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原生态作文

2024-09-01

小学原生态作文(共15篇)

1.小学原生态作文 篇一

我们这儿的生态园很美,它是我家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装点着大自然,改善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走进生态园,你可以看到参天的树木和茂密的草,这时候天也仿佛变了脸,从蓝色变为了绿色。沿着小道走,眼前出现了一个湖,来到湖边,湖水清澈得能一眼见到湖底,湖中还有一条条金鱼在水中遨游。一到夏天,就会有许多人来湖边,一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象,一边享受湖水带来的清凉。离开湖畔,再过了一座木板桥,一座白色的大凉亭便出现在了你的视野中,亭子里有石板凳和石桌,专供行人休息乘凉之用。再往前走,就是万里长廊了,一棵棵紫藤覆盖了长廊,右边还有一片竹林,走到长廊的尽头往右直走,你将又会看到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小河,河中央有一座雕像,上面刻着这个生态园建于几几年等信息,河的四周还有一个个喷泉和灯。一到晚上,这儿的喷泉就会启动,喷出美丽的水花,灯也毫不示弱,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美极了。

而在生态园的外围,则是种着一圈的果树,桃树丶梨树丶杏树……树是公家的,但是树上结的果子却是人人可摘,每每果实收获的季节,总有一大群人围在树下,用木棍打下果子带回家,几乎家家都来采果子,这也是家乡一年一度的盛事。

怎么样,我们这儿的生态园美吗?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那就亲自来游玩一番吧!

2.小学原生态作文 篇二

一、营造习作生态环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其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中去, 这便是“润物细无声”。如对教室里资源的整合, 布置作文展角, 传阅班级手抄报, 建课外书报站, 加强同学间、同龄人间的交流, 博览群芳, 取长补短, 对学生写作能起到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以它特有的丰姿、无与伦比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 从而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另外, 网络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促进了学生的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需要, 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直观形象的音画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个体的差别性和生命的多样性, 构建一个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

二、亲身体验, 真实观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生活化是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和活动空间, 放手让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通过分析比较, 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来写, 表现的是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在安排作文活动时, 往往只在题目或取材范围上作方向性的要求, 至于选题、选材、从哪个或哪些角度去表达哪一种体验或认识……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决定, 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 因而作文活动常常因学生的不同需要而改变活动安排。夏日, 天气炙热。那天的作文课, 我原打算让大家坐在教室里说说对凉爽的渴望。可是, 有人提出:与其凭空说一说, 还不如让咱再去感受一下阳光!“好呀!”他的意见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支持。于是, 大家来到阳光下接受太阳的考验……通过对熟悉事物的再次研究, 大部分同学都准确地表达出了“太阳”的特点。有的说“阳光刺眼, 我一出教室就沿着墙角走, 实在没办法, 就赶快将手掌放在额头上, 遮挡光线, 免得让它灼伤了我的眼睛”。有的说“太阳光好像一团火, 晒在身上就像是在火炉边。”。还有的说“班上那几个女生, 一听说要去晒太阳, 赶紧拿草帽、戴阳伞, 生怕弄伤了自己娇嫩的皮肤”……这种不盲目抄袭别人, 让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的个性品质。有一个学生甚至发挥到“太阳的热情简直让人无法承受”的境界。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感受生活, 他们做自己想做, 说自己想说, 写自己想写, 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 让习作文采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性格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不同, 因此, 写出来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他们有的表现出喜欢叙述的倾向, 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 有的不太喜欢用修饰语, 有的则喜欢用词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 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 因此, 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学生, 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如有位学生在《草丛中的发现》一文中写到:“一只七星瓢虫, 悄悄地落在我身上, 让我一点也觉察不到。它还像一个顽皮的小孩, 亲了我一下, 我才知道她在和我逗乐呢。”文中的“觉察”“顽皮”、“亲了我一下”、“逗乐”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写出了这小小的七星瓢虫的可爱。对这样的“语言”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肯定。长期坚持下去, 我相信学生这种“特别的”语言就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一篇篇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习作, 更会看到一个个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学生。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被媒体刊载出来时, 人们交口称赞。他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整篇采用纯熟的古白话, 散整错综, 明白晓畅, 文采飞扬, 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 折服了阅卷老师, 作文得了满分。他的成功作文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个性化语言。对于学生的作文, 我们要多点欣赏, 少一点苛责;多一点感动, 少一些失落, 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

四、放低要求, 点评中肯

教师在点评作文时, 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 多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说写训练评价应放低要求, 摆脱“成人化”、“作品化”、“经典化”的认识误区, 对思想拔高、思维僵化、脱离生活、没有个性的作品说“不”, 对稚拙浅显却不乏五彩缤纷、童趣横生、个性迥异、激情澎湃的作文多加表扬。即使整篇文字一般, 但有一两个准确的成语、鲜活的句子, 我们都应表扬。当然, 我们的评价既要客观公正, 一视同仁, 又要因人而异, 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从而激励起每个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还小学语文健康的原生态课堂 篇三

一、杜绝教师的功利心态

上课不是与朋友约会,不是逛街赚眼球,不需要把这节课形式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作秀给听课教师看。说到底,在公开课中想方设法赚取听课者眼球的原因之一,就是怀着功利之心。想的是希望通过热闹的公开课,得到领导赏识,得到同行认可,而没有考虑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学到了什么。这种教育动机是不纯的,也可以说是虚荣之心在作祟。带着不纯的动机去上课,在给孩子带来正面教育的同时,还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否认学生会从中学到知识,但同时思想上也会慢慢学会攀比。教师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这是真理!一个教师老是在班上告诉孩子要努力,要压过其他班级;上完一节公开课后,只表扬那些事先记住答案、回答得中规中矩、不给教师添麻烦的学生,而批评那些真不知道、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尤其痛斥那些提出刁钻古怪问题、为难老师的学生……如果长期把这样的思想灌输给学生的话,这个教师所带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像他那样狭隘、虚伪,会做表面功夫,而这并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并且,上这样的公开课的教师,异化了公开课的本意,把它当做自己谋取私利荣誉的舞台,不只是对他个人、对所教班级产生负面影响,还会把听课的教师引导到歧途上。大部分教师听公开课,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学习教学新理念,学习教学新方法等。一旦学会了用这样的心思去教学,就会加剧其危害性。因此,让公开课纯洁起来,杜绝在其中掺杂功利性,带领小学全体语文教师离开语文教学的误区,是还原语文健康原生态的一大举措。

二、教给学生该学想学的知识

教师要引领着小学生们一步步离开懵懂,走向文明。这些未来的主人公是要走向社会的,他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将来就要服务于这个社会,因此学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需要制定出《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来规范教学的性质、理念和目标等,就是给广大教师指出一个教学的方向,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该学哪些,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学习艰难的情形、提出意外问题的情形等,这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正因为他想学,所以才会出现难学的状况;也正因为学生开动了脑筋,所以才会想出一些教师不一定能回答的问题。这些学生应该说都是好学生,他们的思想是端正的,这些情形表明他们正在努力,教师该做的就是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我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欢乐的泼水节》,在这节课上,她把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离不开课件,所以把学生们的表现都忽略了。学生眼睛看花了,耳朵听够了,无需动脑筋思考,课件已经把所有现场画面全部展现出来,这节课好像就是课件展示一样。在学第一自然段时,有个同学问了一句:“凤凰花是什么样子的?”她愣了一下,没有回应——可能是没有准备这个课件,自己也不了解,就把学生置于一边,不了了之,继续下边的学习。当学到第三自然段,请学生起来“有感情”朗读的时候,一个女生把“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中的“凤”读成了fònɡ,她没发现,也就没有纠正;把“大家唱着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读得平淡生硬,没有欢乐之情,该教师也没有指出来,只是简单说了一声“不错”就忙着下面的学习了……几乎所有听课教师都觉得课堂环节安排快速急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的学生是“原生态”的,可是教师不是。回归原生态其实很简单,只要她回答一下那个学生的问题,只要她让学生点评一下朗读,纠正错误读音等,总之,只要把脚步放慢一点,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与思索,就是回归了语文的本质,展现了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

三、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

尊重学生心理,多从学生角度着想,就能让他们获得快乐,就能让课堂回归原生态。上《海底世界》一课时,我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海底是一个……的世界”。他们凝神细想,想出了“神奇”、“奥秘无穷”、“充满吸引力”等词语,我告诉孩子们,他们的词汇正在丰富,他们的表达正日趋精确。他们是快乐的,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上《槐乡五月》,当有孩子想做槐花饭时,我要求他:“你给大家介绍一下的你槐花饭吧。”他描述的情形让人垂涎三尺,同学们是快乐的,而他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4.我的生态家园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四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德州,这里有许多优美的景色,如新湖风景区,锦绣川,长河公园减河湿地公园等等。而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减河湿地公园。

听妈妈说以前的减河,河水臭不可闻,人们经常往水里扔垃圾把河水污染的颜色都变了。河的两岸杂草丛生。而如今的湿地公园却是另一翻景色,水面规划建设2400亩,绿化面积500亩,以自然湿地为主,周边绿意葱葱,环境优美是集污水净化,市民休闲,城区防涝等功能与一体综合性开放式生态公园,公园以河为中心在河的两岸种植了芦苇,蒲草还有各类地被植物,水被植物等上万株。

在减河的东岸建设了一千亩的观光采摘区,形成了“一年四季常青,三季开花结果”的自然景观。景观建设了亲水,雕塑和配套三部分,其中最为特色的为“一铁塔,二雕塑,三风车,四水车”都是原生态的水车群体。

美丽的`家园是大自然给予的,也是人们亲手创造出来的,

5.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小学生作文 篇五

当我知道了这些消息,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家的环保秩序,是我当了一次环保主人。那时环保值得前一个星期,每当我放学回家后,发现了爷爷听收音机的电池经常扔掉,这一次又被我发现了,想阻止他扔掉,便想了一个办法对他说:“电池里含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一碰到土壤就会使土坏掉;假如掉进水里的话,那后果就更严重,周围大部分水都不能喝爷爷听到这些消息,愣住了,从此以后他用完了的电池都拿给我,我便收藏起来。接着劝诫我的哥哥,他经常把看过的书不是扔掉就是烧掉,非常可惜。因为刚开始是用钱买的。我见后,劝他把书收藏起来,或者是卖掉。卖掉的书经常被收废品的伯伯捡起来,给他的儿子看。

这样,我家的;两位最难劝的人被我说服了,剩下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只要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注意些,世界上就“处处环保”了。

小学作文环保的重要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看到了一个新闻:在很远很远的一个村庄里,发生了半年多的旱灾,村子里许多村民和家中的飞禽走兽因为好久没喝到水而渴死了,庄稼地里棵粒无收。村民没喝水,没吃饭,就没力气处理动物的尸体,那些尸体在炎热干燥的天气里腐烂了,造成那个村庄内臭气熏天。看到这些使我想起了------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平潭岛旅游,我来到海边看到海水非常浑浊,不时的看到许多死鱼翻着白肚浮在水面上,臭气熏天,太阳都躲到云后边,好像它也受不了了。可听说以前那里海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欢快地玩耍。太阳照在水面上漂亮极了,像一块晶莹的水晶。可因为现在环境受到破坏,才使江河湖海被污染。

许多年轻的村民不适应生活环境而背井离乡另谋生路去了,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因为没能力离开,只能勉强在村子里生活。

据说这都是因为我们人类,对环境的需求,胡乱砍伐大自然中的树木使得一片片森林大量减少,使生态平衡招致破坏,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让天气变的恶劣,遇到了旱灾,山洪瀑发等灾害。从这些可以想到人类如果再乱砍乱伐保护环境,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不再美丽,生物(包括人类)也将灭亡。

因此无要呼吁人们,在砍伐树木时,也要多种树,因为树木可以挡住风沙,减少水土流失。如果世上没有树木,那到处都将是尘土飞扬,到处都是沙漠,到那时许多动物(包括人类)也会很难生存的。

6.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六

一、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简约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设备,呈现出一种开放、扩大与多样化的趋势,现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包含了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教学内容等许多课堂生态因素.这就使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基于环保、健康、生态的教学要求,构建生态课堂,这正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简约型要求,是数学课堂走向节约化的显著标志.例如:在教学“圆”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就要想到生活中有许多的圆.可以制作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圆的课件,利用生态性的演示去让学生们熟悉圆的外形,进而理解圆的特征,掌握圆的画法.通过生动实体的展示,学生尽情欣赏课件华丽的外表,也就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摆脱原来旧的教学思维与方式,通过黑白两种颜色展示各种图案,分析圆与其他图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同时可以通过将三角形围着一个点进行旋转,运动的点也就形成了一个圆.学生们的视角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在数学的感性之美、理性之美中透露着简约之美.从上面可以看出,简约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掌握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环境、资源与条件,积极探寻和利用生态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二、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平等性

小学生态课堂的平等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信任的基础并相互尊重.作为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确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的方式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构建生态课堂.在课堂上,每名学生都可以进行自己设想的活动,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完全开放的,可以尽情地进行自由沟通与交流,取得对方的尊敬与理解,也可以以合适的身份、恰当的方式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深入探讨,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分享,构建教育教学的生态课堂.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法”的时候,121÷11,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与创新,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如下:121÷11表示的是什么?是否能够用算式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一步怎么算?然后怎么进行第二步?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在解决这个题目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在这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回答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连续不断的问与答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这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然的一种关系,构建了疑问相遇、思想碰撞、思维创新的生态式数学教学课堂,让教师与学生在经验和智慧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创设评价机制

7.小学原生态作文 篇七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教育;教学环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21-03

“原生态教育”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的学习需求、主动的探索精神及原始表达欲望的学习状态,它是学生原始生命创造力的自然释放。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关注了这一点,它不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而且有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走进课堂,既丰富了教学,增添了情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解读课改,只是一味盲目追求课堂的花哨,无选择的花样编排,使的课堂成了一堂技巧手段的表演,而学生无疑成了单一的观众,造成了教学实效性与本真性的缺失。

新课改不是对原先教育方式的全盘摒弃与废除,而是结合当今教育实际,对教育教学方法及思想的改进与发展,以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法渗透,依托原生态

新的课改,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运用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与改革。

“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能达到更好的学的目标,那就是成功的教法。而原生态课要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个性认知及学习的差异,还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并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由此看来,只有充分依托学生心理的不同及认知规律,确定出合理的教学教法,才能更好的展示与优化课堂教学的成果。

二、学情渗透,发掘原生态

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对学情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学习与交流的活动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不断的积累知识,提升认识,提高能力。但是不同的学习个体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对于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曾经有如此的经历: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成功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在于对学情充分的了解与把握。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他充分注重了“学习主体”的原知性,根据学生不同的原始习惯与学习本能,施于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原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当今的教育者,在不断课改的大潮中,虽然及时的学习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但在对于备课方面还存在比较偏颇的观念。只是一味的准备教材,了解教材,而不去关注教育主体的个性差异,真实功底,把整个班级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施教,从而脱离了教学主体,脱离了教育实际与真实性。当然教育的结果也就大打折扣。

可见,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对学情的关注,只有在课堂教学前充分了解学情,挖掘其原始思维及反馈本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原始认知水平及学习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语言渗透,感悟原生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进行沟通、抒发感受、互传信号,同时也用来进行思维。虽然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诸如:普通语言、哑语、手语、旗语、灯语等,但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

语文作为一门国文课,作为专门研究语言的学科,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语言了。

课堂教学中有了语言,也就有了语言的规范与约束。新的教改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以发散为导向,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潜力与水平。但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教材,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觉思维及语言表达意识,这不但大大压制了学生们的主动思维活动积极性,而且把语文教学教条化、僵硬化,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自觉思维及语言表达意识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都必须以真实的语言作为桥梁。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运用语言表达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捕捉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会衍生抒发内心自然感受与观点的欲望,并且与教师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与沟通。真空的交流与沟通,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觉主动原始学习意识的萌动,从而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拓展了想象能力,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信任指数。

由此看来,只有在语言交流的真空状态下,对语言的标准毫无限制,只要是积极向上、思想健康、不违背仁义道德的发言,就可以畅所欲言,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与收获,师生之间才能更原始的、更信任的对话,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去感悟谛听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的真实性原则。

四、情感渗透,回归原生态

教育在语言教育交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情与情、心与心的教育交流过程。

语文更是一门充满人类文明、人性原始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学科。一堂语文课,如果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没有情感的交流与渗透,忽视了教学主体情感因素及原始情感真实性,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只能是虎头蛇尾、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从而使语文教学沦为形式化、表面化,最终只成为一场教师的作秀表演。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情感,让学生用原始情感与心态去感受与悟出语文学科的真谛呢?

情感不仅是指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欲望及要求,更体现在学生内心原始的情感涌动反应以及与文章产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饱满的激情和原始本真的情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学习取得高效的重要保证。

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真实情感、作品主题灵魂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与老师内心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积累、情感阅历、认知水平的欠缺,往往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与满足,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不理智的大包大揽,倾囊而出,学生虽坐享其成,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毫无印迹。

当今的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就应该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不妨放开手脚,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真正的用自己的心灵与情感去感受文章的真谛与灵魂。让学生不是用语言去说话,而是用心灵去感应作者的心声,从而用情感抒发自己内心本真的感悟,赤诚地展示出自己的原始心态,这才是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对文章的消化理解。虽然可能有些粗糙,但足以拓展提高学生的内在能力与素质。所以,在课堂中只有真正的摆脱学生想象的羁绊,渗透其内心的情感,让学生的心态回归原始,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五、迁移渗透,拓展原生态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反三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从原始知识中求得新的认知及进步,发散求异认知,促进创新的过程。著名诗人苏轼有两句诗,也讲到运用发散求异思维的道理:“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写诗时,思维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文题,而不能在此文题上发散开去,那么他将是一个不合格且没有创造力的诗人。其实,只要是学习创作都需要运用发散求异思维,才能有所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要想创新就必须以原始认知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迁移策略,不但能使学生灵活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而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完成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模仿——变化——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迁移策略,实质上就是对学生原始认知理解思维的一个拓展,正是有了迁移的实施,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冲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拓展了原始心理认知的局限,开启了创新思维。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特征和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的运用迁移规律,通过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引导,让学生自觉的从原始认知及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并获得新的认知,从而更新认识结构。

六、主题渗透,升华原生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章的主题探究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展主题教学,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达到完全统一的认识,从而绑架了学生们的认识能力及认知、观点。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主题探究的教学,要求我们通过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认知,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主动性,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己从文章当中发掘出新的主题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他们具备的阅历、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文章主题的认知及理解的不同,此时,我们不能只简单的加以扼杀,把所谓的标准凌驾于他们,这样只能是约束了他们的认识,局限了他们的思维,降低了教学效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拓展主题的权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认知,总结归纳,讨论集中,经历学生自觉主动的思维碰撞和语言的整合规范过程,从而寻求更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悟,尽可能获取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吸纳感悟主题,并加以适宜的引导,使他们在综合丰富的大语文学习实践中,自觉的积累、提升,从而水到渠成的达到主题升华的目的。

8.小学原生态作文 篇八

地球,是许多生物共存的舞台,人类,常以为自己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自然和生态,则是这个世界舞台上最重要也最不能缺少的演员。

记得去年暑假,我门全家到植物园中,那里的生态资源丰富,加上又有高大的树木替我门遮杨,让人不得不在那里享受生物狂想曲,顺便做做日光浴,尽情的陶醉在这美丽的天地中。

顺着参观步道,我们来到了水生植物区,只见萍蓬草在池里里逍遥的享受日光,加上又有水鸟们自由自在的在池上嬉游,更凸显出各种生物交错在一起的美景。远处,山羌母子在池的对岸饮水,动物母亲的伟大,深深的刻印在我心中。在这一片无声的大地上,居然能够孕育出那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生命, 能够来到这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之后,我来到的.蕨类植物区,许多各式各样、与众不同的蕨类植物展现在我眼前,雄伟的树木,茂密的枝叶,有如正要引领我走向绿色梦幻天地,大地似乎不停的向我逼进,叫我赶快抛开所有的一切,进入漫妙的梦想隧道。突然,家人惊奇的叫声打破了所有宁静,“有猕猴耶!有猕猴耶!”成了众人之后的第一句话。

猕猴是我到植物园中最大的一个惊喜礼物,猴群一听到我的叫声,就赶紧跑开,显然是有点受到惊吓了,爸爸连忙回过头向我比“安静”的手势,我也很听话的闭上嘴巴,别忘了这里才是它们的家。猴群们跳来跳去,一边玩耍一边吃东西,我想:对它们来说,玩耍大概就是一种快乐吧,我一直看着它渐渐模糊的背影, 直到背影完全不见了才依依不舍的回去。

经过了这一认的自然生态之旅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自然与生态一起共同编织而成的超强魅力,如痴如醉的陶醉在这个希望天地内,和我所爱的生命在一起,和生命所爱的我在一起,成为生命共同体,飞翔在属于每个人的自然生态以及生命当中,这难道不是人类渴望追求到的吗?

人类近年来不断的砍伐树木、滥用资源,造成可怕的土石流,也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有多少人被土石流淹没?有多少树被无情的砍掉?为的是什么呢?为了要让生活过得更好啊!但是,我们到底有没有思考过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我们拥有生命,其他动、植物就没有吗?

9.沿河桥小学生态环保小结 篇九

——南通市沿河桥小学生态环保活动总结

生态环保是人类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少先队员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力所能及地参与“美丽江苏”建设,我校把环保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利用学生身边资源,扎扎实实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为使环保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老师代表为成员的生态环保教育领导小组。树目标,订规划、做方案、公布实施细则。制定了《学校环境教育工作计划》《校园绿化管理制度》《学校环境日常管理制度》《学校禁烟的规定》《学生环保行为规范》,制定了“环保优秀班集体”“环保小卫士”评选标准,实行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通过抓学习、促提高;抓制度、促工作;抓管理、促教学;抓教师、育学生,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事事有标尺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师生环保意识的整体提高,保证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围绕目标,深化活动

少年儿童是社会生态环保建设的生力军。为促使全体学生自觉学习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绿色节约原则,树立绿色观念,讲究文明生活方式,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每一个同学带动一个家庭,从而推进建设生态港闸,构建和谐江苏的进程,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在生态环保教育领导小组精心组织下,全体师生积极投身其中,同学们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围绕主题,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发出一个生态环保倡议

五月份是活动的启动月。学校利用升旗仪式,进行了生态环保的国旗下讲话,组织学生学习了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指示精神,并号召全体队员从小培养爱绿植绿护绿意识、生态环保意识、节约节俭意识,并做好小小宣

1传员。

学校所倡导的生态环保教育就像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播洒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田上,大家积极响应号召,利用黑板报、红领巾电视台、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向家长、朋友及社会大众发出倡议,号召大家自觉学习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绿色节约原则。倡导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不用一次性筷子;不吃野生动物,不采野生植物;不捕鸟,不抓蛙,不打蛇。爱护一草一木、关爱生命、保护野生动植物,树立环保观念,讲究文明生活方式等。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每一个同学带动一个家庭,从而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营造一个生态环保氛围

第一,打造绿色校园空间。学校根据见缝插绿、破硬建绿、墙壁披绿的原则,在校园四周、操场环道、道路两旁、房前屋后、都因地制宜设立了绿化带,校园绿化面积覆盖率23.6%。教室里,班班建有小小“花卉园地”,教室的走廊上、窗台上,绿色无处不在,生命尽情绽放。校园一年四季花开花落,绿意浓浓,师生进入学校就有一种置身“绿色世界”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在绿色中增长才智,在绿色中放飞心灵。

第二,打造环保校园文化。“小草青青,脚下留情”“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小草在睡觉,请您别打扰”“做平凡小事,塑美好心灵”„„校园里到处张贴着环保宣传标语,利用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向同学们传送爱护校园的信息。环保小卫士给校园里的每颗花草、树木都挂上自制的名片(包括学名、别名、科目、生长属性等),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各种花草树木,感受“绿色”的美,并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整个校园建设达到了绿化美化效果,营造了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处处洋溢着一片春色喜悦。

3.上好一节生态环保课

课堂教学是生态环保教育的主阵地。我校教师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中根据课程安排,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实际,在备课中把环保教育与自己的课堂紧密结合,有的放失地渗透环保的内容。这样既落实教学任务,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并掌握一系列环境保护常识。

例如:语文课上,有的班级组织学生诵读《古今贤文——环保篇》,并且自己创作宣传标语,有的班级结合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云雀的心愿》等;美术教师

把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与少儿环保绘画结合起来;音乐老师让学生扮演小树、小草,在微风中随风起舞,生活得悠闲自在,后来由于遭受环境污染,小树小草病恹恹,一棵棵都枯萎了;《科学》老师用一些数据,结合废气污染,向学生讲授环保的重要性„„学科内容的整合不仅进行了环保教育,还树立了我校的环保形象,使同学们踏踏实实做实事,并从思想上进一步提升认识,体现了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提高了师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积极投入到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

4.召开一次生态环保主题班会

组织各中队开展“生态环保,与我同行”主题班会活动。有的班级以组织同学看视频、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大家了解生态环保知识;有的班级通过诗歌朗诵、情景剧等节目的表演,号召大家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有的班级全员动手制作环保小报,共同描绘家园的美好蓝图„„多姿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生态环护意识,激发了“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热情。

5.成立一个生态环保社团

为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我校特组建了“红领巾环保行动队”社团,希望通过自身行动去感化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呼吁社会上所有的人来共同维护、创造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植树节到了,小社团的成员们在学校党、团组织的带领下开展了“种下一棵爱心树,我与小树共成长”植树活动;响应省教育厅号召,组织社团开展“废纸换贺卡 感恩寄真情”活动,将环保教育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传递感恩自然、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理念;在“百场宣讲”进学校活动中,安排环保主题宣讲教育,并组织社团成员撰写“同在蓝天下”征文,开展“我为环保献一计”活动,以提升环保意识;让社团成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有声有色地开展环保小课题研究活动,走进村子、走进社区,调查环境、交通等情况,并悬挂宣传标语,当环保宣传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保护环境,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局面

6.组织一次生态环保实践活动

追求环保是我们的心愿,参与环保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让环保走进家园。各中队纷纷行动,走进社区、车站,热情大方地向过往的居民、乘客宣传生态环保的意义,向他们倡导日常生活中应有的环保行为,同时还向他们发放了自己事

先亲手制作好的图文并茂的环保小知识宣传画,“叔叔,请看看我们的环保宣传画”,“奶奶,这张宣传环保的图画送给您,您可以为小孙女讲讲”。社区的居民、乘客们为我们小小年纪就能为环保做实事赞不绝口。

我们还用实际行动为其他人作出榜样: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队员拿着环保袋,走进街道,一路走,一路不断地弯腰捡拾,小心地把废纸片、废包装盒、落叶、枯枝等装进自己带来的绿色环保小袋中。为培养队员从小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校园内学生种植的树木班级认领管理;村小(费桥小学)还在校园内开发出一些空地,作为班级的劳动种植基地,队员们不仅丰收了萝卜、青菜、花生等作物,还收获了劳动的快乐,树立了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今年六月,我们结合“世界环境日”,开展了“环保小义工”进社区活动,清除乱贴广告,捡拾绿地杂物,保护了社区环境,感动了社区居民;开展了“秸秆禁烧”宣传进田间活动,同学们打着“禁烧秸秆,保护环境”的宣传横幅,走进费桥村、袁桥村的田间户头,向农民伯伯婶婶发放“秸秆禁烧”宣传单,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并和村委会的干部一起站岗监督。组织开展“三少三不”体验日活动,“三少”即一天少用一杯水、少用一张纸、少用一度电;“三不”即一天内不用塑料袋、不乘坐汽车、不开风扇,引导学生体验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进取,与时俱进,鼓浪前行,人人参与生态环保建设,个个争当美丽江苏主人。

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10.小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初探 篇十

一、完善物质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合理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以及环境中蕴涵的人文气息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校园本身就是育人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这应该成为生态校园建设的共识。校园环境的塑造应具有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充分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生态校园的环境建设,重点是体现自然和谐、健康环保的理念,兼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方便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二、在校风建设中突出生态理念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一致的、具有自己特色并且相对稳定的、在校园中占主导地位的风气。良好的校风能有效发挥教育功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生态环保理念融会于其中,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广泛深入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学术、科技、文娱、体育及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全方位的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使其充分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增强自信心。校园文化活动为师生员工提供必要的、能发挥和表现个人才能的条件和接受教育、训练的机会,对受教育者产生良好的德育影响,使其产生育人的功能作用。

四、“内化”制度文化建设,把制度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和学校各级组织对校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使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个体意识的过程。要制定适应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各种校园文化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要体现国家的政策,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也要体现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可行性,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并把握好尺度。

各种规章制度的内化,即被师生员工自觉遵守、认真执行,这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宗旨。校园制度虽然是校园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校园制度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校园生态文化的一部分,其作用、功能能否体现主要看是否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学校制度的宣传,并用以指导全体师生员工的行动加强管理,强化检查和监督,从而真正发挥校园制度文化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基础教育改革在学校的落实和推展,必然重视更新教育观念,培训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仅仅重视这些,其实还是不够的。因为目前学校正在实行的教育改革,在本质上讲是学校文化的重建。而重建学校文化的依据只能是与时俱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在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校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校园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学习积累的结果。在积极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的高度来建设小学校园生态文化,应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应以正确理念为先导,把学校建成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乐园。

11.小学语文生态课堂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十一

一、简:一种取舍与丰富

这儿的“简”是简约、简明。它是一种取舍, 也是一种丰富。它要求教师的教应该用最简单的方式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则应该透过“简单”读出背后的深厚与真实。

(一) 修枝剪叶实现目标“简”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必须找准教材的重点, 敢于取舍。就像园艺工人剪枝一样, 剪掉那些本不属于语文范畴的“条条框框”, 剪掉那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旁枝末节”。

苏教版十一册《船长》一文, 扣住文中的“忠于职守”“做人之道”, 可以确定如下目标: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让学生自读、自悟, 与文本对话, 深刻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同一册的《麋鹿》一文, 目标则定位为:让学生领悟抓住事物的特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动静结合等写作方法。

所谓“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一课一得。正因为有了这些侧重点, 教学才变得“简单”而“专一”, 因“专一”而“丰富”。

(二) 统筹整合实现教法“简”

把课讲得简单一些是一种智慧, 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过程设计、作业练习上进行有效整合, 最优化地设计教学环节。

苏教版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 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何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经过反复研读教材, 我们确定可以舍弃一些常规的琐碎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过程设计、作业练习上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 用一个具有思辩性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到底累还是不累?

事实证明, 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稍作点拨, 学生就完全可以在自读、自悟中突破难点, 而又不破坏课堂、文本的整体性, 真正体现了“生态”理念的整体性原则。

二、实:一种提高与充盈

“实”是实在, 就是要围绕文本,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 扎实的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整个阅读教学全程的奠基石, 阅读教学是须臾离不得字词的。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广玉兰》一文“质感”一词的教学为例分析。

师:你们明白什么叫质感吗?

生:指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的物质真实感。

师:这是字典里的解释, 好像大家听了还是不太明白, 是吗?

生:是的。

师:大家把手伸出来摸摸桌子什么感觉?

生:光滑的。

师:再来摸摸衣服, 什么感觉?

生:柔软的。

师:再来摸摸你的脸, 什么感觉?

生:有弹性。

师:像同学们刚才感觉到的光滑呀、柔软呀、弹性呀, 就是质感。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广玉兰的质感?

生:玉琢冰雕柔韧而又有弹性。

在本节课的字词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质感”的理解凸现“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 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不知不觉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 从而真切地理解字词。

(二) 厚实的语言训练

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注重关键字词的理解,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从文本中寻找听说读写的训练点, 进行厚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苏教版十二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在研读教材时, 我们觉得“终日”一词值得品味, 便创设了“清晨, 寒气逼人”“中午, 烈日当空”“晚上, 月黑风高”三种情境,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体验谈迁不顾年老体弱, “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进一步感悟人物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三) 切实的朗读感悟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进行细细品读感悟, 切实做到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苏教版十二册《理想的风筝》中有一句描写刘老师旋转板书的句子。板书, 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简单的动作, 可是刘老师却需要用“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来帮助完成。多么艰难的一转!多么辛苦的板书!如何让学生朗读感悟, 走进人物的内心呢?在这个环节中, 没有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而是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个别读、男女生分读、小组叠加读等形式,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又烂熟于心。只有熟读成诵, 才能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趣:一种灵动与匠心

趣, 既是乐趣, 也是情趣。生态教学追寻的语文教学不是平淡如水, 而是要灵气勃发、灵光闪现。

(一) 精心的预设

以五年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家徒四壁”一词的教学为例分析。

师:“家徒四壁”是什么意思?

生:家里只有四堵墙, 形容十分贫穷。

师:想想, 谈迁所有的财富是什么?

生:《国榷》。

师:对, 是《国榷》, 它是谈迁的所有, 是他最大的财富。

通过对比解读, 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谈迁贫困的生活, 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国榷》在谈迁心头沉甸甸的分量。

(二) 精彩的生成

在语文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 或是旁逸斜出的遐想, 或是漫无边际的发挥, 或是背道而驰的误解。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有效生成进行正确引导, 就一定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以《诺贝尔》一文中“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句话的朗读指导为例分析。

师:你准备怎样读?

(一生读, 读得慢吞吞)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样慢?

生:我觉得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马上就要爆炸了, 心里有一丝害怕、恐惧。

(一生读, 读得哆哆嗦嗦)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此时诺贝尔心里太紧张了, 紧张得说话都不完整了。

师:那你认为他在紧张、担心些什么?

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但更可能是在担心着这次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

(一生读得急促而响亮)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样急促呢?

生:我觉得此时诺贝尔的内心更多的是期待, 是激动。

生成性的个性化朗读成了这一堂课的一个亮点, 学生设身处地, 入情入境, 品味、揣摩人物的内心, 并把这种感悟外化为朗读, 读得有滋味、有情趣。

“清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实”是辩证的统一。教学需要清简灵动, 也需要丰富扎实。活中有实, 实中有活, 以活当头, 活在实中, 正是生态教学的追求。

摘要:生态课堂呈现出的是“清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实”的教学风格。生态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将语文课堂教学的姿态放低,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文章阐明了生态理念观照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具备简、实、趣的特点。同时围绕三个特点展开论述, 结合教学实践层层深入, 阐述了生态课堂“清简灵动”的教学风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12.生态园观后感小学 篇十二

土生土长的故乡,雨发生态园爸妈带我去过,这次,我算主场,理应尽地主之谊,做好同学们的向导。

听爸爸说过,雨发生态园区占地上万亩,投资2亿元,背靠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前临长江,高速公路、高铁穿境而过,离长江三桥很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进入园区,导游介绍园内设有儿童乐园、烧烤园、垂钓园、果蔬采摘园、花卉园、美食街、购物广场、旅游观光车等游乐设施,不仅是江苏省四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区、南京市农业科技园区,还被省、市部门确定为科技示范、科学引智、科普教育、产学研合作、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

乘车游览中,面积超大、环保绿景给同学们印象极深。我为身边的同学一一介绍了智能化玻璃温室、茶园、板栗园、草莓园、彩叶树种展示园、五星级雨发小厨娘酒店,这里俨然成了南京周边百姓暖春踏青、盛夏消暑、金秋品果、隆冬赏花的好去处。

因为雨发集团老板属牛,恰巧应景,园区到处可见造型各异的牛像,牧童短笛、金牛摆尾、牛气冲天等,憨态可掬。

新建成的田园欢乐世界最受大家欢迎。摩天轮,海盗船,挖沙机,过山车等游乐项目惊险刺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蜘蛛侠,超人等卡通人物像都能在这找到,竟然我们还赶上了一场趣味横生的演出,令人捧腹。

13.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篇十三

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镇庙小学 柏述珍

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关于生态课堂教学的研究是生态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语文学科教育是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它的目标设定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虑,要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考虑。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承载传承文明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用人性化的氛围润泽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用实践性的操作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内涵,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溢着“生态美。”

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有机的渗透整合于现实的课堂活动,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态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的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把全新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课堂呢?“生”意味着课堂的生命性特征、生动性特点和生成性特点;“态”包含着课堂上师生的态度、师生教与学的状态和师生的动态。生态课堂应该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

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生态课堂是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自长”与“助长”有机结合的课堂,是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也是生存、生长、生命的课堂。生态课堂通过构建平衡、协同、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达成理想的教学境界。生态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相对于课堂生态环境而言,师生共同构成课堂生态主体。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其二,师生彼此互为参照,构成两类课堂生态主体,即教师生态群体和学生生态群体。这两类课堂生态主体不仅各自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有机联系。

三、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最本质的特点是生态性,或曰生命性。它的宗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致力于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还孩子一片清新明朗的心灵空间,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发出夺目的光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生态课堂具体表现为如下基本特征:

(一)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它处于纵向的各个系统中,也与横向的系统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平衡与不平衡能够在这些大小系统里流动与转移。课堂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课堂中有各自的组成要素,也有各自的运演规律,但它们之间绝非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自发转移和人为的推动,促进课堂系统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其中的“有机物”(教师、学生)、“无机物”(环境等)、“气候”(学习氛围)、“生产者”(教师)、“消费者”(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分和过程的变化,课堂生态系统也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着。正是由于系统中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才使得系统的演进产生了动力。系统中对立面之间的斗争通过此起彼落的较量,总是向着更高的景观螺旋式前进。生态课堂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协调发展,使课堂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由不平衡到平衡、由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提升,实现课堂整体与动态的统一发展。

(二)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人类在对自然的探索、改造过程中,需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视野、胸怀和眼光对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生物系统的和谐共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丰富个体。多样性是课堂生态系统内在丰富联系性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并注意保护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存在。生态课堂应遵循个体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原则,促进学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体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促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和谐运作,使师生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实现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三)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交互关联的系统。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彼此的联系性,交互不仅仅是在一种独立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与环境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相对独立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统一是生态课堂系统的存在方式。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进出和交换,有其自身能量交互作用的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其认知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停留于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更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的师生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过程成长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构建师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自由对话的生态发展场,建立和形成生态课堂和谐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实现生态课堂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四)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自然界所蕴涵的物质财富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只向自然无限索取,而缺乏保护和建设自然的意识。其实,相对于满足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需要来说,学生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资源也是有限的,把学生当作可无限填充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过度灌输,无限供给,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精神资源临近“枯竭”状态。人的潜力的挖掘可以是无止境的,然而这种盲目发展观忘记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个性化,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无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枯竭性的智能挖掘会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学生作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生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成长发展而进行过度开发,必将会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同时,就人的认识而言,学生的认识发展潜力又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知识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而又不会损耗的无限资源和无污染资源,伴随着学生生命的成长,学生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习是终身的行为,认知的发展也是终身的追求。因此,生态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护学生的认知需要,也要不断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的生成,实现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五)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开发,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又要根据一定的理性“标准”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养成学生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教师也在不断地约束自己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理性“标准”既体现了某种真理及人类的共识,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如果没有对真理、规律的探索,没有依据规律而制定的教学标准,课堂将跌入无序、混乱的深渊,任何“人文”的东西也无从谈起。生态课堂有秩序、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也有“规律”、“共识”、“标准”可循。正是凭借这样的“理性精神”,课堂教学克服了人作为动物界一员的狭隘眼界,超越感性的局限性,使自身的科学、系统、理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发展,避免了象其他动物那样完全受自然界支配的命运,这是生态课堂所要遵循的差异性与标准性相统一的重要规律。因此,生态课堂要体现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差异是有标准的差异,标准也是在差异基础上的标准。课堂教学既需要差异,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规则。当然,强调标准,并不是要像传统那样,用标准的霸权去压制差异,课堂中不能只有教科书、教师的“标准”而无学生的“多元体验”、“多元理解”。

14.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篇十四

关键词:小学英语,充满活力,生态课堂,构建

因为小学生是刚刚接触到英语这一门功课,刚开始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的想要了解更多、学的更多,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英语丧失兴趣的话,那以后的英语就会学的很难。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英语中。因此,根据英语新课标,运用生态化、情景化等手段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一、善用生活情景,让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二任老师,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在最开始对科目的最基本认知,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对这个科目的第一印象。因此,老师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利用自身的言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没必要按照课本上的来毫无变化的念,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用更生动的语言或是更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是严肃、呆板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言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利用话剧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将课本上的内容用话剧表现出来,让课本内容还原现实生活,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课本上出现了一段关于人物的对话,这时,老师可以把课堂基本布置成课本内容的场景,然后让学生扮演课本内容上的人物进行对话,但是,一定要尽量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而不是单纯的将几个学生叫起来就这样干巴巴的对念课本上的内容。将课本内容用话剧形式还原生活的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善用真实的生活差异,让课堂内容熟悉亲切

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思想是人性化、生活化。小学英语教学亦是如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少一些呆板的听、多一些活力的实际体验。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浓厚,就必须要有特点,要根据实际的生活情景,将课本上的内容更直观、更详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这种展现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场景的展现,而是,在现实生活场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表现出来。如果教学内容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这样更不利于学习。

三、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关注学生个性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这是句古语,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但是这句古语既有对的地方,又有不对的地方,或许,这句话在古代是使用的,但是在新时代,老师的责任变得更加的重大了,分工也比古代有了很大不同,是因为新时代老师不仅要负责把学生领进门,还要尽量保证学生都能得到圆满的修行。

古语说:“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在现代,老师不仅仅是只负责解答学生的疑惑了,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及其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例如,有的学生聪明,一点就透,而有的学生是需要去体验才能理解所学知识的,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兼顾到每个学生。

15.探讨小学生态英语课堂及其构建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要点

小学英语教育面对的对象较为特殊,教学内容也具有针对性,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具有难度且不适用,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遏制学生学习英语的创新能力而局限于教材知识。

因此,强烈的需求激发不同的创新实践措施,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探讨出现各种形式,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成为受人瞩目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生态课堂从基本定义中可知,是使用绿色、健康、顺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形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课堂,让学生理解人和自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使用动态、可持续发展和尊重、唤醒、激励生命的理念指导营造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生态课堂的特点概况如下:一是民主平等,即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状态,不再是你教我學的传统方式,学生之间是平等的状态,尊重个性,而不是以学生成绩来划分等级;二是自然和谐,整个课堂氛围不再是死板生硬的,而是将学生和其他环境因素都纳入课堂中,关爱生命、自然和谐、轻松愉悦;三是自主合作,使用以学促教,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情况来确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构建完整的生态课程;四是多元评价方式,不仅使用分数评价,还包括各种能力的评价和课堂表现的评价,使学生能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成绩,促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五是探究和生成,使用问题式教育或者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形成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六是开发和灵活

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形成问题解决、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多维开放的课堂新文化。

一、小学生态英语课堂的构建

1.构建条件和因素

小学生态英语课堂的构建需要在足够的资金、人力和舆论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学校经济实力弱的小学很难开展起来,需要专门的补贴扶持政策。而人力资源的准备,则需要足够能力和足够数量的教师来执行,进行生态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培训和技能经验培训。舆论支持则是需要获得学校内部管理者、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获得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些都需要学校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效果展示。

生态课堂的组成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环境、各种相关物品和教学活动本身,有效而系统的生态课堂构建需要每个组成因素都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教师,需具备专业的生态课堂构建理念和经验、活动引导的技能和能够充分把握学生个性的能力;对于学生,需了解小学英语课堂的内容和活动,对需要进行的课程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对教学活动和相关物品,需要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如:对话、游戏、互动参与等进行设计和准备。这些最终构成生动、自然、轻松愉悦、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

2.构建过程

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经历预备阶段、教学阶段和课后反馈阶段,具体的构建过程如下:

(1)预备和热身,教师根据合成和年级知识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如:小学低年级常使用全身反应法,调动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而小学高年级常通过游戏、故事、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导入,教师在营造预期的课堂环境之后,建立合适的教学情景和过渡化的语言,使学生最快地融入教学主题中。

(3)知识的呈现,教师用预备好的图片、实物等展示新知识,使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4)操练和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如:对低年级学生引导其将英文字母和类似的实物结合记忆。

(5)巩固,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复习和讨论,肯定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成果,并接收学生对英语生态课堂的反应和意见适当地调整教学活动。

二、小学生态英语课堂构建的注意要点

在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时,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如:环境的设置需合理,包括教室的光线、位置和座位安排、参加人数等;教学时间按照科学的生物钟规律来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各种活动和各种教学设备来支持,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鼓励学生的进步,根据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和建立评价机制等,注重小学生态英语课堂构建的细节,以

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安排,只有统筹兼顾,在宏观走向控制和重要细节控制之下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成功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黄丽华.如何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J].新课程学习:中,2013(1).

上一篇:磨难作文下一篇:关于规范午餐时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