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多少天新教案(精选8篇)
1.一共有多少天新教案 篇一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去学习,你们知道是谁吗?请看屏幕 生:笑笑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是笑笑。笑笑说了,等下同学们要是积极回答,就带我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瞪大你们的小眼睛,认真观察,笑笑要给我们变魔术了,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出示课件)生(举手):笑笑一只手上有三支铅笔,另一只手上有2支铅笔。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回答的真棒。那接下来再看看笑笑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呢?(出示课件)
生:她把两只手合在一起了。师:你能模仿下她的动作吗? 学生模仿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出色,那合在一起之后有几只铅笔呢?(5支)师:对,5支,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1、2、3、4、5,有5支。
师:笑笑说了,同学们回答的真是太棒了,她决定带我们去动物园参观参观,大家请看你能发现什么?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生:我发现了有5只熊猫
师:这位同学把熊猫的数量都数出来了,还有没有同学观察的更仔细的? 生:我发现了有三只熊猫吃竹子,有两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观察得真仔细。笑笑也来看熊猫了,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想想会是什么呢? 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笑笑提出了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已经有同学能完整的读出题目了,谁还能读一读呢?(学生举手读题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齐读题目)
师:一共有多少只熊猫,一共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举手发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还不知道一共是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瞪大眼睛看黑板,等下老师再请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说的最棒。一共是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吃竹子的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2只熊猫合起来有多少只。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学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得太棒了,那接下来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熊猫是什么意思。(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师:好了,同学们,老师发现我们班小朋友太聪明了,老师只要一说你们就能明白了。接下来,笑笑希望我们能帮她解决下这个问题,3和2合起来是多少,(板书)学生可能就能马上说出3+2=5 师:哦,好的,同学们知道3+2=5,那咋们用圆圈来表示可以吗?(可以)一个圆圈表示一只猴子,三只猴子用几个圆圈表示(三个)那我们先用三个圆圈表示在吃竹子的三只猴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师:两只小猴用几个圆圈表示?(两个)好的,请同学们用圆圈来表示在玩皮球的两只猴子。学生动手画
师:好了,小朋友们动手可真快,这么快就画好了,请同学往上看,我看谁的眼睛看黑板了,把三个圆圈和2个圆圈合起来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画的三个圆圈和两个圆圈合在一起数一数是多少,好的,开始 学生数圆圈
师:谁能大声的告诉老师(学生举手)师:好的,师:刚刚我从数圆圈知道了,把3和2合起来是5,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知道吗?
学生举手发言
生:我可以分成3和2,。。。生:3+2=5 师:这位同学知道的可真多,把3和2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3+2来表示,前面写3后面写2,把3和2合起来我们可以用一个+号来表示,写在3和2的中间,(板书)这个符号小朋友认识吗?(认识)它叫什么号(加号)板书,师:我们小朋友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加号,先写一小横,再这一小横上写一竖。师:好的,3+2等于几呢,我们就在3+2的后面写上一个等号,怎么写呢 生:两个横
师,这孩子真聪明,请同学们瞪大眼睛怎么写等号,(板书)这个等号的两个横要写的一样长。
师:把3和2合起来是5就在等号后面写上(5),这个算式谁会读 生:3加2等于5 师:非常正确,这个算式就读作3加2等于5,好了,小朋友们一起把这个加法算式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请小朋友再看画面,谁能结合图说一说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意思 生:3就表示吃竹子的3只熊猫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2表示什么呢 生:2就表示玩皮球的2两只熊猫。
师:你说的也很好,那加号呢。加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加号就是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师:这孩子太聪明了,合起来这个词说得多好呀,那5呢,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5表示,它们加起来就是5(3和2加起来就是5)师:你回答得也很棒,加起来就是5只熊猫。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共有几只熊猫,就是把3和2合起来,所以我们要用加法计算。三:拓展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再看一看画面好吗,看看笑笑又带我们去看什么了。(课件)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有4个苹果
师:好的,那这些苹果分成几部分(两部分)前面有(1个苹果)后面(3个苹果),那你能根据这些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
师:这问题提的真好,提到点子上了。哎,同学们,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面的一个苹果和后面的三个苹果加起来(合起来)师:好的,真是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提就会了,那谁能把算式列出来呢 生:1+3=4 师:好的,你能在黑板上把这个算式列出来吗?(学生列算式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算式,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吗?那我们结合图来说明下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前面的一个桃子,师:那3呢
生:表示后面的3个桃子 师:那中间这个加号呢
生:表示前面的一个桃子和后面的三个桃子加起来(合起来)师:等号后面的4呢
生:就是他们加起来等于6个桃子
师:好的,看来我们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加法算一共有多少的问题了。那接下来请同学们独自完成书本24页的后面两幅图,和25页前面两幅图,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师:这位同学做的真好,一把题目写完马上就坐端正,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看看谁像他学习了。好的,看来我们同学们做的很有速度。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题目。(课件)一共有多少朵花,谁能来说一说这个题目的算式 学生举手回答
师:看来这些题目对你们来说太容易了,我们来看看,(课件)母鸡带着小鸡来了。你们谁能来说说图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面一只母鸡,后面有4只小鸡。一共是5只鸡 师:你们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只鸡
师:那你能把算式列出来吗 生:1+4=5 师:非常正确,好的,小朋友们,我们想一想,1+4=5除了可以表示前面有一只母鸡,后面跟着4只小鸡,一共是5只鸡这件事情,还可以表示呢? 生:
师:好了,同学们,1+4=5可以表示的东西多不多呀,(多)我们数学可真是太神奇了。
四、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求一共有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加法
师:你还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
2.一共有多少天新教案 篇二
闫里学区段村学校 秘瑞云
教学目标:
1.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3.感受数学中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二、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
生:六一国际儿童节。
师:为什么呀?
生:①因为六一是我们自己的节日;②我们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上舞台演出,庆祝节日。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情境图:图一(教材97页例5插图)
师:同学们仔细看一遍,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老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生:①前一排有7个人,后排有8个人。
②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③一共有15人。
师:你怎么知道一共有15人呢?
①数出来的,1.2.3.4……15,一共有15人。
②前排7人,后排8人,把前排和后排的人数合起来,就是15人。列出算式:8+7=□人
③男生9人,女生6人,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就是15人,列出算式:9+6=□人。然后算出得数。
④师:大家想一想,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解决了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⑤同学们用了几种方法呀?(3种。)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呢?
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这些人分成前排和后排时,可以列出算式:8+7;分成男生和女生两部分时,可以列出算式:9+6,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当数量多的时候,点数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1、教材97页,做一做,看图列式计算。
①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指出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8+4=12(只)或6+6=12(只)
③班内交流
然后选出代表说一说题意及解决的什么问题,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是什么,同时比一比看谁说的清楚、合理、正确。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天鹅?”这幅画中按天鹅的位置分成两部分;左边有6只,右边也有6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列出算式:6+6.还有同学按天鹅的颜色分,白天鹅8只,黑天鹅4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可以列算式:8+4
2、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独立完成练习题,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四、总结提升:
3.高三地理公式一共有多少 篇三
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
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
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
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即: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即:日落时刻=12+昼长/2
6
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
极昼极夜的范围
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
某地昼长
某地昼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
某地夜长
某地夜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
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13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
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
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
耕地比重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
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
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
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
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
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
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4.鲁迅全集一共有多少版本 篇四
鲁迅1936年10月辞世,迄今75年间,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曾编辑出版过许多卷数不同、版本相异的 《鲁迅全集》,但就编校内容质量与流传影响而言,在鲁迅著作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以下5种各具特色的全集版本:
第一个版本为1938年出版的20卷本 《鲁迅全集》。当时国民党一党专制,出版全集需要报批,而鲁迅的一些作品集属于查封的对象,所以这本全集只能以民间的方式出版,由上海复社接手编辑,所用时间仅仅四个月,因此不免有些遗漏。
第二个版本是1958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10卷本 《鲁迅全集》,第一次为鲁迅文集加了注释。但名为“全集”,实则是最不 “全”的一个版本。因为这个版本只收集了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著作等,而他翻译的外国作品和编校的一些作品却另行出版。
第三个版本是1973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20卷本 《鲁迅全集》,是根据1938年版重排,但是删除了书中蔡元培的序言,个别地方也作了一些改动。这是在特殊年代下出版的一本全集,不能全面展现鲁迅的作品。
第四个版本是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6卷本 《鲁迅全集》,这是在1958年出版的10卷本基础上,又增加了 《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并将1912年至1936年的日记(1922年缺失),以及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书信都收了进来,当时编撰该全集时,几乎动员了所有重要的学者,被公认为是阅读和研究鲁迅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版本。该版本中没有收录鲁迅的译文部分。
1981年的16卷本 《鲁迅全集》曾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鲁迅全集版本,不仅深受中国内地读者欢迎,而且中国台湾的谷风出版社也据此出版了繁体字的 《鲁迅全集》;日本东京的学刀研究社还与我国有关方面洽谈签约,以这一版本为底本,进行翻译编辑,于1984—1986年(昭和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出版了日文版20卷本《鲁迅全集》。
第五个版本是2005年由人民文学社出版的18卷本 《鲁迅全集》,该版从2002年5月开始修订,共改动近千处,修改、新增注释2000多条,增收佚文、佚信、原信100多封;收入鲁迅为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约10万字。但鲁迅的译文集仍未收入全集。
5.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 篇五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是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注本】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诗经》中人生本真的体现
2.诗经:頍弁
3.诗经:青蝇
4.诗经:四牡
5.诗经:破斧
6.《诗经:清人》全诗赏析
7.诗经:芄兰
8.诗经:泉水
9.《诗经:旄丘》全诗赏析
6.诗经国风共有多少篇 篇六
《诗经·国风》中的反映劳动人民情爱生活的爱情诗是《诗经》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这些爱情诗中的女性以及她们用自己的善良与纯洁、勤劳与智慧写就的美丽人生,深深地吸引着后世的读者,她们和她们的爱情,因其闪耀的人性之光而被人们传颂不衰。
正文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孔子由衷地赞美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的精华则数数量最多的爱情诗。
今天,我们依旧能从这些作品感受到古人质朴纯真的情感表白和那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青春气息。
诗经高尔基说:“一般来讲,文学的任务……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字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这里的“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就是指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品性。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就从文学的角度揭示了周代社会礼制完善之初男女在爱情中表现出的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对人个体价值的肯定和人格尊严的追求的美好人性。
诗经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母系社会之后,中国便进入了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男权制度下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诗经”国风》中明显地看出。
《诗经“国风》中不少篇章,反映了古代社会真实的女性生活图景。那个社会所给予女性的,是一个既狭小又苛刻的生活空间,而生活在那个时代女性,也无怨无尤地克尽本分,支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从《诗经”国风》爱情诗中解读古代的女性,我们发现,其身上张扬的强烈的人性美令人怦然心动。
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诗经爱情崇高而永恒,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爱情是人世间最令人神往的一种纯洁的情感,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也便成了美好人性的具体体现。
诗经《诗经“国风》中女性对爱情的呼唤热烈而大胆。在《召南”摽有梅》中,女主人公就急切地呼唤:“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红颜易逝,青春易老。唐代杜秋娘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而在千年前的这位望梅兴叹的女孩早就唱出了怀春女儿的焦急心情。
我们不敢妄加猜测,女主人公苦苦等待的原因是风俗、禁忌还是她本人的害羞。其实,所有的原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的质朴欲求,这才是最真实的,合乎自然生命本性的。
明代钱琦《钱公良测语》评价说:“《摽梅》直言其意,无顾忌,无文饰,此妇女明洁之心。”(陈子展《诗经直解》)此言中肯。
诗经人们常说,哪个男子不多情,哪个女子不怀春。当女子衷情于男子,她火一样的情怀又表达得热烈而奔放。《陈风“泽陂》就是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长相思,夜难眠,一夜就像一千年。诗中所传达的这种备受煎熬的滋味,只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相思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诗经当然,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等原因,古代女性的地位低下,自己很难把握命运,因此,当她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时,又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担心流言蜚语。
如《郑风”蒋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中的女于对仲子充满爱意,却怕闲言碎语、飞短流长而陷入两难处境。这是非常现实的处境,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妥协或者反抗。
诗经但是,不管怎么样,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脚步却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因阻碍与反对而更显炽热,《郑风“褰裳》就是这样一个作品:“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姑娘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大胆向小伙子表白爱慕之情,自信十足,似乎不愁嫁不出去。小伙子反倒有了几分胆怯。这种表白方式,当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远古的接近自然状态的男欢女爱,同现代建立在个人独立意识基础上的男欢女爱固然有许多不同,但在符合人性的自由选择这一点上,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诗经《诗经”国风》中女子人性美还具体体现在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与对爱情和情人极端忠诚的高度统一上。
在《邶风“匏有苦叶》中,诗人这样写到:“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译成现代汉语即是“雍雍叫的是雁,早上旭日初照。
男子们假如娶妻,趁冰没解冻就好。招手招手的艄公!他人渡水俺不成。他人渡水俺不成?俺要等我的友人!”(引自《诗经直解》)其对爱的忠诚格外让人感动!
二、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大胆追求爱情,争取幸福婚姻
诗经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青年男女增加了许多束缚。那个时代男女的婚姻大事已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参与,不再是完全自由了。
诗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不可违逆的法则,谁违反便被视为叛逆,便会为社会所不耻。这一法则虽然是出自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秩序的需要,但它却并不是封建统治者的创造。
因为这一现象,早在《诗经》中已有明确记载。《齐风”南山》中即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中也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从此可以看出,这一法则在当时已纳入了婚姻道德的规范。
诗经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
诗经《郑风”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按封建的伦理关系,女子除了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外,还要受到兄长的管教,所以兄长对她说来,也是可怕的。
难怪她一想到这点,就要胆战心惊了。此诗每章虽各写一个文意却有联系,明徐常吉云:“由逾里而墙而园,仲之来也以渐而迫也。由父母而诸兄而众人。女之畏也以渐而远也。”(见《钦定诗经传说汇纂》)怎么办呢?诗中的女子依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与青年男子偷偷约会,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诗经《诗经“国风》中也有很多细腻描写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的诗,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
又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
《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所有这方面的诗歌,都或多或少体现出当时世俗观念和伦理道德对女子思想或心理上带来的阻力和压制!
诗经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们看到的却是青年女性对爱的执着:她们为了爱情敢于冲破重重阻力,赋予生命以人性的光辉。
《鄘风“柏舟》中这样写到“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女子为追求美好的爱情竟与母亲发生了冲突,这对当时一个弱女子来说是需要勇气的。
诗经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物质极度贫乏的先秦社会,家庭的殷实与否直接决定着其经后的婚姻生活幸福与否,女子从现实角度考虑无可厚非。
但在《卫风”有狐》中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形是“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诗中的男子连衣服都没有,可以说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了,但女子仍然正视自己的感情,向男子表达了自己的热烈爱情。这就不仅是爱情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了!
三、享受爱情的美好,始终如一,忠于爱情
诗经《诗经“国风》中沉湎于爱情蜜罐中的女子,一旦品尝到了爱的琼浆,便大胆地把爱作为享受的“美食”。
《王风”君子阳阳》中的那个可爱的女子就是这样一个不吝啬快乐的人——“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直译为:“君子意气扬扬,左手举起吹奏的笙簧,右手招我用房中之音乐。他好快乐哟!君子兴致陶陶,左手举起指挥的羽毛右手招我用燕游的舞蹈。他好快乐哟!”(《诗经直解》)
我从这首诗中读出的不仅是夫妻间的真情笃意,更是一种享爱爱情的美好人性,而其中体现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则反映了人性的自由发展。
诗经《邶风“静女》中的情人相会,则又是一番情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小伙儿的意中人约小伙在城墙角落里幽会,小伙儿匆匆赶到那,左等右等都不见姑娘出现,急得团团转。谁知调皮的姑娘早已到来,她正藏在不远处,偷笑着看自己的心上人“搔首踟蹰”呢。
这时候,所有的道德伦理,所有的思想禁锢,在一对沉浸于美好恋情中的少男少女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和乏味,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情享受生命赐予的一刻千金的大好时光。
诗经在有爱情之光普照的空间里,两情相悦的男女尽情燃放自已的情与爱,《召南”野有死麇(jun)》就是这样一首令人充满遐想的恋歌:“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原野里放着一只白茅包着的死鹿,原来是英俊的猎取人在挑逗一位如花似玉而春心荡漾的少女。
少女则羞答答地告诉他:“郎君呀,你轻轻地,慢慢地,不要毛手毛脚,不要弄坏了我的头巾,不要撕破了我的衣裙,更不要把我们家的小狗惹得汪汪乱叫。”——两千年前的人们,又何尝不是激情似火,热烈奔放呢!
诗经在古代,男性的意志左右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婚姻生活,女性只能扮演被动者的角色,只能任劳任怨,吃苦受罪,若无端见弃,也只能乖乖地回娘家,几乎没有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利。
但我们从《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看到的却是先秦女子的自我解放和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其享受爱情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性之美特别让人为之震撼!
四、任劳任怨,勇于承担责任,尽最大努力呵护爱情和家庭
诗经人类一个重大的现实追求是和谐美满的家庭人际关系。《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命运给了她们一系列不公平的安排,但她们并没有束手就范,而是勇敢地荡起人生之桨,奋击在生活的狂风巨澜之中。而为了真诚的爱情,通过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去作出奉献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诗经《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给我们塑造的这一类女性形象格外可爱。《郑风”女曰鸡鸣》中这样写到:“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真切地表现了女子对美满和谐婚姻生活的渴望。她们不仅有如此美好的愿望,她们更为实现这美好的愿望而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
《周南“汝墳》则集中地展示了女子为爱情、为丈夫而担当生活苦难的情形——“遵彼汝墳,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又靠谁来肩起?女主人公的苦难与担当就这样淋漓尽致地突显了出来。
诗经最能表现女主人公不辞劳苦,为了家庭和爱情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的诗作恐怕要数《卫风”氓》了,女主人公为了挽救爱情和婚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她们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竭尽心力,一心付出,无怨无悔。
诗经先秦时期,徭役和战争是普遍存在的现实。而一旦丈夫服徭役从征,家中的一切重担就全落在了女性身上,丈夫能否活着回来是另一回事,反正当下必须要做的是承担现实的责任。
这样,女子便承受着双重痛苦,即沉重的体力劳动和精神上的思念之苦。《王风“君子于役》就真实地反应当时社会女性生活的现实处境。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诗歌采用比兴手法,把女子的精神痛苦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与之相比。
《邶风”雄雉》则把这种情愫表现得悲怆——“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女主人公在控诉中传达了内心的无限痛苦。
五、在爱情中追求平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一旦丈夫变心,便毅然冲破“牢笼”,与无爱的婚姻决裂,走自由之路
诗经尽管我们说真正的爱情可以不计较付出多少又得到多少的,也可以不论结局如何都依然无愿无悔的,甚至还可以不管对方是否还爱自己但自己依然一往情深地爱对方,但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却不能迷失自我,即在爱情中须葆有独立的人格与个人的尊严。
诗经在古代,男人理所当然是社会的主宰者,也是家庭的支撑者,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永远都无法跟男人平起平坐。
当男人变心,女人便一定是爱情和婚姻的牺牲品,一旦惨遭遗弃,女子的那份执着与痴情也随之深深地埋进婚姻和爱情的坟墓。但《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女子,却表现出了极为人性而现代的一面。
诗经先看《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译成现代语言即“顺着大路啊,把住你的袖啊。莫对我厌恶啊,不找故旧呀?顺着大路啊,把住你的手啊。莫嫌我太丑啊,不找好友呀?”(引自《诗经直解》)
这不是“手拉手”的儿歌,也很难说是“弃妇歌”,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爱的坚贞和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自我肯定。女子不是盲目冲动地奉献,也不是孤苦无告地乞求,更不是物与物的等价交换,而是一种对夫妻之间平等相处的呼唤!
诗经而当她们在追求人格与尊严的婚姻之路上受挫,被丈夫冷落甚至遗弃,她们就表现出了不甘于命运捉弄的大义凛然!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日哟、月哟!出来总从东方。竟有像这样的人啊!花言巧语不善良。”)(引自《诗经直解》)这是《邶风“日月》中女主人公痛苦的呐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我心不是一块石,不能随意翻过来。我心不是一张席,不能随意卷起来。举手投足要庄重,不能退让又屈从。”)(引自《诗经直解》)
这是《邶风”柏舟》中女主人公不甘屈服的悲歌;“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谁说你还没成家?凭啥让我吃官司?虽然让我吃官司,我也决不顺从你。”)(引自《诗经直解》)
这是《召南“行露》中女主人公反抗暴力不惜玉碎的决绝;“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我处存有美菜肴,留到天寒好过冬。你们新婚乐融融,却让我去挡贫穷。对我粗暴发怒火,辛苦活儿全给我。从前恩情全不顾,你曾对我情独钟。”)(引自《诗经直解》)这是《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被丈夫恩将仇报后的痛心疾首!
诗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沉痛控诉丈夫不义行为和天道不公的同时,却并没有沉溺于悲苦之中,而是用一种勇于承受和担当的精神来面对现实,表现出极为决绝的叛逆性格,张扬了她们在追求自由爱情和独立人格与尊严的道路上的人性之旗。
《卫风“氓》当是这样一篇堪称典范的作品。
诗经《氓》诗采用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善良勤劳、忠厚纯朴的女子的形象:她很热情,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
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出嫁之后,虽然含贫茹苦,夙兴夜寐,身体和心灵上都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氓”:“女也不爽”;然而“氓”却变了:“士贰其行”。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的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最终,她决定结束这名存实亡的婚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
诗经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追忆她与一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全过程,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她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而牺牲自我呢?诚所谓“爱情诚可贵,‘人格’价更高”,她不再留恋,愤然与丈夫决裂,表现了她极为可贵的人生追求,从而把女性的人性之美表现得酣畅淋漓。
诗经只要人类存在的一天,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就会得到延续。然而,古代爱情中的女性,她们的整体生存状况又怎样呢?结论是自我不显,难以葆有健全的人格。
7.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七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哦!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范文【1】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
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范文【2】
小班数学《比大小》
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小班数学小班教案
活动内容:比大小
1、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2、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谁的大,谁的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4、随即进行谦让教育。
活动准备:
1、创设天线宝宝家的情景,摆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2、在活动周围贴上大小不同的卡片,一样的卡片大小各一。
3、活动室外面铺上大地垫和小地垫,摆放大的天线宝宝、大纸箱和小的天线宝宝、小纸箱。活动预设:
天线宝宝欢迎大家来到天线宝宝乐园来做客。丁丁喜欢大的东西,拉拉喜欢小的东西。引导幼儿说一说他们分别喜欢什么?观察分析
该环节作为引入,孩子很感兴趣。但是有些孩子吸引力都在天线宝宝上,不能听清老师的要求。
天线宝宝乐园里还有许多有大有小的东西,请大家去看一看、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和
下一页小朋友。小朋友可别乱拿东西,天线宝宝们会生气的!
幼儿自由探索——集中个别讲述:看到什么东西大,什么东西小?。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桌上摆放的玩具动物很感兴趣,许多男孩在玩玩具,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活动后的讲述活动,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话。
小朋友很聪明,天线宝宝们在卡片上画了许多的礼物送给大家。每人到周围拿一张卡片,然后去找和你卡片上礼物一样的小朋友,两个人手拉手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说一说:们的礼物都是什么?谁的大?谁的小?
老师简单示范——幼儿自由找朋友——集中讲述。
观察分析
在找卡片的过程中,能力强的孩子会主动去找自己卡片上内容一样的好朋友,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不能,有些孩子没有找到好朋友。因为固定位置的影响,有的孩子找到了好朋友却不能一起坐。
四、延伸活动
天线宝宝要到外面去玩,小朋友们要不要一起去呀?门口有一条宝宝通道,拿大礼物的小朋
友要爬过大的通道,去找大的天线宝宝;拿小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小的通道,去找小的天线宝宝,然后把卡片放进他们的口袋里。可千万别放错了!
幼儿根据卡片上物体的大小怕地点——根据物体的大小将卡片放进大小不同的篮子里。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爬很感兴趣,能按老师的要求不推不挤。有个别孩子将大卡片放进小箱子。自反思
一、适宜性行为
1、此次活动的选材上基本能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各个环节连贯。
2、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
二、不适宜性行为
问题1:各个环节赶过场,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少。
原因:怕孩子们在自由探索时,没有按要求去做,所以孩子们才自由活动一会儿,就急着把他们集中回来。活动的指导没有针对性。
对策:应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并给予一些能力较弱、不愿参加活动的孩子重点指导。还可以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助精神,以强带弱。
问题2:在“找卡片”这一环节中,许多孩子找到卡片,也找到和自己卡片上物品相同的好朋友。但是两个好朋友没有坐在一起,互相讲述,互相交流得较少。
原因:孩子们受固定位置的影响。
对策:改变椅子的摆放。
8.比多少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将第6~7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
学具: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课件。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说,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灵活运用画面引出新知问题,自然有度。]
师: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给学生留出3分钟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
生1: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来帮忙。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他们终于盖好了新房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在盖房子?
生1:从房子上面的兔子头像知道的。
生2:小兔还给小猪准备了好吃的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水中的小鱼也在为他们加油呢!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这个动画片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吗?下面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合作探究
[新知过程以学生为主,学生通过观察去感悟多、少、同样多。老师的引导与学生合作恰如其分。新思想新观念有所体现,同时评价有度,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组合作。
观察动画片,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
生1:我知道有4只兔子,3只小猪。
生2:有3个苹果,4个萝卜。
生3:有4个板凳,4根木头。
生4:我发现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剩下的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看看,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生1:1只小猪吃1个苹果,小猪和苹果同样多。
生2:1只小兔吃1个萝卜,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生3:老师,我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你发现谁多谁少?
生3:木头多,小猪少。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1:木头比小猪多。
生2:小猪比木头少。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多少)
3.同位互相说。
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生:(略)
应用拓展
1.同位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a.一个同学摆,同位摆的和他同样多。
b.同位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教师巡视,发现多数一个摆在上面,一个摆在下面。)
[做到了学中有用,用中促学。解法多样化落到了实处,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可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数学的道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师:同位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谁摆得少,或同样多?
生1:数一数,标上数。
生2:对齐摆,长的多,短的少,一样长的同样多。
师:他们的方法都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善于观察和动脑,讲究方法。
2.说出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生1:我班男生比女生多。
生2: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少。
生3:我的铅笔和同位的铅笔同样多。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多,这么好,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比谁聪明。
a.教师拿出一串红、黄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先让学生在组内说说。
b.小组交流。
1组:用数的方法:数出红珠子有几个,黄珠子有几个,再比较。
2组: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们组是找朋友:一个红珠子和一个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3组: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也是红色,那就是红珠子多;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是黄色,那就是两种珠子同样多。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妙极了!好了,这节课你们学得很好,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一共有多少天新教案】推荐阅读:
《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06-13
诗经一共有多少首01-08
家庭共有财产01-16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教案07-07
我们共有一个家教案09-09
夫妻共有财产认定及分割原则10-08
《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修改意见06-10
《需要多少钱》教案01-17
英语家教多少钱一小时11-30
小班比较多少教案反思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