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2024-10-12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精选19篇)

1.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一

浅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林玉珍

有化学专家曾打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如果说化学教学目标是骨,化学教学内容是血,那么情境就是包裹骨和血的肉,有了精心设计的情境,化学教学才会圆润、丰满、光彩照人。说得多精辟,准确地说出了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国培,我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真实的化学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能够刺激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首先对面临的真实情境感兴趣,进而愿意深入学习和探究情境中包含的化学学习内容或者进一步学习基于情境拓展的其他化学学习内容。如在学生学习课题1时,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让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觉得化学很有趣,愿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化学。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带了一瓶雪碧走进教室,所有的学生好奇心大发,都在猜想我带了雪碧要干什么,一瓶雪碧就牢牢抓隹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在国培的学习中,看了王严老师的“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王严老师选择了奥运火炬这一真实情境素材,本来设计奥运火炬是非常神秘、要求又非常高的一项活动,似乎距离我们的初中生非常遥远。学生之前从未想过,我们用学习的化学知识就可以实现。当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基于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完成火炬设计,并较为详细地展示这一真实情境驱动下的任务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真实任务的动机就被激发出来,自然会兴趣高昂地投入活动当中。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创造真实的情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帮助学生建立从化学视角认识世界

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建立起化学的视角,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社会生活和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发展观和科学观。学生也会觉得化学很有用,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认真学习化学。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化学的视角来进行科学解释。特别是生活中有关的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问题和现象,这一类问题和现象本身就是我们化学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然而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并不是要求学生仅仅记住一些孤立的、枯燥的化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用活这些知识,形成科学的生活观。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真实的背景素材,支持学生的化学学习,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从化学的视角解读情境,获得认识和发展,从而形成科学地理解情境的意识和能力。以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系列陌生的现象和问题时,学生会主动地从化学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解析,进而形成科学的理解。可以说,帮助学生建立认识世界的化学视角,用化学的视角理解身边的有关(物质和变化)问题和现象,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基于真实情境化学教学基本功能。在学完用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时,我提出一个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欢迎有识之士加盟”,请大家思考判断这可能吗?由于学了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大家纷纷说这不可能实现,因为汽油和水的元素组成不同。我进一步说明我们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判断广告的虚假。在教学中,我们若经常联系生活实际,久而久之,学生就懂得从化学的角度认识问题。三.培养学生迁移应用学习成果的能力

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以系统整合的STS思维方式综合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的能力,使学生们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观察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并通过科学的分析,迁移应用有关的学习成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化学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往往都包含着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学生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解决问题或完成活动任务,都需要应用相关的学习成果。由于真实情境与被完全抽象概括出来知识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很多时候是不能拿来就直接用的,需要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一定的迁移应用,方能实现对接。另外,真实情境都具有复杂性,往往仅靠单一的知识或学习结果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将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迁移应用,就成为必然。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教学不断为学生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其迁移应用学习成果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样学生无论在学科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遇到有关化学的问题和现象时,都会自觉地迁移应用相关的学习成果,解决其中的问题或解释其中的现象。如:在学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马上设计一组题目有关甲烷和硫化氢的制取,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在教学中不断地让学生活用所学知识,自然而然学生迁移应用学习成果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四.应对考试中带有情境背景的题目

考试中的命题,试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是否掌握,而是知识是否能够应用,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所以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

如: 氢氧化钠的潮解性验证完后,可就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提供情境,氢氧化钠变质情况(未变质、部分变质、全部变质)的真实情境教学,这样盐的化学性质(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不可以用于鉴别)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的性质都得到突破。碳酸根离子的鉴别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情境,如:厨房中做馒头时要加入小苏打使馒头疏松多孔;厨房中精盐和纯碱两包白色调味品用食醋鉴别,用稀盐酸鉴定草木灰、鸡蛋壳中含有CO32-。

通过真实情境设置,让社会生活的素材成为一股清泉,源源不断的呈现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以 “ 重视基础,探究策略,提高效率 ” 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以体现学科价值,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体会 “ 化学从生 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 的科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初中化学教学简报第六期

2.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二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景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因此,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内容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及数据的处理获得感性信息, 去思考、讨论、探索问题, 并由此引发连贯性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不断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例如, “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中, 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 可以设计三个对比实验:1.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玻璃棒;2.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煤块;3.点燃蜡烛然后再在上面罩一个烧杯。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最终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情景

我们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 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化学知识是有用的, 以此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动机, 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 在学习“元素及物质组成的表示”时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果汁饮料的包装纸, 在课堂上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再如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 课堂上给各小组学生分发: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 让学生分组用pH试纸测定pH值, 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从这些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现代社会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只要时时留神、处处留心, 便可以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化作教学情景。

三、利用竞赛创设情景

每个孩子在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 渴望表现自我的。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 巧妙运用竞赛手段, 开展辩论、猜谜语等比赛。只要我们处处留心, 善于动脑筋, 就能设计出知识性、趣味性强, 为学生所喜欢的课堂竞赛, 使化学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激情与欢乐。让学生在一种紧张且令人兴奋的竞赛气氛中去学习, 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树立起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令学生焕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时, 可以展开关于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辩论赛, 两组学生分别根据学习的内容, 各抒己见, 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激活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巧设影音情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情景素材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于一身, 用形象生动的画面, 美妙动听的音乐, 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创设一种感知情景,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例如, 在讲解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时, 插进一段视频:电影《紫日》中, 三人遇到森林火灾, 火势凶猛, 眼看大火要吞噬他们了, 这时视频暂停, 让学生思考:在这个危急时刻用什么方法来自救?学生一看到自己熟悉的电影, 一个个兴奋起来, 热烈地讨论, 有学生说把周围的草拔掉, 马上有学生反驳时间不允许, 这时立刻有学生站起来说把周围的草烧掉形成隔离带。这样, 清除可燃物这种灭火方法不用多讲学生就理解了。

五、利用语言文字创设教学情景

“当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 我们会闻到花儿的香味;当我们打开白酒瓶时, 我们会闻到酒精的味道。从构成物质的微粒来看, 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 是以学生熟悉的鲜花的味道和白酒的酒精味为素材, 利用教师生动的语言来呈现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 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 在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时, 教师可以以诗朗诵的形式来描绘我们优美的环境, 让学生沉浸在对美丽大自然的遐想中, 这时才引出本科的课题, 学生的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有了了解污染并改变现状的决心, 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营造了浓浓的教学氛围。

3.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三

一、情景素材创设的有效途径

1.从生活实例中提取情景素材

化学是一门起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作为突破口,善于从丰富的生活实例中提取学习素材,创设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两相融通的教学情景。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运用生活体验创设实验情景,利用生活知识点缀课堂教学,布置趣味作业,凸显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化学教学生活化和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

2.从化学实验中挖掘情景素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多角度地从实验教学中挖掘情景素材,使学生在实验情景中了解知识,加深理解,生成正确的认识。巧设有效问题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思考。以实验改进或对比加强实验的宽度和深度。创设更多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魅力。从“异常”实验中挖掘情景素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验废弃物中挖掘情景素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发课外实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高知识梯度。

3.从化学史料中找取情景素材

化学史料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教育素材,教师要从典型的史料中找取情景素材,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以史为线,适时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轶事,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以史为鉴,恰到好处的把一些化学家的质疑、求变和科学思维方法同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相结合,提高科学素养。以史为镜,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创新精神,以确立科学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现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4.从社会热点中剔出情景素材

社会热点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社会热点事件,从事件中挖掘出化学特色信息,从化学信息中“剔”出所要考查的化学知识。借用新闻背景引出知识话题,拓展学生视野,激发求知欲。结合新闻素材设计化学习题,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和内化水平。追踪新材料、新能源、新药物、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5.借助流行文化创设情景素材

各种通俗、易懂、富有时尚性的“流行文化”素材植入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鲜活,驱动教学进程,展现课堂生命活力。以便于记忆为最大卖点的化学版流行歌曲辅助识记知识,以强烈视觉震撼的流行影视作品有效传递和烘托知识,以“元芳体”等经典对白的幽默网络流行语言组织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和风趣的动画片等动漫流行素材凸显枯燥、抽象的化学用语,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

二、情景素材创设的有效策略

1.不拘一格,在引入新课和课堂结束时创设情景

教师在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时,根据学情,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趣味实验等各种恰当情景素材创设神奇美妙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在课堂结束时针对本节知识或下节要讲的内容,创设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归纳总结、拓宽知识领域。

2.激发灵感,在理解新知识和探究活动设计时创设情景

教师在学生理解新知识时要意识地发现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创设生疑、质疑、解疑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快、和谐的教学情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总结失败的教训。

3.调动感官,利用多媒体教学激活情景素材

多媒体技术可将情景素材集图像、色彩、声音、动感、文字注解等于一体,可控性进行画面的回放、慢放等操作,增强素材的效果,创设一种感知情景。既突破实验条件、空间及时间的束缚,又弥补空白实验,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逼真模拟,使微观粒子动态感、立体感、趣味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获取知识。

三、情景素材创设的几点建议

1.情景素材要阳光些,走出负面效应和牵强附会的误区。避免一谈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就想到化学造成的食品、环境等污染问题。情景素材要紧扣本课题内容,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链接,有利于营造让人愉悦的情景氛围。

2.情景素材要灵活化,走出画蛇添足和呆板僵化的误区。情景创设是一个既有预设又有生成的动态过程。避免为追求教学行为的多样化而设置大量堆砌或泛泛而谈缺乏生成性的素材。情景素材成为课堂问题产生的源头,并与问题设计的开放度和探究度相结合,贯穿整个课堂,使教学任务轻松实现。

3.情景素材要合理化,运用把握“度”和“量”的原则。情景素材可以有多种形式引入教学,但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每节课不一定都要情景素材,各类素材并非完全独立。情景素材要吻合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应立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与情景融为一体,达到深度参与。

总之,教师应立足以人为本,以教材内外结合为纽带,深入探究各种适宜情景素材,使其合理、有序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如何创设地理教学情景 篇四

——邓其秀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作为现代的中学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并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作为教师的重要专业能力,把教学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把它作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通过情境教学进行扩展、深入、充实,不断地激发、推动、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实现感受、体验、探索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境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和认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情感基调下,选取富有感染力的典型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并及时把握情境设计的时机和切入点,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二、情境教学有哪些特征?

情境教学特征到底有哪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如生活性、活动性、真实性、情感性、主体性等。以下是我们常见的几种:

1、生活性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莫过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找到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的真正“契合点”。

地理课的许多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天气变化、水资源危机、自然灾害、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是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体现。

2、形象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其次是形象的、具体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超越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激发学生的想像,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点,有些知识如大气环流的模式、洋流的模式等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虽然客观存在却不能直接看到,只有创设情境(如多媒体动画、录像等),然后通过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态系统模式,进而理解教材知识内容。

3、情感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自然与人文地理兼而有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生动、活泼、2 优美的语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三、如何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1、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课堂上尽量创设接近生活原形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实现学习生活化,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如关于“纬度与经度”的学习,可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几行几列),在电影院里找座位(几排几座),再关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介绍某地发生地震时,为什么总要涉及经纬度等,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的课本知识;结合课本知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实际天气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心与探究的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要从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是老师创设情境教学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脱离了内容,失去了目的,情境形同虚设,就成了作秀。

在中学地理中,很多地理问题都具有生活现实的背景和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些生活实例是他们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3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学会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会有关的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如对“洋流”中关于密度流的教学,运用二战时德国潜水艇巧妙利用密度流重创英国舰队的故事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当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声波等的传递,巧妙地躲避了英军的监视,依靠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很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严密反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绕到英军的背后,突发袭击,给英军很沉重的打击。教师引入这样的事例,即能帮助学生了解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

在讲解“长江”一节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长江之歌》,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地理情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体现了本学科的德育功能。

3、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课堂教学

创设的情境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知程度、生活实际而设计,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成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1)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内容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

如在讲解关于“时区和日界线”时,设计问题:有一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婴,越过日界线的时候,又生 4 下一个女婴,先出生的姐姐的生日正好是2000年一月一日,后出生的妹妹的生日是1999年12月31日,妹妹的生日比姐姐大一天,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充满好奇,不自觉地进入“情境”,在合作学习中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进行“大气的运动”教学时,设计以下问题,层层推进: ①冷热不均为什么会形成热力环流?②地球表面高低纬之间也存在冷热不均,会产生形成热力环流吗?

通过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探究三圈环流奥秘,接着对学生进行启发:刚才大家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把地球表面作为单一物质构成的,提出下一问题:

③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图上,又会产生有什么影响? 通过以上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再进而让学生主动探究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利用语言技巧,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

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是教师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技巧性的应用,会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在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语言生动描述地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沐浴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讲授地形概念时,利用双手攥拳、手指并拢的收缩或伸展,给学生展示山岭、鞍部、山脊、山谷等概念以及坡度的陡缓情况;借助诗文佳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既把抽象的理论概念直观化,又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美好情感。

5(3)利用多媒体、录像资料,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把哪些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大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地理知识有许多涉及到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让学生从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中获取知识。如关于《地球的运动》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材中“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原理,设计成具有交互功能的互动式课件——《地球的公转》flash动画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清楚易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讲解“长江”的水患时,播放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泛滥的录像,体会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讲解“黄河”危害时,播放黄河决堤时的录象,再现历史的画卷,加深学生的认识。

四、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能熟练地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客观依据。教学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决定。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情境:如精心组织语言、设置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做到驾轻就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有真诚、饱满的激情

情境教学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激情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教师真诚、饱满的激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自觉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境界中。

3、教师要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

《新课程标准》强调情境教学的设计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深深入学习和研究,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多种情境,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五、创设教学情境常见的几种误区

1、仅用于导人新课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被许多教师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往往就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不再注重创设新的情境。

2、过分依赖多媒体

创设情境若注重于使用多媒体,就会忽略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情境,虽能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电教进行模拟演示,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达不到动手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紧扣地理教学内容,多媒体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选择性。

3、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生活原形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也存在不顾教学内容和对象刻意追求情境创设的情况。如果情境的创设脱离了要掌握的知识,漫无边际,牵强附会,情境的创设也就失去了意义,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4、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情理

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对学习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情境设计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太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或体验过,情境设计过于牵强,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情理,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激发探索欲望。

5.创设中学化学教学情境 篇五

任国保

(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逸夫中学 554300)摘要:本文从探究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入手,首先 举例分析了如何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探究了如 何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最后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了

设计演示情境和巧用实验素材激发学习兴趣的办法。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接触和认 识事物的积极态度。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 内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并且有利于发挥情 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习更有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要力 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许多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 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在教学设计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 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学以 致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收到很好的效 果。在“燃烧和灭火”的一节内容时,我提问:“为什么点燃火柴 后,火柴头朝下,就能继续燃烧,而火柴头朝上就容易熄灭 呢?”在讲中和反应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被蜜 蜂蜇了可以用肥皂水来止痛,而被黄蜂蜇了不能用肥皂水来 止痛呢?利用这些日常现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

动地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根据实验类型及教学目标.我们采用“实验的结论一一般的规 律一新情景中再以实验验证一形成一般知识规律” 的研究方 法,从实验归纳和实验探究方面设计实验情境,以充分发挥化

学实验的引导探索功能。

例如,我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 实验:①zn片插入稀H2SO 中;②Zn片、Cu片不接触分别插入 稀H2S04中;⑧Zn片、Cu片接触后插入稀HzSO 中;④zn片、Cu 片通过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 中;⑤zn片、Cu片通过导线与 电流计连接后插入稀H S0 中;⑥ 电流计与1.5V干电池连接后 观察指针偏转方向。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 的形成条件、电极反应,以及电极正、负极的判断方法.进而归

纳原电池要领并推测其应用。

三、设计演示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学生的注意力能否集中往往取决于教学是否直观形象.所以 “形象”能直接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景 联想,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录 音、挂图、小故事、新闻报道、实物模型等,创设形式多样、变化 无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元素”教学 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化学材料”的教 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 片或实物: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

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等。

四、巧用实验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更 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 对实验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活跃沉闷的气氛,激活学生 的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 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然后 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做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 全变成红色后,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人氢气。让学生观察 现象。然后提问:试管冷却后为什么红色的铜又变黑了?通过 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 教学中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

象,可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每 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 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

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6.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六

摘 要:面对新课程的新教材,教师要跟进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贯彻落实好新课改,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主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思 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激发学生谁知内驱,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知过程、理解过程和反馈过程,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自由地探索,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

学生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和储存教师所提供的零散的知识信息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各个方面,而最核心的就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有效性的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过程诸因素的联系和合理组合,是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制订的实施方案。

(一)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有效情景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精彩的有效情景导入在每节课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情景的原则:有效情景导入要有助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及对后续所起作用;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起到衔接作用,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提供刺激,使得刺激情景能够被学生知觉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情景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风趣,但又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雅而不俗。

(二)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要以突出问题为中心

卤族元素的引课:我们在初中语文中学过《白毛女》,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想霸占喜儿,在除夕之夜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被迫喝卤水自杀。在旧社会她的父亲杨白劳喝盐卤自杀了。盐卤的卤究竟是什么?我想通过本节的学习将会了解。首先了解卤素的组成„„乙醇的引课:古诗有云,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很多古诗与酒有关,也有传言李白斗酒诗百篇,酒究竟有何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乙醇、醇类。问题是思维的开端。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一池秋水”,还可“激起千层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三)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提高演示实验有效性。化学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主要方式,他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学到化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为了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其中,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它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因此,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它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至于整个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实验在教学中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是广大化学教师最喜欢的一种实验方法,也是一种为学生认识和操作示范的重要教学形式,所以我们要重视好、利用好演示实验。

7.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化学,教学情境

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中学化学教学应不断地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作为中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论, 改进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良好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

顾名思义,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 通过主客体之间的关联, 依据特定的场合、情境来认知客观事物, 进而营造一些具有情感氛围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一方面是对老师逻辑思维能力的考验, 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的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在预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并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实践。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一)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 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打破传统的以枯燥的书本知识为主、缺少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使他们通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二)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反应速率与平衡、电解质溶液理论等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识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然而, 化学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和认识过程。在中学化学能力培养过程中,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提问、QQ答疑、邮件等实现教学反馈, 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促进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

(三)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化学教育应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目标, 提升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独特的特点出发, 注重因材施教, 不断转变教学的观念, 打破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活跃、生动的教学情境, 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学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类型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资源, 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如在“微观粒子的运动”这一课的讲授中, 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分子运动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采用多媒体展现ppt、视频播放等形式进行知识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 提升教学设计的挑战性和创新性, 使多媒体教学既体现专业性, 又赋予挑战性,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既陶冶情操, 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延伸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 问题设疑创设情境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抛出问题, 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如教师在讲授“盐的水解”时设问:“酸溶液p H值小于7, 碱溶液p H值大于7, 请问醋酸钠溶液的p H值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设定, 既联系了酸、碱、盐三类化学物质的p H值情况, 又将三者的p H值加以对照, 得出盐溶液的p H值。因此, 在问题的设疑中, 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使学生在学习中巧妙地掌握知识, 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 实践操作创设情境

中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通过妙趣横生的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可以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化学实验室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动手操作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溶液中Ag+、CO32-、C1-、SO42-等离子的检验,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氯气的漂白性等化学实验, 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同时达到了解答问题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长龙.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浅谈 篇八

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情景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运用情景教学法,还能让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输入”,并通过身临其境地模仿,实现“可理解的输出”,从而达到语言交际的日常运用。笔者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创设有效教学情景进行了探索,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同行赐教。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

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在课前导入的阶段适时创设情境,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对接下来要进行的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注意,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应完成的任务,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Describing people”时,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设计了情境预设。预备铃声响起,当同学正忙于上课准备还没有完全进入上课状态时,我便在屏幕上滚动播出姚明的照片以及一组人物特征鲜明的图片,细心的同学已经意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人物有关。当我引入导言:Boys and girls,I have a good news for you. A famous player will come to our school this afternoon. And all of us will have a party with him. Do you want to know who will come? 时,同学们的脸上已满是期待,于是我接着描述:He is the tallest player in Shanghai,he is above average height. Now he is in America. 话未说完,同学们已经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老师描述的形象已经在课前的情境预设中出现了。他们兴奋的大声喊出姚明的名字。而另一组形象特征鲜明的图片人物,则被我描述成要来参加晚会的贵宾,我接着告诉同学们:Some VIPs will also come to our party. And we will meet them in our class. In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learn how to describe people.这样一种情境预设对接着要上的新课起着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课前导入的阶段可以尝试创设的情境有很多,如在教学“Christmas”时,运用圣诞音乐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又如在教学“If…”从句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朵七色花,告诉同学们:This is a magic flower,if you have got one petal,it will make one of your wish come true. 同时我自己先举例说明:If I have a magic petal,I will go to Paris.新奇之下,同学们纷纷开始表述“If…” 句式。这样一种创设情境教学比单纯的语法讲解直观、易懂。学生们在理解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了主动运用语言的乐趣。

二、利用游戏进行情景教学

游戏是能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的最好的方式。初中学生不仅对游戏兴致勃勃,而且能够在游戏中表现出自己的机智,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十分自然的情景中记住单词、句子,还可以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景,将学生放在真实情景中学习英语,这也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表演才能。教Where did you goon vacation?的有关内容时,利用灵活多样的角色表演,让学生去感觉、理解、掌握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既逼真、又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运用英语进行说的能力,比枯燥地读一读、翻译解释,效果要好很多。

三、用语言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如同其他任何一种语言,就是交流的一种工具。语言既然源自于生活,我们就应该让它回归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自然的英语交流环境,那么,老师就应想方设法带同学们进入生活的语言环境。这样,同学们才能更好地参与进去,去记忆,去运用。并且,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中,英语学习才能变成快乐的事情,而非一个沉重的负担。

例如:在教打电话的基本用语时,我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当电话铃响时,接电话的人拿起电话听到对方说“hello,may i speak to sb?”那么假设1、接电话的人就是对方要找的人,2、对方要找的人不在,3、对方要找的人在忙等等,接电话的人应如何回答?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把有关接电话的句子分各种类型进行总结,如1、this is sb. speaking. whos that? 2、sb. isnt here/at home right now.(sb. is out.)could i take a message?3、hold on,please.(wait a moment/ minute,please.)…呈现给学生,边讲边板书。接着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地练习表演,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表现欲相当强,他们在演练中轻松地掌握了打电话的各种句型。

9.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九

【摘要】 教学中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起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化学新课程对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创设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合理创设进行探讨,从而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情境教学有一定的把握和设计,使之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

【关键词】 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

九年级化学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相比一般的教学形式,情境教学因为其现实性、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激发了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了“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因此而备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和喜爱。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我们应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尝试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使实验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激疑情境,其实验过程充满着探求的因素、神奇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是一个可以强化学生好奇心理的“教学场”、“激疑场”。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强化学生好奇心的重要因素。实验设计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更能有效地强化其好奇心理。所以作为老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和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根据问题来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中,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设计实验,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现有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和盐酸四种物质。欲确定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请同学们先设计实验方案。

生1:铁和硝酸银、铁和盐酸、银和盐酸、铜和盐酸、铜和硝酸银。生2:铁和盐酸、铜和盐酸、铜和硝酸银。生3:铁和盐酸、铁和硝酸银、铜和硝酸银。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三个方案哪个是最佳方案呢?

(同学们热烈讨论,互相补充,有的发现了自己方案的不足,有的发现了别人方案的优点,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

生4:生2的方案最好。师:为什么其他方案不够好呢?

生5:生1的方案虽然正确但有点罗嗦,生3的方案根本不可行,因为无法确定银的位置。

师:同学们不但设计出了实验方案,而且还选出了最佳方案。下面我们就用最佳方案做实验进行验证。

(同学们很快就做完了实验)

师:如果我们再把镁、铂这两种金属加进去,那么它们的位置应该在哪儿呢? 听到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马上投入到新的实验设计中„„

运用化学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例如,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再将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蝴蝶又渐渐褪色。象这种魔术般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设置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如:教学《燃烧和灭火》时,在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直向上的火柴火焰很快熄灭,而另一根平放(或向下)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分析上述现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仔细逐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

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五、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从包里取出一只捆绑着的活鸡,放在讲台上,然后抓米去喂鸡,鸡尽管很饿,但在惊恐状态下不啄食。然后给鸡松绑,让它在室内自由活动,再抓米喂鸡,鸡很自然地啄食。在现实中我们当教师的站在神圣而威严的讲台上,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容置疑地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甚至有的还声色俱厉地斥责学生。孰不知正是“居高临下”“不容置疑”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心智发挥能力要远远超过心情受压抑紧张状态下。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刻板划一的教学秩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开始上化学课时,我要求自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叫出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课余时间经常询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交换意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融洽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并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同时,老师还要作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积极认知活动和肯定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六、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0.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十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二中学(519100)周健良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笔者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以致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情感熏陶法、音、美配合法、摹拟表演法、实物观察法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关键词:情境;活力;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感体验”已成为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而课堂就是为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供的一个平台,有机利用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彰显语文活力。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并设置一定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感受,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 1

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情境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从根本上避免“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如何进行创设课堂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呢?总的来说,就是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以致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一、情感熏陶法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的并能对行为进行制约的内心体验。俗话说:情感、情感,以情感人。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中,它是传送带、催化剂、润滑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情感以认知为基础,而认知必须和情感一致。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入情、移情、陶情的境界。

如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纯真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偷豆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其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篷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再跟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就在这特定的氛围中,学生们说得有劲,听得有味,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顿时 2

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起去品味豆子的清香,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音、美配合法

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讲《苏州园林》一文,我先在黑板上展示几幅园林画,再放编辑设置的音响,学生边看边听边想,仿佛置身画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我要求学生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诗中的意境:绿树、红花、碧草、白堤、山寺、早莺、春燕和一个骑着白马的文人。随即挂出一幅《西湖春光图》,学生一边在《春之歌》的乐曲声中尽情欣赏,一边放声自由朗读,使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交融一体,达到更高的艺术享受。这样,诗中的远山、近水、高天、浅草、燕舞莺啼、得得马蹄交互错杂、清晰又迷离的在学生头脑中闪现,那香花、暖树、鸟鸣,同时刺激学生的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器官。诗中所显示出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无穷韵趣,学生不知不觉地心领神会,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摹拟表演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也是如此。既然我们从事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工作,就不能总是等速度、定距离,在一个平面上平板无味地来回移动,课要上得有曲直、有浓淡、有粗细、有疏密,惟有这样,才能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摹拟表演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的典型性动作、神情、语言等“身入课文”,将其再现出来。

如教《皇帝的新装》,我请两位同学给全班表演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神态,由于对课文作了认真的研究,两位同学及时进行了角色定位,表演极其逼真,赢得了一阵阵的喝彩声。就是在说明文教学中,表演情境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核舟记》一文涉及的空间较多,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琢磨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很自然的把文中介绍的空间深深的印在脑海中。

再如小说《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乙己》中,我以讲台桌设为酒店的柜台,学生将酒店里的情境表演得相当到位。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感受、想象、感悟等心理过程对阅读对象的激活与投入,它使学生进入“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与作者的生命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到生命丰富的内涵。

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我请学生做出范进发疯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把握了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的妙处。由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精彩的课堂显示出无限的活力。

四、实物观察法

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创造一种刺激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学习创作欲望。

如讲《爱莲说》一文,我组织学生去池边观莲,要求学生边看边画,结果同学们争先恐后仅用极短的时间画好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莲花图。随即回到课堂又一次创设问题情境,作者为何不浓墨重彩写菊花、牡丹而偏写莲花呢?莲花的可贵处表现在哪里呢?文中是怎样说的?作者写莲花的用意又是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大家去探索答案,一堂课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既找到了学习的兴奋点,又掌握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有关的教学片、故事之类,还可以通过形象分析、参观引导、角色朗读等方法创设情境,效果同样很好。

当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若能这样,灵活掌握,定会提高课堂效率,焕发课堂活力。否则,便会流于形式而失败。

可见,教师如果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更能加深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步晓红.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职教通讯.2007(4)

11.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十一

一、运用实物教具创设情景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尚不丰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但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我在教学工作中多采用一些图片、实物等多种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创设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使英语课堂形象化、趣味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接受知识。如教学文具用品类单词,水果类单词都不得可以用实物直接进行教学。由于直观教具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好多东西都是他们身边的,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这样利用直观手段来解释词义,可以使英语单词直接与实物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运用TPR(全身动作反应法)创设情景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因此运用TPR最适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是。如:PEP三年级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中A部分Let’s do:Long,long,long! Make your arms long. Small,small,small! Make your eyes small.…,可让学生跟着一边做动作,一边说单词,然后老师说单词,学生做动作,或请几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说单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对这种活动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活动起来,说起来,自觉主动地完成任务,也就能迅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学生的听、说、演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角色表演创设情景

表演是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简单易行的方法,即在学生基本了解了对话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角色,加强理解。此时可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角色表演,也可以把对话中的角色直接换成学生自己,这样,教与学就可以在一种较为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在如何进行电话会话时,分配好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表演时,用手打出表示电话的形状,闹钟充当电话铃响,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没有什么不自然的感觉,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地去看、去听、去说。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中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在对话内容表演熟练的基础上所提高,即可以让学生基于原文对话进行创作、改编,让对话更充实、更贴近学生。

四、应用游戏活动创设情景

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开展英语课堂游戏是激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12个月份和天气时,我准备了12个月份的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再准备关于天气特征的纸条,如hot、cold等放在另一个盒子里。游戏开始时,一名学生从两个盒子里各抽取张纸条,连起来说一个句子。如果这个句子符合事实,如。其它同学则重复该形容词:如果句子不符合事实,如其它同学则“哈哈”大笑说。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的各种比较真实的情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样适合小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年龄特点。我将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我就预先录下雨声,再用FLASH制作成课件,这样让学生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跟着课件中的卡通人物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六、使用歌曲、歌谣、小故事等创设情景

低年级课本中大部分是听力对话,有部分儿歌和谜语,在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我还多采用了一些小故事来营造气氛。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因为本册教学书中已经有部分歌曲,这样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进行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也可让学生来讲英语小笑话或小故事,让他们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12.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十二

一、抛砖引玉法

所谓“抛砖引玉法”, 就是在课堂讲授时, 教师讲关键, 点要害, 把线索思路抛出去, 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好比射箭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张满了弓, 却不发箭, 让学生自己把箭射出去。例如, 在讲解钠的性质时, 我先做一个实验:钠与水的反应。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后, 教师总结投影:钠浮在水面上, 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 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 并发出“丝丝”声, 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我把关键字眼用着重号标出来, 让学生分析:钠为何能浮?能熔?“闪亮”说明它的颜色怎样?是什么力量使它游动?“丝丝”声何来?溶液变红说明有什么物质生成?这样, 教师启而不发, 指方向而不带路, 讲学法而不讲结果, 让学生自己探索, 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 学生的记忆便深刻了许多。

二、演绎归纳法

所谓“演绎归纳法”是指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 扫除障碍, 作好铺垫, 唤起联想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 得出结论, 形成规律。即教师演绎, 学生归纳。如习题课上某一类题的解法, 教师可通过一组或几组不同的例题, 描绘出大致的轮廓, 帮助理清思路, 而解题方法或规律,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蜻蜓点水法

如果说演绎归纳法是教师演绎, 学生归纳, 那么蜻蜓点水法则相反。此法教师只在重点、关键处点拨一、二, 给学生以简单的提示。大量问题则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例如, 对于如下习题:二硫化碳能够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若将0.228克二硫化碳在448毫升氧气中充分燃烧后, 试计算所得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许多学生拿到题后, 即开始进行过量计算, 然后计算生成气体多少, 余下气体多少……结果做得满头大汗还未有结果。此时我板书出方程式稍加点拨:“仔细观察一下物质的系数”。学生恍然大悟。但具体解法留给学生自己去思索。

四、举一反三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也应如此, 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对于某一类问题, 只需抓住典型范例, 深入浅出地讲解, 以揭示规律, 形成思路, 而同类教材的其他内容, 则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发散思维, 触类旁通。

五、蓄势推导法

为得出某个问题的结论, 教师循循善诱, 抽丝剥茧, 把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把矛盾逐步加以披露。就在学生心理矛盾交错欲解难解之际, 教师高屋建瓴, 进行点拨, 使学生茅塞顿开, 揭示问题的本质, 以导出真相”,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达到知识的彼岸。即所谓“水到渠成”。例如, 我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时通过把构成物质的微粒比作宏观的球, 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得出结论。我先问学生:“相等数量 (例如一百个) 的篮球与乒乓球分别紧密堆积, 谁占的体积大?”学生回答后追问:“如果分别隔10米远放一个球呢?”“球的体积分别由什么决定?主导因素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或原子) 在固态或液态时间距很小, 而在气态时间距则大得多。而且在温度、压强一定时, 各种气体的微粒间距基本相等。”经过这一番酝酿推论, 学生豁然开朗, “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便变得形象而具体。至于如何表达出来, 则留给学生思考。

13.外语教学要善于创设情景 篇十三

外语教学要善于创设情景

兰州市八中 张秀娥

众所周知,小孩学说话时,并没有人教词句的用法,而他们却能从一个个的单音节词开始呀呀学语,逐渐学会构词、造句,直到熟练掌握自己母语。狼孩之所以不能说话,是因为它脱离了人类,失去了自己的赖以学习的语言环境。由此可见,语境是学好语言,当然也包括外语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本着这个认识,我在教学中尽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英语交流环境,让学生在说中学、听中学。上新课前我总是先留出5分钟对话时间,叫学生自己编对话、讲故事、说笑话,或者复述课文、做英语游戏,或者叫值日生用英语汇报当天班上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很宽容地允许他们夹杂着汉语进行交谈和汇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旧内容,效果很好。讲完新课,我及时分组,一部分同学说,另一部分同学听;或者我和学生们轮流听、说,并鼓励学生进行讲演比赛,有时把难点串成对话来教。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记住了大量的词句,巩固了新学的内容,而且养成了大胆、自觉运用英语的好习惯。原来那种专门花时间背单词的现象已经很少了,而且并未因此影响考试成绩。为了锻炼学生的动笔写作能力,我在第二课堂开辟了“英语对话”“英语日记”“英语朗读写作小园地”等,鼓励并引导学生去写他们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东西和所思所想,篇幅不拘长短,形式不拘多样,并及时抽阅和修改。

14.数学课学教学情景创设技巧 篇十四

创设有效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习的.思维活动,使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但情景创设技巧性很强,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剖析了生活实例法、兴趣诱导法、层层推进法、矛盾冲突法、互动启发法,条件添加法等情景创设的方法,以求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作 者:毛琴莲  作者单位:临海市第六中学,浙江临海,3170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情景创设技巧   生活实例法   兴趣诱导法   层层推进法  

15.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 篇十五

一、把教室布置成有一定英语氛围的乐园

比如, 圣诞节和新年将来临时, 可以在教室里贴上圣诞老人, 写上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营造节日的气氛和学英语的氛围。

二、英语课前唱英语歌曲

这是学英语的好方法, 又是教学中创设情景的好方法之一。尤其是初一教材有大量优美动听的歌曲, 通过唱英语歌曲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歌曲不但能渲染和烘托教学气氛, 而且也能稳定学生情绪, 调整教学节奏, 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 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此时, 学生情绪高涨, 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学, 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另外, 每天课前五分钟, 让学生作值日报告也是创设情景的好方法。

三、坚持用英语教英语,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英语课上, 教师应坚持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传授知识, 用语言描述的方式, 如提问、讲故事等创设情景, 把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学生只有沉浸在用英语思维的环境中, 并且能理解语言的内涵, 自觉地运用这些语言, 才会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适当运用身体语言, 如手势、表情等,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但不能迁就学生。可能刚开始的时候, 学生听不懂, 但坚持一段时间就好了, 以此慢慢养成用英语思考、借助情景学习英语的习惯。

四、利用直观教具, 开展情景教学

直观教具包括实物、图片、模型、简笔画等。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 不但能帮助学生清楚理解所学内容, 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翻译, 做到一举多得。比如, 在教七年级上What’s this?这一课的时候, 我找来许多铅笔、钢笔、铅笔盒、水彩笔、书等物品来教学单词和“How many do you have?”这个句型。不用翻译, 学生就能理解, 学得也很轻松。

五、运用游戏创设情景

游戏深受中学生的喜爱, 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疲劳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在十分自然的情景中学会单词、句型, 掌握语言材料, 而且掌握一些学英语的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通过表演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要置学生于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中,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如教学第五册第二十五课What’s wrong with you, Danny?时, 利用Danny, Mr Dinosaur, Mrs Dinosaur, Doctor Lin和Nurse Sara 的角色表演, 让学生观察、体会带孩子看病的经过, 从而掌握知识。在这种既真实又生动有趣的情景中, 学生争着去表演, 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 而且锻炼了听、说、演的能力, 也使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这比阅读和枯燥地翻译有趣得多, 效果也好得多。

七、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创造真实的语言情景

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投影及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能够省去大量图片和模型的制作, 创设生活虚拟情景, 便于采用交互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用Authware制作课件和Flash动画的引入, 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

但是, 在创设情景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情景时,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要超出学生实际, 过分追求情景。

2.情景要形象、生动、有趣。

3.情景创设一定要紧扣教材, 难易适中, 达到复习旧知识、教授新知识的目的。

4.情景要紧贴社会生活。情景设置应尽量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接触过、经历过的事情, 津津乐道, 很愿意参与, 因为有实际的生活体验。

5.情景要有新意, 富于启发性。创设新颖、奇特的情景,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其探究知识的愿望。如果学生对所创设的情景习以为常, 无动于衷, 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16.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十六

一、联系生活实践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

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根据新课标的设置,在学完《化学1》和《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后,学生还可以选修《化学与生活》。学习化学是为了更好地为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服务。因此,在讲授必修课程模块时,我们都应有意识地介绍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和建筑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使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可介绍有关漂白剂的类型、原理。许多漂白剂与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关。漂白剂主要分氧化型和还原型两种,氧化型中又分氯系和氧系,氯系脱色剂有氯气、次氯酸盐、ClO2等;氧系脱色剂有O3、H2O2等,因其在漂白过程中产生无毒害废水,已成为绿色化学型脱色剂的典范,在脱色工艺中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另外,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池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其使用量亦随之大幅度上升,由于资源紧张和治理环境的需要,废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才能使废电池资源化和无害化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设想。

化学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大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极具时代气息的活生生的学问,从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二、优化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贵有疑,学须知疑。学习的情感产生于克服了由学习困难所造成的苦恼,愉悦之情表现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的惊喜,是释疑、解疑后的成功体验。要使设疑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

好的设疑应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或离子间按一定的个数比进行的,单个的微粒非常小,肉眼看不见,也难于称量,那么,我们怎样把微粒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这样设问,可通过设下埋伏、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惊奇和疑问,进入兴奋和积极的思维状态。

好的设疑还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化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如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师可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巧设疑问,承上启下,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当然,设疑的难度要适当,而且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积极探索进取的科学精神,不致于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疑,并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准确而有分寸的评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验为基础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师自己演示实验,学生只能“看实验,讲现象”,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在实验中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突出个性特点,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如讲“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时,我把学生由教室带到实验课堂中去,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结论等来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此,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内容:

1. 把锌片和铜片平衡地插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

2. 在1的基础上用导线和灵敏电流计连接在一起,观察并与1相比。

经过两个小实验的对比,学生寻求新知识的愿望被激起,纷纷讨论发言,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分析实验现象揭示出原电池工作的本质及能量变化。在此基础上,以提出了一个实验问题“为了更快地制取氢气,在实验室制法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学生结合原电池的原理进行实验和分析探索。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和理解原电池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化学教师应熟练掌握创设教学情景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创设情景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丰富化学情感,体验化学的价值。

17.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篇十七

“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则要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不过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很强调学生有否“愤”和“悱”的心理要求的前提,若无此要求,则教师不必“启”和“发”--内因绝对论。而现代教学则强调内外因的统一性。对教师来讲,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即学生有“愤”和“悱”,给予“启”和“发”,当学生无“愤”和“悱”时,也要通过“启”和“发”,使其“愤”“悱”起来,再予其进一步的“启”、“发”。不是把“愤”和“悱”作为前提,而是把“愤”和“悱”作为教学任务。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几千年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依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学习需要这种心理状态起源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客观要求,其原始形式乃是一种定向探究反射。人的好学精神、求知欲就是在这种反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条件性定向探究反射。巴甫洛夫指出:“在我们这里,这种反射已向前走得异常远了,最后它终于表现为一种好学求知精神。这种精神帮助我们建立了至高无上地、无穷无限地了解周围世界的科学。”我们的求知欲就是从这种定向探究反射中发展起来的,它是这种反射的继续和扩大。

马克思说:“无需要就无生产,生产同时也会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标的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学习积极性与学习需要有直接关系,受制于学习动机。

学习和其他活动一样,要完成实现这种活动,仅有需要和感性体验(愿望、意向)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学习,不仅要有学习需要,还要有一事实上的激起这种需要的条件--诱因,以使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动机的激发,往往起源于教学的开端,但它不限于教学的起始,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途径一般如下:1、创设问题情景;2、启发式提问;3、演示启发(包括实验);4、讨论与议论;5、利用知识的迁移等。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往往交织在一起。本文主要对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进行探讨。

什么是创设问题的情景?它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教学中如何实施?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指定的实验情景已经得到完全的适应,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了这个事件时,它就不再是有兴趣的。或当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也同样是没有兴趣的。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即当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和新的经验(当前经历的事物)既具有和谐(适应)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不平衡性就引起克服不和谐性的努力,而使其建立起新的平衡。因此,此时的兴趣的水平是最高的。

我们所说的问题情景,正是这种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的情景。也就是所谓既有和谐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的那种不平衡性。

所谓问题情景,简言之,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景,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动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问题亟待解决之时。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人的思维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表现出高度集中、高度振奋。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可提高注意力。只有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知识带有情绪色彩。

18.如何创设角色扮演的情景论文 篇十八

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是指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假扮当事人的身份,运用方方面面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角色扮演出现的时间可以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也可贯穿一节课。角色的扮演方式可以是一个角色由多个学生扮演,也可以是一个学生扮演多种角色等方式。老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角色扮演出现的时间和角色扮演实施的方式。

一、运用角色扮演导入新课

运用角色扮演导入新课,指在上课前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考虑担任这样的角色需要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是否非常熟悉或精通?若没有则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一节时,课前可假设学生为一个即将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旅游者”,问学生为了使你的参观非常顺利,你在出发前应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其中肯定要预先了解上海的天气。如何知道上海的天气呢?可通过收听(看)当地天气预报或上网查阅当地气象资料等方式获得相应的天气情况。但如何看(听)懂相应的天气状况呢?就必须对多变的天气有相应的认识,从而导出该节课学习的内容。这种在设定的角色情景下,一步一步导入到学习内容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的。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饶有兴趣地听完一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样在讲授“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时,课前可设计学生为某牧场主。让他们考虑如何合理地选择牧场的位置,必须考虑哪些主要影响因素等问题。

二、运用角色扮演掀起一节课的高潮

运用角色扮演掀起一节课的高潮,指在讲解某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书上罗列得很清楚的知识点或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的知识点时,或当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衰退时,设计相应的角色让学生扮演,让学生在设计的情景中展开讨论,通过不同观念的比较鉴别,达到去伪存真,化抽象为具体、化疏远为贴近,刺激大脑皮层,掀起学习热情的目的。

在学习“水资源”一节课时,在处理“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这一知识时,可设计学生为家长、校长、农场主、厂长、市长、省长及水利部部长等角色,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应注意在哪些方面做到合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

这种设计角色经由学生感受、思考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地理事物正确态度的培养很有效果,很容易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运用角色扮演总结新课

运用角色扮演总结新课,指在总结一节课的知识点时,通过角色扮演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达到加深印象和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的目的。

如在学习“黄土高原”这节课时,在理清植被与地理环境的两重关系后,可设计如下角色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角色一:如果你是我校总务处主任,现在为增大我校的绿化面积,你将选择何种树木来美化我们的校园?

角色二:如果你是郯城县林业局局长,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你如何安排经济林木(银杏、板栗)的位置?

角色三:如果你是临沂市的市长,你如何规划临沂市一新工业园区三个功能分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化带)的位置?

角色四:如果你是国务院总理,面对我国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今后的西部开发中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

同样在学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的内容时,在了解了影响商业网点经济效益的因素后,可设计学生为某超市的老板,为提高该超市的经济效益,你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以提高该超市的经济效益。

四、运用角色扮演复习旧课

运用角色扮演复习旧课,指在上复习课时,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扮演,以达到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素养。此种方法在专题复习中应用比较合适。如在复习各种各样的灾害时,可设计学生为各种灾害的受难者或救援人员的角色,针对不同灾害该如何镇静地逃生和施救?灾害可设计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寒潮、洪涝等气象灾害。或遭遇流动沙丘的袭击等等。

在复习影响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因素时,可选择一个城市,设计学生为该市市长,让他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解决该市的农业分布、工业分布置、商业分布、交通线路的分布选择问题和旅游区的规划、城市规划及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实际问题。

五、运用角色扮演贯穿一节课

运用角色扮演贯穿一节课,指整节课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角色让学生来扮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大氛围下完成一节内容的学习。

如在学习《西双版纳》一节时,一节课可贯穿四种角色:

开头:设计学生为旅游者,通过各种旅游景观的欣赏,来学习旅游资源的分类。

中间:设计学生为旅游线路的规划者,旅游消费群体为一批地理学家、一批历史学家和一个旅游投资考察团,来学习不同的旅游资源分别有美学、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

结尾:设计学生为导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者,分别学习旅游资源的欣赏以及开发利用。

19.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十九

一、利用意外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浓酸的腐蚀性时,给同学讲一则真实的伤害事件:2002年,长安区斗门镇,两个小伙子用小货车给咸阳运送浓硫酸,半路与一辆大卡车相撞,硫酸洒出导致二人都被硫酸严重烧伤。押车的小伙灼烧难忍,爬着找到一处水源,没想到导致更大的伤害,后来两人在四天内都死亡。问题:硫酸怎么伤人?为什么浓硫酸遇水更厉害?使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搞清楚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釋时的热效应,深刻掌握了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二、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让学生追踪科学家的探索轨迹,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如学习金属铝时,可提问学生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能使用一只铝锅而自豪。但是在一百多年前,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卓著成就获得一只铝制奖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自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普通百姓家,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褒奖。为什么铝的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一直没有广泛使用?进而激发学生去学习铝的性质。

三、利用科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故事、化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点的本质,合理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性问题情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学习硝酸性质和用途时,告诉学生历史上几位著名化学家的故事:波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炸药之父诺贝尔制造硝化甘油炸药等。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波尔怎样巧藏金质奖章?你知道炸药是用什么制造的?它有什么用途?

四、利用生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某些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原电池教学,单凭理论分析未免枯燥无味。如果安排一个“番茄电池”实验,学生听到贺卡的音乐响起会欣喜若狂,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设置悬念:“贺卡的音乐为什么会响起?番茄为什么能产生电流?构成这样一个能够产生电流的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此时学生已被这些问题深深吸引,欲罢不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继续设置问题情境,导引学生的思维之路。

比如: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连接上端又有什么现象?气泡在哪里逸出?怎样逸出?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向什么方向偏转?根据这些问题所设置的台阶,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矛盾,启发学生边实验边分析,由现象到原理,逐步解除疑惑。这样学生总是处在探索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成了一种乐趣。

五、通过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并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认识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并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酯化反应”教学中提出问题:烧鱼时为何要加少量的醋和酒?学习“三价铁与二价铁转化”时提出问题:削皮后的苹果为什么会变黑?学习“酸和碱中和反应”时提出问题:被蚊虫叮后为什么叮伤处擦点肥皂水可缓解痛与痒?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问个“为什么”,这是人们永不满足的求知心理状态。

六、利用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化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如学习氯气这一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的报道(麦苗枯黄、油菜变白、人蓄中毒等);播放一战和抗日战争时期“氯气战”的图片,以及氯气在战争时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提出问题:氯气有哪些性质和危害?如何辨认氯气气味?为什么农作物颜色会发生改变?依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接下来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的救援和处理,创设问题:

有关人员为什么用浸有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和疏散?

消防战士为什么要用土包搭成围堰?围堰内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这样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和碱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作者单位:山西省乡宁县职业中学)

上一篇:国有资产商铺公开招租交易规则下一篇: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