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精选12篇)
1.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篇一
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新华社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社从21日起开设“新华社信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编者按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2.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篇二
一、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
土地出让 收入是土 地财政最重 要的载体。2011年至2014年,全国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例均在30% 以上或接近30%,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0% 以上,发挥着一般公共财政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地方政府通过大量供应土地,一次性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吸引外来投资,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就业水平,带动当地群众收入水平提升,加快本地经济发展。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2010年和2011年,地方政府直接安排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土地出让收入占当年土地出让净收益支出的比例最大,分别是26.92% 和16.78%。三是加快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民生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计提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教育资金,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向“三农”倾斜,统筹城乡发展。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推动“三农”建设步伐,征地拆迁等成本性支出也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土地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不可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的根本方针。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使得可供应土地日趋减少,带来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二)经济发展周期影响土地财政的持续性
土地的供需关系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明显,经济下行很可能导致土地价格的下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进而使得地方政府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
(三)土地融资带来的政府性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抵押融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收储,形成了大量政府性债务,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偿还债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长期看,在债务风险临界点不好把握的情况下,此举具有一定的隐性风险。
(四)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近几年的审计结果显示,市、县级政府在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未完全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虚增财政收入、调节财政收入进度、平衡预算、超范围使用等。
三、全面深化改革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土地财政的成因涉及土地制度、财税体制、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多项改革措施,将对土地财政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上市交易、不能抵押。《决定》的一个亮点,就是进一步扩大了土地的权能,不仅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而且赋予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能,可以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一样享有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待遇。这一举措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了保障,迈出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步。
2. 改革征地制度。《决定》明确了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通过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逐步减少强制征地数量,减少征地纠纷,使被征地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真正实现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3. 改革完善土地市场。《决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交易平台,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还要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使市场在国有建设用地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财税体制改革
1.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决定》提出要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其规模和比例,同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这些举措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的财力缺口,避免习惯于向土地财政“伸手”的现象。
2. 建立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及风险预警机制,《决定》对政府债务管理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地方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行地方债,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土地融资,以防范和化解土地融资带来的债务风险。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中,对地方债务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发债规模后,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债券,这是我国政府债务管理的新突破。
3. 完善税收制度。《决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完善地方收入体系,相应减少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地方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将得到缓解。
4.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决定》提出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改革方向,通过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明确事权划分,提高中央支出责任、减少地方支出责任 , 缓解地方的财力困难。
(三)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决定》提出,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突出科学发展导向,综合评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全面成效,不再仅仅把GDP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体现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绩考核工作的鲜明导向,“以GDP论英雄”将成为历史,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将得到缓解。这些措施有助于促使地方政府官员“看淡”土地财政,不再过分追求土地财政。
3.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篇三
第一,我个人认为要发挥中国社会所有人的创造力,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美国、欧洲在其社会体制和市场机制下,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社会的创新能力发展到一个最佳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这对所有人都是最大最好的一个红利。
第二,我们千万不要忽视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中间阶层,对中间阶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很可能下一步要掉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我希望中产阶层成为苹果型结构,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因此,必须对中产阶级有更多的税收政策,更多的支持政策。
第三,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尽快让中国融入并帶领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经常考虑,当时三中全会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后来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以招商引资吸收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的途径,现在有没有用?我认为有用,但不是持久的。
4.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篇四
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与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自贸区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更表明改革自身也随之开始转型。
新阶段改革主要是由服务业开放所倒逼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开放程度实现了新的飞跃,抓住了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加快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服务业发展程度较低,故在谈判中对服务业设立了保护措施,服务业市场准入极为严格。区别于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本轮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业的开放,主要特征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服务业整合制造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开放倒逼改革,但开放领域不同,改革重点也有所侧重。随着开放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改革本身也随之转型,即由过去直接有形的优惠政策向当前间接无形的制度创新转型。
新阶段改革越来越逼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由于制造业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更加敏感,因此,以往的改革主要是通过“特区”“新区”来争取优惠政策。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则对公开公正、高效透明的综合营商环境更加敏感,也由此推动改革由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转型,并越来越逼近市场经济的本质。比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所遵循“非禁即入”原则,其实质就是政府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在无形市场上错伸有形的手,必然会倒逼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又如,准入前国民待遇和竞争中立原则,其实质就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原则,即各类所有制性质的市场主体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必然会倒逼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新阶段改革鲜明地体现了勇气与智慧的有机结合。与优惠政策式改革相比,制度创新式改革难度更大。就涉及问题而言,制度创新式改革涉及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矛盾相互交叉与重叠;就涉及部门而言,涉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层级越来越高;就改革路径而言,已对政策优惠式改革产生路径依赖,而普遍对制度创新心存畏惧。面对矛盾和挑战,自贸区的建立不仅体现了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国家意志和巨大政治勇气,也彰显了对改革规律深刻洞察基础上推进深层次改革的智慧。自贸区所撬动的改革已不再是单一事项的改革,而是涉及制约中国发展诸多深层次、一揽子的改革;自贸区始终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汇聚了国家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共同智慧与力量,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的有机结合;自贸区打破了对政策优惠的路径依赖,开启了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新模式,这种增量改革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改革阻力。
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以改革开放为己任的浦东,在23年的开发开放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一条重要经验:在承担和服务国家战略使命过程中实现发展。面对自贸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浦东必须担负起国家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战略使命,以率先形成开放倒逼机制为目标,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积累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汇报人:xiexiebang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篇五
2013年11月15日 19:25:19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123
??? 关键词: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2013年11月15日 19:26:00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64
??? 关键词:指导思想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
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决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013年11月15日 19:26:24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75
???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3年11月15日 19:26:51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58
??? 关键词:形成改革合力
???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编辑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癸巳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决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1]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主要包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
会议共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专家学者出席。[2]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2]
目录
1会议背景
2会议进程
3会议提要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
生态文明体制
4会议评价
5前期期待
6宣传活动
1会议背景
改革的七大亮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决定于11月9日至12日召开第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常一中和二中全会主要集中在人事机构变动上。到三中全会,推出中国深层次改革政策。同时研究部署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等工作。[3-4] 2会议进程
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2]
2013年11月12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5] 3会议提要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6]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2]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
政治体制
1.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6]
2.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6]
3.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2]
文化体制
1.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
2.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2]
社会体制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6]
3.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
生态文明体制
1.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
2.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2]
4会议评价
1.经济改革固然是外界关注三中全会的重点,但是中国官方媒体近月针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倡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做了一系列报道,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
2.预计中国新领导层的改革可能包括转变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让经济从依赖投资转向依赖
消费和服务,从而实现再平衡,将城镇化作为下一个重要经济增长驱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美国《华尔街日报》
3.话语必须转化为行动。中国没有那种奢侈的条件,能够让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时机成熟才启动。中国领导人可能不得不承担起更大的风险,加紧推动亟需的改革。应该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谨慎或许反映了其经济和政治智慧。——英国《金融时报》
4.中国的开放,从上海自贸区到澳门的横琴模式,都是试验性质,摸着石头过河,看似大胆,但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要不断总结经验,将优点极大化、缺点极小化,才向全国推广。它和运动型的政策,有本质上的差别。——香港《亚洲周刊》
5.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领导人高频率地总结改革、强调改革、部署改革,无疑具有极强的政策定调意义,同时也极大地稳定和提升了国内、国际对新一轮改革的预期。——香港《大公报》
6.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任务与定位十分清楚,就是要将“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继续下去,“开放尚未彻底”的开放继续下去。所以,还是改革开放,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实施。——台湾《经济日报》[7]
7.本次三中全会的意义堪比十四届三中全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是,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均为党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在机构建设方面的力度非上两届可比。[8]
8.全会的改革目标明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和紧迫问题作出系统改革部署。[8]
9.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欧洲时报网刊文分析称,这与三中开幕之前“闯险滩”之类的表述一样,既体现了对改革难度的预见,又宣示了解决困难的决心。[9]
10.国内著名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国政通教育顾问鲁尚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0]是中国道德建设的一个信号,给中国以后的市场经济指出了一条道路。
5前期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各方对新一轮改革充满期待。企业普遍关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的期望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快土地、矿产、金融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2.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放松审批、加强监管、改善服务,建立新型政企关系;
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通过税收政策、教育培训、政府采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改革,塑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11]
2013年11月2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庆论坛上表示: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意在打造2.0版市场经济,核心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此次会议有望出台包括具体措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整体改革方案,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垄断和行政干预,使其成为更接近现代国家的市场体系。[12] 6宣传活动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央宣讲团成立[13]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20日 04 版)
本报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倪光辉)为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
神热潮,中央决定,由中宣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宣讲团。据了解,中央宣讲团成员有: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书记蒋建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科技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金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沈春耀,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刘佳义,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林兆木等28位同志。
11月21日刘先明在中原油田宣传三中全会
从19日起,中央宣讲团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对宣讲工作的重要批示和中央宣讲团动员会精神。围绕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围绕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认真准备宣讲稿,力求更好地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6.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篇六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里程碑意义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
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3、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提升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所谓全面提升,概括起来说,可以叫做练好“四大内功”或叫“基本功”: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三是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4、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
7.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问题 篇七
历史首先是劳动群众的历史。个人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全面深化改革亦如是。要探究改革的动力问题, 就必须正视改革中的个人、人民群众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之中找到改革的真正动力、合力。
个人, 是改革中的关键力量, 主要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重要领导人物, 同时也不忽视普通个人在改革中的作用。对于个人的历史作用, 总体说来, 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派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尤其是杰出人物的作用。由于他们不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把一切都视为人的自觉的活动, 这就是所谓的“英雄造时势”。另一派则过分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而打压甚至是抹杀个人的作用, 即认为“时势造英雄”。二者都看不到个人和历史活动规律的桥梁——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 个人的历史作用, 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一定的条件下会发挥着相当的重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至今的必然趋势, 要改革就必须认识、把握这一关键。
关于个人, 历史、改革中的个人, 列宁指出:“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个人在改革中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的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可小觑。同时, 改革中也要有改革精神的领导人物出现。但这不是无条件的, 只有改革、改革的对象有这种需要, 这种人物才能出现。中国共产党和改革的领导人物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 想改就改的, 而要按照改革的规律办事、遵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行社会现实生活变迁之客观性。离开这一实际, 也就无所谓改革中个人的作用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作用,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彰显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动力所在。只要我们准确的把握住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动力, 是根本, 势必改革工作就要依靠群众, 多听取群众的意见, 理应用改革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发展和幸福来衡量改革成效。
2 改革中的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动力、主体。历史上所谓的“英雄造时势”, 认为有英雄人物就够了, 人民群众不过是陪衬, 是可以任意贬低和践踏的。从历史看现实, 放眼当下, 在某些地方,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何在?改革理应认识、发挥人民群众的动力作用、主体地位。
改革的真正动力,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 即“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 那么应当注意的, 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 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这种动机、动力“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 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历史发展、促进改革最根本的动力, 是广大人民群众, 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改革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同时是实现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 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各种社会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 人民群众的动力、主体地位愈加突显。列宁指出“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历史上真正的革命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结果。人民群众在社会改革的动力也展现在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层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者, 改革是人民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 人民群众的动力不仅在于物质动力, 更在于精神动力。改革越是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 越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便越能取得人民的拥护, 越能取得成功, 正所谓“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改革, 尤其是全面的深化的改革, 更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深化, 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改革深化, 这才是唯一方法。而不是某些玄想家头脑中的游戏, 更不是语词、文本游戏, 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活动。
3 改革中的个人和人民群众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相信人民的人, 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成为人民群众中的个人, 个人于人民群众中, 到底是沧海一粟;个人, 只有正确地表达、显现人民群众所意识到的东西时, 个人才能成为改革、管理中的个人。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有“水”与“舟”之比,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历史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 尤其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 更应警惕历史上种种错误的做法, 正确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改革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企图抛开人民来搞改革, 势必会失败, 甚至是被人民群众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乏伟大的个人取得巨大成功, 但他们成功的背后, 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和他们具备的自身条件, 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顺势而为, 懂得“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从国家的“管理”转为国家“治理”, 这一转变, 突出了国家治理主体的变化。管理是政府管人民, 管一切。治理则是主体为政府, 人民, 社会等。让多种主体共同参与, 共同治理国家。要实现这一战略转型, 必须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协调各方力量, 尤其是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个人, 是改革领导人物产生的源泉, 改革的领导人物是由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必须充分重视个人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但不能脱离改革的实际和规律。凡是脱离了时代需求, 背离人民愿望, 违背改革发展必然性, 个人注定要被历史抛弃, 被人民抛弃, 注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绊脚石。
4 改革的合力
改革, 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是厘清改革阻力与推力, 形成有效、正合力的关键。历史是由“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是由“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的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而在形成相互交错时, 个人相互影响另一个人, 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因此, 历史的发展结果“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历史发展这般, 改革进程亦如是。虽然每个个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实现改革的推进的, 但每个个人相互“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 一个总的合力, 然而从这一事实中绝不应做出“这些意志等于零”的结论。相反地,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因而是包含于合力里面的。”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单打独斗, 而是如历史创造的合力推进的。《决定》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广泛凝聚共识, 形成改革合力”。只有在个人与人民群众的有机、辩证统一中, 在全社会的合力下, 在各领域正向前进中, 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涉险滩, 破难题, 啃硬骨头。
改革, 最高价值是人民的幸福, 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形成改革合力, 就要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中吸收正合力。坚持“五位一体”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协同改革, 不能偏废一隅。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只从某一方面下手, 而要“十个指头弹琴”。既要改革物质生活, 也要改革精神和思想观念, 不能成为“跛子”改革, 既要改革局部问题, 也要改革全局问题, 不能“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 改革中正确处理好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五位一体”和中国共产党建设制度协调方面深化改革, 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决改革动力问题, 改革中必须处理好个人、群众、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诉诸社会的合力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个人,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 2013.
[2]列宁选集 (第1卷) [M].18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4]斯大林全年 (第7卷) [M].
[5]列宁全集 (第7卷) [M].
8.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篇八
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国土资源工作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的同时,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是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争夺升级。资源需求上升,资源价格高位振荡,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从全国层面看,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换届年,基础建设全面展开,找矿寻求快速突破,呈现供需矛盾突出、保护资源难度加大,资源利用粗放、损失消耗严重,违法违规反弹、社会矛盾凸显,民生和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改革探索比较活跃的复杂局面。从湖南的情况看,国土资源保障压力持续增大,预计今年全省用地缺口达26万亩,长沙、湘潭等部分市州在本区域已不能实现占补平衡。矿产资源供给形势日趋严峻,到2015年,湖南煤、铁、铜、铝等资源的缺口,将分别达到需求量的40%、76%、50%、92%。涉及民生工作情况复杂,特别是征地拆迁、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和媒体高度关注,对国土资源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土资源宣传与当前的形势发展还不相适应:一是对宣传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少说为佳”、“重做轻说”、“宣传工作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各地工作不平衡。二是捕捉新闻亮点、加强宣传策划,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掌握宣传主动权;挖掘基层典型、创新经验,舆论引导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宣传力量亟须整合,国土资源大宣传格局尚未形成,有些业务部门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没有及时宣传,系统联动、媒体联动有待加强。四是宣传队伍、宣传装备、宣传经费等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宣传队伍的能力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越是形势艰难复杂,越要更加注重把握导向、营造氛围,更加注重正面宣传、服务大局,更加注重引导舆论、疏导心理,努力用宣传的视角、宣传的手段、宣传的力量,来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坚定信心、推进发展。切实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宣传的责任感紧迫感,始终从事关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国土资源宣传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国土资源宣传工作,把握发展形势,找准工作定位,明确工作任务,发挥新闻宣传的最大社会效益。
提高国土资源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
一、要突出重点工作,强化引导。突出重点,就可带动全局。要按照2012年确定的重点工作,着力加强“双保”工程年度行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条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闲置土地处置、矿产资源深入治理整顿整合、地质灾害防治、塌陷地调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数字湖南”基础工程建设、系统作风建设、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宣传,加大日常工作报道力度,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国土资源部门在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部署、重要活动、重要进展。此外,今年国务院将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做好宣传与解读。
二、要加强组织策划,扩大影响。组织策划非常重要,是现代社会传播的重要手段。要捕捉热点、挖掘亮点,充分把握媒体特点和优劣势,最大程度发挥宣传效果。重要政策措施出台、重点工作推进、重点活动开展,要同步确定宣传的主题、内容、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并评估实施效果。要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防灾减灾日”、“法治宣传日”、“科技活动周”、“机关作风建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创意新、主题好、形式活、时间长、影响大的主题宣传活动,
三、要推介先进典型,提升形象。发挥典型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既是宣传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长期以来,全省系统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典型经验,涌现了一大批典型人物,今年全省工作会议期间就表彰了十名优秀共产党员、29个地质找矿单位。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先进的理想信念、管理方法,体现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要大力弘扬,在全社会彰显国土资源的精神风貌,发挥好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要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应对。土地、矿产、基础地理信息等开发利用权益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社会敏感度高,容易形成热点、难点而被舆论“炒作”。因此,要加快建立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相配套、省市县共享、反应及时、运作规范的国土资源舆情监测、应对机制。对重大热点问题、重要文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实行专题监测;对社会舆论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随时监测,及时研判;重视和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所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研究整改;严格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负面信息发布的归口管理和导向把关。
五、要建强宣传阵地,构建平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门户网站和《国土资源导刊》是我省系统主要宣传阵地。要高度重视并应对网络等新兴媒体对宣传的挑战。信息数字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革命带来了宣传传播新变革。要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与应用,积极探索网络问政和政务微博新平台,树立国土资源务实亲民开放新形象。要进一步办好《国土资源导刊》,把思想性、指导性同知识性、可读性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新栏目和特色板块,打造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增强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服务性。
六、要大力探索创新,繁荣文化。去年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了文化建设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好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文化就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引导群众、教化群众的规矩。从文化的社会功能来说,文化可以实现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也可以巩固社会导向成果。我们要考虑形成一种部门文化体系。文化具有强烈的渗透性、持久性,它主要通过亲和力、影响力、竞争力来发挥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湖南省委关于加快文化强省的决定,加快建设国土资源文化。要大力推进国土资源公益宣传、普法宣传。积极构建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行业文化,树立部门新形象。
(本文系作者在全省国土资源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9.总结: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 篇九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关 键
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1、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发展进程
背景:中共改革决策的历史关节点: 节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节点二——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
节点三——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节点四——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
发展进程:2014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这一年里,“单独两孩”新政将全面启动,军队建设听中国共产党指挥、善谋打仗的新型司令机关,其它的改革涉及收入分配改革细则、新型城镇化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招考改革总体方案、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养老金并轨等。
2015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如今的深化改革进展如何:政治改革进展较快,20项改革任务已有11项快速推进或有实质性进展;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稳步推进,近80%的改革任务已经启动;文化改革和生态文明改革相对滞后,后期改革任务繁重。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涵盖的15个领域的改革措施?亮点是什么? 措施
1、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场体系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3、政府职能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4、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5、城乡一体化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6、开放型经济
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7、政治制度
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8、法治建设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9、反腐败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10、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11、社会事业改革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2、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13、生态文明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4、国防和军队
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5、党的领导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亮点:1.明确了中国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
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形成了“1+7”的总体改革方案。
所谓的“1”,就是《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的“7”,就是《决定》按照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事业布局、国防军队与党的建设等7个方面的制度改革角度系统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3.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立足点。我们的改革就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实事求是。5.提出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单纯地摸着石头过河和完全的顶层设计,都存在着明显的改革缺陷,将二者有机结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3、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什么正确方向?
答案:①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的两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4、为什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意义 ①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②为了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如今面临的问题等
③为了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5、如今人民和政府应怎样面对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①理解我国的国情和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 ②切身参与政府工作,为政府建言献策
③加强自身道德和文化修养,以适应发展中的社会要求
政府:①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②要做好敢于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 ③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
10.全面深化改革 篇十
班级:网络1111学号:2011811020姓名:沈元超 论文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改革;十八大;意义;新举措;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全面深化改革。
总书记近日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改革的新谋划新举措,都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眼于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谋划的一系列新目标、新部署、新举措,针对的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因为抓住了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革氛围越来越浓,改革共识越来越强,改革举措越来越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还有具体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并相应拿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谋划新举措,必须是宏观思考和微观探索、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的有机统一。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6、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7、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8、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9、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10、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2、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1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参考文献:
[1]范玉刚.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12:18-21.[2]翁淮南,刘文韬,张纪.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前景——10位专家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J].党
11.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篇十一
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要求作出回应,并对2014年政府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项项具体分析,有根有据地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与政策措施。归纳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的这些关键词,本届政府承诺扑下身子谋发展、抓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一个新的任务“清单”跃然眼前。
经济运行
【政府工作报告】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今年GDP增速锁定7.5%,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廉政
【政府工作报告】 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建设。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农
【政府工作报告】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基本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个1亿人
【政府工作报告】 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社会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 一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村卫生室。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
向贫困宣战
【政府工作报告】 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权力清单
【政府工作报告】 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阳光财政
【政府工作报告】 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精准扶贫
【政府工作报告】 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蓝色国土
【政府工作报告】 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式办法
【政府工作报告】 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舌尖上的安全
【政府工作报告】 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黑名单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 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两岸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关链接
大交通部编制基本完成。
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6月出台。
存款利率放开将在最近一两年内实现。
中国军费增长12.2%,达到约8082亿元人民币。
全国将首次审计土地出让金。
新提法
三严三实
习近平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习近平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
环境保护
习近平参加贵州团审议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分类调控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居民住房问题。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
12.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篇十二
本期导读:
颅内压在众多医学专业书籍都有表述, 在临床实践中, 缺乏相应准确的把握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争议, 请听专家的观点——对“标准颅内压”与“实际颅内压”关系的探讨。P174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损害视力的眼底黄斑部疾病, 在中青年男性中比较常见且易复发, 多次复发则可能导致视觉功能下降。对该病的研究至今尚无定性的组织病理学结论, 病因至今还未确定。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 在眼科的影像学检查中能起到很好的显示眼后段的显微结构的效果, 同时还能了将“中浆”患者的浆液性脱离性质、部位、高度及宽度等清晰的显示出来的效果, 对视力诊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关注浅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中浆病变于视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P174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疾病, 累及肾动脉时即为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ARAS) , 可导致缺血性肾病, 而冠状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狭窄常同时出现, ARAS发生率为9.4%~34.2%, 那么临床上肾动脉造影是如何进行的呢?请关注经桡动脉途径行肾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研究。P1746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速、室颤、心脏骤停等) 的发生, K+是心肌细胞电活动的重要参与因子, 低血钾会导致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早期会出现低血钾, 是否会引起或加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呢?请关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室性心律失常与血钾水平的相关研究。P1748
压力控制模式 (PCV) 是一种预先设置气道压和吸气时间切换第通气方式, 可避免了过高的气道压, 而采用喉罩 (LMA) 的PCV能以较低的气道峰压 (Ppeak) 保证潮气量, 该方法在胆囊腹腔镜手术中喉罩的PCV和容量控制通气 (VCV) 的情况怎样呢?请关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喉罩通气压力模式与容量模式比较。P1757
烟草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 250多种有毒有害物质, 其中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气相自由基等物质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增强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加重了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把舒张血管的降压药物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联合应用, 使降压治疗形成良性循环, 可能会改善降压治疗的效果。请关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对吸烟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其与血浆一氧化氮的关系。P1824
食管癌的治疗强调多种模式的联合应用, 限于该方面机理所存在的局限性, 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主要是由于术后同步放化疗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产生。而相关研究证实了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性手术之间相比提高了胃及胃食管结合处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而且也能够增加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请关注紫杉醇与顺铂同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老年食管癌效果评价。P1830
异常血压节律的纠正与降低血压同等重要性, 血压有典型的昼夜节律性, 这种节律现象的发生及维持与ET-1和NO水平的昼夜波动具有密切关系, 多表现为昼高夜低型, 研究药物对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昼夜节律性的影响, 对认识血压的节律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请关注珍菊降压片与氨氯地平片合用对大鼠心肌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昼夜节律的探讨。P1875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推荐阅读:
加强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01-16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06-16
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11-11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12-23
浅谈全面深化改革意义10-05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专栏06-08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08-18
公管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08-18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09-10
在深化国企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