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2024-10-09

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精选10篇)

1.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一

大家对电影的了解 电影放映机,电影胶片

电影的发明不但诞生了一门艺术形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

电影是通过放映机或其他放映设备,将这些活动影像映射于银幕或其他观赏载体上的过程。它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在于,电影的表现对象是活动的影像(包括声音),是富有表现力的光影现象。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帕拉图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对光影的研究、观察,和科学实验是人类一种深层的心理活动)。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曾形象地举例:有人坐在山洞中,光火有洞外射进来,这个人的影子被投射到墙壁上闪烁不定。这个发现正是现代电影光影成像原理的雏形。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形象地将人类对光影的沉迷与古埃及人类对“木乃伊”的崇拜联系起来,古埃及人认为,人死了只要肉身不腐败,生命就保留下来,于是人们就将尸体进行处理后制成木乃伊,人体的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战胜了死亡,在时间的长河中超越了时间,获得了永生。巴赞认为,人类便是基于“木乃伊”情结,渴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获得一种超于时空的物质手段,将人类鲜活的形象与生存状态记录下来。

电影作为一种时空艺术诞生,满足了世界各民族早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梦寐以求的理想。应该说,电影的发明是人类战胜时空限制的一次伟大成功,当然电影这一“现代神话”得以实现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光影现象吸引着人类无穷的幻想和实践,人们尝试许多方法将光影捕捉和记录下来。19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借助于近代物理学、机械学、光学、化学等综合成果,电影才得以诞生。因而,电影首先表现为一项伟大的科学发明。

1829年,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 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暂留”原理。(人的视觉印象不是在外界物体从眼前移开后就消失了,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会短暂滞留一段时间。这时间一般为0.1~0.4秒。普拉托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发明了诡盘。

后来人们发现视觉暂留原理不足以完全解释“活动影像”现象。例如在现代动画片人物的动作的中间阶段并不连贯,画格之间的动作间歇有所省略,尝过了1/24秒的变化,形成了跳动或错位的感觉,但是我们依然认为这是一个连续的动作单元,而不是若干不同运动的的不同阶段。这种现象是无法用视觉暂留来解释的。实际上,电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活动过程。人具有一种天赋,能够把各种光影刺激加以组织,从而产生一种“动的幻觉”,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暂留”而是“心理认同”。

电影是创造运动幻觉的机器,它创造的是现实的幻觉,而不是现实本身。但是,由于电影运动最基础的幻觉吻合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的功能。在实际观影的过程中,电影银幕上并没有运动,每一格画面都是静态的。之所以出现运动的感觉,是因为观众根据他的生活经验,承认连续出现的姿势不断在变化的影像是同一个被摄体。而两个画面之间剪掉的部分,则由观众自己根据生活中的感知经验作了心理补偿。所以银幕上的视觉形象不是在银幕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的脑海中完成的。根据接受者的这种心理补偿,创作者可以创造各种幻觉。格式塔心理学把所有这种现象认同的接受方式所造成的运动幻觉称作似动现象。这就是电影运动幻觉产生的原理。而视觉滞留原理的作用只是使运动更为连贯流畅。但这只是对许多既经证实的幻觉现象的一种比较合理的假说解释。

恰当的摇镜头、移镜头或俯仰拍镜头都可以调动观众的肌肉记忆,使人产生一种头部在动的错觉。电影语言也正是建立在人的视觉听觉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幻觉基础上。库里肖夫实验

由此,电影发掘了人的潜在的感知作用,使人对自己的感知作用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实际上,观看电影是一个由视听等生理感触到心理认知的过程,生理和心理作用密不可分,两种因素共同在起作用。

2.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二

我校自1997年开始招收复合材料专业, 每年基本上招生2个本科班, 在原有的高分子材料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 分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从共性知识体系中提炼出基本问题, 建立起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教学体系, 从宽基础角度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 使一部分专业课趋于向专业基础课的调整, 在这样的教改思路下, 原来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外语课程面临着向大材料专业的过渡, 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并设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六大平台课程之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内容因双语教学而偏向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 为避免重复,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将不涉及各材料方向的具体理论。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目的

专业外语 (实际上多为专业英语) 是以往的专业设置下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而主要以专业英语作为整班授课内容。目前, 由于高校近年来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 所以专业外语面临着被取消的可能或过渡为双语教学课程。我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即以双语教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来代替专业外语, 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专业外语课程为32学时, 分两部分在第五和第六学期两期授课, 其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专业基础常识和后续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 如高分子化学中的合成部分, 高分子物理中的结晶部分等, 而上课主要以翻译形式为主, 课上一般较为单调。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学生还没有学过, 对学生来讲内容较深, 学生不能够以英语完全了解本专业, 而从专业外语课程中学生对专业内容的领会往往不完整, 因此专业外语课程一般难以取得非常良好的授课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表达, 并实现宽基础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首先从授课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考虑到双语教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将被安排在第五学期教学, 是最早与学生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生还未接触各方向的基础理论, 所以本课程计划从材料基本结构出发, 根据材料的不同结构特点分类, 介绍三大材料及功能和复合材料的主要品种及其应用, 其内容自成体系, 不再依赖各专业方向。从以上意义上讲, 以双语教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代替专业外语是必然的趋势。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所遇到的问题在其它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已经体现出来就我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讲, 所遇到的问题可能还来自于以下这方面:就是不能找到合适的授课教师精通所有三个专业方向的内容, 我校的现任教师分别来自于高分子、无机和金属三大材料专业, 不具备全部专业方向的材料基础知识的能力, 每位只能讲授自己专业熟悉的一部分内容, 而学生要接受至少三位教师的讲课, 这样一来课程缺乏系统性, 但从另一角度讲, 授课教师分别来自于三大材料专业, 所以他们会对本材料十分了解, 而使得学生可以学到更充实的知识。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教学模式

针对双语教学存在问题, 我们首先采取了分章节专业教学模式, 即每部分专业知识都有该专业教师授课。我们学院整合全院的教师资源, 形成了材料加工、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材料五个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负责该课程的全院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 各专业的知识都有该专业的老师授课, 通过几年的实践, 获得了很好效果。

其次, 课堂形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用将课堂的主要内容以全部英文的形式演示给学生, 并且配备了与原版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 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来获取知识信息,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发挥主体性参与学习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资料的查询、英文写作与翻译、语言的表达方面进行了培养锻炼,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结合材料科学最前沿科学与研究领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且给各小组分好一个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英文题目, 指导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搜索所需信息对该英文题目进行分析与评价, 并提出问题与展望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收集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将论文做成形式上台进行演讲, 使学生锻炼了胆量, 提高了表达能力。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英语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们英语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视野, 为他们未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发现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在英语水平的考验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习都是一个考验, 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教师具有驾驭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是可以完全达到用中文讲课的同样目的

摘要:结合我校的情况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双语教学在本学科中教学的重要性, 简要介绍了其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根据具体的考与学过程,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教材的选择, 课堂的设计以及考试等方面的一些改革与探索, 提出了在材料专业用双语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语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英.黑龙江教育.2007.7-8.126-128.

[2]张津, 刘兰宵, 石国梁.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20.154-156。

[3]张富翠, 凌娟.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9.138-145.

3.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法治;契合

中图分类号:B0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16—02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而实践是人(意识、观念)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形态。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根植于社会实践的现实之中。这里的关键在于必须对目前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认识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批判,惟其如此,才能理性地改变唯利是图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唯物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

在阶级社会,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辩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基础上,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并把实践的观点提升到首要地位。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进行的积极能动的反映,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过程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实践)、总结反思(认识)改革发展经验,不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社会实践,从而推动发展目标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不断融合的过程。

方法论与世界观具有内在统一性,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如前所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可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本身就是辩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法治的价值理念

作为法律文明秩序的法治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以法治理念为主导的权威系统,以权利和法律为中心的概念范畴系统,以司法制度为社会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和以个人权利及法律为依归的文明秩序意识。

法治理念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基本的核心理念包括正义、公平、自由、秩序。而作为秩序,在我们今天就是讲的和谐。作为依法治国的方略的法治,就是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一系列地法治过程来营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不论是通过法律规范来建立法治政府,促进依法行政,还是利用法律规范来平息人与人、人与集团、人与政府之间的纠纷,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抑或是使用法律规范的强制规定对于一些严重危害国家、社会或者他人利益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促进社会和谐的恢复等等,都体现了法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理念。法治把秩序引入其规范之中,其精髓正符合维护社会的和谐,维护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一旦这种和谐被打破,我们就会通过法律或者法治的手段、途径予以恢复。这就是法治过程的价值精髓所在。

现代法治另一价值理念是自由。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才产生了社会性中介机构和多元利益集团,从而得以确立权力制约制度。权力制约制度是民主制度建立的第一块基石,是法律至上权威性和良法产生的制度保证。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怀疑态度也为程序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科学发展观与法治的契合

(一)自由、平等、权利等法治理念是经济、政治、社会得以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自由、平等、权利等法治理念作为普世价值,并非西方国家所独有。温家宝在去年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时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说明,自由、平等、人权等法治理念作为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已为党和国家领导高层所认可。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前提是承认人的自利性。自利性是人维持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利性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基于自利性的自利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之下,表现形式和产生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当代非法治国家,宪法在形式上也规定若干公民自由和权利,但由于实际操作中难以真正兑现,加之公民缺乏这些价值信仰,往往造成掌握公权的人采取权力寻租的方式自利而不受制约;另外,在此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经常采取权钱交易双向寻租的方式获取非法利益,正所谓“官无商不富,商无官不安”。这就难以避免权力腐败、官商勾结,形成对守法公民和社会公益的掠夺,进而破坏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而在以自由、平等、权利为价值信仰的法治国家,政府和公民的自利行为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得到有效规范,公民能够通过自由选举、舆论监督、司法救济等途径对掌握公权力的人的自利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权力制衡、有限政府、司法独立等法治要素是保障经济、政治、社会得以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高度集中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官员腐败猖獗且不断披上“合法”外衣;二是社会利益分配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比改革开放前更加凸显。历史经验表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时代不可能出现良性持久的科学发展。权力过分集中“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5怍为上层

建筑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既能起到促进作用,也能起到阻碍作用。因此,科学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还应包括政治体制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改革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法治入宪、公民意识觉醒的背景下,权力制衡、有限政府、司法独立等技术层面的法治认知已成为国人的基本常识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科学发展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同时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参政需要的发展。而这些政治权利得以充分行使的前提恰恰是政府权力的制衡和司法权威的树立。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谈得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三)民主、宪政等法治架构为经济、政治、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问毛泽东:历朝历代难逃政权兴衰周期率,共产党是否找到了跳出这个周期率的道路。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由此对答可以发现,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建国之前就已认识到民主对于政权兴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民主的道德基础是,人应该自由、平等、有尊严且自律,因而所有的成年公民都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宪政的精髓则在于宪法是政治权力的唯一的法律来源。㈣宪政意味着法律之上、权力受到限制(分权、制衡、司法独立、法治);民主则意味着,在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统治之下,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明确保障,宪法同时也对政府的权力加以严格的限制,因此,个人的权利得以免遭民间和官方的侵害和剥夺。民主的指向是权力归属,宪政的指向则是权力限制。民主与宪政的功能发挥都离不开法治的支持。基于此,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四

环境 问题 是当今国际 社会 的普遍问题,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 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飞速 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我们的生存环境却愈来愈恶劣,工业 化社会对大气、水、土地的污染和破坏日趋暴露,人们逐步认识到是自身的需要和行为造成了生活环境的恶化。对 自然 规律 认识的贫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误解,已使我们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1998年长江洪水的量级小于1954年,而中下游水位却普遍比1954年高。人类活动导致流域内湖泊缩小、调蓄能力降低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惊动全国的春季沙尘暴,其主要沙源是森林——草原过度地带耕地和草场退化造成的沙荒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因此,本人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 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等内容。

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与 影响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农村 等。而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 经济 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本人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 历史 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 现代 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引起全球性的环境危急,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199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2100万吨,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 一些大城市儿童大约有十分之一患有哮喘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大气环境的严峻状况。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狂潮让全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身陷其中,8000余人感染,700余人丧生。这次突发性公共环境污染事故与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大规模破坏有着密切联系。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本人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1)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环境方面同样适用。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 企业 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 中国 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极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由于人口不断增长造成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城市化问题,现在世界上所有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化过快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也不例外。由于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毁坏了一定的森林和草地,给城市化还带来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交通 拥挤、住房紧张、污水处理不当、供水不足、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土地荒漠化和人民健康受到损害等。人口城市化的过快发展使生态受到破坏,使环境不断恶化。第三,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 教育 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普遍较低。一个国家的国民环保意识如此,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第四,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本人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 科学 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一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动法则,是地方立法的依据,是环境立法的关键。如今,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

5.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五

2.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鼎盛时代是指()

A.19世纪初B20世纪初C.19世纪末D.20世纪末

3.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商务印书馆B.京师大学堂C.中华书局D.人民出版社

4.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京张铁路B.滇越铁路C.平汉铁路D.淞沪铁路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②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③北洋军阀的分裂④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6.从张家口乘坐火车到北京有时会途径一条“人”字形线路,这条铁路全线开通的时间是在()

A.1906年B.1907年C.1908年D.1909年

7.下列属于民族资本家的是()

A.张謇B.李鸿章C.严复D.詹天佑

8.中国第一家营业性的照相馆出现于()

A.北京B.天津C.上海D.广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总的说来是很薄弱的,甚至连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了一个“洋”字。如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灰——水泥、洋钉——铁钉等。

(1)从材料中可看出,中国近代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2)为挽回中国利益,号召“实业救国”的实业家是谁?他有一个什么称号?

(3)他有没有改变近代民族工业的面貌,原因是什么?

答案:1.C2.B3.A4.A5.D6.D7.A8.C

6.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六

1.当外界温度大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

a 对流

b 传导

c 辐射

d 蒸发

e 呼吸

2.高热是指口温在:

a 38~39℃

b 37.5~38.5℃

c 38~38.9℃

d 38.5~39.5℃

e 38~39℃

3.测病人脉搏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护士不可用拇指诊脉

b 异常脉搏应测1分钟

c 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测1分钟心率代替脉率

d 心率与脉率不一致时,护士可先测心率,再测脉率,各测1分钟

e 偏瘫病人测脉搏时,应测健侧肢体

4.关于血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女性血压高于男性

b 右臂血压高于左臂10~20mmhg

c 运动时,血压降低

d 下肢血压高于上肢50~60mmhg

e 血压在傍晚时较清晨稍低

5.下列动脉血气分析中,中度缺氧的是:

a pao2 50~70mmhg sao2 60~80%

b pao2 50~70mmhg sao2<60%

c pao2 30~50mmhg sao2>80%

d pao2 30~50mmhg sao2 60~80%

e pao2 30~50mmhg sao2<60%

二、 名词解释

1.吸气性呼吸困难

答:吸气费力,吸气时间大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

2.体位引流

答:使病人处于特殊的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使肺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流入大支气管并排出体外的方法。

三、 简答题

1.简述测口温的注意事项。

叙述氧疗的注意事项。

答:(1)病人曾进冷热饮食或吸烟或进行面部冷热敷治疗者,需间隔30分钟后再测。

(2)禁忌症: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病人、口腔疾患、行口鼻手术者、张口呼吸者。

(3)若不慎咬破体温计,先清除口腔中的玻璃碎屑,再吞服大量蛋白水(蛋清)或牛奶。因为蛋白质与汞结合,可延缓汞的吸收。

2.低氧血症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若给予高浓度氧气,为何会出现呼吸抑制?如何预防?

答:由于此类病人的通气调节主要依靠缺氧的刺激来调节呼吸,如果吸入高浓度氧气,就解除了缺氧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甚至会出现呼吸停止。防治措施是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四、 问答题

答:(1)安全用氧,做好四防,即防火、防热、防油、防震。

(2)湿化给氧,可减轻氧气的干燥及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3)严格遵守给氧的操作程序:用氧前,开氧气筒的总开关,调节流量表,然后插鼻导管;用氧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先分离鼻导管,再调节流量表,然后连接鼻导管;用氧结束,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关氧气筒的总开关,开流量表,放出余气,然后再关流量表,以免一旦关错,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引起肺部组织损伤。

(4)用氧过程中注意氧疗的监护:评价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心率减慢、血压上升、呼吸平稳、紫绀减轻、精神状态好转、动脉血气改善等均说明缺氧症状改善;评价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评价是否出现氧疗的副作用。

(5)防止交叉感染:氧疗装置中的导管、湿化瓶、面罩等,应定时更换,并清洁消毒,一次性物品用后应废弃。

7.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七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这是2 3 0 0年前我国思想家庄子《天下篇》中的语句, 其意是把“判美”和“析理”看成人们认识事物相连的两个方面。“判美”和“析理”今天在周世斌教授《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一书中又一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给“美”和“理”来了一次亲密的碰撞。艺术是表现情感的方式, 是人们对审美的追求, 其直接目的是求美, 重在强调个性, 反对雷同, 体现自由性, 结果往往呈现多样化。科学是探求真理的方式, 强调严谨性。直接目的是求真, 结果通常呈现唯一性。当艺术与科学相遇、艺术与科学碰撞, 艺术似乎不再飘渺, 科学似乎不再无情, 因为他们在“这里”产生强烈共鸣。

一、当下音乐教育研究存在的普遍现象

1、中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差异

国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研究生从1 9 8 9-2 0 0 1年在国内某音乐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抽取1 4 0篇学术论文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方法以理论思辨性为主 (1 1 7篇) , 科学实证 (1 4篇) 为辅;从论文的选题和内容来看, 大部分论文都是从个人的教学感受、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进行理论阐发, 研究结果主观色彩浓烈。

国外:对全美最大的音乐教育组织“全国音乐教育大会”的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从1 9 5 3年至1 9 9 7年的5 8篇关于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具体学术问题的论文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其中4 6篇论文是通过调查、测量或实验研究的方法, 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结果具有科学实证性质;只有1 2篇论文是采用历史实证和理论思辨方法。从中不难看出, 其研究成果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占主要, 较为客观、可信。

从以上关于国内、国外音乐教育论文的研究方法情况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其直接反映出国内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这种科学实证研究方法意识的淡薄;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科学实证意识, 把科学实证作为理论思辨的前提、基础, 而不是仅从个人教学感受和主观体验出发去进行理论思辨, 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2、国内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作者群体分布和地区分布

从群体分布来看, 以上从1 9 8 9-2 0 0 1年在国内某音乐学术刊物抽样的1 4 0篇学术论文中, 小学音乐教师撰写的论文1 2篇, 中学音乐教师撰写的2 8篇, 大学音乐教师撰写的9 0余篇, 其他为教研室人员所写。抽样显示大学音乐教师仍是当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主体。

从地区分布来看, 论文作者主要集中在北京 (1 8%) 、湖南 (1 1%) 、广东 (8%) 、江苏 (8%) 、山东 (7%) , 中西部地区发表的论文较少, 关于农村音乐教育的论文更少。从中可看出欠发达地区论文较少, 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关于农村音乐教育的论文很少, 仅有3篇, 这引发我们一些思考?——农村音乐教育发展是当下需要重点关注的, 也是迫切需要改善的, 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不多, 其反映出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对关注农村音乐教育状况意识的浅薄,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农村、关注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的特点和内容

1、特点

音乐艺术与科学两门看似相去甚远的学科在里这有了交叉点, 使科学为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提供依据。周世斌教授正是这样一位践行者, 其专著《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主要特点是从方法论的层面去探究音乐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现象, 以科学实证的眼光去审视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研究, 并力图体现其对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上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2、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十章, 第一章比较与启示——主要是关于中外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研究情况的介绍和研究方法的比较, 和学习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的意义及带给我们的启示。第二章至第十章是对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知识的具体阐述和采集到实际数据后的具体操作方法。

其写作方式与内容呈现出直观性、实用性, 让人读后一目了然, 书中在讲述统计基础中的统计图表、集中量、差异量、标准分数等一些数学公式时, 采用的均是与音乐相关的数据, 体现出了音乐的学科特点。这无不都体现出周世斌教授作为一个音乐学人身上所闪烁出的科学光芒, 这是他智者与学者的综合显现。笔者读后以为略显不足的是整书除第一章外其余章节大部分都是一些数学图表和数据, 难免使读者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让人感到敬畏。何况一些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笔者认为如能让统计知识的内容发散些、趣味性增加些, 其受众面是不是会更广些。

三、《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在本书开篇介绍中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状况的时候发现中国与美国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主要是以概括、总结个人在音乐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教学体验去进行理论思辨,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思辨主观色彩强烈, 普遍呈现发散性, 缺乏系统性、广泛性。美国主要是通过调查、测量或实验研究的方法, 依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最后结论,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分析结果具有客观、可信性。正因为中外音乐教育研究存在如此差异, 周世斌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所在, 以倾其课余精力著出《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及其后续《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以科学思维的训练, 呼唤国内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这种科学实证意识。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学术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学术研究又为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学及其他音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动力。

2、意义

(1) 当代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密切与频繁, 这就要求国内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工作者俱备国际性学术视野, 准确把握国内外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学科动向, 以吸收和借鉴国外最新的学术成果来憨实音乐教育、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学术架构, 从而为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和音乐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周世斌教授正是以其敏锐的眼光觉察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俱备国际性学术视野的重要性, 并身体力行之, 其除在《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第一章中介绍、分析了国内外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动向外, 还和宫正编著有《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一书专门介绍、分析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2) 科学思维方式训练与个人研究基本素质的需要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成果主要是建立在成千上万个音乐教师的个人教学感受和经验基础上的、其研究成果是主观的, 甚至是停留在相互矛盾的观点所形成的困境之中,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个人研究基本素质的薄弱和科学思维方式意识的淡薄。因此, 掌握一些必要的数理统计常识与方法对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工作者去给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科学的统计与分析和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中俱备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两门学科可以说是感性学科与理性学科的交叉 (音乐学与教育学、音乐学与心理学) ,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研究工作者 (包括广大的音乐教师在内) 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才能胜任当下呈现出的横向型 (学科间交叉) 和纵向型 (学科间延伸) 的学术研究形态。

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正处在这种科学意识的初始阶段, 周世斌教授的《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和另外一本著作《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来的及时, 给国内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工作者起了表率作用, 带来了一股新的学术气息。笔者相信周世斌教授三本关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著作的问世将给当下正处在科学意识初始阶段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乃至其他音乐学科刮起一阵科学之风。

四、结语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正在从应试、技术教育向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质教育转变, 正在改善种种滞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建立要依赖于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心理研究的提升, 而理论层次的提升要依靠于研究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心理研究也只有借助科学之翼才能稳步前行。“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在研究一项事物时只有寓“理”于“美”之中才能真正遁其形, 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何不是如此呢?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 (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第二版

8.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八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232-01

近年来,大学生自我封锁、网络成瘾、生命情感冷漠、价值观迷茫、抵抗挫折能力降低、自杀、伤害他人等屡见不鲜的现象,引起了高校教育者的关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和生命教育有着殊途同归的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强化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人们在二战后反思战争问题、社会问题及死亡问题的后续产物,起源于美国,60年代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70年代明确于澳大利亚;90年代,台湾开始设置课程。生命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后,首先在中小学得以推行[1]。国内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个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2]。

2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强化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 生命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应有之义和价值取向

思修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让学生认识并珍惜生命、培养生存能力、升华生命价值。可见,思修课和生命教育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人生为宗旨,二者拥有一样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思修课中强化生命教育,让学生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是其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

2.2 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加强生命教育

从马加爵杀人事件到药家鑫事件;从长安大学“自习室自杀”事件到2011年6月云南财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刘娅为情所困坠楼身亡……大学生面对“为何而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等问题的迷惘,都透露出思修课程在人生观教育中还需授课老师加入人文和情感的内容,加强对生命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提高抗挫能力、珍惜、善待和热爱生命。

2.3 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加强生命教育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随之加大,大学生们逐渐呈现出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态势。曾经“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追求虽然受到了社会的抨击,但不得不说它也更加深刻的反应出当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只有将生命教育融入价值观中,教会学生懂得只有在生命中锻造自我的情感和心灵,体悟到生命的真谛,才能拥有真正的价值。

2.4 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加强生命教育

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和学生本人都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加专业课程投入,缩减公共基础课程,更无心顾及生命教育;另外,生命教育在大陆地区刚刚起步,没有统一的大纲和课本,因此,高校也不敢冒然单独开设。其实,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教育内容、教育模式,而应该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的一种存在状态[3]。

3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措施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生命教育的意识

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致使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考前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必须拥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生命教育的意识,了解其成长规律和特定时期的特定需求,在课堂设计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中感悟生命体验。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生命教育素养,同时需要学校教学部门提供更多自主空间。

3.2 完善教学目标的生命化,切实做好“三观”培养教育

思修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融入生命教育后,其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生命个体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契合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道德、法制观念[4],具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生命,爱护大自然,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二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

3.3 紧抓时代与受教主体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思修课的教学要紧抓时代背景和受教主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个人的本质和发展为出发点,以民族和社会的进步为终点,结合课本拓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生命教育内容:

(1)责任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本身也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

(2)感恩教育。生命的旅程中,人总是不断得到他人的帮助,因此,常怀感恩之心能够让我们快乐、顺利地成长;同时,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也有利于他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3)危机自救教育。正确运用危机自救方法,是危急状况下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上海商学院“火灾跳楼”事件反应了大学生自救知识的缺乏。

(4)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的案例都表明当事人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源头上遏制大学生生命漠视的主要途径之一。

3.4 整合社会资源,转变教育形式

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永远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思修课可以以生命教育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将课堂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参观教学、情景教学等。如和消防支队联合举办危机自救教育,和医院联合进行生命终起点教育,和监狱联合举办现身说教,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联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思修课的积极性,增强老师的信服力和课堂吸引力,不但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目的,也有效地推进了高校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伟花.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6-19.

[2] 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9-12.

[3] 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

9.环境与生命科学基础 篇九

学生工作简报

第15 期(总第15期)(2012年12月1日—12月31日)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科

2012年 12月31日

【要闻摘编】

☆ 我院举行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校园宣讲会

我院郑向勇老师荣获温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十佳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

我院隆重举行2012“创先争优”表彰大会

☆ 我院成功举办浙江省植物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 我院举行步青学区生环学生第二党支部支部大会

【就业创业】

(我院举行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校园宣讲会)12月26日下午2点,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于11A—403召开了2013年业务员校园招聘宣讲会。宣讲会开展期间,相关负责人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公司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方向及未来的规划。本次招聘宣讲会不仅让应聘的大四学生更好的了解了该公司,该岗位,同时也增强了大家对自己专业的信心,为他们将来做好入驻公司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供稿/新闻中心]

(我院成功举办UNBC交换生讲座)2012年11月4日星期五,李玉宝老师在六点半于11C401会议室给我们阐述有关交换生的一些细节问题。李宝玉老师给我们讲述关于哥伦比亚大学大学的历史及温州大学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换生的历史及成果,主要为一些科研成就。同时,李宝玉老师又向我们说了一下有关报名,成绩,资费等细节问题。此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参加的积极性,让想出国的同学可以尽早的给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供稿/新闻中心]

【学术科研】

(我院成功举办浙江省植物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2012年12月8日—9日,浙江省植物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大学会展中心顺利召

开。会议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陈家宽教授、台湾东华大学孙义方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孙航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广策研究员作了精彩的报告。特邀报告由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吴明江院长和丁炳扬副理事长主持。我校生态学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阎秀峰教授作了“逆境植物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大会报告。这次大会在我校召开,对学会今后的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划和安排,这对进一步推动我省生态学学科与植物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极大地促进我校生态学科和植物学科的发展。

[供稿/新闻中心]

【党建天地】

(我院举行步青学区生环学生第二党支部支部大会)2012年12月12日晚六点,步青学区生环学生第二党支部在10B-202开展了本学期的支部大会。本次大会拟发展7名发展对象,并审核3名预备党员的转正申请。大会邀请到学区辅导员袁逸仙老师观摩指导。会上,支部书记潘红霞同志宣布了本次大会的有效性以及大会流程。紧接着,7名发展对象宣读了各自的入党志愿书、介绍人意见,而3名预备党员则宣读了其转正申请书以及党外群众意见。之后,与会的各位学生党员对以上同志进行了无记名投票。临近会议末端,袁老师对会议进行了简短的点评。12月12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对于此次发展的7名预备党员以及三名正式党员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希望这些同志能牢记今日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供稿/党员之家]

【学风建设】

(我院举行2012-2013学年期末考试动员大会)为更好的组织期末考试,让同学们在考试到来之际切实做好期末复习工作,真正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并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我院于12月28日下午在南校会展中心步青厅举行了期末考试动员大会。辅导员金海艳老师作重要讲话。她指出,这次期末考试是新生们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大考。每个同学都一定要重视,好好复习,千万不能挂科。并在会上结合毕业生的例子指出了挂科重修的麻烦和难度。甚至影响毕业生。所以,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端正考试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供稿/新闻中心]

(我院2013年研究生考试诚信教育)根据校研工部关于开展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诚信考试宣传教育日”通知精神,我院于12月28日中午12:30在202会议室开展“做人为根,诚信为本”主题教育会。肖小华老师首先说明了要求研究生参加此次会议的原因,是告诫研究生勿参与代考、提供作弊工具和渠道等违法活动。对研究生考试《考场规则》、《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摘录)》进行了重点解读和强调,告诉考生做学问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而为人之本便是要坚守诚信,诚实考试就是学生最根本的诚信。

[供稿/院办]

【囿圃行动】

(我院举行温州大学第四届叶脉制作大赛)2012年12月25日,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科协如火如荼地举办了一个多月的温州大学第四届“我的大学”叶脉制作大赛正式落下了帷幕。本次的活动以我的大学为主题,面向温州大学全体学生。本次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让同学们有了一次艺术创作的机会,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团队意识。另外,通过本次活动加深我们同学对大学生活的热爱,令同学们发挥我们当代大学生特有的朝气和青春。

[供稿/沈豪]

(我院召开第十八届“囿圃精英”团学干部培训学期总结大会)2012年12月17日晚上18点30分,学生会全体成员及各班班委在南校11A-410进行“囿圃精英”团学干部培训之学期工作总结。会议期间,主席就这个学期团干培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员之间所反映出的不足之处和培训的收获所得。每位学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这次培训的收获和不足。在这次学期总结会议中,学员们认真反思了证词的培训过程,明白了做好一件事的关键就是心态,一个好的心态会是做好每件事的前提。

[供稿/新闻中心]

(我院举行美化寝室活动)2012年12月14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曙光”青年志愿者社与12生技班共同举行“美化寝室”的志愿者活动。下午1点30分,29位志愿者准时在13号宿舍楼前集合。此次活动一共有三项任务:打扫宿舍的楼道、参观部分宿舍以及在楼道上贴一些文明标语。通过这次打扫,楼栋也明显干净了不少,此次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最后希望大家能爱护自己居住的寝室,为打造整洁、干净的休息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供稿/新闻中心]

(我院第十八届“囿圃精英”团学干部培训——礼仪与口才培训)2012年12月3日晚上6点30分到9点15分,我们生环学院团委组织部在11A410教室开展关于了礼仪与口才的团学干部培训。这次关于礼仪与口才的团干培训开展地非常成功,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在培训中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提高了工作中的协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为以后构建和谐文明,充满着人文气息的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打下坚实基础,为构建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生环学院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供稿/新闻中心]

【缤纷团日】

(11环本团日活动)2012年12月15日,本次团日活动是以辩论赛的形式举行的,第一 辩论赛能充分调动现场的积极性,不会冷场。第二 举办简单,不会因天气等原因而取消活动。第三 容易吸引注意力,吸引关注。本次团日活动是以正方获胜而完结,现场欢笑不断,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一扫以前的死气沉沉,双方辩手都很给力,大家你来我往,很是激烈,活动结束后还会有很多同学自愿留下来帮忙打扫卫生,收拾教室。

[供稿/11环本团支部]

(11生本团日活动——与会情浓平安夜,传递圣诞浓浓情)2012年12月23日下午,我们11生本的同学在步青学区和溯初学区进行了圣诞礼物的收集活动。在订好文案以后,我们设计好海报和传单然后通过海报的粘贴、传单的派发和网络的宣传将我们班的活动进行传播,做到最大力度宣传,尽可能让多一些人知道我们班的活动。24号晚上的派送活动更是让人激情高涨。我们一共分为4组,分别向大学城不同的地方派送礼物。大家在派送礼物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对方收到了喜悦,自己也会被感染,感到十足的快乐。

这个活动增强各班凝聚力,展示出新时代大学生的蓬勃朝气,表现出生本班情系温大的情怀。

[供稿/11生本团支部]

(11生技团日活动——班级小聚)2012年12月21日晚6:00,11生技班的班级聚餐在鸿运酸菜鱼馆正式开始,这个计划良久的班级聚餐计划终于在这个星期五得以实行。尽管大雨滂沱,尽管河海真的变河海了,同学们响应活动的激情丝毫不减,大家在饭桌上抛开了平时的拘束,火锅的热气将大家的热情调节的空前高涨,欢声笑语,一直未停。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不仅改善了伙食而且通过同桌共饮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了班级气氛,加强了班级凝聚力。

[供稿/11生技团支部]

(12生本团日活动——圣诞节农家乐)2012年12月24日,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2生物科学的同学举办了该班本学期的第三次团日活动“自足自乐”。9点大家向着菜场出发,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三组同学来到了茶山镇上的三个不同的菜场上,进行了各自所需的食材的选购。10点大家来到了农家乐,就这样我们的活动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有的同学是进行了火锅的烧制,有的同学在帮忙洗菜„„这一次的团日活动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了解,让同学们懂的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有助与班级凝聚力的产生。促进同学们的交流,有利于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供稿/严文强]

(12环本团日活动——专业前景考察)2012年12月13日,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2级环境科学班学生在董新娇副院长,王奇,柯强等老师的带领下对专业前景进行考察及学习。我们对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环境监控中心,杭州西湖,杭州天创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见习活动。通过温州、杭州、宁波等典型环保企业、典型水域治理参观及专家讲座,使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有感性认识、整体认识,并对以后的就业方向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可以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清楚要学习的知识体系。通过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清洁生产审核、污染治理等行业。就业情况,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就业理念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供稿/12环本班团支部]

(12生技团日活动——美化寝室楼)2012年12月14日下午1点30分到3点,我们生环学院12生技班在南校5号楼和13号楼开展了本月“美化寝室楼”的团日活动。在团支书的带领下,活动正式开展了起来。每位小组组长带领自己小组的成员来到寝室各个楼道,进行各方面的卫生清扫工作。这次“美化寝室楼”的团日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参加活动的每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到了活动当中。虽然活动比较辛苦,但同学们更多的是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收获到奉献的快乐。

[供稿/12生计团支部]

【社团风采】

(我院logo设计大赛——分享灵感,创意瞬间)2012年12月15日晚上06:30,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协会与心理协会、绿脚丫协会、食品食尚协会齐聚在南校区会展中心灵运厅,进行了一场协会logo设计大赛评选活动。本次活动由会长等社团负责人带领,会员们纷纷响应,共同参与此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会员们欣赏到了各种logo,获得了视觉的享受,使会员们对美有了新的认知,让会员们对本协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此次活动还促进了各社团成员间交流,让会员们彼此更加了解,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供稿/社团部](我院梦幻舞会之夜——记绿脚丫环境教育协会第四次活动)2012年12月1日,绿脚丫环境教育协会携手海洋协会、Sunshine生命教育协会及ERP沙盘协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多功能厅举办了一次校级院级社团大联谊活动就,即梦幻舞会之夜。这次活动提高了绿脚丫环境教育协会对温州大学的影响力,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同时也展示了绿脚丫环境教育协会的社团风采,开阔会员的视野,扩展会员的交友平台,更好的传播环保知识。同时,也为绿脚丫教育协会与别的社团交流,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有利于社团的建设发展。

[供稿/张婷]

【喜报】

(我院隆重举行2012“创先争优”表彰大会)12月19日下午14:00,我院在南10B-202会议室隆重举行2012“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会上,吴院长宣读了《关于表彰2012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件,并发表了讲话。吴院长强调,这次表彰会既是对获奖同志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全院教职工继续努力工作,爱岗敬业的一种勉励。吴院长提出了五种意识要求:树立主人翁意识、岗位意识、大局意识、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脚踏实地的践行党员教师的岗位职责,携手共创学院发展新局面。

(我院郑向勇老师荣获温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十佳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近日获悉,由“东海潮” 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的温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和“学生科技创新十佳指导教师”评选结果已经产生,我院郑向勇老师荣获温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十佳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供稿/新闻中心]

【年级动态】

★11-12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五、十六周考勤统计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九、十月早自习考勤统计 班级 缺勤人次 班级扣分 出勤率

11环本 34 0 88.5% 11生本 4 0 99.05% 11生技 2 0 99.2% 12环本 11 0 96.75% 12生本 3 0 97.25% 12生技 0 0 100%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五、十六月课堂考勤统计 班级 缺勤人次 班级扣分 出勤率

10环本 0 0 99.6% 10生本 0 0 99% 10生技 1 0 99.85% 11环本 1 0 99.8% 11生本 0 0 100% 11生技 3 0 99.33% 12环本 2 0 98.8% 12生本 0 0 99.7% 12生技 0 0 99.8%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五、十六月晚自习考勤统计 班级 缺勤人次 班级扣分 出勤率

12环本 1 0 92.75% 12生本 3 0 94.3% 12生技 1 0 95%

编辑:周虹燕

成文文

审稿:金海艳

终审:张丽萍

10.环境科学与工程优秀论文 篇十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教育变革;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展开,给各个国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泛”、“生态破坏”等成为世人所注重的热门话题。正是在人们高度注重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环境类专业得到了空前展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0世纪后半叶才展开起来的新兴专业,一起也是交叉学科,得到了各个高级院校的注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级院校近300所,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的高级院校200所左右,其规划仍有扩大的趋势。如此多的高级院校开设环境类专业既表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注重,也阐明晰环境类学科中值得注重和研讨的问题很多,这对环境类专业的展开既是机遇又是应战。但因为教育设施、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基地缺少等原因,很难培育出实践操作才能、技术使用才能都很强的专业人才。因此,注重课程教育的变革与探索,展开素质教育,对培育优秀环境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效果。本文拟就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教育与实践进行了评论,以期为进步环境类专业的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作业竞争力和适应才能做一些有利的探索。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课程目标及特征

1.课程性质和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榜首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榜首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常识了解很少,知道还比较模糊。经过对重生的问卷调查显现,大多数学生以为本专业的展开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出路或者出路较好,挑选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爱好。大多数学生期望结业后可以持续进修(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作业。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乃至对专业的知道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因为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一起,经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作业去向进行剖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结业学生首要在以下几个职业作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作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作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讨生等持续进修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联系较小者占10%左右。阐明大多数学生首要作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职业,而且近年来环保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求的专业人才与校园供给的结业生之间还存在着必定距离,校园不能全面满意其需求。

2.课程特征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归于遍及和进步大学生环保认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可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因为刚入校他们的根底跟其他专业的学生根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办法、教材挑选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内容来讲,首要的环境问题包含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展开趋势依然应当是教育的首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意图是既要为学生往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根底,又要拓展学生的常识面,使学生对往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知道,还要培育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爱好与积极性。因此,在教育办法和办法的挑选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简单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另一方面,假如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化,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教育了,对后边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对本课程进行深化的、全方位的教育探讨和变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育变革与实践

现在,高校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根底常识,是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教育质量的好坏对将来深化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涵盖了环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大部分常识内容,可为他们将来深化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根底。经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以及对往后本课程的设想,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变革:

1.教育部队的安排

以前以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教育。但经过几年的教育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育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育任务时,要求遴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而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讲堂教育安排

讲堂教育是进步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详细展开了如下作业:

(1)展开事例教育。选用典型事例充分教育内容,是改善“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育的有用办法之一。为了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在教育进程中,依据教育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严重环境污染事情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情作为事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考虑,增强学生对这些事情的感性知道,为往后经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知道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常识,首要是经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办法和途径去剖析与处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经过往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渐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案。针对当时国内外呈现的环境问题安排学生观看与该事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事例评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讲堂汇报评论,然后进步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才能,为持续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评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色、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进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然后培育学生查阅文献、阅览文献和剖析文献的才能。

(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育进程中,引进当今全球范围内呈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讨的环境内分泌搅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果。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渐发现并引起注重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添加,而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化的剖析和研讨。在课程中添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形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考虑。新常识的补充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也拓展了他们的常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进修奠定了根底,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作业去向的知道,并在往后有认识地学习相关常识来处理随着人类社会展开而呈现的新问题。

(3)展开问题教育法。问题教育法是教师在讲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示学生自己去研讨、探索,寻觅问题处理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育办法。经过问题教育法启示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知道问题、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等,然后把握相关常识,进步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归纳才能。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办法过火注重常识的传授和回忆,忽视对常识的`理解、考虑和引申进程,更不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办法的培育与练习的缺点。一般选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必定程度时启示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剖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而且随着学生往后常识学习的深化,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渐寻觅答案,不断丰富专业常识以及进步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才能,乃至到进行结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挑选自己期望做的标题。在进行问题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示、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评论问题的进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求教师的全方位参加和帮助。

3.课外教育活动

(1)网络渠道交流。讲堂上多媒体教育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色为学生展现了有关历史和当时环境问题的立体图画。但讲堂时刻究竟有限,大量的材料需求经过课后网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仿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画,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考虑,剖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损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管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渠道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评论,添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评论,也可节省讲堂时刻,还可以进行有用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含专题评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2)安排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维,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表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天然的和谐统一。依据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天然之中,展开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调查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参加认识。

三、结束语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考究可持续展开的学科,其教育的观念在不断的改变之中,一些新的观念和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更好地展开,为了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好的作业前景,可以在环境保护相关作业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效果与价值,对环境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进行了变革,进步了教育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级工程教育研讨,,(1):115-119.

[2]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育与高校教育变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69-372.

[3]蔡铭.在专业根底课中树立大学生对专业的决心——以“交通工程导论”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55-57.

[4]陈盛明,郑旭煦,宋应华,等.在化工专业重生中开设工程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39(19):118-121.

[5]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等.“环境科学概论”教育内容与教育办法研讨[J].高级理科教育,,4(56):57-59.

上一篇:大兴镇民政工作先进事迹下一篇:六年级第七周美术教师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