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

2024-08-27

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精选12篇)

1.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 篇一

医患沟通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

【摘要】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进疾病诊治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够加强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医患沟通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每个医务人员必备的技能。本文分三个部分对医患沟通现状进行阐述即分析,并且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 医患沟通 现状 分析 解决策略

【正文】

一、医患沟通的概念及现状

医患沟通,就是指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就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如费用、服务等),主要医诊疗服务的方式进行的沟通交流,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医院的硬件建设、诊疗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伴而来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冲突与纠纷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今,医生与患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患者依赖医生却又处处提防医生,医生由高高在上的“白衣天使”转变成了舆论上的弱势群体,医生与患者之间互相不信任、不理解的比例日益上升,医患关系受了到严峻的挑战。于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成为了现今医学院甚至是社会的一大探究热点。

根据2002年4月南京大学专家组对30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病人对医生不信任的比例43.8%,医务人员认为双方互相信任的比例仅为25.9% [1]。在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对全国10城市医患关系典型调查显示:医患关系现状“很好或较好”、“一般”、“不好或很不好”的比例分别为36.4%、42.9% 和20.7% [2 ]。到2009年,根据一份对综合性医院内、外科住院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68%的患者认为医患关系比较和谐,11%的患者认为医患关系有点紧张[3]。

如果将双方互相信任看作医患关系较好,则其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所占的比例还是有所上升的。并且总体看来,当今医患沟通的现状,和谐仍是主流,但冲突与纠纷的确存在并且不容忽视。通过有效的医患沟通,最大程度地解决非医疗技术方面的医患纠纷,就是医患沟通学的一个目标,同时,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营造一个融洽的就诊环境,在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疾病的诊疗,这是百利而无一害。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变化,导致人们的观念、心理、需要、行为都在发生变化,这给医患双方带来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医方的思想观念和执业行为不得不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患者和社会却仍然坚守着以“义”为主导的医患理念,这样,医患矛盾就凸显了出来。在这种背景之下,医患沟通应运而出成为一门学科,同时这也成为了社会的一大讨论热点。如今,不少影视、文艺作品都反应了这一社会热点,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都是以大量的事实为素材,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医患沟通的实际情况。电视剧《医者仁心》就主要探讨医生、患者家属、社会舆论这些因素对医患沟通关系的影响,同时还涉及了职业“医闹”这样的社会灰色地带,矛盾冲突在这部作品中尤为突出;著名作家六六的《心术》同样瞄准医患沟通,为此六六在上海多所医院采风长达半年。而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医生的角度展开故事。在医生的舆论地位日趋下滑的形势下,理解医生、关注沟通的声音也在日益洪亮。沟通能带来理解,而现在的医患纠纷中有太多是因不沟通或者说是不能有效地沟通而引发的不理解。

我国目前医患沟通现状总体而言还是良好的,但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医务人员对患者沟通需求的认识和做法与患者的期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说来,包括医务人员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医务人员未能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告知、不全告知、告而不知,还有就是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并不尽如人意。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点。

二、医患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为了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就不得不仔细分析医患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方案。

1、医患双方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一方面,如前文所讲,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变化,导致医方的思想观念同患者存在了较大的差异,医生也是离不开柴米油盐的普通人,同样需要获得可观的职业收益,而患者心中的医生往往都需要成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白求恩,这种高于实际的想法同医生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出入。

另一方面,虽然当今医学技术发展迅猛,但医学科学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在当前无法解决,由此便产生了“能诊不能治”的矛盾情况,同时各个医生的水平也有差异。而患者对医学的期望往往过高,如果上方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那就极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2、医疗体制和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

其一,医患纠纷中大部分还是围绕医疗费用问题。这就牵扯到了医保制度的完善,这且不论,目前医疗中各种大处方、过度检查等行为明显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却还得不到有效地制裁,同时诊疗中一些灰色地带还得不到法律的明确规范。

其二,医疗资源的配置也严重影响医患沟通。现在的患者更相信“大医院大医生”,也就形成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地方低级别医院的就诊人数却少了好几倍的情况。那么,在一所高等医院中,患者经常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能见到医生,而医生为了完成足够的看诊人数就不得不缩短每一个病人的看诊时间,这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同时病人通常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而导致主观叙述冗长而无重点,医生在疲劳的状态下往往打断患者说话,导致双方的沟通不充分,而患者的心情也很烦闷,认为排了很长时间的队而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投诉纠纷等问题。

3、医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医患沟通观念与技术 首先,缺乏沟通的意识更为严重。其实不少医生都学过相应的医患沟通课程或者心理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看诊过程中经常忘记沟通的重要性,忽略患者的心理。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疾病都存在着心理问题的影响,这时如果医生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就能够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加以开导和解决,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疾病的治愈。而很多医生都经常忽视这一点。

其次,医生有积极沟通的心态却缺少沟通的技巧,沟通不仅仅是谈话,而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医务人员缺乏相应的技巧就可能会导致有效的信息不能在医患双方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从而导致纠纷。

患者也就经常感到医院是“冷冰冰”的,感受不到充分的人文关怀。

4、医务人员未能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通俗地讲,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告知、不全告知、告而不知,也就是医疗信息的单方面掌 握,造成患者通常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而导致不信任、不理解。

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必须通过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才能实现,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医患沟通的内容之一。随着现在社会患者维权意识的逐步提升,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处在医疗费用大部分自己负担的背景之下,患者希望医生对自己开处方时能“量力而行”,花费尽可能少的费用。如果医生忽视了这一点,再加之社会舆论对所谓“医疗费用黑幕”的关注,十分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甚至是医疗案件。

三、针对医患沟通存在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1、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及宣传

针对医患双方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医疗卫生部门应该加强正确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逐步缩小医患双方在认识上的差异。另外,遇到对医院不利的不实报道,医方可以成立相应的公关部门,开诚布公地摆事实、讲道理。医院与媒体应该加强沟通,争取相应的舆论支持,而不是对媒体拒之门外。

2、进行有效的医疗改革并加强基础医疗知识的普及

国家应该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医保制度的弊端,进行相应的整改,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患者有了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与医生的紧张关系自然得到缓解。

另外,应在全社会加强基础医疗知识的普及教育,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医生沟通起来也更为有效,并且能够加深互相的信任和理解。

3、在医务人员中大力开展医患沟通教育并建立全方位医患沟通制度

针对医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医患沟通观念与技术的问题,应该在医务人员中全面长期开展医患沟通教育,从医学生到主治医师都要学习相应医患沟通技巧,并开展针对性讲座等等。

要特别提出,在医院中,医患沟通应该被建立成一种制度,从规范的制度层面明确沟通的内容、时间、注意事项和相关执行人,对不符合规范的要进行相关处罚,另外医院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地监管手段来确保沟通制度的切实执行。

4、尊重病人的权利,完善各种知情同意书,使医患沟通具体化

医方必须尊重病人的各种权利,让患者明白诊断、预后、检查、治疗、用药等。并尊重病人的选择权,详细提供各种不同的诊疗方案的优劣点及所需费用,允许病人做适当的选择。同时建立具体的知情同意书及谈话签字制度,一方面能使患方行使自己的知情权、选择权,一方面也使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患沟通的质量和效果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医患沟通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是本篇论文的中心,明确指出医患沟通是每名医务人员的必备技能。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在今后社会的医疗情况中会日益明显,我们作为医学生也应该在这一方面对自己加强要求,以适应今后社会的医疗环境,成为一名称职的好医生。

【参考资料】:

[1]卢仲毅 《从医患沟通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 [2]吕兆丰,王晓燕,张建 等。《医患关系现状分析研究——全国十城市典型调查》 [3]杨智 《综合性医院医患关系现状调查》

2.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 篇二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自行设计“研究生医患沟通问卷调查表”, 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包括一般信息 (年龄、年级、性别、专业) 、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医患沟通教育现状、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自身因素及社会因素。以不记名方式分批向该校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研究生发放问卷, 每一批问卷在当天收回, 于一周内完成调查。收回后汇总并通过Excel工作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360份, 回收338份, 其中有效问卷338份, 有效回收率93.9%。

(二) 研究生一般资料

338名研究生年龄跨度范围为22岁~35岁, 男性163人, 女性175人, 研一113人, 研二110人, 研三115人;内科148人, 外科110人, 肿瘤学32人, 妇产科13人, 传染科11人, 儿科9人, 眼科8人, 耳鼻喉4人, 口腔科3人。

(三) 问卷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研究生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并注重提升沟通能力。

2. 研究生医患沟通教育现状。

该校开设《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4] (以下简称“教程”) , 关于对本教程的认识, 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研究生支持开设该教程并对该课程很感兴趣, 认为该教程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相当部分研究生不赞同目前理论课授课方式, 建议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3. 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自身因素。

通过问卷得知:影响医患关系的研究生诸多因素中, 首要因素是“医患沟通缺失”, 其次是“缺乏医患沟通的培训”, 最小的影响因素是“部分研究生缺乏责任心, 工作态度不好”。

4. 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社会因素。

通过问卷得知: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因素中, 影响最大的是“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 其次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财政投入不足”, 最小影响因素为“‘医闹’呈职业化趋势”。

三、讨论与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到目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能力状况、医患沟通不顺畅及医患关系紧张的各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 笔者试从个人方面、培养单位方面、社会方面探讨提升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 个人方面

1. 增强医患沟通意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研究生们要顺应时代潮流, 逐渐转变意识。作为医患沟通的主导者, 研究生们要自觉、主动同患者及家属沟通, 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时间, 耐心倾听,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时了解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疑惑, 主动解答, 积极疏导, 将医患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2. 提高医患沟通技能。

为提高医患沟通技能, 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 与病人沟通前熟悉患者病因、诊疗方式, 增强与患者沟通时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医患沟通技能, 耐心倾听, 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 加强语言沟通的自我训练, 注意谈话态度与肢体语言[5];参加相关专家的讲座, 关注网上相关论坛, 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正确区分临床经验与沟通经验, 切勿混淆, 从而错误评价自己的沟通能力[6]。在学习医患沟通技能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 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3. 综合提升自身素质, 树立健康高尚人格。

作为医学研究生, 在工作之余也要多读书, 陶冶情操, 强化内涵, 不断完善并提高人文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提升社交能力与沟通能力, 综合发展。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研究生们应谨记《医学生誓言》, 树立高尚医德医风, 医德医风同医术并重发展;以病人为中心, 全面提升服务理念, 以高度同情心、同理心、责任心和爱心对待患者。

(二) 培养单位方面

1. 完善培养计划, 加大科研投入。

培养单位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 还要开设医患沟通方面的人文素质教程, 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 并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作为研究生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可参照国内外医患沟通考核量表, 如国内学者田冬霞修订《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进行考核[7]。作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大学, 还应加大对医患沟通课题方面的支持与投入, 不断探索提升医患沟通技能的方法, 完善体系;鼓励研究生参加医患沟通方面课题的研究, 在闲暇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 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2. 充分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

导师对研究生起着向导和楷模的作用, 其言行举止对研究生的思想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思想品德、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8]。在临床工作中, 导师应做好示范, 积极向研究生传授沟通技巧, 增强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同时积极向学生传授做人道理, 注重医德医风教育,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 提高授课老师标准, 注重多种形式教学。

为更好提升并激励研究生提高医患沟通技能, 培养单位在遴选授课老师时, 应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口碑好、医疗事故少、沟通能力强、病人反映良好的老师。在教学方面, 以理论讲授为主, 结合专题小组讨论, 以便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延伸[9]。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社会实践, 如Mini-CEX教学、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经验交流;运用三维评价体系、三级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式评价体系来强化研究生临床思维, 培育实践综合能力, 提高医患沟通技能[10]。适当安排研究生去医疗纠纷协调部门学习, 更直观地面对医患纠纷, 增强医患沟通意识及处理纠纷方式与技巧。

4. 改善医院环境, 注重管理细节。

医院的硬件设施及环境对病人疾病诊治有一定影响, 医院环境也侧面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理念。因此, 医院应强化管理, 细化规则, 更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如在病房中发放“健康宣传杂志”等。同时, 医院应合理分配病人, 适当减轻研究生的工作量, 让研究生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

(三) 社会方面

1. 客观认识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对健康问题愈加重视, 对疾病诊治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医学是一门要解决复杂生命中出现的问题的学科, 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是临床和学术上目前还无法研究清楚的;在已经研究清楚的领域, 甚至在一些成熟的领域, 由于生命的复杂性和个体生命的独特性, 医学也不可能预测到每一个患者每一种疾病的发展、演变和治疗情况[11]。因此患者应对疾病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2. 完善医疗环境。

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难题正逐渐加剧医生与患者之间矛盾, 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加快医疗体制改革, 完善医保制度, 降低医疗费用;完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走民营与国营相结合的道路, 改善医疗条件与医疗环境。社会上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 恶意挑拨医患关系;一些非法组织蓄意谋划医疗纠纷, 破坏医疗秩序。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媒体予以及时、正确的引导, 还社会一个客观舆论环境;并对破坏医疗秩序的恶劣行予以严厉打击, 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的医疗环境。

3. 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应用到执业医师考试中。

为让研究生们更加注重医患间的沟通, 卫生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及考核细则, 加快对医患沟通体系的研发, 并应用到执业医师考试中去, 让医学研究生在成为正式医师之前充分重视并掌握医患沟通技能。

四、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 我们得知该校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认识到医患沟通在临床诊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形式单一, 医患沟通教程的理论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在临床工作中医患沟通缺失, 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同时存在工作负荷重、病人对医疗期望值较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舆论媒体导向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存在自身、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足, 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需要个人、培养单位、社会的努力与支持, 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 全面协调, 研究生的医患沟通技能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 医患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祖国未来的医药卫生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摘要:目的:了解地方某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 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提高对策。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以不记名方式对该高校附属医院的一年级至三年级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该校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意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并赞同开设医患沟通方面教程,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理论教学形式单一, 在临床工作中医患沟通能力缺乏并缺少医患沟通技巧相关培训, 同时存在影响医患关系的自身因素及社会因素。结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存在不足, 提高需要个人、培养单位、社会方面共同努力及全面协调。

3.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 篇三

如今,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系统,也已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注重医患沟通可以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体现了人文关怀,也让患者放心、安心、舒心,有利于医院开展正常的医疗活动。1

1 医患关系的内涵

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的医患关系就是只指诊治医生与被诊治的患者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中的“医”不仅仅是指医生,它包括了护理人员、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在内的医疗组织;“患”也不仅指患者,还包括患者的亲属、监护人、照顾人、单位组织等。2医患关系就是指医务人员、医疗组织与患者及其有关人群在医疗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关系。

2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2.1 大部分患者希望能得到的诊疗是安全的,也就是安全第一。

2.2 作为患者总想着能马上康复,可以早日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所以患者希望得到疗效短,见效快的诊疗。

2.3 许多患者认为直接挂号看病即可,预检护士的工作是多余的,所以根本没有耐心回答护士的询问,甚至会发脾气。

2.4 患者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担心病情而焦虑、烦躁,特别是病重或“自我诊断”不清时就更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医生。觉得医生在为其他患者诊疗时似乎浪费了他的时间。如果遇到类似病情的病人,还会追问诊断结果等。

2.5 就诊时的患者由于年龄文化的差异,有时常会表述不清或杂乱;为急于明确病症,有些常常要求医生耐心倾听自己对病情的陈述,仔细分析自己的疾病,希望尽快做出明确诊断。

2.6 在患者确诊后又会常常表现出尽早得到治疗的愿望,即急于治疗;还有一部分患者看到症状体征不明显、检验值轻度变化时,往往会掉以轻心,不按医嘱进行合理用药和治疗即轻视治疗;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人,尤其是肿瘤晚期患者,常常心情沉重,悲观失望,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即放弃治疗。3

3 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所采取的措施

3.1 注册“医患通”服务平台 可以通过登记个人手机号码从而注册我院的“医患通”服务平台,以方便患者及时了解就医诊疗相关信息,享受一系列的医疗相关服务。如专家门诊提前预约服务、检查项目及药品价格的查询服务、就医导航、预约检查的检前注意事项提醒、中药煎制完成提醒等。

3.2 让患者享有对疾病的知晓权 知晓权是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医务人员不能隐瞒任何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信息。医护人员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来让患者了解病情。其目的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维持患者病情的稳定,为治疗提供较好的条件。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精神状态来权衡是否告知全部病情。

3.3 正确对待患者的期待值 态度决定一切。当患者达不到就诊的预期目的时,就可能因不满意而质疑医院并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通过态度传递情绪,通过沟通传达价值。良好的态度和沟通,有利于提高患者所能感觉到的服务和价值。

3.4 尊重并理解患者 传统的诊疗模式是医患在交流时,医者俯视,而患者仰视。如果医生站得过高易生傲慢,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也会产生不满。因此,今天的医疗服务除了传递医疗治病救人的价值外,更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人为本的服务上。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医患之间的互动、尊重和理解。

3.5 需要有关治疗方案的介绍与解答 医护人员应当尽责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医生应当认真诊治,同时为他们解释病情,让患者或其家属参与到诊治计划的商讨中,最后达成一份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治疗方案。

4 创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

保持就诊环境的舒适很重要,大厅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室内需要有清新的空气,在各楼层的角落摆放适宜的绿色植物。在诊室及诸多功能科室的门口要有充足的候诊椅,同时放置一些杂志和报纸给患者和家属等候时翻阅;还可以安装电视,向等候的患者普及健康知识。提供便民的就医措施:免费为病患提供开水和一次性口杯。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平车和轮椅。对于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孕妇和高龄患者,可以开通专用通道,优先安排就诊和检查。对于危重患者,应及时开通绿色通道,由专人陪护,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在就诊的高峰期可以通过提早打开挂号窗口,增设收费和取药窗口来减少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

5 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仍处于医患比例严重不足的时期。虽然医护工作繁重而艰辛,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医疗服务要求。4这一现象,在今后会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需要患者同样给予医护人员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患者有时候要求过高,他们的期望值已经超出了现代医学的水平,认为到了医院就能把病治好,一旦治不好病就觉得是医院和医生没有尽力。实际上,医生也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和重症晚期的病人,往往也是束手无策,回天无力。在诊治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会出现各种风险和意外,而这些与医生的医术及责任无关。这就需要患者能够理解疾病发展的自然规律,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和不可预估性。

总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的努力。每个人都应当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推动者。让医患沟通这个平台成为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沟通的纽带,使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吕玉波,庄一强.医院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 庄一强,王兴林,赵红.医患关系思考与对策[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3] 常志奎,管建.社会视觉下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雜志,2004,20(增刊):43.

4.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 篇四

A、极端恶劣

B、剑拔弩张

C、并不和谐,但是属于社会进步的体现

D、非常和谐

2、医务人员应当把“患者”当做()

A、顾客

B、上帝

C、朋友

D、以上皆不是

3、医生在为病人看好病后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需要

C、安全需要

D、爱的需要

4、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

A、医师与病员的关系 B、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C、提供服务的过程

D、接受服务的过程

5、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劳伦斯

D、苏格拉底

6、关于医患沟通,说法错误的是()

A、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

B、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

C、医患沟通以患方为主导

D、医患沟通中互动、互补和互谅是和谐医患沟通的前提条件

7、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

A、医医关系

B、医患关系

C、患患关系

D、医生与社会的关系

8、医生需要尽量达到的第三重境界是()

A、精神支柱

B、治病救人

C、人文关怀

D、以患者为中心

9、作为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

A、精神支柱

B、治病救人

C、人文关怀

D、以患者为中心

10、医生提供的服务与售货员服务于顾客的服务不同之处是()

A、以治疗病患为目的

B、选择的权限不同

C、情感不同

5.医患沟通方法与技巧 篇五

沟通方法

(一)预防性沟通。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如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病人,应立即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有针对性地沟通。还应在早交班时将值班中发现的可能出现问题的患者或事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

(二)变换沟通者。如责任医师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有障碍,应由其他医务人员或上级医师、科主任协助与其进行沟通。

(三)书面沟通。对丧失语言能力或需进行某些特殊检查、治疗,重人手术的患者,患者或家属不配合或不理解医疗行为的可以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沟通。

(四)集体沟通。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应请求上级医师或与上级医师一同集体沟通。

(五)协调统一后沟通。诊断不明或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医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认识后由责任医师与上级医师一起对家属进行解释。

(六)实物对照讲解沟通。在有条件情况下,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利用人体解剖图谱或实物标本、多媒体等对照讲解沟通,增加患者或家属的感观认识,便于患者或家属对诊疗过程的理解与支持。

(七)主动征求意见沟通。可以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主动征求意见。沟通技巧

(一)“个技巧”:多听病人或家属陈述,尽量让病人或家属宣泄和倾诉,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作出准确解释。

(二)“二个掌握”:掌握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及心理状况。

(三)“三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情绪状态:留意沟通对象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尽量自我控制。

(四)“四个避免”: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调、语句;避免压抑对方情绪、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生的意见。

6.临床实践教学与医患沟通 篇六

临床实践教学与医患沟通

患者是医学教学最主要的资源,加强与病人心理沟通,取得病人合作,是保护好这个教学资源的唯一方法.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引导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学习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是一门新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要求医师在医惠沟通中起主导作用,提倡“沟通第一,技术第二”的医疗服务理念.尊重病人的.基本权益,寻找通俗和谐的沟通技巧,减少医患纠纷,建立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为广大病患者服务.

作 者:张珊莉 邝昌贤 林少芒 ZHANG Shan-li KUANG Chang-xian LIN Shao-mang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广东,广州,510182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医患关系 沟通 实践教学 权利

7.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 篇七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教育,人文精神

近年来,医患关系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从总体而言我国的医患关系相对较好,比较和谐,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状况。究其原因,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因素尽管是多方面的,然而,在医学教育中,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比重不合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教育薄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未来的医生,不仅应具备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精湛的医疗技能、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较强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卫生人才培养,应特别强调医学教育要与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6-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医患关系对构建和谐公平社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课题,课题组在全国十个城市做了5,008份有效问卷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在缓解医患关系中具有积极作用。

1 医患关系的现状

从医患关系矛盾产生的医学教育根源入手,本项研究通过调查、分析等手段,找寻医患关系紧张状态与医学教育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从中探寻如何通过改进医学教育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

1.1 医务人员的诊疗质量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决条件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可以看出政府、社会、患者、医方都将医院的诊疗效果和医院的医疗服务放在影响医患关系诸多因素的第一、二位。社会上普遍认为,作为技术因素的诊疗质量和作为非技术因素的医疗服务,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两者中,被调查的四方又都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非技术因素的医疗服务上,相对诊疗质量的选择,更有55%以上的被调查者将医疗服务放在前两位。也就是说更多被调查者认为非技术因素比技术因素更能影响医患关系。与此同时,有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对无论是医院的医疗质量还是医院的服务水平都持否定态度。

1.2 法律知识不健全,法律意识不强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的自我保护观念,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在增强。但是,目前医疗与法律的关系更多的是关注法律的制订和颁布,而颁布后的学习和利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医患矛盾”、“医疗纠纷”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政府部门和医学界关注的话题。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牢固地掌握医学、药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应掌握与医疗行为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这也是法制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通过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乐观,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不熟和不知道的比例占到了8.4%,一般了解的占到了38.4%)、举证倒置等相关法律知识熟悉程度(不熟和不知道的比例占到了15.8%,一般了解的占到了48.9%)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但是,如果将同一熟悉程度进行各学历间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很熟、较熟两条线,随学历的上升呈现上升趋势;而一般、不熟、不知道的则随学历上升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学校教育对于医务人员法律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很大作用。接受学校教育较少的人员则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低。

1.3 正确认识医患关系的本质,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医患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它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同决定了在处理医患矛盾问题时候的不同态度。调查显示:在患方和医方中分别有40%和30%左右的被调查者将医患关系定义为消费关系或合同关系。

如果将医患关系理解为合同关系,就要用合同法来调整医患关系,那么按照合同法平等自愿的原则,医生将有权自由选择是否为病人治疗,面对危重病人或者经济困难人群,医生有权拒绝行医,而这不仅与执业医师法相违背,更有悖于医生救死扶伤的基本原则。

如果将医患关系理解为消费关系,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那么按照我国消法的规定,消费者首先具有人身财产安全的权利,而医疗行为中,有些是要以付出患者一定人身健康为代价来换取更大的安全健康的行为,比如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拍X光片等。

医疗行为具有高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医者掌握一定医学知识与技能,但是相对于错综复杂的人体还有非常多的未解之迷。而且,每个患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治疗模式适用所有患者,同样的病,同样的治疗方式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可见,如果将医患关系理解为合同关系或者消费关系,当医疗行为造成不可预见或不可避免的不良后果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医患双方的矛盾,不利于双方的沟通与相互理解。

1.4 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红包”是在医务人员将患者治愈后,患者或家属为了表示感谢而采取的一种自愿行为。但是“送红包”这一“感恩”行为如今已经变质了。本次调查中发现,无论医方还是患方都有30%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送红包是随大流,而这“大流”中就有医生主动索取的情况。

患方身心遭受痛苦时,当他们需要花费时间、精力、金钱用于治病,心理期望值自然是很高的,需要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关怀,渴望得到医务人员的情感支持。因此,医务人员不仅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医疗技术来诊治病人,更需要把患方放在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地位,共同的目标是治好疾病,而不能将患方当作自己的对立面来看待。调查显示有28.6%的患方被调查者在医疗行为中感受到了医务人员的不尊重。在患方期望值很高,而医方不能提供满意服务的情况下,医患矛盾很容易激化。

过度医疗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生了超出正常疾病诊断、治疗、化验、检查之外的医疗行为。其实,过度医疗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需求方面的原因,有“举证倒置”等法律规定的原因,有医学局限性方面的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追逐经济利益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43.8%(政府方)、34.4%(社会方)、39%(患方)以及34.1%(医方)的人认为“过度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表现出了各方对这个问题认识的一致性。

2 缓解医患矛盾的医学教育对策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影响医患关系的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力”和“观念”,而“观念”层面上的问题更为突出。服务质量、对医患关系本质的认识、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无一不与医务人员的主体意识相关。

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和谐的卫生环境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双赢的关系,其实质是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表现在道德权利的利己性和道德义务的利他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变得复杂了,医患之间的利益关系突出了。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关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而医学教育(在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则是医务人员更新观念以应对日益发展的医患关系,成为互动中与患者获得双赢结果的基础。

2.1 明确医学教育目标,将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确立医学教育的合理内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一不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教育虽然受到政府、学校和家庭的日益重视,但人文教育受到排斥和冷落的状况却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然而,医学教育的根本绝不能仅仅只是给医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而是应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一个掌握医学科学技术的人才。

在医学教育的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使得具体的教学内容过分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的编排;教学过程偏重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学方式推崇理性,追求规范化、制度化,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精神需求,也忽视了医学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其实,医学科学技术无论发展到多高程度,人类无论发展到多高水平,都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其健康的走向。这就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人文精神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医学教育,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的融汇和整合,并在其重构的过程中凸现人文精神。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并将其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医学生在接受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塑造出个人的人格和品质。因此,必须在医学教育思想观念上凸现人文精神,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理念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对未来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才来说,同时具有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是不言而喻的。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凸现人文精神,将使医学生在其发展中不再只算计事物对于自己的功利价值,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宏扬人文精神的医学生将不再无条件地顺应时尚和潮流,不再盲从规范和体制,而是以自己独立的体验、感悟、判断和博爱的胸怀去面对社会和他人,以对社会和他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不断追求精神的归宿和生命的升华。

确立敬畏生命的观念,使“以人为本”真正成为医生的行医准则。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处于单科单一型的状态,医学学科与文理等非医学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精神十分欠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医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必须围绕着医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展开。为此,医学教育在学科建设的投放上可以有重点,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功能互补的基本要求却不能变,人文素质的培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不能变。没有一流的人文学科就不能形成一流的医学教育。有关研究表明,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因此,我国医学教育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2 加强人文综合素质培养,注重知与行在医学教育中的有机结合

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医务能力的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而且应掌握从事医务活动的职业能力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但按目前的医学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患者对卫生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卫生服务,医方处在绝对主动的位置,患者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患者不仅需要医治,而且非常看重就医的软硬环境,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患者不但要求消除生理的疾病,还要求在心理上得到呵护,甚至很看重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否得到医方的应有尊重。所有这些变化,传统的医学教育无法满足。

以往,医学教育领域对能力培养的理解,比较偏重于动手能力,范围狭隘。而对动手能力的理解又比较强调实验操作能力。因为这是一种比较容易规范、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然而,这种医学教育理念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教育,应该紧密围绕医务实践这个培养目标来设计教学规划和内容。医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医疗技能、科研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都是医学教育课程设计时需要考量的。因为这些能力正是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2.3 秉持终身教育理念,让人文精神的积淀相伴整个职业生涯

医学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这不仅在于当今社会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人的生物、心理、社会品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医学科学技术的变化决定了医学和医务人员的医疗属性必须随之相应改变。高等医学教育不能是一次性的教育。医学教育必须同医务人员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1991年卫生部公布的《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开始构建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完整一体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但还处在起步阶段。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体制,形成运行机制,整合力量、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将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医学院校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备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精湛的医疗技能、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意识,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医务人员。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促成医患双方共盈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fund,jrj.cn/news/2008-2-25/00000.26073.html.

8.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师生沟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所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学好小学语文,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与认知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现状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沟通中主要存在着学生意见表达较少、后排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和区别待遇等问题。

(一)学生的表达不足

一些教师仍然沿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导,向学生们进行知识讲解,学生们需要跟着教师的节奏被动的接收知识加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和学生建立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学生也容易因为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失去听课耐心,而且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容易因此分散注意力,转而关注和教学无关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缺乏和后排学生的沟通

现阶段一些学校采用按成绩排座的方法,将一些学习成绩好,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安置在前排,而将一些比较贪玩、活泼好动但是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安排在后座。结果导致语文课堂上,前排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教学效果比较好,愿意配合教师,因此教师会比较喜欢前排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提问和关注前排的学生,前排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和教师沟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更加倾向于了解前排学生的学习情况,却忽视了后排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之间的语文学习成绩逐渐拉开距离。

(三)不公平待遇

教师喜欢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思考和聪明的学生,这是自然的,但是教师不应该因为如此就只关心成绩优秀的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大多数”的需求,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进度控制也应该以大部分学生的掌握为准,课堂提问也应该一视同仁,同时多多鼓励后进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并没有放弃自己,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沟通有效性的措施

(一)轻松、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紧张、焦虑、抵触等不正常心理,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打好基础。如果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互动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通过“很好、说的很对、很不错”等话语给学生正确的评价,予以肯定,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不应该予以批评,而是应该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例如“再想想、不准确、再考虑一下、很接近了”等,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通过委婉、关切、准确的语言来营造轻松、生动的课堂氛围,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好语文是多么重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沟通能力的增强

为了提高师生沟通之间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师生沟通的重要性,教师要明白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首先要通过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与思想,积极探索能够实现师生有效沟通的教学方法,并不断进行自身沟通能力的训练,掌握不同情况下不同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语文课堂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为课堂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开展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和常见误区,并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渐改进。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文章,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就可以直接问学生“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懂?”教师应该放下架子,避免学生因为惧怕教师批评自己不认真听课而装做自己懂了。通过有效的师生沟通,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在这篇文章中,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兄妹俩会不知道贝多芬已经走了?为什么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但是却并没有多少笔墨描写曲子本身,但是却用了一大段描写兄妹俩的想象?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疑惑之后,就可以展开集中讲解。

(三)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沟通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认知水平,鼓励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们消除课堂上的紧张心理,从而愿意放下心理戒备和教师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渐转变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将教师从凶巴巴的家长的帮手转变为学习上的朋友和人生导师,学生应该就学习和人生问题多多和教师沟通,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并在公平平等的师生关系下解决分歧,提高师生沟通的质量,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握机会,多和学生交流意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2.

[3]王春艳.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9.医患沟通现状与对策 篇九

一、我院医疗纠纷案件审理的现状

针对我市一些主要医疗单位相对集中在北关区的现实,北关区法院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了我市该类案件的审理现状。2003—2005年,北关区法院累计受理医患纠纷案件72件,其中,2003年19件,2004年23件,2005年30件。以医疗事故为案由23件,以民事侵权为案由的42件,其他案由7件。从结案的情况看,在医疗事故案件中,患方的胜诉率为60%,医院方的胜诉率为40%;在民事侵权医疗纠纷案件中,患方的胜诉率为70%以上,院方的胜诉率为30%。医疗纠纷案件审理的期限平均为6个月以上。

二、案件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亟待立法规范。由于我国在医疗纠纷案件的立法方面相对滞后,加上医疗纠纷类案件属于损害赔偿案件一类新型案件,多年来法律只是原则地为审理此类纠纷提供依据。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法院审判人员大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之规定,即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医疗纠纷的诉讼是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安全发生纠纷而起诉的案件,从纠纷主体看,是医患双方,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从纠纷性质来看,是当事人认为医疗单位的医疗行为损害了人身健康而要求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或减轻医疗费用,属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发生的纠纷,应为民事诉讼受理范畴。所以我们经常会在起诉书中看到这样的诉讼请求,由于被告的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原告(病人)死亡(或功能障碍),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对原告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我们也同样经常看到这样的判决书,被告在对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过失行为并造成原告(病人)死亡(或功能障碍),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这些诉讼请求和判决书所应用的法律依据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范畴。

在目前的医疗纠纷审理中,也有因起诉的案件所依据的法律不同而各有差异。有的采用《合同法》以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为案由;有的采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产品质量为案由;也有的以普通人身损害赔偿为案由等等,特别是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1990)民他字第44号复函]中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虽有异议,但不再申请重新鉴定,而以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这一规定使当事人可以将医疗纠纷案件不经医疗事故鉴定或虽经医疗事故鉴定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结论的案件,又以民事侵权赔偿起诉于法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疗事故赔偿标准低,往往会出现同是医疗事故或不构成医疗事故,其民事侵权赔偿额要高于医疗事故赔偿额的现象。同一案件,是按医疗纠纷赔偿标准赔付,还是按民事侵权赔偿赔付,往往也易使审判人员在赔偿裁决时难以判定。这也是部分当事人对医疗纠纷案件愿意以民事侵权赔偿形式诉讼的原因之一。

(二)医学会鉴定效力权威性受到质疑,鉴定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不管案由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还是人身损害赔偿都牵涉到医疗纠纷鉴定的问题。人民法院作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裁判要以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为依据,对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的裁判要依据司法鉴定机构的因果关系鉴定,鉴定工作成为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核心工作。

然而医疗纠纷鉴定工作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医疗纠纷的鉴定工作是指对医疗纠纷作出技术审定,通过调查研究,以证据和事实为依据,以医学科学为指导,判明纠纷性质,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指出因果关系,明确责任轻重的过程。而谁具有医疗纠纷鉴定权,谁来行使国家权力,是鉴定工作中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影响到鉴定结果,关系到纠纷性质和审判结论。

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依照《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医疗纠纷的技术鉴定工作由医学会组织,并明确了不同级别的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及再次鉴定工作,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问题是该类案件中患者一方存在对医学会的鉴定权威性不予认可的情况,认为医学会与医院是亲属关系,不能公平公正的做出鉴定。事实上,医学会也未能中立的做好鉴定工作,导致一些案件久拖不能决,鉴定做了一次又一次。

在人身损害赔偿为案由的医疗纠纷案件中,因果关系的鉴定机构面临着被有严重对立情绪的患方要挟的情况,鉴定机构往往会采取拒绝鉴定的做法回应要挟。因果关系鉴定面临无法正常进行的尴尬局面,同样导致案件审理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如我院审理卞某诉某院一案,卞某经诊断患有癌症住院治疗,后治愈出院后,卞自认为其病不是癌症,认为医院误诊,本案在鉴定过程中,卞认为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及各种治疗证明不能证明其病情,要求重新打开其身体内部作为鉴定的事实依据,致使鉴定机构无法进行鉴定。

(三)病历公信力亟待提高。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不仅是整个医疗过程的体现,且是医患交流的重要书面途径,更是医疗纠纷鉴定中的重要证据。篡改病历,医疗失信现象严重,直接导致鉴定工作的无法开展,使事实真相无法得知,导致诉讼正常进程受阻。陈泽柄诉安阳市妇幼保健院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经原告申请,法院依法委托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对原告在被告处住院时病历进行司法鉴定,鉴定项目:

1、病历第5、10、11页书写字迹与该病历中其他各页书写字迹的形成时间是否一致;

2、病历第六页2004年7月29日记录内容末句“颅内出血不排除”七字与该记录其他字迹是否一次性形成;

3、病历第11页护士签字栏“高洁”签字字迹与第13页执行者签名栏“高洁”签名字迹是否同一人书写。鉴定结论载明:

1、病历第5、10、11页蓝黑墨水书写字迹的老化程度均底于病历第22页蓝黑墨水书写的字迹;

2、病历第6页2004年7月29日记录内容末句“颅内出血不排除”七字与该记录其他书写字迹应不是一次性书写形成,该七字应形成于其下郭秀敬书写字迹之后;

3、病历第11页护士签字栏“高洁”签字字迹与第13页执行者签名栏 “高洁”签字字迹不是同一人书写。被告申请其医疗行为与原告脑损伤有无因果关系鉴定,人民法院依法委托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进行司法鉴定,2005年12月8日,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以:“因当事人来我室对你院送鉴材料有怀疑?经再三研究故不予受理”,将鉴定材料送回。2006年3月16日,经人民法院组织调查,原、被告双方一致同意,法院依法重新委托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对被告医疗行为与原告脑损伤有无因果关系进行司法鉴定,该鉴定机构以病历存在修改、增添内容,病历不完整、不真实为由不予受理。根据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关于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原则,被告未能举出充分证据证明原告所受损伤与其医疗行为不存在因果关系,由此承担了败诉的不利后果。

二、对策研究

(一)为了更好地调整医患关系,建议就医患类纠纷专门立法。在立法体例上由全国人大单独制定一部专门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医疗损害赔偿法》,或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处理全部内容在民法典中设专章、专节予以专门规定,就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实体处理和程序作出单独规定以摆脱目前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在立法内容上,应将医疗损害作为调整对象,明确民事法律关系性质、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医疗过失、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的因果关系、归责原则、举证责任、赔偿标准以及诉讼时效等内容。理由是: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一部行政法规来调整完全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显得力不从心。其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应是对行政法律关系进行调整,而现实是对医患双方的民事法律关系也在实现干预,造成审判实践中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和适用法律的尴尬。其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调整的范围仅限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对于医疗事故之外的其他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均排除在其调整范围之外,其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其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仅仅只就造成患者死亡、残疾的精神损害赔偿作了规定,而忽略了一般医疗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内容,造成赔偿标准和赔偿内容的不一致。我认为《条例》不应也不能作为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依据,而《民法通则》规定又过于笼统和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二)规范医疗纠纷鉴定是实现程序公正、提高审判质量的基本保证。面对“公正与效率”的时代主题,在目前医疗纠纷案件判定综合法律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做好医疗纠纷案件的鉴定工作,才能为医疗纠纷案件审理提供准确的、高质量的医疗纠纷鉴定结论,以利于提高审判工作的“公正与效率”。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规范医疗纠纷鉴定呢?

笔者认为,克服多头鉴定非严格中立,执行统一中立的医疗纠纷鉴定程序,是规范医疗纠纷鉴定的基本途径。限于前述医疗纠纷鉴定工作现状的种种推理,从我国目前的鉴定体制来看,医疗纠纷的鉴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医学会鉴定专家组进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鉴定;一是通过司法鉴定部门进行的因果关系鉴定—司法鉴定。由于二者的启动程序、鉴定人员的组成、鉴定方式、鉴定内容等不相同,必然会造成两种鉴定结论在司法诉讼中的不同“采信率”,从而引发医务人员产生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医疗鉴定权威还是司法鉴定权威?

笔者认为,从现实的角度看,应该高度重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树立其在医疗鉴定中的中心地位。因为医学会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中介机构。由于人员和经费的严重不足,医学会必须依赖医疗机构的赞助,同时又要接受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医疗部门和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之间一旦形成利益共生关系,医患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必将面临失守的窘境。医院出事,医学会灭火往往成为一种默契的安排。医患关系要回归和谐之路,首先必须具备中立的医疗鉴定机构,机构的中立才能有结论的公正。司法鉴定的中立性体现在他的相对独立性、超然于双方当事人以及行政和司法的监督上。司法鉴定的行政监督,是指有行政管理权的机关对司法鉴定人及其所在的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也包括鉴定人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对鉴定人的监督管理。这种管理带有明显的行政强制性,监督的力度比较大,也比较有效。而其司法监督主要是通过法庭对鉴定人提交的鉴定报告的审查,鉴定人出庭质证、对质等方式来完成,直接关系到鉴定结论的效力和鉴定人的信誉,因而这种监督也是对鉴定人鉴定能力、鉴定资质、鉴定水平等诸多因素的考察。事实上,鉴定结论是否经过法庭质证,将会直接关系到鉴定的效力。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125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第59条的规定,鉴定结论必须当庭出示并接受双方当事人质证,没有经过质证的鉴定结论不能作为定案根据。而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鉴定人如果没有出庭的,就可能影响到质证的效果,从而影响鉴定的证据效力。相比较而言,医学鉴定的监督力度显然要弱得多,而且没有相应的监督保障措施,这也一定程度影响到鉴定的效力,综上所述,司法鉴定与医疗鉴定确实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而且从诉讼的角度来看,司法鉴定确实要优于医疗鉴定。

(三)完善医疗机构的病历管理,增强病历的公信力。病历是以文字、图象、数据等内容来证明某种医疗行为事实的依据,属于书证的一种。病历材料其内容能证明该医疗行为事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病历资料既可证明医患之间诊疗关系的客观存在,又可证明整个医疗行为的客观过程,可见病历资料的证明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为了增强病历的公信力,建议:

1、应明确病历资料的复印件是否能启动鉴定程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相关规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医疗机构须提交相关病历资料的原件,所以如不能提供病历资料的原件,就难以启动鉴定程序,司法鉴定也同样如此。因为只有原件才能反映整个医疗诊治过程的真实情况,如病历内容是否被涂改,而对此复印件是难以真实反映出来的。所以如果出现某种原因(排除患者方面的因素),医疗机构只能提供病历资料复印件。患方可以要求人民法院对于病历资料复印件不认可,由于鉴定缺乏真实可靠的鉴定材料(病历资料),鉴定工作无法进行,由此而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只能由承担保管病历资料职责的医疗机构承担。但问题是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对于无法与原件进行核对的复印件,只要双方当事人对其均予以认可或者有其他证据佐证的情况下就可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所以,病历资料的复印件启动鉴定程序,只有确实不存在影响鉴定过程及结果的因素存在且经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可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但对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未有明确规定。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这就可能和《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要求的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需提交病历资料原件的规定存在某种冲突,也可能给实际鉴定工作可能产生一定的障碍。

2、封存病历资料程序的实施应进一步规范化。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依法定程序封存患者无法复印或复制的主观性病历资料,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没有规定发生医患纠纷时是否对客观病历资料也一并封存,尤其是患者没有行使复印或复制病历这一权利时,司法实务中也常常出现患者起诉后要求证据保全,查封病历资料,以及审理中患者认为医疗机构篡改病历要求鉴定等情形。《条例》同时规定了主观性病历资料应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那么封存主观性病历资料是医疗机构应履行的义务还是可选择的权利?如果是应尽的义务,就涉及到如果医疗机构不履行,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如果患者或其家属对封存病历资料不配合,如拒绝在场,那么封存程序如何进行?其法律效力又是如何?在实践中,更多的是发生医患纠纷后,患者方面要求医疗机构对病历资料予以封存,可以说封存是一种依申请的行为。笔者认为,应把封存客观和主观的病历资料都作为医院一方的义务在法律法规上予以规定,将封存所有的病历作为医院的一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在封存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定期封存制度,比如患者一方办理出院之日或发生医疗纠纷之日,在患者一方在场下必须对病历进行封存,患者一方拒绝在场情况下,要请公证机构到场监督封存。

10.论新时期的医患关系之医患沟通 篇十

临床医学1205班李宣宣学号 121518010510 摘要

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当前和谐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最基本的解决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途径,已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医患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目前我国经济正在沿着市场化的轨迹发展,医疗制度改革也在深入进行,这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要想构建和谐的医疗关系,必须医方、患方、社会三者共同努力。国家增加卫生投资力度,准确定位医疗机构的性质,确保广大中低档人群的基本健康等实际已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实现医患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关键词医患关系概述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医患关系的实质

医患的沟通医患沟通的现状分析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 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的 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

医患关系是在医疗过程中由技术性关系和非技术性关系两大部分组成。非技术性关系是指求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病员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作用。技术性医患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

11.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 篇十一

语言是医患沟通的桥梁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心理过程。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也是医患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交际活动的工具,绝大部分的人际交往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如果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未知的陪岸,医者的语言则是通向彼岸的桥梁。

在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话对病人是有权威性的。如果医生在沟通中,坚持科学和审慎的原则,他的话和病人的主观感觉相符合,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病人对他的信任度将会提高,他指出的一切将会给病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医疗用语的伦理原则和常用语言

医患间语言的交流,认知的互动,不是随心所欲,信口雌黄,其背后必须有医学伦理观念和行为作为支撑点。我国现阶段医疗用语的伦理原则应该是:以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和医疗实践中的伦理原则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关爱、同情、保护和方便患者的观念,在医疗全过程中友善、科学、文明、通俗和谨慎地使用口语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以融洽医患关系,优化医疗过程,维护和增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医生对患者不但要有问必答,且回答问题还应科学、准确、慎重和具有针对性。

为实现恰当的医患沟通,医德规范认为医生要善于使用五种语言:礼貌性语言,解释、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保护性语言,体态性语言。有的学者认为临床医学中的特殊语言要求是:善于倾听,避免刺激,适当鼓励,正确提问,细心观察,学会微笑,并指出上述要求应“凝聚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语言沟通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言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即“淡、少、专、硬、偏”。

所谓“淡”,是指某些医务人员对患者情感淡漠,缺乏关爱,见之于语言则呈“冷言冷语”。其根源在于有的医者陷入对各种病人均已“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的认识误区,在接诊时只是频于应付,似乎是机械地执行某种“程序”,完成某种“公事”。

所谓“少”,是指医者面对患者呈现出的少言寡语,惜言如金,不耐烦或不乐意回答病人问题的状况。患者多、医生忙固然是客观事实,但“时间就是金钱”的因素也不能排除。其结果,留给患者的只能是医生对自己不重视、不理解、不同情的就医感受和心理阴影。

所谓“专”,是指医者直接使用十分专业的医学术语和医学概念进行沟通,使患者难以明白,沟通存在语言障碍。简单地将医学术语引入医患交往,讲话不看对象,超越了患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所谓“硬”,是指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生、冷、硬、顶”问题。医患沟通中忽视了患者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甚至将自己的不良心理感受对患者宣泄。这种简单生硬的态度实为医患沟通的大忌。

所谓“偏”,是指医者偏离了平等待患、一视同仁的医德准则,居高临下的对待患者,或者戴着“衣冠取人”、“权势取人”、“金钱取人”、“相貌取人”等有色眼镜对待患者,语言傲慢,行动怠慢,给患者造成不良刺激,使其就医过程变成“受气过程”。

语言沟通的技巧

①语言艺术:一般说,医患沟通中医者应恰当地使用文明用语,劝导、安慰性语言,杜绝伤害性言词。儿童患者具有自身特点,对其应更多地使用鼓励和表扬性语言。②交谈原则:医患交往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的交谈。交谈是零距离的沟通,是双方洞察对方内心世界的窗口。在这种沟通方式中医务人员要主动、真诚、中性化,防止冷淡或过于热情,以免造成病人的疑虑和不信任。并及时、巧妙地引导病人,直接或间接的提问、进行开放式谈话。③用心倾听:对病人述说的内容和过程要认真、耐心、专注的倾听,使病人感受到医者的重视,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对疾病造成的痛苦情绪应给以理解、同情和关爱,以增进病人交谈的兴趣与主动性。④采集病史中的引导原则:在采集病史、了解病情变化中,除应坚持用心倾听的原则外,还应巧妙、有分寸地使用导向性语言,引导病人讲述清楚病史的演变和病情的变化。

12.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十二

关键词:医患关系,沟通,引导,对策

随着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医院内的医患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又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传统关系正在被平等互助关系所取代,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对医院管理、规范医务行为和避免医疗纠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 医患关系的现状

1.1 医患关系“器械化”

临床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医生通过各种机器、仪器、设备等技术获得患者的生化指标等数据,并日益成为诊治的重要依据。这种以机器代替人脑思维的趋向,逐渐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忽视了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医生拿着“报告单”看病,成了“开单机器”。

1.2 医患关系“商品化”

我国人口多,现有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一方面存在着“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情况,一方面也在某些地方实行了所谓的“特殊政策”,如点名手术等,出现了商品化倾向。

1.3 患者要求“复杂化”

现在的患者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存在诸多差异,与医疗卫生行业现有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有的要求十分苛刻,根本无法满足。

1.4 医患间缺乏信任

很多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

1.5 医患沟通不够

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极易导致纠纷的产生。

1.6 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太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对享有的医疗保健水平同其他生活水平一样不断有更高的要求,认为既然花了钱,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而不理解现有的医疗水平的提高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在我们日常的急救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一般十分危重,都希望能迅速摆脱病魔的困扰,甚至起死回生,当医务人员尽全力抢救仍然无效的时候,大多家属很难接受,进而对正常的医疗活动进行挑剔,甚至极端不理解。某些患者出于某种不良的动机,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

1.7 医务人员心态失衡

由于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强、风险高的特点,而收入相对低,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职业道德低下,态度不到位,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1.8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炒作和错误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

2 医患关系的解决对策

2.1 增加经费投入,调整卫生资源配置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支持医疗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随着医改的正式实施,着力解决病房病床少、医疗设备落后、福利待遇低等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宏观的调控。

2.2 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之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人事制度、质量控制制度、价格体系进行改革,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综合目标责任制。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2.3 健全卫生相关法规,创建良好社会氛围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强化法制建设是调节、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设立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措施,要强调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各种职责的法律责任,使各种法规和制度成为医院工作人员的行为依据。使医院工作人员知法、懂法、守法。

2.4 加强自身建设

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同时呼吁全社会在要求医务人员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尊重科学,为广大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执业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5 强调团结互助

要求医生之间、医护之间、兄弟科室之间、兄弟医院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要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6 适应现状

医疗机构管理者及其医务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医方各种行为所具有的法律性,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的归责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使患方处于有利的诉讼地位,加重了医方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学习《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卫生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诊疗操作常规,提高法律意识、规范诊疗行为。保证患方的知情同意权、自主选择权、个人隐私权、人格尊严权等权利不受侵犯。

2.7 加强对各种医疗文书的规范化管理

医疗文书是客观性资料,是进行医疗诉讼时的主要证据,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2.8 正确的舆论引导

政府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呼吁全社会要正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与医疗行为的风险性,增加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尊重,理性地对待医疗风险,即使发生了医疗冲突,也应该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解决。

总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仍是当前医疗服务中一个突出问题。诚然,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不容乐观。紧张的医患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重要的一环,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呼吁全社会关注医患关系状况,对医患关系状况有更加充分而准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秀萍.医疗质量营销手段初探[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11) :70-71.

[2]刘志刚.患者的权利与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 (3) :186.

[3]尹秀云.医患关系认知中的两个误区及伦理[J].医院管坛, 2005, 2 (100) :37-39.

[4]李彦博, 法云智, 夏侠.浅谈医生与病人的交流[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11) :59-60.

上一篇:班级庆祝元旦活动主持词下一篇: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逻辑判断之结论型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