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意义与《易经》

2024-08-15

恐惧的意义与《易经》(共6篇)

1.恐惧的意义与《易经》 篇一

段俊平:《易经》哲学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段俊平千百年来,《易 经》这本书一直被人们争论不已。有些人认为这是一本占卜的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的哲学和智慧的源泉。我们抛开《易经》中占卜的部分不论,它的哲学思想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其全维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企业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而孤立存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可能无视自己的文化背景而成功。《易经》作为中国文化源头,其中很多思想观点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根本体现。在建设企业文化时,我们不妨把《易经》中的思想精华引进来,从而使得企业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易经》中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正是目前 许多中国企业家所欠缺的。如《易经》中“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论,告诉了我们改革与创新的道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告诉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曲线发展的;“与时偕行”和“和合经则”,也与时代精神主旋律 相 吻 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一直被公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易经》中的“富有谓之大业”和“日新之谓盛德”的论述,说明了“日新”是成就大业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崇德而广业”的论述,则说明成就大业过程中应该崇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履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易经》中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企业要想决策正确、管理到位、文化深得人心,就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调 查研究。《易经》中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 敦乎仁,故能爱。”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企业一定要遵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积

极承担社会责任,讲求仁爱,不能破坏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当经史合参,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将

企业、社会和国家的文化融汇贯通,这样才能构建起优秀的企业文化。将《 易经 》中的哲学思想精华引进企业文化,不 仅能使企业文化更加中国化,也能避免出现脱离受众群 体和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企业文化工作者要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要研判企业的细微之处,从而探知企业真正的文化内涵,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定天下之业”和“断天下之疑”的作用,才能把文化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段俊平,爱维龙媒董事长,著名易学专家,书法家,管理学者,联系

方式:lv66899@sohu.com。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递交报告日期:实习部门: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2.恐惧的意义与《易经》 篇二

一、易经《蒙》卦中引申出来的教育启蒙观念

首先我们来阐述一下易经《蒙》卦中的教育启蒙观念, 这主要集中在蒙卦中, 归纳起来有:

1. 教育启蒙中的对象问题。

周振甫先生在《周易译注》提出“启蒙”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人刚刚初生长大时的蒙昧幼稚, 即《蒙》卦辞称的“童蒙”;一种是由于没有受到良好启蒙教育而蒙昧无知触犯刑律的“刑人”。另一方面, 从蒙卦的卦辞来看,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启蒙的范围是广泛的, 并不单单指国民教育领域, 而要推广到法律等更宽泛领域。可以说, 这是宽广范围的启蒙, 具有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

2. 教育启蒙中的主导权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笔者认为启蒙教育不仅要熟知教育对象, 还要把握好教育中的主导权问题。《蒙》卦曰:“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初噬告, 再三渎, 渎则不告。”黄寿祺和张善文两位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并非我求有于幼童来启发蒙稚, 而是幼童需要启发蒙稚有求于我;初次祈问施以教诲, 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 渎乱就不予施教。同时, 我们还要更加认识到, 启发教育对象的工作, 主导权应该在教育工作者手中, 幼童虚心求教, 双方志趣相通, 才能达到启蒙效果, 否则只会扰乱启蒙教育的正常秩序。

3. 教育启蒙中的方法问题。

针对蒙昧幼稚的教育对象, 如何进行启蒙教育, 既要注意到对象接受新鲜事物和知识的能力, 又要考虑到他们的智力发展程度。《蒙》卦曰:“发蒙, 利用刑人, 用说桎梏, 以往吝。”

黄寿祺和张善文认为, 启发蒙稚, 利于树立典型教育人, 使人免犯罪恶;要是急于前往必有遗憾惋惜。此段话也告诉我们, 在启蒙教育时, 要善于树立典型, 使受启蒙者有法则示范, 这样才不至于陷于错误中, 同时也不可急于求成, 否则就会造成“困蒙”, 导致对象远离启蒙教育者。

4. 教育“启蒙”中的手段问题。

《蒙》卦曰:“击蒙;不利为寇, 利御寇。”黄寿祺和张善文认为, 猛击以启发蒙稚;不宜于施用暴烈过甚的方式, 宜于采用抵御强寇的方式。我们从这段话中看到, 启蒙教育手段上应该严厉, 因为人在初生之时愚昧无知, 不得不采用“猛击”的方法来启蒙。《程传》中也讲到:“九居《蒙》之终, 是当蒙极之时;人之愚蒙既极, 如苗民之不率, 为寇为乱者, 当击伐之。”但是又讲“上不为过暴, 下得击去其蒙, 御寇之义也。”指的是启蒙教育不应该过于简单粗暴, 以免伤害启蒙对象。应该采用“御寇”的方式, 即扫清愚昧, 包容教导, 同时又保护对象, 避免伤害。即卦中讲到的“包蒙”。

二、易经《蒙》卦的启蒙教育观念的现代解读

通过对易经《蒙》卦的分析和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先民在启蒙工作中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启蒙者主导思想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作为当代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借鉴古代的启蒙教育经验成果, 结合国内外的启蒙教育理论, 创造出一套适应中国特色的启蒙教育方法。笔者抛砖引玉, 提出一些观点, 和有志于启蒙教育人士一起探讨。

1. 教育工作者要具有独特的启蒙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实践。

《蒙》卦中讲到:“‘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志应也。”指的是师生双方志趣相同, 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孔子在论语中也讲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他的意思就是, 教育学生, 不到他心里想知道而不能做到的时候, 不到他口中想说出来而不能做到的时候, 就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 举一而不知其三, 就不再告诉他。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育启蒙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认知, 而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因此, 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启蒙教育思想, 国外学生启蒙教育多在于教师引导下, 这样学生更有创造性和积极性。

当然, 独特的教育理念, 并不是凭空想象, 一意孤行的, 而是融会了传统教育启蒙思想和国内外先进教育创新理念, 形成的自己在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独特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 突破陈旧的教育理念。

2. 现代启蒙教育对象和内容要具有更大范围的社会性和广泛性。

《蒙》卦中谈到的教育对象, 即“童蒙”, 它有多重含义, 既指个人出生时期的童蒙幼稚状态, 又指蒙昧无知没有经过启蒙教育的国民。而启蒙教育内容则侧重中国传统社会道德、国家法令、政治军事制度等各个方面。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新世纪的转型时期, 在方方面面都有很多新鲜事物不断涌现, 现代社会要远比传统社会结构复杂的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以及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也更需要多一些的启蒙教育。

但是,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对于道德的教育非常重视, 表现出各个领域内的“泛道德化”, 如以法律为例, 传统社会提倡“德主刑辅”, 道德扮演的角色要超过法律的作用, 在维护社会稳定秩序上对道德的宣传和教育更为普遍。在现代社会, 我国相继提出“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从总体上讲对法律的传播和宣传还远远不够, 往往公民在犯法之后, 才会意识到学法和守法的重要性。虽然我国法律规定, 公民有学习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没有组织专门的法律学习和培训, 法律意识势必不强, 同时传播范围也势必不广。而且法律要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必须以通俗化的形式进行。与其他人文、社科部门知识相比较而言, 法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甚至艰涩性。法律只有通过传播才能获得普及, 法律也只有普及才具有其本来的法治意义与制度价值。

再以科学教育为例, 当代社会,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但是也有一些腐朽迷信的东西换上了精美的“科学”外衣又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伪科学更迷惑人, 而且不易识破。国内曾经出版了一套反伪科学“四大恶人” (即于光远、何作庥、郭正谊、司马南) 丛书, 它搜集了“四大恶人”近年来针对伪科学的各种演讲以及发表的文字, 语言简洁生动, 让普通读者了解更多科学的真谛。“四大恶人”的身份有中科院院士、作家、科普工作者等, 他们的本职工作并不是专门揭露和批判伪科学, 但是却去从事最一般的科学普及的基础宣传工作, 其中的真正原因正是现代中国社会在科技启蒙教育上的不足。

3. 现代启蒙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有实效性和可执行性。

现代启蒙教育学生, 讲究从兴趣方面入手, 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从启蒙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改革。但是考虑到我们社会中所面临的现实教育问题, 又不得不陷入困境之中。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生活在温室之中, 单靠他们的兴趣学习, 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目前社会的教育需求。为使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要求, 教师应该树立良好典型, 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示范准则, 这些是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但是也有教师抱有“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在实践教学中使用惩罚学生的方法和手段, 给受教育者造成严重伤害。如果处置不当, 还会带来负面效果, 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继而对学生不闻不问, 懒于教育, 忽视教师职业责任。

针对国内教育中的惩罚问题,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应该谨慎小心, 但是也不能避讳不谈。有些学者认为要照顾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点, 不该采用惩罚的方式, 应该说服教育。这种说法出发点是好的,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效果, 或者收效甚微。《蒙》卦中讲到:“击蒙”, 正是因为人在初生之时蒙昧无知, 不知所措, 没有正确的认知观念和能力, 才需要采取严厉手段猛击, 以破除蒙昧, 达到启蒙效果。在我国法律中, 严禁体罚学生,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没有惩戒权, 体罚和惩戒学生这是两个问题, 急需解决;教师惩戒权, 是一把“双刃剑”, 需要立法严格界定。在这里, 我们或许可以参考国外的教育处罚制度。

韩国通过《教育处罚法》, 处罚规定十分详细明确;日本法律规定, 必要时可以依据监督机关的规定, 对学生实施惩戒, 但不得实施体罚, 并对哪些行为属于体罚做了较明确的说明;美国教师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瑞士学生无故旷课, 瑞士法院就要对他提出诉讼, 一般都要处以罚款;英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 还专门制定法律, 允许教师以身体接触的方式去惩罚学生;新加坡制定了体罚学生的《指导原则》;澳大利亚学生违反校规校纪, 会被叫到警戒室, 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惩戒。

可以看到, 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仍然采用体罚制度, 这对学生教育是有一定帮助的。当然, 我们教育学生时不应该采用暴烈过甚的方式, 甚至于造成学生身体伤害、重伤以及死亡等严重后果, 这是严禁的, 也不能达到教学效果, 反而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厌恶学习。马振彪在《周易学说》中提到:“包蒙者主宽, 击蒙者主严, 宽严相济, 治蒙之道备矣。”这段话的本意就是既需要“包蒙”, 宽容对待学生, 又要有具体严厉的教育措施来达到启蒙的目的。

三、结语

易经蒙卦中的启蒙教育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 提出了启蒙教育者的主导性原则、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育方法手段上“宽严相济”等。在当代,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吸收传统教育观念和国外教育理念, 对我们的教育制度改革是有益的, 也是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的。我们目前需要在教育的社会领域的广泛化以及教育手段的创新方面下手, 同时需要在探索中立法设立教师惩罚权, 使教育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摘要:易经《蒙》卦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观念, 它包括启蒙的对象、主导者、启蒙的方法和手段, 对于现代转型社会的启蒙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意义。文章针对现代启蒙教育中的对象范围问题、学生兴趣问题, 以及教师的惩罚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导权,教师惩罚权,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马振彪, 张善文.周易学说[M].花城出版社, 2002.

[2].黄寿祺, 张善文.周易译注 (修订本) [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周振甫.周易译注[M].中华书局, 1991

3.《大学》与《易经·乾卦》的关系 篇三

孔子用“洁静精微”四字来评价《易经》:“洁净”二字让人不觉心向往之,“精微”二字便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常谓《易经》为十三经之首,毋庸置疑,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百姓日用以及文士的学术思想与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大序》中所揭示的——“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由此可见《易经》的经典地位早已在几千年前便成就并一直坚不可摧了。因此,对于“易为五经之原”的说法,本文想以《大学》对《易经·乾卦》的阐发关系为例进行讨论。

一、二者都讲求因果律

《易经·乾卦》卦爻辞摘取如下: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大学》原文部分摘取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以上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明了的看出,无论是《易经·乾卦》中卦爻辞之间看似形散的罗列,还是《大学》中条理清晰,文意明了的字字句句,都统一在一种严谨而朴素的因果逻辑推演关系中。二者同是跨越千年时间的阻碍,却又如此新鲜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凭借的恰是这种以义理打动人心,以因果逻辑关系支撑起的整体存在。再看,从“格物”到“治国”,由小至大,条目之间反映的是因果关系,它们脉络清楚,剖析深刻,逻辑严密。一个境界到另一个境界的跨越,这里的沉潜之道恰与乾卦六爻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而言之,无论是《易经·乾卦》还是《大学》都在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沉潜,不断的完善,需要正视因果变化转换的强大哲学观的存在,就如一个婴孩的成长,前一个成长阶段是后一个成长阶段的原因和条件,后一个成长阶段是前一个成长阶段的结果。

二、主要精神的相似性——所说皆为君子谋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经一章便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大学》以“明明德”为全篇主要精神,“明德”一词出自《周书·康诰》。成王平管叔、蔡叔之乱,封其弟康叔于卫,作《康诰》以示警策。意在阐发“皆自明也”的精神,激励自我彰明,从中感受到一种饱满而积极的生命力力透纸背,扑面而来。

可以说《大学》所要成就的就是一个阳刚开拓进取的君子人格,所说皆为君子谋。

而正如横渠先生张载所言“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经》同样用它在卦爻辞、十翼处处可见的君子无攸、贞吉、凶、悔吝、悔亡、无咎的警戒之词向古往今来的读者指出了一条君子自我昭明自强不息的`可行之路。

具体落实在乾卦中:乾卦六爻皆阳,刚健中正,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大学》自我彰明的诉求是相似的。后者对于这种自我彰明表现得更加细节化了,不断在八条目中鞭策世人格物、致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把自我彰明的追求推向最高层面的实现即平天下。

由此我们可以说,《易经》以其高屋建瓴和绝对的思想超前性对《大学》的自明明德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使了后代学者如曾子在《大学》文本上进行了更细化更形象的阐述,并以此明志。

三、基本方法的一致性——修辞立其诚的乾乾之道

二者不仅在主要精神上是相似的,而且在实现自我彰明的自强不息的征程上所秉持的方法也是一致的。唯有自立立己,才能自利利他,唯有修辞立其诚的乾乾之道才是真正的自我彰明之道。

《大学》八条目中“格物”是成就其它条目的基础,可以说“格物”是实现三纲领的最基本途径,更是实现“明明德”的不二法门。格物者,探究事物原委是也,与《易经》中的“极深研几”是一样的道理,先明“内明”之学方能付之“外用”,但是“格物”之成就非建立在“诚”的思想基础上不可。

《易传·系辞》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可以说《易》就是一门“极深研几”的学问。极深研几,寻本探源,这是一件极其考验人的事情,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不断进德修业,有如《易经·乾卦·文言》中:“子曰: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文言传也同样强调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的“极深研几”才是真正的君子立身成事之道,乃因修辞立其诚般的“极深研几”才能如此畅达地做到“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由上可知,《大学》三大纲领之首的“明明德”的实现方法与易经的自强不息之道是一样的,所谓“君子先慎乎德”,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也。

四、基本态度的共通性——谦忧立身之道

另外,二者都十分重视谦虚谨慎时刻怀有忧患意识的人生态度,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向世人提出了告诫,戒骄如《大学》:“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常怀忧患之心如“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者为天下戮矣”。

同样的,此思想也可以《易经》中从源溯流,戒骄谨谦如《易经·乾卦》之所谓上九,亢龙有悔,即是在警戒我们处事当戒之在骄躁。除此之外,我们更知道《易经》中唯一一个六爻皆吉的卦是“谦”卦。“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正说明自从古人在懂得观察懂得反思时即是十分强调谦虚谨慎,克骄克躁,推崇谦谦君子之道的,诚如“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程氏易传序》)。

4.易经与人生 篇四

六、不七不八,他就给你讲不三不四。你读了《易经》你就知道了,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义、就是不仁不义!中国人常常讲了话以后他否认,我跟你讲话完了以后,我告诉你:不要说我说的!中国人最喜欢讲完话以后加一句:不要说我说的。结果你跟别人说,那你就是对我不仁嘛。所以他来问我:听说你讲这个话? 我说:没有!(笑声)我不是欺骗你,我是认为你不仁我就不义嘛!你把这道理说清楚以后,你搞懂了,你觉得中国人是很诚实的、很实在的。我发现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他同时讲两句非常矛盾的话。(指嘴)这里告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里(教授手托着心说)想的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里(指嘴)讲的是礼让为先;这里(教授又手托着心说)想的是当仁不让。那到底要不要让?答案只有一个,你自己看着办!(曾夫子笑着说)嘿,这个最厉害了。(曾夫子又笑了)所以我们慢慢就感觉到凡是外国人很讨厌我们的地方啊,其实就是我们最擅长的地方。你问外国人:你要喝茶还是咖啡? 他很干脆:咖啡、茶!中国人不可能,你要喝茶喝咖啡?(曾夫子笑着说)他都告诉你:随便的。(场内笑声)他一定告诉你:随便。我跟你讲,我几十年的经验:会讲随便的人都是长寿百岁的。他没有压力。我慢慢发现我们有学理的根据。所以常常问年轻的人,我说: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如果你告诉我说:阴阳是两个东西,那这个人脑筋就已经是西化了。西方人他阴就是阴、阳就是阳。他很容易分开来看、很容易分开来看!中国人是和起来看的民族,我这个是几十年才体会到。我们是和在一起我们很少分的。你看我们动不动就要合作,对不对?大家和谐,那不能分的了。一分就糟糕了。而外国人是分的,分到最后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阴阳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同样一个东西,有时候变阴,有时候变阳。这是我从《易经》里面体悟到的最好的一个法则。(画外音)《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那么这些古圣先贤是如何解读《易经》的呢?(正文)我必须要说明: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出来的。你看孔子把人分成中人以上,中人以上怎么去读《易经》,这个人叫老子。老子是替那个很高智慧的人去解释《易经》。所以凭良心讲:《道德经》是高难度的、高难度的!光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了。他先说不能说,然后才能说。你看这厉害吧;这样你就知道他对中国人影响很大。中国人你那有没有意见,他说没有意见,然后讲一大堆意见。(场内笑)(曾夫子笑道:)外国人有意见就是有意见,没有意见他就真的没有意见。中国人不是:我没有意见,不过,我认为怎么怎么怎么讲一大堆。我们先说我没有意见,是表示尊重大家的。所以我慢慢发现哪:你把《道德经》读完以后,你可以知道《易经》里面很高深的那部分哲理。孔子不是,孔子是替中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所以,什么叫做《论语》?《论语》就是家常便饭才叫《论语》。所以你要解释论语,要从我们生活圈里面去体会。《论语》的一开头就告诉你,做人要快乐!所以他《学而篇》提出来就是:孔门三乐,三种乐趣!你如果跟孔子接触,你还得不到乐趣,那就很冤枉!第一个:(字暮打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正的意思是说:你读完以后要去做、要去实践,实践变成习惯。那个习要解释习惯。你形成习惯你就很乐嘛!第二个:(字暮打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你要设身处地把好茶端给他,把好东西跟他分享。他下次一定来嘛!你这样想就对了。做人要做到你的朋友想到你,就想到他可以从你这里占一点便宜,你就成功了。每个人想到你就说:这个人我一去一定吃亏的,(曾夫子笑着说:)那他就跑掉了嘛!(曾夫子又笑了)第三个是:(字暮打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小小的生气,就叫愠。没有生、没有发脾气啊,只是不太高兴的,就叫愠。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你一点都没有不高兴的意思。现在人不是,现在的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啊?(场内笑声)你没有看过我啊?”你完蛋了嘛!

老实讲,今天各行各业千万记住:隔行如隔山哪!谁也不认识谁这才是正常的。你如果把孔子这三个基本做完了你就很乐嘛!还有一个人,最可惜就是我们都把他忽视掉了,叫做墨子!墨子是专门替那个基层的人、大众的人,去讲《易经》的道理。墨子要把他恢复起来,墨子的学说是最好的。所以做人哪,先学墨子,实干,认同上面。年纪轻轻就有一大堆意见,那不害死自己吗?然后慢慢的走上儒家的路,最后你才可以去进入道家的境界它《易经》是所有都包在里面,不管你天文地理什么、包括兵家、包括医学、甚至于现在的电脑,都是从里面来的。(画外音)兵书36计中的许多计谋都是出自《易经》的卦象之中;而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更是出自《易经》的阴阳共体之说。但是代表现代文明的高科技电脑怎么会与古老的《易经》有关系呢?捍卫讲坛-抵制广告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包罗万象,甚至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代表现代科技的电脑怎么会来自古老的《易经》呢?(正文)我只讲一句话,我们今天都知道电脑就是010101。0就是阴、1就是阳。你看你现在讲这种话说:010101就构成浩瀚无穷的网际网络。没有人不相信。可是我们老祖宗六七千年前他就讲了。阴阳、阴阳变化就产生宇宙万物,一样的道理。电脑就是阴阳的变化,没有什么稀奇。所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很认真在学《易经》,我们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贝把它丢弃掉了。但是,我们要了解,以前没有科学语言,不得以用那些话。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科学时代了,我们一定要用科学语言、用科学的发现来帮助我们回去了解《易经》的道理,这才是现代人读《易经》的一个方法。我觉得《易经》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四个字,也是中华文化里面,最可贵的四个字,叫做:“持经达变”。什么叫做经?经就是不能变的东西才叫经。你一个人有了经以后,你还不会变,那就是不会用、不会用嘛!原则是不能变的,但是方法是一定要变的。可是我们现在受美国影响很严重,我们说什么都在变。我是不接受这句话的。各位,你如果相信一切一切都在变,什么都在变的话,(笑)请你今天晚上回去,看看你自己的爸爸变了没有?还是老一个,哪里有变呢!(场内笑)可见还有人不变嘛。如果你今天晚上发现全家人都变了,连爸爸也变了,那才是真的变了。(笑)没有那回事!其实《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如果没有不变,你就不可能有变;如果没有变,你就不可能有不变。它根本就是相对的。其实《易经》是全世界最高明的辩证法。(屏幕:“《易经》是全世界最高明的辩证法”---------曾仕强)(正文)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你会发现中国人说要就会变成不要;说不要他就是要。你送礼给外国人,外国人会当场拿来,告诉你我最喜欢这个东西,中国人会吗?中国人你送礼给他,他说不要、千万不要。好啦,搁那儿好了,(场内笑)最后还是要哩。我小时候也是很讨厌这套,我说根本是虚伪嘛、假的嘛!后来我才懂,我读了《易经》才懂。学理很简单,叫做: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这样就对了;站在没有意见没有意见的立场来发表意见,才不会乱讲。这样就对了嘛;站在退让退让的立场来不让,那是不让哪,最后当仁不让嘛、当仁就不应该让!我觉这是最好的一个逻辑。《易经》告诉我们:当不当就是应该不应该的意思。只有一句话,尤其对年轻人,特别特别要小心:少问喜欢不喜欢,多问应该不应该!

5.《易经与人生》学习心得 篇五

高中毕业的时候曾经翻开过有关卦象的书,那是对命运的好奇,结果呢?什么也没有学到,太不容易记住了,真是“学了,不一定会。”花了很多时间又去看有关天干地支之类的算命书,对自己的命运还是一知半解。该抉择的时候,还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或者说冲动,总算匆匆地过了足足四十二年。虽然问心无愧,却也不见多大的收获。

也许自助者天助。当我不再对命运好奇的时候,回往自己的历程,感想自己的遗憾和烦恼,觉得自己离母太远。因为《易经》中提到这样的意思:坤为母,厚德载物。所以我认真听了一遍傅佩荣先生讲的《周易与人生》,确实很受启发。

首先,我很喜欢讲座中的故事或者说名言。其中对孩子的教育说到一句话:“要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是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太宠爱了,失去了磨难和挫折教育。我该让儿子补读《弟子规》、《三字经》,并且让他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早期的引导教育还是很重要的,让我找到行动的方向。

其次,我很喜欢娓娓动听的哲理。让我联想起蚯蚓前进时那一伸一缩的动态,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你困惑的时候,就要收敛、修德,明白人往往最难了解的是自己的处境,也很难跳出去看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从而感到遗憾和烦恼,假如能像损卦中所预示的那样减少一点欲望,何来那么多的遗憾和烦恼,人就活得比较安顿。

再次,我就喜欢那言简意赅的语言。充满象征、充满思考、充满想象。不管世界如何地变动,都离不开人的抉择。明白要成为领导人物,必须具备三条:第一是德行。只有具备德行才能让人心相通,领导自己的命运当然也如此;第二是能力。仰观天,俯观地,目的就是掌握自然规律,制造出发展性的器物。电脑制造中的二进制原理就来自于卦象中对阳爻和阴爻的思考、观察和想象。第三是智慧。人生不可能重来,当人困惑的时候,就要用智慧处理好人际关系,继续前行而不败,并把忍受、接受很好地转变成享受。

6.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篇六

《易经》是“群经之首,万思之源”,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乾卦的“自强不息”,坤卦的“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探究《易经》者成千上万,显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关注。

《易经》的由来

我们平时讲《易经》,亦称《周易》。其实《易经》是个统称,分为三部《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周易》只是周朝时期的《易经》,前面的两部在历史的洪流中丢失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周易》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所以《周易》和《易经》这两个词现在通用,但是从源头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夏代时期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为什么选择“艮挂”为第一卦?艮,代表山。古时西北高山众多,古人想像山是最重要的,于是“艮卦”被放在了首位。到了商代,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发现大地很重要,五谷杂粮都是从大地里产生的,所以把“坤卦”放在《归藏易》首位。到了周代,人们则认为天很重要,所以把“乾卦”放在了《周易》首位。

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朝、周代;周全;周转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不易、对易等不同解释。《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说明《周易》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由哪个人写了这本书,现在著书都有作者,而《周易》的作者不详。历史上认为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时候,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开始画八卦时就是“一画开天”,充满阳刚之气,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伏羲的智慧恰恰来自于个人的发现和智慧。我经常对人讲,如果你把时间交给了电视剧,那注定是没有出息的;如果你把精力集中在了如何连接昨天与今天的剧情,少了思考,那基本是没有智慧的。人类的智慧是要在静修中产生的。

佛家有三个字:戒、定、慧。一定要守戒才能入定。由“定”才能够生“慧”,一分定生一分慧。伏羲画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河南羑里时,又据伏羲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

后在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对《易经》的哲学解读,作了《易传》。自此,《易经》有了两大板块——《易经》本经与《易传》,其本身也完成了从卜筮向哲学的转化。

《易经》的表达系统

《易经》与其他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文字以外还有符号、图形。《易经》有三大表达系统:符号系统、图表系统、文字系统。

符号系统最基本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间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而“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就是“两仪”。

“两仪”通常指“阴阳”,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中国人对于“阴阳”的看法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不断转换的。太极图中的阴阳之间是曲线的形式,可以印证中国文化是曲线文化,我们讲一个问题时首先要铺垫,然后再说实质,而不像西方表达得那样直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古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易经》除了符号系统之外,还有图表系统,像《河图》、《洛书》、《太极图》等,这些主要是用图表来阐述易理易数。这里的《河图》和《洛书》,据说当年伏羲看到黄河里面的河马背上驮着图,即是《河图》,而大禹看到洛水里乌龟背上驮着书,也就成就了《洛书》,两者被称之为“天书”。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上一篇:四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下一篇:乡村社会学作业3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