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中

2024-07-16

在小学数学中(精选8篇)

1.在小学数学中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的发展。而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起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1、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情感。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2、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3.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在小学数学中 篇二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主要是在具体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贯彻渗透性原则,就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比如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结论的推导过程,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知识的小结过程等。只有在这些过程的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充分展现活力,取消或压缩思维过程,把数学教学看做是知识结论的教学,就失去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使数学思想方法无用武之地。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教学目标,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

一、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原型,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简单介绍一种实施新课程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原型教学。例如:小学学习的长度单位、图形、面积、质量单位等都来源于生活,但这些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透彻地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悟,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

二、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听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他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不质,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持之以恒的态度,严谨、负责的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依据大纲、活用教材,鼓励学生实践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纵观现行教学大纲与初中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此类教育素材。比如,计算题的一题多解,应少学生感到数学虽有趣但难学,理解运用更是困难,花了不少精力,但收效不好。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没能完全掌握数学概念、数学定理,违背认知规律,当然就无法灵活运用,完成知识的迁移。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重新装修,你能为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入手: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2.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平方米?

老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记忆规律,科学地实施课堂教学。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根据遗忘规律合理安排课堂结构,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学生思考问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通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问题的正确解答。如果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承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是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能得到质的飞跃。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当学生无法直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引进“小方块”,并把它一个一个地铺在被比较的两个图形上,这样,不仅比较出了两个图形的大小,而且使两个图形的面积都得到了“量化”,使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小方块所起的作用。接着又通过“小方块大小必须统一”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任何量的量化都必须有一个标准,而且标准要统一,很自然地渗透了“单位”思想。又如几何教学中运用变换思想,将原图形通过割补、分割、平移、翻折等方式加以“变形”,把未知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变难为易,求解水到渠成。小学课本中,除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外,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是通过变换原来的图形得到的。

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挖掘知识发生、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科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明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3.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贯彻数学思想 篇三

一、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等)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思想是数学中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质的概括,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又高于知识与方法,居于更高层次的地位。它指导知识与方法的运用,使知识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

数学思想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主体作为一个执行认识功能的系统,是知、情、意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各种意识要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认识活动,并对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认识活动总是表现为把原有的认知模式延伸并运用于将要认识的客体,认识结构不同,对客体的理解就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性就造就了不同素质的人。数学的理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使人们容易形成严谨求实、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道德品质。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运用的规范性,可以培养人们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品质。数学中使用数字、图形、公式以及大量符号,这些简明的表意符号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处处体现着数学的抽象艺术美。如著名的黄金分割点揭示出当一个物体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是0.618时是最美、最和谐的。因此,数学思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和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课中贯彻数学思想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具体落实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贯彻数学思想 。

(一)是重视培养抽象思维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以符号、概念代替具体事物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锻炼抽象思维。如“1”这个数字,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一支笔、一把尺、一本书”等等。但要教导学生“1”的数字意义不是指具体的展示物品,而是这些物品所共同代表的“一”的抽象概念,它不仅是“一支笔、一把尺、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辆车,一间房、一栋楼”等等。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深理解。逐步掌握。教学时,要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正确使用数学术语。

(二)是重视逻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逻辑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三)是重视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数学思不同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关键是它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种世界观。为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一种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差异化教学活动,如对一些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编成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或作一些简单的统计,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重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4.在小学数学中 篇四

[关键词]数学 激趣 学生

作为一位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根据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为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疑激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设疑则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这样就能引发他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美中求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喜欢感受到事物的美,都有一种对美的追求。数学里充满着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形式美、解法美,等等。当学生对数学所提示的客观规律浮想联翩时,对数学本身的简洁与和谐回味无穷时,对奇异、复杂深奥的数学问题豁然开朗时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奇感、愉快感、成功感,从而陶醉、领悟到了数学的魅力。在数学美的世界里享受数学学习的种种快感,将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爱。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首先我从欣赏的角度出示了几幅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剪纸艺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紧接着我亲手剪(或撕)出树叶,蝴蝶等图为观察对象,引入“对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对称现象的心理。在新课进行中,又向学生展示各方面具有轴对称特点的东西,让学生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丰富感性认识,此时在学生的心中,轴对称已被抹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撩拨着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以异悟趣

小学生都有种求异心理,即希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仅仅是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是符合学生的意愿和心理特征,不管是概念教学,规则教学、计算教学,还是应用题教学都应该诱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住学习的内容,领悟到数学的种种魅力,产生强大的自觉动力。

教学中常用的一试多叙,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如我曾经设计这样题目:?=1,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多种答案:

(1)1+0=1(用加法运算);(2)100-99=1(用减法运算);(3)1×1=1(用乘法运算);(4)8÷8=1(用除法运算);

(5)2/5+3/5=1(想到整体1)。这样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5.在小学数学中 篇五

一、数学教学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可操作性

数学模型不仅为数学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认识、理解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这种“深入”,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多地是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着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入和发展。”

二、数学建模的形成

1、创设相应情境,感受数学建模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情景的创设要与社会生活实际、时代热点问题、自然、社会文化等与数学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相结合,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2、主动探索,建构数学模型

任何规律、知识的发现和形成,只有经历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教师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学生需要从中挑选出解决问题必须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的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景,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独立思考,有时小组合作学习,有时是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3、解决问题,应用数学模型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通过应用真正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走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展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智力系统。

6.在小学数学中 篇六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周 冰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如何有意向小学生渗透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并且让小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呢?现结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经验和感悟,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学内容,感悟数学思想,注重教材的整体性

钻研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师形成数学教学能力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通过钻研小学数学教材,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特点,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了解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和内容,娴熟地运用和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会形成成熟的小学数学思想和方法。各年级的数学教材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精心钻研教材时,发现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领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及魅力。

小学数学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备课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教好课,必须研究教材、掌握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首先要了解小学数学各册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意图,知道教材的前后联系,避免教学时的前后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其次,要深入分析研究自己当前所教的一册教材,着重弄清全册的基础知识和注意培养的基本技能,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编排顺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配合情况。最后对准备教的一节或一段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包括掌握教学目标,明确所教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练习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关,由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钻研不够,不能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解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导致许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整体性,更加有利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二、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结构性,将数学思想合理有效地渗透在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做课堂的有心人,抓住契机,在不显山不露水的状态下有意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对数学思想有所感,有所悟,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知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一些简单、直观、形象的图形使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如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组表示分数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在学生给出得数后,教师可追问:“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 小?为什么?”运用直观图形和分数结合,就可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建构数学概念的含义。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

转化与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五年级数学教师都清楚《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是向学生渗透转化与化归思想的绝佳时机,而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中,又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转化最重要。只要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已经会算的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后面再学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就可迎刃而解了。 教师在教学时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从前有个农夫有两个儿子和两块地,一块地为长方形,一块地为平行四边形,一天他把这两块地分给两个儿子。可是两个儿子看到地后都觉得父亲不公平,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大。你有什么办法帮帮农夫吗?学生听完故事后兴趣高涨,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还有的说两个一样大。此时教师可发给学生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能算面积的图形。学生思考后很快就想到把平行四边形通过一剪一拼转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另一个平行四边形和剪拼后的长方形比一比,学生很快得出剪拼后两个图形的面积不变,而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剪拼后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剪拼转化和教师小结性的板书,转化思想已深深烙在脑海中。再学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来学习新知。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类比思想

笔者在教学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首先出示“1÷2=? 2÷4=?4÷8=”,然后向学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发现得数都是0.5;有的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商不变。此时教师让学生采用折纸、涂色的操作活动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再次让学生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呢?”从而让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在内容上、在语言描述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化思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与人交流,在交流中呈现自己的想法,在倾听别人的陈述中进行比较和选择,从而在多种方法中挑选出最优的方案。如教学《找次品》一课时,我先出示9瓶矿泉水,并告诉学生这其中有8瓶是一样重的,有一瓶是比较轻的,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的方式用天平找出次品。学生在合作探究后得出多种方案。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多种多样的方法中观察、对比、交流,让学生借助列表、画图等方式找出最优的方案,体会优化思想。

7.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篇七

一、数学文化的育人作用

1. 打开科学之门的关键

研究科学历史可以发现, 一些具有跨时代的科学家理论的形成都是借用数学的力量。一种科学只有在运用数学成功时才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实际上, 数学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多, 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其影响到人类智力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 数学以它独有的简洁性、逻辑性、抽象性、精确性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一种思想方法

数学的实质是一种研究“量”的科学, 其研究客观对象是量的变化和关系, 并且在量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有关量的演算方法和推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着它作为一般方法论的特点与性质, 是物质世界质和量的统一。

3. 在小学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整个阶段, 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数学精神、意识、思想方法等观念性的知识培养, 都会直接影响他们个性的整体、系统地发展。但是一直以来, 我们数学教学的实践都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具体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 只是一味地强调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 (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 , 而这些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的就是为考试, 对于数学中所拥有的数学精神、观念等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数学文化教育中知识和方法是与数学精神相伴的。数学文化教育就要放弃将数学当成是纯粹的科学工作, 而是应该以理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进行学习。数学文化将育人教育放在第一位,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及正确的科学态度。所以, 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文化教育。

二、小学数学在传达数学文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狭窄

小学义务教育仍处在应试教育的阶段, 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都只是围绕考试这一个目的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一般是围绕着考试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很多时间都是在为了考试而准备, 学生要对同一个数学公式或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都是靠死记硬背, 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意义。

2. 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由于考试的要求, 很多的教师和家长都要求孩子学习和考试有关的内容, 练习和考试相关的练习, 而数学的文化要求大大超过了考试的范围。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它不单单是一些运算的规则或是变换的形式, 其实质的内容是可以让一个人受用终生的。

3. 数学历史知识的不足

数学历史的意思是可以揭示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数学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所生产的, 带有思考性质的文化。目前, 小学数学课程不重视探索数学发展的历史内容, 将知识与现实所存在的背景分享。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

1. 通过故事教学, 形成课堂气氛

数学故事包含的内容非常多, 其中包括数学家故事、生活小故事、数学历史资料, 等等。数学故事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利用这些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并培养他们探究数学的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数学史的趣味专题等。

例如:在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时候, 讲解“<、>、=”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 数学王国十分混乱, 0~9这十兄弟到处称霸, 而且都说自己的本领大。数学国王对这样的情况很生气, 于是就让<、>、=三个大臣把王国的次序建立, 但0~9这十个兄弟都对此非常不屑, 他们对这三个符号大臣非常不礼貌。于是等号就说:“国王让我们治理好国家, 我是等号, 这两位是小于号和大于号, 它们的开口面对哪位, 哪位就大, 而尖角面对的这位则较小。”十兄弟一听是国王派来的就都服从了命令。于是, 数学王国有了严格的次序。

通过这一则数学故事, 学生不但可以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同时也明白了这两个符号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生动, 且非常吸引人。

2. 通过游戏, 活跃气氛

小学生都具有爱玩的天性, 如果可以利用好孩子的这一特性, 引导至教学过程中就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生动的表现形式都比较喜欢, 对于具体的形象教学内容较容易接受。所以, 通过游戏教学可以直观地将数学知识、概念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展现, 让学生通过游戏得到乐趣, 这样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测量”时, 可以先做如下的游戏:如图1, 让学生用感觉猜测图1横线与竖线的长度, 并对图2的两个图中的线段也让学生去猜测它们的长度。

学生大都会认为图1中竖线长, 但实际上两条线是一样长的, 同理对于图2的两条也是如此, 但用尺子一量就知道实际上都一样长。通过这一游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愿意动手去操作。

四、结束语

8.在小学数学中 篇八

作为一线教师,理应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入小学数学教学,让数学的文化本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彰显,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数学这个“美丽动人的王后”进而使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为此我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感受数学历史的文化底蕴

历史往往揭示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从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重视数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史,适时进行数学发展中的趣事轶闻、数学典故、数学家传记的教育。

比如:在认识钟表时,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虽然是从钟表知道时间,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古人最初计时是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后来有用到了日晷测影、滴漏等计时工具,其中“日晷”和“滴漏”都闪耀着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的方式自然流畅,让学生能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内涵。

二、欣赏数学无处不在的美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对数学文化的审美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数学的美主要表现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图形的对称美、方法的技巧美等等。因而教师可以运用数学符号、线段、图形、色彩等因素带领学生进入美好的境界中,通过数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和谐,欣赏数学的美,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质。

数学计算的枯燥乏味,是学生讨厌数学的一大原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分数加减法计算”,利用教材这一素材,精心创设了一个普通的数学活动情境,通过画图的方法,不难发现这些分数相加之和就是红色部分,而利用单位“1”去掉空白部分就可以轻松的求出和。学生在尝试、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数学美的陶冶感染,感受数学的文化美——数与形的巧妙结合之美。透过简洁的表达形式纵观全体,看清复杂的内在关系,从而掌握这个体系,这无疑能够激起情感的美的享受,并建立学习、研究的信心。

三、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

没有数学思维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思考,教会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挖掘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凸现对学生数学思考方法的指导,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独立思考,进行数学化交流和归纳概括,使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悟体会其间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中,为揭示倒数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就有两种呈现素材的方式。第一种出示结果是1的几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计算,看看得数有什么特点?第二种稍加改变,这样呈现:“7×()=1;()×0.25=1;()×()=1”,并启发学生“有什么发现”。可以看出第一种素材的呈现更具有指令性,学生不需要再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只要经过简单计算就能轻松的知道得数都是1。而第二种呈现方式运用“留白”,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使数学思考的含量放大,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分析、思考、猜想获得了更多生成性知识。这样的素材组织与呈现,使学生在思考中初步建立概念,得到新发现,体验思考的愉悦感。

四、展现数学语言的文化韵味

人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由此可见语言与数学在思维层面上能够统一起来。数学语言是严谨、科学、简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以数学语言描述的数学概念、规律等的理解,感悟数学语言的魅力。

比如倒数的概念,教材上定义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不直接定义“分子、分母相互颠倒的两个数叫做倒数”呢?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这里所用语言表达的严谨和精练,使学生学得深刻。

五、彰显数学活动的文化价值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数学的文化价值最终体现在它的现实应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自然生活常识、人文科学现象、实际生产应用,可令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逐渐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验数学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之美。

如三年级学习“求平均数”,可向学生介绍演唱比赛的评分方法;学习“24时记时法”,可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中国各地之间的时差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常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数学文化中遨游,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丽,发现数学的无处不在,领悟数学的精神,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会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和为数学献身的精神!

上一篇:国学经典引读做人篇下一篇:常用法律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