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2024-06-23

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精选8篇)

1.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篇一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小区物业管理矛盾也日渐突出,其中既有业主和物业企业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有客观环境制约带来的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也有发展中产生的新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小区物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暑期期间,我们走进庐江县庐城镇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对一些小区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对居民生活产生极大影响的问题,解决物业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二、研究报告

1、随着住房商品化、私有化程度的提高,业主的维权意识日渐增强,对物业管理企业不断提出高标准的服务要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业主对自身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清。表现为:一是房屋维修养护责任意识不强,“产权归己,维修自理”的观念没有树立;二是不服从管理,乱装修、乱搭建屡禁不止,自律意识淡漠,我们走访的小区中,就看到这样的问题;三是不按时交纳或不交纳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得不到支持,不按照规定交费是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交费的理由多种多样,物业服务不到位自不必说,房屋质量等开发商遗留问题、邻里纠纷、下岗等都作为不交费的理由。如此恶性循环,直至物业企业服务质量下降,干脆关门走人,广大业主也深受其害。据了解,目前我县已有很多房地产开发公司面临收费难的问题,物业管理工作难以为继,造成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矛盾升级。四是业主委员会流于形式。很多小区业主主人翁意识不强,放弃物业管理自主权,对成立业主大会参与物业管理漠不关心。业主大会召开难,作用发挥不够,业主委员会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管理,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因缺少沟通而无法解决,为小区物业管理和发展带来隐患。

2、房地产公司对管理服务的定位不准确,物业管理企业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素质不高,很难树立科学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加剧了业主和物业企业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物业管理企业员工缺乏客户至上意识,服务态度不端正,服务行为不规范,对业主的正当要求不能满足,更谈不上主动帮助业主排忧解难。特别是由于物业企业造成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直接影响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二是某些物业管理企业缺乏专业人员。日常维修是物业管理一项重要工作,维修不及时、不到位都会使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甚至出现矛盾。三是部分物业管理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出租车棚、地下室等,用于经营谋利,产生的各种污染等负面影响直接侵害了业主的利益。

3、老旧小区基础条件不配套。我县物业管理住宅小区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缺乏物业管理配套设施的老旧住宅区,建设时间较早,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标准普遍不高;二是实行半封闭管理的住宅小区,基础设施条件一般,有的遭到人为破坏,无人管理;三是配套设施完善、实行全封闭管理的住宅小区,在我县所占比例不大。

我们实地调查了一个老旧小区,它所存在的物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可用于小区管理与服务的物业管理用房、车库配套设施数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二是安全防范设施匮乏,是敞开“不设防”住宅小区,无法实行封闭管理,小区环境秩序混乱。三是

小区支干道路、宅前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小区房屋本体屋面、楼道墙面等陈旧、破损严重,可以看见有些房屋渗漏留下的水渍。四是下水道排水不畅,经常出现下水堵塞或雨天积水问题。五是小区绿化布局不合理,常年失养,地被植物逐年减少。六是收费率低,甚至很多居民不交费,物业部门也疲于催交费用,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管理。

4、开发商遗留问题的解决不到位使得物业管理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一是新建住宅小区交付使用条件不明确,对交付使用环节缺乏有效监督,一些项目交付使用时往往绿化、封闭、道路等配套设施尚未完善,业主未得到承诺利益,引发物业服务收费矛盾,也制约了物业管理的顺利开展。二是有些公建配套设施,如:车库、地下室、架空层、活动中心、会所等权属界定不清,易引发纠纷。三是房屋质量问题。新区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房屋质量问题陆续暴露出来,物业公司难辞其咎。质量问题得不到保障,业主对物业管理的不满程度也大大提高。

5、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影响物业管理正常运作。(1)、供水、供电设施存在的问

题。一些开发建设单位没有将小区的供水、供电设施移交专业部门,而是交由其子公司,即属下的物业企业管理,留下隐患:一是水、电是专业设施,物业企业维护能力不足;二是出了故障后,与专业部门相互推诿责任。(2)、私搭乱建、违章装修、油烟噪音污染是困扰物业管理的三大难题。小区前面的门面房有的用于开设饭店,这些问题就更加明显了。物业公司苦于没有处罚权,无法尽责,只得放任自流。(3)、公共照明设施的正常使用不能得到保证。一是老旧小区公共照明设施的电费和维修标准偏低,调整艰难,严重影响了正常使用;二是部分物业企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主动维护小区照明设施的意识淡漠,只有等到居民投诉后才被动维修。

6、现行物业法规操作困难,存在许多弊端。物业部门不能按照标准实施管理,业主不服从管理,对物业法缺乏了解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物业管理的正常运行。

三、相关建议

1、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完善物业管理法制建设。在已制定的《物业管理条例》

和《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更加完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明确政府部门、开发企业、物业公司和业主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深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让广大业主了解物业管理的重要性,履行相关义务,积极配合物业企业做好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物业企业工作行为方式,完善招投标制度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把优秀物业管理企业引进来,以改变物业从业人员素质差,服务不规范,专业性不强,企业运作透明度不够的落后状况。

2、加强公共设备设施管理,保障居民工作生活秩序。小区竣工验收时,相关部门要严把房屋、配套设施、水电气等质量关;要监督物业管理企业承接物业时必须履行的程序,坚决避免一些物业企业因盲目扩大管量而草率接管,为日后正常运转和自我发展留下隐患。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规划和投资力度,努力提高车棚、绿化、封闭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物业管理企业要与社区紧密配合,加强对弱势居民的扶助。

3、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各级都有明确的责任,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检查”,“做不好怎么办”,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进行检查和督促的责任氛围。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借鉴全国其它先进物业管理城市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物业管理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物业管理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业主责任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够更加美好,我们每一个居民也有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首先,要与物业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服从有关部门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其次,每个业主都应当知道,按时交纳物业管理费用是自己的义务。自觉做到这些,相信物业也会积极地进行小区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业主意识,使业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业主对物业部门的不满,缓和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

结束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这次调查,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努力,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携手共创美丽的家园!

调查人:高瑜2010年8月16日

2.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篇二

但是, 严重危害城市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 (以下简称为癌症) 在社区康复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规范,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癌症患者在上级专科医院诊断治疗返回社区后, 没有得到应有的后续康复保健和照顾。如何发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 为癌症患者提供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 满足患者的的康复需求,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 是政府部门和卫生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真实了解癌症患者的社区康复现状, 探讨有效社区康复对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癌症患者社区康复现状

1.1 建档率低。

居民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资料, 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性文件, 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过程中收集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个人, 家庭, 社区健康档案, 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的严格管理和有效利用, 能有针对性开展系统的社区卫生服务;以问题/病人为向导 (POMR) 的记录方式, 资料简明, 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对开展癌症患者社区康复有重要价值。但是, 据南宁市区河堤中心和秀山服务站23500人调查, 癌症患者188人, 建档仅16人, 建档率仅8.5%, 而且档案资料不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患者不愿公开自己的疾病, 二是癌症患者对康复治疗疗效失去信心;三是癌症患者多在上级综合医院就诊, 双向转诊网络末完全建立。

1.2 随访率低。

对社区现患癌症病人, 最有效的康复就是建立完善随访制度, 通过一对一连续综合的个案管理, 既能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又能密切医患关系, 改善病人的就医和遵医行为, 增强康复健康干预效果, 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据上述一个中心和一个服务站的调查, 随访23人, 随访率仅12.2%。随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患者从专科医疗知情告知中, 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 治疗效果不确定性, 完全康复可能性小, 疾病复发可能性大, 生存期短;患者和家属都视癌症为绝症, 为防止被人歧视, 不愿让领导同事邻居知道他所患的疾病, 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其次是, 患者信任专科医生和大医院, 不相信全科医生和社区医疗机构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调关系, 对康复治疗不配合。

1.3 康复人才设备缺乏。

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服务只能做简单建档登记, 随访, 患者手术伤口的清洗, 消毒, 换药;不能进食者输液治疗补充能量等一些基本医疗服务, 由人于才设备缺乏, 对手术造成的运动功能损伤的康复训练, 放疗化疗产生的毒付作用的治疗, 心理障碍的治疗, 以及临床三级预防服务, 无法正常开展。影响癌症患者有害环境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未能从根本上消除, 对于癌症复发留下隐患。患者一旦不适即重回专科医院检查和治疗, 造成看病贵, 看病难。反复的专科治疗使患者变得更加恐惧, 悲观和孤独,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对患者心理建康造成严重不良的后果。

1.4 乱投医上当受骗。

晚期癌症患者一般无手术机会, 治疗比较困难, 只能选择内科化疗或放疗, 但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 而且疗效不确定, 患者一般放去治疗选择回家, 但又不甘心不治而终, 于是本人和家属到处寻求治癌的祖传秘方, 验方, 偏方, 给社会上心术不正的人创造骗财的机会, 不少患者上当受骗, 病情拖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正规治疗, 病情不断恶化, 造成生存期缩短, 过早死亡。

1.5 缺乏营养膳食指导造成营养失衡。

一些癌症的发生与营养缺乏, 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癌症患者经过手术, 化疗或放疗等治疗后, 组织器官损伤较大, 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 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 患者食欲不振, 体重下降, 需要及时增强营养, 平衡膳食, 恢复体重, 重建免疫机能。但是一些患者由于缺乏知识和营养膳食指导, 或迷信社会上的传言, 忌食许多营养食物, 偏食禁食, 造成营养失衡, 严重营养不良, 机体免疫进一步功能下降, 产生严重的后果, 不利于癌症康复。

1.6 缺少人文关怀。

目前大多数癌症病患,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治疗是医学界世界性的难题, 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癌症是不治之症的认识误区, 谈癌色变, 对癌症患者敬而远之, 虽无传染性, 都不愿接近他们, 缺少人文关怀;加上由于患者自婢心理, 自觉远离人群, 变得孤独无助, 只能接触有类似疾病的群体, 他们之间相互转告一些不良信息, 加重患者精神负担, 不利于患病的康复。

2. 管理对策

2.1 建立政府主导沟通协调机制, 解决患者面临的实际困难。

社区居委会和政府相关部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掌握癌症患者患病人数和家庭情况和基本需求, 把当党和政府对广大患者的照顾政策落实到每个患者和家庭;综合利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家庭的资源解决癌症患者的困难, 为他们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 切实解决每位患者的经济困难, 提供基本医疗救助;对一些临终患者利李嘉诚基金提供药品进行人道救助, 做好临终关怀服务。

2.2 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 实现癌症患者的网络化管理。

通过网络系统建立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录入患者的相关资料便于查询, 实现患者及时和动态医疗过程管理, 及时解决治疗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系统如下:

2.3 建立救治绿色通道。

凡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癌症患者在全科医疗和社区医疗中实行医疗救治绿色通道, 一旦需要优先救治, 解决患者看病难, 看病贵的后顾之忧。

2.4 定期随访。

完善的健康档案, 定期康复医疗随访制度对患者有重要的康复价值;可及时准确掌握患者的现患情况发展变化, 为社区康复治疗和专科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把患者发生的医疗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使患者在专科医疗及社区康复中得到人性化, 综合性, 连续性的照顾。

2.5 心理干预治疗。

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患者经过手术, 化疗, 放疗等损伤性治疗后, 全身器官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人体生理心理发生变化, 面对生和死的考验, 一些病人食欲不振, 失眠恐惧孤独和悲观, 由此反复的恶性循环, 必须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治疗。医护人员要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 应用各种心理干预, 包括语言表情, 行为或通过某些仪器的训练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素质, 增强抗病能力, 消除各种忧虑。患者的心理治疗包括: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

2.6 营养膳食指导。

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修补消耗机体或修复损伤器官组织, 是免疫细胞和抗体形成的必须成份, 食物中某些成份有抑制癌症发生的作用, 如维生素A胡萝卜素, 膳食中的纤维等素。因此癌症患者要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 按照我膳食指南指导癌症患者切忌偏食择食, 多食有益的食物, 保证病后营养供应, 促进康复。

2.7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工作之一。社区卫生工作者有义务帮助患者改善变不利健康行为, 共同实施个人及其家庭, 社区和国家鼓励的健康行为, 增强患者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高他们对健康概念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2.8 实施社区预防和保健策略。

社区预防和保健是开展社区康复的重要内容。社区预防重点主要实施三级预防的策略。即病因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 临床期预防。不同时期重点不同, 临床期预对防止癌症患者疾病进一步恶化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命, 有重要作用。

3. 结束语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基础环节, 研究和探讨癌症这一特殊群体的社区康复治疗策略对构建和谐社会, 减少因癌致贫因癌返贫的家庭人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随着社区卫生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 这项工作将造福癌症患者及全体国民。

参考文献

[1]崔树起, 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杨秉辉, 乌正赉, 等。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胡永善, 戴红, 等。社区康复,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施榕, 李士雪。社区预防保健,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6]陈力。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陆一鸣。急诊与急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杨文秀, 刘爱民。社区居民保健档案 (试用)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9]吴在德, 吴肇汉, 等。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篇三

社区教育是随着近代世界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态。我国的社区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它的实施与开展蓬勃而热烈。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成员,其目标是整合社区各种组织和机构的教育资源,开展社区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其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社区教育大多还是为居民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其主要形式就是开展不同类型人群的教育培训,如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等。

前段时间,南京的《扬子晚报》“生活视角”栏目连续几天登载了一条招聘启示:急聘一名普通话标准的家政服务人员。然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要求却吓跑了很多急需工作的人。惋惜之余,不由得使我们陷入一种深思:我们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开办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到求职人员语文基本素养的提升呢?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依托语言实现,世界借助文字描述记载,而语言与文字是建构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与生活同在。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社区服务的同时,还应该对其实施大语文教育,促使其在生活中、在培训活动中进行语文的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区里任何与生活有关的人际交往、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绿化养护、治安联防、养性健身及各类学习培训活动等都应是语文学习及实践的过程。现在的社会,不仅要会做事,同时还要学会真诚地与他人交流,要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想法,要勇于向外推荐自己。这些,都必须要由“语文”来作为根基,否则就很难自信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社区语文教育的提出是社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同时它也是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可以说,“社区语文教育”是社区教育和大语文教育理念渗透下的优化结合,它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外还是一项空白。因此,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用性。

一、城市社区语文教育现状

“城市社区”是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与农村社区、集镇社区相比,有着其特定的功能与地位。近年来,城市社区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城市社区语文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有待于我们去积极探索践行。目前,通过工作中的访谈与调查,社区大语文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观念意识狭隘。“大语文教育”及“终身语文学习”理念宣传不到位。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狭义地认为语文学习与教育应该是学校语文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同就业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社区没必要关注重视。

2.学习环境淡化。“家庭语文学习环境”及“社会语文学习环境”未受到重视。没有深切体味到家庭日常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社区内的人际交流等言语环境,社区街道广告、影视传媒等媒体环境,文化宫、图书馆等物馆环境对人自身修养、邻里关系、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3.师资力量分散。社区“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误以为几名社区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老师就能解决好区域内所有居民的生活学习问题,从而忽视了社区内隐藏的语文素养较高的众多人力资源,忽视了兼职、志愿者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整合与建立。

4.教育资源贫乏。没有挖掘、整合、利用社区内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没有构建内容全面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网络,缺乏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语文学习需求平台。

5.学习内容欠缺。根本没有考虑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对居民的生活和学习是否有影响,没有具体调查分析居民对语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需求。

社区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调查分析社区教育中语文教育存在的内隐与外显问题,为社区居民积极寻求“终身语文学习”与“终身语文实践”的方法与途径,为其终身学习及全面素养的提高夯实基础。

二、城市社区语文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宣传终身语文学习理念

社区教育工作者要有意关注、清涤家庭、社区的语言、文字、媒体等大语文教育环境,给居民一个安全祥和的生活学习氛围。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终身语文学习理念,使居民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学习,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又生活中发展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积极践行,在社区培训活动中实施语文教育

1.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优质社区师资队伍

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几名社教干部,应在所属辖区内下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调查表,对区内潜藏的师资力量进行认真的排查统计。要从现有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内选择一批政治素质好、语文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教育队伍中,形成强有力的专职社教管理队伍、社区兼职教师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他们开设应用性、前瞻性较强的社教学习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及水平,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力的提升寻求持久的人力、智力支持。

2.整合学习资源,实现社区内共有共享

根据国际、国内社区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开展社区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各类学习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资源的共有共享。如社区内所有娱乐休闲设施、健身运动场所、图书馆、各大院校、媒体网络等物馆信息资源,全面向居民开放。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形式能满足社区居民全方位的学习需求,促其短期内提升语文基本素养。

3.定位教育群体,创建社区语文终身教育体系

依靠调查,准确定位社区教育工作中的目标群体及实际需求,创建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区教育基地和终身教育体系,有的放矢,区分重点,针对性地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种语文教育服务活动。如:开办家长学校,倡导亲子共学,满足婴幼儿喂养及早期语言、智力开发;抓住心理特点,发挥地区优势,为社区青少年举办读书征文、演讲、朗诵、与语文名师见面等活动;立足社区单位,在职从业人员开办普通话、应用文写作等培训班;为失业人员和外来人口开办文化补习班,举办各种就业前的指导培训(求职信、法律文书等的撰写,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训练);为老年群体开办汉语拼音学习班,诗词写作班、书画学习班等。

通过以上丰富的教育服务活动,使居民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对促进就业及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4.开设培训课程,研发社区语文教育读本

在开设多种技能培训课程的同时,还应根据各社区居民学习点(居委会)的发展特色和辖区居民需求,积极研发充满生活性、时代性的社区语文课程读本,使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长期让社区居民处于终身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氛围中,定会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之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等各项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5.建立社区教育网站,提供远程动态的大语文知识学习体系

建立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开放性的网上教育服务:建立“社区空中课堂”,提供各类人群终身学习知识内容;及时反馈丰富多彩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提供社区教育信息咨询服务,发布社区学习、活动内容及参与方式;提供各类教育网站网址,方便居民自主选择网络学习的需要。

三、结语

在社区内开展大语文教育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因为语文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提升居民语文基本素养、净化物质生活、洗涤思维意识、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挖掘社区文化底蕴、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确保社会安定的需要;更是个人、社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社区服务的同时,对其实施大语文教育也是社区教育的工作之重。但城市社区语文教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在实践中积极研究、探索践行。社区语文教育工作的实施,必定会给社区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一股强有力的内在支撑!

4.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篇四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 1

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带来的社会问题 „„„„„„„„„„„„2

三、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 3

(一)企业职工下岗 „„„„„„„„„„„„„„„„„„ 3

(二)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 4

(三)子女教育费用增加„„„„„„„„„„„„„„„„„„4

(四)高昂的医疗费用 „„„„„„„„„„„„„„„„„„ 4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5

四、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对策 „„„„„„„„„„„„„„„ 5

(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5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5

2、扩大保障范畴„„„„„„„„„„„„„„„„„„„„ 6

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 6

(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6 结语„„„„„„„„„„„„„„„„„„„„„„„„„„„6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

与脱贫措施研究

【摘要】贫困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贫困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出现了城市贫困人口。由于社会制度的变

革、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原因,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本文立足社会实际,探讨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寻求贫困人口脱贫的措施与手段。

【关键词】贫困人口

现状 措施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深刻的社会问题。广义的贫困包括经济上的生活困难,获得生活物质资料的能力不足,享受社会政治文化权利的缺失等。我们通常讲的贫困是针对经济收入方面而言的狭义贫困。人们经常用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划分,狭义贫困指经济上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缺乏从而使得日常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标准的贫困,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据8月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是5000万人。

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20世纪90年代前,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城镇贫困人口数量较少。根据世界银行1992的《中国减少贫困战略》研究报告表明,1982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达到28%之多,以当时的人口总量推算出农村的贫困人口为2亿多,而城市的贫困人口数量为4万左右,比例仅占2%左右。1989年,城市贫困人口大约0.4%,数量不到100万。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贫困人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中国贫困问题的焦点由农村转入城市。伴随改革开放深入与开展,社会结构迅速调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城市下岗职工,他们与部分离退休的老年人、长期伤残人员构成了现价段的城市贫困人口。2007年3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扶养人的社会救济人员,即传统上的“三无人员”为89.8万,占低保总人数的90.3%。还有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他们面临着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的社会问题,也极易成为城市贫困人口。

城市人口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

据2008年8月开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摸底调查,以各地区最低生活

保障为标准,只要是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无论是否享受低保的,都视为城市贫困人口计算,全国标准的平均水平为130-150左右,保障人数约为1382万。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低直接导致了他们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医疗保障,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突出。城市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也给社会带了许多问题。城市贫困人口作为社会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制约社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供给造成影响。这部分人经济能力较低,社会消费能力低下,对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日益增加的贫困人口严重的束缚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另外,随着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极易造成社会犯罪,危害社会团结安定。

城市人口贫困原因

造成城市贫困人口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体制及政策变动的原因,也贫困家庭人员组成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职工失业下岗

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80年代以前我国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国企的大量存在已经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国有企业中部分职工因自身的技能与素质不高沦为下岗职工,而再就业也成为一个难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职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技术能力不强而下岗的工人因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成为城市的贫困人口。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直接导致他们生活的困顿,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

2、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仍有部分居民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分配制度,伴随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参与分配,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薪酬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的收入扩大。垄断行业的收入比其他竞争性行业高出许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在电力、烟草等行业的职工工资是其他行业的5-10倍。而工资阶层承担的个人所得税比例高达50%,占总人口20%的富人阶层还不到10%。

政府没有在税收、经济补贴和其他政策上做大的调整来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

3、子女教育费用增加

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家庭不论收入的高低,都愿意在子女教育经费上进行大投入,使得教育费用成为城镇居民生活面临的一大难题。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已经免除,但许多家庭仍要面对种类繁多“杂费”,如补习费、赞助费、住宿费等。根据审计署0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06-07年之间,全国的19个城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取择校费、补课费等5.02亿元。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中更有竞争力,不惜花大量的金钱培养孩子的其他特长。从幼儿园开始学舞蹈、学画画、学钢琴,高额的培养成本使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并且近年来的出国留学热高温不降,有的家庭宁可背负债务也要将孩子送出国外学习。

4、高昂的医疗费用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还处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是许多家庭的一个重负。2010年,在医院门诊看病的病人的每人每次平均医药费用为166元,住院的人均费用超过了6193.3元。一次生病住院的费用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对于那些常年患病的人,医药费更是压得他们无法喘气,累及家庭。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中,患者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称,加之现在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大处方药品的大量存在,使患者因看病而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的一员。

5、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用于维持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存,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本质是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实际上我国社会保障范围比较小。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03年参加社会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3亿人左右,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只有440万人,仅占登记失业人员的57%,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不到7000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不到2500万,都远低于实际应参保人数。

解决城市人口贫困的对策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实施以来,成为维持居民最低生活的保障。承担着扶贫帮困的社会重责,但社会救助体系还未完善发展,法制还不健全,社会反贫工作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力量在反贫工作中的积极性还未充分发挥。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应该加快社会救助体系的全面发展,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社会互助为辅,配以相关的优惠政策,集中社会的多方力量,使城市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贫困人口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加强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劳动竞争力,为实现其下岗再就业提供保障。改变传统“授之以鱼”的救助方式为“授之以渔”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政府应当重视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加大资金的投入,对贫困劳动者实行免费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各种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培训。扩大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就业面,以适应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增强“创业意识”培训,改变以往“没面子”“眼高手低”的思想,帮助下岗职工树立正常的劳动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了解国家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措施,增强职工综合能力。政府应当在政策上扶持贫困人口实现再就业,为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解决其资金缺口同时在税收政策予以适当减免,支持小企业在建成初期的发展。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企业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企业的离退休工人养老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保障职工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促进企业改革和社会团结稳定。

2、扩大保障范畴

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把应参与社会保险的企业员工、城市农民工、还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纳入保障的范畴,做好集体企业和私企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

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为丰富社会保障资金的充足,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将社会公益组织看成是政府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者。政府可以积极提倡社会捐助,设立各种公益组织推动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对实行捐助的企业予以政策的优惠,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保障金的筹集。政府应积极寻求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降低社会保障金运行风险。在加强积极征缴与努力寻找新的基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严格审查各项社会保险金,严禁挪用滥用,来保障基金的安全性。

现有的社会保障立法不全,各地区部门之间规则制定不统一,保障的范围有限。加快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法律刻不容缓。

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对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及杂费可以适当的免除,保证家庭贫困的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高等教育的巨额学费,是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高学费的门槛阻挡了许多贫困学子的求学梦,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剧。社会与学校应该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救助,可以是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还可以提供他们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赚到学费。结语

5.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篇五

摘要: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民政工作的重心,及时把握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长沙市各城区社区建设工作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南京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做法,通过描述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的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当前着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社区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目 录

一、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3-4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4-7

(一)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二)基本明确了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基本思路

(三)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7-10 1.社区缺乏全方位建设。

2.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4.街道、居委会管理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5.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6.社区组织功能错位。7.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10-13 1.完善社区工作体系。

2.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3.社区居委会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5.发挥社区整合功能。

6.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7.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间的关系。8.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

9.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1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工业化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逐步深入,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负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社区服务职能开始分化。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成员的“单位人”属性逐渐向“社会人”过渡趋势愈加明显,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大规模社区建设启动之前,长沙市已开展了创建文明社区的活动,创建了望月湖、咸嘉新村等一大批文明社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的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笔者就长沙市内五区重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并结合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区一词,由英文community译来,其意为在一起生活、工作的同质人群的共同体。目前,我国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权威解释是:社区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构成社区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地域因素,即由一定地域自然环境构成的社区主体的生活条件和场所;二是社会关系,即必须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三是互动因素,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共同的社会归属感,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和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取向。一种是着眼于基层政权建设,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因此,这类研究者提出要将城市管理权力下放,扩大基层政府的权能,进一步强化街、居组织的地位,乃至把街道办事处变革为基层政府,使其由主要承担民政职能转为承担整个街区的社会综合管理职能。由于这类研究直接面对街区实际,并且集中在政策层面,针对性较强,因而直接影响了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虽然法律尚未确认,但90年代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试点实际上都将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政府管理的实体来强化,现实中大多数城市沿用的是这一种取向。

第二种取向是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进行操作性政策的设计,但多以社区理论和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假设和分析的基础,因而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社区制”。他们针对街区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对社区居民的动员,而政府方面又因包揽公共事务过多,所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并进一步滞缓了社区发育。为此,他们提出:(1)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政府权力应向社会转移;(2)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居民互动,并实现社区动员;(3)将社区服务由政府对居民的单向服务变为居民相互之间的双向服务,从而营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发育;(4)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让社区管理自己。对应于街道权力的扩张,这类观点的极端是政府对社区事务干预越少越好。

社区制研究强调街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街道行政压力繁重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初衷,因而正在对社区建设的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鼓励下,各地街道和居委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和基本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总结社区建设的上海、南京、青岛、沈阳、武汉等模式,有以下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社区成员实际需求出发,服务社区居民;二是坚持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活动,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社区建设氛围;三是坚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着力抓好社区自治组织建设,逐渐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已基本明确,即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功能,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以长沙市为例,各城区都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是建立了推进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经过一阶段的探索实践,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加大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按照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各城区对街道、居委会,特别是居委会的规模进行了调整,科学划分社区,合理地建立社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区自治组织。三是因地制宜地确定社区建设的项目。目前,从各城区确定的项目来看,有多有少,不尽相同,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基本内容有六项,即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这些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四是理顺关系,强化社区功能。各区都重点抓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这个环节,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注重理顺区、街与社区的关系,以及社区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五是推进社区民主。通过“四个民主”,实现党委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建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三)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目前,社区建设已取得初见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得到所在省、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社区建设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功能得到了强化。各部门、各驻区单位在社区中找准位置,从各自本职出发,向社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社区普通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治安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以及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尤其是着手解决一些群众亟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社区建设丰富了社区生活,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凝聚力增强,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通过社区建设,找到了一条加强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的新路子。通过实践,城市基层管理开始由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向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自治方式转变,使城市社区成为全部城市工作的基础和载体,使城市大量实际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四是通过社区建设,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有所提高,工作条例有所改善。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评议社区工作和参与社区事务,既促进了社区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制关注的焦点其实也是基层社会功能性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秩序的形成,但由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它与前面所言的另一种主张在事实上形成了“社会化”与“行政化”的争论。其实,如果各执一端,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都非常明显。对于强调行政化的倾向来说,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街区历史与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和强力解释,因而实用色彩较浓,缺少宏观和长远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忽视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的力量,因而不能找到推动社区发展的更为丰富的资源。对于强调社区制的倾向来说,虽然视野较为开阔,政策思路也更加适应街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但由于在理论上以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作为预设前提,他们的对策思路在实践中就常常缺乏实施推动的主体。换言之,社区制研究的理论与对策是相互矛盾的,在理论上,它主张政府行政权力的淡出,在实践中却又将政府作为预设的推动主体。因此,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法上,以行政推动为主导,以工作方案为导向,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仍然很浓厚,居民的自发参与限于配合政府工作方案,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专业方法启发社区居民的独立自主行动,主要表现:在形成机制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社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划定或一手促成的;从已有社区的性质看,目前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的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唯一主体,与社区有关的工作被纳入了政府工作轨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从管理体制上看,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的社区,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模式,存在着强化政府行政职能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社区建设成果上,重视有形的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忽视无形的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缺乏全方位建设。社区建设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而目前不少地方社区建设基本上以解困济贫,解决孤寡残困人员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在实现社区全方位建设上做得不够。

2.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管理体制变化不大,这已成为阻碍社区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些城市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4.街道、居委会管理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街道、居委会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服务手段不健全。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础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社区干部中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较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5.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6.社区组织功能错位。现行社区组织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单位制”混杂于“社区制”,社区内“诸侯割据”,各单位“自办社会”现象严重。社区基本不具备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很难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社区资源整合相对滞后。社区服务发展前景看好,实现产业化市场潜力也大,但由于整合资源的办法不多,导致社区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实施社区设施投资多元化尚未实现。7.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够高。部分居民的文明水平与广大群众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较高期望不相适应。社区成员在自觉维护社区整体利益、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上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

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将社区建设摆到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比较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党政领导与社区群众同心协力建设社区的良好局面。

1.完善社区工作体系。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为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会》规定,建设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决策、社区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通过四个社区主体组织的互相配合、促进与制约,形成科学、完善的社区工作组织体制。

2.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街道办事处是政府派出机构,行政色彩较浓,不利于体现社区自治性质;而现有居委会规模过小,资源少,功能弱,居民归属感不强。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如大连市居委会由1826个减到879;深圳市在保持街道原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以3至4个居委会基础,组建一个新的社区管理委员会,一般包括3000-5000户左右,人口1万人左右。

3.社区居委会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要依照《居委会组织法》,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领导班子。坚持定期开好居民代表大会,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经常性联系。抓好居委会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居委会工作档案。把居委会的自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责权利明确、协调配合、互相制约、管理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如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流动党支部、党员登记站、社区业余党校,加强社区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紧密联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同时,建立并发挥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互助协会、社区科普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5.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系统,其任务主要是通过提供便民服务,营造一个舒适、便利、优美、安全的社区环境。

6.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7.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间的关系。社区的物业管理要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物业管理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性企业,而社区居委会在本辖区具有法定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职能,它代表居民对物业公司的工作给予支持、配合和监督;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应该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

8.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实施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居工作和街居干部制度。要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9.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

1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创新理论和政策,以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快速发展。当前从理论政策上要探讨以下问题:

社区定性问题。社区应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人们往往把它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后一种定性是不符合社区建设宗旨的。社区建设不是基层政权建设,而是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应该指导,而不是包办,要及时地把群众能够自治的公共权利交给群众自己行使,促进社区群众自治的发展。

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问题。如果只有社区为居民群众的一面,而无居民群众积极参加社区的自治,社区建设任务就只完成了一半,必须把这两个方面都做好。

社区建设动力问题。在社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力主要来自政府。其次,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动力。越是往后,就越要借助和突出社区群众的动力。

参考文献:

李汉林等:《寻求新的协调――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测绘出版社。夏宝龙:《城市街道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潘乃各马戎:《社会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吴德隆谷迎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知识出版社。

卢汉龙:《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马伊生等:《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5期。陈涛:《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6.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篇六

——宜昌市“一本三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探访

编者按:在宜昌市第一届市直机关“十佳服务品牌”评选和群众投票活动中,由宜昌市委政法委选送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品牌获得第一名。

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中,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创新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管理“一本三化”新体系。

这一全新模式运行两年多来,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关爱民生、构建和谐中造福于民,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在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宜昌经验”:“宜昌探索‘一本三化’新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宜昌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宜昌经验”迅速被推向全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格格”,解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无穷魅力。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把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建设“数字网格”和“电子地图”,推动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网格上聚集整合,构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全方位、动态式、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效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以人口信息流为指令,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提供有效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区网格管理员主要工作项目: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主要负责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七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

两天完成过去一个月才能完成的60万选民登记、143例死亡人员领取养老金案被纠正、社区化解矛盾数占全市98%……这些让人惊叹的工作成绩,正是“网格化”管理带给宜昌的新变化。

一个统一的网格平台,34个部门,267个单位,121个社区,1110个网格,1110名网格员……100多万人口的宜昌城区,繁杂庞大的社会管理事务,如今都汇集于这个全新的“网格管理”模式之中。街头巷尾,有需求,就有满足;有危难,就有援助。民之所需,民之所诉,在第一时间都能得到援助和处理。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管理的变革,正在引发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我们这栋楼的地下室,被改成厨房,还放了几个大号煤气罐,这要是出现火灾事故了,十几户人家咋办?”航运社区网格员张燕接到所在辖区居民的反映后,立即赶往该商铺了解实际情况。

经核实情况属实后,张燕迅速将该事件反馈到社区联动上报平台,相关对口单位宜昌市公安局伍家岗分局消防大队在信息平台上查到该事件后,马上派人到该商铺现场核实,并下达了书面限期整改通知书。在整改期间,张燕又多次上门,检查督促商铺按照消防部门要求改正。经过不懈的努力,该商铺终于将厨房从地下室撤出,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

目前,宜昌城区像张燕这样的“格格”有1110人。2011年3月,宜昌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全面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按“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将中心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把各县市城关镇54个社区划分为628个网格,每个网格涵盖约300户居民,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管理体系。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明确责任、细划工作,综合履行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7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

在市网格监管中心的大屏幕上,轻点鼠标,一个网格所辖各街道摄像头、照明系统、窨井盖、消火栓等设施的位置一览无余。这些得益于网格员们详实准确的信息采集。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格格”的网格员们,“一日双巡”,入户调查,“零距离”、“全天候”服务,通过全市联网的“社区e通”,将社情民意、各种信息与全市集中管理的信息平台联网,并随时根据掌握的新情况对信息进行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体。通过“社区e通”可以直接将信息上传到市直34个部门、区直25个部门,从而成为部门深入千家万户的一个个触角末端,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间差,提升了服务效率。

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上门照看空巢老人,给新生儿办独生子女证……在社区里,凡是你需要办理的各种行政事务,“格格”们都能帮你搞定。目前,我市全面推行社区为行政部门代理事务、网格员为居民群众代办事宜的“双代服务”,以特色社区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构建起全方位、动态式、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格局。

在石板溪社区,19名“格格”实名上网,与社区居民共建QQ群,及时上传国家最新政策,发布社保补贴通知等,并在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与纠纷,为居民们排忧解难。“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如今,城区已建立45个网上警务室、微博和QQ群。

对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也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家住大公桥街道的杜某某,曾因盗窃罪入狱。出狱后,亲朋好友都疏远了他,六十多岁的他整天待在家里喝酒,靠低保维持生活,又患上了肠梗阻。大公桥社区的9号网格员赵丽莎了解情况后,帮他申报了低保大额医疗救助金,落实了相关救助款物和生活必需品,还千方百计帮他找到了一份安保工作,让他重拾信心。

全程化、信息化服务是社区网格化的最大亮点。宜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包含13个大类119个子项,汇聚近4亿条信息数据。依托这个“大系统”,实现对“人”从出生、入园、入学、入伍、就业、结婚、生育、养老,一直到死亡、殡葬的全程跟踪和管理服务。一个新生儿的出生,或是一位外来人口进入宜昌,社区网格管理员都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服务,相关部门也迅速跟进,及时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

社区管理,事无巨细,包罗万象,仅靠“格格”的力量显然不够。

为此,我市建立起“部门联动,力量下沉,服务到人”的机制,公安、工商、社保、卫生、房管等市直34个部门再造351项工作流程,变过去的串联式化解为现在的并联式化解,为准确掌握社情、及时化解矛盾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7月,一名福建籍男子,租住在张家店社区网格员柳敏管理的网格中的一处民宅,在人口信息比对时,她发现了问题,最后查清该男子是一名公安部通缉的杀人嫌疑犯。落网后,该男子说,潜逃了20多年,没想到在这里才住了17天,就被抓了。在去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宜昌市公安机关通过人口关联比对,抓获在逃人员87人。

准确的信息采集和比对机制,让宜昌的社会管理和治安闯出新局面。

目前,信息比对机制在宜昌已被广泛运用。例如运用于人社工作,发现了143例顶冒死亡人员领取养老保险金案件;运用于食品安全监管,发现无照经营占6.7%,许可证过期占4.58%;运用于消防,可快速精准确定着火方位……“格子”,使管理更加精细,社会更加稳定。两年来,“多方联动、上下配合”的机制先后帮助公安部门发现外来违法犯罪前科人员933人,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685人。目前,各网格每月收集各类矛盾信息近2000条,社区内化解率98%,工商部门受理各类诉求17243件、增长1.9倍,处理食品违法类案件890件、增长2.7倍,2011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制度创新“十大最佳事例”奖。

宜昌的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优化,群众安全感和生活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在2011年、2012年全省公共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测评中,我市位居全省地市州第一名。

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我市成功探索构建的“一本三化”社会管理新体系,将人、房、事、物、组织这些城市管理的要素,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构建动态更新、联通共享的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做到了“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宜昌经验”由此而生。“宜昌经验”成为了湖北社会管理创新“样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王乐泉、回良玉、李源潮等专程来宜昌视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强调指出宜昌网格化管理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称赞:“这是互联网时代用于社会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2011年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在宜昌召开,2012年我市三次在国家级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半月谈等中央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向全国推介宜昌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学习推广“宜昌经验”。“宜昌经验”又如同一个加速器,推动着宜昌社会管理模式更加深刻的变革。

未来,我市将不断探索社会管理规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初步建成城乡统筹的社会管理体制和“两个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社会组织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7.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篇七

一、城市社区网站的界定及社区网类型

城市社区网站有别于互联网中常说的“社区网”, 如人人网、天涯社区等, 它是基于实体社区之上的“虚拟”社区网站。北京地区较为成功的该类网站有八通网、望京网、回龙观社区等。由于该类网站尚处于初创期, 理论关注不足, 因此, 有关“社区网”的外延较为杂乱。笔者经过调研, 概括出社区网的以下几种类型:

从举办主体上分类, 目前社区网有居民自办、街道及居委会举办、开发商或物业举办、大型网站举办的社区频道等四种类型。居民自办以居民“老付”自办的八通网为代表, 街道及居委会举办以数字东城——景山街道办事处为代表, 大型网站举办以搜狐焦点网www.focus.cn、搜房网www.soufun.com为代表, 开发商或物业举办则典型性不足。因为举办主体不同, 各种类型的社区网特色也截然不同。居民自办网站公益色彩浓厚, 人气充足, 用户粘度较高。街道及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网官办色彩浓厚, 以社区官方新闻及公共服务为主, 居民常被动关注, 用户粘度较低。大型网站举办的社区频道往往在新楼盘销售中吸引买房者关注, 以楼盘信息和业主论坛抓住网友, 待入住后用户粘度降低。开发商或物业因与业主的直接利益冲突, 因此其举办的网站粘度更低, 常维持时间较短。

从内容特点上分类, 社区网站可分为网络社区类、新闻资讯类、搜索引擎类、综合类四种类型。受新浪等门户网站的启蒙较深, 现有的社区网站大多以新闻资讯为首页主要内容, 而各频道则按照不同的用户群分类成不同的“网络社区”。因此, 现有社区网基本是“网络社区”和“新闻资讯”的整合体。

基于以上对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分析, 本文对现有的主流“城市社区网站”内涵作以下界定:由社区居民自办, 运用Web2.0技术, 承载了新闻资讯、公益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博客、威客等功能的服务本社区居民及工作群体的网站。其典型代表是:八通网、回龙观社区网、望京网、亦庄生活网等。

二、社区网站发展的基础

北京社区传媒联盟 (www.bjcmu.cn) 截止2010年7月底有50家社区网聚集加盟, 其中八通网、望京网、回龙观社区等已经实现注册用户20万以上, 同时在线人数6000人以上, 年收入百万以上的发展规模。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比, 北京地区的社区网站数量多, 发展速度快, 营销能力强。之所以呈现如此的发展态势, 与社区网作为一个媒体所涉及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外部环境等因素有极大的关系。

(一) 新城市、新社区、新楼盘中新居民的现实需求催生社区网的创建

在北京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 “移民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在“移民性”之下, 伴随着我国的住房体制改革, 福利分房制度被打破, 城市商品房社区开始大量出现并成为未来社区发展的主流。与老式公房小区和单位福利房小区不同, 新建商品房社区 (在北京, 新建社区集中在通州、望京、回龙观、天通苑等区域) 的居民以青年群体为主, 年龄在25-40岁之间, 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收入水平。这些青年人群当中, 互联网已经超越传统媒体, 成为每天接触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媒体”。现代高层居住区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让“新居民”们有了强烈的社交需求。当面临买房、装修、饮食、购物、医疗、子女上学、物业管理等问题而棘手时, 当现实社区生活中交流需求无法满足时, 习惯互联网生活的年轻居民, 通常寻找有着相似需求和经验的本社区居民进行交流, 社区网应运而生。在居民中, 更有热心、执着、勤奋、高效且有能力的人喜欢为居民在互联网中牵线搭桥, 于是论坛版主产生了。这也恰好满足了他们的“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二) 新城市、新楼盘、新业主带动新传播者的产生

在传统媒体诸如广播电视的传播中, 总是传播者先行, 推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而在“社区网”的产生和发展中, 却是作为受众的居民推动网站前行。新城市产生移民一族, 新楼盘产生新业主, 新业主有了新问题, 而传统解决渠道, 包括居委会、开发商、物业等无法及时解决时, 业主们向自己求助。这其中, 不仅包括现实生活方面的交通、装修、饮食、购物、医疗等, 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发泄、同情、互助等。于是, 社区网的创建者 (传播者) 由居民自发产生了。“老付”辞去大网站工作, 白手起家为其居住小区“新华联家园”创办“八通网”, “六班长”2000年回回龙观买房, 顺便建了一个讨论装修、买房的论坛, 于是有了现如今的“回龙观社区网”。与传统媒体传播者不同, 社区网创建者年轻、有互联网从业经历, 且富有热情。除了创建者之外, 社区网的工作人员寥寥无几, 八通网规模最大也不过十几人。作为非传统网站的编辑, 他们更多的任务在于发掘好内容, 并与用户沟通。此外, 社区网的最大传播者还包括居民自身。据社区网负责人介绍, 网站的诸多论坛都是依赖业主自己维护, 纯粹出于爱好和公益, 没有任何收入。

(三) 互联网普及和Web2.0技术, 驱动基于真实社区基础上的虚拟社区的创建

假设我们还处于Web1.0时代, 社区网不会发展迅速。设想, Web1.0时代的社区网可能仅仅是新闻资讯的发布平台, 与新浪、搜狐没有区别, 只有存在资讯范围的差异。社区网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地域贴近性, 更在于它的个性化以及社会化, 而使得社区网实现这一功能的技术推动力便是We b2.0技术。所谓We b2.0“是以个人为基础, 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手段, 通过鼓励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形成社区化的生活方式的平台。”[3]这一技术恰好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个性化表达以及“虚拟社交”的需求。

(四) 区域经济发展的传播需求, 推动了社区网的规模化发展

随着新社区的建立, 社区的商业配套日渐成熟。以望京为例, 大社区中囊括了家居、超市、商场、餐饮、运动健身、教育等各种商业元素。这些商业一方面依赖传统媒体传播, 另一方面, 因其消费群体的区域化特征, 区域商业纷纷主动将广告投向社区网。因此, 一开始均定位为公益网站的社区网纷纷开始了商业化运作, 如望京网的定位不再是“服务望京人”, 而是“服务全体望京人及望京企业”。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网的规模化运作。

三、社区网站发展的现状

2000年, 回龙观社区网创建, 这是北京最早建立的社区网站。经过十年发展, 一批社区网迅速成长, 与社区居民和社区商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目前社区网的现状如何?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

(一) 举办主体凸显民间性

社区网对于社区居民的吸引力源自于它的民间性。目前, 北京地区大多数社区网是由民间创办的, 因而避免了政府部门举办的行政色彩以及开放商举办的商业色彩。草根站长们创办的“草根”性质的社区网站, 与居民生活贴近, 与百姓内心贴近, 这恰好顺应了时下的“草根热潮”。

(二) 传播内容主打服务性

民间举办, 决定了社区网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在此定位下, 社区网内容追求的不是“大而全”, 而是“小而细”。不少社区网从“社区黄页”做起, 随后, 其内容在居民网友的推动下不断细化, 发展到现在, 北京地区的社区网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 新闻资讯。内容以本社区资讯为主, 多来自社区论坛, 属网友采写播报。第二, 社区论坛。包括房产、教育、运动健身、征婚交友、美食餐饮等。第三, 便民市场。为居民进行商品交易提供虚拟空间, 包括居家及办公用品等。因现代居民居家闲置物品较多, 而邻里间可信度强, 该市场异常火爆。第四, 社区圈子。因关注热点与兴趣一致, 在社区网上自然形成了网络群体, 包括运动圈、业主圈、主题圈、生活圈、情感圈、同事圈、同学圈、车友圈等, 他们在线下也组织各种活动。真正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互动。第五, 房产信息。包括买房、租房、装修等, 这是社区网最实用的版块。第六, 集采团购。为社区居民集中采购物品, 以节约费用。第七, 其他公益内容。包括社区黄页、地图、医疗保健、居民问答、投资理财、生活指南、社区相册等等。总之, 互联网的海量空间使得社区网内容的丰富性远远超越传统媒体, 全面覆盖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个方面, 柴米油盐、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无所不有, 这些丰富实用的生活资讯将随着社区人工作生活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更新, 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三) 传播渠道体现先进性

社区网虽然是社区的小媒体, 却因为“草根站长”们的技术优势、思维敏捷以及来自居民的智慧, 能够基于Web2.0技术, 不断创新传播渠道。“媒介即讯息”在社区网中表现无疑。第一, Web1.0技术推动的社区新闻资讯首页顺应了网民的阅读习惯。第二, 论坛的主导性地位成就社区网相较于官方网站的吸引力。第三, 博客、微博的广泛使用让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第四, Wi Ki技术的使用让居民的疑问得以方便解答。且由于网友身处同一社区, 因此答案的参考价值极大。第五, 搜索引擎的使用, 让居民从海量帖子中获取有价值信息成为可能, 提高了资讯获取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四) 受众群体彰显忠诚度

2010年7月, 望京网的注册用户超过21万, 同时在线的用户最高纪录为6000人。[4]而2009年初, 回龙观社区网用户就已经超过了40万。[5]仅仅服务于本社区的社区网用户如此庞大, 可见其对用户的吸引力。除了搬迁离开, 这些居民始终是社区网的忠实用户群。因为生活每天继续, 问题每天发生, 与邻居在线交流成为当下社区生活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 一批核心用户群也随之产生。他们不仅对社区文化、社区生活、社区问题富有更高的热情和关注度, 同时还具有勤奋、执着的品质, 以及绝佳的文字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两个群体是社区网繁荣的主力军。

(五) 传播效果在于桥梁性

北京社区网走过十年发展历程, 虽然他们仅仅是社会组成的小单元“社区”里的虚拟空间, 但是他们对于居民、政府、商家却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第一, 它为居民架起了社交桥梁。现代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封闭性导致的社交冷漠, 由于社区网的出现有所改观。居民不仅在网上成为自由交流的好网友, 还因为兴趣爱好一致性成为线下的好朋友。第二, 为居民和政府架起了沟通桥梁。居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对政策的意见、建议在现实中反映渠道有限, 社区网提供了一个畅谈心声、参政议事的空间。政府部门也有效地把握了这个平台, 经常性关注。第三, 为居民和商家架桥了交易桥梁。为商家做线上广告、开拓电子商务平台, 社区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捷性以及商家的销售力。

其实, 社区网发展至今, 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建设, 让公民对社区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在社区网的带动下, 社区生活“服务、帮扶、交流”内容增大了, 社区文化也增添了“民主、包容、友爱、活跃、热情、执着、责任等”新内涵。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 社区网对于公民社会的建立已经产生了重要意义。

四、社区网站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模式研究

与社区报和社区视频相比较, 笔者认为社区网的发展前景乐观, 发展势头良好, 认可度最高。但是, 问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 社区网的问题来自于它目前的两大服务群体:一是居民, 二是社区商业。对应着的就是社区网目前的两大问题, 即公益性如何做足?商业性如何做强?

毫无疑问, 社区网必须坚持做公益, 脱离了公益, 社区网就没有竞争力了。与此同时, 在公益之外, 社区网还要把商业性做强, 否则必然在互联网激烈竞争中遭遇弱肉强食的命运。至于公益性, 社区网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是充分发挥其社区民主建设策源地的作用;至于商业性, 社区网需要在营销手段上拓展样式, 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 公益性———充分发挥社区民主建设的策源地作用

作为开放性、自由度最高的媒体, 社区网应该自觉地在社区民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网在汇聚民情、民意、民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成为社区民主建设的策源地。为此, 社区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争取政府支持, 保证内容主旋律性质。

八通网站长付长宝获得了“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 八通网两次获“中国地方网站二十强”, 京市委、团市委、通州团区委关注并支持八通网, 媒体多次进行报道推广。八通网获得快速发展, 成为居民乐于交流的空间不仅因为其“草根性”, 与政府关注带来的网站的社会作用加大也有很大关系。获得政府支持有三大好处:一为网站做了免费广告, 且效果绝佳;二是社会性与影响力加大, 网民话语被关注度提高;三是网站将获得更多的资源, 加速发展。这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 站长与编辑要做好把关工作, 对于不良帖子要及时处理, 保证内容的健康性。

2. 抓住核心用户, 发挥其意见领袖作用。

社区网用户粘度较高, 但是也要善于培养核心用户。对于社区网来说, 核心用户群就是各个论坛的版主, 他们同时也是社区网潜在的员工。确定论坛的风格、整理文章、编辑精华区、活跃版面、协调矛盾等, 版主等于现实的社区领袖, 他们的标准、言论等直接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 对于社区言论的风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发现核心用户群, 这需要网站编辑们从对文章的管理变为对用户、对标签的管理, 善于发掘优秀网友, 并将它们嵌入到团队中, 成为网站的核心力量。

3. 引导社区舆论, 影响政府公共决策。

社区网应结合社会和社区热点, 主动设置议题, 在居民自发参与的基础上主动发挥引导作用, 为社区公共事务出谋划策。目前, 在北京的一些社区, 社区网论坛常常成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参政议政的有效舞台。社区居委会、政府街道办, 甚至区委的工作人员都经常进入网站倾听百姓呼声, 并借助网站发布有关信息。

4. 线上线下民主参与结合, 推动现实民主建设。

首先要坚持线上创建更加自由的民主空间, 引导网民对身边问题多提建设性意见;其次, 社区网要敢于承担, 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针对线上讨论, 积极开展线下活动, 将意见集纳, 向居委会、当地街道或政府反映, 以争取解决方案。再次, 要建立虚拟社区里的站长、版主与实体社区中的居委会、物业、街道、开放商的有效沟通机制, 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搭建现实的民主平台。

(二) 商业性——强化主体, 丰富手段, 向外突围

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 并延展到线下, 另一方面, 社区网作为毋庸置疑的商业网站, 还担负着营销重任, 是否矛盾?据调查, 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网的商业性并不抵触, 反而认为更提高了服务性, 而社区网负责人也纷纷开始尝试各种营销手段。因此, 社区网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持公益性基础之上开发商业性。

1. 投资主体更强更大, 加大商业性。

目前, 北京地区社区网基本实现盈利, 但是由于投资较少, 资本短缺, 因此盈利较少。与北京遥相呼应, 着力打造全国第一城市社区网站的杭州19楼却收益颇丰。“截至2010年3月, 19楼拥有700万注册用户, 日均页面访问量达1300万, 每日独立访问用户达94万人次。19楼正以爆炸式的速度向前发展, 每年的增长均保持在300%以上。”[6]如此大的用户群体必然带来庞大的收益。该网站起步于2001年, 与北京社区网几乎前后起步, 为何落差较大。一方面, 因为杭州19楼市城市网, 面向整个杭州市区, 本身覆盖面广;另一方面,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该网站的投资主体实力雄厚。它由浙江第一平面媒体都市快报投资创办, 报网互动产生广告效应之外, 规模化投资带来的是完整现代的企业目标、企业文化、企业团队以及营销手段。因此, 北京地区社区网向前发展, 首先需要宏大志, 即确立跻身互联网前列的目标;其次, 要有更强更大的投资主体介入, 曾有报社有心于整合介入后结果不甚理想, 笔者希望社区网深思熟虑, 眼光放远, 同时期待更合适的投资主体介入;再次, 要健全机制, 改变小作坊模式。社区网发展至今如果一直依赖几个工作人员努力, 做大做强很难实现。未来, 随着投资主体的出现, 希望社区网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企业运营能力。

2. 营销手段多元并行, 增加吸引力。

这不仅是城市社区网站面临的难题, 也同样是开心网等社区网的最大困惑。北京地区社区网已经尝试了多种营销手段, 并且收获了不小回报, 未来, 社区网还需要在社区商业模式上进一步探索。这其中包括了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

线上营销方面, 社区网第一要继续拓展传统广告业务, 这其中包括首页广告、论坛广告、博客广告等;第二, 要充分利用社区网优势进行口碑传播;第三, 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模式。八通网的“便民市场”、望京网的“二手市场”、19楼的“BB大卖场”均属于电子商务。除了这种C2C模式以外, 社区网还应面向社区商户, 开展B2B (企业与企业之间) 、B2C (企业与消费者) 的电子商务模式。

线下营销方面, 第一, 继续做好集采团购。帮用户省钱, 为自己赚钱, 双方受益, 市场庞大。第二, 积极组织活动, 如八通网组织的“物易物活动”, 活动本身可能不赚钱, 却为线上的交易进行了宣传。第三, 吸引企业资助。

3. 适度向外围拓展, 增强网络化。向外围拓展, 包括向外埠拓展和向外部媒介拓展。

向外埠拓展, 即总结本社区网的成功模式, 推广到外区或外省。八通网已经进行了尝试, 且取得了前期的成功。如2009年八通网建立了一个服务于哈尔滨的社区门户-冰城网, 随后, 又将模式复制至山东寿光等地。外地建网如何本土化, 八通网在推广的同时找到了本地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 解决了本地化的问题。当然, 这其中的成功之道、存在问题还需要假以时日观察。

向外部媒体拓展, 即与手机、报纸、电视等媒体形成互动。杭州19楼开通了手机访问业务, 望京网等北京社区网站与都市报保持着密切联系, 提供消息源, 互惠互利。因此, 社区网进一步发展, 应充分发挥其信息民间性、草根性特点, 成为传统媒体的信息提供商, 从而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政部2000年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见http://www.hb.xinhuanet.com/zhuanti/2007-05/22/content_10089513.htm.

[2]周德民, 吕耀怀.虚拟社区:传统社区概念的拓展[J].湖湘论坛, 2003 (1) :68.

[3]周天舒.Web2.0时代的网络编辑和自组织内容网[M]//董江勇, 李博明.与50为网站主编面对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96.

[4]信息来自望京网页面见, http://www.wangjing.cn.

[5]池海波.观内9年一“网”打尽——回龙观社区网伴随小区成长见证身边点滴注册用户超40万[N].法制晚报, 2009-03-06.

8.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篇八

摘要:社区体育是城市体育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新型体育形态。当前,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经济过渡,城市管理体制及社会生活深入变革,在此背景下,社区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日益重要,而社区体育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此文将广州新型社区体育的开展作为对象,对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予以分析。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方向

中图分类号:G818;F719

城市社区体育是近年来兴起的,属于新兴体育形式。广州新型社区体育开展尽管呈现了新的发展势头及时代价值,但仍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及方向作以研究,促进广州城市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及社区体育共同发展。广州新型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是以下重点研究的。

一、广州新型社区体育开展现状

1、完善社区设施

广州市对现有训练场馆及比赛场馆进行改造或修建,并新建体育场馆,兴建社区设施,成功举办亚运会,且全市的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已达8000个,构建了面向大众的服务性社区体育体系[1]。荔湾区及越秀区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对大众开放,满足居民运动要求,对促进社区体育有重要意义。

2、体育人口增长

广州市经济发展较快,群众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在总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支出不足0.4000%,而教育、文化、医疗及保健等消费指出占比大幅上升,说明社区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从基本需求型(衣、食、住)过渡到重视生活质量型。目前,体育人口已占城市总人口50%以上,体育组织社团较多,并经常举办群众性体育竞赛[2]。

3、体育项目丰富

经济收入增长促使体育项目更加丰富、多样。传统体育人口体育内容以易掌握、易行简便、便于活动、小型多样等为主,随体育运动消费水平不断增高,逐渐向项目多样化、技术性、内容丰富性、器材场地要求较高等方向发展,更富有休闲性。据报道,广州市新型社区体育呈现多元化取向,包括社会交往、强身健体、目标达成、娱乐休闲等。另有分析表明,免费公共空间仍是居民运动健身的主要场所,锻炼方式多选择快走、长跑等,此外,也有不少人选择台球、网球、交际舞、瑜伽、保龄球等方式,体育场所逐渐向正规体育场馆转移。

二、社区体育开展中存在问题

1、缺乏专业指导

现阶段,因种种原因,社区体育缺乏专业性的体育指导人员。市民对体育消费的意识不断增强,据调查,约有80%以上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但在体育健身场所缺乏专业的指导员,或者能胜任工作的指导员较少。研究调查,约有50%健身者认为指导员一般,约有26.7%认为指导员无法胜任工作,而仅有23.3%认为指导员胜任工作[3]。健身房经营者调查结果也显示,广州市各新型社区体育场所缺乏指导员,现有成员中多为高校的兼职体育教师或退役运动员,而未经专门培训。

2、社区之间缺乏沟通及交流

大众健身组织具有项目单一、形式松散等特点,社区之间的沟通及交流较少。如今,广州市各类组织社团有上万个,多为自发性,无专门活动资金及管理人员,健身场地较不固定,规模较小,运动项目比较单一,成员较难根据兴趣、年龄、爱好、技术等选择项目,锻炼热情不高,无法连续、定期进行锻炼,组织与组织、团体与团体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载体,社区之间缺乏沟通及交流。

三、广州社区体育发展方向

1、培养体育指导员

体育院校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及地理优势,增加与社会体育发展相关的教育内容,拓宽专业范围,开设实用性课程,培养多方面人才,如社区服务、体育新闻报道、运动管理与指导、身体疗法等,以期培养社区体育及学校体育多用途人才。

2、建立体育俱乐部

广州市已经具备建立综合性体育俱乐部的成熟时期,并在社区体育规划及设施建设方面有具体要求,各个社区具有可供居民健身的体育设施,当前全市社区体育人均用地面积及设施已超过相关国家规定,社区体育网络系统不断完善,设计建造了与园林建设、城市建设及环境建设相互融合的体育设施,确保体育服务高水平,满足居民对社区体育及设施建设的要求;对于单体住宅楼、住宅区等,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在资金方面,增加财政投入,扩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保证体育经费足额、及时拨付,视情况组织各项活动,如健身咨询、技能培训及健身指导等,经常举办展览、体育赛事及文化演出等,提高社区体育发展能力及自我生存能力;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体育服务的水平,加强管理营运,加大公共场所开放力度,建立四级管理体系(居委会、街、区、市),为建立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提供政策保证及物质基础。

在相关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居民根据自身情况组织俱乐部。综合型体育俱乐部优势有三,(1)俱乐部有指导人员,有固定场地,有组织性,可為居民提供一条龙体育服务与指导,对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促进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2)运动项目更加多样化;(3)场所固定,且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居民可根据情况及自身条件,选择项目。综合型体育俱乐部促进了社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竞技体育及大众体育的相互发展。

通过建立社区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学校的体育俱乐部也可充分利用其设施,借助指导力量,促进进一步发展[4]。

3、丰富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内容单一是影响居民参与体育的重要因素。据研究,社区体育需针对不同职业、年龄等人群需求,展开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才能吸引群众。除了居民自发性组织或居委会组织的大型运动会之外,还可结合社会流行趋势,开展小型活动,例如棋牌、健身操、广场舞、武术等;若经济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居民观看锦标赛、篮球赛等,增强参与积极性,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在社区内,以家庭单位组织小型的对抗赛,也可培养居民兴趣,使社区体育贴近生活,从而促进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目前,居民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生活条件及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居民重视社区体育,并对社区体育提出较高要求和需求。广州作为我国重要城市之一,其社区体育开展情况直接决定城市体育的发展。笔者经过查阅文献及资料,对广州新型社区体育的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作出分析,并结合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成吉,李玉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与老年人结合的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6:5-8.

[2] 余保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7:102-103.

[3] 王建芳,郑白.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现状、时代价值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才智,2010,07:254-255.

上一篇:秋的幻想作文700字下一篇:战胜困难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