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领导讲话

2024-09-28

农业领导讲话(8篇)

1.农业领导讲话 篇一

农业局长农业工作会议讲话 篇1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交流总结20xx年的工作经验和成效,研究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情况和新问题,部署安排今年的重点工作。下面,我代表局党委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20xx年工作

一年来,全市农业系统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相继克服了H7N9流感疫情和低温多雨、光照不足等不良气候的严重影响,紧盯中心工作,狠抓措施落实,圆满完成了农业水环境治理、农村股份制改革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艰巨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呈现 “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20xx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1.6亿元、一产增加值279.1亿元,分别增长1.6%、2.0%。其中,农业增加值155.3亿元,增长3.8%;畜牧业增加值23.3亿元,下降8.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4283元,增长11.0%。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8.3万亩、总产量80.1万吨, 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9.0%。蔬菜播种面积136.6万亩、总产量295.3万吨,基本保持稳定。肉类总产量约16.2万吨,同比减少8.5%。其中,生猪出栏140.9万头、家禽出栏1595.2万只,分别同比减少7.9%和18.9%。

回顾这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进度与保质量并举,农业“两区”建设不断推进。全年新建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1万亩,落实农业部万亩片粮食高产创建15个,粮食“双千”示范方44个,尽管受不利气候条件影响,仍有35个示范方达到“双千”目标。全年新建现代农业园区项目40个、总面积4.7万亩,累计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199个,完成验收123个。新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6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

二是抓治污与促转型并举,生态循环农业不断深化。乘着“五水共治”的东风,全市病死动物收集体系基本建成,5个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其中象山县已进入试运行,宁海县已基本完工。全年累计关停、搬迁禁养区养殖场(户)2731家,治理小规模养殖场636家,改造修复规模养殖场1289家。新增沼液利用30万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5万亩次,应用配方肥8500吨,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40万亩,分别减少农药、化肥用量227吨和3100吨。象山县继鄞州区、宁海县后,被认定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三是抓改革与维稳定并举,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新增股份制经济合作社1373个,总数达到1987个,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土地流转的意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去年新增流转土地面积2.9万亩、规模经营面积4.6万亩,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4.9%和66.3%,分别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更加规范,新创建国家级“三资”管理规范县1个、省级2个、市级标准化服务中心25个,村级财务公开形式更加多样,公开率达到100%。破解农业融资难题迈出新步伐,我局与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联合下发《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抵押贷款指导意见》,与邮政储蓄银行宁波分行联合下发《合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与泰隆银行宁波分行合作开展小额农业贷款试点。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信访处理工作有序开展,全年没有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性上访和恶性事件。

四是抓引导和强服务并举,新型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达到286家,有18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了技术改造项目。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83家,其中市级示范性合作社达到122家 ,实施合作社“提质工程”项目18个。新评选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评选4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297家。全年参加国内外展会20余个,参展企业550余家(次),合同订单总额超过7亿元。农副产品出口额达22.6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到24个,参保农户17.75万户,基本覆盖主要农产品生产,全年保额达到52.55亿元。

五是抓创新和重推广并举,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现代种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面积5000亩,累计达到3万亩,市种子公司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经营瓜菜种子为主的微萌公司,已育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种9个,去年销售额达到3400余万元。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广泛应用,全年共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43个,实现粮食“双千”面积6.7万亩、经济作物“万元地”面积30.1万亩。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3700余户。有371名大学生享受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补助,118个乡镇(街道)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设。

六是抓监管与促提升并举,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责任落实、示范创建和监测执法为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百日严打”、六个专项整治和“绿剑”集中执法等行动稳步推进,奉化、慈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畜禽屠宰监管职责顺利交接。全年共抽检农业投入品1019批次、农产品3519批次,立案查处农业违法案件118起,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78个,总数达到968个、产地面积180万亩。全年农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达到98.6%,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动物产地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植物疫情。

总之,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稳健发展的形势来之不易,不仅巩固发展了“三农”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且彰显了广大农业部门干部职工不惧困难、能打硬仗的良好风貌。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思想动态看,干部队伍中“多干多错、不干不错”、“多干不如少干”的消极情绪有所蔓延。从工作推进看,一些地方工作主动性不强,推进力度不大,例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建设进展迟缓,农业“两区”建设项目、农村改革等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从工作实践看,农民“要钱”与政府“要粮”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业信息化与“四化同步”的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敢于正视,要想方设法加以整改和破解。

二、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是要适度,而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说具体点,就是一户家庭的经营规模,要与他的经营能力相适应,要有利于采用现代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效益,要有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收益率,这样的经营规模才是“适度”的。虽然,目前我市土地流转率已达到64.9%,规模经营率已达到66.3%,但在这相对较高的比例下,我市散户经营还是占主要形式,接近一半的土地还处在分散经营的状态,户均经营面积仅3.1亩。即便在流转的土地中,经营规模也不大,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只有57万亩,只占到流转总面积的40%,且存在流转时间短、规模小、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土地流转,研究和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成为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支队伍的服务能力与广大农民、农业主体对农业服务的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在根本上得以解决。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个问题单依靠体制内加强已无法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加快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从这几年发展的农机化服务组织、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农产品营销服务组织、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运作情况来看,他们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甚至一部分公益性服务内容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担。

三是农业功能已发生很大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功能已经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拓展到注重安全、营养、观赏和生活体验,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而且像我们宁波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口味和营养价值,更加注重农业的休闲观赏和农耕体验功能,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总之,要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多样性,要以消费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挖掘农业增效潜力,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延伸农产品的价值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四是农业补贴已接近上限。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块“天花板”,在世贸组织谈判中,我国农业补贴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是有限额的,上限是8.5%,近10年来,不断增加的农业“黄箱”直补,已接近了这个限额,个别品种甚至超过了约束上限,所以对农业的直补,要再增加已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调整财政投入农业的方向,从过去注重显性的直补转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的培育等“绿箱”、“蓝箱”类的补贴,努力把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搞扎实,把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起来。

五是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一定时期内将成为常态。这是我们碰到的另一块“天花板”,在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连续下跌的态势背景下,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全面倒挂,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同时,农业成本这块“地板”不断抬升,造成农产品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在农业成本中,上升比较快的是土地流转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扶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良种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六是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把它比作一道“紧箍咒”。实在的讲,尽管农业是个生态产业,但当前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所以,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研究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平衡,把种植业的废弃物和养殖业的排泄物综合利用起来;必须善待农业发展的环境,要把改良土壤、合理科学安排农作制度、减轻对土地利用的强度作为我们研究和工作的着力点。

七是农业对金融的需求更加凸显。一方面,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快速发展,与传统散户相比,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大,对资金的需求也大。另一方面,农业是弱质产业,开展农业金融业务的成本高、风险大,特别是农民缺乏抵押的资产,即使拥有的土地、房产等资产,由于缺乏完整的权能而不能作为抵押物。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努力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和资源,加强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快农村金融产业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三、关于20xx年重点工作任务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今年我市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和“双驱动、四治理”战略部署,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抓手,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法治保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主要目标是:种植业增加值增长3%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9万亩、总产量79万吨,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生猪出栏稳定在140万头左右,肉类总产量保持在15万吨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业部在去年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在前二批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扩大了创建范围,支持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地级市整体创建。对此,市领导非常重视,卢子跃市长专题听取了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我市积极创建,要对照建设要求,努力做到“短板补长、长板更长”;林静国副市长亲自到农业部作答辩陈述。今年1月22日,农业部正式认定宁波市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的获得标志着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这仅仅是工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农业部每年要对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能进能退”,我们必须按照要求,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根据农业部的测评办法,我市20xx年的自评得分是73.7分,距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75分)还差1.3分。从测评情况来看,我市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金融支农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生产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中,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我市“三品”认证农产品占比只有29.5%,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是40%;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我市社会化服务水平只有1.3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是4%;农业金融投入方面,我市农业保险深度只有0.4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只有0.48元,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分别是1%和0.8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我市省级以上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左右,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值是100%;粮食生产水平方面,我市这几年基本上处于稳中略降的状态,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值是年均增幅2%。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粮食生产水平这项权重比较高,在100分中占了7分,但我市粮食生产空间在逐年缩小,特别是水田面积在逐年减少,如果不注重冬闲田的利用,不大力发展旱杂粮,不提高水稻单产水平,要想实现粮食增产是不可能,这方面大家要高度关注。

今年是我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开局之年,市里已经把创建工作列入了重大改革任务,将成立领导小组,落实责任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各地、各单位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市里部署,迅速行动起来,对照评价指标,找准问题,分析原因,落实措施,补长“短板”。

(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浙江省是全国唯一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我市要按照试点省的总体要求,结合“五水共治” 的考核目标,加大推进力度,在3-5年内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发展目标。重点要抓好六项工作,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化养殖。要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的研究,包括养殖场的适度规模,养殖过程中节水节料、粪污收集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二是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要以畜禽排泄物零排放为目标,科学配置种养业,推行农牧结合,发展有机肥加工,综合利用沼液、沼渣。三是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一方面是要加快收集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是要加快县级无害化集中处理厂的建设,还没有完成的几个县(市)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四是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要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等循环方式。五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精准技术的应用,扩大有机肥、配方肥使用,实现“控肥减药”。六是加快建立废弃农药包装物与农膜的收集处理体系。

同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建立在政府扶持下,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二是要处理好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中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合理设置政策,解决好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三是要处理好局部试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措施大部分是成熟的,对一些不成熟的问题,要大胆探索,搞好试点;各地要从整县域推进的角度来制定规划,确保在三年内完成,这方面,鄞州、宁海、象山三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今年要先行一步。

(三)深入开展农业“两区”建设

农业“两区”建设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平台和主抓手,今年要继续深入推进,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建设任务。粮食生产功能区方面,今年计划新建标准化粮功区10万亩,全面完成市级45万亩功能区标准化建设任务。重点是要加强项目督查,确保建设质量和工作进度,及时做好完工项目的验收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粮功区标准化建设经验,谋划启动县级粮功区标准化建设试点,为“十三五”深入推进粮功区建设作好准备。现代农业园区方面,今年计划新开工建设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左右、特色农业精品园项目30个左右。重点是要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及时做好项目验收工作。今年申报的园区项目将实施新的管理办法,项目的申报、立项、批复、验收等都统一由县里负责,市里改抓项目数量分配和建设管理的检查考核。另外,要扎实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的创建工作。

(四)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

粮食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强化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千方百计稳定粮食、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一是稳定粮食生产。要按照“稳面积、攻单产、增总产、优品质”的总体要求,努力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责任制,研究落实粮食扩面措施,去年冬种大家努力了一把,出台了小麦补助政策,所以春粮面积有所扩大,开了一个好头。当前的重点要主攻早稻扩面,早稻面积上去了,今年粮食生产就主动了,关键是要鼓励大户多种双季稻。要大规模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超级稻百亩方千公斤攻关行动,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万亩片建设和粮食“双千”工程,粮食“双千”实施面积扩大到15万亩左右,开展连作晚稻超高产示范,建立亩产超800公斤的示范方,实现粮食平衡高产。要大力推进“甬优种业双千工程”,着力提升育种、制种和推广能力,确保良种供应。二是发展蔬菜瓜果生产。要深入实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保障型菜篮子基地和蔬菜标准园,大力建设生产设施和育秧中心,提升蔬菜设施化生产水平,增强蔬菜应急保障能力。积极开展“粮-菜(经)”结合等高效农作制度研究和推广,经济作物“万元地”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三是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畜禽育种平台和种畜禽提升项目,大力发展发展优质肉鸡、浙东白鹅、余姚番鸭等特色精品畜牧业和牛、羊等食草动物养殖,加快养殖场“两化”(标准化、生态化)改造步伐 ,创建畜禽“两化”示范场100个以上。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抓好农业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选择。重点要从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等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好生产管理信息化。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健全畜牧业、种植业生产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要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技术(GPS即全球定位系统、RS即遥感技术、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抓好经营管理信息化。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平台,积极与淘宝网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线交易。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土地纠纷仲裁服务、农民负担监管等平台或信息系统,着力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效率。三是抓好行政管理信息化。要建立健全农资监管、动植物防疫检疫、病虫害疫情监测预警、农产品准出和质量安全追溯等信息系统,提高农业安全监管能力;要完善农业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畅通咨询投诉等问政渠道,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六)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重点要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在主体培育方面,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投身现代农业的高校毕业生登记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继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家庭农场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要完善农民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深入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工程,推进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鼓励生产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和信用合作,提高合作社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成为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和契约基地,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要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加快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构建普及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在稳定和发展农业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范围;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改革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差异化财政补贴政策,加快农业险种开发和创新,努力将农业设施、农机具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构建多层次农险产品体系。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方面,要制定鼓励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注重挖掘农业文化功能,做好农业“接二连三”的文章;要强化品牌推动,在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家领军企业,作为产业链核心主体,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今年要力争创建1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是要加强监管队伍,提升检测能力,落实监管措施,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市农业局将争取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工作,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配强班子、充实力量,各乡镇要进一步强化“三位一体”农业服务功能,确保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能、人员、经费、手段、服务”五到位,各村社要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制度;要健全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队伍,配强执法人员,改善装备条件,加强法律法规的系统培训,提高监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二是提升检测能力。要切实加强检测实验室建设,改善检测装备条件,加强检测人员培训,学习慈溪组建检测联盟的做法,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作用,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要免费向公众开放。三是强化监管措施落实。要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六项专项整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切实解决违法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瘦肉精”、禁用兽药等突出问题,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完善农资信用评价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扩大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实施范围,建立健全长效监管制度和模式。四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要统筹认证、监测、农技和执法等力量,大力推行以“三品一标”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切实将标准化生产落实到田间地头。五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要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行动和动物卫生监督提素质、强能力行动,加强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研究H7N9流感疫情防控的新措施,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六是加强畜禽屠宰监管。要制定全市畜禽屠宰布局规划,推进定点屠宰场设施设备改造提升,落实主体责任,规范屠宰行为。要落实畜禽屠宰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畜禽屠宰联合执法稽查队伍,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

2.农业领导讲话 篇二

1 2009年四川农业工作回顾

2009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省农业系统的扎实工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耕耘,克服了金融危机蔓延危害、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影响,全省农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推进“两个加快”,实现“三保”目标(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1)粮油生产再夺丰收。川东北玉米、川西南马铃薯、盆中丘区大豆和川南高粱发展势头强劲,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稳步发展,小麦产业化、生物质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造中低产田土14.5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农业县全覆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病虫防治面积达2.45亿亩次,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左右。这些,都为再夺粮油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特别是在18个市州、72个县开展的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集成示范配套技术,促进良种良法入户到田,集中打造了16个示范带,建设了151个部级万亩示范片、面积11.9万公顷,示范带动113.1万公顷,创建水平进一步提升、效果进一步发挥、影响进一步扩大,带动全省粮食亩产提高6公斤,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76.6%,走出了大面积平衡增产的新路子。全省粮食实现连续三年增产,比2008年增产8亿公斤,增长2.3%,占全国增量的25%,增量居各省第1位;油菜籽总产连续八年创历史最好水平,比2008年增产9.3万吨,增长4.9%。

2)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四川省政府下发了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文件,召开了高规格会议,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掀起了产业基地建设热潮。各级整合项目资金,累计投入7.8亿元,新建标准化基地5.3万公顷,改造提升基地3.3万公顷,探索出了蒲江中新、岳池三安和新津小业主大园区、顺庆农民产业园等基地建设模式,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中发展区正加快形成。全省经济作物产值达到816亿元,比2008年增加94.8亿元,增长13.1%。

3)农业促农增收成效显著。预计全省农民人均从农业方面获得的纯收入比2008年增加120元以上,仅蔬菜一项即达79元。

4)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全省累计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185家、产品830个,有机食品企业29家、产品288个。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0个,居全国第一位。开通四川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博览会,搭建永不落幕的网络交易平台。先后成功举办了地震重灾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2009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四川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北京展销周,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09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大农产品营销活动,现场销售金额5 000多万元,贸易成交合同金额近500亿元。

5)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大规模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全省出动执法人员12.8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近12万个次,快速抽检产品6万多个。实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建设7个县级站,完善了省中心和9个市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得到加强。组织开展了4次农产品例行检测和专项抽检,共抽检样品7 125个。建立健全了“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产记录制度和产品准出制度,成都、广元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迈出扎实一步。全省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57.6万公顷,累计认定191.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4个百分点;新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8万公顷,居全国第3位,各类绿色食品基地面积累计达到87.9万公顷。全省无一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6)农业科技工作开创了“三个三”新局面。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四川农大“三家大联合”,建立会商机制,召开联席会议,对重大农业科技问题形成共识,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三大体系”,启动了10大产业创新团队建设,编制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标准化建设规划,开展45个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认定了686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10个部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合力。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实行农科教横向联合、省市县纵向互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2万人、新型农民39.7万人,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 486万人(次),示范主导品种150万公顷,推广主推技术403.3万公顷,加快了成果转化应用。

7)农村能源产业彰显巨大经济和生态效益。全年农村能源投入资金近20亿元,新建户用沼气池64.8万口,均创历史新高,建成大型养殖场沼气示范工程30处,安装藏式高效低排生物质炉1.2万台,惠及6万多藏族同胞。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480万口,占适宜农户的50%,居全国第1位;建成沼气服务网点5 552个,覆盖35%的沼气用户,居全国第1位。经测算,全省年产沼气17亿立方米,为农民增收节支50亿元,减少薪柴消耗1 000万吨,减少水土流失1 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000万吨,生产生态有机肥5 000万吨。

8)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新进展。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有序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在金堂等13个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和服务网络;在大竹等13个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试点,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信贷服务,深入开展合作社示范行动,命名了150个省级示范社,向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推荐23个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试点。2009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到56.7万公顷,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4.6%,居全国第6位;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9 000个,拥有社员131万名,带动农户283万户。

9)农业投入再创新高。全年争取中央、省级各类农业项目资金103.1亿元,比2008年增长22.0%。其中,省级项目资金6.65亿元,比2008年增加2.6亿元,增长63.5%,特别是省级财政农业专项预算在2008年1.68亿元的基础上,新增1.5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同时,农业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村社”活动成效显著;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业招商引资和争取国际援助到位资金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政务信息工作位居省级机关前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四川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经济贸易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农产品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价格波动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在2009年高基数上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2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1)调整发展思路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2008年,结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研究,全省上下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共识:农业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谋划,四川农业定位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着眼于”,即着眼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着眼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按照上述思路,我们编制发布了《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建设1 00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写入了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争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12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含金量很高的文件,将行业规划、部门工作上升为党政决策和政府行为,为农业部门开展工作争取了政策,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2)改进工作方法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领。围绕实现“三个跨越”,即种植业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目标,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实现了“三大转移”,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在实现行业发展的同时,农业部门的地位不断提高。

3)谋划实施大项目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最根本的就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等大好机遇,研究谋划了基层标准化农技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耕地质量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种子工程等五大项目,组织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农作物良繁基地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粮油高产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示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等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既推动了各项农业工作顺利开展,又强化了农业部门的职能和手段。

4)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抓农业工作,必须顺应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有效、管用的新机制、新办法。我们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利润。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5)强化协同配合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部门是弱势部门。农业工作服务的对象和农业部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支持配合。我们积极主动与四川省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工商局、银监局、保监局等部门沟通衔接,先后联合下发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金融保险服务、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特色效益农业商标品牌建设、“农超对接”试点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四川省农业厅先后与眉山、凉山、广安、资阳市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柑桔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为加快四川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建设试验示范区,寻求科技支撑。邀请有关金融机构、省级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召开银政企座谈会,分别与四川省农行、省农发行、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和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

6)争取领导重视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先后争取四川省政府召开了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会,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暨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等会议,举办了首届“中国·四川泡菜国际论坛”,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强化了措施。四川省农业厅及时将产业发展动态、农业工作亮点以及领导关注的热点等形成专报346篇,报送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领导批示达397条次,其中肯定和表扬性的批示141条次。

3 2010年农业工作安排

2010年四川农业工作总的要求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狠抓“三个强力推进”,做到“三个努力实现”和“一个努力确保”,即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强力推进基础条件改善,强力推进科技要素支撑,努力实现粮食增产2.5亿公斤、力争超过5亿公斤,努力实现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0元、力争超过100元,努力实现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新启动花生、青稞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同时,进一步完善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料良种补贴和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要认真抓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要强化对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实施和监管。

2)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要突出抓好重点产区;二要紧紧抓住主要作物;三要深化高产创建;四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3)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2010年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年”,实施“613”工程,建设基地53.3万公顷,发展设施农业2.7万公顷,报四川省政府认定授牌20个产业基地强县。一要培育60个产业基地强县;二要建好100个万亩核心示范区;三要建设30个良种繁育基地;四要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五要强化绿色防控和非疫区建设;六要加强检查督导。

4)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新建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目标,认真实施《四川省耕地质量建设工程规划》。一要抓重点项目。在39个县启动实施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田间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在12个县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112个县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二要抓重点区域。围绕成都平原、川中丘陵、盆周山区三大区域,沿成南、成乐、成渝、成绵四条线路,在20个县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片20个,示范面积2万公顷,确保全省完成13.3万公顷中低产田土改造任务。三要抓质量提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扩大作物品种覆盖范围,提高技术覆盖率、到位率和肥料利用率,确保完成400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任务。进一步扩大有机质提升行动项目实施范围,推广秸秆还田腐熟面积20万公顷。四要抓质量管理。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

5)全面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一要开展农业生产中的耕播收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重点发展适合丘陵和盆周山区的中小型、微型耕整机,推广小麦机械化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开展小麦、水稻机收作业,发展玉米、油菜机械化作业,大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二要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以机械化播种(栽、插)薄弱环节为突破口,狠抓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小麦、油菜播种机械化技术推广。三要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以跨区作业等服务形式为主线,延伸扩展农机服务领域。以农机制造市场、流通市场和维修市场为重点,加强农机行业监督。四要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以创建“平安农机”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宣传教育行动、执法行动和治理行动“三项行动”,推进法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三项建设”,夯实农机监管基础,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促进农机事业安全发展。农机挂牌率、驾驶人员持证率、年检率分别达到88%以上,农机事故指标控制在四川省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以内。五要加强农村机电提灌站和乡村机耕道建设。加强农村机电提灌设施设备建设,发展抗旱服务组织,全年修复改造提灌机械6.6万台次/65万千瓦,新建、改造农村机电提灌站2 800处,提水35亿立方米。规范设计、抓好培训、建好队伍,强化乡村机耕道路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全年新建、硬化机耕道路各2 000公里。六要着力包装2-3个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大项目。用项目争取农机投资,用投入支撑农机化发展。

6)大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要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完善产、加、销产业链标准体系为重点,新制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40个。新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省级21个,新认定无公害基地26.7万公顷,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7万公顷。二要继续开展专项整治。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扎实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的整治工作。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全年4次抽检样品达到7 000个。引导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增强自检意识,提升检测能力。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三要继续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积极争取将纳入“十一五”农产品质检规划的12个县列入2010年实施。抓好检测机构认证和人员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7)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继续按照“三个三”的要求,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建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紧密衔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优质高产和突破性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5年内选育主导新品种200个、突破性专用新品种100个,创新集成轻简栽培、病虫防控、精深加工等主推新技术50项,以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为重点,加快成果转化。二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扩大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规模,启动镇乡公益性农技服务站基础能力建设,以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为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6万户,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万人,提升农技推广能力。三要继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以阳光工程、农技推广示范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整合农业科技培训推广项目资金2亿元以上,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培训新型农民30万人、产业骨干农民6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 000万人(次)。省级抽派100名专家、带动市县乡1万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示范50个主导新品种133.3万公顷、推广15大主推新技术200万公顷,带动全省均衡增产增收。

8)继续强化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0个、绿色食品100个、有机食品50个。深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资源,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新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加快推进“峨眉山茶”、“四川泡菜”等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制定“峨眉山茶”、“四川泡菜”标准。鼓励企业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够戏、市场谋发展”的思路,促进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常态化。举农业系统之力办好第十一届西博会现代农业专场,积极组织基地大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北京绿色食品展销会、成都中医药大会、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以及美国、英国、巴西农产品博览会等会展活动,扩大影响、提高声誉、抢占市场。继续开展四川泡菜进军营、进超市、进宾馆、进工地、进学校“五进”活动,宣传推介“四川泡菜”品牌。

9)大力发展农村能源产业。把农村沼气作为农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产业来抓,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5万口,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30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1 000个,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开展沼气集中供气、秸秆能源化利用、太阳能开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示范,积极包装农村沼气CDM(碳汇交易)项目。同时,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村社”活动,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果的推广应用。

10)深入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二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四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

2010年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灾区农业农机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和落实恢复重建资金,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扎实抓好以恢复受损农田、生产大棚、机电提灌站、乡村机耕道、农机库棚、服务体系等为重点的农业农机灾后重建,恢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灾区农民吃饭和增收问题,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3.农业领导讲话 篇三

省农业厅领导至滑丰种业视察指导

本刊讯 6月4日,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汤其林处长、河南教育学院刘金海院长至滑丰种业视察指导。

在滑丰种业总经理赵秀珍的陪同下,汤处长一行首先视察了滑丰种业新区科技展示大厅。在科技展厅里,赵经理就公司总体工作进行了汇报。近年来,公司积极搞好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高产示范和推广工作,这些工作是促进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用种,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随后一行深入城关东孔庄村察看了由公司创建的小麦百亩超高产攻关田。据悉,2010年度滑丰种业计划创建1个万亩方、2个千亩方和2个百亩攻关田。

刘金海院长同技术人员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小麦栽培、管理措施等,同时鼓励滑丰种业要积极探索出一套集成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真正把良种良法、科技服务、高产示范等工作融合到一体,从而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邢鹏飞)

新乡市农科院

三个玉米新品种通过省审定

本刊讯 近日,从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届十次会议传来喜讯,新乡市农科院培育的三个玉米新品种“新科19”、“新单33”、“新单36”同时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豫审玉2010010、豫审玉2010011、豫审玉2010017。三个玉米新品种适宜河南省各地种植,将进一步改善我省玉米种植结构,增强玉米稳产、高产能力,为我省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乡市农科院建院以来,先后育成玉米杂交种54个,玉米科研成果累累,共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2项,地、市级科技成果15项,撰写科技论文62篇,论著5部。

近10年来,新乡市农科院加速了玉米育种材料的改良与创新,加快新品种的选育速度,育成品种13个。其中省审品种8个,正在参加生产试验的品种2个,区试、预试的品种3个。尤其是“新单22”、“新单23”育成与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创了河南省科企联姻,强强联合的科技成果开发与推广之路。近10年来,通过育种材料的引进、改良和创新,丰富玉米育种的基因库,选育出优良自交系新358、新77、新4白、新7红、新6、新328、新2247、新798等,这些自交系已为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应用,选育出的玉米新品种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李习军)

麦收在即,种企小麦观摩会竞开场

本刊讯(记者 贾志安)5月10日,河南金囤种业有限公司小麦观摩会暨客户营销培训会议在漯河银都宾馆召开,会上,中国十大优秀职业经理人(CCMC)培训师之一、美国国际训练协会(AITA)PTT授权高级特训师、天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管理培训师——赵孔文先生对来自湖北、安徽、河北及河南的300多名客户和金囤种业的干部职工进行了专门培训。

会议期间,与会者参观了金囤种业公司的科技园区,示范田里,“济麦4号”、“济麦6号”等小麦新品种长势良好。

此外,金囤种业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该公司的科研、品种营销、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分别作了发言。

本刊讯(记者 王喜文)5月27日,尽管天空下起了小雨,但在河南超大种业的荥阳市和孟州市育种基地,来自全省和周边省市的近百位经销商依然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小麦观摩会。

据悉,a河南超大种业是亚洲品牌500强之一的超大集团在河南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要负责黄淮海区域旱作物种子生产与经营。此次观摩会上主要展示了该公司的拳头产品“超麦1号”和“漯麦9号”,这两个品种都具有高抗倒伏、抗寒、抗干热风、高抗白粉病等共同的特征,是目前最适合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的品种之一。据同行的专家介绍,如果收割前的天气条件正常的话,每667平方米产小麦应该在600千克以上。

观摩会后,河南超大种业还和济源市农科所共同签订了“济研94”玉米品种的转让协议。

本刊讯(记者 单志明)5月13日,洛阳市农科院和洛阳市种子管理站共同组织召开了小麦新品种观摩会,来自河南省的权威育种专家、市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广大经销商等200余人到会参加。

4.农业领导讲话 篇四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自8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镇办、各有关部门及保险经办机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了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天我们召开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要总结经验,强化措施,促进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刚才,区农

险办负责同志对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安排部署了的具体工作,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抓好落实。下面,就进一步推进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进一步增强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维护农民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民生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所有镇办都参加了试点,保险品种包括水稻、小麦、油菜和能繁母猪。二是农业保险承保率大幅提升。到底,全区承保农作物70万亩,其中,水稻37万亩,小麦22.7万亩,油菜10.3万亩,承保能繁母猪11363头。三是保护作用初步显现。,全区共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66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772万元,为农户生产提供了2亿元的风险保障;已支付保险赔款近600万元,大大减轻了投保农户的受灾损失,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农业保险质量还不够高,尤其在基层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镇办与保险经办机构职责划分不十分清晰。部分镇办与保险经办机构之间没有严格按照省里出台的相关文件的要求,明确双方职责与分工,在如何“协同推进”上认识不一致,影响了承保,特别是理赔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人员素质方面,保险经办机构人员较少,专业人员紧缺,镇村两级的协保员和代办员,缺乏正规的培训和协议约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服务水平和质量。在管理手段方面,查勘、定损以经办人员抽样分析推算和镇村干部与农户协商为主要手段,由于索赔资料不完整、查勘手续不完备,导致定损方法简单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定损过松或过紧现象,有的地方甚至把赔款均摊,把赔款等同于补贴,失去了农业保险的意义。

对此,各镇办、各有关部门及保险经办机构要高度重视,认真查找漏洞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切实增强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明确目标,落实措施,促进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我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要突出“整改、规范、完善、提高”八个字,即要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整改,逐步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各项政策制度,把工作成就和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是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举措;是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尝试;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政府支农方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现实要求。对此,中央有要求,发展有需要,群众有期盼,政府应作为。各镇办、各相关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广大农户休戚相关,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工程无小事,坚决摒除只重承保、忽视理赔,只求进度、不求质量的思想观念,把政策性农业保险这项民生工程抓紧抓好。

2、要在加强协作推进上下功夫。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业务要求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仅依靠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难以在短时间内推广普及;仅依靠政府行政推动、大包大揽,也不利于良性循环,时间一长就难以为继。因此,各镇办、各相关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要紧紧抓住当前农业保险纳入民生工程管理的有利时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双方职责,保险经办机构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办主体,具体负责推介、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各镇办、各有关部门要负责提供保费补贴、开展面上宣传、协助办理业务、加强监督检查等工作。尽快建立起保险经办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的长效工作机制。

5.农业托管模式讲话 篇五

2015年4月

同志们: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部分地区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有限,农民恋地情结较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由之路,但这个过程要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转移程度相适应,要与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适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土地托管作为一种新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悄然出现。

一、推广土地托管模式的背景

(一)其他模式的规模化经营风险较大。一些地方政府一谈到土地规模化经营,就想把土地集中起来,认为这样就是规模化经营了。在实践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推行的,国家以粮田为基准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使农民享受到土地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重视。实际上,地方政府看重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利益,同时也忽略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认为如果土地租金收入高于农民自己经营土地的收益,农民就会流转自己的土地,就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而农民在第二三产业能充分就业,又会得到一份收入。如果农民在第二三产业 不能顺利就业,其预期收入就无指望,那么风险就产生了。我们也可以理性地想想看,租入土地的公司或机构凭什么就可以从土地上获得高收入,这里面存在着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如果租用土地的公司不能盈利,就不能全额支付土地租金,那么农民的收入就受到影响。如果农民不能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中获得土地的增值收益,节省出来的劳动力也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而不会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时农民又不能收回土地耕种,那么农民的生存就困难了。

(二)其他规模化经营损害农民利益。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前提,但不能忽略现有的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适应性。从部分地方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后的情况看,一些公司或种植大户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以低价收购农民土地,使农村土地向非耕种者过度集中,公司担当土地经营的主角,部分农民成为这些公司的雇工,身份变成拿工资的农业工人。这样一来,土地的规模效益多数被承包者获得,造就了一批“新地主”,尤其是在那些农民“被规模”的地方,这些农民种的虽然是原先自己的地,但他们感受到的是自己被雇佣,他们对田间作业的用心程度就大打折扣。种地也是个“良心活”,用不用心效果大不一样,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总体上还是利益驱动的,实现了利益边界清晰,利益驱动就能使农民种自己的地,自觉并尽心尽力。.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后,虽然土地的收益提高了,但是并不是所有村民的收益都在提高,而承包方占有了土地 的规模效益。外来资本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土地产生的利润归外来公司所有,农户承担的风险增大了,农户可能无法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效益。如果农民得不到土地租金,或土地租金不能随行就市,农民就会收回土地自己经营,不愿意再让承包公司经营了。也有的农民将土地完全流转给了其他种田人,他们有的进城务工成为新市民,不能就业的就失去了生活保障。

因此应尊重客观规律,发展有效的土地规模化经营。通常用农业生产效率来衡量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效率并不完全取决于土地经营规模,它还取决于农业分工专业化水平,比如农业技术进步、农户经营者个人素质等。在很多情况下,分工、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等发展的规律性综合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比如不同方式的技术进步会使农业生产效率持续增长,与土地经营规模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大规模农场,还是中小规模农场或小型农户经营,追求规模经营的有效性。即与分工、专业化、经济组织和效率密切相关的规模。所以,从农业生产效率视角,应发展有效性的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

二、土地托管的特点

(一)土地中托管能预防土地流转非粮化倾向

各地土地流转非粮化倾向严重,非粮化比例最低的也超过了当地规模化流转面积的50%,最高达到80%。面对粮食种植投资大、利润低、周期长的特点,非粮化成为经营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但随着非粮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必然影响当地 的粮食产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粮食安全。但就目前土地托管的情形来看,托管后土地用于粮食种植的占绝大多数,如果能加强托管主体的良种化、科学管理,实现稳产增产就有了保障。

(二)土地托管适用于工业化较低地区

土地托管方式适合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较低的东良乡农民,我们这里的农民一方面不愿放弃外出就业带来的可观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务工经商的农民在城镇从业的不稳定性和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让他们不敢轻易放弃土地这一保障,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于是出现了农闲时出外务工、农忙时返乡抢种抢收的现象,而土地托管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自己的地还是自己说了算,而且收益不受任何损失。

(三)土地托管不必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

无论是把土地出租还是入股都可以认为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转移,前者让渡的是承包期,后者则转移了部分经营权,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农民失地。而土地托管不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平衡了土地的商品属性和生活保障属性,既实现了规模经营和土地效益最大化,又消除了农户对长期流出土地的担忧,顺应了农民的恋地情结,维持农地对于农民的生活保障基本功能。

(四)土地托管表现为渐进型土地流转模式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加快、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认知的不断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土地托管终究会被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所代替,比如,封丘县亲耕田合作社初期托管土地面积达20 000亩,到目前为止已减少到5 000亩,其余15 000亩全部以入股的形式流转给了合作社,因为农民在土地托管后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打工收入和土地收入“双丰收”,他们切实体会到了脱离土地的好处,自觉自愿地实现了从托管到入股、合作经营的转变。

三、土地托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转形式的一种新探索,对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解决未来我们国家“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两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存在问题

1.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往的流转形式中,农民有偿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经营主体,获得流转收益,而土地托管不同,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农民向托管主体缴纳一定管理费用,通过托管主体的规模经营、良种推广、科学管理,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而缴纳管理费正是农民无法接受的地方。

2.托管主体存在资金瓶颈。在托管服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特别是发展中、后期,随着托管规模的扩大,购买大型农机具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据测算,1 000亩地从种到收的 农机投入最少要60多万。但由于缺少抵押物,托管主体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取贷款。融资难、贷款难是影响土地托管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方面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到位,原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土地规模小,对土地平整度、道路等要求不高,农用机械都是小型化、家庭化,托管后土地成方连片,对土地平整度、道路、水利等要求高,加大了土地托管成本。另一方面是仓储和晒场等农业生产场地配套不到位,尤其是秋玉米的储存和晾晒问题是目前阻碍土地全托管的重要问题,也是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对策建议

1.坚持农民自愿,在村两委引导下开展土地托管。村两委牵头、合作社与农民共同认真核算农业经营成本,逐项确定服务价格,比如收割可按市场价的70%,制定土地托管管理费用标准,确保将农民成本降到最低,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土地托管这一土地流转模式。

2.依托托管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成立农业服务公司,邀请附近有大型农机的农户加入,签订协议可按市场价的60%,并保证提供一流服务,也可鼓励个人购买机器加入合作社,重点培育几个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提供主要作业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这样既能提高了农机具利用率,增加了托管主体收入,也能解决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降低了他们的经营风险,从而带动更多农户或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有利于扭转非粮化倾向,加快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步伐。

3.加大政策扶持,提高托管主体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扶持。一是争取各级农业部门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地托管的发展,对托管主体给予一定农机补贴;二是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是整合土地综合整治资金,优先投入到土地规模经营地区,高标准建设水利、田间路渠等设施,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四、建议运营模式,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主动联系各级农业技术研究单位、农资产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厂家,向下服务采取农资产品统一供应、农业生产统一管理、农副产品统一购销,实现规模经营。

6.县长农业农村会议讲话 篇六

一、对春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评价

今年以来,在县委 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 、政协 的鼎力支持下,各级各部门 和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人大政协“两会”和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部署,集中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一切困难,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特别是通过“千名干部进万家、扶农惠民抓落实”活动的开展,全县上下拧成一股劲,掀起了上下联动抓落实、大干快上闹春耕的工作热潮,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基础,赢得了主动,开了好头、起了好步,受到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可以概括六个特点:一是安排部署快。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和人大、政协“两会”相继结束后,各乡镇 都及时召开了本乡镇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各项工作,把工作任务、政策措施全部落实到岗到人,宣传 到村到户,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工作开展早。各乡镇都能结合今年节令早的实际,抢抓有利墒情,抓早动快,积极组织 动员群众开展造林补植、春耕春播、大棚建设、新型民居建设等各项工作,这与历年和其他 县区相比,行动快、动工早。三是责任措施落得实。各乡镇都将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了乡村组三级干部的肩上,夯实了责任。并在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具体的管理 办法和相应的奖罚措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四是标准要求高。各乡镇在谋划好各项重点工作的同时,统筹农业农村工作,逐条逐项逐环节都提出了具体标准,可以说要求严、质量高。五是工作效果好。从检查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林份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开发、新型民居建设、农村创卫等一些重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各乡镇涌现出了一大批好的典型和示范点,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可以说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可圈可点。如乡育苗和林份结构调整;镇的大棚建设;乡的大棚和镇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的农民,既发展弓棚,又养羊、养兔,走多元发展的路子;乡的林份结构调整;镇的小弓棚建设和林份结构调整;乡的新型民居建设、育苗、弓棚种植;乡的林份结构调整、果园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乡的林份结构调整和井场、坟院的绿化;长官庙乡“四位一体”示范点建设、林份结构调整和果园建设;镇的创卫、林份结构调整和新农村 建设;县城百平方公里森林公园建设,进度快、效果好,等等,由于我们措施具体、机制有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说,亮点频频、看点多多,深受感动,倍受鼓舞。六是干部作风务实有效。各包乡镇和包抓创卫县级领导都能按照县委、县政府 的要求,及时深入一线,指导落实各项工作。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乡镇和农业、林业 、水利 等涉农各部门的干部职工,作风务实,收效明显。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今年是我县大干快上之年,任务重、时间紧,但仍有少数乡镇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对这一形势认识不到位,工作马马虎虎,思路不清,行动迟缓。二是工作进展还不平衡。观摩会议就是现场比较,学习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工作。通过近两天的观摩,我们可以看出乡镇与乡镇、村组与村组,在工作总体构想、安排部署、工作进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标准质量不够高。少数领导干部只有完成任务的想法,没有干好工作的决心,质量标准不高、工作要求不严。在退耕还林补植、新型民居和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质量较低的问题,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工作机制有待创新。近几年,我县财政 用于支持草畜、棚栽、地膜种植等种养业的资金很大,使少数群众形成了政府不给钱,就不种不养的恶习,产业投入成本过高,个别乡镇扶持农业成了包办农业,龙头企业 是办一个垮一个,最后政府买单,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对此,我们必须三思。当前,如在产业开发上,少数乡镇的机制呆板、方法滞后,建设速度慢、田间管理差、质量效益低,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发挥高效农业应有的作用,工作缺乏主动性。五是重点工作不够突出。如“创卫”工作,这是我县今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抓得不紧,环境卫生 整治基本没动,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如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开发产业思考少、思路窄、方法死。六是个别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工作不够扎实。少数包乡县级领导和包村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少,工作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基本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做好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我认为,就是要 “明确一个理念、扩大两项成果、突出三个重点、着力抓好五项工作”。

明确一个理念,就是要明确先安居后乐业的理念。一是要大力发展村围经济和庭院经济,村围经济要以现有村庄为中心,逐步向外拓展,重点抓好村容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和产业同时推进;庭院经济以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模式为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要抓住全省小型农机具补助政策的机遇,在川道村抓好水利化、机械化试点工作。三是实行“支部+协会 ”的模式,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快主导产业开发。

扩大两项成果,一是要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回头望”工作,严格落实“三禁三防”措施,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安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开发林草资源,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植树造林、扩盘抚育和强化管护的积极性。二是要扩大“一园两线两院四点四畔”绿化成果,逐块排查、逐块完善。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加快新型民居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多方筹集资金,严格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今年建设任务。这里我明确一点,今年凡是哪个乡镇驻地村的新型民居完不成的,一律视为该乡镇没有完成新型民居建设任务,而且我认为这是政令不畅的体现。二是要快速启动以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的农村创卫工作。县政府出台了“1+1”补助政策,各乡镇要结合完善去年新型民居工程建设,切实抓好村庄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工作,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高人居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加快培育增收致富产业。要按照“稳牧兴菜、凸显林果、多元发展”的思路,做到“三配套”(草畜、畜沼、沼菜配套),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市场拉动和龙头带动相结合的办法,全力促进大农业良性发展。坚持稳步发展草畜产业,不断提高草畜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经济林果和育苗产业,特别是要以沿川面为重点,大力发展育苗产业,既能达到绿化、美化效果,又能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和发展新型产业,促进农民多元增收。

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要抓好春播生产。要大力引进推行新品种,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重点抓好洋芋、瓜菜、杂粮的种植,强化田间管理,提高粮食单产。二是要着力抓好以沼气为主的能源工程建设,切实搞好建后服务,提高使用率。三是要着力抓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四是要着力抓好农民教育,积极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创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与落后群众素质之间的矛盾。五是要着力抓好农村安全工作,即防汛、农机安全、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统筹抓好当前其他各项工作

一是要着力维护社会稳定。要做好信访工作,及时调处化解,尽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妥善处理信访积案,及时收集信访信息,落实稳控责任,切实维护好当前信访形势。要严格落实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信访“首问”负责制度,各位县级领导和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各类信访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结合市上开展的“圣剑”活动,我们要积极开展“大打击、大追逃、大逮捕”专项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要制定各类突发事件预案,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立即启动实施,确保万无一失。

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县重点项目建设管理领导各工作组要按照分工安排,强化督查,密切配合,加大力度,快速推进,各包项目县级领导和经发局及项目实施单位要加强协调,狠抓落实,快速启动各项工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好施工每个环节,严格工程质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严厉打击无理阻挠工程建设的人和事,重拳出击,严惩不贷,不管是谁,绝不姑息迁就。

三是要推进“创卫”工作。“创卫”工作目标高、任务重、时间紧,各位县级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全县“创卫”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坚持“缺啥补啥”的原则,明确任务,倒排日期,加强硬件建设,完善软件配套,举县一致,不遗余力,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全力推进“创卫”各项工作,确保顺利达标。

四是要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要抢抓省上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机遇,结合我县实际,围绕推进教育、卫生、文化、计生、体育、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切实做好项目调研、包装论证、争取申报等工作,努力争取更多项目、更多资金,为加快构建“和谐”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各乡镇、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制度,严格财务支出,坚决杜绝铺张浪费行为。同时,各乡镇要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摸清底子,强化管理,逐步化解。近期,财政局要组织相关单位对各乡镇、各部门的财政资金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及时纠正乡镇、部门在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对查出的问题,必须按照财经纪律严肃处理。

四、全力抓好工作落实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我们要倍加珍惜当前发展的大好形势,正确把握方向,注意方法,讲究艺术,着力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作表率、创实绩。一是要夯实责任。今年重点工作已经落实到岗、到人,希望大家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不得推诿扯皮,不得避重就轻,不得敷衍塞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要密切配合。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事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左右多沟通,上下多联系,积极主动落实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要严明纪律。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规定,时时以工作为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发展的事不做,倍加珍惜我们团结共事的大好局面。同时,要按照规定离返单位,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坚决杜绝随意离岗,确保随叫随到,不误工作。

7.农业领导讲话 篇七

5月19日上午, 主办方在首农华都集团的展位前举行了“中国禽产品健康消费启动仪式”。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书记, 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何新天指出:“根据农业部高强度、高密度抽检结果, 饲养中的家禽以及包括家禽行业从业者在内的密切接触者均未感染H7N9病毒, 养殖环节的家禽是健康的, 通过正规渠道销售并经高温处理的禽产品是健康、安全, 可放心食用的。”何书记还指出, 此次“中国禽产品健康消费活动”是为了消除消费者对禽产品的疑虑和不必要的担心, 尽快恢复禽产品的正常消费, 恢复家禽业的正常生产。他呼吁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禽产品, 为中国家禽业加油!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郑重宣布, 现在H7N9病毒在家禽行业是“五个没有”, 即:孵化场没有、养殖场没有、屠宰场没有、防疫检验人员没有、鸡鸭产品更没有!

启动仪式上, 农业部领导、湖北省畜牧兽医局领导以及企业家代表, 愉快品尝了安全又美味的禽肉、禽蛋产品。

出席启动仪式的国内外领导有:农业部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全国畜牧总站站长, 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希荣;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王宗礼;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书记, 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何新天, 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红颂等。

仪式之前, 莅临第十一届 (2013) 中国畜牧业博览会开幕式典礼的各位嘉宾来到主席台右侧“重塑禽产品消费信心倡议书”的背板上郑重签字, 为中国家禽业打气!

此次活动有助于恢复消费者食用禽产品的信心;有助于受到重创的禽业企业减少损失逐步走出困境;有助于保障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的禽蛋及禽肉产品稳定供应。

8.品牌农业+生态农业 篇八

2000年,只有18岁的岳纲亮进入淇县宏运化工厂,任职为供应科长。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在事业正风光时,他将目标转向了农业行业,成立了任淇县联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几年来,岳纲亮多次被市、县政府评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县劳动模范。个人事迹多次被大学生村官报、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等中央、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淇县联发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7月,位于淇县北阳镇新庄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社员363户,流转土地3500亩。合作社拥有占地630亩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个,园区内有年出栏1万头标准化养猪场1个、日光大棚10个、小拱棚140亩、露天蔬菜240亩、良种培育基地190亩,蔬菜年产量达到4000余吨;拥有占地2870亩的绿化苗木基地一个,是一家集畜牧养殖、特色蔬菜种植、绿化苗木培育、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2013年,被鹤壁市政府列入鹤壁市现代农业三年推进计划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荣获省级种植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省林业示范合作社、省农业示范合作社、省供销社系统“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示范社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市、县、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社员增收、土地增效为目标,以发展“猪一沼一菜”为重点,以发展品牌农业、有机农业为核心,逐步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合作社组建了高标准的农产品检测室,配备了专业人才,并与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功引进多个适应市场的新品种,注册了“鹤和”商标品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及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正在进行。同时,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合作社规划的3000立方米的大型冷库已完成规划,2400平方米蔬菜分拣包装车间也将开工建设。

2013年,合作社积极响应鹤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投资2700余万元,以每亩不低于1100元的价格在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淇县北阳镇段流转土地2870亩,种植了大叶女贞、速生法桐、速生白蜡、垂柳等各类绿化苗木50余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基地建成后,年可出圃优质绿化苗木30余万株,年收益可达900余万元,可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种植绿化苗木。

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林下种植,以短养长,不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林地小气侯,促进了林木健康生长,提高了林地生产率,并有效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基地林下已种植芦笋300亩、白芷200亩,防风200亩。蔬菜600亩,目前长势良好。近日,合作社还将继续在林间种植中药材,种子已经到位,正在整理土地。合作社林下经济的发展可带动当地1000多户参与,户增收入每年达1000多元,并为当地农民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5月,在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考核组进驻淇县,针对淇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岳纲亮开始学会如何使用一亩田拓展销售渠道。在以往,岳纲亮只能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主动出击,销售合作社的农产品。但当他开始熟悉使用一亩田平台,并通过了实名认证和企业认证后,他的实力也得到采购商的认可,每天都有五六个优质采购商与他取得联系。

截止到目前,一亩田已经为岳纲亮带来了很多采购订单。他相信,生意是靠诚信和热情点滴积累起来的,非常感谢一亩田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岳纲亮认为,对于合作社来说就是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下步,他将结合合作社实际,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生态文化传承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采用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利用3000亩的“天然氧吧”,投资3900万元,聘请河南省工程咨询公司高标准规划建设USR沼气池1200立方米,沼渣储存池1800立方米;智能化水肥调节灌溉中心294平方米,育苗联栋温室5280平方米,池塘2万平方米;鸡粪和秸秆发酵棚、鸡粪加工车间及仓库等共1500平方米;林下蚯蚓300亩,蛋白饲料加工车间、蚓粪加工车间、管理及仓库等共1350平方米。配套主要生产设备42台套,以及供水、供电、办公生活等辅助生产设备设施。在此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给产业赋予文化的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养殖、种植和休闲旅游协调的综合发展格局。总之,就是把合作社建设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

“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真诚期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多到合作社进行调研和参观,多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岳纲亮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下一篇:关于八仙过海的优秀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