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2024-10-18

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精选9篇)

1.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个案设计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复习自转的相关知识,内容略)

讲授新课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板书)

活动1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公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板书以下内容)

二、地球的公转(板书)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周期:一年

3.公转中心之一:太阳

4.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

结合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

教师演示1:地球的公转(充分利用地球仪、电筒等材料。演示时务必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1.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2.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板书)5.特征:a、地轴与公转轨道夹角66.5度

b、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演示2:教师在讲台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学生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表格。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

获得太阳光热

冬至

12.22前后

23.5°S

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最少

春分

3.21前后

一样长

一样多

夏至

6.22前后

23.5°N

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最多

秋分

9.23前后

一样长

一样多

(板书)6.产生现象:四季变化

(说明:“二分二至”是初中地理学生时的难点,教师演示时一定注意地轴倾斜角度及方向,并边演示边画图,注意分解难点)

活动2请2名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脑袋当太阳和地球,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转”。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地球公转的真实状态,为理解地球公转特征打基础。历届教学证明,这个活动学生非常喜欢,记忆深刻。哈……这绝对是本节课的亮点。)

2.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地球的运动,教学新思路,时间计算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包含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两大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所遇到的第一个难点, 也是高考中经常考查的重点。学好该章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关乎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状态。

然而实际教学中, 该部分的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难题。教师一般认为这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成了重要的课题。解决方法大致分两种, 一种建议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一种是看重思维层级较低的具体形象思维, 例如把抽象的空间具体化, 进行图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或者借助地理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2,3]。笔者对这种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来改善教学效果的方法不赞同, 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结果, 不是在旦夕之间就能够提高的能力。因为在实际教学中, 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可以是我们学习地理课程的目标, 但我们要寻找一种让学生更好掌握这类的难点问题的方法或手段。本文以在圆上解决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为例, 提倡教师利用直观的教具或者具体的、形象的图像来把困难的问题简单化, 用较低的思维层次解决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 为“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一、在圆上解决时间计算

(一) 在圆上的时区划分

地理课程初次涉及区时和时区问题是在七年级上册, 再次涉及是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地球的运用”部分。在知识的呈现上,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除了文字叙述外, 有辅助理解的插图 (如图1所示) 。插图似展开的地图, 实则是把一条直线等分为24条线段, 这很难让初中学生把地球运动、时区、区时联系在一起, 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着实太高。另外, 在百度图片中以“时区图”为关键词的前五十条搜索结果中, 图1类型的时区图占到80%。可见, 在教授该知识点时, 教师大多采用的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的办法。该部分内容成了教学难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到了高中, 高中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有所发展, 但水平依旧较低。因此, 我认为, 学生对学习本部分内容有困难的原因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太过抽象。所以, 教师教学时就要寻找方法, 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 易于学生接受。

在探寻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本部分内容时, 考虑到地球上任意一点的时间与纬度无关只和经度有关, 我们不妨把一条抽象的线首尾相连, 形成一个和纬线圈相似的圆, 在圆上解决各种时间计算的问题。我们在图2中清楚表达了关于时区和区时的基础知识, 如下几条: (1) 在地球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 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 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3) 在中时区以东, 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 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 (4) 在中时区以西, 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 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各跨7.5°, 合为一个时区。

我们可以在圆上轻松解决如下问题: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 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已知某一地的经度和时差, 求另一地的经度和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 求另一时区的区时等一般问题。通常在解上述问题时, 辅导书上给出的方法都是以公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还要考虑两地东西半球的问题和两地之间东西方向的问题和零时区问题然而, 在圆上解题时一个简单的圆就够了, 不用考虑公式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和陷阱。因此在圆的辅助下, 可以有效提高做此类题效率和正确率。

(二) 在圆上的日期变更

在日期变更问题解决之前, 我们要先理解两条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人为日期变更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 该线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动, 为了避免在一个政区单位内使用两个日期, 该线并不完全沿180°经线划分, 而是略有曲折。另外一条日期变更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该线时刻在变, 它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我们也都在背记以下日期变更线的规律 (1) 两条日界线之间同为一天。 (2) 向东过0时经线, 日期自然加一天、向西则减一天。 (3) 向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加一天, 向东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减一天, 即“东减西加”.在头脑里想象着新一天、旧一天, 这些描述性的语言符号和计算性的数字符号致使学生容易脑子糊涂, 有时候东西方向错整个题目就做错了。地理教师也经常用图3来辅助判断今天和明天, 这和在解决时区问题时用展开的地图一样, 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极高。学生面对这种题目的出错率也很高, 尤其是被问到某日占东半球或西半球多少时, 学生出错的可能性更大。

当我们把日期变更问题在圆上解决时, 利用图4我们在上图中解决日期变更问题时, 直观形象, 不用顾忌东西半球, 把所有的问题可以简化为求0时经线的问题。0时经线的求解可以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在圆上得以解决。

二、对“地球的运动”部分教学的建议

(一) 难点问题简单化

教师要多探寻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 把难点易化, 这样就能在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发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来完成难点的学习和攻破。

(二) 正确理解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结果, 不是在旦夕之间就能够提高的能力。不可否认, 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有较大的优势。但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可以是我们学习地理课程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是要寻找一种让学生更好掌握这类的难点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重点不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 即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要合理利用地图、图例简化知识, 把抽象的地球运动等复杂的地理知识形象具体的展示在图上, 进而来辅助我们进行教学或者解题。

参考文献

[1]严培娟.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12) :91-92.

[2]于洪艳.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8) :119.

3.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球运动;生活联系

素质教育在高中阶段推行十几年了,这种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再单一地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上,教学更多需要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学也是如此。这种教学理念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时实现突破和创新,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断提升。

一、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高中生思维发展还需要不断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各种思维都处在发展阶段。对于具有抽象思维的一些科学知识点不能很好地理解。

其次,学生存在一定的不自信。由于进入高中教学阶段之后,学生面对的知识难度不断增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这样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逐渐降低,常常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中,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再次,高中生具有精力集中时间短的特征。根据一个权威调查数据显示,人的精神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成年人的精力集中时间只有45分钟,16到19岁的青少年精力集中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平均时间还是不如成年人,但是国内一般的课堂时间都在40分钟左右,因此,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教学干预,初中生很容易在后半节课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精力不集中的现象。

二、生活化联系教学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多年,针对现代高中生的特点,以地球运动的意义这一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1.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

地球的主要运动形式分为四种,即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地球绕着南北极轴线自转、地壳内部的运动、地球气圈的运动等。这是我们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对其学习过程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2.地球运动的意义

地球进行这四种运动之后,有以下几种意义。首先,出现了时区问题。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太阳升起,落下的时间不一样。因此,根据国际组织约定,已经将地球按照經度不同,选择了24个时区,相邻的两个时区一个小时。其次,昼夜长短的不同。一个地区的昼夜长短随着一年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球公转太阳对于具体某一地区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当太阳在纬度0度位置的时候,地球白天和黑夜相同。当太阳直射23°26'N或者23°26'S时,分别就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候。最后,太阳的高度一年之中有着不同的变化。我们在向南的教室中太阳进入教室的时长随着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有着不同的变化。这主要还是因为地球公转造成的。

三、生活化教学的联系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实现学生参与度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进一步拓展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提升。下面就分析一下,这一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生活化案例的方面:

1.平常的生活

地球运动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冬季和夏季上课作息时间,在一些地区都存在不同的,尤其是东北等纬度较高的地区,很多的学校都执行不同的作息时间,从而适应两季白天时长的不同。其次,我们国家属于北半球,有着明显的一年四季,夏季我们需要穿短袖衣衫,冬季我们需要穿棉衣,这就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了气候温度的变化。最后,朝阳的教室中,一年四季太阳进入的区别是不同的,夏季就少一些,冬季就多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太阳一年四季直射我们这里的角度是不同的,夏季角度更加贴近直角,冬季更加趋向零度。

2.自然现象和灾害

我国具有多元化的自然条件,尤其经纬度跨度较大。地球运动促使我们身边有着更多的自然现象。首先就是地震。我国处在地壳运动几个断裂带上,地壳的运动是有着一定可能的,因此,我们就出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地质运动造成的自然灾害。其次,不同地区出现的一些极端天气现在有证据显示与地球运动有着一定的关系。例如,旱涝等自然现象一方面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着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与地球的气圈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厄尔尼诺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影响地区旱涝自然灾害的地球气圈现象。

生活化教学可以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这种教学思路,从而实现更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松,徐绍芬,张海林,等.中学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A].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010),2010(11):87-88.

[2]丁玲.关于新课改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一些思考: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课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2013(4):111-112.

[3]杜厚权,龙凯,朱猛,等.初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新课程教学状况调查报告:中学生心理、社会生活状况调查以及师生对新课程改革、高师历史地理专业的认识[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1):24-25.

4.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篇四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的教学〗

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 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活动步骤】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成果展示】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篇五

(一)清华中学地理组 闫晓霞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3、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以及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4、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并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惯性十字坐标和球面曲线坐标差异图,探究得出沿地表水平方向运动物体发生偏移的原因及规律

2、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认识晨线、昏线,并尝试画出地球侧视图与基地俯视图中的晨昏线。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读昼、夜半球图,得出地球自转形成经度时差并用此图说明相关问题,从而初步掌握用图形辅助空间思维的方法和步骤。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绘图,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感受探索自然规律的乐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和区时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特点与判断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来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

2、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晨昏线的特点、时区的划分以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3、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五、课型 新课

六、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知道吗?

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2004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 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 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板书)

一、昼夜交替(板书)

1、昼夜的形成(板书)[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让地球仪不动,不自转也不公转,让学生想象,学生如果是太阳,他们能看到的地球的一半,因为眼光无法穿透地球仪,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的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这的半球叫昼半球,暗的半球为夜半球。

[提问]昼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的概念。)

2、晨昏线(板书)[演示]让学生扮演太阳,正面看过来后,确定下来晨昏线,可以用有色笔或红绳做好记号。将夜半球用黑笔划上阴影,然后可以把这个昼夜凝固的瞬间从各个方位展示给学生看。

可以分别从侧面、南北极上空看,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分析分析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的特点(板书)

大圆(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在不同的图上,分析晨线和昏线的交点的地方)始终平分赤道

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

[讲解]再次明确晨昏线的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提问] 如何判断晨昏线呢?(2)晨昏线的判断(板书)

自转法:可以在晨昏线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的箭头),如果箭头指向昼半球,则该线为晨线,如果箭头指向夜半球,即为昏线。

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或昼半球西侧为晨线,夜半球西侧或昼半球东侧为昏线 [训练]在前面画的示意图上,利用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来判断三个图中的晨线和昏线。[补充]选取一条经线,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3)昼弧和夜弧(板书)

让学生观察前面画的图,理解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纬线分成两段,在昼半球的一段为昼弧,在夜半球的一段为夜弧,它们可以表示昼和夜的长短。

[承转]处于黑夜状态的夜半球是看不到太阳的,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3、昼夜的表现形式——太阳高度(板书)[举例引导]什么是太阳高度呢?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比如,早上太阳刚出来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则太阳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说明太阳高度为0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慢慢的爬升,太阳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也逐渐增大,太阳高度也逐渐变大。(可以画图表示)

[承转]刚才我们是在假设地球不运动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的。实际上,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用地球仪演示)。

4、昼夜交替(板书)

[演示、提问]地球仪上标一个点,表示一个人,这个人看到的昼和夜是怎么变化的?(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思考]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会不会有昼夜交替? 学生讨论回答:一年一个昼夜变化

[提问]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时间呢? 学生回答: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思考]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刚学过“恒星日”,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运动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日期呢?请大家思考。

(学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释)由于参照物不同,便产生了两种时间长短不同的日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它是以天空中除太阳以外的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天空中的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地球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教师可用地球仪演示说明),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但是,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的成员,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以及昼夜的不断变化(交替),均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过360°多一点,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同学们听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解释]在钟表出现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完全是靠太阳(夜晚靠星星、月亮)来安排一天的起居作息、生产劳动,因而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通过前面第2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颗同步卫星,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约为一个月,而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天,这样就使整个地表面的昼夜温差减小,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地球的一大优越性。[举例过渡]我一邻居的疑惑:一天傍晚,她和一个新疆亲戚讲电话,偶然说这里快天黑,可是四川那头的老乡却说天黑还早着呢?她就很奇怪,都在中国,怎么连天黑时间都不一样呢?(让学生先来分析)

[讲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的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二、地方时(板书)

1、地方时的产生(板书)(教师演示地球仪,按照以下思路、线索边板书边讲解)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补充)因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即各地有各地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导可得出: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15°

1小时 15′

1分钟 15″

1秒钟

[引导计算]地球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

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 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举例] 已知北京(东经116度28分)的地方时是12时56分,此时某地的地方时是8点10分,那么某地的地理经度是多少?(东经44度57分)

已知北京(东经116度28分)奥运会开幕的时间是2008年8月8日8点,那么伦敦(西经0度7分)、纽约(西经74度)、东京(139度43分36秒)的时间。

伦敦:与北京经度相差116度35分,则时间相差7小时46分2秒,所以伦敦此时的时间为0时13分58秒

纽约:与北京经度相差190度28分,则时间相差12小时41分52秒,所以纽约此时的时间为8月7日19时18分8秒 东京:与北京经度相差116度35分,则时间相差7小时46分2秒,所以伦敦此时的时间为0时13分58秒 规律:1)同经度地方时相等

2)东早西迟(计算地方时时东加西减)

3)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4)南北极点是所有经线交汇点,不能计算地方时

5)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1度

[补充]由于东早西晚,所以往东边去就会越来越早,往西边去就越来越晚。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向北美洲大批移民,他们逐步向西扩展,一直到达太平洋沿岸,这里面有大量的英国人。十八世纪末,俄国人也从白令海峡经阿拉斯加来到这里。英国人和俄国人一见面就出现了矛盾:英国人说今天是星期日。俄国人却说那是昨天,今天已经星期一了,两国的人谁也不让谁。现在我们能够解释这个现象了。往东每跨越经度15度就应该早一个小时,往西跨越经度15度就应该晚一个小时。往东去的人与往西去的人相见,就正好跨越了地球一周360度,时间就相差了24小时。也就是说往东边去的人时间就会比往西边去的人的时间早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如果某人一直往西边走,回到原地就会发现时间晚了一天,如果某人一直往东走,回到原地就会发现时间早了一天。例如:麦哲伦船队1522年9月6日周六环球航行回来,而当地人认为时间是9月7日周日。为了避免这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

[承转]所以,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时区和区时(板书)0

0

o(1)时区的划分(板书)

时区的划分可使用下列图式(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讲解: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从0度开始,0度两侧各取7.5度,这15度为零时区,中央经线为0度,然后向东、向西各有12个时区,注意,东12区和西12区为一个时区,12区的中央经线为180度。

(解释)中央经线、区时

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间的那条经线。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统一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区时。采用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例如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为东经120度,则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就是采用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度的地方时。(2)区时的计算(板书)

有了时区,世界各地的时间换算就简化为加减几个小时。加减时差先要统一一个原则:东时区变为正数,西时区变为负数,零时区为0。换算方法就是看得到的数字大小,大多少就加几个小时,小多少就减几个小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① 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举例计算] 假如北京时间是7:30,那么此时开罗(东2区)、纽约(西5区)、悉尼(东10区)分别是什么时候。(各个城市的时区号可在图册上找到)开罗:7:30—(8—2)=1:30 纽约:7:30—[8—(-5)]=前一天的18:30 悉尼:7:30+(10—8)=9:30(注意:当时间不够减时,应往前借一天,借一天24小时)②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板书)世界很大,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一些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某个区的区时为标准时间,也有采用半区时,本国东部时区的时间。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解答)这是由于我国的领土东西跨经度较广,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目前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分位于东六区,那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所以在当地就出现了上午10点才上学的现象。

[承转]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

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1.25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让学生思考分析或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思考题:

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长江三角洲河道右偏,北岸淤塞说明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

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

[课堂总结] 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现象,重难点较多,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板书设计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太阳光

2、晨昏线

(1)晨昏线的特点

大圆

平分赤道

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

(2)晨昏线的判断

自转法

方位法

(3)昼弧与夜弧

3、昼夜的表现形式——太阳高度

昼半球

h﹥0

夜半球

h﹤0 晨昏线上 h =0

4、昼夜交替

原因:地球自转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规律:1)同经度地方时相等

2)东早西迟(计算地方时时东加西减)

3)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4)南北极点是所有经线交汇点,不能计算地方时

5)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1度

2、时区与区时(1)时区的划分(2)区时的计算

① 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

②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篇六

大多数同学认为初中功课比较复杂,学起来比较吃力,还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就不会解题,的“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帮助同学们梳理知识、加强练习,提高成绩!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解析】从侧视图来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从俯视图上来看,北极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从经度来看,西经度减少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答案】A

读图,完成2~3题。

2.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

C.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少3分56秒

D.为23小时56分4秒

【解析】根据题意知其时间应为一个太阳日,比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恒星日多3分56秒。

【答案】B

3.在A、B、C、D点中,地球自转速度是( )

A.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A、B、C、D

B.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C、D、B、A

C.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大,C最小

D.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小,C最大,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

【解析】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两极点为零外,都相等。A点在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B、C、D三点是地球上不同纬度的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答案】D

(徐州期末)地球同步卫星是人为发射的一种卫星,它相对于地球静止于赤道上空。从地面上看,卫星保持不动,故也称静止卫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C.酒泉(40°N) D.库鲁(5°N)

【解析】据题干,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于赤道上空;同步卫星为借助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一般向东发射,发射点自转线速度越大的`地方越有利于同步卫星的发射,因此离赤道越近的地区,越有利于发射。

【答案】D

5.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解析】地球同步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飞行,在飞行过程中相对于地球表面某点静止,角速度相同;物体运动线速度的大小与转动半径成正比,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半径大于地球半径,线速度较地面对应点要大。

【答案】C

(2012蚌埠期中检测)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某地的自转线速度V=1670×cosφ,其中φ为当地的纬度)。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解析】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减小,可判定图示地区处于北半球,赤道上自转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60°N上则为837千米/小时,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其应处于中纬度。

7.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篇七

板 书 一.昼夜交替

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 书 1.晨昏线(圈)

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 书 2.太阳高度

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 书 二.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 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 书 1.地转偏向力

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 书 2.偏移规律

讲 述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8.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篇八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3.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风向判断、洋流方向、河岸侵蚀或泥沙沉积等的联系。

4.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6.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7.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日照状况(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某一区域或季节气候特点、洋流流向、河流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河口盐度大小等)、自然景观(植被枯萎或葱绿)、农事活动、盛行风向、旅游资源。

本讲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黄赤交角的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讲难点:

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自转 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如:图4-1 3.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1P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º 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4.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 º /小时

(2)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经典例题1] 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 C.A在B的东南方向

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解析】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可以判断:该图为从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点的地理纬度不可能是南纬23°26′;越靠近极点,越往北,所以A在B的南面,顺地球自转的方向,A在B的东面,所以A在B的东南方向;地球上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角速度均为15 º /小时。【答案】C

二、地球公转

图4-3 图4-2

太阳

1.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图4-4)(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

图4-4(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经典例题2]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

C.地球从A点出发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图4-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涉及的知识有:①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②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③由于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日地距离随地球公转而变化,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一月初,远日点时是七月初;④地球公转线速度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则相反。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同学解此题得心应手。【答案】D

第二课时

三、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3)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

和等于90º;

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经典例题3]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答案】B(4)常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5)常见日照图的判读

①确定南、北极:在侧视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者为北极,顺时针自转者为南极。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

③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此正相对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④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某地日出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没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赤道上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在极昼、极夜的区域则没有日出、日落现象。

⑤确定昼夜长短:由晨昏线分割的同一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可以通过读经度差数进行判断。

⑥确定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经典例题4]读图4-7,回答:

(l)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 前后,判断理由是。(2)当DF为昏线,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3)当AC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

当DE为昏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AD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4)若DE为晨线时,此刻北京时间是 点;当北京时间是8点正,DF是 线。(5)当H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G处区时为6点则此时昏线是、。【解析】此图是圆柱投影图,比较抽象,不易判读。解题时应切实根据晨昏线的概念,确定图上白昼和黑夜的范围,根据赤道上昼夜平分,日出、日落的时间分别为6点和18点,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答案】(1)12月22日 AB是晨线、北极圈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现象

(2)23°26′N(3)夏至 冬至 春分或秋分(4)20点 晨线(5)DF AC 2.地方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24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

经线的地方时),相邻时区时间差1小时。如图4-8。

(注:地方时、时区计算见专题一)

[经典例题5] 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地用量角器测量北极星的高度(如图4-9)。次日,当太阳位于M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那么,M地的地理坐标是()A.36°34′N,90°E B.60°N,150°E C.30°N,90°E D.53°26′N,150°E 【解析】根据题设可判断当北京时间14点整时,该

地正午12点,二者相差2小时,应比120°E减少30度为90°E。又据图示,其北极星高度为30°,而北半球各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故M地纬度为30°N,则M地地理坐标为(30°N,90°E)。【答案】C [经典例题6]图4-10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2)A地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

图4-10(3)A地地方时应为________时________分至________时________分之间。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日照图的判读能力和时间计算能力。首先按提示先判定经线的度数,根据北京为7月1日20时,可判读出图中各条经线的经度,再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和全年昼夜等长,知道A点是在赤道上20°W~0°之间。然后根据日照状况确定每条经线的日期和地方时。

【答案】(1)A点位于图中20°W~0°之间的赤道上(2)7;1(3)10;40;12;0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如图4-11)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

图4-11 图4-9 [经典例题7]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图4-12),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 B.南岸受冲刷严重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图中河流自西向东流,所以BD选项正确。【答案】BD

9.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 篇九

富阳市新登中学 刘亚茹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地球仪 投影片 地图册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上一篇:spss机试考题答案下一篇:这就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