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

2024-12-31

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共17篇)

1.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 篇一

首先,学历史的人,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学,学来有什么用。

第二,就具体到学习技巧来说,总的要求是: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认识历史问题。什么是唯物主义呢?简单而言,就是要认识到生产力这个革命因素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根本动力,学习历史要实事求是,可以去猜想和联想,但不要任意妄想,甚至毫无根据的乱加猜测。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同学们知识要扎实,条理要清楚,逻辑要连贯。要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除了认真听讲以外,还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去背诵,背和诵要结合起来,要先诵后背。诵即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来读历史课文,以求熟能生巧。对难记,难背诵和重点的地方可以动手默写。在背诵的同时注意不同内容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不同课文之间有什么承上启下的地方也要搞清楚,回顾老师课堂是怎么把他们串联起来的。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先自己思考,实在搞不清楚就准备一个历史问题本写下来,明天问老师。什么是辩证法呢?其实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看待事物的方法,它对看清事物的本质特别有效,它认为事物存在对立面,有着两面性,甚至还可以相互转换。七年级半期试卷中不是就考到了“焚书坑儒“的全面理解吗?这一措施一方面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政权,但另一方面却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给后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只要你会用辩证法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就不难了。

第三,在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勇敢的提出问题,大胆的进行辩论。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四,多看课外书籍和历史影视剧,同时可以对某些影视剧出现的与历史不相符合的错误大胆提出,发表文章。

2.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 篇二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学生刚进入中学后, 就要尽最大可能培养并保持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 从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中来逐步培养。解题方法同学习方法一样重要, 掌握好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爱好, 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和自信心。 (2) 可以从数学课堂上有趣的数学知识来培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在对数学内容的教学中, 介绍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历史故事, 还可以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如建筑、计算机科学、天气预报、CT技术等。这些与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概念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可以从数学课上老师生动的课堂中来培养。老师是传授数学知识的主体, 教师课堂氛围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变具体, 使虚幻的变成真实的, 动静结合, 使教材活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此外, 家长和老师应适时适当给予鼓励, 让孩子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做到教材融会贯通

教材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掌握好教材和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对于提高成绩和学好数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考中基础知识考试占到将近60%左右, 凸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 教材是我们一切题目的源泉。因此同学们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夯实基础。并且, 学生们要经常回顾教材, 熟悉各个知识点的流程, 达到构建基本知识的基础, 做到熟悉教材上的标题框架图。同时, 同学们要在夯实学习基础知识之上, 结合教材多加练习, 做到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们以下题为例来说明。

如图, 两个同心圆的圆心是O, 大圆的半径为13, 小圆的半径为5, AD是大圆的直径。大圆的弦AB, BE分别与小圆相切于点C, F。AD, BE相交于点G, 连接BD。

(1) 求BD的长;

(2) 求∠ABE+2∠D的度数;

解: (1) 连接OC, OB

∵AD为⊙O直径

∴∠ABD=90°

∵AB与小圆相切

∴OC⊥AB

∴∠ACO=∠ABD=90°

∴OC‖BD

∴△AOC∽△ADB

∵OA为⊙O半径, AD为⊙O直径

∴OA=13, AD=26

又∵OC为小圆半径, OC=5

∴BD=10

(2) ∵AB, BE与小圆相切

∴OB平分∠ABE

∴∠ABO=∠EBO

∵∠BOD为△AOB的一个外角

∴∠BOD=∠ABO+∠BAD

∵OA, OB, OD为大圆半径

∴∠ABO=∠BAD, ∠D=∠OBD

∴∠BOD=∠ABE

∴∠ABE+2∠D=∠BOD+∠OBD+∠D=180°

上题要求学生对圆的基础概念及相关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并融会贯通, 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不断总结提高, 保持学习数学的持续热情和连续性

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做练习而不加以总结的话, 那也学不好数学。不断总结是学好许多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方法。经常总结, 把常见题型进行归类, 做到举一反三的状态, 这其中包括基础内容的总结, 解题方法的总结, 应试技巧的总结以及对失误的总结, 同时, 学生们要经常补充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 多向老师提问题。并且, 数学学习一定要时刻保持旺盛的热情和学习情趣, 一定不能“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数学需要坚持不懈, 始终保持数学学习的连续性, 不能因为自己的热情而一时间冲动学习, 这样会最终导致学习起起伏伏, 反反复复。

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无论处于哪个学习阶段, 同学们一定要养成自己准备一个错题本和经典题本的好习惯, 这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把自己做错了的题目反复琢磨。同时这些资源将是同学们初三年级后期冲刺阶段复习的最好秘方。整理好每次考试的试卷, 特别是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 时常看看这些试卷, 能够迅速找到做题的感觉。还有就是学生之间要形成互相交流好方法的这样一个好习惯。不要怕外人别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盗”走了, 要知道相互交流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互相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

3.浅谈如何学好初中历史课程 篇三

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的身心全面、自由与和谐的持续发展。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教学缺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基本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次上,甚至拘泥于教材,以书为本,课堂上让学生在重要知识点上划线,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史实、死记结论。初中历史教学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陷入尴尬的境地。

要避免教学中出现“死记硬背”的状况,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一问题,只有当教师真正明确了、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历史的真谛,教学才会富有成效和实效。

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那么学习历史,对学生个人成长会带来怎样的益处呢?

其一,以史为鉴: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到他写史的目的是要“擎起历史的火炬,引导人类在摸索中的脚步”。学习历史能更好地了解现实,进而有助于把握未来。

其二,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对个人而言,可从历史中汲取进步的智慧。怎样使一个人短暂的一生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使一生不致虚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汲取历史中的智慧。所以马克思说: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门科学,就是历史。

其三,让人明辨是非: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可让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历史人物既有崇高伟大的,也有卑劣昏庸的;历史事件既有慷慨激越的,也有阴暗污浊的。透过重重历史迷雾去分析善恶美丑,有助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其四,激发爱国情操: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由于有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曾长期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备受欺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又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愿学历史、好学历史、乐学历史呢?笔者认为应从教学设计着手:

1.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课堂导人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高潮。导入语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在备课的时候要选择好材料,巧妙设计导入语。

2.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学生既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想自己平日的所见所闻,或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等进行展示,再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有趣的课堂,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3.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常会没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掌握,这是教师设问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深入分析教材,认真考虑设问的内容,拟出设问的提纲,以保证设问突出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设问除了要有启发性、要适度、要适时外,设问的语言还要准确、意图要具体,否则既传授不了知识,又扰乱了学生的思维,更会影响到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4.设计行之有效的史论结合途径。

历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史料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史学界对历史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无疑都会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新知识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可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辨别、提炼能力,从而帮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4.学好高一历史的技巧方法 篇四

学好高一历史的技巧方法

1、兴趣至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做一件苦差事,那么,她就只能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主动的去学习历史。其实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试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一些英雄传说,还有那些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些难道不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吗?

2、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年事表等等。首先要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着这个问题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第二,联系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什么问题,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且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就是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要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3、课上专心听讲,课下认真记背

对于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当你学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楚它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等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之外,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4、善于思考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通过其他的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的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历史

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学好历史的小窍门

一、对于课本的学习

1.上课之前选择5-10分钟(课间休息的时候)先看下需要学习历史的章节目录,对上课的章节有个大概的认识。

2.上课的时候注意历史章节主要知识点的概况(一般历史章节的每张知识点都会黑体标注,下面的是对其的扩充和介绍)。

3.下课的时候选择晚自习的10-20分钟,把今天上课学习的历史知识点背诵记忆下(这里不是盲目的背诵,是根据知识点下面的介绍,理解性的背诵,不需要完全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主要是有个印象)。

4.通览课本目录,对每个章节存在的联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便于理解联想。

二、对于选择题的学习

1.在平时的练习中,做历史选择题不要翻书,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无论会不会都凭着自己的理解写完成,然后核对答案。正确的就简单的看一下,错误的把答案和题目连起来多看几遍并且再根据答案调节理解的思路。

2.考试前,把以前做的历史选择题拿出来看看,错误的劲量在做一遍,加深理解,避免考试又犯同样的错误。

三、对于问答题的学习

1.平时回答问答题时,无论会不会首先凭借着以前的记忆大概的写出一些,然后翻到目录,找到详细的章节,回答完整。但是要找到答案里面的关键字,第一次写答案的时候可以抄完整的,以后凭借着关键字自己组合语句。

2.做历史考试的时候,按照关键词回答问题,切勿回答乱而杂,阅卷老师喜欢简洁的答案,太过庸杂只会让阅卷老师烦躁,更不会得到高分。

四、对于材料题的学习

1.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注意如“如果”“因此”这些转折,总结的词语。

2.回想对目录的联系,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注意是知识点不是篇幅很长的概述,这里是一些关键的句子和词语)。

3.根据知识点然后材料,即可渐渐完整的回答。样式:课本知识点+材料语句(这个就是结合材料分析)。

五、总结

5.能学好九年级历史的方法 篇五

当新课结束以后,摆在同学们面前的就是如何进行复习的问题了。很多同学都是从头到尾读、背,结果花费时间却没有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

1、总体上制定计划,分阶段复习。

无论是哪一册历史书的期末复习,还是初中中考的综合复习,我们都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复习。

(1)*阶段主要走一遍教材,熟悉知识点,查漏补缺,用时不要太多。

(2)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复习。费时要多一些,功夫要到家,切记务实,不可走马观花。

(3)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考题分析与研究,结合练习并自行设计考题。

2、具体操作的几点建议。

(1)按历史发展线索将教材系统化。

因中考渐进,以《世界历史》上册为例,将它系统化为几个主要的问题。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方式(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俄日改革,德意统一。)B、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C、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三大工人运动走上政治舞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国际的建立走向团结,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等问题进行归纳复习,克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的不足。

(2)针对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复习与研究。

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化的过程,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建立在思想和军事上作了哪些准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将它们制作成资料卡片,随时可以拿在手中进行复习。

(3)以点带面,中外历史结合,大跨度进行归类复习,并且自己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检测。

如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了反封建,反侵略作了哪些斗争?就将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了。再如将《世界历史》上册中关于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就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殖民扩张和反殖民斗争等问题结合在一起了。

(4)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重大热点问题的研究。

如台湾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改革问题,这些都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历史问题,可以考查我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如何学习好历史

1,做好预习工作

因为历史与语文不同,它完全是属于一个全新的知识点,所以同学可以首先预习好所需要的章节。对这部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历史当做一本故事书,就会发现历史里面真的有很多自己未曾发现过的秘密。对文章的大概了解后,会发现历史原来是充满那么多神奇的事情。同时自己也会了解更多以前的事情,在慢慢的探索过程去发现历史的乐趣。

2,上课做好笔记

因为历史上考验的并不是学生对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更需要考验的就是学生对故事的启发与感悟。历史的发生是推动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有它的意义。老师也会对这方面进行更多的延伸,讲述一些自己很多都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笔记把这些内容都给摘抄下来,去把握好历史的框架。通过老师的指引去了解更多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样学习历史才能够感觉到更加的轻松。

3,对知识点有一个串联

6.初中生怎么学好历史 篇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如历史事件、过程、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老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所以,把握课堂,可以从“听”、“思”、“记”三个方面着手。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点,以解决在自己自学时发现的问题。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对历史问题还有没有疑问等。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的笔记,一般是记录老师的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以记下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最好课后再整理。

二、注重归纳和总结

在历史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同类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纲目并举,有利于识记掌握同类的知识点。如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几场重要的战争归纳起来。如世界史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与共产国际的归纳;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等。学习根据板书整理每课的提纲,简单地构建知识体系。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可以分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几个部分整理提纲,这样可以使思路更清晰。

三、平时多读书,多关心热点话题

7.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 篇七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 我们开始思考, 到底怎样进行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历史到底是学习什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 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吗?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精彩的课堂开幕, 赢得学生的喝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果老师在导入历史课堂时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那么这一堂历史课就会进行地相对顺利。所以, 在老师开始历史教学之前, 完全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的目光专注着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去倾听每一段历史。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播放一段历史记录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唐朝的繁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那么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选择一段与唐朝有关的记录视频, 其中, 视频中最好包含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内容, 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唐朝的繁荣, 而且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 当课堂导入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老师可以说:“唐朝后面的故事, 将由老师来给你们聊聊。”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想要学习有关唐朝的故事, 而且在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慢慢地为唐朝的统治感到自豪。

所以, 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艺术感, 同时也需要技术, 如果老师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 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相对简单。

二、适当提问, 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也是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术的, 如果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严肃的口吻问学生,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感到紧张, 或者感到无趣。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很少提问, 所以, 整个历史课堂就显得很沉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提一些灵活的问题, 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有活力。

比如, 当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很多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人很伟大的信息, 这样, 学生也不会思考, 自然也会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伟大。但是, 当老师真正在进行教学时, 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 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但是他们却用来放鞭炮, 而外国人却用它来发明了大炮,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但是他们却用来算命, 而外国人却用来航海。”关于这一段话, 自然也传达了一些信息, 那么, 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理解不一样, 那么他们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那么, 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这样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发表看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的弊端, 最后才能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三、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感悟历史, 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如果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道理, 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历史时间, 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显得很呆滞, 当他们的脑袋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时, 那么, 他们学习再多的历史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这样他们在探索历史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新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相关内容时, 老师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再让每个组里的成员分任务进行学习, 老师留下一些问题, 如:“星星之火, 代表的是什么?这些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他们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问题。那么, 当正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 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或者向其他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 最后, 当学生展示完以后, 老师则可以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感悟历史所带来的道理与教训。

四、总结

倾听历史, 需要用心去静静地听;感悟历史, 需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学习历史, 不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老师, 还是学生, 只要带着激情去面对历史, 那么, 我们自然也会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巨大魔力。

摘要:历史, 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 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解。每个历史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也需要每个人去感悟。如果, 一个人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所以, 想要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那么, 老师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倾听历史, 去感悟历史,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倾听,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宏.《初中历史之我见》[J].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8.引导初中生学好英语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英语;七年级;学习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七年级英语的第一堂课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当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但由于师资等各方面资源的限制及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尤其是农村小学。七年级第一堂英语课,是每个英语教师帮助学生“摒弃前嫌”,重新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机。因为学生初入中学,对中学的学习生活有着比较强烈的陌生感和期待感,这个时候的学生最好“忽悠”和引领。所谓“忽悠”是指机智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培养兴趣;所谓引领,是指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引领他们对英语的长期兴趣。

一、拟定英语课的目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教师的具体操作形式肯定不一样。一堂成功有效的七年级第一堂英语课应该要囊括以下几个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共同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从而从内心里产生想学好英语的渴望或触动。2.让学生感觉到原来英语真的很好学,很容易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3.告诉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找到着手点,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做,怎么去做,并要求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由此,通过初入中学的第一堂课,让学生系统地收获学习英语的动力、自信和方法。

二、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教师要用最通俗、生活化的语言来跟学生交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所说的一些事一些理确实来自生活,避免他们因思维定势而认为教师是在说教而“听而不闻”。跟学生强调英语在未来学生中的重要性,是中考和高考主要的拉分科目之一,而且到了大学英语的作用会更大。

三、让学生感知英语易学

客观地说,英语的确有点难学,因为每一个单词都要去记,还要注意那么多语法规则,很容易让不习惯英语语言模式的学生顾此失彼。但英语也很容易学,对于那些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说,会发现英语比其他学科容易学。对初接触中学英语的学生,根据心理学的一些规律,教师要给他们呈现积极容易的一面,避免消极难学的一面,这样更有利于以后开展英语教学。

四、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主要是要求学生养成三个习惯:一、记笔记的习惯,要求每个学生备好一个笔记本,至少两支不同颜色的笔;二、喜欢背单词背课文,爱上背单词背课文的习惯;三、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课堂上敢于发言的习惯。至于第一和第三点,教师都理解也可能都要求了,不必累述。关于第二点,要求学生喜欢上背单词和课文,需要学生的努力坚持,更需要教师灵活地诱导,以不断地维持并强化学生背单词和课文的兴趣。如多开展一些默写、诵读比赛,“见缝插针”地及时巧妙表扬等;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如吵架背单词法,即当学生背单词不在状态或者说厌烦的时候,就假想着把单词当成发泄对象大声吼,或者好友之间大声吼读。这种方法对懒散不愿背单词的学生挺管用的,因为他们觉得好玩,这样因感兴趣而开口吼了某个单词,最后不经意地记住了单词。

第一节课是开启学生中学英语学习之门的一课,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慎重待之。七年级的第一堂英语课千万别急于讲新课或流于形式的师生间自我介绍以增进了解,而是要让学生在较高层次上重新认识英语,感受英语的重要性,获得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积极主动性,并了解学习英语的方法。

9.学好初中地理的方法 篇九

一、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部分初中生学地理还没养成看地图的良好习惯,只是死记硬背文字部分,结果课本背得很熟,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看图。初中地理考试大部分内容来自地图,因此,在学习时应多看地图,将河流、城市、位置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如学习中国地理“中国行政区域”时,可逐个省学习,以山西省为例,其形状似平形四边形,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省会太原,简称晋等,临近省份分别为:北临内蒙古、西临陕西、东临河北、南临河南。可用相同方法去学习其他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识掌握了,中国地理也就学会了,学习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二、自编顺口溜记忆

地理知识内容繁多,又缺少连惯性,学习时往往是记得慢、忘得快,如编个顺口溜识记,则会记得快,忘得慢。比如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也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

三、学会抓重点

有的章节内容虽多,但重点内容少,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东南亚地形复杂,可用8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北三省的气候可用4个字概括,即“长冬短夏”。

四、注意看地图的“形状特征”

如湖南、江西二省的形状像一对兄妹,越南的形状像一根扁担挑两筐等。考试中,看图填空部分有些学生竟看不出地图画的是哪个国家,哪些省份,以致于失分,

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看地图的形状特征。

五、培养兴趣

10.学好初中生物常用的记忆方法 篇十

学好生物的三个观点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有了兴趣,才会积极而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兴趣从哪里来?所谓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我们人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体,现在科技可以使树发光;使植物体内含有动物蛋白,人吃了这样的植物既能保证人的营养全面,又不会使人发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等等。不能否认兴趣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与老师的教学是相关联的。

2、知之为知之。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切忌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许多学生因为对一个知识的掌握不透彻而在考试中屡次丢分,甚至考试失利。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无论是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还是向老师求助哪种方法,都一定要及时将问题解决。如果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漏洞,当下一次查漏补缺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

3、基础是关键。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学习就不困难,就象登一座塔,看上去很高,有些怕,等到沿着阶梯一步步上来,其实并不困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功到自然成。埋怨自己无能的人,正如刹了车埋怨车子不动,同学们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初中生物常用记忆方法的好处

首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2、纲要记忆法。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3、衍射记忆法。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其次,有利于知识形成整体网络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11.高中学生学好历史的“五要” 篇十一

一、转变观念,要有学历史的思想准备

由于中考文综是开卷考试,或只作参考,再加上许多初中学校又缺乏专业历史教师,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形同虚设。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也一直把历史作为副科,上课不听,下课不复习,每次只是在考前予以突击,学习方法上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在他们脑中只有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点而没有连贯的线,更没有前后联系的网,因此在考试时不知道利用哪一知识做题,不能把材料和所学联系起来,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迁移运用。高中新课本(岳麓版)以模块形式出现,与初中编年体例有很大的不同,这又增加了高一新生学习的难度,因此高一学生必须明确高考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切实更新观念,把历史作为主科来学,平时上课就应该把知识学扎实,而不能再有临时抱佛脚的思想。

二、讲究方法,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在历史科上,但是只是死记硬背,当时记住了,过后又忘了,可以说是徒劳无功。学习历史不能按时间算,而应该看效果。同是20分钟复习一节历史课,有一位同学就用这20分钟认真的将课本内容、重点难点复习了一遍;而另一位同学用12分钟看书、复习重点难点知识,5分钟把本节课的网络知识结构构书写了一遍,合上书又用3分钟时间回顾了一下课本的目录、目录之间的关系及重点难点知识,这样在20分钟内复习了3遍内容,可想而知谁的学习效果更好了,因此学习历史也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和习惯。

一般来说学习历史要做到课前预习、上课笔记、课后复习三步走。课前预习可以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个了解,如果教师挖掘学案会更好,对模糊的问题一定要记下来,以便上课时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上课时思维要活跃,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同学交流,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课后复习;课后要及时跟上复习,“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理清线索,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高中历史课本(岳麓版)采用模块形式编写,每一模块都有一个主题,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中心线索,但有很多学生只是生硬的去记单个的知识,根本不去研究章节内部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更不明晰隐藏在课本内容中的主线,因此考试时遇到跨度较大的题目就不能融会贯通,应对自如。基于此,同学们除了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外,还应该学会思考和顿悟,理清章节之间的关系,明了课本的主线,还应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探究某一时期中外历史间横向、纵向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内化,起到落实基础,理解问题的作用。

四、建立错题库,要学会总结和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以前的错题拿来再做,结果还是出错。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没有真正明白出错的原因,或者当时明白了,过后又忘记了。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把每次训练和考试的“错题”“容易出错题”和“典型题目”整理下来,这样做一是要学生真正弄清楚出错的原因,要学生学会思考;二是对重点、难点知识和典型题例经常翻看,能够起到回顾知识查漏补缺的效果;三是考试之前翻看还能使复习更具针对性、学习更有高效性。

五、明确题型,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如今的历史考试基本是两种题型: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因此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也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

1.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理解和推理能力,近年材料型的选择题较多,对待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反映的实质内容,而后认真审清题目要求以及题目中的限定语,根据题目要求和选项,认真选择,可适当选用排除法。

2.材料题:每一个材料题大多围绕主题设置,读材料的关键是要明确材料反映的主题,明确考察者的意图;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主题意识,这叫“大处着眼”,就是不能打偏了题,在具体组织答案时要“小处着手”,即点全面齐。另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审题,审题时要学会将问题转化,把所问问题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有的学生不明白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用在我们这里就是要求认真审题,审出题目的“提示语”“中心语”“限定语”和“求答项”,只有依据题目的要求答题才能拿到高分。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和建议,希望对想学好历史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

12.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篇十二

一、注重知识积累, 培养学习兴趣

感兴趣才会主动接近、思考,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不厌学才能更好学。

第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好的、充满悬念的开头的历史课, 必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进而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这样一来, 既能提高教学效率, 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两全其美。在讲新课前, 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课程。如, 对于“九·一八”事变这堂课, 不妨以这样的情境设计导入课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家在松花江……有森林煤矿……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放完这首歌曲后, 老师问学生歌曲反映的内容和历史事件, 由学生回答导入“九·一八”事变这堂课。通过这种形式,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思考、提问和发言, 课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 “读史使人明志”, 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习兴趣。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联系2009年的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高价拍卖事件, 以及国宝流落海外的情况, 引入当时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第三, 以历史故事、事件、逸闻等为课堂兴奋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要熟知历史背景、各类文献, 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其次, 教师要广泛搜集教学素材, 有意识地做好教学准备, 如搜集影视、歌曲、文章等各类趣味素材, 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 教师不仅是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要想搞好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角色的转变,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的内容, 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探究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扩散性学习思维, 同时, 可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动起来, 让历史课活起来。如, 以唱历史歌曲回顾历史, 以参观名胜古迹走进历史, 以演讲形式点评历史, 以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 以影视图片感受历史, 以历史知识问答巩固历史。如抗日战争单元“西安事变”一课, 在其发生前后, 国内外各派势力是错综复杂的, 各方态度也千差万别, 这是这一堂课的学习难点。对此, 不妨通过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加以介绍, 西安张、杨兵谏扣蒋, 宋美龄、端纳为和平解决斡旋, 何应钦兵围西安, 周恩来西安调停……通过回顾这一历史, 引导学生弄清进国内外各派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 引导他们分组探讨当时蒋介石不能杀的时代背景, 并以此延伸, 进行一次课堂演讲或辩论, 让学生真正融入历史、参与历史。

三、讲、练并用, 采用有教无类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并具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课堂资源,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 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体会中国博大精深历史的风采。具体说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利用讲和练的手段, 实施分类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主动者、创造者角色。对于差生, 教师更要有耐心, 要及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同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如, 提前预习, 讲与本课堂有关的故事, 自己整理一课的知识要点, 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 并按线索理出头绪等。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分类, 如将有关的人物集中在一起, 将有关的事件集中起来, 前后联系, 做到知识系统化,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 篇十三

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

灵宝市故县镇第一初级中学

李爱红

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2、掌握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3、认识到学习物理贵在坚持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2、掌握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2、【实验器材】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刻度尺、钩码(或重物)、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物理对于同学们来说是有趣的、实用的,同学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它而有丝毫的恐慌,它并不像有些同学说的那么“难不可及”,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这节课我们一块来讨论如何学好物理。

二、讲授新课

1、学习物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首先给大家讲三个科学小故事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教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根直导线下方,再使导线接通电源,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

1821年,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为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他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固定一根磁棒,棒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池后,软木就漂动了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1822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他决定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难苦的探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深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磁的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逐步进入了电气时代。

这些小故事说明物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而我们的物理课本是经过很长时间教学实践后编写出来的,讲述的是本学科的最基

础的知识,里面珍藏着“科学巨人们”的智慧之果。学习这门学科可以开阔眼界,扩充知识,使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在更广阔的物理世界中翱翔。

2、重视物理实验

实验在学习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加深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观察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在做演示实验之前,老师往往会讲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采用什么仪器,仪器如何放置,实验怎样做。看演示实验必须全神贯注,因为演示实验是在讲台上做,仪器有时比较小,而实验现象往往变化很快,这就需要集中注意才能把现象看到,而且最忌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我们必须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操作,看清每一步骤中的变化。实验中的每一步骤有的快,有的慢,快的要不遗漏,慢的要有耐心。通过动手操作,更仔细地认识各种物理仪器、装置的构造和性能,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常用仪器。物理实验使用的各种基本仪表和装置,就是今后工农业生产和科研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装置的基础,今天学会了操作,将来就有了操作的技能基础。在实验中掌握一些基本测量方法。例如测定细小金属丝的直径,采用多绕很多圈来测量的“以大量小”法;在测定未知电阻值时可以用“替代法”,“比较法”;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等。这些实验的基本方法都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实验能力。在实验中应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实验课前做好预习;实验时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忠实记录,按时完成;保持清洁,做好收尾工作,完成实验报告。

3、课前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4、主动提高听课的效率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6、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的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进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7、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

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物理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紧张、畏惧心理。物理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物理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做实验、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学,越难越怕学。(2)“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大的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 和“我不是学习的料”的错误心理。(3)消极心理。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老师提问大都说“不会。”

诚然,物理是难学,但绝非学不好,只要按物理学科的特点去学习,按照前面谈到的去做,理解注重思考物理过程,不死记硬背,常动手,常开动脑筋思考,不要一碰到问题就问同学或老师。在学习中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去寻找乐趣,就能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力的图示时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四定即定作用点、定方向、定标度、定长度,两标即标箭头、标数值和单位。”现代社会的发展,物理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学们要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以学好物理报效祖国为内部动力,要认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从而自发地、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学好物理知识。

总之,在物理的学习中,只要做到以下,应该就可以了:

多做习题,多看概念,多多联想,多多思考,多多提问, 多多自信。

【板书设计】

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

1、学习物理是非常重要的2、重视物理实验

3、课前认真预习

4、主动提高听课的效率

5、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6、及时做作业

14.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 篇十四

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方法不对的缘故。一般题目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反向推导到已知;二是由已知想可知,逐步向结论靠拢。将两种思路掌握熟练并运用到解题中,相信大部分的物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学好初中物理的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养成自学的习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6、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完成物理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换。

15.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赏识,方法

教育, 从赏识开始。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在七 (1) 班通过调查问卷发现, 如采取赏识教育, 95%的学生认为能调动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效果会提高;如教师的批评及讽刺挖苦, 100%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和学习效果。因此从调查反馈可知采取“赏识”教育, 就会让学生因为被欣赏而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 就会更加努力向善向上, 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的就是得到他人的赏识, 所有学生的心灵都是有待浇灌的花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 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们教师管束学生的意识较强, 当学生犯错时, 小至语言节奏上的变化, 表情上的流露、示意, 大至明确的批评、谩骂和体罚。有的老师说不训学生不行, 我训他就是对他负责, 是爱他。可是如果教师老是对学生训斥, 其结果大大挫败学生的自信, 更不用对学习产生兴趣。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不单是教学者, 更是一名教育者。当前, 赏识教育是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赏识教育的六大原则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它倡导教育者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 满腔热情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非常理智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方法

(一) 要学会去爱学生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爱, 会爱, 懂得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 就精神生命而言, 每个学生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二) 要及时表扬

表扬是我们教师经常用的, 这也是用的最普遍的。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 大部分学生, 很在乎教师对在的欣赏。一个信任的微笑, 一回肯定的颌首, 一个激励的眼神, 一句鼓动的话语, 可以驱散他们积聚心底的自卑的阴影, 可以找回他们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 可以唤醒他们早已尘封的潜质, 可以诱发他们心中处于萌芽中的创造冲动。作为一个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语言, 要多用鼓励、赞美的话语使学生充满自信心, 迎接挑战, 深信每个学生都是人才, 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让每一个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快乐。在学生阐明观点或发表看法时, 教师要学会倾听。如笔者在上八年级《工业化的起步》时, 在展示问题时, 有个平常坐不住的学生说:“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 那我们南京长江大桥是何时建成的?”面对跑题, 笔者没有对其批评, 而是认真倾听, 和颜悦色听其讲完后, 笔者回答:“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 比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迟。”笔者解释完之后, 及时对其鼓励, 赞扬他善于联系, 善于想象。这样,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而且还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在观念的阐述中懂得参与就是成功, 进而产生了学习的信心。

(三) 要学会宽容

赏识教育的奥秘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觉醒, 让生命状态得以舒展。笔者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 七年级 (1) 班学生周同学, 个子比同龄人高许多, 圆圆的脸, 较聪明, 平时喜欢提问, 但上课时总爱借着回答问题时讲几句俏皮话或者故意说傻话, 以引起同学的笑, 特别是女生的笑。一天, 我正在上七年级历史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布置了自主学习的问题:1.从古代到秦汉时, 书写材料经历了哪些变化?2.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何时产生的?3.东汉时谁改进了纸?这种纸的原料是什么?

当学生回答讲到纸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时, 周同学突然急切的举手说“:老师、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说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周同学说:“老师!没有纸, 西汉以前的人大便怎么办?”我未料到他说出这样的问题, 不等我回答, 全班同学都大笑, 特别是女同学更是大笑, 顿时课堂秩序大乱。面对这种情况, 我没有发火, 而是冷静了一下, 待大家安静以后, 我真诚的说:“周同学, 你提的很好, 你说呢?我对这个问题还真不太清楚, 你能不能回家上网查一下, 明天向我们全班解答一下?”不管周同学提出问题的用意是什么, 我先从正面肯定他提问的动机, , 顺势引导他自己去解决问题。

下节课时, 我让周同学在课堂上回答了问题, 从下课后周同学的洋洋自得神情, 看得出周同学很高兴。借此机会, 我自己还查了资料, 尽管听起来觉得不雅, 我还顺带讲了我国的厕所文化, 学生听得很感兴趣, 不时插问, 笑声阵阵, 整节课的互动很多, 气氛热烈。

过后笔者反思, 如果我采取简单的方法“维护课堂秩序”, 向周同学发火或呵斥他, 那样的结果会是另一种局面, 可能周同学的积极性被打击了, 可能探索问题的信念也会被扼杀了, 以后的课堂肯定还是死气沉沉的。为此我体会到, 教师要善于学会宽容, 变不利为有利, 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有时候要“示弱”, 不要太看重自己的面子。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的随意举动并不是一种“恶意” (即便是学生的故意捣乱, 也需要谅解) 。当这样的非正常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时, 需要老师冷静对待, 做到抓大放小, 趋利避害, 不人为地激化矛盾, 以此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利用小组合作进行赏识教育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 对回答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肯定,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但过多的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 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 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避免课堂评价失真。如《大一统的汉朝》, 笔者在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片段时, 其中出现了焰火情景, 笔者及时问在当时对不对?正当同学们思考时, 班级中的潜能生朱某脱口而出:“不可能, 火药是在唐朝出现的。”笔者问:“你怎么知道的?”朱某说我看过课外书。尽管朱某未举手, 但笔者还是及时表扬了他, 看得出, 朱某喜形于色, 以后上课时, 朱某无论是行为还是学习都有了明显进步。

16.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方法的优化 篇十六

一、 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

教师的提问要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合理。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优化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 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问题设置上应该重视分层提问。历史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也是分层次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设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逐步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规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内容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①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②战争的结果如何?这两个问题,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能直接从书中找到答案。然后,笔者又提出第三个问题:③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当然,上好历史课仅仅依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延伸。

2. 提问应有针对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问的灵活性很大,但不管怎样设计,都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提问应有针对性。

首先,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提问。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出发点是为了进一步分解、简化、解析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接受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做到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其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学习成绩自然就有好、中、差之分。况且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消化吸收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同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所以,提问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分层次地进行提问,让问题能够切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针对学习中等的学生)③如何评价洋务运动?(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样根据问题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从而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3. 提问当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主要是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问题”是处在“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例如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虽然这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重点,但缺乏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问题改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经过对比、分析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认识更深刻了。

二、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问题的度。一般说来,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度适当,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出一些“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问题太简单,不利于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养成学生不求甚解甚至敷衍了事的坏习惯。问题太深奥,使学生无从下手,势必造成“冷场”,或者出现“胡答乱猜”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 到 2/3 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为宜。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力争让学生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情况下,“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

2. 要注意问题表达的准确性。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 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同时要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使课堂教学在教师有计划的设计中顺利进行,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

3. 要注意留出思考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不宜“连珠炮”式地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是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3~5秒钟的时间。所以,在问题提出以后,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做可使更多的学生能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减少卡壳现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17.初中历史学好的方法 篇十七

优先听课:

与小学相比,进入初中后数学的逻辑性和知识点的关联性更为紧密。如果在课堂上忙于做笔记或走神没注意听讲,导致有一个知识没弄明白,或许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也能取得较高的分数(因为恰好没考到这个知识点),然而在后面的学习中,如果再遇到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题目,要么做题时很费时间,要么直接做不出来。后面的这些题目,即使老师给孩子讲过,孩子表示自己听明白了,但是再次遇到同类的题型,90%的学生还是会做错。

举个例子:比如初一上学期解方程去分母没掌握好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在解方程组去分母时,还会犯解方程去分母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这种错误会延续到后面的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甚至会影响到所有需要用这种方法去解答的计算题。这也是很多孩子不断重复犯错的原因——根基不稳。

会记笔记:

小学每节课知识点少、时间充裕,老师会在课堂上反复讲。到了初中,每节课知识点多,老师需要根据课标的安排,以及学校的进度的要求,规划每节课的内容和授课进度。在重点学校,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学进度非常快,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根本没办法做很详细的笔记。

所以,老师会在该做笔记的时候提醒:“这个是重点”“注意听了”......这时,才需要记笔记,如果老师说完这句话还在继续讲,学生应该继续听下去而不是忙于低头做笔记。当老师讲课稍作停顿时,赶紧记笔记。记笔记的关键,在于记那些解题思路和知识的连接点,而不是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否则老师接着往下讲的时候,你还在忙于记录老师两三分钟前讲的东西,根本分不出注意力来听课。当听课和记笔记两者冲突时,怎么办?毋庸置疑,优先听课!

第二、定义的记忆理解要精准。

进入中学,很多学生在选择题、填空题经常丢分,特别是一些定义说法题。原因在于对定义的记忆和理解有偏差,在做题中觉得好像这样也对、那样也对,更可恶的有些题目的描述看上去极其相似。

比如: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等式,这个小学生都知道:用“=”连接的式子叫等式。那么看下面一个题目:1+1=3是不是等式呢?可以拿这个题目问问孩子,甚至可以问问很多中学生、大学生。

那么“1+1=3”到底是不是等式呢?请看定义:用“=”连接的式子叫等式。也就是说只要有等号就叫等式。所以是等式,这个叫矛盾等式。

再比如初一内容里面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定义: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这个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那么,我们来判断这样一句话:“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这个垂线段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句话对不对?

与定义相比,就少三个字,但意思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只有长度才能表示距离,缺少长度两个字后,就不能表示距离了,所以是错的。在课堂上,孩子对图形化的知识点记忆比较深刻,留在孩子记忆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图上的垂线段,

其实不是,而是垂线段的长度才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这种类型的出错原因,就是对基本定义记忆不清,才导致一做就错。

第三、做题习惯要养好

审题习惯:

中学数学在题目的描述中有各种各样的坑,一不小心就掉进去,比如: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坐标为(2,3),将点P沿坐标系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对应的坐标是( )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坐标为(2,3),将坐标系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对应的坐标是( )

两道题乍一看,好像都一样,你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吗?

第一题是移动的坐标,第二题移动的坐标系,所以第一题答案为(2,5),第二题答案为(2,1)。你问孩子这个题会了吗?孩子肯定说会了,但就是做不对。

答题习惯:

初中数学,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其他都要先写“解”,最后作答时候莫贪省事。比如:要答的是“大约有50人”,图省事答成“有50人”,漏了大约两个字这题就算答错,会被扣分。

初一开始学计算的时候,别跳步骤。

有句话这样说“跳步一时爽,计算送到火葬场”。初一年级刚开始接触到计算题,学生就会明显地感觉到与小学相比较,计算量翻倍——小学的计算题都是基于正数的计算,到了初一年级,学了负数后就会有负数计算、负数与正数的混合计算。

以前小学的思考方向几乎只考虑“正”的情形,到了初中马上要考虑“负”的情形,所以对孩子知识点和思维方式的考查,也是翻倍的。

初中数学很重视解题过程,答题时,要注意解题过程的书写。很多孩子在考试中明明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但几乎没分,其原因在于答题思路不清晰,逻辑混乱,特别是几何证明题,孩子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但是不会写解题过程,这种情况就得不到分。这也是在中考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数学估分很高,但实际分数与预估成绩差了一大截的原因——基本都是解题过程被扣分,最终导致在填中考志愿时与理想中学失之交臂。

作业习惯:

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题,要通过反复练习以提高答题速度;复杂的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点,慢慢理清出题者的考查意图,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基础和拔高要齐头并进。

有些同学遇到基础和中等难度的题目,一看这题我都会了,这么简单,就不想做了,或一带而过,把精力放在突破难题上面,而且越做难题越觉越开心。

以解决“难题”来凸显自己的学习水平,并以此沾沾自喜,这类学生,不管家长还是老师基本都感觉这个孩子的成绩应该没问题,但是一到考试就考不了高分,大题很少丢分,丢的分基本都集中在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题。

而基础题,每道题少则三、四分,多则七、八分,难题的正确率再怎么高,如果基础题丢了分,就根本拔不了尖。而且随着基础部分的丢分情况越来越多,成绩就会越来差,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重点中学和成绩较好的学生中。

而另外一些同学,一看是基础题,就感觉没意思、不想做,一看是难题,这么难,算了不做了......最终基础题、中等难度的题丢分,丢分后还美其名曰粗心;难题?因为没做,根本拿不到分。这种情况基本存在于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之中。

初中数学试卷的难度比例是6:3:1,基础占60%,中等占30%,难题占10%左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基础题、中等难度的题,保证不丢分,较难的题目加以适当的训练,将一些难的题目归类、总结,尽量多拿分,这样就可以保证较高的考试成绩了。

最后总结:在初一要把定义学清楚(初一数学涉及到很多定义),培养严密的数学逻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辅助合适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就基本没问题。高中不敢说,学好数学确实需要一点天分,但初中只要养好习惯,就基本没啥问题。

上一篇:2020年农财科工作总结下一篇:西安交大选修课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