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律长征的观后感700字

2024-09-20

读七律长征的观后感700字(精选10篇)

1.读七律长征的观后感700字 篇一

国魂

有一首诗,它让我感动,有一首诗,它让我为之动容,有一首诗,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得脊梁,它叫《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短短的56个字,却浓缩了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征程,多么坚定的话语,多么广阔的胸怀,它那傲视群山的气势令人震撼。而毛泽东笔下的红军又是何等的坚强,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的确,如果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怎能拖着瘦骨如柴的身子与暴风骤雨搏斗,又怎能在饥肠辘辘中走过草地,翻过雪山,天啊!他们超越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极限,多少次,红军战士在死亡边缘上徘徊,又有多少次,他们和时间进行着生命的赛跑。

读着读着,我不禁深深的感叹:生命的奇迹究竟是怎么诞生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最好的见证。

那十四根黑铮铮的铁索,凌空飞架,每一条都意味着生命的代价;咆哮的河水,如暴怒的巨龙,每一秒都有被吞噬的危险。近了!近了!我仿佛看到战士们爬上铁索,奋力向前,面对着敌人的疯狂扫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在枪林弹雨中奋力前进。桥下,那湍急的河水丝毫没有减慢红军战士坚定的步伐,他们手挽手,一齐前进,握着铁索的双手鲜血直涌,他们不知;飞来的子弹打穿了他们的肩膀,他们不觉;身边的战士一个个落入汹涌的河水中,他们不畏。他们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松手,不松手......因为他们知道,松手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更多战士的死亡,十几个战士在铁索上搭成了一座生命之桥......大河,雪山,每一个困难都难不倒红军,因为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永不屈服的强者。每当读起这首诗,甚者是每看到一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二万五千里,二万五千里啊!多么惊人的数字,革命的胜利,意味着许多英雄的牺牲,但他们却为新中国的未来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一个个光荣的名字永存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奋然前进,是什么让他们征服万难,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视一切困难为举手之劳,对,是团结,是勇敢,是信心,是人民的鼓励,驱使着他们,鼓励着他们。我深情的读着,更被《七律 长征》感动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七律长征》读后感 篇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表明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读后感。凭此精神,战士们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他们克服了。一路上,他们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绵延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跨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爬岷山,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取得了胜利,读后感《《七律长征》读后感》。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为的就是后代们的幸福生活。

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的交响曲,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叙述了了红军的大无畏,我们要把长征铭记于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3.七律长征读后感读书笔记 篇三

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毛主席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八句,但却能体现出在长征路途的艰险。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五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可在他们的眼前却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他们团结一心,在历经了艰难的长征胜利会师后,在白雪皑皑的岷山上,也有无尽的欢乐;他们更有必胜的信念,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日军的扫荡下,也永不言败,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用自己的身躯筑起民族的屏障。

中国共产党是先驱者,是领航人,更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使神州大地13亿中华儿女在党辉的照耀下成长生活、享受生活。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4.七律长征的朗诵稿 篇四

十八勇士夺泸定,千百英雄攻乌蒙。

铁骨丹心凝壮志,满腔热血写忠诚。

重关险阻无人惧,陕北会师亮晏灯。

(二)万里征途路不平,风霜雨雪昼难停。

湘江横渡出奇策,赤水迂回巧布兵。

遵义转折迎曙光,吴起胜利盼光明。

红军壮举山河震,一曲高歌举世惊。

【七律长征的朗诵稿】相关文章:

1.关于七律长征的朗诵稿范本

2.《七律长征》说课稿

3.七律的长征说课稿

4.《七律长征》说课稿推荐

5.《七律·长征》说课稿参考

6.《七律.长征》古诗

7.七律长征朗诵诗句

8.七律长征的教案

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五

2020—2021学第一学期

教学反思

师:吴小丹

2020年9月27日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图片视频资料。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当时的桥上……桥对面……桥下……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二、把握基调、体会困难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句,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三、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便引导学生听范读,用激情感染学生;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四、资源整合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时播放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视频片段,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6.1、七律长征教案 篇六

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预习导航

1.背景知识介绍: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有关律诗的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字词学习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泥丸(wán)岷山(mín)乌......

蒙(méng)云崖(y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请看。(多媒体播放《长征》录像)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朗诵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

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四、赏读课文,巩固拓展

1.男、女生、集体分别朗诵课文,逐句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2、集体朗诵,欣赏《七律长征》歌曲,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3、探究。

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4、集体背诵课文

五、小结课文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六、课后探究习题答案

一、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二、1.不矛盾。“逶迤”“磅礴”是客观形象,“腾细浪”“走泥丸”是主观感受。

2.略3.诗中写的“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三、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描绘长征的诗词有《清平乐 会昌》《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等八首诗词。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离天三尺三。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始终,“感受红军长征精神” 与“品味诗中语言”双线并行,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7.《七律.长征》评课稿 篇七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

8.《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八

厦门市开禾小学温艳莺

学生反馈:本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老师课前布置我们要熟读诗歌,并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去上网查资料。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了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理特点,以及在红军途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战役,让我们对远征难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再通过老师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补充和冲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充分领会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我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同伴点评:温老师针对本课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这一难点,重点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来查关于长征的资料,这为课文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上,又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红军的远征难,从而与诗歌形成对比,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利用背景资料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

9.七律长征教案 篇九

孙红玲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难点: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长征的资料和革命伟人毛泽东的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课型:精读引领课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交流预习

1、导入课题

同学们,八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从瑞金出发,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伟人的风采。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七律”写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这一首诗歌要写的内容,中间用一个间隔号分开,大家读的时候,要在这里停顿一下,大家一起再把课题读一遍。

2、交流预习

大家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读读这些词语:远征 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谁愿意来读读这些生字:礡 丸 岷 崖。

词语、生字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 读诗,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谁再来读一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预习时,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提出,教师梳理。作为下一环节要解决的问题。

二、品读体验感悟诗情 通过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效果很好。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文136页,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

全班交流。(板书:难 不怕难)

2、再一次读诗,思考:

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

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圈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词语。全班交流。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在“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下画“——”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这两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师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但却是当时长征的必经之处。

谁能读出“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的感觉?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多种形式的读。师评价。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圈出“腾细浪” “走泥丸”。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诗人在这句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体会对仗、夸张和比喻的表达方法。)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板书:坚强、乐观)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生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图片。

你有什么感受?(战斗激烈!红军战士不只勇敢,而且机智。我为红军战士感到自豪!

长征中,红军巧渡金沙江,没费一枪一弹!文中用“暖”字形容红军的心情。飞夺泸定桥,恶战大渡河的惊险悲壮,真让人心寒。

谁能读出这一暖一寒的感受?自己练一练。

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暖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交流。

从“千里雪”一词感受到长征的难,从“喜”字体会到红军战士乐观的精神。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读出你的感受。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坚强、勇敢、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最后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三、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1、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出示课件,朗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自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通过哪些关键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师总结:这首词写了长征已到达六盘山,胜利在望,抒发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红军满怀信心争取最后胜利的豪迈感情。

带着你的理解有感情地齐读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

2、我们再来读一读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出示课件,朗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携来百侣曾游,橘子洲头。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层林尽染;风华正茂; 漫江碧透,书生意气,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鹰击长空,指点江山,鱼翔浅底,激扬文字,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曾记否,问苍茫大地,到中流击水,谁主沉浮?浪遏(è)飞舟?

自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又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通过哪些关键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师总结:《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作此词时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作者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作者当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再一次齐读这首词。

四、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1、总结: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搜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去感受一下。并且做一张关于毛泽东的手抄报。

2、下面让我们一起背诵25 七律·长征

10.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篇十

(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MTV《七律长征》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描放MTV《七律长征》。

2、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一七律长征毛泽东)。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老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用心体会,―定能胜利达标。

二、初读,整体感知

l、老师: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诗歌,比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板书读错的字。

学生可能读错字:岷逶迤磅礴

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3、老师:让我们一齐放声把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研读,理解内涵

(一)自学指导

反复朗读诗歌,比谁六分钟后能:

1、流利地背诵诗歌;

2、回答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附:探究练习一、二题

探究―《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探究二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鸟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

(三)检查、交流

1、背诵诗歌

老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检查自学情况。首先请同学背诵诗歌,比谁能正确背

诵,而且声音响亮。

若学生不能熟练背诵,则先让全体学生齐声背诵一遍。

指名四到五名学生背诵;师分别作简要点评,并激励学生比赛。

老师:让我们一起把诗歌背诵一遍。

师生背诵诗歌。

2、交流探究练习一:

(1)老师:下面我们分两步检查探究练习第一题:第一步,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幅图的主要意思,先读诗句,再讲意思;第二步,请同学谈谈对其中某一幅图的

感受。要求回答问题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概括画面的意思。

若学生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幅图,待学生讲述完图画的意思后,老师问:这句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极有气势地统领全诗,以下各句都是围绕这―句写的。“五岭”“乌蒙”应“千山”,“金沙”“大渡”庄“万水”。气势磅礴的`红军征难图]

若学生跳过第一句,老师则等到学生概括完所有画面的意思后问:那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这―句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概括图意时,老师适当板书,并相机投影剪辑的画面。

(3)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放手让学生谈,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乐观豪迈的情操;也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方面体会红军精神,一方面激励自己学习红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交流探究练习二:

(1)指名回答第一小题。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2)指名回答第二小题。

这是因为诗人坚信红一、红二方面军能够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涛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若回答有困难,老师可以简要讲述历史背景。

四、美读,品味感情

1、自由准备两分钟。

2、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朗诵,分别指名学生点评,师适当点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昂的语调读出革命者乐观无畏的豪情以及必胜的信念。

上一篇:学生会组织部干部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二寒假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