一些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中,其工程量清单一般由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就基本确定,并作为招标文件的内容,而缺少专门机构对图纸的审核和工程量核算,而在实际施工阶段又是由监理公司确认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竣工决算审计时,都是按监理公司确认的工程量来结算其造价,这易产生大的偏差,很不易工程造价控制。

4、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位为止,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已发现了许多漏洞,要弥补漏洞需要社会各界去共同努力完善制度,其漏洞表现为:

(1)法律因素

目前,我国在建设领域已有较大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许多法律空档可钻,违规违法的行为屡禁不止。其一,法制建设在某些领域还是空白,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无法可依;其二,目空无法现象也使“三算”失去了法律保障。

(2)工程信息因素

建筑产品必须满足人以物质和精神享受为目的,时代变化观念的更新,建筑业的新技术兴起、新材料出现、新结构和新工艺也是迅速发展,这给预算定额编制和更新带来很大的难题,因此难免出现缺项。在审计过程出现要增加补充定额也是时有发生。定额是反映社会平均生产力的水平,而新工艺、新技术多先被在具有实力强的大公司掌握,不能代表平均生产力,所以补充定额中消耗量高低也是使工程造价不确定因素之一。另外材料的价格是受市场波动较大的原因,缺乏市场材料价格信息全面了解和对价格预测波动洞察力,也是工程造价难确定的原因,也是审计工作的难点。

(3)没有实施跟踪审计

在目前的审计工作大部分都是事后审计,很多问题在事后审计是很难发现的。如设计、发包、合同签订及施工中发生的细节不明确等,这些都将给后期竣工决算审计增加困难,也给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形成障碍。

二、解决审计问题的对策和探讨

1、设计概算的审计

工程造价控制在设计概算的审计工作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

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投资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标明,在项目决策以及方案设计阶段影响工程的可能性为30%~70%。对于在负责设计、编制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人以及其单位应执行责任制,而对于项目建设条件不具备,如资金不足,手续不到位,在审批过程时不予批准通过。

b)规范建筑市场投资管理

从投资管理角度看,规避“先抑后扬”突破概念的现象,在审计工作中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一些故意压价的项目,在审计中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该加的应当“加”,其次不要仅局限于资金目标,还要以质量、工期、安全、环境、供求等为目标。

c)对不同的设计深度,采用相应概算编制及审核方法

初步设计审批阶段,设计概算应遵循“先审核,后批复”的办法,做到有据可依,有量可控的限额设计,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的前奏扫清障碍。

2.施工图预算

(1)按施工图核算工程数量

在审核结构复杂和价值大的分项工程,不仅要仔细按图纸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符合,而对有关构件计算尺寸的取定是否与计算规则相一致也需核定。其次,审核人员还需要到现场核实,识别验证计算量和实物是否一致。

(2)严格执行定额单价

不同分项工程名称、规格、内容和计量定额单价是不同的,在审核时要防止有意或无意高套定额单价。在施工图预算编制和审核要以当地或某行业当时执行的建安工程预算定额单价或当地某行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造价管理部门发布信息价、工程造价指数及有关规定为准。在定额单价未有的项目,应以相类似定额进行分析换算,或按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机械台班定额合理组价,不应高套、拆算或随意无依据估算。

(3)各项费用计取要合理

在审核施工图预算程序一般应先审核费率,再审核取费基础,然后审核计算方法,最后审核使用范围等。

a取费的费率

在审核费率时,要注意各项费用费率的高低,不仅与工程类别有关,而且与企业属性、级别有关。在审核企业编制的施工图预算时应先了解该工程类别和企业营业许可证,资质等硬件。

b取费的基础

在审核取费的基础时,要注意不同专业的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取费基础是不同的。例如,土建单位工程、金属构建工程中的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是以定额直接费为基础计算,间接费是以直接工程费为基础计算,设备安装单位工程的取费基础是以人工费计取的。

c 计算方法

在审核工程量时,要严格遵守工程量计算规则,标准图集、定额编制说明等规范,确保不多算,不重算,不漏算,不估算。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4)加强造价人员继续教育和自身素质

从事工程造价人员必须遵守《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结合工程实际,学习工程造价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自身业务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竣工决算

(1)设计变更合理性

设计修改变更时,应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和“修改图纸”设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设计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方可进行,坚决杜绝先施工后补图,违规违章现象发生。

(2)现场鉴定完备性

为了明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经济责任,加强工程项目“三算”的审计工作,保证企业的合理收入,应当核实是否具有完备的现场签证,特别是隐蔽工程施工现场签证审核,防止“人情单”,“模糊单”出现。

(3)排除工程合同中的隐患

排除工程合同中的种种隐患,要加强合同内容严谨性,语言使用规范,不得含糊,避免出现岐义。在合同类型选择上,应当考虑项目规模、工期长短、竞争情况、复杂程度、外部环境等因素,权衡利弊,慎重选择双方都能认可的合同类型。

(4)完善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相适应的竣工决算审核制度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应由社会专门机构审核确定,才进招标文件,对于施工变更工程量也应由社会专门机构审核后,由监理公司负责确定实际工程量,从而在审核后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工程造价。逐步完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1)完善法律环境

在由造价人员或机构产生主观或客观的失误,应该依法进行赔偿,出现重大错误的人员或机构,取消注册或年检时予以淘汰。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有必要以社会为主体的监督体系,传媒引导、舆论监督,使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置于舆论监督之下,逐渐完善法治与社会监督机制。

(2)建立信誉机制

a)建立诚信档案

尽快建立以不良行为记录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建设信誉档案体系,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的不良违纪行为和处罚记录存档,并网上公示。

b工程信息公开化

积极推广使用计算机质料库和信息数据库,按区域或部门实现网络管理,资源共享,使施工企业站在同一平台“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竞争。信誉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机制完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总体提升。

C实施跟踪审计

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是项目投资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静态控制向动态控制的转变,其跟踪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审批承包单位编制的年、季、月、度施工进度款

② 现场计量按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工程量计量和支付条款进行工程款支付。

③在工程变更实施前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通过计量、协商确定工程变更的价款,以利工程项目投资的动态管理和有效控制。

④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的施工和监理资料为处理费用索赔提供依据。开展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实施跟踪审计,掌握建设项目从设计到施工每一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对有效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非常重要,这能从源头上遏制建设项目的高估算,减少从设计到施工各个环节的损失浪费,为客观公正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可靠的审计依据,也将有力防止工程建设过程中腐败现象。

结束语

各阶段审计中虽存在种种问题,只要在建设各阶段加强管理,采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事前、事中主动控制代替事后有效控制,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监理信誉机制,树立诚信体系形象,在全社会法治主体和舆论媒体强有力的监督下“三算三超”问题是可以杜绝的,工程造价在准确性和真实性程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就必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附:

参考文献:

尹玲、尹贻林、任国强“论工程造价新范式的形式”,《工程经济学报》柯洪《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中的定额改革》

陈传联、荀志远“工程项目预算决算评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工程造价管理》

5.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五

〔内容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信息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和依据。审计信息化理所当然成为了审计工作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建设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然后剖析了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计算机辅助审计 复合人才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的是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的发展迅速,在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如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金卫工程、金文工程等系统。所有这些巨大的变化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和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及其内部控制,以证实其会计事项处理的合法性、结果的正确性及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转变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手段,不断扩大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积极尝试计算机辅助审计、网络审计,实施审计信息化。

(二)审计信息化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随着审计工作影响的不断扩大,审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依法向-1-

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样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越来越在意,审计风险不断加大,这就对我们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结论必须越来越准确。而与之同时,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信息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信息处理手段越来越高超,相应地要求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手段,从事审计工作,并且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节约人力资源,更加有利于完善审计复核审理制度,建立审计二级复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当前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金审工程)范围后,有了较快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体系,审计署开发的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及OA(审计办公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进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高技术与低效益并存。

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审计管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近几年来,有些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审计在部分领域如金融系统实施情况期望值偏高,在某些审计环节不切合实际,过多地强调应用计算机审计手段,重设备配置,对审计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忽

视了改革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没有真正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改进审计管理方式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来抓。其结果导致部分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效益低下基础上的,出现高技术与低效益并存的局面。

(二)高投放与低产出共存,审计成本不断攀升。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都在不断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硬件的配置不断更新,但是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却不高,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收集信息、检索资料等阶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资料的整理、归纳,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资源浪费。

(三)审计业务与信息化发展的不一致。

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信息化水平不匹配,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部分审计干部由于年龄偏大,业务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对开发应用计算机不感兴趣;有的审计干部仅满足于办公需要。而在审计过程中,由于要求不到位,软件开发滞后等原因,没有真正应用起来;还有部分人员把传统的手工操作业务搬到计算机上操作后,不愿在审计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

(四)缺少计算机审计复合人才。

近几年,审计系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设备投入较大,但是在审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人是第一位的。虽然审计系统近几年通过

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通过“竞争上岗”、提高“进入门槛”等方式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审计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培训的不足,不少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计算机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应加大计算机复合审计人才的培训力度。

虽然目前大部分审计干部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办公,部分审计人员还能利用审计软件或自编电子表格小工具进行辅助审计,但距“金审”工程的最终目标还相差甚远。受人员编制等限制,要引进大批专业人员是不现实的。应立足于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养,选拔一批审计业务精湛的年轻同志,通过强化计算机技术培训,使之迅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形成各单位计算机辅助审计骨干。

(二)深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研究工作。

审计理论是对审计工作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和升华。注重计算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以增强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握审计工作的基本规律,也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不断总结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践经验,并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对策措施、组织领导,以及硬件配置、软件开发、人员培训、操作技能、经费保障等问题进行广

泛深入的研究,使审计工作不断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

(三)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创新与审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目前,在部分审计机关中还存在着一种审计工作创新就是计算机审计应用的简单模糊认识。工作中片面地要求在所有工作场合都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将其作为一种内部考核形式固定下来,造成审计现场计算机审计“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也要上”的局面。这曲解了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因此,要改变目前计算机审计的考核方式,根据各专业处所管辖的信息化程度和特点,以及处内计算机审计专业人员的构成情况,整合人力资源,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安排考核内容,将压力变为动力,更好地推进本部门、本单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四、结束语

6.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六

一、财政预算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预算编制不合理:一是没有统一的编制政策和编制依据: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但是国家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漏洞, 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也在各个开支项目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 但是却不符合于具体的情况,不能够适用于需求,这样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 二是没有科学的编制预算:以基本支出预算定额为例,虽然财政部门在设定时, 进行了分类和分档,但是因为没有全面掌握信息,也没有完善的标准以供参考,就会影响到编制的质量。 并且制定的定额标准没有及时更新, 这样随着物价的升高,就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三是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预算编制没有清晰的界限,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在基本建设项目之外,将会议费、差旅费以及招待费等内容加入到了项目支出开支中,这样就大致等同于基本支出。

预算执行弱化:一是预算执行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上文我们已经提到有很多漏洞存在于法律中,并且预算编制过程也不够科学,这样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较大的随意性,那些执行部门可能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执行,甚至对预算收入进行占用或者挪用。 在审计的过程中, 发现事业单位没有严格控制预算支出, 混用一些预算资金, 在公用支出项目上不够清晰和明了, 并且乱用一些其他项目的支出,这样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 二是预算追加不够科学,通过近些年来部分事业单位的审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随意调整和追加预算,使用过程中出现频繁的调剂,依然存在着超预算追加的问题,这样就会对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基于审计视角的财政预算对策探讨

要大力改革预算编制,更加科学的进行预算管理:一是要对预算的运作程序进行完善,对预算编制内容进行仔细划分,这样编制才可以更加的准确, 更加规范的进行管理; 针对调查中在预算编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的建议是对预算年度进行适当调整,对预算编制的周期进行适当延长,将预算编制上报时间来适当的提前,这样相关部门才可以获得更长的时间来进行审议,促使预算更加的科学和规范。 二是要将规范化的零基预算大力推行下去,对部门预算进行完善,更加准确的进行预算,最大限度的对全年的预测收入进行测算,对不同部门的可用财力进行准确计算,然后对支出预算进行合理确定。 促使各个部门都可以进行精细化预算,对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进行完善和健全,对编制内容进行大力细化,促使预算的完整程度得到提高。

对预算约束力进行强化:要对年度预算进行大力审议,对预算的各种调整事项进行减少,避免出现随意追加随意纠正的问题,促使预算更加的严肃。 在预算追加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据相关的审批程序来进行, 构建相关的制度,来定期报告预算追加事项,并且在年度以及季度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入追加预算单位的年初预算执行进度等各种内容。 同时,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将预算严格执行下去,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促使其可以分类申报和审核,对各种事项进行定期研究和集中审核,对预算管理进行改革,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促使其更加的公平和透明,对预算内外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 此外,还需要对预算考核绩效评价进行强化, 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要对预算执行主体责任进行强化,要将批复下来的部门预算给严格执行下去,对相应的考核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 并且严格落实下去, 保证更加规范和安全的使用财政资金,扩大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对预算监管体系进行完善:要对财政监督进行强化,建设财政监督法制体系,对监督体系和监督方法等进行探索和革新,对财政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等进行不断扩大,将财政资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规范预算执行。 此外,还需要将审计职能积极发挥出来,对审计监督范围进行拓展,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制度。 保证真实合法的财政收支活动,按照预算年度来绩效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结合评价结果,来有效的安排下年度同类项目预算。 对整改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将问责制度严格落实下去,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效果,将审计监督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财政预算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合理的财政预算,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扩大单位的经济效益,促使事业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 但是,通过目前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财政预算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随意性较强,制约到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体系,规范预算执行过程,扩大单位效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促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那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给充分利用起来,重视财政预算和管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某广播局为例,分析了审计视角下财政预算中的问题与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审计视角,财政预算,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玲,李春景.当前地方财政预算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基于审计视角[J].行政事业资产,2013,2(2):123-125

[2]文彦.基层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会计师,2013,2(11):43-45

7.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摘要: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积极重要。但是,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问题,如村民生态道德意识、法律法规机制、村规民约。针对如此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生态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村规民约等等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道德;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升天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新的阶段。[1]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农民富裕了,农业生产规范化了,农村建设也越来越美了。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破坏。一些农村人经济发展了,但是生态意识没有跟上来,对于环境保护没有全局意识,没有自觉意识,也没有有效的生态机制来约束。所以,这种现象也造成了农村生态道德建设迟缓发展的结果。农村村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在进行生态道德建设,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面对:

(一)部分村民的生态意识还较为淡薄

通过走访调查,村里大部分的生态意识比前几年有较大提升。但是也有些村民生态道德意识发展滞后。仍旧是以前的思想,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但是从未考虑过得到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环境的损失比例,这就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在生活方面,向附近溪流随意排放污水、生活垃圾,经年累月,河水被污染,鱼虾变少,不能食用。工业方面,江浙地区农村家庭作坊多,小老板多,但是生态意识更为淡薄,经常偷排污水、废水,造成河流、土地的严重污染。更有甚者,一些乡村干部的生态道德意识淡薄,为了突出政绩,获得短时间经济利益,带头破坏环境,发展经济,使得农村生态遭受更大困境。这种意识上的认识差异使得农村建设形成恶性循环,问题得不到解决。

(二)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机制不健全

首先,政府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我国生态道德建设法律法规是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较为完善,但是对于农村一些生态道德现象管理、治理跟不上,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态道德建设滞后。另外,一些农村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刻意钻法律的空子,也显示了我国法律在有些方面不健全。我国生态、环境立法有时只是宏观立法,没有深入实际,深入农村,结合实际情况立法,也造成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发展滞后。

(三)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缺失有效的村规民俗

村规民俗虽然不是法律,但是在教导村民、教化风俗方面的作用甚于法律。村民似乎也更易于接受村规民俗的管理。但是我国一些乡村在这方面做得严重缺失,有的没有本村村规,有的只是一纸空文,未认真落实。这也造成了农村忽视最有效的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方法,生态道德建设变得可以有可无。

二、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新农村农民生态道德教育

首先,要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人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动物,与大自然、其他动物、生物共同享用天地自然万物。只有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先提升村干部生态道德素养。村干部是新农村发展的领头羊,在村里无论是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策宣传,还是环境保护,都是起带头模范作用。村干部生态道德素养提高,对于村民、农村生态道德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再者,要利用多种方式、活动提升村民的生态道德。村民是组成村庄的基础元素,提升每一个村民的素质,就是提升村庄整体素质。平时宣传教导,集中学习、教育,村特色文化教育等等都是提升村民生态道德意识的方法与手段。

(二)完善生态道德法律、法规

完善生态道德立法机制。从源头立法,为生态道德树规范。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立法。要有宏观上的规定,也要有微观上的具体法规。宏观上法律就是对全面生态环境破坏的阻止、指导,微观上就是针对详细的破坏现象的具体做法;强调防治结合,惩治环境破坏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人民有意识不去破坏生态环境;生态道德法律、法规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及时、准确地把破坏环境现象遏制在萌芽阶段,让破坏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去做;生态环境立法还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任何法律都会有漏洞,防止漏洞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人民群众无时无刻的监督。

(三)建立与新农村实际相结合的村规民约

生态道德建设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然而与农村、农民结合最为紧密的就是本村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农村第一手的生态道德规范。农村情况非常特殊,需要自己的规定。新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相比于生硬的法律条文、规定,村民还是更易于接受贴近实际的村规道德。

村规内容可以对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家风家训、“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化三边”、村庄远期、近期规划发展、科技农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奖惩措施等方面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让村民更易明白、更易接受,使村民在行动中逐步形成习惯,从而提高整个乡村的生态道德水平。

在建设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时候,我们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来百姓的实际生活与生态道德建设相结合,谋划可持续发展的系农村建设,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态素养,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8.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八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挑战。虽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不大,速度还不快,认识还不高,意识还不强,力度还不够,推广使用还不广,相比之下发展不还均衡,建设相对滞后。由此,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内部审计不少内部审计人员严重“内存”不足,审计工作不是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就是力不从心,难于应对,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影响着审计质量、审计效能的不断提高和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显而易见,传统、粗放式的审计方式和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改进和提升审计手段、技术方法,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力、效能,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日前,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由此,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同样,内部审计的出路也在于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推进,企业、部门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各种经营风险也呈多样性、联动性、隐蔽性、复杂性的特征。这就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因此,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不仅是为内部审计提供技术支撑的需要,而且也是创新驱动促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不仅是节约人力、物力的需要,而且也是无形中增效、增能的需要,不仅是创新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创造内部审计工作新的增长点的需要,不仅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无疑,不发展信息化内部审计就没有出路,就要被时代所无情淘汰。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 给力不足。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无论从组建的数量还是人员数量、技术水平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一直是影响和困扰审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短腿”和“短版”。造成这一历史“欠账”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归根结底无疑与有些企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给力不足不无关系。不难看到,现在不少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也在积极争取向信息化“靠拢”,向高科技要技,向信息化要能,但前行遇到的阻力不小,困难不少。有些企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往往是“风声大,雨点小”,重视喊在口上,支持写在纸上,可就是不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于是,内部审计要人没有,要钱不给,要物不行,审计信息化建设几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病人不急郎中急”,审计人员渴望审计信息化只能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望眼欲穿,发展的速度纸上谈兵,步履维艰,寸步难行,影响和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2、满足现状 固步自封。毋庸置疑,内部审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内部审计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面对骄人的业绩,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着满足现状,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忘乎所以,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不思进取的思想,认为没有信息化照样搞审计,“小米加步枪”照样“打天下”。由此,对新生事物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对信息化建设不屑一顾,轻重倒置,缺少自觉性和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缺乏能动性、主动性、参与性,不是“我要信息化,而是你要信息化”,于是,信息化建设“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信息化技术推广和应用无所作为,停滞不前。

3、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不难看到,在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是老骥伏枥,让“老字号”去学习新生事物,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审计确实有点儿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但是,这不是理由,也不是借口,既然你选择了审计,你在干审计,就要学到老,干到老,理应要学习、应用和掌握信息化技术,应对现代审计。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老审计”面对审计信息化畏难懈怠,难字当头,被难难住了手脚,被难难倒了进取,存在“人到码头车到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内部审计工作得过且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认为没有文凭有水平,没有智力有实力,没有真才有真干,没有水平有经验,凭“老经验”论审计,凭“老革命”干审计,凭“老眼光”看审计,审计难免停留在“小作坊”、“小儿科”上,使得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信息化建设难于推进。

4、徒有虚名 浪费资源。时下,不少内部审计组织都为审计人员配备、添置了电脑,有的人手一台,为提高和提升了审计效率和技能创造了条件和保障。但是,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却对高科技知之甚少,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一知半解,加之内部审计系统缺少组织对审计人员信息化技术应用现代审计的系统业务学习和培训,缺乏审计软硬件开发、推广、应用,内部审计人员“内存”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应用不广泛、运用水平差、使用效率低、资源共享不高等问题,因而有了装备却没有很好“装备”自己,有了“武器”却没有很好“武装”自己,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徒有虚名,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审计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5、技术匮乏 后劲不足。不容置疑,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懈努力,内部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壮大。但是,不难看到,眼下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是企业、单位的“老弱病残”,不仅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多,而且勇于创新,肯于思考,热于奉献,年轻有为,精兵强将少,同时缺少人才引进和培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年龄老化,知识断层,人才缺乏,技术匮乏,后劲不足,“青黄不接”,技不如人,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事实上,现在内部审计发展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内部审计人员的供需“缺口”还不小,但,随着审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真正意义上缺的是人才,少的是技术,缺的是技高一筹,少的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而不是滥竽充数,效能低下。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领导重视 讲究实效。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强审,科技促审的有力举措和根本保证。多年的审计工作证明审计也是生产力,审计也是效益。因此,审计信息化关键在领导,作为企业、单位领导首先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工作放在事关重大重要的位置,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和应用信息化知识,带头应用,主动运用,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决策和驾驭能力,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重在抓贯彻落实,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搞形式,多讲实效,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保障有力,充分调动审计人员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用自己言而有信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形成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以信息化促管理,以高科技促效益,使审计信息化既开花又结果。

2、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确实,这些年来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扪心自问,这些成绩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与信息化条件下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不能不说相形见绌,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差强人意,容不得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忘乎所以,理应珍惜荣誉,不骄不躁,居安思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理应审时度势,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从而变“你要信息化为我要信息化”,常用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审计“尺子”来衡量自己的审计工作,不能凭经验,吃老本,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得过且过,只求好交差,不求交差好的差不多,自觉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技术,高标准,严要求,用信息化技术搞好现代内部审计。

3、锐意进取 勇于开拓。无可否认,让一些“老审计”学习信息化技术确实牵强附会,难度不小。但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劣势,也是优势,理应不畏难,不怕难,与时俱进,老当益壮,老骥伏枥,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学无止境,知难而上,知难而进,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时不我待,奋发有为,勇于实践,不断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不断用信息化“加载”“老经验”,不断用信息化“武装”“老革命”,不断用信息化擦亮“老眼光”,使“老经验”赋予新内涵,使“老革命”焕发青春,使“老审计”充满活力,从而既凭“老经验”搞审计,又增信息化干审计,既凭“老革命”干审计,又添信息化搞审计,既又“老字号”的优势,又有信息化的特点。如此才能双管齐下,如虎添翼,在信息化审计中不掉队,在高科技浪潮中不落伍。

4、切忌形式 表里如一。自从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审计以来,不少内部组织为审计人员基本上配备了计算机,表面上看是在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但实质上应用还是“皮毛”而已,可谓是“初级阶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和应用。有的计算机审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用来“装饰”,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存在表里不一,形式主义的现象。由此,信息化建设徒有虚名,现代审计徒有其名,造成资源浪费。这显然违反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曲解了审计信息化的含意。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抓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速度,而且要抓审计信息化开发利用的进度,更要抓审计信息化应用的实效,从制度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人员“内在”不足等问题,使审计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5、引进人才 增添后劲。内部审计信息化离不开人才。不言而喻,现在内部审计不仅缺人员,而且缺人才,更缺既懂审计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短斤少两”影响和制约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后劲。虽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困难不少,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不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眼睛向内,充分调动现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挖掘内在潜力,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想方设法为内部审计人员“加载”和“充电”,千方百计解决内部审计人员“内在”不足的问题,使在职审计人员尽快适应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审计技术;另一方面眼睛向外,引进人才,做到既引人又引智,既引人又技,把一些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招募”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加盟”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增加内部审计“血液”,增添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后劲,填补内部审计人才“缺口”,从而彻底解决和改变内部审计队伍人才“青黄不接”,知识断层,无所适从,难于适应和应对现代内部审计的尴尬局面,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9.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篇九

最近我们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深入全区各乡镇近百所中小学进行调研。现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问题

1.教师分布不合理

20以前农村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区20为例,全区教师共减员21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区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3.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4447名小学教师问卷中,2252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0.6%。

5.“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相当一部分乡中学,教师不配套,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在对4411名初中教师的抽样调查中,学教一致的有2324人,相关专业的1160人,文理跨科的703人,学历不达标的224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6.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

10.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

关键词 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我国入世以后十几年的经济飞速增长,深刻且持久的改变了我国的社会面貌,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但是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而日渐凸显其异常严重的问题,如何才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成为我国政府建成全面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重大议题。笔者以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为理论研究基础来源,并总结前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地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重点剖析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初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我国城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均衡发展。

一、农村初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农村地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初中地区英语口语教学存在如此多的问题的一大根源就是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此问题不仅仅反映在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方面,在其他学科中也深有体验。农村地区缺乏雄厚的实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和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城市占据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而农村地区因资源匮乏而缺乏人才吸引力,而人才的缺乏会从根源上对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如何才能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将成为提高我国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1.2 学生缺乏自信,教师口语教授方法存在很大弊病

学生缺乏自信是我国农村地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封闭落后,对外交流不足,大部分农村家庭家境较为困难,加上交通不便,造成学生眼界不够宽广,社会实践范围有限,缺乏必要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条件,这些先天性的不足成为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自信的症结根源所在。除了学生缺乏自信以外,教师的口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存在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剧了学生学习英语口信心的流失。教师口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农村初中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教师自身能力不足所限。

二、改善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策略剖析

2.1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英语人才,加大财政投入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是关键性的一步,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效率都将是空谈,改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也将是空中楼阁。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为引进的专业教师人才创造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条件。除此以外,政府在政策上要积极引导更多的人才流向农村地区,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环境,“筑巢引凤”。

2.2 改善农村地区教学硬件环境,改变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观念

改善农村地区英语口语教学的硬件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改善农村地區教师口语教学手段单一的现状,为学生拓展英语口语学习空间和范围打下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农村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很多农民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不够重视,造成农村地区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要改善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要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观念进行必要改造,对农村家长违法使学生辍学的现象必要要对这样的家长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也要在思想教育上对其进行再批评再教育,提高农村的社会教育意识,改变农村教育观念。

现阶段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病,教育的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一大症结所在,也使得农村地区日渐凋敝,人口流失严重,引发了非常严重的诸如“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等,农村地区教育现状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整个农村地区教育现状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要做好农村地区英语口语教学工作,需要花大力气引进人才,改善农村现阶段英语口语教学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的现状,同时辅之以对农村社会教育观念的改造,从教育人才到基础设施和社会观念三个维度上解决我国农村地区英语口语教学,相信我国农村教育的未来就在不远方。

参考文献

[1] 胡裔军: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其对策[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S2)

[2] 王会有: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性学习”探析[J]. 江西教育科研. 2002(10)

11.农村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健全。

1996年8月1日山西省人大颁布的《山西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暂行条例》授权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行使审计监督职责, 一些地市也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政策文件, 但却对农村集体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审计评价等方面的标准的规定很不具体, 难以操作。审计中, 农经审计机构和人员没有科学的准确的 标准可依。只能根据当地党政部门相关文件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 审计结果使人难以信服, 极大削弱了审计的应有作用。

(二) 审计机构不独立。

目前, 各级农经机构承担着“三大管理”、“三大指导”等工作任务, 审计力量十分有限, 而有些地方布置审计任务时片面强调审计覆盖面, 要求对所有村、组“每年审一遍”。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和日益复杂的审计内容, 审计人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有时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放弃一些自以为是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事项, 影响审计质量。另一方面,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属行政执法职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理应为行政机构。只有这样, 才能相对独立地行政执法, 但目前许多具体承担审计工作的县、乡两级农经机构多是事业单位, 很难做到直接行政执法, 很难独立地正确地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三) 审计工作不够扎实。

主要问题是审计方案制订不细, 很少进行审计调查;审计程序脱节, 组织实施中有时因分工衔接不上, 从而使一些审计事项应该审计而未审计;有些审计工作不深入, 就账查账, 对会计资料中的异常项目不能深入调查, 一追到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够扎实。大家都知道, 审计工作面对的是大量的经济业务和财务数据, 受审计成本限制, 审计方法一般采用的是抽样审计。这就可能出现抽样的代表性不全面、取证不够充分的问题, 甚至遗漏了重要的项目。

(四) 人员素质待提高。

众所周知, 审计人员是进行审计的主体, 其审计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审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审计质量。而大多数农经审计机构和人员, 以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监督的手段主要是财务检查, 现在要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就很难适应, 很难使审计取得好效果。此外, 大多数农经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和识和技能培训, 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二、搞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策

(一) 健全法律体系。

依法审计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建议国家出台并完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法规, 加强依法审计,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 规范审计机构。

农村集体经济属行政执法职能范畴。建议理顺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 明确审计机构行政职能。最好独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 解决编制, 配齐人员, 以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 保证做到依法审计。

(三) 严格审计程序。

科学的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 必须制定和遵守科学的细致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操作规程, 依法实施审计。在审计准备阶段, 要搞好审前调查, 制定详细、可行、针对性强和可操作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 要用适宜方法, 从账内到账外多方取证, 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一查到底, 对普遍性的问题, 要抓准问题的实质。要深入调查, 不就账查账, 要注意对会计资料中的异常 问题一追到底。要严防审计程序脱节, 杜绝审计漏洞, 做到应该审计的全部审计。

(四) 恰当运用方法。

科学的审计方法是正确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一环。它就像要过河就必须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一样重要。如果没有科学的审计方法,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案就不能落实, 审计程序就难以正确操作, 要搞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恰当地运用科学审计方法。面对日益复杂的审计内容, 不要怕麻烦, 一定要合理安排和设计审计程序而不要随意放弃, 要认真按程序严格审计,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同时, 在抽样审计的时候, 要尽量科学选择审计项目, 并注意防止漏了重要审计事项。

(五) 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要举办审计人员培训班, 请专家讲解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专业知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二是要组织审计人员到先进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地市参观学习, 开拓审计人员的视野, 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认识能力;三是要提倡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学习,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搞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策。

12.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农村劳务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收入中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农村劳力的转移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不断加以解决,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2005年,全县农村人口136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数76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可达440516人,当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356人。全年已培训结业农村劳动力21000余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2287人(阳光工程12287人),实用技术培训8713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602人,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可达17.6亿元。返乡创业人数2566人,累计投资1.6亿元。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步入了有序有效的发展轨道,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是从就业地点来看,县外、市外占据主要部分。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2005年在市外的农村劳动力达到29万人,约占转移总数的65%。其中广东省,11万余人,约占转移总量的23%;转移到县外市内的有4万人,约占转移总数的9%;其余11万人为在县城范围或本乡镇内的就地转移,约占转移总数的26%,另有 1

国外务工56人。随着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和国家西部大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农民工需求量还在继续增长,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市外、县外转移量还会有所上升。

二是从就业结构来看,二、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05年,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5.2万人,约占总数的60.5%;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4.5万人,约占总数的36.3%;另外有1.3万人仍然转移到其它农业生产条件发达的地区或农业产业化基地从事一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行业,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其中转移到三产业的呈逐年增长趋势。

三是从城镇吸纳情况来看,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开始在城镇安家落户。到2005年底,全县通过务工挣到一定收入后进入城镇居住的人数达到1万余人。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据预测,我县到2020年城镇人口将从现有的37万人增加到近80万人,其中县城人口将从目前的13万人增加到30万人,这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而城镇将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自发转移和分散式输出,盲流现象存在,输出不稳定。全县2005年有组织的转移人数为42746 2

人,占劳动力转移总数的9%,因此91%的人靠亲带亲,邻带邻,试一试,闯一闯的转移方式。有19%的外出务工时间达不到3个月,甚至不能胜任工作或没就业直接还回。

(二)职业技能低,体能性输出比重大,技能输出比重小,劳务收入不高。初步统计全县有一定职业技能外出农村劳动力36261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6%,农民外出时没有职业技能的占84%。新增劳动力转移培训量不到50%,全年人均打工收3860元,平均月收入350元,相当于最低工资标准。

(三)服务引导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发育不健全,信息不畅,基层政府投入不足。全县只有县城一个信息屏幕且容量极小;虽然县要求建立乡镇一站式和便捷式的政府服务,但真正起动的不多,而且质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我县农村劳动转移发展需要;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管理和指导机构,这与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和农村劳务收入增长极不对称;农民外出打工前信息不准,目标不明,真假难分。

(四)农民工维权意识差,维权能力弱,保护措施不力,权益丧失。据调查90%以县内打工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或顾主订用工合同。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各类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 3

荣”的观念,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舆论环境,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让农民工放下包袱,轻装进城。

(二)培育劳务市场,组织有序输出。尽管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的自由外出务工,但也要特别强调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在农民输出市场没有完全成熟前,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健全的工作体系;要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进一步开发境外就业市场。

(三)、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能,创立劳务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强培训基地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要强化品牌效应,打造包装出金开劳务、三峡计算机、巨龙电子等劳务品牌,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

(四)、建立机构,强化管理和服务。一是县级建立农村劳务开发常设机构,实行长效管理,负责研究制定农民流动的管理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力度,研究解 4

决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全县农村劳务开发计划和措施,组织督促落实,协调各部门工作,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乡镇设立农村劳力务开发办,宣传劳务政策,组织劳务培训,沟通供求信息,指导外出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协助搞好子女管理。实行长效管理,负责研究制定农民流动的管理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力度,研究解决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是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统筹考虑,将转移农村劳动力,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

三是目前农民工权益保护意识弱的情况下,政府要提供一定的法律服务,确定公职律师,为农民工维权,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开展农民工法律救助活动,推进农村劳务开发。

(五)、对一些不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歧视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孩子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县、乡镇把农村移民纳入县城和乡镇街道建设规划,建立移民街道,提供优惠的建房卖房政策,劳动就业保障服务,鼓励有基础的外出打工农户转为城镇居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5

(六)、发展二三产业,确保移民工程退出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回头。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的加工业、商贸服务业二、三产业转移。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外向型的原则,走培植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水果业和水产业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为农民争取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利润空间。二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主导产业的形成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镇和专业经济带,以此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要搞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四是、要刺激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和企业向其原料基地转移。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的发展。继续规范乡镇企业,利用多年以来积累的经营经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成为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消化安臵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基地。五是在政策方面扶持返乡创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再生空间。

13.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三

民盟甘州区委蒋德虎、张大龙、侯兴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体系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藩篱”。毋庸臵疑,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农村金融困境。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充满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从历史来看,中国农村金融历经发展、调整、徘徊和改革等艰难曲折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又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6年以来,大发展阶段的特征非常明显,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作用也非常明显。当然,从更高的层面和要求看,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979年,我国农业银行恢复,在近30年的金融改革里,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最为普遍。但是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却悄然萌发,形成了一套在法律约束之外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与正规金融体系并存。非正规金融游离于国家监管体系之外,具有一些灰色性质,其发展规模与领域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商业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约束,并且我国在加入WTO后金融安全意识加强,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对于金融机构坏账率的约束,使得他们越发不倾向于在农村地区提供小额贷款和开展业务。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这一变革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三农”的进展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在:

(一)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力支持“三农”

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办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近年来,在积极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促进粮棉油市场稳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也发挥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经过改革,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新农村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并举的农村金融发展思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转向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共同承担。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完成股份制改革,确立了面向三农、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后,专门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开始逐步发挥其在“三农”领域的金融主渠道作用。尤其是在增强“三农”的信贷支持,强化“三农”金融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其力度明显加强,也为其自身发展找到了新的盈利增长点和新的盈利空间。

(二)农村信用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服务“三农”

继2003年国务院国发15号文件实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实施行业管理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有了蓬勃发展,进入2008年以后,农村信用社第二 1

轮产权制度改革掀起,新一轮改革在推进股份制改造,改革省联社体制和机制,实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等方面都在积极推进,改制为省级农村合作银行,从而激活了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大大增强了其支持、服务三农的力度。

(三)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成效显著,有力支持“三农”

2007年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依据邮政网络成立组建的,承继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金和负债的金融机构,其成立后,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三农”服务功能有新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向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提供批发性资金;第二,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加强农村信贷服务;第三,改善基层网点服务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它彻底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历史,有利于农村资金回流,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供需矛盾,有利于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社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快速发展,增加服务“三农”

2006年以来,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确认和巩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允许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通过以奖代补、定向费用补贴、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优惠政策,拓宽了资金回流农村服务“三农”的渠道,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国际金融负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包括了(1)村镇银行,据银监会工作安排,将在2009-2011年达到1027家;(2)小额信贷公司,数量更多;(3)贷款公司,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4)农村资金互助社,具体由工商登记、银监会批准等多种形式。

(五)农业保险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支持服务“三农”

在前几年总结试点的基础上,财政部、银监会围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保费补贴,落实保费补贴发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农业保险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表现在:农业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农业保险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农业保险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效也十分明显,在服务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川,但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因素,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不完善

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仍然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还没行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立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规模太小,无法满足政策性金融的需求,而且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边界比较模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承担了一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总体而言,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和加强。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缺失,定位不明确

功能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功能缺失。表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运作,大量收缩农村的营业网点,扶贫的政策实施不理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政策性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残缺等问题。二是商业性功能缺失。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导致农村网点大幅度减少,直接面向农村的涉农业务减少,对农村的信贷只限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

各大金融机构定位不清,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农行在农村的机构大幅减少,被撤并的机构主要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基层营业网点,因此,贷款业务逐渐远离农村,农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投向了城镇工商企业,而农业贷款投入较少。

(三)农村资金回流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几年虽在努力改进,但问题远没有解决,无论是财政渠道、金融渠道、价格渠道,还是投资渠道都出现了外流情况,就金融渠道而言,至少有如下方面:一是农村信用社,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流入县域甚至城市;二是农村邮政储蓄也分流了一部分资金,其存与贷的比例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也成为外流渠道之一,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城及以下机构更存在“抽水”现象,这个问题需要想办法有效解决。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为邮政储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与信用社两足鼎立的局面,据统计在新增的存款中信用社约占2/3,邮政储蓄约占1/3,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同时农业银行存多贷少,吸收的资金倒流到城市,使得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金融机构数量不足,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调整,县级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只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和加工,而无法满足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等资金需求。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已经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撑的局面,然而农村信用社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科技含量低,效率十分低下。由于受技术、人才、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结算资金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的品种单一,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中间业务欠缺。农村金融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

(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从政策层面看,这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办法增加新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良好的开端,然而,存在的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小,规模更小,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占比甚至不到1%,根本难以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弱而无力的状况;二是这些名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大多数设在县城甚至更上,村镇银行根本没有到村镇,对于一些银行而言,只不过增设了一个异地分支机构而已。因此,对这些机构的作用力,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继续考量。

(六)民间资本回流渠道仍然缺乏

一方面是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还得不到充分满足,但在另一方面,农村也存在着大量的比较充裕的资金,难以纳入比较正规化的运作轨道,尽管2006年以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开放,但开放力度还不够大,民间资本只能通过入股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方式进入农村资金循环,从目前情况看,而且出资人还是以大企业居多,真正的民间资金还很少,至于私人借贷、合会、互助基金会等在内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在中国仍受到限制,大量资金缺乏回流农村的渠道,大多数农户和企业的借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全社会资金配臵效率低下,也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

(七)农村经济补偿机制缺失

我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只处于初创阶段。农业保险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使其赔付率较高,商业保险公司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保险公司不太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由于农民的金融知识不足,缺乏主动投保的意识,故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低。我国农业目前仍主要是靠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为主的农业保险保障。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要

求,也不利于培养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担保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导致农业投资缺乏高效的风险分散渠道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农户就无力偿还贷款,风险转嫁给银行,进而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导致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八)农村金融活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由于农村和农业的特点,使得金融活动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尤其表现在:一是农户联保贷款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且具有排弱性;二是担保贷款数额较大、期限也较长,能够满足部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但农村目前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导政抵押担保的进展缓慢。三是一些抵押贷款创新模式(如林权抵押、土地承包、收益权抵押等)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可推广性。正因为这样,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尚存在困难,从一些地区调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三农”贷款风险也有上升走势,很值得人们忧虑和担心,再加上农村商业性保险的不健全,更带来了问题和矛盾。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的对策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需要总体统筹,协调进行,也需要因地制宜,鼓励试点。从当前来说,我们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这应当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它既包括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破解民生性金融难题,满足广大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也包括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二)加快建立“三农”金融服务的补偿机制。鉴于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分散、分割和高风险特征,而相应补偿机制的缺乏,导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缺乏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因此,构建补偿机制十分必要,建议对“三农”金融服务给予普惠制政策支持,如直接按涉农贷款总额给予相关金融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农业贷款占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等。与此同时,要研究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研究推动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巨灾财政补贴机制,农业再保险体系、第三方担保机构等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分担商业性金融的风险。

(三)完善农村信贷模式和担保业务模式。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已经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显著特征。因此,农村金融供给要有的放矢。应在继续大力推广农产小额信贷和农户担保贷款模式的情况下,加大农村信贷模式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模式。如“公司十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产”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推进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又如,如何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的范围加快林权抵押、存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抵押、农产品抵押等新型质押、贷押方式的探索试点和推广,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率。

(四)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农户互助信用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这样,既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状况,也有利于发挥各方参与金融的积极性。当然,这些机构一定要鼓励其设在乡镇、服务三农。

(五)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户设立机构,延伸服务。要积极创造条件、制订政策、鼓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完善县域机构网点的同时,积极向乡镇乃至村设立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网点,延伸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金

融服务网络和体系,以强大的金融力量撬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六)建立多管齐下的农村资金回笼激励机制。农村资金外流一直是“三农”发展的瓶颈,构建资金回流有效机制,这是保障对“三农”实施必要的扶持和保护的关键环节。应着力做好:一是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财政投入机制,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的比重,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输血力度”。二是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杠杆激励机制,即综合利用税收、利率、存款准备率等优惠政策引导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如对涉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增加贷款等。三是鼓励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优化资金配臵机制,做大、做多、做强农村金融服务。

(七)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助性金融组织和互助性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八)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九)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十)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上一篇:关于秋景的作文初三版下一篇:社区2021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