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答案

2024-06-27

近代史纲要答案(共8篇)

1.近代史纲要答案 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现代史综述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1.00分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8.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15.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综述 原因是()。的历史。单选题(共26题,每题做对1.00 A.1840 A.农民革命斗争的失败 分,做错扣0.00分)B.1911 B.中国封建主义的统治 1.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C.1919 C.中国资本主义的软弱 A.族权制 D.1949 D.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B.市民社会制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D 得:0.00分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C.领主制 9.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性16.下列条约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无关的是D.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 事件是()。()。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1.00分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A.《南京条约》 2.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B.1680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B.《望厦条约》 A.先于中国资产阶级 C.1789年法国大革命 C.《北京条约》 B.晚于中国资产阶级 D.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D.《黄埔条约》 C.同时于中国资产阶级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1.00分 D.几乎同时于中国资产阶级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17.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位的是()。在清代的是()。3.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商品经济 A.文景之治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自然经济 B.贞观之治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半殖民地经济 C.开元之治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资本主义经济 D.康乾盛世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1.00分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1.00分 11.规定割让香港岛的是()。18.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4.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南京条约》()。A.农民阶级 B.《虎门条约》 A.法家思想 B.工人阶级 C.《天津条约》 B.道家思想 C.资产阶级 D.《北京条约》 C.墨家思想 D.无产阶级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D.儒家思想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12.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1.00分 5.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的最基本的依据是()。19.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口岸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条约。A.广州、厦门、福州、南京、上海 B.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A.《北京条约》 B.广州、汉口、福州、南京、上海 C.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B.《天津条约》 C.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D.中国革命运动的性质 C.《马关条约》 D.广州、汉口、福州、宁波、上海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1.00分 D.《南京条约》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1.00分 13.近代中国社会最革命的阶级是()。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1.00分 6.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中。A.工人阶级 20.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 B.农民阶级()。B.洋务派开办的工厂 C.小资产阶级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民族资产阶级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辛亥革命后新兴的资本主义企业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14.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是()。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7.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A.虎门销烟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A.主权不完整 B.鸦片战争 21.近代史上我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B.领土被割占 C.洋务运动 不平等条约是()。C.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华民国建立 A.中英《南京条约》 D.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1 /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现代史综述 B.中英《北京条约》 C.买办

()。C.中日《马关条约》 D.官僚 A.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地D.《中法新约》 E.高利贷者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得:2.00 B.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2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2.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有()。产生,但始终不占主导地位 国封建主义()。A.是完全对立、坚决反对的 A.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C.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B.是完全依赖、坚决追随的 B.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衡的 C.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一面 D.实行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治权利的生活 D.只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不反对外国资本主制度 E.中国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统治中义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1.00分 E.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国的社会基础 2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我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得: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AB 得:0.00分 立的条约是()。2.00分 7.鸦片战争后新产生的阶级有()。A.《南京条约》 3.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A.工人阶级 B.《望厦条约》 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B.买办资产阶级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族家长制,突出()。C.农民阶级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A.父权 D.地主阶级 2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B.夫权 E.民族资产阶级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C.君权 我的答案:BE 正确答案:ABE 得:0.00分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D.族长权 8.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E.人权 为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得:2.00 A.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5.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4.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任务是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A.手工业()。C.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B.农业经济 A.民族独立 民主革命 C.工业 D.小农经济 B.人民解放? D.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1.00分 C.国家繁荣富强 部分 26.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D.人民共同富裕? E.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逐渐传入中国()。E.消灭阶级 我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得:2.00 A.美国 我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得:2.00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是()。B.英国 C.日本 5.近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A.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D.俄国()。B.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大批劳动者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多选题(共16题,每题做对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者 2.00分,做错扣0.00分)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世界市场的广泛开拓 1.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中央集权 来自()。E.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我的答案:BC 正确答案:BC 得:2.00分 A.地主 我的答案:AD 正确答案:AD 得:2.00分 1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B.商人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的特征是()。2 /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现代史综述 A.《南京条约》 我的答案:ACD正确答案:CDE 得:0.00分 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B.《望厦条约》 15.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C.《北京条约》 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7.中国资产阶级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D.《黄埔条约》 A.领土主权 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E.《瑗珲条约》 B.领海主权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D正确答案:ABD得:2.00分 C.关税主权 8.近代中国诞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11.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D.司法主权 级。A.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 E.领空主权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B.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 我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得:2.00 9.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 C.是由中国人民禁烟斗争引起的 16.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D.英国与其他国家争夺霸权 侵,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是()。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E.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10.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软弱性与妥协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性。我的答案:ABE 正确答案:ABE 得:2.00 C.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12.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D.落后的农业国变成近代的工业国 11.资本—帝国主义是中国的封建势力统治会结构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E.小农经济逐渐被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 中国的社会基础。A.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我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得:2.00分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判断题(共

15题,每题做对续B.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甚至迟滞 12.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化主要指中国丧失了1.00分,做错扣0.00分)C.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部分主权。D.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机和活力 13.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主要指中国的自级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E.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然经济遭到破坏,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D 得:0.00 济体系。2.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认识中国近13.帝国主义来到中国,主观上是要将中国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变为它们的()。14.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2年6月。据。A.竞争对手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得:0.00分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B.半殖民地 15.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C.同盟国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 D.战略伙伴 任务。E.殖民地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BE 正确答案:BE 得:2.00分 4.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14.中国无产阶级具有承担革命领导权的特代中国的所有地区在所有时期都是半殖民殊优点是()。地。A.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B.没有私人占有的任何生产资料 5.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C.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重压迫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D.与农民有天然联系,易于形成工农联盟 6.只有通过革命获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E.高度集中 后,中国人民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 3 / 3

2.近代史纲要答案 篇二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政教[2005]5号)中规定,在一年级本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新课。该课程的开设是在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请各位同行指教。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工作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仅会导致教学工作紊乱,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确定教学目的是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社政教[2005]9号)规定,《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根据这个规定,进行《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

第一,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必要性和进步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使中国社会长期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不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社会制度,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必然性的认识,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了解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斗争,明确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都进行过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提出并实施种种救国方案。但无论是和平式的救国方案(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革命式的救国方案(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即使像辛亥革命那样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由此学生懂得: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没有一套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要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此增强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坚定信念。

第三,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史实,加深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的认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进而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进行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了彻底解放。

第四,充分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进步性,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明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此增强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把握课程特色,于叙事中寓论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程的开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系统性大大增强。但《纲要》课程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有所不同,是以古喻今通过鉴史而明理,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其最大的课程特色在于它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下(1840年至当代)、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期)、更复杂的社会场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讲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复兴和国家近代化、现代化的历程。以历史事实说话,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正确性。《纲要》课程重心在于讲“史”,但它与普通的历史课又有所不同。普通的历史课侧重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有着鲜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它的开设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认识,掌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应在加强理论性教育的同时,做到史论结合,于叙事中寓论断,着力培养和强化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靠的是文字语言的阐述,其吸引力有限,不仅使学生产生模糊不清、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制约他们对历史的形象性理解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电脑网络资源查找许多历史图片以丰富教学电子幻灯的内容。这些原始资料和图片能给大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让他们感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与教学中的风格把握

许媛媛

(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

摘要: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其风格把握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充分认识到演奏技术、训练手段与风格把握的同等重要性,尽可能地进行细致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艺术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钢琴演奏与教学风格把握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在海顿等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基础上,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钢琴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莫扎特奏鸣曲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学习与演奏,学生可以充分锻炼驾驭大型作品的能力,把思想性与技巧性、哲理性与抒情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风格把握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首当其冲的问题。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风格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显示了其非凡的旋律天赋。如钢琴乐曲中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莫扎特的钢琴演奏风格则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在技法上,莫扎特善于运用装饰音,他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高雅趣味,又极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起装饰作用,而且成为旋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的创造,形成了莫扎特奏鸣曲所特有的优雅风格。

一、风格把握是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演奏一个钢琴作品时,如果不能对其音乐风格特点作出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一个演奏者能否真正理解音乐作品,我们往往会根据他在演奏中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把握是否正确来作出判断。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就曾说:“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受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的、生动的、深刻的。另外,结合专题讲座,适时播放一些资料性强的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和相关纪录片,用图片和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程的艰辛、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的理解。除了幻灯和影视等教辅手段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积极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网页,开展网上自学辅导、讨论答疑等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由于涉及经费、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在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要使学生不只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还要注重教学的拓展,即向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拓展。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在课上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课下参观学校所在地周围的一些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等,通过历史实物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也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比较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该课教学还可结合团委、学工处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对活动加以指导。

(四)课堂讨论和演讲。

讨论与演讲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在课前需做认真的准备工作,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的来源与线索,由学生自己选择有兴趣的题目,搜集材料,最好写成文字,讨论后再补充和完善,形成小论文,从而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独立或集体完成研究的能力。

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

从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到现代派,钢琴作品浩如烟海,不仅每个时代、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各个作曲家的作品风格也各有特点。即使是同一个作曲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作品的特征也有差异。要把这些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演绎得既符合时代风格和作曲家的意图,又有演奏家自己的性格特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欣赏趣味。

其次,风格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直接为其作品的风格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也为其风格的变异划定了历史时间段。钢琴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但随着历史风格的演进和变化,也会使原有体裁产生出新的风格。巴洛克风格就有别于洛可可风格,浪漫派风格也有别于古典派风格。在这种区别的背后,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追求和审美品质。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及演变过程,对背景的了解、认识和分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莫扎特音乐的精致典雅和富丽华贵,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从民族的角度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富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风格,如德奥的钢琴音乐风格、俄罗斯的钢琴音乐风格等;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对具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需进行专门性研究,如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创作特征、演奏风格进行研究。

风格问题不单单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必须让教学和演奏密切结合起来。从学生学琴的第一天起,就要在对他们进行严格技术训练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正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对原来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约占总成绩的50%—60%;提高平时成绩(作业、提问、讨论和考勤)的比例,约占40%—50%;对一些回答问题、做作业和试卷思路宽、有自己见解且阐述合理的学生适当给予高分,避免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

三、结语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应当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集知识性、理论性、生动性于一体,在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模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陶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学导刊,2006年增刊.

3.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感 篇三

但是,纵观近代中国,当权者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依旧认为自己还是天朝上国,外国人离开了中国就无法生活。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在19世界40年代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药等,科学技术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了。反观清朝政府,一味的追求享受,追求奢靡的生活,而不管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不变革新的制度,不发展新的科技,反倒把那些追求进步的人士当成了反动人员,抓进了监狱。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落后,这就为后面列强的侵略提供了内因。

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迅猛,本国无法承受发展的科技,所以他们需急对外扩张,这时中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一条肥鱼。于是,他们把目光对准了落后的旧中国,拉开了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痛和悲伤。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自古以来引以为傲的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在外来侵略者的脚下承受着无情的践踏与打击。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其后的100多年里,中国人一直都在民族耻辱中浮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曾经在西方人眼里的极乐世界,都在这时变成一个冷漠的嘲笑。而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力,一味的抱着不抵抗政策,急于想要维护自己的封建利益,很多次的战争,都是我们国家占了主动地位,却被清政府的软弱打败了。清政府急忙召回将领,导致战争不战而败。并且,清政府还急于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将整个中国拉向了深渊。中国从此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普通人民无法忍受列强的入侵给予他们的伤害,于是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武器,抗击列强的侵略,比较有名的是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迫使侵略者们暂时放弃了他们的侵略想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还有比较有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这些运动都没有真正起到拯救旧中国的作用。因为他们的組织者是农民,农民阶级有着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是老旧的,无法担负起拯救中国的重任。

然后,有一部分封建阶级发现了中国的弊端,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戊戌变法出现了。但是,这些人依旧无法摆脱封建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也无法挽救中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救中国,也为了资产阶级的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也站了出来,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依旧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拯救中国的任务他们也无法完成。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都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他担负起了拯救旧中国的任务。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断地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篇四

2016最新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4月-真题以及详解

一 单选

1.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A)。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口袋自考讲解

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口袋自考讲解

美国于1899年9月至11月间照会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B)。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指挥失误 口袋自考讲解

①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②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B)。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 口袋自考讲解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

5.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爆发的时间是(A)。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口袋自考讲解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前后坚持了14年之久,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C)。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

D.石达开 口袋自考讲解

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7.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C)。

A.江南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D.外务部 口袋自考讲解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

8.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D)。

A.兴办民用工业

B.创立新式学堂

C.派遣留学生

D.兴办军用工业 口袋自考讲解

洋务派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其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时,也是为了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

9.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口袋自考讲解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0.1904年至1905年,为争夺侵略权益在中国东北公然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B)。A.美国与俄国

B.日本与俄国

C.英国与日本

D.美国与英国 口袋自考讲解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擭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11.20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B)。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警示钟》

D.《猛回头》 口袋自考讲解

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12.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C)。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口袋自考讲解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③要不要社会革命。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C)。A.《孔乙己》

B.《药》

C.《狂人日记》

D.《阿Q正传》 口袋自考讲解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1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运动是(B)。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保路运动

D.五卅运动 口袋自考讲解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5.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B)。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和森

D.杨匏安 口袋自考讲解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16.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是(A)。A.上海机器工会

B.北京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D.中华全国总工会 口袋自考讲解

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出版《机器工人》。

1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A)。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口袋自考讲解

1935年12月,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18.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D)。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口袋自考讲解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D)。A.佟麟阁

B.赵登禹

C.谢晋元

D.张自忠 口袋自考讲解

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20.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A)。

A.反对主观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党八股 口袋自考讲解

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21.1946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口袋自考讲解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2.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C)。A.战略防御的序幕

B.战略转移的序幕

C.战略进攻的序幕

D.战略决战的序幕 口袋自考讲解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在鲁西南地区大量歼敌,配合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随后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与之相配合,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相互策应,机动歼敌。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23.1947年,国民党宪警制造的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惨案是(D)。A.五卅惨案

B.校场口惨案

C.下关惨案

D.五二〇惨案 口袋自考讲解

1947年5月20日,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地区16所专科以上院校学生6000余人汇集南京,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挽救教育危及联合大游行,遭到国民党宪警的镇压。同日,天津南开大学、北洋大学两校的游行学生,遭到特务殴打,许多人受伤。南京、天津的流血事件。便是震惊中外的“五二〇”惨案。

24.1948年4月,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是(C)。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将革命进行到底》 口袋自考讲解

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25.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D)。A.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B.完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C.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D.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口袋自考讲解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26.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运动是(C)。A.肃反运动

B.整风、整党运动

C.”三反“运动

D.”五反“运动 口袋自考讲解

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27.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D)。

A.珠海经济特区

B.汕头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海南经济特区 口袋自考讲解

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28.1990年,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思想是(C)。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B.”三步走“

C.”两个飞跃“

D.”两个大局“ 口袋自考讲解

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他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29.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D)。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口袋自考讲解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0.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C)。A.与时俱进

B.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

D.以人为本

口袋自考讲解

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快速发展是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 多选

31.1911年,直接参与领导武昌起义的革命组织是(AB)。A.共进会

B.文学社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口袋自考讲解

由于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32.1913年至1922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进行的斗争有(ABCD)。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口袋自考讲解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其他地方如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先后响应。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

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1921年9月,孙中山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发布北伐令,以捍卫约法、恢复民国。

33.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BCD)。A.自由

B.和平

C.民主

D.团结 口袋自考讲解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34.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是(ABC)。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口袋自考讲解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与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5.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构成人民民主专政主要联盟的阶级是(AC)。A.工人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口袋自考讲解

同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②在上述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一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B.关于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C.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D.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口袋自考讲解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基础,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其主要内容是:①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②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③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④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37.土地改革完成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CD)。A.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口袋自考讲解

新民主主义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38.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ABCD)。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口袋自考讲解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9.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性经济形式包括(ABC)。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口袋自考讲解

第一是互助组。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包括(BCD)。A.公私合营

B.加工订货

C.统购包销

D.经销代销 口袋自考讲解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三 简答

4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知识点名称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特点

42.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弱点和局限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第三,脱离人民群众。知识点名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3.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第二,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其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知识点名称 北伐战争

4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③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④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知识点名称

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其一,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称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其二,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知识点名称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四 论述

4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正确答案

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第二,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为迎接抗日救亡新高潮准备了条件。第三,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第四,播散了革命的火种。第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知识点名称

5.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试题及答案 篇五

第一章

2.简述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中。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70年代以后的中华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一批工人。到194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总数达到200万人左右.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主要来源于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3.简述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由于同外国资本主义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有的投资附股外国洋行,有的则投资洋务企业或协助洋务派官僚创办和经营企业,也有的直接创办和投资于民族工业。部分中国旧式商人如一些盐商、沙船主、钱庄老板、票号商人等,或经营资本主义商业或投资于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还有一些华侨商人,在国内投资或回国创办经营新式企业。一些地主、官僚,也开始把从地租剥削和贪污、搜刮积累起来的财富投资于工商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华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他们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4.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勾结、扶植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帝国主义势力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7.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原因何在?

答: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列强并没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不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它们在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请您谈谈对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

答: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完全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抗争,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它们只能与中国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然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农村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既不是完全的殖民地,也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更不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着近代中国的特殊性,即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革命道路、革命风貌及革命前途等问题,均源于这种基本国情。毛泽东曾说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就是中国革命要从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这种具体实际相结合。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二章

1.《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2.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等。

3.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创办?

多数是官督商办的方式,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4.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由维新派主办的影响较大的报纸有哪些?

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等。

5.“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政令中有关军事方面的规定主要有哪些?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3.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哪些方面?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参考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答: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4.简述三民主义的影响

答: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5.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意义: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辩论所暴露出的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答: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没有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改革制度,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已有”。

总之,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7.简述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过程中革命所蕴含的危机

答: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在一些地方,开始是由革命派发动新军或会党举行武装起义、宣布“独立”的。可是当反动势力反扑时,他们却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的手里。

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实际上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

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这就意味着,革命是很快地发展了,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8.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

答: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即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就此被袁世凯窃取。

9.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第二,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渊。

10.简述孙中山为挽救共和进行的斗争

答: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情况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以此反对北洋军阀。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为对外支付巨额赔款,腐朽的清政府加剧了对人民的盘剥,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遍及全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第二,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2.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答: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第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第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第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4.论述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辛亥革命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1905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有自己的章程,有明确的革命宗旨和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在国内外成立支部。在斗争中同盟会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步确立,并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以往的革命组织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辛亥革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指导。辛亥革命提出了系统的反映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政纲,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完整的、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主要矛盾,并在长期斗争的基础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跨出了重大一步,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四,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增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

第五,辛亥革命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客观上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尽管暴露出许多弱点和不足之处,但这些特点说明了它已达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3.简述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类型及代表人物。

第一,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

第二,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

第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有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动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5.试论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经过共产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2.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

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3.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历史意义 :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传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革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方面: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共产国际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经验教训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经济政策 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税收、财政:建立了“四行二局”的国家金融体系,统一货币,改革币制,实行了法币政策。统一税制,裁撒厘金,实行统税,整理田赋、盐税。

第二,推行新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工业,对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器等行业大力投资,初步奠定了国营重工业基础。同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第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农村信用合作,实行租佃改良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开始就面临着组织武装斗争的任务。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有: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浓厚的阶级基础。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四,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

第一,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4.为什么说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是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第二,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力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5.简述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土地分配方法及意义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经过实践中的反复摸索,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阶级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地革命,是中国农村真正的社会大变动,它要摧毁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政治经济上解放广大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雄厚的群众基础。6.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8.“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物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试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试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的前途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阶级;一种是一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4.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试分析其错误观点及一再出现的原因。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经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错误主要表现在: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原因:

第一,主要原因是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之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二,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有哪些?如何防止中国再次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害?

侵华日军在中国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犯下了滔天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极为慎重的灾难。

第一,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如何防止中国再次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害?

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末来,是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要百倍珍惜和维护中日两国人民历尽艰辛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第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第三,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记住历史的教训,警惕军国主义的残余死灰复燃,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2.什么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概括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基本内容,一是进行人民战争,全民战争,二是坚决抗战,反对任何妥协、投降。

3.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主要有:普遍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式的大生产运动;调整赋税政策,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等。通过采取上述政策和措施,根据地的经济困难情况得到了有效的克服。

4.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的正确道路。

第五,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如何评价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建立战时体制。中国政府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正面战场总体战略。

第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爱国将士在华北、华东战场上都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第三,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并一定程度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战争资源,以巨大的牺牲将抗日战争拉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实行了片面抗战的路线,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致使正面战场的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和失败而结束,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第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集团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表示要抗战到底,但也表现出妥协、倒退的倾向。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抗日战争初期的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坚持抗战。国民党的抗战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不仅从中国战场上来看,起到了打击敌人的作用,而且,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也有力的牵制了日军。

第五,为了支撑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国民政府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以内迁工厂为龙头,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战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政府主导的战时经济体制下,中国后方建设事业有较大发展。

第六,中国军队从缅甸开始的反攻,缅北战役的胜利,与盟军的对日反攻一起,构成了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强大攻势。

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挫败了日、德法西斯的全球战略。

第二,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主进步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获得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的全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任务。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被人民所抛弃。

第三,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

第二,提出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全党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 第三,提出新中国的经济形态将是五种经济成分共存,要保证这种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使新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第四,新中国成立后将存在两种基本矛盾,即国内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中国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因此,要巩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在外交上,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权。愿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六,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的规定;第七,提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问题。

6.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及答案 篇六

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后果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主要的是发展进步的障碍:

第一,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了索赔款,抢掠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第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

第三,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第四,在传教的名义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当然,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侵华有功”。

2、如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注:此题为开放题,最好自答)参考:联系实际谈谈“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在近代中国有着最鲜明的体现,近代中国的落后,导致了在近代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中,中国处于被动挨打被侵略的局面,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在当代,殖民体系虽已瓦解,但是国际竞争依旧激烈,挨打已不再局限于武力的侵略,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的干涉与控制,所以这句话,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当代,都有其正确的道理。近代 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 两个原因 外因: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本国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寻找原料产地),大量的剩余产品需要倾销。有强大的经济(武器等)做后盾,剩余劳动力(军队)做基础,实行对外扩张。内因:中国政府闭关自守,不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

2000多年封建统治对人思想的束缚,使中国大多数群众愚知,不知反抗也无力反抗。补充:落后就要挨打的实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1)从客现上分析,主要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汐比较强大。

(2)从主观上分析,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在民阶级受着严重的剥削,要求解放,而且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或者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由于其他主客现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生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到后来,朝纲败坏,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腐化堕落,甚至发生一连串叛变投敌的行为,从而瓦解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失败。太平夭国用以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拜上帝教,它在开始时起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但它终究不可能解决在革命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不能及时地、适当地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在太平天国史上同样性质的错误往往一再重复,得不到及时纠正。尤其是到了晚期,洪秀全深深沉溺在“天父天兄”的速网里,失去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至使这个理论反而日益成了太平天国前进的障碍。可以这么说,在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大年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4、洋务运动性质、内容、目的

性质:封建地主主持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如汉阳铁厂,安庆军械所 创办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 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 目的: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师夷长技以自强。

5、辛亥革命的结果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注意: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和结束封建统治是两个不同概念。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教训

失败:①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 主观原因:(1)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脱离人民群众。(3)同盟会软弱无力。(4)没有自己的武装。根本原因: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启示:在20世纪初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 ③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

④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帝国主义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破坏: 首先:干涉、遏制中国革命,表现在调集军队,聚集军舰,日本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合同,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款。其次:表面“严守中立”,实际上静观时变,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以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再者: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①帮助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政权。

②支持帮助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外交上拒不承认临时政府。③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认识:历史告诉我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和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总是要勾结和扶植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但要推翻本国反动统治阶级,而且必须同时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领导权的原因分析

(1)帝国主义的支持,帝国主义对南京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2)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同盟会十分涣散,旧官僚、立宪派施加压力,孙中山被迫退让。

(3)袁世凯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采用反革命两手,对革命党人威胁欺骗,对清政府威胁利诱,迫使清帝退位。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表现

(1)革命纲领: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压力下,同意停战议和。临时政府成立后,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对于封建势力,则实行妥协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真正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革命的重要力量──农民,革命党人单纯依靠会党和新军,这样脱离人民群众,孤立无援。(3)同盟会组织涣散,内部派系复杂,四分五裂,起不到革命党领导革命进行核心作用。

(4)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因此只能向掌握反动武装的袁世凯妥协,并交出胜利果实。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6、五四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 “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 “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后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 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同时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游行队伍向东交民巷进发,遭到使馆巡捕的阻拦,转而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学生冲入曹宅,曹汝霖急忙躲藏起来,正在该处的章宗祥受到学生痛打,曹宅也被焚烧,军警当场逮捕了三十多名学生。北京学生实行罢课,通电全国表示抗议。

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迅速扩大。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城市和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也展开了爱国活动。当时在上海的孙中山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北京政府被迫于5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但又下达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分组出发到街头演讲;6月4日出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宣传活动,两天内竟有近千学生遭到逮捕,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大的愤怒。上海人民首先起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大力声援北京学生。特别是上海工人从6月5日起发动了有六七万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南京、天津、杭州、济南、武汉、九江、芜湖等地工人,也都先后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为之震惊,不得不于6月6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10日宣布 “批准”曹、章、陆三人 “辞职”。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胜利地告一段落。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7、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8、如何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

1)创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突破了苏联模式)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2)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9、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上述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3.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在键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全面抗战暴发后毛泽东针对各种舆论系统的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使全民族认清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2、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次战,粉碎了日军不可胜的神话。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抗日战争是由两个战场组成,国民党领导的正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采取展开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军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在促合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作战力下降,转入次要位置。敌后游击战则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3、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先后发起三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成功击退国民党。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日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并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和方针始终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11、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来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冰以此为标志,全世界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战胜外来势力,特别是结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说明弱国可以打败强国,是以弱取胜的典型战例;但不能说抗日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因为美帝国主义还在支持台湾势力并占据着台湾,英国,葡萄牙还分别占据着香港与澳门 ,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只能说明是中国人民取得了一场反对外来列强的胜利.是一次民族战争的胜利.3.抗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必须团结与强盛,否则,就要受到外来势力的欺负.这也是我们目前谋求发展的动力与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国土大,引诱日军深入以后,日军力量被分散,后勤供应线拉长,越来越吃力,单这一条就可注定日本必败。

第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经验越来越丰富,战斗力越来越强,而巨大的兵员储备(人口),也是让日本陷入泥潭的因素之一。第三,美军的全面参战,是加速日本失败的原因之一。

就这场战争而言,打到1941年的时候,日本失败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了,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当时日本的后勤供应已经出了问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13、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是半个世纪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抗日战场使得日本陆军主力陷于其中,严重消耗日本国力,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战略,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计划,使得英美有两年整军备战时间,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打击东南亚日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4、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若为答题,以下为《中国近代史纲要》中针对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同时还包括同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为此,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有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的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6、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 革命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7、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正面回答: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理论等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顺应历史潮流,带领并依靠人民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确立并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三、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始终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与选择。侧面回答:

1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中得出: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和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带领人民革命取得胜利;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由于不能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3南京国民政府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被人民所抛弃。

4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于国民党***,根本无法实现。民主党派认识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共产党并肩战斗,中国才有希望。5中共坚持反帝反封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6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成长,不断领导这革命取得很多战果。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8、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1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个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举例: 国际形势

1、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美占优势;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初现,中苏关系恶化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解体;第三世界崛起。

2、周边局势从缓和到重趋紧张:中印边界、抗美援越、中苏关系 经济建设

2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标志

(1)开始——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的签订。(2)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

7.近代史纲要答案 篇七

关键词:《纲要》,第一课,态度,语言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6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如何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教学, 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本课程, 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 总结自己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体会, 笔者觉得能不能搞好《纲要》第一次教学对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

一、为什么必须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第一, 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 教学也是如此。第一次课上得成功与否, 对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可能会在思想深处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某种抵触情绪, 如果任这种状况蔓延和滋长下去, 今后的教学就难以顺利展开, 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所以, 第一课至关重要, 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 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这门课。

第二, 这是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决定的。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教社政[2005]5号) , 高校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 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一般来说, 全国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此可以说,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体系中, 大学生要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纲要》。因此, 能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讲什么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场白, 《纲要》第一次课不要急于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和介绍, 而应该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强调。

第一, 教师要从总体上介绍《纲要》课程的轮廓。首先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很多大学生在《纲要》的性质问题上存在着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不准确的认识, 很多学生把它看作是一门单纯的历史学科。第一次教学必须澄清这个问题, 让大学生明白, 《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因此, 它既是历史课, 更是政治理论课。其功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明确地告诉了大学生这一点, 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理解, 从而减少他们对这门课的抵触和误解。其次要介绍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要让大学生明白, 《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条主线;二个了解;三 (四) 个选择。中国近现代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紧紧抓住这一主线, 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前提。两个了解就是要了解国史、国情;四个选择就是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的体系是:三编十个专题 (章) , 每编由综述和若干专题 (章) 组成。综述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等, 综述为“纲”。专题是通过对某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重要历史经验的叙述, 专题为“要”。这样, 就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把握重点和要点。

第二, 教师要重点说明学习《纲要》的重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实践证明, 只要大学生觉得有趣的事情, 再苦再难他们也乐在其中。《纲要》第一讲, 教师要重点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首先, 教师要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思想家的相关论断, 借这些学生比较崇拜的历史人物之口讲出教师自己的观点。如可以借用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看法:“史之为用, 其利实博, 乃生人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道。”也可以借用晚晴思想家龚自珍的说法:“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可见, 小到个人生活, 大到家国, 均可从中得到启示, 然后具体说明学习《纲要》的意义。

一是有资政的作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即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 一个民族要不断发展, 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的重要论断。毛泽东说:“我们要看前途, 一定要看历史。”江泽民指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 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说:“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净, 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浩瀚而宝贵的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 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习近平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李世民十分重视总结和吸取隋亡教训, 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 并据此调整统治政策, 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二是有警世的作用。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 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始淡化。首先, 60多年时光, 沧桑巨变, 今天的中国已由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初步实现小康的国家, 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人们有了骄傲和自豪的理由, 也有了小富而安、自满自足的理由。特别是大多数人没有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痛苦经历, 也没有终生不忘的历史记忆;其次, 和平年代, 市场经济建设, 人们关注经济发展, 关注物质利益, 自觉与不自觉地淡化了国家忧患、民族忧患意识。在不少人的意识里, 认为无患可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指出:“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习近平2010年7月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就是从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打开缺口的。这是共产党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纲要》课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1840年以后中国人民经历的灾难和屈辱, 做到“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奋发图强”。

三是有释疑、解惑的作用。即可以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涉及到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问题的一些观点和说法进行正确的辨别。如: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近代文明。如何看待这种“侵略有功”论?如何看待《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所提出的:“义和团反人类, 反文明……”这一说法?如何评价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等等。学习《纲要》就是要帮助学生知道解决这些开火的钥匙。

四是有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担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 他们应该也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要让大学生明白: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只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昨天”和“前天”的斗争历史和思想理念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 才能担当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和理论, 就会妨碍人们对当前实际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 不闻古今, 不见事类, 不知然否, 犹目盲、耳聋、鼻痈也。毛泽东也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这都是在阐明一个道理:不懂得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的人, 是不成熟的、不健康的人;只有真正懂得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及理论的人, 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有用之才。也就是说, 学习历史和理论, 能使人耳聪目明、高瞻远瞩, 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此, 为了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学习《纲要》课是十分必要的, 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就是一幅生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几近一个半多世纪的风云变幻, 有过多少潮起潮落, 悲欢成败!通过悉心学习, 我们从中可以洞悉人类生存的奥秘, 面对纷扰的人世生活时, 不因外物的递迁而烦忧, 更多几分淡定从容与积极应对。

第三, 要简要介绍学习《纲要》的基本方法。不少学生把学习《纲要》课程视为畏途:枯燥繁多。的确, 风云变幻的一个半多世纪, 事件多, 头绪杂, 要学好谈何容易!然而, 只要培养兴趣, 找出规律, 掌握起来并不像想像中困难。要明确告诉大学生, 学习和掌握《纲要》的基本方法就是联系。

一是联系本课程, 做到前后相互印证, 融会贯通。仔细阅读会发现, 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 不仅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即革命, 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而且各个历史事件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简单地说就是, 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寻到出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运而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 从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还有, 对许多历史人物考查, 还会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如很多有名的人物的一生几乎都充满曲折和变化, 甚至前后判若两人, 像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汪精卫、毛泽东, 等等。

二是联系相关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中国近现代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应用和诠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关联更多, 一个侧重理论, 一个侧重历史。

三是联系现实。理论联系实际, 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英国的著名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也曾说:“只有借助于现在, 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 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又说:“根据过去来了解现在, 就意味着也要根据现在了解过去。历史的任务就在于, 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进对过去以及对于现在的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 还要要求学生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质疑, 不但学懂学会, 还要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做到会学。

三、怎么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第一, 要以良好心态和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开学第一课, 老师见到的是新学生, 学生遇到的是陌生的老师, 对老师有后天的一种敬畏, 新生和教师的心里距离就更远了。因此, 老师应尽量避免在开学第一课就给学生一个冷面孔, 甚至怕以后课堂纪律不好, 而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学生都期待老师对自己是和蔼可亲、友好、平等地。动之以情, 把好开学第一课学生进门第一关尤为重要。否则和学生把距离拉远一次, 就得数十次友好的表示才能使学生重新和你友好相处。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 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本是教师职业的共性, 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更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在以理服人的同时, 必须做到以情动人。所以, 《纲要》课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耐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对学生平等相待, 民主行事;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其心理活动, 积极寻求师生心理的共振源;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疾苦, 并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 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可以进行真诚沟通和交流的人, 而不是给学生留下一副凶神恶煞的形象。只有如此, 教学才能感染学生, 使之在情感上与老师产生共鸣, 从而“爱屋及乌”, “亲其师而信其道”。笔者认为主讲教师应当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这样的责任感, 我们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优美, 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 不要把原本生动鲜活的历史讲得枯燥乏味。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 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用得好, 学生就喜欢听, 教师的教学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里要注意, 讲课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并不是离开学科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的油腔滑调, 而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还有就是,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不断与时俱进, 贴近生活和学生, 跟上时代。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新的语言和词汇在不断产生。因此, 教师的语言跟上时代的节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其所好”。例如, 第一次上课给学生打招呼, 老师说:同学们, 大家好!就很一般, 引不起学生很高的兴致, 但如果换成是:亲, 你们好!效果就不一样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课堂气氛、效果均有可能成倍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2]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

8.近代史纲要答案 篇八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考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新的改革方向,认真领会精神的基础上,着力吃透教材,使教学更具实战性,更贴进行学生的实际。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做以下思考。

一、明确时间界限,找准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通常意义上,史学界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至今的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划分了中国近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间节点为现代史;1949年至今为当代史。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中的划分有所区别。“纲要”中体现的时间节点是始于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史,之后为现代史。要在学习“纲要”的导论时,将时间点划分和基本线索厘清,以便更好地掌握学习规律。

二、避免重复教学,突出重点侧重学术性

与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相比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字数变少,课时压缩。要避免高中教学的图文并茂式,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突出学术性。对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点到即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殖民侵略,要明确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在第一章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中国落后挨打的实质,中国在受侵略中的灾难以及反抗斗争。第二三章则侧重于中国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问题进行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国家出路的同时,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都做出相应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引领学生明确为什么是无产阶级来完成中国历史的改革。

要从高中的“是什么”的问题向“为什么”进行转变,强调“纲要”的学术性,侧重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要以前沿问题研究为基础和核心进行探讨。

三、要明确教学特色,区分对待该课程与其他两课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历史,热爱国家的情愫,科目内容有相互联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存在重复性内容较多。二者起点均已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渗透的主旨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两门课程各有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建设等,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侧重于改革思想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涵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纲要”与“概论”在讲述同一问题时也各有侧重。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这个章目而言,“纲要”以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为核心,而“概论”以理论内涵为核心,二者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在学习“纲要”过程中,以规律性为学习重点,要“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概论”则是对历史的升华,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四、凝练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处于中心环节。教师要将个人的魅力体现于教学中,唤醒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喜爱。

首先,教师要坚信马列主义,才能打动学生相信。教师要将《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中革命先烈的精神、老前辈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贯穿在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一个宝就是《资本论》,三个上就是床上、车上、厕上。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一天不看《资本论》,浑身不自在。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使他的讲授理直气壮,活灵活现,深入浅出,学生乐于接受,学有所得。

第二,要跳出就理论讲理论的模式,与学生相关联,与当前重大事件相关联。教师上课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年代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必要的课程变革,要对学生的状况充分调研,才能深层次的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这门课程更具价值。要敢于剖析历史,敢于“刺激”学生,以第一章为例,教学重点是帝国主义入侵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敢于评价帝国主义入侵的功与过,就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为中国的发展做了继续和储备,但进程被打算,中国沦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与学生的关注点相结合,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要热情饱满,聚精会神,全身投入,感染学生。学生在热情饱满的教学态度感召下,会不自觉地融入到教学中来,这种政治激情的感染力能够迸发出鼓动性和震撼力,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持久。

参考文献:

[1]李松林.“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7.4.

[2]徐奉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回溯提升教学法探微[J].吉林教育,2007.1.

上一篇:67的解决问题说课稿下一篇:绘本课题研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