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英汉翻译实践

2024-11-25

诗词英汉翻译实践(共11篇)

1.诗词英汉翻译实践 篇一

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英汉翻译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句子结构的差异.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差异的.对比,笔者认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差异,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转换,才能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流畅.

作 者:王燕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周口,466001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英汉句子 结构比较 我英汉翻译

2.诗词英汉翻译实践 篇二

关键词:英汉,语言,差异,翻译问题

引言

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毋庸置疑, 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英语言的差异, 也可以说是在中英语言中得到了体现。在中英双语的转换中, 由于这种语言差异的存在, 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英汉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受儒家文化影响, 关注政治伦理, 思维的中心是伦常治道。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 受到歧视与打击。造成了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的结果。而英国, 或者更确切地说西方, 是开放性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受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影响, 注重求知, 探索自然奥秘, 以认知自然为思维的中心, 追究宇宙起源, 探索万物本质, 分析自然构造。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 造成了西方人思维重科学、重认知的结果。

中国文化重直觉和意向, 强调以直觉顿悟式的综合思维方式去亲近世界。而西方文化重理性和逻辑, 具有的是“玫瑰花也给拆散”的抽象思辨能力。

二、英汉语言差异

汉语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 因而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 (parataxis) , 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 因而英语的句法特点是形合 (hypotaxis) ,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 1984)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 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 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 由于是“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 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 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 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他从句连接, 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 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 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 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 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

在表达逻辑思维时, 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 事实或描写等在后, 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 即重心在后。

总结起来为, 英语重型合, 中文重意合;英语重结构, 汉语重语义;英语多长句, 汉语多短句;英语多从句, 汉语多分句;英语多被动, 汉语多主动;英语多前重心, 汉语多后重心。

三、遇到的翻译问题

由于以上语言差异, 使得在英汉翻译时, 会遇到一些困难, 总的来说分为英语理解和汉语表达两类。

英语理解的困难有:同一词汇在不同搭配时有不同意思;对英文句子结构不了解, 引发误译;英文句子中有些修饰语和中心词相隔很远;对英文句子中修辞手法的潜在含义的掌握;对短语、习语用法不了解, 引起误译;对英语思维方式、逻辑推理不了解。

E.g.1 It was all I could do not to laugh.

我差点笑出来。

E.g.2 News came through on the wireless of a rich oil field near the sea.

无线电传来在海岸附近发现油田的消息。

E.g.3 One can scarcely pay too high price for liberty.

人对自由付出的代价再高, 也不过分。

中文表达的常见困难有以下三种:

(一) 选词不准确, 表达不地道

e.g.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him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青少年们不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 因为他是个令人扫兴的人。

√那些年轻人不让他参加他们的聚会, 因为他是个令人扫兴的家伙。

(二) 结果不合理, 句子不自然

e.g.The sun, which had hidden all day, now came out in all its splendour.

×那个整天躲在云层里的太阳, 现在又光芒四射地露面了。

√太阳一整天都躲在云里, 现在出来了, 光芒四射。

(三) 音节不匀称, 句子较生硬

e.g.This failure was the making of him.

×这次不成功是他成功的基础。

√这次失败促使了他的成功。

四、结语

研究中英双语的差异, 了解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衔接方式、词汇、修辞等方面的差异,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有助于我们在翻译中更好地实现双语在功能和信息上的对等, 译出佳作。

参考文献

[1]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第6版)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8.

3.诗词英汉翻译实践 篇三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翻译策略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即当文化的一方输入某些信息时,另一方对这些信息无法理解,也就是对方应激活的空位没有办法被激活,这样就会很容易致使交际失败。具体来说,其一般是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所造成的,那就是说,在双方的文化上存在一定的真空,即文化空缺,这种文化空缺在词汇这一领域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为了让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进行得更为便利,需要对翻译中的障碍进行克服,这就需要对英汉的文化空缺词汇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下面笔者将会对文化空缺词汇的概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翻译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文化空缺词汇的基本概况分析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词语意义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吴樱、王福祥等人就曾提出,词语意义是由文化内涵与指示意义这两个部分组成,而徐君则提出,所谓文化内涵,主要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交流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为重要基点进行比较,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因而,要想做好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工作,译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并且能够对词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较为准确的理解。著名的教授王佐良提出,文化的差异是翻译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是说,要想将翻译做得合乎要求,对英汉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要有非常准确的理解。但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较大,因而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也很难做到完全对应,当文化内涵不对应时,文化空缺的现象也就随之产生,这样就会导致非常多文化空缺词的出现。而文化空缺词,通常是指某些词汇是某个民族特有的现象,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信息非常独特,其他民族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也很难进行理解。这种文化空缺词汇,既可以是某个民族独创的一种词汇,也可以是在历史发展中慢慢形成的词汇。文化空缺词主要是由于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这种词主要由两类组成,即完全空缺词与部分空缺词。其中,完全空缺词,是指就某一个词汇来说,无法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找到文化内涵或者是指示意义相同或者是相近的词汇;而部分空缺词,则是指能够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发现指示意义较为相近或者是相同的词汇,但是在文化内涵上却无法相对应。总之,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空缺词汇的存在给翻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二、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不管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还是人文历史背景,英汉两个民族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正是这些方面的差异性致使在文化上有一定的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或者说叫做词汇真空地带,下面笔者将对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1.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欧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基督教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围绕着这样一个宗教信仰,形成了一种较为强大的基督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的安排与上帝旨意关系密切,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基督教甚至一度处于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完全超越了世俗君主的权利;相对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信仰的是佛教,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中国人中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老天爷和盘古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汉语中的老天爷和英语中的上帝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在具体含义上差别也较大,特别是”God”这样一个词汇,本身的基督色彩就非常浓厚,它所体现的是欧美文化的一些特性。除此之外,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dragon)”这样一个字,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文化含义却截然不同,在英语中,drag-on象征着罪恶,它出现时,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残暴、凶狠”这样的词汇;而在汉语文化中,却是一种相反的含义,尤其是我国古代,封建皇权的重要象征就是龙,而发展到近代和现代,龙依然象征着高贵和珍奇。因而在汉语文化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积极词汇,比如:“龍马精神”“龙飞凤舞”等,可以说,“龙”是中国文化个性的重要一种,也是一种“特产”。

2.政治制度的差异

在政治制度上,我国与欧美国家也是泾渭分明。欧美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度是他们的主要政治制度。而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形式。而在国体以及整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一些文化空缺词汇的产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对新闻言论自由极其标榜,因而,像电台、广播以及报纸这样的媒体已经俨然成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的代名词,因而在很多官方文件和阐述中,会将“政府”和“报纸”这样的媒体放在一起,这样,西方读者很容易进行理解。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对”newspaper”这词的认识较为简单,很难将其和自由联系起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个词具有着西方国家的独特文化内涵,也是欧美国家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同样,在汉语文化中,也有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比如:五讲四美、希望工程等等。如果欧美国家的人不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基本国策进行了解,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总之,当整体以及国体存在差异时,就会导致文化空缺词汇这一现象的出现。

3.人文历史背景的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汉语和英语都经历了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不管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典故,这也是导致文化空缺词汇出现的重要原因。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把娶妻、做寿等事情叫做“红喜”,却又用“白喜”来形容老人过世,这对西方人来说,如果他们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入接触,便会很难进行理解,对他们来说,可能只能接受“红喜”,但是将老人去世也当做一种喜事,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无法接受。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与纯洁相关,而婚礼中新娘的婚纱就是白色的。可以说,与西方文化相比,“白喜”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而在西方文化中,形容棘手问题时,通常会使用Gor-than knot这样一个词汇,这显然一种独特的西方文化。

三、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要想对文化空缺词汇进行通顺、真实地翻译非常困难,那么面对这些文化空缺词汇,我们怎样进行翻译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音译法

当文化空缺词汇处于完全空缺现象时,即汉语中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是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这时,音译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常这些词汇会成为彼此语言中的外来词汇,为对方的语言所接受。比如在汉语中,狗不理包子、饺子、气功、风水、炕、荔枝、功夫、磕头、琵琶、茅台、旗袍等词汇都采取了音译法翻译成了英语,对应为:goubali baozi,jiaozi,qikong,fengshui,kang,litchi,kongfu,kowtow,pipa,maotai,chipao等。而在英语中,也有很多词汇被音译成了汉语,并且在今天的汉语中普遍使用,例如sofa,logic,motor,engine等词汇,则被翻译成沙发、逻辑、摩托、引擎等。

2.改编法

当英汉翻译中遇到英汉文化词汇处于完全空缺时,改编法也是一种翻译手法。所谓改编法,其是指在直译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意义方面的补充。这种翻译手法,既能够让原文的特性得以最好地保持,又能够让读者对译文有较为明确的理解,有一目了然的效果。通常在进行汉语的成语或者是俗语翻译时,就经常会使用改编法。比如对“班门弄斧”“梁祝”“东施效颦”等词汇的英译。另外,将西方文化特性较突出的英文翻译成汉语时,一般也会对一些词进行注释,以方便读者更好地进行理解。总之,在翻译的过程中,改编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

3.语义再生法

当文化空缺词汇是部分空缺时,即在目的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这时语义再生法或译借法都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汉语中,就有很多词汇或者句子需要使用语义再生法进行翻译,诸如:三纲五常、五十步笑百步等等。而英语在汉译的过程中,对这一翻译策略也会使用,例如:as bold as brass,rack ones brains等等。总之,语义再生法也是翻译中非常突出且重要的一种翻译策略。

总之,在翻译中,对文化空缺词汇现象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译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当遇到哪些文化空缺词汇时,为了避免让读者产生理解上的误差,应当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对这些词汇进行适当的翻译,这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翻译行为。因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不同的文化有基本了解,进而为弥补文化空缺作出努力,还需要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为目标,最终让翻译最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冰清.英汉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及翻译策略[J].鸡西大学学报,2003(01).

[2]欧阳国华.英汉词汇空缺成因及其等效翻译策略[J].网络财富,2008(10).

[3]安玲.英汉词汇空缺的文化根源及其翻译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

[4]徐敏娜.英汉词汇的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J].双语学习,2007(08).

[5]吴悦.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文化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收稿日期:2015-12-22)

4.浅谈英汉翻译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作为一种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设立的国际考试,成为就业、求职的重要砝码。而在三个级别的考试中,BEC在考试设计上都把听力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从题型、词汇、技巧三个方面入手,着重论述了如何提高BEC中级听力水平。

关键词:听力 题型 词汇 技巧

BEC即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是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设立的, 自开考以来,其权威性得到国人的一致认可。很多人认为BEC考试针对是那些学与商务有关的专业人员的,其实不然。因为无论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要在某个特定的商务环境中运用,BEC考查的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商务环境中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设立BEC考试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测试商界雇员英语水平的统一标准,使BEC证书被跨国公司和非英语国家的大公司用作商务英语测试标准,以评估在真实商务环境下雇员的英语水平,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准确评估雇员商务英语的运用技能。因此,与我国的四、六级考试相比较,BEC考试更侧重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换句话说,BEC中的考查内容都是可以马上拿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不会出现所谓高分低能现象。这也是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在校学生或已工作的青年来说,它为什么会成为就业、求职重要砝码的原因所在。而在三个级别的考试中,BEC在考试设计上都把听力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能否在BEC考试听力部分取得较高的分数,取决于三个方面:(1)是否了解BEC考试听力部分的题型及其特点;(2)对商务及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及词汇是否熟悉;(3)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而BEC(VANTAGE)中级考试,作为一种介于初级和高级之间,难度适中而又可以证明求职者本身使用商务英语的水平,因此成为大多数人报考BEC考试系列的首选。故本文从题型、词汇、技巧三个方面入手,着重论述如何提高中级听力水平。

一、了解题型

应对任何考试都必须熟悉其题型,要想在BEC(VANTAGE)听力部分取得好成绩,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各个组成部分。BEC(VANTAGE)听力部分题型设计的指导思想为考查考生理解在不同场合中,特别是各种环境中使用英语口语的能力,由Part 1、Part 2和 Part 3三部分组成。其中,Part 1为填充题,也可以称为听写题,Part 2为配对题,Part 3为单项选择题。

Part 1 (Questions 1-12) 这一部分由三个Notes或Forms组成,共有12个空白处,每一个Note或Form包括4个空白处,论文一个空白处只能填写1-2个单词或者数字。录音材料以打电话形式为主,也有对话。该部分的电话对话内容一般是:客户抱怨、道歉、询价、订座、订货、安排、计划等。一段录音连续播放两次之后,再继续第二段录音的播放。每一个Note或Form在录音正式播放之前,均留15秒供考生浏览已知信息;在三个Notes或Forms的录音全部播完之后,留有20秒供考生检查答案。

一般来说,中级听力中的每段电话或谈话录音,其整体篇幅在160-200词之间,参与谈话的双方进行5-6个回合的谈话。从试卷提供的文本形式来看,Form可译为表格,Note可译为便条、短笺或备忘录。比较Form和Note,我们可以发现,Form中的空白题比较醒目和直观,一看就知道该填什么方面的信息。而Note因为是记录下来的便条所以在空白题前后都会有手写体出现,考生首先要辨认手写体字样,理解会话含义,才能明确这道空白题需要填哪方面的信息。

对于这一部分,考生拿到试卷后应抓紧时间将题目看一遍,根据文字信息,揣测填充题中可能要填什么词。一般来说,这部分要填的内容是:公司名称、人名、号码(电话号码、定单号码等)、日期等,这一题主要是考考生的辨别词汇的能力。在听第一遍时,考生要尽可能的记下有关的名称、地点、号码等内容,听第二遍时检查所填内容,填上漏掉的内容。

Part 2 (Questions 13-22)

该部分分为两个部分,section one 和 section two。

section one中有5个人的独白,录音连续播放两次,只针对13-17这五个题;sectiontwo中另外有5个人的独白,录音连续播放两次,只针对18-22这五个题。这一部分是差额配对题,10道题中有16个选项,每个人的讲话均以独白形式出现,无对话。在sectionone 和 section two考试内容正式播放之前,均留15秒供考生浏览已知信息。

这一部分的考试题型是整个听力考试中最难的,因为在一个section中有5个人的独白,相同的单词、类似的词组、近似的句型会出现在多个讲话人的独白中;再加上提供的8个选项中,有些选项的词语与独白中使用的词汇也有雷同之处。而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又有太多的话语、词汇互相掺和、混淆,确实让人分不清真假。那么,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面对这样一种考试题型,尽快知道要考什么、要求如何是极其关键的一步。到哪里去找呢?文本形式以及录音中播放的指令,都能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考生必须抓紧时间弄懂供选择的单词的意思。这些单词一般是有关职业、身份的,如:hotel manager, salesman, technician, travel agent, engineer, cook,tourist guide, money changer等;另外,这部分单词也可以表示功能、行为等,如:refusing, agreeing, making excuses, boring work, an uncomfortableoffice, low pay, to order a meal, to book a room 等,所以,考生在听录音前,先快速阅读供选择的单词的意思,然后,在听录音时要特别抓住key words,辩明独白所要表白的主要意思,再作出选择。需要当心的是:有些单词听上去似乎是答案,但别忙着确定,一定要等听完该段独白的全部录音才能最后定答案。

Part 3 (Questions 23-30)这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以三选一形式出现,共有8道试题 。试题题干已印在考试卷上,录音中不再另外读出每题题号及题干。题干有问句形式也有非完整句形式。如果试题题干为问句,则三个选项中选定一个回答问题;如果试题题干为非完整句,则在三个选项中选定一个,使其成为完整句。

该部分在内容上通常是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对话,如:访谈、开会讨论、面试、一般业务会谈等;另外也可能不是对话,而是独白,如:业务报告、产品演示会的讲话,工作汇报等。而采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试卷上的题目,往往就是采访人提出的问题,而被采访人的回答就是答案的出处。

在做这一题时首先仍然是先快速阅读选择题,从而了解录音中对话或独白的背景、大意,以便听录音时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在听录音时要认真将主要内容抓住,决不能因为某一个问题没听懂就停下来,听录音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每一个问题做些快速记录,记下录音中人的身份、讨论的问题,以及不同的观点;如果是独白,对独白的主题,涉及到的人或物等则要尽可能弄清楚。

二、掌握词汇

要想提高商务英语BEC听力能力,词汇也很重要,要熟悉BEC听力教材中和日常口语中所出现的句型和表达法,把增强语感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强调。没有足够词汇量,听力不可能提高的。没有一定量的句型,在和英美人交流的时候就会在表达上形成差距,造成交流障碍。所以词汇是第一步,同时要扩大对句型的掌握,背词汇的同时要大量记忆常用的句型结构,在听力教材中出现的生词要背,词组和句型更是要熟练掌握。

对商务及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及词汇是否熟悉也是在BEC听力考试中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与普通英语有所不同,商务场合中的用语一般都有比较正式,单词的含意也与普通生活词汇不同,如ORDER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命令”,而在商务中则表示“订货”;毕业论文又如日常生活中的“吃住”一词在商务中有一个专用词“ACCOMMODATION”,而不是“LIVING AND EATING”。

如果对这些专用词汇不熟悉,会大大影响听力考试中的反应力,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过了四、六级的同学面对实际工作的英语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通过准备BEC考试,可以系统地学习一些基本商务词汇,了解常规的商务背景知识,从而为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扫清障碍。

三、兼顾技巧

我们要想在听力水平是有所突破和提高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要具备一定的技巧。

1、在各种各样的答题技巧中,BEC中级听力Part1的填充题型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技巧,那就是在做听写填空时,既要运用原词为答案,又要善于变通。为什么填空时用录音材料中出现的原词为最佳答案呢?这是因为录音播放时间的控制,答题对字数的规定,再加上某些已经给出的特定信息的局限,这些都不允许考生进行自由发挥,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听到什么写什么。再者,阅卷时,评卷人严格按照标准答案进行评分。如果直接使用源于录音中的文字作为答案就占相当大的优势。但是,有些题目如果用原词作为答案又比较牵强,这时,就要善于变通。那么,何谓变通呢?所谓变通,是指对同义词、近义句表达的理解能力。命题者常常会刻意变换一种说法,将题目呈现在试卷上,而从录音中又无法找到原词。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实现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转换,否则就无法解题了。

2、此外,应试技巧还包括听力中的三个步骤。无论是在BEC中级听力考试还是在BEC高级听力考试中,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去实践这三个步骤,即: before listening (听录音前), whilelistening (听录音中),和after listening (听录音后)。

处在听录音前状态时,应利用试卷上的文字信息作一些预测,设想一下场景,会有哪些人物,评论的重点会是什么,需要填写的项目有哪些等。或许有些考生很自信,对自己的预测把握较大。但是在实际考试中,还是要认真的长头听到尾,这样才能进一步验证所做的预测,或者推翻预测。因为在听前阶段的猜测有时是不正确的。

听录音时,应全神贯注,有目的、有意识地捕捉录音中出现的关键词。对“答案”的来临,千万不要欣喜若狂,立刻下结论。因为试题的设计和原文材料中包含了很多有意误导考生的信息。对于录音中早早给出的答案,不要急于肯定。一般来说,真正的答案总是在最后才浮出水面。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因此,一定要听完全文后,再做比较、鉴别和选择,不要妄下结论。

听完录音后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看该填的空缺是否填满,单词拼写及大小写是否正确,前后答案是否发生冲突,意义是否一致,有没有语义不连贯的地方。在听后的时间内对这些事项进行检查,可以确保答案的质量,防止出现一些小错误。

3、听力中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听者试图一个字一个字去听,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听着。其实正确有效的方式应该是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为主,泛听为辅。精听是指听懂语言材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句子结构甚至每一个单词的准确形式。如果反复精听一盘语音纯正的磁带,你会发现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此刻都会重视。通过精听,使听力材料的每一个细节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可以提高听力水平,对纠正发音、强化口与耳的协调能力也极为重要。除了精听之外,泛听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精听要求全神贯注来听,而泛听只需听懂大意就行了。听的内容要杂,面要宽,可以不局限在一两本听力教材,最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程度来选择一些东西来听,一小段故事,一两条新闻,甚至歌曲都可以。建议可以听BBC,一开始可能只能听到几个单词,因为语速真的很快。但是坚持往下听的话,回发现它比音乐还要好听,自信心也会成倍增加。

BEC听力考试有它不同于其他考试的地方,所以一定要了解它的题型,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平时还要注意要词汇的积累,掌握BEC教材中出现的词汇,再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就能事半功倍。

当然,听懂英语,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背景知识,风土人情等。这方面可以多读一些英文的原版书籍,也可以多与外教接触,听听他们的讲座或是直接面对面交流,或许他们会带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书目:

1、彭玲娟,《商务英语听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6月,P4-13页

2、方艳玲; 预测策略在听力训练中的应用 [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19期

3、杜壮丽;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J];中国科技信息; 24期

4、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 [J];外语界; 02期

5、陈小花; 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S1期

6、李毅,孙历颖;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教学策略 [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01期

7、马玉静; 浅谈英语听力训练的方法 [J];集宁师专学报; 03期

8、刘雅芳; 简议泛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Z2期

5.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篇五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5.Mr.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20.Petra had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girls as soon as she snapped out of her original depression at coming to Prague.21.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re is a large store of energy available to maintain the pressure of the oil zone while production is taking place.This energy actually comes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aquifer water caused by the reduction in pressure resulting from the removal of oil from the reservoir.22.Two hundred pounds of muscle and sinew created by hard work and clean living had melted to a hundred and sixty-odd;his senior clothing flagged about him.23.Because of the definite feeling in the country that the recession has bottomed out, only 31% of those surveyed now believe that the U.S.runs a risk of a major depression, down from 43% in February.24.The community of fowls to which Tess had been appointed as supervisor, purveyor, nurse, surgeon, and friend, made its headquarters in an old thatched cottage standing in an enclosure that had once been a garden, but was now a trampled and sanded square.(Tess of the D’urberville P60)

25.By this time there had arisen a shout of laughter at the extraordinary appearance of Car’s back;which irritated the dark queen into getting rid of the disfigurement by the first sudden means available and independently of the help of the scoffers.She rushed excitedly into the field they were about to cross, and flinging herself flat on her back upon the grass began to wipe her gown as well as she could by spinning horizontally on the herbage and dragging herself over it upon her elbows.(Tess P70)

26.The young girls formed, indeed, the majority of the band, and their heads of luxuriant hair reflected the sunshine every tone of gold, and black, and brown.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 had all.A difficulty of arranging their lips in this crude exposure to public scrutiny, an inability to balance their heads, and to dissociate self-consciousness from their features, was apparent in them, and showed that they were genuine country girls, unaccustomed to many eye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apter II)

27.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撅起小嘴唇.她掼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台前梳头发搽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神.28.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鲁迅,《**》)29.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30.他一想到要返回去,心里就害怕.3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鲁迅 《药》)

6.英汉定语的比较与翻译 篇六

英汉定语的比较与翻译

英、汉定语有一些共同点,但也有很多差异,尤其是两种定语在词性方面、句中的`位置以及次序方面更是如此.所以,英译汉时应灵活处理.

作 者:陈玉萍 CHEN Yu-ping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附中,安徽巢湖,238000刊 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7(6)分类号:H059关键词:英语定语 汉语定语 不同点 翻译

7.英汉翻译探析 篇七

关键词:翻译标准,语言环境,文化差异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易解, 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 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 (source language) 与译语 (target la ng ua g 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所以, 译者要想有理想的翻译效果, 需要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 乃至独具匠心。

二、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 历来是众说纷纭。诸多中外学者和翻译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大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他的翻译取材严谨, 态度严肃, 在当时影响极大。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 提出“信、达、雅”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三字标准。这一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 而且文字简练, 通俗易懂, 一经提出, 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在他之后, 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 但其中有许多与其“信、达”相似, 只是提法有所改变。爱尔兰学者泰特勒在他的《翻译之原理》 (Es s a y on the Princ ip le s of Tra ns la tion) 一文中, 提出了翻译的三个要素, 即: (1) 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 (2) 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 (3) 译文应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自然。国外还有一些翻译家提出了“三似”翻译标准, 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 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 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 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

我们认为, 翻译的标准必须明确, 并且切实可行, 不然就无法起到应起的作用, 其指导意义就无法体现。比如, 严复提出的“雅”, 如果译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 在翻译实践中, 往往是行不通的。如果原文不“雅”, 出自下层社会, 语言粗俗, 而译成高雅的语言, 就会与原文的风格相抵触。译文是否雅致, 要以原文为根据, 而不应以译者的风格取代原作的风格。如果原作是通俗的口语体, 不能译成文绉绉的书面体;原文粗犷豪放, 不能译成温文尔雅;原文是富于西方色彩的, 不能译成富于东方色彩的。总之, 译文必须“保持原作的丰姿”, 就是要完美地保留原文的韵味、风格和言外之意。

而“信”与“达”在翻译过程中也并非总是能够完美地统一起来。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千差万别, 有时, 要忠实于原文, 译文就难以做到通顺, 而要想通顺, 就难以做到忠实。同时做到“信”与“达”固然有时很难, 但并非就是不可能, 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将两者孤立地去考虑, 而要在以“信”为本的前提下, 采用有效的方法将两者加以协调, 达成有机的统一。

翻译的标准提法很多, 可说是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但这种情况不利于我们的翻译实践, 无法使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性原则, 使从事翻译者无所适从。作为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 还是现时通用的一般标准“忠实、通顺”四个字为好。

三、翻译实践

下面结合翻译的标准, 着重谈几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们时常提及英语中的一个成语:“No c onte xt, no te xt.”言语意义的理解必须结合上下文, 离开了原文语言环境, 所谓的“忠实”也就根本谈不上。

例如:I found him out.A.我把他找出来了;B.我发现他出去了。

He live s ve ry ne a r.A.他就住在附近;B.他生活很贫苦。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老师活动多, 学生活动少, 课堂气氛沉闷呆板, 较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不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 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看得高于一切, 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使教学陷入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的误区。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 教条条、背条条, “一言堂”式的灌输, 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就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和探究来解决,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教学更生动、形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营造创新氛围, 开展创新活动

首先, 要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 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

究竟哪个译文是原文的含义, 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关键是要从原文的背景中找答案, 正确地理解涉及原文的各种因素。如原文作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社会地位、语言风格以及特定的时间、地点、交际场合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上下文的附加信息和逻辑意义以及借助口头语言中的语音语调, 往往可以避免出现理解错误。

象, 在两种语言中也时常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我们还用表示色彩的词来举例。如中国人称“红茶”, 英国人讲“black tea”;而“红糖”成了“brown sugar”;反过来, 英语中“blue film”是指“黄色电影”, 而“dark beer”是指我们所说的“黑啤酒”。

英语和汉语一样, 都有大量的习语, 而两者间的表现手法往往有差异。例如, 英语中, 有比喻用法as stupid as a goose.这里g oos e字面意思指鹅, 同时也可指人, 有“笨蛋、傻瓜”之意。而在汉语中没有这种比喻, 谈起鹅使人联想的是“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的赏心悦目的画面。完全用汉语习惯去理解外语常会出现歧义。如英语中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而汉语中却是“宁做鸡头, 不做凤尾”。鸡头凤尾对狗头狮尾, 这种借喻事物

Tom c a re s nothing a b out his s tud ie s He is the p oore s t s tud e nt in the c la s s.汤姆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 他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 (不是最穷的) 。一个单词出现在一个新的上下文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 “一词对一词” (Word-for-word) 的翻译, 字面上与原文统一起来了, 而逻辑意义可能相差甚远。

2. 文化差异的影响上是有差别的。

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忠实”也有重大3.冠词的一些译法影响。有时单靠推理判断解决不了问题。比

英语中冠词使用率很高, 而汉语中没有。尽管它是虚词, 但有时是必须翻译出来的。如在相关名词带有描述性定语时, 或当冠词含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时。例如:A Mr.Smith is he re to s e e you. (一位叫史密斯先生要见你) 在这种情况下, “一位”就必须译出, 尽管有时省略“一”而只是保留量词“位”。定冠词除了表示特指等意义外, 有时还有种“强势”含义, 相当于在the和名词之

如,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的象征, 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飞风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而在西方, 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 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后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非“Four dragons of As ia”。此外, 客观上的同一事物或现成创新意识, 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其次, 开展创新教育。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时, 通过影、音、画、文字、活动、表演、讲故事等有关素材,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教学中仅有导入中的兴趣还不够的,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要把死板的说教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 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提高学生的创新乐趣。第三,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创造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意识环境,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 才能不断创新。 (遵义县三合中学)

间省略了一个形容词, 强调名词所指的事物是最好、最典型、最正统、最知名或是最重要的事物等, 这时的定冠词要重读。例如:This is the word to b e us e d he re.该词在此处是最恰当的字眼。He is the man for the job. (干这活他最合适)

所有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采用中英文化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有意识地排除本族语及本族文化的干扰。

四、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作为一个译者, 必须全面地考虑原文中上下文之间的各种因素, 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差异, 才能找出与原文内容等值的表达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把“忠实”原作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同时还要通顺、易懂, 符合规范。

参考文献

[1]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0.

[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陈廷.英文汉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1.

8.英汉翻译常用的技巧 篇八

关键词:引入源词法 增、减词法 词性转换法 反译法 分译法 解释法

听、说、读、写、译是运用语言的五种能力。其中,听、说指语言的声音形式;读、写指语言的文字形式;译,则是综合了以上两种形式,既可作口语翻译,也可作文字翻译。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基本情况尚可,听、说、读、写能力均可达到一般水平,唯译的能力普遍偏下,尤其是在做英译汉时,或者词不达意,或者语序不符合汉语语法的习惯,甚至有些情况下翻译过来的句子意思是错误的。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对翻译不甚了解,没有掌握技巧,没有找到突破点。基于此,本文以英译汉为例,简单介绍一些翻译的技巧。

一、翻译的定义

翻译,简而言之,就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

二、翻译的技巧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可能像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样,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词汇一一对应起来。即使有时候能够对应起来,也会出现不通顺、词不达意的现象。这时,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从而使译文既符合原意,也通顺贴切。引入源词法,增、减词法,词性转换法,反译法,分译法,解释法等,都是我们常用的技巧。

1.引入源词法

引入源词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对某些词汇不作翻译,直接以源语的形式出现在译文中。这种方法多应用于科技文和新闻媒体中。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交流的越加频繁,以及人口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使得以上词汇变得很普遍,由专门、专业的术语变成了很通俗的日常用语,不用翻译即可明白,而且源词比其中文翻译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2.增、减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逻辑、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比如在语法上英语有冠词,汉语则没有;汉语有量词,英语则没有。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增词或减词(前提是不改变句意)。增、减词主要包括冠词,代词,介词,关联词,量词,语气助词的增减。

冠词:A plane is a machine that can fly.飞机是可以飞的机器。

代词:If you want to master English,you should study hard and practice more.要想精通英语,就必须努力学习,并且多练习。

介词:Trips were made three times a week in summer and twice a week in winter.夏季每周往返三次,冬季每周二次。

关联词:Even if you go there,there won’t be any result.去了也白去。

量词:Give me a tea. 给我来杯茶。

I want to buy a bike.我想买辆自行车。

语气助词:And then,is English easy to learn? 那么,英语到底好不好学呢?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interesting TV show broadcast last evening? 昨天晚上播的那个有意思的电视节目,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3.词性转换法

对于一个句子,英汉两种语言使用的词类也不一样。汉语使用动词做谓语较多,尤其是在连动句和兼语句中;英语中,除了动词之外,还可使用介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因此,在英汉翻译时,都可译为汉语中的动词。

名——动转换

His arrogance of time led to his boss’s rage.他忽略了时间,引起了老板的勃然大怒。

He has been arrested because of his acceptance of bribes.他因受贿而被捕。

形——动转换

He has a sleepless night.他彻夜未眠。

He has been aware of the potential danger.他已经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

副——动转换

Tom is out. 汤姆出去了。

The operation lasts for four hours and is over at 3:00 this afternoon.手术持续了四个小时,于今天下午3点钟结束了。

介——动转换

He is at table.他在吃饭。

Without plants,life could not go on.没有植物,生命无法延续。

4.反译法

反译法,即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把英语中的肯定形式翻译成汉语的否定形式,或把否定形式翻译成肯定形式,以照顾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或者使语言变得委婉可接受。

正话反说

His arrogance made everybody hates him. 他傲慢无礼,没人喜欢他。

This knotty problem is above me.这个棘手的问题,我解决不了。

反话正说

Nothing is impossible. 一切皆有可能。

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5.分译法

为了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将英语中的某些短语或句子分开译,即一词多译,尤其是一个动词支配多个宾语或有从句的情况。

He can operate machines and computers as well. 他会开机器,也会操作计算机。

It is a pity that you live at such a distance.很遗憾,你住得太远了。

9.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篇九

英语里通常所说的主语是指语法主语 ,是句子中与谓语相对存在的成分 ,它在句子中一般位于主要动词之前 ,要求谓语动词与之保持一致关系 ,并需要谓语动词有所陈述 ,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用来说明谓语所陈述的是 “谁” 或 “什么”。从语法意义上讲 ,英语的主语不可或缺 ,且只能由名词、名词短语或主格代词担当 ,其它词类做主语必须转化成名词性质的短语 ,如不定式、动名词形式;从语义上讲 ,主语可以是施事 ,也可以是受事。潘文国在 《汉英语对比纲要》 中把英语的主语分为四种 ,即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形式主语、主题主语。汉语的主语是位于一个句子的前半部的陈述对象 ,往往由名词、数量词或代词充当 ,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此外 ,空间方位词和时间名词也可以充当主语。从语法意义上讲 ,主语和谓语之间不存在一致关系 ,主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从语义上讲 , “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描述对象、判断对象、评议对象等”。因此 ,汉语至少有 10 种主语。即(1)施事主语(“警察抓住了三个小偷”),(2)受事主语(“三个小偷都抓住了”),(3)零位主语(“下雨了”、“刮风了”),(4)主题主语(“老虎是一种动物”),(5)时间主语(“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6)地点主语(“公共汽车上抓住了三个小偷”),(7)工具主语(一把菜刀闹革命),(8)方式主语(“这么快就盖好了一座房子”),(9)存现主语(“处处有热心人”),(10)关系主语(“这件事请保密”)

二、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

(一)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赵元任、李纳和汤生认为 ,英语是主语显著性的语言 ,汉语是话题显著性的语言。要弄清楚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 ,首先必须明白主语和话题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英语是偏重形合的语言 ,句子以主谓结构为纲 ,前后勾连 ,节外生枝 ,叠床架屋 ,句子复杂而不流散。在这种句子结构中 ,主语不可或缺 ,主语对全句具有 “全面密切的关系” ,且要求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与之保持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关系决定了主语不管起不起语义作用 ,总得有一个 ,哪怕是it , there等做 “假位” 主语。所以说英语的主语偏重于 “形” ,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汉语是偏重意合的语言 ,主语和谓语呈一种松散的结构关系 ,主语不决定谓语的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形态 ,因此可以以话题的形式出现。所谓话题 ,指一句话里作为新情况的述说对象的事物或事件 ,其特点是占据一句话的开头部位 ,但并不等同语法系统中的主语。如昨天晚上他进过这间屋子 ,这里的 “昨天晚上” 是主题 ,但不是主语 ,而是状语。上面列举汉语十种主语的例句中 ,第(5)到第(10)种在英语中都只能作状语 ,而在汉语里却都是话题。当然 ,在汉语里 ,也有主语和话题重合的现象。这时 ,为了强调突出话题 ,书面上可以加个逗号。如:他 ,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这里的 “他” 既是主语又是话题。综上所述 ,主语与话题的差别可以概括如下: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其主题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语。(二)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英、汉语主语的另一差别是英语的物称倾向和汉语的人称倾向。“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 ,即不用人称来叙述 ,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而汉语则 “往往以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因而常用人称”。英、汉分别倾向使用物称和人称主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一般而言 ,西方民族在使用英语语言方面采取的是客体思维方式 ,强调 “物我分立” ,注重物对人的思维及行为的影响 ,因此往往突出“物” 的重要 ,让物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英语常用非人称(impers onal)做主语 ,强调物对人的作用 ,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结果 ,其主语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名词 ,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时间名词或表示抽象概念和观念的名词等。例如:1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 ound of my footsteps.21Night 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preaching place.31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brought an ac2cident to the machine.以上三例均是用物称作主语。例 1 的主语是表示具体的客观事物the thick carpet , 突出它对我的行为the s oundof my footsteps造成的结果是 “kill”;例2利用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崇尚自然的特点;例3运用了抽象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注重逻辑思维的倾向。英语的这种非人称表达法多用于书面语 ,如公文、新闻科技论文以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这种物称主语往往能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和逼真 ,也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 ,结构趋于严密、紧凑 ,语气较为委婉间接 ,正如 G.Leech和J.Svartvik 在 《英语交际法》 一书中指出:“F ormalwritten language often g oes with an impers onal style;i.e.one in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 f or his read2ers , but av oids the pronouns I , y ou , we.”与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 “天人合一”、“物我交融”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实 ,着重强调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 ,认为任何行为都只可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来完成的 ,所以汉语的句子常常采用人称主语的表达法 ,因此上述三个例子译成汉语则是:11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 ,一点脚步声也没有。21当夜幕降临时 ,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几英里路。31他没有遵守安全规程 ,使机器发生意外。

三)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的另一表现形式是英语常用非人称代词 “it” 作形式主语 ,而汉语则经常省略主语 ,采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用无主句。英语里的形式主语it 用法比较活跃 ,常用来代替天气、时间、距离等 ,本身无词义 ,只是用它来占一下主语位置 ,而汉语常用无主句 ,也就是零位主语。如汉语说:“几点了 ?” “2点了。” 问语和答语中都没有主语 ,但译成英语则需要借用 it 作形式主语 , “What time is it ?” “I t’ s twoo’ clock.”此外英语还常用it 作形式主语来代替句中真正的主语 ,而将实义主语置于句尾。这样处理一是用它来平衡句子结构 ,二是强调后移的主语 ,而汉语里没有这种用法。王力先生曾经对英语形式主语的使用作过精辟的论述: “就句子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 ,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 ,用不着的就不用 ,只要能使对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就算了。”

三、英、汉主语的翻译策略

10.主述位结构与英汉翻译 篇十

主述位结构与英汉翻译

传统的.英汉翻译中,对原文的分析主要采取句本位的方法.而以句子为单位分析原文,难免割裂作者的思路,结果译文往往只注重了原文的语法意义和语义意义, 而原文的语用意义被忽略.本文拟用主述位结构分析原文句子内部的信息分布.用主位推进模式来分析篇章的整体脉络及风格.并将其成果运用于英汉翻译.

作 者:张馨 Zhang Xin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刊 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H3关键词:主述位结构 主位推进模式 英汉翻译

11.诗词英汉翻译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角度;英汉影视翻译;翻译研究

随着数字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外影片的不断引进还是让中国观众欣赏外国影视作品的机会得到增加。受到国人英语水平的影响,外国作品的翻译工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提高影视翻译质量、加强对外国影视作品翻译工作的监督指导成为了有关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对英汉影视翻译工作进行一定的研究。

一、文化翻译观对影视翻译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外国影视作品的吸引力

在从文化翻译角度谈论英汉影视翻译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文化翻译观有一定的了解,文化翻译观是一种将文化看作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的翻译理念[1]。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文化应该成为翻译工作中的基本单位,未来翻译工作应该逐步摆脱传统翻译思想中的注重语篇的翻译流程。第二,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重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流的过程;第三,翻译工作不应该受到原文表述的影响,要敢于结合不同的文化环境对所要翻译的原文进行同义替换。第四,再文字翻译过程中实现译文中的文化与原文中所表述的文化之间的融合是翻译者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在这种翻译观念的影响下,文字翻译工作成为了一个对异域文化进行诠释的过程,它要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文化的融合,这就可以让外国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文化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被本国观众所接受,这就对增强外国影视作品的吸引力有一定的帮助。

(二)有利于促进影视文学翻译规范的形成

在文化翻译观的的影响下,异域文化成为了决定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小说、诗歌散文、学术论文相比,外国的影视作品是一种将声音、画面、文字三者融为一体的艺术,如果说小说是靠读者对小说人物的代入感(小说中的人物角色所表现出的性格往往与现实中一些人的性格有着相似性,因此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会把小说中的人物看作是自己或者自己身边某一类人的化身,这就是笔者理解的所谓小说的代入感)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的话,那么影视作品则是通过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这种现场感,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就对翻译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以及感染力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2]。因此在影视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重点考虑观众对台词的接受性,而不是机械地运用大量的书面语言来对台词进行翻译,经过翻译的台词只有在被观众接受以后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文化翻译观刚好跳出了以语义作为翻译目标的传统翻译模式,因此文化翻译观对影视文学翻译工作的规范性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影视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

(一)片名翻译问题

不论是中国影视作品,还是外国的影视作品,都存在着用人名和地名作为片名的情况,中国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沙家浜》,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影片《芙蓉镇》,电视连续剧《余罪》《开国元勋朱德》《任长霞》《插树岭》,国外影片中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热泪伤痕》(Dolores Claiborne)都是以人名地名作为片名的典型例证。但是由于中国观对国外的地名人名感到陌生,在这些以人名地名为片名的外国影视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片名进行职业,就会在以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对这些西方影视作品失去观赏兴趣。因此,同网络小说创作相似的是,在翻译西方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译者如果能够将影视作品的名称翻译成既符合语言规范和影片主题,又具有一定艺术魅力的题目,就会使得影视作品的吸引力得到增强[3]。我们以好莱坞影星Julia Robert2000年出演的电影《永不妥协》为例,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Erin Brockvich》,它是以影片中的主人公艾琳·布罗克维奇的名字来命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将影片名称翻译成了“永不妥协”这四个字,如果我们按照字面意思把《永不妥协》翻译成《艾琳·布罗克维奇》的话,人们会感觉这个名字难以记忆,也会让观众感觉作品名字就缺少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样这部作品也就不会像同是以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充当题目的中国影视作品《余罪》那样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了。

(二)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对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处理是对西方影视作品进行深层形象化翻译的表现。在影视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影视台词中的文化因素是一种难以把握的因素。译者对影视台词的翻译工作与翻译人员对相关文化因素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关系。受到自身体裁特点的影响,影视作品无法像小说译本那样通过注释来让观众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因此,在对影视作品台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努力把英文台词翻译成中国观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例如西方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诸如“XX犯了第七诫”这样的话语。这里面所说的第七诫就是基督教《圣经》之中的不可杀人之诫。而在中国,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对《圣经》缺乏了解,杀人行为在国人眼中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把“XX犯了第七诫”翻译成“XX犯了杀人罪”这样,就使得影视作品的台词表现出了一种通俗易懂的特点。

三、结论

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再创作过程,以文化翻译视角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是提升英汉影视翻译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影视作品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借助文化视角对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胡庆平.从文化翻译观角度谈英汉影视翻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2]傅海燕.从文化角度进行影视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07.

上一篇:幼儿园科学认知教案下一篇:魂兮,请归来的网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