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2024-10-16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共15篇)

1.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一

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教学难度比较大的一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总结当前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本科生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形成的一套逻辑体系。高校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要想实现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就要求经济学教师不仅要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框架,还要培养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具有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对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约束条件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框架来选择或建立合适的分析模型,进而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的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集合了大量经济学学家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而经济学的发展也历时几百年,如此繁杂的思想内容想在有限的一个学期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主讲教材,以这本教材为例,全书共涉及十一章,很多章节的讲解,至少需要十个以上学时才能完成,而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都被不同程度的压缩,这就更加加重了微观经济学如此繁多的内容却无法得到足够的授课时间保证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抽象。很多学生反映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感到困难和困惑,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相互影响,因此学习这门课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而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大都在大一下学期或者是大二的上学期,基本上是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课,因此由于学生的前期训练不足,所以往往是带有更多感性地分析问题,缺少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以及前期数学等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而言;第二,微观经济学既然是解读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的学科,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因此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学习经济学的感觉自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容易有学起来困难的感觉。

三、解决的对策

(一)扎实的前期课程准备。在微观经济学的前期课程设置上,学生已经具备了逻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学习基础,这些课程的学习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必要的前期准备。在经济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课程体系学习的不完整或者是部分课程还没有开课,这种情况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一种障碍,很多课程的学习应该在微观经济学开课之前予以完成。

比如,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图表,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看得懂图表,还能够正确、熟练地描述图表,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以及发展的趋势。同时,学生要会自己动手绘制图表,这种绘制图表的方法更多的是应用计算机软件去绘制,比如excel,明确了变量之间的关系,采集了正确的数据,会应用不同的软件建立数字型图表,比如最简单的曲线、散点图、饼形图、柱形图等。

另外,我们现阶段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架构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的经济学体系,这就要求学生要想学好微观经济学就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除了教师课堂的讲授以外,教师应介绍有代表性的英文版微观经济学著作让学生们课后阅读和学习,条件允许的话,应对这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或者即使是中文授课,在一般的国内经济学经典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英文词汇,书后一般都有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表,这些都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

还有,学生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关键,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线性与非线性的斜率,最大值与最小值,拐点的问题等等,基本上每一章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内容,还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等等。如果涉及到中级或以上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的话,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数学分析等知识也会用到。就是说,系统、完整的数学学习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保证,尤其是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门学科。

(二)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关注和了解社会、经济时事,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以外学科的著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和各门学科都有联系的综合学科,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科学中的问题,比如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均衡理论,就来自于物理学;而数学的推导是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经济学还涉及比如历史学、地理学、法律等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各个领域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扩展思维,更好地理解经济学。

(三)案例与习题的运用。除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教师应该注重案例的引用,因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和决策的学科,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案例的分析,正像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规律和定理基本上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样,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知识内容,还要让他们知道每个知识点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案例的研究和讨论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学好微观经济学离不开做题,很多学生反映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在听课的过程中即使都听懂了,但是一旦涉及到做题,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没有解题思路或者觉得和理论部分衔接不上,而经过了习题训练以后,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则更加深入,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四)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一些资料、案例和复杂的图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多媒体可以生动地将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图直接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可实现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比如蛛网模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蛛网模型的动态形成过程演示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发现,如果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来实现,效果也未必就好,比如一些需要数学推导过程的定理和证明,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的理解未必深刻,如果通过教师板书的书写推导,每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一些曲线图形和方程的讨论可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己进行推导或求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所以,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是比较适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手段。

四、结论

本文认为学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不仅需要学生扎实、完善的前期课程准备,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单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理解经济学的理论、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如果教师能够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讲授,恰当地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二

第一, 恶性竞争日益加剧。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确立的参与全球分工、充当世界加工厂、依靠商品扩张发展经济的路径不再走得通。由于一夜之间外部市场的骤然衰落, 各类产能不断向内需集中, 几年时间我国几乎所有产业都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严酷的竞争压力使得恶性竞争几乎出现在每个行业, 为了维持原有的经营预期不惜铤而走险, 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和水域污染事件只是这种恶性竞争的一个侧面反映。亚当斯密将市场竞争这个看不见的手描绘为社会财富增进的助推器, 西斯蒙蒂却将其指作万恶之源, 其中不同就在于竞争环境;能够扩张、能将蛋糕做大的竞争是良性竞争, 它是财富增进的助推器, 不能扩张、蛋糕只有一小块还要你争我抢, 那就是恶性竞争, 它所能唤起的只有人们心中的恶魔。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恶性竞争自不必说, 各地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样非常严重, 开发区、高新区疯狂涌现;各地区在全社会资金已经富集的情况下为吸引投资不择手段, 胡乱承诺, 甚至为害乡里;各地区依靠行政非常规手段乱拆乱建毁林毁地, 尽可能扩大本地城区范围和让本地区覆盖更多的生产要素从而形成更大的社会产出。在外在扩张有收益时, 地方政府的这种无序竞争或许会随着区域分工越来越有序, 在外在无扩张时, 地方政府的这种竞争就只能带来对群众的巨大伤害和社会运行成本的激增。

第二, 金融肆虐、投机猖獗。实体经济下行而又要使市场经济总量保持不变或仍旧实现增长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资产升值, 与生产性企业的困难相对应,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我国风生水起, 高利贷以金融创新之名横行泛滥, 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资产泡沫被越吹越大, 非法集资、高息揽存的广告以各种名目遍及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山西、内蒙古、浙江、河南等许多地方高利贷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有的甚至已经崩盘。金融的本质是扩张, 他是市场经济扩张的加速器, 当实体经济没有出路时, 我们经济的外在扩张没有新的办法时, 这些高利贷就反而成为了社会动荡的助推器, 不断爆发的非法集资资金断裂案已经在不断敲响我们的警钟了。在金融投机所推进的资产泡沫下, 消费品价格和房屋租赁费一翻再翻, 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仅有的实体经济正在被资产泡沫越掏越空, 制造业并没有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向内地转移, 而是转移去了越南、泰国、菲利宾,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海洋经济, 这样最基本的认识都没有, 其言论当然是胡说八道。

第三, 人民幸福感严重下降。在资产泡沫的推动下的消费品价格和房屋租赁价格一翻再翻, 房地产所导致的不断大规模拆迁, 恶性竞争所导致的收入不稳定恐惧、质量安全担忧和无穷尽的攀比, 使得社会公众普遍的幸福感严重下降。看看小学生的书包和家长对名校疯狂的向往, 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腐败和不择手段的赚钱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因为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 无穷尽的攀比从上到下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毛孔, 各种以标准化、科学化、提效率之名的评比和认证正在如吸血鬼一样吸食着这个社会的鲜血。看看小学生沉重的书包和双休日忙碌的父母, 想想一个小学教师竟对七八岁的孩童标准化、竟要以小学生期末成绩来定自己的排名、考核、职称以及晋升, 竟然还要末位淘汰, 真是让人心里阵阵发冷。

第四, 中华凝聚力丧失, 民族自信衰微。中华民族首先以文化论, 然后以血缘论, 最后以地域论。回报乡梓这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外资时还不绝于耳的口号如今已很难听到, 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对富豪移民海外的种种担心, 中华文明现在是否已经不止是对海外华人缺乏吸引力, 甚至连本土的居民也视之如敝履, 希望早早扔掉。从台独、疆独、藏独到最近的港独, 更有甚者将“宁当英国人的狗, 不当中国人”的标语也打上街头。这些行为当然只是极端, 但民族自信缺乏却已经非常严重。这也正是中国三十余年改革开放财富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进一步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的原因。金融危机本来是中国资本占领世界的大好时机, 但中华文明向心力的丧失只能让这样天赐机遇从身边溜走, 反而让中国资本成为祸害自己、推动房地产价格和金融泡沫的罪恶之源。南海各国经济命脉多为华人控制、华人比例也很大, 本应是血浓于水、不分彼此, 孰料南海危机这些年竟然愈演愈烈, 看看新加坡电视剧中家长不让小孩学中文的情景, 中华文化认同感的衰微或许应作为解释南海危机的钥匙。“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当看到南海各国的年轻华裔不会说中国话, 关键是对中国了无牵挂时, 我们也只能说这样的歌曲只是一代人的回忆了。

第五, 社会运行成本激增。恶性竞争下的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催生了各类社会问题, 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金融欺诈, 还有贪污腐败, 而治理本身又转化为另一个严重问题———社会运行成本激增。为明确责任无限细化的规章制度、为细化管理不断增设的各类部门以及由此而必须增加的大量行政人员, 无一不在进一步加剧着这个社会的压力。公务员数量增加并不是单纯的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和社会负担增重, 其更意味着行政介入对正常企业经营和居民生活的干扰大幅增加, 生产者可用于实际生产的劳动时间进一步减少、社会收益能力进一步下降, 而这种社会压力本身也变成催生基层腐败的原因。法治成本往往与法治收益联系在一起, 美国一年全社会的法治投入 (包括律师、会计师等社会秩序维护行业) 据称达到了全世界的一半, 这才换来了它所谓的治理。美国能进行这样的投入是因为它能赚得到, 它的法治有收益, 它能实现对全世界的剥削, 所以它的社会能够平稳运行。我们治理环境、打击腐败也需要首先找到能赚得到的路径, 这才能有钱投入, 才能不增加社会负担, 才能不加剧社会压力,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金融欺诈、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

2根本的解决办法

面对二十一世纪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中国再一次走到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 “恢复中华传统以强国本, 扩大开放以富民生”, 这是我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它既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功之路, 也必将是未来三十年发展的胜利之路。

首先, 恢复中华传统以强国本。中华之所以为中华是因为中华之文化, 中华之体制。改革开放的基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重新赋予了中国农民以地权要求, 使得中华文明基于乡土和姻亲的社会信用体系得以重建, 为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很多人在寻找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 在我看来就是这套中华文明的信用体系, 亲戚提携、邻里相帮建起了一个个家庭工厂, 落叶归根、回报乡梓带来了一笔笔海外投资。今天面对新的国际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套信用体系, 恢复宗族、兴办宗祠、宣扬孝道, 强化血缘姻亲纽带和宗族基层自制, 强化个人行为的历史后效性, 建立反哺乡梓的社会投资机制, 使个人的不论任何行为都能心系宗族, 使中华儿女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心念家乡, 提升中华文明之向心力以强国本, 从根本上抗衡海洋文明自由主义思想在神州大地的肆虐。在国家层面最重要的是改革国籍制度, 变当前的属地主义为属人主义, 允许双重国籍的存在, 所有承认中华为祖宗之国、愿意在中华立宗庙、行祭祀的华夏儿女均不应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同时, 应以最高规格公祭轩辕黄帝, 将黄帝诞辰日作为中华民族的诞辰日, 提升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华人中的向心力。

其次, 扩大开放以富民生。当今世界尽管海洋文明处于衰退之势, 但目前主体仍然是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成就市场经济, 而市场经济体制与所有海洋文明的制度一样其本质就是扩张, 扩大内需、产业内陆转移这些谬论原因都在于不理解海洋文明和市场经济的这一本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功得益于引进外资和商品扩张, 外资的引入建立起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从劳动力、土地到科学技术, 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市场体系逐步认可, 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商品扩张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也使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市场经济体。这与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历史相似, 英国通过引进黄金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将自己变成了世界工厂和第一个海洋意义的世界大国。如同英国的经济发展路径转由世界工厂转为世界金融中心, 由商品扩张转变为资本扩张, 推动中国经济再三十年发展的也不应再是号召华人、投资乡梓, 而应是鼓励有了钱的中国人进行资本扩张, 让资本成为我们获取利润的工具, 而不是不断推高国内房地产价格、消费品价格和金融投机的罪魁祸首, 从而实现在根本上治理我国各行各业的恶性竞争、抑制金融投机、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和增进人民幸福。当今世界, 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化和信用化不可逆转, 发达国家原有的金融体系已经受到了很大冲击, 金融危机就是这一冲击的一次大爆发, 这正为中华资本大展拳脚提供了舞台。以中华凝聚力凝聚华夏子孙, 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就是扩大开放以富民生的根本路径。

3当前工作的着手点

“恢复中华传统以强国本, 扩大开放以富民生”的战略路径需要有现实可行且能被各方接受的切入点, 以运动员, 特别是足球、篮球、网球等具有号召力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国籍制度改革作为试点具有可行性。

其理由如下:

一是运动员试点范围很小, 不需要大范围牵涉户籍、公安、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 在黄陵县设一个试点办公室即可大体完成。

二是体育运动群众关注度高, 社会影响大, 运动员只要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 愿意在黄帝陵参加一个认祖归宗的仪式, 即可赋予其中国国籍、允许其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重要赛事, 这对在全世界唤起中华民族归属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试点得以被社会公众认可, 整体上推行“恢复中华传统以强国本, 扩大开放以富民生”这一战略路径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张祥平.制度对话[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

[2]顾准.顾准文集——读希腊史笔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年5月.

[3]张祥平.同源同功同构的两类经济系统——科举竞争系统和市场竞争系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3 (11) .

3.中学化学“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 篇三

【关键词】中学化学 问题解决 认知策略

问题解决是“个体从给定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过程,是一种认知途径和思维探索步骤”[1]。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一般包括4个环节:(1)问题表征。就是将问题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表征,其实质就是对问题的主动建构与理解。(2)策略选择。就是选择特定的问题解决方法或程序。(3)策略运用。就是执行一个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在策略选择中所决定的各种操作和策略。(4)结果评价。就是运用元认知对解题过程、结果是否得当做出评估[2]。“对于同一个化学问题,有的学生采取简便的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正确解决,而有的学生却按部就班去解决,过程复杂还可能出现错误,产生这样的差别尽管其原因不一,但与思维策略的不当有重要的关系”[3]。换言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策略的选择是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有关问题解决的教学要特别重视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实践表明,化学问题解决主要有类比迁移、整体思维、归纳演绎、数形结合等策略。

一、类比迁移

问题解决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离开了相关的已有知识,问题解决则无法进行。所谓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它是指设法将新问题转化为与已有知识经验中相似的某些特征,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从而将已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到对新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新问题与已有问题之间的相似性,有问题情境之间的相似性、表面关系之间的相似性和深层关系之间的相似性等几种。其中问题情境之间的相似性和表面关系之间的相似性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者能否唤醒与新问题相似的已有问题,也就是它决定着能否在新旧问题之间产生类比,最终从隐含着的深层结构上的相似性出发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被迁移的已有“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新的信息,需要在问题解决的同时进行感知和领悟。

例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NH3(g)+HCl(g)=NH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B. 电解法精炼铜时,以粗铜作阴极,纯铜作阳极。

C. 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的值减小。

D. 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a(OH)2固体,CO32-水解程度减小,溶液的pH减小。

例1的答案是AC。对于C选项来说,原本CH3COOH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CH3COOH?葑CH3COO-+H+。在加水稀释时,CH3COOH的浓度减小,CH3COO-和H+的浓度也减小。从CH3COOH浓度减小的角度看,平衡逆向移动;从CH3COO-和H+浓度减小的角度看,平衡正向移动。这样就难以判断C选项的正误。其实,这时可以将溶液中的平衡体系类比成气态的平衡体系,加水稀释导致溶液中各组分浓度同比下降,相当于气态平衡体系中的压强减小,平衡向粒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所以,体系中各组分在浓度同比下降的基础上,c(CH3COOH)减小,c(CH3COO-)增大,即■的值减小。

二、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策略是指抛开问题的某些方面、部分或具体细节,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变化实质,从整体上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整体思维策略多用于对结构复杂又存在着一定内在关系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如连续反应、循环反应以及晶胞组成等的计算。整体思维策略往往需要排除问题表层现象的干扰,从整体的角度审视问题,常常会涉及质量守恒、物料守恒、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等。另外,有机合成中逆合成分析法也是建立在整体思维基础上的。

例2 镁铝合金(Mg17Al12)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可在氩气保护下,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Mg、Al单质在一定温度下熔炼获得。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应方程式为Mg17Al12+17H2=17MgH2+12Al。得到的混合物X(17MgH2+12Al)在6.0 mol/L HCl溶液中能完全释放出H2。则1 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的混合物X与上述盐酸完全反应,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为 。

由题中所给的反应方程式可知,1 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得到混合物X是17 mol MgH2和12 mol Al。根据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关系,混合物X的原料是1mol Mg17Al12和17mol H2,同时又相当于17mol Mg、12mol Al和17mol H2,它们分别与盐酸作用所能得到H2的总物质的量为17+12×1.5+17=52mol,这也是对应混合物X与盐酸完全反应所能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

例3 某市对大气进行监测,发现该市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悬浮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等。因此,对PM2.5、SO2、NOx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某PM2.5样本用蒸馏水处理成待测试样,若测得该试样所含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及其平均浓度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PM2.5的酸碱性为 ,试样的pH= 。

对于溶液这个整体,一定存在离子电荷守恒的关系。因此试样溶液中应该有c(K+)+c(Na+)+c(NH4+)+c(H+)=2c(SO42-)+c(NO3-)+c(Cl-)+c(OH-),将表中相关离子浓度代入可得c(H+)=c(OH-)+10-4。又因为常温时有c(H+)c(OH-)=10-14,所以c(H+)=10-4,c(OH-)=10-10。即PM2.5呈酸性,试样的pH=10-4。

三、归纳演绎

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叫归纳;从一般规律出发得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叫演绎。“归纳与演绎是必然相互联系的,其中演绎以归纳为基础,而归纳又需要通过演绎才能进行验证”[4]。用演绎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在解论述性和证明性问题时,关键应抓住某个一般性的原理作前提,推出个别对象的结论。

例4 “碘钟”实验中,3I-+S2O82-=I3-+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时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其中t2=_______s。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不难发现,题中实验是通过调节c(I-)或c(S2O82-)来“研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从c(I-)和c(S2O82-)与对应显色时间看,可以归纳出显色时间与c(I-)和c(S2O82-)的关系,即t=■,这样可以得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的结论。将①到④中任意一组数据代入关系式中,都可以求得k=0.1408。再将第⑤组数据代入关系式时,可以求得t2=■=29.3s。

四、数形结合

“数形原本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随着化学科学数学化的不断深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信息都可以借助于相应的数形进行呈现”[5]。因此,数形结合受到了中学化学教学的广泛关注。利用数形结合分析或求解的策略,主要是化学语言和直观图像的相互转化,或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利用示意图的形式具体化,或将复杂的数据信息利用表格、图像等形式进行整理和归纳,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有关概念、反应规律、物质性质特别是图像特征,分析辨识图中“原点”“交点”“转折点”等的意义,对“数”“形”“义”“性”进行综合思考,从中发掘隐含信息快速解题。

例5 磷的重要化合物NaH2PO4、Na2HPO4和Na3PO4可通过H3PO4与NaOH溶液反应获得,含磷各物种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为获得尽可能纯的NaH2PO4,pH应控制在 ;pH=8时,溶液中主要含磷物种浓度大小关系为 。

由图中坐标以及曲线的极点和交点可以看出,溶液中含磷各物种的总量为1.0,其中H2PO4-的分布分数在pH=0.2或pH=9.2时为0,而pH在4~5.5时为1.0,所以,要获得尽可能纯的NaH2PO4应控制pH在4~5.5。在pH=8时,HPO42-的分布分数为0.85,H2PO4-的分布分数为0.15,所以此时溶液中主要含磷物种浓度大小的关系为c(HPO42-)>c(H2PO4-)。

化学问题解决的水平是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面对化学问题能够灵活选择并运用相宜的策略,不仅能顺利地实现问题解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认知策略的内化。所以,化学教学要注重学习策略,特别是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促使学生在获得化学问题解决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2]高文.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3]夏本成.论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3).

[4]陆军.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

[5]陆军.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数形呈现策略[J].化学教学,2012(10).

4.一国培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四

1、如何导入新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紧紧抓住课堂,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2、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条理的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精华,教学的核心内容;

3、如何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的最高追求;

4、怎样在课堂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架起教与学的桥梁。二问题生成过程反思、原因分析及本次解决问题思路

1、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反映不强烈;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无精打采,不能跟上思路,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知识掌握不好,成绩不太理想。

2、原因: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3、尝试:课前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精心准备,设计趣味的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对于无法解决的情况不要急于求成,层次分布讲解,逐步深入。

4、讲解知识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和一步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夯实学生的基础,同时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三、此次问题解决的预期目标

1、能利用生动有趣的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课题。

2、能有条理而又利用通俗的语言生动风趣的突出课题的重、难点。

3、通过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全心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预设性解决方案

1、通过听名师的课、积极参加校本教研、钻研教材教法,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1)听名师授课,能让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讲,怎样讲,才能使课堂生动、具体、通俗易懂,更能显现出知识的条理性。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值得我去推敲、去反思。(2)钻研教材,才能吃透教材,才能弄清一册、一章、一节在本学科中的低位、作用及和其他部分的关系,才能更具体地搞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教材核心内容并钻研透,不仅懂得,而且融会贯通,只有先做到深入,然后才能浅出。只有熟透教材,才能抓准重、难点,才有可能解决重难点,特别是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只有这样,进行有的放失的教学。

2、精心备课;做好课前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教法;注重学生学习情况及课后作业反馈;按时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具体做法:

(1)精心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授课者备课的心血。备课作为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提高自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的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上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2)针对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好教学设计。围绕“正确理解教材;实证的分析学生;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来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做到: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应该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改进教学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反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4)教学反馈主要来自于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因此,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必须精心设计,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用处。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兼顾:一是作业分层次,让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利;二是注重作业训练的面和量,注重作业训练的梯度;三是作业注重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四是能够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练习,让学生自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课后及时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记录教学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认识和改变自己;培养良好思维模式;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掌握一种良好学习习惯,使自己能更快的提高和成长。

(6)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综合能力。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做一些数学教学用具;尝试做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生活中与数学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关注数学专业的一些相关教研活动和培训,充分利用每一次能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综合能力。

5.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五

一、企业简况

业务范围及资质、生产经营状况

二、财务指标

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投资收益、利润总额、净利润

三、改制过程

国企转换民企的阶段(每阶段经历时间等)

四、资产处置情况

不良资产核销、债务重组(债转股、直接融资增资减债、贷改投等)国有产权转让、土地处置等

五、人员安排

身份置换、补偿金、离退休、内退等

六、股本情况

股本来源(身份置换资金、配股)、股权设置(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新企业股本大小)及其回报率、股权管理办法(持股会、信托)等

七、法人治理结构

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公司章程、机构设置等

八、遗留问题处理

九、发展创新(投融资BT施工、产业链)

6.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六

一、行文中的常见问题

(一)报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非领导同志交代直报的文件,违规直接报送领导个人。不少单位将报给市委或市政府的文件或公文代拟稿,直接报送到领导个人手中。这样做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熟悉办文程序的领导会将公文退回,并要求按程序办理,这样就耽误了时间,影响了进度;二是对办文程序不熟悉的领导,独自作出批示,而涉及此文件的其他相关领导不知情,无人协调,造成工作被动。根据公文处理有关规定,除领导同志有交代指示外,单位的公文不能直接报送上级领导个人,只能报送秘书部门按程序办理。2.倒行文。有些部门单位将党委、政府或党委、政府办公室文件的代拟稿直接送交党委、政府领导个人,由领导个人对其内容签署批示性意见后交秘书部门办理。既不符合公文处理有关规定,同样也容易出现与(1)相同的问题。因此除领导直接交办的重大紧急事项外,部门单位的代拟稿应一律按要求先送交秘书部门的办文机构按程序办理。各类领导小组要求市委市政府转发的文件,可先送领导小组领导签署意见,再送市委或市政府办公室办文,这种情况不属倒行文范围。

7.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七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 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 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 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 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 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 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 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 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 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 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 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 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 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 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 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 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 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 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 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 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 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讲授过程中, 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 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 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 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 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 但整体上来说, 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 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 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 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 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 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 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 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 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 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二是突出方法论的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知识点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虽然这样的发展也饱受非议, 但总体上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 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体现不同知识点中相同方法论的使用技巧和密切关联。

三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 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 这样一来, 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 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成人为阻隔, 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 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 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 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 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摘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存在着密切联系和衔接关系。但由于当前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导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各自重点知识的教学引导下, 两门课程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往往被忽略。通过对两门课程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梳理, 从而达到教学衔接的目的, 并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经济学思想基础, 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真正成为经济学教学中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衔接

参考文献

[1]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 2009 (9) .

[2]张守一.经济学拳击:凯恩斯VS弗里德曼[J].当代财经, 2009 (6) .

8.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八

一、建立企业内控机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控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监督约束性和控制评估性的管理活动机制,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旨在通过环境控制、风险评估、内部监督、财务报告和控制活动五个环节对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考核、制约和调节,最终发挥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的作用。

首先,企业内控能够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在收集、分析和总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从而降低企业在资金控制方面的潜在风险。

其次,企业内控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协调企业各部门运营,落实管理制度和规定。企业良好的内控能力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和经营水平。

再者,企业内控能够有效约束企业高层、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行为。通过内部监督控制活动,企业有望杜绝暗箱操作和贪腐现象的发生,营造和谐文明的企业环境。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将有利于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规范运行,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作为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整合和改进,企业内控机制将指引企业向着既定目标规范前进,提高企业控制力,减少或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各种风险。

二、当前企业内控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2.1内控意识薄弱

虽然内控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企业管理层没有把内控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即使企业建立了内控制度,企业员工也不能坚定落实这项工作。只有企业各层次员工都拥有充分的内控意识,企业所建立的内控机制才能顺利实施。

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人认为企业内控措施会使企业各部门相互提防,以致造成内部矛盾,从而影响企业各部门的共同进步。这种错误的思想不利于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抵抗风险,应对激烈的竞争;相反,如果没有内控机制对企业的良性调控,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加剧企业的内忧外患,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2.2内控环境软化

企业每一个岗位都有固定的职责,而目前许多企业都存在诸如部门职责交叉、管理层权责交叉等分工不明细、岗位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这样的工作模式阻碍了各部门间信息的交流反馈,一旦有问题出现,各部门间就会相互推诿。职权分化不清的企业环境造成了内控环境的软化,不利于内控机制的顺利进行。

2.3内控监督乏力

当前企业内控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内控只用来监控一般工作人员,对于企业高层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规定。报道显示企业法人以权代法,无视内控的现象十分严重,经常有个人借债且有借无还的事情发生,而且企业经营管理层还存在着盲目对外投资、盲目提供担保造成企业负债的问题。

目前的企业内控机制不光监督乏力,执行力度也不够。很多内控制度都只是书面形式,并没有严格执行。执行力度的缺乏又对监督力产生了不良影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阻碍了内控机制的有效实施。

2.4内控人员素质低下

很多企业依据法规建立了内控机制,但是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内控人员。诸如财务控制方面,很多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差,有的会计从业人员更是靠关系进入会计队伍,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很容易造成企业财务频繁出现烂账、坏账等现象,这不仅会使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有可能滋生违纪违法行为。

三、改善企业内控机制的有效措施

3.1深化企业与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

为了确保企业内控机制的顺利实施,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管理层的想法决定着企业的前进方向与命运,因而只有企业管理者和领导人员重视和支持企业内控,才能确保企业内控机制的传达与落实。为了提高管理者的内控意识,企业必须充分调动管理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督促其发挥领导者的功能。

其次还要重视对企业普通员工内控意识的培养。因为一个企业最庞大的群体是普通员工,他们肩负着企业的各项日常活动。当企业中每一个员工都能理解内控的必要性,内控机制的实施才能更好地进行。为了让企业全体员工认识到内控不是可有可无的机制,就必须调动员工内部调控工作的积极性,以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交流。这样既不会使各部门间产生嫌隙,又能推动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企业还应该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激发工作人员对内控工作的支持与热情,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内控机制的实施做铺垫。

3.2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与内控评价机制

企业建立内控机制必须是出于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考虑,而不能将其沦为应付差事的形式。所以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内控机制是实施内控措施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第一,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制定具备制约性和监督性的管理程序体系,使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企业应该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便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市场信息的及时传递,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

第二,要编制合理预算方法。企业要事先制定全面预算规划,选择合适的程序、指标体系进行编制,并按预算目标将任务细分,合理分配给各个部门,确保责任到人。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水平能够确保企业各个部门的预算按照规划有效落实。

第三,建立内控评价体系。一个完整的内控机制离不开合理的内控评价体系。内控评价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反馈内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于企业迅速采取相应对策修正内控机制。

3.3提高企業内控人员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

企业的所有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人操纵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工作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的质量与成效,企业的内控工作也不例外。要想使企业内控工作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提高企业内控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过硬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促进企业内控活动的顺利进行,优秀的个人素质则能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的有效经营。

四、总结

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内控制度。企业要想立足长远,就要针对自身内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摸索出适宜的解决策略。只要把握“明确原则、突出重点、注重程序”的原则,企业就能有效加强内部控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浅谈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物流,2013(38):71-72.

[2]王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7):33-34.

9.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九

浅谈基层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绩效管理,实现党政机关各项绩效管理目标,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已成为党政绩效管理的重要课题。然而,正确认识基层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现行基层绩效管理的内容和模式

目前,基层实施绩效管理的模式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分解绩效目标任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结合本地和部门的实际,编制绩效计划,制订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将指标任务再层层分解到相关单位和内部管理部门,并签订部门或个人责任状,量化到主要责任人和分管领导,甚至干部职工个人。二是开展绩效评估和督查。内组织人大、政协、政府督查部门和纪检监察等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督查,评估绩效指标任务的完成进度,了解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三是进行年终考核和表彰。每到年底,党委、政府组织督查部门、相关部门建成察访核验工作组,深入各责任单位、各项目实施地对各指标任务进行核查、考评,各责任单位也对下级和内部管理机构进行“盘底”,下属机构把“功劳簿”摆出来,把成绩“亮”出来,评出绩效分,作为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最后,根据工作实绩,对责任部门进行绩效奖励,或对责任部门进行评优评先等表彰活动。

二、基层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管理观念有待改进

1.服务意识尚未转型。近些年来,尽管绩效管理不断完善,但总体来说,绩效管理目标设置仍存在“官本位”的思想,服务意识没有完全转变,应该从传统的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2.对绩效考核重视不够。有的部门领导干部对绩效考核认识不够,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来完成。有的部门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简单的工作评价,不会带来效益,而且麻烦又浪费时间,甚至不愿意执行绩效考核政策。

3.社会公众满意度低。基层各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只注重直接掌握管理大权的上级领导的满意度,而忽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由于服务指标任务下达的单向性,导致群众知晓率低,进而满意度也低。

(二)绩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1.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不合理,多、乱、杂仍突出。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步,而考核的指标是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更是绩效管理成功的前提。很多考核单位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仅仅为敷衍了事,单位内部自身随意制定出的指标便作为整个组织的考核指标,结果考核指标同需要考核的干部职工工作内容不想吻合,东拉西扯,混作一趟,失去了绩效考核指标该有的指导作用。同时,部分实体性指标在评定时,过于强调书面材料的完整性。

2.指标设定过程缺乏对环境因素、适用性的思考。不同的公共领域、不同地区的环境,影响到政府相关绩效指标的实施。虽然当前相关指标已经实施差异化考评,但对于当地实际还是结合得不到位。公众评议部分电话访问、问卷内容过于书面用语,不够通俗易懂,不太适用于访问对象;同时部分访问对象提出的问题过于片面、主观,不切实际等。因此,绩效指标的设定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不能脱节,否则易导致该项绩效指标设置流于形式。

3.绩效指标逐年递增(减)问题严重。一些地方政府的绩效指标逐年递增、递减(如节能降耗),使政府人员产生极大的压力,这使得有些部门在看到任务将要完成时就放缓或停止工作,将剩下的业绩留到下一,以应付完成上级绩效评估的递增(减)目标。

4.绩效评估的督办机制有待健全。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在督查程序上的规范还不够严谨,没有配套建立和健全督查工作体系,督查方式实效性不强,日常绩效督查抓得不紧。有的部门虽然平时开展常规性的督查,但力度不大,流于形式,走过场。对发现的被检查单位工作进度不快,完成质量不高,工作作风不实、未达到要求的,未能真正跟踪问效、问责。

(三)绩效管理缺乏制度保证

当前,有些地方党委、政府还没有形成关于党政绩效管理的整体思想体系,其绩效目标和下级部门的绩效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以至于当绩效目标分解到下级各相关部门时出现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等问题,特别是督查事项涉及多部门时,容易造成沟通不畅、推诿扯皮的局面,影响绩效目标任务的完成。而且,各责任部门进行的绩效管理活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绩效管理的指标设计和评估内容构建等方面几乎都是基于地方政府本身需要而定,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缺乏较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性指导。

(四)考评结果与运用衔接不够

不少地方对党政绩效管理依然用老眼光看问题,重评比、轻诊断,重奖惩、轻改进。因为缺乏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真正有指标任务的单位和干部职工,尽管工作做得实,做得细,但往往被扣分多,在提拨用人时甚至得不到重视,而由于提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局限,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此类现象更为严重。同时,“八项规定”出台后,许多单位奖罚机制的落实受到了限制,有的甚至只罚不奖,严重挫伤了抓好绩效工作的积极性。

三、基层绩效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绩效业务培训,转变观念,营造绩效管理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要加强对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各有侧重的引导和培训,努力促成考核者、被考核者观念的转变、态度的端正、理解的正确和执行的有效,树立科学的绩效观,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绩效管理者而言,需要更新绩效管理观念,认清绩效管理的作用,提升绩效管理能力,组织工作人员实施绩效管理,以身作则,起好表率作用。对基层工作人员而言,通过绩效管理,要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让个人的能力随着绩效考核的推行而不断得到提高。

(二)科学设计绩效指标,客观制定考核标准

一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指标。既要涵盖职责职能方面,又要涵盖内部管理方面,包括行政效率、廉洁状况、人力资源、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要涵盖社会公众对党政及党政官员个人的满意度、信任度的评价指标。二要突出重点,选择那些能“全局性、关键性、重大性”的项目作为考评指标,考出实效,评出优劣。每项指标都要有针对性,不能形同虚设。三要对现有的考评项目要精减。根据实际,适当清理、整合、精简指标项目,该纳入绩效考评的纳入,该归入日常工作的归入。考评要与绩效管理无缝对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三)有效运行绩效循环,建立完整绩效体系

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应该是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与绩效反馈及结果应用四个步骤的循环。制定绩效计划时要结合部门工作重点和目标,设计考核体系,确定岗位绩效指标。实施绩效辅导阶段,要帮助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技能,随时纠正其行为与目标的偏离,并对目标进行跟踪与修改。绩效评价要客观公正,并及时反馈,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明确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完成考核后,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具体的人事决策中,形成有效的绩效激励体系。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绩效管理机制

实行党政绩效管理须走好“任务指标分解、日常绩效督查、开展社会公众评议、抓好年终综合评估、有效使用评估结果”这五步棋,力求环环相扣,步步规范操作。整个过程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重奖重罚,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有力的推进队伍的思想作风和综合素质,确保绩效管理的公信度。

(五)机制建设,科学创新

10.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十

光山县公安局法制室主任 胡建国

基层公安机关是公安机关最前沿阵地,也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他们业务素质高低、执法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声誉,也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满意度。近几年,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以规范,民警业务素质,执法水平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少数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笔者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浅谈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当前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警不接,有案不处的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受利益的驱动,对一些卖淫嫖娼、赌博案件抓获后,怕“麻烦”,主要一是怕上级法制部门抽卷检查和监督,对这两类案件不裁决,收取较大罚款和一定数额“保证金“;二是对这两类案件做出较大罚款并处拘留,受“人情网”制约,对两类案件往往是收取较大罚款和一定数额的所谓“保证金”后对已裁决的拘留不执行,导致部分受处罚人和群众投诉告状。

二、乱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刑事强制措施。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寻衅滋事、雇凶商人、雇人讨债等案件,一些基层执法单位往往抵不住“说情网”的干扰或受单位办案经费不足的困惑,对上述案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采取这些强制措施后又不及时按照法核意见提请逮捕、移送起诉或呈报劳动教养,群众对此类案件反映强烈,受害者也是意见纷纷。

三、保而不侦、保而不审现象仍十分普遍。一些基层单位还存在人、财两保现象。一些基层单位对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办理之后,就认为此案办理完毕,高枕无忧了,办案人员将案卷放在抽屉里睡大觉,收取一定数额保证金后就万事大吉,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去继续侦查,致使一些案件流失,影响了整体打击效能,也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随意剥夺嫌疑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一些办案民警没有树立程序意识,对应当告知嫌疑人或当事人的一些权利义务未及时进行告知。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鉴定结论的告知和对案件处理有知情权等诸多问题,结果导致案件当事人或嫌疑人家属到处上访告状,或由于程序不合法导致案件被撤销或变更,给执法工作造成了很大被动。

五、调查取证不仔细,导致一些案件久拖不决。一些基层单位民警在案件调查时不及时、不仔细,案件证据未及时收取、固定,致使一些案件久拖不决,引起受害者到处上访告状,牵涉公安机关大量人力、物力。主要表现在:

一、接处警不及时,错过案件最佳处理时间;

二、证据收取、固定不及时,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一些伤害案件,在到达现场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取作案工具和记录当事人、证人姓名、联系方式,致使在一定时间后再去调查取证也时过境迁,或由于证人与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提供与原来事实不相符合的证言或干脆不愿作证,给以后案件处理带来相当大的工作被动。

六、违反办案程序现象突出。一些办案民警由于工作不认真,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不注重“程序”中细节问题,如询问为1人询问、裁决在前,告知拟处罚事实、证据在后,裁决书未在法律期限内送达被处罚人或受害人,还有一些基层单位有让非执法主体参与办案之嫌,从抽查考评案卷上明显看出记录人的字迹和办案民警签名字迹明显不是同一人,这些程序上的小细节、小问题有可能导致案件被上级部门和人民法院撤销、变更,引起受害人不满,到处上访告状。

七、处罚执行不到位。一些基层单位由于受“利益”或“人情”的困扰,怕“得罪人”,致使一些行政罚款未执行到位,更有一些单位将已裁决拘留违法行为人不执行拘留,收取罚款和一定数额担保金,主要表现在卖淫嫖娼、赌博两类案件上,群众对此意见纷纷,纷纷向法制、纪检、督察部门投诉。

八、法制部门监督指导不力。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法律监督制度不健全,使一些基层法制部门法律监督职能大打折扣,没有更好地行使法律监督权力,尤其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执行情况,有案不决等案件没有监督到位,致使部分基层单位一些案件流失。抽卷考评整改落实不到位,常见执法问题屡查屡犯,影响了执法质量,也大大降低了公安机关打击效能。

二、几点解决对策和建议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三项建设”重点工作之一,基层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单位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工作,下大力气,加大民警业务素质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办案质量,进而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执法满意度。要想解决基层公安机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笔者认为:

一、必须加大法律指导监督力度。法制、纪检、督察部门要互相配合,定期与不定期对接处警、立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进行督导,对那些有案不决、有案不立、有案不裁、裁决不执行、群众投诉的案件,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要敢于碰硬、坚决实行责任追究。同时,法制部门要定期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案件进行定期清理审核,对符合提请逮捕、移送起诉,呈报劳动教养案件,要及时下发《执法建议书》进行跟踪个案督导,对《执法建议书》和抽卷考评中下发《限期整改执法问题通知》执行落实情况要及时向所在单位执法监督委员会进行汇报,对执行落实不到位单位和办案民警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上报执法监督委员会进行责任追究,并进行通报。

二、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各级基层公安机关要利用以会代训、参加庭审、法律知识考试、定期参加上级公安机关培训,到法制部门跟踪学习实践的方式加大对办案民警执法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公安机关和办案民警法律业务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办案水平、提升执法公信力的目的,培训要有实战性、要结合本地执法实际,与公安部《执法细则》结合起来,要让民警懂得如何做好接处警、立案、调查取证、处理、送达、出庭应诉等工作,做到既重实体又重程序,办理的每一起案件要经得起各级部门检查。

三、加大卷宗考评力度,确保卷宗质量。法制部门要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每月对各执法单位执法卷宗进行抽查考评,要按照统一下发的考评记分办法,客观公正对每一执法卷宗进行评判,从中发现个案存在的问题和共性问题,每月执法卷宗考评进行通报突出共性问题和个案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对个案存在突出问题,及时下发《限期整改执法存在问题通知书》,责令执法单位限期整改,对连续成绩不理想的单位及时予以通报,督促其落实执法责任制,提升办案质量。

11.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习惯;积累;习作教学

一、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习作教学是最为基础的教育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客观因素,使得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主要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素材积累不足和学习纪律性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关注学习资源的积累,使得在习作练习中缺少足够的素材。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习作教学来说,素材的积累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工作。作为习作的前提所在,阅读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如果学生的阅读面较宽,实践的机会较多,那么其习作能力也相对较强。为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内容,通过网络和平时的积累来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故事、言语、儿歌或者其他小知识,鼓励学生定期到书店购买适合自己的书刊,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尽量使学生在自然的条件下去强化习作能力,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巧妙利用课堂上的“偶然”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各种“偶然”,但是既然这种“偶然”发生了,我们就应当从容应对,尽量将其巧妙地利用于教学。很多情况下,当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看似与课堂内容有所冲突,此时就需要老师能够利用灵活的头脑来加以分析和判断,分析是否能够将坏事变好事,将其转变为课堂上的一个精彩教学片段。例如,当教师正在讲授预先制定好的教案时,外面突然下起了雪,学生都非常激动兴奋,视线都被窗外的景象所吸引,安静的课堂也开始变得躁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此时的情境来组织一次与雪有关的习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习作来将雪景表达出来,布置有关“雪”的作业,使学生完成此类写作练习。

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多在生活中积累,多多去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写出漂亮的文章。

参考文献:

申巾英.小学中学段习作教学中以读促写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2.农村养鸡业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篇十二

1) 环境条件差。农村多数养鸡户饲养规模小, 且人和鸡同在一院。由于通风不良, 密闭不严, 加上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熏蒸消毒也达不到理想效果。夏季高温高湿影响蛋鸡产蛋率和肉鸡正常发育。冬季则普遍存在保温与通风的矛盾。有的养鸡专业户为了图方便、省钱, 采取地上煤炉取暖的方式, 温度稳定性差, 煤球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积聚鸡舍, 并且经常采取关闭门窗的方式求得较高温度, 造成舍内空气质量较差, 达不到鸡的生存条件要求, 常诱发各种呼吸道病, 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等。

2) 未进行严格防疫。多数养鸡户在刚开始饲养时, 对防疫问题还比较重视, 能够严格按照防疫程序操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饲养经验的增加, 一些从没出现过问题的养鸡户就产生了麻痹心理, 放松了防疫, 结果铸成大错。养鸡户大多没有在鸡舍门口设置消毒池;对于病死鸡不是做深埋或焚化处理, 而是剖净食用, 以至于鸡场内污水满地流, 内脏等废弃物随便乱丢, 为疫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3) 防疫程序老化。目前的禽病流行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新病多, 非典型的老病经常发生;二是多种原因的混合感染多。针对这些新出现的情况, 养鸡户必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如果墨守成规, 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4) 种群混养。在养鸡场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鸡混养在一起, 饲养人员吃住在一起, 干活在一起, 每栋鸡舍的用具不分, 疫病在鸡群中相互交叉传播。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鸡群发病多、用药多、投人大, 育成鸡病死率、淘汰率高, 开产晚, 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 甚至有的根本达不到产蛋高峰, 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2、解决途径

1) 在村庄外建立饲养小区, 使养鸡专业户脱离庭院, 在相对集中的小区建立相对独立的小型鸡场, 小区成立合作性服务组织, 为养鸡户销售、购雏、购料提供服务, 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统一指导, 实行规范化管理。

2)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使养鸡户认识到疫病发生的危害性。搞好环境卫生, 进行定期消毒, 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控制疫病传播、减少疫病发生。思想认识的松懈随时可能导致疫病的传播, 并且要克服“疫苗”万能的思想,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鸡群的综合抗病能力。

3) 疫苗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无批准文号的疫苗要杜绝进人市场。有批准文号的疫苗要按正规渠道进人市场。对疫苗的经营管理实行供应制, 要制止兽药门市部经营疫苗, 特别是要严厉打击那些假冒伪劣疫苗的经营者, 切实保证疫苗质量的可靠性。

1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十三

很多家长和同学经常问我,为什么很多中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效率低、效果差,成绩上不去?我们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有四大原因:

第一,不会学习。学习无计划,学习无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疲劳战术,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

由于学生无法做到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诊断和评测,不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障碍,薄弱环节和问题成因;不清楚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所在,很容易造成对学习的盲目性。

第二,使用的教辅资料质量不高,不成体系,太多太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起不到应有作用。

教辅资料面广量大,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是手足无措,盲目选择。担心有所遗漏,只好面面俱到,多多益善。多数学生都不堪重负,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三,课下学习缺乏指导,碰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逐渐形成知识缺漏,埋下知识“地雷”,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学生课下学习往往都是忙着做作业,既找不到重点、难点,也不知道哪里是知识点,即使自己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地方去问,就是想问,也没有人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作业虽然做了,但不知对错,等到老师批改以后发下来,早已事过境迁。长此以往,“双基”很不扎实,只要碰到考试,“地雷”就会爆炸。

第四,学习偏科。对于某一学科没有掌握其学习规律,由不会学,进而有畏惧心理不想学,越拖成绩越差。

一般地说,学生成绩比较差,总分低,都是因为有偏科造成的。这往往也是造成学生中、高考失利的致命伤。

归纳起来,中学生学习差的根源在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落后。“TCL-文曲星王牌课堂”课外学习软件,采用最先进的多重互动学习模式,针对目前影响学生学习的四大问题,把教辅资料、信息网络、学习数据、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独创了自我诊断栏目,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让学习目标更明确,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补弱增强”;针对教辅资料问题,系统整合了全国名校名师的权威资料,向学生及时提供最优秀的教辅资源;针对课下学习缺乏指导,碰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的问题,系统特别设置了“有问必答”栏目,由专业老师随时对学生课下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14.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十四

中国物业管理的发展状况与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

20年前,深圳学习香港和国外的经验,在住宅区实施物业管理,开创了中国大陆物业管理的先河。20年来,物业管理发展迅速,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一)物业管理的发展成因

1、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大量住宅小区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飞速发展。我国城镇现有住宅已近80亿平方米。仅79年至99年城镇新建住宅52.5亿平方米。大量住宅小区投入使用,带来了管理工作的变化。除了对房屋进行维修外,还必须对附属物、设备、场地、环卫绿化、道路、治安进行专业化管理,以保持新建住区的完好,发挥其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国外和香港对住宅区和其它物业实施专业化管理的经验被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带动了全国物业管理工作的起步和发展。

2、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随着房改的步步深化,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经超过75%,形成一个住区内,一幢房子里的产权多元化格局。房管所及单位房管处(科)的管房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对管理的社会化形成了客观的要求。物业管理从体制上克服了房改后形成的多个产权单位多头、多家管理,各自为政、扯皮推诿等旧管理体制的弊端。

3、体制改革的推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前那种由政府行政福利型直接管理房屋,政府对住区环境、社区服务直接负责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一个由业主自治与物业公司专业化管理结合,由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经营型管理和有偿服务,使管理得以以业养业、自我发展、良性循环,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和负担,又使得管理经费有了稳定来源的机制,日益显示其新体制的优越性。

4、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住房问题的关切从有无转为大小,继而更加关注环境和社区服务。同时,广大住户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对保持房产和附属设施的完好,以达到保值、增值的观念也逐步树立,使得物业管理的好坏已经成为居民选购住房考虑的重要因素,物业管理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行业地位不断攀升,外部环境逐步改善。

二)推行物业管理取得的成效

1、新建住宅小区基本实行物业管理新体制,旧住宅区物业管理取得了突破

建设部1994年下发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在新建小区推行物业管理制度。该办法实施以来,我国城镇近万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小区普遍实行物业管理的新体制,改变了小区面貌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的状况。各级政府也从中认识到实施物业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997年以来,各地通过环境整治、完善配套、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在旧住宅区也逐步推开了物业管理。如辽宁省经过1997、1998两年的努力,治理改造了1994年前建成的旧住宅区688个,实施了物业管理的新体制。

2、物业管理行业不断发展,整体管理水平有了提高

目前,物业管理新体制已被工业区、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商场、办公楼宇等各类物业的管理所采用。据去年底不完全统计,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达20,000家,从业人员几百万人,形成了包括房屋及相关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小区保安、环境清洁、绿化、居民生活服务、物业中介等配套服务。深圳市物业管理覆盖面已达90%以上,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近15万人,年创造国民生产总值40多亿元;上海市152个房管所已全部转制为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住房面积6400多万平方米,占全市住房总量的40%。

3、遵循市场规律,开始引入竞争机制

深圳从1993年开始试点,引入竞争机制,推行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互相选择的新机制。该市采用公开招标、议标、邀请招标等竞争方式确定物业管理单位的项目已达100多个,促进了管理水平同程社区(club.toonedu.com)教育培训互动交流平台同人网()教育培训网络营销平台的提高。近两年,全国40多个城市也开展了物业管理项目的招投标活动,深圳的20余家品牌企业进入内地市场。建设部办公楼和部大院住宅区在1999年初选聘了深圳万科公司进行物业管理,湖南长沙市委、市政府办公楼今年通过公开招标,选聘了深圳深业集团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社会上也引起较大反响。

4、重视立法工作,加强了行业管理

1994年以来,我部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规定》等几项部门规章和一些规范性文件。广东、江苏、江西、深圳、上海、青岛等18个省市业相继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明确了物业管理的范围、业主、使用人及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使物业管理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上海、杭州、天津、南京等城市还主动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领导视察监督物业管理工作,对改进物业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物业管理对发展国民经济及提高人民居住生活质量的作用

物业管理的推进与发展,改革了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房地产管理体制,改善了广大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为促进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改善了居住质量

物业管理通过开展多项服务,使得房屋修缮及时了,小区环境整洁了,社区文化生活丰富了,居民生活方便了,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维护了住区的安定

实行物业管理以来,保安人员配合协助公安部门对小区实行24小时保安。这支队伍对预防和制止刑事犯罪,以及及时制止可能发生的火灾、燃气泄露、爆炸等恶性事故起到重要作用。从各地反映的情况分析,实行物业管理较好的小区,治安状况明显好于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

3、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尚属于劳动密集型,就业容量大。物业管理企业80%以上的人员来自城市的下岗职工、复员退伍军人和农村剩余劳力,经培训后进入物业管理行业。其中10%从事管理,20%左右从事房屋及相关设施设备管理,40%左右从事保安,30%左右从事环境清洁、绿化及居民生活服务。“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城镇住宅27亿平方米,仅此,将增加物业管理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4、刺激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增长

如以城镇住宅50%实施物业管理、居民接受物业管理服务的消费支出平均每户每月按50元计算,全国城镇居民年物业管理服务消费支出将超过300亿元。

四)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制建设滞后

物业管理涉及销售商品房的开发公司与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之间诸多的权利义务关系,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规范物业管理的法规、政策,但由于缺乏大法和行政法规,致使物业管理中产生的大量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司法机关也因缺乏法律依据难以及时处理。因此,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步伐,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2、产权关系不明晰

受产权人的委托实行管理服务,应以产权明晰为管理的基础。但是很多住宅小区房屋的共用部位、共用的设施设备、及小区配套的房屋、设施设备、道路、场地等产权界定尚未明确,责、权、利难以界定,给物业管理和收费带来困难。

3、建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一些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遗留下较多的问题,建管脱节造成物业管理先天不足。有的工程质量低劣,有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开发建设单位在商品房促销时,对物业管理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给后续的管理带来困难。

4、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尚未建立

在大多数地区,物业管理的市场环境没有形成,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尚未建立。

5、物业管理收费有待规范

目前,由于职工工资中没有足够的住房消费含量,很多城市对物业管理的收费定价主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收费标准低于成本,物业管理企业亏本经营,难以发展。也有的物业管理企业存在多收费、少服务问题,引发住户的不满。

6、行业队伍素质偏低,人才短缺

物业管理作为专业化的管理,需要各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但目前物业管理的职业化队伍尚未形成。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通技术、精业务的行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促使管理、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促进职工服务技能全面提高的任务非常急迫。

五)当前规范和发展物业管理的重点工作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这一重要决策,指明了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当前,物业管理已在房地产业与其他服务业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改变物业管理由住宅与房地产开发派生出来并依附于房地产开发的状况,逐步实行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脱钩,独立进入市场,实施专业化经营将是大势所趋。物业管理与房地产业分业经营是“十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后一段时间,物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为目标,以培育市场、规范市场为重点,加快立法步伐,加快机制转换,加强监督指导,尽快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行业形象,推进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物业管理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各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解决共用部位产权不清,建管脱节等问题,保障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已将制定《物业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立法计划。目前,我部已经完成了起草上报工作,经国务院法制办协调论证后,争取在年内颁发,把物业管理的发展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2、加快房管所转制步伐,逐步扩大物业管理的覆盖面。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搞好房管所的转制工作。在巩固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成效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旧住宅小区进行整治、改造、出新,加快推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

3、规范物业管理收费。明确物业管理收费的定价原则、定价方式和价格构成,规范物业管理收费并加强监管。同时,争取国家尽快制定物业管理消费货币化政策,在职工工资中,相应增加物业管理消费支出部分,解决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

4、规范市场行为,大力推行和规范物业管理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为了使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部里正着手制定《物业管理招投标规则》。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5、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组织开展多层次的物业管理人才培训,重点是建立企业经理(部门经理)和管理处主任(项目经理)的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企业关键岗位和一线服务职工的技能培训,以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6、推行行业技术进步。包括管理软件、管理顾问、智能化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的开发、认证、推荐等工作,促进物业管理工作技术含量的提高。

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成立半年来做的工作及显示出的巨大生命力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成立和运作半年以来,已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初步显示出新兴行业协会的生机和活力。

1、积极配合政府参与《物业管理条例》的起草、论证活动,向有关方面充分反映物业管理行业的建议、意见和要求。

2、接受政府委托,由协会6位兼职副会长带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去年四季度顺利完成了2000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项目的考评验收工作,其中88个物业管理项目被建设部授予“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称号。考评人员严格执行考评标准,遵守考评纪律,表现出较高的业务水平,受到被考评单位的尊重。参加考评带队的协会副会长在考评过程中应各地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专场讲座,传授经验,宣传政策,普遍受到好评。

3、组织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出国考察物业管理,首次和国外的物业管理协会建立了联系,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国际交流;并就国外物业管理立法和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撰写了考察报告,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物业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4、发起“广泛开展物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活动”,就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物业管理消费货币补贴政策、物业管理企业开拓市场、物业管理科技进步、物业管理的建管衔接等15个专题,确定了课题研究牵头单位,布置会员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专题,组织力量,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在行业内兴起了学习、研究的良好风气。各专题研究目前进展顺利。

5、接受建设部委托,受理并初审了各地上报的第一批一级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申报资料,第一批40家一级企业已经建设部批准并公告。

6、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刊《中国物业管理》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准,已经完成创刊工作,下半年将完成3期试刊,明年正式发行。

7、委托深圳物业管理学院编写了“物业管理项目经理(管理处主任)培训教材”,现正在抓紧修改定稿。协会还对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建立物业管理项目经理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提出了初步意见,已经报人事司。

8、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网的建设与推广取得了成效,加快了有关信息的发布,加强了会员之间的联系。英国、日本等物业管理协会从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网上了解到我国的物业管理协会工作,主动与我会建立联系,邀请我会派代表参加有关国际会议。

9、白蚁防治专业委员会已正式成立,并全面展开工作,近期工作重点是规范白蚁防治用药,推广无毒药品的使用。房屋安全鉴定专业委员会正在抓紧重组,三季度将召开成立大会。

10、配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开展全国物业管理行业调查,年底将能基本掌握全行业的主要情况。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它的会员、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均来自于物业管理企业。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均由在全国有影响、有代表的品牌物业管理企业的经理担任。协会的组成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全行业的骨干企业踊跃加入协会(现已经超过1200家),会员分布于建设、房地产、电力、石油、铁路、冶金、农林、水利、金融、教育文化等各个系统,既有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有民营企业的代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政府职能正在转化、政企分开迅速推进、协会的建设与发展有了法律支持、社会各方面都呼唤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新形势下成立的,从它的设立、性质与任务、权利与义务到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都严格贯彻了国家关于社会团体管理工作的精神,在体制和机制上,具有相当的先进性。

从掌握的资料看,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设有物业管理的一级协会。据了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职能总体上都比较简化,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工作主要靠协会。随着专业的细分,这些国家协会分得都很细,比较有利于一方面行业管理工作的落实。美国的物业管理协会已经有60多年历史,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经理的培训,从业人员和注册管理公司的资格认证,为行业提供服务,加强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和行业自律。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成立以来,建立了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规范内部运作,减少人员开支,勤俭办协会的思想指导下,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有了正式的办公场所,协会还确定了分片活动的召集人,充分发挥了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单位的作用,稳妥发展会员,广泛团结业内人士,加强行业自律,还为会员单位排忧解难做了一些工作,受到会员单位的拥护和好评。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团结努力,协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

三、西部物业管理发展问题

一)西部物业管理发展与沿海的差异

1、起步较晚:一般是90年代初期开始萌芽,中期开始起步并发展起来的;

2、覆盖率不高:一般在20--30%;

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有管理较好的项目,有好的闪光点,但多数水平一般,整体水平与沿海相比有一定差距;

4、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居民得物业管理支付能力受到限制;

5、群众花钱买服务的消费观念有待树立、财产保值、增值意识有待提高;

6、物业管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7、传统的经济主体、经济运作方式以及传统的房屋管理方式占有较大的比重,非住宅的物业管理需求不足;

8、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缺乏。

二)西部物业管理发展空间

西部物业管理发展与沿海存在差异,一方面说明我们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更多的作为。我们应加强研究,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推进物业管理在西部的发展。具体来讲,应从纵向(深度)和横向(覆盖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立法步伐;

2、新建住宅小区全部纳入物业管理范畴,实行新小区、新体制、新办法,不实行物业管理的不允许房屋销售;

3、老旧小区要集中力量进行改造、完善,逐步实行物业管理新体制;

4、要结合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机关、高校等单位后勤体制改革,与有关单位共同研究推行物业管理问题。这部分房产在西部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这部分房产实行了物业管理,西部物业管理的覆盖率将有较大的提高;

5、建立物业管理市场机制,鼓励竞争,实行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鼓励吸引深圳等地的品牌企业来西部地区,也鼓励西部地区物业管理企业通过聘请深圳的品牌企业作顾问等形式,带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15.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篇十五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标准;用人制度

【作者简介】张志荣,男,台湾新北市人,清华大学法学硕士毕业,现于北京梦坊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担任企业培训部项目总监。

1.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A.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形式单一:培训和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现有国有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型的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而且在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的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国有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了培训效率低下。另外,培训中存在较强的营利性色彩,部分培训折是以营利为目的,缺乏专业性的培训机构,也缺乏对培训机构的有效监管,从客观上也造成了培训的效率低下。在人才的交流方面,由于体制、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人力资源开发往往是投资低、收益差的项目。

B.开发管理未科学化

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一般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另外,培训人员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联系国企管理实际,与先进的管理模式脱节。尽管已经认识到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在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进行适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缺乏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在企业的构成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占有相当的份量,低科技含量的环境制约了高素质人才的形成及其智能的发挥,只能使企业管理在较低水平上徘徊。

C.评估未社会化

现行的人员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确国有企业人员培训的评估事项,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包括培训中的权力影响)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其实并得不到实际的成绩。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受训者的实际能力水平。

2.人员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A.考评标准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国有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且没有统一的考评制度,致使考核标准极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客观上只是流于形式。

B.考评方法单一

在国有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单位采取了单一的年终考评方法,忽视了平时考评,群众考评也多流于形式,我局采用的就是年终考评方法。在年终考评中,领导考评占有极大权重,这种单一的以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有可能促成下属人员只知“唯上”的坏作风,只愿求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只做领导能看得到表面文章,而忽视同事和群众的要求,不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另外,由于缺乏平时考评和绩效考评,群众考评,更多体现的是群众关系的考评结果。

C.忽视定量考评注重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

具体表现为很多国有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在国有企业内部盛行。

D.考评结果与使用脱钩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对获优秀等次与称职等次的国有企业人员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优秀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国有企业不能实事求是地确认“不称职”等次,致使近90%的国有企业人员同处于称职一个等次,未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在某些企业,优秀等次人才成了“干活受累”的专门人才。

3.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公开民主机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神秘化和封闭式的状态。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不仅造成信息不畅,视野不宽,透明度差,渠道狭窄,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和使用每一个同志,而且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仍然主要靠领导相马制人才能否被发现和使用主要取决于是否被领导者相中,这种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人才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推荐、自我展示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既堵塞才路,又影响事业发展。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事设职,因职择人,而是因人设岗,因人设事;国企人员的升迁主要不是以实绩为准绳,而是以领导人的主观评价为依据,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从而造成良莠不分,甚至颠倒黑白优劣错位,严重挫伤广大国企人员的积极性。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基本上仍在人治的轨道上运行缺乏法制化规范和科学操作程序。以用人标准而言,从理论上讲应当是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客观依据应当是一重业绩,二重公论。而在实际选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往往因领导人的素质而大相径庭。有的重德轻才,以德代才,承担机构,实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时,应向开发承担机构招标,与开发承担机构通过采购制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直接影响、限制开发承担机构的行为,使开发服务质量受到强制性约束。购买培训的引入,使国有企业成为开发承担机构竞争投标的受益者。

4.加强内部交流,提高岗位转移能力

一是国有企业内部交流应拓展到一般的国有企业人员。二是交流范围不妨扩大,规定一定期限内应达的交流面。

打破开发费用由单位承担的惯例,确保开发实效对实行培训的国企人员在培训之前订立费用责任书,确定责任负担方式,将培训效果划分为不同档次,对于培训效果不佳、考核不合格者,应采取费用自负的形式,以示警戒。在是否由被培训人员承担培训费用方面,我单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更多注重是否取得培训证书,对于培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则缺少必要的考评。

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持续开发在国有企业内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实现人开发、组织开发的结合。即既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员个人的发展意志,让其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可性,又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和观察问题,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国企人员的系统思习惯,实现组织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高建设.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理论前沿2008.20

[2]邓 容.浅谈企业人本管理.学理论[J]2008.15

[3]林 波.创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探讨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8.27

上一篇:教职工运动会开幕式下一篇:澳大利亚各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