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2024-09-30

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16篇)

1.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一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摘要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五育并重”的观点,已经在教育界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被视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生活的美都汇集在这里,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在美的朗读中,感受美

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所选的文学作品均是经典之作,各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许多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都是极理想的朗读材料,非读不能领悟其美。因此,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就必须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美读既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美读能够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用“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朗读材料,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充分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声”的艺术效果。在美的素材中,发现美

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高雅,至理促使学生聪睿。由此,我们应该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焕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戊轮台”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让你倍感“慷慨悲凉为家国,雀跃沉思缘诗文”„„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美之中。在美的形象中,鉴赏美

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心里的诱因,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谈骨气》中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的人》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中,不断领悟,同时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的鉴赏力。在美的语言中,品味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文学语文有别于生活语言和理论语言,其形象性、生动性、概括性令人惊叹。因此,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能,如果不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真正内涵,便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更不可能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了。

例如《荔树蜜》中有这样一句话,“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单从表象上看,“仅仅是作者做了个梦而已”。殊不知,如果深层揣摩语言,前后关联,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浮现“梦境”。然后进一步的理解到对蜜蜂的热爱,作者卒章显志,赞颂劳动人民的情感也就无疑了。再如《选场》一文中,只要对黄世仁的语言“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饿肚肠”细加品味,就不难理解战争年代曾有一位战士向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的情境了。这样,学生就能把作者欲表达的思想领悟得深透。从而也把握了作品的言外之意,自然地培养了学生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在美的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教师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学生自然会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因此,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进而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二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使美育与智育、德育相辅相成, 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能够促进他们认知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应积极地探索渗透美育的方法和手段。

一、从教材中挖掘美育因素

1. 自然美。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也在不断地深化。那些符合自然规律, 能带给人类精神享受的事物越来越多地成为审美的对象。教师可从教材插图或文字内容中挖掘出自然美的因素, 如, “造化钟神秀”的泰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等, 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建筑美。

历史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极具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建筑图片, 如, 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气势宏伟的故宫与富于浓厚宗教色彩的布达拉宫, 以及壮观的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巴黎圣母院、伦敦塔和古罗马斗兽场等, 其都表现出震撼人心的美。

3. 艺术美。

我国是“艺术之邦”, 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无数的艺术精品, 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 佳作如云, 影响深远。我国古代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及书法等艺术, 在世界艺术殿堂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 社会美。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美, 是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历史教师有责任把这种内在的美挖掘出来, 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视角认识这些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数不胜数, 教师形象生动地讲述有关人物的事迹, 凸显他们身上的审美价值, 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到美的感染。从古至今, 中国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与文学家, 以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人物及与其相关的事件, 可以帮助他们领会社会美的深刻内涵, 使其总结出评价人物美的标准。

二、探索实现美育的手段

1. 展现语言艺术美。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历史教学中, 如果教师的语言准确优美、形象生动, 语调抑扬顿挫, 则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情绪, 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之中, 使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2. 彰显板书设计美。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倘若能够设计出优美醒目、简洁明快的板书,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视觉上的美感, 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积极意义。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审美是先从对形象的感受开始的。教师为学生呈现具体可感的形象, 有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发挥幻灯片、录像及动画等的作用,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感官, 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加深他们对相关形象审美价值的认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还是美术学习来说, 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课教学前,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该课的有有关关课课件件。。经经过过一一周周的的努努力力, , 他他们们制制作作出了画面色彩绚丽并配有详细解说词的课件, 并且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配了一幅水墨画。在这幅水墨画中, 既有宁静幽远的乡村风景, 又有无忧无虑的农夫形象。整个画面清新自然, 朴实优雅。在教学中, 我结合课件讲授相关内容, 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整节课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 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历史包罗万象, 涉及古今中外, 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 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感到意犹未尽。为此, 教师可适时地组织他们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课外活动来渗透美育, 调节学生的情绪, 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使其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历史, 提高审美能力。

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三

一、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认好字、写好字,是儿童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今天的汉字形美、音美、意美,积聚着我国文字美的魅力。要想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又可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古代美与现代美。笔者在教学“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如教学“日”时,在黑板上出示彩色画面。于是便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画,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

如:教学“日”,先画一个太阳如图(1)。提问:这是个怎么样的太阳?(圆圆的太阳)古时候我们就根据太阳的模样,创造出了表示太阳的这个字。起初就是这么写的,如图(1)。后来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日”字了。如图所示。然后再教学“日”的读音及笔顺。教学“月、水、火”三个汉字也用同样方法。这样教汉字,表形、表意的特点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儿童识字的难度在创设的情境地中减小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形美、意美。汉字外在的形态,使其具备了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意味,即字形美。汉字内在的字义,可以引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即意美。如看见“日”字便可想像太阳,它的光与热。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汉字的形美、音美、意美三者相结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感受和认识到汉字既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又是集形态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于一身的文字系统。

二、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身边到处都是美

识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这更促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朝着美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情趣,逐渐塑造出美的灵魂。

1、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

自然界的事物纵有万千情态,它的美总让人陶醉。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使他们真正去体会自然界的美。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大部分指称的是自然界的具体事物,特别是象形字更是“画成其形,随体诘屈”直接以自身的形体概括而抽象地描绘自然界的景物。笔者认为教师可针对汉字的这一个特点,大胆地去尝试。在识字教学中有意制造汉字与学生脑海中有的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进而体会自然界的美。

如笔者在教学“山”时,围绕“山”这一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或出示有关图片。使“山”这个字具体到雄伟壮阔的泰山,高大挺拔的黄山,让学生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以把它具体到延绵不断地群山,此起彼伏的山陵,让学生感受到山的淋漓酣畅通、活泼跳宕的情态;或者可以具体化为高低不平的丘陵,农家大小不一的土堆,体验到山的清纯活泼。在这样的细致品味中,自然界山的万种情态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山”字。来感受到强烈的自然之美,从而掌握“山”字。

2、学生感到社会之美

自然美通过具体的自然界景物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为形式美。而中国的汉字也有一大部分所内含的是一种审美价值。在识字教学中的美育,是要让学生看到某个汉字,脑中反映的不仅有它的字表意义,还有它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即审美价值。如“松”作为一种树的指称;但是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它内在的审美价值:(1)可以想到松树的挺拔与遒劲;(2)生活环境的恶劣;(3)生命力强;(4)具有奉行精神……等等。又如“鸟”本是一种天空中飞翔的动物,但是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就可使学生想到轻快灵捷、春天、欢乐等。这样,一方面汉字的意义清爽透彻,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把握有自己的意愿、情感。这就要让学生通过识字美育,来体会整个社会带给的美。

三、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之艺术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它所选定的基调,不管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轻柔的;是幽默讽刺的,还是赞美歌颂的。都包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或说明的道理。都有它所存在的艺术美。如《司马光砸缸》中的纯朴美;“低头思故乡”中的思情美等等。但是这些蕴含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去体会,必须理解字、词的含义。那就有必要加强识字教学的力度。

四、通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识字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文字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文字美的陶冶,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文字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文字美和创造文字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美育的角度来讲,学生说话的过程,应该是再现文字美的过程。学生再现文字美的要求,则来源于对文字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体验。因此,这个实践不是枯燥乏味地认读生字,强记字形,而是令学生倾心、愉悦的趣味活动。如教学了《鹅》这首古诗,就让学生自己配乐读,看圖读,画画读等,这就是让学生用口头表现文字美的极好形式。

4.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四

学习阶段,无论是哪一个学习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对整个学习生涯阶段的学生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可以让儿童们,最早的进行学习和接触一些美的认识感知。美育怎么来渗透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在最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中,声乐教学是一个非常简单,拿手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学前教育中,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游戏,声乐教育,还有一些视频来提高儿童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美育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有趣的当属声乐教学了。通过一些声音的传播和感知,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作为教师,对于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也是循序渐进的。

5.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五

课程改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改革,在“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新课程的实施,在实施中,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使教与学和谐发展;这次改革,使我们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模仿到自身再创造的探究过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问题。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成为体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不仅要把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而且要做到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目的及其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特异个性,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创造性。在此,本人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浅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明确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课中进行德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心理因素。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仅使学生迅速地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能,而且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德育,并使学生明确上好体育课、锻炼身体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振兴中华的要求,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人们在事业上有所造就的物质基础。德育的具体教育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为实现小康社会服务的情感和意识;②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③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④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敢顽强、刻苦耐劳、机智果断的优良意志品质以及情绪开朗、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

二、结合教学,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季节天气情况,合理地选择教法。在室内课中,可介绍我国的体育发展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国体育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教练员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一是我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体育发展史。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是从旧中国国力衰败,蒙受“东亚病夫”之辱,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富民强,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各个竞技运动项目都在向世界顶峰冲击,使得我国在国际各项体育大赛中日益显示出东方巨人的崛起。利用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是用中国体育健儿在各大型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申办奥运会成功等历史和事迹去教育学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三、结合教学活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

首先,体育教学是在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的约束下进行的活动,各项运动项目,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持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练习变化多样,需要集体配合。个人项目的成绩影响集体的成绩或荣辱,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以及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性强,凡是比赛都要夺冠军、争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因而在教授球类、拔河和接力等项目时,教师应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的同时,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

其次,根据教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如游戏,大都有主题思想,教师要利用游戏特有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自觉遵守规则的教育;对于消耗体力的内容,如耐久跑、越野跑等,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障碍跑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单杠、双杠等项目,可培养勇敢、果断、机智的优良品质。在这些活动中用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思想和优秀运动员坚持锻炼、磨炼意志、创造伟业佳绩的事迹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再次,体育也是一门艺术,在许多运动中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庄重之美,尤其在教舞蹈、韵律操、健美操等内容时,美的表现力更直接,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因而教师应挖掘、揭示美的内容。在调队、集合时,要求学生动作迅速,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布置场地,收拾器材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公物等优良品质,并在课中抓住突发事件,表扬先进行为,制止不良倾向,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精神,形成团结和谐的教学环节。

6.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篇六

二、中职德育的基本目标解读

谈到德育它的概念非常广泛,小到吃饭点滴,大到家国民族,每个方面人们都应该对学生展开教育和督促,从中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人们主要进行三方面的教育。第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多年来创造了许许多多举世瞩目的奇迹,这其中有人民的血汗智慧,更是人们家国天下的民族意识促使人们不断向前,在中职阶段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要渗透给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继续努力为国争光。第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中职过后很多学生会逐步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基础岗位的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积极健康的人格不禁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也会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中职语文教学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第三,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不管以后学生走入哪个行业,都是一枚小小螺丝钉,拉动着整个机器的运转,在学生阶段就需要渗透给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踏实勤奋、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德艺双馨越来越被看重,也只有在良好职业道德支配下的人生才更具魅力。

三、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样化渗透德育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与心灵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着学生感悟文化的独特魅力,徜徉在文学的世界中发现并感悟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德育。第一,在语文课堂实施过程中重视德育渗透,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明确规定了对学生要科学的实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多重教育。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接受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把德育渗透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备课、课前预习、教授新课、课堂反思等,教授新课又包括导语的设计、背景介绍、题目分析、文章解读等多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运用多重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因此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很好发挥语文德育效果。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本身的一篇写景佳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等多个环节渗透给学生家国主义教育。朱自清教师的《背影》《春》等多篇文章也可以作为延伸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多角度感受大家风范和暖暖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进入中职院校之后很多学生会更加注重技能的学习,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忽略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一现象下很多文化课教师也会逐步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使得中职语文的德育工作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人们要时刻以身作则,不管学生们对待语文课堂的态度如何,教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多样化设计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和教师爱岗敬业的姿态。注重从教师本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这既是对学生德育的基本态度,也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良性开展。教育家叶圣陶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生活态度就是最好的德育渗透的榜样。教师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旷课,势必影响学生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平等对待人和事,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势必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做人原则;教师自信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学生也会丢掉自卑,建立自信。第三,注意语文课与德育课的区别,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要求语文课的开展全部追求德育,语文课有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中职语文教师在要分析教材的同时,诱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规范,而不是满堂课程的灌输给学生德育的思想和理念,那样会让语文课程失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因着语文的浇灌,德育的大树才是充满生机的;傍着德育的长河,语文教学的光芒绵延于每个角落,让学生的心田绽放绚丽花朵。

四、结束语

中职语文的教学工作本身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虽不直接关系学生以后的升学与就业,但是却全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以后,所以语文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成就了学生的未来和明天。

参考文献:

7.浅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七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挖掘化学研究的内容美, 让学生体验美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中蕴藏着许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应该有意挖掘, 让学生体验化学中的美。如通过观察化学物质的五颜六色、各种晶体的奇形怪状让学生体验物质的色彩美、形态美;学习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感受金刚石的结构美、硬度美, 领略力与美的完美统一;学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循环变化时, 可以通过录像向学生展示我国桂林、宜兴或张家界等地区的溶洞奇观, 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另外, 让学生观察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 还能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现象美,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喜爱之情。如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变幻无穷的火焰, 是光明的使者, 是热量的源泉, 跳动的火焰能使人感到温暖!总之, 只要善于挖掘, 美在化学中无处不在!

2 在学习中渗透美, 让学生理解美的真谛

物质的形态美、色彩美仅仅是美的表象,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还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概念的学习、化学史的介绍等渗透美的真谛, 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美, 并自觉去追求美, 这才是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真正目的。如通过催化剂的作用的学习, 可渗透助人为乐的美德;通过学习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为了“集体”稳定, 不计“个人”得失的美德;通过介绍化学家拉瓦锡质疑“燃素”理论, 潜心研究从而真正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实, 让学生理解美的真谛就在于求真、求实!还可以通过介绍我国纯碱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的过程, 让学生领悟科学家不仅具有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还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美德;教学中介绍我国的水资源时, 还可以通过录像、图片的展示, 使学生感受到清澈之水让人心旷神怡, 污浊之水让人厌恶, 使学生认识到关心水、爱惜水就是在爱护大自然的美, 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3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构建美的氛围, 让学生享受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构建美的氛围, 激发学生们的美好情感,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美。如首先要把知识的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 即教态应该亲切、自然, 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感到精神愉快、精神集中;其次是创造一个热烈轻松而有秩序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学习紧张而不感到沉重和疲劳;再次是要有一个疏密相间、张弛结合且灵活有变的课堂节奏;最后, 教师的仪表, 应当是端庄、大方的;教师的板书, 应当是简要、工整、富于逻辑性的;教师的语言, 应当是流畅、生动、清晰、准确的。这里特别强调“语言美”, 是因为语言的科学性、思想性、条理性、启发性、趣味性, 以及语言外部形式的语音高低、语调快慢、抑扬顿挫等都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听课情绪和身心感受, 美的语言会使学生们思绪激昂、浮想联翩, 升腾起美好的情感, 并在美的氛围中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因此, 教师应努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构建美的氛围, 让学生享受美。

4 在化学实验中创设美的情境, 让学生欣赏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美的情境, 让学生欣赏美。如教师使用的化学仪器, 一定要让学生赏心悦目, 洗刷干净, 摆放整齐;搭配的实验装置应该有条不紊且一目了然;演示实验时的动作, 应该熟练准确、符合规范;实验现象应该明显、确切, 实验结论要富于逻辑和条理分明;另外, 教师绘制的化学图表, 也应该形象鲜明、色彩美观。总之通过实验要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让学生不仅从实验中学到新知识, 而且能欣赏到实验所产生的独特的美, 从而激发他们的美好情感!

5 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激发学生追求美

教师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 定期开展活动, 如进行探究实验、趣味实验或针对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情感交往, 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关系,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美德, 从而达到一种更深刻更内在的美育效果, 使学生终身受益。另外, 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事件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并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如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我国的悠久化学史和化学家的故事,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而且能了解化学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学修养, 并自觉以他们为榜样;再者, 通过课外活动走向社会, 接触现实中美好的人和事, 可以帮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 并激发学生不由自主的去追求美!

8.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教学; 美育

美学,顾名思义是研宄美的学问,本身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漫长历史时间内,美学主要集中于研宄“什么是美”的问题,但是从古希腊时期直到18世纪末都没有定论。至德国古典美学繁盛的时期,美学出现了从抽象理念的讨论向人学的转向[1]。在精彩纷呈地关于美的论述中,美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脑科学产生激烈的碰撞及融合,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弊端逐渐显现,在“西方的没落”、“文明的危机”大时代背景下,美学学科出现了明显的美育转向,由思辨的美学转到人生美学,现代“美育”理论应运而生。

一、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

1、声乐教学方式相对落后。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一般的教师进行的是示范讲解和自身单纯经验的教授。实际开展歌唱活动时,很多学校缺少相关的音乐器材与设备,使得学龄前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在歌唱活动中很少会使用到丰富的音乐器材,导致教学方法较为枯燥,也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这种方法的教学上,教师因为缺乏器材的辅助,只能单纯的从语言的角度上指导幼儿进行学习,教学效果不够明显[2]。这样的声乐学习方式,不能使孩子活泼的天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育教育的渗透。

2、与幼儿之间感情的贯通较为缺乏。在现代教学中,包括声乐教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都存在三个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该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自身感情的发育。可以说,整个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关于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离开特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水准,音乐作品的演唱和表演都将成为空谈。专业技巧是敲门砖,只有通过娴熟的业务技能和精湛的声音技巧才能使作品的艺术演绎趋于完美。虽然歌唱技巧十分重要,但是想要使艺术得到成功的表现并不是说仅仅具备成熟的歌唱技巧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单纯的对歌唱技巧进行不断的训练是不足以将艺术成功的展现出来的,只有歌唱者同作品本身实现情感上的交融与共鸣才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3]。但是一些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上单方面的对声乐技能进行传授,却忽视了对情感的指引,导致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效果可见一斑。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包括声音力度与语言讲解能力在内的音乐技能与独特艺术手段,还需要通过感情与儿童在声乐教学上形成情感的共鸣。

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的对策

1、引导学生感知美。声乐演唱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是一种对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每一首声乐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在演唱一首作品之前,教师要对作品的词作者和作曲人加以介绍,并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做相应的讲解,以便于让学生了解这首作品的情景和主旨[4]。

2、建立立体化美育评价标准。无论是艺术加分考试还是艺术类竞赛再或是学校日常学科测试,都难免追求可量化的标准,追求评价方法的客观、科学、严谨和可重复操作性,从而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便于更直观地反映教育成效,但是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恰恰忽视了教育中最重要的情感、意义层面的内容。特别对于美育课程和活动来说,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是不具备可重复性的,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动态化的[5]。以单一的评价标准来判断学生受到美育的成效,无疑将美育发展个性的功能完全掩盖,学校也成为了培养一个个雷同“艺术作品”的大工厂了。单一化的美育评价由于忽视学生的个体进步、发展过程,对不具备艺术特长的普通学生来说,极大地打击了继续和深入参与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的积极性。

3、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的这句名言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然而我们在美育课程中可以又应该教授些什么呢?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应该应用于美术课程才是合适而有效的呢?这里的美育内容、方法所指为狭溢的美术、音乐或者艺术课程的内容及其方法,毕竟更广义的美育概念的内容是无法确切言说的。内容与方法的工匠化源于目标的功利化,在当代的课程实施中,课程标准是教师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方法的依据,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新课标强调内容的综合性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建议增加探究型和拓展型课程。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需要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培养时,声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声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对人的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许红梅.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结构整合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9:156-159.

[2] 乔雯.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声乐实践课的探索和研究[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03:94-96.

[3] 时霞. 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之管窥[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232-233+238.

[4] 刘力. 以课程整合为手段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音乐课程优化整合管见[J]. 教育探索,2012,04:51-52.

[5] 尹绯.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边弹边唱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2:110-112.

9.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九

一、课文精讲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二、设置情境法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设置榜样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还可以用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正向比较和反向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某些品格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品德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0.高中女生教育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篇十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中女生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背景

1.从社会发展上看。现代女性同男性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女性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女性力量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女性已经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力量。

2.学生群体的性别结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重视女生教育。近年来,我校在校女生的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以11月份统计数据,在校的6637名学生中,女生3382名,占到50.96%,已经略超过了男生的数量。这种变化本质上是基础教育的培养对象的结构性变化,即由之前的男生占多数到现在的男女逐渐相同并且女生略多于男生。这样,我们就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适应教育对象性别结构的变化。

3.高中女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女生教育。高中时期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一次高峰,既是人的性成熟时期,又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同时还是逐步走向独立、培养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4.社会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女性教育视角的缺失。受社会的影响,在对女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以男性视角和思维来设计和衡量,存在抹杀性别差异的现象;二是错误的认为男女平等就是男女应该完全一样。在学校教育中往往没有注重研究性别差异,没有针对性别特点开展教育。

5.学校教育管理者中以男性为主导。尽管我校的女教职工比例很大,但在我校现任的班主任中,仅有一名女班主任,同时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也是以男性教师为主,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教育来说,显然会有很多问题存在。

(二)重要意义

1.高中女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要早一至二年,但是发展又不如男生稳定,生理上的超前与心理上的滞后,是女生在人际交往、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有别于男生的特点,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的班级管理上她们拥有性别优势,对班风、学风、校风方面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通过加强女生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精神风貌,促进学校整体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从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角度讲,她们不仅是公民,更是未来的母亲,承担着民族启蒙教育者的重任,因此重视女生教育更是具有特殊意义。世界女性教育先驱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如果你在家教育女儿,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

二、学校加强女生教育的构想与实践

(一)构想

1.做好我县小学、初中和我校女生教育现状调研,掌握细致可靠的数据,形成资料详实的调查报告,制定好高中女生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2.强调女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让女生在未来能够摆脱角色困境,以真正享受到女性角色带来的快乐。

3.引导教师转换教育者角色,即教师不能满足于做女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而要做女生健康成长的心理保健医生,更要做引领女生思想发展的人生导师。帮助她们顺利度过青春期,为以后的人生奠基。

4.在对女生安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人际交往、道德操守等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尝试开设“如何做一个美丽的女生”教育讲堂,使之形成特色女生教育学校课程。

(二)实践探索

1.学校管理者的观念更新。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女生教育工作,把女生工作提升到学校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女生工作的领导和研究。

2.为加强女生教育工作,学校在每个年级设立负责学生管理的女性副主任,主要侧重女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试行助理班主任工作制度,弥补班主任为清一色男性的不足,大多数班级配备了一名女教师为助理班主任,主要是负责女生工作。

3.正在开展《新形势下高中女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十二五”课题研究,围绕本课题学校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对全国以及世界上对加强女生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资料收集、整理;二是请课题专家和女生教育专家对课题的实效性进行了充分评估,认为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意义重大;三是有意识的对班主任教育案例和心理教研室个案咨询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专门研判,确定女生教育的切入点。四是对女生的心理、生理、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我校女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4.针对女生教育学校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一是新生入学后就有意识的强化女生教育,军训期间请全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陈纪英给高一女生作“启迪美丽人生,成就高中梦想”专题心理报告会;二是高二年级开展了系列女生教育活动:专题女生青春期教育辅导讲座;三是开展“让青春绽放光彩、让人生更加美丽、做静雅女生”主题教育,通过征文、主题班会、学生互动等形式进行针对性教育;四是开展“十佳女生”活动。

5.关注女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开展针对女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和生理健康教育活动。我校心理教研室三名教师均为女性,同时其中一名是济南市心理教育中心组成员,两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且都具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我们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优势,结合高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多角度加强女生心理引导,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活动,对女生群体进行团体辅导,每周二开展心理沙龙活动,开辟专门女生心理热线等。同时学校卫生室积极开展女生生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全校女生的饮食、个人卫生进行指导。

11.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17-1

一、依托文本,深入细致,发现与挖掘美

1.自然环境美。

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绮丽无比,气象万千,其魅力往往超越自然界事物本身。如《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拉萨的天空》的湛蓝透亮,《三亚落日》的诗情画意,《九寨沟》的如诗如画,《雾凇》的独一无二……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人文景观美。

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描写了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天安门广场》的宏伟壮丽,《莫高窟》的精妙绝伦……这些课文都能给人以震撼的美感。文章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且还浓缩了历史的厚重,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3.社会生活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而语文课本源于生活并再现了生活中的美。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能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赞美盲人小姑娘明明美好心灵的《番茄太阳》,洋溢着爱的芬芳的《爱如茉莉》等等,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家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

二、创设情境,身临其境,感受与理解美

1.入情入境体验美。

借助音乐、图画、多媒体等等来创设情境,可以在课堂上真切地再现文章的情景,让静止的文字鲜活起来,同时情境亦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善于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美、理解美。

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教者就特别营造了欣赏美景的氛围。通过导语、课件与音乐,引导学生逐步走进雾凇的世界,感受那玉树琼花遍地开的绮丽景象,并深入地了解雾凇的成因。学习课文,就似身临其境,文字所述,恰如亲眼所见,徜徉其中,醺醺然,陶陶然,学生竟有乐不思归之感。他们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天造地设,奇特壮观,海内奇葩,圣洁美丽。于是,爱美之心,油然而生,热爱自然,亦是水到渠成。

2.激情朗读感受美。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想象的画面,可以不同程度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籍此,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文字和形象之美。

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教者设计了反复诵读、层层推进、以读激情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羚羊那舍己为人的壮举所焕发出的夺目的生命光彩。用美的诵读激发美好的情感,内化为心灵的震撼,然后通过朗诵表达美的感受,这就是美的享受啊!

3.走进意境,感受意象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文学作品独特的意境美,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文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

苏教版第八册《古诗两首》收录了白居易和胡令能诗各一首,分别是《池上》和《小儿垂钓》。白居易的《池上》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也不复杂,无需过多讲解,学生就能大体理解诗意,而且异曲同工,都表现了童真的美好。在教学时,教者采用朗读结合想象的方式,逐步引领学生细细感悟和体会诗中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再用回忆童年美好的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内在体验,开放式启发交流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引起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深入准确地走进诗的意境,以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此时此刻,语文课堂笑声朗朗,书声琅琅,美好四溢。

三、注重练笔,运用语言,创造与表达美

1.充分运用教本资源表达美。

立足文本,面向社会与生活,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自主地寻找美,细致地体验美,尽情地表达美。

如教学习作《秋天的树叶》时,教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家门,走进自然,亲身体验秋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为美美地表述秋叶做好准备。习作之时,自能心怀美好,恍若手握智珠,心手相通,共同述说这秋叶的无限美好,课堂上,让叶的芬芳自然流淌,积淀中,让叶的馨香长留心间。

语文课堂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外在世界,同样也要促动学生关注内在世界。

教学习作《喜怒哀乐》之时,教者首先引领学生观察描述简笔脸谱的神情,感受情绪给脸部表情带来的丰富变化之美,然后带领学生仔细回味自己的某种突出情绪,并尝试着走进这种情绪,再现当时的种种场景,最后运用文字尽情地宣泄自己的这种情绪,走进自己的情感世界,让情绪化作文字随着笔尖一路尽情挥洒。

2.敏锐捕捉练笔动机表达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生活中时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发生着,其中,有很多美好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发掘。及时捕捉这种美的因素,同样是教育与学习的重要部分。

12.浅谈德育中美育的渗透 篇十二

王国维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提高了美术教育的地位, 把美术教育纳入教育结构之中, 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并列。蔡元培也非常重视美育, 他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 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以美的事物拨动人的感情之弦, 使人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 从而得到道德上的“净化”、情感上的陶冶和精神人格上的升华, 并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是学校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美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的, 离开美育与德育之间的交融、升华和转化, 美育与德育都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然而, 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高中阶段, 美育的处境一直很尴尬, 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美术学科在高考中没有一席之地, 美术这门课程也就逐渐地淡出了现代高中生的视线, 只有极少部分的特长生还在学习。很多学校减负的结果砍掉的却是美育课程, 只抓主科教学, 把美术教学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上, 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感受美术的魅力, 接受美术的熏陶。学校美育的实施途径比较单一, 对于美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就是传授艺术知识和培训艺术技巧。另外, 人们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是实现德育的工具、途径和辅助方法。这种观点简单地把美育归属于德育, 没有看到美育独特的目的、内容、功能和方法, 因而不利于美育的全面开展。

那么, 美育的本质是什么呢?首先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教育, 它可以完善学生人格, 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自身得到美化。这种美育是超功利的, 让人们在美的欣赏中, 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比如我们在讲解古代雕塑马踏匈奴群雕时, 除了让学生了解雕塑的风格特点、意象化造型之外, 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 更多地了解霍去病 (他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千载之后, 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 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 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在学习园林时, 通过观看圆明园的旧址, 我们了解到了皇家园林的规模与气势, 知道它曾经是我国园林中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同时, 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 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 竟屈服在了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 下了不抵抗命令, 把洋人当靠山, 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一段见证, 它的残垣断壁, 仿佛在对人们诉说它辉煌的过去, 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的残暴行径。无疑, 美育中充满了德育的渗透。

美也是一种生命教育, 它教会人们如何去欣赏美, 去创造美。我们教育的根本不也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 做一个会欣赏美、创造美的有情趣的人吗?这种生命教育可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而且这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容易被人接受, 更具有发展性。这对于正陷于困境的学校道德教育来说, 应该是一种新的思路。

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大家都不陌生, 画面黑白灰色调、支离破碎的形体, 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美感可言。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 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 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 也正是由于缺乏这一点, 它就象征着死亡。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 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毕加索在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时刻, 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在有限的画幅空间里创造出了具有无限冲击力的视觉形象, 将深沉强烈的情感恣肆宣泄在二十五英尺的画幅上, 这滚滚的精神波涛, 溢出画面, 无限扩散开来, 令观者淹没于画家个人情感的海洋, 感受画家对战争成熟而深邃的思考。

美育与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 也不能相互代替。运用美育的手段达到德育的效果, 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 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是不同的。美育, 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 让他们正确地辨别美和丑。

13.新课程下体育的教学设计思考 篇十三

3.1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意识,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体育教学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意识,通过满足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整体健康水平,构建以提升学生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品质等全方面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结构,融入生理、心理、体能、环境卫生、保健、营养、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知识,逐渐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健康习惯的养成。并将体育精神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以此来作为自己终身体育的目标。为未来良好运动习惯以及坚持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青蛙跳远来回30m的接力比赛,输赢的评判标准以每组的比赛用时来判断,并且让赢的一组来制订惩罚措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与体育锻炼意识。3.2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服务,是新课标改革的新要求,也是其核心问题。教师在体育教学实际的所有环节都应该及时转化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导,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差异性放在中心位置。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与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内容。例如,可以根据男生与女生的生理、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不同来分类,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训练。对于女生的教学内容,教师主要可以选择花式跳绳、健美操、瑜伽等运动项目。而针对男生爱动爱跳、爆发力与身体素质强等特点,可以组织男生训练篮球、排球、短跑、跳远等项目。有时这两类运动项目也可以男女生共同练习,只不过教师应该制订不一样的训练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运动效率达到最大化,从而大大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14.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四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

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对作业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主要有口语、书面与听力三种,以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复习与预习、语言实践并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爱作者所爱,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Teachers'Day的教学,通过结合“Women'sDay、Mothers'Day、The Old Men'Day”等节日系列活动,布置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 外祖父母) 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学以致用,又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又如,教“A great inventor”启发学生向科学家、数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行为。在“The sports meeting”与“The football match”的教学中,利用在接力赛中运动员跌倒仍爬起继续比赛、足球赛中球队因teamwork而胜、因单干而败,以此组合写一篇看图作文并进行评比,让学生明白有团队精神才是获胜的关键,个人英雄主义将导致失败的道理。“The accident”一文叙述了学生在放学途中目睹车祸后送伤员就医、找老师和警察求救、堵车保护现场的事例,引导学生比较现实生活中有人对他人的意外事故漠不关心的现象,开展“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怎么做? 我该怎么做?”,并召开主题班会“心中有他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情操美。

三、学会文明用语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日常生活的对话练习。有很多文明用语,如找别人说话要先用“Excuse me. ”向别人借东西要说“May I borrowyour…”给别人提供服务要说“Can I help you?”听到别人不好的消息要说“I am sorry to hear that. ”别人赞美你,你要说“Thank you. ”表示歉意要说“Sorry. ”朋友见面时要说“Hi、Hello、Nice to meet you”,分别时要说“Bye- bye”,等等。现在形成了习惯,似乎如果不这样说就不好意思进去。

四、培养合作精神

初中英语有很多对话活动,学生进行对话时,需要两人或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角色,否则影响整体效果。同时大家也要宽容对待合作伙伴的不足,互相鼓励。有一次课堂上,我布置同位同学模仿课本编对话,我发现有一对同位都低头看自己的书,没有互相讨论。我走到跟前,问明原因。原来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嫌弃同位英语不好,不愿意和他进行对话。我没有批评那位同学,而是帮那位英语不好的同学好好准备,最后这一组做的最好,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那位原来不愿合作的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课后我又找那位同学谈话,告诉他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大家共同进步才是最好的进步。以后他再也没有出现类似情况。

五、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的文明举止,宽容大度,严谨治学,博学多识,循循善诱,是学生最直接生动的教科书。老师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言行,而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教师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去影响学生,给学生正确的行动导向。让学生回答问题要用“Please. ”学生回答完 毕,老师要说“Thank you. ”“Please sit down. ”学生回答错误,要说“It doesn’t matter. ”

教学案例片段:

老师在讲到“Take more exercise”时,让学生来造句,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造了这样一个句子:

Student: Li Ming should take more exercise because he is too fat.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黎明学生很难为情,但老师下面的一句话马上将气氛缓和了过来。

Teacher: But I don't think he is too fat. He is strong.

这句话不仅帮李明同学解了围,同时也是在告诉其它同学应该互相尊重,不要嘲笑他人的弱点。教学中有时总会碰到一些意外,巧妙地处理,我们的教学会有一举多得的意外收获。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情感态度,建立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

15.论平面设计教学中美育的四大关系 篇十五

【关键词】美育;素质培养;艺术个性

美育的历史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使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育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养。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到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指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等。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素质中总有一种美的体现,是让人值得关注和欣赏的内涵,具备了这种素质,人的发展才更完整、更进步。

平面设计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简单的说:看到美、欣赏美、传递美是一个平面设计者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美育的研究于平面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一、审美教育和全面素质培养的关系

美育是注重学生素养全面培养的课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必然会造成审美能力的低下,甚至庸俗化。在我们现今的大学设计教学中,由于专业过分细化,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壁垒。这是因为不了解各专业、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的原因。除此之外,学识上的修养、认识上的提高也都有利于拓宽自己的艺术思路,使思想意识不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专业范围之中。

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呢?其一,要让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其知识面;其二,光有大量的阅读还不行,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再多加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其三,要大量欣赏和分析优秀的设计作品,尽量寻找和总结出平面设计创作中的共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领域,拓宽文化视野,让他们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去理解、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世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较贫乏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美育的质量,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修养的高素质平面设计专业人才。

二、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是我们人类知识和技艺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它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正是由于对传统的继承创新才推动艺术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如贡布里希所说:“艺术家是在传统定好型的媒介中工作。在开始创造另外一种有秩序并且有意义的排列时,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意外的关系,他的警觉的头脑能够利用这些关系并循此而行,直到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实际上超越了在起草时能够设想的任何构形。”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敏感的设计者,既不失去前人的贡献而中断传统,也不会被传统所束缚,重要的是在消化前人的智慧下,依照自己的人性创造出新的、感人的作品来,这才是必要的,但也是艰难的。

风格的确立还需要深厚的学识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如过早地让学生寻找个人风格而不给予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在生活中的长期磨练,不从对象本身找到更多更新鲜和更能打动人们心灵的东西,就必然会造成作品的空洞无物,从而导致作品的程式化,这样是无益于学生的成长的。假如,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就在于他吸取了印象派的色彩、伦勃朗画面的表现因素、米勒作品中悲悯的情感,同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受以及个人强烈的主观情绪和生活感悟,才创造出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来。我们教师要力求学生放开胸怀融会古今,海纳百川,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三、个性、共性以及美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艺术提倡个性,提倡创新。各种流派的产生,不同风格的出现,不同心灵的展示,绘画作品的面貌也因此千差万别、百花齐放。人们也就有了更多观看的选择性——这无疑是美妙的。但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个性的发挥,而忽略了共性的修炼。所谓共性,即设计作品自身的规律性。众所周知,设计艺术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打动心灵的艺术。如音乐,一首曲子无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强烈的情感,可它让人们的耳朵接受不了,那也不是成功的。所以,教师在提倡学生突出艺术个性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设计自律性(共性)的培养,同时还得让学生进行艰苦的美术训练。共性与个性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二者不可缺一,想成为一个作品有着突出个性的设计工作者,应该接受共性教育的磨练。因为个性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共性为基础,在共性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创作中我们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不是无限的,重要的是在这有限的自由当中寻找到艺术的无限的可能性。

四、美术与美育之间的关系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隶属于美学的范筹; 是美学理论在实际活动中的具体实施。在全面的教育中,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美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使人由“生物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厉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相比于艺术的其他门类,如音乐、舞蹈、戏剧等,由于它们过于依赖人的参与,并受到时间、空间条件的约束,随着表演者的逝去和岁月的消失而失传,而美术所具有的物质性、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等特征,是美术作品经历岁月而存留下来的基础。、

五、结语

因此,我们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的审美品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并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正确的做人、做事的能力。从宏观意义上去把握,才能够使我们的设计教学更加完善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M].上海:尚务印书馆,1930.

[3](英国)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16.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六

广西贵港市覃塘高中黄子易邮编537121

摘要:

我国目前强调的素质教育是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健全人格的教育。这一基本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科的基础素质,而且加强了人文素质的养成。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情感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势,灵活使用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语文德育面临的问题,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说,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德育正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所以,德育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灵魂的塑造。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这是个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很容易受外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情感性。从语文教材看,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形象的、艺术的内容,也有抽象的、理论性的内容。语文学科的理性教育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语文教学并不是能够像政治科学的教学那样比较客观地传授理论性的知识,而是注重将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融情入理,从而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性的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1.1概念

德育,从教育学的角度解释,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即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其智力水平而进行的语文学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有关人格品位、思想意识、情感倾向等方面的教育,即为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高其情操境界而进行的品德学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进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有个性的、人格健全的人。

1.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之中。因此,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摆在我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沉重的任务。道德素质是现代人整体素质中特别重要的一环。中学语文课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 1

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别的学科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中讲到的很多的“情”与“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情感,这样,就把德育融进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这对学生来讲,语文学科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再加上教师优美的语言,以情动人,如春风化雨,点滴人心。没有居高临下的训斥,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彼此思想情感沟通的情况下,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或劝告,从而自觉地修正自己幼稚偏颇的看法和行为,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学习。因此,借助语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高尚的情操,是很有必要的。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现状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德育的最好途径或方式并不是品德教条的灌输,而是在于贴近生活,在于形象化和情感化。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材当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语文的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正是最好的德育方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却处于严重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从而导致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下,情感严重贫乏。而且,思想及心理素质的低下会阻碍智能的发展,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率很难真正提高。因此,要整体优化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德育效率。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

2.1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到位”,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明显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而把德育看作是“软指标”、“软任务”,可有可无,全面发展教育在客观上已经被“升学教育”所替代。所以,考试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手段,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怎样教,照本宣科,把文质兼美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文章,肢解成一道道僵化的选择题,美感没有了,灵性没有了,课堂没有生气,学习没有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成绩能提高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能体现出来吗?毕竟,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是不可能充分地发展他的潜能。即使有较高的才智,一个没有善心、缺乏责任感的人,也不可能充分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因为,这样的人是不能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的人,是不能与时代变化发展相一致的人。

2.2严重脱离中学生的心理实际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观念急剧变化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生活方式和各种观念上都进行着复杂而深刻的革新,如价值观、时空观、审美观、消费观等都在发生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敏感而稚气的中学生。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毕竟现在的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和反应不再是单一的,而呈现出多向化、复杂化的特征。这种变革的时代决定了当代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对新鲜事物敏感而好奇,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意向和发表欲,他们希望展示自我,又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害怕失败和被否定。而且,在社会环境和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下,他们思维活跃,不再是一知半解地接受老师现有的结论,但又存在着思维观念上的矛盾与混乱。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学生心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显得过于简单化了。如《项链》一课,一般教师都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庸俗、虚荣的一面进行批判,而许多学生却会提出异议:玛蒂尔德有许多好的品质,如丢项链后的诚实自尊、付出十年艰辛、勤劳、赔偿等。甚至一些学生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参加舞会并希望自己漂亮一点,这无可厚非,何况丢项链纯属偶然事件等等。这些思想的碰撞,表明今天的学生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了,不再满足于一种答案,而是用全新的观念进行重新评价,这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虽然他们的观点有失偏颇,有的将人物脱离了时代,但这种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意向和行动,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极有价值的。而语文课中,大多数教师仍是以绝对的权威来讲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对于学生包含着创造性火花的思维多是漠然处之,甚至一棍子打死,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这就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不但有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而且还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①这就是说必须将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德育渗透呢?

3.1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养。语文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所以,在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要当好一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那么,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我认为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3.1.1教师的个人情操

“情操”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这样子的:“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其个人情操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愿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失去了最起码的责任心,甚至会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当然他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具体来说,热爱教育事业也就是必须热爱学生。据此,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爱去赢得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等全面的关心,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教育的作用才会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3.1.2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注重言教的同时,更要注重身教。孔子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这些话很有道理,它指出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并用自己的品德、智慧、能力去教育学生。毕竟教师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穿着打扮,兴趣爱好,都在日常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和熏陶着学生。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都要起到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德育渗透才会有效果。

3.1.3教师的学术修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一个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学科跨度大,与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构建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并将

这些知识与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等)融会贯通,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能力。在教学中,知识的传递过程其实就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因此,教师所用的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假如教师用充满感情的口头语言来教学,能够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渴望。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热烈的情感,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困难,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3.2语文教学全过程

新版的人教版语文课本都具有文质兼美,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的优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作者创作心态和写作背景及其具体内容,要正确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深刻领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3.2.1按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全方位地进行德育渗透。

3.2.1.1导语的德育渗透。课前导语,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唤起情感,激起学习欲望。备课时,教师对一些名篇名作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和教学语言,认真思考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每一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用诗文佳句,或激发想象,这些都能达到艺术感染和思想双重目的。如鲁迅小说《孔乙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去过酒店的吗?去过的同学都应该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的酒店是充满欢笑的。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小说中主要地点也是一个酒店,叫咸亨酒店,坐落在20世纪的江南鲁镇。听说里面也是充满欢笑。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他的悲剧是在人们一阵阵笑声中产生的。你们一定会问:‘笑声怎么还会产生悲剧?’这正是鲁迅揭露现实最高超的艺术运笔。孔乙己在人们的取笑中登上生活舞台,又在人们的嘲笑中扮演着‘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等一系列丑角,最后,他默默地离开这个世界。对于他的死,无人问津,无人同情,更无人知道他的尊姓大名,他活着或死去只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段导语,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简单概述,不仅给学生造成悬念,创设意境,更主要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和挖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而且也很自然地渗透了德育功能。

3.2.1.2字词名篇的德育渗透。教师应该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或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词句进行挖掘和剖析。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从表面看,这段话平平实实,用陈述句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但是,只要透过字面深入挖掘,就可以领悟到其中寓含着作者对马克思这个伟人的崇高评价和如海一般的深情。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明写马克思“逝世”,而是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来表达。那作者为什么用“停止思想了”,而不用一般人逝世时用的“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是因为:用“停止思想”更能突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他的伟大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停止思想”,就意味着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人们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那为什么写“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写“与世长辞”或“离开了人间”?因为这样遣词造句能含蓄深沉地表达作者恩格斯对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他认为他的战友永驻人间,只是“睡着”而已,然而,事实是无情的,毕竟是“永远睡着了”。在反复激荡的词句中寓含着感人肺腑的深情。教师带领学生咀

嚼词句,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就和语言因素糅合在一起,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3.2.1.3归纳主旨时的德育渗透。如在归纳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主旨时,教师启发引导点拨: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具有勤劳、俭朴、助人的良好品质,现在,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小康社会发奋学习。这样不但强化内容,而且又深化思想认识。

3.2.2根据文体的特点,科学地进行德育渗透。

根据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能达到较科学地教育学生的目的。语文教材所入选的文章,其文体有很多,这里就以语文教材中最基本的四种文体为例,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叙事文,适宜借助文中塑造的闪光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如《故乡》一文,可通过着重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形象,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并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朗读饱含作者深厚感情的语段和句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形象的震憾人心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并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的热爱。

抒情文,可创造传情的气氛陶冶学生。如《荔枝蜜》一文,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另一条是借物喻人,这就要引导学生领会小蜜蜂是勤劳、勇敢、奉献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劳动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识到这点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三次意境的开拓:移情于物——由物及人——推己及物,就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良好的熏陶。

散文,是优美的、激动人心的,它能产生一种奇妙的陶冶效应,因此,它是震颤心灵的特殊的德育手段。例如,讲《荷塘月色》时,可以明确向学生指出,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是很少有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们大都寄托着作者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朱自清表面描写荷塘与月色之美,而事实上却是阐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愁。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心境的理解,教师可以吟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的这首词的景色虽然甜美,但情绪却是苦涩的;词的气氛虽然宁静,但内心却是极不平静的,可见,词人半夜出游,哪里是在欣赏大自然的安谧?无非是借景遣愁,以寻求解脱而已。两位作者,一是古人,一是今人,其作品的风格又大相径庭,然而在他们的心弦里却共同环扣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感情。《荷塘月色》在《西江月》的点化下,就这样迅速地将知、情、美融为一体,凝结成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论说文,能把朴素的理论讲得生动形象,让人心悦诚服,这是令人向往的最佳教学境界。但教师若只满足于对课本的呆板解释和乏味分析,而忽视了课文情景的感染作用和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来教学,学生不但不能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也很难在内心燃起真、善、美的火焰。这时应该采用创造解惑的气氛来启迪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教育学生。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不仅要让学生领会准确、生动的论述语言,更要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认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意义。

3.3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紧密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课程标准明确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向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发展为基本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创作、学会合作、学会做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抓住寓德于教这一根本点,把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紧密配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析、传授为主,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己才能的阵地,学生则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且使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就必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即从偏重于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发挥学生的智能为主,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以封闭式单向灌输为主,教材内容与生动的社会现实相比总是相对滞后,这是目前语文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中学生处在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当中,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少轻信现成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将他们的这一特点与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起来,依借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并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忧患意识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警世名言,还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等寓言、故事,都是很好的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便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一个人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去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质,便是一种自我教育。简单地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通过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能力来实现。因为语文教学的转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作,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在教师的指引下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结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德育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语文学科具备了特殊的条件和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力度,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林崇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74、钱威、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2版(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6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

上一篇:物业管理人员考试试题下一篇:郑州养老统筹个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