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理念(精选14篇)
1.协调发展理念 篇一
1月7日,泰宁县召开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是泰宁县连续第,在新年伊始召开的第一个全县性会议。
县委书记张元明在会上讲话中指出,刚刚过去的一年,泰宁在“旅游兴县”道路上积极拼搏、攻坚前行,取得了让人欣慰的成绩。 张元明书记强调,20,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率先实践、积极作为,引领新一轮旅游产业的发展。
以创新发展开拓“旅游兴县”新路径。要注重顶层设计,不断改革创新,激活旅游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旅游综合体制改革上,继续推动旅游集团上市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旅游营销策略上,坚持营销专业化、市场化,采取景区委托营销的模式,让政府、企业、市场各在其位、各谋其事。
以协调发展构建“旅游兴县”新格局。要顺应休闲度假的潮流,推动泰宁旅游加快形成观光、休闲、度假产品协调并进的格局。要确保明清园(二期)、法尔缦小镇、禅修中心等文化、运动休闲体验项目竣工开业,提升金湖等核心景区,抓紧实施泰宁古城保护与开发,推动“五朵金花”、大源村等乡村旅游发展,推进赛事活动的产品化、产业化、品牌化。
以绿色发展集聚“旅游兴县”新优势。要加强“绿”的保护,加快推进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工程、大金湖清淤、金湖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促进绿色出行。要发展“绿”的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养老、体育、保健、养生等业态和以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为重点的高档休闲度假房地产业。
以开放发展注入“旅游兴县”新动力。要开放合作,在区域协作上,主动当好全市龙头,主动加强与发达旅游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输、抱团发展。在项目建设上,善于资本运作、项目运作,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要开放包容,对游客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服务,让游客玩的开心、玩得舒心。
以共享发展体现“旅游兴县”新成效。要重点推进旅游精准扶贫,进一步扩大旅游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容量,在乡村旅游的项目开发中,扶持贫困户参与旅游要素经营,带动贫困户增收。要继续坚持把城区当作景区来规划、建设和管理,继续开展“打造全国最干净旅游县城”主题活动,打造更有品位、更加自然、更加宜居环境。
2.协调发展理念 篇二
一、 从协调角度看当前区域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
学科建设基本要素包括:学科方向、学科梯队、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使学科在方向的确立上有较高的起点;建立优势学科, 并带动一批学科的发展;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装备一流的科研基地;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人才。事实上, 学科建设各要素的发展建设都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外从学科建设协调的广义理解, 学科建设内容还有待增加, 下面我们将从协调的角度审视当前区域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内部协调建设层面。
学科方向模糊, 即使确立学科方向, 但学科内部几个方向之间缺少互通性, 欠缺支持、促进;学科结构布局总体呈现出两种形式:均衡型和偏振型, 学科结构建设陷入误区:认为均衡就是增设一些没有的学科, 把综合型高校的建设简单化为学科拼盘;认为偏振型就是不顾其他弱势学科, 一味的注重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造成“马太效应”, 学科结构严重失衡。学科梯队不尽合理, 学科发展容易形成断层, 影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质量也有待提高;科学研究方面 “跟风”现象突出, 科研短期行为比较严重。
2.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层面。
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积极主动发现、研究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意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教学内容陈旧;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方面没有起到连接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产学合作基础平台、数据信息体系还不完善。
二、 区域高校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
1.统筹规划、准确布局。
做好顶层设计, 即学科建设规划, 对学科远景发展的科学规定和论证, 使学科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律活动轨道的过程和手段;立足区域发展, 把握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 以学科为纽带,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着力点,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服务中求发展, 在贡献中求支持;人才培养围绕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趋势, 调整专业结构;积极主动以区域社会经济发生的现实问题作为科研课题, 使技术创新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正确处理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关系, 保持时刻反思, 为社会服务乃至相应的调整, 但绝不是迎合与追随。引领区域产业经济、文化, 树立坚持学科导向原则, 在学术性与社会性中寻求平衡的理念。
2.巩固优势学科 (群) , 重点突破。
处理好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 学科结构沿着“偏振—均衡—偏振…”不断交替、螺旋上升, 构建和完善协调、可持续的学科结构。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完备的数据信息库, 包括学科分布数据库、成果库、专家库、区域经济重大问题数据库、企业技术库等, 搭建高校与外界的相互了解、合作的桥梁;加强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转化政府角色, 充分发挥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中介”作用, 积极以区域大项目为牵引, 中小项目为补充, 推动校企联姻。
4.采取保障措施。
3.协调发展理念 篇三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内涵的科学论述
(一)协调是发展手段、发展目标,也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协调是发展手段,强调的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必须依靠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个别人的小康,也不是平均意义上的小康,其关键是“全面”,只有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引,走协调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协调是发展目标,强调的是要以“协调”作为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和奋斗目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经济与国防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要有总量指标,又要有结构型指标;既要有速度型指标,又要有效益型指标。协调是反映结构和效益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是衡量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得好不好、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标准。
(二)协调发展讲求“三个统一”
首先,协调发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不可割裂的,片面地讲求“两点”或是“重点”都是错误的。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既不能只抓矛盾的丰要方面,也不能主次不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其次,协调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动态的,总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因此,协调发展并不是追求绝对的平衡或平均,差别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协调发展是要把差距和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控制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后,协调发展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按照“木桶原理”,短板是决定木桶盛水多少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因此,为了使桶里能盛更多的水,为了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必须补齐短板。
(三)协调发展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局部和全局是相互独立、相互矛盾的。从地位上看,全局高于局部,因此局部利益要服务全局利益,这就决定着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大局,甚至有时候为了全局利益,需要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牺牲局部利益。另一方面,局部和全局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局部是全局的组成部分,没有了局部全局也就没有意义,所以追求全局利益不能以牺牲局部利益为前提,相反要尽量兼顾到局部利益。
其次,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也就是说,在经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从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抓住关键环节,深入分析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着眼长远就是要有战略思维,依据当前,对未来做出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分析研究,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
最后,要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复杂多样,如果不区分重点、不抓主要矛盾,而是想一蹴而就,必将被问题和矛盾所淹没。协调发展并不是不讲重点,而是要区别重点问题与非重点问题、主要矛盾与一般矛盾,在把握好正确方向和全局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二、协调发展理念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着力点
(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之间的协调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换为中高速。河南确定的“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比全国要高出一个百分点,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也是非常不易的,稳增长依然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全国来看,能否较快地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的转换,是未来各省区间竞争的关键。因此,不管从河南长远发展还是参与区域间竞争来看,调结构和转方式对河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稳增长与深化改革之间既相互矛盾,又内在统一。深化改革是为了长远的、更好的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深化改革又会影响到短期的增长速度,因此必须把两者的关系协调好。
(二)更加注重城乡发展的协调
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河南“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要解决好“三个一批人的城镇化”问题,即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城中村改造和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二是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依据当前城镇发展基础,分类推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三是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和美丽宜居乡村。要进一步加快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承载能力。
(三)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
要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的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加快构建“一区三圈八轴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区”指郑州都市区,要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战略定位,实现组团式发展。“三圈”指依托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达的核心圈,包括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8个省辖市,一个小时通达的紧密圈,包括鹤壁、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等9个省辖市,以及一个半小时通达的合作圈,包括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省的12个地级市。“八轴带”即依托“米”字形铁路网,实现轴带式发展,以交通为依托,实现产业配套、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更加注重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调
一是走好产业集群发展之路。要按照产业分工协作的关系,把各类规模不同的企业组合起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分工、协作配套,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区等科学发展载体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内部结构,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大型企业中资源类企业占比较大,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大背景下,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时间紧、任务重。三是着力打造三个产业链。要立足河南省资源禀赋,推动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双向对接、矿产资源与终端制造业双向对接、废旧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接,打造高附加值和终端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链。“十三五”时期河南应重点突破牛养殖加工产业链、贵金属与珠宝玉石首饰产业链、非晶电气产业链、废旧机电设备综合回收产业链。
4.科学统筹 协调发展 篇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科学判断中国内外形势,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要继续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广大人民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推动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本,就是要实现人多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加强统筹协调,挺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叶洲明
5.城乡协调发展标准引路 篇五
城乡协调发展标准引路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不少地方一直沿袭着传统的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优良品种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至今许多落后地区的农作物产量还一直在低水平徘徊.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农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把现代科技溶入农业,对农业进行现代化管理,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发展,以最终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作 者:余冠峰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英文刊名:CHINA QUALITY SUPERVIS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6.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篇六
摘 要: 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有了跨越式发展,大营镇皮毛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在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与教育协调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结果从大营镇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着手研究了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
关键字:大营 经济 教育 协调
1大营镇发展状况
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逐渐走向“城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人们想赚更多的钱,因而不注重教育,有了“教育无用论”,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而青少年也因为社会旧俗及家长影响产生了厌学、弃学现象。
枣强县大营镇辖88个自然村,6.5万人,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是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小城镇改革发展重点镇,省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镇,是省“农业专业化十大专业市场”之一。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亿元,销售收入35亿元,行业自营进出口4100多万美元,间接出口1亿多美元,上交税金8000多万元,占到全县税收的一半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衡水市第一工业强镇。
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有了跨越式发展,到目前,大营现拥有皮毛企业和摊点1.1万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27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73家,固定门店2160个,流动及固定摊位7000多个,全镇皮毛业的加工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农民家庭收入的90%来自皮毛业。
如今的大营镇呈现出“街巷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是皮张”的繁荣景象。皮毛业的发展与壮大,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是皮草行业的操作主要要求员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与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无疑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观念,只要能操作工具就可以挣钱,而当地一般工人的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拥有这样“强有力”的后盾,当地青年不愁找工作,所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较低,学习积极性下降,造成学习成绩的相应下降,成绩不好的结果就是早辍学早就业,这样导致了辍学数量的上升,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当今大营镇经济高
速发展,教育滞后的现象。
2目前大营镇经济与教育难以协调发展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衡水市大营镇经济高速发展,政府部门在教育方面投入不少,但是,当地辍学就业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存在诸多的不适和问题,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大营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瓶颈突破必须要有较高水平教育发展的助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地经济与教育未能协调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2.1社会旧俗严重影响当地学生求学选择
大营镇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当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高,一些学生辍学后很快找到了工资颇高的工作,对于在校继续求学的学生很难摆正自己的认识,容易产生上学无用,挣钱更重要的思想,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很大的阻碍,进一步导致在校学生厌学、辍学现象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
2.2 当地教学质量不高
通过对政府的走访,我们了解到,目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少,学校住宿条件良好,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锅炉或空调供暖。硬件设施配备较为齐全,但是在在教师方面,略有欠缺,教师队伍整体年龄趋于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日益凸显;原始学历层次较低,现有学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能力不高;教师专职化程度较低,“所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不能发挥专业特长,同时教师整体专业学科结构不均衡、不合理,特别是音、体、美、劳技等教师相对匮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3 家庭教育严重影响当地教育水平
据了解,当地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并且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俗话说“没文化真可怕”,家长因文化水平低,未能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继续求学还是打工挣钱,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有些不鼓励孩子继续读书,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辍学率。
3大营镇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的途径
鉴于发现的问题,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方面提出一些改善途径,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其他地区改善目前经济与教育不能协调发展局面时提供一些参考。
3.1 改善社会旧俗,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3.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政府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方式加大对教育的宣传,使学习知识的风气在当地普及开来。多给村民一些学习的机会,让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更好的教育孩子,慢慢的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使教育工作从村民自身先重视起来。
3.1.2培养舆论压力,树立读书光荣的文化氛围
社会文化团体应该发挥其宣传作用,通过宣传表扬有知识、有文化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行为表现,鼓励适龄孩子读书,以及尽可能地去接受高等教育。
当地企业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带动员工提升素质。在工厂、车间张贴文化方面的宣传画,创立企业的文化理念,在企业设立借书处,放一些历史、政治、文化、时事等方面的书籍,供大家传阅。企业对应聘员工有学历要求,不能一味的只看技术,也要兼顾学历。对于职工的就职安排以及工资安排,根据学历的高低做出适当的梯度加以区别及鼓励。
3.2学校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2.1提高教师质量,完善教育体系
3.2.1.1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师资水平均衡发展(1)是开展教师全员培训;(2)是分配、引进新教师;(3)是加强教师学历进修;(4)是组建兼职教研员队伍。
3.2.1.2实施信息共享,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均衡发展
3.2.1.3贯彻保障机制,促进经费投入均衡发展
3.2.1.4落实招生政策,促进学校生源均衡发展
3.2.2 正确引导孩子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心理、生理方面都在不断走向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化,其个性也逐渐形成,因此老师要深人了解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教育问题,不被世俗文化所影响,做新世纪“四有青年”。
大部分厌学、退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是认为“上大学不如回家卖皮毛”,导致价值观畸形化。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获得新知识。当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时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2.3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与一些孩子谈话时,问及他们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听到的却是“读完初中就不读了,去皮草公司上班挣钱”,或者“读大学浪费时间,不如早点就业,卖皮草很赚钱”。因此,我们应该激发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明确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完成学业。
3.2.4 老师家长常沟通,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而且还需要家长的协助。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家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将更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不支持孩子上学的家长,老师应该多向其宣传知识的好处,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3 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3.3.1 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从小对其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
家庭教育在人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家庭教育,孩子最初的知识都是从家底里学到的,包括学走路、学说话等等。家长应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使其从小时候就从思想上重视学习,避免厌学的情况出现。同时,平时要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督促其学好文化知识。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平时多看书看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3.2 对于孩子辍学就业进行约束,减少辍学就业青年人数
家庭教育独特的权威性暗示了孩子对父母的服从,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同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因此家长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端正的行为举动去引导孩子。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所以孩子的身上的变化,如近期的情绪变化等等,都会引起父母的注意。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要及时了解愉况,找到孩子厌学、弃学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彻底解决问题,使其重返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更长远的教育目标。
4结语
经济与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永久的课题。希望大营镇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强化举措,不断推进经济与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家庭教育导读[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8
[2] 王玉昆 教育经济学[J] 华文出版社 1998
[3] 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李小彦 浅析陕北地区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J] 当代教育 2008
7.协调发展理念 篇七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科学,协调发展
自1999年以来, 我国高校研究生连续数年大幅度扩招, 致使近几年一直处于扩招后的就业高峰。近年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多, 社会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量与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 求职竞争日益加剧,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除了高校扩招这一总体社会背景, 研究生群体也有着不同于本科生的自身特点。因为学历较高, 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也往往较高;部分研究生甚至是辞退工作回到学校读书的, 他们期望得到待遇优厚的好工作的心情更加强烈;研究生的年龄也较本科毕业生大, 相当多的人面临毕业后成家立业的问题, 甚至有些研究生已经为人父母, 家庭负担较重, 因而对工作的前景、待遇有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情况, 研究生的就业心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 严重的甚至会损害身心健康, 反过来又会加剧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 由于就业期望较高, 研究生毕业生容易对自身形成不准确的定位, 反而影响其竞争力。因此, 广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首先从思想上重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以科学发展为理念, 提高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尤其是在以本科生就业指导为中心的普遍情况下, 更应该加强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在政府部门努力扩展就业渠道的同时, 高校创新硕士研究生就业机制, 以科学发展为理念, 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一、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校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从管理者到服务者应转变观念, 依托高校资源, 为研究生就业提供全面的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
从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高校对研究生实施专门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 是众多研究生的迫切要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对在校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 成立专门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梯队, 为研究生找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研究生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 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 并提供就业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这将会克服和避免研究生在找工作中的盲目性, 可以增加研究生的选择范围并提高就业成功率。邀请相关专业专职教师进入就业工作队伍, 使之成为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要重视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和学习, 使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除对高校生进行就业指导外, 应该从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加以就业指导, 让研究生们了解就业形势, 早作规划, 提早准备, 未雨绸缪, 增强应对就业市场的主动性。设立硕士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专门机构, 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多种服务。配备足够的人员、资金和场所, 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收集与发布就业信息, 不断提高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率。
二、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就业责任机制, 形成全员指导就业局面
建立科学的就业目标责任制, 在高校和社会中形成为硕士研究生创造就业机会的责任意识, 使硕士研究生就业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转动起来, 形成全员、全线就业的局面。一是建立导师负责制。高校应将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就业作为导师的重要职责, 并将所带研究生就业情况作为一项衡量导师指导质量的指标, 使就业指导贯穿研究生教育始终。导师对研究生就业负责, 可以有效避免招生和培养的任意性, 避免一个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超出其能力所及, 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让导师为研究生的未来承担一部分责任, 可以避免将研究生当成完成课题和科研任务的工具, 激发导师的责任意识, 使导师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二是建立教师分担制。让授课教师也加入硕士就业工作队伍, 通过信息共享, 发挥授课教师在本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和资源, 为硕士毕业生提供就业观教育、就业技巧指导、人生规划设计、心理咨询等。三是建立校友、学友帮助制。将有社会经验和人才需求的校友、学友充分动员起来, 建立校友和学友网络, 通过其掌握的大量的、及时的就业和工作信息, 为硕士毕业生提供实用的就业技巧、社会经验和工作岗位。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开辟有利于研究生成长发展的社会就业
(一) 以实习实践促进研究生岗前职业素质教育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工作氛围, 学生也有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个人价值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度不仅是企业在招聘时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否留住人才以及员工能否找到归属感, 从而达到相互认同的评价指标。学生到企业实习, 有利于深入了解和提前适应公司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在真实的工作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而不断调整自己, 尽早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为自己入职后赢得更大的职业发展机会。
(二) 与企业合作, 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 坚持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理念, 使人才培养更加关注社会需求。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以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的发展为己任, 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素质、锻炼能力、增长智慧, 以提升自己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通过校友寻访与企业员工座谈、进企业工作站做论文、到实践基地实习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邀请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职场新人以及教育界专业人士, 从职业规划、实习求职、职业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了解领先企业的多元文化和理念, 增强对职场真实含义的理解、把握和规划能力,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决策能力。
四、建立科学的自律机制, 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该通过改革教育机制, 帮助硕士研究生积极主动地打造好自身的素质。首先要强化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意识, 也就是增强其自我认识和择业的能力。许多研究生读研是为了避开就业高峰, 在读研期间对就业方向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长期的校园生活也使其对社会鲜有涉足, 造成职业意识薄弱。因此需要高校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职业规划, 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状况, 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 让研究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压力, 变压力为动力。其次是培养科学、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近年研究生就业形势波动较大, 要求研究生能及时对自己正确定位, 调整心理预期, 转变择业观念。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 适当降低就业预期;在东部大中型城市人才市场饱和的形势下, “向西行、向下走”应该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应有选择。最后是主动克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软肋”。当前硕士研究生的“软肋”表现为:一些研究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 但动手能力和沟通技巧较差, 理论与实际脱节, 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欠缺, 心理素质较差。他们在被用人单位录用后, 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锻炼, 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的成本, 这种情况反过来也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对此, 研究生要有针对性地作出反应:第一要增加社会实践, 弥补动手能力的不足, 做“理论—实践”双能型人才。第二应当认识到当今社会独善其身式的做法已不能“兼济天下”, 而且还可能“自身难保”。可以通过组建科研或学习小组, 多与同学、师长交流, 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第三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一些研究生自视甚高, 把单位作为临时跳板频繁跳槽, 不但破坏其所在高校声誉, 还大大增加社会就业成本。德才兼备应该是当前硕士研究生追求的目标, 也是使其在市场上赢得声誉、受到欢迎的砝码。
五、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就业长效机制, 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科结构性失衡和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 是影响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不但使研究生的数量超过社会需要, 而且造成研究生的质量不符合社会要求。一方面表现在许多高校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 没有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向,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 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 高校大多按师资力量和专业的强弱来制定招生规模, 根据专业导师的数目“按人头分配”, 科研任务和课题多的导师多分配, 反之, 则少分配;优势学科研究生多, 其他学科研究生少。这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需求, 面对饱和的市场学生难以就业也不足为奇。
高校应进一步改革现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调整学科结构, 建立起保障研究生就业的长效机制。首先, 在制定招生计划前应对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进行预先摸底和充分调研, 在学科设置上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专业设置上也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不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 及时应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其次, 在师资水平、实验室水平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高校应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不是数量上。要积极面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实际和人才竞争形势, 以市场为取向, 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最后, 要建立多元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型的科研人才。我国当前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应通过改革研究生单一培养目标, 分别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硕士,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 高校作为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主要阵地,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需要管理者改变传统观念, 创新就业机制, 以科学发展为理念, 有效地推进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 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稳步、合理、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英.关于研究生就业全程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就业调研, 2008, (2) .
[2]何期.高校研究生就业机制的建立与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7) .
[3]袁英.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4) .
[4]孙菲.多方参与的全程性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8, (9) .
8.科学协调发展无小事 篇八
显然,拆除脏乱差、有消防和卫生安全隐患的旧市场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新的、好的、安全的市场,满足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况且,买菜等对一个家庭是小事,乘以十万居民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事。记者就新的难题采访了有关部门,他们无不遗憾地表示:为方便市民生活,拆除旧市场的同时也考虑了建设一个新的,但反复查了王顶堤地区的用地和社区建设规划,里面却根本就没有关于“社区日常生活用品与服务供应设施”等项目的字样!他们还说,经考察,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该地区已经没有可以用来建设新市场的空地,也难以找到改装为菜市场的闲置房屋。
王顶堤位于天津市西南部,以前多是农用地,是20世纪80年代成片开发、新发展起来的城市社区,里面有高楼大厦、大型超市、学校,却仍然存在着因为“买菜难”这等“小事”而形成的严重“跛脚”发展现象,这不仅仅是个重大遗憾,还更暴露了天津市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因为“小事”而滞后,影响全面科学协调发展的短处。这致使天津市马路市场林立,最“盛”的时候曾经多达一百三十余处,以至于近些年仍有外地人到天津迷惑不解、直摇头:堂堂大天津,怎么看着像个大集市、大县城呢!
其实,因为“买菜、配钥匙”等小事而造成的地区“跛脚”发展,在全国也并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城市,修了可同时供千余人用餐的煌煌大观的食品街却没建一座配套的厕所;有的城市房地产轰轰烈烈,每年新增上百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却于近十年内没有新建一座图书馆;有的地区,修好的疏散交通的新道路却因为设卡收费反而造成了新的交通拥堵,等等。如果说这其中有的是缺乏硬件设施而妨碍了社会科学协调发展,那么有的则是因谋取本位利益而增设的多余的“管理和服务”而阻碍了社会科学协调发展。
深究这些“跛脚”后面的原因,一是忘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有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贪大求洋,动辄追求“大手笔、大动作、大政绩”,重“显绩”,轻实绩,忽视了发展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小事情。二是与民争利,或由着一些商家与民争利、追逐高利润,不舍得将一些商业价值大的城市用地用来满足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小需要”;有的则是因为谋取地区、部门和行业等的小利益,如不合理的道路设卡收费等,伤害了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整体大利益。三是短视、缺乏科学发展观,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小事小利益而谋求所谓快速发展、大发展,其结果是步入了吃子孙饭和积小债终负大债式的恶性循环陷阱。
9.城乡协调发展与财税策略 篇九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然而,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拓展新思路,跳出“三农”圈子,即通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协调发展难在哪儿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行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个根本性的兴农治本之举,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目前在全社会中,仍然存在农民群众最多,农业战线最长,农民收入增长最慢,农民负担最重的现象。反思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推进城市化,增加城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出路。目前,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为15%,但它却养育着近9亿人口和50%的就业人口。从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经济发展道路来看,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冲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桎梏,都是依靠不断推进城市化并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来解决的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同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却落后了11个百分点,更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国际经验表明,当区域城市化水平超过50%,区域社会开始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并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推进中国的城市进程,坚决补上城市化这一课。
对农业缺保护,城乡分治体现了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等方面城乡不平等。对农民缺服务。对农村缺投入,尤其是对农民缺认识,已到比较严重的地步。那些把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往往被看成“最没本事的人”允许进城经商打工的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被视为“二等公民”社会不能善待。这种“制度藩篱”不仅割断了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阻隔了城乡之间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而且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了城乡差别的有效弥合。
于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十分低下。自从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市场化程度和农业增值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表现或原因。废除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等旧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以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生产方式,由于受到有限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能力的束缚,使得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机械化、种子改良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推销等市场化生产经营方式“难有用武之地”这种缺乏市场引导、科技扶持和合理分工的家庭生产”完成了填饱肚子”任务之后,已经无力肩负起为农民增收的艰巨使命。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程度低、就业能力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素质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1.8亿文盲和半文盲,其中85%出自农村,许多青壮年农民只有小学文化,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这种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不仅使农民很难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即使进入城市务工也只能从事收入偏低且有职业风险的粗重劳动,而且使没有进城的农民也很难在农村获得发展的机会。
协调发展的财税对策
首先必须拆除阻碍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堡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一体化的劳动市场,给予农民较多的进城机会,享有平等就业和公平的收入待遇,逐步建立农民主体的利益表达和权利保护机制。主要包括: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按照市场办法评估土地价格,建立土地划拨、征用足额补偿制度或农村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制度,让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通过各种市场方式参与土地非农化后经营收益的分配;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的.限制性“门槛”和交易成本,给农民以自由迁徙的权利;取消对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在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费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还给农民真正平等的竞争机会;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农民最低社会救济和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村居民实行全面低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由中央财政担负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通过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不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不用市场的办法去唤起农民交易中的权益。粮食安全”将始终困扰着我国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让农民“市场中学习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条件。这不仅要鼓励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种田能手集中,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要深化农村税费体制改革,降低甚至取消农业税,通过让农民得到农业利润”而焕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热情。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征占农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国耕地减少了大约2亿亩,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千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百多万人。征占农民土地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忽略对失地农民的保护,甚至借征地之名行敛财之实,严重侵犯农民权益,影响了社会稳定。认真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让失地农民得到补偿和相应的社会保障,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也是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新机制。同时还必须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再革命”重视新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只有根据市场要求和专业化分工需要组织起来的农民,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抵御市场风险,最终实现增产增收。为此,应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试点工作。目前,对许多地方由农民自发创造的股田制”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基地”专业技术协会等形式,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同时,要重点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民维权工作,打击假种子、假化肥、假集资、假合同等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不仅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要增加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行农村“免费或补助”教育,让农民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要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统筹兼顾,围绕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来改革农村教育体系。只有在广大农村积累大量的人力资本,逐步填平城乡之间的教育、能力和知识“鸿沟”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才能够实现。否则,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不均衡发展状况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为此,建议国家设立优秀人才“上山下乡”专项鼓励基金,鼓励一部分精英到农村创业发展;改革教育体制,采取特殊政策,实施教育兴农,培养大量愿意到农村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10.特许经销合同(范本)发展与协调 篇十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特许经销合同(范本)
甲方:
乙方:
甲方为专门从事研制温泉沐浴品的有限责任公司,其生产的产品“浴用松脂粉”已在部分矿区内使用近十年,深受欢迎和喜爱。并经上海市技监局检测属安全产品。乙方作为矿务集团的实业公司在当地具有广泛的客户资源及良好的社会关系,有丰富及众多产品代理及经销经验。
甲、乙双方经多次友好协商,在互惠互利,发挥各自特点的原则下,乙方同意完成年销量 吨,首次订货量不低于 吨。甲方授权乙方为产品的 总代理商。双方特订立条款如下:
一、经销产品
浴用松脂粉
二、地区范围
甲、乙双方确定乙方的总代理地区为 矿务局下属煤矿。
三、代理期限
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乙方代理资格自然生效,有效期为一年,到期双方另行商定。
四、产品价格(特殊规格价格另定)
浴用松脂粉: 人民币_________/吨(结算价)
人民币14500.00/吨(建议销售价)
五、订、供货及结算
1.自 年 月 日起,甲方根据乙方订货单的订货量和交货期进行供货。
2.乙方首次订货须先支付全额货款的 %,余额货到结清。
3.乙方订货单须以文字方式通知甲方。
4.乙方在每月25日至30日内向甲方支付当月所提货物的全部货款,甲方根据乙方提供的税号、账号以及金额开具增值税发票。
5.乙方一次提(发)货数量在5吨以上时须提前5天以传真形式通知甲方,以便甲方统一生产调配。
六、产品质量
1.甲方对其产品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质量全面负责。如出现质量问题由甲方承担责任。
2.甲方有权随时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或生产衍生的系列产品,对新型号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包括供货价,零售价及批发价)。
3.甲方设立全国统一产品质量服务咨询电话,全面负责公司产品的质量咨询。021-62846004
七、产品包装
内包装:塑料袋包装,每袋5公斤。
外包装:纸箱包装,每箱25公斤。
八、货物运输
甲方负责产品以火车运输方式运送至乙方所在地的火车托运站。其费用由甲方负担。
九、甲、乙双方责任
1.乙方在代理销售甲方的产品时,以甲方的代理人名义独立进行合法的营销活动,并为此负一切经济法律责任。
2.乙方必须排它性的专营甲方产品,不得经营与甲方产品有竞争的同类产品。
3.乙方提供仓储场地,及时向用户单位供货,按时结算货款,定期向甲方反馈产品在使用中的各类情况。
十、其它
1.乙方有义务、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甲方产品技术专利和正当的商业利益不受侵犯,如有任何侵权行为应立即向甲方及当地工商部门报告,并尽最大努力配合甲方消除这种侵权,甲方为此承担费用。
2.甲方在合同有效期内不得在乙方特许地区自行销售或再授权其它经营单位,特许地区的自行上门的产品订单也必须转交乙方执行。
3.不可抗力
如甲乙双方在执行本合同条款中遇到不可抗力之因素致使无法执行、受影响方可以不承担责任。但事件方须在事件发生后二个工作日内以电报或传真方式通知对方,并应主动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4.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将提交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决。
十一、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上海京日温泉沐浴品有限公司 乙方:
代表: 代表:
11.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探讨 篇十一
摘 要:辽宁省在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的基础上,2008年上升了,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结构;资源;节能减排
辽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节能减排准入门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在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的基础上,2008年上半年,辽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2%,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辽宁两大污染指标明显下降。经国家环境保护部审定,辽宁上半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0.29万吨,同比下降4.02 %;下降比例位于全国第四;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54.74万吨,同比下降4.91%,下降比例位于全国第七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1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落后产能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2007年,辽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动真碰硬。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对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加快淘汰。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关停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等小企业。并率先从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41%的造纸行业“开刀”,启动了全省造纸、印染,糖醛行业整治工作,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整治,省环保部门从2008年3月份开始集中对全省造纸企业进行全面整治,仅用两个月时间,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就全部停产,其中225家小造纸企业被关闭。并依法关闭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关停小钢铁452家,小水泥30家,小碳素17家。
2007年12月29日开展的“污染减排——辽宁连爆行动”,对大连、抚顺等4个城市污染严重的水泥和电力企业实施了爆破关停和脱硫工程启动。这既是2007年辽宁污染减排工作的良好收尾,也拉开了 2008年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强势推进的序幕。此前,辽宁省对阜新发电厂、铁岭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电厂的9台小机组予以关停,总装机容量57,2万千瓦。
2007年,辽宁淘汰落后产能累计降低能源消耗100万吨标准煤。这一成绩是在全省淘汰280.8万吨立窑水泥、40万吨焦炭、2.4万吨电石、1万吨铁合金、5.5万吨造纸以及10万千瓦以下发电机组共54.7万千瓦装机容量等落后产能后取得的。淘汰后产能取得了既节能又减排的双重效果,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排出了新的淘汰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淘汰水泥产能193万吨,焦炭产能40万吨、造纸产能2万吨。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全省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30万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将超过1000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一五”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
2 坚决关闭污染企业
2007年,辽宁省加大了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关闭大气污染企业699家,减排二氧化硫4.9万吨。仅关闭101家小型轧钢厂、铸钢厂一项,就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0吨。在沈阳、大连、抚顺等城市,开展了优化城市产业行动计划,实施了重点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改造等重大工程。目前,全省已对7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已建成冶金、电力、选矿等行业废水零排放企业50多家。2006年以来辽宁开工建设了60多个老污染源治理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2万多吨。2007年,沈阳在大气污染物减排方面已有4家热电企业实施了脱硫除尘治理改造,淘汰了沈阳汽车齿轮厂、辽宁工源水泥厂等70家落后产能企业。到2008年底,沈阳市要对56家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到2009年,沈阳所有的重污染企业都要搬离城区;2007年,大连37家落后水泥厂全部被关闭拆除,这些水泥厂大都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涉及北三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金州区、旅顺口区、甘井子区37家水泥企业的58座机立窑和9座旋窑,总产能500多万吨/年。
针对二氧化硫这一减排重点,辽宁省提出,所有烯煤机组和烧结机组,两年内要全部建成脱硫设施,为此,4月17日,省政府还下达了辽宁历史上第一个限期治理令,并直接送达87家重点企业,限定这些企业2009年年底前必须完成全部脱硫治理项目。有力地推进了减排的顺利进行。
3 全面整治区域环境
进一步加大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的整治力度。2007年完成170多项重点污染减排工程,分别形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7万多吨和2万多吨。2005年以来,辽宁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7年底,累计建成48座,形成了422.4万吨的日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率为50%,建成污水处理厂运行率保持在70%以上。
省政府决定今明两年在全省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新增日处理能力453。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6.1%,县城将达到92%。今明两年的建设任务,将超过过去12年的总和。实施专项行动,强势推进管理减排。辽宁针对日常环境管理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违规问题,坚持抓大不放小、重点突破,不手软、不护短,抓重点、出重拳。
2007年,辽宁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环境违法专项整治行动:第一次是针对连续3个季度超标排放废水的32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开展的整治行动,目前已有15家实现达标排放,7家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3家企业正在实施搬迁改造,其他正在积极整治之中。第二次是以辽阳县为重点的全省小钢铁等小污染企业集中整治行动,对辽阳县实施了全省第一个区域限批,此次行动全省共取缔452家小企业,辽阳县取缔103家。第三次是针对部分开发区对总体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低、超排偷排问题严重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对抚顺经济开发区和盘锦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区域限批,对沈阳化工园区、锦州汤河子工业区等8个开发区(工业园区)采取限期整改、挂牌督办。
4 健全多项保障制度
4.1 纳入考核体系。
辽宁将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污染物减排作为指标,纳入到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分析评价和提拔任用的考核体系中,并建立了责任制和问责制。2007年,进一步强化考核力度,提高了节能减排指标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等次和权重,作为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4.2 实行能耗准入。
为杜绝“边发展边污染”的局面,提升产业水平,辽宁实施了能耗准入制度,严格各项环保审批,制定《辽宁省产业能效指导目录》,作为激励机制,强制性“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一年间,共否决了142个项目,缓批项目21个,关停了52家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对完成当期节能减排目标的贡献率达16%。严格项目环保审批,控制排污增量。辽宁下达了《关于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污染减排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把总量确认作为项目环保审批的前置条件,凡未明确总量替代方案、未取得总量确认意见的,坚决不予审批新建排污项目。《改建、扩建项目。以环评为抓手,促进“以新带老” 治理污染,确保“增产减污”;严格控制水泥、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上项目。2007年以来,辽宁省对170个新建大项目进行总量确认,有效控制了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4.3 设立节能警察。
为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辽宁还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业化 “节能警察”队伍,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对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机构的用能行为进行监察。目前,辽宁已有省节能监察中心,沈阳、鞍山等7个市也相继完成了节能监察机构的组建,建立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节能警察”队伍。在规范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能源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监察督导作用。
4.4 建立激励机制。
12.协调发展理念 篇十二
切实发挥维护稳定的专属职能作用, 全面提升“平安滨海”保障能力
(一) 加强社区矫正机构建设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 制定《滨海新区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 组织召开滨海新区社区矫正工作会议。进一步整合力量, 明确职责, 按队建制原则加挂社区矫正支队、大队和中队牌子。增强专兼职社区矫正力量, 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矫正工作, 确保执法工作的规范性、严肃性。
(二) 加强社区矫正场所建设
建成社区矫正中心, 完善功能设施, 提升监管教育效果, 确保各项矫正措施落实到位, 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矫正中心。建立滨海新区社区矫正业务审批系统和覆盖全区的社区服刑人员视频教育系统, 建设集“动态系统、监管系统、报到系统、审批系统、视频系统”五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平台。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体系建设, 实行精细化、网格化监管。突出抓好“入矫教育”和“解矫教育”, 切实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帮扶救助工作。
(三) 完善安置帮教衔接制度
加大信息核查力度, 落实人户分离刑满释放人员的“双列管”制度。建立区级安置帮教过渡性安置基地, 发挥基地作用, 推动建立“三无”人员等衔接安置机制, 加强帮扶救助工作。充分发挥“两个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推动探索建立被收监人员未成年子女收养场所的工作。
(四) 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
适时充实区综治信访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推动完善大调解工作领导机构, 建立成员单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度, 健全“三调联动”衔接机制。加强化解矛盾纠纷平台建设, 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 加强软硬件整修改造, 努力建成一流综洽信访服务中心。完善考核机制, 争取将综治信访列入区级年度考核内容。推广医疗调解工作经验, 扩大专业调解职能, 推动设立专业人民调解组织进驻区中心和区信访部门。推动“访调对接”工作, 加强调解队伍建设, 健全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 提升规范化工作水平。加强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 建立公、检、法、司法律咨询日联合接访制度, 试行值班长轮值制。
(五) 规范基层基础建设
继续开展“五星司法所”评比验收活动, 着力加强示范司法工作室建设。加快居村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和服务模式探索, 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加强规范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警示教育活动。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并将结果录入天津市执法监督工作平台。
(六) 推动人民调解规范化运行
建立区级重大人民调解案件指导机制, 探索推动人民调解员跨街道 (乡镇) 、跨区域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在全区组织开展“人民调解新常态、维护稳定促发展”专项活动。积极推进“诉访分离”, 引导涉法涉诉信访进入法律程序, 普通信访事项进入调解程序。加强人民调解专项经费监管, 确保经费使用效果。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提升法律服务工作质量
(一) 大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下发滨海新区《关于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 搞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法律顾问体系, 巩固法律援助普惠工程, 增强矛盾排查调处能力, 夯实法治宣传教育基础, 完善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 力争到年底在全市率先基本形成供给充分、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运行高效、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 积极推进律师服务创新发展
全力服务自贸区建设, 加强律师服务创新示范基地管理, 支持入驻律师事务所研发、引进、推广法律服务产品。打造青年律师众创平台, 吸引政法院校设立教学和实习基地。继续推动东疆法律服务中心建设, 完善法律服务功能。注重发挥律师对办案全过程监督作用的同时, 加强律师行业监管, 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依托市律协组建滨海律师工作委员会。完善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业务培训、考察交流机制, 加强律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扩大新区中小企业“法律体检”规模。
(三) 努力推行公证机构集团化管理
在厘清公证管理部门和公证机构各自职能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公证管理体制改革。按照“集团化管理、市场化运行、规范化建设”的目标, 整合集中塘、汉、大公证处行政管理职能, 统一公示内容、标识标牌、法律文书和服务用语, 着力搭建公证业务拓展、质量监管和宣传推广3个平台。推动律师与公证的合作互补, 积极扩大金融法律业务, 开展公证质量案卷评查活动, 加快培育滨海公证服务品牌。
(四) 不断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向纵深拓展
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广泛开展法律援助进军营、到村居、下基层活动, 重点关注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军人军属等法律援助对象。组建滨海新区法律援助中心, 加强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系点建设, 推进功能区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全覆盖。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 完善法律援助参与刑事案件程序试点工作机制。如大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 规范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制度。推广“法律援助+心理辅导”新模式, 建立心理咨询室, 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实践能力。落实《天津市法律援助补贴办法》, 完善公证、司法鉴定对困难群众的收费减免制度。
坚实奠定“七五”普法基础, 全面提升依法治区工作水平
(一) 高起点启动“七五”普法
贯彻落实第八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新区“六五”普法成绩经验, 表彰宣扬先进典型。围绕新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突出滨海特色, 制定“七五”普法和法治滨海“十三五”规划, 确定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滨海建设工作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全方位加强宣传,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切实筑牢依法治区理念, 确保“七五”普法工作家喻户晓、自觉践行。
(二) 积极推进普法载体创新
认真贯彻《天津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要内容, 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普法重点对象, 推行“互联网+法治宣传”的普法新模式, 发挥“一网、一报、一台、一微信” (即滨海时报、滨海电视台、滨海普法网、普法微信) 等媒体优势, 多渠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 努力打造现代传媒法治文化品牌。探索普法“体验中心”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广泛覆盖的法治文化中心、法治公园, 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 逐步推进街镇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建设。促进“法律六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组织开展“深化法治宣传教育, 服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主题活动。
(三) 狠抓普法制度落实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推动各级机关、各单位落实普法责任制。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化要求, 将宪法、法律纳入党委 (党组) 中心组学习内容, 列入党校和领导干部培训必修课,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继续做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网上学习考试, 推行国家工作人员网上考法, 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逐步推动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带头讲法、旁听庭审制度, 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四) 广泛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
认真抓好新颁布修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开展普法联系示范点建设, 推动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将法治教育纳入新区精神文明创建和国民教育体系, 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搞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法治宣传教育专项活动, 不断提高居民法治素养。
巩固扩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 全面提升司法行政队伍能力素质
(一) 持续抓好理论武装
结合党组专题学习、举办报告会、研讨交流、理论培训等形式, 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 加强理论武装, 确保行动自觉。
(二) 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
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改落实,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落实党组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和“三重一大”工作制度, 深入开展“解难题、敢担当、促发展”活动。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 健全党建工作制度, 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抓好律师、司法所等基层党建工作,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 着力抓好“三支队伍”
制定滨海新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三年规划, 着重建强机关干部、基层司法助理员和法律股务工作者“三支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对机关处室人员定岗、定责、定工作标准,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和职级并行工作。适当整合司法所人员力量, 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司法所挂职锻炼, 开展各类先进司法所创建和争当优秀司法所长活动, 奖优罚劣, 不断激发干部活力。采取各种措施, 努力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律师人才到新区工作, 建设律师人才库, 做好法律顾问人才储备和推荐工作。与人事、劳动部门协调, 做好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招录工作, 完善新区内部法律服务人才流动机制。
(四)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支持配合区纪委联合纪检组开展工作, 加强教育管理, 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准则》、《条例》和上级反腐倡廉会议精神,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防止“四风”问题反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切实强化对基层“一把手”的监督。加强正反典型教育, 抓好警示教育活动, 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纪律养成。
(五) 提升依法行政规范化水平
扎紧制度笼子, 严格内部管理, 健全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干部请销假制度、关心慰问老干部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 确保司法行政工作规范有序。做好依法行政和法制建设工作, 加强权力清单监督检查, 制定监督管理办法, 抓好行政执法平台日常监管和信息反馈。做好网绺信息化工作, 加强司法行政政务网和区政务网建设, 确保与基层单位网络有效连接, 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加强工作督办督查, 细化重点工作国标责任, 倒排工期, 确保重点工作圆满完成。汲取“8·12”事故教训, 加强安全监管和执法检查, 结合公车改革, 严格警务车辆使用管理, 加强警车GPS定位检查, 不定期开展检查整治活动, 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执法公正和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市绩效考核、区绩效考核、市司法行政系统年度考核、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区依法行政考核等各项考核指标, 确保考核任务圆满完成。
(六) 提高理论研究和宣传能力
13.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是关键 篇十三
12月1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二届(珠海)年会上表示,建设美丽中国关键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周生贤说,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努力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他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14.调查报告——协调发展,铸就强村 篇十四
——关于县乡村加快发展奔小康的调查与思考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尤其是 “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次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用小康示范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最近,围绕这一课题,我们深入到++++村,就该村加快发展奔小康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思路对、集体强、村民富,++村已成为++县小康示范村建设中的“头雁”
++县++++村现有5个自然屯,360户农户,1530口人,9778亩耕地,28名党员。近年来,按照县乡总体发展战略,村党支部领导全村党员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依托龙头搞开发,顺应市场上项目,协调发展种养业,依靠科技奔富路”的发展思路,各项事业得到了协调发展,加快了小康村建设步伐。2004年,村集体积累达到503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7元,打造了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第一村。一是以结构调整为增收手段,实现了向全县人均收入首富村的跨越。近几年,++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调优、调高、调强”优势产业项目为目标,形成了多业并举调结构、多路进财促增收的良好局面。万寿菊、瓜菜、制种成为特色种植业发展的当家品种;奶牛、黄牛、生猪、绵山羊打造了畜牧专业化发展格局。在2004年全村农民5437元的人均收入中,特色种植业占55%,畜牧业占30%,劳务经济和其他收入占15 %。二是以服务于民为根 1
本宗旨,形成了全村党员干部高效廉洁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村党员干部坚持以服务为先、以服务为重,让利于民、取信于民,积极变常规的管理为示范、服务和引导,实现了工作职能的根本转变。全村干群和睦、人气旺盛,全村上下呈现出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合力快速奔小康的喜人局面。三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优塑了文明向上的强村形象。++村以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党支部为保证监督机构的公开民主议事制度深得民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得以顺利落实。通乡、通屯5.5公里路面全部达到了硬化标准,家家通自来水、户户通电话,“五好家庭”、“十星户”、“好媳妇”、“好青年”评比活动,增强了村民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意识,端正了村风、民风。
二、抓调整、讲民主、搞服务,++村用激情和创新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是瞄准市场选准优势项目,用产业结构调整铸就强村经济。++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紧扣市场需求,依托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在特色种植业上,++村立足产业化开发,结合全村喷灌设备齐全的优势,依托德胜乡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筛选、引进和开发了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万寿菊、商品瓜菜、玉米制种和瓜菜制种4个主导产业。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2004年,++村发展玉米制种4000亩,农民实现纯收入300万元;发展万寿菊3000亩,农民实现纯收入90万元;发展瓜菜制种1000亩,农民实现纯收入60万元;发展商品瓜菜500亩,农民实现纯收入30万元。在畜牧业上,近几年来,++村立足专业村屯建设,以奶牛为主导品种,均衡发展黄牛、生猪、绵山羊三个养殖项目。2004年,通过买繁结合,奶牛存栏达到100头,黄牛饲养量达到500头;坚持做到规划、模式、标准、进料和出工“五统一”,生猪出栏达到6500头;
绵山羊饲养总量达到1500只。通过发展畜牧业,农民实现纯收入254万元。在劳务经济上,把劳务输出上升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由村集体组织,全力推进。在外部输出上,转移劳动力120人,实现增收48万元;在内部转移上,通过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高效特色绿色经济作物,为本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务工增收机会,实现就地转移18人,增收18万元。同时,村办面粉厂、木材加工厂和铁业加工厂吸收安置了15名富余劳动力增收4.5万元。
二是创新思维谋发展,探索创建了“村集体+中介组织”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村立足转变村干部工作职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先致富群众后搞集体创收的原则,超前大胆探索创建了“村集体+中介组织”的运作模式,初步构建了面向市场、充当农户与企业的中介、村集体微利创收的发展格局。他们以村党支部一个口径对外,紧扣市场需求,依托内外埠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联系发展高效特色项目。分别与县种子公司、德胜乡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望奎景丰公司、内蒙古大民种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他们的生产基地。村集体作为中介,这些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合同,村集体以股份合作形式与农户签订合同,既保证企业能够收到保质保量的农产品,又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服务,使高效特色种植业项目成为定单农业,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出击市场的风险性,使农民发展高效种植业项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4年,全村万寿菊、商品瓜菜和玉米、瓜菜制种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5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94%,仅此一项,使农民实现纯收入480万元,人均3137元;企业支付的中介服务费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双重”增收。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切实提升增收水平。++人把实施科技
兴农战略作为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来抓,加快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增强了全村经济发展活力。主要做法是:靠强化培训着力提升村民科技素质。以科技培训为先导,通过采取聘请专家讲座、举办农民学校、参观对比试验现场等措施,加快了村民由体力型、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年培训农民达到900人次,确保了生产过程标准化。全村有30多个村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称号,几乎每户都有一名种、养“明白人”。靠引进科技项目带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村紧紧依托我县与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开展的“院县共建”活动,积极争取,引进开发了“303”早土豆、白萝卜等多个特色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与这两所院校挂靠联营,使这两所院校在++村辟建了实验室和试验田,而且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来这里实习,++村已成为这两所院校的试验和实习基地。经过多方努力,又与县种子公司建立了玉米制种项目合作,亩纯效益750元以上。靠创建科技示范园区进行示范引带。对于村民不敢发展的新项目,由村上的党员和干部领办示范园区进行试验,摸索经验和技术,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为农户规模发展趟路子。2000年引进的万寿菊种植项目,由于技术含量和标准要求相对较高,种植面积较少,村干部带头在示范园区试种了150亩,率先垂范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使万寿菊种植面积在2004年发展到3000亩,纯收入90多万元,成为了++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是坚持公开民主议事机制,让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贯穿于“和谐++”建设始终。++村立足“建设美好家园、共绘小康蓝图”,仅年初以来通过一事一议等手段筹资104万元,筹劳9500个。自来水入户340户,程控电话入户280户。建成标准化村屯道路6条,8000延长米。新增喷灌面积5000亩,农田基本建设旱涝保收面积达到总
面积的55%。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村的公益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多年来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和完善了民主与集中、公开透明的村民议事机制。科学掌握民主与集中的尺度。采取代表议事制度,全村每10户选举一个代表,对当年所议要实施的项目,首先由村民代表征求所代表的农户的意见,在认定可行的情况下,适时召开表决大会,达到一半以上的村民同意后才能形成决议。坚持公开透明。对村民关心的财务收支等热点问题,在全村设立了6个站点进行张榜公布和接受监督。对重大工程项目,他们坚持做到了“六公开”和“四保证”,即公开工程建设预算、公开筹资方式标准、公开资金使用、公开建设标准、公开决算报告和公开工程竣工验收结果,保证资金用工及时到位、保证工程质量、保证竣完工时间和保证工程效益。在工程的具体实施中,由村民选出民主理财组织,真正做到了村民事,村民管,村民干。
三、做法好、典型硬、启示多,++村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协调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好经验,值得在全县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大力推广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建设小康村的工作重心和标准如何确立和定位,已经成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需要认真破解的紧要问题。调查中我们感到,++村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启示: 一是建设小康示范村,关键在于以协调发展为理念,科学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强调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同步进步深刻说明,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才能抓住小康村的建设的要领,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只有解决了思路性问题,才能具备大发展、快发展的基础,才会引领村级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二是建设小康示范村,关键在于贯彻以
【协调发展理念】推荐阅读: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0-2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06-10
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09-19
活动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发展与协调06-11
突出“三个重点”推动城市建设协调发展10-20
论律师的刑事豁免权发展与协调08-06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08-21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09-30
商品房买卖合同补充协议文本发展与协调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