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2024-06-11

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共12篇)

1.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一

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都听得懂,可是自己做就不会了。如何让学生从“似懂”到“真会”,深度提升学生“学”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练习设计,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支点,以其知识的内化、学习的矫正和教学的调节功能,真正落实从“教过”到“学会”、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一、整体化的练习架构,撑起学的全程

初中化学整体化的练习架构必须关注学生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最需要“练什么”;二是最需要“怎么练”。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的活动”充分展开,真正实现“课堂瘦身”。因此,我们要以教材的核心知识为基础凝聚练习内容,以促进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对所学化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可使学生有效地克服肢解化学知识及方法的问题,激活其学习张力,促使学生自主生长。

【案例1】人教版《溶解度》随堂练习

已知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1中你能读出的信息有:,(2)可通过增加溶质、减少溶剂、升高温度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物质是(填字母);

(3)t2℃时,45g 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的是。

(5)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1中(填字母)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图2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

(1)图2中①是 池(填“蒸发”或“冷却”)。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曲线上点的意义,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是九年级化学溶液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该练习让学生在“读懂”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基础上“学会”读图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化学的应用价值观。其练习设计的基本思路框架为:

二、情境化的练习融合,凸显学的价值

维果茨基指出:学习应当被融入对日常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同时,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会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对具有情境的问题会更为关注。这就说明,不断沟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设置与现实环境相关的“真实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挑战欲,引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深层探讨。

【案例2】人教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随堂练习

“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石灰水用完以后,如何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这是课本上的一道课后练习题。在一次教学调研中,一位教师将常规的“纸上做”变为了学生“动手练”。教师实物展示了“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观察、思考、争论、操作、板书、小结等等。

与常规的做练习、讲答案、背结果的处理方式相比,一个小小的试剂瓶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将已学的实验室制取CO2和新授课中检验CO2的两个核心化学方程式巧妙“联结”起来,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开放化的练习生成,打开学的空间

目前,练习设计的走向正逐渐从狭窄走向宽广,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样的练习设计打开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活动过程由“确定性”走向“共识共生”: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性,另一方面课堂反馈又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够在原理和方法上归类,用化学的思维推动学生学科观念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

【案例3】人教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随堂练习

预学:课前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CO2能溶于水?要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共学:课堂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析。

方案1:在盛满CO2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了。

方案2:将一支盛满CO2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水的水槽中,观察试管内液面上升。

方案3:……

延学:方案2若改为“倒扣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现象有什么变化呢?你能据此再编制一道题目吗?

该练习设计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侧重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练习系统包含了巩固、迁移、提升等不同层次的内容,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参与。在预学、共学与延学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所暴露的问题,而学生在模仿、比较、辨析中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提取,以在呈现多种有变化的问题情景中完成题目的自编(如“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槽中”),整个练习过程因此显得简单高效。

四、个性化的练习评价,丰富学的氛围

一些教师在开始关注练习改进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对课堂练习的有效评价,因此倡导“个性化”的练习评价显得至关重要。该体系需要教师尽可能多地关注全班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描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课堂上采用学生“自批”、同桌“互批”、师生“共批”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的课堂练习评价反馈模式。同时,在学生练习批改中使用“等级”加“短语”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为每名学生“私人定制”。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善用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总之,优质的课堂练习保证了课堂上学生高效学习活动的展开,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朴实、高效。

2.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二

就语文的学科特点而言, 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以“发展个性和特长”为语文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要求语文课富有教学个性。

所谓“教的个性”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熔铸于一炉, 体现出独特和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风格。倡导教学个性其目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 健康主动的发展自我个性, 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强调“学的个性”则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 即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平等、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 或者叫必经之路。因此, 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评价方式, 都应有助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在平等的课堂中, 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改革学习方式, 改变教学过程中某些陈旧、落后的习惯, 改变过去的传授式教学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个性化的教学是教学领域的“移风易俗”。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 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 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即变“教”为“学”。我们认为, “教”的本质是“学”, “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导航。为此, 我们在转变教学方式上作了一些尝试。我将小班化语文教学与我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制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中心环节, 形式上我们采用了六个环节:1.导入新课2.分工讨论、互助学习3.板书展示、组内帮扶4.总结提升5.反馈练习6.教学反思。内容上, 为了便于使用, 我们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整合为六个问题, 并注意各问题组之间的联系和难易梯度, 把问题分为A、B、C三级。A级是人人需过关的基础题, B级是经过努力思考也能做出来的, C级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A、B这两级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做出来。C级题预习时可以不做, 上课时经过合作重点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示, 保证学生人人参与, 分享学习活动的快乐。另外,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作用, 形成了导学案的编写制度:一人主备、组内讨论、集体复备、教师个人再次复备, 形成自我的教学个性与风格。在导学案的使用方式上, 我们采用了预习指导、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小组检查、教师批改、课堂讨论、展示等几个环节, 进一步提高导学案的使用效率。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 科学分配组员并成立学习小组, 实行优化组合。

结合我校小班化的特点, 我们把每个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 每组五到六名成员, 小组成员的组成也根据学习情况、性格差异、男女生搭配进行分组。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 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而这一步至关重要, 决定着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高效的开展。

2. 对小组长及学生进行培训, 让小组长充分明确自己的

职责, 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力求在书写、语言表达、神态举止、过程衔接等方面做到规范展示。

3. 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

个体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积极参与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是思维的参与, 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 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 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出来, 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成果。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 我们尝试了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评分的形式给小组及时的评价, 我们采用学生评价和老师参评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包括小组展示情况、对其他小组展示的质疑、补充情况、小组成员倾听情况等, 注重形成性评价,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各班级有专人记录每节课各小组得分, 每星期进行班级星级评比, 其中包括管理之星、参与之星、合作之星、精彩之星、文明之星, 每月学校进行一次表彰。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展示的热情非常高,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新的课堂模式焕发出的魅力主要有以下三点:

魅力一:释放了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体验了成功, 享受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魅力二:教师从繁重的带读、讲解模式中走出来, 变成引领、适时点评、讲解, 享受教学过程, 与学生共同成长, 享受快乐。

魅力三:宽松、激情四射的课堂气氛是无价之宝。这样的教学过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 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课堂是他们展示的舞台。

参考文献

3.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教与学 篇三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鼓励;表扬

现在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约占总数的15%~20%,其中英语方面的学困生所占比例最高。教师如果不对症下药,势必引起这部分困难学生跟不上;若教师不注意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这类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激发英语学困生学习任重而道远。通过对我校学生在家庭背景、英语基础、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心理四个方面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①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调查中显示:学生近半数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中,且多数家长普遍文化层次、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对孩子英语学习缺乏关心。②对学生英语基础的调查中显示:学生在所有学科中英语基础极差,上课除了小部分能勉强听懂外,其余都听不懂。这部分学生多数对英语学习无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情绪。③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调查中显示:学生中没有一个喜欢英语,对英语严重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处理学习中的问题态度不积极。④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调查显示: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失意导致严重缺乏自信心,加上不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使得这些学生消极地处理问题,消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一、成功体验策略

每个初中学生都希望自己打好英语基础,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们掌的要求。然而进入八年级或九年级后,由于功课增多,知识难度增加,有些同学对英语甚至采取了一种放弃的态度,他们怀疑自己的英语成绩不可能再有提高。为此,本人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类谈话,逐一提出他们的薄弱环节和进步可能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供机会让他们取得一次次小的成功体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才华得到展示,从而获取“高峰体验”。

1.课堂上使用鼓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传递着某种情感信息,教师要多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他们,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和期待。回答对了,要给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说一些如: “Very good!” ,“Well done!” ,“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 等类似激励的话。回答错了,也要讲一些类似于“Doesnt matter!”, “Try to do better next time !”等鼓励的话,而不是说那些伤害他们自尊、挫伤积极性的话。

2.实行分层教学

课堂上,采取“教材相同,要求不一”的办法:①要求优等生会背的,学困生会读就行;优生会造句的,学困生会连词成句即可。并组成两两相帮的学习小组。②学习新知识,优等生先走一步,让学困生边听边观察、边模仿,等轮到学困生时,他们也可以顺利操练了。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都能品尝成功的滋味,心中充满信心。③提问回答,把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缺乏自信的学困生们,并在问题回答完后,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来。

二、适时表扬策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扬是用来激励、鼓舞学生进步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自身的发展能起到相应的推动,同时会给教育教学带来令人满意的效果,积极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或点滴进步,并及时送上表扬单。

1.当众表扬

学困生中有部分性格外扬,希望得到老师在众人前的表扬。对于这类学生,当众诵读表扬单内容,并在全班同学地注视下,将表扬单交到他们手中,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能够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给一个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一次竟破天荒地主动举手发言的学困生的表扬单中,本人这样写道:“今天,当老师看到你举手时,很意外!当听到你的正确回答时,老师很震撼!你太棒了!!!希望以后在课堂上能多多看到你积极的身影。”该学生听到表扬,再拿到表扬单时,脸上的表情很灿烂。果不其然,以后的英语课他更积极了。

2.单独表扬

学困生中也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心思细腻,尤其是女生。她们有学习的欲望,但对自己信心不足,她们渴望老师的关爱,喜欢内在的动力,希望在内心体验成功的感觉。对此,本人采取单独表扬。利用课下谈心或其他同学不注意时,送上表扬单,表扬他们的优点,即使这种优点与英语课没有关系,他敏感的心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

三、无私的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学困生转变的催化剂。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他们在班内受到同学的歧视,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用“爱心”滋润后进生,使其重拾自信

一般来说,学困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他们都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因此,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老师应有意或无意地去接近他们、关怀他们,理解他们的心情,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们的,从而在教学上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用“细心”捕捉闪光点,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

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心理转化始终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为支点,以积极的态度、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学困生的“闪光点”是多方面的,也是微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细心捕捉,一经发现,就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3.以“耐心”教育学困生,迎接反复挑战

农村普通初中的很多学困生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也曾做出过一些努力。可是英语有成百上千的单词要记住,有很多短语要掌握、归纳,结果很多学困生由于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刚燃起的学习欲望又退缩了。所以,教师对学困生的关心和鼓励应建立在朋友的基础上,对学困生出现的“反复”情况,我们要“反复抓”、“抓反复”。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如此。我们作为教师的,不应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我们应根据英语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课前预习,“笨鸟行飞”:课前预习是良好学习习惯之一,而大多数学困生都没有这个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困生如何预习新课,通过预习,让学困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课堂多鼓励,多赞赏: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英语学困生,多发问、多与他们交流,多些“照顾”学困生。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赞赏。

(3)督促课后复习,适当课外阅读:课后应根据学困生的实际能力特点,给予他们适量的作业,对他们的作业争取能面批,及时为他们纠正错误,这样也能促使他们按时交作业。同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适当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内容应以通俗易懂、生词少的文章为主。这样可以逐步培养他们阅读外语的能力及习惯,以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4.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篇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各种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致使许多语文老师对语文课感到无所适从:老师们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小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脱缰的野马,导致课堂效率不升反降。正如苏联教育家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的那样:“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确实,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走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和谐“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顾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精美的教具,或利用电教手段,或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游戏、小竞赛活动,或采用故事等,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被老师讲课所吸引,对这门功课有兴趣,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角色定位,体现教学相长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要从“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自己所知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如教学《背影》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如果一味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是不会有深刻体验的。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再联系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去研读,去讨论,体会父亲在生活极为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亲自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从这类平凡小事中,体会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至爱之情。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领悟文中作者深深自责、愧疚之情,实则是反衬对老父亲与日俱增的思念之情。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互助提高。当代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教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只有教与学相互促进,师生才能共同成长。

三、方法导航,引领学生入门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如何“授之以渔”,把学生领进门是关键。教师引领学生入门,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帮助学生确立预习的内容,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自学:①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略知大意;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记忆字形;②根据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细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③品析精彩语句,提出疑难问题;④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完成对应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由“扶”到“放”,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动机,适时启发诱导。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再给以及时的启发诱导,指引“思维”的途径,导以“思维”的方法。针对教材文体的不同,应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特点、规律,掌握阅读的方法。如:读写人的文章,就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去了解人物的品质;读记事的文章,就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读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学”。“书山有路‘巧’为径”,学生学习得法,自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语言实践,着眼核心素养

《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落实语言实践,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结合起来,我在教学中把读、悟和练笔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促进学生进一步深读文本、内化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后,我让学生联系我国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大洪水灾难,说说造成98洪水大灾的原因:“长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造成的负面生态效应”……然后让学生拟写一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学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让学生进行《我和某体育明星畅谈奥运》的小练笔。这些语言实践设计,既是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又是文章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创设情境,拓宽教学领域

叶圣陶先生曾描述过这样一种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研究。”语文教学中需要创?O情境,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融于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体验,让语文活动成为生生、师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真诚对话的过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诵、课本剧表演、情景对话、知识竞赛、课文改编、拓展运用等活动,激活课堂,但要忌形式化、作秀化,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活动的主人,切切实实地在活动中进行读写创造。

如教《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先上网查找、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文字、图片,观看《屠城血证》电影,我再运用音乐、图片来营造沉重而伤感的氛围。这样,图像和配乐朗诵相结合,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结合朗诵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当时的心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于是,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章便孕育而出:《告日本同胞书》情真意切,《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激情洋溢,《真诚相待――中日关系破冰的基础》有理有据……

课堂教学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语文教学领域,讲课时要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大信息量。如学《沁园春?雪》,让学生收集毛泽东诗词;学《背影》,让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并说说它的感人之处,然后用100字左右刻画描绘这位父亲的形象,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刻画描述的能力;学《南京大屠杀》,引导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了解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段不光彩历史的丑恶嘴脸,不断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天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授予学生巧妙的学习方法,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互助,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才是语文教学的绝佳境界。

5.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方法 篇五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26Uacute;)”,“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五、“引”: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由于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所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成绩自然会稳步提高。

6.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六

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课程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还是考试的变化都足以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改变。因为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要时刻紧绷思想井绳,随时准备对教学的实施做出调整,灵活机动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笔者就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反思,以期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1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学”不时地做出反思,使学生以更好的思路和方法进入后一阶段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作好课堂摘记、作业反思、考试分析等。课堂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使其学习活动有了目标。在作业中认真反思,尤其在教师批改之后,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情况,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每次考试之后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标。其次,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开展反思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1)在回顾问题解决后反思,进一步升华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后反思解决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提炼出应用范围更广的思想。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2)在集体讨论探究中反思,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交流,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

3)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劣,解题中不要满足于解对题,而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水平,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2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1)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改变自己在以往课堂教学中主角的身份,将要讲述的内容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除了自身感兴趣外,还要使其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如教学《探索规律》一课时,老师可提出问题:日历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改下关于教与学的思考朱宏伟(重庆市开县温汤井初级中学)动机,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一步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真正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了学生,且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备课要做到“新、勤、准”。老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功开好课、引好题,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新,要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勤,老师备课要常备常更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准,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针对于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唯有准确把脉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老师可紧紧抓住“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教材进行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也更好。另外,老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工具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尊重个体差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承认差异,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做到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老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来完成,充分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4)常回顾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可取之处。教师应时时回顾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梳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学生日常检测情况对教学做出调整。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想想这阶段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是否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时常走出课堂,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吸收有益的养分,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要学会“拿来主义”,多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能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总结会让自己受到很多启发,从而促进教学,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7.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七

薛埠中学吴晓丹

一、开题以来课题组所做的工作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出现优生更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学校为于金坛西部的革命老区,学习自觉性较差,特别是家庭教育滞后。调查发现每一个班级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若不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他们极容易形成一个学困生群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讨论研究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并抓住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实施并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法,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新问题,来克服消极心理,促进其心理优势的形成,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内驱力,使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对05级、06级和07级学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每学期还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便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定量分析。

具体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组织实验年级的老师,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刻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了解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双基”的培养比较扎实,但是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教学,一味强调统一。对全班学生用同一个标准考察评价学生。这样容易造成两极分化。这样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学困生越来越不想学物理,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交流平台。在教务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在校内,课题组老师相互听课,并在课后及时评课讨论,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研究课后,执教老师要写一份教学案例,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3、关注学困生

(1)上好物理起始课,让学生激动:物理教学始于初二。为使物理课一开始就成为学生心之所向,心之所爱的学科,特别注意第一节课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2)创设情境引新课,声情并茂讲物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易分散,遇难时易见异思迁,兴趣转移。因此,务必使他们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既屡见不鲜又处于不知或知之甚少的特点,通过故事或实验给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或争论。学困生在这样的争论中表现异常活跃而不甘落后。这样便把学生在“教学共振”的情景中引入新课的学习。

(3)建立平等友好的教与学、重视情感激励是成功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注入式,贯彻启发式,将动手动脑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个体学习和集体讨论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4)主动点拨学困生,成功激活助发展:备课时时时想着学困生,讲课时时时盯着学困生,辅导时时时主动关心学困生,不把学困生当作旁听者。让学困生在表扬和鼓励中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力量,增加成功的体验,使一次或多次的成功成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的“激活剂”。

(5)抓好转化典型,培养学科带头人:由于物理教师任教班级较多,光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去转化学困生是不够的。因此,通过对班级中典型的学困生的帮助转化,使其从学困生中异军突起,从而使大多数学困生看到希望,通过一点转化一片,实现大面积提高。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成果

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一味的埋怨学生差不可教,通过实验的事例说明,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照顾到后进生的需要,采用有效学习机制,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学质量也明显得到提高。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对待学生,表扬激励,鼓励进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通过研究,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物理教师逐渐向科研型转化。一年来,在个项评比活动中,多人获市及学校表彰。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我课题组有金坛市学科带头人一人,金坛市教坛新秀一人,校骨干教师多人。

三、课题实验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存在问题

(1)由于课堂中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在上课时的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难以普遍适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机的整合不同的提问类型和方式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而不能以一概全,即教无定法。

(2)学生生源和能力较差,课堂中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家庭影响欠佳,目标期望植低,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现较为困难。

(3)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对学困生的教学有畏难情绪,怕麻烦。课堂安排不合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只看重考试成绩,是实验不能细化。

(二)今后设想

8.“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篇八

我最近参加了近一个多月的“国培计划”“教育技术”班的学习,感受颇深。最开始还以为又要跑到哪个省市区去学习,结果没想到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全部模块的学习任务,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次的学习。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费用。这种新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吸引了我。当代的老师和学生正处于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突破口。我就在思考能不能把这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上来呢?搬到课堂来后又怎样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就是我并结合我校的网络环境的一些浅短的看法:

一、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硬软件条件;

1、硬件条件;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微机房、校园网的建设,以及Internet网络的大量应用,最近我校又成功创建“泸州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在近三年内实现班班通,每个班配多媒体教学投影机,建设两间计算机网络教室,每间100台电脑。这样为实现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

2、软件条件;

近三年学校将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建学校“学科教学资源中心”,建设适合本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做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有课件、有教案、有试题,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校校通工程和各校校园网的建成,使得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些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网络上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教师,只是教师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将自己在传统教学下的指挥者变成课件程序开发员、课程辅导员、网络技术服务员等。

2、优化网络环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9.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九

然而,英语毕竟是一门外语,学生在学习中是会碰到困难的。常见的有:①把字母和汉语拼音混为一谈;②字母没学好,影响学单词;③不敢开口说英语;④形成汉语式英语或英语式汉语;⑤三分钟的热度等。这些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喜欢到厌恶直至最后放弃这一学科的学习。为了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学好英语,我认为英语老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创设英语环境。在正式上第一堂英语课时,我先告诉同学们我的英文名字(Jenny),然后再给每位学生起一个英文名,使其有一种新鲜感。第二,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开始学26个英文字母前,我先问谁会唱英文字母歌,结果有大部分同学举起手来。另外,开展游戏活动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一的学生刚告别孩提时代,他们还很幼稚、天真,游戏能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通过活动也能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加强,这样,一节课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若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情绪高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主动、积极、进取、探索、参与的精神,并为其排除一切心理障碍,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

单词教学中的难点是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对于新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拼读规则和构词法,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拼写。对于新单词,我总是强调音、形、义、类、境五方面结合记忆,而对于复习旧单词,则采用和学生一起分类记单词的方法,如初一上册的单词可分为颜色类、食物类、学科类、数字类、球类等,如此记忆单词既系统、全面,又不枯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告诉学生初中课程多,任务重,时间紧,认真听课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关键,只有掌握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才能为上好下一节课打好基础,如此良性循环,学生就会学得扎扎实实,几乎没有纰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更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这样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才能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在初一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是最适当、最重要的时候。第一,注重学生说的能力训练,朗读与背诵是培养学生说英语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多读、多背,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第二,创设英语环境,上课尽量做到用英语组织教学,少用母语,多开展听、说、读活动。第三,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学英语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而写是听、说、读最好的反馈。因此,我一直坚持每学完一单元,就找一篇符合本单元话题的作文,以闭卷的形式当堂完成仿写,以小组形式互批互改,好的文章当堂朗读或张贴到墙上,加以鼓励。日久天长,学生就形成了用英语思维来处理英语问题的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0.初中学困生转化措施 篇十

一、领导小组

组 长:钟xx

副组长:许xx

组 员:xx

二、活动对象

学困生:指班级内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现学科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

帮学者:指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任课教师自定的班级帮学辅助者。

三、主要工作程序

1. 确定名单

各任课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及家长联系、沟通或向班级学生侧面了解等途径对学困生学习情况进行摸查,综合各方意见,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确定学困生名单。

2. 共订计划

根据学困生名单,教师需结合学困生的特征、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从学生能力实际情况出发,与学生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学困生辅导计划。

3、开展工作

为使学困生辅导工作扎实有效,辅导老师要认真对学困生采取以课堂帮学为主,课外辅导为辅的帮学方法,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巩固,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还可在班级内实行“兵教兵”、“一帮一”、“小组内合作帮教”等行之有效的帮学办法,注重每一次测验的成绩分析,随机调整辅导方法及内容,并及时填写《学困生辅导记录表》,留下学困生工作的过程痕迹。

4. 具体措施

(1)以人为本,精细谋划备课关

教师备课时,必须“低调”处理各环节设计过程,把目光紧紧盯在中下等学生上,做到准确判断和预测中下等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掌握情况和新授知识的接受情况,谋划中下等生对知识体系的衔接策略和对新知识的强化、巩固策略;准确估测出哪些中下等生可能在学习新知时会因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准而出现学习障碍;哪些中下等生对新知识学习会出现理解运用障碍,在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某个教学环节,为中下等生而备课。

(2)以学为本,强化课堂教学关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困生的滋生地,面向中下等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切断学困生源的有效手段。

为此,教师不仅要紧紧围绕备课设计程序施教,为中下等生扫清基础知识障碍,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中下等生有充分的展示机会,要为他(她)们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的机会,要善于引导他(她)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他(她)们真正“动”起来,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加强思维训练,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千方百计讲清每一个知识点,牢记:一个知识点讲不清,可能制造一个学困生。

(3)以练为本,严把巩固关

大多数学困生的共同特点表现为:记忆力差,旧的知识往往很快被遗忘。为此,教师要紧紧盯住学困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反复巩固训练,多想办法:如鼓励他(她)们写自学计划,按计划学习,主动找帮手,以“兵”救“兵”等,要迅速为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我,寻找学困根源,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从自身的不足研究学困生的学困根源,时刻树立师德准则:不制造不放弃学困生。

5. 工作考核

学校为实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全程监控,以达到学困生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阶段性检查纳入教师考核之中。考核方法主要有常规记录表考核和学困生作业本突击检查、测验卷验看等。学校还将结合学科成绩监控等活动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核查。

6. 总结表彰

11.初中学困生转化措施语文 篇十一

有教育家说过:“教育不应该创造失败者,哪怕学生只有百分之一的成人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育人爱心,当教师的只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义务,而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权利。”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为了积极推进万州区素质教育的发展,落实我区语文学科学困生转化专题研究会的相关要求,我校语文组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实施语文学科学困生转化策略。我校学困生情况复杂,他们有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放任自流;有的因家庭缺少健康情感而失落学习信心的;也有因“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而产生厌学情绪、不完成作业的等等。转化这些学困生对于万州区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动德、智、体全面型人才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54人。个别学生基础较差,优生少、学困生多。最明显的学困生有苏李广,肖扬,胡宇等。

三、方法措施

如何做好学困生的帮助和转化工作呢?本期来,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语文教师切实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

实施理由:在这个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初级阶段,初中出现了不少的“学困生”。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使许多教师常常采用的是“眼睛向上”的教育教学模式,所以,教育只能是对优等生的 “公平”了,学困生则成了这种教育的附属品和牺牲品。任其发展下去,中国教育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教育不公将进一步拉大,因此,学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巨大障碍。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思维发展不够成熟、认知相对落后,语文“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多。要使这些学困生不成为教育的“失败者”,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达到转化学困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具体措施:

1.语文教师摸清本教学班的“学困生”情况,确定“学困生”人数和名单。

2.通过课堂、活动、家访等形式开展师生交流以确定“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类别。

3.根据每位学困生谈心、辅导、教育转化情况等建立“学困生”个案。

4.备课必须备学生学情,针对“学困生”制定教学策略。

5.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困生”的积极参与。

6.每月将“学困生”的表现和检测情况反映到“学困生”档案里,交组内研究讨论。

二、培养学困生学习信心

实施理由: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们都知道信心能够创造奇迹。而我们学困生最缺乏的恰恰是自信,他们羞于表达、乐于沉默。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意志就必须从培养他们自信心入手。

具体措施:

1.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多耐心启发,让他们能够感受来自老师的关爱。

2.开办“心灵角”,让学困生组织话题和交流活动。 3.课堂预留回答问题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以及课后优先辅导的原则,将其记录到个案中。

4.组建诸如成语收集、美词佳句、语文才艺等兴趣小组,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特长,以树立信心。

5.课前五分钟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

6.评选学困生的最大进步奖,并将其积分计到期末总分中去。

7.将转化突出的学困生案例收录到学困生档案中,交组内研究讨论。

三、颂经典、读名著

实施理由: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如何学好语文,吕淑湘给出这样的答案: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的确,学好语文的关键是读,有声的朗读、无声的默读、快速的略读、慢慢的精读都能开启人的智慧、激发人的灵感、拓展人的思维。而名著又是先进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它,可以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良

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够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 具体措施:

1.语文教师分年级推荐经典和名著。

2.利用校园图书馆,合理安排时间,提供学困生安静的读书场所。

3.每月开展一次“颂经典、读名著”的活动,并评选读书能手十名予以表彰。

4.记录学困生的读书成果记录到学困生档案中,交组内研究讨论。

四、引导“学困生”探索适应个体的学习方法

实施理由:“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调查和分析这些学困生我们知道造成这些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是无法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少数学生甚至在阅读上就存在极大的困难,而那些抽象思维和综合性的写作更是他们难以掌握的。所以,转化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知道,人是有差异的,运用到学习方法上有应该是有差别的,我们只有根据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智力和已有的知识等制定出适合学困生个体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具体措施:

1.分层读书法:对学优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在朗读方面,我们要求他们力争读通顺、读流畅;在理解方面,我们要求他们能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大致是怎样写的?感知文章语言怎么样?在掌握方面,我们要求他们能够背住经典美文、掌握重点常用的词语、联系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来谈感受等。这样,不仅降低了要求的难度,避开了烦琐枯燥的写法分析、结构剖析等,给了他们读书的乐趣,而且也让他们在预习的操作中逐步找到正确的读书方法。

2.分层预习:在预习时,要求学困生首先预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其次熟读、做到先字、后词、再句;然后将文章写什么?大致是怎样写的?感知文章语言怎么样?以及自己哪方面的经历与此相似等反映到预习本中。最后将自己未解决的和疑难问题反映在预习本上收集给老师。学生在自己的预习中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预习方法。

3.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必须设置几个符合本班学困生实际的问题,让这些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在参与中逐步体会和寻找适合自己的思考和参与的学习方法。

4.优先批改辅导法:课后辅导是指导学生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最佳机会。所以,我们在课后就主动了解学困生学习方法的缺陷,乘机给予指导。这样,学生在反思中明白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不足,就会根据老师的建议主动地改进,形成有效的复习方法,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分层检测法:分层检测法不仅让学困生能够感受到属于自己成功的快乐和骄傲,而且也会让他们在有效的检测中体会自己学习方法运用的效果和不足,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并非朝夕之功。学困生的转化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只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做个有心人,真正关注学困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实实在在去做一点事,就一定能够为学困生打造一片学习的蓝天,任他们自由而快乐的翱翔!

12.个性化教与学视野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篇十二

巧学巧练,综合提升――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文/崔金东

摘 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科学处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重要方法,并通过巧学巧练,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与学;方法

尽管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应试思想。“满堂灌”“题海战术”依旧充斥着每门课程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学习动力。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便成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在。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科学把握教与学的相对定义,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水平。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

作为一种抽象化思维的学科教学,初中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只有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根本出发点,针对其真正需求制订出不同的激励政策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首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述前引用故事或其他生动形象的案例来引出此次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

比如,在讲述三角形基本性质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木棍,让学生选择长度合适的木棍作为三角形的三个边连接起来,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样的木棍才能满足三角形三个边的要求呢”。小故事的引用很快地将学生带入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氛围中,学生带着心里的疑问满心期待地等待教师的解答,因而也能全神贯注于教师知识的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来逐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一来不仅大大缩短了抽象逻辑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如,房屋屋顶、衣架设计这些无不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能。在内容讲述前做到日常事物与知识内容的完美融合,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可以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此外,针对课堂内容及学生自身心理需求进行适当的游戏互动,寓枯燥的理论学习于快乐的游戏中,营造宽松气氛的同时也逐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进行学习思维的培养,不断创新学习方法

1.正确的逻辑思维训练才是数学学习的唯一捷径

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培养严谨、客观、抽象的学习思维,并将其具象化,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将学习思想的形成进行深入剖析,努力做到通过详细的思维讲解使学生在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充分联想到教师的思维教学法,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思维迁移法。

2.设置比较灵活的题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在三角形相似一节中,教师可以针对多个定理的使用适当变换题型或者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模式,通过题型的分析与解题方法的总结积累,寻找解题技巧,从中找出更方便快捷实用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空洞的理论解题过程转化为一定形象的图形来进行描述

如,在进行绝对值分析时可以直接转化为线段距离的`分析。针对这一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可以直接在坐标轴上将2与-3标出,连接线段距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数字的抽象逻辑思维分析,而是转化解题思维,通过具象化的图形语言转化为我们常见的数学模型,进而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数学学习中思维固化守旧的问题,以创新的角度进行了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三、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创建和谐的师生评价机制

一方面,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同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此外,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能力及课堂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适当地反思教学方法的实施,注重学习思维的渗透,而不是单纯地以知识学习为目的进行机械性的灌输。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角度或三边关系,同时也要掌握这些定理的推导过程,并从中总结出其使用的延伸意义,不断巩固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自我行为的反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做到从平时的自我学习积累中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并做到举一反三。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是师生双向教学互动的过程。因此要从根本上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不断创新学习方法,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创建和谐的师生评价机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月华。紧扣主体能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学习情感[J]。考试周刊,(48):64.

[2]蔺起金。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能:互动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成才之路,2012(36):23.

上一篇: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下一篇:母爱之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