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共15篇)(共15篇)
1.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一
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如何做好高中数学教师
(广西柳州鹿寨中学 545600 马靖超)
在如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做好一名人民教师?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去完成?如何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下面我将仅就高中数学来谈一谈这些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工作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之后加入了算法作为必修课程,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本质。而又加入了空间向量、数学史、、初等数论、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等内容作为选修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的选择修读。
这样一来,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又加强了!对于某些知识点教者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对于在这种情况下的数学教学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1、改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2、打好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4、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6、恰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二、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辩证关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逐步建立健全,专业知识含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将无法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的老师常常这样说,可是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对于每一名学生自己都要有一桶水,是多么的难呀!
专业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支柱,一个教者,只有在他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前提下才能更自信的完成教学工作,才能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学的更好,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搞不懂的知识点,去让你给别人讲,你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而你的教学效果有是什么样?所以说,加强个人的专业素质建设是今后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然而一个满腹经伦的人却不一定能教出一个好学生来,也就是说,你专业知识丰富但却不一定能上好一节普通的高中数学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去说、去读、去讲,是一门技术,是需要方式方法的,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高超的艺术。所以在加强专业知识建设的同时还有加强自己的教育方法建设,要思考,要探究,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喜欢听你讲课,怎样才能使学生听懂?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由教者一个人所能单独完成的工作,需要师生间的配合、互动。这样,如何去把握课堂也是一个教者的工作之重。如何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按照何种方式去讲,利用何种手段,借助怎样的教学工具,何时去提问,怎样设问,如何对学生的答案去评价,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去思索的问题。
一堂生动的课不仅能够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促进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信服你,折服你、佩服你。一堂生动的课的课程设计不是一日之功,它能体现出一个教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课堂把控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专业技能的高低和教师基本功的能力高低以及一个教者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等等诸多方面,因此,我说一堂生动的、吸引人的课,他就不再是一门普普通通的课了,而是一件无价的艺术品。
一个智者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教者,但一个成功的教者一定是一个智者。那么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成功的教者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并重,才能与品德兼备
当今学校需求老师的素质总共包含了六个大方面:1.专业知识,这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完成的基础。2.处理好大学知识与教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如何去设计好一节课。将自
己的知识传授予学生。3.解题能力,毕竟谈到教学就离不开考试,离不开考试也就离不开解题,而数学的解题工作又很重。4.管理能力(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对当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得知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是班主任工作。5.编程能力,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算法引入教学,这一点更显得尤为重要。6.文体方面,促进师生间沟通,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除此,潘老师还谈到,对于数学教师特别要注意的是数学的基本技能,如何设计板书?如何协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以及画图能力。总不至于画一个圆比椭圆还椭吧?不仅不利于学生感性思维上的思考同时也不能让学生信服。潘老师另一点指出的就是关于外语的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沟通和后续的学习以及就业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首先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正直的思想,时时处处能做表率。这就要求我们拥有教师所特有的品格——师德。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校长在报告中谈到,一个好人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但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个好人。道德乃树人之本,也是教学之基,所以师德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是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道德教育无非3个途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学校不仅应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而且也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为移风易俗作出贡献。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都应该以“四有“新人为自己的根本培养目标,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要按照“以德治国”的要求,改革学校的德育。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亿万青少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可以说,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加强师德建设应提出教育伦理几条基本原则,即:爱的原则,爱学生、关怀学生;平等的原则,师生人格平等,不得歧视差生;公正的原则,公正对待每个学生,给他们以应得的信任与教诲。此外,应特别注意几项规范:第一,热爱教育,忠于教育事业;第二,传道授业结合,教书育人;第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四,尊重同仁,相互支持。
教师的师德要在爱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常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的师德要在深化课堂教学
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体现。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和记忆力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教学的立足点应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逐步使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化成能力和素质。
教师的师德要在身教中体现。教师榜样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因此说只有知识与技能并重,才能与品德兼备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这也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的方面。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合理的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而对于一名师范专业或者将来想要加入教师这一行列的学生,应当立足根本,努力的学习专业课文化知识,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建设,参加社会实践,完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多学科、多角度的进行学习,提高外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做好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2.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二
一、产生衔接不当的原因
1. 初中与高中教材衔接不够.
初中教学大纲中对某些知识教学要求不高, 而高中教材中又没有加以补充, 致使高一新生上课经常遇到“没有学”的知识, 比如:初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根与系数的关系, 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二次不等式, 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 导致高中教学中, 学生感到这些知识特别模糊难接受.近年来更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全面实施,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 而目前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
2.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进入高中以后, 意义识记是最主要的学习和记忆方法.目前的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 语言通俗易懂, 直观性、趣味性强, 结论容易记忆, 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但现在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 知识难度加大.对于高一新生来说, 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3. 教学方式上的转变.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易, 知识面窄, 要求低, 进度慢, 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 教师可以反复多次讲解演练.高中数学知识广泛, 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申, 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和升华, 要求高, 进度快, 信息广, 难度大, 教师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强调, 反复演练, 高中教师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严格的论证推理.
4. 学习方式的不同.
由于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加, 教师教法的改变, 学生学习方法也应随之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初中, 课程内容少, 教师讲得详细, 类型归纳得全面, 学生惯于跟着教师转;而到了高中, 课堂容量大, 教学进度快, 要求学生必须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 掌握思想方法,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 狠抓学习基本环节.
二、搞好衔接教学的建议
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以上变化, 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 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他们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顺利完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1.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刚入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 学习往往仍是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可以先引导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合理安排时间, 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再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 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析;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 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要求做到“心到”, 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 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 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 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 以提高听课效率.更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 题目灵活多变, 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 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 归纳总结, 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 以强化对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2. 搞好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 逻辑推理强, 抽象程度高, 知识难度大.“学生感到难学, 教师感到难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一师生.为此, 在高一上学期的数学教学中, 有意识地设置坡度不大的台阶立在初中和高中的中间, 使学生比较顺利、自然、快捷地完成由初中向高中的衔接.
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教学大纲与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搞好教学设计.在教学中, 因为高中数学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跨越比较大, 存在许多难理解和难掌握的知识点, 所以教学中可以实行分层教学.起点放低, 速度放慢, 而后逐步加快进度, 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的落实上可将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递进层次, 逐层地落实, 先落实好课本, 而后落实课本的延伸内容.在难点知识讲解上,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 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 并对知识的理解之处和应用之处作必要总结和举例说明.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后一节与前一节、高中与初中的知识, 特别注重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区别.
3.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 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阐明数学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 难度过小或过高的东西, 学生都不会感兴趣, 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时, 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注意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 也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 电化教学生动、形象, 感染力强,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 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高中数学课程, 借助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 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3.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平稳过渡
一、初高中数学间存在的落差
1.学习内容的落差
初中的数学常以单一的、易懂的、表浅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知识的量和难度都不高,对于学生来说易于学习、消化,能够较好的掌握。相较之下,高中数学有着大量的知识内容,有深度、有广度,且计算复杂,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初高中数学内容之间存在的质和量之间的较大落差,使得学生想要掌握所学的知识变得比较困难。
2.教学术语的改变
初中的数学教学通常会以形象、通俗、简单易懂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表述,有较强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要求不高,学生容易接受。而升入高中以后,面对集合、函数、映射等过于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高中的数学一下就涵盖了抽象的集合语言、函数语言、逻辑运算、空间立体几何等难度较高的内容,是具体向抽象的转变,对学生的理解、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3.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里,老师对各种类型的题目建立了一个模板,而高中数学具有多元化、难度大的特点,需要学生学会全面、深刻、严密地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在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初中数学那种机械式的、简便的操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以后,就很难适应高中数学在思维上产生的巨大变化了,导致很多新生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
二、从初中到高中数学过渡的应对策略
1.高一数学教师应做好内容上的过渡
充分掌握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对初中知识的真实把握情况。把初中数学教材删掉而高中数学必要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向学生的开放。比如:“十字相乘法、三角形重心性质、根与系数的关系”等。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追求进度,使学生平稳的渡过这一艰难时期。但是按照课标要求,高一上学期要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而我们大多数都是完成必修1、必修2。这两个模块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认为高一可以适当的调整所上内容。比如第一模块我们可以考虑学习必修3。这一模块主要是统计案例、算法初步。尤其统计学生在小学、初中都有所涉及,容易过渡。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反思总结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思维比较明显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进行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是对教学的基本方法的指导,适当的进行非常规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每一个单元教学结束时,就要求学生开展自我归纳、自我反思活动;在解一道数学题后,就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步骤,并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开展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攻克教学中的难点知识,系统的总结某一类知识,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学中很多概念、公式、定理等,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与无味,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尽快的识记并学会如何正确的运用.
3.遵循认知规律,防止急躁冒进
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需要过程的,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不能贪大求多,有些教师在刚进入函数教学时就拿高考题给学生做练习,让学生求函数的值域,这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让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做显然难度太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分步走”,而不是“一步到位”。高中数学教学也应该注意情境的创设,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4.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阶段。对于听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拟定自学提纲———基本内容的归纳、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数学中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以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
5.心理调整
有的同学在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好,到了高中却不擅长数学学科了,心里难免会有落差。有的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有的贪多求快、急功近利,如此种种,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特别是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累积知识、累积经验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通过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消除心里不安,克服自卑心理,去学习、去積累、去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四
作者:唐美香指导老师:杨灿荣
摘 要:中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尤其是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占大数,所以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关键字:中小学数学的特点;衔接工作;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所谓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主要包含知识能力的过渡和教学方法的过渡这两个方面。因此,加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促进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树立“大课程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解决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学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这一现象在农村特别严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经调查研究,笔者分析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导致数学成绩很快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习的环境和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发生了变化,没有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2.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进入中学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感觉学习太累.
3.小学和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很难适应.
4.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留守儿童”偏多,爷爷奶奶对学习停留在口头上的提醒,自己也没过多注意.
5.在小学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感觉学习太难,从而产生过厌学思想. 另外从德育来看,有以下一些现状:
现状一:重“智”轻“德”.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现状二: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现状三: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现状四: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上述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造成的,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采取有利措施,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怎样才能把这种现象扼杀在萌芽阶段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关爱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刚步入初一学习的新生,对过去的同学、老师总有一股留恋之情,如何使他们自觉接受新老师的教育,情感的因素十分重要.小学教师对学生是非常关爱的,因为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对他们处处关心.我们要把小学教师对他们的这种关爱延续下去,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关爱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在课堂上,我们要以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为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学始终处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有很多方法: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激励特殊生踊跃发言;在作业本上,多用激励性评语;开展班级活动时,不忘给各类学生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加强课外交流,虚心听取学生对你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辅导,在辅导中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等等.通过师生间的真情交流,既呼唤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又给教师力量和智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古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情境,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爱上数学,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程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多渠道的:比如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 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活跃学生的身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等等.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应生动、自然.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注重教法与学法的衔接、改进、更新与完善,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讲的详细,类型归纳齐全,再通过反复练习,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所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教师讲得精,练得少,再加上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差,导致教师教得
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与学法上缺少衔接、改进.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教师讲得比较细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固定,学生练习次数较多;而中学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改进.
在学法方面,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变“我学会”为“我会学”,从而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内化,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⑤系统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训练加强,切不可半途而废.
一、讲求练习实效,提高计算能力 目前,在小学的计算课上,教师普遍能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练习的形式较多,效果也比较好。例如,教师在新授前采用口算卡片,让学生练习基本运算题。这种练习形式,费时不多,练的量多,检查面广。学生既要算得对,又要
算得快长期坚持下去,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心算能力十分有益。为了促使学生尽快掌握计算法则,老师们比较注意课堂教学信自、的即时反馈。例如,学生集体笔练时,教师指名一、二个学生在小黑板上计算,然后拿出来让全班学生对比,评讲,订正教师通过行间巡视辅导后进生,发现典型错例,及时提出来教育全班学生,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有的教师根据教材的难点或学生易错处设计判断练习,让学生在辨析、揭谬过程中巩固正确的计算方法。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的初一学生大都是12至13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去读一读、听一听、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等着我们.比如从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等等.
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些情况和特点,注重科学的衔接。首先,家长、学校和社会要高度重视,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衔接,特别是家长,且不可犯拔苗助长的错误,如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让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上课时常常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因为课堂上的许多知识他们都学过,学习兴趣大减。如一些小学生在没有学好其自身课程时,就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初中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其愿望是为孩子上中学后有个比较好的基础。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过了头的衔接是有许多危害的。其次要在注重教育的重点的同时,应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我们知道,理想的中小衔接应该是二者之间,前后既没有间隙,又没有重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孩子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把握好了连续性,衔接过程就不会重复停滞;衔接过了头,则会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科学正确的中小学衔接,是搞好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保证,希望有关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积极行动起来,重视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衔接,抓好中小学衔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总之,由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涉及面广,给我们初中教学带来的难度较大,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一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只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务实的态度,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一定能确保绝大多数初一新生成功完成由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为以后初中数学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双嬴”。让素质教育在农村教学中真正地“扎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中的知识、方法与思想》,陈立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李连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中小学数学》(初中版)[J],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5.12
5.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篇五
河北省无极县幼儿园 马月娟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如何做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呢?
一、激励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的“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只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了学知识而学的现象,忽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所有这些弊端,都会遏制幼儿的创造性发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情景教学法、比较法、操作法等等,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训练,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让幼儿学得主动一些,活泼一些,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培养。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在数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幼儿学习的逻辑顺序,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的特点。例如:幼儿认识“数”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逻辑观念。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是认识数的开始,更是学习加减运算的基础,而学习数的分合既能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又有助于幼儿学习加减运算。因此我们在安排有关“数”的教育内容时,开始只是给幼儿一些前数学经验,如对应、排序等活动,让幼儿获得学习“数”的心理准备,然后让幼儿感知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认识数序、数与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到大班则结合数的分合和加减,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概念。而现在有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急功近利,一开始就训练幼儿计算技能,忽视了数学基础及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违背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逻辑,给幼儿学习数学造成困难,扼杀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三、数学教育要重视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在数学教育中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还表现为能力和经验上的差异。所以,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要“求同”,还应“存异”。例如:设计同一个操作活动,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差异给予适当的补充、点拨和启发。重视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四、数学教育的素材要贴近幼儿生活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玩具怎么归类、食品怎么分发、班上有多少小朋友、游戏时怎么排队等等。在幼儿的生活中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构建连续、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为幼儿学习数学提供广泛的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上述的《超市》活动,孩子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分类、排序、计算等数学的有关问题。活动引领幼儿学习了数学,数学知识促进了幼儿游戏的深入,孩子们因有趣参与探索、因探索体验成功、因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探索兴趣,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良性循环;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儿建立数学的应用意识。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选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
6.如何做好数学的课堂提问 篇六
参 评 教 学 论 文
题目:
如何做好数学的课堂提问姓名: 林海业单位: 清溪联升小学联系电话:
如何做好数学的课堂提问
内容摘要:什么是课堂提问?有人会理解为:课堂提问就是简单的问与答。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这只是片面的、肤浅的理解。但凡从事过教育工作或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钥匙;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通过“疏导”使学生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促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够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那如何做好数学课的课堂提问呢?
关键词:课堂 提问
一、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性
1、从教学内容讲,要问的是关键,问题具有全面性。学生要从中体会教学内容的全部精神,使学生得到启发,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从中领会题中内在的联系,与题型的特点。如六年级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六年级原有学生560人,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3/7,后来转来一些男同学后,男生人生占总人生的7/15,现在六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些坡度,需要老师通过一定铺垫作为指引学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需要老师的点拨提问:在六年级原有的学生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谁的人数变了,谁的人数没变?没变的人数在后来的总人数中占几分之几?经过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学生明确了,用不变的女生人数除以后来女生占的分率就可求出现在的总人数,经过疏导学生明白;女生的人数不变;560×﹙1-3/7﹚=320(人)再用320÷(1-7/15)=600(人)。我又出了这样一道题进行巩固练习:有甲、乙两个书架,其中甲书架上书得本数占总数5/8,如果从甲书架上拿走26本书,则两个书架上的书刚好相等,甲、乙两个书架上的书原共有多少本?学生通过上一道题理解的基础上,很快得出:用甲书架上拿走的本数除以甲书架比乙书架多出的分率,即可求出总本数。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角度上讲,老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数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活跃起来,我认为课堂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自然而然,学习就变得轻松起来。例如:我在教学一道把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时,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用萝卜、橡皮泥做成正方体,在课堂上边提问,边演示,使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边思考、边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3、从教学方法讲,提问要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思考。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思考想象,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我是这样做的:先通过教具演示: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我没有直接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体,而采取引导提问,如果让你们去拼,你们会怎么拼?经过这么一问,学生来劲了,都积极展开思考,还有的上台演示,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后,再提问引导,拼成的立体图形和原来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什么改变了?什么没变?长方体的长和圆柱的什么相等?高和圆柱什么相等呢?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提问,学生很自然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捕获“契机”提升提问效果
所谓的“契机”就是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抓住学生最优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思考问题正除于“心求通过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创所”状态时,提问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因为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对思考问题有一股追根问底的狠劲,老师的提问引导就等于帮学生拨云见天,一点就通,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容易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疑时,及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难点之处,此时老师就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铺垫、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如我们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的一道题时:分数3/8的分子乘以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样变化?此题学生在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分母也应乘以3,但把题目改成3/8的分子加上分母又怎样变化时,学生冥思苦想,理不出头绪,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分母加上了3,这明显不符合,这时老师点拨提问,得到的分数与原来相等吗?为什么不相等?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还包含一种什么意思呢?学生就慢慢明白,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就是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3/8的分子加上3,也就是增加分子的一倍,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也应增加分母的一倍,也就是加上8。
2、当“学生“迷糊” 时,及时提问学生”迷糊”的地方,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精练之处,学生往往只在教材书面肤浅的理
解;在没有老师的指引下,很少更进一不深究概念、题目的内在的含义。如;把一个正方体,每份的大小是原正方体面积的1/4。让学生判断对错时,很多同学都认为是正确的,没有注意有没有平均分,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是“平均”的作用。又如;把一根木棒锯成两段需要2分钟,那么把木棒锯成6段需要几分钟学生的计算往往是把每一段看作锯了一次,锯成6段就是要6×2=12分钟,并没有认真分析原来锯成两段需要锯几次。这时只要老师作适当的提问,就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明白把木棒锯成6段只要锯5次,只要5×2=10分钟,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运用于生活。
三、提问要有阶段性。
数学的课堂提问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释题阶段、析题阶段、调控阶段、评价阶段。
1、释题阶段
在学生做完题目后,在老师把作业发回时,往往听到学生说“我太粗心了”“我怎么没注意这句话呢”“我怎么就没想到呐”此类的感叹,这就说明读题释题的关键性,我们在课堂提问后,要注意给学生搭桥、铺路,通过适当的提问,疏通学生思维障碍,如在教学:小明有邮票72枚,小军的邮票是小的7/8,小方的邮票枚数是小军的5/9,小方的有邮票多少枚?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1)问题告诉我们什么?(2)问题是什么?(3)要求的问题与什么有关?通过精心的设问,使问题具有极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清晰的层次性,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
2、析题阶段: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对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老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如教学六年级图形放大与缩小时,老师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再发现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一位学生回答说:“我发现放大的图形面积扩大2倍。”这老师马上给予否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上,其实老师只要再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得到拓展;再有在提问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自身的操作,去发现规律,真正提高思维水平。
3调控阶段
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提出的问题要考虑让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思维,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分。提问时要注重哪些细节,提问的问题会把学生引领到那种状态。用那种提问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提出的问题是否给兴趣不高的中下生带来教学机会不平等;或因教师的低期而导致学习动机的降低,优生是否过于活跃。如;一些较基础的内容差生还弄不明白,可优生听得有点厌烦。这些情况老师在进行问题设计前要考虑好,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调控,实现师生互动。提问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知识,妥善处理信息,学会分析推理,进行表达交流。老师的课堂提问中同时要考虑提问时,问题是否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评价阶段
教师的体温又不同的方式,问题设计也应有多样性。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由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感知的过程,老师要考虑学生本身的因素,不能按照自己或课本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不应强求统一。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的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分析问题。即使有时学生答错了,但有老师的鼓励,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动力,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就自然成为学生的支柱;在课堂上,大拇指往往比食指更有效果。提问时要因问而异,因人而异。差生优差生的表扬,优生有优生的肯定。这样才能是差生变优,优生更优。
参考文献:《班主任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主编:彭诗琅、万柏裕
《数学教材教法》
7.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七
首先,学生经过中考的洗礼,进入高中校门,对于一个新环境,一切都得有个适应过程,由陌生到熟悉,有的学生很长时间不适应,觉得一切都不如初中的好,学校不如初中的好,老师不如初中的好,同学不如以前的亲,一切都是不好的,不是自己想象和规划的那样,从而产生了厌倦心理,甚至上课有一点听不明白的地方,就开始讨厌这个老师,讨厌数学课,从而影响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成绩下滑幅度很大.其次,有一些学生有“歇一歇,等会学”的想法,想和初中那样,到初三的时候再努力,通过搞突击来提高成绩,觉得自己到高三的时候再努力就行.可殊不知,搞突击学习这样的做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数学学习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的,举个例子,计算能力的提升就需要从平时不断地运算中才能慢慢提升的.另外还有几方面的原因:(1)初中数学教材比较具体,题型少并且简单,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掌握,并且初中数学教材,基本以容易记的结论为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学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但是高中数学却截然不同,教材内容强调叙述规范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严谨性、严密性和系统性,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非常高,比如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等章节的学习.(2)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对于重点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反复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学生掌握的非常熟练.而高中数学仅高一数学就有必修一到必修四四本书要学习.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增大,对于重点内容没有更多时间反复练习,课堂内容增大,进度加快,没有时间反复练习巩固,这些都造成了学生一开始不太适应高中数学教学,跟不上节奏,成绩下滑.(3)学法的变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初中,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和典型例题类型,都能照葫芦画瓢,做得不错,从而造成懒惰的心理,懒于思考,这是非常有坏处的.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解法,好多学生只会带求根公式求根,不会分解因式,从而影响解题速度.而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并且能灵活运用,需要学生不断提升归纳总结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等,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我们要采取的措施有:
一、为了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工作,我们必须做好入学教育
做好入学教育,就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基础.第一,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明确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打消学生想要“歇一歇”的想法,消除松懈的情绪,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第二,结合一些例子,通过与初中数学体系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体系的特点,明确初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加以积极引导.第三,在班会的时候,邀请高二或高三的优秀学生给高一学生作报告,讲一讲,谈一谈他们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的感受和体会,经验和教训,引导高一学生转变思想,尽快过渡到正常的学习中去.
二、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工作,教师必须要了解你要教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比如说可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入学摸底测试,认真编写测试题目,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编写初高中衔接学案.开学第一星期,重点讲解高中数学教学中用到的初中知识,把基础打扎实.衔接学案设计的章节包含以下部分:第一节(分式运算和根式运算)第二节(多项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第三节(反比例函数)第四节(一次函数)第五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六节(二次函数)第七节(方程的解法).衔接学案可以提前发给学生,看看学生做的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三、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工作,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要做到:(1)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好教学设计.对于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要充分的进行知识铺垫.在教学进度上,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快慢有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比如说函数的概念就比较抽象,讲解时可以慢点.(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特别注重那些已会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3)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比如说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本,好题本,课前提前预习,课后做好自我反思和总结.教会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想法,在教学时及时作出调整.(4)重视单元主题式教学.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比如说函数教学这一章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就非常适合单元主题式教学.(5)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比如可以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小组合作竞争等方式.
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非常有必要,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摘要:高一数学教学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让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面对进入高中后学生出现数学学习问题的普遍现象,本文首先深入地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各种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对学生克服初入高中时出现的学习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教师观念 课堂气氛 探究模式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实施新课程以来 我进行了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它是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性归纳与深化: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大面积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增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步发展,其核心是认为认知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以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具有社会性.“发现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是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现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再现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亲身参加研究的体验,并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再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示范、启迪.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中很少有现成的材料,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社会发展和学生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有的中学教师总以为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应由大学老师、教授去承担.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它不分时间和阶段,只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人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习方式。
三、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代表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课堂调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因此,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既要注意讲授内容,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节奏、特色及自身情绪,又要密切注意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映,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对于课堂突发事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握教育分寸,以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1、精心创设探究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对日常教学行为质疑和追问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唯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数学教学反思对数学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数学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它会促使数学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潘振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J]. 数学通讯.
9.如何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 篇九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10.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十
【摘要】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科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科目之一,不但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升学发展,更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物理源于生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也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若想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主要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力学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做好物理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力学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6-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越来越趋于生活化。与其他科目相比,物理是一门比较复杂和艰涩难懂的课程,物理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及分析能力等要求较高。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中学生都觉得物理学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教师必须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简化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在这方面,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以下笔者就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力学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做好物理生活化教学。
一、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物理是一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是在军事和工业领域,都需要运用到物理知识。不过,物理也是一门知识比较抽象化的学科,高中物理知识大多艰涩难懂,导致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成绩难以提升。对此,教师必须要采用一种更加直观和简单易懂的方式来给学生讲授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实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活中处处都可见到物理现象,在这方面,教师不难找到有用的情境引入课堂。以力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先利用常见的生活情况对学生提问:假设在你前面有一块很重的石头,你们谁都无法搬得动这块石头,但是如果拿一根长铁锹来撬这块石头,就会很容易将它撬起来,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如,可以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天天都发生的上下楼梯现象进行提问:同样一个楼梯,为什么你在上楼梯时会觉得很累、气喘吁吁,而在下楼梯时却觉得很轻松呢?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经常碰见的、具有深刻体会的现象,比起直接给学生讲述课本中的力学概念,不如先以这些常见现象为入手点,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体会而逐渐理解知识,从而既吸引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情感共鸣,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师生之间交流
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以力学教学为例,在给学生讲述力的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水为什么永远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呢?过山车为什么要设计成盘旋形状呢?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时常与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既了解学生的想法、考察学生的能力,又增进师生感情。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派一名代表来总结自己小组所讨论出来的结果,最后再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教会学生物理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举例名人事例和科技报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难度较大,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对该课程提不起学习热情,这极大地抑制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若想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名人事例和科技报道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们感受到物理学家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国家科学技术日益强盛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加强实验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更是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实验效果,从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到“实验”两字,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复杂,但其实物理实验不仅仅指那些非常复杂的实验,有些实验是非常生活化、简单易行的,例如在力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简易的弹簧秤,然后利用弹簧秤来做实验了解胡克定律。另外还有一些实验是在生活中处处得见的,不必让学生亲自尝试,只需要收集生活数据即可。例如关于刹车与刹车距离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生活化的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的教学也要生活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生活中有关物理的情境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化旺.浅谈如何做好高中物理力学的生活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164.[2]张惠爱.试论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258.作者简介:
11.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课堂结构 现代技术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渴求解决未知的力所能及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二、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灵活恰当应用。
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能力常常是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习得的,靠背诵和记忆是学不到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有教师辅导的,很多知识还是靠自己钻研,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积累得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自学能力强的同学,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强,学习的深度,广度就强,学习悟性就强,学习技能就强。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自学、合作、探究、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能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新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对有关课题作形象化的处理,例如,使用图片、幻灯、录像以及计算机软件。”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是刻不容缓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有效的增加每一节课的容量;二是抽象的概念和图形通过多媒體的演示,显得更易理解。三是能有效的降低教师板书的压力。四是能在课后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如《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和视图》这一节课中,学生头脑产生的表象有限。因此,教师课前在网上搜索大量的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比学生单纯的看课本几幅图效果要好得多,这样老师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同学们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探知问题也就空前高涨,课堂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具有激情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章建跃.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J].2001,(10).
[3]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
12.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十二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
教材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相对具体, 多为常量, 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 多研究变量, 不仅注重计算, 还注重理论分析, 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 知识难度加大, 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体现了“起点高, 难度大, 容量多”的特点。而且高中由于受高考的指挥, 即使教材内容要求降低了, 教师也不敢降低难度, 从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教学方面:初中数学教材课时安排内容少, 习题内容较单一, 教学进度一般较慢, 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用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 答疑。而高中课时紧, 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 习题类型多, 且灵活。许多题目都容纳多个知识点。学生学习方面: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转, 多数是记忆与模仿, 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 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钻研, 探索规律, 强调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应用。因此高一的学生沿用初中的方法, 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心理因素等。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1. 研读初中教材, 了解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
初中课改采用的教材, 从内容, 编排及要求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的改变, 不了解这些, 在衔接教学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初中课标降低了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 提倡使用计算器, 注重估算等, 这些和以前差别较大, 中招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以往降低不少, 允许考生携带计算机进入考场。这些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导致现在的初中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依赖很大, 离开计算器, 学生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会大大降低。初中数学新课标降低了一些要求, 如只要求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分式方程只要求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并且明确规定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无理方程,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没有列入《标准》中, 高中教材在必修2的解析几何内容中, 求直线和圆的交点坐标, 求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时, 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出现了二元二次方程组, 三元一次方程组, 三元二次方程组等。初中的老师为了对付中考, 很多与高中知识有关联但是中考不考的数学老师课上不重视, 给我感受比较深的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 这个内容很多在初中只是提一下, 有的甚至连提都不提, 但是高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经常要用的, 当然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如配方法、公式法, 但是对于系数大的方程, 学生就无从计算了。所以就造成很多高三的学生都面对一元二次不等式都是一个难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一必修1集合章节, 设A={x|6x2-11x-30<0}, B={x|7x2+13x-60<0}, 求A∩B, A∪B。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公式法求解, 但是结果大部分不正确。如果会用十字相乘法求解就会非常方便。再举一个例子:韦达定理。我在上课的时候说出这个定理很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听过, 但是高中这个定理却在高中非常重要, 比如必修四三角函数章课后有这么一道习题:已知tanα, tanβ是方程2x2+3x-7=0的两个实数根, 求tan (α+β) 的值。这个题目是A组的一个简单题目, 只要用和角的正切公式展开, 在结合韦达定理就可很快解决, 但是我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包括好的学生展开后就不知道如何做了。还遇到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练习。还有就是完全平方和 (差) , 平方差, 立方和 (差) 及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都是高中必备的基础而学生又是初中学的很薄弱的环节, 这里不一一举例。若教师不了解这些, 在相关内容上很难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上做到有的放矢,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 做好初中数学内容的针对性复习, 加深和补充工作。
高一的必修课程不管采用那个顺序, 都要先教必修1, 从实践过程来看, 必修1的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抽象, 难学, 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包括原有的知识结构, 都不大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因此, 不论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还是人文关怀的角度, 对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学要安排一个过渡和缓冲, 查漏补缺。根据各校的实际, 用一个周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复习, 巩固和补充初中的数学内容。复习拓展的内容主要有: (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 配方法, 公式法, 十字相乘法。 (2) 函数的概念及一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联系, 初中教材有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内容, 相关的探究方法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对这个做法目前争议不少, 有些老师认为高——个学期要完成两本必修教材的教学, 时间紧, 任务重, 这么做不可行。但是从课改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 这么做有三点理由, 一是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前面的复习有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 为学习高中新课程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三是有效解决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存在的脱节问题, 避免以往必修1刚学完学生开始出现滑坡, 产生了两极分化, 对高中数学失去学习兴趣的尴尬局面。
3. 教师要切实把握教学要求,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 对整个高中数学教材的结构体系, 对模块的要求等要有整体把握, 避免增加一些《标准》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或者把后面的一些内容提前从而增加高一新生的负担。如在必修4中, 有些老师出于为了和第一章的三角函数连贯把第三章的三角恒等变化提前到第二章, 造成结果是学生本来就是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公式多, 还要加上第三章的公式, 记得一团糟, 而且第三章的第一个公式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要用到向量的知识证明。而且因为三角恒等变化那章知识比较灵活, 所以很多老师就不断增加和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只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搞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要根据各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课改后学生的逻辑思维, 运算能力等都有所下降, 若考虑到高一一个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的教学任务, 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进度而忽略衔接教学, 往往欲速则不能达。总之,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搞好课改形势下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需要我们大胆地尝试, 探讨和不断总结经验。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 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 是摆在每一所学校, 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3.浅谈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 篇十三
王丽珍杜永光
摘要: 随着新时期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教学模式和学制种类的不断增加, 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学秘书是高等教学管理的基层岗位,因其工作性质及工作特点, 决定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担负着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任。文章对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教学秘书;高教管理;素质;
能力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中心内容,在教学管理中, 各院(系)的教学秘书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秘书是高校基层教学单位—院(系)最直接的教学管理人员, 在教学管理中起着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重要作用, 是院(系)领导的得力助手, 是联系院(系)领导和师生的桥梁, 同时也是协调部门关系的纽带。教学秘书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 而教学管理工作对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顺利实施教学计划, 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 在当今高校规模日益壮大,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下, 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学秘书, 其工作性质应定位于既是教学工作管理者, 又是服务员, 而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服务, 因为整个学校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为学生服务。作为教学秘书, 这种服务更具体、更直接。而且, 教学秘书的工作繁杂, 头绪多, 时间紧, 要求高, 但主要任
务是掌管好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文书, 协助教学院长处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具体事务, 因而全面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是教学秘书的中心任务和本职工作。每个教学秘书必须在思想上确立全心全意做好三个服务的宗旨, 这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要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 必须遵守教学秘书工作的基本原则, 即及时有序,客观准确, 坚持原则, 兢兢业业, 当好参谋助手。及时有序是指注重实效, 工作要分先后缓急, 反对拖拉推诿, 积压不办, 要急教师所急, 想学生所想, 如开学前的工作决不能拖到开学后, 否则会导致教学秩序紊乱, 发生错漏, 要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要有预见性, 做到井井有条。客观准确, 就是要实事求是, 准确无误, 特别是学生成绩, 教学工作量一定要做到客观准确, 绝对避免差错。坚持原则, 就是要维护正义, 抵制歪风邪气。如抓考风, 促学风, 对于因考试作弊、成绩不及格以及其他违纪者, 打招呼说情者, 既要耐心说服, 又要坚持原则。怎样才能做好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呢?
一、要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教学秘书的工作主要是服务性工作,很多是琐碎的, 不仅任务繁重, 而且头绪多, 牵涉到高校各个部门, 有时任务急, 还得同时完成几项任务, 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连节假日也不能休息, 需要经常加班才能完成。因此, 教学秘书需要有高尚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如果没有一种服务意识和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是绝对做不好秘书工作的。所以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价值, 秘书人员的价值就是通过自己的任劳任怨地做好服务工
作, 在默默无闻的平凡事业中体现出来的, 只要热爱它, 同样可以做出显著成绩。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的生命线;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而这些, 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忠诚和热爱, 对教学质量的不懈追求。我们要通过加强管理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向管理要效益, 向管理要成绩, 向管理要质量。为此, 教学秘书更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深刻明确肩上的重任, 绝不可放松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要求, 更要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 甘作无名英雄, 兢兢业业地、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 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二、必须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 因此, 必须加强学习。第一, 学习理论, 才有方向。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自觉运用理论武装头脑。第二, 学习业务, 提高水平。学习各项业务知识, 提高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 才能提高水平。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这就要求既当专家, 又当通才。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业务素质的紧迫感, 学习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技术, 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 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此基础上, 还要广开视角, 向群众学习, 在实践中打牢理论、业务和文字功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迎接时代的挑战。
三、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世纪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心理素质的好坏, 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 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学秘书, 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 不断地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 时常保持轻松平静的心态, 遇事不慌、不烦、不怕, 除了心理素质之外,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身体素质。人们常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有了健康的身体, 才能做一切我们想做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坚持锻炼身体, 保持健康的体魄,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任务。
四、要想很好地驾驭高校教学秘书工作, 还应具备几种能力(一)具备较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现代教学管理活动处处离不开有效的协调和必要的沟通。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 经常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 教学秘书要在协调的基础上沟通信息, 化解矛盾,融洽关系, 统一认识和行动, 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学校的灵魂。创新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高校的教学秘书, 要紧紧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解放思想, 树立全新的意识和观念, 通过学习和研究, 在日常工作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知识
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 才能推动教学管理工作。
(三)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秘书应具备的工作技能。现代教学管理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 计算机字表处理、数据库、网上办公等, 目的在于为师生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减轻自身的工作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 对教学秘书的管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越来越多外籍项目负责人和教师对教学的参与, 增加了教学秘书协调沟通的对象, 在教学任务安排和教学事务日常管理上同样要联系他们, 同他们解释有关事宜, 协调有关工作, 如果没有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 很难开展管理工作。(四)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秘书经常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撰写一些教学文书, 如教学通知、教学事务报告、申请、记录等, 就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在调整课表、考试管理、预订教材、处理学籍等工作中需要与工作对象反复磋商, 贯彻领导的教学决策, 传达师生对教学的建议, 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解释原因、交涉事宜中, 做到简明扼要、语言得体、表达清楚, 应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高校的教学秘书是秘书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是教学管理的执行者, 其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并非一日之功, 而是靠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日积月累地来慢慢完善。每个教学秘书, 只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有恒心和毅力, 在工作中不断摸索, 努力寻找工作规律和工作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一定能够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4.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 篇十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做好作文教学方面的工作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小学四年级,是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当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作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既爱又恨,既不陌生而又不甚理解的东西。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是一个令许多语文老师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教学难点。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都会面露难色,有的还叫苦不迭。部分学生甚至想逃避作文。因而,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做好作文教学,找准一定的指导切入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激发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要改变学生头疼的作文状况,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一样可以写出成功的文章。叶圣陶说过:“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的文字,只要是会写字的人,谁又不会呢?”学生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要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作文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进。再次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
启发学生积极地体验和感受生活,细心地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的人和事,尤其是学生自己身边的、自己参与的事。以真实生活为写作背景。只有这样,学生的话匣子才会被打开,他们才有话可说。如其要求学生写命题为《未来的地球》的文章,到不如让他们写一篇《我的同学xxx》。后者更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更有发言权。《未来的地球》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达到相对的洞察力和感知力,也无法用他们稚嫩思维去预见地球将来会怎么样,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仅局限于平时在电影里或电视中略知的一些科幻概念。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那么,这篇文章里就可能不会出现什么生动画面和感人的场景。而《我的同学xxx》这一题材,学生要说的和想说的话就多了,也许他们从一年级一直同学到四年级,他们之间总会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是他们真实生活的还原。那么,他们创作的素材和资料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是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只有反映真实的生活,才能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才能体现出他们的童真、童趣。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感人的场景,积累和提炼丰富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生活,就是用笔墨来描写你、我、他的故事,来描绘美丽的大自然和我们的幸福生活。倡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挖掘第一手资料,做一定的编辑和整合。从而丰富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得到进一步升华。不拘一格。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不要强求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线路来写作,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平台。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
观察能力是小学生作文的前提,作文写的好不好,首先归功与学生的观察能力强不强,细致不细致。深入观察大自然,留意身边的事和物,是小学生作文创作素材的根本资源。所以要鼓励学生通过对发生在身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然后巧妙地运用有形、有声、有色的描写手法,勾画出了一幅形象生动的场景来。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是写作材料,是作文是物质基础,没有素材,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积累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平淡中寻找新奇,丰富视野,增长见识,积累作文的素材。引导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勤观察、善观察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要求学生写周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另外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有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生长在农村的儿童有机会广泛地接触自然。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另外要鼓励学生从书本中积累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没有大量的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背精彩的句段,注意积累,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加强作文与阅读的联系,读写结合,注重一读一得,得得相连,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三、解脱命题束缚,搭建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 命题作文是束缚学生创作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祸根。因此,作文命题中,有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农村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写生活味道浓厚题材,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维,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过去命题的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命题材料要多留空白点。空白点越多,约束就越少,给学生留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如:《第一次摔跤》,而学生又没有摔过跤,这就无从写起,只好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便无真情实感可言。采用填充式命题,让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生活实际补题选材,可以增加命题的灵活性,以解决“无米为炊”的问题。如:《第一次……》,全班50名学生就补充了“做饭”、“获奖”、“包饺子”、“洗衣服”、“逛公园”、“登台表演”等31种题目,思路之广,材料之新,是出人意料的。自我补题,切合实际,因而大多数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用自己稚嫩的笔法去描绘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
四、精雕细琢,注重修改的作用
15.浅谈新课标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 篇十五
一、背诵法学英语, 如何才能有效
背诵很重要, 要做到有效背诵需要两个相关条件:熟读和理解。古人云:“熟读成诵”。即背诵是熟读的结果,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理解越深, 记得越牢;记得越牢, 便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良性循环, 学生学习时便觉得其乐融融。因此, 要背诵好相关的材料, 一定要熟读并理解, 绝非“和尚念经, 张口就行”。
二、选择合适材料, 指导背诵方法
组织安排学生的背诵材料, 准备工作很重要。用于背诵的材料可以是大纲要求的单词、句型, 也可是阅读材料, 其难度应略低于阅读理解的材料, 以利于学生接受理解;所涉及的话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以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尽快投入使用, 迅速体验背诵的实用性, 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 乐于进行积极主动的背诵活动。通常, 背诵材料可以从以下方法进行组织:
1.记背单词、短语。单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高考要求掌握的单词逐年增加, 但其中包括许多很简单的词, 如able, about, above, across等。并且单词记多了, 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如加前缀a-, dis-, im-等;又如加后缀 -ment, -ness, -ful, -less等。但注意不要从一开始就拼命指导学生寻找单词记忆的窍门, 那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单词的派生也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同时结合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选准各单元的记背单词, 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直接拼读, 根据音标记忆, 根据意义分类记忆, 按构词法归纳记忆, 联想记忆等。
2.遣词造句、记背句型。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之后, 如果能遣词造句进行表达, 就能记得牢、记得准, 而且能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 因为在使用中记忆词汇是很好的词汇记忆方法。可熟练造句, 如与care相关的短语, 通过一系列造句记忆背诵短语:care for喜欢: I don’t really care for tea. 照顾: The mother cared for the sick day and night. care about关心:I don’t care about your opinion.take care当心: Take carenot to drop it.可熟记句型, 指导学生记忆一些常用句式, 特殊句型。如: it形式主语句, 形式宾语句, There be存在句, it be +被强调部分+that强调句, 倒装句, 省略句等等。可区分句意, 有些句型的真实含义与字面意义相去甚远, 如:Youcan’t be too careful in the street. (在街上你越小心越好。) 牢记这些句型, 以后见到相似的句子就不难理解。
另外, 听录音, 纠发音, 长期地练习, 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听力提高的过程, 可以提高口语水平;由于长期背诵课文, 学生在脑中贮存了大量的核心词汇, 典型例句, 在写作时对词句的运用也能做到信手拈来, 驾轻就熟。由此可见, 背诵课文, 可谓好处颇多。
三、确定背诵目标, 分层实施落实
通过背诵, 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单词记忆变得生动、有趣, 这样的背诵法学英语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英语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英语成绩自然会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样, 采用背诵材料时应采用不同的背诵目标, 不可一概而论, 逐步实现活用背诵材料, 层次递进, 由背单词——背短语——背句型——背课文——背范文依次进行, 对于较低层次的学生或在学习初期阶段, 可安排单词记忆时间长些, 背诵课文原文内容少些, 力求有效, 不求形式。实施背诵法学英语, 还要配套有落实检查措施, 可通过发动班级学生, 组成课代表——组长——组员的检查机构进行表格跟踪记录, 教师进行督促, 长期坚持, 让学生形成习惯则受益匪浅。
四、背诵成功后, 要活用练习
背诵输入了大量的目标语言材料, 这些语言材料如果不通过实践活用, 那么背诵只起到输入的作用, 输出功能则被忽略, 大量地投入的辛苦劳动也就得不到体现。因此, 背诵与多种活用练习结合起来是强化背诵输入活化功能的良策。背是为了用, 背诵是为了学习好英语。大量的背诵必须结合学习环境, 通过多种活用练习才能活化语言材料。上文提到的一句多译, 运用多个单词写短文的过程既是背也是用, 所以背诵与应用语言本身也是相关的。教师要结合学生所背的内容提供条件, 在情境中背诵:可采用听录音, 看图片, 示实物, 分角色等形式, 只有这样, 背诵才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
总而言之, 背诵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 是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背诵, 还能培养认真阅读, 勤奋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学英语无他, 惟有死记活用也。
参考文献
[1]李保华.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2.
[2]齐乃娟.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
【浅谈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08-13
如何做好数学课堂笔记10-14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论文08-25
浅谈教师如何做好减负工作打印07-10
浅谈如何做好班组宣传员09-04
浅谈如何做好医院档案管理10-06
浅谈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06-17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接待工作07-16
浅谈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08-28
浅谈指挥中心如何做好信息收集工作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