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危机复习题(精选9篇)
1.突发公共危机复习题 篇一
应急准备
——提高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的重要抓手
一、应急准备的重要性
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 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预防和应急准备是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美国行政学家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发达国家在应急管理中越来越突出预防和准备的理念,既坚持风险评估与防范,又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应急演练,做到关口前移,消除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或降低损失。
目前,应急处置与救援环节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并在实践 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相比较而言,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钱买药,没钱治病”、“轰轰烈烈救援成为英雄,默默无闻预防得不到表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现象在我国仍比较突出。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方针,明确了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重处置、轻预防”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实践证明,预防与应急准备是落实应急管理工作预防为主,常态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原则,增强应急管理工作预见性、科学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抓手。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HSPD-8)” 特别强调“国家应急准备”,并将准备定义为“在联邦、州和地方层面存在必要的预案、程序、政策、训练和装备,以使重大事件的预防、响应、恢复的能力最大化”。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后,通过总结其应对失败的经验教训,将准备定义为“通过平衡风险与所需资源获得并保持对各类灾难的预防、保护、响应、恢复的协调的能力”,将准备提升为一种全灾种、全过程、全参与的能力建设活动,并强调在其持续循环的动态过程中反馈机制的作用,其生命周期包括计划、组织、装备、训练、演练、评估和改进等关键环节。“5.12”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安县桑枣中学,在校长叶志平的组织 领导下,从2005年开始,全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习。地震发生时,师生们按照平时演习的方式进行疏散,22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老师,在1分36秒内全部疏散到操场,无一伤亡。这一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做好应急准备的重要性。
二、应急准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一)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为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事件,世界各国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制定相 关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法治原则。有的国家(如加拿大)制定了对付各种公共紧急状态的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有的国家成立了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的国家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如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而我国目前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比较分散。从立法角度来看,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的《戒严法》,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1997年)、《防洪法》(1997年)和《消防法》(1998年)等,不过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难以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配套完善起来,使得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危机预警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
(二)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政府管理者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对危机管理的认识 不足。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平时,在于预防,发生危机之后去应对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危机应对机制。我们现在对一些事故,比如瓦斯爆炸,出了事故之后可以依法确定相应的责任,对事故的定 性和处理有一套办法。但是,更加宏观的、系统的危机管理却没有提 高到应有的水平。由于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在这一侥幸的过程中,很多机会丧失,危机得以蔓延。公众的侥幸心理一旦被摧毁,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 备,便会变得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比危机本身 更为严重。
(三)突发公共危机处置专业人才缺乏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除了政府应急处置人员之外,一般来 说,主要救援力量包括军队、武警、专业救援队(包括医疗救护、心理安抚等)、志愿者、民间非专业性救援人员和国外救援人员。比如,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人数大约20万左右,这中间,除了医生之外,专业救援人员不到二十分之一。这些人给灾区的民众心理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抚慰,但是他们的救援能力和救援热情之间的差距反差太大,而且他们进入灾区以后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以及安全保障、后勤保障给本已满目疮痍的灾区雪上加霜,所以10天之后,四川省政府不得不谢绝非专业救援人员继续进入。但是,紧急救援队,不但人数少而且缺乏有效的立体交通能力迟迟接近不了受灾群众,能够立体交通进入的军队又没有专业救援设备和专业的救援技术支持,因此,如何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和全天候能够应对各种抢险救灾的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四)应急物资储备不足
当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无论从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储备方式 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系统、不同灾种的应急物资之间存在管理独立、缺乏协调、重复建设等问题,降低了救灾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各地由于自己的特殊情况,许多情况下应急物资经费无法得到保障,无力建仓库和购置应急物资,直接导致各地方应急物资储备不足。
(五)应急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好、完备的应急设备、设施,对于危机事件发生前监测、预警 和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具有重要作用。从许多突发事件的处置来看,我国应急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比如,电力、电信中断后,没有应急补充电源和通信,使得长时间无法和受灾地区联系,有一些应急基础设施在建设初期设计中就缺乏风险意识,缺乏非常状态下的应急考虑,给灾后的救援工作带来困难。这一点在2008年初南方雪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六)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工作的实效性较差 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是指应急演练结束后,演练组织单位组织相 关人员总结分析演练中暴露的问题,评估演练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从而提高应急准备水平和演练人员应急技能。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是做好应急演练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全面、系统的了解演练情况,正确认识演练工作中的不足,为应急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当前,我国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工作存在重“演练”,轻“评估总结”,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演练的实效性较差。
三、完善建议
(一)加快立法,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 为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危机,借鉴国外经验,针对我国突发 公共危机的特点,亟需健全完善准备充分、反应快捷、高效控制、信息沟通、保障有力的应急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明确各级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责任,用法律保证危机处置的高效快捷。《突发事件应对法》、《防灾减灾法》等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具体到各类突发事件怎么做,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配套完善起来。因此,要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各种公共危机实行依法管理,只有这样,在面对危机采取措施时才能有法可依,权威高效。
(二)培养危机意识,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风险心理储备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和防控的基础。如果对能够引起公共危机事 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或者可能造成危机的其他因素缺乏敏感性,以致漠视,就很容易导致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构建更加有效的信息发布体系和预测网络,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公益的灾害性信息,更应该及时准确的提供给公众,在出现危机征兆时通过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公众,以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能力,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解决公众的脆弱性问题,既要特别注意帮助公众切实提高其自身的危机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也要注意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资、心理、信息和法律等外部救助。
(三)加强培训,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储备 可以利用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将危机管理知识作 为领导干部、公务员、党校和行政学院教师的必修课程,培养他们防范危机的意识,掌握防范危机措施和处理危机的手段,以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同时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的培训内容,组织模拟演习,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此外,还必须区分不同领域和性质的突发性危机,建立相应的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快速处置专业人才队伍。这些专业人才队伍应当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爱岗敬业,能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打得赢。同时要加强研究、认识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依靠科学技术,在处理危机的全过程中,尊重和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运用先进的科技装备和科学方法,提高危机处置的有效性。
(四)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物资和科技储备
加大物资储备力度,增强应急物资保障是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环 节。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要按照危机不同领域和不同的性质特点,囤积应急处置以及平时演练所需的各种物资、器材和装备,并建立起各种物资储备能够及时到位的运输保障机制。高新科技对危机的预防、筹备、应对和修复各环节都起到了减少损失、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功效。比如危机评估、卫星遥感应用、网络通讯、生命探测技术、救援目标接近技术、救援目标保护技术等,因此,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相关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
(五)完善应急基础设施体系
完好、完备的应急设备、设施,能够有效适应灾害事件发生前监 测、预警和发生后应急处理的需要。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统筹考虑这个因素,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在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的作用和效能。
(六)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工作要突出实效性
应急演练的目的是验证危机管理预案的执行情况,实施条件,预 案的优点和弱点,以及危机管理机构成员在压力下的表现,以提高危机管理机构成员处理真正危机的能力。演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能只是走过场,应注重实效性。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工作要并重,通过演练可以全面、系统的了解情况,总结分析演练中暴露的问题,为应急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演练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应急技能。
2.突发公共危机复习题 篇二
一、预防机制的特点
a. 科学性: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要从理论上进行对危机管理理论辨析, 因为这一理论使我们知道了突发事件不一定一定会变成为危机事件。只要我们在平时中多加预防, 而且预防到位的话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在预防机制中, 我们一定要遵守科学性。b. 系统性: 预防机制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因为他吸收了危机管理思想理论, 是对现成的管理系统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制定预防机制的时候一定要将预防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整体研究。c. 操作性原则: 预防机制是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因为本身的目的就是预防阻止突发事件变成危机事件。所以预防机制并不简简单单是几个文件或者领导重视的口号式方案, 而是一个可供实际操作的机制。比如森林着火了, 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所以一系列的细节问题都要写到预防机制当中。
二、我国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研究选择
( 一) 完善预案建设, 加强预案演练评估机制
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就是通过调查与情况分析, 确定潜在的危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和选择; 在制定战略决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与确定危机发生时的行动计划等。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完整性; 预见性; 主动性; 可操作性; 时间性。然后还要进行预案的演练, 建立评估等级, 通过级别来判断危机的级别, 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对不同危机的处理采取措施。
( 二) 加强公共危机预防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危机预防意识机制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起点, 只有具备了危机意识, 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危机预防。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能够实现预防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危机发生造成的损失度降到最低, 从而使得社会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 因此加强全民危机意识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话题。但是在危机预防中, 光靠政府一个力量是不够的, 毕竟政府力量有限, 要发动非政府组织, 民众等整个社会的力量一起参与。
( 三) 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预防信息处理系统机制
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危机预防信息系统, 因为危机事件的突发性意味着危机在发生前很大程度上并不可能是一个部门单独预测的, 需要不同机构, 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共同努力, 才能使决策取得最大的精确度。因此在构建危机预防机制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完整, 完善以及多元的信息渠道, 将分散的信息集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分析, 从而判断是否是危机的萌发和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并形成风险防范报告。而且在信息收集的方式上我们应该设立公共的危机信息沟通网络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畅通联系, 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协助, 构建纵向垂直管理和横向交流, 从而保证各种资源的充分共享,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四) 建立完善的物资保障系统机制
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体系, 构建畅通的应急物资物流体系。
( 五) 加强卫生应急科研和人才培养机制
在前面的提到的要加强对潜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趋势预测, 对策设计和风险评估的研究要作为省软科学课题列入我们国家的长期规划中, 国家政府应鼓励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卫生应急科学研究。加强在职人员的应急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的培训, 定期开展卫生应急眼帘不断提高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水平, 而且必须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卫生救援队伍, 不断提高我国的卫生应急能力水平, 人才才是兴国的保障。
( 六) 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系统机制
在培养公民危机意识的过程中,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向公众发放图文并茂, 简单明了易懂的宣传手册, 同时在发送的过程中可以简单的对公众讲解一下从而才有那样的意识去看宣传手册。但是因为发放传单的并不是专业的人员对其解释的并不能完全深入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专家咨询系统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邀请专家, 学者经常开展一些喜讯活动, 向观众讲解应对如何预防的相关知识等, 更能使公众们能够对公共危机的预防有个深层面的了解并且会有一定的预防方法。
摘要:众所周知, 和平与发展一直是时代的主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公共危机, 对各个国家的社会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对中国来说, 公共危机一直都是困扰的问题。目前, 虽然我国在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探索路上已经有了很多的重大发现, 并在实施的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特别是在公共危机预防意识、组织机制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物资保障系统建设方面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必须还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前进, 才能很有效的持续发展。下面会通过结合国内外的在公共危机预防机制建设中的经验探索来提出我国如何使用一些方法来预防公共危机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25, 42.
[2]肖鹏军.公共危机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
3.突发公共危机复习题 篇三
关键词:公共突发危机;政府形象;形象设计
1 公共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1.1 公共突发危机的概念
而公共危机特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整体性危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近几年突发事件不断攀高,不断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
1.2 公共突发危机的特征
(1)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专指在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危机事件。是事件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也属于突发事件
(2)突发紧迫性。公共突发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在爆发前往往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
(3)危害性。突发公共事件都不同程度地给造成社会恐慌,破坏;公众生命受到威胁;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
(4)不确定性。在危机发生时,人们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对危机作出准确的预测。危机发生后会破坏沟通渠道,人们无法获得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较为失真,容易形成“连带效应”,把危机扩大。
(5)结果双重性。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危机并非绝对的坏事,危机往往又是生机、转化的开始。美国管理专家诺曼• 奥古斯丁所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
2 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对政府影响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形象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下政府形象管理的内容是一些日常的,重复发生,管理方法较为固定,发生频率较高的管理活动。例如 “120” 急救热线的知识普及、政府形象标识管理等等。
(2)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形象管理通常是一些较为棘手的、不常发生的,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取,问题较为严峻,不及时妥善处理会给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的管理。
3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形象现状
3.1 政府形象意识不足
突发公共事件产生重大影响的首要原因是政府自身形象意识不足所造成的。在突发事件中能否抓住契机、克服困难就在于政府对其自身形象意识的重视程度。在我国政府缺少一个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在危机情况中保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3.2 政府公关理念缺失
公共关系是疏导公众、获取信息的方法、手段,是一种为本组织树立良好形象的艺术。公共危机治理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在危机治理中应当扮演恰当且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有效的危机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公众、企业乃至国际社会等的共同参与,得到各方面得支持才能提高政府执政能力,降低行政成本。
3.3 政府与公民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在公共危机事件出现时,信息是否有效沟通成为缓解危机的关键。我国地方政府明显缺乏危机治理方面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沟通机制。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地、准确地向公众公布信息,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造成不必要的公众的恐慌,导致信任危机。
3.4 政府与媒体间交流不畅
媒体是政府能否做到让民众正确认识危机、引导民众走向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的核心力量。我国媒体在新闻自由上有待提高,不能一味迎合政府,媒体应该是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一股政治力量,从而形成了一种三角平衡互动的系统,既制约影响着政府,又受政府影响;既引导公众,又迎合公众。
4 政府形象设计
4.1 追求科学的政府形象定位
政府理念(包括政府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发展定位、管理哲学、道德观念等)是政府形象的核心和灵魂,是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塑造政府亲民、快速反应、诚信、责任、高效、合作、法治的政府形象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
4.2 加强政府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一个国家的危机管理运行体制的基础是法律的保障。法治的完善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践证明,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增加危机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确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启动实施的合法性,同时建立起对国家最高决策者启动公共危机管理的严密的法律约束与监督体系。
4.3 探索危机管理的机制创新
发挥双向沟通的作用,使社会公众理解和信任政府,维护完善政府形象。双向对等模式主要运用科学方法深入了解公众和公众的需求,达到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合作的目的。在双向对等的沟通模式之下,政府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向社会公众公开公共危机方面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提高公众对公共危机的认识能力,消除公众的各种恐慌和误解。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舆论和民意,通过各种渠道广征民意,并将其作为决策和行政的依据。在双向对等沟通模式之下,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建立一种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合作互动关系。
4.4 提高公务员能力,贯彻执行政府官员问责制度
(1)提高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素质本身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成败。需要建立制度化的领导者培训与挂职锻炼机制提高领导者(领导者心理、知识、能力素质、领导行为能力、领导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2)提高公务员素质。要加强公务员思想道德的提高与政治立场的坚定性;要加强对公务员应急管理中应变能力与技巧的培训,使他们随着危机状态的发展和变化能随机应变,理智而又机智的处理问题,维护政府形象。
(3)强化问责制度。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进行追究,并完善问责制度,使之法律化。
4.5 强化政府公关形象设计职能
政府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塑造出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首先保证自身行为公正与高效,使其行为不偏离时代的需要和公众的意愿,这样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形象。公众对政府的认识不是绝对全面的、客观的,而是按他们自己的期望对政府行为进行评价,而公众的期望既受到自身素质的局限,又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公共关系中的公共形象设计就需要被足够重视发挥其引导公众的效力。
4.6 完善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特点决定政府新闻发布必须及时、客观、准确、稳定、有序,但在现实中多种因素限制信息的即时和准确,所以相关政府的新闻发言人要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在处置过程中,新闻发言人既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以统一的、单一的口径公众发布最权威的消息,又可以从新闻专业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防止错误虚假信息对公众和社会的干扰,塑造良好的社会坏境应对危机。
4.7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是保证政府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做到信息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基石。政府信息公开应本着突发事件中稳定民心,保护正常社会秩序的目的,以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支持度为宗旨进行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应排除国家需保密的内容。大量事实证明,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主动引导公众,能赢得好的社会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在全球化时代,这些信息不仅关系到本国公民的利益,也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外国公民的利益。
4.8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一个局部的危机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全球的危机,各国必须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加强联系,通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抵御全球性的公共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危害。在国际合作的同时,也使国际社会、公众对本国政府危机管理有所了解,有助于维护和树立本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在“5.12 ”汶川地震灾害面前,中国政府展现的就是开放、透明的国际形象。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援助表示了衷心感谢和欢迎,并接受外国专业救援队医疗队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同时邀请了由数十家中外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前往地震灾区采访。这些举措既表明中国重视借助国际力量减轻灾害的态度,也表明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开放姿态,有利的回击了了“拉萨暴动”对中国政府形象的污蔑,重塑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海梅.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苗兴壮.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评述[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3][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4.突发公共危机复习题 篇四
当危机出现的时候,首先不是急着去把危机解决掉,就像一台电脑出现了病毒,首先要先对危机进行检测,前面评估了危机之后在考虑应对的方法。这样处理的危机才是对症下药的。在全面了解危机之后要及时的处理危机,在这个时期内,要屏蔽由于危机所带来的各种公关难题,这样才不是让危机得到蔓延,处理危机也会相对比较简单。
危机危机,就是危险与机会共同存在的。在危机处理的最后一个步骤中,就是要想办法让危险成为公司的一个机会,只有把这一个步骤给走好了,那么公司的危机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解决。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就要根据每一个危机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为此,知名公关公司——声正公关传媒负责人表示,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危机公关处理步骤,这样才会快速有效的解决每一个公司多引发的危机。
很多时候,危机的产生都是突发性的,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如果一个公司的危机公关不是经验老道的话,极有可能会造成手忙脚乱的现象,导致危机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
在资深的公司危机公关部门中,都会有很多危机公关预案,这些预案都是根绝公司多年来说面对的危机以及对这些危机的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吸取经验之后做成的,这些预案很多时候都能够涵盖公司在这个行业中所经常碰到的危机,有了这些预案之后,公司在每一个出现新的危机的时候都能够从容的面对。
5.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篇五
北京电力系统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海淀区、石景山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突发事故”的紧急报告。警笛声声、黄灯闪烁,一辆辆电力抢险车急速驶向事故现场。从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抢险工作迅速展开:“地铁施工工地62名工人正在隧道中施工,停电后洞里一片漆黑,正在把他们紧急疏散到地面。”“现有2000多人参加抢险救援,供电各项抢修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变电站重要用户负荷大部分恢复„„”
这是不久前北京举行电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演习现场的情景。北京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在2003年非典时期启动,2004年出台《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启动全市区县分预案、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的编制工作。今年4月,成立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办事机构,调整组建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区县成立应急委员会,设立专职机构。
不仅仅是北京,整个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说明,为应对我国公共事件高发期的严峻考验,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突发公共事件损失GDP 6%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所作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参与编制国家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的顾林生说,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例如重庆开县井喷事故,虽然问题早已查清,责任人被绳之以法,但事故阴影却依然存在。234个鲜活的生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失去亲人的记忆,家庭的破碎,遭受灾难的惊惶,目睹死亡的恐惧,永远难以抹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如“9·11”事件就显示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巨大。
另外,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也是一个个定时炸弹。
原有应急工作基础薄弱
从非典疫情到禽流感,从开县井喷到北京密云游园踩踏事件,从吉林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到阜阳劣质奶粉,从东航包头空难到辽宁孙家湾特大矿难„„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及处理,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顾林生说,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戒严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等、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
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
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李军鹏认为,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自上而下力推应急管理
对于我国在应急公共事件方面面对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一再作出重要指示。
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说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事实上,自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就全面提速。
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话中指出,非典疫情发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而2004年《国务院工作规则》修订时,温家宝总理主要强调了4点,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受温家宝总理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华建敏说,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5个层次。目前已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此外,我国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也已完成,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专家建议,下一步一定要抓好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顾林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我国应急预案具有一些其它国家没有的、超前的、创新的内容。因为我国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各种规划、预案和指南的内容,分析了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疯牛病等危机事件,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创新。可以说,我国的应急预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虽然其它国家也有应急预案,但是像我国这样部门齐全、种类繁多、大规模的应急预案还是很少的。我国的5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法制体系、应急规划体系一起构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弥补了我国应急规划的不足,加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与国外的防灾规划或应急事务规划相比,我国的规划作得不详细,还是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难于实际操作。这次我国预案编制,弥补了规划的不足,替代规划细化了一些内容。
第三,具有超前性。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法律还没有健全,关键的基本法律还在制定讨论中。应急预案弥补了这些法律的不足之处和没有规定的东西,同时也为今后的法律完善提供了基础。
第四,强调预防为主。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我国行政机构级别多、幅员辽阔、灾种多、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大等原因,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地区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李军鹏认为,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第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了预案中间。
第六,强调属地管理。军队、中央企业等都要真正为本地民众服务,这是吸取重庆开县井喷事件和SARS的教训。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除预案之外,《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顾林生说,对付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动员国家和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必须有一部基本法律作为“龙头”,以其他部门法和专门条例、规章等为补充,以求有效地处置各种紧急状态。这在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共识。
应急预案重在落实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之后,在落实方面有许多工作要作。
顾林生说,各预案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是当务之急。已经制订修订的各部门应急预案之间、各专项预案之间、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之间都需要进行协调,特别是要加强主管部门与配合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其次,相关法律需要修改,一些新法律急需出台。在应急预案编制中,出现了现有法律不完善或没有法律的问题,一些预案暂时代替了法律的空白。比如,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是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有赋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权力,因此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
原有的各项应急规划和计划也存在类似问题。我们的很多预案代替了现有的各部门规划、计划的内容。因此,各项规划和计划反过来需要进行完善和修改。
顾林生同时指出了应急预案编制和落实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其一,在各项灾种或部门系统中存在不平衡。比如,民政部2004年就起草了《国家自然灾害
救助应急预案》。至2004年底,全国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和紧急救援响应机制基本形成。但是,其它部门在2005年才开始布置全国地、市、县、市、区应急预案的制定。
其二,各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预案编制和落实工作做的比较好,内地、农村地区相对比较欠缺。而正是工作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更多的风险和隐患,特别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和编制预案。
6.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六
以建设平安校园为目标,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安全第一”的思想,充分发挥本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正确、快速地处理本校突发公共事件,确保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大坪中学校内发生的,依据有关规定需要镇、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助进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1)人员伤亡事故;
(2)危及学校安全的刑事案件;
(3)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的紧急事件;
(4)校内发生重大火灾的;
(5)校内一次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病人数在10人以上的;
(6)学生发生群体上访、闹事的;
(7)其它突发事件。
三、处置原则:
在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迅速、高效、有序开展抢救工作。
四、指挥系统及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指挥和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赵明博
副组长:
成员:值周教师、各班班主任
(一)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2、启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组织实施救援行动。
3、疏散现场无关人员到安全区域。
4、救护受伤人员和寻找失踪人员。
5、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的警戒和保护。
6、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7、信息报告。
(二)各处室及相关人员职责
1、带班领导:负责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和送达,协调联络校长和各处室开展工作;负责事故的查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等工作。
2、值周教师:负责突发事件的报告和查处等工作。
3、门卫人员:负责落实《门卫和门禁制度》和突发事件的报告。
4、教导处:负责组织师生实施防、抢、撤和恢复教学秩序等工作。
总务处:负责救援物资、器材、资金的调配。
政教处:负责事故的查处。
团委:负责事故处置前后的宣传报道。
5、班主任、各处室负责人、各项工作负责人,负责安全事故信息的登记、报告、处理、建档,按学校应急领导小组要求开展事故前期的应急救援指导工作;协助处理突发事件,死伤学生的善后事宜;负责执行预案期间有关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值班;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救援程序
1、实行事故信息报告直接责任人负责制。事故发生后,直接责任人立即向校长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后,凡应上报的在2小时内向县局安全股报告,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类型,同时向公安、交警、安监、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告,请示紧急救援。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事故简要经过、原因、等级;事故先期救援情况;建议适应采取什么措施。
2、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拿出先期处理意见,领导师生做好事故处置及救援工作。
六、事故应急响应
(一)校长是本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的是直接责任人,事故相关的人是具体责任人。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场,迅速启动本校事故应急预案先期处置,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师生生命和国家财产,控制事故的扩大。
(二)组织现场抢救
1、应急预案启动后,安全领导小组立即投入工作。各相关工作按领导小组的指令开展事故处置和救援工作。
2、事故发生后要与当地有关部门紧密合作,使救援各部门能顺利地进入现场;抢救人员和物资能及时到位;现场秩序能得到有效控制;师生能很快移到安全地带;受伤人员能及时得到救治,安抚工作能很快进行,促使现场抢救取得成效,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七、事故善后工作
1、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由领导小组对损失的财产进行造册登记、测量评估,形成材料,该上报的逐级上报。造成人员伤亡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协上级做好安抚工作。
2、凡事故影响正常教学的,各处室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尽快恢复教学。
3、依照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对瞒报、漏报、误报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因工作责任造成国家财产受到严重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做到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八、注意事项及要求
1、事故处理坚持统一指挥、科学决断、有效处置、确保安全。
2、全校师生要严格落实学校制定的安全制度和安排,全校教师要以大局为重,不得相互推诿、贻误抢救时机。
3、各处室各相关安全工作的人员都要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事故处置能力。
7.突发公共危机复习题 篇七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危机,新闻报道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 是指一般突然发生的并且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它可能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 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种情况, 前者主要包括一些地震、海啸、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 后者主要包括战争和恐怖活动等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 因此, 近些年来公共性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开始引起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 需要将各种信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传播开来, 将担任起重要的职责和义务。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性
新闻媒体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 需要协调好媒体、政府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它能够有效促进三者之间的互动。
首先, 新闻媒体是政府表明观点和立场的喉舌, 扮演着引导公众舆论的角色。新闻媒体本身具有的极强的政治性必然会决定它成为国家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因此, 它需要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代表政府稳定公众情绪, 表明坚定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其次, 新闻媒体又要利用本身的职权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守护者, 是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有力的监督者, 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向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行为;
最后, 新闻媒体本身具有的“环境监测”的特点和作用, 它有责任、有义务向政府和社会准确及时地提供新近发生的事件的真实信息, 能够主动地向群众发出危机事件的预警信号, 从而给政府和公众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决策的依据, 并且能够协调社会上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危机的处理工作。
在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中, 媒体承载着政府和公众两方面的双重压力, 它是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有力工具。因此, 新闻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闻媒体应如何对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报道
(一) 采集新闻信息, 满足公众知情权
即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毫无预兆, 但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 公众对于它的信息渴求是十分强烈的。如果没有权威的关于新闻事件的信息, 那么社会上就会谣言四起, 越是将信息的传播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越给谣言的传播创造了机会, 从而将民众的思想带进误区。因此, 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后一定要以真实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为传播基础, 将危机事件的报道放到整体报道中的合适位置, 将宏观事实与微观信息相统一报道, 树立新闻媒体在新闻宣传中的公信力, 避免社会恐慌,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信心。
同时, 一定要保证新闻媒体针对突发性新闻报道的及时性, 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集新闻信息, 并且新闻报道要随着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展开动态报道, 真正做到公共危机事件的准确、及时报道。
(二) 选准报道角度, 传递“安全信息”
由于危机事件的报道不同于普通的新闻事件报道, 危机事件的报道具有强烈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它的目的是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避免社会发生恐慌, 而不是通过报道使危机朝着更加深层次和恶劣的情况发展, 引起社会矛盾, 从而造成更大的恐慌。因此, 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注意选准报道角度, 传递“安全信息”, 这里的安全信息与危机信息是相对的, 顾名思义, 安全信息即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后, 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安抚社会情绪的正面信息, 向社会大众传递的是正能量, 而危机信息则是指可能会造成公众心理恐慌、影响到社会秩序的负面信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 政府和媒体应该侧重于传递“安全信息”, 少量发布“危机信息”, 选好新闻报道的独特角度。
(三) 正确选择报道工具, 做到科学报道
新闻媒体在对危机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 能够正确选择报道工具也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在正确的报道时机选择合适的报道工具能够充分照顾到受众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是新闻媒体传播策略和传播能力的具体表现。但是目前我国在对危机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时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还具有一定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闻报道效率不高
新闻媒体不能充分掌握新闻信息适合的传播量, 因此, 有的时候信息量太大, 内容太繁琐, 让读者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整篇文章也毫无章法。而有的时候信息量又太少, 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显得形式有余而内容不足, 这样就不能对受众进行高效的传播。
2.新闻报道互动不够
我国的新闻媒体大都是单向地向受众群体传播信息, 公众只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中而不能给新闻媒体及时有效的反馈, 从而会造成一些媒体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无效报道, 即报道的内容不是公众所迫切渴求的或者是已经知道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 应该改变原来的新闻报道方式, 充分运用媒体的多样化, 将网络新闻等新的报道形式也加入新闻媒体中来, 从而强化新闻报道的效果。
特别是在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中, 可以大胆尝试各种媒体相互协作报道的方式, 从而给公众更多的选择空间, 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
(四) 加强自我管理, 更好地服务社会
鉴于新闻媒体在对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更应该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加强自我管理, 更好地完成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工作,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处理好危机事件新闻报道的报道时间
在我国, 关于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经常会出现被积压的现象, 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审稿和发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耽误下来, 这种现象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 特别是救援情况的报道, 能够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力量, 可以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心。因此, 新闻媒体内部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关于危机事件新闻报道的发布时间问题。
2.增强新闻从业者的应急能力
新闻从业者能否对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客观、准确、及时的报道, 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新闻从业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只有各个部门的新闻人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做好采访突发性的危机事件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在遇到危机事件发生时才能做到果断地执行。
结语:
在当今这个信息环境高度开放的社会里, 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能够使关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在极短的时间里传播开来, 因此, 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一定要做到正确的舆论引导, 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及时关注危机事件的结果和影响, 并且能够通过积极的态度对公众予以引导, 协调好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 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安妮.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信息发布[J].科技传播, 2012 (06) .
[2]周红雁.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责任与原则——以《西藏日报》“3·14”事件报道为例[J].新闻三味, 2009 (08) .
[3]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张慧宇.危机新闻发布中的“第一时间”原则[J].新闻与写作, 2007 (11) .
8.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八
1.1.1为了迅速、有效地处置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尽可能地为旅游者提供救援和帮助,保护旅游者的生命安全,维护中国旅游形象,制定本预案。1.1.2 制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4)《旅行社管理条例》
(5)《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6)《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
(7)《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8)《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1.2适用范围
1.2.1本预案适用于国家及各地方处置旅游者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而发生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
1.2.2 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
(1)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导致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包括:水旱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其他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等。(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包括: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3)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特指发生重大涉外旅游突发事件和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事故。包括:发生港澳台和外国游客死亡事件,在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中由于人群过度拥挤、火灾、建筑物倒塌等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1.3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救援第一。在处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中以保障旅游者生命安全为根本目的,尽一切可能为旅游者提供救援、救助。
(2)属地救护,就近处置。在本地区政府领导下,由本地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的应急救援工作,运用一切力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及时报告,信息畅通。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有关事件的救援报告时,要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向上级部门及相关单位报告,或边救援边报告,并及时处理和做好有关的善后工作。
2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 2.1组织机构
(1)国家旅游局设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2)市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领导 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地区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相关的协调处理工作。2.2工作职责
(1)国家旅游局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涉及全国性、跨省区发生的重大旅游突发事件的相关处置工作,以及涉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参加的重大旅游突发事件的处置、调查工作;有权决定本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上报国务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有关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收集、核实、传递、通报,执行和实施领导小组的决策,承办日常工作。
(2)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监督所属地区旅游经营单位落实有关旅游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及时收集整理本地区有关危及旅游者安全的信息,适时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发出旅游警告或警示;本地区发生突发事件时,在本级政府领导下,积极协助相关部门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救援;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有关救援信息;处理其他相关事项。
3预警发布
3.1建立健全旅游行业警告、警示通报机制。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重大突发事件的预告信息,以及本地区有关涉及旅游安全的实际情况,适时发布本地区相关旅游警告、警示,并及时将情况逐级上报。
3.2国家旅游局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和地方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提供的资料,经报国务院批准,适时向全国发出相关的旅游警告或者禁止令。
4救援机制
4.1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及响应
4.1.1突发公共事件按旅游者伤亡程度分为重大(Ⅰ级)、较大(Ⅱ级)、一般(Ⅲ级)三级。
(1)重大(Ⅰ级)指一次突发事件造成旅游者10人以上重伤或5人以上死亡的,或一次造成50人以上严重食物中毒或造成5人以上中毒死亡的。
(2)较大(Ⅱ级)指一次突发事件造成旅游者5至9人重伤或1至4人死亡,或一次造成20至49人严重食物中毒且有1至4人死亡的。
(3)一般(Ⅲ级)指一次突发事件造成旅游者1至4人重伤,或一次造成1至19人严重食物中毒的。4.1.2分级响应
(1)当发生重大(Ⅰ级)突发事件时,国家旅游局启动应急预案,事发所在地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具体响应。
(2)发生较大(Ⅱ级)以下突发事件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决定启动相应的旅游应急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或相应的地方政府)领导下,参与和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4.2突发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4.2.1当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影响到旅游团队的人身安全时,随团导游人员在与当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救援的同时,应立即向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情况。
4.2.2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旅游团队、旅游区(点)等发生突发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报告后,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为旅游团队提供紧急救援,并立即将情况报告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及时向组团旅行社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情况,配合处理有关事宜。
4.2.3国家旅游局在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协调相关地区和部门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4.3.1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1)旅游团队在行程中发现疑似重大传染病疫情时,随团导游人员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服从卫生防疫部门作出的安排。同时向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提供团队的详细情况。
(2)旅游团队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要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旅游团队住宿的旅游饭店的消毒防疫工作,以及游客的安抚、宣传工作。如果卫生防疫部门作出就地隔离观察的决定后,旅游团队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安排好旅游者的食宿等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向上一级旅 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情况,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组团社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3)经卫生防疫部门正式确诊为传染病病例后,旅游团队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并监督相关旅游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消毒防疫措施;同时向团队需经过地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有关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防疫措施。
(4)发生疫情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疫情确诊报告后,要立即向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按照团队的行程路线,在本省范围内督促该团队所经过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相关的消毒防疫工作。同时,应及时上报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应协调相关地区和部门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4.3.2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1)旅游团队在行程中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随团导游人员应立即与卫生医疗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救助,同时向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2)事发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协助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认真检查团队用餐场所,找出毒源,采取相应措施。
(3)事发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向上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的同时,应向组团旅行社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有关情 况,并积极协助处理有关事宜。国家旅游局在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及时协调相关地区和部门做好应急救援工作。4.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4.4.1当发生港澳台和外国旅游者伤亡事件时,除积极采取救援外,要注意核查伤亡人员的团队名称、国籍、性别、护照号码以及在国内外的保险情况,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通过有关渠道,及时通知港澳台地区的急救组织相关或有关国家的急救组织,请求配合处理有关救援事项。
4.4.2在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中发生突发事件时,由活动主办部门按照活动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协调有关部门维持现场秩序,疏导人群,提供救援,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事件有关情况。4.5国(境)外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在组织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中发生突发事件时,旅行社领队要及时向所属旅行社报告,同时报告我国驻所在国或地区使(领)馆或有关机构,并通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接待社或旅游机构等相关组织进行救援,要接受我国驻所在国或地区使(领)馆或有关机构的领导和帮助,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4.6分级制定应急预案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救援预案,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统一应急救援预案,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完整、健全的旅游 救援体系,并进行必要的实际演练。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改完善本级应急救援预案,努力提高其科学性、实用性。4.7公布应急救援联络方式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旅游救援电话,或共享有关部门的救援电话,并保证24小时畅通。4.8新闻发布
对旅游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实行审核制。
5信息报告
5.1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和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区分事件等级逐级及时上报。5.2对于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除按规定上报外,同时应督促全省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旅游团队餐饮场所的检查,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6应急保障和演练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演习,做到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和程序,了解有关应急支援力量、医疗救治、工程抢险等相关知识,保持信息畅通,保证各级响应的相互衔接与协调。要主动做好公众旅游安全知识、救助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旅游全行业与广大旅游者预防和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
9.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篇九
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1.2 编制依据
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相衔接。
1.3 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指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影响社会危害,危害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 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类:I 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指导全乡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1.5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切实履行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共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以防为主。把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强化预警分析,搞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危机,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3)统一领导。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结合、属地管理、专业处置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协同处置。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各村、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1.6 应急预案体系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乡政府应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有乡政府负责制定并公布实施。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在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下,为应对某一类型或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办公室职责的应急预案,有乡政府有关办公室牵头制定和修订,报乡政府批准后实施。
(3)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较大规模的集会、庆典、节日等活动安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定。
各类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应急预和部门应急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
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在乡党委领导下,乡政府是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成立乡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乡应急委员会主任由乡长担任,分管副乡长按照业务分工和 在乡内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中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乡政府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乡政府办公室协助乡政府领导处理有关工作。
2.2 工作机构
乡政府有关办公室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乡政府有关决定事项;承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及时向乡政府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指导和协调各村委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运行机制
各村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加强农村、林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本预案的启动条件和程序:乡应急管理办公室根据信息监测办公室或事发地的紧急通报进行分析评估,当确认发生或即将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报请乡应急委员会组织召开会议,确定事件级别,制定应急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发布启动命令,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1 预测与预警
乡应急委员会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完善预测 预警机制,科学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信息监测:
由各村和相关行业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或本行业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的普查、登记和管理工作;掌握本行政辖区和本行业重大危险源数量、重大隐患分布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及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风险分析工作。
3.2 应急处置
信息报告
(1)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急管理办公室、要按照《分级标准》立即如实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特别重大、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由乡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上报县应急管理办公室,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
(2)乡应急管理办公室接到突发公共事件重要信息报告后,研究判断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及时提出紧急处置建议,向乡应急委员会报告,并将乡应急委员会领导同志批示或指示传达给事发地应急管理办公室,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3)各村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及时掌握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不受《分级标准》 限制。
先期处置: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急管理办公室要立即做出响应,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向上级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2)乡应急委员会在向县政府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应急响应:
(1)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者需要乡应急委员会协调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乡应急委员会适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并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2)事发地应急管理办公室一旦发现事态危害超出自身控制能力时,应立即向上级应急委员会发出请求,由上级应急委员会协调其他应急力量予以增援。
(3)如果预测突发公共事件的事态将会进一步扩大,本镇现有应急资源和人力难以实施有效处置时,由乡政府主要领导以乡政府的名义上报县政府给予支持,并按程序办理。
指挥与协调:
(1)I 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乡应急管理办公室报请镇应急委员会主要领导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乡长和分管副乡长应赶赴现场,并成立各专项指挥部。其中,乡长任总指挥,负责组织制 定方案,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各专项指挥部具体负责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
(2)II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乡应急管理办公室报请乡应急委员会主要领导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分管副乡长应赶赴现场,并成立各专项指挥部。其中,分管副乡长任总指挥,负责组织制定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各专项指挥部具体负责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
(3)III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事发地应急办公室专项指挥部负责启动应急预案,乡相关专项指挥部给予相应支援,必要时,由分管副乡长到达现场,负责组织制定方案,并协调开展工作。
(4)IV级突发公共事件(一般):由事发地应急办公室指挥部负责启动应急预案,由乡政府专项指挥部领导负责指挥。整个事件由乡政府全权负责处理。
社会动员:
(1)依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人员伤亡等情况,确定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社会动员。在启动相应应急处置预案时,发布社会动员令,向社会和公众发布事件信息,组织人员疏散、隐蔽和隔离等。
(2)全乡范围内的社会动员,由乡政府报请县政府批准。乡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乡社会动员工作,制定社会动员方案。
应急结束:
(1)县应急委员会、各专项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确认突发公共 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结束,次生、衍生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应按程序及时结束应急处置工作。
(2)专项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需将处置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乡应急委员会,经乡应急委员会批准后,做出同意应急结束的决定。
(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乡应急委员会或乡专项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应急办公室或其专项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应急结束情况要及时通知到参与事件处置的所有部门和单位,必要时还应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
3.3 恢复重建
善后处置:
(1)乡应急委员会会同事发地应急办公室,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结束后,现场指挥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理事故现场,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3)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及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
社会救助:
(1)民政部门会同乡政府要迅速调拨救灾物资,保证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2)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济救助制度,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社会救助。同时,司法部门要积极做好司法救助工作。
(3)社会公益性团体和组织在各自工作范围内,协助乡政府开展人道主义救助工作。
保险及理赔:
保险公司应发挥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各类危害事件的特点,逐步扩展保险种类,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依据保险合同约定,及时进行理陪。
调查与评估:
(1)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指挥部要适时成立调查小组,对事件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在宣布应急结束后的10日内向县政府应急委员会提交公共事件调查报告。
(2)乡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宣传应急结束后,组织工作人员成立突法公共事件调查小组,对事件危害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在20日内将评估报告报送乡应急委员会。
恢复重建:
具体负责恢复与重建工作,需要县政府给予援助的,由乡政府提出请求援助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
3.4 信息发布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的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2)乡应急委员会负责统一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负责对现场媒体活动的管理、协调和知指导,并使用统一的规范化格式文本。
(3)乡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撰写新闻稿、灾情报告,报乡应急委员会同意后向社会发布。
(4)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必须遵守纪律,严格把关,尤其是涉外、涉及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等重大问题的新闻报道,必须按有关 应急保障
根据事件危害程度,乡应急办公室和企业管理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及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财力、物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救援的急需和灾区群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
(1)乡应急管理办公室协同各专项指挥部组织制定应急演练计划,结合实际设定演练中的应急事件、区域、规模,明确演练实施的方法、程序、评估等内容。乡应急管理办公室要结合本地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2)预案演练从类别上分为自然灾害应急演练、事故灾害应急演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演练;预案演练从形式分为实地仿真演练、机关作业演练和网络模拟演练。
5.2 宣传和培训
(1)乡应急管理办公室编发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常识手册。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减灾常识。
(2)乡政府要在小学普遍开展紧急避险、防灾宣传教育,并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急救援进农户活动,增强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3)乡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内容(涉密内容除外)、预警方式和报警电话。
(4)乡应急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乡应急委员会组织各村和企业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每年一次;乡应急委员会组织村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5.3 责任与奖惩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乡应急委员会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运用紧急权利,采取应急、措施依法实施监督。
(2)乡应急委员会负责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3)乡政府对不报、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重要情况或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和其他人给予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所追究刑事责任。
附则
6.1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制定,乡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与实施,并上报县政府备案。乡有关机关和乡政府按照预案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具体制定相应的预案。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突发公共危机复习题】推荐阅读:
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预案10-10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06-11
公共卫生突发应急预案06-20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防控07-27
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08-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度09-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09-09
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07-03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7-22
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专项预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