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

2024-09-17

中西方礼仪(精选11篇)

1.中西方礼仪 篇一

1.出席时间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入座的位置

中国一般是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3.上菜顺序

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在西方国家里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4.餐具

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5.进餐礼仪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

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正,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在西方的餐桌上,还有那么一些细节是中餐桌上无法得到体会的。如: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6.餐桌气氛上

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操作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7.表示停餐方法

中方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不同意思不同,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意味着要略作休息;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8.用餐的细节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

2.中西方礼仪 篇二

1 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礼仪, 中国的文化背景主要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特别是孔子的仁爱思想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 中国的文化礼仪也就呈现出谦卑、内敛、仁慈的特点。西方文化背景主要来源于基督教, 上帝和《圣经》对西方形成了2 000年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圣经》表现出的尊重、自爱、平等等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礼仪在形式、内容上的不同表现, 成为世界文化中曼妙的并蒂莲花。

2 价值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产生肇始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当时西方价值系统以社会价值为基础, 力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秩序, 进而体现出价值, 由于西方价值观念将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属性, 因此, “人, 生而平等”, 在西方文化中开始有意识地强调人的“尊严”, 他们认识到理性的光辉, 力求以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来完善社会, 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乐观与信念。因此, 西方并不排斥对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尊重, 例如:在17世纪荷兰追求平等交换甚至成为国家和国民的认知, 这样的共识奠定了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 形成了西方文化礼仪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特点。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将利益特别是金钱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 文化中有意识地将文化价值放在首位, 而对利益却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 这造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仁爱为中心, 在提倡国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长———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础上, 建立起仁爱为中心的社会和家庭架构, 进而形成国家。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中国文化礼仪中出现讲求“尊卑清晰”、“长幼有序”的特点, 这一点与西方, 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礼仪有着巨大的差别。

3 集体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 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西方看来, 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 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 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 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 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 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 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 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 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 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 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 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 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 在中国传统意识中, 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 “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 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 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 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 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4 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 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 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 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 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 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 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 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 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 对于西方家庭, 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 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 因此, 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 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 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 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 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 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 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 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 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 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 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 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 因此, 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 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 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 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5 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认可, 中国历经了5 000年的风雨,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的。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的。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 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 人们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感觉的时候, 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 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6 结语

中西方礼仪具有着鲜明的地域、历史特色, 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组成了世界礼仪体系的主流部分、在中西方的文化与历史演进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鲜明特色的礼仪, 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中文化背景不同, 价值观念分歧,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主流认知不同, 家庭观念理解不同等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礼仪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前中西方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交流正在加速,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性, 要全面认知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内在因素, 从而把握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关键, 进而在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更好地应用中西方文化礼仪, 达到对工作、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中西方文化礼仪存在差异是客观的显现, 有了差异的中西方文化礼仪才能使世界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礼仪上的差异,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中西方文化礼仪的沟通, 进而建立起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的环境, 为中西方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集体主义、家庭观念、民族主义五个方面展开了中西方文化礼仪的研讨, 分析了出现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原因, 希望为研究中西方文化礼仪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礼仪,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家庭观念,民族主义

参考文献

[1]刘莹.略论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1) :63-64.

[2]姚登权.西方文化扩张与文化的“泛西方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5) :84-85.

[3]周慧.人本主义思想主宰下的科学精神——谈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J].当代经理人 (下旬刊) , 2006, (10) :79-80.

[4]张秀红.关于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6) :55-56.

[5]张燕.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81-82.

[6]张琪.小议中西方文化在礼仪方面的差异[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与教学) , 2009, (07) :47-48.

3.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篇三

【关键词】 中西方 餐桌礼仪 比较 差异

1.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中国餐桌礼仪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也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只是满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礼仪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礼仪。

2.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的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餐桌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3.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其中包括座次安排,上菜顺序,餐具摆放,停菜方法,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含义,下面主要围绕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含义来分析下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在中国,平时吃饭,家长会告诫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有筷子敲打碗盆。这种解释比较容易接受。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相传蝈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取百虫放入瓮中,经年打开看时,必有一虫将别的虫都食尽,这虫就叫蛊的。古人因此将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称为蛊毒。在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饮食中的大不敬。

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 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在美国,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用餐时不应将手肘镇在桌子上妨碍他人进餐,而且也不美观,更不可晃动椅子发出怪声。当口中有食物时,不可喝水、喝汤或讲话,如果不小心犯了此错,应说“excuse me”,待食物吞下后,再继续话题。进餐时应尽量参与话题,不要保持沉默或只与邻座讲话,而忽略其它宾客。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喜欢,可以只取一些或根本不拿,并婉转地向女主人解释。进餐期间如果咳嗽,应以餐巾捂住,并致歉。但如果太严重,则不妨先离座,等缓和后再返回座位。在餐桌上也不可用牙签剔牙,最好能等到宴毕后到洗手间用牙签取出。女士也不可在餐桌上补妆。有事须先行离席,应向在场的人致意。

由于个人在餐桌上用餐的仪态确实会对别人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因此父母自孩子进入青少年后,就应该拨出足够的时间在餐桌上陪伴孩子,以确保他们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综上所述,中西餐桌礼仪有不少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了解西方餐桌礼仪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和在国外生存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在餐桌上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因此,学习和研究餐桌礼仪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 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7.

[2]冯玉珠. 宴之道: 职场宴请细节攻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3]陈弘美. 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 .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

[4]段洁. 餐桌礼仪与口才[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於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张玛莉. 成功有礼(2) 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M].广州: 广州出版社, 2005.

4.中西方礼仪比较论文 篇四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孙玉乐)

摘要:华夏素以文明之邦著称,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礼仪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近代经济全球化、知识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走进了“全球村”。与外国的交流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外礼仪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了解这些不同,求同存异才是真正的、顺畅的交流方式。本文针对日常交际中经常碰触到的一些礼仪进行了一些对比,所挑选的几个国家也都是最近与我国交流交往比较频繁的国家。希望通过这些对比了解各国的基本礼仪情况,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做到言谈举止得体,不失礼仪。

关键字:中外礼仪差别 语言差别 非语言差别

1.语言差别 1.1称呼:

中国的称呼主要以同志、师傅、老师、女士、小姐、先生等职业或者性别等称谓。同志一般称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政治信仰的或者爱好的人。师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流行,但是渐渐已经不用了,它体现的是对技艺的一种尊重。向老师、教授这样的职业称谓表现的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和敬佩。女士、小姐、先生一般就用于不是很熟悉的人的礼貌的称谓。当然对与比较熟悉的人也可以不加称谓直接称呼其昵称如“小王”等。

一般场合下 ,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1)直呼其名(或昵称)如: Mary, L inda。(2)称谓词 +姓 ,如称 Mary Brown为 Miss Brown ,而不说 MissMary[1].其中以第一种称谓最为常见甚至是在第一次见面也互相叫彼此的名字,在英美不会觉得直接称别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相反这样能表现得自己代人亲近、平易近人。在以职称称呼人的时候王老师这样的称谓在英美是没有,通常用教授或者博士代替。

1.2问候语:

中国人由于以前物质生活较为匮乏,所以经常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吃了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这种问候方式越来越少了。渐渐的被你好,早!这样简单的问候所取代。但是在外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所以千万不要问你吃了吗?此外,中国人见面打照面的时候还愿意经常问:“哎,你去哪呀?”一般我们这样问都会认为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但是在国外,他们比较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别人的干涉,所以千万不要问这样的问题。

在英国见面最经常说的就是天气。人们经常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讨论今天的天气。这是和英国的天气有关。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为“雾都”天气多变,因此天气就成了人们谈论最广泛的话题。对大多数的英美人来说 ,打听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是否婚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是不得体的。因此 ,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该避免问这些问题 ,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1]。

日本一向以重视礼仪著称,见面的时候多为鞠躬,而且鞠躬的幅度都比较大,比较到位。另外日本语说起来也比较复杂,有敬语和普通语言之分。对长辈上司,以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用敬语。他们很注意礼仪用语, 诸如 “您早”、“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对不起”一类话语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

1.3赞扬

中国人一直信奉做人要低调,要谦虚,因此当听到赞美的时候,所说的一般的都是自谦的话例如:哪里哪里!这样的回答通常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例如中国传统的“三拒而食”就经常让去外国友人家里做客的中国人饥肠辘辘。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现在中国在对待赞美上的态度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以前的过于谦虚的回答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回答,渐渐的不被人们接受。相反适当的肯定会更被人接受。

在西方相对于中国人,英美人士更喜欢称赞他人,也喜欢被称赞,美国人直截了当。当被赞美或者赞美别人,他们都希望听到肯定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别的而是“Thank you!” 1.4做客与送礼物

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是举世闻名的,在中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串门都是非常的常见的,也是邻里之间表达有好的传统。在中国去朋友的家里不用提前的预约,这叫做惊喜。也可以在说好的时间早到,中国人不喜欢迟到一般都早到一会以示尊重。送礼的时候中国讲究成双成对,喜欢送贵重的礼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意重。当主人接受礼物的时候一般都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看你还拿什么礼物呀?”等到客人走了以后方才拆开.在西方,上门做客一般不早到,如果早于约定时间到主人家,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待你,你的早到使得主人忙乱不堪,反而失礼。可以迟到5到10分钟给主人留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上门做客最好带一点小礼物,可以是给女主人的一束鲜花,也可以是一瓶酒或者是给小孩子的小礼物等等,但一般不会是昂贵的礼物。太昂贵的礼物会让主人为难。做客是不宜久留。按英美人的传统,请朋友来家里吃饭是要和朋友一起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是越丰盛越好。每道菜,主人只请客人添加一,两次,你如需要就自己要求再加。在整个用餐过程中, 主人对客人的夸奖总是有礼貌地回答: “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整个用餐气氛自在而有随和,象是在自己家里吃饭一样。

2.非语言差别 2.1色彩语中的差异

色彩的不同其象征的意义以及表象就不同。由于每个国家都有着其传统的文化和喜好,因此每种颜色在各个国家中也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每个国家对颜色的喜好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红色是一种传统色,它象征着喜庆吉祥。中国红遍布中国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结婚庆典还是重大节日都少不了它增添色彩。与红色相反的就是白色。白色在中国是丧服之色 ,是中国人葬礼上的主色调 ,它透射出的意义是悲伤、痛苦和哀悼[2]。

在西方不少的国家都认为红色是灾难之色,恐怖之色。相反认为白色是纯洁,庄严肃穆的象征。因此在西方的婚礼上大家可以看到新浪穿着白色的西装,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象征着他们的纯洁的爱情。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例子,例如:日本忌绿色,绿色被认为是“魔鬼之色”,泰国忌红色,巴西与埃及忌红色等等。

2.2服饰上的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气味独特的传统服饰,这样的服饰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象征,更是该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历史渊源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由于有着较长的文明史,因此这服饰的演变也是千变万化,现在仍然还被广大群众所喜欢的大致有一下几种。唐装、旗袍、汉服、中山装等等。但是随着不断地发展现在中国的穿着也逐渐的西化,传统的服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而被穿着。

在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 T 恤加牛仔服。

在亚州的日本最传统的服饰就是和服,即使是现在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大部分的都会穿着的服饰,在日本好的和服是很贵的,但是即使这样每个日本人也几乎都会有至少一件的和服。

在韩国朝鲜的传统服饰是韩服、印度的纱丽、俄罗斯的鲁巴哈和萨拉范、阿拉伯的长袍和阿巴耶、埃及的卡拉西丽丝等等。

2.3社会习俗:

“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国圣贤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传统社会习俗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给中国人留下了极深的烙印[3]。英国在中世纪时将救助弱者尤其是爱护女性尊为“骑士精神”。几百年来,西方的传统一直是以照顾女性和尊重女性为交际礼仪的要求。在现代各种交际合遵循的“女士优先(Ladies first)。

3.小结

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

入乡随俗、求同存异、信守约定、尊重隐私、女士优先、爱护环境、排序有规等都是对外礼仪中应遵守的原则[4]。希望我们不仅仅止于对礼仪理论的研究,更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交往中体验礼仪的丰富与多彩。

5.中西方婚礼礼仪差异 篇五

作为人们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为一对幸福恋人新的起点,中国人的婚礼是隆重热闹的。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楼里摆上酒席以宴请亲朋好友作为新人的见证。在当代中国,新人一般会邀请亲朋好友去酒店或是宾馆。会在酒店宾馆里将排场弄得很大,突显婚礼隆重、热闹的特点。

而在西方,人们的 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举行,井井有条,不像中国婚礼般热闹。西方的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

6.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英语 篇六

of

global

economy,cross-culture

With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ve become more obviou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Arrangement of seat in China

In China, people used to use the number of the tables to define the size of banquet.In small banquets which have two tables, the table on the left or farther to the portal is the top table.At bigger banquets that have three or more tables, the rules are much more complicated.Generally, seats that closer to the top table take precedence.For example, on the wedding party, family members of the bride or the leaderships are arranged to the table that closest to the top table.Hosts show their reverences to the guests by arranging seats by this way.Seats at one table also have different meanings.In Chinese table manner, the seat opposite to the door is the honor seat, which is for chief guests or elders;the seats beside are the second honor seat which are for other guests;the seats that opposite to the honor seat are the inferior seat.Inferior seats are for the host and hostess.So before the banquet, hosts should first invite the chief guest or elders to the honor seat, and then invite other guests to the second honor seat.Hosts sit down on the inferior seats after all the guests sit down.Arrangement of seat in West

Western people prefer long table to round table when entertaining friends.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eat at both end of the table, while guests seat at other seats.The chief guest sits at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he hostess, and the wife of the chief guest seats at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he host.In China, left is honor and right is secondary.While in western, right is honor and left is secondary.The proper way to take the seat in western is to sit by the left hand.It is better not to walk out before the banquet is finished.Tablewa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Chinese table wares involve chopsticks, small dish, bowl and glass.Chopsticks and spoon are always put together on the right hand of the plate.Toothpick and ashtray are also necessary.Chopsticks are the main table wares in Chinese food culture.It is impolite to use chopsticks to clean tooth, or pick other things that aren’t food.It is also bad manner to talk with chopsticks in hand.The right way to use spoon is: scoop the food, and wait for seconds to make sure that the soup will not splash out, and then move the spoon back.It is impolite to put the spoon in to mouth, or lick the spoon over and over again.In western meals , they use so much table wares with different kinds and sizes.the use of table wares also shows different food cultur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main table wares in western are knives, forks , spoons , glass and napkin.Knife is used to cut food and fork is used to carry food into mouth.during the dinner, you should put them on both sides of the plate, and knife and fork should be put in the way that looks like the Chinese word “八”.You can also use them in a way that handle knife in your right hand and fork in the left hand.Soup spoon is always put on the outermost right side, together with the knife.Dessert spoon is put together with dessert knife and fork.Different atmospheres at table

Noisy and quiet is the main different of table atmosphe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hinese table atmosphere always noisy and always the noisier the better.While western table atmosphere is quiet..In China,people begin to talk at the time they sit down, and they would keep talking during the whole dinner.Everybody at the table talking, drinking, eating, and enjoying the pulsating atmosphere.Noisy atmosphere can reflect the guests’ happiness from their hearts.Westerners also talk at table, but they talk quietly and keep the voice at the stage that can only be heard.You can not make noises when drinking soup.Chewing with your mouth closed and do not making noises when eating.The way to finish eating

At Chinese dinner table, after eating, the chopsticks should put orderly at the right side of the bowl, and leave after the host signals to leave.Hosts should signal after all the guests put down their

7.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调适分析 篇七

一、委婉礼貌语

初次见面要面带微笑, 问候:Nice to meet you!如果对方先问候, 需答:Nice to meet you, too.注意询问等这些口头表达上的不同。如果要问对方姓名时: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通常不直接问对方What is your name?问客人想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回答:I woulddlike some coffee.要比I want to drink coffee.委婉礼貌得多。笔者在英国留学时, 每天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thanks, please, sorry, excuse me.

二、称呼礼仪

东方家庭关系网发达, 亲属称呼区分得严格而细致, 特别强调等级差异, 提倡长幼有序, 尊卑有序。西方人家庭观念比较淡薄, 他们不但称谓不清楚, 甚至有时连性别都不分, 如英语中cousin一词既可以指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也可以指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英美称谓比汉语中的称呼要少得多, 常习惯直呼其名, 不加称谓及头衔, 目的是为了体现真诚、亲切。笔者在英国任教的语言学校校长名字叫Paul, 全校师生当面背后都可以亲切地喊他Paul。笔者住在英国某语言学校校长家, 她女儿是我导师。记得第一次见董事长之前, 我问导师该怎么称呼她爸?她微笑道:Brian, 我很诧异, 居然对那么一位上了年纪又德高望重的人, 直呼其名。有些疑惑地问她能不能叫他“Mr.Martin”。没想到导师很轻松地告诉我, “Don’t worry.You cannjust call him Brian.We all call him Brian.”后来我发现, 连他的孙子们都是这样称呼他的。笔者曾在几次国际会议中接待重要欧美外宾, 不论职位多高, 处熟之后大家都喜欢相互直呼其名, 反倒亲切自然。

三、体态语的礼仪

除了语言方面的礼仪之外, 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极为重要。语言学家Ray Bird whistell通过实验结果估计, 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 这说明, 在人的交际中, 非语言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与不同的对象,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如何表述一个思想, 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 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英语语法上正确的外语, 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西方人在和亲人朋友见面或告别时, 都会拥抱和贴脸, 或亲吻脸颊。而亚洲人对此感到有些羞涩。有的甚至会误以为对方喜欢自己, 更有甚者, 以为对方非礼自己, 恼羞成怒。笔者在英国小镇上独自行走时, 每每遇到陌生路人朝自己面带微笑问好。而在国内此举会被误认为有所企图或神经有问题。

四、餐桌礼仪

西方人不吃野生动物和狗, 不吃动物内脏、头脚。吃饭咀嚼时都是闭着嘴巴, 不喜欢一边咀嚼一边说话。不热情过度, 未经许可不给客人强加饭菜和酒等。当你到西方人家做客时, 问你:Woulddyou like some coffee?想喝就不能客气, 直接答:Yes, please.不想喝就答:No, thanks.有不少人刚到国外, 因不好意思多吃, 客气地说了:No, thanks.以为会象咱中国人一样热情地强给你加菜, 结果人家就没问第二次了。只有挨饿。够不到的菜, 不能站起来拿, 或走过去端。而应告诉旁边的人递给你。说话不能太大声, 不在饭桌旁讲电话。吃完, 记得把刀和叉一并放在盘子侧面。勿忘感谢主人, 夸赞食物美味可口。西方人吃饭不喜欢铺张浪费, 常被不知中西文化差异的人误以为是吝啬。但其很讲究情调和氛围。在请外宾吃饭时, 我们应该让他们:Help yourself, please.切忌强加菜饭给他们, 加之前可先征求一下:Would you like some rice?或More rice, please.免得吃力不讨好。

五、穿戴礼仪

不同的场合着装各异。和东方女性相比, 西方女性着装喜欢性感暴露, 张显个性, 不管年龄多大。笔者所任教过的公立语言学校, 男教师须着西装, 但对女教师除了不准穿牛仔, 无其它禁忌。女老师们穿的五花八门。女性晚礼服更喜低胸露背, 喜性感服饰, 喜用香水。正规工作场所不能穿牛仔和运动鞋, 有的高级赌场或是高档酒吧也不可以穿运动鞋。一次, 笔者曾和几个朋友去英国温莎的一个酒吧玩, 穿运动鞋的两个朋友就被拒之门外了。业余时间, 西方人又穿着随意, 通常为T-shirt, 牛仔, 怎么舒适怎么穿, 看不出谁有钱没钱。有个华人朋友远嫁国外, 休闲时也不忘穿高档裙装, 每次邻居们都误以为她要去做客。在接待外宾时, 一定要根据场合选择服饰, 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六、行为礼仪

西方人走路喜靠边, 不喜挡道。如发现后面有人急行, 通常会主动避让。礼貌行车, 不乱按喇叭, 主动给行人让行。公共场所不吸烟。英语民族的人非常讲究绅士风度, 如上车、让座讲究女士优先, 若男士想抽烟要有礼貌地征得周围女性的许可。西方人通常在交谈中希望双方保持足够的视线接触, 如果没有足够的视线接触, 一般会理解为对方不愿与自己“亲近”或“不关心”所谈内容, 或觉得对方“不可靠”。所以, 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时应更为“勇敢”一些, 误解就很容易消失。外语民族过于自信, 毫不谦虚;但听到别人的赞扬时, 往往会欣然接受并说谢谢。他们也喜欢夸赞别人。而当英语民族听到中国人截然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 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 感到非常惊讶, 他们认为汉民族言不由衷。

七、“赠礼”礼仪

中国人赠送礼品时, 主人接受礼品后会客气一番搁在一旁;而外国人习惯当众打开及时赞美以示礼貌。中国人礼轻会觉得拿不出手, 而外国人却不太讲究礼品的价值, 他们讲究的是礼品的寓意、情调, 送礼非常简单, 如一束鲜花、一张贺卡甚至是几颗小糖。圣诞节互赠的礼物在我们东方人看来显得千奇百怪, 花园里用的种植工具, 各式果酱等。中国人的做法在他们的眼里很显俗气。

八、保护“隐私”礼仪

中国人讲究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 认为个人的事即集体的事, 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别人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 隐私不喜欢被问及薪水, 婚否, 年龄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 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因此, 汉民族文化中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权。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礼貌地询问对方的年龄, 婚姻状况, 儿女, 职业, 甚至收入, 但这些会被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在中国, 询问年龄是较为普遍的事, 但如果询问西方女性的年龄却被视为禁忌, 因为那是她们的秘密。

九、AA制礼仪

在西方, 和朋友甚至亲戚下馆子都会AA制, 以示公平。参加生日聚会, 通常不是寿星请客, 而是去参加的人平分费用。学校里没有公饭可吃、公费送礼。学校举行教工圣诞节party, 也要AA制。这对于刚到国外的人来说都会因此受到“文化冲击”, 觉得老外太抠门。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反倒感觉很公平, 谁也不欠谁, 我们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喜欢上AA制了。以后看到外国友人, 自顾自地买水喝, 买东西吃, 也不问你一声要不要, 千万别觉得对方自私小气, 只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而已。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涉外交际中, 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礼仪差异, 会引起交际中的许多误区和不便, 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所以, 我们应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 提高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只要注意调适, 就能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礼仪差异,非语言交际行为

参考文献

[1]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 1992 (2) :43-45.

[2]赵文兰.从委婉语透视中美两种文化心理的共性[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111-113.

[3]胡金.从中英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 .

8.一些不可不知的西方就餐礼仪 篇八

2.If you’re seated at a table with eight or fewer guests, wait for everyone to be served and for the hostess to begin eating before you dig in. At a long banquet table, it’s OK to start when several people are seated and served.

3.All things not having to do with food should remain off the table: keys, clutch bags, cigarette packs, sunglasses, mobile phone.

4.Don’t snap your napkin open or unfurl it showily like it’s an Olympic flag.

5.If you prefer not to have wine while dining out, don’t turn your glass upside down, and don’t make a big deal of saying you don’t drink. Simply place your fingertips on the rim of the glass and say “Not today, thanks.”

6.If you’re eating and want to take a sip, dab your mouth with your napkin to avoid staining the rim of the glass.

7.Grabbing a bowl of salad or a saltshaker as it’s being passed to someone who asked for is the equivalent of cutting in line: greedy and rude.

8.On the subject of passing: Dishes go counterclockwise, but if someone to your left asks for something, you can hand it directly to him.

9.When you excuse yourself to go to the restroom, just say “Please excuse me.”

10.When out with friends or family — even at a fancy restaurant — it’s OK to ask for your leftovers to be wrapped. But don’t do it at a business lunch or dinner.

1.为女士拉椅子的时候,要把椅子抓住了,留个角度,让女士好走过去。别让椅子腿碰到女士的腿。

2.如果就餐人数少于或等于八人,那就要等所有人都坐好,女主人开始用餐了,再开动。如果是长餐桌,那么只要有几个人入座进食了,你也就可以开始吃了。

3.一切和食物无关的东西都不应该出现在餐桌上,包括:钥匙、手袋、烟盒、墨镜还有手机。

4.不要把餐巾展开,看起来像是在展示奥林匹克会旗一样。

5.如果在外用餐时你不想饮酒,不要把酒杯倒过来放,也不要很特意地宣布你不喝酒。只要轻轻地把指尖放在酒杯边缘,说一句“今天不喝,谢谢。”

6.如果你在吃东西的时候,想要啜一口饮料的话,那就先拿餐巾把嘴擦干净了,以免在杯子边缘留下残迹。

7.把原本要递给别人的沙拉碗或者盐瓶从半道截下来,这基本上就等于在说:你是个既贪婪又粗鲁的人。

8.餐桌上要传递东西的话,规则一般是逆时针传递。不过,如果坐在你左手边的人想要什么东西时,你也可以直接递给他。

9.想去洗手间的时候,只要说句“失陪一下”就可以了。

9.中西方餐饮文化商务礼仪 篇九

不同的名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名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

餐饮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餐饮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关联。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受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饮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西餐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在中国,圆形餐饮颇受欢迎。因为圆形的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饮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配。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具,但最好是用筷子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筷子是进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不可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更不可以用筷子对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应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要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点心等。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味道以咸和酸为主,数量少,质量较高。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使用刀叉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用刀的时候,刀刃不可以朝外。进餐中途需要休息时,可以放下刀叉并摆成“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表示没吃完,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中,表示已经吃完了,可以将这道菜或盘子拿走。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来,但不要挥舞。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拿叉,但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要拿着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要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不要在餐饮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别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

有人说,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吧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个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认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①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想饮食观。这种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大大阻碍了如饮食文化的发展。西餐讲究营养、菜色的搭配,讲究餐具与服务,但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较为单一。

而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名义食为天”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使不够营养成为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协调唯独,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

②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名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宴席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③餐饮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10.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篇十

摘要: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5000年悠久灿烂文化铸就了中国礼仪之绊,讲究明以食为天。餐饮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的映入我们的眼帘,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餐饮礼仪在交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餐桌礼仪 文化 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起源

1.中国餐桌礼仪的起源:

中国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2.西餐的礼仪起源: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二.中国与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 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饮食注重口味

中国饮食文化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追求。“民以食为天”的著名俗话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五味调和的理念在于追求美味,则烹调的方法就煎炒烹炸扒溜炖烧氽煮蒸煨十八般技艺无所不用其极了。而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极大地破坏菜点中的营养成分。另外,由于中国人极端重视味道,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例如公认的名贵菜海参、鱼唇、鱼翅、熊掌、驼峰,其主要成分都是与廉价的肉皮相仿的动物胶,本身可能有营养,但并无美味,全靠用别样物料的鲜汤去煨。

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饮食重科学,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适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菜点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舍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分布在舌表面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白水鱼、白水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点“味”,但基本不入讲究的“道”。

2.中西方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西方饮食多以肉食、生食、冷食为主。

3.中西方餐桌礼仪于禁忌

中餐的禁忌

(1)举止应庄重文明,无论站姿、坐姿都要端正,入座后姿势应端正,脚不可随意向前伸直,手肘不得靠近桌的边缘,或将手放在邻座的椅背上。不要东依西靠,不要跷二郎腿,更不要晃来晃去;切忌用手指或刀叉指指点点;在公共场所不能随便脱掉上衣、松开领带或挽起袖子。

(2)当主人起身敬酒时,应停止进餐,认真倾听,主人和主宾先碰杯,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在主人没有举杯时,请不要自斟自饮,且饮酒切忌过量;喝酒宜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不要硬劝强灌,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3)吃食物时,不要将汤水、渣沫溅到他人身上;用餐具取菜、喝汤或吃菜时要轻拿轻放。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汁溅到他人衣服上,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4)宴会上严禁随地吐痰、扔烟头;应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若咳嗽、剔牙、打喷嚏时,应用手或餐巾把嘴遮住,万一不禁打了喷嚏,应说声“对不起”,切忌用手指剔牙。(5)如吃到不洁或有异味的食物,不可直接吐出,应用筷子从嘴里托出,放入渣碟;尚未就餐前若发现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候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6)就餐过程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西餐的步骤

(一)进入餐厅:

1.进入高级餐厅,应等候带位,不可自行就座,最好能事先订位。

2.西餐习惯上由左侧入座,男士应协助女士入座,坐姿端正且尽量靠近椅背,女性可将皮包置於椅背间不可置於桌面。

(二)使用口布

1.口布(餐巾)应摊开后对折铺在大腿上,不宜扎在裤腰上或围在衣领上。

2.口布可用於遮油烟、防止汤汁滴落在衣物、擦嘴(用反摺的内侧来擦),但不可擦脸、擦汗、擦餐具、擤鼻涕。

(三)西餐顺序

(开胃酒)→开胃菜→汤→鱼类→主菜(肉类)→水果→点心→饮料(咖啡或茶)

自助餐亦同。

(四)餐具的使用:

1.餐桌上摆放的刀叉有一定顺序,一般以三套刀叉居多,使用原则左叉右刀,用餐时由外向内,由上而下,依次取用。

2.刀叉的用法 分美国式和欧洲式两种,美式用法是切完肉把刀放在盘子上,叉子从左手换到右手,然后用叉子叉起切好的肉。欧式用法则始终为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3.冷盘用叉,吃鱼用银刀叉,吃肉用钢刀叉,吃生菜用叉,布丁或点心用叉或匙,水果用刀叉。

4.切肉从左边开始,切一块吃一块,不可切一大块分数口吃,或一次全切开再吃。

5.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6.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著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拨开。

7.若餐具掉落应请服务员拾起换新,不可捡起擦拭使用。

(五)葡萄酒品尝:

1.饮酒方式先观其色,再闻其香,后品其味。

2.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香槟可当开胃酒(也可佐餐)。

3.握杯应握杯脚,倒酒不可超过1/2,不可加入冰块,喝时先以口布擦嘴。

(六)特殊吃法:

1.面包应以手撕开约一口之小块,涂上奶油食用,不可用叉子叉。

2.洗手盅(花瓣)通常在上必须用手的菜或甜点之前送上,碗内盛有温水,还有一些小花般的饰物,用时可将双手的手指在水中轻轻搓洗一下,再以口布擦乾。

3.义大利面应以叉子卷起,再以汤匙辅助,不可吸食。

4.在欧洲,当第一道菜端上来时就可以吃了,在美国则要等最后一个人上好菜后才开始进餐。

(七)离开座位:

1.刀叉分开成八字型置於餐盘上,叉在左边面朝下,刀在右边与叉形成一个角;不可放在桌面沾污桌巾,口布折好放於椅面上。

2.用毕将刀叉合并置於盘上的右边或中间,离开时将口布折好放於桌面左侧。

3.礼貌并婉转告知对方,但无须讲的太直接,以化妆室代替厕所。

4.若需要服务,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会马上过来。

(八)咖啡喝法:

1.先加入糖溶解,再加入奶精,咖啡匙用於搅拌。

2.杯耳转向右,咖啡匙置於上方盛盘上,趁热喝完

结论: 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任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台过程中,中国人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文化,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如举行西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揖手兽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空洞的形式土卫。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的礼仪,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抱残守缺”。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任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 的感染力。只有认清中西方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持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1.中西方礼仪文化起源(百度百科)

2.李慧中《跟我学礼仪》

3.赵关印《现代礼仪基础》

11.一位西方儒者的中国礼仪观察 篇十一

“您好!”贝淡宁礼貌地伸出右手。

“您好,贝老师!”与贝淡宁握手的同时,来访者同时稍稍低头鞠躬。

如果此时是剪辑视频,那么贝淡宁一定会按下暂停键,把这一桢定格。

坐在咖啡馆里,他对本刊记者说:“你刚刚进我办公室,我们握手的时候,你在无意识之中也会稍微鞠躬一下。”

贝淡宁是在用这画面提醒,尽管现在中国通用西方的一些礼节,但许多人还保存着传统的礼仪方式,虽然经过了改良。

贝淡宁本名丹尼尔·A·贝尔,他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名字前有许多定语:“来自加拿大的中国女婿”,“一位儒家学者”,一个“中国的观察者”。

送客、握手、喝酒和唱歌

就像一个“北漂”,贝淡宁现在一年只回老家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两次。

因为长期在中国生活,有时回到加拿大,他难免会以中国的礼仪为标尺,观察父母的举止。他说,一般送客人的时候,中国人会一直看着对方走远才会转身离开,但在加拿大,他要离开时,母亲送他出门后就会把门关上。“我在中国呆得久了,母亲这样做我会觉得有些不舒服。”

贝淡宁比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更规范自己的礼仪——把客人送出自己的视线之外;握手时很自然地稍稍低头鞠躬;点咖啡时还会抢着埋单。

他对当下的中国现状有一份理解,他知道中国经过了百年反传统的冲击,尤其是经历过“文革”,许多礼节已荡然无存。但他说,和西方国家比起来,中国的礼仪还是有很多。

既然生活在中国,当然少不了喝酒,这也是贝淡宁最先遭遇的“冲击”。

他多次对本刊记者谈到喝酒的礼仪。刚到中国时,和学生一起吃饭,学生坚持让他喝酒,他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每一次举杯都要碰杯,而且敬酒的方式又这么多,实在不如西方人自己喝自己的更随意。后来他去了日本和韩国,发现这两个东亚国家保留了更多的饮酒礼仪,比如韩国人向长辈敬酒后必须扭过头、遮住嘴喝。

为什么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非常注重酒桌上的礼仪?为什么这些国家的人喜欢结伴去KTV唱歌?贝淡宁体悟着生活中悄悄进行的礼仪:喝酒、唱歌都是一种礼,都跟传统的礼乐有关系,当然它们的呈现形式是现代的。

“在一起喝酒、唱歌的过程中,参与者都会产生一种归属感、社群感,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等级的人。”他说

等级礼仪

贝淡宁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书。当时的他只比学生大几岁,所以希望学生直呼其名,但从没有人这样叫过。有个学生总是尊称他为“贝尔博士”,他批评这个学生过于客气,但学生马上说:“是的,先生。”后来,他只能适应“贝尔博士”这个称呼了。

与西方国家的老师不同,他发现在东亚国家,老师显然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与此相对应的,他也知道中国的老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教学,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他在牛津读书的时候,学术导师和道德导师是两个人,但在中国,老师显然要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师生关系是让贝淡宁最为感慨的一种关系。他的孩子从清华附小毕业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道别的场面让他记忆犹新。

贝淡宁还注意到中国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餐饮业的员工常常在开工前集体训话,早锻炼,唱集体歌曲,或者高喊公司口号。他觉得,在日本和中国企业中老板和雇员一起参加集体唱歌,一起吃饭、度假、工作,如同师生关系。

而中国人用“让”字来体现的餐桌礼仪,也串起了贝淡宁对东亚儒家社会广泛存在的“等级礼仪”的思考——“强者就会有更强烈的动机来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贝淡宁说。

他希望能建立一个帮助弱势群体礼仪形成的机构。他引用《论语》中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向本刊记者举例日本的城市规划:“穷人和富人、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地理上的明显区分,不同阶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来往,参与共同的礼仪,所以富人也会关心穷人的利益。”

如果中国能成立这样的机构,他希望能够学习日本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经验,在社区内提供一个贫富交流的公共空间,培养人们彼此尊重的情感。

一辈子的事情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现在哪些儒家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贝淡宁:礼、和谐,还有贤能政治。西方国家一般认为民主是最重要的政治价值观,实行一人一票的制度。但中国不一样,它有很长的历史,有贤能政治的传统。怎么解释中国的政治哲学?我觉得中国的政治哲学是把贤能政治与民主哲学结合起来。

《瞭望东方周刊》:从现实角度来看,儒家资源中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贝淡宁:比如说,如何解决腐败,如何培养领导,如何培养社会责任,等等,儒家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

有一些问题,比如男女平等,儒家是有缺陷的。再比如环保问题,可能道家的资源更多。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于丹的走红?

贝淡宁:她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我觉得儒家是很关心政治的,《论语》最核心的是培养君子,君子要为社会服务。如果完全用去政治化的价值观来解释儒家经典,说都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当然儒家不反对个人幸福,但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人与家庭、社会、自然的关系。个人的幸福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而按照于丹的观点,是有点偏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瞭望东方周刊》:对你来讲,儒学意味着什么?

贝淡宁:这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

上一篇:青春梦想一站到底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学生会干部候选工作的通知