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林设计特点(精选12篇)
1.现代园林设计特点 篇一
现代空袭兵器及高技术空袭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空袭兵器的种类及其特点。
2.了解认识世界主要作战飞机、空袭弹药种类及性能。3.认识现代空袭的特点。
4.了解我国现代空袭兵器的水平。5.培养学生和平意识及科技强国意识。
6.激发学生对国家军事信息的关注与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了解现代空袭兵器的种类及其特点。2.认识现代空袭的特点。【教法】
谈话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古代冷兵器作战视频片段、近代二战时期的作战片段、现代高科技作战片段
2.谈观后感,导入新课
二、初识现代空袭兵器
1.快速阅读:现代空袭兵器作战飞机大字部分(2页),并勾画出,作战飞机种类、特点及其用途。
①战略轰炸机
特点:航程远;载弹量大;打击手段多样;多数采用隐形技术,不易被雷达探测到,容易突破对方防线。
用途:专门用来对战场纵深和后方目标实施大规模、高强度轰炸
②战斗机
特点:速度快,超过音速;装备先进,灵活性好,能进行超低空飞行;载弹量较大;作战半径较大(1000多千米)
用途:用于争夺制空权,给战略轰炸机护航,也可以用于战场对地攻击。
③无人机
特点:体积相对小,体积小相对雷达反射面就小,雷达反射面小的话就很难被雷达探测到 ;无人机不考虑有飞行员可以做大过载动作(有的无人侦察飞机速度特别快导弹都追不上),这样便于机动或者躲避导弹;另外无人机是电脑操作,反映能力也快,可以实时应变,信息融合也快,可以很快分析战场情况。
用途:以前只用于侦查和监视,现在已可以携带武器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
2.观看图片,结合图片和文字初步认识世界主要作战飞机性能
播放歼-10;歼轰-
7、翼龙等相关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作战飞机的相关知识。
播放2017年建军90年阅兵片段。用3-5句话谈谈你的观后感。
3.快速阅读:现代空袭兵器空袭弹药大字部分(5页),并勾画出,空袭弹药种类、特点及其用途。
①炸弹
空袭的主要弹药之一。
依靠惯性落至地面爆炸而摧毁目标。出现了石墨弹药、电磁脉冲弹药等。
PPT出示补充:
石墨弹药
石墨炸弹作为非常规炸弹,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种弹药的重要性其实是远超人们想象的,将成为杀手锏级别的武器。目前,我国已经列装这种炸弹。现代战争,已经由以往的消灭敌有生力量变为瘫痪作战体系,瘫痪的手段一般是对敌C4ISR系统实施打击。然而,这些设施外部一般防御森严,极难突破,此时一种新的炸弹出现却让间接瘫痪成为可能,这就是石墨炸弹。
电磁脉冲弹药
据悉,西方国家认为,电磁脉冲武(EMPElectromagnetic Pulse Weapon)应该被列入,其杀伤威力实在太大。美海军作战部长拉夫·黑德上将称这种电磁弹为“革命性的海战武器”,“绝不能让错过这种武器”。事实上,电磁脉冲武器就是依靠人工技术产生的电磁脉冲,在特定地区或目标周围空间造成瞬间的破坏性电磁环境,致使敌方的电子设备遭到破坏或干扰,从而达成战役、战术目的的。
电磁脉冲武器主要利用短时间强大的电磁场来破坏对方的电子电路、、通信指挥系统。以前,美国用产生电磁脉冲,由于的限制性,现在各国研究使用化学能爆炸而非核爆炸产生电磁脉冲。而这种依靠化学能爆炸产生电磁脉冲的武器被统称为,它的机理和打击威力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原子弹,但没有核武器那样大规模的杀伤力。以航母为例,当遭到非核电磁脉冲武器时,可能会让所有的雷达、通信设施、指挥设施全部瘫痪,从而使变成废铁。
中国的东风-16或东风-25/26新型中程,甚至武器都有可能充当中国电磁脉冲发生器的载体。当美国的距中国边境越来越近时,此类武器的作用越发明显。“电磁脉冲武器的一个可能的优先使用目标是日本和的防空和反导系统的指挥设施。让它们失灵可保证解放军最有效地利用自己大量的常规高精度弹道导弹和,摧毁对方重要的交通设施、机场和。这可让中国在冲突的早期阶段占有空中优势,阻止美国向太平洋西部补充军力。
②导弹
现代空袭的主要弹药。
能自动寻找目标并将其摧毁。
由战斗机、控制系统、发动机、弹体组成
弹道导弹(体积大、射程较远,用于攻击对方的战略目标);
巡航导弹(体积小、射程较近、用于攻击战役和战术目标)
4.观看图片,结合图片和文字初步认识世界空袭弹药。着重介绍东风-41弹道导弹;东风-21D弹道导弹、长剑-10巡航导弹、红鸟-3巡航导弹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导弹的相关知识。
播放2017年建军90年阅兵片段。用3-5句话谈谈你的观后感。
三、理解现代空袭的特点。
1.快速阅读现代空袭的特点大字部分(8-9页),勾画总结出现代空袭的特点及弱点。①特点
空袭的突然性增强;空袭的手段多样化;战场指挥信息化;大量使用精准制导武器;破坏威力大。
②弱点
需要信息、技术、物资等各方面的周密保障;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受电脑“黑客”和病毒的侵害;价格昂贵;使用高技术武器的一方经不起长时间消耗。
四、联系实际
10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为中学生,我们了解了现代空袭兵器,尤其是中国的现代空袭兵器,我们明白了现代空袭的优缺点,谈一谈我们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现代园林设计特点 篇二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 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故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 以求得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 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 也可作为观赏法则。
2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表现形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诗句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 中国园林恰是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 因地制宜, 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 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这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 并加以再现。所以, 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
3 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现代园林
3.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维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追求崇尚自然, 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恰恰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 破坏自然环境是独特的手法, 强加线条于其中, 大搬西方“一览无遗”的园林风格。其实, 现代园林设计应从古典园林的造园观念出发, 在提倡生态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上建造园林的观念, 可以善意地去改变和重塑自然界。设计师要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溶于大自然, 尊重自然才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法则。另外, 在设计时应充分去分析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认真校正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合理性, 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 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
3.2 抱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 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是人为, 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 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地、日月、山河、森林, 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 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 竭泽而渔”的典故, 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 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
3.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 一方面讲的是景观创造要考虑基址现状, 另一方面讲的是景点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 分主配关系。结合场地现状特点造景可能为广大设计师所重视, 而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布置景点却常常被大家忽略。设计者应该真正理解“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显得更为重要性。中国园林也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家园林, 都对水的元素倍加喜爱。造园中有“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相关水景的理论。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家的“德”思想的影响, 特别重视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寓意于物, 以物比德。人们将竹子、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比作高尚品格的象征。正所谓“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
总之,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 在追求视觉美感的同时还应体现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 在不同文化, 不同背景的项目前, 还应注重立足于古典园林美学的基础上去创新,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改革。同时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 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 使中国现代园林美学体现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
3.浅谈现代机械设计创新及其特点 篇三
关键词:现代机械设计;特点;创新
1.现代机械以及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
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性能高,结构简单
机械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对其装置设备进行创新,尤其是现代机械的创新更为重要,而且现代机械设计创新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能够从各种综合性的技术入手,也可以从观念以及其他部分入手,总之,现代机械设计能够使得其结构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和进步。
1.2效率高,有效降低成本
现代机械设计能够有效缩短其工作时间,从而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不仅如此,一方面能够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成本大大降低。
1.3现代机械功能多,柔性高
现代机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所涉及的对象与机械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例如在机械操作的过程中,电子通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使得传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得到有效弥补。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设计,现代机械设计的思路与理念都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特别是现代机械设计自身具有多元化特点,而且设计内容广泛、行业繁多,领域涵盖范围比较广,如思维科学、智能科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而且机械电子学以及检测技术等相关技术对于自动化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机械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在现代机械设计创新过程中,是其更加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使得机械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因此,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是促进机械化发展的关键性措施。
2.现代机械设计创新
2.1逐渐树立创新理念
想要对过去传统机械设计模式进行创新,要求机械设计的人员必须要有一个大胆地创新理念,并且要将创新理念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之中去。创新就代表将过去传统思维方式进行突破,运用现代超前设计的理念来对机械设计进行思考。对于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民族来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对于一个机械设计的人员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设计人员自身设计的机械产品就不能够被人们肯定。任何一个专业以及优秀的设计人员必须要对创新的理念进行谨记,运用十分特别的创新思维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不断应用自身专业的知识来促进机械设计工作不断的变革。创新自身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所谓的创新就是指勇于对过去传统的理念进行突破,将常规思想打破寻找一个合理的新功能、新机构以及新原理,独创性能够很好的使机械设计的方案在创新理念方面脱颖而出,设计人员不断追求更高层次创新工作。创新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所谓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市场的可生产性以及市场的适应性这两个方面。创新具有一定突破性,突破性要求机械设计人员必须要勇于突破惯性思维,从自身定向思维之中解脱出来,善于从新技术领域之中接受有用事物,进而提出一个全新的原理。最终为机械设计工作自身打开一个全新局面。
2.2机械设计的定型设计
所谓的定型设计,就是要在产品开始制造之前,实施产品的创新探索活动,使零件规格更符合要求,尺寸更符合规定,产品更具有系列的特征,更加具有通用性,更加适合使用者使用。产品设计的定型设计首先要了解跨系列产品、纵系列产品和横系列产品的概念。所谓的横系列产品设计只是在基础产品上,扩展产品的功能;而纵系列产品的概念是指:功能相同、结构相同、原理相同,只是尺寸和性能不同的设计。而对于跨系列产品,其概念就是有先进的动力参数,且在不同的类型产品之间的设计变型。定型设计的概念就是指产品的功能不变,产品的理念不变,为了适用人的使用,调节产品的一些参数和数据,进而制造出更加合理的产品。技术基础有拓扑技术约束、尺寸技术约束和工程技术约束三种相驱动,通过三维参数的变化进行变型设计。以传统的参数化设计与三维的参数化设相比较,传统参数化设计只对零部件的个别或者部分特征驱动的尺寸进行修改,并对关联的尺寸进行调整后,得到相应的不同尺寸的系列零件。而三维参数化变型设计中,可变化的信息非常之多,包括:工程图的视图位置、工程图的比例、工程图的尺寸、工程图的注释、工程图的BOM表,这些参数及信息在三维参数化模型驱动后可以自动更新,以及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中所需要的工装夹具、NC代码、产品生命周期等参数化进行关联设计。由上可知,机械设计涉及数学规划、三维图、IT技术以及更多的学科原理,非常深奥,要素较多,在具体的设计中,应坚持多样化、个性化和适宜性。定型设计与其它设计相比,有其思想的超前性,该项设计打破陈规,更加精准,更具创意。
2.3现代机械设计创新要实施变型设计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实施变型设计就是指在原产品前提以及基础之上来实施全新的开发,使得机械的零件规格更加标准机械部件实现通用化机械的产品实现系列化,进而能够很好对广大使用人员需求的机械设计方式方法进行满足。机械产品的结构、原理以及功能都大致相同,但是机械性能参数以及机械尺寸存在一定的不同,这一种机械设计成为纵系列设计的变型。要求在基础型的产品基础之上进行功能设计,这就是所谓的横系列产品设计的变型。除此之外机械设计具有一定的先进动力参数,这些动力参数不同類型的产品人们将其称之为跨系列机械设计变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机械设计变型设计能够从本质上保证机械设计产品固有的原理以及基本功能不变,随时随地按照使用者需求对机械设计其他参数进行调整,进而设计出更加完美以及完善的机械产品。机械设计一直都是一门十分精深以及具有博大知识的学科,机械设计包括多个方面,因此机械设计自身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多种,作为这一种机械设计方法之中的一种设计方法,变型设计的理念具有科学性以及先进性,能够使机械设计将过去传统设计的模式进行突破进而走上一条理想、精确以及成熟的路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机械设计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机械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李宏业,胡凌峰.浅谈现代机械设计创新及其特点[J].黑龙江科学,2014,04:157.
[2]杨柳,姜海涛.浅谈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及创新[J].机电信息,2013,03:155+157.
4.现代烘焙食品的四大特点 篇四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大部分消费者在饮食要求方面突显出明显的两个关键点:便捷与营养健康。而快速、方便的西式餐点就成了人们的首选,如:面包、蛋糕、比萨等,这些食品在影响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同时,更为人体每天需要的营养提供能量。这类备受人们欢迎的烘焙食品都有哪些特点呢?
1、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从饮食业的生产来看,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菜品的烹调,行业称为“红案”;一是面点及烘焙制品的制作,行业称为“面案”或称“白案”。这样构成了饮食业的全部生产经营业务,而且这两个部分又是密切关联,互相配合,不可分割的。如平时常见的,鸡柳汉堡里的炸制鸡柳与面包,吉士汉堡里的油炸牛肉饼与面包等等都是分不开的,否则就形成不了这些品种的特色。然而正餐的主、副食结合和筵席上的点心,都体现了这两个部分的联系,所以说,烘焙制品是饮食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烘焙制品的制作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离开菜点烹调而单独经营,如各地都有专门经营焙烤制品的快餐店、糕点屋、点心铺、西饼房等。
2、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烘焙食品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它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应时适口,无论是面包还是蛋糕在品种上都是丰富多彩,不断推陈出新。除传统的普通烘焙食品外,近些年又出现了强化营养,注重保健功能的烘焙制品。例如:荞麦保健蛋糕、螺旋藻面包、高纤维面包、全麦面包、钙质面包、全营养面包等,既可以在饭前或饭后作为茶点品味,又能作为主食吃饱,满足多种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3、食用方便,更便于携带
烘焙制品,特别是一些花色糕点,早已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饮食业销售量很大的品种。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成为人们外出旅游、节日庆贺的必备食品。可以预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烘焙制品的质量改进和制品的品种增多,我国的烘焙食品业无论在产量、制作技术、质量和机械化、自动化方面都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对于都市青年人群体,西式快餐的灵活经营手段迎合了这种消费需求,快捷性、方便性是其制胜市场的利器。低年龄层次的人群较高年龄层次的群体更热衷于咖蜜儿西点食品,青少年更是西点食品消费的主力军。
4、高档奢华有档次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无论是社交、商务还是家庭生活,对食品的档次及品味也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唯美的婚礼蛋糕,足足的印证了两个人幸福的开始,这样的食品无论是用在婚宴还是酬宾都是一款像模像样的可口美味。各种商务社交场合中,蛋糕甜品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食品。
5.浅析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 篇五
关键词:陶瓷雕塑;现代;艺术特点
1 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现状
陶瓷雕塑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发展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淳朴、雄浑、稚拙的艺术风格和飘逸、淡泊、天真的美学风范,是其他艺术所无法取代的,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世界里具有独特气质的艺术脉络。
6.浅谈现代企业员工特点及激励策略 篇六
作者:何忠长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如何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方面越来越关注了。如何激励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一项技能,更是一项挑战。
激励有很多方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上的,有具体的,更有粗象的!激励也不是人们所说的奖励那样简单,激励实际有很深的内容。现代企业的员工根以往比较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素质相对比较较高,知识性强。具有一下特点:
1、创造性强。他们主要依靠自己对新知识的探索和领悟,从而产生对新事物创造的欲望,推动生产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产品的换代,从而使知识资本增值。
2、独立性强。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企业生产发展所必须的知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因此他们更愿意在一个独立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不愿意接受其他事物或人员的牵制。
3、成就欲强。他们不仅想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更想获得社会的尊重、上级的器重、个人的声望。
4、自我完善欲望强。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不断学习、更新,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以期促进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自觉性。
5、流动意愿强。他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现代企业的员工如何去激励他们,我认为应该采用如下的激励策略:
1.精神物质相结合。知识型人才需要精神和物质的混合激励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就更为重要。如果仅靠物质方面的激励,企业很快就会失去吸引力。因此企业就要注意到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既要有物质的方面的鼓励,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精神激励。企业可以提供一份与工作成绩和生产率相挂钩的报偿体系,把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目前许多公司所尝试的购股权、知识参与分配等方法,就可以作为公司的范例。提高他们的薪金待遇,比其他的员工要高,使其不仅体会到工作的回报,同时使他们感到自己在企业中受到重视。物质利益固然是发挥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但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较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持久地起作用。因此,在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综合待遇时,要侧重他们工作方面的满足感,包括工作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允许创造性和实现个人满足等内容。
2. 长期短期相结合。企业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他们的长期性培养,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在知识经济模式中,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不断学习、更新,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以期促进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自觉性。这种自愿“充电”的动力是自我发展欲望的自我暗示和激励的结果。知识型员工自我发展的欲望的目标决非仅仅满足于对现有职务或现有工作的胜任,其目标是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所以,企业在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集中精力和资金为知识型员工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体系。这一职业发展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员工职务或职称的晋升机制,此外还包括员工培训体系,以及用人制度等等。
3、个人组织相结合。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是企业为知识型员工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如果企业中,人员较少,灵活的工作时间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由于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知识型员工更喜欢工作富有自主性和挑战性,更喜欢自由安排时间,以求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创造最佳的工作成绩。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到他们的特点,尽可能为知识型员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舒畅的工作环境,在不断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多样化、完整化的同时,逐步实行弹性工作制,加大工作时间的可伸缩性和工作地点的灵活多变,并建立以团队友谊为重的企业风格和企业文化,使员工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4、合理的薪酬制度-薪酬制度扁平化
7.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特点的关系 篇七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代城市,特点,关系
在人类灿烂文化的发展史上, 建筑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的, 它既凝聚着文化又彰显着文化;既归结了文化又推动了文化。城市是广大民众聪明才智和劳动力的结晶, 又是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而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建筑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 城市与建筑是一个社会当下文化、经济和科技状况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一个现代城市的特点就会随着建筑设计的水平而彰显出来。因为, 建筑设计是在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要求下产生的, 所以当许多建筑设计堆积在一起时, 会把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多方面地反映出来, 同理, 当很多建筑设计合起来, 就变成了一个城市, 自然也就把这个城市的经济状况, 城市特点展示出来了。
一、建筑设计
起初, 人类对建筑的要求仅是能遮风挡雨, 有个睡觉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提高了, 如今, 建筑设计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工程科学, 往深层次讲, 它更是一种全面反映社会面貌和城市特色的艺术了。对于“建筑设计”的概念, 现在比较认同的看法就是苏联科学院院长莫尔德维诺夫院士下的定义:“建造适用和美好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的艺术”。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建筑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特色就是通过一个个建筑设计体现的,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因拥有标志性的特色建筑作为城市名片而闻名世界。
建筑设计包括与建筑物密切相关的室外空间和周边环境、城市广场以及诸如喷泉等建筑小品, 门墙、栏杆、休憩亭、坐凳等公用设施。建筑设计就是能够表展现出一个城市特色的, 体现良好景观的人造环境。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建筑设计也要与之共同前进。所以要求我们对待建筑设计不能再以孤立的、片面的方法去对待, 而是有必要从区域性进行建筑创新和体现整个城市的特色。
二、现代城市特点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重要的载体。它为人们提供了器具活力的生存空阔, 同时它又是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文化的交汇点。现代城市特色是指一座现代城市, 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
现代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指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这些是形成一个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 因为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一定的自然特色。二是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 主要是指建筑设计。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城市中,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北京古城的变迁还是厦门的过去和现在的转变, 无论是哈尔滨的“复旧风”还是天津的拼贴意象, 都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关系
建筑物是城市的细胞, 给城市特色的形成定下了基调。城市的建筑物要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现在的人们, 越来越重视自己生活的空间,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大活体, 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 把格格不入的建筑塞进城市无疑是给城市增添了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 这也相应的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计是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 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富有魅力, 也会使得城市更具有特色。但不适当的人为建设, 也可以使城市的自然特色遭到破坏。只有把优秀的城市建筑设计, 才会给人们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 才能使城市增辉, 显示特色。
建筑设计离不开一个载体, 那就是城市。因此, 建筑也必须遵循这些特色, 发展它的文化面貌。在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关系中, 我们要遵循三个要点:第一, 建筑设计要体现现代城市的地域文化风格, 因此, 建筑设计必须要保护好那些有特色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第二点就是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意象, 它包括很多实质性的内容, 如通道、边缘、区域、节点、地标等等;最后是建筑设计与现代城市的空间和形式,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建筑文化形式就是通过设计以最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 为了多、快、好、省地大跃进, 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各种高楼, 绿化带的出现, 使得现代城市的变化千篇一律, 缺乏文化的底蕴, 各种建筑都是妄图以最少的投入试图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 建筑设计应该避免这一现象越演越烈之势, 应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就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并不等同于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
四、结语
独特的魅力是城市的特色, 创新则是建筑设计的精髓。彰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就要做到建筑设计应与时俱进, 独辟蹊径, 提高建筑创作的设计水平。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中, 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震撼, 体味城市的独特魅力, 欣赏建筑设计的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1998 (4) 。
[2]李俊峰:《现代城市中的景观建筑》, 《安徽建筑》, 2000 (1) 。
[3]张建华:《城市特色与建筑创新》, 《山西建筑》, 2003 (8) 。
8.现代会计的特点分析 篇八
关键词:现代 会计 环保 收益 分析
1 现代会计的特点
现代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1.1 会计核算的目标 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注重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的非经济利益。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核算体系,没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事项,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会计主体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没有计量环境资源的消耗成本。而现代会计则两者兼具,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真实地实现企业的综合效益。
1.2 会计核算成本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只核算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而现代会计则在核算物质成本、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环境成本和自然成本的核算,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综合效益。
1.3 会计效益 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只注重现实经济,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现代会计则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赢”。
2 会计核算的内容
2.1 核算对象 现代会计核算对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现代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的主要内容是:环保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保护支出(如应付租入环保固定资产的租金)。
2.2 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现代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入会计报表的过程。在计量中,最困难的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其总框架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中最难计量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等方法来计量。主要有以下方法:
2.2.1 机会成本法 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当于对多种互斥方案的选择,资源有限性决定了选择一种形式就要放弃其他形式,放弃方案中的最大经济效益为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
2.2.2 资产价值法 环境条件的差别可以通过地价或宅价反映,据此推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常用回归分析法计算、测定环境条件对地价的贡献度,该贡献度可视为环境资源价值。该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环保效益的计量。
2.2.3 人力资本法 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该法将环境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失分为医疗费、丧葬费等直接经济损失和护理费等间接经济损失。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
2.2.4 恢复费用法 环境资源被破坏,改善的效益较难评价,可以估计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最低费用,就是恢复费用法。适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
2.2.5 防护费用法 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失。适用于出现了噪音污染,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
2.2.6 调查评价法 咨询专家或环境利用者,当环境物品的供给数量或质量发生变化时,人们愿意支付或接受补偿的金额,按调查结果,评价环境资源损失价值或保护措施效益。可运用于评价如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2.3 账户设置 资产类:应纳入递延资产、土地资源、社会环境福利工程支出等。负债类:应纳入应付环保税金、应付环保费用等。所有者权益类:应纳入资源资本(区别国家、企业、个人等)、资源资本增值等。费用类:应纳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环境机会成本等。例如:为了环保而购入的原材料计入“存货”,为环保而投入的设施支出及法规要求的对原有设备增添的环保支出等与未来的经济利益有关,因此应将其资本化,列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项目中,同时,若因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了资产的减值,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环境有关的税金如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等,可能与“应交税费”有关,涉及到环境污染的或有事项,计入“预计负债”科目。同时,在负债项目中可以设置“应付环保费”科目,并可分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2.3.1 排污:指向大气、水体排入有害物体或超标热量、嗓音。某产品的污染成本=产量*排污收费的标准单价,此种污染成本是变动成本,在核算了直接材料和人工费用后纳入直接污染这个成本项目。即借记生产成本——直接污染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当产品产量与排污量不成正比,污染量小,不易确定排污主体,或排污费属于产品固定成本时,才可以记入制造费用科目。
2.3.2 使用排污品:如使用润滑油会恶化水质,使用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空气。除购买这些商品的售价外,应追加排污费,直接计入这些排污物品的采购成本。即借记原材料(或材料采购)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
2.3.3 不可回收包装物:由于包装物中化学物质多不易分解,又没有加以回收,导致固体废旧物数量增多。某种包装物批量污染费=数量(或重量、体积)*单位收费标准。应借记产品销售费用——未收回包装物污染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包装物污染费科目。
2.3.4 人口排污费:每人每天排放污染物(排污水、悬浮固体、可氧化有机物等)有一个平均值。对于企事业单位,各个会计期间的人口数量不是一个定数,要按照不同会计期间分别计算,某期间人口排污费=该期间人数*单位收费标准*时间,这种期间费用的核算会促使企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效益。应借记管理费用——人口排污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人口排污费科目。
2.3.5 废弃物:指生产中所产生且排出、抛弃的各种固态、非固态(如下水道污泥)和其他液态物质。可分为工商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等两类。借记经营费用——废弃物收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废弃物收费科目。
2.3.6 生活废弃物:主要是垃圾倾倒,对其收费可以促使人们回收和利用城市垃圾,由于此项支出与生产经营无关而不进入成本,应计入交费单位的管理费用中,即借记管理费用——垃圾倾倒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垃圾倾倒费科目。
9.现代园林设计特点 篇九
一、问题小说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
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
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派。”,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
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
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 成的流派。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
四、新感觉派
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 “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五、京派小说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 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六、《七月》派的小说
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略带欧化的语言一经他们的驾驭,也显出一股冲力和拗劲。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七月派小说的总体风格:
1、审美格调的多样性:a.主题取向的多元特点;b.人物复杂性格的塑造c.情节线索纵横交织,齐头并进。
2、强烈的激情
3、凝重苦涩的悲剧感
七、解放区文学
从时间上来讲,解放区文学应当从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红色政权算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地域上讲,1927年后在全国陆续出现的红军和苏维埃领导下大小不一的根据地,特别是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的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它既有区域性、历史性、政治性,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它是无根之水、天外来客,成长在中华大地特殊时期的革命年代中。
小说流派也处于重新孕育的过程中。”“其中具有流派雏型的”有两部分人,他们到五十年代以后分别发展为“山药蛋派”和“白洋淀派”。A.山药蛋派:
又称为“山西作家群”“山西派”,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应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地域性特点,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B.白洋淀派:
10.现代园林设计特点 篇十
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
点击:6
41西瓜为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正常年份种植面积约达3 000万亩。现根据对西瓜产区的调查,就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就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现代西瓜产业特点
随着塑料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西瓜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
1)种植模式多样化。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及塑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西瓜的栽培环境变得可人为控制,促使西瓜种植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从露地栽培发展 到地膜覆盖栽培、小拱棚促成栽培、多层覆盖栽培、暖棚栽培、温室栽培、促进早熟栽培、秋延后栽培等,种植模式的多样化使得西瓜的供应时间延长,目前市场上 周年可见西瓜销售。特别是设施栽培西瓜种植效益好,受到各生产区的高度重视,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西瓜栽培的主要方式。如河北省清苑县年种植西瓜11.3 万亩,温室、大棚、中小棚种植面积达10万亩;河北省新乐市年种植西瓜5.9万亩,全部采用大棚、中小棚种植;北京市大兴区年种植西瓜9万亩,温室栽培面 积超过了4万亩;北京市顺义区年种植西瓜3.5万亩,全部采用大棚种植。
2)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虽然我国是以单家独户作为基本生产单位 的,但对于一个产区而言,种植是相对集中的,一个乡或一个县多注重规模化发展,种植面积在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规模化发展可通过大基地对应大市场,促进西 瓜大流通,节省交易成本,同时促使瓜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快品种、栽培管理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西瓜的商品化程度。伴随规模化的推进,西瓜生产方式也逐 步告别粗放,迈向集约化。
3)管理简便化。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人们对西瓜的生长习性认识加深,面对日益紧缺的劳动力资源和日渐上涨的工 资,各地在不断的探索简化管理措施,以降低生产成本,有的已取得很大进展。像生产中管理比较费工的枝蔓管理,甘肃静宁瓜农就创造性地应用了树枝固蔓措施,大大地减小了瓜园用工量。
4)生产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益,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效益最大化,一直是农业经营所追求的。在现代西瓜生产中,为提 高经营效益,各产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概括而言,提高西瓜经营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量,二是提高西瓜品质,三是提高西瓜售价。通过搭架栽培,提高种植密度,使西瓜生产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可大幅度提高产量;施肥时加大有机肥用量,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改善西瓜品质非常有益; 采用多种措施,促进西瓜早熟,提高售价效果十分明显。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西瓜生产效益的提高。
5)生产安全化。食品安全不容忽视,并越发受到 全社会的重视。为了促进西瓜早熟,有的瓜农在西瓜生产中使用激素催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为了促进西瓜产量的提高,在目前农家肥不足的情况下,化学肥料的 使用量难以减少。西瓜病虫害防治在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化学防治方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农产品市场准入与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实施、无公害化栽培技术的 应用和瓜农素质的提升。
6)供给周年化。西瓜传统供给季节较短,就一个产区而言,西瓜供应季节为1个月左右,最多不超过2个月。而现在,由于种植技术的革新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贮藏设施设备的应用,西瓜的供应期显著延长,消费者已可周年吃到新鲜西瓜。
7)流通半径扩大化。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西瓜的流通半径逐渐扩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瓜靠人力推车运输,流通半径一般也就10~20 km,多以当地销售为主;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农用三轮车的普及,西瓜流通半径明显扩大,销售半径超过100 km,销售范围以县内为主。到本世纪初,西瓜流通范围进一步拓展,其销售半径已突破1 000 km。最近10多年来,西瓜流通半径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实现了全国销售。
8)特色化西瓜发展异军突起。以早熟为主的礼品西瓜、用模具生产的 特形西瓜、表面印字的西瓜、按有机标准生产的有机西瓜、观赏用的指形西瓜、食用方便的无籽西瓜、黄肉西瓜、单瓜质量超过100 kg的超大型西瓜等构成了特色化西瓜。特色化西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有市场、有发展空间、有生产效益,就促进了特色西瓜 的突起。特别是无籽西瓜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种植,由于适应性和商品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明显,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无籽西瓜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进行无籽西瓜栽培,无籽西瓜正常年份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约占全国西瓜种植总面积的1/6。无籽西瓜种植面积较大的 是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5省。广西、海南的无籽西瓜生产已经占当地西瓜生产总面积的70%以上,是我国冬春季西瓜的主要产区,其单位面积的产值和 效益是全国最高的。
9)功能性西瓜开始发展。在西瓜生产过程中,通过人工措施导入硒、锌等微量元素及SOD(过氧化物歧化酶)等,生产出富硒西瓜、富锌西瓜、SOD西瓜等功能性西瓜,丰富了西瓜产品。
10)新技术日益配套。我国西瓜生产在最近十几年时间内,完成了由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的过渡。随着栽培模式的革新,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培育、工厂化嫁接育苗、穴盘基质育苗、多层覆盖、微滴灌、二氧化碳施肥等新技术日益配套。
11)新技术输出加快。我国西瓜生产先进地区的瓜农,种植西瓜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近年来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利用技术特长,到外地创建西瓜基地,将外地的资源优势与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创造了许多共同致富的典型。像浙江省温岭市就鼓励瓜农外出创业,温岭瓜农近年来分别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苏、云南及缅甸建立了多个大棚西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25万亩以上。甘肃静宁瓜农近年来也纷纷走西口,到新疆承包土地种西瓜,这种方式既繁荣了当地经 济,又增加了瓜农收入,达到了双赢。
12)小型西瓜市场份额呈现增加态势。长期以来,我国西瓜以露地栽培为主,所种植的西瓜以中型为主,中型西瓜长期以来是市场供给的主要类型。但近年来随着设施西瓜的快速发展,小型西瓜产量明显增加,小型西瓜成为市场销售的主要类型之一,改变了以往中型西瓜一统天下的局面。
13)间套种植方式多样。西瓜种植株数少,田间空隙较大,各地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不断进行间套种植试验,已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模式。像河北省新乐市的吊蔓西瓜上 瓜下菜立体种植方式,河南省通许县形成的小麦—西瓜—棉花(或辣椒)、春马铃薯—无籽西瓜—秋菜花、小麦—无籽西瓜—秋菜花,甘肃省静宁县形成的西瓜果树 套种、西瓜—辣椒—大白菜、西瓜—大蒜套种方式都很成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现代西瓜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瓜产业虽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种植者的积极性及经营效益的提高,突出地表现为:
1)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我国,西瓜的生产主体是千家万户,而对应的主要销售市场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种植的分散性和销售的集中性是 很不对称的。在生产和销售之间缺少必要的桥梁,多靠西瓜经纪人联络,造成种植者、经纪人、收购商三者争利。许多地方虽然成立了西瓜产销协会,但多是有名无 实,作摆设、装门面的多,真正发挥作用的少。我国西瓜产业整体上呈现一盘散沙、低效运行的状态,这很不利于产业的 发展。
2)生产波动性 较大。西瓜生产受多种因素制约。由于西瓜种植技术比较简单易学,便于普及,加之西瓜种植技术的公开性,在效益看好的年份,许多农民跟风加入种植者的行列,种植面积迅速膨胀,导致来年出现产大于需、供过于求的情况,西瓜销售价格下滑,种植效益下降,这样又会逼迫部分种植者退出西瓜种植。种植者少了,西瓜种植 面积减少,又会引发西瓜价格反弹。这样的结果导致西瓜生产易呈现波动性发展态势。另外,气候条件也是造成西瓜波动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夏季气温高、晴朗天气 时间长的年份,西瓜大多好销,有利于西瓜售价及种植效益的提升,而夏季多阴雨天气时,气温低,则易造成西瓜滞销,导致西瓜售价和种植效益下降。经济发展态 势也直接影响西瓜的种植及经营效益,在快速发展期或快速发展地区,社会购买力高,西瓜多高价畅销,而在经济下滑期及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社会购买力低下,西瓜效益很难提高。这些多种因素导致西瓜种植面积、销售价 格、经营效益很不稳定,西瓜生产的波动性特征 明显。
3)发展极不平衡,种植 管理水平及经营效益差别较大。由于投资能力、种植水平、发展理念的差异,全国西瓜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像山东、陕西等省大面积普及设施栽培措施,棚栽西瓜亩 收入高的可达20 000~30 000元,而落后地区有的露地西瓜亩收入仅500~600元。这种差别不但表现在不同的地区间,也表现在不同的种植者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我国西瓜产 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4)产能低下。西瓜作为高产作物,在肥水投入充足、枝蔓管理得当的情况下,亩产过5 000 kg是很容易的,但是由于种植者管理水平不同、投资能力的差别,西瓜产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国西瓜平均亩产不足1 500 kg,产业整体呈现低效运行状态。特别是西瓜基地县种植年限较长,西瓜连作重茬时间长,严重影响了西瓜产能的正常发挥,已成为西瓜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之 一。
根据调查,现阶段西瓜单产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①缺肥少水,西瓜生长的物质供应没有保障。西瓜为需肥较多的作物,但生产中普遍肥水欠 缺,这样就使得西瓜产量很难提高。②整枝不太合理。由于目前栽培密度较大,大多采用单蔓整枝,有的整枝时将多余枝蔓全部掐除,使营养器官生长受限,不利于 产量提高。③不能适位坐瓜。由于施肥不当或受天气影响,普遍不能适位坐瓜,西瓜一般在第2雌花节位坐瓜,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此之前或之后坐瓜,都不利于 产量的提高。
5)果实风味寡淡,品质不高。随着化肥的使用,起先人们对农家肥的积攒越来越不重视,农家肥越来越短缺,土地越种越薄,而人们从土地中获得收益的期望越来越高,为此施用更多的化肥,特别是为了促进高产,氮肥施用量偏高,导致西瓜风味较淡、品质不高,影响西瓜的销售。
对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合理区划,扶持合作社进行专业化生产和经营。西瓜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区,各优势产区长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种植模式,这 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会造成观念僵化、技术守旧,不利于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各地应立足当地实际,合理进行种植区划,积极引导瓜农学习先进理念和新技术,合理安排早中晚熟品种的种植比例。大力发展西瓜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和职业种瓜农民,延长西瓜产 业链。
2)探索西瓜销售新模式。传统的贩运已经很不适应现代西瓜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产地西瓜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可借鉴日本拍卖式销售方式,瓜农生产出西瓜后,按标准进行分级包装,拉 到批发市场,交给批发市场,由市场按质进行拍卖,这样卖买双方不见面,有利于交易公平、高效进行,是较先进的销售方式。这一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有所应 用,虽不及日本的规范,但雏形已成,像在甘肃静宁,每到西瓜成熟季节,便有商家提供场地和大型磅秤,形成西瓜交易场所,卖买双方在场内验货、谈价、交易。这种交易省工,相比地头交易前进了一大步,既方便了交易的进行,又规范了交易的程序,避免了交易中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当然山东、陕西、河南等地的大型西 瓜交易市场的运行是很规范的,很先进的,应大力推广普及。有条件的地方,应利用电子交易平台,实行网上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同时积极启用能人带动发展战 略,鼓励有能力的瓜农进入流通领域,加快西瓜流通速度,以销促产,促进效益的提升。像安徽省砀山县全县拥有西瓜经纪人6 800多名,经纪人与全国10多个大中 城市的120多个超市签订了“农超对接”协议,不但每年全县20万亩西瓜畅销,还包销了周边县市的西瓜。
3)普及新技术,提高整体产业水平。各西瓜产区要相互交流借鉴生产技术经验,以加快新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应加强早熟生产措施、棚栽技术的普及。后发展地区应通过组织瓜农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邀请先进地区的种植能手、生产管理者传经送宝等途径,加快技术的普及提高。
4)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产能。生产中可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增施肥水、适时合理调整枝蔓、减少养分无效消耗、应用嫁接技术育苗等手段提高西瓜植株抗性,适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保证其在适当部位坐果,以利产量提高。
11.现代及未来战争特点(上) 篇十一
21世纪的战争是非常规战争所主导的混合战争。传统正规战争是国家与国家军队之间的战争,包括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武装力量之间的军事行动,敌对双方要在陆地、海洋、空中等自然环境中针对对方相互运用各种常规军事手段。非正规战争是指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为在相关民众中争取合法性和影响力而进行的激烈斗争。传统正规战争与非正规战争的相互交织构成了混合战争的复杂性。这是因为,当今国家面临多种安全威胁,既有传统的政治、军事和战争威胁,也有颜色革命、经济、金融、环境、生态、网络、信息、技术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威胁是混合的,国内与国外、军事与非军事、战争与和平、平时与战时的界限是模糊的。敌人和对手是多元的,混合战争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境内与境外敌人同时发力、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只靠军事手段无法赢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必须有政治、外交、经济、网络、信息和法律等多种手段的相互配合、集中人力物力的优势才能获得战争主动权,还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意志、士气、组织纪律、舆论等精神方面的斗争相配合,才能赢得现代和未来战争。
战争充满不确定性,不能精确预测与控制
战争是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目的的特殊的暴力流血的手段,是保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最后决定性手段,所以战争决策要三思而后行,战争的政治和军事目的要明确并能实现,战略目标不能超出自己国家的战略能力。战争决策必须使战略目标同力量手段相一致,战争发动容易但何时结束则困难重重,尤其是占领对方国土的侵略战争要付出巨大的生命和金钱的代价。
2003年3月19日,美国以虚假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11月28日才结束,至今美军还有官兵在伊拉克。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阵亡官兵4486人,耗资一万多亿美元,伊拉克阵亡军民至少15万人。至今伊拉克四分五裂、动荡不安,这是美国错误的战争决策所造成的后果。战争证明伊拉克战争的艰难历程和结局完全出乎美国的预料,成为又一场美国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美国于2001年10月7日发动的阿富汗战争至今已接近15年,美军在阿富汗已阵亡官兵2344人,成为美国在海外进行的时间最长的战争,经济代价近万亿美元。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成为新世纪美国阵亡官兵最多、花费金钱最多,战争时间最长,对美国形象损害最严重的两场战争。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的战争实际证明了现代和未来战争的基本特点是战争不能精确预测控制,国家发动战争要十分慎重。正如孙子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战争的决策要慎重。目前众多纸上谈兵的战争理论,如战争工程、战争设计、战争模拟、战争计算、战争控制、战争预测和战争的定量分析等均脱离战争了的流血实际。战争是人类意志力的对抗,不但涉及军事,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际关系等诸多客观因素,人类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战争,所以控制战争只能是良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是很难的,尤其是大规模战争更是不可能精确预测与控制。
美国2007~2011年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其2014年出版的回忆录《责任》一书中对其领导的战争进行了回忆。盖茨说直到担任国防部部长,我才走出白宫和中情局一尘不染的办公室,开始真正了解战争和前线浴血奋战的土兵。尽管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战争的历史书籍,知道战争的荣耀与辉煌、愚蠢和恐惧,但担任国防部长的经历,让想象变为现实,原本光鲜的生活如今鲜血淋淋。我有机会近距离看清战争的代价,那些被毁灭的生活和逝去的生命。在任职国防部部长的四年半时间里,我不断意识到几条经验教训的重要性。
盖茨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争的不可预见性。正如丘吉尔说的:“一旦开了第一枪或引爆第一颗炸弹,政治领导人就失去了对战争的掌控权,战争本身成为了主导者。”每一场战争似乎都被规划为将很快结束,然而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战例都表明,这种规划只是一种假象。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反复重演,原以为只需快速推翻伊拉克政府,战争就会成功,没想到战争却演变为旷日持久的血腥冲突。以史为鉴,谁还会惊讶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失控呢?这也提醒我们,没有哪个国家为下一次战争做足了准备。美国前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过,带上你已有的兵打仗。但美国国防部在正确判断战争形势、武装部队适应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变化方面却慢得出奇,这种缓慢的节奏,以及一如和平时期的安逸心态,让美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盖茨在书中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准确预测下一场战争的类型。越战至今的40年里,我们在预测下一场战争的作战地点、半年后的战场状况时的表现堪称完美:从没有对过!美国发动的格林纳达、海地、巴拿马、利比亚(两次)、伊拉克(两次)、阿富汗、巴尔干半岛和索马里等战争的预测全都不对。当有关未来冲突的预测涉及战争类型、所需人力与物资时,我们应该更加谦虚。
nlc202309081305
历史上每场战争开始时都有明确的目的,决定发动战争的国家和统帅相信战争目的是可以实现的。但无数战争实践表明战争目标很少得到实现,战争结局几乎从来不像战争发动者所设想的那样,美国新世纪的战争实践证明,如果国家、军队过高估计自己的战争能力,过低估计对手的抵抗决心,就会使战争陷入被动甚至失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均没有达成战争目的,使美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受到损失,美国被国际上公认为战争和冲突的策源地。
阿富汗战争至今进行了15年,美军没有取胜。但塔利班卷土重来的事实证明战争仍是难以控制的。美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反抗意志与决心,阿富汗社会部族民情以及阿富汗的复杂地形均缺乏深刻了解。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实践使人们必须认识到战争的根本性质,即流血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状态是人类战争的固有特征,在全面入侵的战争中要想对战争进行精确控制是不可能的。国家和军队在战争准备中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认为战争可以精确控制,准备一定要建立在战争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上,要认识到战争仍充满了迷雾和阻力,即使未来的战争仍将如此,因为战争是人类暴力和意志的对抗,只要人类的本性不会改变,战争的流血性和不确定性就不会改变。所以对官兵的训练和装备的研制仍应建立在此之上,如果把战争准备和作战训练建立在战争可精确控制,战争中充满确定性,战场是透明的一厢情愿之上,而在实际战争中又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军队就会付出血的代价和打败仗。战争充满风险,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实际证明理想化的战争和作战理论对于不可预测的敌人是不管用的,美军的转型和“基于效果”等作战理论是不成功和失败的,盖茨的回忆录就是最好的证明。
战争充满迷雾和阻力,战场不可能透明
战争迷雾是指在战争的过程中,参战者往往要受战争各种主客观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对未知和意外事物的恐惧导致了通常称为战争迷雾的状态。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困难,因为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 ,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历史学家内皮尔爵士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进行战争就如同在雾霭中行走,即使是最敏锐的眼睛也总是无法辨别正确的道路。”由此可见,战争迷雾是这样一种状态,指挥员由于缺乏准确的情报或无法判断现有情报的准确性,往往不能了解真正的情况或不能选择恰当的行动方案。在整个战争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因为指挥水平或部队的优劣,而是因为一方得益于或能够利用战争迷雾的作用。在另一些情况下,双方都要受到影响,但通常只有做出最快或更本能反应的一方才能取得胜利。正确应对战争迷雾就能取得战争主动,否则将处于被动之中。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能正确处理好战争迷雾,美国没能取得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也与此有直接关系。
造成战争迷雾的主要因素是气象、地形、敌情、通信、指挥、技术和运气。由于存在战争迷雾,战场就不可能透明。因为战争是在人类间进行的,情报侦察手段可以获得并了解敌人正在干什么,有什么能力,但对敌人的意图则无法获得,再先进的情报侦察手段也没有办法。这就需要指挥员在战争迷雾中进行分析判断后进行决策,能否驱除战争迷雾则取决于指挥员的水平高低,进而影响战争和作战是否能保持主动和胜利。一些时髦战争理论宣扬战场可以透明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迷信战场可以透明的军事革命理论使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巨大代价。
盖茨在回忆录中指出:此外,我还意识到,美军在战争中对敌人和战地局势一无所知。当美军入侵和控制伊拉克时,全然不知伊拉克的分裂程度。我们也没有想到,伊拉克经历了与伊朗的八年战争、海湾战争以及美国对其l2年的严厉制裁后,伊拉克的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早已支离破碎。萨达姆政府制造的假象,导致我们没有理解他自身处于何等艰难的境地,相信他所谓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假象。我们对阿富汗的复杂性,它的部落化、民族风俗、政治关系网、村庄、地形和位置一窍不通。因此,我们在这两个国家的局势比预期的更严峻。美国最初制定的战争目标脱离战场实际,导致我们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的信息和情报严重不足,且无视自己的无知,竟贸然发动了战争,导致美国在战争中处于被动 。
美国彼得·曼苏尔著的《巴格达黎明:一位美军旅长对伊拉克战争的回顾》一书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书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教训及面临的战争迷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改进美国军事改革和情报工作的建议。曼苏尔1982年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后加入美国陆军,2003年7月~2004年7月,在时任美军第1装甲师师长马丁·邓普西将军(后任美国参联会主席)指挥下,率领该师第1旅在巴格达遂行伊拉克作战任务;2007~2008年重返伊拉克,担任驻伊拉克多国部队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上将的执行官, 后回到西点军校任教,现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曼苏尔从一线指挥官的视角生动记述了2003年春美军攻占巴格达后所面临的复杂局势,以及美军如何自以为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快速决定性作战,甚至小布什总统2013年5月1日在美军航母上宣布伊拉克战争胜利结束,美军错误的估计了战争形势,其实伊拉克战争才刚刚开始,美军需要艰难适应预料之外的是伊拉克反暴乱持久作战的过程。他在书中基于自身经历反思了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还就未来美陆军的建军方向提出了独到见解。该书揭示了伊拉克战争的本质是一场反暴骚乱的持久战,单纯的军事胜利无法保证达成战略目标。这场战争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推翻萨达姆政权,而是要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因此美国在主要军事行动后维持稳定、保护伊拉克民众安全以及推进国家重建才是真正的挑战。美国在战争初期的错误在于相信凭借优势火力即可毕其功于一役,没有做好部署大部队实施长期占领的准备。结果错失了在萨达姆倒台后控制伊拉克国内局势和促成各派政治和解的良机,等到暴乱势力坐大,美军即陷入旷日持久的苦战。伊战给美军的最大教训是,反暴乱行动以及维稳、重建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准备不足与过早撤出都会导致功亏一篑。
nlc202309081305
曼苏尔认为美国为了应对本世纪的反暴乱战争,必须对情报体系进行调整,否则情报部门就会沦为聋子的耳朵—摆设。卫星监视、无人机和信号情报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它们代替不了人力情报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部族关系结构、暴乱组织网络、教派和民族之间的恩怨纠葛是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的。现在美国必须提高人文学科教育的水平,例如外语、历史、文化、人类学和地区研究等。对伊拉克文化缺乏理解不仅导致美国联军当局整整一年的时间忽视同伊拉克部族打交道,而且也导致其对伊拉克政治中民族、教派和部族因素存有很大的认知误差。在反暴乱作战中找准打击目标,只打暴乱分子而不殃及当地民众至关重要,如此,准确的情报就愈发显得必不可少。
曼苏尔在书中指出:美军陆战旅战场上掌握的有用情报中,多达95%来自陆战旅自己的情报小组、巡逻分队报告以及当地线人。鉴于几乎没有其他情报来源(除了偶尔截获的信号情报),我旅战斗队经常奉命依据自己获取的未经深入分析的情报实施作战行动。很多军官没有耐心与暴乱分子周旋。但为了作战而作战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3-24号野战条令》很精辟地概括了这个悖论:“有时,以静制动就是最好的反应。”一级战备部队确定打击目标的周期是一个星期一次,避免一接到情报就草率行动。其实,当形势需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迅速出击,但是我们发现耐心是上策。暴乱分子不会到处乱窜。情报工作不力却不停地开展军事行动难免造成阿布格莱布监狱人满为患,其中不乏无辜者,当地民众对联军的怨气由此快速积累。多方印证情报来源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为搞错目标造成的负面影响比按兵不动更糟糕。曼苏尔认为最有效的情报体系是把人力情报和各种科技情报结合在一起。
战争实际证明,不管信息技术如何进步,预警侦察情报装备如何先进,都不能驱除战争迷雾,完全解决指挥员决策所需的准确情报。美国驻阿富汗最高情报官严历指责国内的情报收集工作。阿富汗战争已经打了15年,美军使用了大量的无人机,以及各种卫星,但仍缺乏阿富汗战场上的基本情报,极度缺乏关于阿富汗作战地点的情报信息,对塔利班、“基地”组织到底有多少人,分散在哪里以及对周边环境的了解非常有限,美军及北约的指挥决策者为获得基本事实,对阿富汗及各种报刊的依赖大于对军方情报的依赖,美军情报机构不能向指挥人员提供迫切需要的准确信息。
责任编辑:彭振忠
12.现代园林设计特点 篇十二
1 植物造景的涵义
植物造景 (Scenery with Landscape Plants) 指在园林绿地中应用的园林植物, 以其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园林学的特性为基础, 依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和艺术法则, 在不同条件下, 与其它园林要素有机组合, 创建而形成的既符合生物科学又符合审美要求, 生态与实用功能兼备的绿色空间。
它是一种理念, 这种理念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但目的都是以植物的形、色之美来描绘家园的蓝图。
2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
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中发掘的一块盆栽花纹的陶块, 可见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园林植物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最早的园林形式“囿”中, 在一定范围内有花草果木的栽植, 后来形成用于专门种植的园苑。后来的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园林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 其中桃、李、棠隶、木瓜、梅、木兰、菊等已成为众人喜爱的观赏花木, 《诗经》、《离骚》中都有明确提到。秦汉期间, 社会进一步发展, 园林植物的种与品种繁多起来。此时, 人们对植物是观赏、食用和生产的综合利用, 并出现了行道树。魏晋南北朝时期, 尤其是文人对植物造景更加讲究, 追求自然园林, 同时寺庙园林也随着佛教、道教的盛行逐渐自成一派。
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隋唐, 园林也步入了兴盛时代, 宫苑中植物繁多、景致多样、配置合理、管护细致, 城市街道的出色绿化也是繁华都市的写照。此后的宋元明清, 中国园林走向成熟, 植物造景也愈发醇熟, 独具风格:注重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 呈现四季不同的景致, 乔木以松、柏、杉等为主, 花果树以梅、李、桃、杏、梨、海棠等为主, 花卉以牡丹、芍药、山茶、兰等为主, 水岸种柳、池中植荷、径边栽竹。不仅突出绿化作用, 更多的是注重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 赋予诗情画意, 寄情山水。
3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
中国传统园林中, 植物的栽植讲究“景园境异”, 同时也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园中地广, 则多植果木松篁;地隘, 只点花草药苗。园若左有茂林, 右必留旷野以疏之, 前有芳塘, 后有筑台榭以实之”。“花之喜阳者, 引东旭而纳西辉”, “花之喜荫者, 植北囿而领南薰”。
3.1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的栽植类型
(1) 孤植和对植。孤植或两棵对植, 重于体现单株植物的体态、风韵之美。在小空间内利于近距离观赏, 在大空间中起点景之用。如沧浪亭外假山驳岸上的朴树、网狮园“竹外一枝轩”前的黑松、寄畅园鹤步滩上的双干枫杨等, 它们对控制空间、增加层次起到重要作用;狮子林门厅前后对植的龙爪槐、银杏、会柏, 网师园大厅前庭和撷秀楼前, 分别对植的龙爪槐和桂花, 以及寺庙和殿堂外通常对植的松柏等, 都是营造气氛、吸引视线的重要元素。
(2) 丛植。单一植物或多种植物的少量组合种植, 花木多三三成组, 前后、左右呼应并前不挡后。如怡园“金粟亭”周围的桂花单一树丛, 拙政园“远香堂”前的广玉兰、柏、枫杨组合树丛等。
(3) 群植。一种或多种植物成片种植, 通常9株以上, 留园“闻木樨香轩”的桂花、拙政园“枇杷园”的枇杷、沧浪亭前后的寿星竹林等单一树种的群植, 整体突出, 景观纯度高;而拙政园、寄畅园、瘦西湖等中的组合树群, 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草的结合, 层次的错落有致、色彩的浓淡相衬、林冠线和林缘线的起伏变幻得到良好的展现。
3.2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方式
园林景观, 是植物与亭台楼阁、假山跌水等造园素材相互渗透、穿插、融合而成的整体。植物与建筑、山石、水体的配置才能达到造景的最终目的。
(1) 植物与建筑的配置。中国传统园林中, 建筑掩映在植物之中, 植物又穿插于建筑之间。植物就好象建筑的外衣, 起装饰作用, 软化其生硬的线条, 完成与环境的过渡。
江南私家园林中, 常见庭园或墙沿有山石堆砌的花台, 种植草花或花灌木, 使庭园生机昂然;窗下常种植矮竹和其他低矮植物, 令绿色渗入房间;为了打破墙面和棚架的单调, 丰富绿化空间层次, 多植藤本植物爬于其上, 如网师园水院东墙的木香、留园小蓬莱棚架上的紫藤和又一村棚架上的葡萄。同时, 在有限而曲折变化的空间中见缝插绿, 尤其在墙角、拐弯处植几株芭蕉、丝竹, 并与漏窗、空窗、洞门等结合, 形成漏景、框景, 避免狭小空间的压抑之感, 增强景观的通透性、连续性和节奏感, 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如著名的拙政园海棠春坞前的山石小品和网师园琴宝前的峭壁山, 都是“粉墙为纸, 树石为绘”的佳例;留园、拙政园、网师园中形态各异的门洞、雕刻精美的窗棂, 把园内的松、竹、梅、芭蕉和湖石以及园外的山景都框览其中, 坐在室内就能饱尝美景, 且四季变幻不同。
(2) 植物与山石的配置。中国传统园林中, 石景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或独立或群丛, 或堆山或绕水, 植物作为陪衬突出主题, 并为其增添活力。如留园中的冠云峰, 周围以低矮草花相衬, 利于更好地展示孤石的个体美;狮子林、环秀山庄、怡园中假山或驳岸, 通过攀缘的藤本、垂吊的花草和半悬崖型的造型花木来营造陡峭的山形, 并使之具有生命力, 松柏、黄杨、紫薇、梅、蓝天竺等就是较好的材料。
(3) 植物与水体的配置。中国传统园林中, 水体以曲折形态为美, 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 由于面积小, 活跃的水体令空间更加丰富。水面挺立的荷、贴水沉睡的莲、水边摇曳的菖蒲和芦苇、柔条拂水的探春和迎春、低枝照镜的垂柳、枫杨、朴树、鸡爪槭和一些观赏花木与游翔其中的鱼儿、昆虫水鸟浪起的涟漪以及倒影的霞光、秋月、山石、建筑, 虚实结合、若梦似醒。
3.3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特点
“有名园而无佳卉, 犹金屋之鲜丽人”, 这句诗既反映了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重要性, 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特点的写照。中国传统园林细致精巧, 步移景异, 每处都风景如画, 每个元素的所在都有原由, 每株植物都有情感。因此, 植物景观与园林主题息息相关, 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影响。
(1) 植物造景与园林主题。在中国传统园林中, 植物通常被赋予人格化, 进而表达人的思想、品格、追求, 大量的园林主题都与植物有关, 以植物景观命名的景点和园林建筑数不胜数。拙政园“远香堂”的得名是厅堂前的大片荷花, 盛夏时节荷花的清馨飘香满堂;而“荷风四面亭”描绘了临亭的朵朵荷叶片片相依, 在清风萦绕中偏偏起舞的景象;“倚玉轩”因掩映在碧玉般的竹中而来;“听雨轩”源于雨天聆听雨打芭蕉的意境。此外, 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绣绮亭”、“柳荫路曲”、“玉兰堂”, 分别以梅、牡丹、垂柳、玉兰为主景;网师园的“看松读书轩”、“竹外一枝轩”、“小山丛桂轩”, 分别以柏树、黑松、罗汉松、慈孝竹、桂花为主景;“梅园”以梅闻名, “个园”以竹著称等等。
由此可见, 植物营造的园林主题是多元化的, 追求色、香、味、形、声的全方位景致。植物景观也已由环境美化提升到了与视觉、嗅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相结合的艺术高度, 达到生境、花境和意境的交融共生。
(2) 植物造景与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 咏树颂花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 文人的表达是含蓄、内秀而深远的, 他们通常寄情于景, 把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园林植物景观中。植物的生长习性、色彩、姿态等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通过长期的传统思想熏陶, 很多园林植物已被贴上中国特色观念文化的标签。荷“出淤泥而不染”;松刚强高洁、竹刚直清高、梅坚挺孤高, 三者为人尽皆知的“岁寒三友”;菊傲霜迎雪, 兰超凡脱俗, 二者与梅、竹被喻为“四君子”。他们都象征文人雅士清高、孤洁的高尚品格。此外,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 牡丹显示富贵, 红豆寄托相思, 萱草代表忘忧等。浓厚的民族审美色彩进一步加深和丰富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审美层次, 增强了艺术魅力。
4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 植物造景拥有辉煌的艺术成果, 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遵从自然生态原则来选择、栽种和配置植物, 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实际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光照环境等来营造植物景观, 注意苍劲与柔和的配合, 乔木与灌木、地被的搭配, 树木大小、疏密、明暗和形状、色彩的调节等;并且在和谐中求变化, 春花、夏荫、秋叶、冬干, 满足不同时节独特的景观特征。现代园林中虽然绿化形式多样, 绿化品种繁多, 但“草坪热”、“大树进城风”以及常绿工程等所暴露的问题, 令人不得不反思我们在植物应用和景观营造方面走过的弯路, 这也让我们去潜心研究传统园林的植物造景而赋有价值。而成功的现代园林景观, 都是通过认真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揣摩实际环境, 才做出的合理配置。
对植物的多角度欣赏也沿袭到现代园林中,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 可以为人们展现的植物之美愈加丰富:冬季观春花、白昼赏夜卉、南土见北树、一树开异色花、两种果等已不是什么稀奇, 还有一些或野生、或稀有、或残败的植物和其地下部分, 都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
同时, 现代园林虽注重硬质元素对环境控制和修饰, 也不忽略植物的重要作用。植物景观对空间的组织、界定和引导更加亲切自然, 传统园林中植物与园林建筑、水体、山石的配置原则在现代仍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 在传统意识逐渐淡薄的今天, 园林植物默默地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松鹤延年”、“玉堂富贵”、“竹炮平安”分别通过松、玉兰、海棠、桂花、竹等植物表达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这种民族情感所寄托的植物景观, 也是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并随园林植物丰富的应用得到充实和升华。经过近现代长期的学习、摸索和试验发现, 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是自然美、生态美、文化美的综合体, 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摘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及其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指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是自然美、生态美、文化美的综合体, 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精髓基础上, 与时俱进的。
【现代园林设计特点】推荐阅读:
现代园林有哪些特征?07-16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08-07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10-10
现代农业的特点和内涵01-11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08-28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12-14
世界现代设计史论文12-19
感受现代科技复习设计07-18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设计10-29
现代公路设计理念分析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